知识产权做什么圈到底是做什么的?

市场部到底该做什么? - 营销知识
市场部到底该做什么?
市场部网 | 李叫兽
前段时间,李叫兽给几家客户公司市场部做了访谈,其中包括很多国内一线公司,问他们“咱们市场部到底是在做什么”,得到的答案却令我吃惊。几乎所有人的回答都是简单地描述日程表:做活动,做海报,做微信公众号文章,对接乙方,拍TVC,年底帮其他部门设计挂历等。每个人都能描述出自己做的工作,但几乎没有人能指出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些工作”,大部分人很清楚自己的日程表,但不清楚日程表背后的意义。这非常奇怪,如果你问一个高中生在做什么,他的回答应该是“我每天都在学习,以提高成绩”,而不是描述日程表本身“我每天在起床、吃饭、走路、上课、睡觉”。如果你问一个内科医生在做什么,他的回答应该是“我帮人看病,并且制定治疗方案”,而不是描述日程表本身“我每天见病人,开处方,写医嘱。”很显然,高中学生和内科医生都知道自己每天到底在做什么,以及背后的意义是什么。但一到了当下的市场部工作,就好像换了个世界——我们借势热点,运营公众号,设计几张海报,但好像不关心这到底是在做什么。市场部到底是做什么的?为什么我们需要做正在做的这些事情?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知道:到底什么是市场营销?对于市场营销(Marketing),大部分的人的理解是:市场营销就是想办法把产品卖出去。所以相对应的,关于市场营销的各种方法就变成了:如何吸引眼球?如何促进交易?如何引爆传播?但这并不是“市场营销”的真正定义。实际上,市场营销本来的定义是:“Satisfy your customer in a profitable way”(有盈利地满足顾客需求)(是的,你翻开任何一本营销专业的教材,都会在第一章发现市场营销的定义,但就是没人真正这么去想。)相应地,市场营销领域最关键的方法,其实就是为了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我如何比竞争对手更有效率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顾客需求?”这听起来比较绕口,先举个例子。之前有人帮李叫兽公众号提建议:“你每周发一篇文章,粉丝活跃度严重不足,其实可以多搞一些活动来提高活跃度,比如粉丝抽奖,比如多发一些简单的案例分析以提高产能,比如转发一些别人的文章等。”乍一看这样的方案的确非常行得通,多搞一些运营活动,粉丝肯定提高关注,后台的互动数据肯定更加好看。但这个方案的问题就在于:它没有更有效率地满足用户需求。李叫兽定位的用户需求是什么?我认为是“营销越来越复杂,人们需要科学化的方法来简化自己的工作。”之前不理解到底什么文案能够吸引关注,看了李叫兽的方法后,能够理解大脑注意力的本质并且获得启发,让本来复杂难懂的工作,变得更简单一点。然后,刚刚提高“粉丝活跃度”的各种解决方案,是否帮助李叫兽更有效率地满足这一需求呢?很可能没有。刚刚众多的方案,反而可能降低李叫兽满足该需求的效率——假设现在的读者每10次打开李叫兽,7次能得到启发,那么加入各种抽奖活动、网上搜集来的文章以及各种案例以后,这个比率可能会降低到30%。本来关于营销的各种信息就太繁杂,李叫兽存在的关键价值就是理清楚这种繁杂性。无谓地做各种活动,反而降低了这种价值,提高了用户的繁杂性,而不是简化他们的工作。是的,通过这些活动,我的确吸引了更多注意力(都说注意力是稀缺资源),可吸引这样的注意力有什么用呢?首先对用户是没有用的,这些活动只不过跟其他数以百万计的公众号活动一样无聊,并不能简化用户的工作,反而打扰用户。其次对我们自己也是没有用的,这些活动所吸引来的注意力,既不会增加收入(李叫兽不靠打广告赚钱),也不会提高读者对李叫兽的认可程度。可能这些活动唯一的意义就是:后台数据变得更好看从而让我们洋洋得意。而这有什么用?洋洋得意又不能当饭吃。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做什么?再回到我们的关键问题:我如何更有效率地满足顾客需求?(这是市场营销真正的意义)为了“帮助并简化营销人的工作”,李叫兽文章可能需要加入更精准的案例,可能需要把文章变成系列篇(强化知识之间的联系),可能需要在发出方法之前先找公司验证方法的可靠性和有用性(现在我们正在做),可能需要便于后续查阅参考。为了“帮助并简化更多营销人的工作”,我们需要这些方法被更多人看到,所以在数十个网站上开设了专栏,所以我们鼓励读者把文章分享给朋友,鼓励读者提出改进意见。甚至将来,我们还会公开打广告,还会做公关,优化自身的形象。为了“进一步帮助并简化营销人的工作”,仅靠文章、培训肯定是不够的(理论的易用性严重不足),所以李叫兽正在开发一个营销人使用的工具,可以用文章数倍的效率来简化工作。为了“更深度简化、帮助一些人或者公司的营销工作”,我们还设立了公开问诊日,还组织了李叫兽研究会,让粉丝帮我们一起改进方法论。而上面的这一切,就是我们所说的“市场营销”(Marketing)。当你明白你在做市场营销(有盈利地满足顾客需求)之后,你就清楚了销售(促进交易)、公关(塑造形象)、运营、品牌管理、产品优化等各种具体活动,都是一个组成部分。为什么大部分公司不是这样做的,也不是这样理解的?因为大部分公司并没有真正在做“市场营销”(Marketing),而是在做“生产”、“产品”或者“销售”。实际上,按照不同公司的导向,一般有四个阶段:生产型公司、产品型公司、销售型公司、市场营销型公司。生产型公司认为最重要的是扩大产能、招工人开工厂等,他们认为有了足够的生产,企业就会足够盈利。典型的是十几年前国内很多玩具、电子、服装厂商,为了扩大产能,不断造货,从不管产品是否优质,更别说品牌了。从而导致很多国产产品被贴上了“劣质”、“坑人”的标签。产品型公司认为最重要的是提高产品性能,他们认为只要产品性能足够好,企业就会盈利。比如十年前国内电池行业都在忙于扩大产能、制造质量不稳定的电池时,南孚等企业率先集中精力提高产品质量和稳定性,不断生产更加优质的电池。再比如,很多充满“产品情怀”的智能硬件厂商、手机厂商主要战略就是不断优化、改进产品本身。产品型公司往往能制造精品,但最大的缺点就是患上莱维特所说的“营销短视症”——忽视用户的需求。之前李叫兽见过一个为高血压人群做智能手表(可随时监测健康)的公司,技术非常牛,花费大量资金把防水性能做到业界第一——可以水深20米防水。可这样的性能优化本身是无法带来溢价的——高血压人群根本不可能潜水这么深,他们为什么要买一块潜水20米的手表?产品型公司认为更好的产品就能带来更多顾客和利润,但其实不是。因为市场营销有一项重要的规律是:超出用户需求的性能,无法带来溢价。——克里斯坦森销售型公司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产品卖出去,只要产品卖得多,企业就会盈利。比如很多房地产项目、保险公司、理财公司、保健品公司等,通过包装各种新概念、提出各种新口号、雇佣大量销售员,一切以成交量为核心,目的就是把产品卖出去。销售型公司普遍的方法就是:“告诉市场部和广告公司,我们产品出来了,赶紧找个概念帮我包装一下,最好能引爆市场!”(对应的方法论主要是以品牌包装为基础的传统广告学)这类公司往往已经开始建立品牌,也能取得一定销量,但无法解决持续经营问题,高度依赖大额推广预算和广告公司的奇思妙想,产品也往往是火过了一阵子就消失了。市场营销型公司最重要的就是“有效满足顾客需求”,认为只要“比竞争对手更有效满足顾客需求”,企业就能获得利润。这类公司,企业的一切都围绕顾客需求展开。同样是保健品企业,他们认为自己是在“让人更健康”,产品销售和研发可以做到这一点,公众号发文章也可以帮助这一点,甚至所有的公关、销售等活动都围绕“我如何满足用户需求”来展开。同样是“加油站”,他们认为自己是“为司机提供继续行驶的权利”而不是仅仅狭隘地定义成“加油”。从这个角度来看,轻视市场营销的公司,往往是单纯的生产或者产品公司,他们关注的是自己而不是顾客;认为市场营销就是“打广告卖产品的公司”,往往是销售型公司——产品部门造出来产品,然后让其他部门卖出去就完了。而真正的市场营销型公司,则会明白上面说的这一切:企业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创造并留住顾客”,而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更有效率地满足顾客需求”。现在你理解了什么是“市场营销”(Marketing),然后再看市场部就非常简单了。我们知道,一个“市场营销”型的企业,关键是“为顾客提供价值,满足顾客需求”,而顾客接受的价值,其实分成两部分:顾客真正接受到的价值,分为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比如果汁的有形价值:新鲜程度、纯度、瓶子握感、口味等。果汁的无形价值,比如:消费者选择果汁的时候面临困惑,不知道哪种比较新鲜,但看到XX牌果汁,一下子知道它过去一直不错,就立马买了——品牌简化决策的价值。晚上加班,这么晚了不想喝咖啡,又不知道喝些什么,突然想到XX果汁的文案“今天又加班,你要喝果汁”,就知道要买果汁了——提供消费线索的价值。过去喝果汁就是喝果汁,但现在拿着XX牌果汁,不光满足好喝需求,上面写着的“XX新健康主义”,提醒我是一个追求健康的人,让短短3分钟喝果汁的时间体验感不一样——提供体验价值。这种果汁,比星巴克咖啡还贵,更重要的是,大量广告让所有人都知道了这一点,买一瓶拿着上班,我感觉同事都投来羡慕嫉妒恨的目光——提供身份象征价值。而这些就是市场部最重要的工作:创造无形价值。是的,如果说销售部门是为了促进价值交换(比如做节日促销),那么市场部就是跟产品部门一起,创造值得被交换的价值本身。对顾客来说,市场部应该是创造并提供无形价值的部门——比如品牌可以简化决策,可以提供体验感,可以提供象征等。对公司来说,市场部就是管理消费者无形价值的部门——比如更多人认可产品,即使还没有购买,价值也看不见,但其实是公司的重要资产。如果这样看,文章开头提出的各种活动才有了意义。比如市场部下个月目标要创造的无形价值是:“我们想让更多的消费者,拿到果汁,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丰富的口感,更是对个人健康的追求。(提高体验价值)”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下周要做一个线下活动,请各种健身美女分发果汁,号召每天喝果汁每天健康一点。为了做到这一点,下个月拍的TVC广告,需要描述一个有健康生活态度(而不是自暴自弃)的人,是每天喝果汁、健身并不断进步的形象。为了做到这一点,微博上要紧跟“健康生活态度”类的话题。……总之,所有活动的目标,都是为了让更多消费者得到这样的“无形价值”——在喝果汁的过程中,不光享受口感,更能感觉到“自己正在追求健康”。再比如当你穿上一双耐克跑鞋跑步的时候,不光是鞋子的柔软舒适给你带来的价值,还有把自己想象成科比那样的广告主人公而产生激励感(“Just do it”),还有对产品本身的放心,不担心它随时坏掉(品牌塑造的可靠感),还有偶尔洋洋得意的感觉,而这些“无形价值”都是市场部创造的。既然市场营销最重要的是“更有效率地满足用户需求”,而市场部就是创造“能满足需求的无形价值”。&那么,相对应的,市场部的KPI应该是用户导向的,而不是财务指标。衡量市场部绩效的,并不是“这个月销量多少”“创造了多少股东权益”,而是它到底为多少人创造了多少无形价值:比如:“有多少人,现在把我们品牌当成了果汁的代名词?”“消费者是不是仅仅认为我们就是造果汁的,还是代表着某种健康生活态度?”“有多少消费者,在加班的时候,想起来的第一种饮料选择是果汁,而不是咖啡?”“消费者拿着我们的果汁上班,和拿着其他品牌的果汁上班,个人形象有什么区别?”“消费者在选择果汁的时候,很容易造成各种品牌之间的混淆吗?”结 语这篇文章所有的理论,都来自于一些拥有超过40年历史的经典营销理论,并被无数企业验证过无数遍,但是我相信仍然会有很多人提出质疑:“你说企业最重要的目标是有效满足顾客需求,可我又不是做公益的,我这人很现实,企业的目的,在我看来,就是赚钱!”当然很正确,企业要赚钱。但这样的论断,除了炫耀自己多么“现实主义”并且为过去的行为开脱之外,并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我要赚钱”,所有人当然知道,但它并不能指导任何一个经营行为,告诉员工我们要赚钱,也不能帮助他们更好服务顾客从而把钱赚回来。相反,发现并满足顾客需求,持续为他们提供价值(不论是有形价值还是无形价值),则能在众多的企业行为中提供关键指导。没错,这是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但是不论商业社会怎么变,不论是互联网经济还是马车经济,不论是新媒体还是农村刷墙营销,都需要遵循最基本的商业规则和商业逻辑。而在这些商业逻辑中,关键的一环就是:企业的核心,就是创造并保持顾客的能力。企业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更有效满足目标市场的用户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市场部扮演的角色是“为顾客创造无形价值”。所以需要重新审视我们日常的市场行为:我们未来几个月,到底要创造什么无形价值?现在的活动,有哪些是在创造这个价值,有哪些是在无意义的跟风?(我敢肯定这绝对是路人皆知的研究)部分研究引用来源:(我敢肯定这绝对是路人皆知的研究)《营销想象力》西奥多·莱维特《营销学原理》菲利普·科特勒-------------------------------------------------------------------------------------------------------------------------&市场部网专栏作家:李叫兽,资深营销研究者及自媒体人。微信公众号:李叫兽(ID:Professor-Li)本文由作者原创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您已点赞!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一个人拥有的知识就像一个圆是谁说的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关于学习知识是这样说的:"如果用小圆代表你们学到的知识,用大圆代表我学到的知识,那么大圆的面积是多一点,但两圆之外的空白都是我们的无知面.圆越大其圆周接触的无知面就越多."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品管圈基础知识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品管圈基础知识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木心:孩子的知识圈,应是该懂的懂,不该懂的不懂
发布时间:
来源: 中国网
责任编辑: 杨公振
今天观点君跟你分享木心先生的文章,他的《文学回忆录》是一套值得收藏、传家的好书。
童年随之而去
孩子的知识圈,应是该懂的懂,不该懂的不懂,这就形成了童年的幸福。我的儿时,那是该懂的不懂,不该懂的却懂了些,这就弄出许多至今也未必能解脱的困惑来。
不满十岁,我已知“寺”、“庙”、“院”、“殿”、“观”、“宫”、“庵”的分别。当我随着我母亲和一大串姑妈舅妈姨妈上摩安山去做佛事时,山脚下的“玄坛殿”我没说什么。半山的“三清观”也没说什么。将近山顶的“睡狮庵”我问了:
“就是这里啊?”
“是啰,我们到了!”挑担领路的脚夫说。
我问母亲:“是叫尼姑做道场啊?”
母亲说: “不噢,这里的当家和尚是个大法师,这一带八十二个大小寺庙都是他领的呢。”
我更诧异了:“那,怎么住在庵里呢?睡狮庵!”
母亲也愣了,继而曼声说: “大概,总是……搬过来的吧。”庵门也平常,一入内,气象十分恢宏:头山门,二山门,大雄宝殿,斋堂,禅房,客舍,俨然一座尊荣古刹,我目不暇给,忘了“庵”字之谜。 我家素不佞佛,母亲是为了祭祖要焚“疏头”,才来山上做佛事。“疏头”者现在我能解释为大型经忏“水陆道场”的书面总结,或说幽冥之国通用的高额支票、赎罪券。阳间出钱,阴世受惠——众多和尚诵经叩礼,布置十分华丽,程序更是繁缛得如同一场连本大戏。于是灯烛辉煌,香烟缭绕,梵音不辍,卜昼卜夜地进行下去,说是要七七四十九天才功德圆满。当年的小孩子,是先感新鲜有趣,七天后就生烦厌,山已玩够,素斋吃得望而生畏,那关在庵后山洞里的疯僧也逗腻了。心里兀自抱怨:超度祖宗真不容易。 我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母亲说:“也快了,到接‘疏头’那日子,下一天就回家。”
那日子就在眼前。喜的是好回家吃荤、踢球、放风筝,忧的是驼背老和尚来关照,明天要跪在大殿里捧个木盘,手要洗得特别清爽,捧着,静等主持道场的法师念“疏头”——我发急:“要跪多少辰光呢?”
“总要一支香烟工夫。”
“什么香烟?”
“喏,金鼠牌,美丽牌。” 还好,真怕是佛案上的供香,那是很长的。我忽然一笑,那传话的驼背老和尚一定是躲在房里抽金鼠牌美丽牌的。 接“疏头”的难关捱过了,似乎不到一支香烟工夫,进睡狮庵以来,我从不跪拜。所以捧着红木盘屈膝在袈裟经幡丛里,浑身发痒,心想,为了那些不认识的祖宗们,要我来受这个罪,真冤。然而我对站在右边的和尚的吟诵发生了兴趣。 “……唉吉江省立桐桑县清风乡二十唉四度,索度明王侍耐唉嗳啊唉押,唉嗳……”
我又暗笑了,原来那大大的黄纸折成的“疏头”上,竟写明地址呢,可是“二十四度”是什么?是有关送“疏头”的?还是有关收“疏头”的?真的有阴间?阴间也有纬度吗……因为胡思乱想,就不觉到了终局,人一站直,立刻舒畅,手捧装在大信封里盖有巨印的“疏头”,奔回来向母亲交差。我得意地说: “这疏头上还有地址,吉江省立桐桑县清风乡二十四度,是寄给阎罗王收的。”
没想到围着母亲的那群姑妈舅妈姨妈们大事调侃: “哎哟!十岁的孩子已经听得懂和尚念经了,将来不得了啊!” “举人老爷的得意门生嘛!” “看来也要得道的,要做八十二家和尚庙里的总当家。”
母亲笑道: “这点原也该懂,省县乡不懂也回不了家了。” 我又不想逞能,经她们一说,倒使我不服,除了省县乡,我还能分得清寺庙院殿观宫庵呢。 回家啰! 脚夫们挑的挑,掮的掮,我跟着一群穿红着绿珠光宝气的女眷们走出山门时,回望了一眼——睡狮庵,和尚住在尼姑庵里?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背书,作对子,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翻稗书。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之广,连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还早。”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琅琅上口。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月,丧志的呢!”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逃”,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呆视着水渍干失,心里有一种酸麻麻的快感。 我怕作文章,出来的题是“大勇与小勇论”,“苏秦以连横说秦惠王而秦王不纳论”。现在我才知道那是和女人缠足一样,硬要把小孩的脑子缠成畸形而后已。我只好瞎凑,凑一阵,算算字数,再凑,有了一百字光景就心宽起来,凑到将近两百,“轻舟已过万重山”。等到卷子发回,朱笔圈改得“人面桃花相映红”,我又羞又恨,既而又幸灾乐祸,也好,老夫子自家出题自家做,我去其恶评誊录一遍,备着母亲查看——母亲阅毕,微笑道:“也亏你胡诌得还通顺,就是欠警策。”我心中暗笑老夫子被母亲指为“胡诌”,没有警句。 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 在家里,每个人的茶具饭具都是专备的,弄错了,那就不饮不食以待更正。到得山上,我还是认定了茶杯和饭碗,茶杯上画的是与我年龄相符的十二生肖之一,不喜欢。那饭碗却有来历——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母亲说:
“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
我又诵起:“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母亲说:
“对的,是越窑,这只叫夗,这只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小心摔破了。” 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什么?”母亲不知所云。
“那饭碗,越窑夗。”
“你放在哪里?”
“枕头边!” 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夗是有一无二。
“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索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 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杜鹃花,山里叫“映山红”,是红的多,也有白的,开得正盛。摘一朵,吮吸,有蜜汁沁舌——我就这样动作着。 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 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 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夗,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 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 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 我告诉了她。 “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可怕的预言,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夗,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那时,那浮氽的夗,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一起读书吧Vol.511 | 文学回忆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知识产权销售是做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