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在古诗词修辞手法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古诗词修辞手法中常

07-0507-0507-0507-0507-0507-0507-0507-0507-0507-05最新范文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 - 知乎14被浏览572分享邀请回答31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0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常用在古诗词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古诗词中常用的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在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一般而言,像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排比等都常见,而且比较容易理解领会,这里重点介绍两种不太常见且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的修辞手法.
“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中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其—是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从这个角度讲与“变文”是—致的,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这样可以从己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又如“求全责备”这—成语,其中“求”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责”就是“球”的意思.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其二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即“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迢迢”“皎皎”互补见义.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遥远而明亮的牵牛星与织女星啊!”这类互文,只有掌握了它的结构方式,才能完整地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如只从字面理解,不但不能完整而准确地把握其要表达的内容,还会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下面结合常见的一些诗文来具体谈—谈互文的具体应用.
1.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其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两句要表述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表达了木兰回到久别的家中的欢喜之情.
3.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同上)其中“当窗”与“对镜”为互文.当窗以取亮,对镜以整容.全句是说对着窗户照着镜子梳理云鬓并帖上黄花,并非“理云鬓”只当窗而不对镜,亦并非“贴花黄”只对镜而不当窗.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其中“行”与“灿烂”互补见义.即“灿烂的日月星汉之运行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并非日月只运行而不灿烂,也并非星汉只灿烂而不运行.
下面类似的句子就不一一分析了.
5.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7.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饮湖上初睛后雨》)
这类互文中还有当句互文,即上半句的词语与下半句的词语互相补充才是其原意.如:
8.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
其中“栗”与“惊”互补见义.即“使深林与层巅战栗而震惊”,并非栗的只是深林,惊的只是层巅.
9.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
其中“下马”与“在船”互补见义.言主人下了马来到船上,客人也下了马来到船上.不然.主人在岸客人在船,这样举酒饯行就可笑了.
19.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
其中“烟”与“月”互补文见义.即“烟雾与月光笼罩着一河清水,也笼罩着河边的沙地”.并非“笼寒水”的只是“烟”而无“月”,也并非“笼沙”的只是月而无烟.
11.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
其中“秦”与“汉”互补见义,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以此来映衬物是人非.并非明月属秦关属汉.
上述当句互文只有这样理解才是其原意.互文除上述表现形式外,还有凡指互文.如:
12.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
13.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同上)
第12句中的“东西左右”凡指“四周”.第13句中的“十三……十六……”凡指兰芝出嫁前已具备了很好的才能与品德,不必拘泥于哪年学了什么.
掌握了互文这种特殊的修辞方法,对理解文章内容是有一定好处的.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在流传深远的名篇“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中,“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再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叠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构造了一个幽远凄清的意境.
运用“列锦”,可以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1.凝炼美.诗歌不同于散文、小说、散文、小说不允许成分缺少,否则就是病句.而诗词有时故意让成分残缺,从而达到简洁凝陈的修辞效果.陆游的《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以高度浓缩的笔墨,勾勒出一幅辽阔宏伟的图画:在大雪飘飞的夜里,乘船抢渡瓜洲;在秋风瑟瑟的大散关,骑马挥刀与敌军厮杀.从语法角度分析,诗人虽然省去了若干词语,只选取了几个关键名词,但并不影响意义的完整表达,语言凝陈,意境开阔.
2.简远美.所谓简远,是指选取那些具有概括性的事物,经过作家巧妙的艺术处理,使之凝聚丰富深广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岳飞《满江红》中有一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全部运用名词连缀,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这两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字里行间饱含着复杂凝重的思想感情:既有对自己屡遭排挤、壮志难酬的感叹、又有对南宋王朝偏居—隅,不思北伐的愤懑,更有对中原失陷人民的深深的挚爱.寥寥数语,一个胸怀磊落;不患得失、不计名利的高大形象便凸现在读者的面前,辞约而意丰,言近而旨远.
3.含蓄美.含蓄,就是不把意思直接完全说出来,而是委婉地道出,从而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北宋柳永的名篇《雨霖铃》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篇抒写的是恋人之间的离愁别恨.作为一种隐秘、微妙、复杂的内在感情,若从正面去直接刻画,纵然字斟句酌,也难尽如人意,机灵的诗人深谙此道,他完全搬开了愁、怨、相思之类直抒胸臆的字眼,也没有借助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而是选择了“杨柳岸”这个颇能惹人缱绻情思的场景——所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再把“晓风”、“残月”这两个色调上—清新、一凄婉的形象剪接进去,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使人获得空间宽广、时间连绵的审美感受,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朦胧、深远又带点神秘意味的艺术境界.仔细品味,诗人诸多无法直言表达的情愫,全都寄寓在这些名词连成的画面中,使人可以“心领神会”,而且越咀嚼越觉得情致缠绵、余韵深长.
4.意境美.意境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或自然景色)与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叠用九个名词,写出九种典型事物,形象地展示了一幅野郊秋游图:几棵苍老的秃树兀立山野,枯败的藤蔓缠绕其身,黄昏归巢的乌鸦栖息于树上,淙淙的流水流经桥下,荒村茅舍逸然自适,古老荒凉的驿道上秋风阵阵,困顿疲乏、飘泊异乡的游子骑着马正踽踽独行.这三句表面写景,实则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尤其是“枯、老、昏、小、古、瘦”等词的运用,有力地渲染出游子那种长期羁旅在外.不得与家人团聚的凄戚怅惆,郁闷悲苦的思想感情.景由情生,情由景显,情和景熔铸成一个浑然天成的艺术整体,创造出萧瑟苍茫、深沉隽永的意境,给人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印象.难怪王国维赞曰:“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佳境.”(《人间词话》)
5.空灵美.空灵美是古典美学的—个重要范畴,古人论诗词,常强调空灵.清代袁枚《随园诗话》引严东友论诗说:“凡诗之妙处;全在于空.”这里的“空”就是空灵的意思,指诗词必须给读者留下大片想像的空间.以激发读者进行审美再创作的热情.名词串“珠”,虽然具有巨大的根据力和高度的包容量,但作者却不完全托出,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虚空境地,让读者主动地凭借自己的审美经验去完善、补充.上面提到的《天净沙"秋思》,题目叫《秋思》,句中却没肩—个“思”字,更没有游子的心理描写,然而“思”的主题却蕴含其中.作者实写景物,虚写情思,这种虚笔描写就体现出一种空灵美,元人周德清“极妙,秋思之祖也”(《中原音韵》)的称赞,是很有道理的.
6.雄壮美.都是名词连缀,似乎给人的感觉是单薄的、清雅的,其实,它也可用来表现雄壮之美.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诗人横空出笔,开篇就把西风、长空、雁叫、霜晨、月这五个形象连缀在—起,形成远近掩映、动静交错的战斗场面,使人真切地感受到环境气氛的严峻、险恶,以及红军浴血奋战的大无畏精神.再如《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这与上句马踏霜晨、号咽西风相呼应,借助高天、谈云、飞雁几个形象,构成一个广阔、深邃而又明朗、活泼的境界.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
在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一般而言,象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对偶等都常见,另外如互文和列锦是不太常见且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的修辞手法。
扫描下载二维码古诗词修辞手法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古诗词修辞手法
上传于|0|0|文档简介
&&古诗词修辞手法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6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古代诗歌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我的图书馆
古代诗歌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1.&比喻&& 也叫譬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为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主要包括如下四种形式:
(1)叫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两者之间有的有比喻词,有的省略比喻词,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2)暗喻,即将本体直接说成是喻体.语气更肯定,感情更强烈,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3)借喻,即诗中惜喻体代指本体.如“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
(4)博喻,即连续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来说明或描绘本体,如“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2.借代&&不直接写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惜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另事物代替。例如,“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红”代指“花”,“绿”代指“叫”。再如,“辛苦遭逢起一经,十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干戈”,泛指兵器,这里代指战争。
3.夸张&& &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把被描写的事物加以艺术地夸大或缩小,给人以强烈的、异乎寻常的感觉,从而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4&比拟&& 把人当物来写或把物当人来写。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 &兵”(姜夔《扬州慢》),使用了拟人的,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何况于人!
5&双关&& 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借助语音和语义的联系,使语句同时关涉两种事物,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效果,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刘禹锡《竹枝词》),“晴”谐音“情”,一语双关。
6&顶真&& 即用前句最末的词语作为后句的开头,上递下接,环环相扣。顶真能使句子联系紧密,能表达同环复沓的思想感情,增强节奏感。例如,“返咸阳,过宫墙;过官墙,绕同廊;绕同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监;泣寒监,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马致远《议宫秋》),首尾相接,句句蝉联,淋漓尽致地抒发了离人别后的伤感凄凉之情。
7&反复&& 诗歌中重复出现某些句子,可以加强语势。反复可以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渲染某种气氛,使读者获得深刻的印象,如“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问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占》),“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两句间隔反复,是曲中之眼。
8 &对偶&& 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意义相对的组短语或句子来表达相关或相反的意思。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 &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这四句是诗中的颔联与颈联,对偶很是工整。诗人的羁旅愁思与孤独之感,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达到了完美结合。
9.排比&& 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它可使诗歌节奏感加强,增强语势,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例如,“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问,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汉乐府《江南》), &后四句以排比的句式,铺排渲染,捕绘出鱼儿们倏忽往 &来、活泼嬉戏的动态,衬托出采莲少女的活泼可爱及愉快心情。
10&通感&& &是指运用具体生动的语言,通过变换感觉角度来描述事物性状和情貌。例如,“绿杨煳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这一句的妙处,在于用听觉的“闹”来表现视觉感受,呈现出杏花盛开、春意盎然的景象。又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 &者描写霜林时,巧妙地把视觉的“秋叫红”与人的感觉“醉” &沟通起来,情趣隽水,耐人寻味。
11&层递&& 是指把事物按由小到大、由短到长、由低到高、由轻层层递进的格式。例如,“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虞美人·听雨》),这首词按照“少年、壮年(中年)、老年”这人生发展顺序,抒写了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听雨的感受;少年不请十世事,故听雨歌楼柔情蜜意;壮年感时伤世,故听雨客州悲愤难抑;老年饱经风霜,故听雨僧庐遁世不惊。这可说是词人对自己一生经历形象化的概括和总结。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常用修辞手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