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圆融生与无生法忍之究竟在同一法上具足

《净土生无生论白话浅译》——法宣法师
我的图书馆
《净土生无生论白话浅译》——法宣法师
《净土生无生论白话浅译》——法宣法师
明天台山幽溪沙门传灯和南撰清闽鼓山沙门道霈造法宣法师白话译
  灵峰蕅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第九
  成时述曰:灵峰老人云:‘昔日之人排列净土莲宗有七位祖师,这是太狭隘局限也。只如天台宗的创教祖师智者大师,凡是端坐时皆不背向西方,躺卧时必定合掌。其发扬阐明西方净土之论著,就如同堂堂之军阵,正正之旌旗,无有人敢与其为敌。又如法眼宗的直传子孙永明禅师,昼夜称念阿弥陀佛十万声,以奉行万般善行而庄严回向极乐安养。其发扬阐明净土法门,就如同大将军的军令一出便如高山般坚固,没有人胆敢更动改变者,这些难道不也是净土莲宗的祖师吗?’
  天台宗幽溪的无尽法师,奉行慈云大师的行愿为日课,讲演自己所著述的《净土生无生论》,每一次登座说法,天乐便降临于虚空。临命终时以手指笔画虚空,书写《妙法莲华经》的经题,然后坚定站立而往生,如果其作为净土莲宗的嫡传子孙,又有何愧疚呢?
  净土十要当中收集幽溪大师的两种著作,如今会集而成为一要,近代的诸位法师当中,幽溪大师的著作乃是稀有之绝唱也!
净土生无生论
明天台山幽溪沙门传灯和南撰 
稽首能仁圆满智 无量寿觉大导师所说安养大乘经 了义了义至圆顿妙德普贤观自在 势至清净大海众马鸣龙树及天亲 此土庐山莲社祖天台智者并法智 古往今来弘法师我今皈命礼三宝 求乞冥加发神识敬采经论秘密旨 阐明净土生无生普使将来悟此门 断疑生信阶不退&&
&&&&&&&&&&&&&& &
&&&&&&&&&&&&&&&&&&&&&&&&&&&&&&& &&&&&&-------
& &&&&& & & & & &
初、一真法界门
   一真法性中 具足十法界 依正本融通 生佛非殊致
  论曰:所谓的‘一真法界’,即是一切众生本有的心性。此众生本有的心性,本自具足有无量之功德,承受无量不同的名称。为何说其具有无量之功德呢?举其最精要的来说明之,即是所谓的‘性体’、‘性量’、‘性具’。
  云何称之为‘性体’呢?这是说众生本有的心性,远离于‘有’‘无’、‘亦有亦无’和‘非有非无’四句之分别,绝于百种过非,其体性坚固凝然而不动不摇,清净无垢无有染污,不生不灭,常住而不毁坏。
  云何称之为‘性量’呢?这是说众生本有的心性,竖穷于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横遍于十方虚空。十方世界有其边际,而虚空无有边际。虚空有其边际,而众生的心性无有边际。现在之世有其边际,而过去和未来世则无有边际。过去和未来世有其边际,而众生的心性无有边际。众生本有的心性是非有边际可尽之无尽,非有数量可度量之无量。
  云何称之为‘性具’呢?这是说众生本有之心性,具足有十法界,所谓的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天法界、修罗法界、人法界、畜生法界、饿鬼法界、地狱法界,此乃是‘众生假名世间’。其次还有众生的正报,即所谓佛的五阴、菩萨的五阴,乃至地狱的五阴,此乃是‘五阴实法世间’。其次还有众生的依报,即所谓的佛国土、菩萨国土、乃至地狱的国土。(此乃是‘依报国土世间’。)
  为了令人容易理解之故,而作此‘性体’、‘性量’、‘性具’三种分别。如果能够悟得其意旨而言,即‘性具’的当下,便是‘性体’、‘性量’。‘性体’离于过失绝于百非,即是‘性具’的十法界离于过失、绝于百非。‘性体’的体性坚固凝然而不动不摇,清净无垢无有染污,不生不灭,常住而无有毁坏。‘性具’的十法界也一样体性坚固凝然,乃至清净无染,不生不灭等等。
  ‘性量’竖穷三世、横遍十方,非有边际可尽之无尽,非有数量可度量之无量,‘性具’的十法界也是如此竖穷三世横遍十方,非有边际可尽之无尽,非有数量可度量之无量。正报的五阴实法,亦如同于‘性体’、‘性量’,清净本然、周遍无尽。依报的国土,也是如同‘性体’、‘性量’,清净本然、周遍无尽。
  此‘性体’、‘性量’、‘性具’之三法,也称之为三谛,性体即是中谛,性量即是真谛,性具即是俗谛。是故《楞严经》云:‘而如来藏,本来微妙而圆满之心,非是心非是空,非地水火风,非眼耳鼻舌身意,非色声香味触法,非眼界,乃至非意识界,非无明,乃至非老死。非无明尽,乃至非老死尽。非苦集灭道,非智,非得,非檀那,乃至非般刺若。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非三耶三菩,非常乐我净。’此即是‘性量’之无相,是为真谛。
  ‘而如来藏,元本光明的心性微妙,即是心即是空,即是地水火风,即是六凡,即是二乘,乃至即是如来常乐我净。’此即是‘性具’的十法界,是为俗谛。
  ‘而如来藏,微妙光明的心性根元,远离于即一切法、亦远离于非一切法,是即一切法、亦非是即一切法’。此即是指‘性体’的统摄一切,此即是为中谛。
  又云:‘如来藏,实性之色法真实即空,实性之空即真实之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地水火风空见识,莫不皆是如此。’地水火风空见识,即是‘性具’也。清净本然,即是‘性体’也。周遍法界,即是‘性量’也。此外地水火风空,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即是依报国土的‘性体’、‘性量’也。见和识的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即是正报五阴的‘性体’、‘性量’也。
  云何说此一真法界、众生本有之心性,承受了无量的名称呢?举其重要者言之,此众生本有之心性,或者名之为空如来藏,或者名为真如、佛性,或者名为庵摩罗识,或者名为大圆镜智,或者名为菩提、涅槃。性体、性量名为空如来藏,即是性具的十法界,正报五阴,依报国土亦名空如来藏。性体、性量名为真如佛性,即性具的十法界、正报、依报等名为真如佛性。性体、性量名为庵摩罗识,即性具的十法界、正报、依报等名为庵摩罗识。性体、性量名为大圆镜智,即性具的十法界、正报、依报等名为大圆镜智。性体、性量名为菩提涅槃,即性具的十法界、正报、依报等名为菩提涅槃。是故曰:‘一真的法性当中,具足有十法界,依报和正报本自融通,众生与诸佛并无二致。’
  问曰:此一真法界的心性,是指众生的最初之心即是呢?还是诸佛最后究竟之心才是呢?若是众生的最初之心即是,则应当没有空如来藏、真如、佛性,庵摩罗识、大圆镜智、菩提、涅槃等七种名称。若是诸佛最后究竟之心才是,则应当没有包含其余之九法界。不论是初心或是后心都有过失,那么其立义便不能成就。
  答曰:此正是显示一切众生的初心即是一真法界。由于有众生的初心是一真法界,才有诸佛究竟的后心之是一真法界。由于有诸佛究竟的后心之是,才能显示众生本有的初心即是一真法界。
  为何说众生的初心是一真法界,才有诸佛究竟的后心之是呢?就如同诸佛果地的依报正报互相融通,色法心法无二无差别,垂示形相于九法界之中,以种种的方便度化众生,悉皆是由于证得此因地心所具足的功德之故。是故曰:‘诸佛果地的圆融圆通,只是证得众生本有之理性。’是故可以称合于本性而施设种种的教化,不必谋虑而自然相应。若不是如此者,则何异于小乘和外道之人,以意识分别作意而得到神通。
  是故法智大师云:六即之义,并不是专门在指佛,一切的假实诸法,三乘人天,下至于蛄蜣甲虫、地狱众生之色心,皆须以六即辨别其最初与最后。所谓的理即蛄蜣甲虫,名字即蛄蜣甲虫,乃至究竟即蛄蜣甲虫。以其论及十法界皆是理体本性所具足之故,无非皆是一真法界,同一而不可以更改。是故从‘名字即’以去,不唯只是显示佛界,其余九法界也是同样彰显,乃至于到了其果地,十界皆是‘究竟即’。
  云何说由于诸佛究竟的后心是,才能够显示众生的初心是一真法界呢?正是由于诸佛究竟后心的果地,全是由于全体证得众生的理体本性,是故果地的菩提涅槃等七种名目,全部都是众生本有性德之美称。只是因为众生是在迷惑之中,其本性之功德不能显现,是故没有此种称号。可是如果就其性德而言,怎么可以说其无有呢?是故初心后心俱是善,其立义才能成就。
 & 二、身土缘起门
一真法界性 不变能随缘 三身及四土 悉由心变造
  论曰:‘一真法界性’,即是前文所说明的性体、性量、性具也。教门当中说:‘真如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者,正是由于性体性量即是性具之故。如儒家说:‘君子不器’,以其行善行恶皆有可能也。是故晋译的《华严经》云:‘能随染净缘,具造十法界。’这是说真如体性当中所具足的九法界,能够随著染缘,而造作事相当中的九法界。真如体性当中所具有的佛法界,能够随著净缘,而造作事相当中的佛法界。其所以能够如此者,正是由于体性本来具足的‘性具’,体性若是不具足者,何以可以称其能够呢?天台家当中说:‘都是由于理性本来具足,才有事相的缘起之用。’就是在说此事啊!
  由此可知事相当中的十法界、法报化三身和四种国土,悉皆是由真如法性随缘所变造的。既然曰‘真如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则事相当中染净的报身和国土,当体即是真性,没有一丝毫可以减损于其间的。《楞严经》云:‘见(八识见分),与见缘(八识相分,见相二分,皆依他起性。),并所想相(此乃不了依他,而起之遍计。),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是也。
西方安乐土 去此十万亿 与我介尔心 初无彼此异
  论曰:《佛说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有百亿的日月,百亿的须弥山,百亿的大海,百亿的铁围山,名为一个佛的国土。十千为万,十万为亿,一尊佛的国土,自己已经是非常广大了,何况是一亿个佛的国土,更何况是十万亿佛的国土呢?如是则极乐国土距离此世界便是非常遥远。
  而一般的博地凡夫,念佛求生于极乐国土,弹指之间即可到达极乐国土者,正是由于往生于吾人自心当中所具足之佛土也。所谓的‘介尔心’者,即是凡夫念佛之心也,其刹那短暂之心,至为微细、至为低劣,是故称之为‘介尔’。这里所谓的十万亿遥远之阿弥陀佛国土,居存于凡夫的介尔之心,即众生心是国土,即国土是众生心,是故曰:‘初无彼此异’即是指原本就没有彼国土与我此心之差异也。
  问曰:介尔之心,位居于我们心胸的方寸之间,如何能够包容如许遥远广大之佛土呢?
阿弥与凡夫 迷悟虽有殊 佛心众生心 究竟无有二
  论曰:所谓的阿弥陀佛者,是究竟果德之人也,成就了法身、报身、应化身等三身,有大圆镜智等四智,和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功德。而凡夫者,乃是因地之修行人也,具足有无量恒河沙之烦恼,造作无量恒河沙的业力系缚,当来将蒙受无量恒河沙的生死痛苦。佛与凡夫迷悟差别之相,就譬如彼天上之云和地上的泥土。而其所以称为‘究竟不二’者,这是说若是根据迷悟之相貌而言,则虽然真性不二而相貌差别则有二;若是约体性而论,则相貌虽然有二而真性不二。
  这是因为诸佛乃是悟得众生心内本具之诸佛,众生乃是迷昧于诸佛心内所含摄之众生。诸佛之所以彻悟者,乃是悟得众生本自具足的性体、性量、性具也。众生之所以迷惑者,乃是迷昧不知诸佛所证得的性体、性量、性具也。心性之微妙不可思议,岂有可能受其迷惑,虽似迷而其本性不迷,如此才可以说本性有存在。是故众生本有的自心‘性体’,即是诸佛所证的法身,众生心之‘性量’即是诸佛之报身,众生心之‘性具’即是诸佛之应身,四智、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功德,一一合会亦可了知。
法界圆融体 作我一念心 故我念佛心 全体是法界
  论曰:修行者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时,作阿弥陀佛观想之时,作极乐世界主伴、依报正报其余之观想之时,修习三种净业之时,一心不乱之时,散乱心称念名号之时,乃至见惑思惑浩浩广大,如恒河沙的烦恼无量无数,凡是此等有心之时,皆是由真如自性不变随缘而作,全体即是一真法界。是故法智大师云:‘一真法界圆融不可思议之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作众生、作诸佛,作依报、作正报。’
  若是如此者,其余之心尚且是一真法界圆融之体,更何况是至诚念佛之心呢?是故修行者念佛之时,此心便是圆融的清净宝觉,以此微妙之心,念彼阿弥陀佛,则彼佛之法身报身应身等三身,又有何身而不念呢?求彼极乐世界的四种国土,又有何土而不往生呢?只是随著其功行浅深之不同,品位有其高下之差别而已。
十六等诸境 事理两种观 彼此互相吞 如因陀罗网
  论曰:所谓的境界和心观相吞者,正是由于事事无碍也。事事之所以无碍者,即是所谓的其本来便如是也。这是由于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不但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作众生、作诸佛,作依报、作正报。既然皆是法界圆融不思议体全体而作,那么有何一法而不即是一真法界。是故曰:‘一微尘之法界不小,无边刹海之法界不大,多也是法界,少也是法界。’
  是以西方极乐世界十六观之诸境界,吾人自心的事理二观,一一无非是一真法界之全体。就如同帝释天宫殿当中的因陀罗网,虽然彼此各是一颗珠,而影现进入于其他众珠之中。虽然影现进入其他众珠当中,而东方与西方的照用有其差别。
  境界与心观也是如此,以境界为事相,则心观为理体,理体能够包容事相,即是以心观而吞摄境界。以心观为事相,则境界为理体,理体能够包容事相,即是以境界吞摄心观。不论是心观,不论是境界,或者以其中一者为事相,其余为理体;或是以一者为理体,其余为事相,彼此之间互相各自吞摄包含,是故就如同因陀罗网互相影现。
能观为三观 所观即三谛 全性以起修 故称为法尔
论曰:三谛者,真谛、俗谛、中谛也。三观者,空观、假观、中观也。忘却情执离绝知解,没有比真谛更究竟的。随于因缘而应物作用,没有比俗谛更究竟的。圆融贯通空有二法,没有比中谛更究竟的。体性虚寂而灵明不昧,此乃是吾心自空者也。万物来而随缘相应,此乃是吾心自有者也。空有二法圆融而相即,此乃是吾心自中者也。而此乃是‘性德’也,非是‘修德’也,是三谛也,而非三观也。
  而所谓的‘修德’者,即是称合于真性而觉照明了也。是故体究通达此心,本自空洞无物而谓之‘空’。觉照明了此性,具足一切万法而称之为‘假’。圆融贯通空有二边,彼此不一不异而谓之‘中’。然则即虚灵而应对万物,即应对万物而虚灵不昧,空观即是假观中观也,假观即是空观中观也,中观即是空观假观也。此乃是称合于本性而修行也,绝于对待而观照也,不可思议之三观也,首楞严大定之指南也,此乃是个别而论是如此也。
  若是总体而论者,或者以吾人之心虚灵不昧者为空,以所观的万物者为假,以自心和外境不二者为中。万物乃是吾心中之物也,则有何假法而不是我自心之空。自心者乃是体察万物之心也,则何有自心之空而不即是万物之假。即吾心即万物,即万物是吾心,则何有中观而不即是空观假观呢?
  是以观照极乐世界依报正报者,以吾人一心之三观,照了彼一境之三谛,便无有不可者。以吾人三观具足之一心,照了彼三谛圆融之一境,亦无有不可者。
我心感诸佛 弥陀即悬应 天性自相关 如磁石吸针
  论曰:诸佛与众生,乃是同一个觉性之根源,迷惑与觉悟虽然悬殊,而其理体却恒常平等不二,是故曰:‘诸佛是众生心内之诸佛,众生是诸佛心内之众生。’依循此理而言,则诸佛与众生,其心性之精明无时而不贯通吻合。但是诸佛无时无刻不是想要度众生,而众生念念之间却与之迷惑背离,是故大势至菩萨云:‘一人专门忆念对方,一人专门遗忘对方,如此二人有时相逢、有时不相逢,有时相见、有时不相见。儿子若是能够忆念母亲,就如同母亲慈爱忆念子女一样时,母子在其经历的一生当中不会互相违背远离。若是众生的心中能够忆佛念佛,其现前和当来必定可以见佛,距离佛并不遥远。’
  正是由于诸佛与众生有同一的理性、平等而无差异,天然的本性彼此互相关达,是故诸佛可以任运地拔除众生之痛苦而给予快乐。更何况是无量寿佛在因地之中,其所发下的四十八愿,立誓要成就极乐净土,摄受一切有情众生。如今阿弥陀佛的道果久远来已经成就,弘大的誓愿久远来已经圆满了,是故凡是所有的一切众生,不必担忧阿弥陀佛不会前来相应接引。
若人临终时 能不失正念 或见光见华 已受宝池生
  论曰:《往生传》当中云:张抗仕官于石晋之时,为翰林学士,课诵大悲咒十万遍,发愿求生西方净土。一日疾病而卧于床上,心中唯有称念佛号,忽然告诉家人曰:‘西方极乐净土,就在我们堂屋的西边,阿弥陀佛端坐在莲华之上,并且见到翁儿在莲华池旁的金沙地之上,礼拜佛陀并且游玩嬉戏。’说完后经过一段时间即念佛而往生。所谓翁儿者,乃是张抗已经往生之孙子也。
  其之所以如此者,这是因为西方极乐世界,乃是吾人心中的一个国土也。东方的娑婆世界,也是吾人心中的一个国土也。若是约国土而言,则有十万亿世界距离的彼土和此土的差异。若是约心而观之,则原本就没有远近之差别。
  只是因为众生自从受生以来,被五阴区隔局限住真性,不能契会自心之根源。念佛修行之人,净业的果报即将成熟,即将舍弃现生之五阴,趣向于来生之五阴时,极乐净土的莲华,忽然便现在面前。这都是唯心所现之境界,并非是有去来(我前去西方或阿弥陀佛前来)和彼极乐国土、此娑婆国土之相也。
行者今念佛 功德不唐捐 因中已有果 如莲华开敷
  论曰:圆顿教之人,顿悟自己的心性,无所修而修,修行往生彼极乐莲邦。心性之中所具足的极乐莲邦,由于修行而显现发露。而此众生之心性,竖向贯彻过去现在未来之三际,横向包裹十方之虚空世界,佛法、众生法,正报法、依报法,因地法、果地法,一念之间即能圆满成就。是以念佛之人,名为以全体之心性起而修行,全体的修行都包含在心性之中(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全体心性具足性德而发起修行,虽然名之为因地;而全部的修行都包含在心性功德之中,即是因地中具有果德也。
  以其所具足的因地之法,与所具足的果地之法,同样都是居存于一个心性当中,心性能够圆融通达,则无有一法而不含摄。是故就如同莲华盛开,莲华中已经有果,更何况是此心性本来常住,不生不灭而无有去来。即今念佛之心,便是将来七宝莲华池受生之时。
&&&&&&&&&&&&&&&&&&&&&&&&&&&&&&&&&&& ——
幽溪大师,乃是中兴天台教之祖师,以自性具足一切法的性具圆教义理,阐扬净土法门,并著作而为《净土生无生论》。最初开示演说于新昌的石城寺,每一次登座说法之时,天乐充盈遍满于虚空当中,大众都亲身一同听闻到此殊胜之相,其事情并非虚妄欺诳。净土法门实在可以说是远离五浊的大津梁,登于九品莲华之殊胜方便。
  正知我于丁巳年春天,归依于幽溪大师,即蒙受大师传授此论,旋即便付印而流通之。后来因为此论的书版寄放在慧庆寺,因此便又长久置之于高阁。如今与《十疑论》、《宝王论》重新刻印,合订成为净土三论。唯愿见闻此论者能够随喜信受,全部断除一切狐疑,快速成就三昧宝王,顿时悟入无生法忍,亲得觐(jìn)见阿弥陀佛,平等蒙受成就阿蓐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授记。丙戌年冬日古吴比丘正知识于祖堂。&&&&&&&&&&&&&&&&&&&&&&&&&&&&&&&&&&& ---------跋
此论以前众生现前一念心,无有一法而不具足为本(初门)。既然本自具足则必能造一切法(第二门)。是故佛土和佛身,皆即是我之自心(第三门第四门)。如今以此本自不可思议之一念心来念佛(第五门)。而西方净土的依报正报,圆妙的空假中三观,众生与阿弥陀佛之感应,以及无量广大劫以来的誓愿因缘,全部都不能超出我现前念佛之一念(第六门、第七门、第八门)。若是如此,则十方虚空、彼国土此世界,三世的因果,凡夫小乘偏邪的种种诸疑惑,便可以悉皆断除了(第九门、第十门)。后学成时识。
  明朝万历年间,天台的幽溪无尽传灯法师,依据天台宗一家的教观,作《净土生无生论》,其义理无不圆满,事相无不透彻,乃是净土法门之正宗,往生极乐之捷径。是故当时论著成就之后,幽溪大师登座,为四众弟子讲演说法之时,感得天乐鸣向于天空,众人都亲自听闻此事。每一日说法时皆是如此,到了演讲此论完毕之后其灵验之事才停止。其灵验的感应如此地不可思议,从事净业的修行人,依照此论而修持,还有什么可疑惑的呢?
  然而我今日又有如是之论著,貂续于幽溪大师的论著之后者,这是因为在我所著的十门当中,有意旨有别而门路相同者,有门路差别而意旨亦有别者,皆是可以互相发扬显明,究竟圆满净土之指归。这只是仅供我作为自修之用,兼带而显示于同见同行者,令大众皆得同生净土而已。唯愿我的本师和尚阿弥陀如来,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诸大菩萨圣众,以及十方常住三宝,慈悲鉴察而怜念。倘使我有一句言语暗中契合于佛陀之心,期愿共同法界一切之众生,具有同一体性之眷属,无生而生于西方净土,一齐登上莲台上品,共同成就无上佛道。时为大清康熙丁卯岁,九月九日搁笔叙。
  如今造此论,分为十门:一、一真法界门。二、性心具造门。三、心佛互遍门。四、心佛同体门。五、唯心即至门。六、性德庄严门。七、佛佛同体门。八、心佛感应门。九、三无差别门。十、因果互具门。
一真法界性 无佛无众生 常清净无相 不可得思议
  论曰:所谓的一真法界者,空有尚未成形,众生与诸佛亦完全尚无分别迹相,清净而无有任何相貌,湛然洁净而常住不动,有无等四句既已消亡,百种过非亦完全遣除,没有办法称其名称,因此强名之为‘一真法界’。《华严经》当中论到第六地的偈颂云:‘法性本寂无诸相,犹如虚空不分别,超诸取著绝言道,真实平等常清净。’
  此偈颂的初句,标示出法性之体本来寂灭,无有圣人凡夫差别之相。第二句譬喻‘犹如虚空’有三个意义:一者,譬喻其没有分别。二者、譬喻其寂灭无相。三者、譬喻其周遍广大。第三句所谓的‘超诸取著’,是说心行的缘取和所取之处消灭(心行处灭)。‘绝言道’,是说言语之道断除(言语道断),不可以思惟,不可以言议也。最后一句,总结归向于真实本际,是指真实而无有虚妄邪伪,平等而无有差别,常住不动而没有迁移改变,清净而没有痴惑染污也。
  问曰:若是如此者,一切的诸众生等,云何可以随顺而能契入呢?
  答曰:就此一真法界当中本来无有众生,又有谁违背法性、有谁随顺法性,有谁能够出离、有谁能够契入呢?不论有佛出世、无佛出世,法性法相恒常如此,平等平等,不可思议。此乃是诸佛之根本源始,一切众生心性之体,身心之相皆寂灭不可得,平等无差别的真实本际。如果以情执妄想而求之,则不亦远乎!虽然如此,如果尝试勉强而言之,若是想要契入者,暂且可以从文殊菩萨这一门而进入。
  《大般若经》的〈曼殊室利分〉当中,佛告文殊云:‘汝于佛法,难道不趣向追求?’文殊答云:‘我不曾见过有一法而不是佛法者,因此何以要趣向追求呢?’世尊云:‘汝于佛法已经成就了吗?’文殊答云:‘我都不见有何一法可以名之为佛法,因此何以要成就佛法呢?’世尊云:‘你难道不是得到无著性吗?’文殊:‘我即是无所著,岂有无著性又得到无所著呢?’
‘’‘’‘’‘
真如寂灭性 具恒沙功德 四圣及六凡 皆由心变造
  论曰:昔日马鸣菩萨,根据一百部的大乘经典,造作《大乘起信论》,以一众生心具足二门: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既然说心真如、心生灭,那么同是一心又岂有二者之差别,只不过是如同波浪与水之差异而已。是以在此论当中的心真如和心生灭二门,皆各自总摄一切法,以其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二者并不互相分离之故。
  如今此《续生无生论》当中,前第一门当中含摄了心真如门,唯有说明真如体性。此第二门乃是心生灭门,具足说明了体相用。是故《起信论》云:‘是心真如相,即是显示大乘摩诃衍之体。是心的生灭因缘相,能够显示大乘摩诃衍的体相用之故。’
  此偈的第一偈云:‘寂灭性’者,即是真如体也。第二句的‘具恒沙德’者,即是真如相也。后二句所指的四圣和六凡‘由心变造’者,是真如随缘之用也。
  所谓的‘随缘’者,《起信论》云:‘依于如来藏,有生灭心,所谓的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黎耶识。此识有二种义: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
  所谓的如来藏者,乃是真如随于因缘之别名也。生灭心者,真如随于无明之缘,起动造作而生灭也。不生不灭者,即是如来藏。以其与无明生灭心和合,是故与生灭之缘非是同一又非相异(非一非异),是故获得阿黎耶识之名称。而此阿黎耶识的二义当中,其觉义,乃是四圣之根本。其不觉义,乃是六凡之本也。凡夫与圣人虽然有殊异差别,然而皆是由真如性体本自具足,随于染污和清净的差别之缘,熏习变异而现起,此即是所谓的不思议熏(真如体性不可熏而受熏也。),不思议变(真如体性不可变异而生灭变异也。),便是在说此事也。
  而我如今现前称念佛名,发愿求生于极乐净土,乃至将来往生之后蒙受阿弥陀佛之授记,分身遍满于尘刹之中,摄受教化一切众生,乃是菩萨之法界。期愿究竟圆满无上菩提,以念佛之故而成佛,皆是本有的无漏亲身种子之故,即是佛法界。此佛、菩萨法界二者,皆是我自心之真如,随于净缘熏习变异而生起,并非是由他人而得到也。
  此外《阿毗达摩经》的偈颂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六凡也)及涅槃证得(四圣也。)’
  所谓的‘界’,即是作‘因’之义,而所谓‘因’,即是指阿黎耶识当中含藏的染净种子,是故又名为‘一切种子识’。如此而说仍犹涉及权教而说。若是将‘界’字作‘性’之义,‘性’即是指一真法界,即是真如体也。四圣与六凡,皆是由一真法界性而起,因此即入于圆教之门。
  所谓的圆教门者,天台宗‘性具’的圆顿法门云:现前念佛的一念介尔之心,具足有百界千如,三种世间和三千诸法,即空即假即中,此外更有各自具足、互相具足之义。以随意趣向而举一法,即是一真法界之广大都摄。互相具含而又各自具足,互相圆融互相含摄,参差罗列而不杂乱,彼此相离而不分别,一与多皆能自在,不会互相滞留障碍。
  是故《辅行》云:‘学佛之人纵使了知自己内心具足三千性相(即各自具足之义)却不知我心能够周遍于彼三千性相,彼此彼此的三千性相,互相周遍也是如此。(此即互具之义,彼彼者,一个是彼彼之佛,一个是彼彼之众生,心佛众生,皆有各具互具之义。)就如同帝释天罗网之明珠,交相贯彻圆融含摄,重重而无有止尽也。’然而我此念佛的一念心,其之所以能够如此者,皆是由于‘全性起修,全修即性’之故。
弥陀法界身 遍我心想中 我心想佛时 佛即全体现
  论曰:此偈颂即是《观无量寿佛经》当中所云的:‘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如来),阿罗诃(应供),三藐三佛陀(正遍知)。’
  ‘诸佛如来’以下,统摄观想诸佛,‘是故应当’以下,别观极乐世界本师无量寿佛。所谓的诸佛如来是法界身者,所谓‘界’者,即是‘性’之义,即是所谓的‘法性身’也。无处不遍者,即是遍一切众生,一切国土,及遍于一切三世,无有遗留剩余。是故《华严经》云:‘法性遍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国土,三世悉在无有余,亦无形相而可得。’如今只说‘遍入众生之心想’者,这是为了令其专一而观心,观行便容易而成就之故。此外‘诸佛法身入于众生心想中’,是指诸佛心内之众生,心心皆是寂灭也。
  ‘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者,是指众生心内之诸佛,万德圆满而庄严也。自心与诸佛互相周遍,就如同一个室内有一千盏灯,虽然灯灯各自不同,可是光明与光明之间互相周遍含摄,重重而无有穷尽也。
  又‘是心作佛’者,乃是从本性而起修也。‘是心是佛’者,是说全部的修行即是本性也。
&&& 我心与佛心 究竟无有二 举念佛现前 非一亦非异
  论曰:前门所谓的自心与诸佛之所以互相周遍者,这是因为诸佛与众生都是有同一的自性清净心也。何以知其如此呢?《华严经》云:如来成正觉之时,于其自身之中,普遍见到一切众生成就正觉,乃至普遍见到一切众生入于涅槃。以其皆是同一之性,即是所谓的无性。此是果地门中含摄一切法而无遗,因为佛陀所证得的境界,即是一切众生本觉之真心也。
  《华严经》又云:菩萨摩诃萨,应当知道在自心,念念之门常有佛如来成等正觉。何以故呢?诸佛如来不离于此自心而成就正觉。是故可知无论是自心,一切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乃是因地门中含摄一切法而无遗,这是因为众生之心,即是诸佛如来所证得之觉体也。
‘’‘’‘’
此去西方路 远隔十万亿 弹指顷即到 以本唯心故
  论曰:前去西方之路相隔于十万亿者,《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
  而所谓的‘弹指即到’者,《观无量寿佛经》的〈上品上生章〉云:‘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及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的诸天,七宝之宫殿。观世音菩萨,执持著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修行念佛者之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耀修行者之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与无数之菩萨,赞叹此修行者,勉励劝进其心。修行者见到此种种圣境之后,心中欢喜精神踊跃,自己见到自身,乘坐于金刚台之上,随从于阿弥陀佛之后,如同弹指之顷,往生于彼极乐国土。’
  西方极乐世界之净土,从此西去的距离有十万亿佛土之遥远。而其能够在弹指之间到达者,以其乃是唯心之故也。以此道理而观之,十万亿佛土并不遥远,而弹指之顷也并不较近,以心法乃是无有形体,贯彻遍满于十方世界,因此无有远近距离之故。
  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为敏利,非是其他五根之所能及,如今尝试就耳根之中而观之。就如同一百尺的高楼之上,有洪大的巨钟悬挂在其楼阁的横木之上,只要用木杵用力一击,声音便可传闻于百里之外,声音既没有前来,耳根亦不前往洪钟之旁,音声与耳闻同时,历历分明而现在于前,如此岂不是唯心的明白验证吗?
  不只是所有的国土是唯心,而国土当中之佛,也是唯心所现,是故《无量寿经》云:‘佛陀告诉阿难:你起身而整理衣服,双手合掌心中恭敬,顶礼无量寿佛。阿难尊者禀承佛陀的教化,正对而面向于西方,恭敬地五体投地,即时便见到西方无量寿佛,放出广大之光明,普遍照耀于一切的诸佛世界。无量寿佛的威德身像巍巍高大,就如同须弥山一样,高出于一切的诸佛世界之上,此娑婆世界法会之上的四众弟子,一时之间全部都见到彼佛。彼国世界的众生明了见到此娑婆国土,也是如此。’就在阿难礼拜西方的短暂之间,即时便见到阿弥陀佛,放大光明而普遍照耀者,此也是一切唯心之明白征验也。
  此外在《华严经》中的解脱长者,开示善财童子唯心的念佛法门云:‘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佛,随我之心意即可亲见。’乃至云:‘然而彼如来并不来至此地,我之自身也不前往而到达彼国,如此了知一切的诸佛,以及我的自心,悉皆如梦如影,如幻如响,我如是地了知,如是地忆念,所见到的一切诸佛,皆是由于自心。’
  所谓的‘由于自心’者,即是一法界心也。既然说了知一切诸佛,以及我的自心,悉皆如梦如幻等。则不论是佛或是我自心,皆是从一法界真心而现起,当体便是寂灭,是故无有往来也。
  清凉国师云:‘既然了知境界是唯心,了知即心是佛,是故随其心之所念,则无非是佛也。’况且无有境界不是心,无有心不是佛,更加上以心志专一不屈不挠,精诚之心达到极致入微妙之地而念佛,佛陀相应于真诚之心,何以不能见佛呢?
  问曰:即是诸佛之众生心,到底是如梦之心,还是为法界之心呢?
  答曰:通达而得知自心与佛是如梦如幻,则当处便是寂灭,即是一真法界心,并非有二者也。
西方安乐国 依正极庄严 须信非他物 皆是性功德
  论曰:所谓西方安乐国的依报正报之庄严,皆是本性之功德者,《大乘起信论》云:‘复次真如的自体相者,一切的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并没有增减之差别,并非是由前际而生,并非是后际而消灭。(注曰:此说明真如体也,诸佛与众生,皆有同一的真性,没有生灭,没有增减,毕竟常住,无有变易。)
  从原本以来,自性圆满具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恒河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法身。’(注曰:此说明真如相也。“大智慧光明”者,是说本性自有神妙的知解。“遍照法界”者,是周遍于一切法界,事相理体全部皆照也。“真实识知”者,无有颠倒的正确知见也。“自性清净”者,远离一切痴惑杂染也。“常乐我净”者,四德圆满具备也。“清凉不变自在义”者,其体性远离于痴惑和诸业,生老病死四相莫能迁变,无有种种障碍也。“不离”者,如恒河沙的自性功德,不离于真如体也。“不断”者,无始以来而皆相续也。“不异”者,体性事相皆是同一味也。“不思议佛法”者,唯有诸佛才能究竟穷尽证得也。“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者,真如体当中,性体具足一切功德也。如来既然已经究竟证得真如性已,万般的性德圆满彰显,即能证验真如本来具足一切功德也。是故名之曰“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
  问曰:上面所说的真如,其体性既然平等,远离于一切相,云何又说真如体有如是种种之功德。
  答曰:虽然有此种种功德之义,然而并没有差别之相,平等而相同一味,唯是一真如等等。
  由此义理而观之,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报和正报之二报,其功德庄严,就如同《阿弥陀经》当中所说:珍珠罗网亮丽于天际,七宝琼林矗立于大地,宝池流动八功德水,莲华吐露四色之光,天乐鸣韵于六时之间,衣襟之华流散于千万亿之佛刹,化身的禽鸟演说三十七道品,微风吹树传出法音,如是等无量无边之功德,皆是西方极乐国土之依报庄严也。
  又如阿弥陀佛的相好有八万四千,是故举其‘无量光明’以遍收一切相好光明。其功德以恒河沙之数来譬喻,言其‘无量寿命’以统括一切的功德。说其成佛以来已经经过十劫,说明其现在正在说法而非过去或未来,以解释众生之疑情。声闻之众皆是发大菩提心之人,而菩萨多是居于补处之位,只要往生皆可住于正定聚,只要趣向于西方净土则皆可以达到阿鞞(ménɡ)跋致,如是等无量无边之功德,皆是无量寿佛一佛二菩萨,以及清净海会的眷属等之正报庄严也。如上的依报正报之无量功德,原本并非他物,乃是众生心之真如体上本有的自性功德。是故云栖莲池大师注疏《阿弥陀经》,一一皆以称合理体来解释之,其实在是有深深的意旨啊!
  问:此功德性,是为化主阿弥陀佛之性,还是清净海众之性呢?
弥陀与诸佛 同一法界身 一称无量寿 诸佛齐现前
  论曰:问:十方的诸佛,皆各有其愿力,皆慈悲摄受一切众生,何以不忆念十方诸佛,而偏偏忆念西方阿弥陀佛,只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呢?
  答曰:这是因为诸佛如来乃是同一法身,忆念阿弥陀佛,即是忆念十方诸佛。是故只要一称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而十方诸佛便同时一齐显现,何以故呢?因为诸佛皆是同一的法界身之故。是故《华严经》云:‘一切如来一法身,真如平等无分别。’又云:‘一切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十力四无所畏亦然。’
我心感我佛 我佛即应我 应感非前后 心佛同一体
  论曰:我现前感佛之心,乃是法身真我。而我所感之佛,即是我之法身。我心即感、佛陀即应,没有前后之时间也。何以故呢?以我心与佛乃是同一体,是故能感与能应是同一时刻,能感者是我心之感,能应者是我心之应也。是以阿弥陀佛居于法身之地,与法界之众生心心相照。吻然相应而契合,无二无有分别。修行人如果能以信愿行来感之,阿弥陀佛当处即现前,没有一毫发的差失错误也。
  唐代的解脱和尚,五台县人,俗姓邢氏,七岁出家,最初追随慧超禅师学法,慧超甚为器重之,后来于五台山专门读诵《华严经》,依经典而作观,祈求能够见到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即现身而教诲云:‘你不须礼拜觐见于我,应当自我忏悔自责,必定可以大悟。’解脱和尚于是返求自己而忏悔,于是乃大悟。成得诸佛现身,为其演说偈颂曰:‘诸佛寂灭的甚深法,无量旷劫的修行如今乃得,若能向众生开晓此法眼,一切诸佛皆随喜于你。’解脱和尚问:‘寂灭之法,如何可以言说,而教导他人呢?’诸佛即消失隐藏其形体,可是又有音声告之曰:‘以方便智慧为灯,照见心境界,想要探究真实之法,应当一切无所见。’
心佛及众生 是三无差别 我念佛发愿 上求而下济
  论曰:所谓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者,古代大德认为佛法太高深,众生法太广大,观照自心最为容易,是故只有观察心法。佛是自心之佛,是故念佛发愿,上求于佛果。众生是心中之众生,是故慈悲向下而济度于众生。其之所以必须上求佛道、下济众生者,岂不见《楞严经》的说法会上,阿难尊者因为世尊开示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地水火风空见识七大等,一一加以推演破除,令知皆是了不可得,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因此阿难廓然大悟,乃发愿云:‘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愿今得果’者,即上求于究竟佛果也。‘还度如是恒沙众’者,即下度于一切众生也。所谓‘深心’者,佛本来即是心,则本无佛果可求,在无佛可求当中,我坚定地求之。众生也是心,则没有众生可以度,在无众生可度之中,我坚决地度化众生。是故《维摩诘经》云:‘虽然知道诸佛国土,以及一切众生皆是空寂,而常常修行清净国土之行,以教化于一切众生。’
  在无可求当中而求佛果,在无可度当中而度众生,即是所谓的‘深心’。以此深心,奉献于如微尘刹土的诸佛,精勤追求广大的佛果。教化微尘刹土的众生,一同生于清净之国土,这是因为众生也是未来的诸佛之故。因为如此是故能够仰报于佛陀之恩德也。凡是修习净业的行人,念佛时发愿,上求于佛果、下化于众生,应当要作如是了知。
  论曰:天台智者大师云:‘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此乃是因中有果也。能够华开见佛,悟无生忍,广泛兴起六度万行,能够于微尘刹土利益众生,是果报之中有因地也。
  世间的小草树木之华,或者有的先开花而后结果,或者有的先结果后开花。唯有莲华,是开华与结果同时。华朵当中有莲,是因中有果也。莲中有华蔤,是果中有因也。因果互相含摄具足,过去现在未来之三际同于一时。是故《华严经》当中,一切处之文殊师利说偈颂云:‘于一念之际普遍观察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如是了知三世一切之事,超出于诸方便而成就十力。’
  是故修习求生西方的净业行人,应当拳拳服膺于最后临终的一念,直接向西方而去,永远没有后念之心,如此而成就,才是往生西方之明显验证也。《大智度论》云:临命终时少许的时间,能够胜过终身修行之力,以其临终时的心念猛利之故,就如同猛火如同毒药。唯恐其障碍之境界现前,而使得此临终念佛之一念不得成就也。是故普贤菩萨教导修行人预先发愿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此外《维摩诘经》当中,文殊菩萨问维摩诘居士云:‘对于生死轮回有所畏惧,菩萨应当以何为所依?’维摩诘居士言:‘菩萨于生死轮回的畏惧当中,应当依止如来功德之力。’菩萨在生死轮回的畏惧当中,尚且必须要依止于如来之功德,更何况是尚在生死轮回的博地凡夫,而却想要倚恃著自己的天真,作增上慢之人,这不是欺骗自己吗?
  然而如来的功德有无量无边,简略地具足于《观无量寿佛经》当中,修习净业之行人,只要能够随顺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者,以及其相好光明和寿命之量等,以及阿弥陀佛之少分功德。假使不能够长久执持称念,只要在一念短暂之间专心地瞻视仰望,而五种畏惧便可于一时之间止息,不只是生死之畏惧也。是故《华严经》云:‘若是能够忆念如来少许之功德,乃至于以一念之心专注仰望,诸恶道的恐怖悉皆永远断除,有智慧眼者于此能够深深悟入。’就如同子女依止母亲而得到大大之安乐也。
  问曰:若是如此,赵州和尚何以说:‘佛之一字,我不喜欢听闻。’又说:‘念佛一声,漱口三日。’此又要如何说呢?
  答曰:若是如实知道赵州和尚的落处,便允许你亲见阿弥陀佛之法身,此即是真正之念佛。若是不能了知赵州和尚之意,就如同鹦鹉学语,自我耽误又耽误他人,其祸害并不小。是故四明尊者云:‘不肖之徒,轻视欺妄生死大事,于念佛法门求生净土之重要法门,产生毁谤障碍他人,真是令人痛心、痛心啊!’凡是真心修习净土行业者,应当要如是,永远止息诸般之疑惑,专一其心忆念于佛,期愿能够往生于上品莲华,如此才是佛陀真实之子,千万不可以忽视也。
丁卯年仲秋初一,我在静坐中念佛,忽然心中得到此十首偈颂,我心中私自想要接续于幽溪大师的《净土生无生论》之后,而后来并未去完成之。经过了十日,而温陵龚明府的岸斋居士前来,我即拿出来相示于他,岸斋居士一看便知道其奥妙,并且洞视透彻其本末源委,完全没有疑惑言议,居士请我完成此功业。我深深嘉许其般若智慧的因地深厚,乃是来自于多生多劫,并非是偶尔而成也。
  于是不违背其请求,乃宗主于诸大经大论,著作此论释。既已完成之后,互相配合此二部论著而观察之,彼此可以互相发明,净土宗深妙之意旨,似乎是可以说没有遗珠之憾了。因此思惟若非此居士,便没有办法发起我之论文言语。如果不是我,便无法究竟居士之净业。佛法会遇之因缘,千载才得一遇,岂是偶然如此呢?因此而一并说明之,以记载一时之缘起也。
&&&&&&&&&&&&&& 西真比丘道沾书于圣箭堂 
  《净土十要》这一书,真乃修习净业之指南,法门的至宝,可惜其原有的刻板已经失去,广泛传播便无缘由。化杰我募款依照原本,接续而有现今之刻板。以使得修习净业的诸公,从始至终,可以用虔诚心去体会玩味,就如同入于五都的市集,已经无有珍宝而不陈列也。刻板的工作即将完成之时,又得到为霖道霈大师的《续生无生论》一卷,更加就如同在众珍宝之中,又获得骊珠一粒,心中的欣喜无法抑止。于是恭谨地完成为霖大师本有之心愿,附带刻印于《生无生论》之后,更使得修习净业之诸公,无有珍宝而不收藏也。
稽首能仁圆满智无量寿觉大导师。所说安养大乘经了义了义至圆顿。妙德普贤观自在势至清净大海众。马鸣龙树及天亲。此土庐山莲社祖天台智者并法智。古往今来弘法师。我今归命礼三宝。求乞冥加发神识。敬采经论秘密旨。阐明净土生无生。普使将来悟此门断疑生信阶不退。将造此论立为十门。一、一真法界门。二、身土缘起门。三、心土相即门。四生佛不二门。五、法界为念门。六、境观相吞门。七、三观法尔门。八、感应任运门。九、彼此恒一门。十现未互在门。  初、一真法界门&&& 一真法性中 具足十法界。依正本融通 生佛非殊致。论曰:一真法界即众生本有心性此之心性具无量德受无量名。云何具无量德。举要言之。谓性体性量性具。云何性体。谓此心性离四句绝百非。体性坚凝清净无染。不生不灭常住无坏。云何性量。此心性竖穷三世。横遍十方。世界有边。虚空无边。虚空有边。心性无边。现在有边。过未无边。过未有边。心性无边。无尽无尽无量无量。云何性具。谓此心性具十法界。谓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天法界。修罗法界。人法界。畜生法界。饿鬼法界。地狱法界。此是假名。复有正报。谓佛五阴菩萨五阴。乃至地狱五阴。此是实法。复有依报。谓佛国土。菩萨国土乃至地狱国土。令易解故。作三种分别。得意为言。即性具是性体性量。性体离过绝非。即性具十界离过绝非。性体坚凝清净无染。不生不灭常住不坏。性具十界亦然。性量竖穷横遍。无尽无尽无量无量。性具十界亦然。正报五阴同性体性量清净周遍。依报国土亦然。此之三法亦名三谛。性体即真谛。性量即中谛。性具即俗谛。故楞严经云。而如来藏妙明元心。非心非空。非地水火风。非眼耳鼻舌身意。非色声香味触法。非眼界乃至非意识界。非无明乃至非老死。非无明尽乃至非老死尽。非苦集灭道。非智非得。非檀那乃至非般剌若。非怛答阿羯。非阿罗诃。非三藐三菩。非常乐我净。此即性量无相是为真谛。而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水火风。即六凡即二乘。乃至即如来常乐我净。此即性具十界是为俗谛。而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此即性体是为中谛。又云。如来藏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地水火风空见识莫不如是。地水火风空见识即性具也。清净本然即性体也。周遍法界即性量也。又云。地水火风空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即依报国土性体性量也。见识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即正报五阴性体性量也。云何受无量名。举要言之。此心性或名空如来藏。或名真如佛性。或名菴摩罗识。或名大圆镜智。或名菩提涅槃。性体性量名空如来藏。即性具十界五阴国土名空如来藏。性体性量名真如佛性。即性具等真如佛性。性体性量名菴摩罗识。即性具等名菴摩罗识。性体性量名大圆镜智。即性具等名大圆镜智。性体性量名菩提涅槃。即性具等名菩提涅槃。故曰:一真法性中具足十法界。依正本融通。生佛非殊致。
问曰:此一真法界为初心是。为后心是。若初心是。应无七名。若后心是。应无九界。初后俱堕。立义不成。
答曰:此正显初心是。以初心是故。方有后心是。以后心是故。方显初心是。云何以初心是方有后心是。如果地依正融通。色心不二。垂形九界。方便度生。悉由证此因心所具。
故曰:诸佛果地融通但证众生理本。故得称性施设无谋而应。若不然者。何异小乘外道作意神通。故法智大师云。六即之义不专在佛。一切假实三乘人天。下至蛣蜣地狱色心。皆须六即辩其初后。所谓理蛣蜣乃至究竟蛣蜣。以论十界皆理性故。无非法界。一不可改。故名字去不唯显佛。九亦同彰。至于果成。十皆究竟。云何后心是方显初心是。正由后心果地全证众生理本故。果地七种名目悉是众生性德美称。但众生在迷性称不显。故无此称。克论性德。岂可言无。故初后俱善立义成矣。  二、身土缘起门&&& 一真法界性 不变能随缘。三身及四土 悉由心变造。论曰:一真法界性即前文所明性体性量性具也。教中说真如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者。正由性体性量即性具故。如君子不器善恶皆能。故晋译华严经云。能随染净缘具造十法界。谓真如性中所具九法界能随染缘造事中九法界。真如性中所具佛法界能随净缘造事中佛法界。所以能者。正由性具性若不具。何所称能。天台家言。并由理具方有事用。此之谓也。是知事中十法界三身四土悉由真如随缘变造。既曰真如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则事中染净身土当体即真。无丝毫可加损于其间者。楞严经云。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是也。若然则娑婆极乐。此世众生当生九品。弥陀已成吾心当果。悉由心性之所变造。心具而造。岂分能所。即心是佛。即佛是心。即心是土。即土是心。即心是果。即果是心。能造因缘及所造法当处皆是心性。故明此宗而求生乐土者。乃生与无生两冥之至道也。  三、心土相即门&&& 西方安乐土 去此十万亿。与我介尔心 初无彼此异。论曰:佛说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百亿日月。百亿须弥。百亿大海。百亿铁围山。名一佛土。十千为万。十万为亿。一佛国土已自广大。况亿佛国土乎。况十万亿乎。是则极乐去此甚远。博地凡夫念佛求生。弹指即到者。正由生吾心所具之佛土也。言介尔心者。即凡夫念佛之心也。刹那之心至微至劣故称介尔。谓十万亿远之佛土。居于凡夫介尔之心。即心是土。即土是心。故曰初无彼此异。
&& 问曰:介尔之心居于方寸。云何能包许远佛土。
答曰:介尔之心。昧者谓小。达人大观。真妄无二。盖此妄心全性而起。性无边。心亦无际。性如大海。心似浮沤。全海为沤。沤还匝海。盖真如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既曰随缘不变。岂可以真妄而局大小哉。  四、生佛不二门&&& 阿弥与凡夫 迷悟虽有殊。佛心众生心 究竟无有二。论曰:阿弥陀佛果人也。成就三身四智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等功德。凡夫因人也。具足无量恒沙烦恼。造作无量恒沙业系。当受无量恒沙生死。迷悟之相譬彼云泥言究竟无二者。谓据相而言。则不二而二。约性而论。则二而不二。盖诸佛乃悟众生心内诸佛。众生乃迷诸佛心内众生。所以悟者。悟众生本具性体性量性具也。所以迷者。迷诸佛所证性体性量性具也。心性之妙岂受其迷。迷而不迷。斯言有在。故众生本有性量即诸佛所证法身。性体即报身。性具即应身。四智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等功德会合可知。故古德云。诸佛心内众生尘尘极乐。众生心内诸佛念念证真。故弥陀即我心。我心即弥陀。未举念时。早已成就。才举心念。即便圆成。感应道交为有此理。故念佛人功不唐捐。  五、法界为念门&&& 法界圆融体 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 全体是法界。论曰:行者称佛名时。作佛观时。作主伴依正观时。修三种净业时。一心不乱时。散心称名时。以至见思浩浩恒沙烦恼。凡此有心皆由真如不变随缘而作。全体即法界。故法智大师云。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若然者。余心尚是。况念佛心乎。是故行者念佛之时。此心便是圆融清净宝觉。以此妙心念彼阿弥。则彼三身何身不念。求彼四土。何土不生。但随功行浅深。品位高下耳。  六、境观相吞门&&& 十六等诸境 事理两种观。彼此互相吞 如因陀罗网。论曰:境观相吞者。正由事事无碍也,事事所以无碍者。所谓有本者如是也。盖由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既皆全体而作。有何一法不即法界。故曰一尘法界不小。刹海法界不大。多亦法界。少亦法界。是以西方十六诸境。吾心事理二观。一一无非法界全体。如帝释宫中因陀罗网。虽彼此各是一珠。而影入众珠。虽影入众珠。而东西照用有别。境观亦然。以境为事。则观为理。理能包事。是为以观吞境。以观为事。则境为理。理能包事。是为以境吞观。或一为事。余为理。或一为理。余为事。彼此互各相吞。故如因陀罗网。若然者。当我作观时。则西方依正已在我观之内。我今身心已在依正之中。了此而求生安养。可谓雁过长空。影沈寒水。雁绝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  七、三观法尔门&&& 能观为三观 所观即三谛。全性以起修 故称为法尔。论曰:三谛者真俗中也。三观者空假中也。忘情绝解莫尚乎真。随缘应用莫尚乎俗。融通空有莫尚乎中。虚灵不昧。此吾心自空者也。物来斯应。此吾心自有者也。空有相即。此吾心自中者也。此性也非修也。三谛也非三观也。修之者称性照了也。故体达此心空洞无物。谓之空。照了此性具足万法。谓之假。融通二边不一不异。谓之中。然则即虚灵而应物也。即应物而虚灵也。空即假中也假即空中也。中即空假也。是称性而修也。绝待而照也。不思议之三观也。首楞大定之司南也此横论也如此。若竖论者。或以吾心虚灵者为空。以所观万物者为假。以心境不二者为中。物吾心之物也。何假而不空。心万物之心也。何空而不假。即心即物。即物即心。何中而不空假。是以观极乐依正者。以吾心一观之三观。照彼一境之三谛。无不可者。以吾三观之一心。照彼三谛之一境。亦无不可者。虎溪大师云。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忘即是中。忘照何尝有先后。一心融绝了无踪。尚何三观之不法尔乎。  八、感应任运门&&& 我心感诸佛 弥陀即悬应。天性自相关 如磁石吸针。论曰:诸佛众生同一觉源。迷悟虽殊。理常平等。故曰:诸佛是众生心内诸佛。众生是诸佛心内众生。迹此而言。则诸佛众生心精无时而不通淴。但诸佛无时不欲度生。众生念念与之迷背。故势至菩萨云。一人专忆。一人专忘。若逢不逢。若见非见。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正由一理平等天性相关故。得任运拔苦与乐。况无量寿佛因中所发四十八愿。誓取极乐摄受有情。今道果久成。僧那久满。故凡百众生弗忧佛不来应。但当深信忆念发愿愿生西方。如磁石与针任运吸取。然磁能吸铁。不能吸铜。针能合磁。不能合玉。譬犹佛能度有缘。不能度无缘。众生易感弥陀。不易感诸佛。岂非生佛誓愿相关者乎。是以求生净土者。信愿行缺一不可。  九、彼此恒一门&&& 若人临终时 能不失正念。或见光见华 已受宝池生。论曰往生传曰:张抗仕石晋为翰林学士。课大悲咒十万遍。愿生西方。一日寝疾。唯念佛号。忽谓家人曰。西方净土秖在堂屋西边。阿弥陀佛坐莲华上。见翁儿在莲华池金沙地上礼拜嬉戏。良久念佛而化。翁儿抗之孙也。所以尔者。盖西方极乐世界乃吾心之一土耳。娑婆世界亦吾心之一土耳。约土而言。有十万亿彼此之异。约心而观。原无远近。但众生自受生已来。为五阴区局真性。不契心源。念佛之人果报成熟。将舍现阴趣生阴时。净土莲华忽然在前。唯心境界。非有去来彼此之相。故楞严经云。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法智大师云。须知垂终自见坐金莲身已。是彼国生阴。亦此意也  十、现未互在门&&& 行者今念佛 功德不唐捐。因中已有果 如莲华开敷。论曰:圆顿教人顿悟心性。无修而修修彼乐邦。性中所具极乐由修显发。而此心性竖贯三际。横裹十虚。佛法生法正法依法因法果法一念圆成。是以念佛之人名为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全性起修虽名为因。全修在性因中有果。以所具因法与所具果法同居一性。心性融通无法不摄。故如莲花开敷花中有果。况此心常住无生灭去来。即今念佛之心便是当来华池受生时。故说。初发心人极乐宝池已萌莲种。若精进不退。日益生长华渐开敷。随其功德大小炜烨。其或懈退悔杂。日渐憔瘁。若能自新。华复鲜丽。其或不然。芽焦种败。且此莲华人谁种植。现未互在。斯言有归也。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元音老人解释无生法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