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练习册是只练高考(全国二卷理科)前三道大题的

■■■2009全国二卷,到处是血。 ■■■经多次转载(申精+置顶)【宝泉岭一中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72贴子:
■■■2009全国二卷,到处是血。 ■■■经多次转载(申精+置顶)收藏
出题人,首先我问你一句,你妈贵姓?
&&&&&&摘抄腾讯评论:09年的高考题太变态,不知道那些老师出的,真是损!都最后一届了,非得来点新花样,理综合,都简直了,不是正常人出的,平时练习的题,全都不考,这能突出一个老师别出心裁吗,这只能惹来更多的考生来责骂他们,根本就考虑考生的感受,我们这届根本没有复读的机会,这是要断我们的后路吗?真的不理解这帮出题人到底心是不是肉做的!
&&&&&学生永远都是高考的牺牲品,待宰的羔羊。而出题人就好像是屠夫,轻轻松松就干掉了我们,藐视我们多年的努力。而我们,打碎了牙往肚里咽,欺负我们不能左右什么是么?我服你们,踢寡妇门,刨绝户坟,没有你们干不出来的。
&&&&&&再摘抄腾讯评论:我女儿是理科实验班的尖子生,考完全国2卷理综合她们全班同学都哭了,高三这一年孩子九死一生,本想考完试她能放松,没想到昨晚孩子一夜又没睡觉.今年是教改的最后一年,为什么还要这么难为我们啊
&&&&&&继续摘抄腾讯评论:我对完分后感觉天都塌下来了,辛苦了一年,平常会的都做不出来,浪费那么多时间有什么用?
&&&&&&各科总结:
语文,相比之下太够意思了。
数学,你们想干什么?前三大题比后三大题难得不是一点半点,这是考验学生的心里抗压能力?前三题直接憋屈死了,后三能做到什么效果?还有,国际解析几何联合会给你钱了?还是和你妈有一腿?出那么多解析几何题。
理综,让我怎么说,诸位看官有兴趣去网上找找题和评论,明明31道题的理综,你们搞出34道,完了还有错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听说高考时候卷子还要改,你们校对的人脑子里全是屎是么?生物,你考的那是什么玩意?你去看看自高考恢复三十年,有没有你那么出过题?系谱图有什么没有什么,这谁知道?你考教材背诵呢?就算考教材,那一段也根本不是重点,你是想暗示下一届学生回归教材?化学,选择我就不说什么了,大题,那都什么跟什么,无机推断在哪里?离子共存你吃了?物理,屠杀!选择5道多选,有意思么?实验g还取9.8,那得是什么计算量?本来就是估读值,还不给整数,得出结果套根号,玩什么呢?三道计算题,PERFECT!两道电场混合场,一个万有引力,你那万有引力有几个做得出来?是不是太新颖了点?显得你思维活跃还是标新立异?能量动量在你眼中狗屁不如,受力分析就有如狗屁。看完三道大题(我都不敢说做完),我知道中国的电磁学发展水平,知道了石油勘探技术,也&&&知道了我这次高考的命运。
英语,打一巴掌给个甜枣,不过,理综考完,有多少人能正常发挥出英语水平?
&&&&&纵观这次高考全国二卷,偏难怪异无奇不有,高考大纲等同废纸,命题人员功成名就,无数考生梦想破灭。出题的,你们创造了历史,让我对本已黑暗的社会心灰意冷。同时,你们有效的防止了扩招,为明年高考积攒了充足的生源以供你们虐待,也充实了中国后备廉价劳动力。
&&&&&我不知道当在门口久久守候的家长们看到孩子愁云惨淡的面容,心里是何等滋味,多亏我没有让爸妈去陪考。我想,这一夜,无数考生以苍白的脸色度过漫长的黑夜,而家长,本以熬出皱纹白发的面容……唉,我没法说。
&&&&&吉林,黑龙江,云南,贵州,新疆,青海,甘肃,内蒙,西藏,中国边陲九省,天黑了,人哭了。&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大实话啊
人才!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2015年高考试卷(新课标全国二卷)各科分析》
2015年高考试卷(新课标全国二卷)各科分析
2015年高考全国II卷试卷分析科目云南报纸(云南信息报、春城晚报)语文滇池中学高级教师舒银敏:作文题目立意多元,便于考生各抒己见滇池中学有着多年语文教学经验的高级教师舒银敏认为,“当代风采人物评选”这一素材,能够让审题立意呈现出丰富的角度,立意可以多元,便于考生畅所欲言。“关于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今年的论述类文本阅读是关于“接受美学”的,是属于西方文艺理论的范畴,高中的孩子阅读这样的文章显然有一种“距离感”,阅读理解文章的难度相对大一些。但是一般而言,文章比较难的话,内蒙古报纸(呼和浩特晚报)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李璐‘时代风采’的思考其实可以仁者见仁,三个候选人无论后面三道选择题的设置就会比较简单。所以,考生只要静下心来认是‘笃学敏思、矢志创新’,还是‘爱岗敬业’成就行业真解题,就不会有上来就给个“下马威”的感觉。佼佼者,还是‘捕捉美景’予人感悟世间真善美的行为,二、古代诗文阅读都呈现了一份值得肯定的人生追求。考生只要从三个角度中选出一个自己认为最能体现‘当代风采’的内容进行立意写作就行。”但舒老师也指出,写作时要注意避免同时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大包大揽,“考生需要注意写作要求中的字词限制:‘谁,更具风采’深挖一个角度。”1、古文阅读古文选段出自唐人李延寿所著的《北史》,熟悉《隋唐演义》的考生对选段的主人公来护儿应该不陌生,内容难度上基本与去年持平,但是设题上难度有所下降。以前一直考的文言实词解释题删去了,这就意味着难度降低了很多。因为大纲要求学生掌握120个常用实词的义项,所以在备考复习时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来积累实词。因此,删去实词题会让备考轻松许多。加入的新题型,是考文学文化常识,这个题型在去年的全国大纲卷中已经出现过,而且在今年的考试说明中也有体现,加上考的内容非常简单,所以考生很容易得分。翻译题中规中矩,没有什么变化。2、诗歌鉴赏题诗歌选择的是晚唐诗人韩偓的一首《残春旅舍》,内容上比较浅显,注释的暗示性很强,所以学生理解诗意是没有问题的,而且题目的设置也很常规,一道“炼句”题,一道“情感”题。学生在平昆十中语文教研组组长张淑红:诗歌考查重回唐诗鉴赏综观2015年云南省高考语文试卷,依据《新课程标准》时的备考中做过大量类似的题型,可以说训练有素,所以诗歌鉴赏题并不难,是能拿到一个比较高的分数的。3、默写题沿用去年的形式,考理解型默写题,这就要求考生不能死记硬和《考试说明》,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考查;试卷整体结构、分值没有变化,但是稳中求变,难易适中,背“64篇”的内容,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背,否则就算背得滚瓜部分题型的调整,契合新课改理念,体现了语文学科对传烂熟也有可能填不上来。三、文学类文本阅读统文化及当下社会的敏锐关注。《塾师老汪》着重考查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形象的把握。题型设置上,前三道题没什么变化,第四道探究题有所创新,将课本内容融入到了考题中。语文考试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所以教材往往只是一个载体,很少出现课本内容。而今年的这道小说探究题让考生对比分析主人公和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的相似之处以及造成二人精神困境的不同根源,如果考生记不起来曾在初中课本里出现过的孔乙己,那么就很难下手了。这道题的设置有一个很好的导向性,就是引导考生多阅读,用书籍充实自己。四、实用类文本阅读看到实用类文本依然考查人物传记,相信很多老师和学生都长出了一口气。因为今年的考试说明中出现了一个新题型,依托新闻类文本的四则材料的筛选分析概括题。因为明确地列在了考试说明里,所以备考时大家都比较重视,我市的二模考试就考了这种新题型。虽然大家都觉得高考考的可能性很小,但为了稳妥起见,还是做了很多训练,虽然最终没考,也算为以后的高考做了准备。今年的《将军赋采薇》这篇传记依然考查了常规题型,还是重点考学生的筛选概括分析综合能力,所以答题有条理、严谨的考生是有可能拿到满分25分的。五、语言文字应用1、成语成语考查同去年一样,考近义成语的辨析,给出的3个词“固步自封”,“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学生们都比较熟悉,结合给出的语境也很容易选出答案。2、病句病句的考查没有变化,还是常见的几种病句类型。3、选用句式往年固定考排序题,今年则改为更简单的选用句式题,难度下降。4、补写句子和图文转换都在预料之中,学生的准备应该很充分。以上就是对今年的新课标II卷的一些简单分析,欢迎同仁批评指正。数学昆十中数学教研组组长邓建祥:试题姿态平和贴近教材2015年高考是云南省实行新课改后的第四次高考,在全面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同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周玉鼎2015年高考数学试卷的知识分布与覆盖保持相对稳定,选择填空题都比较平和,属于中低档题目,解答题中解三角形和概率统计时,仍然注重对新课程理念的渗透,以及新增内容的考查,不难,统计数据题运算量稍大,多数学生会耗点时间,导数和圆锥突出表现了重思维、重本质、重运算的特点。全卷将函数曲线后两问稍有难度。总体看,今年高考数学试题的结构和难度与思想、算法思想、等价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统计与去年相比整体变化不大,但总体难易有一定的区分度,学生考及格随机思想等作为主线,注重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渗透,容易得高分难。试卷有非常明显的特点:重基础、图创新;讲传承、紧密贴近教材,充分体现了高考选拔功能。保稳定;顾全面,求综合;重思维、考能力。下面将2015年高考数整套试卷与往年相比难度稳定,稳中有变,有层次、有新意、有发展。学新课标Ⅱ试卷做如下分析:一、考查目的形式整体保持稳定试题在题型、题量、分值、难度、知识分布与覆盖上保持相对稳定,避免了大起大落,试卷重点考查高中主干模块知识,并加以结合。知识点覆盖率较高,有很多试题紧扣概念、定义、定理、公式,源于课本的基础知识,重视了通性、通法和基本数学思路的运用。二、突出基础知识,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在每年考试中的题目以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熟练程度为主,通过对试题解答的速度和正确率来区分不同考生,比如文科7题,理科7题,圆的问题考查了学生对题干的洞察能力,从而能选择出处理问题的捷径,圆锥曲线考题对学生计算能力和细心程度都有较高要求,而今年的试题中,文科圆锥曲线的解答题运算量都比较小,理科圆锥曲线的题目,不论小题还是解答题,运算量比文科略大些,有利于考生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解决后面的解答题,并充分发挥考生的真实水平。三、坚持能力立意,突出能力考查重点以能力立意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将已有的数学知识应用到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如何利用我们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处理我们面对的实际问题,这都是很重要的,今年高考命题中,重视应用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如文科11题,理科10题,以点运动产生的函数图像为背景,考查了考生的推理判断能力;文科12题,理科12题,分别以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函数图像的分析能力,和构造函数研究函数图像的单调性问题;对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态观察能力较差的学生还是会影响得分的。四、追求创新,题目与时俱进创新是高考改革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命题以创新型试题为载体,强调了高考对考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潜能的关注,力图使试卷的选拔功能得以全面体现。如,理科20题第一问证明斜率的乘积是定值,题比较简单,但出现在第一问且椭圆的方程含有参数,这是很多同学没有预想到的,形式新颖,不仅考查了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中点弦问题,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第二问要注意问题的模型转化思想,深刻理解解析几何的精髓(代数法解决几何问题),从而以不变应万变。文科3题,理科3题,题目与时俱进,体现了时代特点。总之,今年的数学试题很好地把握了区分度。整套试题符合“总体保持稳定,深化能力立意,积极改革创新”的命题原则。试题过渡平稳,衔接有序,稳中求变,变中有律,是利于高校人才选拔的一套好题。英语语法基础不扎实容易丢分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王迪英语新课标II试卷的大部分试题难度比2014年稍难,和往年点评嘉宾:罗晴栎昆三中英语教师(高级)总体评价:命题思路与2015年高考大纲要求吻合,试题难易度与去年接近,学生较容易完成。试题特点:1、2015年高考英语全国新课标II卷与2014年高考英语全国新课标II卷题型结构相同,两年来,单项选择题被语篇型语法填空题所取代。通过试卷可以看出,阅读理解题材丰富,题材多样。语言材料语境真实,时代感强,符持平。试题很常规,因为去年试题已经在语法测试这一环节上进行了调整,将原来的单项选择换成了语法填空题。因此,今年保持去年的题型,没有进一步的变化。学生在走出考场的第一反馈就是:和我们平时训练的几乎一样!今年阅读理解的难度比之前预测的简单一些,答案全部能够确定,生词较少,没有障碍,选项设置整体正常。细节考察比例依然最大,推理部分居其二,主旨大意题也没有出现让考生很纠结的干扰选项。A篇是具有幽默风格的一篇记叙文,谈及作者买了一台价格不低的新电视机,但又遭受噪音困扰的尴尬,语气幽默诙谐,既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整体感觉阅读理解都不难,有烦恼,又不失调侃,风格清新,通俗易懂。C篇为议论文,谈及关键问题在于学生理解是否全面到位,是否抓住作者深层agapyear(间隔年)这个话题,很多大学生在正式上大学之前需要次思想,是否审题准确,这才是考查阅读理解目的所在。有这样一个时期,努力挣钱,为上大学做准备。对于这样一种新趋势,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看法。D篇是广告应用文,介绍旅游的几2、语法填空和改错都较容易,但基础不扎实到位的同学个可能的选择。七选五谈及马拉松话题,介绍马拉松训练的注意事也容易丢分。例如,语法填空第61个空属于非谓语现象,项。内容简洁,选项及其简短,易于排除。阅读所有的选材都极其通过了解,大部分学生误以为是谓语被动语态结构。从去贴近中学生的生活,也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读起来蛮有兴趣,不年和今年的考题中不难看出,抓住语法基础训练是以后英语学习的发展趋势。3、书面表达要求考生用英语发一封电子邮件,邀请外国朋友到敬老院去过重阳节,一方面体现了教育与教学相长理念,弘扬中国敬老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写作内容结合学生现实生活,设题范围足以保证考生有内容可写,使考生在写作中有较大的发挥空间。语法填空所需要填的词在语境下变化不大,这也吻合降低语法难度,增强语境实用性的特点。资深英语教师吴春华:关注考生的文化意识、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相较去年,高考英语今年的试题总体难度平和,完形、写作难度略为上升。在考查学生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渗透新课程理念,关注考生的文化意识、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改错题描述一位小男孩在商场和父母走散,寻找其父母的一个小故事。内容简洁,考点明确。设计名词的单复数、介词和名词的搭配、非谓语动词、从属连词、冠词的特指、形容词和副词的转换、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的使用和动词的时态。本题和语法填空题型的考点非常相似,考点的覆盖面几乎一致,学生只要关注语境和上下文,就可以应对自如。写作依然为最常见的书信体的应用文。在去年作文“十年之后的我”风格稍有变化之后,今年又一次回归到了最常见的书信体。内容是:邀请外教在重阳节时一起出游、包饺子等。书写相对比较容易,不需要太多的自我发挥和想象。综合上述各题型的考核内容,可以感到,2015年英语高考试题从难易度上看,基本趋于稳定,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变化,也没有新题型的增加,也没有出现偏难偏怪题。考生如果基础扎实,训练到位,拿到一个令人满意的成绩应该是大多数学生可以做到的。觉乏味。完形填空是一篇记叙文。作者去观看女儿参加的一次足球赛。从中感慨学习随时随地,不仅局限于学校、朋友、家教。在实践中孩子们学会了自己独立去处理问题。个别处在选词上稍有难度,需要特别关注语境的限制http:///news/CB7D3.html,否则容易出错。但总体来说,这次的完型填空没有出现我们最初设想的文章加长、加难的情况。理综物理重点突出,难度适中点评嘉宾:杨明炳昆三中物理教师(特级)试题特点:1、题型不变。仍是8道选择,两道实验,两道计算,自选一个选修模块;对应题分值几乎一样,仅24、25题分别为12分和20分。2、重点突出,难度适中。除15题是考电磁感应、21题考功和能、23题考电学实验之外,其余均突出“力和运动”这一核心知识。整卷物理情景常见,没有特别新特别难的题,突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没有过难过繁的计算。3、预测:必考部分平均分与去年持平,但高分段人数比例会有所提高。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朱延飞201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II理综试卷物理试题,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的高考考查方向,以能力立意进行试题设计,重点考查主干知识的应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梯度适当,不偏不怪,稳中有新。物理试题有以下特点:1题型稳定,恒中有变。今年高考物理部分仍然坚持力电为重的特点,试卷结构、考查形式没有变化,知识点分布相对稳定。2重视基础,重点突出。考题围绕力与平衡、直线和曲线运动、能量的观点、电场与磁场以及电磁感应等主干知识展开。这些试题虽然很基础,但是考查了物理学中重要的运动、规律和方法。3侧重考查,不求覆盖。由于试题数量有限,今年高考理综物理考题表现为部分年份某些重要的运动模型、核心规律考查不到的现象,同时也出现一个或几个模型或题型同年份重复考查的现象。4重视模型、考查方法。比如考查以同步卫星知识为基础,结合空间平面识图、利用几何关系估算求解等方法的应用,考查整体法和隔离法的应用等。5承前启后,变中创新。从今年物理试题中能找到往年高考试题的影子,热点不热也是今年物理试题的特点。物理教研组长、高级教师王元俊:考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试题难度平和,较去年略有下降。1.选择题题型。由去年的5道力学单选题和3道电学多选题变为力学、电学各两道单选、两道多选。试题难度不大,解答试题所用到的物理规律清楚,物理模型的建立较常规。2.实验题方面。仍然是1力(6分)+1电(9分)。力学实验为利用纸带求斜面上物体的速度、加速度和测动摩擦因数的方法,电学实验为用半偏法测电压表内阻的考查。3.计算题又回归到2013年的模式。如果平时训练到位,考生很容易得高分。化学学会学习比获取知识更重要点评嘉宾:沈艳华昆三中教师(高级)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马富莲面对今年理综化学试卷,经分析交流,我和同仁认为,相比近三年的命题风格、题型和重点考点,今年的命题比较平稳,与我们总体评价:对知识、能力、难度的要求与去年基本一致。坚决落实基础高频考点、提升计算、实验、分析信息能力的复习思但高考毕竟是选拔性考试,在熟悉中考陌生、陌生中考熟想完全吻合。悉永远是高考的基调。这次化学科高考,充分体现了“获取学习能力比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教学思想。试题特点:一、选择题:取得高分的基础选择题的特点:注重基础知识,重点考察对已有知识记忆、理1、选择题强调基础知识的综合考查。选择题第8、9、10、解的准确性及全面性;再加上一些针对单项选择题的做题技巧,就11共四个小题24分,考点虽然是高中化学重点知识、基成为了取得高分的基础。础知识,但却都是数个知识点综合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答案的。第7题一反以往直接记忆课本知识就能作出判断的出题常规,以不常见的干燥剂的选择考查学生是否具备分析各种干燥剂的干燥原理的能力。这种出题模式的改变直接给教授结论性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以沉重的打击。2、综合题强调过程分析的能力考查。26题为无机综合。整道题将以往的工业流程图以文字叙述的形式给出信息,在减小阅读量的同时更深刻地考查了学生设计流程的能力。27题为理论综合。试题朴素平凡,考点多次训练,二、非选择题:读图表、抓信息、快书写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逐渐提高抓准信息、分析信息、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不论考察知识的载体是什么,都能应对。另外,今年的非选择题仍旧延续以往表述填空多,有一定计算难度的特点,这些都警示学生:平时就要有良好的答题习惯,不能先把答案写在试卷上再往答题纸上誊写,这个时间是不能浪费的;应该可以给学生以鼓励吧——不擅长计算、不擅长分析、任何一门学科的素养,都需要平时脚踏实地落实好基础,规范语言不擅长表达的学生依然望洋兴叹!表达和文字书写,这是没有捷径可走的。3、选做题难度相当,变化不大。3道选做题无论从思考时间、答题时间还是试题难度看,基本等值等难度,即考虑了模块基础知识的考查,也兼顾了综合能力的考查。高级教师严飞燕:考题与生活息息相关化学试题在知识点的选取上突出了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考点更加集中,题目更加灵活。1.立足基础,稳中求变。客观题的题型基本是近年来的经典题型,与2014年相比有机化学部分分值增加,少了电化学和电解质溶液的考查,更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2.立足教材,考查综合能力。第13题海水开发利用和第26题锌锰干电池都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要求学生在掌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分析、应用,考查了化学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3.立足生活,突出了化学的实用性。试题注重了化学与生产、生活、科技的密切联系,第7题考食品干燥剂,第26题考家用干电池,第27题考燃料,第28题考消毒剂,都与我们的生活相关,强调了化学的实用性。本文由()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免费下载文档:新教材高考数学模拟题精编详解第一套试题 题号一二三总分1-分数 说明:本套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教材高考数学模拟题精编详解第一套试题&题号一二三总分1~1213141516171819202122分数&&&&&&&&&&&&  说明:本套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第一单元:质点的运动  [内容和方法]  本单元内容包括位移、路程、时间、时刻、平均速度、即时速度、线速度、角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平抛运动的规律及圆周运动的规律。在学习中要注意准确理解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特别应该理解位移与距离(路程)、速度与速率、时间与时刻、加速度与速度及速度变化量的不同。  本单元中所涉及到的基本方法有:利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研究平抛运动的问题,这是将复杂的问题利用分解的方法将其划分为若干个简单问题的基本方法;利用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图像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的方法,这也是形象、直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这些具体方法中所包含的思想,在整个物理学研究问题中都是经常用到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特别加以体会。  [例题分析]  在本单元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初学者常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对要领理解不深刻,如加速度的大小与速度大小、速度变化量的大小,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之间常混淆不清;对位移、速度、加速度这些矢量运算过程中正、负号的使用出现混乱:在未对物体运动(特别是物体做减速运动)过程进行准确分析的情况下,盲目地套公式进行运算等。  例1、汽车以10 m/s的速度行驶5分钟后突然刹车。如刹车过程是做匀变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5m/s2,则刹车后3秒钟内汽车所走的距离是多少?  【错解分析】错解:因为汽车刹车过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v0=10 m/s加速度  &出现以上错误有两个原因。一是对刹车的物理过程不清楚。当速度减为零时,车与地面无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变为零。二是对位移公式的物理意义理解不深刻。位移S对应时间t,这段时间内a必须存在,而当a不存在时,求出的位移则无意义。由于第一点的不理解以致认为a永远地存在;由于第二点的不理解以致没有思考a什么时候不存在。  【正确解答】依题意画出运动草图1-1。设经时间t1速度减为零。据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v1=v0+at则有0=10-5t解得t=2S由于汽车在2S时
  【小结】物理问题不是简单的计算问题,当得出结果后,应思考是否与s=-30m的结果,这个结果是与实际不相符的。应思考在运用规律中是否出现与实际不符的问题。  本题还可以利用图像求解。汽车刹车过程是匀减速直线运动。据v0,a
  由此可知三角形v0Ot所包围的面积即为刹车3s内的位移。
  &&例2、 一个物体从塔顶落下,在到达地面前最后一秒内通过的位移为整个位移的9/25,求塔高(g=10m/s2)。  【错解分析】错解:因为物体从塔顶落下,做自由落体运动。  
     解得H=13.9m  物体从塔顶落下时,对整个过程而言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而对部分最后一秒内物体的运动则不能视为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因为最后一秒内的初始时刻物体具有一定的初速,由于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不清,导致物理规律用错,形成错解。  【正确解答】根据题意画出运动草图,如图1-3所示。物体从塔顶落到地面所经历时间为t,通过的位移为H物体在t―1秒内的位移为h。因为V0=0    由①②③解得H=125m  【小结】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时,对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过程相互关系的分析,是解题的重要环节。如本题初位置记为A位置,t―1秒时记为B位置,落地点为C位置(如图1-2所示)。不难看出既可以把BC段看成整体过程AC与局部过程AB的差值,也可以把BC段看做是物体以初速度VB和加速度g向下做为时1s的匀加速运动,而vB可看成是局部过程AB的末速度。这样分析就会发现其中一些隐含条件。使得求解方便。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有很多题通过v-t图求解既直观又方便简洁。如本题依题意可以做出v-t图(如图1-4),由题意  例3、气球以10m/s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从气球上掉下一个物体,经17s到达地面。求物体刚脱离气球时气球的高度。(g=10m/s2)  【错解分析】错解:物体从气球上掉下来到达地面这段距离即为物体脱离气球时,气球的高度。    &所以物体刚脱离气球时,气球的高度为1445m。  由于学生对惯性定律理解不深刻,导致对题中的隐含条件即物体离开气球时具有向上的初速度视而不见。误认为v0=0。实际物体随气球匀速上升时,物体具有向上10m/s的速度当物体离开气球时,由于惯性物体继续向上运动一段距离,在重力作用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正确解答】本题既可以用整体处理的方法也可以分段处理。  方法一:可将物体的运动过程视为匀变速直线运动。根据题意画出运动草图如图1-5所示。规定向下方向为正,则V0=-10m/s,g=10m/s2    ∴物体刚掉下时离地1275m。  方法二:如图1-5将物体的运动过程分为A→B→C和C→D两段来处理。A→B→C为竖直上抛运动,C→D为竖直下抛运动。  在A→B→C段,据竖直上抛规律可知此阶段运动时间为    由题意知tCD=17-2=15(s)  
          
           =1275(m)  方法三:根据题意作出物体脱离气球到落地这段时间的V-t图(如图1-6所示)。  其中△v0otB的面积为A→B的位移  △tBtcvc的面积大小为B→C的位移  梯形tCtDvDvC的面积大小为C→D的位移即物体离开气球时距地的高度。    则tB=1s根据竖直上抛的规律tc =2s,tB-tD = 17-1=16(s)  在△tBvDtD中则可求vD=160(m/s)    【小结】在解决运动学的问题过程中,画运动草图很重要。解题前应根据题意画出运动草图。草图上一定要有规定的正方向,否则矢量方程解决问题就会出现错误。如分析解答方法一中不规定正方向,就会出现     例4有一个物体在h高处,以水平初速度v0抛出,落地时的速度为v1,竖直分速度为vy,下列公式能用来计算该物体在空中运动时间的是[ ]  
形成以上错误有两个原因。第一是模型与规律配套。Vt=v0+gt是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而平抛运动是曲线运动,不能用此公式。第二不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平抛运动可分解为水平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的自由落体运动。每个分运动都对应自身运动规律。  【正确解答】本题的正确选项为A,C,D。  平抛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分运动与合运动时间具有等时性。水平方向:x=v0t ①
  据式①~⑤知A,C,D正确。  【小结】选择运动公式首先要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运动性质确定了,模型确定了,运动规律就确定了。判断运动性要根据合外力和初速度的关系。当合外力与初速度共线时,物体做直线运动,当合外力与v不共线时,物体做曲线运动。当合外力与v0垂直且恒定时,物体做平抛运动。当物体总与v垂直时,物体做圆运动。  例5、正在高空水平匀速飞行的飞机,每隔1s释放一个重球,先后共释放5个,不计空气阻力,则 [ ]  A.这5个小球在空中排成一条直线  B.这5个小球在空中处在同一抛物线上  C.在空中,第1,2两个球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D.相邻两球的落地间距相等  【错解分析】错解:因为5个球先后释放,所以5个球在空中处在同一抛物线上,又因为小球都做自由落体运动,所以C选项正确。  形成错解的原因是只注意到球做平抛运动,但没有理解小球做平抛的时间不同,所以它们在不同的抛物线上,小球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但是先后不同。所以C选项不对。  【正确解答】释放的每个小球都做平抛运动。水平方向的速度与飞机的飞行速度相等,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只是开始的时刻不同。飞机和小球的位置如图1-7可以看出A,D选项正确。  【小结】解这类题时,决不应是想当然,而应依据物理规律画出运动草图,这样会有很大的帮助。如本题水平方向每隔1s过位移一样,投小球水平间距相同,抓住特点画出各个球的轨迹图,这样答案就呈现出来了。  例6、经检测汽车A的制动性能:以标准速度20m/s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制动后40s停下来。现A在平直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驶发现前方180m处有一货车B以6m/s的速度同向匀速行驶,司机立即制动,能否发生撞车事故?  【错解分析】错解:设汽车A制动后40s的位移为s1 ,货车B在这段时  S2= v2t = 6×40=240(m)  两车位移差为400-240=160(m)  因为两车刚开始相距180m>160m  所以两车不相撞。  这是典型的追击问题。关键是要弄清不相撞的条件。汽车A与货车B同速时,两车位移差和初始时刻两车距离关系是判断两车能否相撞的依据。当两车同速时,两车位移差大于初始时刻的距离时,两车相撞;小于、等于时,则不相撞。而错解中的判据条件错误导致错解。  【正确解答】如图1-8汽车A以v0=20m/s的初速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经40s停下来。据加速度公式可求出a=-0.5m/s2当A车减为与B车同速时是A车逼近B车距离最多的时刻,这时若能超过B车则相撞,反之则不能相撞。  
  △S=364-168=196>180(m)  所以两车相撞。  【小结】分析追击问题应把两物体的位置关系图画好。如图1―8,通过此图理解物理情景。本题也可以借图像帮助理解图1-9中。阴影区是A车比B车多通过的最多距离,这段距离若能大于两车初始时刻的距离则两车必相撞。小于、等于则不相撞。从图中也可以看出A车速度成为零时,不是A车比B车多走距离最多的时刻,因此不能作为临界条件分析。  例7、如图1-10所示,一人站在岸上,利用绳和定滑轮,拉船靠岸,在某一时刻绳的速度为v,绳AO段与水平面夹角为θ,不计摩擦和轮的质量,则此时小船的水平速度多大?  【错解分析】错解:将绳的速度按图1-11所示的方法分解,则v1即为船的水平速度v1= v?cosθ。  上述错误的原因是没有弄清船的运动情况。实际上船是在做平动,每一时刻船上各点都有相同的水平速度。而AO绳上各点运动比较复杂,既有平动又有转动。以连接船上的A点来说,它有沿绳的平动分速度v,也有与v垂直的法向速度vn,即转动分速度,A点的合速度vA即为两个分速度的和。vA=v/cosθ  【正确解答】方法一:小船的运动为平动,而绳AO上各点的运动是平动+转动。以连接船上的A点为研究对象,如图1-12,A的平动速度为v,转动速度为vn,合速度vA即与船的平动速度相同。则由图可以看出vA=v/cosθ。  【小结】方法二:我们可以把绳子和滑轮看作理想机械。人对绳子做的功等于绳子对船做的功。我们所研究的绳子都是轻质绳,绳上的张力相等。对于绳上的C点来说即时功率P人绳=F?v。对于船上A点来说P绳船=FvAcos  解答的方法一,也许学生不易理解绳上各点的运动。从能量角度来讲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还应指出的是要有实际力、实际加速度、实际速度才可分解。  例8、 一条宽为L的河流,河水流速为v1,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v2,要使船划到对岸时航程最短,船头应指向什么方向?最短航程是多少?  【错解分析】错解:要使航程最短船头应指向与岸垂直的方向。最短航程为L。  上而错解的原因是对运动的合成不理解。船在水中航行并不是船头指向什么方向就向什么方向运动。它的运动方向是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方向与水流方向共同决定的。要使航程最短应是合速度垂直于岸。  【正确解答】题中没有给出v1与v2的大小关系,所以应考虑以下可能情况。
    此种情况下航程最短为L。  ②当v2<v1时,如图1-14船头斜向上游,与岸夹角为θ时,用三角形法则分析当它的方向与圆相切时,航程最短,设为S,由几何关系可知此时v2⊥v(合速度)(θ≠0)    ③当v2=v1时,如图1-15,θ越小航程越短。(θ≠0)  【小结】航程最短与时间最短是两个不同概念。航程最短是指合位移最小。时间最短是指用最大垂直河岸的速度过河的时间。解决这类问题的依据就是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等时性及两个方向运动的独立性。  例9、
物块从光滑曲面上的P点自由滑下,通过粗糙的静止水平传送带以后落到地面上的Q点,若传送带的皮带轮沿逆时针方向转动起来,使传送带随之运动,如图1-16所示,再把物块放到P点自由滑下则 [ ]  A.物块将仍落在Q点  B.物块将会落在Q点的左边  C.物块将会落在Q点的右边  D.物块有可能落不到地面上  【错解分析】错解:因为皮带轮转动起来以后,物块在皮带轮上的时间长,相对皮带位移变大,摩擦力做功将比皮带轮不转动时多,物块在皮带右端的速度将小于皮带轮不动时,所以落在Q点左边,应选B选项。  学生的错误主要是对物体的运动过程中的受力分析不准确。实质上当皮带轮逆时针转动时,无论物块以多大的速度滑下来,传送带给物块施的摩擦力都是相同的,且与传送带静止时一样,由运动学公式知位移相同。从传送带上做平抛运动的初速相同。水平位移相同,落点相同。  【正确解答】物块从斜面滑下来,当传送带静止时,在水平方向受到与运动方向相反的摩擦力,物块将做匀减速运动。离开传送带时做平抛运动。当传送带逆时针转动时物体相对传送带都是向前运动,受到滑动摩擦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物体做匀减速运动,离开传送带时,也做平抛运动,且与传送带不动时的抛出速度相同,故落在Q点,所以A选项正确。  【小结】若此题中传送带顺时针转动,物块相对传送带的运动情况就应讨论了。  (1)当v0=vB物块滑到底的速度等于传送带速度,没有摩擦力作用,物块做匀速运动,离开传送带做平抛的初速度比传送带不动时的大,水平位移也大,所以落在Q点的右边。  (2)当v0>vB物块滑到底速度小于传送带的速度,有两种情况,一是物块始终做匀加速运动,二是物块先做加速运动,当物块速度等于传送带的速度时,物体做匀速运动。这两种情况落点都在Q点右边。  (3)v0<vB当物块滑上传送带的速度大于传送带的速度,有两种情况,一是物块一直减速,二是先减速后匀速。第一种落在Q点,第二种落在Q点的右边。第二单元:牛顿定律  [内容和方法]  本单元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其计算,牛顿运动定律,物体的平衡,失重和超重等概念和规律。其中重点内容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在牛顿第二定律中的应用,这其中要求学生要能够建立起正确的“运动和力的关系”。因此,深刻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则是本单元中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的基础。   本单元中所涉及到的基本方法有:力的分解与合成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是所有矢量进行加、减法运算过程的通用法则;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具体实际问题时,常需要将某一个物体从众多其他物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受力分析的“隔离法”,隔离法是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的基础,而对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又是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因此,这种从复杂的对象中隔离出某一孤立的物体进行研究的方法,在本单元中便显得十分重要。  [例题分析]  在本单元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初学者常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对物体受力情况不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其原因通常出现在对弹力和摩擦力的分析与计算方面,特别是对摩擦力(尤其是对静摩擦力)的分析;对运动和力的关系不能准确地把握,如在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问题时,常表现出用矢量公式计算时出现正、负号的错误,其本质原因就是对运动和力的关系没能正确掌握,误以为物体受到什么方向的合外力,则物体就向那个方向运动。  例1、如图2-1所示,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水平方向上共受三个力,F1,F2和摩擦力,处于静止状态。其中F1=10N,F2=2N。若撤去力F1则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合外力为( )  A.10N向左   B.6N向右   C.2N向左  D.0  【错解分析】错解:木块在三个力作用下保持静止。当撤去F1后,另外两个力的合力与撤去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A正确。  造成上述错解的原因是不加分析生搬硬套运用“物体在几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如果某时刻去掉一个力,则其他几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去掉这个力的大小,方向与这个力的方向相反”的结论的结果。实际上这个规律成立要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去掉其中一个力,而其他力不变。本题中去掉F1后,由于摩擦力发生变化,所以结论不成立。  【正确解答】由于木块原来处于静止状态,所以所受摩擦力为静摩擦力。依据牛二定律有F1-F2-f=0此时静摩擦力为8N方向向左。撤去F1后,木块水平方向受到向左2N的力,有向左的运动趋势,由于F2小于最大静摩擦力,所以所受摩擦力仍为静摩擦力。此时-F2+f′=0即合力为零。故D选项正确。  【小结】摩擦力问题主要应用在分析物体运动趋势和相对运动的情况,所谓运动趋势,一般被解释为物体要动还未动这样的状态。没动是因为有静摩擦力存在,阻碍相对运动产生,使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表现为一种趋势。由此可以确定运动趋势的方向的方法是假设静摩擦力不存在,判断物体沿哪个方向产生相对运动,该相对运动方向就是运动趋势的方向。如果去掉静摩擦力无相对运动,也就无相对运动趋势,静摩擦力就不存在。  例2、如图2-2所示水平放置的粗糙的长木板上放置一个物体m,当用力缓慢抬起一端时,木板受到物体的压力和摩擦力将怎样变化?  【错解分析】错解:以木板上的物体为研究对象。物体受重力、摩擦力、支持力。因为物体静止,则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错解一:据式②知道θ增加,f增加。  错解二:另有错解认为据式知θ增加,N减小;则f=μN说明f减少。  错解一和错解二都没能把木板缓慢抬起的全过程认识透。只抓住一个侧面,缺乏对物理情景的分析。若能从木块相对木板静止入手,分析出再抬高会相对滑动,就会避免错解一的错误。若想到f=μN是滑动摩擦力的判据,就应考虑滑动之前怎样,也就会避免错解二。  【正确解答】以物体为研究对象,如图2-3物体受重力、摩擦力、支持力。物体在缓慢抬起过程中先静止后滑动。静止时可以依据错解一中的解法,可知θ增加,静摩擦力增加。当物体在斜面上滑动时,可以同错解二中的方法,据f=μN,分析N的变化,知f滑的变化。θ增加,滑动摩擦力减小。在整个缓慢抬起过程中y方向的方程关系不变。依据错解中式②知压力一直减小。所以抬起木板的过程中,摩擦力的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小。压力一直减小。  【小结】物理问题中有一些变化过程,不是单调变化的。在平衡问题中可算是一类问题,这类问题应抓住研究变量与不变量的关系。可从受力分析入手,列平衡方程找关系,也可以利用图解,用矢量三角形法则解决问题。如此题物体在未滑动时,处于平衡状态,加速度为零。所受三个力围成一闭合三角形。如图2-4。类似问题如图2-5用绳将球挂在光滑的墙面上,绳子变短时,绳的拉力和球对墙的压力将如何变化。从对应的矢量三角形图2-6不难看出,当绳子变短时,θ角增大,N增大,T变大。图2-7在AC绳上悬挂一重物G,在AC绳的中部O点系一绳BO,以水平力F牵动绳BO,保持AO方向不变,使BO绳沿虚线所示方向缓缓向上移动。在这过程中,力F和AO绳上的拉力变化情况怎样?用矢量三角形(如图2-8)可以看出T变小,F先变小后变大。这类题的特点是三个共点力平衡,通常其中一个力大小、方向均不变,另一个力方向不变,大小变,第三个力大小、方向均改变。还有时是一个力大小、方向不变,另一个力大小不变,方向变,第三个力大小、方向都改变。
如图2-9天花板上用细绳吊起两个用轻弹簧相连的两个质量相同的小球。两小球均保持静止。当突然剪断细绳时,上面小球A与下面小球B的加速度为 [ ]  A.a1=g a2=g  B.a1=2g a2=g  C.a1=2g a2=0  D.a1=0 a2=g  【错解分析】错解:剪断细绳时,以(A+B)为研究对象,系统只受重力,所以加速度为g,所以A,B球的加速度为g。故选A。  出现上述错解的原因是研究对象的选择不正确。由于剪断绳时,A,B球具有不同的加速度,不能做为整体研究。  【正确解答】 分别以A,B为研究对象,做剪断前和剪断时的受力分析。剪断前A,B静止。如图2-10,A球受三个力,拉力T、重力mg和弹力F。B球受三个力,重力mg和弹簧拉力F′A球:T-mg-F =
0 ①B球:F′-mg =
0 ②  由式①,②解得T=2mg,F=mg  剪断时,A球受两个力,因为绳无弹性剪断瞬间拉力不存在,而弹簧有形米,瞬间形状不可改变,弹力还存在。如图2-11,A球受重力mg、弹簧给的弹力F。同理B球受重力mg和弹力F′。A球:-mg-F =
maA ③B球:F′-mg =
maB ④  由式③解得aA=-2g(方向向下)  由式④解得aB= 0  故C选项正确。  【小结】 (1)牛顿第二定律反映的是力与加速度的瞬时对应关系。合外力不变,加速度不变。合外力瞬间改变,加速度瞬间改变。本题中A球剪断瞬间合外力变化,加速度就由0变为2g,而B球剪断瞬间合外力没变,加速度不变。  弹簧和绳是两个物理模型,特点不同。弹簧不计质量,弹性限度内k是常数。绳子不计质量但无弹性,瞬间就可以没有。而弹簧因为有形变,不可瞬间发生变化,即形变不会瞬间改变,要有一段时间。  例4、甲、乙两人手拉手玩拔河游戏,结果甲胜乙败,那么甲乙两人谁受拉力大?  【错解分析】错解:因为甲胜乙,所以甲对乙的拉力比乙对甲的拉力大。就像拔河一样,甲方胜一定是甲方对乙方的拉力大。  产生上述错解原因是学生凭主观想像,而不是按物理规律分析问题。按照物理规律我们知道物体的运动状态不是由哪一个力决定的而是由合外力决定的。甲胜乙是因为甲受合外力对甲作用的结果。甲、乙两人之间的拉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是相互作用力,甲、乙二人拉力一样大。  【正确解答】甲、乙两人相互之间的拉力是相互作用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甲、乙两人身上。  【小结】生活中有一些感觉不总是正确的,不能把生活中的经验,感觉当成规律来用,要运用物理规律来解决问题。  例5、如图2-12,用绳AC和BC吊起一重物,绳与竖直方向夹角分别为30°和60°,AC绳能承受的最大的拉力为150N,而BC绳能承受的最大的拉力为100N,求物体最大重力不能超过多少?  【错解分析】错解:以重物为研究对象,重物受力如图2-13。由于重物静止,则有TACsin30°=TBCsin60°TACcos30°+TBCcos60°=G  将TAC=150N,TBC=100N代入式解得G=200N。  以上错解的原因是学生错误地认为当TAC=150N时,TBC=100N,而没有认真分析力之间的关系。实际当TBC=100N时,TBC已经超过150N。  【正确解答】以重物为研究对象。重物受力如图2-13,重物静止,加速度为零。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TACsin30°-TBCsin60°= 0 ①TACcos30°+TBCcos60°-G = 0 ②  
  而当TAC=150N时,TBC=86.6<100N  将TAC=150N,TBC=86.6N代入式②解得G=173.32N。  所以重物的最大重力不能超过173.2N。  例6、如图2-14物体静止在斜面上,现用水平外力F推物体,在外力F由零逐渐增加的过程中,物体始终保持静止,物体所受摩擦力怎样变化?  【错解分析】错解一:以斜面上的物体为研究对象,物体受力如图2-15,物体受重力mg,推力F,支持力N,静摩擦力f,由于推力F水平向右,所以物体有向上运动的趋势,摩擦力f的方向沿斜面向下。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  f+mgsinθ=Fcosθ ①  N-Fsinθ-mgcosθ=0 ②  由式①可知,F增加f也增加。所以在变化过程中摩擦力是增加的。  错解二:有一些同学认为摩擦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上,则有F增加摩擦力减少。  上述错解的原因是对静摩擦力认识不清,因此不能分析出在外力变化过程中摩擦力的变化。  【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在确定摩擦力方向。由于外力的变化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趋势有所变化,如图2-15,当外力较小时(Fcosθ<mgsinθ)物体有向下的运动趋势,摩擦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上。F增加,f减少。与错解二的情况相同。如图2-16,当外力较大时(Fcosθ>mgsinθ)物体有向上的运动趋势,摩擦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下,外力增加,摩擦力增加。当Fcosθ=mgsinθ时,摩擦力为零。所以在外力由零逐渐增加的过程中,摩擦力的变化是先减小后增加。  【小结】若斜面上物体沿斜面下滑,质量为m,物体与斜面间的摩擦因数为μ,我们可以考虑两个问题巩固前面的分析方法。  (1)F为怎样的值时,物体会保持静止。  (2)F为怎样的值时,物体从静止开始沿斜面以加速度a运动。  受前面问题的启发,我们可以想到F的值应是一个范围。  首先以物体为研究对象,当F较小时,如图2-15物体受重力mg、支持力N、斜向上的摩擦力f和F。物体刚好静止时,应是F的边界值,此时的摩擦力为最大静摩擦力,可近似看成f静=μN(最大静摩擦力)如图建立坐标,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
  当F从此值开始增加时,静摩擦力方向开始仍然斜向上,但大小减小,当F增加到FCOSθ= mgsinθ时,即F= mg?tgθ时,F再增加,摩擦力方向改为斜向下,仍可以根据受力分析图2-16列出方程  随着F增加,静摩擦力增加,F最大值对应斜向下的最大静摩擦力。  要使物体静止F的值应为  关于第二个问题提醒读者注意题中并未提出以加速度a向上还是向下运动,应考虑两解,此处不详解此,给出答案供参考。     例7、 如图2-17,m和M保持相对静止,一起沿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下滑,则M和m间的摩擦力大小是多少?  【错解分析】错解:以m为研究对象,如图2-18物体受重力mg、支持力N、摩擦力f,如图建立坐标有  再以m+N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如图2-19,(m+M)g?sinθ=(M+m)a③  据式①,②,③解得f = 0  所以m与M间无摩擦力。  造成错解主要是没有好的解题习惯,只是盲目的模仿,似乎解题步骤不少,但思维没有跟上。要分析摩擦力就要找接触面,摩擦力方向一定与接触面相切,这一步是堵住错误的起点。犯以上错误的客观原因是思维定势,一见斜面摩擦力就沿斜面方向。归结还是对物理过程分析不清。  【正确解答】因为m和M保持相对静止,所以可以将(m+M)整体视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2-19,受重力(M十m)g、支持力N′如图建立坐标,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x:(M+m)gsinθ=(M+m)a ①  解得a = gsinθ  沿斜面向下。因为要求m和M间的相互作用力,再以m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2-20。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  因为m,M的加速度是沿斜面方向。需将其分解为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如图2-21。  由式②,③,④,⑤解得f = mgsinθ?cosθ  方向沿水平方向m受向左的摩擦力,M受向右的摩擦力。  【小结】 此题可以视为连接件问题。连接件问题对在解题过程中选取研究对象很重要。有时以整体为研究对象,有时以单个物体为研究对象。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可以将不知道的相互作用力去掉,单个物体作研究对象主要解决相互作用力。单个物体的选取应以它接触的物体最少为最好。如m只和M接触,而M和m还和斜面接触。  另外需指出的是,在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时,有时需要分解力,有时需要分解加速度,具体情况分析,不要形成只分解力的认识。  例8、如图2-22质量为M,倾角为α的楔形物A放在水平地面上。质量为m的B物体从楔形物的光滑斜面上由静止释放,在B物体加速下滑过程中,A物体保持静止。地面受到的压力多大?  【错解分析】错解:以A,B整体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2-23,因为A物体静止,所以N=G=(M+m)g。  由于A,B的加速度不同,所以不能将二者视为同一物体。忽视了这一点就会造成错解。  【正确解答】分别以A,B物体为研究对象。A,B物体受力分别如图2-24a,2-24b。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运动方程,A物体静止,加速度为零。x:Nlsinα-f=0
①y:N-Mg-Nlcosα=0 ②  B物体下滑的加速度为a,x:mgsinα=ma
③y:Nl-mgcosα=0
④  由式①,②,③,④解得N=Mg+mgcosα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地面受到的压力为Mg十mgcosα。  【小结】 在解决物体运动问题时,在选取研究对象时,若要将几个物体视为一个整体做为研究对象,应该注意这几个物体必须有相同的加速度。  例9、
如图2-25物体A叠放在物体B上,B置于光滑水平面上。A,B质量分别为mA=6kg,mB=2kg,A,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开始时F=10N,此后逐渐增加,在增大到45N的过程中,则 [ ]  A.当拉力F<12N时,两物体均保持静止状态  B.两物体开始没有相对运动,当拉力超过12N时,开始相对滑动  C.两物体间从受力开始就有相对运动  D.两物体间始终没有相对运动  【错解分析】错解:因为静摩擦力的最大值近似等于滑动摩擦力。fmax=μN=0.2×6=12(N)。所以当F>12N时,A物体就相对B物体运动。F<12N时,A相对B不运动。所以A,B选项正确。  产生上述错误的原因一般是对A选项的理解不正确,A中说两物体均保持静止状态,是以地为参考物,显然当有力F作用在A物体上,A,B两物体对地来说是运动的。二是受物体在地面上运动情况的影响,而实际中物体在不固定物体上运动的情况是不同的。  【正确解答】 首先以A,B整体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2-26,在水平方向只受拉力F,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F=(mA+mB)a ①  再以B为研究对象,如图2-27,B水平方向受摩擦力f = mBa ②  
  代入式①F=(6+2)×6=48N  由此可以看出当F<48N时A,B间的摩擦力都达不到最大静摩擦力,也就是说,A,B间不会发生相对运动。所以D选项正确。  【小结】 物理解题中必须非常严密,一点的疏忽都会导致错误。避免错误发生的最好方法就是按规范解题。每一步都要有依据。  例10、
如图2-28,有一水平传送带以2m/s的速度匀速运动,现将一物体轻轻放在传送带上,若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则传送带将该物体传送10m的距离所需时间为多少?  【错解分析】错解:由于物体轻放在传送带上,所以v0=0,物体在竖直方向合外力为零,在水平方向受到滑动摩擦力(传送带施加),做v0=0的匀加速运动,位移为10m。  据牛顿第二定律F = ma有f =μmg =
ma,a =μg =5m/s2  上述解法的错误出在对这一物理过程的认识。传送带上轻放的物体的运动有可能分为两个过程。一是在滑动摩擦力作用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二是达到与传送带相同速度后,无相对运动,也无摩擦力,物体开始作匀速直线运动。关键问题应分析出什么时候达到传送带的速度,才好对问题进行解答。  【正确解答】以传送带上轻放物体为研究对象,如图2-29在竖直方向受重力和支持力,在水平方向受滑动摩擦力,做v0=0的匀加速运动。据牛二定律:F
= ma有水平方向:f
= ma ①竖直方向:N-mg = 0 ②f=μN ③  由式①,②,③解得a = 5m/s2  设经时间tl,物体速度达到传送带的速度,据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t=v0+at ④  解得t1= 0.4s    物体位移为0.4m时,物体的速度与传送带的速度相同,物体0.4s后无摩擦力,开始做匀速运动S2= v2t2⑤  因为S2=S-S1=10-0.4 =9.6(m),v2=2m/s  代入式⑤得t2=4.8s  则传送10m所需时间为t = 0.4+4.8=5.2s。  【小结】本题是较为复杂的一个问题,涉及了两个物理过程。这类问题应抓住物理情景,带出解决方法,对于不能直接确定的问题可以采用试算的方法,如本题中错解求出一直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10m用2s,可以拿来计算一下,2s末的速度是多少,计算结果v =5×2=10(m/s),已超过了传送带的速度,这是不可能的。当物体速度增加到2m/s时,摩擦力瞬间就不存在了。这样就可以确定第2个物理过程。  例11、
如图2-30,一个弹簧台秤的秤盘质量和弹簧质量都可以不计,盘内放一个物体P处于静止。P的质量为12kg,弹簧的劲度系数k=800N/m。现给P施加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使P从静止开始向上做匀加速运动。已知在前0.2s内F是变化的,在0.2s以后F是恒力,则F的最小值是多少,最大值是多少?  【错解分析】错解:  F最大值即N = 0时,F = ma+mg=210(N)  错解原因是对题所叙述的过程不理解。把平衡时的关系G = F+N,不自觉的贯穿在解题中。  【正确解答】解题的关键是要理解0.2s前F是变力,0.2s后F是恒力的隐含条件。即在0.2s前物体受力和0.2s以后受力有较大的变化。  以物体P为研究对象。物体P静止时受重力G、称盘给的支持力N。  因为物体静止,∑F=0N = G = 0 ①N = kx0②  设物体向上匀加速运动加速度为a。  此时物体P受力如图2-31受重力G,拉力F和支持力N′  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N′-G = ma ③  当0.2s后物体所受拉力F为恒力,即为P与盘脱离,即弹簧无形变,由0~0.2s内物体的位移为x0。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则  将式①,②中解得的x0= 0.15m代入式③解得a = 7.5m/s2  F的最小值由式③可以看出即为N′最大时,即初始时刻N′=N = kx。  代入式③得Fmin= ma + mg-kx0      =12×(7.5+10)-800×0.15=90(N)   F最大值即N=0时,F = ma+mg = 210(N)  【小结】本题若称盘质量不可忽略,在分析中应注意P物体与称盘分离时,弹簧的形变不为0,P物体的位移就不等于x0,而应等于x0-x(其中x即称盘对弹簧的压缩量)。第三单元:圆周运动  [内容和方法]  本单元内容包括圆周运动的动力学部分和物体做圆周运动的能量问题,其核心内容是牛顿第二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等知识在圆周运动中的具体应用。  本单元中所涉及到的基本方法与第二单元牛顿定律的方法基本相同,只是在具体应用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圆周运动的特点:物体所受外力在沿半径指向圆心的合力才是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因此利用矢量合成的方法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同样也是本单元的基本方法;只有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的方向沿半径指向圆心,物体才做匀速圆周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合外力与加速度的瞬时关系可知,当物体在圆周上运动的某一瞬间的合外力指向圆心,我们仍可以用牛顿第二定律对这一时刻列出相应的牛顿定律的方程,如竖直圆周运动的最高点和最低点的问题。另外,由于在具体的圆周运动中,物体所受除重力以外的合外力总指向圆心,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垂直,因此向心力对物体不做功,所以物体的机械能守恒。  [例题分析]  在本单元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初学者常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对物体做圆周运动时的受力情况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特别是物体在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静摩擦力参与提供向心力的情况;对牛顿运动定律、圆周运动的规律及机械能守恒定律等知识内容不能综合地灵活应用,如对于被绳(或杆、轨道)束缚的物体在竖直面的圆周运动问题,由于涉及到多方面知识的综合,表现出解答问题时顾此失彼。  例1、 一内壁光滑的环形细圆管,位于竖直平面内,环的半径为R(比细管的半径大得多),圆管中有两个直径与细管内径相同的小球(可视为质点)。A球的质量为m1,B球的质量为m2。它们沿环形圆管顺时针运动,经过最低点时的速度都为v0。设A球运动到最低点时,球恰好运动到最高点,若要此时两球作用于圆管的合力为零,那么m1,m2,R与v0应满足关系式是。  【错解分析】错解:依题意可知在A球通过最低点时,圆管给A球向上的弹力N1为向心力,则有  B球在最高点时,圆管对它的作用力N2为m2的向心力,方向向下,则有  因为m2由最高点到最低点机械能守恒,则有
   错解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向心力的分析中缺乏规范的解题过程。没有做受力分析,导致漏掉重力,表面上看分析出了N1=N2,但实际并没有真正明白为什么圆管给m2向下的力。总之从根本上看还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本功受力分析不过关。  【正确解答】首先画出小球运动达到最高点和最低点的受力图,如图4-1所示。A球在圆管最低点必受向上弹力N1
2009肇庆市教学质量评估统一检测高 三 语 文试卷说明:1、本试卷共8页,六大题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2、试题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其中第四大题为选做题,请考生在两组试题中选择一组作答,其他均为必做题。&&&&&&&&&
3、请考生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河北省唐山市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 文 试 题&说明:&&&&&& 1.本试卷所有答题均在答题卡上进行,不能答在试题卷上,答题前请仔细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按照“注意事项”的规定答题。2.本试卷包括七道大题21道小题,共150分。其中前三道大题(10个小题)为选择题。&&&&&& 3.做选择题时,如需改动,请用橡皮将原做擦干净,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与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追朔& 食不果腹& 联袂& 怨天忧人&&& &&&&&& B.陷阱& 欢心鼓舞& 碑帖& 成群结对&&&&&& C.零售& 黄梁一梦& 津贴& 一筹莫展&&& &&&&&& D.发酵& 兴高采烈& 提炼& 临渊羡鱼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叶君健先生在创作上决不渲染离奇情节去哗众取宠,坚持朴实的“白描”,被西方称之为“冷静到残酷”和“大师的写法”。&&&&&& B.清代著名诗人龚自珍性格傲岸,对权贵从不阿谀奉承,对一般人也都侧目而视,遭到很多人的嫉恨。&&&&&& C.一位研究社会保障问题的专家直言,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不应该由国家统一来定,而是应该由地方政府结合各地区的物价指数和经济发展水平来相机行事。&&&&&& D.成龙、李连杰两位名副其实的“功夫之王”,在发言中都说这是一次盼了15年的合作,“越打越顺”,他们惺惺惜惺惺,在镜头前紧紧拥抱以示合作非常愉快。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卡洛?库普在其最近发表的文章中声称,经过一系列挫折之后,中国目前正在研制的三款预警机中,至少有一款可能已经服役。&&&&&& B.朱院士表示,中国的气象卫星确实会受影响。这与美俄两颗通信卫星10日在西伯利亚上空790公里的区域发生太空相撞,产生了大量太空垃圾显然有关是分不开的。&&&&&& C.经过两年多的打拼,公司经营良好,如今不仅有了几十万元的积蓄,而且还清了贷款。&&&&&& D.2月11日,处于风暴中的多美滋公司表示,我们向所有的消费者保证,在中国大陆生产、销售的多美滋产品都是安全的。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①这是一次转变思想、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是一次磨练意志的活动,是一次令人奋发向上的活动,每一个参加的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锻炼。&&&&&& ②他的影片三次入围戛纳国际电影节,1993年终于如愿以偿――“霸王别姬”荣获&&& “金棕榈最佳影片鉴”和“全球影评人奖”。&&&&&& ③总之,在伊拉克得手,从一个时期看,美国可能成为国际棋局上的“最大赢家”;但从长远看,新的矛盾不断凸现,美国将面临更大的麻烦。&&&&&& ④“是的,”他听完我讲的几句什么话之后回答说,“脑瓜子的模样儿和个头儿,人跟人可不一样啦!”&&&&&& ⑤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二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A.①②⑤&&&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④⑤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南开中学模拟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二十一)&& 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试卷II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选择题共21题每题6分共126分)注意事项:1.答第1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无效。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016&&& Na23&&& P 31&1.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B.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频率之和为1C.基因型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大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2.异花传粉的二倍体植物所结种子胚乳的基因型都是AaaBbbCCc,据此可知
①其母本的基因型是aabbCC&&& ② 其父本的基因型是AABBcc& ③ 胚的基因型是AaBbCc& ④ 取幼嫩的胚乳细胞可以培育出有三个染色体组的植株& ⑤ 若A、B、C分别位于三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则该种子萌发长成的植株产生AbC型配子的概率为1/8A& 只有①②正确&& B 只有①②③正确&& C ①②③④正确&& D全部正确&3.下列有关植物生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果贮藏在完全无氧的环境中,可将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B.秋季植物叶片变黄后主要以来叶黄素进行光能的转换C.连阴雨天影响了植物的正常授粉,为防止番茄和向日葵减产,可以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D.大棚中的绿色植物阴天不需要补充CO2,是因为光反应弱制约了暗反应的进行&4.下列叙述中,与已知生物学事实不相符的是A.激素只有被细胞识别后才能发挥调节作用
B.特异的抗毒素使相应外毒素失去毒性C.基因脱离细胞便不能完成遗传信息的表达&
D.酶只有在活细胞中才能起到催化作用&5.下表是四种人类遗传病的亲本组合及优生指导,其中错误的是(&&& )&遗传病遗传方式夫妻表现型优生指导A抗维生素D佝偻病X染色体显性遗传丈夫:有病妻子:正常选择生男孩B血友病X染色体隐性遗传丈夫和妻子均正常(妻子的母亲为患者)选择生女孩C白化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夫妇均为表现型正常的携带者选择生女孩D并指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丈夫:正常妻子:有病产前基因诊断&&&&&&&&&&&&6.以下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一种蜣螂专以象粪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B.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C.使用粪便作肥料,其中的能量可以流向农作物,从而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D.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建造的人工生态系统,会强烈干扰其它生态系统&7.“绿色化学”提倡化工生产应提高反应的原子利用率,原子利用率=期望产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之比。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现代石油化工以乙烯为原料生成环氧乙烷的反应:&& 原子利用率为100%B.寻找合适的催化剂可以提高化工生产中反应的原子利用率C.从根本上解决环境和生态问题,需要依靠“绿色化学”的发展D.CO2与H2转化为乙烯:2CO2+6H2CH2=CH2+4H2O,反应的原子利用率为28%&&8.下列各图所示的装置中,肯定不符合防倒吸要求的是(&& )&9.美国《Science》杂志日报道:“关于植物是怎样互相窃听从而发现附近是否有一个很饿的食草动物”,文中提出了关于植物能释放出化学“云”(挥发性有机物)的假设。如图就是一种化学“云”-茉莉酮酸酯的结构简式,下列有关该物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物质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该物质与互为同分异构体C.该物质能发生银镜反应D.该物质在酸性条件下的水解程度比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程度更大&10.欲使0.1mol/LNaHCO3溶液中c(H+)、c(CO32-)、c(HCO3-)都减小,方法是(&& )A.通入CO2气体&&&&&&&&&&&&&&&&&
B.加入NaOH固体C.通入HCl气体&&&&&&&&&&&&&&&&&
D.加入饱和石灰水&11.将足量的CO2慢慢通入一定体积某浓度的NaOH溶液中,溶液的PH随CO2体积(已换算成标准状况)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不考虑过量的CO2在水中的溶解和反应过程中溶液体积的变化),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B.NaOH溶液的体积为2LC.M点粒子浓度的大小关系满足c(HCO3-)>c(CO32-)D.M、N点对应的纵坐标均大于7&12.某溶液中大量存在5种离子:NO3-、SO42-、Fe3+、H+、X,其物质的量之比为2:3:1:3:1,则X是(&& )A.Ca2+&&&&&&&&&&&&
B.Mg2+&&&&&&&&&&&&&&&
C.Cl-&&&&&&&&&&&&&&&
D.Ba2+&13.在一个密闭容器中用等物质的量的A和B发生反应:A(g)+3B(g)2C(g),该反应达到平衡时,平衡混和气中A的体积分数为(&& )A.50%&&&&&&&&&&&&
B.60%&&&&&&&&&&&
C.70%&&&&&&&&
D.无法计算&14.O1、O2位水面上相距8m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两个波源,以O1、O2的连线为x轴在水平面上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已知波源O1、O2形成的机械波波长均为2m,振幅均为2cm,关于图中A、B、C、D各点说法正确的是(&&&&& )A.A点为振动减弱点B.B点在振动过程中最大高度差为8cmC.若两波已传到C点,如果此时O1正经过平衡位置向上振动,则C点处于波峰位置D.D点在任何时刻,距该水平面的竖直高度总是4cm&&&15.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个内外壁都光滑的气缸,质量
为M,气缸内有一质量为m的活塞,已知M&m。活塞密封一部分理想气体。现对气缸施工水平向左的拉力F(如图甲)时,气缸的加速度为a1,封闭气体的压强为P1,体积为V1;若用同样大小的力F水平向左推活塞,如图乙,此时气缸的加速度为a2,封闭气体的压强为P2、体积为V2,设密封气体的质量和温度均不变。则 (&&& )A.a1>a2,P1& P2,V1>V2&&&&&&&&&&&
B.a1& a2,P1& P2,V1&V2& C.a1=a2,P1& P2,V1&V2&&&&&&&&&&&&
D.a1=a2,P1& P2,V1>V2&
16.如图所示是a、b两细束单色光从空气射入介质Ⅰ或介质Ⅱ的光路图,入射角相同,折射角均为、、、。已知<<<,则(  )A.对于同一种色光,介质Ⅰ的折射率大于介质Ⅱ的折射率B.在同种介质中,a光比b光的传播速度小C.用a光和b光照射竖直放置的肥皂膜时,a光的干涉条纹间距大D.若用a光照射某金属时发生光电效应,b光一定不能使金属发生光电效应启动加速度a14m/s2制动加速度a28m/s2直道最大速度v140m/s弯道最大速度v220m/s直道长度s218m&17.摩托车由静止开始先走完一段直道,然后驶入一段半圆形的弯道,在弯道上行驶时车速不能太快,以免因离心现象偏出车道而发生危险。要使摩托车在直道上行驶所用时间最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有关数据见表格)
( )A.由静止开始一直加速到20m/sB.由静止加速到40m/s,然后再减速到20m/sC.由静止加速到36m/s,然后再减速到20m/sD.最短时间为12s&&&&&&&&&&18.为检测某化工厂的污水排放量,技术人员在该厂的排污管末端安装了电磁流量计。该装置由绝缘材料制成,长、宽、高分别为a、b、c,左右两端开口。在垂直于上下底面方向加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的匀强磁场,在前后两个内侧面分别固定有金属板电极,如图所示。污水充满管口从左向右流经该装置时,理想电压表将显示两个电极间的电压U。用Q表示污水流量(单位时间内排除污水的体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污水中正离子较多,则前表面比后表面电势高B.若污水中负离子较多,则前表面比后表面电势高C.污水中离子浓度越高电压表的示数越大D.电压表示数U与污水流量Q成正比,与a、b无关&19.如图所示,L1和L2为两条平行线, L1上方和L2下方都是垂直纸面向里的磁感应强度相同的足够大匀强磁场,L1与L2之间为真空区域。A、B两点都在L2上。带电粒子(不计重力)从A点以初速v与L2成θ=30°斜向上射出,粒子第一次斜向上穿过L2时,将该点标记作B点。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粒子一定带正电B.带电粒子经过B点时的速度一定跟在A点的速度不同C.将带电粒子在A点时的初速度变大但方向不变,它一定&&&&&&&&&&&&&&&&&&&&&&&&
不过B点D.将带电粒子在A点时的初速度变大但方向不变,它一定&&&&&&&&&&&&&&&&&&&&&&&&
经过B点&20.我国和欧盟合作的“伽利略”全球定位系统的空间部分由平均分布在三个轨道面上的30颗卫星组成,每个轨道平面上等距分布10颗卫星,从而实现高精度的导航定位。假设“伽利略”
系统中每个卫星均绕地心O做匀速圆周运动,轨道半径为r,一个轨道平面上某时刻10颗卫星所在位置分布如图所示。其中卫星1和卫星3分别位于轨道上的A、B两位置,若卫星均顺时针运行,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为g,地球半径为R,不计卫星间的相互作用力。则以下判断不正确的是(&&&& )A.卫星1由位置A运动到位置B的过程中万有引力做功为零B.卫星1向后喷气就一定能追上卫星2C.卫星1由位置A运动到位置B所需的时间为D.10颗卫星的加速度大小相等且均为&21.某同学在实验室里熟悉各种仪器的使用.他将一条形磁铁放在水平转盘上,如图甲所示,磁铁可随转盘转动,另将一磁感应强度传感器固定在转盘旁边.当转盘(及磁铁)转动时,引起磁感应强度测量值周期性地变化,该变化的周期与转盘转动周期一致.经过操作,该同学在计算机上得到了如图乙所示的图像.该同学猜测磁感应强度传感器内有一线圈,当测得磁感应强度最大时就是穿过线圈的磁通量最大时.按照这种猜测(&&&&& )
A.在t=0.1 s时刻,线圈内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未发生变化,B.在t=0.15 s时刻,线圈内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发生了变化,C.在t=0.1 s时刻,线圈内产生的感应电流的大小达到了最大值,D.在t=0.15 s时刻,线圈内产生的感应电流的大小达到了最大值.&&&&&&&&&&&&&&&&&&&&&&&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南开中学模拟卷)&&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二十一)&&&&& 第Ⅱ卷(共10题共174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2.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22.(18分)(1)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需要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两根细绳,细绳的另一端都有绳套(如图)。实验中需用两个弹簧秤分别勾住绳套,并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某同学认为在此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项:A.两根细绳必须等长。&& B.橡皮条应与两绳夹角的平分线在同一直线上。C.在使用弹簧秤时要注意使弹簧秤与木板平面平行。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填入相应的字母)&(2)(8分)在“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中,小灯泡标有“3.8V、1.14W”字样;电压表V量程5V,内阻约为5kΩ;直流电源E的电动势4.5V,内阻不计;开关S及导线若干;其他供选用的器材还有:电流表A1量程250mA,内阻约为2Ω;电流表A2量程500mA,内阻约为1Ω;滑动变阻器R1阻值0-10Ω;滑动变阻器R2阻值0-2kΩ。为了使调节方便,测量的准确度高:&& ①实验中应选用电流表&&&&& ,滑动变阻器&&&&&&
。(每空1分 共2分)②在虚线框内画出实验电路图。(3分)③这个实验的系统误差是由&&&&&&&&&
引起的,小灯泡电阻的测量值&&&&&&&&&&
真实值(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每空1分共2分)&&&&④由正确实验操作得到的数据描绘出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右图所示,将本实验用的小灯泡接入下图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恒为6V,定值电阻R1=30Ω。电流表读数为0.45A,此时小灯泡消耗的实际功率为&&&&&
W(3分)。 (不计电流表的内阻)。&
&&&&&&&&&(3)(8分)发光二极管是某些电器上作指示用的一种电子元件(可看做纯电阻),在电路中的符号为,只有电流从所标的“+”号输入、从&& 所标的“-”号的一端流出时,它才可能发光.厂家提供的某种发光二极管的U-I图线如图所示.①若使用电动势为12V内阻可以忽略不计的电源供电,且二极管正常工作(工作电压为2.0V),则需要在电源和二极管之间________(填写“串联”或“并联”)上________Ω的电阻.②二极管允许的最大电流为56mA,选用下列器材可验证这种元件的曲线与厂家提供的数据是否一致:A.1.5V干电池两节;&&&&&&&&&&&&&&&&&
 B.0~50的滑动变阻器一个;C.量程15V,内阻50k电压表一只;&&   D.量程3V,内阻20k的电压表一只;E.量程3mA,内阻0.01的电流表一只;&  F.量程100mA,内阻5的电流表一只;G.待测发光二极管一只;&&&&&&&&&&&&&
  H.导线、开关.&&&&&&&&&&&&&&&&&&&&&&&&&&&&&&&&&&&& 为准确、方便地进行检测,电压表应该选用________,电流表应该选用________.(填字母符号)  ③在方框中画出电路图.&&&23.(16分)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小球,以初速度v0自h高度水平抛出。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1)求小球从抛出点至第一落地点P的水平位移S 的大小;(2)若在空间竖直方向加一个匀强电场,发现小球水平抛出后做匀速直线运动,求该匀强电场的场强E的大小;(3)在第(2)基础上若在空间再加一个垂直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发现小球抛出后沿圆弧轨迹运动,第一落地点仍然是P点,求该磁场& 磁感应强度B的大小。&&&&&&&&&&&&&&&&&&&&&&&&&&&&&&24.(18分)两端开口、内壁光滑的直玻璃管MN竖直固定在水平面上,a、b二个小球,直径相等,略小于玻璃管的内径,且远小于玻璃管的长度,大小可忽略不计;a、b两球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m1 = 2m2)。开始时,a球在下b球在上两球紧挨着在管口M处由静止同时释放,a球着地后立即反弹,其速度大小不变,方向竖直向上,与b球相碰,接着b球竖直上升。设两球碰撞时间极短、碰撞过程中总动能不变,在b球开始上升的瞬间,一质量为m3的橡皮泥c在M处自由落下,如图所示。b与c在管中某处相遇后粘在一起,要使b、c粘合后能够竖直飞出玻璃管口,则m2与m3之比必须满足什么条件?&&&&&&&&&&&&&&&&&&&&&&&&&&&&25.(22分)如图所示,平行金属导轨与水平面间夹角均为θ=
370 ,导轨间距为 lm ,电阻不计,导轨足够长.两根金属棒 ab 和 a '
b ' 的质量都是0.2kg ,电阻都是 1Ω ,与导轨垂直放置且接触良好,金属棒和导轨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5 ,两个导轨平面处均存在着垂直轨道平面向上的匀强磁场(图中未画出),磁感应强度 B 的大小相同.让a ' b ' 固定不动,将金属棒ab 由静止释放,当 ab 下滑速度达到稳定时,整个回路消耗的电功率为 8W 。求:(1) ab 达到的最大速度多大? ( 2 ) ab 下落了 30m
高度时,其下滑速度已经达到稳定,则此过程中回路电流的发热量 Q 多大? ( 3 )如果将 ab 与 a '
b ' 同时由静止释放,当 ab 下落了 30m 高度时,其下滑速度也已经达到稳定,则此过程中回路电流的发热量 Q' 为多大? ( g =10m / s2 , sin370 =0.6
,cos370 =0 . 8 ) &&&&&&&&&&&&&&&&&&&&26.(13分)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图中(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未列出),B、C为常见的两种金属单质,且B和C的摩尔质量之比为7:8;A为常见的非金属单质;E为一种具有磁性的黑色粉末;H为红褐色沉淀;I为白色沉淀。请回答下列问题:(1)A的化学式为&&&&&&&&&&&&&
,H的化学式为&&&&&&&&&&&&&&&&
。(2)反应①中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3)反应⑦的化学方程式为&&&&&&&&&&&&&&&&&&&&&&&&&&&&&&&&&&&&
。(4)单质C与G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7.(19分)I:快乐是什么?精神病学专家通过实验发现:在大脑的相应部位-“奖赏中心”给与柔和的电击,便会使人处于极度快乐的状态。人们已经将“奖赏中心”各部分的脑电图绘制出来,并认为在各区域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是多巴胺,所以“奖赏中心”又称为多巴胺系统,多巴胺的结构如图,回答下列问题:(1)多巴胺的分子式为&&&&&&&&&&&&&&&&&&&&&&&&
。(2)多巴胺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有&&&&&&&&&
。A.加成反应&&&&& B.取代反应&&&&&& C.水解反应(3)多巴胺可由香兰素与硝基甲烷反应后再经“锌汞”还原水解制得。合成过程可表示如下:&&①写出M的结构简式:&&&&&&&&&&&&&&&&&&&&&&&&&&&
。②多巴胺分子中羟基处于苯环上不同位置时的同分异构体(苯环上的其他结构不变)共有&&&&& 种(包括上图所示的多巴胺结构)。II:据图分析下列转化关系,并回答下列问题:其中B能与银氨溶液反应;D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也能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生加成反应。(1)C中含有的官能团有(填名称)&&&&&&&&&&&&&&&&&&&&&&&&&&&&
。(2)反应④发生时,需要的无机试剂是&&&&&&&&
。A.NaOH溶液&& B.Na2CO3溶液&&& C.NaHCO3溶液&& D.NaCl溶液(3)反应①中,1mol
参加反应时消耗的NaOH的物质的量最多为&&&&& mol。(4)D在一定条件下能聚合生成一种高吸水性树脂,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8.(18分)硝酸是极其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上将产生的NO2在密闭容器中用水多次反复循环吸收制备硝酸。(1)工业上用水吸收NO2生产HNO3,生成的气体经多次氧化、吸收的循环操作充分转化为硝酸(假定上述过程无其他损失)。试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为了证明NO也可以与氧气和水共同生成HNO3,某学生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有关夹持装置已略去)。①检查装置气密性良好后,为观察到NO气体生成,打开K1,关闭K2,应从U型管的长管口注入稀硝酸至&&&&&&&&&&&&&&&&&&&&&&&&&&&&&&&&&&&&&&&
后,迅速关闭K1,观察到U型管内的现象是&&&&&&&&&&&&&&&&&&&&&&&&&&&&&
&&&&&&&&&&&&&&&&&&&&&&&&&&&&&&&&&&&&&&&&&&&&&&&&&&&&&&&&&&&&&&&
&。②装置III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蘸NaOH溶液的棉花团的作用是&&&&&&&&&&&&&&&&&&&&&&&&&&&
。④打开K2,至装置II中长玻璃管中的气体呈无色后,打开K3,反应一段时间后,长玻璃管中并未充满液体。设计简单方法检验长玻璃管中的气体是否含NO。&&&&&&&&&&&&&&&&&&&&&&&&&&&&&&&&&&&&&&&&&&&&&&&&&&&&&&&&&&&&&&
。&29.(16分)称取质量为m1 g的NaOH和NaHCO3的固体混和物置于密闭容器中,在300℃条件下充分加热,排尽气体后,测得剩余固体质量为m2 g。小林和小芳两同学对加热后的剩余固体进行研究。为了研究方便,令a=m2/m1(1)小林作了如下分析:①上述固体在加热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
、&&&&&&&&&&&&&&&&&&&&&&&&&&&
&&&&&。②a的取值范围是&&&&&&&&&
&&&&&。当a=53/79时,剩余固体的成分为(填化学式,下同)&&&&&&&&
&&;当a=53/61时,剩余固体的成分为&&&&&&& &&&。(2)小芳同学取一定质量的剩余固体配成500mL的溶液,逐滴滴入0.5mol/L的硫酸。产生的气体与所加硫酸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则小芳所取的剩余固体的质量为&&&&&&&&&&&&
g。&&&&&&&&&&&&&&&&&&&&&30.(9分)(一)人21号染色体上的短串联重复序列(STR,一段核苷酸序列)可作为遗传标记对21三体综合症作出快速的基因诊断(遗传标记可理解为等位基因)。现有一个21三体综合症患儿,该遗传标记的基因型为++一,其父亲该遗传标记的基因型为+一,母亲该遗传标记的基因型为-一。请问:(1)双亲中哪一位的21号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未发生正常分离?&&&&&&&&&&&&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假设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和分离是正常的,请在图中A一G处填写此过程中未发生正常分离一方的基因型(用十、一表示)。(2)21三体综合症个体细胞中,21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在表达时,它的转录是发生在&&&&&&&&&
中。(3)能否用显微镜检测出21三体综合症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请说明其依据。&&&&&&&&&&(4)请简述HIV病毒在寄主细胞内复制繁殖的过程。&&&&&&&&&&&&&(二)(16分)获得2006年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育种专家李振声,长期从事小麦与偃麦草远源杂交和染色体工程育种的研究。他与其他育种专家经过20多年的努力,培育出了高产、抗病性强的小麦新品种。对小麦新品种的染色体组成研究发现,偃麦草具有抗病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移接到普通小麦的染色体上了。下图示意他们育种的主要过程: (8分)&& P &&小麦& × &偃麦草&&&&&&&&&&&&&
杂种 ×小麦&&&&&
大面积种植杂种Fn&&&&&&&&&&&&&&&&&&&&&&&&&&&&&&&&&&&&&&&
获得高产、抗病特殊的气候条件:连天阴雨后的暴晒,大部&& 性强的新品种&&&&&&&&&&&&&&&&&&
分杂种植株“青干”,只有极少数植株存活。请回答下列问题:(1)将此育种过程中获得的杂种种植后性状一定会出现&&&&&&&&&&
。多年、大面积种植杂种的目的是要获得具有&&&&&&&&&&&&&
性状的能够&&&&&&&&&&
遗传的小麦新品种。(2)在小麦新品种选育的过程中,特殊的气候条件起到了&&&&&&&
&&&&&&&&的作用。(3)小麦与偃麦草杂交培育出小麦新品种的事实,突破了&&&&&&&&&&&&&&&&&&
。(4)从理论上讲,采用植物细胞工程技术也可以获得小麦与偃麦草的杂种植株,过程如下图所示。&&&在①、②、③步骤中,需要分别添加(物质)&&&&&&&&&&&&&&&&&&&&&&&&&&&
、&&&&&&&&&&&&&&&&&&&
和&&&&&&&&&&&&&&&&&&&&&&&&
是实验成功的关键。&&&&&&&&31. (11分)给你两个大小相同的萝卜(新鲜的),10%的盐酸、蔗糖、蒸馏水、显微镜、玻片、小刀、烧杯、吸水纸等材料用具。请从中选用部分器材,用最简单的方法,设计一个小试验,验证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1)你准备的试验材料和用具是:&&&&&&&&&&&&&&&&&&&&&&&&&&&&&&&&&
。(2)操作过程是(写出要点即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