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德与人的教师个人师德修养计划方法有哪些

论学习与道德修养的关系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习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全党要牢记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我们决不当李自成’的深刻警示,牢记‘两个务必’,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解决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性课题,增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自觉。”我认为,目前全党正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着力探索解决这个历史性课题的一次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生动实践。从第一批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来看,影响是深刻的,成效是明显的,既积累了经验,也开辟了认识真理的道路,但仍需继续总结、深化、提升。现在,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又进入了学习阶段。学习是关键环节,是解决深化提高思想认识的总开关。因此,今天我想就学习与道德修养问题谈点个人的认识,或许对提高我们学习的自觉性,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责任感,投入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并取得预期效果有所帮助。
学习与道德修养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给我们指明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有益于人民的人的人生方向,实际就是光耀万世的道德铭。如果我们每个党员和党员干部都能在生命的旅途上,坚持学习实践,时刻不忘做这五种人,那我们对于祖国、对于人民、对于革命、对于建设、对于工作、对于家庭、对于时代,应当是真正的无愧于内心和引以光荣。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些党员干部,对于学习于思想道德修养的紧迫性、重要性、塑造性不以为然,甚至认为这是读书人的“孤芳自赏”。古今中外的许多思想家、哲学家、伟人、社会精英,都对此有深切的感悟。北宋欧阳修就说过一句至理名言:“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古人早就说过:“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性难改,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法国诗人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情况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溶化。”英国的培根说得更透彻:“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人们常说,读书可以明理,我以为这便是明白做人之理,处世之理。古往今来,无论是贤哲、伟人,还是仁人志士和当代的优秀共产党人之所以能淡泊功名,超然物外,为民立极,能自觉涵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浩然正气,人共敬之,皆得益于立学读书修养之效。
如果联想一下,写《正气歌》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荡气回肠的诗句,明将戚继光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肝胆自白,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从政人品的坦露,我们不能不惊叹,这些“历史人物”读书与道德修养的卓越与神奇!
那么,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和党员干部,怎样通过学习用人类最精粹、美好、先进的理论、文化、艺术、科学、伦理的“融入”和“转化”来进行思想道德修养呢?我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思考和实践。
首先,在心灵深处要牢固树立思想道德自觉修养意识。
大家知道,当今的世界正处在历史的大变动之中,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的主题。而中国更是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全世界瞩目的伟大变革。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很多有识之士认为,政治者,天下大事也。都在思考,我们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而什么又是当前最大的“天下大事”,据报载,胡锦涛访问英国时,伊丽莎白女王很直率地问了一个问题:“我现在知道中国已经发展了,您是否能告诉我,中国强大以后干什么?”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我们是否准备好了。对一个国家强大后干什么,当年的美国著名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就说过:“一个国家的繁荣和力量,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与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要不负历史,不负人民,真正履行好中华民族复兴的崇高使命,关键在党,关键在党员发挥榜样和带头作用。可以这样说,每个共产党员就是公开树立的一面旗帜,具有感召力、凝聚力、向心力和亲和力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国家繁荣富强的进程中,我们最需要做的事就是提高文化软实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建设好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这应是当前最重大的国策和当务之急。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聚焦反对“四风”,就深刻表明,要通过教育实践活动使党员干部在思想道德修养方面取得明显进步,作风转变方面产生明显成效,在务实为民方面迈开扎实步伐。真正深悟并实践习近平同志最近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的“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三严三实”的正心修身的道德守则和行为准则。
这些年来,我们党员干部队伍中逐渐滋长甚至膨胀的物欲、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放松思想道德修养,有的人甚至坠入犯罪深渊的严峻现实都说明,我们现在面临发展的好形势面前最差的是精神缺失,方向不辨,是非不明,思想模糊,道德下降,不能走正路。尤其是在当代中国的社会思潮中,既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流,也有这样那样的非主流思想意识和观念存在,甚至还滋生了一些损害社会肌体的病毒。所有这些,都在警醒我们,对投身于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要切实解决确实存在的理论水平、领导能力和思想道德作风修养不相适应的问题。
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深刻转型期。从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实行市场经济来看,都离不开国家有效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的约束以及行政手段的调节。这是因为,市场经济不仅植根于国家制度中,而且有它的意识形态和道德基础,这是由转型期经济决定的。当发生大量制度性变化时,人们通常难以适应。这是因为市场转型不仅涉及规范和价值转变,还包括资源和权力的重新分配。因而在市场经济正在形成的国家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政府更加明确地、大范围地、高费用地执法以培育和强化新的道德观。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更应充分体现其公平、合理的竞争性,以维护国家和广大人民的整体利益,即使在转型中产生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性,都要通过规范市场的行为、合理的税收机制予以调节。但从意识形态和道德基础上考虑,则要通过市场经济的实践,培养一种新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精神。台湾著名学者傅佩荣推出了一本书《国学的天空》引起广泛关注。他认为,今天的时代,问题出在群体对个人的影响太大,使个人忘记自己的生命有“身、心、精神”这三个层次。因此,他强调在当今生活中,人生的价值必须归结为生命的转向,只有转到正确的方向,则生命进入光明境界,然后对于此生的具体遭遇,就可以不怨不尤,然后接受而安然修行了。所以,他认为这个安然修行,便是实践儒家所谓的“善”道。判断“善”的方法有三:内心感受要真诚,对方期许要沟通,社会规范要遵守。三者若有冲突,则以真诚为准,如此则心安而自信。这样问题就十分清楚,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摆在我们面前一个特别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强调思想道德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就会提升全民族和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和道德担当的自觉性,从而减轻转型期的反市场倾向和行为对改革的消极影响,推动国家繁荣、进步与和谐。正如少奇同志指出的:“革命实践的锻炼和修养,无产阶级意识的锻炼和修养,对于每一个党员都是重要的,而在取得政权以后更为重要”。“为了保持我们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纯洁、提高我们的革命品质和工作能力,每个共产党员都必须从各方面加强自己的锻炼和修养。”
我们知道,用法律和纪律来规范制约人们行为的调节方式是带有强制性和惩罚性的,是被动的。而用道德规范调节自己的行为则是自觉的、主动的,因而也是最积极最有效的。美国有一本曾经很畅销的书叫《关注灵魂》,书的作者托马斯·摩尔认为:“人生的过程永远是灵魂的关注过程,也是个人生命的成长与完善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永远渗透着缺失和不足;在创造的成果背后,永远凝结着苦闷与困境;幸福的出现也伴随着煎熬的泪迹;而强者的产生,是无数软弱和恐惧和演变”。他还指出:“金钱带有灵魂全部的复杂性,而且象性和疾病一样,超出我们的控制能力。它能使我们充满强烈的渴望、期盼、妒忌和贪婪。有些人生活由金钱的诱惑所塑造,而另一些人感到了这种诱惑,为了避免堕落就采取了禁欲的生活道路。两种生活方式中,金钱都保持了它在灵魂中的强有力的地位。”“当一个社会被金钱的阴暗所腐蚀时,社会就崩溃了;反之,一个坦然承认金钱的暗影的社会则会滋生成长。”在这里,我理解对灵魂的关注过程也就是一种自我修养过程,只有自我修养达到一定的境界时,人的生命才得到了完善。非常有趣,我读《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也有某种这样的感觉,这就是人必须精神地生活(可理解为道德地生活)。大家知道,辜鸿铭是我国著名文化怪杰,他会10多个国家的语言,他的著作《中国人的精神》(又名《春秋大义》)1915年就轰动世界。当时,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还与他通信,讨论抵御现代物质主义文明的破坏力量问题。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这部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扬中国文化的价值,鼓吹儒家文明救西论的书中调强“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真正的中国人就是有着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过着心灵生活的这样一种人”。他还说:“孔子的《春秋》之所以如此取名,是因为该书示揭示了国家治乱的根源——道德。国家的兴衰也仿佛季节中春与秋的变化。在《春秋》中孔子教导人们,人类社会的所有关系中,除了利害这种基本动机之外,还有一种更为高尚的动机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这就是责任。”故孟子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辜氏还有一个见解非常深刻:“在我看来,要估价一个文明,我们最终必须问的问题,不在于它是否修建了和能够修建巨大的城市、宏伟壮丽的建筑和宽广平坦的马路;也不在于它是否制造和能够制造出漂亮舒适的家具、精致实用的工具、器具和仪器,甚至不在于学院的建立、艺术的创造和科学的发明。要估价一个文明,我们必须问的问题是,它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中国传统道德》一书也提出:“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及其一贯思想就是强调为公、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的整体主义思想”要塑造对社会、国家、民族乃至家庭具有强烈责任心的人。故贾谊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献身精神。顾炎武又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为民族国家而尽责的坦荡胸襟。中国是一个有着灿烂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每个人的血液都沉淀着传统文化的道德基因。历史和现实都证明,高尚的道德情操来源于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传统美德的熏陶,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的启迪。长期自觉地进行道德修养的人就能时刻使自己处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律之中。即使在某种特定条件和环境里,一旦萌发杂念就能被自己的自警力量所克服。可见,道德修养能使自己的行为有严格的“灵魂约束”。同时,也是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学识风度等基本素质在生活工作和处世中的集中体现。我们的祖先把“修身”放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首位也就是这个道理。特别是共产主义的光辉信念和道德情操,它可以激励人们去忘我献身于伟大的事业。毛泽东同志当年写的《愚公移山》、《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著作,就极其深邃而生动、形象地阐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信念、远大理想、奋斗意志、立党宗旨、生命价值、道德精魂、精神追求和生活情趣。实际上这是在为我们共产党人和人民大众树立道德榜样,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时代发展相适应的高尚道德精神。
其次,道德修养是人格自我完善的必然过程。
魏英敏在他所著《新伦理学教程》中指出:“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观念、情感和行为习惯,并依靠社会舆论和良心指导的人格完善与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规范体系。”《周易》中的“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子所言“积重德则无不克”的观念都说明“德”是道德修养的“内核”。
刘少奇同志指出:“共产党员应该具有人类最伟大、最高尚的一切美德,具有明确坚定的党的无产阶极的立场(即党性、阶级性。)我们的道德之所以伟大,正因为它是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道德。这种道德,不是建筑在保护个人和少数剥削者的利益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的基础上,建筑在最后解放全人类,拯救全世界脱离资本主义灾难,建设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上”。江泽民同志也指出:“我们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层领导干部,不论在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有严格要求自己,时刻注意检查自己的言行,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广大党员和干部树立良好的榜样”。
现在有一些党员,甚至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对党员的道德修养仍存在模糊认识。一是认为讲道德的人吃亏;二是认为讲道德无用;三是认为讲道德很难。甚至还有人把今天某些道德沦丧的现实归于引入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针对这些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我们必须澄清两个问题:首先要明确,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在所有方面道德都在下降;我们欣慰地看到,就是在市场经济不断发育和人的自我选择多样性的情况下,一批又一批雷锋式的道德模范在不断涌现,如杨善洲、郭明义,感动中国的典型人物,最美乡村教师,最美乡村医生,最美女警官等,都为新时代的道德建设注入、聚集了巨大的正能量。其次我们要弄清楚在哪些方面道德水平在下降。比如,现在人们议论最多的食品安全问题、社会道德风气恶化、公职人员腐败、司法不公、收入分配不公、“四风”盛行、干群关系紧张、精神垃圾充斥文化市场,更有甚者,把少年读物变成了少年“毒”物。所有这些都表明在当下我们的道德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道德建立不起来,道德常常被破坏,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容易因为自己和小团体的利益去否定别人有同等的权利,去侵占和损害别人的利益,而自己反而没有丝毫的廉耻感和“灵魂约束”。在这里,根本的问题是以什么标准作为人生价值取向的问题,也就是道德的规范问题。这就应证了我前面讲到的市场经济不仅根植于国家法律制度中,而且有它的意识形态和道德基础。
人类文明史,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是人的出自生命本原的欲望不断冲破阻塞得以实现而又不断“宰割贪欲”得以规范人的道德行为的历史。周初的统治者在灭纣伐商的过程中,多少认识到了人在历史变革中的力量。他们提出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尚书·蔡仲之命》)的观点,认为历史并非绝对地由天命决定,“人德”对历史发展有重要作用。后来儒家把历史的演变与道德价值的转换结合起来的思路,也是对这一观点的发挥。中国古贤哲认为,人的认识活动并非纯粹的主观反映客观的超情感超利害过程,而是受人的爱恶之情、利害之心、苦乐之趣、取舍之志的影响过程。荀子提出必须从“公心”出发认识事物,他强调:“公生明,偏生暗。”明末清初王夫之提出的:“生以载义,生可贵”;“义以立生,生可舍”。就是说人的生命承担了道义,所以生命是可贵的,道义确立了人生价值,所以道义是可贵的。由此可知“舍生取义”的深刻人生意义就是修身的真正内涵。这些道理都深刻说明,讲道德并非吃亏,讲道德对安身立命、于国于家都有益,讲道德固然很难,因为要“宰割贪欲”,甚至坚持原则还要遭到非议和嘲讽,但毕竟这是高尚人格的显示,虽难虽险也必须为之。康熙帝非常赞赏进士张伯行的清正,谓其为“天下第一清官”。张严于律己,很讲究道德修养,于衙门自题一匾明志“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得益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前人尚能如此自律,今天的共产党人还不能有此认识,难道不心愧么。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是中国共产党伟大高尚道德形象的光辉化身。他的人格力量和魅力,在亿万人民心灵上构建了一个人民公仆的伟岸丰碑。他走了这么长的时间,人们仍然深深怀念他。最近,我看电影《周恩来的四昼夜》,感慨不已,泪湿衣襟。周总理的人格是这样感人之深,感人之久,原因在哪里?就在于“他的博爱与大德拯救、温暖和护佑了太多太多的人。”“平日常人相处尚投桃报李,有恩必报,而一个伟人再造了国家,复兴了民族,润泽了百姓,后人又怎能轻易地淡忘他呢?”由此可见,共产党员的高尚道德情操我认为主要应表现在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的献身精神、奉献精神、克己精神和自律精神。周总理一生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不私,劳而无怨,终不留言就是这四种精神的集中显现。他的这种“大无”,蕴含着一个伟大而平凡的共产党员的大智、大勇、大才、大亲、大爱、大德。作家梁衡动情地说:“我们是唯物主义者,但我心里总觉得大概有一天还是会有人要为总理修一座庙,庙是神的殿堂,神是后人在所有的前人中筛选出来的模范,比若忠义如关公、爱民如诸葛亮。周总理无论在自身修养和治国理政方面,功德、才智、民心等方面都很像诸葛亮。……人格的力量一旦形成便是超时空的。……爱因斯坦生时将一座物理大门凿穿而得出一个科学结论:当速度等于光速时,时间就停止;当质量足够大时它周围的空间就弯曲。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再提出一个‘人格相对论’呢?当人格的力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它就会迅如光速而追附万物,穹庐空间而护佑生灵。我们与伟人当然就既无时间之差又无空间之别了。这就是生命的哲学,也就是道德哲学,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可以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乱世而不分裂,历风雨仍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这次到攸县调研通过与干部群众的接触交谈和现场所见,知道了一些攸县的人文历史,看到了攸县现实发展的美好前景,深感攸县文化底蕴深厚,自然山水灵秀,革命传统光大,进取精神坚韧。无论是古时宋徽宗与攸县才子彭天益的诗缘(宋徽宗赵佶为帝时,彭天益任太学博士。一次,宋徽宗问及彭天益攸县风物时,彭天益便立即以诗作答:“鸾山配凤岭,金水绕银坑。”宋徽宗听后甚喜,亦作诗曰:“道德方今喜造兴,万邦从化本天成。定知玉皇来为主,不待春风自发生。”),还是近代孙中山赠攸县仁人龙璋“博爱”的匾缘和当今全国人民敬仰的从攸县山村走出的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的无私无畏,坦荡正气,高风亮节,为国为民,顶天立地的担当情怀,都表明攸县这片文化沃土凝聚和滋长的“厚德从善,崇文重教,诚信守法,尚勤敢超”的人文精神,既展现和飞扬着新时期攸县人民道德坚守的宽广胸襟和远大目光,也放射着攸县淳朴民风的灵魂光芒和精神风采。
第三、要把道德修养贯穿人生始终。
一是坚持读书,升华思想境界是道德修养的首要问题。习近平同志在去年一次讲话中语重心长地说:“对领导干部来说,除了工作需要以外,少出去应酬,多回家吃饭。省下点时间,多读点书,多思考点问题。”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没变质,那么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
春秋时就有一个叫以什么为宝的故事。宋国人得了一块美玉,献给大官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人说:“这块玉,已鉴定,是一块珍贵的宝石。”子罕说:“我是一个官员,以清廉为宝,如果你把宝玉送给了我,你我都失去了宝。”
我认为,人就是要摆脱“三惑”,这就是远离迷惑,近拒诱惑,走出困惑。而只有坚持读书,才会使人醒志明目,气正风清,肝胆如血,冰清照人。
科学的理论,是思想的闪电,它可以照耀前进的道路、驱散心灵的迷雾、给人们指明方向和给予奋斗的勇气和力量。在学习方面,毛泽东堪称中国共产党的楷模和导师。他曾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到了晚年,他依然恒读不弃,据统计,仅1972年到1976年就读了129种书计数百万字。毛泽东读书的方法也是十分科学的,不少学者著书称他读书有五“善”,即善学,善思,善谋,善断,善处。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就对美国记者斯诺讲过,它坚信马克思主义,就是因为读了《共产党宣言》,后来他在写《新民主主义论》时,还多次读《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虽然在中学时代就怀有“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崇高思想,但是真正使他奋斗而献身的则是为共产党主义事业去探索革命真理。马克思当时所处的环境是异常艰难的,恩格斯曾动情地说:“贫困简直要把马克思和他的一家置入死地”。然而,高尚的人生观支配着马克思坚忍不拔地追求真理。用列宁的话说:“命运使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相遇”。恩格斯就是那样千方百计地从物质和精神上帮助支持马克思,连马克思的夫人燕妮去世也是恩格斯出资埋葬的。并在燕妮葬礼中动情地说:“曾经有一个女性把别人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这个人就是燕妮”。革命导师之所以如此坚定地战斗着,是因为他们有科学理论武装自己。列宁就这样说过:“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我们敬爱的朱老总当年放弃高薪的军官不做,要出国勤工俭学,就是受革命理论的熏陶,他为了读懂《共产党宣言》,36岁还学德文,而且一学就是几个小时,有时忘了睡、忘了吃。房东老太太叹道:“这种中国人哪!真是拼命!”正是这位拼命学习革命理论的朱老总,后来成为开创新中国新纪元的元勋,将终身献给了共产主义事业。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和矛盾以及自身思想的迷茫,有的党员之所以意志不坚定,思想滑坡,甚至走向反面,就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学习理论,用理论来指导自己观察社会、分析问题、纠正思想的偏差,这种教训是十分深刻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时刻不忘读书,要通过读书、实践、思考、升华思想境界,做到信念崇高,品格优良,不图名利,不思索取,甘于奉献,清正廉洁,淡泊人生,使自己真正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特别是人在官场,决不为富贵所淫,金钱所动,女色所迷,名利所累,权欲所惑,既不跑官也不媚官,不图虚名,不尚空谈,理必求真,业必求成,真正为党为人民鞠躬尽瘁,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二是勇于实践,经常解剖自己,是道德修养的关键环节。社会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的,有风有雨,有曲折有险恶,甚至在局部地区还可以出现严峻政治经济局面。我们的党员和干部,只有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吸取人民群众的好思想、好品格、好作风、好风气的纯洁道德营养,才能使自己充实和丰富起来。鲁迅先生就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变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不论是在平常生活中涌现的乐于奉献的无名英雄,还是坚持真理、清廉的干部,或是出现在抗震、抗冰、抗洪救灾前线的党员、干部、群众所表现的敢于担当危险的大无畏精神以及自觉捐资捐物的互助风格,都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在我国不同历史阶段得以弘扬和延伸、升华。置身这种崇高峻洁的脊梁中,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要受到心灵的震动和感情的融合,这是促动人们升华思想境界,塑造高尚人格的大熔炉、大课堂。在这里,需要指出,为什么往往身处革命和建设大潮和抵御惨重自然灾害如冰灾、地震,人们容易激发斗志和激情,乃至作出牺牲的壮丽选择,而独处一地一时一事,却又难以自控,甚至出现相反的情况呢?其关键问题还是思想道德的自我修养能否达到一种极致的问题。蕴涵着求理、主体、忧患、力行、道德、开放等六大精神之魂的朱熹曾提出:“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处如此,大处亦如此,显明处如此,隐微处亦如此。表里内外,粗精隐显,无不慎之,方谓之‘诚其意’”。这种心灵的行为是道德修养的关键,全在自觉之中。我们有的人不能慎独,是因为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没有能正确地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更不能用坚定的政治信念去支配自己的实践活动,而是把自己的理想局限在个人成败得失和某个具体的自我目标的追求之上。“夫心有欲者,物过而目不见,声至而耳不闻。”而相反,“大其心则能休天下物”。正如苏洵所言:“为一身谋而愚,而为天下谋而智。”更有孔子之言在前:“朝闻道,夕死可矣。”有一个故事是十分感动人的。1934年6月18日清晨,瞿秋白用俄语唱着国际歌走向刑场。在就义时,他抬头看见鸟雀被惊飞,感慨地说:“鸟爱自己的翅膀,人爱自己的历史。”站在一边的国民党一个师长听了不解地说:“这又何必,鸟无人性,尚且觅食求生,人晓万物,自然非同鸟比,留得青山在,其乐竟无穷。”瞿秋白鄙视了那师长一眼说道:“好一个其乐无穷。”接着从容地说道:“人之公余稍憩,为小快乐;夜间乐眠,为大快乐!辞世长逝,为真快乐!我们共产党人的快乐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据掌握毛主席读书资料的同志说,毛主席读《滕王阁序》后,在“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愈坚,不坠青云之志”等警句后划着圈,表达他老人家对人生理想的激烈壮怀。
无数历史的和现实的事实证明,一个人高尚道德情操的形成和升华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和不断解剖自己的思想改造过程。马克思说过:“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提高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织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在这里尽管马克思论述的是物质决定精神的道理,但这并不是说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是消极的。恰恰说明,精神生产同样可以作用于物质生产。核心的问题是,我们要在物质生产的过程中,注重自我的思想道德修养,确定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就能经得起各种思想、观念、思潮、文化的碰撞。即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各种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都能立于不败之地。当下,不少学者在研究社会伦理道德现状时认为,由于信息扩展流通的快捷、丰富和不对称,容易导致人们生活和对现实认知的平面化、表面化、碎片化、情绪化和功利化。对于一些缺乏学习与思考,理性与冷静的人来说,往往丧失定力,甚至冲破道德底线,做出违反道德,有害国家、他人、家庭和自己的事来。这种严峻的现实正好说明,一个人经常解剖自己,发现自己的迷茫和缺失,也是道德修养的关键环节。我从自己的生活、工作体验中意识到“三思三怀”不可少:即常思事职之过,做人之失;常怀为民之心,感人之情;常思学人之长,修己之短;常怀清廉之宝,致远之志;常思兴国之责,守创之难;常怀自然之魂,安然之境。东汉时科学家张衡在《应问》中就说过:“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如果一个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头脑里常有这种分明的是非观念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及时解剖校正自己的思想意识走向,就不会出现任何一种人生悲剧。
三是严于律己,自觉接受监督,是道德修养的必要条件。我们党和政府发的那么多文件、规章要求要廉洁自律,为什么还有人要淡忘和违反。党中央三令五申强调反腐治奢,为什么“四风”依然得不到有效遏制。这就说明一方面要解决自身的思想控制问题即内因的调节作用,但另一方面又必须解决约束和监督机制。要敢于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坚持了批评与自我批评,而且是动真的。虽然有的同志出了汗,红了脸,受到了震动,但这样做才真正起到“洗澡治病”的作用。我们湖南老乡曾国藩就说过:“盖位愈高,则誉言日增,箴言日寡;望愈重,则责之多,恕之者少。阁下爱我,回越恒谷,望常以药石之言相绳。”问题是,现在有一些这样的党员和党员干部,忽视组织、社会、民众对他们有益的监督和批评,把自己当作特殊的党员和可以脱离群众、脱离实际、高高在上,把自己的权力和言行凌驾于党和政府的政纪法规之上。这种不自觉接受并回避抵制监督批评的党员和党员干部必然要走向坠落的深渊。唐代诗人杜荀鹤所作《泾溪》诗就是劝告人们:“泾溪石险人竞慎,终岁不闻倾履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所言之妙、之理、之切、之实,实在应引以为训。
我曾去广东省江门市,特地去拜谒了梁启超故居。大家知道,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学术文化史专家。他一生留下的著作达1400万字,涉猎政治、经济、哲学、史学、文学、宗教、法律、教育、伦理等领域。他有九个子女,皆为国家杰出人才,其中有三位院士,长子梁思成参与国徽设计,是我国著名建筑学家。为了破其教子有方的谜,我在梁老先生的故居怀敬流连,真想读出些体会来。离开时,我买了一本《梁启超家书》,回来后,便翻看起来,仅读几封家书,我的心便为之一亮,我看到了梁启超先生曾经给孩子们安身立命的夜行灯火和生命甘泉。
那分明就是两个字:“读书”。
1899年2月2日梁启超在给夫人李蕙仙信中写道:“我等读日本书所得之益极多极多。他日中国万不能不变法,今日当多读些书,以待用也。”
1912年12月3日致大女儿梁思顺书信写道:“别有影宋本四书一部,赏予思成。此书可至宝,可告之。”
1927年8月29日致孩子们的信中写道:“因为我们做学问的人,学业便是生活之主要部分。学业内容之充实扩大,与生命内容之充实扩大成正比。”
张元济先生曾说:“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对此我也有自己的心得。我认为,只要坚持读书,读好书,多读书,就可以使自己增加知识和智慧,提高认识、改造自然和管理社会、处理事务的能力,使人的思想情操升华,进入一个高尚圣洁的境界;使人善于思考,洞明是非,勤于实践,不断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去逐渐完善自己和创造事业。读书还可以激发人的思想活力和感情波浪,去展示想像的绮丽,编织锦绣文章;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说明读书还可以使人变得丰富、真诚、开朗、理智,富有优雅的气质风度,让人亲近和肃然起敬。总起来说,读书可以使人阅历丰富,豁达敏锐,学识渊博,启人以智,助人以诚,以德立业,以真立言,以善合群,以才济世。
&综上所述,我们一定要时刻不忘学习和修养。尤其是在当前,一定要珍惜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这个难得的机会,认真抓好学习,使自己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新的认识飞跃和实践自觉:一是更加深刻认识中华民族深厚而悠久的文化积淀和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的精神追求,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充满期待,满怀豪情,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伟大信念;二是更加深刻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全民思想道德教育的紧迫性,坚持以先进文化为实践导向,善于用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和人民观来观照现实和未来,自觉地进行思想道德修养,增强自己做一个中国人的浩然正气、铮铮骨气和厚重底气;三是更加深刻认识在当下乃至终身学习的极端重要和不可一日放弃,懂得学习是在接受真理火光的照亮,高尚精神的洗礼,璀璨文化的滋养,美好人性的沐浴;是我们对人类崇高、圣洁、奉献、坚守的肃穆仰望;也是我们与先贤对话与伟人为伍,走进真理,融入光辉,走向神圣高贵的彩虹。就因为这一切,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党员干部就应当更自觉地学习,有灵性地学习,纯静地学习,严肃地学习,美好地学习,恒久地学习,去掉一切杂念地学习。这样我们的手中就有了打开人类思想明慧、睿智、纯粹、优雅、高尚灵魂圣殿的钥匙。心中有了这盏学习之灯,你就掌握了自己的人生命运。这盏不熄灭的灯火就会照亮你漫漫人生路,不管在何处,在何种情况下都能守望历史,守望祖国,守望人民,守望故乡,守望人生,让自己的心灵永远充满光明、温暖、快乐和宁静。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之德的修养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