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冷情况下,蒸发冷却机组制冷量最大供热量怎么计算

规&&范应&&用论&&坛
柜式风机盘管机组
点击目录可直接跳转到相应章节
规范号JG/T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柜式风机盘管机组
Cabinet type fan coil unit
批准部门:国家机械工业局
批准日期:日
实施日期:日
&&& 本标准是对ZB J72 027.1-89《柜式风机盘管机组&型式与基本参数》、ZB J72 027.2-89《柜式风机盘管机
&&& 组技术条件》和ZB J72 027.3-89《柜式风机盘管机组试验方法》进行的修订。
&&& 本标准与ZB J72 027.1~027.3-89相比,主要技术内容改变如下:
&&& 原J72 027.1-89中的第3章和ZB J72 027.2-89中的第3章,现合并为第四章。
&&& 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
&&& 本标准的附录B是提示的附录。
&&&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ZB J72 027.1~027.3-89。
&&& 本标准由全国冷冻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上海通惠-开利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伟荣、吴晓伟
&&& 本标准规定了柜式风机盘管机组(以下简称机组)的产品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与贮
&&& 本标准适用于以水(汽)作为冷、热源,由风机导流混合空气而得到冷却或加热,以调节室内空气为目的的机
&&& 本标准不适用于直接蒸发式盘管和电加热等机组。
&&&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
&&& 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 GB/T 699-1988 优质碳素结构钢 技术条件
&&& GB/T 700-1988 碳素结构钢
&&& GB/T 708-1988 冷轧钢板和钢带的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 GB/T 755-1987 旋转电机 基本技术要求
铝及铝合金热轧板
流体用无缝钢管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备噪声声功率级的测定工程法
盘管 技术条件
冷暖通风设备外观质量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备 涂装技术条件
盘管 耐压试验与密封性检查
冷暖通风设备包装 通用技术条件
单张热镀锌薄钢板
3.1&机组的型式按表1的规定。
3.2 机组的型号由大写汉语拼音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组成。其具体表示方法为:
&&& 型号示例:
&&& G-3.5-D即名义风量为3500m3/h、立式、明装、直吹型、(冷)热水盘管、左进水、电加湿柜式风机盘管机组。
&&& G-18 WAF-ZY即名义风量为18 000m3/h、卧式、暗装、风管式、冷热水组合盘管、右进水、蒸汽加湿柜式风机盘管
&&& 机组。
4.1 一般要求
4.1.1 机组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并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和技术文件制造。
4.1.2 机组结构应合理,便于用户安装、维修,过滤器应便于安装拆卸。
4.2 基本参数
4.2.1 机组的名义风量、供冷量、机外静压应符合表2的规定。
4.2.2 机组的名义风量、静压及名义输入功率参数按表3工况确定。
4.2.3 机组的名义供冷量、供热量参数按表4工况确定。
&&&&&&&&&&&&&&&&&&&&&&&&&
4.2.4 机组用三相电压380V、频率50Hz的交流电源。
4.3 使用性能要求
4.3.1 机组在电源电压偏差为额定值的&10%时,应能正常启动和工作。
4.3.2 机组所用冷、热水应经软化处理。
4.3.3 机组的水盘管在980kPa压力、80℃的热水下应能正常运行。
4.3.4 机组的蒸汽盘管在490kPa压力、200℃的蒸汽下应能正常运行。
4.3.5 通过冷盘管的面风速应不大于2.5m/s,排风时不应带水滴。
4.3.6 机组应隔热良好,在运行中箱体表面无凝露滴下。
4.3.7 机组应有凝结水处理装置,运行中不应有凝结水滴下。
4.4 主要技术指标
4.4.1 机组的主要技术指标按表5规定。
4.4.2 机组的噪声声压级限值按表6规定,并应提供声功率级的数据。
4.4.3 机组的单位重量供冷量按表7的规定。
4.5 安全要求
&&&&& 机组的安全要求按有关规定。
4.6 配套产品质量要求
4.6.1 电动机绕组的温升应不大于该电动机的绝缘等级所规定的温升。
4.6.2 风机、电器及加湿器等零、部件按有关标准的规定。
4.6.3 盘管按JB/T 4292的规定。
4.7 主要零、部件的质量要求
4.7.1 主要零、部件按表8规定的材料制造。其他经验证明确实不降低使用性能和寿命要求并符合安全要求的材料允许
&&&&& 代用。
4.7.2 机组所用的黑色金属制品表面应做防锈处理。
4.7.3 隔热层的粘贴应平整、牢固。
4.7.4 机组的涂装件按JB/T 9062的有关规定。
4.8 机组及零、部件外观质量要求
&&&&& 机组及零、部件外观质量按JB/T 7246的规定。
4.9 质量保证期
&&&&& 在用户遵守产品说明书所示各项规定的条件下,机组从制造厂发货之日起18个月内(易损件除外)因制造质量
&&&&& 不良而发生损坏或不能正常工作时,制造厂应免费更换或修理。
5.1 试验条件
5.1.1 各项试验工况按表9规定。机组风量可调时,凝结水试验应在最大风量时进行,凝露试验应在最小风量时进行。
5.1.2 试验读数的允许偏差按表10的规定。
5.2 试验用仪表
&&&&& 试验选用的仪表应附带有效使用期的检定合格证,其最小分度值与准确度应符合表11的规定。
5.3 试验内容
5.3.1&风量、静压试验
&&&&& 组装有的空气过滤器、空气进、出口格栅等均应装上;机组无上述附件时,则在测量系统里装上。&
&&&&& 使用附录A(标准的附录)的试验装置,按表9规定的风量、静压试验工况进行测试。
&&&&& 试验时,对不同机组按下述方法进行:
& &a)直吹型:调节静压控制装置,使静压测定室的压力达到测试室大气压时,测定机组的风量及静压;&
& &b)风管型:调节静压控制装置,使静压测定室与测试室的静压达到最小机外静压或设计静压值时,测定机组的风
&&&&& 量及静压;&&&
&&&c)对多个空气出口的机组,在每个空气出口上装一个符合附录A中图A2或图A3的短静压室,空气通过静压室进入一
&&&&& 个共用风管段,然后进入空气流量装置。在每个静压室进入共用风管段的平面上分别装一个可调节的限流器,
&&&&& 平衡每个静压室中的静压;
&&&d)通过喷嘴喉部的风速应为15~35m/s;&
&&&e)按附录A所示方法计算风量。
5.3.2 输入功率试验
&&&&& 在进行5.3.1试验同时,测量机组总的输入功率。
5.3.3 供冷、供热量试验&&
&&&&& 按表9供冷量、供热量试验工况规定的条件和使用附录A试验装置进行试验。温度计或取样器的位置离机组进风
&&&&& 口150mm处。湿球温度测量时,应保证流过湿球温度计的空气流速在4~10m/s(最佳保持在5m/s)。当机组
&&&&& 接有进口风管时,空气入口处的温度应在机组空气入口区至少取三个等距离的位置或采用同等效果的取样方法
&&&&& 测量。风管内的温度应在横截面的各相等分格的中心处进行,所取位置不少于三处或使用合适的取样器。
&&&&& 测量管道中水(汽)温时,应将温度测量仪表安置在与水(汽)流平行并逆着水(汽)流方向,直接插入水
&&&&& (汽)中。&
&&&&& 水(汽)管应予保温,特别是水(汽)温测量装置两侧的管路,即水(汽)温测量装置与被测机组间的连接水
&&&&& (汽)管及该装置另一侧200mm长度内的水(汽)管应加以保温。
&&&&& 进行机组供冷、热量测定时,工况应稳定。在工况稳定后,30min内按相等时间间隔至少读数四次,每次至少应
&&&&& 记录一次大气压。
&&&&& 将四次读数取平均值后,按附录A计算出被测机组空气侧和水(汽)侧的供冷、热量。机组的空气侧和水(汽)
&&&&& 侧供冷量和供热量的热平衡应在5%以内,取二者算术平均值作为机组供冷、热量。
5.3.4 水(汽)阻力试验
& &a)将10℃左右的水通入机组,按附录A的规定测量水管路的进水和出水的静压差;
&& b)按附录A的测量装置测量蒸汽压力降。
5.3.5 凝露试验&
&&&&& 按表9规定的凝露试验工况条件进行试验,工况稳定后,再连续运转4h。
5.3.6&凝结水处理试验
&&&& &按表9规定的凝结水处理试验工况条件进行试验,工况稳定后,再连续运转4h。
5.3.7&电动机温升试验
&&&&& 在供冷、热工况下运行的电动机温升试验按5.3.3规定方法进行,用电阻法测定电动机绕组的温升。若机组风
&&&&& 量可调时,则试验分别在最大风量和最小风量下进行。
5.3.8 绝缘电阻试验&
&&&&& 在按5.3.3和5.3.5进行供热量试验和凝露试验后,再用500V、100M&O的绝缘电阻仪在带电部件和不带电部
&&&&& 件间测量绝缘电阻。
5.3.9 绝缘介电强度试验
&&&&& 在按5.3.8进行试验后,在带电部件与不带电金属部件间加以1500V、50Hz的交流电压,持续1min。对地电压
&&&&& 小于30V以下的回路加500V的试验电压。
5.3.10启动与运转试验&
&&&&& 在按5.3.3进行供冷量试验后,停止3min,然后在规定频率下,电压为额定电压的90%重新启动。若机组风量
&&&&& 可调时,则在最小风量时启动。
&&&&& 机组应做持续时间不少于10min运转,检查零、部件之间应无松动。若风量可调时,则在最大风量时运转。
5.3.11噪声试验
&&&& &机组的噪声试验方法应按GB/T 9068的规定。
5.3.12耐压试验与密封性检查
&&&& &机组耐压试验与密封性检查按JB/T 9064的规定。
&& &1 出厂检验时,应在常温、相对湿度不超过80%的条件下按5.3.8、5.3.9、5.3.10和5.3.12进行试验。&
&& &2 大批量生产时,以5.3.9中电压的120%为试验电压,持续1s,进行出厂检验。
5.4 试验结果整理
5.4.1 各测量参数按试验周期内测得数据的算术平均值计算。
5.4.2 实测风量以标准状态下的体积流量表示。
5.4.3 机组实测供冷、热量按附录A中的公式计算。
6.1 检验分类和检验项目
6.1.1 机组检验分型式检验、抽查检验和出厂检验。
6.1.2 机组各类检验项目按表12的规定。
6.2 出厂检验
&&&&&&每台机组必须经制造厂检验部门检验合格,并附有质量检验合格证,方可出厂。
6.3 型式检验
6.3.1 每种型号的试制产品应进行型式检验。
6.3.2 当机组的结构或材质有重大改变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6.4 抽查检验
6.4.1 抽查检验的台数按表13的规定。
&&&&&&&&&&&&
6.4.2 正常成批生产中,每种型号的机组在出厂检验合格后进行抽查检验。检验结果不合格,则抽查双倍数量重新检
&&&&& 验;如仍有一台不合格,则该批产品逐台检验 。
7.1.1 每台机组应在明显的部位固定标牌,标牌的型式、尺寸和技术要求应符合GB/T 13306的规定。&&&
&&&&& 标牌上应具有下列内容:&&
&& a)制造厂厂名;
& &b)产品型号和名称;&&&&
&& c)额定电压;
& &d)额定频率;
& &e)名义风量、名义供冷量、静压;
& &f)制造年月;
& &g)产品出厂编号。
7.1.2 机组上应有标明工作情况(如控制开关、旋转方向等)的标记,在适当位置应有电气线路图。
7.1.3 机组应标有商标。
7.2.1 机组的包装应按JB/T 9065的规定。
7.2.2 包装箱中应随带下列技术文件。
7.2.2.1 产品合格证。
7.2.2.2 产品说明书,内容为:
&&& &a)产品型号和名称、工作原理、主要技术性能、特点及用途范围;&&&
&&&& b)产品的结构示意图、水阻力曲线图、电器原理及线路图;
&&& &c)安装说明和要求;
&&& &d)使用说明、维护和保养注意事项。&
7.2.2.3 装箱单。
7.3.1 机组应贮存在通风、干燥的库房或栅罩内,并防止产品受磕碰及腐蚀气体的侵蚀。
7.3.2 贮存期限为一年。超过一年时应及时检查。
(标准的附录)
柜式风机盘管机组的热工性能试验
A1 空气测试装置
&& 通过柜式风机盘管机组(以下简称机组)的风量、静压和空气参数采用图A1所示装置进行测量,整个实验装置应予
&& 以隔热。
A1.1 空气侧系统包括:静压室,混合室,排气室,空气混合装置,空气干、湿球温度取样装置,流量测量喷嘴,静
&&&& 压控制装置以及辅助风机等。静压室的截面尺寸应与被测机组出口尺寸相同,其长度按出口尺寸决定;混合室、
&&&& 排气 室的截面尺寸可根据喷嘴安装尺寸的要求决定。
&&&& 对于直吹型、风管型机组的静压测定室分别如图A2、图A3所示。
A1.2 空气侧系统应:
&& a)便于调节试验所需要的风量,并能满足机组出口所要求的静压值;
&& b)保证静压室各测压接口之间的压力梯度小于1.2Pa;
& &c)使温度测量平面的横断面上所测温度之差小于0.6℃;
& &d)保证空气速度分布的均匀性;
&& e)从机组出口到风量测量装置之间,应密封。其漏风量应小于被测机组风量的1%;
& &f)静压室至排气室之间,应有良好的隔热,其漏热量应小于被测机组供冷量的2%。
A2 水侧试验装置
&&&& 通过机组的水量、水参数采用图A4所示装置进行测量。整个水路装置应隔热。
A2.1 水侧系统包括:水温测量装置、流量计、液体定量计(应能贮存至少2min的水量)、调节阀、水箱、水泵
&&&& &和秤等。
&&&& &水(汽)温测量装置示意图如图A5、图A6所示。
&&&& 水路系统应确保试验时水温及流量的稳定性,且便于调节。
A3 蒸汽侧试验装置
&&&& 通过机组的凝结水量、蒸汽参数采用图A7所示装置进行测量。
&&&& 蒸汽侧系统包括:温度测量装置、水银压力计、节流阀、过热加热器、汽水分离器、疏水器、过冷器、控制阀及
&&&& 放气阀等。蒸汽侧系统应:
& a)保证进入机组的蒸汽具有一定过热度.其过热度为5℃左右;
& b)保证蒸汽温度及流量的稳定性,且便于调节。
A4 水(汽)阻力测量装置
A4.1 水阻力测量装置如图A8所示。根据机组盘管连接管的直径,将测压环安装在它的进出水管上,其位置应尽量靠
&&&&& 近机组。测压环的示意图如图A9所示。
A4.2 蒸汽的压降测量图如图A5所示。在连接压力计的管路中应充满凝结水液柱。
A5 计算方法
A5.1 风量的计算
A5.1.1 通过单个喷嘴的风量按式(A1)计算:
式中:Qmi&&风量,m3/s;
&&&&& An&&喷嘴面积,m2 ;
&&&&& △pn&&喷嘴喉部的动压或喷嘴前后的静压差,Pa;
&&&&& Vn&&喷嘴处空气的比容,m3/kg(湿空气);
&&&&& pn&&喷嘴处的气压,Pa;
&&&&& Xn&&喷嘴处空气的含湿量,kg/kg(干空气);
&&&&& V'n&&在喷嘴前干、湿球温度下,并在标准大气压时空气比容,m3/kg(干空气);
&&&&& Cd&&喷嘴的流量系数。
&&&&& 流量测量喷嘴如图A10所示,若喷嘴直径大于127mm时,则Cd为0.99,若喷嘴直径小于127mm时,则用式(A3)
&&&&& 计算Re,再从表A1中查得Cd。
式中:Re&&雷诺数;
&&&&& s&&喷嘴喉部流速,m/s;
&&&&& Dn&&喷嘴直径,m;
&&&&& &&&空气运动粘性系数。
A5.1.2 当使用一个以上的喷嘴时,总的风量应为各单个喷嘴风量的总和。
A5.1.3 标准状态时的风量按式(A4)计算:&&&&&&&&
&&&&&& 由试验测得的风量应换算成标准状态(相当于大气压力为101.3 kPa,温度为20℃,密度为1.2kg/m3时的
&&&&&& 干空气)的风量:
&&&&&&&&&&& &Qs=Qmi/1.2Vn&&&&&&&&&&&&&&&&&&&&&&& & & & & & & & & & & (A4)
&&&&&& 式中:Qs&&标准状态下的风量,m3/s。
A5.2 标准状态时的静压按式(A5)计算:
&&&&&&&&&&&&ps=1.2Vnp&&&&&&&&&&&&&&&&&&&&&&& & & & & & & & & & & (A5)&&&&&&&&&&&&&&&&&&&&&&&
&&&&&&式中:ps&&标准状态下的静压,Pa;
&&&&&&机组测量的静压,Pa。
A5.3 供冷量的计算
A5.3.1 水侧的供冷量按式(A6)计算:
&&&&& qw=WCpw(tw2-tw1)-E&&&&&&&&&&& & & & & & & & & & & (A6)&&&&&&&&&&&&&&&&&&
式中:qw&&水侧供冷量,W;
&&&&&& W&&供水量,kg/s;
&&&& Cpw&&水的定压比热,J/(kg&℃);
&&&& tw1、tw2&&进入和离开被测机组的冷水或热水温度,℃;
&&&&&& E&&输入被测机组的总功率,W。
A5.3.2 空气侧的供冷量和显热供冷量按式(A7)计算:
式中:qk&&空气侧的漏热量,W;
&&&&& qa&&空气侧的供冷量,W;
&&&& &qs&&空气侧的显热供冷量,W;
&&&& △X&&进入和离开机组的含湿量差值,kg/kg(干空气);
&&&& ha1,ha2&&进入和离开被测机组的空气焓值,J/kg;
&&&& ta1,ta2&&进入和离开被测机组的空气干球温度,℃;
&&&&&&&& Cpa&&空气的比热,J/(kg&℃);
&&&&&& ta2'&&离开被测机组的空气湿球温度,℃。
A5.4 供热量的计算
A5.4.1 水侧的供热量按式(A9)计算:
&&&&&&& qwh=WCpw(ta1-ta2)+E&&&&&&&&&&&&&& & & & & & & & & & (A9)&&&&&
& 式中:qwh&&水侧的供热量,W。
A5.4.2 空气侧的供热量按式(A10)或式(A11)计算:
&&&&& qah=QmiCpa(ta2-ta1)/Vn(1+Xn)+qk&&& & & & & & & & & & (A10)
&&&&& qah'=Qmi(ha2-ha1)/Vn(1+Xn)+qk&&&&& & & & & & & & & &(A11)
式中:qah&&无加湿系统的空气侧供热量,W;
&&&&& qah'&&带加湿系统的空气侧供热量,W。
A5.4.3 蒸汽侧的供热量按式(A12)计算:
&&&&& qvh=Wf(hv1-hv2)+E&&&&&&&&&&&&&&&&&& & & & & & & & & & & (A12)
式中:qvh&&蒸汽侧的供热量,W;
&&&&&& Wf&&蒸汽凝结水量,kg/s;
&&&&&& hv1,hv2&&进入和离开被测机组的蒸汽焓值,J/kg。
A5.5 漏热量计算
&&&&& 静压室、接收室和混合室的漏热量按式(A13)、式(A14)计算:
&&&&& 供冷量试验:
&&&&& qk=AkUk(ta3-ta2)&&&&&&&&&&&&&&&&&&&&&&& & & & & & & & & & (A13)
&&&&&&&&& 供热量试验:
&&&& &qk=AkUk(ta2-ta3)&&&&&&&&&&&&&&&&&&&&&&& & & & & & & & & & (A14)&&
式中:AkUk&&漏热常数,W/℃;
&&&&&& ta3&&静压室和混合室周围的环境空气干球温度,℃。
A5.6 机组实测供冷量、供热量按式(A15)计算:
&&&&&& qm=(qw+qa)/2&&&&&&&&&&&&&&&&&&&&&&&&&&& & & & & & & & & & (A15)&&&&
&式中:qm&&实测供冷、热量,W;
&&&&&& qw&&水(蒸汽)侧供冷、热量,W;
&&&&&& qa&&空气侧供冷、热量,W。
A5.7 在每次试验中,空气侧及水(蒸汽)侧供冷、热量偏差应在下列极限内:
A5.8 水(蒸汽)压降计算
&& a)从测压环或取压接口之间水压降的试验测量值减去测压环或取压接口与试验机组盘管之间管道的整个长度上
&&&& 的水压降,这种管道损失须通过试验装置的校准来确定;
& b)测得蒸汽压降值,应考虑水柱静压差的影响。
(提示的附录)
试验装置简图
B1 空气混合装置及扩散板
&&&& 空气混合装置示意图如图B1所示,系由一系列百叶窗组成,叶片大致成45&角配置,而且只占截面的一半,
&&&& 余下的另一半截面封住,这样使气流倾斜地流过,起混合作用。通常采用两个混合器,一个垂直安置,一个水平
&&&& 安置。
&&&& 扩散板可用多孔金属板,有40%有效面积的单层板或两层各为65%有效面积的两层板。一层以上多孔板,其
&&&& 板距至少为孔中心距的四倍。
B2 空气干湿球温度取样装置
B2.1 入口空气取样装置的示意图如图B2所示。
B2.2 出口空气取样装置的示意图如图B3所示,从取样管抽出的空气应使其在取样点下游侧返回试验装置内。
&&&&&&&&&&&&&&&&&&&&&&&&&&&&&&&&&&&&&&&&&&&&&&&&&&&&&&&&&&&&&&&&&&&&&&&&&&&&&&&&&&
柜式风机盘管机组
规范号JG/T
柜式风机盘管机组
规范号JG/T
柜式风机盘管机组
规范号JG/T
柜式风机盘管机组
规范号JG/T
声明:整本规范均由网友提供上传,主要向广大网友提供免费查阅和规范宣传,但不得用于商业转载和使用。
北京市海淀区北小马厂6号华天大厦1301室&&市场部:010-&&传真:010-&
电话:010-&&邮箱:yimeian_&&&网址:
ICP备案证书号:京ICP备号-1供热量计算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供热量计算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大机组供热改造后供热量核算及经济指标计算;1:56:08;摘要:大机组供热改造后,拓宽了经营领域,提高了机;关键词:大机组供热改造;供热量;供热量核算;供热;一、供热量的计算;(一)纯蒸汽供热机组供热量的计算;机组供热以汽轮机的一级或两级抽汽混合供热方式实现;即供热量为每一个采样周期内瞬时蒸汽热量在统计时间;Qg1:统计时间内的供热总量,
大机组供热改造后供热量核算及经济指标计算
摘 要:大机组供热改造后,拓宽了经营领域,提高了机组的竞争力,随之而来的是经营利润、机组指标的计算。本文详细讲述了供热量的计算与核算,进而通过建立中间系数供热比来计算供热经济参数,明晰供热改造为机组以致于企业带来的经济价值。
关键词:大机组供热改造;供热量;供热量核算;供热比;供热指标。
一、供热量的计算
(一)纯蒸汽供热机组供热量的计算
机组供热以汽轮机的一级或两级抽汽混合供热方式实现,因受热方采用混合式加热器等原因不再将凝结水输送回机组。此类机组的供热经济结算多以单位间约定的累计蒸汽流量与单位蒸汽价格乘积来进行。为了计算机组的详细经济指标,仍要进行供热量的计算,此时应知道每一个采样周期内的蒸汽流量D0、蒸汽压力P0、温度T0。
供热量计算公式为:Qg1=0.001/3600*∫D0*H0
即供热量为每一个采样周期内瞬时蒸汽热量在统计时间内的全积分。
Qg1:统计时间内的供热总量,单位:GJ。
D0:统计时间内每一采样周期的瞬时蒸汽流量,单位:t/h。
H0:统计时间内每一采样周期的瞬时蒸汽焓值。其计算公式如下:
H0=.4+(0.. *T00.(1.448*T0) kJ/kg☆
上式中,p0单位为MPa;T0单位为℃。
(二)回收疏水供热机组供热量的计算
受热方采用表面式加热器,将蒸汽冷凝后的疏水仍采用升压泵输送回机组的供热方式。计算其供热量不能单纯只知道每一个采样周期内的蒸汽流量D0、蒸汽压力P0、温度T0,还要同时知道一个采样周期内的疏水流量D1、温度T1。
供热量计算公式为:Qg2=0.001/3600*∫(D0*H0-4.22*D1*T1)
即供热量为每一个采样周期内瞬时蒸汽热量与疏水热量之差在统计时间内的全积分。
Qg2:统计时间内的供热总量,单位:GJ。
D1:统计时间内每一采样周期的瞬时疏水流量。在系统严密或机组补水量不大时应约等于D0,单位:t/h。
T1:统计时间内每一采样周期的瞬时疏水温度,单位:℃。
对提高机组背压,将机组凝汽器冷凝用循环水直接供一级热网的机组,也适用该公式。蒸汽参数以进入凝汽器蒸汽参数计算,疏水参数以热井内冷凝水参数计算。
(三)瞬时供热量的计算
为了掌握供热瞬时量的大小,引进了供热功率,单位为GJ/s,即MW或kW,计算公式为:
纯蒸汽供热机组供热功率:Pg1=D0*H0
回收疏水供热机组供热功率:Pg2=(D0*H0-4.22*D1*T1)
二、供热比的计算
供热比,顾名思义,是一个比值,是为了计算机组供热期间经济性指标人为引进的一个参数。它在数值上等于机组供热总量与机组发电供热总耗热量的比值。
Qg:统计时间内的供热总量,单位:GJ。
QZ:统计时间内的机组发电供热总耗热量,单位:GJ。
QZ=0.001/3600*∫[Dgr*(Hgr-Hgs)+Dzr*(Hzr-Hgp)+Djw*(Hzr-Hjw)]―该公式适用一级中间再热、主汽减温水来自给水的机组。
Dgr、Dzr:为每一个采样周期内过热蒸汽、再热蒸汽瞬时流量,单位:t/h。
Hgr、Hgs、Hzr、Hgp、Hjw:为每一个采样周期内过热蒸汽、给水、再热蒸汽、高排蒸汽、再热蒸汽减温水瞬时焓值,单位:kJ/kg。
给水、再热蒸汽减温水的焓值等于其温度与比热容系数4.22的乘积。
过热蒸汽、高排蒸汽、再热蒸汽的焓值在获得其蒸汽压力、温度的基础上套用标☆处的公式,不再赘述。 显而易见,供热比随供热量的增大而增加,随机组发电供热总耗热量的减小而增大。
三、供热量的核算
(一)售热量
由于水网供热有便于分配调节,适合长距离输送等不可替代的优势,决大多数城市供热改造采用水网。各大机组的运行与热力公司的运营分属两个不同的企事业单位,在水网出口及各用户入口都装有热量计,这就是售热量表,售热量表计可以用公式来核算:
Qs=C*∫M*△t=4.22*∫Dg*(Tg-Th)
售热量为统计时间内瞬时售热量的全积分。
Qs:统计时间内的售热总量,单位:GJ。
Dg:统计时间段内每一个采样周期热网供水瞬时流量,单位:t/h。
Tg:统计时间段内每一个采样周期热网供水瞬时温度,单位:℃。
Th:统计时间段内每一个采样周期热网回水瞬时温度,单位:℃。
因热网供回水温度有30℃以上的偏差,且热网供水流量很大,即使在系统无泄漏的情况下,供回水的体积流量也有较大的偏差。
如测量流量的表计为超声波流量计,只能测量体积流量时,要在供水体积流量前加一个修正系数才能转化为质量流量,修正系数如下表(表1)。
质量流量修正表(表1)
(二)售热量与供热量的对比
售热量比机组来蒸汽的供热量小,数值上前者应为后者的98.8%-99.5%,但由于表计存在测量误差、计算公式及算法存在拟合和内差,售热量在供热量的98%-101%范围内都是正常的。
四、供热机组经济指标
(一)供热煤量指标
a)供热用标煤量=供热期间总标煤量*供热比
b)供热用煤量=供热期间总用煤量*供热比
c)发电用煤量=总用煤量-供热用煤量
d)发电用标煤量=总用标煤量-供热用标煤量
e)供热煤耗率=供热用煤量/供热量 单位:kg/GJ或t/GJ
f)供热标煤耗率=供热用标煤量/供热量 单位:kg/GJ或t/GJ
g)发电煤耗率=发电用标煤量/发电量 单位:g/kwh
h)供电煤耗率=发电用标煤量/供电量 单位:g/kwh
(二)供热电量指标
i)供热用电量=供热首站用电量+(厂用总电量-循泵电量-凝泵电量-供热首站用电量)*供热比 此公式适用于凝泵、循泵非变频且供热首站用电量由机组直接带的机组。
j)机组供热耗电率=机组供热用电量/供热量 单位:kWh/GJ
k)机组发电厂用电率=(厂用总电量-供热用电量)/发电量
l)机组供电厂用电率=(厂用总电量-供热用电量)/供电量
m)供热用油量=(月累计用油量)*月累计供热比
五、供热机组经济指标实务计算
(一)供热机组各参数:
机组1月1日8:00整瞬时参数:机组负荷236MW、抽汽压力为0.138MPa、抽汽温度197.1℃、蒸汽流量237t/h、疏水温度97℃、疏水压力0.953MPa;热网供水压力0.909MPa、回水压力0.351MPa、供水温度92.2℃、回水温度61.3℃、供水流量4832m3/h。
1月1日全天机组参数:售热量表计14387GJ、全天供热量14571GJ、发电供热总耗热量59736GJ、全天发电量569.16万kWh、上网电量534.09万kWh、综合厂用电量37.07万kWh、综合厂用电率6.51%、发电厂用电量27.86万kWh、发电
厂用电率4.90%、循泵耗电量50460kWh、凝泵耗电量6347kWh、#1机供热6kV开关电量2300kWh、#2机供热6kV开关电量37600kWh,当日给煤机统计流量3349.0吨、来煤低热值16420kJ/kg、合标煤1878.7吨。
(二)供热机组各计算指标:
a)实时售热功率:Ps=.*(92.2-61.3)/MW
b)实时供热功率:Pg=237*.24+1.4+(0.. *T00.(1.448*T0) -97*4.22}/88.5-406.12)/3.6=167.42MW。数据已相当接近。
c)供热比:Rg=Qg/Qz==0.2439
d)供热用电量:QD=+(60-9= kWh
e)供热用标煤量:QM=0.=458.215吨。
f)供热标煤耗率:458.215/kg/GJ
g)机组供热耗电率 / kWh/GJ
h)发电煤耗率 (.215)/.58g/kWh 较不供热前的334g/kWh降94.48g/kWh。
i)机组发电厂用电率 [0-(60-9]/.128%
较不供热时的6.4%下降1.272%。
注:本文所给所有积分求总量的公式中各瞬时量均为每秒采样一次。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外语学习资料、专业论文、中学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文学作品欣赏、应用写作文书、各类资格考试、35大机组供热改造后供热量核算及经济指标计算等内容。 
 热电经济指标释义与计算 热电厂输出的热能和电能与其...N――供热机组年发电量扣除厂用电后的供电量 KW....供热量 热电厂发电同时,对外供出的蒸汽或热水的热量...  也有随着供热量增加,发电能力降低的机组,例如俄罗 斯...下面就 分别简要介绍一下热电厂技术经济指标及其主要...在热负荷还没有达到 凝汽式机组供热改造后匹配合理...  内民用供热量的不断增 长,急需 XXXX 电厂进行供热...本机组改造后必须安全可靠,满足热电用户要求: 纯凝...热耗率等原设计之技术 经济指标,而在需要供热时,...  (3) 、卡(car) 、千卡(Kcal)...,已经淘汰的热量单位,但是工程 中还在使用,特别是大量的技术书籍,例如煤的标准发热量 7000KCal 等。 3、供热指标核算、计算...  热电厂指标计算_电力/水利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热电厂主要经济指标计算 ...供热比(%)=供热量÷机组热耗量×100% 注:机组热耗量=主蒸汽流量×主蒸汽焓...  就此系统改造后的经济性做如下汇报: 一、项目背景...供热改造后单台机组最大年供热能力可 达 511 万 ...(2)由于系统改造前后机组供热量与发电量发生变化,在...  3.大型火电机组有条件的地方改造供热,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 有突出的节能...应加强热 电工程专家评审与投产后的后评估,考核热电厂的供热量及运行方式,严防...  供热,使热化发电部分避免了冷源损失,且供热量越大,热耗 越低,对燃煤机组来...分析热电联产的特点和热经济性指标; 从国家宏观政策角度评价火电厂供热改造; ...  技术经济指标计算方法标准_电力/水利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火力发电厂技术经济指标...显热 入厂煤与入炉煤热量差 供热量 石子煤的低位发热量 收到基低位发热量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冷冷水机组变水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