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学上分类怎么能比单细胞生物 原核生物(原

  我是一名机械设计师,没钱没后台,漂流在外地,毕业数年,一直都呆在国企,但是转过了不少部门,呆过工地,去过现场,坐过办公室,泡过实验室。曾经也有过激情燃烧的岁月,也曾对前途迷茫过,更对国企内的种种制度发出过不满的感慨。经历了这些之后我开始对周围的人和事进行思考,经过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三大战役后,终于略有所得。在此写下来,期待高人指正。  我们把学生分文理,文科生喜欢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要的就是展示世界的丰富多彩,理科生则是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来找到其中的规律。题目说了这是理科生的社会学,我就以理科生的分析方式来分析我们当下的社会,摸索其中的规律。  先上目录: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方法论   隐藏公理:大数定律   公理一之自然环境   公理二   公理二之生存   生存的引申:安逸   公理二之繁衍   收敛的进化心理学   爱子情深   公理二之获得认可与尊重   目的与手段   士为知己者死   虚荣   怪事多多   价值观与社会环境   古代社会环境(1)   古代社会环境(2)   近现代社会环境   制造业的困境   廉价劳动力大国   进口污染   高科技   追根溯源   文凭也通胀   师傅领进门   面对强人   嫉妒   羡慕   崇拜   公理二之自我实现   信仰   做我自己   公理三   小人文化   利益集团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不统一   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不统一   习惯与错觉   决策失误   公理四还是公理二   两大利器   终极武器   人性本质
楼主发言:17次 发图:1张 | 更多
  —————不是正文——————  本文在经济杂谈同时连载,名字叫《大道至简——解读人性密码(理科生的社会学)》,说真的我实在不会起名字。
  ————————  写在前面的话  ————————  面对这样一个书名,相信很多读者第一反应都是嗤之以鼻。作者名不见经传,竟然以如此大的一个题目作为书名,其狂妄简直令人发指。但是在你抄起板砖之前,我想浪费你几分钟,让我讲完一个故事,一个老掉牙的故事。  美国的发明大王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一生有2000多项发明,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电灯泡,他20岁出头开始研究电灯,历时10余年,他先后选用了竹棉、石墨、钽等等上千种不同物质作灯丝材料进行试验,时常通宵达旦。长期高负荷的工作让他有了一个重大发现:原来总干活是会累的啊。这时他做出了一个重大啊决定,找个小弟。那时的爱迪生有些名气了,找小弟一般人还不够格呢。经过层层筛选,最后终于有一位高学历帅哥脱颖而出,下面有请我们故事的主角闪亮登场:X博士。实在对不起,我没有查到他的名字,只知道他是个博士,所以只好简称X博士。这一天早上,爱迪生有事出门,把X博士叫过来说:“我有事出去一下,帮我把桌上那个灯泡的容积测一下。”博士哥欣然领命。等到中午爱迪生回来时,看见X博士还在那拿个尺在灯泡上量来量去,再一看桌上,草稿纸写了好几张了,但是还没把容积算出来。爱迪生很平淡说:“去拿杯水和一个量杯过来。”等东西拿过来之后,爱迪生先把灯泡装满水,再把水倒进量杯里,一读数就测出了灯泡的容积。爱迪生拍着X博士的肩膀,语重心长的说:“宝贝,你妈叫你回家吃饭呢,明天别来了。”(本故事基本属实,但有演义成分。)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很多事看起来很难解决,其实只是我们没有找对方法,如果方法不对,即使知识再多也无济于事。  无独有偶,日,一位叫刘璐的小伙子成为了中国最年轻的教授,他没有金刚石般过硬的关系,靠的是他解决了一个困扰数学家十余年的问题——“西塔潘猜想”(我不是专业数学家,我也不懂这是啥,百度百科:在组合数学上,拉姆齐(Ramsey)定理是要解决以下的问题:要找这样一个最小的数n,使得n个人中必定有k个人相识或l个人互不相识。)。  2010年8月,酷爱数理逻辑的中南大学学生刘路在自学反推数学时发现,海内外不少学者都在进行反推数学中的拉姆齐二染色定理的证明论强度的研究。这是由英国数理逻辑学家西塔潘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个猜想。10多年来,许多著名研究者一直努力都没有解决。同年10月的一天,刘路突然想到用以前用过的一个方法稍作修改便可以证明这一结论,连夜将这一证明写出来,投给了数理逻辑国际权威杂志《符号逻辑杂志》。他的这一研究成果得到海内外科学家的权威认可。  跟广大数学家相比刘璐绝对算不上知识丰富,但是他绝对属于找对了方法的人。别人十多年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一晚上就搞定了。那怪前面故事中的黄金男配角爱迪生这样告诉我们:“所谓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不过这是小学时老师们为了激励我们好好学习教给我们的删节版。原版是:“所谓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而那1%的灵感却恰恰是至关重要的。”而灵感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样的道理,我们要说解读人性,这中间涉及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行为学、心理学、经济学、生物学甚至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要看透确实相当不容易,但是或许这只是我们没有找对方法。
  方法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说到方法,我们就来先普及一下方法论。不过在此之前,我希望大家先找回年轻的感觉,我们不妨重温一下初中的课程,有请我们在这一章的重量级男主角出场,他就是几何学的创始人——欧几里得。  是的,你没有看错,我也没有写错,我们要回忆的确实是几何学,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是我们很多时候都没有注意到而已。几何这个词最早来自于希腊语“γεωμετρ?α”,由“γ?α”(土地)和“μετρε ?ν”(测量)两个词合成而来,指土地的测量,即测地术。后来拉丁语化为“geometria”。中文中的“几何”一词,最早是在明代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时,由徐光启所创。几何学最初就是用于土地测量,没有它就没有,我们今天红到发紫,富到流油房地产产业(不过最近房地产有点阳痿,国家正在制造伟哥,想让他再次雄起)。当然了这是个玩笑,这和我们要将的内容关系有点远,真正我们要引起注意的是几何学的分析方法。  相信大家上中学时都学过几何学,准确的说,我们中学时学的几何学都是欧几里得几何学,当然了后来有发展了非欧几何,是对之前的几何学说的超越,现在我们重点谈谈欧式几何。  先介绍下我们的男主角“几何之父”——欧几里得(约公元前330年—前275年)古希腊数学家。他活跃于托勒密一世(公元前323年-前283年)时期的亚历山大里亚,他最著名的著作《几何原本》是欧洲数学的基础,提出五大公设,发展欧几里得几何,被广泛的认为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教科书。欧几里得也写了一些关于透视、圆锥曲线、球面几何学及数论的作品,是几何学的奠基人。  我们从初一正式开设这“几何”门课程开始算起到高一分文理班为止,(其实小学学习三角,算面积就可以算是开始了,但是初一开始这门课才正式叫《几何》),大家至少学了4年几何学,做题用的草稿纸没有1000张也有500张了,但是接触了这么久几何学,做了这么多的题,你是否想过到底什么是几何学。  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所谓几何,就是研究空间结构及性质的一门学科。  那其实质呢?  说白了就是五条公理,所谓公理,也就是经过人们长期实践检验、不需要证明同时也无法去证明的客观规律。  欧式几何是一个公理、公设系统,通过有限的公理、公设来证明所有的“真命题”。这五条公设是:  任意两个点可以通过一条直线连接。  任意线段能无限延伸成一条直线。  给定任意线段,可以以其一个端点作为圆心,该线段作为半径作一个圆。  所有直角都全等。  若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相交,并且在同一边的内角之和小于两个直角,则这两条直线在这一边必定相交。  这五条公理看起来就像五句废话,稍微有点文化的人都知道,但是不要小看它们,在证明几何命题时,每一个命题总是从再前一个命题推导出来的,而前一个命题又是从再前一个命题推导出来的。我们不能这样无限地推导下去,应有一些命题作为起点。这些“废话”就是论证起点,这种具有自明性并被公认下来的废话就是公理。在一个数学理论系统中,我们尽可能少地先取原始概念和不加证明的若干公理,以此为出发点,利用纯逻辑推理的方法,把该系统建立成一个演绎系统,这样的方法就是公理化方法。欧几里德采用的正是这种方法。他先摆出公理、公设、定义,然后有条不紊地由简单到复杂地证明一系列命题。他以公理、公设、定义为要素,作为已知,先证明了第一个命题。然后又以此为基础,来证明第二个命题,如此下去,证明了大量的命题。其论证之精彩,逻辑之周密,结构之严谨,令人叹为观止。零散的数学理论被他成功地编织为一个从基本假定到最复杂结论的系统。因而在数学发展史上,欧几里德被认为是成功而系统地应用公理化方法的第一人,他的工作被公认为是最早用公理法建立起演绎的数学体系的典范。正是从这层意义上,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对数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数学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欧几里得本文的金牌男1号
  晕,怎么没有图片。
    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创始人,貌似几何学与社会学没毛关系,但是几何学的方法却是无处不在的。
  在大学之前,我们遇到的所有几何问题都可以由欧式五大公理推导出来。欧几里得之所以伟大,不仅仅因为他发明了几何学,解决了我们生活中许多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一种思想,给出数条所有人都认同的理论,在通过这些理论的组合解决同一领域的其他所有问题。  其实在欧几里得之前,我们中国就有一位哲学家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就是孔子,只不过他面对的问题不再是数学,而是人生。《论语·里仁》里有这样一段:“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翻译过来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孔子跟徒弟曾子聊天说:“小三啊(曾子名叫曾参)!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So easy,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了。”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师父是不是今天又喝高了,说什么呢?”曾子说:“老师的道,大概就是忠恕罢了。”这里提到“一以贯之”,我们现代人对于这个词的理解已经和原意有了很大的差别,现在我们对于这个词普遍认为是始终如一的意思,其实不然,一以贯之原来指的是由一个基本思想贯彻一套理论的始终,我们中国人其实最喜欢搞一以贯之了,我们总喜欢把事物的原理归结为一个东西,那就是道。孔子的道是忠恕,老子的道是自然,墨子的道是兼爱,诸子百家其实就是百“道”。   大道,至深至简。这话不假,但是我们回头来看诸子百家,从来没哪一家的思想可以完全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全部问题,所以单靠简简单单的一条原理往往会走进死胡同。也正因如此,我更加推崇欧几里得,用几条原理去解决问题。当现有的原理不足以解决问题时,那就添加新的原理,而不是仅仅对以前的原理做些修正,也就是N以贯之。  这种思想在科学领域应用非常广泛,从牛顿三大定律,到热力学三大定律等等,几乎每一个自然科学的学科的内容都是由一些基本定律组成的,而它们的知识就是对这些定律的应用于扩展。虽然工作后大多数人都用不到几何学,但是其实欧几里得的这种思想几乎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只是很多时候你没有发觉罢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大家都知道中国是法制社会,在中国你需要遵守的法律有很多,包括宪法类,刑法类,经济法类,民法类,行政法类等等,光经济法类截止到日,包括法律、办法、条例、办法、通知就有369种,每种少则数十条,多则数百条,其总数我虽然没有统计,但是我估计是不会太少。但是所有法律的制定都要向《宪法》看齐,《宪法》就是公理。  美国的《独立宣言》大家应该都知道,其影响之深远不言而喻,但是他洋洋洒洒数千字都是建立在一个基础之上的。就是它第二段的第一句话:“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受造而平等。”美国人的核心思想:平等,自由,民主,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受《独立宣言》里的这句话的影响。  公理法在军事上的应用就更明显了,想必中国人没有不知道“三十六计”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战场之上千变万化。却都可以用着三十六种办法应对。三十六计是古人智慧结晶,经人们不断加工整理形成。而最重要的是三十六计经常需要组合使用,数计并用,常让人防不胜防,无论是战场还是商场,善用计者都能无往而比例。  计谋一共就三十六条,很简单,但是难的是对于计谋的组合运用。我们看武侠电视都知道,同样的一套拳法,武林高手使出来和龙套们使出来威力就是不一样。龙套往往只是机械的使出招式,而高手更擅长把死板的招式有机的组合起来使用。同样,公理也和计谋一样,在我们解释人们思想和行为时,也是要组合使用,组合好了也就能准确的解释,甚至预测人们的行为。  其实我们生活中所面对的种种问题,遇到的各种事情都是现象,但是我们却很少去挖掘它们的本质,现象再复杂,也逃脱不了本质,只要掌握了事物本质,你就会发现很多事情其实很简单。
  欧几里得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几何学这门知识,更重要的他给了我们一种思维方式,而在技术方面,这种思维方式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1946年,前苏联发明家阿奇舒勒(G. S. Altshuller)创立了TRIZ理论,TRIZ的俄文拼写很长,我就不写了,其意思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英语标音读为Teoriya Resheniya Izobreatatelskikh Zadatch,缩写为TRIZ。  阿奇舒勒认为:发明只不过是利用一些原则将技术矛盾消除。  TRIZ理论简单来说就是把技术中所遇到的问题归纳为几类矛盾,然后对于这些矛盾有4 0种解决方案,每类矛盾,对应其中的一种或几种解决方案,为技术的发展指出方向。换句话说,他把搞发明变成了解数学题,相比之前人们所用的试错法,头脑风暴法,其效率高的多,而且对于专业素养的要求也大大降低。  当然了,阿奇舒勒不是突发奇想创立的这种方法,而是建立在对大量发明专利的研究基础之上的,在他的领导下,前苏联的数十家研究机构、大学、企业组成了TRIZ的研究团体,分析了世界近250万份高水平的发明专利,总结出各种技术发展进化遵循的规律模式,以及解决各种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的创新原理和法则,建立一个由解决技术问题,实现创新开发的各种方法、算法组成的综合理论体系,并综合多学科领域的原理和法则,建立起TRIZ理论体系。  250万份专利(这是其中高水平的专利,而实际上可以用TRIZ理论解决的专利问题估计不下数千万)最终汇成了40条解决问题的方案。  TRIZ属于前苏联的国家机密,在军事、工业、航空航天等领域均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创新的“点金术”,让西方发达国家一直望尘莫及。80年代中期前,该理论对其他国家保密,被前苏联奉为“国术”。这样便不难理解二战之后前苏联的科技飞速发展的原因了。  在前苏联,TRIZ方法一直被作为大学专业技术必修科目,且广泛应用于工程领域中。苏联解体后,大批TRIZ研究者移居美国等西方国家,TRIZ流传于西方,受到极大重视,TRIZ的研究与实践得以迅速普及和发展。西北欧、美国、日本、台湾等地出现了以TRIZ为基础的研究、咨询机构和公司,一些大学将TRIZ列为工程设计方法学课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如今TRIZ理论和方法已经发展成为一套解决新产品开发实际问题的成熟理论和方法体系,它实用性强,并经过实践的检验,如今已在全世界广泛应用,创造出成千上万项重大发明,为众多知名企业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根里奇?阿奇舒勒对科学界的贡献并不亚于同时代的爱因斯坦,图灵,冯诺依曼等人,但是在中国知道他的人很少,同时他也是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人,在后面我会专门介绍一下他。  我在此介绍阿奇舒勒和他的TRIZ理论不仅仅是为了证明欧几里得的思想在我们生活中的重大意义,更重要的是,有感于我国目前的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有效地理论指导,许多工作都显得有些盲目。希望我国科研人员都能学习一下TRIZ理论,至少也应该有所了解,至少我学过这个理论后,设计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不是正文——————  在这介绍一下这位领导了科技的革命却在中国没有什么知名度的神人。大部分内容来自百度,比较长,没情趣的读者可以略过。  阿奇舒勒生平  阿奇舒勒日出生于苏联的塔什罕干,在14岁时就获得了首个专利证书——水下呼吸器。15岁时,他制作了一条船,船上装有使用碳化物作燃料的喷气发动机。   从1946年开始,经过研究成千上万的专利,发现了发明背后存在的模式并形成TRIZ理论的原始基础。为了验证这些理论,相继做出了多项发明,其中很多被列为军事机密,阿奇舒勒也因此被安排到海军专利局工作。   专利局的局长非常喜欢奇思妙想,一次他让阿奇舒勒为他的一个念头相处答案:给困在敌区的士兵找出不用任何外界支援而逃脱的办法。为解决这个问题,阿奇舒勒发明了一种新型武器——一种由普通药物制作的剧毒化学品,这是一项很好的发明,他有幸得到克格勃首领贝利亚的接见。   1948年12月,担忧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使得苏联缺乏创新气氛,阿奇舒勒写了一封引来危险的信,新封上写着“斯大林同志亲启”。他向国家领袖指出当时苏联对发明创造缺乏创新精神的混乱状态。在信的末尾他还表达了更激烈的想法:有一种理论可以帮助工程师进行发明。这种理论能够带来可贵的成果并可以引起技术世界的一场革命。斯大林的作风大家都了解,但是他的想法却无法让人理解,他认为这是在向自己挑衅。  在1950年,他和他的同学拉菲尔?沙佩突然得到通知要到格鲁吉亚的第比利斯,他们到达后就被逮捕了。2天后,在贝利亚的一个监狱里审讯开始,他们被指控利用发明技术进行阴谋破坏,被判刑25年。   “在入狱之前,我只是对单纯的人疑虑而困惑。如果我的想法那么重要,为什么别人没有意识到呢?我所有的困惑都因MGB(苏联国家安全部)而烟消云散”,他被捕以后,由于各种恶劣情况的出现,为了保存生命,阿奇舒勒利用TRIZ来做自我保护。   在莫斯科监狱,阿奇舒勒拒绝签署认罪书而被定为“连轴审讯”对象。他被整夜审讯,白天也不允许睡觉,阿奇舒勒明白如果这样下去他的生存无望。他将问题确定为:我怎么才能同时即睡又不睡呢?这项任务看起来很难完成。他被允许的最大的休息是在椅子上睁着眼。这意味着:要想睡觉,他的眼睛必须同时又睁着又闭着,这就容易了。他从烟盒上撕下两片纸,用烧过的火柴头在每片纸上画一个黑眼珠。他的同囚室友将两片“纸眼珠”蘸上口水粘在他闭着的眼睛上。然后他就坐着,冲着牢房门的窥视孔,安然入睡。这样他天天都能睡觉。以至于他的审讯者很奇怪,为什么每天夜里审讯他时他还那么精神。   最后,阿奇舒勒被转到西伯利亚的古拉格,他在那里每天工作12小时。想到这样繁重的劳动难以支持下去,他向自己提问:“那种情况更好些?是继续工作,还是拒绝工作而被监禁起来?”他选择监禁而被转到监狱和罪犯关在一起。这里,求生变得简单多了。他向囚犯。  之后,他又被转到另一个集中营,这里关押着很多高级知识分子(科学家、律师、建筑设计师),他们都在郁郁等死。为了使这些人燃起生之希望,阿奇舒勒开创了他的“一个学生的大学”。每天有12~14个小时,他挨个到每个重新激起生活热情的教授那里去听课,这样他获得了他的“大学教育”。   在另一个古拉格集中营瓦库塔煤矿,他每天利用12~14个小时开发TRIZ理论,并不断地为煤矿发生的紧急技术问题出谋献策。没有人相信这个年轻人第一次在煤矿工作,他们认为他在骗人,矿长不想相信是TRIZ理论和方法在帮助解决问题。   有一天晚上,阿奇舒勒听到斯大林去世的消息,一年半以后,阿奇舒勒被释放了。在他返回巴库时,他才知道他的母亲因为看不到与儿子相逢的希望而自杀了。  1956年,阿奇舒勒和沙佩罗合写的文章“发明创造心连心”在《心理学问题》杂志上发表了。对研究创造性心理过程的科学家来说,这篇文章无疑像一枚重磅炸弹。直到那时,苏联和其他国家的心理学家还都认为,发明是由偶然顿悟产生的—来源于突然产生的思想火花。   阿奇舒勒在研究了大量的世界范围的专利后,依赖人类发明活动的结果,提出了不同的发明办法,即发明从对问题的分析以找出矛盾而产生的。   研究了20万项专利后,阿奇舒勒得出结论,有1500对技术矛盾可以通过运用基本原理而相对容易地解决。   他说:“你可以等待100年获得顿悟,也可以利用这些原理用15分钟解决问题。”   如果阿奇舒勒的反对者们知道H·阿尔托夫(阿奇舒勒的笔名)所写的奇妙的科幻小说足够支持他的生活费用,而这些小说都是利用TRIZ原理写出来的,他们还能说什么呢?阿奇舒勒就是用他的创造性思想来写这些小说的。1961年,阿奇舒勒写出了他的第一本书《如何学会发明》,在这本书里他嘲笑人们普遍接受的看法,即只有天生的发明家。他批判了用错误尝试法去进行发明。   1959年,为了使他的理论得到认可,阿奇舒勒向苏联最高专利机构VOIR(苏联发明创造者联合会)写了一封信,他要求得到一个证明自己理论的机会。9年后,在写了上百封信后,他终于得到了回信,信中要求他在1968年12月之前到格鲁吉亚的津塔里举行一个关于发明方法的研讨会。   这是TRIZ的第一个研讨会,也是他第一次遇到了认为是他的学生的人。一些年轻的工程师(以后还有很多其他的人)在各自的城市开创了TRIZ学校,成百上千的从阿奇舒勒学校进行过培训的人,邀请他去苏联不同的城市举办研讨会和TRIZ学习班。   1969年,阿奇舒勒出版了他的新作《发明大全》。在这本书中,他给读者提供了40个创新原则—第一套解决复杂发明问题的完整法则。   安格林是列宁格勒一位杰出的发明家,曾经饱尝艰辛,利用错误尝试法发明了40项专利。安格林又一次参加了TRIZ研讨会,整个会议期间他都沉默不语。大家都离开后,他仍旧独自坐在桌边,双手捂住头,“我浪费了多少时间啊!”他说,“多少时间……我要是早些知道TRIZ该有多好啊!”  苏联TRIZ协会于1989年成立,由阿奇舒勒出任主席。   阿奇舒勒日逝世于彼得罗扎沃茨克,享年72岁。(资料来自百度)
  在此之前的发明方法基本使用的都是试错法,靠的是不断的尝试。爱迪生为了试验合适的灯丝,试验了上千种材料,期间还开除了一个水货博士(就是最开始提到的那位)。在他未成功前,当人们问他有何进展时,他只是回答:“我知道了这些材料不能用作灯丝。”如果爱迪生能和阿奇舒勒合作的话,估计现在我们都能见到火星人了,无奈,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很多人都自然的认为社会问题都是极其复杂的,要看清问题的本质必须要有很高深的知识,学习庞杂的理论。但是这样往往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  有时仅用已有的简单的原则性的知识,只要有正确的方法,也可以解决极其复杂的问题。相对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难度更高,但是其规律性也更强,而数学更是自然科学中基础的基础。在我们的印象中数学家必然是经过多年的学习,掌握了大量的知识,才能有所作为。确实是这样,但是也不排除个别人,仅靠极其基础的知识,却在这个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固然天才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同时更重要的是对于基础知识的正确运用,当然不能少了努力。如果你觉得开篇提到的那位中国最年轻的教授有运气成分的话,那你绝不能把运气二字加之于下面这位仁兄身上,旷世奇才——拉马努金。
  1913年初的一天,英国数学大师哈代收到了一封奇特的信。信是这样开头的:   “谨自我介绍如下:我是马德拉斯港务信托处的一个职员……我未能按常规念完大学的正规课程,但我在开辟自己的路……本地的数学家说我的结果是‘惊人的’……如果您认为这些定理是有价值的话,请您发表这些结果……”   落款处,是一个素昧平生的印度人的名字——拉马努金。接下去的几张纸,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公式。   通常这类信件的命运只能是废纸篓——那是每个数学家常干的事。但是从8000公里外的南印度寄来的这封信,总让哈代觉得有点蹊跷。他没有把信扔掉,跑到户外活动去了,心头却牵挂着什么。晚上,哈代特地把同事李特尔伍德请来,一道仔细研究一下。  南印度可是个贫穷落后的地方,那儿会出什么人才呢?难道竟然是个剽窃者,不太像,因为有些夸张的公式即便是博学的哈代也感到陌生;是一个妄想者在瞎编乱造?更不可能,因为“有本事造出这类公式的骗子比起数学天才来更为罕见”。经过三个小时的鉴定,他们得出了唯一的结论,这些公式确实出自一位顶尖水平的数学家之手。  不过这位顶尖数学家并没有受过什么专业的训练,同时由于当时印度地区教育和图书产业并不发达,他不能得到足够的书籍。仅能靠少数书籍中得到的知识来进行推理与演算。但是这些都难不倒他,因为他是一位真正的天才。  一般来说天才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才思敏捷型”,象棋大师就属此类;另一种是“思想深沉型”,爱因斯坦无疑是其代表。无论哪一种,首先必须是成功者才能为人所知,而成功更多地依赖于非智力因素。建立原创性理论的机会并不多,所以换个时代爱因斯坦可能成不了爱因斯坦,海森伯成不了海森伯……这也就是为什么认知心理学一般对科学大师或象棋冠军并不特别感兴趣的原因。   拉马努金就截然不同,似乎比较难以归类。他经常宣称梦中娜玛卡尔女神给他启示,一早醒来就能写下半打子极为夸张的公式,这显然比速算家远为罕见。哈代认为,拉马努金的高超技巧(不妨称之为“数感”),历史上只有欧拉和雅可比才能与之相比。但是自高斯、黎曼、庞加莱以后,崇尚数感的时代渐渐过去,到20世纪布尔巴基结构主义的崛起,数感被彻底埋葬。  所以,拉马努金本不该引起当时的数学家太多的兴趣,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这是因为,比起前辈他的数感自有独特之处。他没有受过严格的数学训练,却独立发现了个公式。写给哈代信中的那部分,显然只是“冰山之一角”。哈代仔细查看了这些在印度时就开始积累的公式,它们通常有高得不可思议的幂次,多重积分、和式或连分数,犹如“言简意赅的警句,一两行之间压缩了极其丰富的数学真理”(卡尼格尔语)。哈代估计大约有2/3是欧洲数学家已经发现的,他感慨道,一个印度人孤独地对抗着欧洲积累百年的智慧。  无奈天妒英才,因为疾病,这位传奇人物于1920年去世,年仅33岁,临死前仍在写写划划。在当时拉马努金就已成为印度的一面旗帜,鼓舞了无数年轻人,导致后来印度出现了不少诺贝尔奖获得者。(更多关于拉马努金的故事读者们可以阅读《知者无涯——拉马努金传》。)
  怎么回帖经常丢失呢?
  在此之前的发明方法基本使用的都是试错法,靠的是不断的尝试。爱迪生为了试验合适的灯丝,试验了上千种材料,期间还开除了一个水货博士(就是最开始提到的那位)。在他未成功前,当人们问他有何进展时,他只是回答:“我知道了这些材料不能用作灯丝。”如果爱迪生能和阿奇舒勒合作的话,估计现在我们都能见到火星人了,无奈,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很多人都自然的认为社会问题都是极其复杂的,要看清问题的本质必须要有很高深的知识,学习庞杂的理论。但是这样往往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  有时仅用已有的简单的原则性的知识,只要有正确的方法,也可以解决极其复杂的问题。相对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难度更高,但是其规律性也更强,而数学更是自然科学中基础的基础。在我们的印象中数学家必然是经过多年的学习,掌握了大量的知识,才能有所作为。确实是这样,但是也不排除个别人,仅靠极其基础的知识,却在这个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固然天才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同时更重要的是对于基础知识的正确运用,当然不能少了努力。如果你觉得开篇提到的那位中国最年轻的教授有运气成分的话,那你绝不能把运气二字加之于下面这位仁兄身上,旷世奇才——拉马努金。  1913年初的一天,英国数学大师哈代收到了一封奇特的信。信是这样开头的:   “谨自我介绍如下:我是马德拉斯港务信托处的一个职员……我未能按常规念完大学的正规课程,但我在开辟自己的路……本地的数学家说我的结果是‘惊人的’……如果您认为这些定理是有价值的话,请您发表这些结果……”   落款处,是一个素昧平生的印度人的名字——拉马努金。接下去的几张纸,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公式。   通常这类信件的命运只能是废纸篓——那是每个数学家常干的事。但是从8000公里外的南印度寄来的这封信,总让哈代觉得有点蹊跷。他没有把信扔掉,跑到户外活动去了,心头却牵挂着什么。晚上,哈代特地把同事李特尔伍德请来,一道仔细研究一下。   南印度可是个贫穷落后的地方,那儿会出什么人才呢?难道竟然是个剽窃者,不太像,因为有些夸张的公式即便是博学的哈代也感到陌生;是一个妄想者在瞎编乱造?更不可能,因为“有本事造出这类公式的骗子比起数学天才来更为罕见”。经过三个小时的鉴定,他们得出了唯一的结论,这些公式确实出自一位顶尖水平的数学家之手。  不过这位顶尖数学家并没有受过什么专业的训练,同时由于当时印度地区教育和图书产业并不发达,他不能得到足够的书籍。仅能靠少数书籍中得到的知识来进行推理与演算。但是这些都难不倒他,因为他是一位真正的天才。  一般来说天才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才思敏捷型”,象棋大师就属此类;另一种是“思想深沉型”,爱因斯坦无疑是其代表。无论哪一种,首先必须是成功者才能为人所知,而成功更多地依赖于非智力因素。建立原创性理论的机会并不多,所以换个时代爱因斯坦可能成不了爱因斯坦,海森伯成不了海森伯……这也就是为什么认知心理学一般对科学大师或象棋冠军并不特别感兴趣的原因。   拉马努金就截然不同,似乎比较难以归类。他经常宣称梦中娜玛卡尔女神给他启示,一早醒来就能写下半打子极为夸张的公式,这显然比速算家远为罕见。哈代认为,拉马努金的高超技巧(不妨称之为“数感”),历史上只有欧拉和雅可比才能与之相比。但是自高斯、黎曼、庞加莱以后,崇尚数感的时代渐渐过去,到20世纪布尔巴基结构主义的崛起,数感被彻底埋葬。  所以,拉马努金本不该引起当时的数学家太多的兴趣,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这是因为,比起前辈他的数感自有独特之处。他没有受过严格的数学训练,却独立发现了个公式。写给哈代信中的那部分,显然只是“冰山之一角”。哈代仔细查看了这些在印度时就开始积累的公式,它们通常有高得不可思议的幂次,多重积分、和式或连分数,犹如“言简意赅的警句,一两行之间压缩了极其丰富的数学真理”(卡尼格尔语)。哈代估计大约有2/3是欧洲数学家已经发现的,他感慨道,一个印度人孤独地对抗着欧洲积累百年的智慧。  无奈天妒英才,因为疾病,这位传奇人物于1920年去世,年仅33岁,临死前仍在写写划划。在当时拉马努金就已成为印度的一面旗帜,鼓舞了无数年轻人,导致后来印度出现了不少诺贝尔奖获得者。(更多关于拉马努金的故事读者们可以阅读《知者无涯——拉马努金传》。)
  ————不是正文————  说到诺贝尔奖,国人几乎都由这个诺奖情结,毕竟建国60多年了,连我们一直都持鄙视态度的印度都已多次获奖了(大众普遍认为印度很落后,这是国内媒体的片面宣传,其实印度在很多方面都超越了中国,例如软件,毕竟我们做***大国的时间太长了,骄傲过就很难放下身价。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我们都该抱有一种敬畏的态度,而不是盲目自大,爱国贼有时比卖国贼还让人头疼),我国却没有一个人真正的在国家认可的情况下获得诺奖,直到莫言打破了这个魔咒。但是文学是可以以一人之力独挑大梁的,但是科技不可能,目前,任何一个高端技术都需要多学科的综合,是整个国家实力的体现,所以诺贝尔科学方面的奖项,什么时候我们能够拿到还是个未知数。
  虽然拉马努金是天才中的天才,和我们平时的生活有很大差距,但是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当你拥有了一些原则性的知识,和正确的的思考方式,那么即使是很复杂的问题也是可以解决的。  说了这么多们最后好还是要回归本书,本书重点讲的是人性,以及人类许多行为的产生机理,我讲欧几里得的目的就是要说明,我的理论也是基于一些非常基本的原则。  对于人性的本质,我归结为三点,我将之称为三大公理,既然是公理,就是不证自明,反正迄今为止,我还没发现有什么证明它们是错的,那么我们就姑且认为这三条都是对的。  其实,我们看到社会上种种问题不能理解时,就可以像解决几何证明题一样,应用这些公理来解答,只是简单的问题只要应用一两条就可解释了,复杂的问题可能要把三条全都用上。但是不管多么复杂的问题,都逃不出这三条的限制。就如同我们之前面对的几何题一样,不管怎么难,最后一步步分解下来也会发现,其实欧几里得在数千年前就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了。  但是还是那句话,社会问题往往非常复杂,不是单一原因引起的,我在这里解释这些问题时有时会用到很多条公理,但是可能会在不同章节中做出解释,所以,读者要明白一些问题,就需要耐心读完整本书,切勿断章取义。
  ————————  隐藏公理:大数定律  ————————  要看透人们的行为,最重要的一门学问非心理学莫属了。但是总有这样一个问题困扰着我们,心理学靠谱吗?  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很长一段时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学思想,哲学和宗教很早就讨论了身和心的关系以及人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问题。现代心理学是在1879年建立的。这一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从此宣告脱离哲学而成为独立的科学。冯特是一位哲学家兼生理学家,他的心理学实验室主要研究感知觉心理过程,所用的主要是生理学的实验技术,所以他称自己的这种研究为“生理心理学”,也称为“实验心理学”。  心理学脱离的哲学历史虽然不长,但是要想讲清楚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好在这些与我们的主题关系不大,我就一笔带过了。总之,从冯特开始,心理学的各种理论都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了。  我们在各种书籍杂志中总会看到这样一些实验,随意挑选了258人进行实验,做选A或B的选择,有73.8% 的人选择了A,剩下的人选B,所以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数据我是随意写的)。比较较真的人会有这样的疑问:你只挑了这么点人做实验,你凭什么认为这些人就代表了所有人?对于这样的疑问,我只能说,这样的实验基本也许差不多没准靠谱。  截止到日,地球上已经达到了70亿人,要想做一个准确的结论,就要对70亿人做统计,这是不可能的,也是毫无意义的。从这70亿人中随机抽取一些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全人类的,这可以吗?(反正在咱们国家我是经常被代表)  在此我引入咱们要用到的第一个要用到的公理——大数定律。这个公理我们总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用到,他对于我们解读人们的普遍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常用的大数定律有:伯努利大数定律、辛钦大数定律、柯尔莫哥洛夫强大数定律和重对数定律。这些公式太专业,我就不在此列出了。但是这个定律的意思就是:有些事我不知道概率,但是总体数量又很大,我无法挨个统计的时候,我从中随机选出几个,他们中符合条件的比例,就接近真实的概率,而从中选的人(或物)越多,也就越有可能接近真实概率。
  1713年,数学家伯努利正式提出后人称之为“大数定律”的极限定理。但是人们使用它的历史却远远比这个要长的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赌博,咱们以麻将为例,这可是继武术、术法、京剧、中医之后称得上是第五国粹的娱乐项目,前面四大国粹基本都在走下坡路,而麻将却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如果不会请自学。回到正题,现在我的手里是:三张一筒,三张二筒,三张三筒,两张四筒,两张四万,一张六万,外面已经有人碰五万了。扔四万是单吊五万,扔六万是四万四筒两对倒,这时候只要是正常思维的人都会打六万,毕竟在X张牌(144减去手里和桌上的牌数)中抓到一张牌(五万)的概率肯定小于抓到四张牌(两张四万,两张四筒)的概率。但是我还是相信有些人遇到过下一轮摸牌就是摸到了那张五万的情况,这种时候相信很多人都会骂娘了,但是这种打法却绝对是正确的。某一次打牌按常规打法却输钱很正常,如果你打牌的次数够多,一定是按照正规打法赢钱的时候多。如果你总是出现这种情况,那你还是不要打牌了,要么是你运气太差,要么你是被老千玩了。  保险业更是把大数定律奉若神明,卖保险本身是有风险的,如果我只卖给一个人,他花2000块,买了20万的保险,结果非常不巧,过两天他真出事了,保险公司一下亏损近20万。所以保险公司要赚钱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卖保险,具体算法我就不赘述了,这又不是概率论的书。总之,当卖保险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基本就是稳赚不赔了,所以我们总是会收到买保险的短信,电话,邮件等,还有上门买保险的,很让人心烦。但是还是那句话,取样的数量越大就越可能接近真实情况,不过也别高兴太早,一旦碰到一些不可预期的情况,也有可能让保险公司倾家荡产,例如美国911期间,就倒闭了一批保险公司。
  不可预期总是存在的,例如我说男性身高普遍高于女性,虽然我没有做过专门的统计,但是我相信大家也应该是认同这个结论的。但是也不排除潘长江碰到郑海霞,但是特殊情况并不影响结论在总体中的普遍正确性。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我们前面提到从这70亿人中随机抽取一些人,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代表全人类的,但是关键词是“随机”。比如还是我前面提出一个理论:男性身高普遍高于女性,假设我在街上随便找20对男女,发现随意一对男女中男性高于女性的概率是90%,但是如果我找的男女分别来自普通人(男性)和女子篮球队(女性),那这个结论就难保还是正确的了。所以在取样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随机,如果我取样的要求是男性,那就要把除了这个属性以外的其他属性尽量弄得不相同,如职业,年龄,学历等等,这样才能消除某些我们不需要的因素的影响。  (例如总是找一些有钱有房有背景的人做调查,问:“你幸福吗?”当然他们不姓曾,这种调查就是不靠谱,他违背了随机的原则,统计局的同志们明显是在揣着明白装糊涂,用各种奇怪的调查方法得出想要的结论)
  好了,如果你在生活中既不搞研究,也不爱赌博,那这个什么大数定律是不是完全与你无关呢?我和朋友曾经有过这样一个讨论,也许会给你一点提示。  最近这几年,食品安全问题不仅让人胃疼,还让人头疼,像我,出于种种原因,经常在外面吃饭,我就很头疼,怎么才能尽量少吃到地沟油(想不吃到已经基本不可能了)。当然了,不吃用油炒的菜,例如凉菜自然可以避免吃到地沟油。但是问题是我这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嘴馋,大鱼大肉向来是来者不拒。我想的办法是尽量去正规的,看起来比较干净的饭店吃饭,但是这样可靠吗?  前不久,就连知名的“俏江南”都卷入了地沟油风波。首先无论俏江南出名的原因是什么,总之还是有些名气的,其次我无法确认消息的真实性,但是我们这些网民还是极易受网络信息影响的,最后我相信即使消息是假的,但是也不能排除其他知名餐饮企业不使用地沟油。由于俏江南的地沟油风波,我的朋友得出结论,连这么出名的公司都使用地沟油,那么这些不出名的店铺就更靠不住了,街边小店就更加不能去吃了,以后所有的饭局一律推掉,就算吃饼干也决不再进饭店。我倒是认为这样的想法,有点过激,我们首先相信不是一家企业使用地沟油就能推测出所有不如它的企业就都使用地沟油。像“全聚德”、“东来顺”、“狗不理”这样的著名老店,其实对于他们来说,他们出售的不仅是产品,更是品牌,拿北京鸭来说,其实成本并不是很贵,但是一加上“全聚德”三个字立刻身价倍增,使用地沟油所节约的成本其实并不算大(我只是举例子,我不了解烤鸭子的过程中需不需要油,但是全聚德肯定也卖炒菜)。使用地沟油节约不了多少成本,而一旦被抓到则会毁掉一个百年品牌,风险收益比太大,但是我们仍然不能排除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铤而走险。所以一个店铺名气越大,装修越华丽,打扫的越干净,其使用地沟油的概率也就越小。所以,我前面提到的尽量去看起来干净的,开业时间比较长的饭店还是可行的,虽然不能完全避免吃到地沟油,但是还是把危险性减小了不少。  看到这里有些朋友会说,这些不用作者说我也知道,我平时就是这么做的。我只是用一个简单的事例说明我们其实很多时候都在不知不觉中使用着大数定律。像我们除了吃饭,在购买服装,化妆品,家电等很多商品时都会认一些比较大牌子,越贵重的东西就要买好牌子的,报纸杂志其实不只一次的报道过某些大品牌造假,但是人们还是会去相信大品牌总是信得过的,就是这个道理。  除了这些以外,大数定律在我们人生中还有一个最大的用处。我们大多数人一生都在追求成功,但是没有人能告诉我们怎么做才能成功。我只能说尽量做到最好,即使一次两次失败了,但是当你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的尝试,总有机会成功的。只要够努力,就会有更多尝试的机会,即使你的运气真的太差,终其一生都未获得成功的话,你也可以骄傲地对自己说“我问心无愧了”。
  ————————  公理一之自然环境  (公理一主要讲环境的作用,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先讲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内容会涉及很多其他的知识,要到后面才能讲到)  ————————  首先恭喜你耐住性子看完了前面的章节,我们终于要进入主题了,请鼓掌。前面讨论了大数定律,提到人们在科学实验中总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最后只能靠比例来说明人们之间的区别,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呢?  无疑,性别,长相,身高这些差别都是基因决定的。但是既然我们这书是教人们看透别人,这些一眼就看得出来的东西就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之内了。对于一个社会影响最大的往往不是这些外在的东西,而是一些看不到的东西,例如性格。套用范厨师的一句话:同样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一家人,做人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造成性格差异的因素很多,但是要分类的话,无非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我们先来看看先天因素,在这方面,一般小姑娘比较了解,她们最擅长的就是星座血型学说了。我们总能遇到这样一些人,见面认识之后,总是先问你的生日和血型,然后会背出一大段星座物语,血型指南,乍一听好像还挺对。如果你也是星座学说的信奉者话,那么醒醒吧,亲。在星座信奉者在朝我扔鸡蛋之前先看个科学实验吧。  法国人米歇尔·高奎林一次看到一家公司说能借助高科技电脑作出精确的星座分析报告。他就把杀人狂魔马塞尔·贝蒂德的资料寄给这家公司。公司的预测包括:“很好的适应性,可塑性,充满活力,讲究条理。乐于遵守社会规范,举止得体,有道德感。”报告还说1970年到1972年间考虑对感情生活最初承诺。无奈,贝蒂德在1946年就被处决了。如果这个实验到此为止,其实也不能说明什么,支持占星术的人会说没有什么方法是必然准确的。不过高奎林灵机一动,作出一个神来之笔。他跑到一家报纸上登广告:新铺开张,免费算卦,包准包甜。结果有150人寄来资料。高奎林非常不负责任地将杀人狂的那份报告复制了150份,然后寄出去。结果是94%的人回复说,你的预测,亚克西。比相信人民日报的中国人比例还高。评价包括“太不可思议了”,“太超乎想象了”,“太棒了”。还有人主动要求付钱以得到更详细的报告。  这类的实验其实很多,大家可以自己去网上搜。其实占星术里说的话都差不多,拿普通人的特点来描述人们的性格对于多数人来说自然很准确,大数定律在这个时候又发挥作用了。一个叫做information is beautiful的网站就将对占星学的怀疑进行到底,搜集了流行的星座预测站点 Yahoo Shine上诸多相关词条进行分析,试图用数据反驳那些不靠谱的星座预测。首先当然是从雅虎上获取这些星座预测的词条。编程达人Thomas写了个屏幕抓取的脚本,从Yahoo Shine上有效率地获得了22186个词条并导入到一个巨大的电子表格中。由于每个星座的预测都分为很多方面——职业、感情、每日运程等等,由于考虑到特定方面的运程分析会大量提到诸如“work(工作)”、“career(职业)”、“marriage(婚姻)”等词汇,所以为了方便,他们决定过滤其他分类,只分析关于每日运程的星座预测,共4380个单词,平均下来就是每个星座365个单词。他们在这个文本库里寻找高频单词。首先分别找出每个星座词条里出现频率最高的50个单词,再从中挑选出每个星座独有的那些词汇,结果发现,在十二星座预测的词汇里,各自之间90%以上是相同的。
  星座学说其实就是利用了心理暗示的手法,把废话当做预测让人们上当(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这让我想起我国自古就有天文官,在现在几乎所有人都嘲笑古代帝王将相把自己说成是天上星宿下凡时,却还有大量人们相信舶来的占星术,不得不说是个笑话。(占星术和我国古代的算命相面其实有其曲同工之妙,但是算命逐渐走向灭亡,占星术却继续焕发生机,这中间因素很多,后面关于强势文化的部分会具体解释。)  至于血型说和占星术其实是一丘之貉,我只举个简单例子:  侯文咏,台湾职业作家曾这样写道:直到十八岁前,我弟弟一直以为自己是O型血型。书上说O型对事冷静,讲求客观。结果他就是那副酷模样。上大学后,某次检查他发现自己竟然是B型。他跑去查书。书上说:B型倾向开放、好社交、口才佳、善解人意…他恍然大悟地告诉我:原来我是这种人,我竟不知道。从此他变成了不一样的人。  驳斥了伪科学,咱们现在来看点科学的东西,影响人类性格的因素是先天和后天两方面这一点是正确的,但是先天不是什么星座血型,而是基因,而后天主要是指人们的生长环境。到底哪个因素更加占据主导地位呢?
  我先给出我的观点,环境是决定人们性格的主导因素。我想喜欢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物科学的朋友们,马上就会反驳我说,已经有科学实验证明了基因对人们性格的形成有关。没错,我丝毫不怀疑这种说法。任何事件的发生总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不能完全忽略其中一方的存在,但是总有一方处于主导地位,先来看看下面的这个例子。(摘自果壳网《有杀人狂的命,没杀人狂的心》)
  美国加州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Jim Fallon常年研究变态杀人狂,结果研究来研究去,有一天他忽然发现,原来他们家其实就是一个杀人狂的大本营呐!他家几百年的家族史活活儿就是一部绵延几个世纪的血腥暴力史——平均每一百年出3个变态杀手,而且一个比一个臭名昭彰:有史可查的北美洲第一起弑母案就是他曾曾曾曾祖父所为,而他另一个前辈Lizzie Borden砍死双亲的罪行不仅被收入美国百年大案,还被编成歌谣,成为经典女性恐怖形象。  Fallon知道这事大为惊骇,因为照这规律,下一个杀手就出在他们这辈儿了。于是他扫描了全家人的大脑,结果发现就他的脑子最有问题。  在Fallon对连环杀手的研究中,他发现,这些人大脑中普遍有两个部位的脑细胞活跃度极低,即眼窝皮层(orbital cortex)和颞叶(temporal lope)内侧,扫描显示这部分脑区几乎是关闭的。  眼窝皮层位于眼眶的上部,属于额叶(frontal lobe)的一部分,这个部位涉及很多用来表现人的社会属性的功能,包括社交调节、情绪控制、决策、动机与责任等等。而颞叶则涉及人的认知功能,包括语言与记忆。  很多连环杀手这两个部位都受到过不同程度的损伤,这很可能是他们发生变态人格的生理基础。而Fallon发现,他的大脑也同样如此。  那他为什么没有成为一个变态杀人狂呢?据他自己解释说,是因为他的童年美满幸福,从没目睹过血腥暴力,于是一路健康顺利地从祖国的花朵成长为一棵祖国的大树。  不过另一方面,Fallon也有不少地方表现出他的与众不同,比如他生性好斗、热衷冒险、感情冷漠、缺乏忠诚……  除了大脑皮层损伤,Fallon身上还有一个“暴力基因”也参与了他的性格塑造。这个基因叫MAOA(Monoamine oxidase 单氨氧化酶),通常更影响男孩,因为这是一种性别相关基因,位于母亲的X染色体上,这样,如果生的是女孩,她从父母双方各获得一个X染色体,能产生一定的中和效果,而如果生的是男孩,比如Fallon,他唯一的X染色体就来自于母亲,所以很容易被这个基因左右。  脑皮层损伤、暴力基因,杀人狂的两个先天指标Fallon都占全了,那他之所以没变成个冷血杀手(至少现在还没在他家地下室发现什么尸体),也就进一步说明:尽管人的个性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和大脑先天决定的,但生活环境能起到重要的制衡作用——美满的家庭、和睦的父母、愉快的童年比任何东西都更能让一个人内心安定。就像Fallon,有杀人狂的命,但没有杀人狂的心。
  从这个例子说明,确实是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了人的性格,Fallon拥有杀人狂的基因,而且在平时的行为中有一定的表现,例如:生性好斗、热衷冒险、感情冷漠、缺乏忠诚等等。但是良好的生长环境是他依然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反之,如果他经历了不幸的童年,比如家庭暴力等,那么今天这篇文章中的Fallon八成会是一个令政府头疼的拥有超级高明犯罪手段的变态杀人狂了(作为科学家,相信他一定非常聪明)。那么这个例子足以说明环境对人们性格的作用占据了主导地位。基因很多时候只是创造了一些可能性,最后环境把这些可能性转化为了现实,例如我们的身高,基因决定了一个人最后可能身高在1.7—1.9米之间,总之应该是个比较高的人,但是后天的饮食,生长环境,锻炼,外伤等许多因素决定了他的具体身高。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人们基因的差异,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例如现在普遍认同的观点人类起源于非洲大陆,但是我们不用看护照也能比较准确的判断一个人到底是非洲人、欧洲人还是亚洲人,因为他们都有着非常明显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划分出的人群就叫做人种(人种或种族是根据某些体质特征所作的生物学的划分,而不是文化上的分类,应该严格地将它同“民族”这样的概念区别开来)。根据体质上可遗传的性状,全世界的人可划分为4个人种:蒙古利亚人(Mongoloid)或称黄种人,肤色黄、头发直、脸扁平、鼻扁、鼻孔宽大;高加索人(Caucasoid)或称白种人。皮肤白、鼻子高而狭,眼睛颜色和头发类型多种多样;尼格罗人(Negroid)或称黑种人,皮肤黑、嘴唇厚、鼻子宽、头发卷曲;澳大利亚人(Australoid)或称棕种人,皮肤棕色或巧克力色,头发棕黑色而卷曲,鼻宽,胡须及体毛发达。  人们通常按肤色、鼻形等体质特征来划分人种,这些特征主要是由于对气候的适应而产生的。造成肤色差异的主要因素即是血管的分布和一定皮肤区域中黑色素的数量。黑色素多的皮肤显黑色,中等的显黄色,很少的显浅色。黑色素有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的能力。生活在横跨赤道的非洲的黑种人和西太平洋赤道附近的棕种人具有深色的皮肤,可使皮肤不至因过多的紫外线照射而受损害。紫外线可以刺激维生素D的产生,因而,深色的皮肤可以防止产生过多的维生素D,而导致维生素D中毒。相反,白种人原先生活在北欧,那里阳光不像赤道附近那么强烈,阳光中的紫外线不会危害身体,而且能刺激必要的维生素D的形成,因而北欧白人皮肤里的色素极少。    鼻形也是如此。生活在热带森林的人,鼻孔一般是宽阔的。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鼻子的温暖湿润空气的功能不很重要。而生活在高纬度的白人有较长而突的鼻子,可以帮助暖化和湿润进入肺部的空气。黄种人的眼褶可能与亚洲中部风沙地带的气候有关;扁平的脸型和半满的脂肪层能够保护脸部不受冻伤。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区别我们可以从奥运会等各种体育赛事看出来。田径比赛,尤其是短跑,长跑,跳远几乎就是黑人的天下。关于这一现象有一种推测就是黑人多来自非洲、美洲、大洋洲、土著、印第安人,非洲人在航海大发现的时候还都过着原始人的生活,很多都以打猎为生,加之这些大陆以平原为主,猎物可以很自由的逃跑,奔跑速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狩猎的成功率,有吃的就更容易存活下来。在这期间的物竞天择,能跑的,身体素质好的存活下来,而体制弱的则被大自然淘汰,那些优秀的基因遗传给了后代,造就黑人天生的田径才能(关于自然选择咱们后面还会重点提到)。相对的,我想你几乎没在奥运会游泳项目和各种游泳锦标赛中见过黑人的身影,即使有也很难取得较高的名次。
  上面提到这些种族特征大约是在化石智人阶段形成的。由于人类物质文化的进步,大多数种族特征早已失去适应上的意义。今天,一个黑人可以很好地生活在高纬度的北欧,他完全不需要靠阳光中的紫外光去产生维生素D,而可以从食物中获得必要的维生素D。白种人也可以借助衣服、帽子以及房屋等设施很好地生活在赤道附近。   随着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被人们忽视了。但是自然环境对人们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绝不仅限于创造了不同的人种,而且对人们性格形成和行为方式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有一个专门的研究自然环境对国家的影响的学科叫做“地缘政治”。它是政治地理学的一种理论。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 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这种观点为国际关系理论所吸收,对国家的政治决策有相当的影响。地理因素决定了当地的气候,特产等其他自然条件,是所有自然环境的基础,所以叫做“地缘政治”。  为什么地理环境如此重要呢?我们得从人类起源讲起。
  我们都知道人是由猿进化而来,在数百万年前,人类的祖先还在非洲大草原上,生活极其艰苦,每天主要想的就是怎么填饱肚子。人类(我们姑且这么称呼我们的祖先)是杂食动物,既吃肉,也吃水果。仅此决定了人类组主要的两种活动就是狩猎和采集。狩猎是为了获得肉,采集是为了获得水果。注意一点,虽然平时我们都会吃些蔬菜,但是人是杂食动物,不是食草动物,我们的消化系统无法吸收纤维素,这是草的主要成分之一。而食草动物可以消化,并从中获得养分,人类实用植物,主要是吃的它们的果实,或者块根,块茎等,食用其中的糖类及淀粉等,人如果只吃草是活不了多久的。所以人们必须靠采集来获得植物性的食物,而不能像食草动物那样吃草生活,要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饥荒了。  随着人们的长期进化,人口数量增长,发现狩猎和采集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族群的需要了,因为一定的土地面积之内可以狩猎到得猎物和可以采到的果实是有限的,要获得更多的食物就需要扩大人类的活动范围,人们往往需要在晚上之前回到聚集地点以保证自己的安全,因为很多食肉性动物都是在夜间活动,人类夜视能力很差,所以夜间极易成为食肉动物的目标,而群居可以减少这种风险。因此人类外出获取食物是时限就是半天,晚上必须回来。那么为了解决食物不足就必须有更加有效的获取食物的方法。人们把捕获的动物的幼崽养起来,等它们张大了再吃,把植物的种子种在地里,人为的提高某种植物在当地的数量。这就形成了最初的养殖业与种植业。  当养殖业与种植业出现之后,人们发现一个问题,种植业比养殖业的效率要高的多,我用十亩的土地来生产粮食可以养活10个人(我没调查过,只是打比方),但是同样的十亩土地如果来养牲口养活一个人都成问题。因为种粮食是直接把太阳的能量,土地的营养物质转化为植物,然后被人体吸收,而养牲口是把能量和物质先转化为植物,然后牲口吃了再转化成肉,这中间大概会有90%的能量和物质是被动物吸收后消耗掉了,人体是无法得到了。如果还是这样的土地,如果养的是食肉动物(只是打比方,貌似历史上几乎没有哪个民族专门养食肉动物来吃),大概要一百亩才够养活一个人。
  所以如果有条件人们会把比较肥沃的土地拿来用于种植农作物,而肉主要是通过放养的形式饲养动物来获得,例如放羊、放牛、放猪等,让小孩子(还不具备到田间务农的劳动能力)把这些牲口放到未开垦或难以开垦却长了很多草的地方去放养。猪比较特殊,也是杂食性动物,可以吃人们的剩菜剩饭,也可以吃草,随着土地开垦的增加,猪成为在中国农村地区最适合饲养的牲口。汉族成为了猪肉消费的第一大民族,所以很多汉族人都会犯以为穆斯林只是不吃猪肉的错误(其实穆斯林不吃的东西非常多,伊斯兰教规定,杂食动物和食肉动物的肉是不干净的,所以不能吃。所以不能吃的肉有很多种,猪肉、蛇、驴、狗,都不能吃,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只是因为汉族主要吃的肉是猪肉,所以以为穆斯林只是不吃猪肉)。  这时环境对人类的划分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以我国为例。中原地区,有长江黄河两大河流,两河周边土地肥沃,靠近河流适宜灌溉发展农业,所以人们多沿河居住,随着人口的增多逐渐发展为城市。中国早期就是指中原一带,也就是现在的以河南为中心的地区,黄河流经此地,所以我们才把黄河成为“母亲河”。  而我国的北方,以草原为主,当地土地贫瘠,气候恶劣,很难种植农作物,所以只能发展养殖业,所以北方是以畜牧业为主(我指的是古代,以下内容也是以古代中国生产力不发达时期为例)。相应的,北方人口密度就要低的多,而且经常因为季节的变换,或是由于本地的草基本被吃完了,要大规模迁徙。但是每次迁徙也是以寻找有水源的地区为主。
  正是由于地理上的差异,使南方北方人产生了生活方式上的差异,也正是因为生活方式上的差异,使双方产生了性格差异。  所以中原的人安土重迁,不会轻易离开自己的土地,而北方游牧民族则不然,他们经常需要大规模的迁徙,而且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如果身体羸弱,自然就会被淘汰,自然选择对于北方人的作用依然明显。这就造成了相对中原人来说,北方人则民风彪悍,中国自古,中原地区就经常受北方游牧民族侵扰,而且在双方作战中几乎很难取得胜利,这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性格上的原因。  另外一个原因前面关于宋朝时,中原受外族欺负时也讲过,就是作战方式的原因,也是由地理环境造成的。古代战争中,中原地区以步兵为主要战斗力,而北方游牧民族几乎全是骑兵,骑兵对抗步兵有着先天优势,而战场主要是在北方平原地区,这更给了骑兵以驰骋的天地,其优势得以更好的发挥。北方地区其地理和气候决定了北方以草原为主,适宜放牧,而不适合农耕。对于放养马匹有着先天的优势,而且由于迁徙和放牧的需要,牧民也放养大量马匹,同时,北方军队的组织形式是闲时为民,战时为兵,牧民长期骑马放牧,不需要什么训练,加之掠夺中原地区利益极其丰厚,士兵也是勇气倍增,所以北方游牧民族在对阵中原农耕民族时战斗力非常高。而中原地区,草原较少,不大适宜养马,加上作为牲畜,马相对于牛和驴来说,吃得多干得少,养马非常不划算。所以养马的人很少,马多数情况下需要进口,骑兵发展很缓慢(汉朝开国时,皇帝都无法找到四匹一样颜色的马来拉车,而大臣做牛车上朝,后来汉武帝为了对抗匈奴,鼓励养马,马匹数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中原地区的人以守土为主,有正规军队,但是士兵更多时候是为了吃饱饭才参军,或者是服兵役,在作战时保命第一,这也造成了南北战争中,南方的弱势。(其实只要是给够士兵利益,中原士兵依然可以奋勇杀敌,战国时,秦国可以以杀敌作为军功,以获得贵族身份,敌人的头颅就是晋级的凭证,所以叫做“首级”,正是因此,秦军作战勇猛,才能最终称霸天下。)  由此可以看出,自然环境的影响可以造就不同的民族文化。
  随着地理上的分化,久而久之会形成不同的文化基础,进而形成不同的文化。  像我们平时和别人认识时,总是会问下别人的籍贯,因为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而当地的人也会有不同的性格特点,例如一提到东北人,我们往往就会与“直爽,豪迈”等词语联系起来。东北以前是后金的领土,清军入关之后,为了保护大清的龙兴之地的“龙脉”,令东北居民大规模南迁。造成东北地广人稀,后来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以及内忧外患,关内生活逐渐变得越来越艰难,不少山东,直隶(今河北)的居民迁往东北。东北虽然土地肥沃,但是自然环境恶劣,迁往东北的人普遍勇气过人,迁徙过去之后,由于当地地广人稀,需要人们互相帮助,形成了东北人,勇敢,热情的性格特点。  同样的提到南方人人们会想到“勤劳,精明”,相比北方,南方人口密度大,人们交流比较频繁,同时近几百年来,政治中心在我国的北方,南方受到的政治限制相对较小,自由经济较北方发达,所以南方人精明。由于气候的因素,南方冬季很短,同时土地也不如北方肥沃,南方一年要种两季稻,所以相比北方人,南方人更加吃苦耐劳。  同样的提到北京人,上海人,山东人,四川人等等,我们都会联想到不同的词语,地理上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人。当然了,不只有自然因素,更有社会历史的因素,但是这些往往也是以自然因素作为基础的。  另一方面,在自然环境面前,人们必须根据自己的身体功能和状态的特点作出不同的选择,这也会影响人们的性格,最为重要的就是男女差异。
  早期人类的活动主要就是找吃的,无非是狩猎和采集。由于体型差异,男性更加强壮,所以在一个族群里男性往往充当猎人的角色。而女性相对身体较为纤弱,同时还要负责生养孩子。人类由于智力的发展,脑容量变大,所以头骨也变大,加之直立行走使女性髋骨变窄,这样女性在生产时就会非常困难,所以人类是在还没有发育完全的的时候就被生了下来,即使是这样,人类的怀孕时间仍然需要280天左右,大约十个月。而且从孩子被生下来到能独立生活仍需要数年之久,所以女性就负责生养孩子责任也很重大。那么女性就会去从事一些相对危险性和需要体力低一些的劳动,例如采集果实。长期分工的差异最终导致男女在性格上的差异。  男性主要要去追猎各种动物,需要快速做出判断,所以男性往往会形成果断的性格,女性则不然,在采集的过程中比不需要很着急,可以仔细的挑选,所以女性往往会比较挑剔。有女朋友的男性朋友一定都有这样的感觉,和女友逛超市简直就是煎熬。以我为例,我买东西一般都是要买什么提前想好,到了市场,问售货员对应商品在哪个柜台,然后直奔那个柜台,买完回家。而我的女友则不然,只是说今天要去超市,但是买什么不确定,在超市里尽情的逛,看到什么喜欢就买什么。买吃的还好,买衣服的话挑起来没完没了,每次和她逛超市我都头疼。  另外,男性更注重使用,女性更注意价值,如果某件商品我不需要,那么无论商家怎么促销我都不会去买,而我女友往往禁不住诱惑,会在便宜的驱使下买很多一直用不到的东西。  再有一点,由于女性长期呆在在聚集地,交流比较频繁,所以女性往往喜欢八卦,对于女性来说,保密是个很困难的事情。别人刚告诉完她一件事,并让她保密,她往往转脸就会告诉别人,告诉完了还会加一句“千万别告诉别人”。根据X光片显示,女人的大脑中负责处理语言的部位大概是男人的六倍。因此不要问女人为什么多话,她们就是这样。(男人只有在喝了酒之後多话:那是因为大脑乱成一团)而男人在狩猎时除非万不得已,不然男人是不会交谈的。男人只有在需要的时候说话。也就是说男人说话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女人说话只是为了说话。而这两种迥然不同的思考逻辑遇上时,就发生很多歧异了。还以我和我女友为例,我们在都A市工作,我的老家在B市,她的老家在C市,我们的父母都在老家,我们都是每周和家里通一次电话,我一般打电话就是问问家里情况,如果一切都好就挂电话了,一般不会超过5分钟。不过我女友每次通电话往往都会在1小时以上,聊天内容天南海北无所不包,包括工作做什么,哪个同事又做了什么好笑的事情,哪个邻居又怎样怎样了,自己的领导又做了什么事情,国家又有什么大事,加上一大段不着边际的评论,国际社会又有什么大事之类的。往往是打到快睡觉了才意犹未尽的挂断电话。  男女性格方面的很多差异都是由于分工不同造成的,这方面的书籍也不少,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随着现在妇女解放运动在全球风起云涌,越来越多妇女的职业化和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男女交往的日趋密切。男女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也导致了男女所处的环境几乎没有什么差距了,于是现在男女在性格上的差异也越来越小。
  英国心理学家沙威尔就罗女之间的“性格沟”(即性格差异)先后作过两次调查。第一次调查是在30年前,调查证实,男女之间的“性格沟”总体上来说大得惊人。  第二次调查是在前不久,他又对数千名16-64岁的男女(分属不同民族,职业、信仰、文化水平和经济状况等也不相同)进行了同类测试。结果显示,时下男女之间的“性格沟”日趋缩小,也就是说,男女性格差异已变得越来越不分明了。  在测试时,沙威尔把被测试者的典型性格归纳为顽强、坚定、果断、勇敢、乐观、随和、幽默、潇洒、多变、热情、含蓄、好斗、嫉妒等32种,再加以统计,最后发现,30年前被列为男性典型性格的顽强、坚定、勇敢等,时下许多女性也已具有,在女性中其比例分别高达35%、47%和33%。以往男性大多暴躁,但现在高达40%的女性承认自己会大发雷霆,其比例只比男性低5个百分点。此外,乐观、好斗、幽默并不只是男性独有的性格特征,而潇洒、热情、开朗等已成为男女两性越来越共有的性格特征。  前面讲了很多,都是自然环境对人们性格形成的影响,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对自然改造能力的进一步提升,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当下对人们的影响更加显著。但是社会问题涉还及其他几条公理,现在很难说清楚,我们把这个问题留到后面慢慢讲。  虽然暂时略过了社会环境对人们性格形成和行为方式的影响,但是并不会造成我们难以得出结论。结论就是:基因与环境共同决定了人们的思维与行为方式,环境起主导作用。我将这条结论作为公理一。
  ——————  公理二  ——————  第二条公理稍微复杂一些,一两句话说不清楚,需要慢慢道来,内容是关于人们的行为动机。  这条公理脱胎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一提到心理学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弗洛伊德,但是这位大哥对心理学的贡献却绝不在他之下。《纽约时报》曾这样评论说:“马斯洛心理学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一块里程碑。”还有人这样评价他:“正是由于马斯洛的存在,做人才被看成是一件有希望的好事情。在这个纷乱动荡的世界里,他看到了光明与前途,他把这一切与我们一起分享。”弗洛伊德为我们提供了心理学病态的一半,而马斯洛则将健康的那一半补充完整。下面介绍一下这位神级的人物。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 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1926年入康乃尔大学,三年后转至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心理学,在著名心理学家哈洛的指导下,1934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193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助理。1937年任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副教授。1951年被聘为布兰戴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1969年离任,成为加利福尼亚劳格林慈善基金会第一任常驻评议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转到布兰代斯大学任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开始对健康人格或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年曾任美国心理学学会主席。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两个杂志的首任编辑。  按老马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  1.生理需求  生理上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等。若不满足,则有生命危险。这就是说,它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  2.安全需求  安全的需要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较高一级,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保障这种需要。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的实力的欲望。  3.社交需求  社交的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社交的需要比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细微、更难捉摸。它与个人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这种需要是难以察悟,无法度量的。  4.尊重需求  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  5.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  马斯洛的理论非常著名,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不过也有人提出了一些异议,我就属于后者。我把人们追求事物的动机分为四个境界,分别是:第一,生存;第二,繁衍;第三获得,获得尊重;第四,自我价值的实现,并把它作为我们的第二条公理。
  上一节我们说过环境对人类性格及行为的影响,以上任何一种心理诉求都不是突然形成的,都是在人类不断适应环境的进程,伴随着人类自身的进化,逐渐形成的。那么要了解这四种境界是怎么来的,还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且听我慢慢道来。  那么我们不妨从生命和宇宙的关系讲起。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是和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密切相关的。生命的构成元素如碳、氢、氧、氮、磷、硫等是来自“大爆炸”后元素的演化。资料表明前生物阶段的化学演化并不局限于地球,在宇宙空间中广泛地存在着化学演化的产物。在星际演化中,某些生物单分子,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可能形成于星际尘埃或凝聚的星云中,接着在行星表面的一定条件下产生了象多肽、多聚核苷酸等生物高分子。通过若干前生物演化的过渡形式最终在地球上形成了最原始的生物系统,即具有原始细胞结构的生命。至此,生物学的演化开始,大约经过了36亿年的演化,经历过几次物种大爆发和物种大灭绝,直到今天地球上产生了无数复杂的生命形式。  人类的历史不过200万年,相对整个生物的进化过程不过弹指一挥间。最早的时候人们并不了解人是怎么来的,没有科学研究只能通过想象,所以有了女娲造人,上帝造人的传说,归结起来几乎都是神造论。  直到1859年,进化论的奠基人英国生物学家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发表一部轰动世界的著作——《物种起源》,书中用大量资料证明了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在遗传、变异、生存斗争中和自然选择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变化的,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恩格斯更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其他两个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人的四种境界,联系生物的进化,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我们下节重点就讲一讲人们最基本的追求——生存。
  好贴帮顶
  ————————  公理二之生存  ————————  约36亿年前地球上有了生命,纵观地球,最简单的动物生命形式应该说是单细胞动物了,例如很多细菌,单细胞动物就是仅仅具有一个细胞就可以完成其全部生理活动的动物类,恩,这个细胞很好很强大。这类动物和其他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没有任何的组织和结构可言(因为只有一个细胞)。它们的生理活动就是细胞膜凹陷产生一个空腔纳入食物,消化之后再由细胞膜产生一个球体排除排泄物。每次分裂就是产生两个独立的个体。  我们中学时最常用作实验的动物是一种叫做草履虫的生物。这是一种身体很小,圆筒形的原生动物,它只有一个细胞构成,是单细胞动物,雌雄同体。它和变形虫的寿命最短,以小时来计算,寿命时间为一昼夜左右,哎,虫生苦短啊。因为它身体形状从平面角度看上去像一只倒放的草鞋底而叫做草履虫。  可能大家还记得这样中学时做过一个试验,在一个玻璃片表面滴两滴水,中间连通,一侧有草履虫。在有草履虫一侧加入少量食盐(盐分过高会杀死草履虫)。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发现草履虫几乎都游到没有加盐的那一侧了,说明草履虫会躲避不良刺激,证明草履虫有应激性。  所有生物都有应激性。所谓应激性是指一切生物对外界各种刺激,如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所发生的反应。应激性是一种动态反应,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应激性的结果是使生物适应环境,可见它是生物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最简单的生物是依靠本能来躲避危害,和趋向食物,草履虫的一生不需要思考,它的短暂的人生,啊不对,是虫生只有两件事,吃和不断克隆自己(不要一提克隆就联想到高科技,克隆这个词原本指的就是无性繁殖)。所有的高级动物都是由单细胞动物不断进化而产生的。随着生物的进化,产生了有了神经系统,逐渐发展为有意识的趋利避害,所以人的第一重境界——生存,就很好理解了。让个体存活是深深烙印在我们细胞里的本能。  人的求生本能是与生俱来的,初生的牛犊2小时就能站立起来,而人类的婴儿六个月时尚且不能坐起来,如果没有父母的抚养,人类是不可能存活的,但是婴儿依然有着求生的方法,那就是哭。不要小看婴儿的哭声,其音量可以高达97分贝,与装修时所用冲击钻差不多,靠哭来引起父母的注意,好让他们来照顾自己。同时哭声可以刺激女性泌乳。  人还具有其他的许多本能来保护自己,关于这一点,大家可以参考Discovery探索频道的节目《人类本能之求生本能》,我举其中的一个例子,我们的舌头上有5000多个味蕾,可以分辨各种味道,现在对于我们来说这些味蕾主要的作用就是品尝各种美食,但是在远古时代,品尝味道却对人类的生存有着巨大的意义。远古时期,食物极其匮乏,人们要想存活下去就必须多吃含有高热量的食物,而热量的主要来源就是糖类,人类可以品尝出甜味,并且以此类食物作为主要的食物来源,以获得更多的能量。另一方面,在自然界中很多有毒的食物都是苦涩的。通过对婴儿的观察发现,人类本能的是喜欢甜食而厌恶苦味食品的。而人们成年之后会有人出现讨厌甜食,或是喜欢苦味食物,多是由于减肥的需要,或是潜意识的作用,这个后面会讲到。  在面临危险的时候,人会本能的爆发出巨大的潜能来保护自己。非洲有位叫做波大果的男孩,在16岁那年,他和哥哥一起在刚果河上划船游玩时,遭到了鳄鱼的袭击,就在鳄鱼扑过来的刹那,波大果猛的跳到鳄鱼背上,用双臂紧紧的扼住了鳄鱼的喉咙,不知道过了多久,他带着鳄鱼漂上了岸,这时他才发现鳄鱼已经被他活活扼死了。后来,他们一家不仅享受了一顿鳄鱼肉的每餐,而且还靠卖鳄鱼皮发了笔小财,同时波大果也成了非洲报纸争相报道的传奇人物。  这类的例子很多,虽然并不都像波大果这么夸张,但是足以说明人在面临危险时,可以爆发巨大的潜能。人在紧张或者危险时,大脑会让某些腺体分泌激素,例如肾上腺素,这是一种激素和神经传送体,由肾上腺释放,肾上腺素的一般使心脏收缩力 上升,心脏、肝、和筋骨的血管扩张和皮肤、粘膜的血管收缩,常作为拯救濒死的人或动物的重要药品。在肾上腺素的作用下,我们会加速心跳,肺部吸气量增加,肌肉力量增强,反应更加迅速,通过这种方式以求得生存。  在西班牙又一个传统节日叫做奔牛节 (Running of the Bulls),又称“关牛节”(Encierro),从每年的7月6日开始举行,7月14日结束。地点在西班牙东北部潘普洛纳城。在节日的9天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穿上白衣裤,缠上红腰带,表示参加的意愿。将6条经过两年专门驯养的公牛,突然从牛棚放出,跟在一大群小伙子后面,狂奔乱闯,穿城而过,犹如一群长跑健将,直奔斗牛场。这些牛非常凶悍,有的牛角被磨尖,甚至露出神经,一触既痛,有的牛眼睛被抹上辣椒,以激怒它,引发它的野性。沿途观者如潮,欢声震耳欲聋。其中不少勇敢者,尤其是那些好奇的亡命之徒,尽量接近牛,挑逗它,结果有的被刺伤,有的甚至被踩死。科学家通过对参加西班牙奔牛节的一位选手进行测试,选手正常心跳为72次/分钟,在奔牛节开始一小时之前,选手就已经出现心跳加速,血压上升的迹象,心跳上升到了104到110,血压上升到156/112。说明他的身体已经为即将到来的危险做好了准备。紧张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只是平时我们不大注意而已。比赛正式开始了,这个活动就是要考验人们的胆量,离牛越近而不被刺伤就越成功。当选手离牛只有几英寸的时候,选手命悬一线。这时通过测试皮层固醇浓度来判断体内肾上腺素的分泌,选手的肾上腺素喷涌而出,达到了平时的两倍多,心跳也飙升至230次/分钟,达到平时的三倍多。  所以说求得生存是深深烙印在我们每一个细胞里的追求。
  既然人们有求生的欲望,为什么还是回去参加奔牛节这样一种极其危险的活动呢?当人们面对危险时,会爆发潜能以保护自己,当成功的脱离了这种危险之后,会产生一种巨大的成就感,人们再次参加冒险活动就是为了去追寻这种成就感。关于成就感我们后面会有专门的章节来讲述。  对于人们这种求生的本能,常常被用于军事中。《孙子·九地》中有云:“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也就是把士兵逼入绝境可以刺激他们的求生欲望,从而使他们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类似的战役太多了,随便举几个。  “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战”是我们常用的两个成语,大致意思都是说处于绝境之中,为求生路而决一死战。  “破釜沉舟”发生在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市)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由巨鹿东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  “背水一战”发生在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汉将军韩信率军攻赵,穿出井陉口,命令将士背靠大河摆开阵势,与敌人交战。韩信以前临大敌,后无退路的处境来坚定将士拼死求胜的决心,结果大破赵军。  同样的道理,在对待俘虏问题上,优待俘虏也是一个利用这一原理的攻心的策略。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战争的国家。最早期的原始人部落之间就会因为争抢有限的资源爆发战争,对待战争俘虏通常都是杀掉,主要是因为食物不足,连养活自己都是问题的时候,哪还有富裕的粮食来养俘虏呢。到了后来进入奴隶社会,战争的结果往往是把俘虏作为奴隶,也就是努力早期的来源。这一个时期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能有足够的食物来养活俘虏,同时把他们作为奴隶也能获得很大利益。到了后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有了“杀降不详”的说法,不杀俘虏成了一种不成文的规矩,不过很多人都不遵守这个规矩,杀降与屠城的事件在历史上并不稀有。到了近现代,解放军有优待俘虏的传统,这让人很不理解,不杀也就算了,为什么还要优待呢?  还是那个原因,人的强烈求生欲望,如果被俘要被杀,那么拼死一搏反而有生还的希望,那么敌人必然拼死反抗,战斗力会大幅提升,这样即使能够歼灭敌军,也必然伤亡要大大增加,相反的,如果可以优待俘虏,那么敌人在战死与投降之间往往更愿意选择投降。这样既可以减少伤亡,也可以大大加快部队推进的速度,加快战争的进程。有时像解放战争时期,通过对俘虏的劝说可以让俘虏倒戈,加强自己的战斗力。历史上也不乏像先是优待俘虏,然后秋后算账的历史事件,但是这些和求生无关,就不细说了。
  我晕 讨厌数学 但是还是帮楼主顶 嘿嘿~
  人们靠着顽强的求生意志可以在困境中绝处逢生,那人们不在困境中的时候呢?人们会尽可能追求长寿。这点貌似不需要多做解释。几乎每个人都有长寿的追求,只要条件允许,人们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延长自己的寿命。在古代拥有最好条件的非皇帝莫属了,我们现在看电视都知道,皇帝们几乎每天都要听得话就是“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这就代表了皇帝对于长寿的追求。虽然“万岁”这个词是从宋代开始才为皇帝所专用,但是对于长寿的追求却是从第一个皇帝就开始了。  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十三岁即位,励精图治,最终兼并六国,一统天下,三十九岁称皇帝,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之为“千古一帝”。但是这样一个聪明、强悍、霸道的人却一次又一次的栽在了江湖骗子手里,究其原因无非就是追求长生不老。  在我国和日本,一直以来就流传着徐福和长生不老药的传说。徐福,在中国古籍中,是一个头脑聪明、胆大心细的骗子,因为当过“方士”,没准还是个优秀的化学家。秦始皇完成了他一统天下和建造长城的伟业,便开始憧憬不老不死的神奇。于是徐福在公元前219年来到秦王的宫廷,声称《山海经》上面记载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岛就在东方海中,他愿意为秦王去那里取来不死之药。第一次东渡徐福并没有带回长生之药,他告诉始皇,东方的确有神药,但是神仙要三千童男童女,各种人间礼物,同时,海上航行有鲸鱼拦路,他要强弓劲弩射退大鱼。秦始皇全盘答应条件,助他再次东渡。结果,徐福一去不复返,在东方“平原广泽之地”自立为王,再也不回来复命了。根据考证,徐福并非传说人物,1982年,更考证他的故乡正是今天江苏省连云港郊外的徐阜村。(好在徐福出海是到了日本,要是到了高丽,那徐福一定又变成韩国人了。)  当时秦始皇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几近痴迷,所谓上有其好,下必投之,秦始皇斥巨资搞了一个“长生不老药工程”。除了徐福这个包工头,还有大批方士加入到了忽悠公司的炼丹项目组中,但是长期的炼丹不成功加上徐福这个工头携巨款潜逃,让秦始皇的怒气在某个时间点上集中爆发了出来。公元前214年,咸阳的方士在背后议论秦始皇,指责他:贪于权势,乐以刑杀为威。这个议论通过种种途径被秦始皇听到了,秦始皇大怒:“他妈的,老子不收拾你们,你们都以为我这暴君是浪得虚名,来人啊,把这群江湖骗子全都宰了。”最终460人为他们的行骗生涯付出了血的代价。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而这个事件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里面的坑儒。有的读者会有疑问,当时被杀的不是儒生吗,怎么变成术士了。对此我做一点说明,历史上的焚书坑儒,焚书确有其事,前213年,秦始皇开始下令销毁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原始单细胞生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