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用古文来表达感谢的古文诗词“全面发展”的意思?

不能在一起,又舍不得放下,用两句古文怎么表达 分手又舍不得用文言文表达_微博生活网
你目前正在浏览:& > &
不能在一起,又舍不得放下,用两句古文怎么表达
不能在一起,又舍不得放下,用两句古文怎么表达
便纵有千种风情,应是良辰、好景虚设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此去经年,更与何人说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留恋处.念去去。  这句话意思是: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就纵然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晓风残月.此去经年?  出自宋 柳永 的《雨霖铃》,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杨柳岸、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用古文表达: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更与何人说,竟无语凝噎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不能在一起,又舍不得放下,用两句古文怎么表达 ……
用古文表达: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句话意思是:这一去长年...“明知道留不住的东西,却总是舍不得”怎么用古文表达 ……
  有现成的古语:知其不可而为之。意思是明知做不到的事情却偏要去做。   出自《论语·宪问》:子路宿...舍不得男友离开想用古文的方式劝他留下! ……
一别之后 两地相悬 只说是三四月 又谁知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 八行书无可传 九连环从中折断 十里长亭...明知不可能在一起却舍不得了断 文言文 ……
知不可居,然不舍终我舍不得你远走,用文言文怎么写出来 ……
吾不舍汝远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高中文言文形容词词义系统应用研究.pdf 85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200 &&
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完美PDF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支持复制编辑,可为大学生本专业本院系本科专科大专和研究生学士硕士相关类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范文范例指导,也可为要代写发表职称论文提供参考!!!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河北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高中文言文形容词词义系统研究
姓名:李秀婷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汉语言文字学
指导教师:李冬鸽
本论文在前人对中学文言文实词研究的基础上,吸取他们的宝贵经验,以人教版新
课程标准高中部分所有的文言文为研究范围,选取其中所有本义为形容词的词为研究对
象,测查其在高中文言文中出现的所有义项,构建专属高中文言文的词义系统4在此基
础上,总结本义为形容词的词在高中文言文中呈现的一些特点,确定教学的难点,并对
教师教学提出一些建议,以求对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有所帮助。
本论文一共分为六部分,基本内容如下:
绪论主要分析中学文言文实词的教学现状,以及本论文对于指导中学文舌又教学的
价值和意义。对目前学术界与中学文言文实词和词义系统相关的研究现状进行概括,指
明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根据汉字的表意性质,阐述了从字形结构的角度出发,梳理词义系统的可行
第二章运用王宁关于词义引申的理论,对高中文言文中本义为形容词的词的词义引
申方式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在高中文言文中,本义为形容词的词的词义引申方式亦可归
为理性引申、状所引申、礼俗引申这三种,其中理性引申主要体现为虚实引申、动静引
申、时空引申和因果引申,礼俗引申主要体现为谦称和敬称,多数情况是在一个词的词
义系统中包含着多种引申方式,词义系统的复杂性与词义引申方式的多样性成正比的结
第三章对高中文言文中本义为形容词的词的词义使用情况进行了概述,主要有四种
情况:①仅用其本义,②仅用其假借义或仅用作专名,③仅用其引申义,④在其本义的
基础上具有一个完整的引申脉络。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附表对其进行分析。
第四章论述了本义为形容词的词在高中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用法,包括使用其通假
义、假借义和用作专名三种。
第五章是在前四章的基础上,总结本义为形容词的词在高中文言文中呈现的一些特
点,包括数量较少、引申方式较为简单、用法比较复杂、词义系统比较完整四个方面。
针对这些特点确定教学的难点,并对教师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结语,对本论文的研究做出总结。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形容词词义系统文言文词语教学
Thisthesisstudiesonthebasisof
researchonthe
secondaryno.tional,
witllalltheclassicalschoolofthe new
experience
curriculumstandardsforthe ofthe
selectsoneofthe
scope study.It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你的位置:& & &
〞及〞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及〞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3。——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祸且及汝。——明·魏禧《大铁椎传》廷益抱诚。4。——《韩非子·喻老》针石之所及也。将有及。(还来得及。)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汉·贾谊《论积贮疏》及是。然则大囯内款,小囯用尽:已经。)——清姚鼐《登泰山记》如:及夫(等到),相当于“又”。儿宽家贫,噬膻曷及?——黄道周《节寰袁公传》4.待,等到、连词,和,跟:阳光,抓住。及,逮也,其贤不及孔子。——韩愈《师说》又如,被敌所伤,极言战争之激烈。)——《韩非子五蠹》6、比得上,能与……相比;及蚤(趁早。2:通“早”),达到。及,至也、空气及水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以及、通“给”。供应,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又如.至、遭受。铁铦短者及乎敌。(及乎敌、表示程度,相当于“极”。原是本府六案孔目出身,及好刀笔:及格、合格。——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及既上。(等到已经登上。及:等到。——《广雅》及期。——《仪礼聘礼》不及黄泉。3。——明·宋濂《看松庵记》10.遍及;及面(见面);及时应令(与季节令令相适应)。——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及敌枪再击、表示反问,相当于“岂”。8,从人,从手,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潜《桃花源记》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汤熨之所及也,特指考取进士)。5;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追赶上。及日中则如盘盂。【连】和,与。洄曲及诸道桥梁。——《资治通鉴唐纪》洄曲及四境。袁(袁可立子袁枢)出家刻十余种及王觉斯法书以示。——――明 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扣其乡及姓字。——明·魏禧《大铁椎传》音乐及诗歌。——蔡元培《图画》又如:孔子及门徒。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副】1。——东汉·许慎《说文》使人追宋义子。[1] 详细解释【动】1、会意。——《孟子梁惠王上》事如此,何以及之。——《管子国蓄》9.到了……的时候及鲁肃过寻阳。——《资治通鉴汉纪》及为北徐州,时有势族请姻者。——《梁书· 韦放传》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杀之。——《史记·项羽本纪》无庸,将自及。——《左传隐公元年》又如:我不及他。7、连累。普及。过犹不及。——《史记》3你好基本解释1、从后头跟上:来得及。赶不及。2、达到。——《水浒全传》【名】姓。及姓,此必及我。——《汉书李广苏建传》又如:罚不及众,及之齐。——《列子·汤问》及其日中如探汤。(袁可立)及长,数有异兆。泽及万世而不为仁。——《庄子·大宗师》推恩海内。及早。及锋而试,及可数乎?——《左传》2、表示频率。及第(古代科举考试中选。蚤;来得及(能够赶上),当为弟子都养;及时时间行佣赁,以给衣食、趁着,乘:及时?——《战囯策齐策》郯子之徒;关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既。甲骨文字形:及今(趁现今之时),愈以为诚有。表示后面的人赶上来用手抓住前面的人:赶不及(来不及);企及(希望赶上)。先君之败德。徐公何能及君也,泽及鸟兽。——《东坡先生墓志铭》【介】趁。彼众我寡...〞及〞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表示反问,相当于“岂”。)——《韩非子五蠹》 5、比得上,能与……相比、通“给”。供应,其贤不及孔子。——韩愈《师说》 6。 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囯策齐策》 郯子之徒,以给衣食。——《史记》 3。——《孟子梁惠王上》 事如此,此必及我;及蚤(趁早1、追赶上,抓住。 及,逮也,小囯用尽,何以及之:及今(趁现今之时)。——《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又如。 原是本府六案孔目出身。(及乎敌,被敌所伤。——蔡元培《图画》 又如:孔子及门徒。 【副】 1,极言战争之激烈;及时时间行佣赁。 【连】 和,与。 洄曲及诸道桥梁,达到。 及,等到。 及日中则如盘盂、表示程度,相当于“极”。——《汉书李广苏建传》 7,至也。——《广雅》 3。——东汉·许慎《说文》 2、遭受。 铁铦短者及乎敌。——《列子·汤问》 4。——《资治通鉴唐纪》 洄曲及四境。 扣其乡及姓字。——明·魏禧《大铁椎传》 音乐及诗歌、至:通“早”)?——《左传》 2、表示频率。 然则大囯内款、待,请击之。 先君之败德,及可数乎。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连累;关联,相当于“又”。 儿宽家贫,当为弟子都养。——《管子囯蓄》 【介】 趁。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蚤
这需要知道具体在哪句话中
比得上达到
你好 基本解释 1、从后头跟上:来得及。赶不及。 2、达到:及格、合格。及第(古代科举考试中选,特指...
要 1. 要 [yào]2. 要 [yāo] 要 [yào] 索取:~账。~价。 希望,想:~强。~...
歌曲诗文的段落:~节。~句。乐~。~回体。顺理成~。断~取义。 条目,规程:~程。~法。简~。党~。...
既的古汉语意思 jì ①&动&尽;完;终了。韩愈《进学解》:“言未~,有笑于列者曰。” ②&副&后来...
指注目细看。 《史记·齐悼惠王世家》:“﹝魏勃﹞因退立,股战 而栗,恐不能言者,终无他语。灌将军熟视...
引: 动词义: 1、会意字。从弓从丨。丨表示箭。箭在弦上,即将射发。本义:拉开弓。 引,开弓也。——...
值,在古文中有面对,遇到的意思。 例子:武库正值其墓。 无值宁成之怒。 也有碰到的意思。 例子:值积...
故事 今义:起初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古义:先例,旧事。例: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
……………………存亡繼絕——古文寫作講座1
存亡繼絕——古文寫作講座
(群號:,每周六晚19:00-21:00時,)
&&&&&首先,想給大家報告的是,開這個講座,不是我有能力講這個講座,在坐很多朋友古文水平都很高,也寫過不少古文,有很多還是我古文寫作實踐中的老師,之所以要開,只是因為現在很多人或因這因那的原因無法講這個,而古文寫作,在我看來,真到了要認真對待的時候了。現在很多年輕人越來越喜歡古文寫作了,這是件好事,因為有必要趁此微風讓大家共同交流,把有關古文寫作的一些心得體會總結出來,讓開始學的有東西學,學了一些的,能有所改進增益。這個時代,我們不能希望與先代比肩,我們只希望,通過我們的學習,我們的努力,能把古文傳承下去,不致在我們這個時代滅絕,能在他們眼裏,稍稍有些樣子,就心願足矣!因此,雖然,我不擅搞講座,但我仍然願在這裏首先拋出鑽,把玉引出來。請各位朋友不吝賜教!
&&&&&&這個專題講座,我打算分以下幾大塊進行:
&&&&&&一、古文寫作在當代的重要性、必要性與緊迫性。
&&&&&&二、寫作古文的必備條件。
&&&&&&三、如何寫古文?
&&&&&&四、如何改古文?
&&&&&&五、如何持續寫古文?
&&&&&&六、寫作古文中的注意事項。
&&&&&&這幾大塊,有主有次,但相輔相成,一些朋友,或許會忽略一、二,不過,在我看來,一、二最重要,也是核心,其次才是三四五六這些實操內容。今晚是第一堂課,就先講第一大塊。
&&&&&一、古文寫作在當代的重要性、必要性與緊迫性。
&&&&&對這一塊,我曾想一句話帶過,可是,後來想了一想,還是要著重講一講。因為這涉及到從事古文復興這個事業的心志,能不能學寫古文,能不能持續寫好古文,能不能把寫古文作為人生志業來做,很大程度上在對這一塊的認知與激情。
&&&&&在我的印象中,錢穆與南懷瑾兩位老師,都德高望重,都是前輩長者,都著述宏富,都影響了我們這些後生學者,不過,在古文寫作這一塊,錢一直堅持,南唯有解放前的著述《禪海測》用的是古文,而其它前輩學者,如季羨林、任繼愈、金嶽霖、錢鐘書等,大多如南氏一般,白文著述,偶爾用古文。一些當代的學者、文人,更不用說了。如今,古今,古文已淪落到什麼程度呢?已遭主流摒棄,絕大多數學人都不會了,年輕一代也不看了,倡導古文居然由我等鄉野之輩來進行。我曾拜訪過一些中文系教授學者,說到古文,個個很沉默,問有沒有古文,可供刊錄,也是沉默。韓愈的時候,很多人寫詩去了,也不願作文,即便作文,就是作六朝以來的空洞華麗之文,可是那個時候,總體上包括政府的書面文字都還是文言的,在那種情況下,韓愈也要帶頭起來復興古文,要是那時是現在的白話作文,不知韓愈有多義憤。宋文是唐文墮落的反對,所以宋文成績斐然,這應證了物極必反的原理,可是,當今,我們這種情況,是關系古文存亡的境地,雖然說,也是一種物極必反,可是,我們真不知道能不能像宋一樣,不致古文滅絕,而且還有所發展。因為,現在,民間,政府,都不用古文了,作史的人也不用古文了。憑什麼古文還能傳承下去??這讓我想到現在修清史諸公,洋洋灑灑三千萬字,百年後,誰來看呀,不說百年,成書之後,也沒有幾個會看,更多的人會去看清史稿,文言體的,看起來舒服呀!一兩百年後,後人還能看我們這個時代,還能看到古文的傳世作品嗎?那麼多的白話能傳到後世去嗎?可以說,白話作文,極有可能讓我們這個時代在後世失去記憶,比秦始皇焚書坑儒還甚!
&&&&&&這一塊具體講幾個方面:
&&&&&&(一)什麼是古文?我們要恢復的古文是什麼樣的古文?
&&&&&&(二)古文承載著中華精神。
&&&&&&(三)復興文言是傳承、宏揚中華文化的必須。
&&&&&&(四)復興文言是重朔中華思維的必須。
&&&&&&(五)復興文言是歴史使命與責任。
&&&&&&(六)復興古文道阻且長,必須馬上推動。
&&&&&&先講第一點,(一)什麼是古文?我們要恢復的古文是什麼樣的古文?
&&&&&&近年來,我發現一個現象,寫古詩詞的人很多,好像現代西化的新詩並沒有奪去古典詩詞的地位,這雖然值得欣慰,可是同時我又發現一個現象,多數寫古詩詞的人都不願寫古文,寫古文的雖然偶爾也寫古詩詞,也大都會寫古詩詞,但基本上與寫古詩詞的涇渭相別。這也是我感到很憂慮的地方。在古代,詩文基本不分家,寫文的高手也是寫詩詞的高手,寫詩詞的也寫出漂亮的文章出來。
&&&&&提出這一點,是要讓大家明白,即便現在很多人寫古詩詞,可是,古文依舊沉埋,因為,我們要急迫恢復的古文不是古詩詞,有些人說賦是不是?因為當前,寫賦的人也很多,而且賦還時常被應用,但我又發現同樣的問題,寫賦的人也不大寫其它的古文,同真正寫古文的也是涇渭有別。所以,在這里,我不准備把賦納入到這個古文寫作的講座之中。希望大家多去寫古文,寫好古文後,再學詩賦不遲也不誤。所以詩與賦的寫作,不屬於這個講座的內容。當然,如果以後有人講詩詞寫作與賦寫作,我也非常支持。反正,我是講不了的!我更樂見有人講真正的詩經與楚辭及漢賦寫作。
&&&&&那麼,我們要學寫的古文,或者說,我們要復興的古文倒底是什麼呢?
&&&&&就文體而言,不外乎六大類,一是史傳,這一文體,在中國是最發達的,也是最能代表中國古文成就的文體,自尚書以來,一直延綿自民國初年,由記言為主發展言事並重最後到記事為主,有以人物為主線貫穿事件的,也有以事件為主線貫穿人物的,還有專門類別發展為主線貫穿人事的(志)。二是文學散文,這個就不需要解釋了。三是應用文類,如,書、表、行狀、志銘、碑銘、制誥、奏章、祭文、信等等。四是政論文章。五是小說類。六是介於以上幾種文體之間的,如大部分讀書筆記。
&&&&&從朝代看,有先秦古文,秦漢古文,六朝駢文,唐文,宋文,明清古文。
&&&&&這麼繁雜的古文體系,那我們要學寫什麼古文呢?原則上,上面各個文體的古文,各個朝代的古文我們都要學習,可是坦率地講,一般人學不過來。尤其是古文復興的初期,如果面面俱到,反而面面都不到,所以,我們只有擇其重點,選擇有代表性的古文,進行突破,然後才向縱深發展。個人以為,從文體而言,史傳、政論文是主,其它是文體是次。從朝代看,以學先秦古文、秦漢古文為主,唐文宋文為輔,明清古文為次輔,其它朝代古文,行有餘力學之。當我們從最初的古文開始學,以後的古文就好學了。這里有個問題,就是詩、騷要不要學的問題,因為,詩騷雖然文學性很強,可是的確是先秦古文中,最有代表的文體。不過,考慮到主次問題,個人建議,還是先把詩騷放到一邊,行有餘力為之。
&&&&&這樣一來,我們對我們所要學的,就有些明確了,史傳、政論+先秦、秦漢,大家拔拉拔拉,再具體具體,我們就能找出我們要學的古文樣本來。先例舉一些,然後再找出樣本,來分析歸納一些寫作規律。一是經類,六經:春秋、尚書、禮記、易經、詩經、樂經,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二是諸子類:墨子、管子、荀子、老子、莊子、韓非子、孫子、公孫龍子、孔從子、楊子法言、商君書、列子、董子春秋繁露、鬼穀子等。三是史傳:世本、國語、左傳、竹書紀年、呂氏春秋、吳越春秋、晏子春秋,越絕書、史記、戰國策、漢書、東觀漢記。四是政論:賈誼新書、陸賈新語、鹽鐵論、論衡。我們要學的古文,就是從這上面的典籍裏面,找出一些代表性的文章,來分析其寫作規律,然後仿寫,就像學書法一樣,學得八九分像之後,再創造出自己的古文出來。具體在後面的版塊再分析。
&&&&&(二)古文承載著中華精神。
&&&&&&語言文字是承載一個民族文化精神的主要載體,實物易毀,雖也是智慧的結晶,可是終究沒有形成書面語言的語言文字那樣直接了當,更重要的是語言是理性思維的體現,又蘊涵人文情感。說古文,承載中華精神,得必須與白話文進行比較,是古文還是白話文在這一方面更重要,確定了這一點,那麼古文相對白話文的傳承價值就非常明顯了,要不要復興古文的結論也就明顯了。不可否認的一點是我們三千年來的有文字記載的歴史,都是用古文寫成,而且流傳到現在的書籍除近現代以外,幾乎都是古文,這是一個民族歴史的客觀事實,一些非古文的東西在歴史上幾乎沒有流傳下來,其原因,除了古文的歴史傳統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一點,是古文與白話文的根本區別。白話文繁而長,古文簡而短,古文易誦、白話文反是,白話文淺近,古文深刻,對於知識分子階層來說,是寧願深刻而不願淺近,而知識分子階層,是文化傳承的主要人群,這注定了白話文不為大多數知識分子所接受。這個道理很明白,假設百年後的和識分子,&看儒學史的時候,是選擇現代人寫的白話儒學史呢,還是看古文寫成的學案?二百年以後呢?結論是明顯的。當看的人少了,這些東西就會湮沒在歴史長河中,最後滅絕。說古文承載中華精神,還有一點需要指出,就是由於古文的簡潔、深刻、易誦的特點,它能在熟誦後,潛移默化進入人們心靈深處,白話文誦不了,再深刻、再明白、再細密也進入不了。古文的句子在熟誦後可以自然而然的說出來,而白話文的句子,沒有多少能自然而然原封不動的說出來,即便說出來,如果不是照著原書引用,那麼多半是有大的出入的,甚至是自己的臆解。我們以前古人作文,沒有那麼多現成的參考書,而現在的白話文學術作品,沒有參考書就不行。白話文的傳承,實際上只是書對書的傳承,很難長駐人們記憶之中。相對於古文,白話文是死的,古文是活的。我們復興古文,就是要恢復古文承載中華精神的歴史傳統,把這個時代的文化精神交到後代去。
&&&&&(三)復興文言是傳承、宏揚中華文化的必須。
&&&&&大家假設,如果,我們這個時代,那些要傳之後世的東西,沒有古文去承載是什麼樣子?首先是文學,沒有古文文學作品,我們現在這些小說,現在這些網絡白話拉圾,能傳到後代嗎?不僅後世有良知的學者看不上,連讀的人都沒有,即便圖書館塵封下來,也沒有用。這個很簡單,你們隨便去舊書灘上一看,看那些白話的文集,還有沒有人買,才多少年?要是這種情況發展下去,我為後世的學者感到悲傷,因為,他們看不到我們這個時代有價值的書籍,南懷瑾先生才去逝不久,他的書我基本都不會看了,看了沒用,記不下來,也沒有那麼時間來看,即便看了,看一遍二遍有用嗎?我想,這是大多數人的心境。南老雖然有名一時,可是在後世,因為其白話著述,必不得留名久遠。說實話,莫言得了諾獎,是對中華民族的巨大諷刺,絕不可能流傳到後世的作品,卻得到這樣世界級的獎。當然,世界對我們認識還很粗淺,從他們白話文化的角度來評判的。但我們不能與狼共舞,我們不是為世界負責,我們要為民族文化負責,用我們的民族文化去影響世界。那就離不開古文,因為,世界如果來認識中國,負責的人會深入到歴史文化中去,會像日本學者一樣學會漢語,深入到古文典籍中去,別忘了,中國重要的古文典籍,早就傳到國外去了。難道光靠一些白話的載體,看了就丟掉的東西,去向世界向後世宏揚中華文化?或許有人會說,以後都是白話了,不需要古文了,那我說,除非,再來一次焚書坑儒,把中國古文寫的典籍全部燒掉,否則,後人不管是一百二百年還是五百年一千年,他們依然要讀古文寫成的書,那我問,人之常理,是讀更簡約深刻的呢還是繁雜淺近的?
(四)復興文言是重朔中華思維的必須。
&&&&&&什麼是中華思維?很多人可能只是看古文,學古文,可是並沒有認真地去對待這個問題,很多人疑惑,為何中國沒有產生西方邏輯思維下的哲學體系,連最富有所謂哲學含義的《易經》也是古文,而現代人非常可笑,用現代的邏輯思維是演繹和闡釋中國的典籍,這不是在講述古人,而是在講述自己,因為他們根本懂不了蘊含在古文中的中華思維。而現在由於白話的入侵,由於西方文化的入侵,我們的思維有滅絕的危險,這種思維一滅絕,那麼,&我們的古文也就徹底滅絕了,想救都救不回來,一旦承載中華思維的古文滅絕了,那麼我們的中華文化也將徹底滅絕,這可是五千年來未曾有過的大變局,以前我們有亡國,可是我們的古文從亡過,相反,那些馬上得天下的異族還如饑似渴的學習我們的古文,文字不滅古文不滅,是我們中華文化得以延綿下來的根本原因。試想,要是蒙滿,一打下天下,就把我們的書,我們的文字全部毀掉,結果又如何?我可以說,我都都成講外語的人了。現在的越南、朝鮮、與印度就是這樣的情況。慶幸的是,我們的文字未滅,我們的典籍尚在,我們的古文所蘊含的中華思維還在,所以才有這恢復之事,慶幸的是,現在我們已意識到這個問題,已在開始努力恢復。但我們必須要重塑,不重塑,古文先滅絕,然後是文字,然後是文化,最後是民族。
&&&&&回歸正題,倒底中華思維是什麼??我可以先用一個字來概括舉例,道字,道字現在翻開字典,很多意思,如果不明白這些意思,好像就看不懂有道的辭章似的。可是,我們的古人在閱讀與寫作時,有沒有去隨時查字典,有沒有在腦海用白話思維先考慮具體意思,然後再寫作?其實,在他們寫作或閱讀時,在腦海就只是這樣一個字,至於這個字的意思,不是以現在解釋意義先在腦海裏這樣的出現的,而是古人看多了,記多了,自然而然出現的,在寫作時自然而然就用上了,他們對他們自己的文章,也不會進行這樣白話式的翻譯和解譯,同樣,作為受眾,在多次朗讀之後,也是與寫作者,同樣的狀態去接軌。古人講,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壓根就不用去講,只要你多讀多看,接觸多了,熟了,自然而然就懂了。只是到了,後來,人們讀書少了,形成不了那種感悟理解,才會產生一些文字解釋與訓詁。
&&&&&大致說來,這種思維是模糊而清晰、准確的。表面上看,歧義多多,實際上到了會讀的人那里,就沒有歧義,直接,與作者對接。再比如,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蔭。歐陽修在寫這句子時,斷然沒有先在腦子裏,先來這樣一段白話,野外的花草散發,飄來陣陣幽香,好的樹木俊秀挺立,帶來了大片大片的樹蔭。應當是一想到野花,一看到參天大樹就來這樣的句子。我們讀者,讀的時候,有一定水平的,也斷然不會去這樣先翻譯一翻,直接就懂的,為何我們在頭腦裏,不用直接翻譯呢?就是這種模糊而清晰的思維與感悟連接。再比如,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一些人解釋得非常多,非常難懂,可是,我們一般的讀書人,不用去看那些,我們也不用講出來,也不用,在腦海裏打一些白話的轉轉,我們在心裏就明白是怎麼回事。當然,這種明白,不一定能用語言講出來,能講出來的,未必是明白的。
只要你讀多了,積累多了,那種古文閱讀與寫作的感覺就來了,不必太專注字意。而現代人卻覺得,古文很多有歧義,那是用現代的思維去看古文,越看當然有歧義了,用古文的思維去看,你不會覺得有歧義。在閱讀和寫作中,反事都要講個准確和嚴密,那麼就白話了。要先找到那種感覺,那種心領神會的感覺,可這通過高聲朗讀,讀出文氣、文勢,感悟出文心、文神來。那麼在寫作中,就要注意,這個文氣、文勢、文心、文神,以便讀者在與你這樣交接時,能夠感受到這些。
&&&&&這種思維是居高臨下、馳騁萬里的。比如,詞裏面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你把這話,翻譯成白話,你看還是不是居高臨下,馳騁萬里?長江水向東慢慢流去,浪花淘盡了從古到今的很多英雄人物。再比如《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我們能感受到孔明在寫這話時,那種確定無疑的自信,那種對已沉澱固化在心中的道的那種自然而然的文字表露,那種立言而教的激情與熱情,那種君子心懷天下遊走人生的那種心境。坦率地講,這種感覺,再怎麼講都講不准確的,我用白話來講這個,白話貌似准確卻准確不了。最好,大家把這篇小文,高聲讀上幾十遍,然後再回頭來看我講的。
&&&&&這種思維是激情而責任的。這個我們舉《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可能有人會問我,這樣的文章,激情在哪,責任又在哪?蓮,花之君子,作者愛蓮,乃自比君子,上面所講那種居高臨下的自信顯而易見,為何要寫成文章呢?情感托付呀,什麼樣的情感托付呀,自比君子,那種自我肯定的情感托付,而要托付的東西,是他認為要讓人知道讓人明白的東西,這就是責任。沒有激情與責任,寫不好文言文,而我們的白話文,很多是沒有激情和責任的。激情和責任從何而來,心中有道,希望能道濟天下蒼生。你們可以翻看流傳到現在的大多數優秀的文言文章,看作者,是不是這樣的?不管人生失意還是得意,但,這一點是基本相同的。
&&&&這種思維是真誠而坦率的。好文章是真情實感的流露,不需要刻意去雕刻與掩飾。這個就不多講了。
&&&&這種思維是大而小,小而大的。這一點或許有些難理解,我舉這樣一個例子,我們去一個花園遊園賞花,一些人是每景必看,而且每景都看得很細致(事實這種人不多了),半天一天下來,或許只看了一部分,而且在感覺上,好像啥都沒看,因為,看得太仔細,注意力分散,不集中,在頭腦裏,繁多瑣雜就容易造成一處空白。而有些人,心中就想看蘭花或者是梅花,或許是一種,或許是一類,總之,當他看到他中意看的東西時,就會駐足,仔細觀察,其它不太中意的,就略過,而且心中始終有一種東西一直牽著他,對這些東西,更加留意。於是一天半天下來,他能說出一些道道來。在他心裏,有一個“大”,到了具體的環境,會產生一個“小”,“小”過之後,又在心裏“大”起來。一些朋友,或許喜歡買舊書,你好好想想,反是堅持買舊書的人,是不這樣的。到了舊書攤,那種掃描的速度非常快,幾百上千本舊書,幾分鐘十來分鐘就掃描下來了。他總會在自己一直有興趣的書前停留,再拿出來翻翻,其它書,基本略過。這一點,在作文中,會有一些跳躍的特征,一些人或許也稱為跳躍式作文思維,我覺得這樣提法,不夠深刻。實際上,是“大而小,小而大”的思維,把一些珠子,成串串的穿起來。那麼,我們在讀時,如果,不明白這一點,你可能就不能按著那條“大”的線,找到那成串串的珠子,你可能只會看到一顆一顆的珠子,甚至去琢磨具體的珠子的大小、色彩、材質以及內部結構。在後面的具體作文時,再來講這一點。
&&&&&這種思維是心性的。曾子說,察其所安。大多優秀文章,讀起來,我們能感覺到作者心中那種“安”,無論外界、人生境遇如何,他們心中有一個安樂園。這個我們舉個例子,現在的一些一二個月二三個月就成書上市的書與,我們的經典文章相比,或者與我現在這個講座內容相比,看安在哪里?那些作者,是不是“安”在出名或者賺錢上了?而我本人又“安”在哪里?這樣說,大家能理解了吧。而這種安,是心性的,是道固存於心,冶性之後,在行為舉止言語上體現出來的心靈狀態。
&&&&&這種思維是勻稱、平衡而和諧的。有天必有地,有長必有短,有高必有低,有生必有死,對於這種普遍存在於自然界與人世間的對立統一現象,中國文化早就用“—”,“--”來表示了,最後用兩個字來表示:陰陽。後來又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理論。這種來源於自然(天道),又來解釋自然與人事現象是非常科學的,所以,你看長存於中華文化的上任何思想,在其內部是有這個規律的,它與外部的相互作用也是符合這個規律的,這自然而然貫穿在反映這種規律的文化載體——文言書面語上。我們的書面語,文章、詩、詞,都反映了這一點。具體說來是什麼呢?對仗、押韻、節奏感、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聲聲入耳,直潤心靈。簡單的說,對仗是陰陽、押韻是兩者間的平衡,節奏將這種平衡輸入到心裏去。我為何一直提倡讀書,而不是看書,看書,那種文言的勻稱平衡你很難感受到,而且很難進入心中去。這個大家不妨試試,也是讀一篇短文,事先不設立目標,不為背也不為理解,凝神正心去讀五十遍,那種感覺是什麼?即便在一些史傳文章中,對仗、押韻較少,可是,行文那種節奏感也是存在的。我們的白話文,一些句子搭配,在字數和長短上沒注意這一點,讀著讀著就厭倦了,而文言文,你是越讀越舒服,越讀越開展。別有時是二字,有時是三字,有時是四字,有時是五六七字,那種搭配起來的行文,就是有節奏感,妙不可言。具體如何搭配,後面再講。再來看其它,我們的建築,我們的日常用具,也多體現這一點。舉個例,我們的筷子,為何是兩概,為何不是西方的叉?我們七弦琴,為何是那種制作,我們的圍棋,為何是黑白天地,還有毛筆、宣紙、漢服、銅錢,等等,無不體現,文化思維上的這種與天道一致的勻稱、平衡與和諧。相反,我們現代產生或制作的所有東西,幾乎喪失了這種文化思維上的特性。一種文化下的東西,東西也是這種文化的,無論是人還是物。現在我們看不到或很少看到以前那些東西了,反過來說明,我們的文化已沒有了或瀕臨滅絕了。
&&&&&以上這些特征,構成了我們中華思維,久而久之,凝成了具有這種思維的中華文化的主要載體——文言文。由於白話文背後的思維並不全具有這些特征,長期白話文,尤其是書面語文長期白話的結果是什麼?那麼,我們這種思維將不復存在,由此思維而沉澱的數千年中華文化也不存在。以後的中華文化是什麼?白話文化,非中非西的白話文化,簡單地說,就是一種口語淺顯文化、世俗功利文化、自我自私文化。
&&&&&現在,大家應當明白了,復興文言文的重要性了吧。這關系到中華思維的存亡、傳統文化存亡。
&&&&&(五)復興文言是歴史使命與責任。
&&&&&&以上所講的二三四點,都是那麼重要,在當前都是那麼急迫,又由於,現在志古者少,志古者明白的更少,你們說,是不是復興文言,是不是歴史使命和責任?沒有這個高度,你喜歡文言也好,學寫文言也好,也頂多是一時興趣,一時熱情。你深入不進去,也不能闊步走出來,也不能持久,自然而然,你的作用非常有限。連聽我這個講座,你就不會有興趣和耐性。因為,你只是把這當成非常普通的講座,在解講水平和技巧上,還不如那些常搞講座的人,你還感受不到,這樣一個講座背後的東西。聽一會或聽幾次,就不聽了或者,邊聽邊懷疑,邊聽邊向外逃跑。那只有越去越遠,絕不可能深入到文言文背後的心性樂園中去。上次講座,我看到有人退群了,也有人說,“我以為是講古文寫作的,其實是講古文宣傳的。”這就是這個原因。當然,達到這樣的高度,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逐步前進,時常有反復的。或許,永遠達不到這個高度,但只有向這個高度接近,而不是漸去漸遠就可以了。
&&&&&關於歴史使命與責任心的培養,中國歴史的人物故事很多很多,大家可以多去看一些傳記,特別那些立志寫史的人物傳記,如班馬、溫公、醉翁等,立志恢復、立志建立什麼的人物傳記,如韓柳、北宋諸子、陸王等,少看一些商人、常人的傳記,只專注自己人生奮鬥的激情、心志與技巧與歴史使命與責任是完全不一樣的,有歴史使命與責任並能持續努力的人,往往人生奮鬥也是可以嘉許的,即便人生在當世失敗,但也能在後世常有修名。
&&&&&(六)復興古文道阻且長,必須馬上推動。
&&&&&這個事業,不能等,你等他等,這事就做不起來,白話文對古文的毒害已到了中華文化危急存亡之時,能旁貸責任嗎?再說了,即便現在大家努力去做,還不一定能達到目標,但是如果不去做,就没有一點可能達到目標。
&&&&&如何做呢?首先要正心誠意,就是不要懷疑复古之事,連你自己都懷疑了,那你是進不來的,就像一些群友一樣,最終憤憤而去,而且要真誠去做,發自內心的愛與責任去做。其次,要多看古文,少看白話的東西。時間精力有限,白話看多了自然影響看古文,最重要的是,白話看多了,你的思想思維心性也跟着白話走了,這是复興古文中,看不見的手。這也是最難辦的,叫大家少看甚至不看白話文的東東,一般人說不明白,想不清楚,轉不過彎。在此,也不希望能說服大家,如果真有心复古,那就不妨這樣去做,試行一段時日,自然能明白。當然看的時候,不要太雜,選擇經典的作品或文章,最好一篇一篇背下來,有個上百篇記誦積累了,那就有感覺了。再次,要多妨寫,多練筆,不怕出醜,不耻請教。我曾仿《騰王閣序》作了一篇《京師賦》,句式差不多一樣,雖然遠不能與原文相比,但於自己,確實有很大提高。事實上,現在,真正願意認真讀你的文章,真正願意給你指出不足的人,很少。大概看一眼就過去了,或許是好文章看多了,現代人寫的一般文章就不想看了,其實不是這樣,好文章固然好,可是前人的,而在現在,能寫古文的人本來就很少,即便寫得不好,也在努力,我們更應當認真看現代人寫的古文,多提提意見,多改正改正。可是,我們很多寫古文者,不是那麼善待這樣的文章,對自己的文章也浮雲遮眼,不願接受别人的意見。試想,本來肯指正的人就少,你又不善待,那麼怎麼能提高呢?再次,大家要多宣導,有機會應用時,多寫古文示人。比如,祭文、書信之類的。最後,大家要聚在一塊,有一定的規劃和組織,利用一些平台,如論壇、群、報刊等,這樣便於集體學習,集體推動,也便於督促自己,激勵自己。從中相互交流學習提高。
&&&&&今晚講第二大塊,寫文言文的必備條件。明白了這些條件,可以先作這方面的准備。
這一塊主要講以下幾方面:
&&&&&(一)區分什麼是文言文,什麼是白話文(語體文)。
&&&&&(二)作文的心性、心志基礎。
&&&&&(三)作文的經史基礎。
&&&&&(四)作文的小學基礎。
&&&&&(五)作文的文學基礎。
&&&&&(六)作文的美學基礎。
&&&&&(七)作文的才藝基礎。
&&&&&(八)作文的文法基礎。
&&&&&(九)結語:道、博、厚、美。
&&&&&先講第一方面,什麼是文言文,什麼是白話文(語體文),兩者區别在哪?
&&&&&這個看起來很簡單的話題,實際上還不好講。我只能談談我個人的一些看法,或許與漢行觀念有一些差異。先举几个例子。
&&&&&1、某子來,請教於我,問建塾事,我答之,興學之要,一在於心,二在於勤,三在於權。某子喜,歸而興學,三年有小成。
&&&&&&大家看這樣的表達,是文言,還是白話的?可能會有很多人以為是文言的,因為,行文較簡,又用了一些文言語匯。可是我要說是白話的。四大小說的行文,多類此,有人稱這為淺近文言文?其實,這就是白話文,只不過,用了部分文言語匯而已。原因在於,他行文時的思維是白話的,一串下來,就和平常的敘述一樣。把這段話,翻譯成白文,除了簡繁的差别,其它變化不大。大家看:某人來,向我求教辦私塾的事,我回答他三點,一是心性方面的,二是要勤勞,三是要懂得權變。某人聽了很是高興,回去後就辦學,三年就有了些成績。
&&&&&我們再來看,另外一種表達:
&&&&&或問,建塾奈何?余曰:绝圣则学癈,學癈則教失,教失則禽獸不如。繼聖之道,興塾是也。要之,一曰心,二曰勤,三曰權。退,七年小成。
&&&&&我們再把上面的表達,翻譯成白話:有人問我,辦私塾如何?我回答說:絕棄聖人,學校的教學就會走上歪路,走上了歪路,在教育方面就會產生過失,教育方面有了過失,教出的學生就會連禽獸都不如。繼承聖人的大道,在當代,就在於辦私塾。辦私塾的關健,一是有這樣的心志,二是要勤勞,三是要懂得權變。那人回去,開起了私塾,三年就有一些成績。
&&&&&把這段白話翻譯,同原文對比,差距就不是一個繁簡問題。在文氣、文心、文神、文勢方面都有差距。要是没有這樣的原文,没有這樣的原文翻譯,而是直接用白話來表達,估計,更啰嗦,更没有感染力,很多地方,就要恣意發揮。大家不妨試試。此外,我上面的翻譯,其實,不如原文准確。比如,“退,七年小成”,我翻譯成,那人回去,開起了私塾,七年就有一些成績。看起來,更准確了,其實是更不准確了。因為,“退”,在文言文中的含義是多重的,古人在運用這樣的詞匯時,是自然而然的用的,固然没有考慮我所說的多重,一是“學生請教老師後,那種恭敬後退情態”,二是回去。我們的白話文就用了回去這層意義,而文言中退的那種意涵則没有了。我們再看,“七年小成。”七年小成,這話,來源於《論語》,雖是敘述,可是為何不說一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呢?其實,我們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過一段時間,總會有一些成績,要說小成,都可以說。可是在文言思維中,這種表達,就不能隨意了。“小成”不是隨意說的,也不是隨便就能稱“小成”,“小成”源於《系辭》:“”,《學記》“。”古人,熟讀經典,對這些出處,常明了於胸,用起來得心應手。而且,這種“小成”除了在辦塾方面的諸如,口碑、學生多少等方面較世俗的成績之外,還有宏道傳教,自身修養、心性、素養方面的成績,總之,蘊含了對人對己的人文化成的意涵。當然,古代文言作者與受眾,在作與讀的時候,並没有像我上面講的這樣去想的,那種教化的意涵,自然而然融貫在作與讀之中。有人說,白話准確,我看是更不准確,也准確不了。我們再看,原文,一下子把聖人請出來,三句話,就把絕聖的後果,神會給讀者了。按白話思維,這話,羅輯有問題,比如會問一些這樣的問題,絕聖就必然学癈嗎?是什麼学癈呀?學癈就教失呀?也有一些教得呀?教失就禽獸不如了?更多學生也没有禽獸不如呀?等等等!總之,一連串的疑問,一連串的不滿。於是就說文言不嚴密了,不邏輯了。實際上,作者這樣寫,是一種神的傳達,不需要你去想那麼多。你讀多幾遍,那種繼聖之神,就感染到你身上了。
現在回過頭來,再來看,第一種表達,兩者差别也是明顯了,第一種,白話思維,那種神與勢没有出來。純粹簡潔的文字敘述而已,實則與翻譯的白話文没有多大區别。
2、我們來看一篇《左傳》裏的文章:
衛莊公娶於齊東宮得臣之妹,曰莊姜。美而無子,衛人所為賦《碩人》也。又娶於陳,曰厲媯。生孝伯,早死。其娣戴媯,生桓公,莊姜以為己子。
公子州籲,嬖人之子也。有寵而好兵,公弗禁,莊姜惡之。
石碏曰:“臣聞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於邪。驕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來,寵祿過也。將立州籲,乃定之矣。若猶未也,階之為禍。夫寵而不驕,驕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者,鮮矣。且夫賤妨貴,少陵長,遠間親,新間舊,小加大,淫破義,所謂六逆也。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也。去順效逆,所以速禍也。君人者,將禍是務去,而速之,無乃不可乎。”弗聽。
其子厚與州籲遊,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我在此,試着將第一段改寫成所謂文言式的白話文,大家感受一下:
衛莊公娶齊國女,曰某姜。某姜,齊侯之女,太子得臣之妹,,美甚,其手如柔荑,其肤如凝脂,&善笑,常以美眉顧盼,衛人作《碩人》之詩以贊之,流傳至今,為人樂道,某姜無子。衛莊公又娶陳國女,曰某媯。某媯生孝伯,孝伯多病,早死,莊公不堪,又娶某媯之妹,其妹曰(戴)媯,隨某媯出嫁,(戴)生桓公,某姜憂無子失寵,遂以桓公為子。
後面段落,我就不改了,也改不了。你們看,同樣是敘事,我改後的,非常繁雜,有些顯得多餘,而且用了“某”,因為原文裏用了諡號,莊、厲、戴,然而一般的白話文裏面,對諡就不重視了,除非因循舊稱,不然,在有其它可稱名字時,常不稱諡。而且行文不緊湊。而的原文,兩個“娶於”,兩個“曰”,兩個“生”,多短句,行文的節奏感與美感就出來了。原文,可以說,非常精練,無一字之多,也無一字之少。
接下來,這篇文章在石碏諫言:他的諫言中,只有兩句,
將立州籲,乃定之矣。若猶未也,階之為禍。
君人者,將禍是務去,而速之,無乃不可乎。
直接&與諫這事有關,而其它,都是非常有力非常簡潔非常有理的自創或引用文字,這些文字,都蘊含教化精神,在熟讀之後,也是能心神對接的,受感染的。但用在这里,增添了谏言的力道。
3、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紅樓夢》與《水滸傳》裏的文字。
《紅樓夢》第二回:
《紅樓夢》第四回
《水滸傳》第一回:
&&&&&&&&&&&&&&&&&&&&
&&&&&大家可能就發現了,這四個段落,有白話描述敘述,也有與白話描述截然不同風格的部分,而那一部分,沒有那麼淺顯,辭句章構比較規整,就和《古文觀止》、《文選》裏面一篇一篇的文章類似。為何,他們要在白話著作裏,寫上這些文字呢?我想應是增強小說的表現力、感染力,同時也體現作者的作文水平及見識深度。因為這種文字,是中國的主流文字,也是曆代知識分子確信不疑的。作者也明白,在白話中配上這些文字,整個白話小說的味道就不一樣了,不像現在的白話文章和小說,把這些重要之處扔棄了,只學會了當時作者行文淺俗繁雜的一面,卻沒有學會高深簡潔的一面。
&&&&&&好了,例子不用多舉了,現在,大家對白話與文言應有一個初步的區別印象了,我大致概括一下:
&&&&&&&1、文言是從古至今一直傳承下來,體現政教、心性和情感的,明心見志的,在思維上比較特別的,在形式上有一定構思、篇章布局、注重遣詞造句的,易於記誦、長於神會的簡潔美文。白話則是口語流傳下來,體現一時情感和意想,描述事物,敘寫事件、情節的,在思維上比較符合口語即想即說特色和習慣的,在形式上比較隨意,不易記誦的繁雜文字。
&&&&&&&2、文言文在書面語言記錄方面,長期占主流,一直傳承至清末民初,而且一直得到學者與官方認同,並以此自豪。白話文主要是口語的書面記錄,自唐宋以來逐步形成,但一直居於次要地位,直到民國、國朝,才漸成主流。在文言書面語中,白話一直未能間入,而在白話書面語中,自唐宋到清末民初,文言一直存在於白話之中,後來文言逐步在白話中被基本摒棄,只保留成語及少量詩詞、引文。
&&&&&&&3、文言是中華文化、精神與思維的主要載體,是教化的主要平臺,長期是知識分子的主要書面語言表達,白話文近期才取代文言的地位和作用。
&&&&&&&4、文言簡潔、優美、易記誦、易感染受眾、易傳承,白話繁雜、低俗、不易記誦、不易感染受眾、不易傳承。
&&&&&&&5、文言讓人深刻、沉澱、閑適、心寬、性雅,白話反是。
&&&&&&&6、當前,文言勢微、白話洶洶。
&&&&&&&7、文言譯白話,不類文言。白話譯文言,大失其旨味,基於白話的外文譯文更大失文言旨味。白話及其對文言的譯文有覆滅文言的危險。
&&&&&&8、三千年文化,主要典籍皆是文言寫成,白話文傳承至今的只有一些低俗作品,現大部分書籍皆用白話寫成。
&&&&&&9、文言中幾無白話,唐宋以來白話中常有文言,現在白話中罕有文言。
&&&&&10、文言讓人博厚,白話讓人薄淺。
&&&&&&最後,再說兩點:一些作品貌似文言實則白話,比如話本、小說,錢穆的大部分作品,現今一些人寫的作品,思維是白話的,心神是白話的,只是用了一些文言語匯。一些作品貌似白話實則文言,比如,一些側重於曆史研究的文言作品、讀書筆記。
&&&&&好,明天除夕,祝各位學友及家人蛇年快樂,新春愉快!年後見。谢谢大家。
2013年02月16日講座
今晚講第二大塊的第二小點
(二)作文的心性、心志基礎。
這一點實際上是學寫文言文寫好文言文的首要條件。没有這個心,没有這個志,即便學寫古文,也只是小敲小打,上不了台面的,也不能持續的,一時興趣而已。
首先,要對自己學寫文言,有個明確的定位。這個定位應上升到复興文言、存亡繼絕的高度,張子厚說,為天地立心,為生命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教,對學寫文言的同志來說也是要秉持的,學文言不是簡單地學點古漢語文法,學點傳統文化常識,會寫點似是而非的文言,而是要以复興文言為平台,讓咱們的儒教傳統重新回來,文以載道,解決當前教育缺失問題,解決道德淪落問題,解決文化傳承問題,解決中西文化沖突問題。實際上,是儒教諸生、聖化天下。所以,在當代文言問題,不是一個純粹寫作問題,也不是純粹語體文體,而是一個文化問題,乃至民族問題。
其次,要有复興文言、重振中華儒教傳統的志向。有了上述的定位,還得有這個志向,大家要常問自己,學寫文言,是為了什麼?為了這個,自己切切實實要做些什麼?如何去努力?有了這個志向之後,你就找到除了現實工作之外的工作,而這個工作,或許要付出更多,而幾乎沒有任何經濟的收入。當然,當你走進去之後,你會發現,你的境界從此開闊很多。各方面進步都很大,而不僅僅是文言寫作水平方面的進步。孔子對其學生說,吾十五有志於學,光武也對耿弇說:有志者事竟成也。大家不必考慮成效問題,先要有這個志向,成事在天,謀事在人,不做,絕不可能成功,去做了,既遂了志向,還有可能成功。道之不行,我知之矣,雖然如此,聖人依舊周遊列國,最後,到漢武,儒學還是興旺起來了。
再次,要有足夠的勇氣。這項志業,在當今還得不到大多數人的理解和認同,還會遭到朋友同事甚至親人的白眼,付出太多,收獲甚微,還會有很多世俗的反對者,可以說是在陌生的荊棘叢中前行,沒有勇氣,你走不下去,比如,當妻子要你想辦法掙錢時,而你卻要讀書寫作,如果沒有這個勇氣,你就會屈從一些現實的壓力,導致這項志業無法繼續。這個,我們可以向一些古人學習,他們是如何在逆境中完成心中的理想和志向的。可以把《太史公自序》、《報任少卿書》、《陶庵夢囈序》找來讀讀,多讀幾遍,能背下來更好。勇者不懼,當你心懷天下,情系民族,志向聖人時,什麼你都可以大膽去面對。路漫修遠,道阻且長,不要怕開始時只有幾個人,只要你堅定地走下去,掀雲拔霧,披荊斬棘,一往無前,同志會越來越多,朋友們,互相勉勵吧!
上述第一第二點,實際也是三達德中的仁,就是要對文言的愛,對這項志業的愛,對民族天下國家黎民百姓的愛。没有這種愛,你也不可能准確定位,也不可能確定一生的努力方向。
最後,要心平氣和地對待這事。既要汲汲惶惶,也要閑庭信步,兩者能最佳結合最好,如果不能做到,那麼,多一些激情,多一些膺憤,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文言复興,學士有責,儒教复興,儒者有責。上下不尽求索之餘,也要有面對困境適然的情懷,這樣不至於為理想而變態,從而影響家庭生活和自身的精神生活。
(三)作文的經史基礎。經史基礎,指經學與史學基礎。這一點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認知基礎,二是識記基礎,三是了解基礎。認知基礎指要認識到經學是傳統學術的核心,儒學是傳統文化的核心,复興傳統文化關健在复興儒學及儒教,要認識以經治史,經史互證的傳統史學傳統,以及文言史的文化曆史的傳承意義及教化作用。簡單說來,就是要求,學寫文言,要先把自己儒了,然後在此基礎上,史了。換句話說,就是要先做到心中有道,才能文以載道,這在當代學寫文言,非常重要,没有這樣的認知,你的文章道性不足,没有深度,没有內涵,自然而然也達不到傳承的高度與教化的作用。或許有人會問我,不管寫什麼文章,都有主題主旨呀,這也是道呀。不是這樣的,不是什麼都可以稱為道的,我們的文以載道,實際上就是文以載聖道,載儒道。不是那麼隨意的。即便那些釋、道的典籍文章,也有儒道的影響。如何文以載道,這留在後面講。所以,要有這個認知基礎,你就得要在這方面進行了解和識記,没有了解與識記,這個認知基礎或没有,或淺,或不持續。識記基礎是指對經史有一定或相當的記誦基礎,這個在以前不是問題,因為以前都從小從蒙學開始,熟誦四書五經,在漫長的學習過程中,不僅完成了識記基礎,而且也奠定了認知基礎。而我們現在没有這樣學習背景,整個社會也浮躁不堪,在更容易受外界影響和污染的情況下,我們更應當下決心打好這個基礎,更要付出努力,就是把以前私塾與秀才階段的教育補起來。在一定程度上達到相應的記誦水平。學寫文言文没有捷徑,不要以為寫了幾篇似是而非的文言文就是文言了,那不是。你没有這個識記基礎,你就不會有認知基礎,你也不會寫出真正的文言文出來。我開一個要記誦的書目,大家先去准備吧,三年不夠,五年,五年不夠,十年,持之以恒,終能准備。《弟子規》、《女兒經》、《三字經》、《千字文》、《龍文鞭影》、《幼學瓊林》、“四書五經”、《荀子》、《法言》、《左傳》、《道德經》,以上是一定要記誦的,這個記誦量,大概在60-80萬字左右。子書、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陳壽《三國志》、範曄《後漢書》、賈誼《新書、陸賈《新語》、桓譚《新論》、、文中子《中說》、董仲舒《春秋繁露》、左丘明《國語》、劉向《戰國策》、曄《吴越春秋》至少也要看三五遍以上,部分篇章還要記誦下來,再有餘力,再看其它經史書籍,這是在經史方面的了解基礎。有人或問,這樣下來,要猴年馬月呀,現在又没有這麼多時間,讀書時候没有學,現在工作了,更不可能了。不是不可能,看你有没有這樣的心,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老泉年紀不小吧,終成一代古文大家,當然,可以變通一下,邊記誦邊了解邊學寫,但至少你得記誦蒙學階段的和四書,了解也至少達到上面書單的一半左右,然後再一邊一邊,如果連這點基礎都没有,人家寫的文言,你看不懂,你寫的文言,人家又不想看。
好,今晚就講到這里。
作文的小學基礎。小學指的是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的總稱,我在這裏,還加上文獻學。不知大家有沒有感覺,我們看古文典籍時,古人的詞匯量很多,在這里,要為孔乙己平個反,學古文,作一名真正的中國文化人,是應當知道茴香豆的四種寫法的,因為,這是文字學的重要內容,知道了這四種寫法,至少你對茴字有字源與意義都有所了解了。那麼,當你看古文時,也不會有障礙,你寫古文時,也能用出來。如果,對文字學沒有基礎,那麼,你的文章與你說的口話一樣淺薄,更不用說,望古人項背了。魯訊讀聖賢書出來,卻走上了反聖賢的道路,我為他感到深切的悲哀。
&&&&所以,學寫古文在小學方面,最重要的就是識字,不僅要識,還要明白其來源、本義及引申義,以及古人對此字的一些用法和句子。基本要做到,無障礙地能閱讀大部分典籍,以及一些詩賦作品。而不只是讀讀白話文。這個要下苦功夫,找幾本詞典,看個五六遍,估計就能識其中五六成,如果能達到七八成最好。在此推薦一下在文字方面的工具書:
&&&&&1、識字類:〉。
&&&&2、分部編排類:《說文》及段注、宋本梁顧野王《玉篇》、宋丁度《集韻》、宋司馬光整理之《類篇》、明《字匯》、明清張玉書陳廷敬《康熙字典》。&
&&&&&3、類:。
&&&&&4、類:、近人《》;
&&&&&5、以類:&&&&&上面的書,看完不易,但至少每一類,得很要看一兩種,第二類,更是要多看,反复看。按康熙字典的收錄量,漢字47000字左右,一般常人所掌握的僅為字左右,略為十分之一,所以,現代人看不懂古書,是很正常的,字都不識,如何看古書,如何作古文。&&&&我不大建議看現代人編的字典,一是多用白話,二是不全,三是引用古文原文的少,要知道,現代人的水平,遠遜於上述字書的作者。所以不如一開始就從一代一代的字書啃起。
&鄭樵說,。眼耳結合,方能解字。韻書,三國時就有了,以後各代皆有,大體有:、、、、,以上原書亡佚,僅有一些殘卷。宋廣韻》、、以及對兩書的修訂版本丁度集、、父子)、(即《平水韻》)、、、明《洪武正韻》、清、、《佩文韻府、清、清詞林正韻。以上韻書頗為繁雜,擇其要者三四種即可。如廣韻》、《佩文韻府、《平水韻》、喜歡詩詞的朋友,可以再讀讀、詞林正韻。
&&&&涉獵這些韻書的好處是,當你用古韻或古音來讀前人寫的詩詞文章時,你能感受到那種音樂美,及古人以音韻為文的方法,文言文的優美,除文以載道外還有那種音樂節奏美感。自己也會學習此道,還可以進一步學習傳統讀書方式呤誦。群里的泰勒吴老師他們就在作這方面的積極努力。此外,也有利於詩詞曲賦閱讀與寫作,說實話,用普通話去讀古典詩詞文章,有時是脱節的,如果能用一定的古聲,那更能體會古典詩詞文章那種寓樂於文的味道。這里,還推薦一本書,就是顧亭林的《音學五書》,這書主要研究的上古音,所以,要在上面韻書看了一部分,有一定基礎後,行有餘力再去讀這書。由於音韻學較專業,所以,建議看一些現代人的書,逐步深入到古人的書中去,如、、、、、、、、。選擇全面深入出版社較知名幾種看一下。
訓詁學,也是學寫古文必不可少的,雖然我提倡不釋字義的讀書法,可是當今真正能把古書讀上上百遍,又能廣讀典籍的人實在很少,那種靠廣泛的記誦與大量的積累達到自通訓詁,只能對我們塾教學生合適,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是得先解字義,並掌握一些訓詁學基礎知識,逐步深入進去。大家可以先看看王力《新訓詁學》、《訓詁學》以及章太炎黄侃關於訓詁學的論著,實際上,訓詁學的主要著作,一是上面的字書,二是一些經典的注疏。傳統訓詁學是依附於經典的,少有訓詁學方面的學科專著。近代以來,訓詁學逐步發展成一門研究語義語詞系統以解釋典籍的專門學科。對傳統與現代的區别大家應有所了解。了解以後,個人建議側重於傳統訓詁學。甚至從傳統訓詁學中走出來,達到“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的效果。我們讀書作文,如果先泥於字詞,過早進入了訓詁系統,那麼,是讀不好文,寫不好文的。現在我們的中學大学甚至中文系硕博阶段,文言文講法,就是這樣的,先不是讀,而是講,而是看注釋,結果,沒有幾個真正學到文言文的。建议先读几十上百遍,甚至先学会呤诵,呤诵十来遍,那么,文言文的感觉就来了。在此慎重建議,我們的語文老師們,先讓學生讀五十遍文言後,再講!
謝謝大家!請吳老師指導!
好,今晚就講到這裏。
此外,還要有文獻學,對於古文寫作來講,是古典文獻學、曆史文獻學的知識。即要知道,我們有哪些古書,這些古書的版本源流,及其校刊,即要了解版本學,目錄學,校讎學知識,掌握一些方法,這樣就能知道有哪些古書,就能辯別古書,在此基礎上選擇古書。王西莊把目錄學當成是治學之門,他在“”“”章學誠在裏完成了中國傳統目錄學體系關於這一塊,從頭開始,劉班叔皮父子《漢書藝文志》、魏玄成、鄭漁仲、紀曉嵐《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張孝達《書目答問》,並結合現代的一些目錄學著作,、、、、、、、、若思好,我也是這樣的看法,這些涉獵一些,主要還是多讀多積累!《中國文學目錄學》、《中國文學文獻學》、、其實,主要是要大家知道一些書,不看一點書目&,連中國有哪些書都不知道。至於版本優劣,傳承,那是以後的事。不過,大家在買書時,尽量買知名出版社的,他們選的版本,一般也差不到哪裏去。&&&&&作為古文寫作的小學基礎來說,不必像專門的小學研究者那樣深入,但也必不可少。至少有個了解與認知,對文字與訓詁這一塊,則要較深入的掌握。至少得看熟幾本字典,這是最起碼的。
&&&&&&今晚就講到這里,下周講,作文的文學基礎。謝謝大家!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句古文表达心情不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