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读书不一定读书改变命运的故事,也有人说现在大学生那么多,你还不如不学

& “阅读《有书赶紧读》,回答后面问题。(10...”习题详情
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0%
阅读《有书赶紧读》,回答后面问题。(10分)有书赶紧读&&&黄以华1曾偶报纸说,阿根廷一家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不能等”的文学选集。说其“不能等”,是因为它是用特制墨水印刷,再用塑料袋密封。拆封后2至4个月,墨迹碰到阳光和空气后就开始逐渐消退,最后变成不着一墨的笔记本。出版商以此提醒读者:有书赶紧读!看了这个消息,我从心底敬佩出版商的良苦用心,也由此想到更多。2古人说“书非借不能读”,只有借别人的书,有了还书期限的限制,有了外在的压力,才会有动力去读完一本书。如果是自己的书,什么时候都可以读,没有了压力,人便会变得懒散,读书也永远成了一个计划。由此想到出版“不能等”的书,仿佛也是给读者立论一个还书的期限,有点儿与“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相通了。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以此来劝诫人们读书要趁早,读书不能等,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4但是,在我看来,“不能等”的书也许还有更多含义。在现在生活中,一些人变得越来越浮躁,对读书失去兴趣。在他们眼里,读书或许只是升官发财、改变命运的敲门砖,一旦功成名就,敲门砖就该扔掉了。还有的人浮光掠影,只是满足于在网上浅阅读,搜集奇闻逸事,不愿意也静不下心来,实实在在读本书。在这种情况下,一本“不能等”的书,对他们来说又是一种善意的规劝:读书拖不得,好东西是不等人的,要是不及时抓住,过了这村,就没有这店了。5如果阿根廷这家出版商策划图书时有这种用意,那简直有种与读者心里博弈的味道了。尽管如此,这种良苦用心只可理解,却不值得效仿。毕竟图书是传承文明的工具,大家都去出版“不能等”的图书,这个工具就有可能丢失,如果是这样,损失就太大了。6与“不能等”的图书相关,我想到更为多样的一些方式,比如《人民日报》曾介绍过河南固始县采取定期个人述学、群众评学和组织考学的方法,解决干部不爱学、不真学和不善学到问题——形式虽有不同,用意却有相通之处,都在劝人向学,劝人读书。只是外因毕竟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要想真正读点书,学点知识,关键还在于人自身。思想问题解决了,时间便像海绵里的水,挤也挤不尽。7不读书的民族没有希望,更希望越来越多的人都抓紧时间读书。(选文有删改)【小题1】(2分)阿根廷出版社与河南固始县为了让读者赶紧读书,采用了什么不同方式?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题2】(3分)作者认为“不能等”文集出版具有哪些现实意义?【小题3】(2分)文中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道理?【小题4】(3分)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链接材料,围绕“要想真正读点书,学点知识,关键还在于人自身“这个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字数不超过100字)『链接材料』(1)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有超五成的成年国民认为izji的阅读量太少,“工作忙”成为我国成年人不读书的最主要原因。2013年,与37.1%的人不读书是因为“工作太忙没时间读书”。(2)德国人读书非常“随意”。在地铁列车里,在公园草坪上,甚至在医院的候诊室内,手捧书本埋头阅读的人都很常见。调查显示,70%的德国人喜爱读书,一半以上的人定期买书。三分之一的人几乎每天读书。书已经融入到了德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对于德国老百姓而言,读书简直就像喝啤酒一样平常。&
本题难度:较难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4-黑龙江省南岗区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统考语文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有书赶紧读》,回答后面问题。(10分)有书赶紧读黄以华1曾偶报纸说,阿根廷一家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不能等”的文学选集。说其“不能等”,是因为它是用特制墨水印刷,再用塑料袋密封。拆封后2至4个月,墨迹碰到阳光...”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学生感知文本内容,学会在文章中找出照应的内容,又要学会概括内容的能力。此处能总结概括合理即可试题分析:在议论文中,学生应培养寻找中心句,总结概括文章的小分论点的能力。学生能从文章中找出支撑中心论点的分论点,能够提炼和总结分论点。考点: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3】试题分析:论证方法与作用分析答题方法:具体如下: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例:这里是道理论证,证明读书要趁早,读书不能等。考点: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4】试题分析:阅读中加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充分展示才能。这是新课标重在从多方面展示同学各种素质的要求,也是近几年中考热点题型之一。从解题方法来看能根据话题,相关链接材料,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表述即可。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有书赶紧读》,回答后面问题。(10分)有书赶紧读黄以华1曾偶报纸说,阿根廷一家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不能等”的文学选集。说其“不能等”,是因为它是用特制墨水印刷,再用塑料袋密封。拆封后2至4个月,墨...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阅读《有书赶紧读》,回答后面问题。(10...”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有书赶紧读》,回答后面问题。(10分)有书赶紧读黄以华1曾偶报纸说,阿根廷一家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不能等”的文学选集。说其“不能等”,是因为它是用特制墨水印刷,再用塑料袋密封。拆封后2至4个月,墨迹碰到阳光和空气后就开始逐渐消退,最后变成不着一墨的笔记本。出版商以此提醒读者:有书赶紧读!看了这个消息,我从心底敬佩出版商的良苦用心,也由此想到更多。2古人说“书非借不能读”,只有借别人的书,有了还书期限的限制,有了外在的压力,才会有动力去读完一本书。如果是自己的书,什么时候都可以读,没有了压力,人便会变得懒散,读书也永远成了一个计划。由此想到出版“不能等”的书,仿佛也是给读者立论一个还书的期限,有点儿与“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相通了。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以此来劝诫人们读书要趁早,读书不能等,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4但是,在我看来,“不能等”的书也许还有更多含义。在现在生活中,一些人变得越来越浮躁,对读书失去兴趣。在他们眼里,读书或许只是升官发财、改变命运的敲门砖,一旦功成名就,敲门砖就该扔掉了。还有的人浮光掠影,只是满足于在网上浅阅读,搜集奇闻逸事,不愿意也静不下心来,实实在在读本书。在这种情况下,一本“不能等”的书,对他们来说又是一种善意的规劝:读书拖不得,好东西是不等人的,要是不及时抓住,过了这村,就没有这店了。5如果阿根廷这家出版商策划图书时有这种用意,那简直有种与读者心里博弈的味道了。尽管如此,这种良苦用心只可理解,却不值得效仿。毕竟图书是传承文明的工具,大家都去出版“不能等”的图书,这个工具就有可能丢失,如果是这样,损失就太大了。6与“不能等”的图书相关,我想到更为多样的一些方式,比如《人民日报》曾介绍过河南固始县采取定期个人述学、群众评学和组织考学的方法,解决干部不爱学、不真学和不善学到问题——形式虽有不同,用意却有相通之处,都在劝人向学,劝人读书。只是外因毕竟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要想真正读点书,学点知识,关键还在于人自身。思想问题解决了,时间便像海绵里的水,挤也挤不尽。7不读书的民族没有希望,更希望越来越多的人都抓紧时间读书。(选文有删改)【小题1】(2分)阿根廷出版社与河南固始县为了让读者赶紧读书,采用了什么不同方式?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题2】(3分)作者认为“不能等”文集出版具有哪些现实意义?【小题3】(2分)文中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道理?【小题4】(3分)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链接材料,围绕“要想真正读点书,学点知识,关键还在于人自身“这个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字数不超过100字)『链接材料』(1)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有超五成的成年国民认为izji的阅读量太少,“工作忙”成为我国成年人不读书的最主要原因。2013年,与37.1%的人不读书是因为“工作太忙没时间读书”。(2)德国人读书非常“随意”。在地铁列车里,在公园草坪上,甚至在医院的候诊室内,手捧书本埋头阅读的人都很常见。调查显示,70%的德国人喜爱读书,一半以上的人定期买书。三分之一的人几乎每天读书。书已经融入到了德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对于德国老百姓而言,读书简直就像喝啤酒一样平常。”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有书赶紧读》,回答后面问题。(10分)有书赶紧读黄以华1曾偶报纸说,阿根廷一家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不能等”的文学选集。说其“不能等”,是因为它是用特制墨水印刷,再用塑料袋密封。拆封后2至4个月,墨迹碰到阳光和空气后就开始逐渐消退,最后变成不着一墨的笔记本。出版商以此提醒读者:有书赶紧读!看了这个消息,我从心底敬佩出版商的良苦用心,也由此想到更多。2古人说“书非借不能读”,只有借别人的书,有了还书期限的限制,有了外在的压力,才会有动力去读完一本书。如果是自己的书,什么时候都可以读,没有了压力,人便会变得懒散,读书也永远成了一个计划。由此想到出版“不能等”的书,仿佛也是给读者立论一个还书的期限,有点儿与“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相通了。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以此来劝诫人们读书要趁早,读书不能等,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4但是,在我看来,“不能等”的书也许还有更多含义。在现在生活中,一些人变得越来越浮躁,对读书失去兴趣。在他们眼里,读书或许只是升官发财、改变命运的敲门砖,一旦功成名就,敲门砖就该扔掉了。还有的人浮光掠影,只是满足于在网上浅阅读,搜集奇闻逸事,不愿意也静不下心来,实实在在读本书。在这种情况下,一本“不能等”的书,对他们来说又是一种善意的规劝:读书拖不得,好东西是不等人的,要是不及时抓住,过了这村,就没有这店了。5如果阿根廷这家出版商策划图书时有这种用意,那简直有种与读者心里博弈的味道了。尽管如此,这种良苦用心只可理解,却不值得效仿。毕竟图书是传承文明的工具,大家都去出版“不能等”的图书,这个工具就有可能丢失,如果是这样,损失就太大了。6与“不能等”的图书相关,我想到更为多样的一些方式,比如《人民日报》曾介绍过河南固始县采取定期个人述学、群众评学和组织考学的方法,解决干部不爱学、不真学和不善学到问题——形式虽有不同,用意却有相通之处,都在劝人向学,劝人读书。只是外因毕竟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要想真正读点书,学点知识,关键还在于人自身。思想问题解决了,时间便像海绵里的水,挤也挤不尽。7不读书的民族没有希望,更希望越来越多的人都抓紧时间读书。(选文有删改)【小题1】(2分)阿根廷出版社与河南固始县为了让读者赶紧读书,采用了什么不同方式?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题2】(3分)作者认为“不能等”文集出版具有哪些现实意义?【小题3】(2分)文中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道理?【小题4】(3分)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链接材料,围绕“要想真正读点书,学点知识,关键还在于人自身“这个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字数不超过100字)『链接材料』(1)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有超五成的成年国民认为izji的阅读量太少,“工作忙”成为我国成年人不读书的最主要原因。2013年,与37.1%的人不读书是因为“工作太忙没时间读书”。(2)德国人读书非常“随意”。在地铁列车里,在公园草坪上,甚至在医院的候诊室内,手捧书本埋头阅读的人都很常见。调查显示,70%的德国人喜爱读书,一半以上的人定期买书。三分之一的人几乎每天读书。书已经融入到了德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对于德国老百姓而言,读书简直就像喝啤酒一样平常。”相似的习题。硕士保安:读书不一定能改变命运_凤凰资讯
硕士保安:读书不一定能改变命运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张永辉在电子科技大学当保安已有17年。电子科技大学的一名普通保安,原本是高中学历,任职期间,一路从专科读到了硕士。张永辉是四川资阳人,高中毕业后曾到河北邢台当了三年兵,期间当过战士、通信员、班长和文书以及新闻报道员。
6月29日,张永辉参加硕士学位授予典礼。张永辉在电子科技大学当保安已有17年。原标题:硕士保安张永辉:不是说读了书就一定能改变命运电子科技大学的一名普通保安,原本是高中学历,任职期间,一路从专科读到了硕士。但他现在仍然在做保安。他觉得,有知识才可能改变命运,但这两者没有必然的关系。硕士保安张永辉:不是说读了书就一定能改变命运《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周甜本文首发于日总第765期《中国新闻周刊》日,早上7点,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电子科大)的保安张永辉向领导请了假。他坐上了最早的,从他所在的沙河校区出发,一个小时后,到达清水河校区。9点,他要参加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6级硕士学位授予典礼。典礼刚开始没一会,张永辉的电话就开始响个不停。这是43岁的张永辉第一次穿上学位服,参加典礼。2009年,他获得学士学位的时候,因为时间关系,并没能穿上学士服。早上10点半典礼结束,他原本打算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和同学老师挨个好好合个影,但媒体记者突然造访,他不得不匆忙结束拍照环节,以至于现在他翻遍手机相册,都找不到几张满意的毕业照。张永辉不是不知道,当&保安&和&硕士&这两种看似完全不搭边的身份同时出现在他一个人身上,是件挺新鲜的事。但他也确实没料到会有那么多人对他感兴趣。很快,他就被贴上了&励志哥&和&扫地僧&的标签。听到这些说法,他也就是憨厚地笑笑。他说,自己没有什么学者梦,也没有期待靠读书去改变当下的生活,他甚至没有想过不做保安。他读书的动机,听起来和这个实用主义的时代有些格格不入,&就只是为了提升自己。&这让人很难相信,但是看看他读书前后的状态,似乎又无法反驳。&感觉没什么用,又不会涨工资&在电子科技大学南门,张永辉正在值班。他身穿浅蓝色的保安工作服,戴着帽子。正值暑假期间,张永辉的工作稍微轻松些。他现在的职务是校卫队队长助理兼门卫分队长,属于工人序列中的高级工,已经不在门口站岗了,做起了管理工作。&以前站岗,工作比较单一,算是体力活。相比之下,现在的工作复杂了许多,人员招聘、离职人员手续办理、队员工资上报、队伍的训练与管理、队员服装管理和发放等,都是我的工作范畴。&张永辉向《中国新闻周刊》(微信ID:china-newsweek)介绍说。现在,他拥有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值班室,陈设简单,一张1980年代的旧和茶几,一张办公桌,桌上摆放着他的研究生导师、电子科大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刘智勇的著作,非常显眼。旁边的一个透明文件夹里,整齐地收录着他在电子科大校报上发表过的文章、校报对他的报道,以及这些年他陆续发表的学术论文。这一阵,他听到的最多的话就是&祝贺你&。听到这些,这个身高不到一米七,留着圆寸头,有着啤酒肚的保安就会憨厚地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张永辉并不觉得自己有多励志,然而他也承认,这个硕士学位,确实拿得不怎么轻松。妻子的不理解是他面临的第一道坎。此前他读专科和本科,妻子都没什么意见。2013年,他决定报考研究生,妻子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感觉没什么用,又不会涨工资。现在的社会都讲关系,学历好像没多大用处。&从实用主义出发,妻子反对的理由似乎很充分。另外,在职研究生上课时间全在周末,他们的儿子正在读寄宿高中,只有周末回家,张永辉一旦选择读研,孩子、老人以及家里其他的大小事情,全都要落在妻子一个人的肩上。读研两年,需要两万八千元学费,而那会家里因为买房子,欠了不少债,经济条件并不宽松。妻子在学校做保洁,为了尽快还清债务,总是尽可能多接活。这笔学费开支显然是个沉重的负担。但妻子说不过他,最后也只好顺着他。&我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她的支持。&在毕业论文的致谢中,张永辉提到了学校、领导、导师、同事,唯独忘记了妻子的名字。后来,提起这些,他的保安同事都在一旁起哄,张永辉的妻子在一旁,没说话,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2013年,张永辉第一次报考了电子科大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MPA(公共管理硕士),英语成了他的最大难题,他下了很大的功夫,最后考了35分,离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单科分数线差了五分。十个月之后,他第二次走进考场,在200多名考生里,他的笔试成绩排在了前30名,当年该学院计划招生75人,笔试成绩出来后,张永辉总算松了一口气。面试顺利通过后,他成了电子科大政治与公共学院的一名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服务和公共医疗卫生管理研究。而且,他的身份更加特殊,他是班里唯一一名以保安职业在读的研究生。导师刘智勇的课每周四节,在周末连着上半天。在刘智勇的印象里,张永辉从未缺过一节课。在职研究生,能做到这一点,在刘智勇看来,实属罕见。张永辉经常会在课间找他交流毕业论文写作的问题。刘智勇那时候就预料到了,张永辉接下来的论文应该不会让他担心。最初,张永辉选择的论文题目是,高效安全保卫体系专题研究,这也是他最熟悉的领域。他上半年开始写,写到一半时,突然得知,全国取消专题研究。他便将这个选题改成案例研究,&要不之前的就全部白写了。&他找来了一大堆参考书籍,准备动手写作,这个题目却在开题环节不幸被取消。这让张永辉多少有点&恼火&,不过,很快他就不纠结了,论文没写成,但在这过程中,他发现高校安全体系存在很多问题。和导师商量之后,张永辉确定了最终的论文题目&&成都市政府公务员职业倦怠调查研究。他的电脑是外网,上知网下载资料要花钱,导师送他了一张300元的知网充值卡,他用这张卡在知网下载了200多篇论文作为参考资料。为了完成这篇论文,他总共发出了520份调查问卷,最终回收了491份有效问卷。&问卷调查最容易弄虚作假,他的问卷,真实性我是相信的。&刘智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微信ID:china-newsweek),学校对论文字数的要求是不低于三万字,大部分同学会写三万五千字到四万字不等。张永辉交上来的论文初稿,足足九万多字。文字中夹杂这各种柱状图和饼状图,除了文字上的扎实,张永辉的制图水准也让刘智勇颇为惊讶。在职研究生,只要在四年内顺利通过论文答辩,就可以顺利毕业。两年就顺利毕业的人不到总数的一半。如果第一次顺利开题,张永辉极有可能在半年前就能顺利毕业。&一个保安,需要读那么多书吗?&其实,早在2002年,学校就曾动员保安增强学习。张永辉是高中文凭,他觉得,做保安,自己的文化程度也够了;加上他只是一名临时工,随时可能走掉,读书对他而言,没有多大意义,就放弃了。张永辉是四川资阳人,高中毕业后曾到河北邢台当了三年兵,期间当过战士、通信员、班长和文书以及新闻报道员。退伍后他被安排到河北邢台钢铁总公司当工人,在当时看来,这份工作相当于铁饭碗。但因为已经在老家结婚,张永辉最终还是回到了家乡,重新开始找工作。因为在部队当过新闻报道员,他试着找过记者的工作,去成都几家报纸打听后得知,大专文凭是最低要求,而他只有高中文凭,只能失望而归。后经亲戚介绍,他先后去了四川一所专科学校和一所大学当保安。后因生病住院,不得不主动辞职。身体康复之后,他再次面临找工作的问题。那会儿没有网上投简历的概念,他骑着自行车,到处打听。1999年9月的一天,他来到电子科大。&请问招不招保安?&他走进办公室,见到了负责的副处长,开口就问。&不招,保安不缺人。&他转身准备走掉。&还差一个,你停下。&就这样,张永辉留了下来。他清楚地记得,刚来电子科大当保安那会儿,他一个月工资只有126元,补贴和奖金全部加起来,不到300元。工作没多久,广东的朋友给他介绍了新工作,一个月1200元,工资足足是这边的四倍。&我肯定有点心动嘛。&他不好意思直接辞职,便以修房子作为借口向领导请假。保安请假很难,但领导却给了他足足一个月的假,冲着这一点,张永辉谢绝了朋友的好意,留在了电子科大。就这样,张永辉在门卫的岗位上一站七年,每天执勤八小时以上。他始终抬头挺胸,冲着每一个进出校门的人微笑和敬礼。而学校对保安并没有提出这些要求。很快,张永辉成了电子科大的明星保安,学校里几乎没有人不认识他。他也曾经在这里抓贼,和小偷搏斗。2004年,电子科大校报刊登了一篇名为&张永辉的微笑&的文章,对这位不太一样的保安做了一次报道。从这篇文章开始,张永辉的荣誉接踵而来。学校组织了第一届&三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先进个人评选&,全校只有20个指标,而且针对的对象是正式员工。张永辉作为一名临时工入选。他并不知道,在那之后,还有一个更大的惊喜。他至今清楚地记得,那是日,他接到人事处的电话。过去之后得知自己被破格转正。当时家里遇到些困难,一团糟,他一直没敢跟家里人分享这个好消息。后来,他接父亲到成都来散心,跟父亲一起散步时,跟父亲提起自己转正的事情,父亲当时就愣住了。也就是这一年,32岁的张永辉重新拾起课本。他报考了电子科大继续教育学院的专科课程,开始从专科学起。在他看来,一方面是因为转正之后,真正有了归属感;另一方面,是他觉得转正后所遇到的同事们,学历大都相对高了一些,对自己有些压力。&一个保安,需要读那么多书吗?&有人支持,也免不了有人嘲讽。张永辉的领导、电子科大保卫处处长张琦就曾从侧面听说过,有人觉得张永辉有点&假兮兮的&。张琦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微信ID:china-newsweek),学校一线保安的流动性非常大,每个月都有人进进出出。稳定的虽说也有一批,但像张永辉这样,在稳定中想再进一步的人非常少。在张琦看来,张永辉之所以选择读研,可能源于他的危机感。&在985高校的服务岗位工作,大部分人会有种潜在的自卑感。张永辉不一样,他做得很好,他内心是尊重老师的,觉得老师有魅力,希望向他们靠近。&张琦对《中国新闻周刊》(微信ID:china-newsweek)说。&喜欢学习,追求上进。&在导师刘智勇看来,这一点很明确,&否则他不会有长时间持续学习的动力。如果出于功利而读研,考上之后极有可能选择混日子。而他的表现,进一步证明了,他学习的动机很淳朴,绝不只是为了文凭。&在职研究生平时的工作都比较忙,刘智勇经常需要发邮件或打电话提醒学生们写论文,这是常态,而到了张永辉这儿,正好反过来了,&他往往就走到我前面了,主动发论文给我,我就得尽快给他反馈,常常弄得我很被动。&刘智勇笑着对《中国新闻周刊》(微信ID:china-newsweek)回忆。&我们对读书的期望值不应该太高&军人出身的张永辉,习惯了发号施令式的硬性管理。当班长期间,安排大家打扫卫生,别人都开始干活,有个小伙子就是不动,他气急了,推了那个小伙子一下,结果被告到了领导那里,挨了一顿批。现在,他说自己学会了柔性管理,他把这归功于读书的收获。和同事们在一起的时候,张永辉往往是主导谈话的那个人,他在讲,其他人在一旁听,偶尔插几句话。同事们喊他&张队&。张永辉清楚地知道几乎大多数老师所在的学院以及研究的领域。他经常在招生录取现场负责保安工作,有家长跟他打听学校的情况,他总能提供超出家长意料的详细解答。没有人要求保安要懂这些。就像没有人觉得,做一名保安,需要读研。他对来往的师生们微笑和敬礼,老师们给他还礼,这当中,有教授,也有院长、校领导。教师节有老师专程送鲜花给他。一位副院长专程带他的博士儿子跟张永辉合影。&我算个什么身份呢,一个保安。&张永辉自嘲。&你是农村来的,你就是个保安,保安就是看门狗。&做保安17年,张永辉没少受人嘲讽。但对于这些看法,他自己并不认同。&保安,不只是站在那里,看大门就行。&张永辉曾在一篇论文中呼吁高校设置保安专业,&保安职业化,就会得到大家的认可,保安群体的自卑心理就会减轻。&几年前,他开始动笔,写一部反映保安群体的小说。因为还未发表,他有些羞于提及。对于张永辉毕业后选择继续留在电子科大做保安的决定,很多人表示不解。&这往往是因为他们有一定假设,好像保安就等同于文化程度低,能力差。好像文化程度高的人就不应该做保安,其实未必。&对于张永辉的选择,导师刘智勇一点也不惊讶。如今,电子科大马列学院的老师已经向张永辉发出了读博邀约。但张永辉坦言,儿子即将高考,他暂时没有读博的计划。同时,他也在思考一个问题,&提升自己,是不是只有读书这一种渠道?&在儿子的学习问题上,张永辉的态度一直是&顺其自然&。但如果可能,他希望儿子将来能去考军校、当兵,像他当年那样。前几年,他在学校附近的小区买了房,在成都也算安了家。工作之余,他喜欢写文章,经常是夜深人静的时候熬夜写,第二天六点钟准时起床开始一天的工作。这些年,他陆续在《电子科大报》和《成电网》上发表了20多篇文章。&电子科大对我太好了。&张永辉在采访中多次这样感叹。对于未来,张永辉没有太多设想,他打算在电子科大做保安,一直到退休。&有知识才可能改变命运,但这两者没有必然的关系,不是说读了书就一定能改变命运。我们对读书的期望值不应该太高。&
[责任编辑:熊如梦 PN040]
责任编辑:熊如梦 PN040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2395733
播放数:593632
播放数:1838986
播放数:580892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读书改变命运的例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