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在海南主要农作物种植农作物,种什么好

我国海南省冬季种植瓜果蔬菜已达百万
日 来源: 互联网 【】 【】分享到:
中研网讯:  日前,我们来到了省文昌参加了当地的冬季瓜种生产的展示会。我们从会议上了解到,海南省整个的冬季种植的瓜菜总面积已经达到了100万亩,为108万亩,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6%。记者发现,本季冬季瓜菜出产,比从前愈加注重,不仅对接商场调整种类结构,并且深化了解、栽培结构,合理组织植期,确保瓜菜商品均衡上市。  海南省各市县积极开展冬种瓜菜作业,到11月12日,全省冬种面积达108万亩,其间瓜类39.72万亩、豆类10.83万亩、椒类34.74万亩、茄子4.47万亩、小西红柿7.65万亩、其他冬种瓜菜10.74万亩。东方栽培面积已达18.54万亩、乐东有12.87万亩、文昌已栽培11.87万亩。  “依据商场需求和出产经历,咱们提出了‘增瓜、增豆、减辣’的栽培结构调整思路。”乐东黎族自治县局副局长陈俊华说,依据瓜菜上市冷季空间,有方案组织栽培时刻,早期(9月底)栽培瓜菜份额不超越20%,以茄类、椒类为主,中期(10月-12月)栽培瓜菜份额占70%,以哈密瓜、豇豆、青瓜为主,抢占北方1月-3月商场,后期(次年1月今后)以豇豆和青瓜为主。万宁市在9月底就组织了农业部门、公司、合作社等赴省外销地调查,签订了6万吨的订单。
相关研究报告
2014年11月
2014年11月
2014年11月
2014年11月
2014年11月
2014年11月
2014年11月
2014年11月
2014年11月
2014年11月
2014年11月
2014年11月
本文分享地址:
相关新闻关键词阅读:
洛阳牡丹产业2020年总产值将达到300亿元...
根据盖世汽车网整理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国内A0级轿车市场继续萎缩:销量...
深秋已至,记者调查部分国家5A级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后发现,多数景区均准备在...
10月3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了2014年第三季度我国工业通信业发展情况新...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7月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同比增长为12%,为 20131...
电子商务的发展正在冲击着传统的商业模式和市民的消费理念,悄然改变、甚至...
携程透露,国庆作为传统的出游旺季,酒店业务增长迅猛,国庆 7天大批量游9...
截止到目前,全国仅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三亚5个城市仍在执行限购。1...
深圳运营中心:深圳市中研普华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华南运营总部:深圳市福田中心区深南中路东风大厦12楼全层 邮编:518031 &&乘车路线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856--5388 客户服务专线:6 06 96
专线:6 29596 专线:6
媒体合作:6 广告合作:6网站合作:6 邮箱: 传真:8
咨询QQ:5336038
Copyright (C) 199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行业研究网(简称“”) TM 旗下网站 粤ICP备号海南适合种植什么 海南气候适宜种植什么?_教师百科
当前位置: >
海南适合种植什么 海南气候适宜种植什么?
话题0:海南气候适宜种植什么? 回答:现在的地不是你想包就可以包的,坑死你。 海南可以种植很多东西,几乎属于热带植物的都可以种吧。橡胶,香蕉,木瓜,绿橙,西瓜,荔枝,龙眼等等的。你可以去海南水果大全,看看什么你喜欢种的吧。 海南中部属于山地,主要是种植橡胶,务农...
话题1:海南适合种植哪些农作物 回答:海南属高温多雨、长夏无冬的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是我国热量和水分最丰富的地区,适于热带作物生长。热带作物有:橡胶、剑麻、油棕、椰子、咖啡、可可、胡椒。热带水果有:香蕉、柑橘、菠萝、芒果、荔枝、龙眼等。 至于您说到的就要您采取一定...
话题2:海南种植的蔬菜有哪些? 回答:我认识比较多的有:黄瓜、豆角、冬瓜、苦瓜、水瓜、葫芦瓜、青菜、草莓、生菜、香菜、尖椒、荷兰豆、四季豆、南瓜、韭菜、茄子、地瓜、芹菜等......太多了凡是北方夏秋季才能生长的蔬菜在海南基本都能生长,而且还可以是反季节种植。
话题1:海南适合种植什么水果? 回答:海南是热带气候比较适合种植 椰子、菠萝、芒果、菠萝蜜、荔枝、香蕉、龙眼、杨桃、木瓜、红毛丹、神秘果、番荔枝、枇杷、榴莲、人心果、芭蕉等
话题0:海南地区适合种植什么药材 回答:龙血树龙舌兰科龙血树属灌木,原产马来西亚、印度、中国、大洋洲,我国海南各地常见。龙血树寿命长达六千年,有“不老松”之称,为美丽的室内外的观赏植物。小花龙血树可提取我国中医传统用的内外伤科要药“血竭”。 肉 桂樟科樟属乔木,分布于云南...
话题1:海南适合种植什么药材 回答:胡椒、沉香、降香、檀香、豆蔻
话题2:海南适合种植什么药材 回答:海南岛是我国最大的热带地区,目前海南岛有野生维管束植物4680种,占全国植物种类的15%,其中约有610种为全国特有物种,有58种被列为国家保护植物,有42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乔灌木种类共有2200多种,占全国的28.6%,其中800多种为经济价值较...
话题1:海南适合种植的中药材 回答:适应热带气候的药用植物都可以种植的。 列举几种: 龙血树龙舌兰科龙血树属灌木,原产马来西亚、印度、中国、大洋洲,我国海南各地常见。龙血树寿命长达六千年,有“不老松”之称,为美丽的室内外的观赏植物。小花龙血树可提取我国中医传统用的内...
话题0:海南岛适合种植什么药材,经济价格高,需求量大? 回答:海南岛可以种植油用牡丹,白芍。桔梗,丹参,决明子等,这些品种市场需求量大,价格稳定,如果种植面积大,可以回收。
话题1:海南东部可以种植什么样的植物 回答:资料: 海南省,简称琼,别称琼州,位于我国南端。海南省是我国国土面积(陆地面积加海洋面积)第一大省,海南经济特区是我国最大的省级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海南的植被生长快,植物繁多,是热带雨林、热带季雨...
☆ 欢迎您转载分享:
海南适合种植什么 海南气候适宜种植什么?,海南适合种植什么自动抓取自网络,若无意中侵犯到您 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月热门文章南繁近水月 海南何得之最优良的种子在这里育出,最好的种植技术在这里使用
  6月,全国29个省(市、区)800多家科研生产单位、高等院校、民营科技企业的5000多名农业专家、学者带着成果陆续离开海南。在此前的9个多月里,他们带着新技术、新品种从全国各地汇聚到海南南部,开展农作物种子加代、鉴定、繁育、制种等科研生产活动。
  这种活动,也就是“南繁”。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育成的700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中的70%均由南繁育制,每年冬季带着全国最先进的农业技术汇聚于此,因此南繁基地被誉为种业“硅谷”。
  然而,美国硅谷因为计算机技术的汇聚而吸引了上千家企业聚集,成为电子工业和计算机业王国;与之相较,南繁种业“硅谷”,并未像美国硅谷一样,因为科技而聚集一批企业,形成“种业王国”或“农业王国”。每年9月,农业科技随着南繁工作者的到来在海南聚集,随着他们6月的离去而散去,科技聚集的能量并未发挥。
  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南繁基地建设。今年4月,省委书记罗保铭考察三亚时指出,南繁基地事关国家种业安全,袁隆平院士在南繁基地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目前已在越南、菲律宾、印尼等多个国家推广。海南各级党委政府要服务国家大局,全力支持南繁基地建设,使之成为我国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种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和基地,并借力提升海南本地农产品品质。
  省委副书记、省长刘赐贵也在考察三亚时表示,南繁育种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要全力支持,做好服务保障。支持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海棠湾育种基地建设好,进一步推动科研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使之成为新的科研与旅游胜地。
  今年6月,三亚市政府常务会通过了《三亚市2015年农村工作意见》,将筹建国际种子现货和期货交易中心,推进国家杂交水稻三亚南繁综合实验基地和袁隆平国家水稻公园建设,启用海南国家南繁研发中心暨公共试验服务平台。
  南繁带来了什么
  中国“饭碗”的底部支撑
  50多年来全国育成的农作物优良品种通过南繁完成了六至七次的更新换代,且每次品种更新增产幅度都达到10%以上
  登上三亚南滨农场宿舍楼顶,以此为中心环视360度,玉米研究中心、登海种业、鹤壁农科院、登海良玉、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玉米育种单位的南繁基地依次进入眼帘。每年3月,这里的玉米进入了收获期,可以看到穿着白大褂的育种人员顶着30多摄氏度的高温穿梭在田间。
  这不是普通的玉米田,这里汇聚了“浚单20”、“登海605”、“良玉99”、“京科968”等最新研究出来的高产良种玉米。对消费者来说,意味着餐桌上玉米更丰富了;对国家粮食安全来说,则意味着面积和总产均居“三大主粮”首位的玉米发展有了品种保障。
  每年10月至次年5月,5000多名育种人员像候鸟一样飞来海南三亚,一待就是半年。他们的目的不是惬意地在海滩或在热带雨林中漫步,而是为了一粒粒小小的农作物种子。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说,农业育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海南丰富的光热资源可以缩短育种周期一半以上,也就是说,在内地需要8年完成的育种工作,在海南,用4年的时间就可以完成。
  据悉,50多年来全国育成的农作物优良品种通过南繁完成了六至七次的更新换代,大大缩短了内地农作物品种自然改良时间,且每次品种更新增产幅度都达到10%以上。因此南繁基地也被称为中国育种“加速器”。
  三亚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柯用春介绍,近年经过南繁加速品种选育的优势更加突出,空间聚集效应日益凸显。南繁作物种类扩展到水稻、棉花、小麦、油菜、烟草、蔬菜、西瓜、哈密瓜、豆角、辣椒等30余种,此外还正向水产、动物禽畜、中草药、花卉、果树、食用菌等新领域不断拓展。
  中国对外农业交流的平台
  海南20万亩南繁基地,不仅为中国农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也正在促进着世界农业发展
  2015年4月,一群老外在三亚南繁基地超级稻百亩示范田内,一边观赏,一边啧啧惊叹。观赏的是,正在海风吹拂下如海浪般的稻穗,丰收的气息扑面而来。
  “没有想到水稻的产量能够达到这么高!”来自尼泊尔的亚达夫惊叹道,在尼泊尔水稻平均亩产量仅为200公斤,而在中国,水稻平均亩产量达到450多公斤,试验田最高亩产量更是让人惊叹。
  5月9日,来自广东、广西、湖南、海南等地水稻专家对这片超级杂交稻“超优千号”三亚海棠湾百亩示范基地进行了测产验收,平均亩产达941.79公斤,打破海南历史最高纪录。
  南繁,汇聚着中国顶尖级农业科学家、最新农作物品种和最新农业技术,每年都吸引了不少国内专家前来学习取经,成为中国对外农业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与此同时,经过南繁的种子也走出海南岛,漂洋过海,在国外开花结果。
  “目前印度种植杂交水稻面积已有250万公顷,产量达7吨/公顷—10吨/公顷,比常规稻平均每公顷高出1吨的产量。”印度杂交水稻专家依希库马说,对于印度的粮食安全来说,杂交水稻是至关重要的,印度政府还将进一步推广。
  海南农业科学家也带着种子到海外进行援助。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已经将哈密瓜、洋香瓜、冬瓜、辣椒、空心菜等24类60多个品种瓜菜带到了刚果(布)。
  促进海南农业结构调整
  目前海南种植的冬季瓜菜品种90%以上来自于南繁基地,让海南农业走向热带高效农业
  每年的冬春季节,乐东黎族自治县佛罗镇的瓜菜种植基地里,绵延数百米的钢架大棚此起彼伏,一个个哈密瓜拉弯了藤蔓。
  乐东佛罗镇种植户石挺姣之前靠“做海”生存,前两年和亲戚合伙,种植了100多亩哈密瓜。她说,“每造哈密瓜亩产在7000斤左右,一年种三造,从10月到次年的4月,正好与新疆相反(7月到9月上市),所以价格不错,每亩年产值有5万元,扣除成本,每年每亩利润有3万元。效益比打渔要好。”
  历史上,海南从未种植过哈密瓜。哈密瓜进入海南并发展成为一大产业,得益于上世纪90年代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明珠在海南从事哈密瓜南繁育种时,选育出适合海南种植的品种,并且研究出了配套的栽培技术,让哈密瓜“南移”,实现了哈密瓜在海南高产高效。如今,哈密瓜在海南已发展到年种植面积近10万亩、产值20个亿。
  海南也从南繁获得了不少经济效益。柯用春说,南繁直接推动海南冬季瓜菜的发展,目前海南种植的冬季瓜菜品种90%以上来自于南繁基地。
  30年前,通过南繁带动三亚南滨农场成功试种商品黄瓜后,海南冬季瓜菜迅速发展,直接推动海南冬季农业结构调整。如今,海南冬季瓜菜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让海南农业走向热带高效农业。
  海南如何更好取得“近水楼台”效应
  海南新品种新技术更新较慢
  南繁单位选育品种很少在本地试点、推广,并且用人多从内地带入,本地仅仅是原材料的生产地,产品就地转化率低
  虽然,南繁带动了海南农业结构调整,但是面对每年冬季汇聚海南的新品种,海南并未充分利用,实现“近水楼台先得月”。省农业厅总农艺师黄正恩说,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口味的改变,瓜果菜品种大约五六年会更新一次,而海南很多农户种的是10多年的老品种。
  例如,不少琼海农民还依然种植着十多年的厚皮泡椒品种。来自上海的经销商王波说,厚皮泡椒过去比较畅销,以前发往上海的瓜菜每车都要配1万-2万斤厚皮泡椒,但现在逐年减少,两年前,我们就不再收圆椒了。
  来自江苏的经销商张以刚也认为,不管是瓜类、茄类还是椒类,各大类细分的品种都有很多,海南虽然这几年种植的品种逐渐增多,但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记者采访中也发现,海南很多蔬菜品种先在内地大规模种植,市场需求已经形成,然后由收购商带到海南进行推广。而等到在海南进行选育、推广,农民大规模种植,内地最佳市场销售期已经过去。南繁单位选育品种重点考虑所针对的推广地区,很少在本地试点、推广,并且用人多从大陆带入,本地仅仅是原材料的生产地,产品就地转化率低。
  海南新品种新技术更新较慢,既有没有充分利用好南繁基地的成果转化的原因,也有没有找到合适的推广模式的原因,让农民快速接受新品种新技术。
  搭建南繁与海南沟通桥梁
  加速南繁成果的就地转化
  国内谷子研究知名专家、河北省张家口市农科院谷子研究所所长赵治海说,新品种、新技术能够在南繁基地使用,就证明是适应海南的,海南可以承接这些新技术、新品种以及新的栽培工艺,运用到海南农业。
  其实,2005年三亚市成立了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就是致力于南繁成果本地转化、南繁产业政策研究等。对于南繁单位提供的优质种子、种苗及技术装备,三亚南繁院利用三亚农技110服务体系为南繁单位提供示范、推广及销售平台,促进南繁单位盈利、三亚农民获利的“双赢模式”。
  业内人士认为,三亚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确实起到了很大作用,三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利用走在全省的前列。但是仅靠三亚南繁科学院并不能够覆盖到全省。南繁与海南的沟通桥梁还需要做大做强。
  柯用春认为,可以通过建设与完善南繁公共技术支撑服务平台,支持成果就地转化与科技服务。依托海南省农业推广系统和海南省农业科技服务110网络体系、服务站点与人才资源,吸引社会化资源,建设示范推广平台,加速南繁成果的就地转化。同时,还需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积极举办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推进企业院士工作站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创建,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借南繁专家培养本地农业人才
  将南繁科研人员作为海南人才资源库
  “新品种、新技术在海南推广慢,很大原因是农民观念改变滞后。”全国人大代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南林乡罗葵村党支部书记林美娟坦言,海南很多农民都没有出过门,受教育程度低,学新技术能力差、接受新事物时间慢。
  农业的发展,需要人才支撑。在海南从事南繁工作的有800多家科研生产单位、高等院校、民营科技企业的5000多名农业专家、学者,汇聚着各种作物从栽培到品种培育的专家,其本身就是不小的人才资源。
  赵治海认为,到海南从事南繁的科学家都是中国中高层以上级别的,甚至是顶尖级的,他们绝大多数将海南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对海南是有感情的,很多科学家在从事南繁的同时,也在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问题。“海南可以将南繁科研人员作为人才资源库,搭建一个平台,为农民提供咨询服务,同时也可以让南繁科研人员为本地培养农业人才。”
  目前,我省部分科研单位采用特聘专家和项目合作的形式,由南繁专家带领培养本地农业人才。三亚南繁院特聘南繁专家林德佩研究员,指导南繁院西甜瓜育种、栽培及服务,以及开展瓜类作物砧木选育等工作,并且经常下乡入村,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难题,培育了一批本地农业人才。
  南繁“硅谷”效应如何凸显
  南繁未能形成有效聚集
  大部分科研院所在海南只有南繁实验站,做完加代繁育就回内地了,没有实现就地转化
  南繁基地因为农业科技的聚集而被称为中国种业“硅谷”,然而事实上,南繁基地并未像美国硅谷那样因为科技的聚集而实现企业的聚集,从而形成产业王国。
  “南繁基地的科技其实是在一个时间段上的空间聚集,并没有实现真正的交流、合作与融合,达到产业聚集。”三亚南繁科学院研究员陈冠铭说,大部分科研院所在海南只有南繁实验站,而没有机构,没有在南繁基地“生根”,做完加代繁育就回内地了。
  “南繁基地没能像硅谷一样聚集一批企业,有一个原因是南繁基地并不像硅谷那样能够直接在基地将科技转化成为产品,面向全球。农业与工业不一样,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每个作物品种的适应性不一样,所以南繁基地是科研产物前期的研究聚集,最终种子品种的申报在内地,也就是种子最终形成产品在内地。特别是水稻等粮食作物,每个品种都有一个适应区域范围。”柯用春说。
  可探索发展科技服务业
  承接“保密工作”以外的工作
  南繁单位出于人力财力方面的考虑,往往只派出少数几个业务骨干对南繁活动的材料安全、技术保密等重点环节进行把关。当涉及田间管理、后勤保障、生产加工等工作时,需要聘请“临时工”或者与科技服务企业合作来解决。
  “因此,海南可以发展科技服务业。”业内人士介绍,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才智力密集、科技含量高、产业附加值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等特点,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新业态,一般发达国家科技服务业约占其GDP的5%左右。
  陈冠铭说,像品种测试员、筛选员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南繁岗位,待遇也是相当不错的,酬劳在2万元/亩以上。而这块服务,海南基本上没有人去做。
  2014年12月至2015年5月,三亚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农学会研究咨询处开展了南繁科技服务调研。结果显示,87%的南繁科研单位认为需要南繁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队伍,只有13%表示有自己的团队,不需要这样的服务队伍。
  调研结果还显示,南繁科研单位最迫切需要的社会化服务还包括基地托管、栽培技术支持、试验规划、委托试验等技术性较强的生产加工。
  推动海南农业总部经济
  打造种业信息中枢
  海南由于土地面积的限制,在制种业发展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赵治海认为,南繁基地有一个很重要的资源就是“信息”。大量的科学家到了海南,就相当于大量的先进科技信息和资源汇集到了海南。海南完全可以打造成为种业信息中枢。企业发展需要科技、需要信息,如果完善金融等服务体系,就能吸引农业企业总部进驻。
  柯用春也表示,可以依托海南三亚种子繁育资源优势,以种业科技孵化为中心,构建一个集种业成果展示与转化、培训与咨询指导为一体的总部经济孵化区,成为区域内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吸引和聚集科技人才的重要载体、孵育种子企业的重要力量,力争成为南繁育种创新基地、南繁成果转化基地、南繁人才培养基地和南繁企业总部基地。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南繁科研人员科技信息交流平台,建立国家南繁种子基因库,加强种子资源的保存与开发,保障南繁人员知识产权,促进南繁区种子资源交流。
  打造世界种业交易中心
  依托“一带一路”输出南繁种业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推进也为南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带一路”沿线总人口约44亿,大部分属于热区,特别是拥有6亿人口的东盟,随着其经济、特别是农业的发展,对种子和农业技术、农业设备的需求增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国际合作处处长、研究员蒋昌顺认为,海南可以成为中国对接世界农业的一扇窗口、一个平台、一个示范区。
  柯用春也认为,海南气候条件与不少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相似,在海南适宜种植的品种在那些国家与地区也可以种植,有着巨大交流与合作空间。南繁基地将成为国际种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和基地。海南可以举办南繁(国际)种业博览会,面向“一带一路”打造南繁种业交流平台,加快南繁种业对外输出。“海南举办国际种业博览会有很强的优势,冬季几乎可以在农田里展示出所有的农作物品种,同时,这个时段全国顶尖级农业科学家汇聚海南,可以同时举办学术交流会,发布最新研究成果,能够大大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专家和企业家。”
  通过交流,也可以壮大海南种业与农业发展。蒋昌顺说,台湾之所以能够把热带农业种子产业做得如此之强,就是利用了台南一部分热区与世界对接,引进新品种,进行选育、改良,成为合适当地的品种。
(海南日报 况昌勋 程范淦)
& & &三亚农业二维码
Copright & &&&图文版权所有 &网址:
联系电话:3 &传真:3 &地址:海南省三亚市龙岭路2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琼ICP备号 &技术支持:&
& &海南农技通二维码&&|&&&&|&&
您现在的位置:&&
种蒜种出好生活
海南临高 www.发布日期:【浏览字号:】
东英扶提西村做大蒜产业
种蒜种出好生活
  “每年这个时候,田里非常热闹,全村村民都会赶到这里进行土地机耕和播种种蒜。”东英镇扶提西村村民王兴财在翻土车上大声说,他要赶紧把这块地机耕后再晒晒两三天,种上蒜苗,不然就会耽误了赚钱的好时机。
  虽是深秋时节,阳光依然娇艳明媚。扶提西村大蒜基地,许多村民或蹲或坐在田里,双手拣着蒜种不停地往已经机耕过的土壤浅埋和撒上一些有机肥,然后掩土和铺上一层稻秸。
扶提西村村民正在田里,拣着蒜种不停地往已经机耕过的土壤浅埋。 许国慧 摄
  党员干部积极帮助
  &&&&&&& 村民种蒜信心倍增
  清晨五六点钟,乡间的露水还渗透着凉凉的秋意。村民王振丰趁早着把种子、秸秆、以及有机肥运到田头,等着一些党员干部来给他帮衬种蒜。
  “这是我第一次种蒜,以前没种过,那些地全年都是种稻谷和纸浆林,收入比较低,但是自己也没办法。”王振丰说道。
  40多岁、个子瘦小的王振丰一家3口人,他和妻子常年身子有病,无法劳作,只有勉强的种上一些农活较轻但收入较低的农作物来维持生活。这几年,扶提村许多村民种蒜赚了钱,有些也盖上了新房子。这些对王振丰而言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又无可奈何,因为没有人来帮他,况且自己经济也比较困难。
  “得知他的情况后,我们立即组织20多名镇、村党员干部深入扶提村,在人力和资金上帮助他们解决种植困难,让他们尽快的恢复生产。”东英镇委书记王开博告诉记者,这次活动主要帮扶与王振丰一样的困难户和被“海鸥”暴雨淹坏需补种的农户。
  在王振丰的田头里,老党员王振武头戴着一盏草帽,手持着一瓢蒜苗正在“埋头苦干”。他说,虽然他家里还有几亩蒜田需要机耕播种,但自己作为一个老党员,就应该把困难群众放在前头,帮助他们一起致富。
  “你看,这些有机肥是镇政府出钱给我买的,还有蒜苗,如今又有了党员干部的帮助,我以后更有信心种蒜了。”望着大家忙碌劳作,王振丰黝黑的脸上充满了期待丰收的喜悦。
  挖井修路种植蒜田
  &&&&&&& 打造特色品牌大蒜
  “扶提西村村落偏僻,路又难走,况且种植面积零散,很少有客商来这收购大蒜,几乎都是村民自己挑着上市场卖。”村名王良机说,那时大蒜的价(下转第8版)
  格很低,种上了也没有多少的收入。
  为了更好打造具有特色的一村一品,东英镇政府经过调研,主动从外面引进客商,打开扶提西大蒜的销售渠道。“有了客商,大蒜的销路解决了,经济效益越来越好,农民种蒜致富的信心也更加坚定。”东英镇委书记王开博说,由于大蒜的经济效益好,周边邻村纷纷效仿,村民把原有的甘蔗地和残次林改种大蒜,今年的种植面积从原有的几十亩蒜田已经增加到了1000亩。
  农户多了产量也多了,但如何保证大蒜销路畅通?
  王开博说,要致富先修路,先解决农民用水难的瓶颈,然后多与外面客商对接,多方面的打开销售渠道,“今年在县政府和有关单位的支持和帮助下,已经修好了主要的乡间道路,以及挖两口井和建两个水塔,并给农民安装喷带。”
  “如今,扶提西大蒜有了统一商标,统一包装,千亩蒜田联成了片,‘扶提西大蒜’的名声传得更远,价格会更高,农民生活就更加的幸福。”县菜篮子工程办公室负责人说,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确保产品质量,是“扶提西大蒜”标准化种植的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品牌发展提供长久的动力。
  村民种出了“大蒜楼”
  &&&&&&&& 走上增收致富之路
  扶提西村离县城只不过是十来公里的路程,因为村庄靠海,村民的生产方式都是农渔结合,而蒜却给了扶提西村带来幸福生活。
  在扶提西村,村民王志勇是村里蒜农大户,每年的蒜田都是十几亩。他告诉记者:“现在村里几乎家家种蒜,都不想种像甘蔗、纸浆林那些低效农作物,又累收入又少。”
  “扶提西村的土壤肥沃,虽然以前缺水,但现在镇政府已经为我们打井和修建水塔,水源条件好了,那就更适合种蒜了。”王志勇嘴上算一算,扶提西村大蒜一年两造,从每年的8月底直到翌年年初,每造大约70多天,亩产量达4~5千斤,按收购价平均每斤2.5元,每亩一造至少都有一万元的收入,一年计算每亩可有2万元的利润。
  王志勇说,田里用的肥料多是农家肥,大蒜不仅节省成本,又是绿色产品,“蒜的品质好了,种植规模也大了,各地的客商也纷纷赶来订购了,我们的腰包逐渐的鼓了起来,一些已富起来的村民‘大蒜楼’,并且有些人还买了农用车,便于下田干活。”
  (许国慧 采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南儋州农作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