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红专列旅游“与”夕阳浓有什么区别,具体请说明确一点

几度夕阳红_银发伴随夕阳红-疾风资料库
几度夕阳红_银发伴随夕阳红
发布时间: 17:26&&&&发布人:
银发伴随夕阳红
健康长寿的四个证据世界已经进入“长寿时代”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5.5亿,到2025年将突破12亿。在人类基因图谱成功出炉后,科学家已加快了生命研究的步伐。据有关专家估计,彻底破译人类长寿基因奥秘并进行修补、移植,只需要15年时间;在本世纪内,人类平均寿命将至少增长20岁。原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明确地将当今时代称为长寿时代”,认为绝大多数在20世纪末出生的人都有望活过21世纪。美国的百岁1人瑞目前为10万人,比10年前多了1倍,预计到2050年可达83万人。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卸任前曾向国民许诺,要让21世纪出生的美国人幸福地沐浴22世纪的阳光。世界卫生组织强调指出,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新世纪最大挑战之一,人类要为实现“健康老龄化”而不懈努力。中国卽将出现“老龄社会”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1953年时,百岁老人只有3384人,1990年达到6434人,而目前则接近10000人;80岁以上人口超过16007Y,预计到2050年将突破1.3亿;60岁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十分之一以上。在我国,实现“健康老龄化”已经具备一定的条件。从社会方面来看,医学进步、经济发展、舆论导向、法制建设都有较大飞跃;从个体方面来看,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科学养生深入人心,长寿欲望日趋强烈,健康意识逐步提高。《中共中央关于干部退休制度决定》中明确指出:“离退休以后,党交给广大老同志的主要任务是健康长寿。”国外健康长寿的实例英国长寿之星弗姆·卡恩一生经历了12个王朝,活了207岁。英国邮政官罗伯特·秦略134岁生日时,收到了女王的贺礼。英国的杰蒙诺夫人活到145岁。土耳其的扎洛河迦活了156岁。伊朗的阿尤布活了180岁。阿尔及利亚的本·梅乌沙德活了160岁。阿塞拜疆的希拉里·穆斯里莫夫活了168岁。美国1976年代发现一位184岁的曾经当过奴隶的黑人查理·斯密特。哥伦比亚的米克尔·素里斯活了180岁。南美洲的玛卡兰珠享年203岁。巴西的弗兰西斯卡·莫活了132岁。日本的长寿农民满贝应天皇邀请进京时已经242岁,同样高寿的妻子、儿子则分别为221岁和201岁。国内健康长寿的实例唐朝慧昭和尚290岁隐遁,不知所终。《世悟》记载,并州有一鲜卑族妇女,年已350岁。福建《永泰县志》第十二卷记载,汤泉村有一位稀世老人陈俊,字克明,生于唐僖宗中和辛丑(公元881年),死于元朝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寿命高达443岁,当地人尊称他为小彭祖,将其生平事迹刻在一块木牌上,从元朝一直保持到清朝。目前,我国最高龄的寿星已达160岁。107岁的寿星还每天上山割草,制成“百岁刷”,沿街叫卖。105岁的罗有明大夫被聘为3个医院的院长,每天还坚持看门诊。健康长寿的四个机理修复“DNA”衰老的根源在于人体免疫系统发生紊乱。因此,要想延缓衰老进程,就必须控制人体免疫系统。DNA(脱氧核糖核酸)是构成人类染色体的基本物质,含有遗传密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人体的健康长寿。实验证明,DNA这种物质并不稳定,很容易在外界的各种作用下遭到损坏。虽然人体本身具有修复DNA的功能,但这种天然的修复功能同样容易衰退或者丧失。当人体衰老加剧时,DNA的修复速度明显慢于损坏速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体寿命与DNA的修复效率密切相关,而养生或者科技的主要价值正是最大限度地激发、维持、增强人体的这种修复功能。修复“端粒酶”人体生命过程,实质上就是人体生物钟对生命密码进行阅读的过程。人体细胞的生理特点是能够进行自我分裂、自我复制。由于受到人体生物钟的制约,细胞的这种分裂、复制活动并不是永无止境的。因此,人体的寿命往往决定于细胞的分裂次数与分裂周期。在一般情况下,细胞的分裂次数为50次,分裂周期则为2。4年。由此可以推算出120岁将是人体的寿命上限,这与中国“下寿60岁、中寿80岁、上寿120岁”的传统观点十分吻合。根据生命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发现,要想促使细胞无限期地分裂、复制下去,关键在于修复“端粒酶”。在染色体的顶端,科学家发现了“端粒”这种特殊物质。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缩短一次。当端粒不能缩短时,细胞就不再分裂了,生命也就随之结束。而人体“端粒酶”的客观存在却使“通过维持端粒长度促使细胞长久分裂与复制”这一幻想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接下来的科研难题,就是调控直接影响“端粒酶”的基因物质,以便最终生产出延缓甚至抑制衰老的药物。因此,单纯就理论意义而言,人类只要真正掌握修复“端粒酶”的技术,就能促使人体细胞的自我分裂、自我复制永远持续下去,就能彻底实现人类健康长寿的千年美梦。清除“无序氧”和铁器生锈一样,人体的新陈代谢也是一种氧化作用。人体的老化现象就是人体的氧化现象,只不过这种氧化速度十分缓慢而已。一般说来,提供人体生理基本需要的“有序氧”往往带有成双成对的电子,结构相对稳定。但是,随着科技工业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巨大变迁,环境污染、药物中毒、运动过度、情绪失控、肢体损伤、饮食不良等,却使自然界及人体内产生了大量的“无序氧”。“无序氧”带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的电子,容易同化“有序氧”,从而导致一系列混乱的连锁反应。在这个过程中,调控人体生长发育的基因便遭受到严重的破坏,人体的氧化速度也大大加快,促使人体未老先衰。毫无疑问,采取各种手段清除人体“无序氧”,将是人类永葆青春的基本前提。而众多百岁老人的养生实践也反复证明了一个浅显而关键的道理:思维方式的有序化与行为方式的有序化,确实有助于人体的健康长寿。清除“死亡素”一些科学家坚持认为,人体衰老与脑垂体分泌的一种“死亡素”不无关系。这种“死亡素”不仅扰乱了甲状腺的正常代谢,而且加速了人体的衰老进程。为探究其中的奥秘,这些科学家将成年大鼠含有“死亡素”的脑垂体完全切除,结果发现其寿命竟然增长了一倍。但问题在于,人类的脑垂体不可能一切了之,只能选择更加保险、更加巧妙的方式。目前,科学家还不太清楚“死亡素”究竟产生于人类脑垂体的什么细胞,通过何种渠道发挥作用,有何因素可以促使其减少或停止分泌。显而易见,一旦彻底解决了这些问题,人类对生命,尤其是健康长寿的认识,又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健康长寿的四个话题心理上的调整“老年”不是“衰老”的同义词。“天增岁月人增寿”,虽然人的日历年龄只增不减,但人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却是可以调整的。就生理而言,是“人老腿先老”;就心理而言,是“人老心先老”。有些老年人坐待人生结束,这种悲观心态会对身体产生消极影响。应当反其道而行之,从心理上忘却岁月。正如已逾90岁高龄的中国老年人体协主席刘建章经常说的:“人生七十不稀奇,八十堪称小弟弟,九十依然身心健,一百开外才是好样的。”青春不是生命的一段时光,而是一种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岁月可以在额头留下深深的皱纹,热情却能使你我永远年轻。老年人不要在乎社会地位、家庭地位的“变”,也不要在乎形式上的“退”。关键还是要在心理上退而不休,在“五有”(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教)中继续发挥余热。因此,如果掌握一点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就既能有效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又能适时地帮助别人解决成长中的人生困惑。应当说,这是老年人对社会无可替代的特殊贡献。“万事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要自觉调整心理状态,自觉保持心态平衡。苏轼有言:“人之难知,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险,浮云不足以比其变。”应当更新观念,重新认识自我、他人、社会、人生。医学实践证明,积极的心理状态能大大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迅速提高人体的康复速度。这就是精神免疫的功效。凡事有轻重缓急之分,与人相处也有远近亲疏之别。如果自己与自己过不去,什么事都不顺心、不满意,那就既影响了别人的情绪,又损害了自身的健康,实在是得不偿失。只有想得开,才有真正的清福可享,才能在人生的晚景中划上圆满的句号。想得开是治疗烦恼人生的一剂大补药,是开启欢乐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有一句话说得很地道:“世上没有不合理的现象,只有不合理的眼光。”对于老年人来说,“难得清醒”与“难得糊涂”各有其价值:大事情需要清醒,而小事情则需要糊涂。要有一种超脱精神,不能拘泥过甚。常常处于“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的境界,就是最好的心理保健。人生在世无坦途,任何时候都要有一颗平常心。面临深渊而不乱,身处逆境而不馁。人既是感情的动物,也是理智的动物。痛苦悲伤无补于事,只会损耗身心。惟有酸、甜、苦、辣、麻五味俱全,才是完整的七彩人生。身体上的保健身体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晚年的生活质量。现代医学认为,健康长寿离不开科学的生活方式,保持正确的生活习惯是真正的健康之道、长寿之路。世界卫生组织告诫人们,到2015年,“生活方式疾病”将成为威胁人类健康长寿的头号杀手。人类能否实现健康长寿,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制约:40%取决于客观条件(遗传占15%,社会占10%,医疗占8%,气候占7%),而其余60%则完全取决于人们的自身努力。要实现健康老龄化,必须选择合理的生活方式,必须掌握科学的养生之道,必须坚持必要的身体锻炼。众多健康老人、长寿老人的实践证明,健康长寿来自平凡的积累。饮食、睡眠、学习、锻炼、休息、娱乐都应当有规律,这一点十分关键。老年人应当经常参加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练书法、看小品、听相声、唱京戏、下棋、垂钓、养花、喂鱼、逗鸟、散步、游山玩水、嬉笑闲聊。这样既能保持生命活力,又能丰富闲暇生活。亲情上的维护小家庭和代际分离的发展趋势,迫使今后的老年人必须考虑两个现实问题:一是住在哪里;二是靠谁照料。从总体发展规律来看,养老的责任将逐渐从家庭转向社会,出现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并存的特殊局面。但是,国家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还很难大量兴办条件好、收费低的福利性养老院。即使是发达国家,在养老院养老的老年人也不足5%。而从精神慰藉方面来看,亲情仍然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精神寄托之一。与老伴儿和子女间的亲密感,始终是老年人慰藉心灵的良方。这就需要处理好家庭关系,包括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老伴儿是一生一世同舟共济的伴侣,老了自然应该相依相惜。对于子女,父母既要灌输传统的敬老观念,也要为他们做出切实的榜样。事实上,许多老年人迫切需要得到帮助,而许多老年人又有能力帮助别人。因此,国际社会提倡老年人之间的互助活动,认为这是解决老年人问题的现实而有效的途径之一。有的国家规定,身强力壮时护理老弱病残,定量地存在“社会银行”里;等你需要别人帮助时,社会再组织年轻人回报你。这种做法很有新意,极具推广价值。美国老年人中,有32%的人常年从事义务工作。这些老年人退休后有足够的家庭收入,但他们愿意帮助别人。其中,三分之二由社会组织发起,另外三分之一则是自发的。经济上的积累西方学者将老年人的需要概括为3个M:MONY(“钱”);MEDICAL(“医疗”):MENTAL(“心理卫生”)。其中,经济上的积累是晚年生活保障的一大关键。养老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的共同努力。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将逐步采取国家、企业、个人共同分担的方式。老年人要趁自己年富力强时,尽早为后半生做好经济安排。除自觉参加养老、医疗等强制性保险之外,还应注意节省开支,进行必要的储蓄。国家要有长远规划,老年人同样需要晚景规划。只有这样,银发一族才能真正过上一个建立在自给自足基础上的幸福、安乐的晚年。编辑:木子
几度夕阳红
关键词:夕阳意象 人世沧桑 隐逸情怀 乡国之思 苍凉感摘要:在我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中,“夕阳”是我国古典诗人借以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一个比较典型的意象,来表现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本文就是从“人世沧桑”“隐逸情怀”“乡国之思”“苍凉感”四个方面来分析“夕阳”意象所表达的诗人的艺术感知。在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关于太阳,历来就流传着许多优美的传说,充满着扑朔迷离的神话色彩,成为文人们情感观照的对象。而在对太阳意象的选取中,“夕阳”以其独有的审美特征更为诗人青睐有加,从先秦的《诗经》到元代的散曲,诗人借助“夕阳”这一意象来表现自己对宇宙、社会、人生的领悟,抒发自己的人生观照,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夕阳”意象特有的审美意义。一、人世沧桑中国古代的文人仕子,往往由于自身清高自傲,不合俗流,仕途失意,产生对人生、社会的悲观情绪,便借助“夕阳”这一意象,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抑郁心情,慨叹人世的沧桑。李商隐的《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就最为警策,这里的“夕阳”意象深刻揭示了李商隐对人世沧桑的慨叹:夕阳虽好,但已近黄昏,苦闷失意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借助一轮沉坠的“夕阳”来抒发自己深沉的人生感悟了。感情委婉、细腻、深沉,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一、李商隐只活了四十六岁,四十几岁本应是人正当壮年,有所作为的大好时光。但诗人由于长期沉沦下僚,生活坎坷,身心疲惫,哀生悼亡,以至未老先衰,四十几岁就已接近黄昏之年,已是明日黄花了。尽管诗人也曾向往并热爱美好的生活,却也只能发出“只是近黄昏”的感慨了。二、李商隐也是有理想有抱负的,在他最为传诵的《贾生》《安定城楼》等诗中,每每以贾谊自况,忧国伤时,感叹人世,虽然从晦暗沉痛的心灵时时迸发希望的火花,但仕途的打击与冷落,使一切终成泡影。诗人只能用“夕阳”来表达自我理想破灭的人生感叹了。三、李商隐生活的时代,正是晚唐牛李党争最为激烈的时期,李商隐叹怨牛李党争的祸国殃民,使国计民生每况愈下,当时朝官与宦官之间的彼此斗争,给朝廷带来无穷的灾难,更给劳动人民带来无尽的痛苦,使曾经盛极一世的大唐王朝走上毁灭的道路。李商隐借用“夕阳”,不正是晚唐王朝“山雨欲来风满楼”,已经接近崩溃的形象暗示吗!在这首诗中,诗人既没有浓涂重抹,也没有刻意雕琢,只是平平常常之笔、普普通通之物,借助一轮“夕阳”来表现无尽的感叹,无怪乎“夕阳无限好”能够脍炙人口,流传至今。在人世沧桑的感慨中,“夕阳”作为一种历史的见证,并不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的变迁而变更,有的诗人正是着眼于此,来表现自己对人世沧桑的感悟。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便是这类作品中的名篇:“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中就是以“夕阳”作为一个历史的见证,来感叹人世的沧桑之感:乌衣巷口,暗淡的夕阳在残破的街道上静静地斜照着,野草也无言,只能自作花。凄清冷寂的氛围中,当年那些衣冠楚楚、裘马洋洋的“乌衣诸郎”而今安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往日繁华早已烟消云散。荒凉的景象是衰败的象征,实际上也是历史人世生活沧桑的具体体现,古今对照的变化喻示诗人追昔抚今的无限感慨,含蓄的景物描写中也表现了作者的深深惋惜之情:日薄西山,已是末路。历史人事的沧桑谁人又能说尽,物是人非,空留余恨,只有一抹暗淡的夕阳还在辉映着久别的历史。宋代词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也有类似的感叹:“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这里的“斜阳”也寄寓了辛弃疾的无限感慨:历史早已过去,而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刘裕赫赫的战功却一去不复返了,词人只能从一抹夕阳的余晖中去感叹历史的流逝,世事的变迁,体悟人世的沧桑。“夕阳”这一意象在体现人世沧桑这一点上,有的诗人也能别开生面,从夕阳的轮回中来感悟更深层次的意蕴,王之涣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在《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在这里抓住了一个富有特色而又具有深厚美学力量的典型意象“白日依山”,以“白日”为起点来贯穿全诗,把日、海、山、河有机和谐地统一起来,构成一幅并吞万象的宏伟图画。气势非凡,内涵深远,一扫夕阳“黄昏”之笔,而采用“白日”(这里是指夕阳),赋予“夕阳”另一层意蕴,焕发出一种永恒的生命力和巨大的自然力量。诗人从日落就会有日出,日月轮回是大自然的规律中,来探索自然之美,体悟人生的真谛,穷尽宇宙的奥秘,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二、隐逸情怀中国古代的文人在封建森严的等级制度下,再加上社会的黑暗,很难有所作为。他们中许多人厌倦了世俗的喧嚣,回归山林,与树木为伴,与禽兽为友,让大自然的情趣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表现隐逸生活的独得之乐。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辋川闲居赐裴秀才迪》中就有这样的描写:“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植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这首诗是王维晚年与裴迪相酬为乐所作,诗人在诗里将寒山、秋水、柴门、渡头、墟里、五柳都放在落日余晖这一更为广阔的背景上,为山林增添了明丽的色调:夕阳渐落,寒山转翠,秋水潺湲,富有浓郁的山林生活气息,意境悠远奇妙,格调高远,山林之美,隐逸之趣,晚年对落日,相互映衬,别具情调,情感真实坦诚。诗人没有怨叹“只是近黄昏”,而是“狂歌五柳前”。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晚年归隐山林,脱离尘俗,独守一份宁静的天空,自得其乐的隐逸情怀。晋代大诗人陶渊明也正是厌倦了官场的生活,从而归隐山林,寻觅安适恬静的生活。《饮酒》其五就深刻地反映了他的隐逸情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其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诗人推崇的田园生活优雅闲适的绝好写照,也是“心远地自偏”的刻意阐发。诗人在东篱下满手把菊,自得其乐之际,偶一抬头,“山气日夕佳”。把充溢于诗人心中的宁静恬淡推向极致,诗人的主观感受与无意中见到的客观景物和谐地结合起来,自身也成了夕阳中景色的一部分,闲适心境与夕阳中的自然美景融为一体。脱离尘世的芜杂,自得一份超然、冥邈神逸、方外的悠闲生活。这里的夕阳不再是没落的象征,而被作者赋予了新的意蕴,人与自然达到了神形相契,物我两忘的最高境界,言近旨远,潇洒飘逸,“夕阳”就成为作者情感的一种寄托。隐逸之情在形式上也许有些不同,但在情感上却有本质的相同:追求一份超脱,享受无穷逸趣。宋代诗人林逋在《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中就有“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之句,夕阳之中,别无他物,唯有袅袅寒烟萦绕半空,色彩平淡无奇,一轮夕阳映照着超然的作者,环境幽深清寂,与这位幽人断绝尘世、潇洒物外的恬淡心境正相吻合,隐逸之乐别有情趣。刘长卿在《送灵澈上人》中有“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之句,夕阳下,灵澈上人头戴竹笠,身披晚霞,一个人向青山深处走去。神态闲适自然,颇有洒脱超尘的气息,体现出灵澈上人不慕俗流,回归山林,独得宁静悠远的隐逸淡然之情。三、乡国之思乡国之思是中国古代文人笔下一个常见的主题,漂泊在外的游子,遭受人情的冷暖、世事的坎坷,面对着一轮即将落山的夕阳,联系自己的羁旅,乡国之思便会油然而生。身世遭际往往发之于笔端,诉说着一怀愁绪、满腹的辛酸。范仲淹在《苏幕遮》中就有这样的执著乡思:“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夕阳下,极目四望,天水相连,芳草遍地,山峰都披上了落日的余晖,一切都笼罩在夕阳的背景中。景随情变,情随景生,言在景外而意在其中,辗转生发,匠心独运,借平平常常之景,把浓浓的思乡之情融进这一片夕阳之中,情感真挚坦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诗人正是借助“夕阳”这一美学意象来寄托着自己的无限乡思。宋代诗人李觏的《乡思》更具典型:“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人们都说落日处是天涯,可诗人望尽天涯,落日可见,故乡却难觅。可见故乡远在天涯之外。诗人用“落日是天涯”衬托家乡之远,由此生发开去,用家乡之远来暗示回家之遥遥无期,用回家之遥遥无期来抒发自己的深深思乡之情。笔下一波三折,但以落日为起点,借助夕阳的内涵来传情达意。这里的落日(即夕阳)是作者思乡的感触点,联系自己的漂泊,把浓浓的乡思融进无尽的感叹中:“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正是诗人无可奈何思乡心声的痛苦呐喊,也是诗人满腹辛酸无限感慨的体现。漂泊在外的游子何时才能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与家人共叙离别的感受呢?只能在夕阳西下之时,遥望家乡的方向,深沉地来表达自己的乡思吧。在“夕阳”所体现的乡国之思这一点上,有元代“曲状元”之称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可谓乡国之思情深至极:“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里作者独具“夕阳”这一意象,点出时间,内涵深刻。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都由“夕阳”串联起来,构成一副凄凉寒怆的画面,足可见作者的满腹心酸。“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不仅是作者内心的真实写照,也道出了多少漂泊在外的游子的痛苦心声:羁旅天涯,茫然无依的孤独与彷徨。一轮孤独的夕阳映衬着孤独的作者,正是作者的孤独才更能反衬深沉的乡思。浓浓的思念,真诚的眷恋,在一片夕阳的余晖中,能够引起多少人的情感共鸣。四、苍凉感古典诗歌在“夕阳”意象所表现的内容上,苍凉感作为边塞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并不少见。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就较为典型:“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箫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秋,王维到边塞劳军时所作。诗人寓情于景,情随景发,意到笔收:一轮落日照耀着奔腾的黄河和一望无际的大漠,在旷远的背景下更显得硕大无比,给广袤的大漠平添了另一层壮美,自然之中见奇意,正是在落日(即夕阳)的映照下,边塞环境具有了特定的意蕴内涵,显示了作者独特的艺术感知,在主体感觉的参与下,“落日圆”色彩绚丽,意境雄浑,映衬着大漠,表现了高扬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生命力,豪迈之中给人一种无边的苍凉感。范仲淹的一首《渔家傲》(上片)却是表现了边塞生活深沉的苍凉感:“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燕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里的落日照耀着一座孤城,数缕炊烟萦绕着千嶂,边声阵阵,就连南归的大雁似乎都没有一点留恋之意。归雁、边声、孤城在落日的余晖中烘托出一派紧张而凄凉的气氛。平淡的景物描写表现了深层的思想内容,正是落日的意象使得边塞的环境具有更深层次的苍凉感。杜甫在《后出塞五》其二中也表现了类似的苍凉感:“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黄昏时刻到来了,军旗舞动,马鸣萧萧,在夕阳背景的衬托下,那样肃穆而又那样苍凉,这苍凉的景色似乎并不平静,有如临大敌之感。这里选用“落日”这一意象是作者情之所致而借以生发,在苍凉的环境氛围中显示着深层的用意,因为落日还象征着衰败,也许在无边的苍凉中还有对这一场战争的讽喻吧。当然,“夕阳”这一意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还有丰富的文化意蕴。许多诗人正是借助这一意象来抒写自己的独特感知,让人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深层内涵。“夕阳”意象也就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显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夕阳”意象独有的艺术魅力。作者简介:韦蝶青,教育硕士,广西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参考文献:[1]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2]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3]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62年版。[4] 吕晴飞、李观鼎主编:《中国历代名诗今译》,中国妇女出版社。[5] 张盛荣、王小祥主编:《古今怀乡思亲诗词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责任编辑:古卫红)
CopyRight&2012- AllRight Reserved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夕阳红丛书:潇洒的金色黄昏.pdf120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8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夕阳红”丛书之二 潇 洒 的金 色 黄 昏 金 难 编 著
中 国 铁 道 出 版 社 1 9
9 年 ?北京 京
新登字 063 号 图书在版编 目 CIP
数据 潇洒 的金色黄 昏/
金 难编著 .―北京 : 中国铁 道 出版 社 , 1999 夕阳红丛书 :2 I SBN
7-113- Ⅰ.潇 … Ⅱ .金 … Ⅲ .老 年 人-生 活-知 识 Ⅳ . C913
.6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 P 数据核字
第 0140 5 号 “夕阳红”丛书之二
书 名 : 潇洒的金色黄昏
著作责 任者 : 金 难 编 著
出版 ?发行 : 中国铁 道 出版 社
10 00 54 , 北京 市宣武 区右 安 门西 街 8 号 策 划 编 辑 : 魏京 燕
责 任 编 辑 : 魏京 燕 任军
封 面 设 计 : 冯龙 彬
印 刷 : 北 京市燕 山联 营印刷 厂
开 本 :7 87 ×
印张 : 3 .7 5 字 数 : 5 9 千
版 本 : 19 9 9 年 2
月 第 1 版 199 9 年 2
月第 1 次印刷
印 数 : 1― 50 0 0 册
书 号 : I SBN 7-1 13-0 32 2 6-5/
定 价 :6 .0 0 元 版权所有 盗印必究 凡购 买铁道 版 的 图书 , 如有 缺页 、倒 页、脱页者 , 请与本 社发 行部调 换 。 内 容 简 介 本 书通 过保重 身体 、人 类 的寿 命 、看 看 这 些长 寿 老 人、健 康 长
寿要诀 、退 休后 再 出发 、提 高家 居生活 质量 、与 子孙 同住 的艺术、老
夫妻单 独住 自得其 乐, 一旦 自己 的一 半先 走 、老 年再 婚 等 章节 , 向
人们提 出了如何度 过有利 于健 康长寿 的愉 快老年 的具 体建议 。 本 书的读者对 象是有 一定 文化 的 中老 年人 。 序 我是一名 内分泌科 医师, 在北京协和 医院已工
作 了35 个年头。近十余年虽然担任 了北京协和 医
院的领导职务, 倾注了大部分的精力干行政管理 , 但
我内心更加 向往的仍然是我一 生钟爱的医学, 对 生
命科学奥秘的探索。所以, 尽管行政 管理多么繁忙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夕阳红老年旅游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