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敏感性城市设计体系哪个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提出

您的位置:&>&&>&&>&&>&
关于召开“第十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正式通知
时间: 11:27:00 编辑浦实 能源世界
会 议 方 案
一、大会组织
(一)主办单位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
中国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
(二)支持单位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全球环境基金(GEF);欧盟委员会能源总司(DG ENER, EC);英国贸易投资总署(UKTI);美国能源部(DOE);美国能源基金会(EF);德国联邦交通、建设与城市发展部(BMVBS);法国生态、可持续发展、交通与住房部(MEDDTL);加拿大联邦政府自然资源部(NRCan);加拿大联邦住房署(CMHC);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建设局(BCA);印度建筑业发展委员会(CIDC);世界绿色建筑协会(WGBC);国家外国专家局;美国驻华大使馆;法国驻华大使馆;英国驻华大使馆。
(三)协办单位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中国建设监理协会、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中国城市燃气协会、中国城镇供热协会、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执业资格注册中心、英国注册工程师协会(CIBSE)、英国工程技术协会(IET)、中英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市工作组、美国绿色建筑协会(USGBC)、加拿大木业协会(CWG)、加拿大绿色建筑协会(CGBC)、新加坡绿色建筑委员会(SGBC)、法国全球环境基金(FFEM)、法国环境及能源控制署(ADEME)。
(四)承办单位
北京邦蒂会务有限公司
北京依盖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五)大会官方网站
能源世界―中国建筑节能网(www.chinagb.net)
(六)大会组织委员会
仇保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
赖 明 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陈 重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工程师、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李敬辉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司长
田保国 科学技术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副司长
刘志全 环境保护部科技司副司长
周长益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
王 春 国家外国专家局经济技术专家司副司长
陈宜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事司司长
陆克华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司长
杨 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司长
刘 灿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司长
Douglas Taylor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科学技术咨询小组(STAP)秘书处秘书
Ben Pape 英国贸易投资总署中国及香港区业务顾问; 英国工程技术协会建筑环境技术网络前主席
许麟济 新加坡建设局国际开发署署长
P R Swarup 印度建筑业发展委员会主席
姚 兵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会长
官 庆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总经理
韩爱兴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
武 涌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巡视员
刘贺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
王 俊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修 龙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张 桦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总裁;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黄 艳 北京市规划委主任;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项 勤 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徐永模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张 雁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秘书长
王子牛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秘书长
吴 涛 中国建筑业协会秘书长
王毅强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副秘书长
杨 威 英中生态城市和绿色建筑联合主席
S. Richard Fedrizzi 世界绿色建筑协会主席;美国绿色建筑协会主席、首席执行官
Stephen Matthews 英国注册工程师协会理事长
Dominique Campana 法国环境及能源控制署国际事务负责人
Marc-Antoine Martin 法国全球环境基金秘书长
李 迅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王有为 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
副秘书长:
仝贵婵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处长
王清勤 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副秘书长
李 萍 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副秘书长
周兰兰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办公室副主任
(七)大会学术指导委员会
周干峙 原建设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 重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工程师
吴良镛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城市规划、建筑学专家
崔俊芝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究员
江 亿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郑时龄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教授;建筑学专家
徐建中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工程热物理专家
张锦秋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建筑规划专家
顾真安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技术顾问;材料专家
李圭白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给排水专家
王有为 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研究员
林海燕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副会长;建筑保温隔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郎四维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研究员
刘燕辉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副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姚 燕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院院长;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副会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材料专家
徐永模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副会长
吴志强 同济大学副校长;2008年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
李百战 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学院院长;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甘忠泽 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会长
张燕平 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院长
毛志兵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徐 伟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秦佑国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务院建筑学学位委员会委员
袁 镔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学专家
马重芳 北京工业大学环境能源学院院长、节能专家
车 伍 北京建筑大学环境工程系教授、水环境专家
程大章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技术系主任、教授;智能建筑信息化专家
叶 青 深圳建筑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副主任
徐 雷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所所长、教授
王建国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副主任
刘少瑜 香港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香港)委员会主任
梁以德 香港城市大学建筑系讲座教授;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香港)委员会副主任
汪 维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资深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
曾 捷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David Gottfried 世界绿色建筑委员会(WGBC)主要创始人
Derek J Clements-Croome 欧洲智能建筑联盟前任主席;瑞丁大学教授
Falk Kagelmacher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外籍专家、高级建筑师
Robert Watson 美国绿色建筑协会前董事会成员
Albert Speer 德国AS}P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联合公司总裁;建筑师、规划师
Michel Raoust 法国全球环境基金中国项目技术顾问及总协调人
Marc Bellanger 法国全球环境基金及世界银行项目专家
陈启伟 新加坡建设局资讯科技处处长、博士
李修贤 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环境学院建筑性能中心主任、博士
二、会议内容
(一)大会
大会共设立18个专题:
1、绿色建筑设计理论、技术和实践:讨论绿色建筑最新设计理论、绿色建筑标准规范、激励政策分析和最优实践方案,探讨国内外对绿色建筑评价的体系框架、评价方法、标识制度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分析绿色建筑成本增量问题,对绿色建筑项目进行技术经济分析。
2、绿色建筑智能化与数字技术:介绍智能化和数字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包括相关发展政策与行业管理研究论述,建筑节能数据库、节能设计及数字化技术应用,安防、楼宇自控等关键技术,数字社区、数字办公楼建设以及新产品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
3、绿色建筑与室内环境优化:提高建筑室内外环境质量,减少建筑的材料资源消耗。包括环境绿化配置、水资源利用、室内环境,低碳分析方法在建筑业中的应用。
4、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及工程实践:讨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标准规范和技术经济政策,建筑节能围护结构技术与应用,节能门窗技术,建筑节能设计与评价技术,建筑能源消耗的测试技术和统计方法,供热计量改造,天然冷热能源利用技术、既有建筑改造技术等。
5、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运行与监管:介绍各示范省市及国外开展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工作的情况,开展建筑能效专项测评工作,研究制定用能标准、能耗定额和超定额加价、节能服务等制度。
6、外围护结构的节能技术:外墙保温技术体系研究,外墙保温材料与产品设备、外墙保温新技术应用等。
7、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的最新发展:可再生能源应用城市、社区范例,太阳能、地热能、沼气、风能、生物质能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的最新研究。以太阳能光热应用和浅层地能应用为重点,介绍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的示范项目。
8、绿色建材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引导新型低能耗、绿色环保建材,节材新工艺、新技术,可回收材料、再生材料在建筑上的应用等。
9、绿色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探讨我国住宅与房地产业依靠技术进步发展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的政策法规、成功范例、发展模式和技术途径和激励政策、装配式建筑、工厂化住宅如何走绿色建筑道路等。
10、供热计量改革与建筑节能:中外供热计量的政策分析研究,供热计量总体方案,新型供热计量器具与系统。
11、绿色施工最新进展:讨论绿色施工的有关技术、工法、标准规范、装备设备、管理制度、工程实践等。
12、绿色校园:介绍绿色校园评价标准、交流绿色校园和绿色建筑知识教育及绿色校园工程实践经验、分析绿色校园案例。
13、绿色生态城区:介绍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编制有关情况、交流我国绿色生态城区的总体情况和绿色生态城区的建设经验、探讨绿色生态城区的发展动向、分析绿色生态城区的成功建设案例。
14、绿色工业建筑:介绍《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交流研讨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方法和绿色工业建筑工程实践案例。
15、绿色建筑中BIM技术的应用:介绍我国目前绿色建筑BIM技术的发展、标准,绿色建筑BIM软件工具的研发及应用,优秀绿色建筑BIM项目的案例介绍、成功经验等多方面内容,就BIM技术在绿色建筑方面的发展历程与取得的宝贵成果展开深入探讨。
16、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市可持续水系统构建:构建绿色建筑/生态城市中的现代雨洪管理体系;解读雨洪管理新的国家政策、法规、标准和排水内涝专项规划要求;介绍国际先进的理念与实施案例-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低影响开发及水敏感性城市设计;生态城区及绿色建筑雨洪控制利用系统规划与设计;绿色建筑中节水与非传统水资源利用技术与装置的应用;雨洪管理系统与规划、建筑、景观、道路等多专业衔接;场地设计中的低影响开发与绿色基础设施-建筑与小区生态雨水系统案例;
17、木结构建筑与生态城市:介绍木结构有关的设计、施工标准规范、木结构房屋体系、木结构建材,探讨木结构建筑产业发展,交流木结构建筑工程案例。
18、住宅工业化和装配式建筑:探讨住宅工业化的概念、装配式住宅发展趋势、设计新方法、住宅工业化面临的挑战和发展中存在问题、发展绿色建筑与住宅工业化的关系,交流工程实践经验。
(二)博览会
根据大会主题和内容,博览会将展出:
1、绿色建筑设计理论、技术和实践:绿色建筑总体设计方案、节能建筑总体设计方案、智能建筑总体设计方案、绿色建筑房地产开发项目实例等。
2、绿色建筑智能化技术与产品:楼宇自动化系统、建筑供电系统、智能社区、智能网络通讯系统、业务应用系统集成与开发技术、环境与控制系统、商务区办公自动化及信息服务、社区物业管理。
3、低碳生态环保技术与产品:雨水收集、中水利用技术及设备;固废处理回收再利用技术及设备;环境绿化配置技术;室内空气质量控制技术及设备;低碳社区分析计算软件等。
4、绿色建材技术与产品:生态化铺装材料、再生材料;建筑门窗及配套五金件;化学建材;室内装饰材料;厨房、卫浴设施及配套五金件;节水器具;建筑电工、电气;各类房屋建筑材料和技术;钢结构及金属制品。
5、绿色照明技术与产品:半导体建筑照明产品、半导体城市照明产品;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式城市照明节能系统。
6、绿色房地产实践:绿色房地产项目介绍,绿色房地产适用技术,绿色房地产的物业管理等。
7、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工程实践: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总体设计方案、项目实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技术和设备等。
8、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的工程实践:太阳能、地源热泵、风能热泵、风能等新能源利用技术在建筑上的应用与展示。
9、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运行与监管: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的运行、监管与节能服务市场的展示。
10、绿色施工技术:绿色施工技术项目介绍,绿色施工技术和工法,绿色施工装备等。
11、建筑节能技术和产品:高效率采暖空调设备,供热系统效率提高技术;暖通空调系统优化设计与运行技术;高效率给水排水和热水供应技术。
12、外围护结构的节能技术:新型墙体保温材料,绿色隔热建筑材料,新型节能环保幕墙材料;外墙保温技术体系研究,外墙保温材料与产品开发。
13、供热计量改革与建筑节能:供热体制改革示范项目、最新供热计量技术及计量改革成功范例、设计方案;采暖、供热设备及通风系统;节能暖通空调、供热设备、燃气热水技术与设备;供热计量新技术与新产品与检测收费系统。
14、绿色校园:绿色校园实际工程案例、校园能耗计量与监控系统、校园节水技术和产品、校园非传统水源利用技术、校园实验室环境控制技术。
15、绿色生态城区:环保相关技术产品;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技术与产品;改善居室环境质量技术与产品;节约资源能源技术与产品;绿色生态城区的案例介绍、绿色生态环境技术应用、绿色生态城区水资源保护技术、绿色生态城区能源综合利用技术;绿色交通技术,绿色城区的人文环境、绿色生态城区的节能减排技术、垃圾循环利用技术。
16、绿色工业建筑: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方法;绿色工业建筑适用技术和产品、绿色工业建筑工程案例。
17、木结构建筑:木结构相关标准规范;木结构建筑设计与施工技术;木结构房屋体系;木结构建材与构件;木结构建筑工程案例。
18、住宅工业化:住宅工业化相关技术和产品、优秀部件、住宅工业化示范项目及成功范例;绿色建筑与装配式住宅关联技术产品及工程实践经验。
更多行业信息请登录:
共有3页  
声明: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能源世界”或“本站原创”的文字、图片等,版权均属本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等如需转载、转贴,请注明来源为“能源世界”。凡注明"来源:XXX"的内容,为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恶意使用本网内容者,本网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雨水回用技术在绿色建筑
大数据解析中国绿色建筑俞孔坚:构建“人适应水”的城市景观
来源:& &&
&人与自然和谐&这个词汇被党和政府提过多次,每一个生活在当今雾霾浓重、内涝多发的城市里的人都希望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通过多年的坚持与实践,为人们综合全面地解决水生态环境问题积累了宝贵经验。他对构建&海绵城市&有着独到的见解。
建筑畅言网:请谈谈何为&海绵城市&,它具有哪些特点?
俞孔坚:当今中国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水危机: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洪水、城市内涝,地下水位下降,水生物栖息地丧失等,问题非常严重。这些水问题是系统性、综合性的问题,需要一个更为全面、综合的解决方案。
2014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4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督促各地加快雨污分流改造,提高城市排水防涝水平,大力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加快研究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政策措施&,并于2014年11月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很多学者用&海绵&比喻城市或土地的雨涝调蓄能力。&海绵城市&直观地表述了具有&海绵特征&的城市,因此,&海绵城市&、&城市海绵&&绿色海绵&、&海绵体&等这些非学术性概念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应用,尽管表述有所不同,核心思想是一致的。
早在2003年,我就使用了&海绵&的概念来比喻自然系统的洪涝调节能力,指出&河流两侧的自然湿地如同海绵,调节河水之丰俭,缓解旱涝灾害&,并呼吁&使整个国土成为一个&绿色海绵系统&,使雨水就地蓄留、就地资源化,使之与城市中的公园系统、湿地系统一起,形成统一的水生态基础设施自然保护系统&。
建筑畅言网:官方文件明确提出&海绵城市&的概念,对&海绵城市&建设会带来什么影响?
俞孔坚:&海绵城市&的概念被官方文件明确提出,代表着生态雨洪管理思想和技术将从学界走向管理层面,并在实践中得到更有力的推广。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相关研究多围绕着LID技术、水敏感性城市规划与设计等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先进的生态雨洪管理技术来展开,聚焦于城市内部排水系统和雨水利用、管理体系,并且在具体技术层面依旧未能摆脱对现有治水&工程性措施&的依赖。
在我看来,&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远不止如此,它为在不同尺度上综合解决中国城市突出的水问题及相关生态和环境问题开启了希望旅程,包括雨洪管理,生态防洪、水质净化、地下水补充、棕地修复、生物栖息地的营造、公园绿地营造,以及城市微气候调节等。
建筑畅言网:可能多数人对&海绵城市&的概念还不熟悉,对其实施更是不知,您对建设&海绵城市&有哪些建议?
俞孔坚:在我看来,建设海绵城市并不难,简单说就是让水回归自然形态,只不过我们依然热衷于通过构建单一的&灰色&工程来解决这些复杂、系统的问题,结果却使问题日益严重,进入恶性循环。狭隘的、简单的工程思维,也体现在(或起源于)政府的小决策和部门分割、地区分割、功能分割的水资源管理方式。水本是地球上最不应该被分割的系统,可是我们目前的工程与管理体制却把水系统分解得支离破碎:水和土分离;水和生物分离;水和城市分离;排水和给水分离;防洪和抗旱分离&&这些都是简单的工程思维和管理上的&小决策&带来的弊端。所以,解决诸多水问题的出路在于回归水生态系统。
我们都知道,大量的雨水并不是落在河道里,所以防洪不必死守河道;主要污染源非水体本身,所以,水净化的解决之道也不在于水体本身。解决城乡水问题,必须把研究对象从水体本身扩展到水生态系统,通过生态途径,对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调理,增强生态系统的整体服务功能:供给服务、调节服务、生命承载服务和文化精神服务,这四类生态系统服务构成水系统的一个完整的功能体系。因此,从生态系统服务出发,通过跨尺度构建水生态基础设施,并结合多类具体技术建设水生态基础设施,是构建&海绵城市&的核心。
建筑畅言网:您提出了&水适应性&景观,这种景观具体是指什么?
俞孔坚:城市应该是一种&人适应水&的景观,即&水适应性景观&。通过研究,我发现,在长期的水资源管理及与水旱灾害斗争的过程中,许多古代文明不断适应和改造城市与区域的水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水灾害的影响,积累了大量具体的经验和智慧,增强了人类适应水环境的能力,形成城乡的水适应性景观。在&人定胜天&的年代,传统而有效的人水关系被逐步忽略,各项水利工程措施企图迫使水系统适应人类的活动,结果事与愿违。更加严重的水危机使得人们重新审视人与水的关系,在&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下,应该重新调整人类活动,树立城市建设适应水系统的新的价值观。
完整的土地生命系统自身具备复杂而丰富的生态系统服务,聚焦到&水问题&上,则表现为城市的每一寸土地都具备一定的雨洪调蓄、水源涵养、雨污净化等功能,这也是&海绵城市&构建的基础。
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
建筑畅言网:&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否很困哪?该怎么建设海绵城市?
俞孔坚:首先必须说明,建设&海绵城市&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困难。在方法上,可借助景观安全格局法,判别工程的景观要素及空间位置,围绕生态系统服务构建综合水安全格局。其意义在于:一、明确现有的水系统包含的重要元素、空间位置和相互关系,通过保护水系统的关键空间格局来维护水过程的完整性;二、将水生态安全格局作为区域的生态用地和城市建设的限建区,限制建设开发并逐步进行生态恢复,可避免未来的城市建设和土地开发进一步破坏水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三、水系统可以发挥雨洪管理、水质净化、水生态和文化休憩的功能,作为区域的生态基础设施,为下一步实体&海绵系统&的建设奠定空间基础。
在工程实施中,要重点研究如何有效利用规划区域内的河道、坑塘,并结合集水区、汇水节点分布,合理规划并形成实体的&城镇海绵系统&,并最终落实到土地利用控制性规划甚至是城市设计中,综合性解决规划区域内的滨水栖息地恢复、水量平衡、雨污净化、文化游憩空间打造等方面的问题。
&海绵城市&最后必须要落实到具体的&海绵体&,包括公园、小区等区域集水单元的建设,在这一尺度对应的则是一系列的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的集成,包括:保护自然的最小干预技术、与洪水为友的生态防洪技术、加强型人工湿地净化技术、城市雨洪管理绿色海绵技术、生态系统服务仿生修复技术等,这些技术重点研究如何通过具体的景观设计方法让水系统的生态功能发挥出来。
举个例子,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占地34公顷,是我国首个以解决城市内涝为目标的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该公园通过整体景观设计途径进行生态化的雨洪管理,解决了常规市政工程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使我们的城市成为与水相适应的城市。从2011年建成以来,有效发挥了其解决城市雨涝的功能。设计中关键性技术要点包括:1、以雨洪安全格局为基础,划定由&集水城区-汇水湿地&组成的、具有镶套式结构的&绿色海绵综合体&;2、填-挖技术形成&海绵地形&。既创造出多级湿地系统的地形基础,又为营造多样化的生物栖息地与游憩空间提供环境基础,而且造价低廉;3、构建&水质净化-蓄滞水-地下水回补&多级多功能湿地系统。该多级湿地系统主要是整合潜流和表流湿地技术,进行土壤和生物净化,将净化后的雨水汇入中央低洼湿地,补充地下水。按照&水质净化人工湿地-蓄滞人工湿地-地下水回补与生物多样性恢复湿地&这一顺序,依次构造三类湿地系统,产生多种生态系统服务。4、充分利用地形及水量分布特征实施特色生境修复,并与乡土生物保护、游憩与科普教育功能相融合。
建筑畅言网:请谈谈您对建设海绵体城市的愿景。
俞孔坚:国家高层对&海绵城市&的重视是改变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的重大契机。我希望,社会各界围绕这一概念,通过广泛的讨论来关注城市洪涝问题以及一系列相关的生态和环境问题,重新审视工业时代治水思路的利弊,深刻认识生态雨洪管理和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及方法和技术,对实现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学术界应该给与充分的重视。
只有从水问题出发,以构建跨尺度水生态基础设施为核心的&海绵城市&,才能最终综合地解决城市生态问题,包括区域性的城市防洪体系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栖息地恢复、文化遗产网络和游憩网络构建等,真正实现局域性的雨洪管理、水质净化、地下水补充、棕地修复、生物栖息地的营造、公园绿地营造,以及城市微气候调节等。
编辑:Vicky
标签:设计俞孔坚海绵城市
微信公众平台荷兰开放空间系统性规划思想及启示_王佐-海文库
全站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城乡/园林规划
荷兰开放空间系统性规划思想及启示_王佐
荷兰开放空间系统性规划思想及启示□ 王 佐[摘 要]荷兰的城市开放空间规划采用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规划思想,遵循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采取生态隔离带、连接体系和以水为先导的城市开放空间建设等措施,将开放空间生态系统有机地融于城市规划中,注重开放空间的系统化、网络化建设和生态性建设,有助于实现城市开放空间环境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这些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关键词]系统性开放空间规划;自然生态;荷兰[文章编号]1006-0022(2008)11-0090-04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BOpen Space Planning Mind and It’s Inspiration in the Netherlands/Wang Zuo[Abstract] Open space planning in the Netherlands is holistic, systematic,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nd sustainable. Openspace is integrating with urban planning using ecological barriers, an attachment system, and water networks. It stressesan ecologically open and systematic open space network. China should learn from these successful experiences.[Key words] Systematic open space planning,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Netherlands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规划经过多年实践,逐步走向正轨,但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规划模式导致了城市“摊大饼”式发展、开放空间规划忽略以生态为基础的整体性规划思想等问题。因此,亟需总结国内外规划经验教训,建立和完善开放空间规划体系,寻求土地经济与环境效益的平衡,实现城市开放空间环境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以运河纵横的水利工程、农业和畜牧业著称的荷兰,在城市规划中独树一帜,其城市开放空间规划源于整体性和系统性规划思想,主要表现在开放空间规划的整体性、体系化和融于自然的地域性上。分析、借鉴荷兰城乡规划体系,尤其是荷兰作为欧洲人均用地极为紧张的国家,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中利用开放空间系统创造宜居环境,对我国当前的城市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管理,采用系统化开放空间规划,提升土地生态价值,创造宜居的人居环境。荷兰开放空间规划经历了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最终于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目标明确的开放空间规划体系。(1)荷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住房遭到毁坏。战后规划重点为重建荷兰,通过大规模建设实施城市扩展计划。1958年,为了调整战后迅速扩张的大都市空间规划,保护因大规模开发而侵蚀和破坏的自然环境,政府设立自然资源保护法。1960年,荷兰在第一次国家空间发展策略规划中提出全国乡村休闲地规划的概念并将该规划付诸实践,使该规划成为绿色开放空间系统规划的雏形。1965年《土地利用规划法》的提出和1985年对该法的修正,使荷兰的土地规划不断适用新的变化。(2)1989年,荷兰在第四次国家空间发展策略规划中提出了乡村地区土地利用规划,除了发展航空港和海港外,重点是致力于乡村交通节点建设,从而确立了荷兰城市规划的重点和规划原则:集约利用土地,建立紧凑城市,空出大片土地用于建立城市
间的开放空间或绿色缓冲区,并通过便捷的交通运1开放空间规划政策及演进荷兰作为世界上人口最为稠密的国家之一,大部分国土都是经过围海造地与海洋斗争得来的,因此非常注重对土地进行集约利用,审慎地进行环境90输系统联系各城市。开放空间遵循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原则,通过乡村地区与自然保护区间的相互协调,创造多样性的城市与乡村空间环境,逐渐形成完整的城乡发展结构与功能体系。(3)1992年荷兰空间策略规划中政府开始着手农业用地、环境保护及自然资源规划,确立重点发展地区,保护文化遗产资源及自然生态保护区域,从而建立了一套完整详细的空间、资源与土地利用分区规划。2005年国家空间发展策略的重点是在整体空间规划上整合原有空间规划的绿色自然资源、环境保护区及由大片农业景观构成的绿色核心(Green Heart)。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城市发展要求,荷兰城市规划采用灵活的“过程规划”,逐步形成了绿色开放空间的整体性规划理念。带,用来隔离和连接中心城镇及周围较小规模的城市。城镇分散组合在绿化生态带之中,最大程度地实现城市和自然生态环境的融合。绿色核心以开阔的农业景观为主,结合由森林、河流、湖泊构成的自然保护区,形成大面积的绿色生态开放空间。在用于实现城市之间交通联系的快速公路和铁路两侧,随处可见悠闲吃草的奶牛和大片由农田、森林、河流、公园等组成的开放空间。荷兰半数人口集中在占国土面积1/10的西部城市地区,如鹿特丹、阿姆斯特丹、莱顿和海牙等。这些城市连在一起形成连续的城市带,被城市之间面积约为1 600 km2的开阔的农业景观围绕,大城市的多种职能分散在周边几个规模相对较小的城市中(图2)。城市周边的生态农业在提供丰富蔬菜、奶制品、牛肉等必需品的同时,也起到维持区域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此外,城乡规划结构中,利用生态绿化带进行隔离有利于通过中小城市分担大城市的负担,避免居住地点与工作地点相距过远、中心区土地利用高度集约等大城市病。自然保护区主要包括森林、湿地、溪谷、沙丘、湖泊、泻湖、内海及其附属区域等,是重点的生态资源用地。荷兰空间发展战略要求土地的所有者和使用者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增强自然资源区的生态功能,严禁影响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和水系两种渗透廊道构成,结合自然保护区之间的生态廊道,作为联系绿色核心和城市之间的重要环节,将外部的森林、农田、海洋等绿色生态因素楔入城市中心。生态廊道主要由绿篱、河川水路、防护绿化带,以及道路两侧的护坡绿带等构成,用来连接主要的自然保护区,生态廊道规划与配置必须建立在对物种分布细致调查的基础上(图3)。道路结合两侧的护坡和防护带,保留大片的绿化空间,既创造了良好的景观效果,又调节了区域气候。廊道一般采用林荫道的形式,在快速道路的中间种植高大的树林,在快速道路两侧辟出一定宽度的护坡绿化带,作为缓冲带和隔离带。荷兰政府规定,道路、高压输配电线路及各种管线路径等占用的相关土地,也必须提供生态廊道功能。连接体系中的水道由于具有自然生态性和生态敏感性,是城市中理想的生态走廊,成为重要的开敞空间体系要素。荷兰的水道体系以运河为主,相互连通,将岸边的绿化带和道路串联在一起,通过复合生态通道形成城乡开放空间连接体系。2开放空间系统规划荷兰在城市建设中非常注重城乡结构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重点是在城市规划中,城市群体围绕绿色开放空间发展,有效合理地采取生态隔离带、连接体系和以水体为先导的城市开放空间建设等措施,将开放空间生态系统有机地融于城市规划中。  2.1绿色核心与自然保护区荷兰的开放空间以城镇之间的生态绿化带为主体,城镇群体围绕以大面积农田为主的绿色核心发展(图1),在建设区与绿色核心之间的过渡区域设立绿色缓冲2.2连接体系与生态廊道开放空间连接体系主要由道路空间2.3网络化的城市开放空间开放空间系统中,与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是由城市内部的街道、广场、公园、水路所形成的开敞空间体系中的子系统。街道、广场、园林结合水系,均匀分布在城市的居住区、中心区等各个角落,形成面
状、线状的开放空间,利用开放空间创造2008年第11期 第24卷91
“呼吸空间”,从而将自然要素与人造环境贯穿起来成为体系,降低城市中心的热岛效应,保证主导风和气流在城市中的流通,提高空气质量。绿色核心、自然保护区通过连接体系与城市中心区开放空间相互联系,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渗透,发挥出巨大的环境效益。  和TRAM)也是常用方式。例如,从鹿特丹到阿姆斯特丹的距离,虽然有跨越五个主要城市之遥,但乘坐火车只需一个小时,且每小时有两趟火车,这为人们跨城工作提供了便捷的服务。段,将运河的附属空间建设为具有生态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绿楔”是在城市中心集中设置以水为主题的小范围开放空间,形成区域性空间节点。规划中积极保护水系并强化其生态效应,密布的运河空间结合两侧的道路、绿化和建筑空间,将休闲娱乐、商业、旅游,以及居住和办公功能整合在一起,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城市开放空间。例如,阿姆斯特丹环绕老城区的环行运河、呈放射状穿越运河的街道构成的开放空间网络(图4),特色鲜明;乌特勒支市的运河形成上下两层复合空间,富有层次感和趣味性,运河边设有咖啡座,供人们休闲和交往,艺术展、帆船赛、水上音乐会等节日庆典活动也都围绕运河展开……荷兰以水系开放空间为特色的城市意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政府鼓励与水系开放空间结合的规划设计。荷兰公共建筑及居住区环境规划大量采用护城河围绕的形式,在创造环境景观的同时,产生良好的生态环境效应。4开放空间的规划管理与实施荷兰拥有一整套管理政策和执行机构,通过颁布空间规划法(Spatial Plan-ning Act),并采用理性规划(RationalPlanning)模式,确保开放空间规划得以有效实施。荷兰在第五次国家空间发展策略规划中对开放空间进行细分,明确20个具有文化历史或自然资源特色的区域,以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并通过管理政策和鼓励机制保持开放空间的地域独特性,对开放空间进行持续性的管理。根据新的国家空间策略规划,绿色核心的范围由荷兰中央政府确定,主要的绿化生态区域在中央政府设定大致界限后,由省政府在区域范围内另做详细规划。同时,针对每一个地区作严谨的规划,详细记录土地利用情况,用作监督和深入研究的基础资料。所有开发建设都以减少生态3系统化开放空间规划的必要支撑措施  荷兰采取系统化的开放空间规划,在注重营造绿色生态环境的同时,与城乡整体结构发展相互协调,保证开放空间规划实施的可行性。3.1控制城市规模开放空间系统性规划的前提是采取措施适当控制城市规模,将城市“分散组合”在大片绿化带之中,与自然相融合。大城市的部分居住功能被分散到周围更小规模的城镇中,城镇之间以开放空间进行隔离和连接,这有利于避免城市团的盲目扩大,居住地点与工作地点相距过远,中心区土地利用高度集约、地价高昂、交通拥挤等问题。3.2积极发展新城发展新城可以降低大城市规模,保证在中心城与新城之间穿插大面积生态空间。荷兰主要的中心城市周围都建有新城或新区,便于对城市人口进行有机疏散。例如,中心城市海牙、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等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周围,都建有人口和建设规模较小的新城,一般以居住功能为主,通过便捷的交通体系连接中心城,保证居民在中心城市的工作不受影响。代尔夫特和海牙之间的莱斯崴克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3.3完善交通体系荷兰很多人口都是跨城市工作,实行居住郊区化与工作相分离的方式。因此,荷兰注重发展城际间快速交通,保证城乡之间的整体联系和均衡发展。除城际间高速公路外,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包括铁路5.2强调绿色生态特色荷兰利用水系和绿色等自然资源,保环境影响为先决条件,如规定禁止在重点持生物多样性,创造水陆复合生态系统,景观区开发建设大规模的开发项目。而有产生巨大的环境效益。利于环境持续发展的项目则可适度地进行荷兰政府明确提出环境管理目标和开发,如休闲游览区、文化发展区和农业《二号国家环境政策规划》,通过“综合途发展区开发等项目。径”来解决环境问题,包括提供私人机构荷兰主要利用各级规划来限制大规模资金用于生态环境规划,收取生态环保税,开发,以保障开放空间规划的具体实施;建立各种环境协会团体,通过建立自然风同时,提供基金用于开放空间保护和改造,景区和国家公园对沼泽湿地、动植物加以鼓励将建设区改造为绿地或水资源区,在保护。城市规划中,政府鼓励使用对环境新建区内增加新的休闲设施、自然保护区破坏影响小的方案、材料和建造方式。和水资源涵养区。荷兰采用自然生态优先的城市空间规划,强调开放空间的自然生态性,反映出浓郁的自然本色和田园特色。一般在道路、5开放空间设计整体特色运河、河流两侧开辟绿化带作为开敞空间,5.1注重以水为先导的空间特色通过树林、灌木、草坪和花草综合绿化,荷兰有相当一部分的国土低于海平提高生态效率,强化开放空间的自然生态面,规划中围绕运河水系,创造出河湖密特征。城市中心区中随处可见与河流、风布、融于自然生态的城市开放空间特色。车、草坪和树林等融为一体的综合生态空荷兰的水资源利用主要采取“连接”和“绿间,以及天鹅、野鸭、水鸟等在河边栖息楔”两种方法。“连接”主要表现为利用相的景象。景观设计上突出生态主题,追求互连通的运河水系,连接城市的各功能片质朴的自然特色,在人工环境中也强调反92空间的规划建设上进行一些新的尝试,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也普遍存在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片面追求数量速度和短期效益的问题,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借鉴和吸收荷兰等国家的有益经验。(1)规划理念层面,注重开放空间的系统化、网络化建设。开放空间规划不仅仅是简单的城市局部区域环境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建立城市整体性绿化分布格局,建立大中小不同规模、成体系的绿化网络。荷兰的开放空间采取系统化的规划思路,以绿化和运河为载体,通过点、线、面和网络化系统组织开放空间,改善城市中心区的生态环境,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生态与环境的综合效益。系统性的优越性在于采用了网络化的覆盖系统,使开放空间在城市区域内的分布具有均好性,方便市民就近便捷地使用,从而最大效率地提高绿化开放空间的综合效益,更大范围地发挥城市的生态效应。(2)强化开放空间与城市规划的有机联系,进行全面整体的相互配合的规划保障措施。开放空间的系统化规划与城市整体规划密不可分,不能孤立地确立开放空间,需要整体性地考虑开放空间在整体规划的地位、影响及作用,保障与其他规划配合的可实施性。我国幅员广阔,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应将重点放在提高城市空间质量上,通过发展新城和完善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等有效控制城市规模,从而在城镇之间组织大面积绿化开放空间加以隔离和连接,使城市更大范围地融于自然绿化之中。(3)规划设计层面,追求系统化与人性化。荷兰的开放空间规划,强调功能的改善,以充分满足人的使用需求,同时还注重空间的舒适性和人性化。例如,人行道路面铺装采用防滑材质,在出现高差的地方为残疾人设置专门的坡道;除人车分流外,自行车道设有明确的标志,路面采用鲜明的砖红色,可识别性高,充分保障使用安全。轨道交通采用立交形式,将交通枢纽站点设于地下,减少对周边环境干扰。这些规划措施都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理念。相较之下,我国开放空间规划存在距离,如缺乏细致和深入研究,在具体设计细节上缺少对人性的关怀等,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强调。(4)注重开放空间的生态性建设。荷兰的开放空间规划最大特色在于强调开放空间的自然生态性,保持浓郁的自然特色。进行城市自然生态性建设是面向21世纪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我国在这方面只处于起步阶段,开放空间建设中普遍存在盲目铺大草坪、砌混凝土河床等现象,不注重生态自身的规律,忽视生态环境保护,更谈不上关注动植物等物种的多样性等生态学基本问题。荷兰关于运河生态性保持及生态廊道的建设等措施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经验。(5)规划管理层面,强调制度与保障体系的建立,注重政策实施的连续性。荷兰之所以能一直保持融于自然的开放空间特色,与其坚持制订和实施一整套系统的管理规定,设置明确的执行机构,确保开放空间规划得以严格执行是分不开的。相较之下,我国大部分城市建设还处于拆建改造阶段,由于缺乏整体系统化的思路及强有力的实施保障政策与制度,尤其缺乏政策实施的连贯性,常常为了政绩工程迅速改变面貌,强调数量速度,忽视质量,出现设计周期短、抢时间,过多关注于近期效益的现象,导致系统化规划思想与设计难以持续性贯彻实施。在今后的建设中,我们应当以长远的目标和整体系统化、制度化为保证,加强可持续发展观,循序渐进,使我们的开放空间城市环境质量得到真正提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荷兰的系统性开放空间规划在如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开放空间环境质量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经验。我们可以吸取其理念内核,结合中国的国情,创造出具有鲜明地域性生态与文化特色的城市开放空间。(感谢荷兰DELFT工业大学建筑系设计理论系统研究中心DKS的A?TONIS教授在论文写作中给予的大力帮助。)[作者简介]王 佐,博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讲师。[收稿日期]2008-09-1
7映其崇尚自然的设计景观。荷兰城市规划非常注重保护潮汐、湿地、动植物、水源、土壤等自然资源,注重保持自然地貌和生态系统组成上的多样性,保护开放空间的生态敏感性,维持生态平衡;最大限度地保持城市间的运河、河湖等的自然属性,保证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发展,创造出融于自然的田园式生态环境。6借鉴与启示综观荷兰的城市规划,在注重城市发展效率的同时,以维持自然生态环境为先,进行多层次系统性整体规划,使开放空间、居住环境、景观生态和社会文化融为一体。目前,我国的一些城市开始有意识地尝试将开放空间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例如,北京绿化隔离带措施,将原有的公园、水系及新建的绿化区块连接在一起,尝试建立系统的开放空间格局,其中的元大都遗址公园和从颐和园引出的城市水道疏通改造工程等都尝试进行绿化开放空间的线性连接;上海始于2002年的旧城改造,在有限条件下对中心城的绿化作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规划,采取“一纵两横三环、多片多园、绿色廊道”等系统规划措施,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环境效益;其他城市如天津的海河改造工程,结合滨水空间的整体性功能改善,建立系统的开放空间;青岛的开放空间规划,将滨海游园、广场串联在一起,形成富有特色的旅游休闲空间。虽然我国在城市开放2008年第11期 第24卷93
上一篇: 下一篇: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家中心城市规划体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