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学大纲 教学要求的要求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人体解剖学习题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下载积分:200
内容提示:人体解剖学习题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7|
上传日期: 20:41:58|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2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人体解剖学习题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官方公共微信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教学进度的要求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教学进度的要求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健康评估教学大纲
(供护理专业高职高专用)
复旦大学护理学院
二零零八年一月
健康评估(health assessment)是从护理的角度研究和诊断患者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生理、心理及其社会适应等方面反应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学科,是在学习了医学基础课程、护理学基础课程之后,为过渡到临床各专科护理课程学习而先期开设的护理专业基础课程。评估的目的在于识别患者的护理需要、临床问题或护理诊断,作为选择护理干预方案的基础,以及评价治疗和护理效果的依据。
健康评估的内容涉及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两个方面。由于本课程主要涉及患者评估,因而基本理论主要是研究疾病的症状、体征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理,疾病对个体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影响及其患者的反应,以及建立护理诊断的思维程序,从而认别患者与健康问题有关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反应所致的问题。基本方法包括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影像检查。
通过教学,学生能独立进行问诊和体格检查,并能综合问诊、体格检查和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的结果,作出初步护理诊断/合作性问题,写出完整的护理病历。同时具备监测病人病情变化,预测疾病发展及危重症发生的能力。
本大纲适用于护理学专业高职学生使用,以吕探云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健康评估》为主要教材。
本课程于第一学年第2学期开设,总学时数88学时。
教学时数分配
实验室检查
护理病历书写
第一章 绪论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在深入了解健康评估与护理程序的内在关系及其在护理实践中的重要性,明确课程的性质、学习方法与要求,确立以护理为重点,以患者为中心的,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文化在内的整体评估观念,并能应用于护理实践中。
二、教学重点
1.健康评估的概念。
2.健康评估在护理实践中的重要性。
3.健康评估课程的学习方法与要求。
三、教学难点
健康评估与护理程序内在的关系及其在护理实践中的重要性。
四、课程内容
识记:课程主要内容、教学要求、方法与要求。
理解:健康评估与护理程序的内在关系及其主要任务和重要性;以护理为重点,以患者为中心的,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文化在内的整体健康评估观念。
运用:能够将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健康评估观念应用于护理实践中。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
第二章&&&&&& 问诊
第一节&概述
一、教学要求
&&&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了解问诊的目的;问诊在评估中的重要作用。熟悉特殊情况问诊。掌握问诊的方法、技巧与内容。
二、教学重点
1.问诊的方法与技巧。
2.问诊的内容。
三、教学难点
1.主诉的询问、提炼与表达。
2.现病史的采集要点。
3.功能性健康型态问诊。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1.问诊的目的,影响问诊的主要因素与注意事项。
2.问诊的内容。
以Gordon的功能性健康形态作为收集资料和组织信息,作出护理诊断的评估框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五、教学方法&
&&& 课堂讲授、讨论。
第二节&临床常见症状问诊
(一)&& 教学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正常人体温及其生理变异。熟悉发热的发生机制、常见病因及与发热相关的护理诊断。掌握发热的概念、临床表现与护理评估重点。
(二)&& 教学重点
1.发热的概念。
2.发热的分度、热型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3.发热对患者的影响。
4.发热的问诊要点。
(三)&& 教学难点
1.发热的临床表现与病理生理的联系。
2.发热对患者的影响。
3.发热与相关护理诊断的联系。
(四)&& 教学内容与目标
&&& 1.发热的概念。
&&& 2.发热的病因。
&&& 1.发热的发生机制。
&&& 2.发热的临床表现。
&&& 3.发热对患者的影响。
&&& 1.通过案例讨论,基本掌握发热的问诊要点。
2.能根据发热的临床表现特点,初步判断发热的临床分度、热型及其对患者的影响,作出与之相应的护理诊断/合作性问题,列举相关因素或危险因素。
(五)&&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案例讨论。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疼痛的发生机制。熟悉疼痛的分类、常见病因及与疼痛相关的护理诊断。掌握疼痛的概念、临床表现与护理评估的重点。
(二)教学重点
1.疼痛的概念。
2.疼痛的分类。
3.常见疼痛的临床表现。
4.疼痛对患者的影响。
5.疼痛的问诊要点。
(三)教学难点
1.不同病因所致疼痛的临床表现特点。
2.疼痛对患者的影响。
3.疼痛与相关护理诊断的联系。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 1.疼痛的概念。
&&& 2.疼痛的分类与临床常见疼痛的病因。
&&& 3.头痛、胸痛和腹痛的临床表现特点。
&&& 4.疼痛对患者的影响。
&&& 1.疼痛的发生机制。
&&& 2.影响个体对疼痛反应与表达的因素。
&&& 1.通过案例讨论,基本掌握疼痛的问诊要点。
2.能根据疼痛的临床表现特点,初步判断疼痛的病程、程度、性质及其对患者的影响,作出与疼痛的临床表现相应的护理诊断,列举相关因素。
&&&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案例讨论。
&(一)教学目的
&&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水肿的发生机制。熟悉水肿的分类,全身性水肿中的营养不良性水肿及其他原因引起水肿的临床表现,局部性水肿的临床表现。掌握水肿的定义,全身性水肿中的心源性、肾源性和肝源性水肿的临床表现,水肿的护理评估要点以及相关护理诊断。
(二)教学重点
1.不同病因所致水肿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其水肿对患者的影响。
2.水肿的问诊要点。
(三)教学难点
1.水肿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的联系。
2.水肿与相关护理诊断的联系。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 1.水肿的概念。
&&& 2.水肿的分类。
&&& 1.水肿的发生机制。
&&& 2.比较各类全身性水肿(心源性、肾源性、肝源性、营养不良性水肿及其他原因引起的水肿)临床表现的异同。
&&& 3.比较全身性与局部性水肿的临床表现的异同。
&&& 4.水肿对患者的影响。
&&& 1.通过案例讨论,基本掌握水肿的问诊要点。
2.能根据水肿临床表现的特点,初步判断水肿的类型、严重程度及其对患者的影响,作出与之相应的护理诊断/合作性问题,列举相关因素或危险因素。
(五)教学方法
&&& 课堂讲授、案例讨论。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脱水的发生机制。熟悉高渗性、低渗性和等渗性脱水的病因及与脱水相关的护理诊断。掌握脱水的概念、高渗性、低渗性和等渗性脱水的临床表现与问诊要点。
&& (二)教学重点
1.高渗性、低渗性和等渗性脱水的概念。
2.不同类型脱水的病因与临床表现特点。
3.不同程度脱水的临床表现。
4.脱水对患者的影响。
5.脱水的问诊要点。
(三)教学难点
1.不同类型脱水发生机制与临床表现特点的联系。
2.脱水对患者的影响。
3.脱水与相关护理诊断的联系。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 1.脱水的概念
&&& 2.脱水的病因。
&&& 1.比较高渗性、低渗性和等渗性脱水发生机制与临床表现特点的异同。
&&& 2.脱水对患者的影响。
&&& 1.通过案例讨论,基本掌握脱水的问诊要点。
2.能根据脱水的临床表现特点,初步判断判断脱水的类型、严重程度及其对患者的影响,作出与之相应的护理诊断/合作性问题,列举相关因素或危险因素。
(五)教学方法
课程讲授、案例讨论。
五、尿失禁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尿失禁的病因与发生机制。熟悉尿失禁的分类及与各类型尿失禁相关的护理诊断。掌握尿失禁的概念、不同类型尿失禁的临床表现与问诊要点。
(二)教学重点
1.尿失禁的概念。
2.不同类型尿失禁的临床表现。
3.尿失禁对患者的影响。
4.尿失禁的问诊要点。
(三)教学难点
1.尿失禁的发生机制。
2.尿失禁对患者的影响。
3.不同类型尿失禁与护理诊断的联系。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 1.尿失禁的概念和分类。
&&& 2.各类尿失禁的病因。
&&& 1.比较压力性尿失禁、反射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功能性尿失禁和完全性尿失禁发生机制与临床表现特点的异同。
&&& 2.尿失禁对患者的影响。
&&& 1.通过案例讨论,基本掌握尿失禁的问诊要点。
2.能根据尿失禁的临床表现特点,初步判断尿失禁的类型、严重程度及其对患者的影响,作出与之相应的护理诊断/合作性问题,列举相关因素或危险因素。
(五)教学方法
课程讲授、案例讨论。
六、咳嗽与咳痰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咳嗽与咳痰的发生机制。熟悉咳嗽与咳痰的病因及与咳嗽咳痰相关的护理诊断。掌握咳嗽与咳痰的概念、临床表现与问诊要点。
(二)教学重点
1.咳嗽与咳痰的概念。
2.咳嗽与咳痰的临床表现。
3.咳嗽与咳痰对患者的影响。
4.咳嗽与咳痰的问诊要点。
(三)教学难点
1.咳嗽与咳痰对患者的影响。
2.咳嗽咳痰与相关护理诊断的联系。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1.咳嗽与咳痰的概念。
2.咳嗽与咳痰的病因。
1.咳嗽与咳痰的发生机制。
2.比较不同病因所致咳嗽临床表现的不同。
3.比较不同疾病所致痰液性质、颜色、量和气味的不同。
4.咳嗽对患者的影响。
&&& 1.通过案例讨论,基本掌握咳嗽与咳痰的问诊要点。
2.能根据咳嗽的特点及痰液的性质、量、颜色和气味,初步推断其可能的原因,预测其对患者潜在的严重影响,作出与之相应的护理诊断/合作性问题,列举相关因素或危险因素。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案例讨论。
(一)教学要求
&&&&&&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习了解咯血的发生机制。熟悉咯血的病因及与咯血相关的护理诊断。掌握咯血定义、临床表现与问诊要点。
(二)教学重点
1.咯血的概念。
2.咯血的常见病因及其临床表现。
3.咯血对患者的影响。
4.咯血与鼻咽部、口腔出血和呕血的鉴别。
5.咯血的问诊要点。
(三)教学难点
1.咯血对患者的影响。
2.咯血与相关护理诊断的联系。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1.咯血的概念。
2.咯血的病因。
3.咯血的临床表现。
1.咯血的发生机制。
2.咯血对患者的影响。
&&& 1.通过案例讨论,基本掌握咯血的问诊要点。
2.能根据咯血的临床表现特点,区分咯血抑或呕血,识别咯血前的临床表现及大咯血的临床表现,预测大咯血常见的并发症,作出与之相应的护理诊断/合作性问题,列举相关因素或危险因素。
(五)教学方法
&&& 课堂讲授、案例讨论。
(一)教学要求
&&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发绀的发生机制。熟悉与发绀相关的护理诊断。掌握发绀的概念、病因与临床表现与问诊要点。
&& (二)教学重点
1.发绀的概念。
2.发绀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3.发绀对患者的影响。
4.发绀的问诊要点。
(三)教学难点
1.不同类型发绀的临床表现特点。
2.发绀对患者的影响。
3.发绀与相关护理诊断的联系。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 1.发绀的概念。
&&& 2.发绀的病因。
&&& 1.发绀的发生机制。
&&& 2.比较中心性发绀、周围性发绀和混合性发绀临床表现的异同。
&&& 3.发绀对患者的影响。
&&& 1.通过案例讨论,基本掌握发绀的问诊要点。
2.能根据发绀临床表现的特点,初步推测其类型及可能的原因,确认其对患者的影响,作出与之相应的护理诊断,列举相关因素。
(五)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案例讨论。
九、呼吸困难
(一)教学要求
&&&&&&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呼吸困难的病因。熟悉与呼吸困难相关的护理诊断。掌握呼吸困难的概念、发生机制与临床表现及问诊要点。
(二)教学重点
1.呼吸困难的概念。
2.呼吸困难的病因。
3.呼吸困难的发生机制与临床表现。
4.呼吸困难对患者的影响。
5.呼吸困难的问诊要点。
(三)教学难点
1.呼吸困难的发生机制与临床表现。
2.呼吸困难对患者的影响。
3.呼吸困难与相关护理诊断的联系。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 1.呼吸困难的概念。
&&& 2.呼吸困难的病因。
&&& 1.呼吸困难的发生机制。
&&& 2.比较呼气性呼吸困难、吸气性呼吸困难与混合性呼吸困难临床表现的异同。
&&& 3.左心衰竭所致不同程度呼吸困难的临床表现特点。
&&& 4.中毒性呼吸困难的临床表现特点。
&&& 5.呼吸困难对患者的影响。
&&& 6.比较轻度、中度和重度呼吸困难的异同。
&&& 1.通过案例讨论,基本掌握呼吸困难的问诊要点。
2.能根据呼吸困难的临床表现特点,初步推测其可能的原因,确认其严重程度及其对患者的影响,作出与之相应的护理诊断及列举相关因素。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案例讨论。
(一)教学要求
&&&&&&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心悸的发生机制。熟悉与心悸相关的护理诊断。掌握心悸的概念、病因与临床表现及问诊要点。
(二)教学重点
1.心悸的概念。
2.心悸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3.心悸对患者的影响。
4.心悸的问诊要点。
(三)教学难点
1.心悸对患者的影响。
2.心悸与相关护理诊断的联系。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 1.心悸的概念。
&&& 2.心悸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 1.心悸的发生机制。
&&& 2.比较生理性与病理性因素所致心悸临床表现的异同。
&&& 3.心悸对患者的影响。
&&& 1.通过案例讨论,基本掌握心悸的问诊要点。
2.能够根据心悸的临床表现,初步判断其可能的原因,确认其对患者的影响,作出与之相应的护理护理诊断。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案例讨论。
十一、恶心与呕吐
(一)教学要求
&&&&&&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恶心与呕吐的发生机制。熟悉恶心与呕吐的病因及与恶心与呕吐相关的护理诊断。掌握恶心与呕吐的概念、临床表现与问诊要点。
(二)教学重点
1.恶心与呕吐的概念。
2.恶心与呕吐的病因。
3.恶心与呕吐的临床表现。
4.恶心与呕吐对患者的影响。
5.恶心与呕吐的问诊要点。
(三)教学难点
1.不同病因所致呕吐的临床表现特点。
2.恶心与呕吐对患者的影响。
3.恶心与呕吐与相关护理诊断的联系。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 1.恶心与呕吐的概念。
&&& 2.恶心与呕吐的病因。
&&& 1.呕吐的发生机制。
&&& 2.比较反射性呕吐、中枢性呕吐、前庭功能障碍性呕吐与精神性呕吐临床表现的异同。
&&& 3.比较低位肠梗阻与幽门梗阻所致呕吐临床表现的异同。
&&& 4.呕吐对患者的影响。
&&& 1.通过案例讨论,基本掌握恶心与呕吐的问诊要点。
2.能根据恶心与呕吐的临床表现特点,视频推测其可能的原因,预测其对患者潜在的严重影响,作出与之相应护理诊断/合作性问题,列举相关因素或危险因素。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案例讨论。
十二、呕血与黑便
&& (一)教学要求
&&&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呕血与黑便的病因与发生机制。熟悉与呕血黑便相关的护理诊断。掌握呕血与黑便的概念、临床表现与问诊要点。
(二)教学重点
1.呕血与黑便的概念。
2.呕血与黑便的主要病因。
3.呕血与黑便的临床表现。
4.呕血与黑便对患者的影响。
5.呕血与黑便的问诊要点。
(三)教学难点
1.出血量的估计。
2.呕血与黑便对患者的影响。
3.呕血、黑便与相关护理诊断的联系。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 1.呕血与黑便的概念。
&&& 2.呕血与黑便的病因与发生机制。
&&& 1.比较幽门以下与幽门以下消化道出血临床表现的异同。
&&& 2.呕血与黑便对患者的影响。
&&& 1.通过案例讨论,基本掌握呕血与黑便的问诊要点。
2.能根据呕血与黑便的临床表现特点,初步估计出血量,预测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作出与之相应的护理诊断/合作性问题,列举相关因素或危险因素。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案例讨论。
十三、便血
&&&&&& (一)教学要求
&&&&&&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便血的病因。熟悉与便血相关的护理诊断。掌握便血的概念、临床表现与问诊要点。
&&&&&& (二)教学重点
1.便血的概念。
2.便血的临床表现。
3.便血对患者的影响。
4.便血的问诊要点。
(三)教学难点
1.便血对患者的影响。
2.便血与相关护理诊断的联系。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 1.便血的概念。
&&& 2.便血的病因。
&&& 1.比较不同部位便血临床表现的特点。
&&& 2.不同病因便血的特点。
&&& 3.便血与相关护理诊断的联系。
&&& 1.通过案例讨论,基本掌握便血的问诊要点。
2.能根据便血的临床表现特点,初步估计出血量,预测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作出与之相应的护理诊断/合作性问题,列举相关因素或危险因素。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案例讨论。
十四、腹泻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腹泻的病因。熟悉腹泻的发生机制及与腹泻相关的护理诊断。掌握腹泻的概念、临床表现与问诊要点。
(二)教学重点
1.腹泻的概念。
2.腹泻的发生机制。
3.腹泻的病因。
4.腹泻的临床表现。
5.急、慢性腹泻对患者的影响。
6.腹泻的问诊要点。
(三)教学难点
1.腹泻发生机制与临床表现的联系。
2.腹泻对患者的影响。
3.腹泻与相关护理诊断的联系。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 1.腹泻的概念。
&&& 2.急性腹泻与慢性腹泻的病因。
&&& 3.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的临床表现。
&&& 1.腹泻的发生机制。
&&& 2.比较分泌性腹泻、渗出性腹泻、渗透性腹泻、动力性腹泻和吸收不良性腹泻临床表现的异同。
&&& 3.急、慢性腹泻对患者的影响。
&&& 1.通过案例讨论,基本掌握腹泻问诊的要点。
2.能够根据腹泻临床表现的特点,初步判断其发生的可能机制、急性抑或慢性,确认其对患者的影响,作出与之相应的护理诊断,列举相关因素。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案例讨论。
十五、便秘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便秘的发生机制。熟悉与便秘相关的护理诊断。掌握便秘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与问诊要点。
(二)教学重点
1.便秘的概念。
2.便秘的病因。
3.便秘的临床表现。
4.便秘对患者的影响。
5.便秘的问诊要点。
(三)教学难点
1.便秘的病因。
2.便秘对患者的影响。
3.便秘与相关护理诊断的联系。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 1.便秘的概念。
&&& 2.便秘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 1.便秘的发生机制。
&&& 2.便秘的类型与病因。
&&& 3.便秘对患者的影响。
1.通过案例讨论,基本掌握便秘的问诊要点。
2.能根据便秘的临床表现,初步判断其可能的原因,确认其对患者的影响,作出与之相应的护理诊断,列举相关因素。
(五)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案例讨论。
十六、黄疸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胆红素的正常代谢。熟悉黄疸的病因与发生机制及与黄疸相关的护理诊断。掌握黄疸的概念、临床表现与问诊要点。
(二)教学重点
1.黄疸的概念。
2.黄疸的发生机制与临床表现的联系。
3.黄疸对患者的影响。
4.黄疸的问诊要点。
(三)教学难点
1.不同类型黄疸的发生机制与临床表现特点。
2.黄疸对患者的影响。
3.黄疸与相关护理诊断的联系。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 1.黄疸的概念。
&&& 2.黄疸的类型。
&&& 1.不同类型黄疸的病因与发生机制。
&&& 2.比较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和胆汁淤积性黄疸临床表现的异同。
&&& 3.黄疸对患者的影响。
&&& 1.通过案例讨论,基本掌握黄疸问诊的要点。
2.能根据黄疸的临床表现特点,估计其严重程度及对患者的影响,作出与之相应的护理诊断,列举相关因素。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案例讨论。
十七、抽搐与惊厥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抽搐与惊厥的病因与发生机制。熟悉与抽搐惊厥相关的护理诊断。掌握抽搐与惊厥的概念、临床表现与问诊要点。
(二)教学重点
1.抽搐与惊厥的概念。
2.抽搐与惊厥的临床表现。
3.抽搐与惊厥对患者的影响。
4.抽搐与惊厥的问诊要点。
(三)教学难点
1.抽搐与惊厥对患者的影响。
2.抽搐和惊厥与相关护理诊断的联系。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 1.抽搐与惊厥的概念。
&&& 2.抽搐与惊厥的病因与发生机制。
&&& 3.抽搐与惊厥的临床表现。
&&& 抽搐与惊厥对患者的影响。
&&& 1.通过案例讨论,基本掌握抽搐与惊厥问诊的要点。
2.能根据抽搐与惊厥的临床表现,初步确认其对患者的影响,作出与之相应的护理诊断/合作性问题,列举相关因素或危险因素。
(五)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案例讨论。
十八、意识障碍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意识障碍的发生机制。熟悉意识障碍的病因及与意识障碍相关的护理诊断。掌握意识障碍的概念、临床表现与问诊要点。
(二)教学重点
1.意识障碍的概念。
2.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
3.意识障碍对患者的影响。
4.意识障碍的问诊要点。
(三)教学难点
1.意识障碍的发生机制。
2.意识障碍对患者的影响。
3.意识障碍与相关护理诊断的联系。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 1.意识障碍的概念。
&&& 2.意识障碍的病因。
&&& 1.意识障碍的发生机制。
&&& 2.比较嗜睡与昏睡临床表现的异同。
&&& 3.比较轻度昏迷、中度昏迷与重度昏迷临床表现的异同。
&&& 4.意识障碍对患者的影响。
&&& 1.通过案例讨论,基本掌握意识障碍的问诊要点。
2.能根据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特点,初步判断其类型、严重程度及其对患者的影响,作出与之相应的护理诊断/合作性问题,列举相关因素或危险因素。
(五)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案例讨论。
第三章&体格检查
第一节&概述
&& 一、教学要求
&&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体格检查的目的及其在健康评估中的重要意义。熟悉体格检查的注意事项。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5种基本体格检查方法。
&& 二、教学重点
&& 视、触、叩、听、嗅诊5种基本体格检查方法。
&& 三、教学难点
1.叩诊音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深部滑行触诊法。
间接叩诊法。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 1.体格检查的目的、基本方法及适用范围。
&&& 2.体格检查的注意事项。
叩诊部位与叩诊音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 多媒体辅助教学、示教及技能训练。
第二节&一般检查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熟悉浅表淋巴结的分布。掌握全身状态检查的内容、正常及异常表现的临床意义;皮肤异常的临床表现与意义;浅表淋巴结检查的方法及全身和局部浅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
二、教学重点
1.全身状态检查的内容;全身状态检查异常表现的临床意义。
2.皮肤检查的内容;皮肤检查异常表现的临床意义。
3.浅表淋巴结的检查方法;全身或局部浅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
三、教学难点
1.营养状态的临床评价。
2.不同类型皮疹的认识及其临床意义。
3.腋窝淋巴结检查。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 (一)全身状态
&& 1.性别
&&& 异常性征与疾病的关系。
&&& 能识别异常性征。
&& 2.年龄
&&& 年龄与疾病的关系。
&& 3.生命征
&&& 生命征的内容。
&&& 评估生命征的重要意义。
&& 能评估患者的生命征,并区分其正常与否。
&& 4.发育与体形
&&& 1.影响发育的因素
&&& 2.成人正常发育的指标。
&&& 3.成人体型的类型。
&&& 病态发育与内分泌疾病的关系。
&&& 能正确判断患者体型,识别病态发育。
&& 5.营养状态
&&& 1.营养状态的评估方法。
&&& 2.异常营养状态的类型、判断标准。
&&& 异常营养状态的常见病因及其临床意义。
&&& 能正确判断异常营养状态。
&& 6.面容与表情
&&& 常见典型面容的临床意义。
&&& 能识别常见典型面容并推测其临床意义。
&& 7.体位
&&& 1.被动体位的临床意义。
&&& 2.常见强迫体位的临床意义。
能识别被动体位和常见强迫体位并推测其临床意义。
(二)皮肤
&&& 1.皮肤评估的内容、正常表现及相关影响因素。
&&& 2.常见异常改变的临床表现特点(颜色、温度、湿度、弹性、水肿和皮疹、压疮、皮下出血、蜘蛛痣等皮肤损害)。
&&& 1.皮肤颜色异常发现的临床意义。
&&& 2.皮肤温度和湿度改变的临床意义。
&&& 3.皮肤弹性减退的临床意义。
&&& 4.水肿的临床意义。
&&& 5.皮疹的临床意义。
&&& 6.压疮的危险因素。
&&& 7.皮下出血的临床意义。
&&& 8.蜘蛛痣与肝掌的临床意义。
能正确、规范地实施各项皮肤检查,识别皮肤颜色、湿度、温度和弹性的异常改变,不同类型的皮疹、压疮、皮下出血、蜘蛛痣和水肿,并能判断压疮的分期及水肿的严重程度。
(三)淋巴结
&&& 1.浅表淋巴结的分布。
&&& 2.触诊浅表淋巴结的注意事项。
&&& 1.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
&&& 2.局部浅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
能正确实施浅表淋巴结的检查,区分正常与异常。
五、教学方法
&&& 多媒体辅助教学、示教及技能训练。
&&& 第三节&头部检查
&&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头部检查的内容、顺序与方法,正常状态和异常表现的临床意义。
二、教学重点
1.巩膜检查的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2.瞳孔检查的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3.口唇、口腔粘膜、咽及扁桃体检查的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三、教学难点
扁桃体肿大的临床判断。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 1.头发、头皮与头颅的检查内容。
&&& 2.眼、耳、鼻、口的检查顺序与内容。
&&& 1.眼睑检查异常发现的临床意义。
&&& 2.结膜检查异常发现的临床意义。
&&& 3.巩膜黄染的临床意义。
&&& 4.角膜检查异常发现的临床意义。
&&& 5.眼球检查异常发现的临床意义。
&&& 6.瞳孔检查异常发现的临床意义。
&&& 7.外耳及乳突检查异常发现的临床意义。
&&& 8.鼻检查异常发现的临床意义。
&&& 9.口唇、口腔粘膜、牙龈、咽及扁桃体检查异常发现的临床意义。
能正确实施头部检查,区分正常与异常。
五、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示教及技能训练。
第四节&颈部检查
&&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颈部检查的内容、顺序与方法,正常状态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二、教学重点
1.颈部检查的内容。
2.颈项强直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3.颈静脉怒张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4.气管移位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三、教学难点
1.颈静脉怒张的判断标准。
2.甲状腺肿大程度的判断。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 颈部检查的内容与顺序。
&&& 1.颈部外形与运动异常发现的临床意义。
&&& 2.颈静脉充盈的临床意义。
&&& 3.甲状腺肿大的临床意义。
&&& 4.气管检查异常发现的临床意义。
&&& 能正确实施颈部检查,辨认颈部异常体征,尤其是颈静脉怒张和气管移位。五、教学方法
&& 多媒体辅助教学、示教及技能训练。
第五节&胸部检查
&& 一、教学要求
&&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胸部常用体表标志;胸壁、胸廓的正常表现、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肺部视、触、叩、听诊的内容、正常表现、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心脏视、触、叩、听诊的内容、正常表现、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二、教学重点
(一)胸部体表标志
1.骨骼标志&胸骨角、肋间隙、脊柱棘突、肩胛下角。
2.自然陷窝与解剖区域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腋窝。
3.人工划线与分区。
(二)胸廓与胸壁
1.皮下气肿与胸壁压痛。
2.正常胸廓形态、胸廓形态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三)肺与胸膜检查
1.视诊 正常呼吸运动、频率与深度及节律,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2.触诊 触诊内容、正常表现与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3.叩诊 正常肺部叩诊音,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4.听诊 3种正常肺部呼吸音的分布及其听诊特点,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5.啰音的类型、形成机制、听诊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四)心脏检查
&&& 1.视诊 正常人心前区外形、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正常心尖搏动位置、范围,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 2.触诊&抬举样搏动、心前区震颤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 3.叩诊&正常心界,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 4.听诊&心脏瓣膜听诊区、听诊顺序与听诊内容;正常心率、异常心率及其临床意义;正常心律、期前收缩及房颤的听诊特点与临床意义;正常心音、心音强度与性质改变以及额外心音听诊特点及其临床意义;心脏杂音产生机制、听诊要点及其临床意义。
&三、教学难点
1.肺部干性啰音与湿性啰音的发生机制。
2.心脏杂音产生机制。
3.心脏听诊要点。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 (一)胸部体表标志
&&& 胸部骨骼标志、自然陷窝、人工划线和分区。
&& (二)胸壁、胸廓与乳房
&&& 1.正常胸壁和胸廓。
&&& 2.异常胸壁、胸廓的特征及发生原因。
&&& 胸壁静脉显露的血流方向和意义。
&&& 能正确实施胸壁、胸廓检查,区分正常与异常。
&& (三)肺和胸膜
&&& 1.视诊
&&& (1)正常呼吸类型、频率、深度和节律。
&&& (2)呼吸类型、频率、深度和节律异常的临床意义。
&&& 2.触诊
&&& 正常胸部语颤的特点。
&&& 3.叩诊
&&& (1)叩诊音的分类:清音、过清音、鼓音、浊音、实音。
&&& (2)正常肺下界、肺下界移动度。
&&& 4.听诊
&&& (1)正常肺部呼吸音的种类与分布。
&&& (2)啰音的分类、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 (3)语音共振的检查方法和临床意义。
&&& (4)胸膜摩擦音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 1.视诊
&&& (1)呼吸类型、节律、深度异常的临床意义。
&&& (2)比较吸气性呼吸困难、呼气性呼吸困难与混合性呼吸困难的异同。
&&& 2.触诊
&&& (1)一侧或双侧胸廓扩张度降低的临床意义。
&&& (2)语音震颤增强、减弱或消失的临床意义。
&&& (1)影响叩诊音的因素。
&&& (2)异常胸部叩诊音的临床意义。
&&& (3)肺下界、肺下界移动度异常的临床意义。
&&& 3.听诊
&&& (1)比较3种正常呼吸音的异同。
&&& (2)异常呼吸音的临床意义。
&&& (3)比较干啰音与湿啰音的异同。
&&& 根据肺部检查视、触、叩、听诊的基本知识,能正确、系统地为患者作相应体格检查,发现肺部异常体征。
&&& (四)心脏
&&& 1.视诊
&&& (1)心脏视诊的3个内容。
&&& (2)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和范围。
&&& 2.触诊
&&& (1)心脏触诊的3个内容。
&&& (2)震颤的概念。
&&& 3.叩诊
&&& (1)正常心相对浊音界。
&&& 4.听诊
&&& (1)心脏各瓣膜听诊区的位置。
&&& (2)听诊顺序。
&&& (4)心脏听诊的内容。
&&& 1.视诊
&&& (1)病理情况下心尖搏动位置、范围和强弱的变化。
&&& 2.触诊
&&& (1)心尖搏动增强、范围增大的临床意义。
&&& (2)抬举样搏动的临床意义。
&&& (3)震颤的临床意义。
&&& 3.叩诊
&&& 心脏浊音界改变的病因与特点。
&&& 4.听诊
&&& (1)心率与心律异常发现的临床意义。
&&& (2)正常第一和第二心音的意义和听诊特点。
&&& (3)心音强度和性质改变;额外心音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 (4)心脏杂音产生的机制。
&&& (5)杂音的听诊要点(部位、时期、性质、强度、传导和影响)。
&&& (6)杂音的临床意义。
&&& 5.心脏功能分级。
&&& 根据心脏检查视、触、叩、听诊的基本知识,能正确、系统地为患者作相应体格检查,发现心脏异常体征。
&& 五、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示教及技能训练。
第八节&&&&&& 周围血管检查
&&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脉搏检查的方法,熟悉异常脉搏、血压变动及周围血管征的临床意义。
二、教学重点
1.异常脉搏波形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2.血压的标准。
3.周围血管征的组成与临床意义。
三、教学难点
异常脉搏波形的产生机制。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 1.脉搏触诊的内容。
&&& 2.正常血压标准。
&&& 1.脉率、脉律、紧张度、强度改变的的临床意义。
&&& 2.水冲脉、交替脉、奇脉、无脉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 3.血压变动的临床意义。
&&& 4.周围血管征的发生机制与临床意义。
能正确实施周围血管检查,辨认异常体征。
五、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示教及技能训练。
第七节&腹部检查
&& 一、教学要求
&&&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腹部的体表标志、分区及各区与腹腔脏器的对应关系;腹部检查方法、正常与异常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二、教学重点
1.腹部体表标志与分区&& 肋弓下缘、脐、髂前上棘、肋脊角;腹部九区分法及各区与腹腔脏器的对应关系。
2.视诊&正常腹部外形、异常腹部外形及其临床意义;腹式呼吸运动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腹壁静脉曲张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胃肠型与蠕动波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3.听诊&正常肠鸣音,肠鸣音活跃、亢进、减弱和消失的听诊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4.叩诊&移动性浊音及其临床意义;肝区叩击痛及其临床意义。
5.触诊&正常腹壁触诊的表现;腹壁紧张度增强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压痛与反跳痛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肝脏触诊的内容、正常及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脾大的测量;Murphy征阳性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三、教学难点
1.门静脉高压、上腔静脉阻塞和下腔静脉阻塞所致腹壁静脉曲张的特点。
2.肠鸣音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3.肝浊音界改变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4.腹部脏器触诊的手法及如何与腹式呼吸配合。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 (一)腹部的体表标志与分区
&&& 腹部的体表标志与分区。
&&& 腹部各区与腹腔脏器的对应关系。
&& (二)视诊
&&& 1.腹部视诊项目及各项目的正常表现。
&&& 2.腹部平坦、膨隆与凹陷的判断标准。
&&& 3.腹壁静脉曲张的概念。
&&& 1.腹部膨隆、腹部凹陷、腹式呼吸异常、腹壁静脉曲张、胃肠型和蠕动波的临床意义。
&&& 2.比较不同病因全腹膨隆的特点。
&&& 3.比较不同病因腹壁静脉曲张的特点。
&&& 能正确实施腹部视诊,辨别正常与异常。
&& (三)听诊
&&& 1.腹部听诊项目及各项目的正常表现。
&&& 2.肠鸣音的概念。
&&& 3.肠鸣音活跃、亢进、减弱和消失的判断标准。
&&& 肠鸣音活跃、减弱和亢进的临床意义。
&&& 1.掌握肠鸣音的听诊方法,能够区分正常与异常。
&& (四)叩诊
&&& 1.腹部叩诊项目及各项目的正常表现。
&&& 2.移动性浊音的概念。
&&& 1.肝区叩痛的临床意义。
&&& 2.移动性浊音阳性的临床意义。
&&& 3.肋脊角叩击痛的阳性意义。
&&& 4.膀胱叩诊异常的临床意义。
&&& 1.能正确实施移动性浊音叩诊,辨别阳性表现。
&&& 2.能正确实施肝区叩击痛肋脊角叩击痛和膀胱叩诊检查,区分正常与异常。
&& (五)触诊
&&& 1.腹部触诊项目及各项目的正常表现。
&&& 2.腹部触诊的注意点。
&&& 3.压痛与反跳痛的概念。
&&& 4.常见腹部压痛点位置与临床意义。
&&& 5.腹膜刺激征的概念。
&&& 6.脾脏肿大的分度与表达。
&&& 1.腹壁紧张度增加和减弱的临床意义。
&&& 2.压痛与反跳痛的临床意义。
&&& 3.肝脏大小、质地、表面状态与边缘改变及压痛的临床意义。
&&& 4.脾脏大小、质地、表面状态与边缘改变及压痛的临床意义。
&&& 5.Murphy征阳性的临床意义。
&&& 6.膀胱触诊的临床意义。
&&& 1.能正确实施腹部触诊,区别正常与异常。
&&& 2.能正确测量和记录脾脏大小。
&& 五、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示教及技能训练。
第九节&肌肉骨骼系统检查
&& 一、教学要求
&&&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熟悉脊柱与四肢检查的内容。掌握脊柱与四肢的检查方法、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二、教学重点
1.脊柱弯曲度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2.四肢与关节形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三、教学难点
&&& 正常四肢关节活动范围。
&&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 (一)脊柱
&& 1.脊柱后凸、前凸和侧凸的多发部位及其临床意义。
&& 2.脊柱压痛与叩击痛的临床意义。
&& 1.能确认实施脊柱检查,辨认脊柱形态、活动异常及有无压痛及叩击痛等阳性体征。
&& (二)四肢
&&& 四肢与关节形态异常的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 能正确实施四肢与关节检查,辨认四肢与关节形态或运动异常。
&& 五、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示教及技能训练。
第十节&神经系统检查
&&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熟悉运动功能、浅感觉功能、神经反射和脑膜剌激征的检查内容。掌握肌力、肌张力、痛觉、触觉、浅反射、深反射、病理反射和脑膜剌激征的检查方法、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震颤与手足搐搦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二、教学重点
1.肌力与肌张力异常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2.角膜反射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3.巴宾斯基征正常与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4.颈项强直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三、教学难点
&&& 1.肌张力与肌力的概念。
&&& 2.不同类型瘫痪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 (一)运动功能
&& 1.肌力、和肌张力的概念与肌力分级。
&& 2.肌力、肌张力异常改变的表现。
&& 3.震颤、手足搐搦、舞蹈样运动的表现
&& 1.肌力、肌张力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 2. 震颤、手足搐搦、舞蹈样运动的临床意义。
&& 能正确实施肌力和肌张力的检查,辨认肌力与肌张力的异常改变,并确认肌力的等级。
&& (二)感觉功能
&& 痛觉、触觉异常改变的表现,以及痛觉的描述。
&& 痛、触觉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 能正确实施痛、触觉检查,辨认痛、触觉的异常改变。
&& (三)神经反射
&& 1.浅反射和深反射的概念、检查项目、正常反应以及异常改变的表现。
&& 2.病理反射的概念、检查项目、正常反应以及异常改变的表现。
&& 1.浅反射和深反射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 2.病理反射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 能正确实施各项神经反射检查,辨认浅反射、深反射的异常改变及病理反射。
&& (四)脑膜剌激征
&& 1.脑膜剌激征的检查项目。
&& 2.脑膜剌激征的阴性及阳性的临床表现。
&& 1脑膜剌激征阳性表现的临床意义。
&&& 能正确实施脑膜剌激征的检查,辨认脑膜剌激征阳性表现。
&& 五、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示教及技能训练。
第十一节&全身体格检查
&& 一、教学要求
&&&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进一步强化系统全面体检的概念,能够在尽量减少患者体位改变的条件下,于规定的时间内正确有序地完成全身体格检查。
二、教学重点
1.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要求。
2.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项目。
三、教学难点
&&& 全身体格检查的顺序。
&&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 1.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系统、全面、规范地实施全身体格检查。
&&& 2.检查过程中动作轻柔、行为举止端庄,并能充分体现尊重、关爱受检者的人文精神。
&& 五、教学方法
&&& 多媒体辅助教学、示教及技能训练。
第四章&心理评估
第一节 概述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熟悉心理评估的目的与注意事项。掌握心理评估的内容与方法。
二、教学重点
1.心理评估的内容。
2.心理评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心理评估的注意事项。
四、教学内容
1.心理评估的内容。
2.心理评估的方法。
1.心理评估的目的。
2.心理评估的注意事项。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
第二节&自我概念评估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变化。熟悉自我概念的定义、分类、组成、自我概念紊乱的表现及其与之相关的护理诊断。掌握自我概念的评估。
二、教学重点
1.自我概念的定义。
2.自我概念的分类。
3.自我概念的组成。
4.自我概念紊乱的表现。
3.自我概念的评估。
4.与自我概念相关的护理诊断。
三、教学难点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变化。
四、教学内容
&&& 1.自我概念的概念、分类和组成。
&&& 2.影响自我概念形成和变化的因素。
&&& 3.自我概念紊乱的生理和心理表现。
&&& 4.自我概念型态的评估方法与内容。
&&& 5.常用的与自我概念型态相关的护理诊断。
&&& 1.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变化。
&&& 2.问诊、观察、画人试验及量表测评在自我概念型态评估中的意义。
&&& 能综合运用问诊、观察和量表测评的方法,评估患者身体意象、社会认同、自我认同和自尊等方面的自我感受、影响个体自我概念的相关因素,以及现存或潜在的自我概念的威胁。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
第三节&认知评估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认知的评估。熟悉认知的定义与认知活动的组成。了解与认知功能紊乱相关的护理诊断。
二、教学重点
1.认知的定义与认知活动的组成。
2.认知的评估。
3.与认知相关的护理诊断。
三、教学难点
认知的定义与认知活动的组成。
四、教学内容
认知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1.思维过程和思维内容。
2.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接受性语言和表达性语言
3.定向力。
4.语言障碍的类型及其特点。
能综合运用问诊、观察、体格检查和量表测评的方法,对个体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和定向力进行评估。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
第四节&情绪与情感评估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常见情绪的原因及其临床表现,以及情绪与情感的评估。熟悉情绪与情感的定义及与情绪情感相关的护理诊断。了解情绪与情感的作用与种类。
二、教学重点
1.情绪与情感的定义。
2.常见情绪的原因及其临床表现。
3.情绪与情感的评估。
4.与情绪情感相关的护理诊断。
三、教学难点
1.情绪与情感的定义。
2.情绪与情感的作用。
四、教学内容
1.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和种类。
2.导致焦虑、抑郁等常见情绪状态的原因及其临床表现。
&&&&&& 能选择并应用会谈法、观察法及量表评定法评估个体有无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
第五节&压力与压力应对评估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压力与应对的评估。熟悉压力及应对的定义、应对资源、应对方式、影响有效应对的因素,以及与压力应对相关的护理诊断。了解压力源的分类和有效应对的标准。
二、教学重点
1.压力定义。
2.应对的定义。
3.有效应对的定义。
4.影响有效应对的因素。
5.压力应对的评估。
6.与压力应对相关的护理诊断。
三、教学难点
1.压力反应。
2.应对方式。
四、教学内容
1.压力的概念。
2.压力源的分类。
&&& 3.压力应对的概念、应对资源、应对方式、有效应对的影响因素及有效应对的标准。
压力所致常见生理反应、情绪反应、认知反应和行为反应。
能选择并应用会谈法、评定量表测验法对个体的压力源、压力反应及应对方式进行评估。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
第六章&社会评估
第一节&概述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社会评估的内容与方法。熟悉社会评估的目的。
二、教学重点
1.社会评估的内容。
2.社会评估的目的。
3.社会评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社会评估的方法。
四、教学内容
社会评估的内容、目的和方法。
社会对个体健康的重要影响。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
第二节&角色与角色适应评估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角色适应不良的定义、类型和表现,患者角色的特征、患者角色适应不良的类型以及角色与角色适应的评估。熟悉角色的定义、角色的分类、患者角色适应的影响因素,以及与角色和角色适应相关的护理诊断。了解角色的形成。
二、教学重点
1.角色的定义。
2.角色的分类。
3.角色适应不良的定义、类型和表现。
4.患者角色的特征。
5.患者角色适应不良的类型。
6.患者角色适应的影响因素。
7.角色与角色适应的评估方法。
8.与角色和角色适应相关的护理诊断。
三、教学难点
1.患者角色的特点、患者角色适应不良的类型。
2.角色与角色适应的评估。
四、教学内容
角色的概念、分类和类型,角色适应不良的身心反应,患者角色的特点、患者角色适应不良的类型。
能应用交谈法、观察法对个体角色感知、对承担的角色是否满意、有无角色不良等角色功能进行评估。
能通过交谈法、观察法对患者的角色功能进行评估。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
第三节文化评估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文化的评估。熟悉文化的定义、文化的特性,价值观、信念与信仰、习俗的定义及其与健康的关系,文化休克的定义、分期与表现,以及与文化相关的护理诊断。了解文化评估在健康评估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1.文化的定义。
2.文化的特性。
3.价值观、信念与信仰、习俗的定义及其与健康的关系。
4.文化休克的定义、分期与表现。
5.文化的评估。
6.与文化相关的护理诊断。
三、教学难点
1.价值观、信念信仰的定义及其与健康的关系。
2.文化的评估。
四、教学内容
文化的概念、特性、文化要素的组成及其定义。
1.文化评估在健康评估中的重要性
2.文化要素对健康的影响。
能通过观察法和交谈法对患者的价值观、信仰和习俗进行评估。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
第四节&家庭评估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家庭的评估。熟悉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家庭危机的概念及内涵,以及与家庭相关的护理诊断。了解家庭的定义与特征,家庭评估在健康评估中的重要性与家庭生活周期。
二、教学重点
1.家庭的定义与特征。
2.家庭结构。
3.家庭功能。
4.家庭危机。
5.家庭的评估。
6.与家庭相关的护理诊断。
三、教学难点
1.家庭权力结构、家庭角色结构、家庭沟通过程和家庭价值观。
2.家庭的评估。
四、教学内容
家庭的概念与特征,家庭评估的主要内容,常见的家庭类型,家庭资源和家庭压力的概念。
家庭评估在健康评估中的重要性,家庭功能,家庭内部和外部资源。
能通过观察法和交谈法对患者的家庭进行评估。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
第五节环境评估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环境的评估。熟悉环境的定义、环境的组成,以及与环境相关的护理诊断。了解环境评估在健康评估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1.环境的定义。
2.环境的组成。
3.环境的评估。
4.与环境相关的护理诊断。
三、教学难点
1.环境的组成。
2.环境的评估。
四、教学内容
1.环境的定义。
2.环境的组成。
环境评估在健康评估中的重要性。
能通过观察法和交谈法对患者的环境进行评估。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
第六章&实验室检查
第一节&&&&&& 概述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实验室检查在健康评估中的作用。熟悉影响检验结果的非疾病因素。掌握血液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二、教学重点
1.影响检验结果的主要因素。
2.血液检验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三、教学难点
影响检验结果的主要因素。&&&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 1.血液标本的类型。
&&& 2.血液标本的采集时间、部位与采血容器。
&&& 1.实验室检查与临床护理。
&&& 2.影响检验结果的主要因素
在采集实验室检验标本的过程中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注意避免影响检验的因素,并能按规定的要求正确采集和处理血液标本。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二节&血液检查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熟悉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的参考范围。掌握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网织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异常的临床意义。了解红细胞比容、出血时间测定、凝血时间测定的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二、教学重点
1.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参考范围及其临床意义。
2.红细胞比容、网织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参考范围及其临床意义。
3.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测定、凝血时间测定、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的参考范围及其临床意义。
三、教学难点
&&& 1.白细胞计数与分类检查结果的解释。
&&& 2.血小板计数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检查结果的解释。
&& 四、教学内容
&&& 1.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参考范围。
&&& 2.白细胞计数与分类的参考范围。
&&& 3.网织红细胞的参考范围。
&&& 4.红细胞沉降率的参考范围。
&&& 5.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测定、凝血时间测定和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等常用出血性疾病检查的参考范围。
1.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2.白细胞计数与分类的临床意义。
3.网织红细胞测定的临床意义。
4.红细胞沉降率的临床意义。
&&& 5.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测定、凝血时间测定和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等常用出血性疾病检查的临床意义。
&&& 能运用有关血液检验的知识正确解释血液检查异常的结果。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三节&尿液检查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熟悉尿液标本的采集、保存与送检;尿液常规检查、尿液沉渣细胞计数以及尿蛋白定量检查、尿糖定量检查、尿酮体检查的参考范围。掌握尿液常规检查、尿液沉渣细胞计数以及尿蛋白定量检查、尿糖定量检查、尿酮体检查测定的临床意义。
二、教学重点
1.尿液标本的采集、保存与送检。
2.尿常规检查的参考范围及其临床意义。
3.尿液沉渣细胞计数检查的参考范围及其临床意义。
4.尿蛋白定量检查、尿糖定量检查、尿酮体检查的参考范围及其临床意义。
三、教学难点
1.尿蛋白检测结果的解释。
2.管型尿的解释。
&&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 (一)尿液标本的采集
&& 1.尿液标本的类型与采集方法
&&& 2.采尿容器
&&& 3.尿液标本的保存。
&& 能够将尿液标本采集的知识用于指导不同类型尿液的正确采集、保存和送检。
&& (二)尿液常规检查
1.正常尿量、尿液外观和气味。
2.尿蛋白定性检查和尿糖定性检查的参考范围。
3.尿液显微镜检查,包括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和尿结晶的参考范围。
1.尿量、尿液外观和气味检验的临床意义。
2.尿蛋白定性检查和尿糠定性检查的临床意义。
&&& 3.尿液显微镜检查,包括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和尿结晶检查的临床意义。
&&& 能运用有关尿液常规检验的知识正确解释尿液常规检验的结果。
&& (三)尿液沉渣细胞计数
1.尿液沉渣细胞计数标本采集的方法。
2.尿液沉渣细胞计数的参考范围。
尿液沉渣细胞计数检难的临床意义。
(四)尿液其他检查
&&& 1.尿蛋白定量检查、尿糖定量检查、尿酮体检查和尿淀粉酶测定标本的采集。
&&& 2.尿蛋白定量检查、尿糖定量检查、尿酮体检查和尿淀粉酶测定的参考范围。
&&& 尿蛋白定量检查、尿糖定量检查、尿酮体检查和尿淀粉酶测定的临床意义。
&&& 能运用所学尿液其他检验的知识正确解释尿蛋白定量检查、尿糖定量检查、尿酮体检查和尿淀粉酶测定的结果。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四节&粪便检查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熟悉粪便标本的采集。掌握粪便一般性状检查、显微镜检查、粪便隐血试验的临床意义。熟悉粪便一般性状检查、显微镜检查、粪便隐血试验的参考范围。
二、教学重点
&&& 1.粪便标本的采集。
&&& 2.粪便一般性状检查的项目、参考范围及其临床意义。
&&& 3.粪便显微镜检查的项目、参考范围及其临床意义。
&&& 4.粪便化学检查的项目、参考范围及其临床意义。
&&& 三、教学难点
1.各种粪便标本的正确采集方法。
2.粪便颜色与性状异常的解释。
&&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 1.粪便检查标本的采集方法。
&&& 2.正常粪便的一般性状,包括颜色与性状、气味和寄生虫体。
&&& 3.粪便显微镜检查,包括细胞、寄生虫卵或原虫、细菌和食物残渣的参考范围。
&&& 4.粪便化学检查,包括隐血试验和粪胆色素检查的参考范围。
1.粪便一般性状检查的临床意义。
2.粪便显微镜检查的临床意义。
3.粪便化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 能运用所学粪便检查的知识正确解释粪便一般性状、显微镜检查和化学检查的结果。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五节&脑脊液检查(自学)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熟悉脑脊液检查的临床意义、标本采集方法与注意事项。了解常见脑膜炎脑脊液实验室检查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 1.脑脊液标本采集方法与注意事项。
&&& 2.脑脊液检查的临床意义。
&&& 3.正常脑脊液及常见脑膜炎的脑脊液特点。
&&& 三、教学难点
常见脑膜炎脑脊液的特点。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 1.脑脊液检查标本采集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 2.正常脑脊液压力、颜色、透明度及凝固性参考范围。
&&& 3.脑脊液蛋白质、葡萄糖、氯化物测定的参考范围。理解
&&& 4.脑脊液颜色、透明度及凝固性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 5.脑脊液蛋白定性及定量、糖定量、氯化物定量异常的临床意义。
&&& 能运用所学脑脊液检查的知识正确解释常见脑及脑膜疾病的脑脊液特点。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
第六节&& &浆膜腔积液检查(自学)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熟悉浆膜腔积液检查的临床意义。了解渗出液与漏出液的实验室检查特点。
二、教学重点
&&& 1.浆膜腔积液检查的临床意义。
&&& 2.渗出液与漏出液的实验室检查特点。
三、教学难点
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
&&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 浆膜腔积液检查的标本采集方法与注意事项。
&&& 1.浆膜腔积液检查的临床意义。
&&& 2.比较漏出液与渗出液的异同。
&&& 能运用所学浆膜腔积液检查的知识区分正确解释常见浆膜腔积液检查的结果。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
第七节&肾脏功能检查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内生肌酐清除率、血肌酐、血尿素氮、尿浓缩和稀释功能试验,以及尿渗量测定的基本原理。熟悉肾脏功能检查的参考范围。掌握各项检查标本采集的方法与临床意义。
二、教学重点
1.1.肾小球功能和肾小管功能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2.肾小球功能和肾小管功能实验室检查标本的采集方法与注意事项。
三、教学难点
1.内生肌酐清除率检测的基本原理与标本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间的关系。
2.尿浓缩和稀释试验及尿渗量测定的基本原理与临床意义间的联系。
&&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 (一)肾小球功能检查
&&& 1.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血清肌酐、血尿素氮检查标本采集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 2.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血清肌酐、血尿素氮检查的参考范围。
&&& 1.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的基本原理。
&&& 2.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血清肌酐、血尿素氮异常的临床意义。
&&& 能综合运用所学肾小球滤过功能检查的知识,分析和解释肾小球滤过功能检查的结果。
&& (二)肾小管功能检查
&&& 1.肾脏浓缩和稀释功能试验及尿渗量测定标本采集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 2.肾脏浓缩和稀释功能试验及尿渗量测定的参考范围。
&&& 1.肾脏浓缩与稀释试验的基本原理。
&&& 2.肾脏浓缩与稀释功能试验异常的临床意义。
&&& 能综合运用所学肾小管功能检查的知识,分析和解释肾脏浓缩与稀释功能检查的结果。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八节&肝功能与肝脏疾病常用检查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血清蛋白、血清胆红素、尿内胆红素与尿胆原、血清酶学检查、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查、血清甲胎蛋白测定的标本采集方法与注意事项。熟悉血清蛋白、血氨、血清胆红素、尿内胆红素与尿胆原、血清酶学检查、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查、血清甲胎蛋白测定的参考范围。掌握血氨测定检查标本采集的方法与注意事项;血清蛋白、血氨、血清胆红素、尿内胆红素与尿胆原、血清酶学检查、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查、血清甲胎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二、教学重点
1.血清蛋白质、胆红素和酶学检查的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2.常用肝功能实验室检查的标本采集方法与注意事项。
3.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查、血清甲胎蛋白测定标本采集、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三、教学难点
1.不同类型黄疸实验室检查的鉴别。
2.乙型肝炎5项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结果的解释。
&&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 (一)蛋白质测定
&&& 1.血清蛋白测定、血清蛋白电泳和血氨测定标本的采集与注意事项。
&2.血清蛋白、血清蛋白电泳和血氨测定的参考范围。
&&& 血清蛋白、血清蛋白电泳和血氨测定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 能综合运用所学蛋白质测定的知识,分析和解释各项蛋白质测定的结果。
&& (二)胆色素代谢检查
&&& 1.胆红素检查标本采集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 2.胆红素检查的参考范围。
&&& 1.胆红素检查的基本原理。
&&& 2.胆红素检查异常的临床意义。
&&& 能综合运用所学胆色素代谢测定的知识,分析和解释各项胆色素代谢测定的结果。
&& (三)血清酶学检查
&&& 1.转氨酶测定、碱性磷酸酶测定、&-谷氨酰基转移酶测定标本采集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 2.转氨酶测定、碱性磷酸酶测定、&-谷氨酰基转移酶测定参考范围。
&&& 1.转氨酶测定、碱性磷酸酶测定、&-谷氨酰基转移酶测定的原理。
&&& 2.转氨酶测定、碱性磷酸酶测定、&-谷氨酰基转移酶测定异常的临床意义。
&&& 能综合运用所学血清酶学检查的知识,分析和解释各项血清酶学检查的结果。
&&& (四)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查
&& 1.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查、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查及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查的参考范围。
&&& 2.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查、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查及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查的参考范围。
&&& 1.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产生的原理。
&&& 2.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查、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查及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 能综合运用所学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查的知识,分析和解释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查的结果。
&& (五)血清甲胎蛋白测定
&&& 1.血清甲胎蛋白测定标本采集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 2.血清甲胎蛋白测定参考范围。
&&& 血清甲胎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 能综合运用所学血清甲胎蛋白测定的知识,分析和解释病血清甲胎蛋白测定的结果。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
第九节&&&&&&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查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血清电解质检查、血清脂质与脂蛋白检查、空腹血糖检查、血清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检查标本采集与注意事项。熟悉血清电解质、血清脂质与脂蛋白检查、血糖及其代谢物检查和心肌损伤生物标志物检查的参考范围。掌握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心肌损伤生物标志物检查标本采集的方法与注意事项;血清电解质、血清脂质与脂蛋白检查、血糖及其代谢物检查和心肌损伤生物标志物检查的临床意义。
二、教学重点
1.血清电解质检查的参考范围及其临床意义。
2.血清脂质与脂蛋白检查的参考范围及其临床意义。
3.血糖及其代谢物检查的参考范围及其临床意义。
4.心肌损伤生物标志物检查的参考范围及其临床意义。
三、教学难点
&&& 心肌损伤生物标志物检查结果的解释。
&&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 (一)血清电解质检测
&&& 1.血清钾、钠、氯测定标本采集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 2.血清钾、钠、氯的参考范围。
&&& 血清钾、钠、氯测定异常的临床意义。
&&& 能综合运用所学血清电解质测定的知识,分析和解释病血清电解质测定的结果。
(二)血清脂质与脂蛋白检查
1.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血清脂蛋白测定标本采集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2.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血清脂蛋白的参考范围。
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血清脂蛋白测定异常的临床意义。
能综合运用所学血清脂质与脂蛋白检查的知识,分析和解释血清脂质与脂蛋白检查测定的结果。
&&& (三)血糖及其代谢产物检测
&&& 1.空腹葡萄糖测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血清C-肽测定和血清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标本采集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 2.空腹葡萄糖测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血清C-肽测定和血清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的参考范围
&&& 1.血糖及其代谢产物检测的原理。
&&& 2.空腹葡萄糖测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血清C-肽测定和血清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异常的临床意义。
&&& 能综合运用所学血糖及其代谢产物检测的知识,分析和解释血糖及其代谢产物检测的结果。
(四)心肌损伤生物标志物检查
1.心肌肌钙蛋白、肌红蛋白、肌酸激酶测定标本采集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2.心肌肌钙蛋白、肌红蛋白、肌酸激酶的参考范围。
心肌肌钙蛋白、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异常的临床意义。
能综合运用所学心肌损伤生物标志物检查的知识,分析和解释心脏疾病相关的结果。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
第七章&心电图检查
第一节&临床心电学基本知识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心电图产生原理。熟悉心电图各波段的形成和命名。掌握心电图的导联系统。
二、教学重点
1.心电图产生原理。
2.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与命名。
3.心电导联体系。
三、教学难点
1.心电向量的概念。
2.心电图各波段的形成与命名。
3.常规心电图的导联系统。
&&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 1.心电图产生的原理。
&&& 1.心电图各波段的形成与命名。
&&& 2.心电图导联系统。
第二节&&&&&& 正常心电图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小儿心电图特点。掌握心电图的测量方法、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与正常值。
二、教学重点
1.心电图各波段振幅与时间的测量方法。
2.心率的测量方法。
3.正常心电图各波段的图形特点及正常值。
三、教学难点
&&& 1.正常各波形时间与振幅的测量。
&&& 2.心电轴的测量、正常范围、左偏与右偏的心电图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 3.心脏钟向转位的心电图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 1.正常心电图波的正常值。
&&& 2.小儿心电图特点。
&&& 1.根据心电图产生原理和导联系统的知识,能解释正常心电图波形的特点。
&&& 能准确测量心电图各波段,判断正常与异常。
第三节&异常心电图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心房肥大、心室肥大、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窦性心律失常、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扑动与颤动、房室传导阻滞、高钾血症与洋地黄类药物影响等心电图波形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二、教学重点
&& 1.左心房和右心房肥大的心电图波形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 2.左心室和右心室肥大的心电图波形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 3.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类型、心电图波形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 4.心肌梗死的基本图形、图形演变与分期以及梗死的定位诊断。
&&& 5.正常窦性心律、窦性心动过速和窦性心动过缓的心电图波形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 6.房性期前收缩和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波形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 7.阵发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波形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 8.扑动与颤动的心电图波形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 9.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波形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 10.高钾血症的心电图波形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 11.洋地黄效应与中毒的心电图波形特点。
三、教学难点
&&& 1.左心房和右心房肥大所致心房除极改变与相应P波异常的关系。
&&& 2.左心室和右心室肥大所致心室除极改变与相应QRS波群异常的关系。
&&& 3.心内膜下心肌缺血与心外膜下心肌缺血所致心肌复极与除极改变与相应ST-T异常的关系。
&&& 4.心肌梗死的图形演变与分期。
&&& 5.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波形特点。
&&& 6.高钾血症时血钾浓度与心电图波形改变的关系。
&&&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 (一)心房肥大
&&& 左心房肥大和右心房肥大的心电图特点。
&&& 能识别左心房肥大、右心房肥大的心电图。
&& (二)心室肥大
&&& 左心室肥大和右心室肥大的心电图特点。
&&& 能识别左心室肥大和右心室肥大的心电图。
&& (三)心肌缺血
&&&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心电图特点。
&&& 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两种类型。
&&& 根据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病因和心电图特点,能作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心电图判断。
&& (四)心肌梗死
&&& 心肌梗死的3种基本图形。
&&& 1.心肌梗死的图形演变及分期。
&&& 2.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
&&& 根据心肌梗死心电图的3种基本图形,能作出心肌梗死的分期和定位诊断。
&& (四)心律失常
&&& 1.心律失常的概念。
&&& 2.窦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
&&& 3.期前收缩的心电图图形特点。
&&& 4.阵发性室上性、阵发性室性和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点。
&&& 5.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的心电图特点。
&&& 6.房室传导阻滞和预激综合征的心电图特点。
&&& 7.逸搏与逸搏心律的心电图特点。
&&& 8.电解质紊乱和药物影响的心电图特点。
&&& 1.比较房性、交界性和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的异同。
&&& 2.比较心房颤动与心房扑动心电图的异同。
&&& 3.比较心室颤动与心室扑动心电图的异同。
&&& 根据心律失常心电图特点,能识别不同的心律失常,并讲述其特点。
第三节&心电图的描记、分析和临床应用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熟悉心电图临床应用价值。掌握常规心电图描记、心电图阅读与分析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心电图临床应用价值。
2.心电图阅读与分析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 心电图阅读与分析的方法。
&&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 1.心电图临床的应用价值。
&&& 2.心电图阅读与分析方法。
&&& 1.能熟练进行心电图描记。
&&& 2.能初步分析心电图,判断正常或异常。
第九章&护理诊断
第一节&护理诊断的概念
&&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护理诊断的发展。掌握护理诊断的定义及其与医疗诊断的区别。
二、教学重点
1.护理诊断的定义。
2.护理诊断与医疗诊断的区别。
三、教学难点
护理诊断与医疗诊断的区别。
&&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 护理诊断的概念。
&&& 1.护理诊断的发展。
&&& 2.护理诊断与医疗诊断的区别。
&&& 在理解合作性问题与护理诊断区别的基础上,在护理实践中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作出正确选择。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
第三节&&&&&& 护理诊断的分类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护理诊断的分类系统。
二、教学重点
&&& 1.功能性健康型态分类。
&&& 2.多轴系健康型态分类。
三、教学难点
多轴系健康型态分类。
&&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1.功能性健康型态分类。
2.多轴系健康型态分类。
&&& 能将护理诊断分类的概念融会贯通到后续的诊断性思维与步骤中。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
第四节&&&&&& 护理诊断的构成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护理诊断的构成。
二、教学重点
护理诊断的构成。
三、教学难点
对护理诊断相关因素的理解。
&&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 护理诊断的相关因素。
&&& 护理诊断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及其相关因素对指导护理计划的意义。
&&& 在深刻理解护理诊断与相关因素的关系的基础上,将其运用于作出护理诊断的过程中。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
第五节&&&&&& 护理诊断的陈述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护理诊断的陈述。
二、教学重点
护理诊断的陈述。
三、教学难点
从内容和形式上正确地表述护理诊断。
&&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 现在的护理诊断、有危险的护理诊断与健康的护理诊断的正确陈述方式。
&&& 能运用所学护理诊断陈述的知识正确表述不同类型的护理诊断。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
第六节&&&&&& 合作性问题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合作性问题的概念,护理诊断与合作性问题的区别及合作性问题的陈述。
二、教学重点
1.合作性问题的概念。
2.合作性问题与护理诊断的区别。
3.合作性问题的陈述。
三、教学难点
&&& 合作性问题与护理诊断的区别。
&&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 1.合作性问题的概念。
&&& 2.合作性问题的陈述。
&&& 合作性问题与护理诊断的区别。
&&& 深刻理解合作性问题与护理诊断的区别,在护理实践中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作出正确选择。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
第六节&诊断性思维与步骤
&&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学生熟悉护理诊断的思维方法与步骤,以及护理诊断的排序。
二、教学重点
1.护理诊断的步骤。
2.护理诊断排序。
三、教学难点
分析综合资料,形成护理诊断假设的过程。
&&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 护理诊断的步骤。
&&& 1.收集、分析综合资料形成假设、验证护理诊断的过程。
&&& 2.护理诊断的排序原则。
&&& 能将护理诊断的思维方法和步骤综合地运用到收集、整理、分析个体的健康资料和选择护理诊断的实践过程中。
&& 五、教学方法
&&& 课堂讲授、案例讨论。
第九章&护理病历记录
&& 一、教学要求
&&&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护理病历书写的目的与意义。熟悉护理病历的格式与内容以及护理病程记录的内容与要求。掌握护理病历书写的基本要求。 &&& 二、教学重点
&& 1.护理病历书写的目的与意义。
&&& 2.护理病历书写的基本要求。
&&& 3.护理病历的格式与内容。
&&& 4.护理病程记录的内容与要求。
三、教学难点
&&& 护理病历的格式与内容。
&&& 四、教学内容与目标
&&& 1.书写护理病历记录的基本要求。
&&& 2.护理病历记录的时间要求。
&&& 1. 书写护理病历记录的目的。
&&& 2. 正确书写护理病历记录的重要性。
&&& 能按格式要求书写完整的首次入院评估表。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
版权所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学大纲制定的依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