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科目的各公司各部门岗位职责,我要知道全部,目前我只知道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我不知道算不算。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有Java桌面系统、Java Web开发经验、熟悉MySQL、Oracle数据库。从事传授Java项目开发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学工作。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我国中学语文课程评价演进研究
下载积分:679
内容提示:我国中学语文课程评价演进研究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20:07:39|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679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我国中学语文课程评价演进研究
官方公共微信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紧密、相互促进”等大路边的回答先感谢了)
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紧密、相互促进”等大路边的回答先谢谢了) 商务文书 &|&提问者:网友&|&提问时间: 昨天
最完美的答案:一个汉字,包括了形音义三个方面。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实际上就是对应了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拿古文字的研究来说,根据字形历时演变的特点,根据共时的其他字形的写法,大致可以考订出来一个未识字到底相当于今天的哪个字,这是文字学的范畴。但是有时并非那么简单,可能某个古文字字形,改换了一个声旁,这就需要音韵学中的上古音知识,判断这个声旁,跟我们认为的那个字,是否在声韵等各方面都能讲得通。有时候,有的字形很清楚,但是在这个字所在的出土文献里,该怎样解释它的意思,这就涉及到训诂学的问题。古文字的考释中,有的学者分析字形头头是道,但是分析这个字和与它相通之字在语音上的联系时,往往简单地用一句“音近可通”敷衍过去,这种考释的结论,是很容易出问题的。有的字,乍一看好像就认识,但是放进文献里根本讲不通,根据上下文能判断是什么意思,而这个字根本不会有这种意思,这就会反过来重新去审视这个字形,找出细微的差异,从而确定是另外一个字。
其他参考答案:这三类学科中的训诂学、音韵学都是满清入关后,,对汉人有很深的猜忌心理大兴文字狱。屡兴文字狱就是为了钳制汉族文人的反清思想,文人不敢论时政,只好考古考据埋首于文字研究,你说的这些学科没有一项和时政及社会现实有关联,所以不会触犯清廷的忌讳,是最安全的致学方向.文字学是对文字形成、发展、演化过程的研究。音韵学偏重于发音和韵律,训诂学则是以研究古代文字意义为主的学科。文字学的范围比较宽泛,音韵学是古文字学中的内容,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字方面的。训诂学是研究我国古代语言文字意义的一门传统学问。与训诂学关系密切的学科有音韵学、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文献学等,其中音韵学与训诂学的关系最为重要,是训诂学的得力工具,因为训释词义,往往需要通过语音说明问题。凡是有成就的训诂名家,无一不精通音韵学知识或本身就是音韵学大家。  在大量的古代文献中,通假字是随处可见的。所谓通假字,今天来看就是古人写别字。通假字产生的客观原因是由于它与本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所以在写本字时才容易写成通假字(仿古另当别论)。训诂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找出通假字的本字。由于语音在发展变化,有些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今天不相同了,如果不懂得古音,就很难将它们联系起来。“四十”确实有一个对应的字:&b&卌&/b&(U+534C),读作xì(细)。《康熙字典》收入的是&img src=&/f91c6d8cb4f068dec32b4b_b.jpg& data-rawwidth=&56& data-rawheight=&5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56&&(U+2098C)和&img src=&/b4138451deb4ca9e6ee2ca_b.jpg& data-rawwidth=&58& data-rawheight=&5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58&&(U+2099C)。很明显,“卌”就是两个“廿”。&br&&br&&b&【一】“廿”、“卅”、“卌”&/b&&br&&br&据学者考证,“廿”、“卅”、“卌”最初并非是如“一”、“二”、“三”、“百”、“千”、“万”那样的&b&单字&/b&,而是所谓“&b&合文&/b&” 【1, 2】,即把两个或多个单字写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br&&br&先来看“廿”、“卅”、“卌”字形演变过程。数量“十”在甲骨文中写作(以下古文字字形取自《古文字释要》)&img src=&/646bb2e04fab1d90b6561d_b.jpg& data-rawwidth=&69& data-rawheight=&7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69&&等,即竖向一画;金文中写作&img src=&/b76b3afdcf3d4086e6aafe_b.jpg& data-rawwidth=&308& data-rawheight=&8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8&&等。从古代算筹来理解,竖向“丨”表示数量“十”,与横向“一”表示数量“一”正相对应。&br&&br&数量“二十”在甲骨文中写作&img src=&/5c2bca5f6fa_b.jpg& data-rawwidth=&216& data-rawheight=&8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16&&金文中写作&img src=&/2eafcfcf10cc7baab03882_b.jpg& data-rawwidth=&291& data-rawheight=&9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91&&等,就是“竖向二画”,即“两个十”并列。所以《说文解字》解释“廿”为“二十并也”是很正确的。注意最后一个形体和今天隶楷中的“廿”已经完全一样了。&br&&br&数量“三十”在甲骨文中写作(很像隶楷的“山”?不过“山”在古文字中写作另外的样子。)&img src=&/b950efc63d6c38d855d53_b.jpg& data-rawwidth=&273& data-rawheight=&5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73&&金文中写作&img src=&/d98a4f8aec860bb53d68c489fbb6bd1f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8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就是“竖向三画”,即“三个十”并列。《说文解字》释“卅”为“三十并也”也很恰当。&br&&br&于是可以想象古人如何写“卌”字了,不赘述。&br&&br&很多学者认为“廿”、“卅”、“卌”是合文。比如石鼓文“为卅里”(《田车》),当读作“为三十里”,因为四字为句。这说明至少在石鼓文的年代,人们是把“卅”读作“三十”的。另外春秋晚期,出现了一种加“=”以专门表示“合文”的用法。而在&b&战国&/b&文字资料里,有大量的&b&“廿”、“卅”等字下加有合文符号“=”&/b&,这也是“廿”、“卅”、“卌”是合文的直接证据。&br&&br&比如战国金文中(绿色圆圈内即为合文符号“=”):&img src=&/eea57e99d93c41fb14ab3e_b.jpg& data-rawwidth=&696& data-rawheight=&6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6& data-original=&/eea57e99d93c41fb14ab3e_r.jpg&&简帛中:&img src=&/75a22f53b_b.jpg& data-rawwidth=&614& data-rawheight=&5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4& data-original=&/75a22f53b_r.jpg&&从辞例上看,以上加“=”各字绝非重文,比如“廿=”就是“廿”,而不是“廿廿”。由此可知,&b&至少在战国时期,人们还知道“廿”、“卅”、“卌”等是合文,读作二十、三十和四十,而不是单字&/b&【2】。直到秦汉之际,这些合文才逐渐发展为一字一音,被当作单字来用。&br&&br&&b&【二】其他数字合文&/b&&br&&br&从已发现的甲骨文、金文、简帛,特别是货币文字来看,数量词从十几到几千均有合文。它们的构成方式与“廿”、“卅”、“卌”也是一脉相承的。当然,它们都没有像“廿”、“卅”一样传承下来。&br&&br&下举数例,很有意思(揣摩一下祖先的思维方式)。古文字形取自高明《古文字类编》,“甲”表示甲骨文,“金”表示金文,“币”表示货币文,“简”表示简帛。最右边是个人的隶定,仅供娱乐。&br&&img src=&/7bc27d9e4cee84eeb4dcab_b.jpg& data-rawwidth=&992& data-rawheight=&43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92& data-original=&/7bc27d9e4cee84eeb4dcab_r.jpg&&——————&br&【1】
杨五铭,《两周金文数字合文初探》 &br&【2】
汤余惠,《略论战国文字形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四十”确实有一个对应的字:卌(U+534C),读作xì(细)。《康熙字典》收入的是(U+2098C)和(U+2099C)。很明显,“卌”就是两个“廿”。 【一】“廿”、“卅”、“卌” 据学者考证,“廿”、“卅”、“卌”最初并非是如“一”、“二”、“三”、“百…
謝謝邀荅。此題涉及了「眾」字字形在歷史上的多次演變,跨越了甲骨文、金文、陶文、簡帛文字、隸書、楷書、印刷體等多種書體,因此筆者借此文將「眾」的前世今生系統梳理一徧。&br&&br&※※※※※※※※※※※※※※※※※※※※※※&br&&br&&b&1.殷商文字中的「眾」&/b&&br&&img data-rawheight=&601& data-rawwidth=&944& src=&/afe376bee7f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44& data-original=&/afe376bee7f_r.jpg&&殷商文字以殷墟甲骨文爲代表,展現的是「眾」字字形最初的形態。&br&&br&「&b&眾&/b&」初文从「&b&日&/b&」(某些「日」字還省去了中橫)从「&b&乑&/b&」(「乑」即三人之形,或可隸定作「?」、「众」)。李孝定先生在《甲骨文字集釋》中提到:「字从日者,蓋取眾人相聚,日出而作之意。」其說甚是。&br&「眾」的字形構意即像眾人日下勞作,借此字形表示「眾多」之意。&br&殷墟卜辭《合集》中「(王)大令眾人曰協田,其受年。」所表現的,也正是命令眾位勞動者合作務農的情景。&br&&br&————————————————&br&&br&&b&2.兩周、戰國文字中的「眾」&/b&&br&&br&到了西周中期,「眾」的字形開始發生訛變。「眾」上的「日」訛作「目」形。&br&如&u&師旂鼎&/u&中的「眾」:&br&&img data-rawheight=&84& data-rawwidth=&73& src=&/ac5b08ea512f54d9ec428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73&&此从「目」从「乑」的訛形,亦即後世秦篆、隸楷文字所本。&br&《說文解字》:「眾:眾多也。从乑目,眾意。」,正是據周代以來的訛形說解。而从「日」的「眾」初文字形,則沒有保留下來。&br&&br&接下來筆者再列一些戰國時期「眾」的字形(皆从「目」)。&br&&img data-rawheight=&78& data-rawwidth=&418& src=&/774d93c813ad95c3905e31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18&&從左往右分別是秦國商鞅量金文、齊國陶文、楚國簡帛文字、秦國簡牘文字。&br&&br&————————————————&br&&br&&b&3.漢代文字中的「眾」&/b&&br&&br&漢代文字中的「眾」,全盤繼承了周代以來从「目」的「眾」字形。&br&比如,&br&西漢馬王堆帛書:&br&&img data-rawheight=&83& data-rawwidth=&86& src=&/1f97d19b9a9b06f2505d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86&&西漢銀雀山漢簡:&br&&img data-rawheight=&85& data-rawwidth=&88& src=&/e0e771bba18a937cb8bc6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88&&這是比較早期的隸書字形。&br&&br&&br&到了東漢,在更加成熟的隸書中,「眾」的「目」形上方都多加了一點。&br&&img data-rawheight=&124& data-rawwidth=&374& src=&/eded34afdedb4e796b50b1fc64bcc9e3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4&&從左往右分別出自校官碑、桐柏廟碑、熹平公羊石經。&br&&br&這一點是怎麼造成的呢?&br&細心的讀者可以翻翻前文中列出的楚國簡帛文字字形。&br&&img data-rawheight=&79& data-rawwidth=&62& src=&/1c67ce9ab963bb3559ee23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62&&(上博楚簡)&br&手寫的古文字「目」,因爲起筆按壓,導致「目」形上方留下了一个突起。&br&而這个起筆按壓造成的突起,同樣也體現到了東漢隸書中。&br&&br&這種由起筆按壓造成突起的例子,還有「囪」字。&br&「囪」字爲窗牖象形無疑,其說文古文如此作:&br&&img data-rawheight=&49& data-rawwidth=&48& src=&/447b5a1fffb75bddeacc9f10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8&&而「囪」說文小篆則寫成:&br&&img data-rawheight=&58& data-rawwidth=&60& src=&/cd435ade4a0f5e578fd998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60&&由其演變規律,對比窗牖實物可知,說文小篆字形「囪」上的起筆「丿」,也正是由起筆按壓造成的突起。&br&&br&————————————————&br&&br&&b&4.漢及漢以後文字中的「眾」&/b&&br&&br&東漢隸書字形的「眾」,奠定了後世楷書、印刷體字形的基礎。&br&所以從漢代到淸代,無論是人們手寫的字,還是書籍上的印刷字形,「眾」字上方都帶一撇。&br&&br&我們現在隨便找一个在線書法字典(&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sf.zdic.net/&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汉典书法&i class=&icon-external&&&/i&&/a&),看看「眾」字在歷代書法作品中的原貌。(注意,顏假卿的楷書以及今人敬世江的行書排除在外,詳見筆者舊作:&a class=&internal& href=&/question//answer/&&颜真卿时代已经有简体字了吗?&/a&)&br&&br&&img data-rawheight=&276& data-rawwidth=&1053& src=&/309da69dd297a91b71f3262a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53& data-original=&/309da69dd297a91b71f3262a_r.jpg&&&img data-rawheight=&367& data-rawwidth=&1057& src=&/4b8c2c463ae8fde322da8d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57& data-original=&/4b8c2c463ae8fde322da8d_r.jpg&&&br&接着我們再去看看從漢至淸,歷代字書的「眾」字形:&br&&img data-rawheight=&133& data-rawwidth=&1003& src=&/f4d03aaf8abcc619a871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3& data-original=&/f4d03aaf8abcc619a871_r.jpg&&(圖片均引自《異體字字典》)&br&&br&毫無意外,都作「?丿眾」形。&br&&br&————————————————&br&&br&&b&5.關於「衆」字&/b&&br&&br&看了前面筆者的一系列鋪墊,相信大家應該都能猜出「衆」字的來由了。&br&&br&對的,「衆」字字形,訛自東漢以來帶起筆突起的「?丿眾」。&br&&br&因爲人們不識「?丿眾」上方的「?丿罒」部件,於是傳抄時誤將此「?丿罒」部件訛爲「血」形。這个過程,在文字學上叫做「&b&類化&/b&」。即罕用部件,類化爲常用形似部件。&br&&br&————————————————&br&&br&&b&6.關於「眾」字&/b&&br&&br&在從漢至淸的隸楷階段,基本是看不到「眾」字字形的,因爲人們都寫成了「?丿眾」形,或者在後期使用了訛變過的「衆」字字形。&br&「眾」在字書中,一般只作爲古文隸定字的角色出現(而非社會通行習用字)。&br&&br&「眾」字在現代的普及,與臺灣敎育機構將「眾」列爲「標準國字」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br&在沒受到「臺灣標準國字」影響的大陸,其大陸繁體標準仍沿舊作「衆」。&br&&br&如《现代汉语词典》中&br&&img data-rawheight=&135& data-rawwidth=&509& src=&/e38c0a12e460eed8ac280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9& data-original=&/e38c0a12e460eed8ac280_r.jpg&&未加星號*的「衆」爲大陸規笵繁體,而帶星號*的「眾」爲在《異體字整理表》中被廢除的異體字。&br&可見在大陸,用繁體印刷的書籍,按照規笵應用「衆」字。&br&&br&————————————————&br&&br&&b&7.關於「众」字&/b&&br&&br&可以肯定的是,今天「众」字,與先秦文字中的「乑」(或隸定作「?」、「众」)沒有直接聮繫。&br&在甲骨文中,有三人「乑」(「?」、「众」)形,如下圖:&br&&img data-rawheight=&131& data-rawwidth=&89& src=&/2bfaaec1a2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89&&在卜辭中此字用法與「从」相同(詳見《甲骨文編》:「卜辭用爲縱雨之縱」。瑾昀按:「从」與「縱」,古今字)。而與由「日」「乑」會意而得的「眾」無關。&br&&br&表示眾多的「眾」,上頭是一直要加「日」形的(根據時代的不同,或爲「目」、「?丿罒」、「血」等形),而沒有「乑」(「?」、「众」)單用表示眾多的情況。&br&&br&表示眾多的「众」字字形,最早見於楷書階段的字書中。如明代的《字學三正》:「衆,俗作众。」&br&這个「众」字,無疑是楷書階段的人新造的會意字,與「尘」、「双」、「宝」等字竝無二致。
謝謝邀荅。此題涉及了「眾」字字形在歷史上的多次演變,跨越了甲骨文、金文、陶文、簡帛文字、隸書、楷書、印刷體等多種書體,因此筆者借此文將「眾」的前世今生系統梳理一徧。 ※※※※※※※※※※※※※※※※※※※※※※ 1.殷商文字中的「眾」 殷商文…
谢谢邀请。&br&&br&首先我们要知道「麵」的正字作「麪」。&br&&blockquote&《说文解字》:「麪,麥屑末也。从麥,丏聲。 」(据段注本补「屑(?)」字)&/blockquote&後来啊,「麪」的声旁「丏」太过生僻,容易与「丐」混淆(其实「&b&麪&/b&」有个作「&b&麫&/b&」的错别字,眼神好的同学可以找茬),于是索性换成了更常用的声旁「面」而作「麵」。&br&&br&至于「麵」简化成「面」,更准确地说应是「替代」。这种替代方法在文字学中叫做「同音假借」,同音假借在先秦时期十分常见,之後就变得比较罕见了。&br&&br&以「面」代替「麵」最早见于敦煌文献中。&br&蒋礼鸿先生曾在《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中对这组字有过精彩地考释:&br&&img data-rawheight=&478& data-rawwidth=&810& src=&/a7c03d8ae9f6c179f118dc_b.pn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10& data-original=&/a7c03d8ae9f6c179f118dc_r.png&&《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引用的《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中的「面」表示「粉末」,以音义求之,即「麪(麵)」的同音假借字。&br&&br&此外,张涌泉先生的《敦煌写本文献学》还提到了在《法藏敦煌西域文献》3833号《王梵志诗·负恩必须酬》中也有以「面」代替「麪」的例子:&br&&img data-rawheight=&407& data-rawwidth=&706& src=&/68bc30bdfad0fbba062f1d_b.pn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6& data-original=&/68bc30bdfad0fbba062f1d_r.png&&&br&&br&元明时期的戏曲本子中,也有以「面」代替「麵」的例子。&br&元代杨朝英辑录的《阳春白雪》收录了一篇刘时中的《端正好·上高监司》(之後又收录在《元曲三百首》中)。简体整理版的《元曲三百首》〈端正好·上高监司〉有这么一句话:「【倘秀才】私牙子船湾外港,行过河中宵月郎,则发迹了些无徒米麦行。牙钱加倍解,卖&b&面&/b&处两般装,昏钞早先除了四两。」「卖面」即「卖麵」。&br&&br&而《阳春白雪》〈端正好·上高监司〉是这么写的:&br&&img data-rawheight=&830& data-rawwidth=&972& src=&/dd3d7998dbb40fbc8b7c02c9e7ff582a_b.pn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72& data-original=&/dd3d7998dbb40fbc8b7c02c9e7ff582a_r.png&&左:明抄六卷本阳春白雪
右:万有文库本(影印本)&br&&br&两种古籍版本均以「面」代替「麵」。明抄本中「麪」和「面」同时出现(该字有版本异文,作「米[?麥失]行」、「米麪行」、「米麦行」)。&br&&br&在1923年《国语月刊·汉字改革号》中,力主汉字拉丁化的钱玄同也说当时存在以「面」代替「麵」的用法(恐怕他想以此为据说明汉字也有表音倾向,以作为其汉字拉丁化的论据)。&br&&img data-rawheight=&633& data-rawwidth=&790& src=&/74bcdb14d3eb03f908f56e598fb4b070_b.pn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0& data-original=&/74bcdb14d3eb03f908f56e598fb4b070_r.png&&&br&可以说滥觞自敦煌文献中以「面」代替「麵」的用法,被元明时期的人继承了下来,并且应用到俗字领域。这种「写白字」的情况到民国时期仍然存在。&br&&br&中华人民共和国「钦定简化字」所做的,就是将这些民间凡夫俗子习惯用的白字、错别字搜集起来,加以整理、简化、规范,称之为「规范字」。原本正确的写法反倒是成了「不规范字」。&br&&br&※ ※ ※ ※ ※ ※ ※ ※ ※ ※ ※ ※ &br&&br&汉字简化中,除了草书楷化之外,比较常用的方法就是「同音替代」(同音假借)了。&br&&br&「草书楷化」完全是汉字形体内部的事情,与所记录的语言无关,笔者对此持中立态度。&br&而「同音替代」实际上牵扯了汉字与汉语语素之间相互的对应关系,不再是单纯的汉字形体问题了。因为「同音替代」破坏了汉字字形与汉语语素之间原本完整的对应关系,使得汉字丧失了其最有价值的表意职能而沦为纯粹的记音符号,所以笔者对「同音替代」总体上持否定态度。&br&&br&从汉字发展历史上来讲,汉字一直在「表音」和「表意」之间做妥协。&br&先秦时代通假字发达,这是「表音趋势」占据主流的体现。但是发达的通假字的劣势也很明显:同音假借只能局限于一时、一地,出了这个时间或者空间范围就很难理解了。汉字坚持其表意特性,使得古人能够通过古籍直接与今人对话,使得东亚汉字文化圈操不同方言、语言(甚至不是同一种语系)的人能够通过「笔谈」的方式交流。这就是汉字打破时空壁垒的魅力。&br&另外汉语的同音字数量一直很多,必须靠汉字的表意职能在「书面语」上准确表词达意。&br&&br&故而最後汉字形成了一边表音、一边表意的「&b&形声字&/b&」体系。这是汉字适配汉语、为汉字文化圈里讲着不同方言(或语言)的人服务的最优解。&br&&br&&b&将先进发达的形声字体系&/b&&b&(如使用形声字「麵」)重新改回像先秦通假字那样纯粹记音的局面(如改为「面」),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倒退。&/b&&br&&br&觉得「麵」字很复杂的话,可以按照草书楷化类推的办法,将「麵」类推简化成「麺」。日本同样简化了汉字,但是他们就选择了用「麺」。&br&如果觉得「麺」字笔画仍然很复杂,可以把「麦」这个形旁直接换掉,换成表意差不多的「米」旁作「糆」。(按:明代字书《字彙·米部》:「糆,俗麪字。」可见明朝人已经帮我们把「糆」字给造好了,我们直接沿用即可。)&br&无论是「麺」还是「糆」,都是形声字,既能表音又能表意(区别字义),这与同音假借字「面(麵)」的性质完全不同。&br&&br&事实上人们对于汉字形体,一直就是有表意诉求的。&br&&img data-rawheight=&198& data-rawwidth=&380& src=&/ed286c0ab49fbaccf128aaf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0&&如上图这个「一面之缘」的商标。设计者将「面」设计成碗筷+面条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br&虽然《说文解字》告诉我,「面」字其实是「頁」(表头颅)外面围了一圈,表示头部的边缘部分(脸面)。但是我仍然为「一面之缘」的设计者拍案叫绝。&br&这个例子实际上正是反映了人们对于汉字形体的「表意诉求」,而不希望汉字成为纯粹的「记音符号」。&br&哪怕成了记音符号,也会通过自己的想象力,重新赋予「面条」之「面」的象形表意理据。&br&&br&关于汉字表音、表意趋势的详细论述,详见&a class=&internal& href=&/question//answer/&&王宁、林澐先生的相关论述&/a&,本文只做了简单的归纳。&br&&br&另外就应用领域而言,同音假借对汉字字形与汉语语素之间对应关系的破坏,或多或少会使得书面语的表意不再精确,影响交流。&br&比如有食品叫「白面(白麵)」、「黑面(黑麵)」、「冷面(冷麵)」;又有惯用搭配「白面书生」、「黑面包公」、「冷面杀手」,这个「面」却和「麵粉」之「麵」无关。&br&又比如笔者曾经读过唐代诗人元稹的《生春》,有这样一句话:「手寒匀面粉,鬟动倚帘风。」「手寒匀面粉」是什么鬼?原来这个「面粉」在古代是「搽脸(面)的粉」,而不是今天吃的「面粉(麵粉)」。&br&&br&是否有那么一天,能重新用先进发达的形声字「麺」或者「糆」来表示「面条」意义的「面」?笔者对此持乐观态度。毕竟政府的强制规定终有一天拗不过人民群众的习惯。&br&比如「叮噹」、「哐噹」的大陆规范字作「叮当」、「哐当」,但是仍然有相当多人「不厌其繁」地写「叮[?口当]」、「哐[?口当]」。&br&又比如「細雨濛濛」的大陆规范字作「细雨蒙蒙」,但是仍然有相当多人「不厌其繁」地写「细雨濛濛」。&br&&br&人民群众自发地选择既表音又表意的形声字「?口当」与「濛」,而不是只表音的「当」与「蒙」,正是受到了汉字构形往形声化方向发展的巨大惯性。&br&而且新中国汉字整理规范过程中存在过「恢复(或部分恢复)七个繁体字和一大波异体字」的经典案例(见&a class=&internal& href=&/p/&&简化字(四)——被恢复使用的繁体字和异体字 - 汉字 - 知乎专栏&/a&),所以因「同音假借」而与不相干的同音字合并的「繁体字」出于精确表意目的的需要而被恢复的可能性是始终存在的。
谢谢邀请。 首先我们要知道「麵」的正字作「麪」。 《说文解字》:「麪,麥屑末也。从麥,丏聲。 」(据段注本补「屑(?)」字)後来啊,「麪」的声旁「丏」太过生僻,容易与「丐」混淆(其实「麪」有个作「麫」的错别字,眼神好的同学可以找茬),于是…
「臣」是纯正的独体字。无所谓半包围结构。半包围结构是合体字的概念。&br&&br&独体字顾名思义,是由唯一一个汉字部件组成的汉字,不可再拆分为更小的汉字部件。&br&汉字部件是表现汉字构造的最小单位,其粒度相当于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的粒子——原子。(别和我扯原子物理-_-#)&br&&br&做一个类比:&br&汉字部件原子&br&汉字分子&br&独体字单原子分子(如惰性气体)&br&合体字(如「休」=「人」+「木」)多原子分子(如水分子 = 一个氧原子 + 两个氢原子)&br&特别地,&br&二叠字(如「林」、「炎」)双原子分子(如氢气)&br&&br&最后说说「臣」为何是独体字。&br&「臣」是纯正的象形字,其金文如下&br&&img src=&/91f404d1b6d6ff151531_b.jpg& data-rawwidth=&126& data-rawheight=&11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26&&&br&而「目」的金文则如下&img src=&/bd55dbc11bf9eab93cb6700e_b.jpg& data-rawwidth=&117& data-rawheight=&10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17&&所以「臣」像竖目之形。(也就是你眼睛旋转九十度)&br&刻画的是臣仆俯首屈服时,眼睛旋转九十度。&br&所以「臣」表示臣子义。从「臣」的字(如「臥」[1]、「監」[2]等),也和竖目有关。&br&&br&&b&再重申一遍,「臣」是独体字。而半包围结构、上下结构、左右结构等,是描摹多部件汉字(如上文所举的「林」、「休」等)中各个部件相对位置关系的术语,只能用来描述合体字,不适用于独体字。就像你不会对着一个单原子分子找化学键。(化学键也是分子、晶体内部的原子(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b&&br&&b&所以「臣」是半包围结构的说法,大错特错。(如果你们老师有这么说的,我只能说他是不懂汉字的中小学语文老师。)&/b&&br&&br&&b&至于你非要把「臣」拆成「匚」+(「丨」+「乛」+「一」+「丨」),我建议你问问你化学老师:&/b&&br&&b&「化学方程式」Al + Cu = Au + Cl 成立否?&br&&/b&&br&最後再充满善意地提醒一下题主:你不先问问「『臣』是不是半包围结构」,就直接问「怎么『臣』字是独体字,却是半包围结构」。这不问「是不是」就直接问「为什么」的强盗逻辑,得改。&br&&br&————————————&br&[1]:「臥」古文字作&br&&img src=&/49dd6fc932cf4ae3a364c9d_b.jpg& data-rawwidth=&104& data-rawheight=&8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04&&像人卧倒之形。右边的「人」表示卧倒的人体,左边的「臣」着重刻画卧倒的人的眼睛旋转了九十度。&br&&br&[2]:「監」古文字作&br&&img src=&/dd3ccd05d7674bfa539b7f_b.jpg& data-rawwidth=&89& data-rawheight=&10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89&&像人俯就于盛水之器皿,映照其面容。为「鑑」之本字。上古无镜,以水盆为「鑑」(镜)。这个字隶变之後,下部的盆子写成底下的「皿」;上头的大眼睛俯视的人,其身体部位写成右上角的「丿一」,其俯视的眼睛写成左上角的「臣」形。多出的一点(在「丿一」下)为饰笔。
「臣」是纯正的独体字。无所谓半包围结构。半包围结构是合体字的概念。 独体字顾名思义,是由唯一一个汉字部件组成的汉字,不可再拆分为更小的汉字部件。 汉字部件是表现汉字构造的最小单位,其粒度相当于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的粒子——原子。(别和我扯原子…
有图&br&=============&br&&br&没有,传世文献中有关于龟甲卜策的记载,但没有对甲骨刻辞的提及。商代以后至晚清以前都没有甲骨发见的记载。&br&&br&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王懿荣吃药发现甲骨文的记载最早见于民国初年的一篇小说,此事是靠不住的,且药店里买来的龙骨都是捣碎的,发现文字是很难的。甲骨不是龙骨,龙骨是古代哺乳动物化石,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主要产于第三纪沉积岩及第四沉积物中,与甲骨是有明显不同的。龙骨的色泽质地和殷虚出土的龟甲兽骨很不一样,仅凭目测便很难混淆。较为合理的推测是文物贩子发现了这东西,然后拿到京城来找识货的买家。&br&&br&&img src=&/abd6dd0a0cd6a5fd377df_b.jpg&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7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0& data-original=&/abd6dd0a0cd6a5fd377df_r.jpg&&&br&(刚好家里有龙骨,以前治牙疼剩下的,捣碎是捣成小碎块,不是研成粉末。和甲骨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br&&br&&img src=&/85a599ad40c5ece6bfb3_b.jpg& data-rawwidth=&550& data-rawheight=&3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85a599ad40c5ece6bfb3_r.jpg&&&br&(刚出土的甲骨)&br&&br&甲骨文不是商代日常使用的文字,甲骨也不是商代日常写字的材料,因为在甲骨上刻字十分费力,所以甲骨文对字形进行了简省和线条化的改造,因此说甲骨文是商代的简化字。对比同一时期的金文就会发现很多不同。&br&&img src=&/4aa4859dbffb4e065b5c28d_b.jpg& data-rawwidth=&241& data-rawheight=&21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41&&&img src=&/7c434cc2a222e5ab7447_b.jp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35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br&&br&那么商朝人怎么写字呢?其实和后世一样,用毛笔在简册上写。竹木材质容易朽烂,所以至今尚无商代毛笔和简椟发见。别说商代,战国时期的竹简在中原地区也从未出土,现在发见的简帛材料,要么是在楚国故地泡在水里的,要么是在西北地区极为干燥的。虽然没有实物证明商朝人用毛笔在简册上写字,但仍有大量旁证存在,比如在山西陶寺出土了距今年前的铜壶上就有一个用毛笔蘸着朱砂写的“文”字,应该算是已发现最早的毛笔书写痕迹。&br&&img src=&/f59a9e5e8fcb9eefbd1c98_b.jp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45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商代甲骨中也发现了很多毛笔蘸着朱砂写字的痕迹。&br&&img src=&/c0bfc7bd9d7bf7ff27e692_b.jpg& data-rawwidth=&384& data-rawheight=&44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4&&&br&&img src=&/f491df9dfb5eb27a94c478_b.jpg& data-rawwidth=&265& data-rawheight=&19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5&&&br&中国人写毛笔字的历史比多数人想象的要早得多。&br&&br&周代文王、周公建立起来的周易占卜系统取代了甲骨占卜系统,甲骨刻字的习惯也随商朝的灭亡而销声匿迹。古人崇尚金石,对其他料质的古物并不重视,汲冢竹书中的一部分就被盗墓贼当火把烧了。所以在几千年的时间了,甲骨文一直不为人知。
有图 ============= 没有,传世文献中有关于龟甲卜策的记载,但没有对甲骨刻辞的提及。商代以后至晚清以前都没有甲骨发见的记载。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王懿荣吃药发现甲骨文的记载最早见于民国初年的一篇小说,此事是靠不住的,且药店里买来的…
先说结论吧,「參」和「叄」本为&u&同字异写&/u&,且在先秦时期就可用来表示数目「三」。&br&後来(据张涌泉先生考证,大约在东晋末期,详见後文)汉数字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大写数字」,「參」的异写字「叄」用来表示大写「三」,有了自己独特的职能,因而从「參」之中分离了出来。&br&这种现象其实很普遍,「無」和「舞」之间记词职能的转换,也大抵如此。详见:&a class=&internal& href=&/question//answer/&&「無」字被简化成「无」,但是「舞」字为什么没有改变? - 趙瑾昀的回答&/a&&br&&br&※ ※ ※ ※ ※ ※ ※ ※&br&&br&&b&1.「參」的古文字字形以及「参宿」&/b&&br&&br&要弄清楚「參」「叄」与「三」之间的关系,得从「參」的古文字字形说起。&br&&img data-rawheight=&119& data-rawwidth=&1032& src=&/3914b56dbdcd2947dafb2f_b.pn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32& data-original=&/3914b56dbdcd2947dafb2f_r.png&&&br&「參」最原始的古文字字形见上图第一个金文(商代)。&br&该字从「晶」(「星」初文)从「卩」(跪跽人形),像参宿三星在人头顶之上,表示人在仰观参宿星象。&br&西周金文(第二个金文)则在商代金文基础上加了三撇「彡」(或谓「三」),是声符。後世的「參」均沿袭了西周金文加三撇的形体。&blockquote&附带一提:&br&「星」本作「曐」,从「晶」(「星」初文),「生」声。&br&「晶」在古文字中用三个圆圈(後来又作三「日」形)表示,是「星」的本字。後来「晶」用来表示由星星义引申过来的形容词「晶莹」、「星光明亮」等,其名词(星星)遂由加声旁「生」的「曐」(隶书中省为「星」)表示。&br&由于「晶」存在三个圆圈和三个日形的简繁体,故而在上图的战国文字和《说文解字》小篆中,「參」也存在两种简繁有别的形体。三日形的「參」隶定作「&u&曑&/u&」,三圆圈的「參」隶定作「&u&參&/u&」,隶书、楷书中只保留了後者。&/blockquote&&br&&img data-rawheight=&192& data-rawwidth=&244& src=&/d5d0e3737febb778aa95_b.pn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44&&参宿共有七星,其中参宿中央三星(即猎户座腰带上的ζ,ε,δ三星)因其连成一线视觉效果特别明显,故而在古籍中多用来代表参宿。(此段蒙 &a data-title=&@Mather King& data-editable=&true&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c61cc7fe11d83ffa00b38dd6& data-hash=&c61cc7fe11d83ffa00b38dd6& data-hovercard=&p$b$c61cc7fe11d83ffa00b38dd6&&@Mather King&/a&&a data-title=&@李雷& data-editable=&true&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883f368c17daac44f40fe5f& data-hash=&883f368c17daac44f40fe5f& data-hovercard=&p$b$883f368c17daac44f40fe5f&&@李雷&/a& 指点,删改了若干字。)&br&&br&《詩經·國風·唐風·綢繆》中就出现了「三星在天」、「三星在隅」等记载,《毛傳》:「三星,參也。」《毛詩注疏》:「參中三星橫列,故謂之參。」《詩演義》:「參三星,謂之參者,以三相參也。」&br&王建堂先生在《〈绸缪〉星象实地观测与多元辩证》(载《诗经研究丛刊(第二十五辑)》 )中按照当时唐国的地望以及各类星官视星等、中天高度等信息的综合考量,亦指出《綢繆》「三星」就是指参星。&br&&br&《史記·天官書》:「參爲白虎,三星直者,是爲衡石。下有三星,兌,曰罰,爲斬艾事。其外四星,左右肩股也。」其大意是:「参宿是白虎的主体,中间横排成直线的三颗星,像一个杆秤。其下方有三颗下垂的星,称为『罚』,掌管斩伐。参宿外围的四颗星,是白虎的左右肩和两条腿。」可见《史記》亦将中央相连的三星视为参宿最关键的部分,而将肩足四星则放在後面论述,称为「其外四星」。&br&&br&米芾《參賦》云:「武帝既祠太一,……於是升通天之臺,攬泬寥之路,覩三星聯影,晻然當戶,顧侍臣曰:『是何星也?』侍臣&u&枚皋&/u&進曰:『參星也。』」亦是其证。&br&&br&&blockquote&附带一提:&br&「商」在古文字中,也有一个在「商」字基础上加「晶」(「星」初文)形成的字,是「商星」的专用字,见下图:&br&&img data-rawheight=&221& data-rawwidth=&856& src=&/5edb4b09b24e0fa92e3a9a_b.pn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6& data-original=&/5edb4b09b24e0fa92e3a9a_r.png&&第一排是普通的「商」,第二排是带了「晶」的「商」。&br&&u&曹植&/u&《與吳季重書》:「面有逸景之速,別有參商之闊。」&u&杜甫&/u&《贈衛八處士》:「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均将参星与商星作为彼此隔绝不得相见的典型代表并举,岂知「参星」与「商星」的古文字构形竟也值得相提并论。&/blockquote&&br&&br&&b&2.「參」与「三」的渊源&/b&&br&&br&「參」因为这三颗参星的关系,与数目「三」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一直保持到了现在。&br&传世典籍如:&br&&blockquote&&ul&&li&《商君書·賞刑》:「此臣所謂&b&參&/b&教也。」(參教:指賞、刑、教三事。)&/li&&li&《左傳·隱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過&b&參&/b&國之一。」(大都:指大都邑的城牆。國:指國都的城牆。)&/li&&li&《周易·繫辭上》:「&b&參&/b&伍以變,錯綜其數。」 &br&&/li&&li&《史記·淮陰侯列傳》:「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合,&b&參&/b&分天下王之?」&/li&&li&《後漢書·張衡傳》:「&b&參&/b&輪可使自轉,木雕猶能獨飛。」&/li&&/ul&&/blockquote&&br&至于出土文献,在楚系简帛、晋系铭文(魏国)中,多用「參」、「厽」(「參」的简体)来表示「三」。&br&见劉信芳《楚簡帛通假彙釋》(括号中的为破读後的字):&br&&img data-rawheight=&1276& data-rawwidth=&2112& src=&/8c131fd784bcf69f877327ddac560f62_b.pn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112& data-original=&/8c131fd784bcf69f877327ddac560f62_r.png&&晋系魏国铭文合文「厽分」多见,表示「三分」。见湯志彪《三晉文字編》:&br&&img data-rawheight=&576& data-rawwidth=&491& src=&/bec2f_b.pn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1& data-original=&/bec2f_r.png&&&br&另外「參」在参与组字时,也可表示「三」的含义。比如「&b&驂&/b&」字。下引笔者在 &a class=&internal& href=&/question//answer/&&汉语在现时代有何先进性与不足?对个人、国家和民族的进步与发展有何影响?汉语本身该怎样继承与演进?&/a&中的有关论述:&br&&blockquote&他们将两马共乘写成「&b&駢&/b&」(「骈文」的「&b&骈&/b&」。「并」是「二」的意思,「并」何以表示「二」,请参&a class=&internal& href=&/hanzi/&&汉字辨正三:说「並」「并」 - 汉字 - 知乎专栏&/a&)。&br&他们将三马共乘写成「&b&驂&/b&」(《滕王閣序》「儼驂騑于上路」的「&b&骖&/b&」,「参」是「叁」的异体字,意思都是「三」)。&br&他们将四马共乘写成「&b&駟&/b&」(成語「駟馬難追」的「&b&驷&/b&」)。&/blockquote&另有「&b&犙&/b&」字,训为「&u&三&/u&岁牛」。&br&&br&&br&&b&3. 用作大写数字的「叄&/b&&b&&b&(叁)&/b&」&br&&/b&&br&关于大写数字最早使用的年代,目前一般人主要受到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的影响,以为起自武周时期,是武则天改的新字。顾炎武《金石文字記·岱嶽觀造像記》:「凡數字作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等,皆武后所改及自製字。」《岱嶽觀造像記》是则天朝所树立的石碑,上面有大写数字。&br&&br&但是据张涌泉先生在《汉语俗字研究》〈数目用大写字探源〉一文中根据吐鲁番出土文书做出的考证,顾说实有问题:「在公元四世纪前後(约当东晋末)人们已开始有意识地在券契中使用大写的数目字。到了公元五、六世纪,这种用法进一步得到了普及。唐武后时大量使用大写的数目字,只不过是承袭了祖宗的成法而已。陆容以为这种用法始于宋代,顾炎武以为大写的数目『皆武后所改』,恐均难免数典忘祖之失。」&br&&br&施安昌先生在《善本碑帖论集》中亦持同样的观点,认为顾氏「皆武后所改」之说不可取:&br&&img data-rawheight=&237& data-rawwidth=&758& src=&/76604aab5bf73aed6d21_b.pn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8& data-original=&/76604aab5bf73aed6d21_r.png&&&br&施先生在文中提到关于大写数字在古书中较早的记载是元代戴侗的《六書故》,笔者这里提供一份书影(上社影印汲古主人本):&br&&img data-rawheight=&590& data-rawwidth=&886& src=&/abfbab3984_b.pn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86& data-original=&/abfbab3984_r.png&&&br&「叄(叁)」本为「參(参)」的异写字,秦公《碑别字新编》收之,属「參」字条下:&br&&img data-rawheight=&290& data-rawwidth=&73& src=&/8a1dfeb751fa_b.pn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73&&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唐初(约七世纪二三十年代)郎知本撰的字样书《正名要錄》(S.388)中,有关于「叄」与「三」的辨析,并以「叄」为较为古正的用字:&br&&blockquote&叄、三:右字形雖別,音義是同。古而典者居上,今而要者居下。 &br&&/blockquote&&img data-rawheight=&1408& data-rawwidth=&1564& src=&/v2-30f73ebd9524cef1c8b90_b.pn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64& data-original=&/v2-30f73ebd9524cef1c8b90_r.png&&而在《六書故》中,「叄(叁)」已经正式作为「三」的大写使用,用在「財用出內(出納)之簿書」上,与一般的「參(参)」的记词职能有了分工。&br&&br&这种现象除了本文开头举的「無」、「舞」之例之外。还可用「七」、「桼/漆」、「柒」的关系做类比。&br&&br&早在战国秦汉时代,「七」就可以用「桼/漆」(「桼」为「漆」的本字,「漆」为「桼」的後起字)来表示。&br&《漢語大字典》「漆」:&br&&img data-rawheight=&110& data-rawwidth=&486& src=&/cbf55a85bc1efaccf87bc7_b.pn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6& data-original=&/cbf55a85bc1efaccf87bc7_r.png&&王輝《古文字通假字典》「桼」:&br&&img data-rawheight=&988& data-rawwidth=&912& src=&/9e61d811d578bc0e0d35fae909e6094f_b.pn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12& data-original=&/9e61d811d578bc0e0d35fae909e6094f_r.png&&与「參/叄」唯一不同的是,「參/叄」字形本身与「三」的含义有关,而「桼/漆」用为「七」则是纯粹的同音假借。&br&&br&而「柒」字,本是「漆」的俗体字(将「漆」的「氵」移至左上角,然後再将右上角改写为声旁「七」,即形成俗体字「柒」),後来在大写数字系统中,作为「七」的大写数字使用。&br&细心的朋友可能注意到《六書故》中是用「桼」来表示大写「七」的。从中古至今,「漆」行而「桼柒」废,故而选用比较罕用的「桼」「柒」中的任意一个来承担大写「七」的职能,本质上都是一样的。&br&&br&&br&&b&4. 当代华人地区的用法&/b&&br&&br&据大陆、香港、台湾的相关文件(大陆《通用规范汉字表》、香港《常用字字形表》、臺灣《常用國字表》/《次常用國字表》)以及相关辞书,在作大写数字使用时,大陆规范字、大陆繁体、香港標準字均用「&b&叁&/b&」,而臺灣標準國字用「&b&參&/b&」,没有任何一地区的标准用「&b&叄&/b&」。&br&&br&笔者询问了一下几位熟悉的台湾朋友,作大写数字时的确是用「&b&參&/b&」。香港的实际使用情况不得而知。&br&至于大陆方面,规范字用「&b&叁&/b&」是必然的,而所有的大陆繁体出版物也都作「&b&叁&/b&」,如《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叁)》:&br&&img data-rawheight=&800& data-rawwidth=&800& src=&/6b7d9c75be41e10ada2f6cdcd2193709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6b7d9c75be41e10ada2f6cdcd2193709_r.jpg&&
先说结论吧,「參」和「叄」本为同字异写,且在先秦时期就可用来表示数目「三」。 後来(据张涌泉先生考证,大约在东晋末期,详见後文)汉数字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大写数字」,「參」的异写字「叄」用来表示大写「三」,有了自己独特的…
谢不邀。&br&首先题主要弄明白,你说的「用法对吗」是从什么角度,基于什么标准来评判的。从不同的角度,这道题会有不同的回答方式,得到的答案也迥然不同。&br&&br&下面我就从两种角度来回答这道问题。&br&&br&※※※※※※※※※※※※※※※※※※※※※※※&br&&ul&&li&从现代汉语规范的角度来回答&br&&/li&&/ul&首先我从现代汉语规范的角度来回答此题。那么「第X页」是规范用法,「第X葉」和「第X叶」都是不规范用法。&br&不要问为什么古代会有「第X葉」这种用法。你只要知道这种用法已经被淘汰掉就好了,正如「繁体字」被视作「不规范字」被规范掉一样。&br&总之,面向现代汉语的人民群众,只要循着国家标准去做就没错。对着这份人为制定的语言文字规范,只要知其然,并且在实际应用中贯彻好就得了,没必要知其所以然。&br&&br&※※※※※※※※※※※※※※※※※※※※※※※&br&&ul&&li&從漢語言文字演變的角度來回答&/li&&/ul&&p&如果要知其所以然,就要站在歷史的角度來客觀看待這个問題。不容許把現代漢語規笵套用到古代語言文字的使用上來。&/p&&p&下面我拋開現代漢語的一切規笵,單從古人的角度,來梳理一下「頁」與「葉」字。&/p&&br&&p&一言以蔽之,&b&用爲 Page 義,「葉」爲正字,「頁」爲叚借字&/b&。&/p&&br&&p&&b&1.「頁」&/b&&br&&/p&&p&我們先來看「頁」的古文字字形與字形本義:&/p&&img data-rawheight=&514& data-rawwidth=&829& src=&/e0f466c0bd1c75c095f230f96c3e9136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29& data-original=&/e0f466c0bd1c75c095f230f96c3e9136_r.jpg&&&br&&p&簡單來說,「頁」是描摹人頭的一个部件,下方的「八/儿」爲「人」之變體,「頁」上方的部分(去掉「八/儿」)即「首」字的異體字。「頁」上與「首」的區別,只在於毛髮的有無。&/p&&br&&p&「頁」字在古代(淸以前),只是一个單純的部首用字。也就是說「頁」字是个構字能力極强的部件,但是「頁」本身卻是一个只存在於字典的罕用字,竝沒有在漢語言中表示任何詞彙。這種單純的部首用字,還有「宀」、「糸」等(&i&與這種單純的部首用字相對的是「魚」、「言」等字,他們不僅構字能力極强,其本身也在漢語言中表示了特定的漢語詞彙 yú 和 yán&/i&)。這一段比較拗口,大家只要知道「宀」、「糸」與「魚」、「言」的區別就好了,而且「頁」屬於前一類。&/p&&br&&p&从「頁」之字,也和頭部相關,如「頭」、「顱」、「頸」、「項」、「頷」、「顛」、「頜」、「領」、「頂」、「頰」、「顧」、「顳」、「額」、「顴」等等。(感謝 &a data-title=&@夏尔谢夫& data-editable=&true&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bccc2a012db61f0c02d92e& data-hash=&bccc2a012db61f0c02d92e& data-hovercard=&p$b$bccc2a012db61f0c02d92e&&@夏尔谢夫&/a&補充)&/p&&br&&p&&b&2.「葉」&/b&&br&&/p&&p&接下來我們再看看「葉」字。&/p&&p&「葉」初文作「枼」,其字从木,上像葉形:&/p&&img data-rawheight=&153& data-rawwidth=&658& src=&/6e16d417ae9e81f6ffee5dcc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8& data-original=&/6e16d417ae9e81f6ffee5dcc_r.jpg&&後來人們在初文「枼」上增義符「艸」作「葉」,用以表示樹葉。自此後起字「葉」行,而初文「枼」廢矣。&br&&br&&p&「葉」之構字,與「果」、「花」類似。&/p&&br&&p&「果」初文如下,其字从木,上像果實之形:&/p&&img data-rawheight=&158& data-rawwidth=&659& src=&/d014cdf92a9941b2dcd04b4e380684de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9& data-original=&/d014cdf92a9941b2dcd04b4e380684de_r.jpg&&人們有時在初文「果」上增義符「艸」而作「菓」,用以表示果實。這也與「葉/枼」平行對應。只不過現代用法中,「菓」字不通行罷了。&br&&br&&p&「花」初文作「華」去「艸」,上像蓓蕾之形,下像莖葉之形:&/p&&img data-rawheight=&456& data-rawwidth=&822& src=&/079d4b58ed0a1faa72b2949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22& data-original=&/079d4b58ed0a1faa72b2949_r.jpg&&後來這个初文也加義符「艸」而作「華」,用以表示花朵。再後來到了南北朝時期,人們新造形聲字「花」分化「花朵」義,而「華」字則表示由「花朵」義引申過來的「華美」義。因此,「華初文」和「華」字的構字,也和「枼」、「葉」之構字相當。&br&&br&&p&&b&3.關於 Page 義的用字&/b&&/p&&p&「枼」字作爲「葉」之初文,字形本義爲樹葉無疑。但同時呢,「枼」聲旁的字,也多表示類似葉子的東西,也就是薄片狀的東西。&/p&&br&&p&「枼」聲旁有這些字與薄片狀的東西相關:「碟」、「蝶」、「?」(薄切肉也)、「牒」(書寫用的薄竹片、薄木片)、「?衤枼」(南楚謂襌衣。襌,衣不重也)、「鰈」(比目魚,此処可自行腦補一下比目魚扁扁的形態)、「屟」(履中薦也,即鞋底)。&/p&&br&&p&亦即「枼」聲旁字,用以表示漢語中一个表薄片狀含義的漢語詞族。&/p&&br&&p&這个時候,我們再來看《漢語大字典》「葉」字條目:&/p&&img data-rawheight=&534& data-rawwidth=&612& src=&/99d8abe500dfa68cb173a2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2& data-original=&/99d8abe500dfa68cb173a2_r.jpg&&這就不難理解,同爲薄片狀的 Page 義用「葉」字來表示可謂是天經地義水到渠成。特別是段玉裁先生直接提到:「凡物之薄者,皆得以葉名。」&br&&br&&p&另外還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字,作「?」。&/p&&blockquote&&p&《說文解字注》:「?,籥也。小兒所書寫。每一笘謂之一?。今書一紙謂之一頁。或作葉。其實當作此?。从竹。枼聲。與接切。八部。」&/p&&/blockquote&&br&&p&段玉裁先生在他攷證中提到,淸代以來「今書一紙謂之一頁」的 yè 應當作「?」。其實「?」也是「枼」聲旁的字,且增義符「竹」表分化。我們單從字形就可以知道,這个字表達的應該是竹製材料的薄片狀物品。&/p&&p&果不其然,「?」說文訓爲「籥也」,「籥」說文訓爲「書僮竹笘也」(&i&瑾昀按:僮童古今字,此処今作「兒童」之「童」理解&/i&),「笘」說文訓爲「小兒所書寫爲笘」。也就是說,「?」按照《說文》釋義,其本義應爲兒童習字使用的竹片。&/p&&br&&p&攷慮到隸書階段「竹」「艸」不分(&i&《集韻》中有提到:「?,書篇名,或从艸(即『葉』字)」&/i&),而且「?」之釋義太過具體,再加上在通假時代漢字字形竝沒有很明確成熟的分工(&i&也就是說漢字字形不能很好地與漢語詞彙一一對應。能夠對應的也只有同詞族的漢語詞與同聲旁孳乳之字的大體對應[1]&/i&)。因此 Page 義所用之字,應該在「枼」聲旁字中,但是具體應該用「葉」還是「?」還是「枼」,其實都無關緊要。 &br&&/p&&br&&br&&p&最後我們再回顧一下「頁」字,直接上《漢語大詞典》的釋義:&/p&&p&&img data-rawheight=&700& data-rawwidth=&612& src=&/31d7d81dcad58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2& data-original=&/31d7d81dcad58_r.jpg&&我們看「頁」字用爲 Page 義的引用文獻,《說文通訓定聲》和《說文解字注》一樣,都是淸代文獻,而這个注音 yè 引用的《國語辭典》則是民國時期的文獻。可見「頁」用爲 Page 含義十分晚。(&i&由於「頁」字字形本義與 Page 毫無關係,這種用爲 Page 含義的用法,文字學上稱之爲「&b&叚借&/b&」,即叚借其字形表示毫不相干的含義。而這種叚借過來的含義,稱之爲「&b&叚借義&/b&」&/i&)&/p&&br&&p&而「葉」則相反,在上文《漢語大詞典》所列出的句例中,有大量宋明時代的資料表明「葉」用爲 Page 義。這个 Page 義,也是這个表薄片狀的漢語詞族所表示的引申義之一,且用「枼」聲旁字來表示。&/p&&br&&p&另外,印歐語系中,leaf 及其同源詞也可同時表示樹葉和書葉(與漢語詞「葉」正好平行對應),詳見下面來自《漢語印歐語詞彙比較》的幾張書影(左側爲漢語,右側爲印歐語,用以比較):&/p&&p&&img data-rawheight=&193& data-rawwidth=&604& src=&/9a2c1f7c3ecec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4& data-original=&/9a2c1f7c3ecec_r.jpg&&&img data-rawheight=&838& data-rawwidth=&631& src=&/789be9f2af3d82a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1& data-original=&/789be9f2af3d82a_r.jpg&&&img data-rawheight=&453& data-rawwidth=&631& src=&/04e6a9b3b5cb5d697edc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1& data-original=&/04e6a9b3b5cb5d697edc_r.jpg&&(感謝 &a data-title=&@poem& data-editable=&true&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dafad09fd361f10d472e93e1f1ab2d9c& data-hash=&dafad09fd361f10d472e93e1f1ab2d9c& data-hovercard=&p$b$dafad09fd361f10d472e93e1f1ab2d9c&&@poem&/a& 老師提供的書影)&/p&&br&&a data-title=&@dada dada& data-editable=&true&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2bccd4149& data-hash=&2bccd4149& data-hovercard=&p$b$2bccd4149&&@dada dada&/a& 老師在評論區還有提到拉丁語系的 folio,也可同时表示「樹葉」和「書葉」。&br&&blockquote&&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index.php%3Fallowed_in_frame%3D0%26search%3Dfolio%26searchmode%3DnoneLate&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i class=&icon-external&&&/i&&/a&: Late Latin &i&folio&/i& &leaf or sheet of paper&&/blockquote&&br&&p&[1]:這種例子如「攸」聲旁字之間,在漢字字形較少且不足以精確表示漢語詞每个含義的通假時代,存在互相通假的情況。見拙作:&a class=&internal& href=&/question//answer/&&「修」和「脩」的用法相同嗎?如果相同,二者哪個正?&/a&&/p&&br&&p&※※※※※※※※※※※※※※※※※※※※※※※&/p&&br&附带一提,在近现代,很多原本用「葉」表示的词语,都俗作「頁」了,比如「百葉窗」俗作「百頁窗」。因此,新中国对现代汉语用字、词汇进行规范化整理的时候,对这种所谓的「异形词」进行了规范。在书页义上,规定以「页」(「頁」的简化字)为标准。而在其他作为「像叶子的东西」的含义上,则以「叶」为推荐字形(此处标准不强制,详见&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bjyd/200804/bjyd_02_19.htm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i class=&icon-external&&&/i&&/a&的「百叶窗-百页窗」条)。&br&&br&&p&正是因为&u&&b&上个世纪&/b&&/u&新中国对于现代汉语用字、词汇的整理十分任意、武断,只是简单地在诸多「异体字」、「异形词」中选择一个作为标准而废弃其他的,并没有过多地考虑汉语言文字的历史演变。所以很多现代汉语中的规范用法,实际上放在语言文字的历史演变上来看,恰好是由当时的错误用法产生的。(&i&瑾昀校按:在本世纪初,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第二批异形词整理表》还是尽可能地对汉语言文字的历史演变进行了考量。制定出来的整理表比起上个世纪制定的一系列规范用字、用词表来说也更加科学。这两份表整理的原则是「&/i&&i&&u&既立足于现实,又尊重历史;既充分注意语言的系统性,又承认发展演变中的特殊情况。&/u&」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份表整理出来的词只作为推荐而不作为强制标准,更能表现当代政府机构和语言文字工作者的在权衡尊重历史与尊重现实之间体现出来的睿智&/i&。)&/p&&br&&p&所以为了分清楚应该讨论什么,我们应该在讨论之前就设立好语境。&/p&&p&当我们讨论规范标准的时候就直接照着标准来,事事以标准为准,哪怕标准内部自相矛盾,而不要问太多为什么(因为标准是人制定的,带有太大的主观性,不符合语言文字本身的客观演变规律)。&/p&&p&当我们讨论这个汉语词汇、读音、汉字字形的来源和演变,我们就应该启用上帝视角,站在历史长河河畔,客观地进行分析。而不要把现代汉语规范中的各种标准搬过来套进去,这样好比是刻舟求剑,永远探索不到历史真相。&/p&
谢不邀。 首先题主要弄明白,你说的「用法对吗」是从什么角度,基于什么标准来评判的。从不同的角度,这道题会有不同的回答方式,得到的答案也迥然不同。 下面我就从两种角度来回答这道问题。 ※※※※※※※※※※※※※※※※※※※※※※※ 从现代汉语规…
任何一个学科都是复杂而有机的,都分为多个层级和方面,所以入门也是要全方位的,一般不存在单看几本书或者单做几种练习就能入得了门的。古文字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所以入门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br&&br&1.理论知识 &br&对于初学者而言,首要的是建立一个理论框架,有了这个框架才能将学科内外的知识统合起来,才能谈得上研究。适合初读的古文字学理论著作,主流推荐有两本,一是裘锡圭的《文字学概要》,一是王宁的《汉字构形学讲座》。这两本书选择其一是要伴随终生的,因为对于初学者来说,接触的古文字材料有限,文献功底有限,所以对书本的理解一定是肤浅的,随着自己学习的深入,水平的精进,每个阶段重读此书都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br&有人推荐唐兰的《中国文字学》和《古文字学导论》,这两本书价值虽高,但成书太早,不涉及新出材料和相关成果,且理论体系略显陈旧,不适合初读,可以做第二本书。这一阶段可以读的还有林沄的《古文字学简论》。至于其他的文字学著作,则需要拥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对原始材料有一定的熟悉程度,具备相应判断力的时候再去读。&br&&br&2.熟悉《说文》 &br&《说文解字》为中国文字学奠定了最早的理论基础,学习古文字学的人,纵不能对其了如指掌,也要通读全书了解全貌。尽管其中很多解释和字形已证明并不正确,但他的六书理论,小篆体系,和古文字形仍是现代学者考释古文字的基础。 &br&如何读《说文》,过去文不加点的时候,老师都是让学生拿着白文去点标点。据说当年陆宗达从师黄侃的时候,黄先生先让他去点一遍《说文》,一个月后陆交作业,黄看了看说回去重点,于是陆回去认真的点了一遍,两个月后拿来回师,黄又说回去重点,陆大为惶恐,一字一句细心点校,半年之后拿来见黄,黄说点了这三遍,《说文》你已烂熟于心,文字之学已得大半,此时方与他谈论学问。 &br&现在想找《说文》白文已不容易,所以一般要求抄写或熟读。初读《说文》,推荐董莲池的《说文解字考证》,首先是字大好看,对《说文》传本的错误多有校正,通过这些考证,初学者也可对古文字研究的思路有个初步的了解。 有人会推荐季旭生的《说文新证》,这本书比较适合非专业人士来读。&br&&br&3.原始材料 &br&就是出土的古文字材料,你所研究的对象,所以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古文字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类:甲骨、金文、简帛、石刻、玺印、封泥、泉币、陶文等,无论你的研究方向定在哪,甲骨和金文都是基础,相比之下金文的辨识度更高,所以初学者宜从金文入手。 &br&熟悉原始材料,用眼睛看是不够的,一定要动手摹写,只有动手写过,才会知道这个字的笔势走向,看是容易看走样的。另外抱着字编学古文字也是无用功,字编只是一件辅助工具,脱离了原文看单个的文字,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br&摹金文可以用《商周青铜器铭文选》,浅显一点的可以用《商周古文字读本》,这两本书的共同点都是成书较早,很多字形的解释已被推翻,所以最好能够找到相关篇目的集释类论文相参照。 &br&&br&4.传世文献&br&就是从古代传承下来的古籍文献,如诗书礼易春秋等。在实际的研究中,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往往相互印证,所以文献功底是一个古文字学者必备的基本功。&br&读文献,首先要选择一本自己喜欢且与研究方向相关的古籍终身相伴,反复的读,做到烂熟于胸,其他的篇目视个人情况尽可能地通读。&br&如果研究方向定在甲骨、金文,那么《尚书》是一定要读的,对于所有方向的人,《左传》、三礼,最好都要读一读。&br&&br&5.学科前沿&br&就是要跟住最新的论文成果,了解学科前沿的动态。但是对于刚入门的初学者还谈不上,论文不见得能读懂,没有熟悉原始材料,即便读懂也是懵懵懂懂。而且这个时候的判断力也不足,优劣对错难以分辨。所以初学者读论文,宜选择名家的论文集,如裘锡圭的《古文字论集》、《朱德熙文集第五卷》。&br&&br&最后还有一条是比上面都重要的,题主说要考古文字学的研究生,所以现阶段来说,比入门更重要的是,你得能考上。各校考研的专业课,考的一般都是最基础的东西,所以难度不大,重在细致全面。在选择学校上,也要考虑到各校的学术传统不同,比如吉大重字形,北师重文献,选择一个合适自己的学校也很重要。&br&&br&当年我们入学时家师曾经说过一段话,最后拿来与君共勉:古文字学是一条不归路,学这个专业做不了官,发不了财,课题难做,论文难发,发了还不算数,所以若不是真的有志于此,乐在其中,你会学得异常痛苦。
任何一个学科都是复杂而有机的,都分为多个层级和方面,所以入门也是要全方位的,一般不存在单看几本书或者单做几种练习就能入得了门的。古文字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所以入门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理论知识 对于初学者而言,首要的是建立一个理…
甲骨文作为文字记录古代汉语,已是一种高度发达的符号系统,去图画已久远,不是“象形字”。真正的象形只能用图画来表示,而严格意义上的文字功能,是图画不能承担的。&br&首先在观念上要避免这样的误解:考释古文字,是类似看图识字的游戏。历代学者考释古文字时,“信口胡说”的太多,止戈为武、羊大为美等释字都是经典谬误。&br&这样的路数用来考释甲骨文更是步步维艰,例如:&br&1、犬、豕、虎,几字在甲骨文中是很接近原始图画了,但也已简化得光靠看“图”是很难相互区分这三类动物的。&br&2、甲骨文中有许多饰笔、连线、区别符号等,是无形可像的“符号”,与字音字义皆无关系。还有很多倒书、异构、讹变现象要加以辨析。孤立地考查只会茫然无绪。&br&3、一些字的形体只有表音作用而与字义无关。如天干地支、方位季节词(东南西北春夏秋冬)、虚词、代词等字,都只是记音符号,字形与字义没有任何关系。甲骨、金文为记录语言,假借(音)字以及添加声符的形声字已经不少,也无法从形体表现出来的“图像”去考释其字。&br&&br&&br&甲骨文自1899年发现至今,已发现有15万多片甲骨,约4500个单字,解读了近三分之一。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中国古文字,讨论甲骨文时,应与金文、大篆等其他古文字纳入同一框架进行讨论。&br&从商的甲骨文,两周的青铜器铭文,战国、秦汉的石刻、简牍,直至今天通行的楷书,其形体的发展变化过程,都有迹可寻,中间未曾间断,形成一个联系紧密的系统。而且,中国有着两千年左右研究古文字的历史,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丰富的经验。这是我们得以考释古文字的基础。&br&&br&古文字不是看图像看出来的,而是字形分析比较出来的。&br&文字都有形、音、义三部分,但辨识一个字的过程,只能是由形至音、由音至义的过程。考释古文字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以形为主,从字形出发。字形上的差异是历史演变的结果,我们如果按时代次序逐步探索,发现这些演变中的一个个中间环节,就可以找出未识的古文字和后世某个已识字形的渊源关系,从而确定其为某字。这便是考释古文字的历史比较研究法。&br&已识字和未识字都是有字形的。历史比较法的实质是通过字形的比较建立未识字和已识字之间的桥梁,以已识字的音义推知未识字应有的音义。而这种比较必须在相近年代的字形之间逐次进行,才能确知每一个的字形在历史上逐步演变的情况。要识读商代的文字,拿已识的西周文字去做字形比较,当然比隔了一千多年的小篆字形更可靠。&br&以“豕”字为例,豕字在历史演变上和小篆的“豕”字相联系,因此释读为豕字,而非彘、猪字。“女”字也是同理,不会因为图有坐姿,而认为是“坐”或“跪”字。&br&&img src=&/d8cc91d01c18d7d0b173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2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d8cc91d01c18d7d0b173_r.jpg&&&br&&br&汉字从原始构造讲,可以说是一个或多个相对独立的字符部件组成的文字。在古文字考释的实践中,首先考察各个偏旁的形体演变,是个提纲携领的好办法。因为同一个偏旁往往为许多字所共有,将全部已识字中可析出的同一偏旁的各种形体按时代排列,了解每个偏旁的历史演变,更便于深入研究字形演变中某方面的共同规律。因此,偏旁分析是古文字研究者用历史比较法考释古文字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br&&br&对未识字的字形进行历史比较法的研究,最基本的前提是研究者要尽可能熟悉已识字的字形。『说文解字』系统保存了对小篆九千多字在音、义两方面的说解,不论小篆与后代通行汉字在形体上有多大差异,小篆是属于已识汉字之列的。在古文字研究的初期,“已识字”主要是指『说文』收录的小篆、大篆、籀文和古文。随着研究的深入,经过辨识的甲骨、金文成了新的“已识字”。&br&古文字是需要具备特殊训练的专家才可以辨识分析的。古文字研究者要做的基础功课很多。第一门当然是读『说文』,掌握其所收录的小篆、大篆和古文。其他已识的先秦古文字,从本质上讲,都是和『说文』进行历史比较而得出的研究成果。第二门是尽可能多的掌握已识的先秦文字的种种字形,需阅读『古文字类编』、『甲骨文编』、『金文编』、『陶文编』等分类详收先秦文字字形的字汇。然而,这些字汇是研究古文字重要的基础和参考,但不是金科玉律,不可迷信。&br&&br&&br&另一方面,辞例(上下文)在考释古文字过程中的作用也非同小可,应作为字形比较的参考与辅证,再加以多方面的考查辨析,才可更精准地考释。此处不多细讲了。&br&&br&&br&&br&&br&。。。。。。。。。。。。。。。。。。。。。。。。。。。。。。。。。。。&br&参考书目:林沄『古文字研究简论』&br&
刘钊『古文字构形学』
甲骨文作为文字记录古代汉语,已是一种高度发达的符号系统,去图画已久远,不是“象形字”。真正的象形只能用图画来表示,而严格意义上的文字功能,是图画不能承担的。 首先在观念上要避免这样的误解:考释古文字,是类似看图识字的游戏。历代学者考释古文…
預計本文又會很長,所以爲了突出主題,同時也能直接回答本問題,我先把結論寫上:&br&&blockquote&「鬥」「鬭」應該是同一个字,屬&b&象形初文&/b&與&b&增加聲旁的後起形聲字&/b&的關係;而「鬪」則是「鬭」的俗字。&/blockquote&另外,由於「鬪」只是「鬭」的俗字,和「闘」「鬦」「閗」等竝無二致,對字源的探究沒有幫助,所以下文我主要探討「鬥」與「鬭」字。&br&&br&本文提綱:&br&&b&1.「鬥」、「鬭」各自的字形解釋(依《說文》)&/b&&br&&b&2.「鬥」、「鬭」實爲一字&/b&&br&&b&3.結論&/b&&br&&br&※※※※※※※※※※※※※※※※※※※※※※※※※※※※※&br&&b&1.「鬥」、「鬭」各自的字形解釋&/b&&br&&br&&b&1.1「鬥」字&/b&&br&&br&「鬥」字字形最早見于殷墟甲骨,其字形表如下:&br&&img src=&/35d07c895bba01e97c92f78ea7c4fce6_b.jpg& data-rawwidth=&841& data-rawheight=&61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41& data-original=&/35d07c895bba01e97c92f78ea7c4fce6_r.jpg&&(見&a href=&///?target=http%3A//xiaoxue.iis.sinica.edu.tw/jiaguwen%3FkaiOrder%3D1958&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小學堂甲骨文&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說文解字》:「鬥:兩士相對,兵杖在後,象鬥之形。」&br&&br&筆者按:《說文解字》關於「鬥」的解釋微誤。甲骨文諸字均象兩人徒手相鬥之形,有些字形還可以看到兩人在互扯對方頭髮。但毫無疑問,所有字形中兩位鬥士都沒使用兵杖。許慎先生應該是把小篆中由人形所變的部分理解成了兵杖。(主要參攷羅振玉先生的意見)&br&&br&------------------------------------------------------&br&&b&1.2「鬭」字&/b&&br&&br&《說文解字》(許慎):「鬭:遇也。从鬥斲聲。」&br&《說文解字注》(段玉裁):「鬭……凡今人云鬭接者、是遇之理也……古凡鬭接用鬭字。鬥爭用鬥字。俗皆用鬭爲爭競而鬥廢矣……」&br&&br&許慎先生指出「鬭」本義是「遇也」,段玉裁先生進一步指出作「遇也」含義的「鬭」有个引申義是「鬭接」。同時段玉裁先生指出「鬭」與「鬥」相混已久,「鬥爭」之「dòu」以「鬭」字較爲常用。(這種用法雖然非常普遍而且佔據主流,但是段玉裁先生說這種用法是俗字用法,竝試圖通過他的著作釐淸「鬥」與「鬭」各自的本義,即前者用作鬥爭,後者用作鬭接。筆者將會在下文指出段玉裁先生這種區分其實沒有必要。)&br&&br&&br&關於「遇也」、「鬭接」義,其實很多方言中還存在。&br&如筆者的家郷話湘語中,「鬭/鬥」就有「遇也」、「鬭接」的用法。(具體的用字筆者下文討論,此処只討論這个漢語詞)&br&&img src=&/e1cec409edbf156a3e54d5e362d6807d_b.jpg& data-rawwidth=&479& data-rawheight=&1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9& data-original=&/e1cec409edbf156a3e54d5e362d6807d_r.jpg&&&br&(書影摘自《長沙方言詞典》)&br&&br&另外客家話中也有這種用法&br&&img src=&/0681f8aea5e590a229cf41a5ea8fa6af_b.jpg& data-rawwidth=&588& data-rawheight=&3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8& data-original=&/0681f8aea5e590a229cf41a5ea8fa6af_r.jpg&&(見&a href=&///?target=http%3A//www.moedict.org/%23%3A%25E9%25AC%25A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萌典 – 教育部國語、臺語、客語辭典民間版:「鬥」&i class=&icon-external&&&/i&&/a&)&br&「鬭/鬥」在其他方言中是否有類似的用法?我相信是有的,各位可以自己査査。&br&&br&&br&※※※※※※※※※※※※※※※※※※※※※※※※※※※※※&br&&b&2.「鬥」、「鬭」實爲一字&/b&&br&&br&&br&&b&2.1 「鬭」字最早的字形出処及其最早用例&/b&&br&「鬭」字字形最早見于睡虎地秦簡,那麼我們來看看他的字形表:&br&&img src=&/50ba0da7d055a020a8279_b.jpg& data-rawwidth=&840& data-rawheight=&12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40& data-original=&/50ba0da7d055a020a8279_r.jpg&&(見&a href=&///?target=http%3A//xiaoxue.iis.sinica.edu.tw/qinwenzi%3FkaiOrder%3D5696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小學堂秦系簡牘文字&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上文我們談到,「鬭」在《說文解字》及各類說文系書中,均訓爲「遇也」,絲毫不提鬥爭相關的義項(即便提到,也說是俗人誤用。)&br&事實上從目前的攷古文字材料來看,「鬭」字均用爲打鬥、爭鬥等義。&br&如&b&《睡虎地秦墓竹簡》:「相與鬭,交傷,皆論不殹(也)?」&/b&&br&&br&------------------------------------------------------&br&&b&2.2 幾个發現&/b&&br&&br&另外,我在徧閱先秦至明淸的各類漢字字形表以及相關語料庫的時候,注意到了幾个現象(而且互相之間很有關係):&br&&b&1.「鬥」只有甲骨文字形,接着是說文小篆(東漢)字形,但是沒有同時期的秦漢篆書、隸書字形的攷古文字材料。秦漢直到唐宋,「鬥」字字形都沒有大面積出現。&/b&&br&&b&2.从「鬥」的諸字,如「鬭」、「鬧」、「鬮」等字,秦漢至唐宋,幾乎都作「門」形。&/b&&br&&b&3.秦漢至唐宋,鬥爭義的字,多用「鬭」字,「鬥」字幾乎不用。&/b&&br&&br&以下是我找到的一些證據(主要是第2、3點)&br&&img src=&/d2dae65f95e6aaff66e156_b.jpg& data-rawwidth=&953& data-rawheight=&277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53& data-original=&/d2dae65f95e6aaff66e156_r.jpg&&(書影摘自《漢魏六朝隋唐五代字形表》)&br&「鬥」部字在歷代都作「門」形&br&&br&&br&&img src=&/e34016ede3db5dfa45f63_b.jpg& data-rawwidth=&1040& data-rawheight=&14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40& data-original=&/e34016ede3db5dfa45f63_r.jpg&&(書影摘自《中國書法大字典》)&br&「鬥」部字在歷代都作「門」形。特別地,「鬥」部字的艸書也寫成「门」形。&br&&br&&img src=&/053fd2daa330c504bde527fe80effd13_b.jpg& data-rawwidth=&361& data-rawheight=&118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61&&(書影摘自《廣韻》(北宋))&br&《廣韻》是北宋官修的韻書,其用字符合當時的印刷用字規笵。注意我劃線的部分:「&b&凡從鬥者,今與門戶字同。&/b&」(書影中「凡」訛作「几」,我們不要在意這些細節-_-#)&br&&br&&br&&br&&img src=&/1c97d9ce7f9ad46717d04_b.jpg& data-rawwidth=&1521& data-rawheight=&228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21& data-original=&/1c97d9ce7f9ad46717d04_r.jpg&&(書影摘自《干禄字書》(唐))&br&《干禄字書》是唐代字樣書,其用字符合當時楷書正字規笵(特別是在科擧攷試時)。&br&我們可以看到作爲科擧攷試標準字樣書的《干禄字書》,「鬥」部字都作「門」形。且以「鬭」爲正字,而「鬥」字壓根就沒提。&br&&br&&br&&img src=&/2ee83384df97bedcc62aad_b.jpg& data-rawwidth=&939& data-rawheight=&2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39& data-original=&/2ee83384df97bedcc62aad_r.jpg&&(書影摘自《玉篇俗字研究》)&br&另外筆者還找到南朝之一梁朝的《玉篇》的鬥部進行分析,發現除了「鬥」字他自己之外,其他从「鬥」的字都作「門」形。因爲圖太分散我就不貼了。只用《玉篇俗字研究》的註釋部分作爲論據。我劃線的部分,强調了《玉篇》的「鬥」部字寫作「門」形。&br&&br&&b&也就是說不光是在唐宋時期的官方刊印書籍中,「鬥」部字寫作「門」形已成慣例,早在南北朝時期這種慣例就形成了。而且這種慣例的形成與隸書「鬥」、「門」混淆有着直接的關係。(類似的還有漢隸中的「艸」「竹」混淆,見我的另一篇回答&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範」「范」「笵」有何区别?&/a&)&/b&&br&&br&另外,筆者還找到了北京大學製作的語料庫《全唐詩分析系統》和《全宋詩分析系統》進行用字分析與統計。&br&結果如下:&br&《全唐詩分析系統》&br&&b&「鬭」出現了8次&/b&&br&&b&「鬪」出現了2次&/b&&br&&b&「鬥」出現了1次&/b&&br&《全宋詩分析系統》&br&&b&「鬭」出現了1232次&/b&&br&&b&「鬪」出現了5次&/b&&br&&b&「鬥」出現了124次&/b&&br&&br&可見唐宋時期,民間的詩歌中「鬭」字佔據了絕對優勢。&br&&br&※※※※※※※※※※※※※※※※※※※※※※※※※※※※※&br&3.結論&br&&br&筆者一不小心,又碼了那麼多字。。。而且貼了那麼多圖(好辛苦)&br&我擺出那麼多論據,只爲了這个總結。&br&&br&從以上的現象我們可以得出結論:&b&「鬥」「鬭」應該是同一个字,屬象形初文與增加聲旁的後起形聲字的關係。而《說文解字》&/b&&b&「鬭」下「遇也」的含義,可能是兩人相向徒手相鬥的引申義。&/b&&br&&br&在鬥爭義上,各代的用字規笵大體上是這樣的&br&&b&先秦:「鬥」&/b&&br&&b&戰國至唐宋:「鬭」&/b&&br&&b&明淸至當代:「鬥」&/b&&br&(界限劃得不是很精確,只是大致吻合)&br&&br&&b&先秦&/b&用各種象形初文,這毫無疑問。&br&但是到了&b&戰國末期&/b&,隸書就開始產生了。這个時候,「鬥」與「門」字已經分不太淸楚。所以人們爲了分淸楚「鬥」與「門」字,就在「鬥」初文下加了聲旁「斲」,而造了戰國時期秦地睡虎地墓中出土的竹簡中的「鬭」字。(「斲」可能也表意,因爲「斲」字義爲砍斫,而且出土文獻中有「斲」通「鬭」的語料。)&br&之後的&b&秦漢至唐宋&/b&,一直沿襲了戰國末期的做法,沒什麼創新,所以歷代用字都是「鬭」(或是其俗體「鬪」字)。&b&注意,這个時候的&/b&&b&「鬭」和「鬪」,其實是寫成「&a href=&///?target=http%3A//www.zdic.net/z/a8/js/28DD6.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門斲&i class=&icon-external&&&/i&&/a&」和「闘」,因爲「鬥」部字都寫成「門」形。今天日本用字標準中的戰鬥的「鬥」字,用的就是&/b&&b&「闘」,繼承了唐宋的俗字寫法。而大陸的「鬧」「鬮」「鬩」簡化成「闹」「阄」「阋」,也是繼承的唐宋的俗字寫法。&/b&&br&再之後到了&b&明淸時期&/b&,特別是在淸代,小學(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髙度發達。各類正字書(如《字鑑》(元)、《俗書勘誤》、《字彙》、《正字通》、《康熙字典》),以及說文系書(如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桂馥《說文解字義證》,王筠《說文句讀》、《說文釋例》,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大量涌出,使得明淸時期的用字更接近說文解字小篆的用字,再加上「鬥」字字形簡單,所以「鬥」字在這个時期慢慢地取代「鬭」的通用地位,重新成爲通行用字。
預計本文又會很長,所以爲了突出主題,同時也能直接回答本問題,我先把結論寫上: 「鬥」「鬭」應該是同一个字,屬象形初文與增加聲旁的後起形聲字的關係;而「鬪」則是「鬭」的俗字。另外,由於「鬪」只是「鬭」的俗字,和「闘」「鬦」「閗」等竝無二致,…
&b&1.說文解字&/b&&br&&br&如果你是指网路上的電子版的話,可以用這三个网站檢索。&br&&ol&&li&&a href=&///?target=http%3A//www.shuowen.org/&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說文解字 - 說文解字注&i class=&icon-external&&&/i&&/a&&br&&/li&&li&&a href=&///?target=http%3A//xiaoxue.iis.sinica.edu.tw/&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小學堂&i class=&icon-external&&&/i&&/a&&br&&/li&&li&&a href=&///?target=http%3A//dict2.variants.moe.edu.tw/variant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異體字字典網站首頁&i class=&icon-external&&&/i&&/a&&/li&&/ol&&p&&b&【更新:目前有了更好的《说文解字》检索网站: &a class=&internal& href=&/p/&&汉字科普网站推荐(四)——说文解字综合检索系统&/a&】&/b&&br&&/p&&br&然後對照着看書。(引用的時候一定要用實體書覈實一徧)。&br&&a href=&///?target=http%3A//www.shuowen.org/&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說文解字 - 說文解字注&i class=&icon-external&&&/i&&/a&這个网站也存在部分紕漏,不宜盡信。&br&除了我在&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怎样快速查阅《说文解字》?&/a&評論區提到的「白」字。目前還發現這个檢索网站漏收了「&b&启&/b&」字,將該字跳轉到了「&b&啟&/b&」字頭下。(《說文解字》同時收了「&b&启&/b&」和「&b&啟&/b&」(古代一般隸定作「&b&啓&/b&」,和今天臺標字形「&b&啟&/b&」共用同一个小篆))&br&另外這个网站檢索「致」、「緻」也有問題。&br&&br&更好的建議是使用&b&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經費補助,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資訊科學研究所共同開發&/b&的&a href=&///?target=http%3A//xiaoxue.iis.sinica.edu.tw/&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小學堂&i class=&icon-external&&&/i&&/a&(裏頭有《說文解字》的釋文)&br&有官方研究機構的背景,質量更有保證。&br&&img src=&/2a018837ebc55f8b7cac045ca0ac520f_b.jpg& data-rawwidth=&1348& data-rawheight=&6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48& data-original=&/2a018837ebc55f8b7cac045ca0ac520f_r.jpg&&(&u&小學堂&/u&査《說文解字》的示例)&br&&br&或者你可以用民國的異體字字典(線上版)來査找《說文解字》和《說文解字注》,有文字版和書影兩種。&br&&img src=&/8c962deb871e98_b.jpg& data-rawwidth=&1366& data-rawheight=&6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66& data-original=&/8c962deb871e98_r.jpg&&&img src=&/05db42a8dbea55380baf6_b.jpg& data-rawwidth=&1366& data-rawheight=&6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66& data-original=&/05db42a8dbea55380baf6_r.jpg&&(&u&《異體字字典》&/u&査《說文解字》的示例)&br&&br&&br&&b&2.康熙字典&/b&&br&&br&网上電子版我推薦下面兩个:&br&&ol&&li&&a href=&///?target=http%3A//ctext.org/dictionary.pl%3Fif%3Dgb&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ctext.org/dictionary.pl?&/span&&span class=&invisible&&if=gb&/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br&&/li&&li&&a href=&///?target=http%3A//kangxi.adcs.org.tw/kangxizidia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Kangxizidian&i class=&icon-external&&&/i&&/a&(開放康熙字典)&/li&&/ol&&br&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的檢索方法如下:&br&&img src=&/a5b2c3fad895b3375320a_b.jpg& data-rawwidth=&1366& data-rawheight=&6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66& data-original=&/a5b2c3fad895b3375320a_r.jpg&&上圖所示爲文字版《康熙字典》,另外點擊圈圈裏頭的超級鏈接,可跳轉到書影版:&br&&img src=&/128e6eb871fbfdb0eb2bdc7_b.jpg& data-rawwidth=&1366& data-rawheight=&6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66& data-original=&/128e6eb871fbfdb0eb2bdc7_r.jpg&&&br&(&u&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u&査《康熙字典》的示例)&br&&br&&img src=&/c5b47658f3efc07f81c9c00e53228c3e_b.jpg& data-rawwidth=&1366& data-rawheight=&6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66& data-original=&/c5b47658f3efc07f81c9c00e53228c3e_r.jpg&&開放康熙字典還支援部件構字:&br&&img src=&/f789e05a7f7e_b.jpg& data-rawwidth=&1366& 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司各部门岗位职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