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的生长时期什么时候收获最合适,玉米的生长时期收获的最佳时期

玉米何时收获好_实用农业技术_新浪财经_新浪网
&&& &&正文
玉米何时收获好
  的成熟需经历乳熟期、蜡熟期、完熟期三个阶段。因玉米与其他作物不同,籽粒着生在果穗上,成熟后不易脱落,可以在植株上完成后熟作用。因此,完熟期是玉米的最佳收获期;若进行茎秆青贮时,可适当提早到蜡熟末期或完熟初期收获。过早过晚收获,都会降低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来源:内蒙古农牧业信息网)(来源:内蒙古农牧业信息网)
&&|&&&&|&&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  
你现在的位置: &&&&&&&&&正文
玉米收获的最佳时期
作者:刘正华&&&&文章来源:摘自:第一食品网&&&&点击数:1928&&&&更新时间:
&&& 玉米只有在完全成熟的情况下,粒重最大,产量最高。收获偏早,成熟度差,粒重低,产量下降。有些地方有早收的习惯,常在果穗苞叶刚变白时收获,此时千粒重仅为完熟期的90%左右,一般减产10%左右,应予以纠正。 &&& 玉米晚收必须以延长活秆绿叶时间为前提,青枝绿叶活棵成熟才能实现玉米高产。玉米生长中后期要加强肥水管理,延长叶片的光合时间,防止早衰,同时要杜绝成熟前削尖、打叶现象。 &&& 玉米子粒生理成熟的主要标志有两个,一是子粒基部黑色层形成,二是子粒乳线消失。玉米成熟时是否形成黑色层,不同品种之间差别很大。有的品种成熟以后再过一定时间才能看到明显的黑色层。玉米子粒黑色层形成受水分影响极大,不管是否正常成熟,子粒水分降低到32%时都能形成黑色层,所以黑色层形成并不完全是玉米正常成熟的可靠标志。玉米子粒乳线的形成、下移、消失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生育期100天左右的品种授粉26天前后,子粒顶部淀粉沉积、失水,成为固体,形成了子粒顶部为固体、中下部为乳液的固液界面,这个界面就是乳线,此时称为乳线形成期。有时从子粒外表看乳线不太明显,过1~2天以后才明显可见。乳线形成期子粒含水量51%~55%,粒干重为最大值的65%左右。随着淀粉沉积量的增加,乳线向下推移,至授粉后40天左右下移至子粒中部,此期称为乳线中期。当子粒含水量下降到40%左右时,粒重达最大值的90%左右,乳线上方坚硬,下方较硬,有弹性,此时为蜡熟期。授粉后50天左右乳线消失,子粒含水量30%左右,此时子粒干重最大,有的品种出现明显黑色层,苞叶变白而松散。也就是说玉米果穗下部子粒乳线消失,子粒含水量30%左右,果穗苞叶变白而松散时收获粒重最高,玉米的产量最高,可以作为玉米适期收获的主要标志。 &
所有频道&&&
技术指导员
科技示范户
技术明白纸
?&?&?&?&?&?&?&?&&会员账号:
←点击获取验证码&&&&
您所在的位置:
玉米收获与贮藏技术
14:38:35   来源:中国农业推广网   【
  一、 收获应适时晚收
  正确掌握玉米的收获期是增加粒重、减少损失、提高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生产环节。玉米的一生中,成熟需要经历乳熟期、蜡熟期、完熟期三个阶段,因玉米与其他作物不同,籽粒着生在果穗上,成熟后不易脱落,可以在植株上完成后熟作用。完熟期是玉米的最佳收获期。
  若玉米乳熟期就收获,这时植株中的大量营养物质正向籽粒中输送积累,籽粒中尚有45%~70%的水分,此时收获的玉米晾晒会费工费时,晾晒后千粒重大大降低。据试验,乳熟期收获一般可减产20%~30%,而且品质明显下降。
  玉米收获最佳时期是完熟期,此时收获,玉米的千粒重和产量都能够达到最高。完熟期特征:玉米是否进入完熟期,在其植株正常成熟情况下,可以从外观特征上看:植株的中、下部叶片变黄,基部叶片干枯,果穗苞叶呈黄白色而松软,籽粒乳线消失,黑层出现,变硬,并呈现出本品种固有的色泽。
  玉米灌浆时间越长,灌浆强度越大,玉米产量就越高,所以在玉米生长后期延长灌浆期是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据试验资料,玉米自蜡熟开始至完熟期,每晚收1天,千粒重会增加3-4克,亩增产5-7公斤,如按晚收10天计算,亩增产可达50公斤以上。另外,推迟收获的玉米籽粒饱满、均匀,小粒、秕粒减少,籽粒含水量较低,蛋白质含量高,商品性好,也便于脱粒储存。
  完熟期后若不收获,这时玉米茎秆的支撑力降低,植株易倒折,倒伏后果穗接触地面而引起霉变,而且也易遭受鸟虫危害,使产量和质量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在正常情况下,判断玉米进入完熟期的主要特征是:玉米苞叶枯黄、变白、松散,籽粒变硬发亮,并呈现本品种固有特征:“乳线”消失,籽粒尖端出现黑色层,含水量降到33%以下。但近年推广的玉米品种均抗病性好,一般活棵成熟,即使籽粒完全停止生长,成熟时植株仍保持青枝绿叶。因此不能简单依据茎叶枯黄程度来判断玉米籽粒成熟与否。玉米成熟应依据苞叶的颜色、籽粒的硬度、角质是否有光泽、手掐时有无凹痕、籽粒乳线是否消失、黑色层是否出现等特征来综合判断。
  总之,要夺取玉米丰产丰收,适时晚收是一项无需任何投资,但却能大大提高生产效益的重要措施。为此,要掌握玉米完熟期的主要特征,抓住不同品种的最佳收获期,做到科学安排,先后有序及时收获,以保证增加产量,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如确需提前收获,建议农户应带杆收获,使玉米在秸杆上完熟,这样对产量影响也不会太大。
  二、玉米的贮藏技术
  (一)玉米贮藏的特点。 ①玉米的原始水分一般较大,成熟度不均匀。各玉米产区在收获季节,由于天气等因素的影响,使玉米原始水分差别较大。此外玉米的成熟度也很不均匀,穗的顶部籽粒成熟慢,含水量大,脱粒时容易损伤。 ②玉米的胚大,呼吸旺盛:玉米胚部约占籽粒体积的三分之一,占粒重的10%--12%,组织疏松,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可溶性糖和脂肪,呼吸量大,呼吸强度约为的8--11倍,使得玉米在贮藏中易吸潮、生霉、发酸、发苦。 ③玉米胚部含脂肪多,易酸败:玉米胚部含有整粒中77%--89%的脂肪,胚的脂肪酸值始终高于胚乳,酸败也首先从胚部开始。 ④玉米胚部容易霉变:由于胚部营养丰富,微生物附着量较多,所以胚部是虫和霉菌首先危害的部位。胚部吸湿后,在适宜温度下,霉菌即大量繁殖,开始霉变。
  (二)玉米安全贮藏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干燥降温。新收获的玉米更应保持干燥和低湿条件,可以充分曝晒烘干处理,这是玉米长期安全保管的主要措施。新收获的玉米经过冬季通风散温,若水分不能降至过夏标准,可以趁春暖曝晒,凉后封仓,散堆密闭,做好防潮隔湿工作,以安全过夏。对于在冬季已充分干燥的玉米,可在冬季趁冷密闭压盖,对安全过夏有良好效果。新收获的玉米未能及时干燥的,入冬后要做好防冻工作。受冻玉米食用品质差,且难以保管。
  二是防治病虫。对已生虫玉米可用过筛或药物熏蒸法防治防治害虫,可用塑料布压盖密封制造缺氧环境,不仅防虫,而且防湿防霉。对已生虫的玉米,可以过筛除虫,或者用磷化铝熏蒸除虫。
  三是要玉米收获后必须过筛除去杂质再入库贮藏,这是因为玉米中常含有较多的未熟粒、破碎粒、糠屑及穗轴碎块等,特别是机械脱粒杂质含量很高,易引起发热生霉和招致虫害。因此散装堆放玉米前要过筛除杂。对于少量玉米,可以采取果穗贮藏法,既有利于促进后熟改善品质,又能使玉米经过一个冬天的自然风干,水分降至安全标准。
  (三)玉米的贮藏方法
  玉米收获后一定要做好贮藏,首先自然通风降水。对高水分玉米要采用自然通风办法,降水提质,防止霉变。具体做法:制作20厘米宽的三角立架,三面用木条和铁网固定,长、宽可根据玉米仓的长度确定,南北横向摆好,底部、中部自然通风降温。根据玉米的特点,通常可采用籽粒贮藏和果穗贮藏两种方法。
  1、玉米粒的贮藏方法。 干燥的玉米粒可放入仓内散存或囤存。堆高以2--3米为宜。一般玉米水分在13%以下,粮温不超过30℃,可以安全过夏。如果仓贮新玉米粒,可在入仓1个月左右或秋冬交季时,进行通风翻倒,以散发湿热,防止出汗。对已经干燥,水分降低到14%以下的玉米粒,可在冬季进行低温冷冻处理,并做好压盖密闭工作。
  玉米籽粒贮藏,要做好干燥防潮、清除杂质、防霉防虫3项工作。
  (1)及时烘干。对机械直接脱粒的高水分玉米籽粒要及时用烘干塔进行烘干,减少生霉焐粒发生,提高玉米品质。玉米收获后一是要做好防潮工作,要抓紧时间将其充分晒干,使玉米籽粒的水分在13%以下,然后进行脱粒,一般都可以安全储存。
  (2)清除杂质,杂质也是影响玉米贮藏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含杂质多的玉米容易霉变和虫害,因此玉米在入库前要过筛,清除玉米中的杂质。
  (3)防霉防虫,玉米在贮藏期间要勤检查,做好防霉防虫工作,当玉米库内产生甜味时,要及时翻藏或进行晾晒,对防治害虫有较好的效果。对已经感染害虫的玉米可进行过筛处理,若对玉米进行冬季冷冻或春晒过筛相结合处理,防虫效果更好。
  2、玉米穗的贮藏方法。
  (1)一般将玉米果穗装入特制的容仓内贮藏。容仓形状分为长方形和圆形两种。长方形容仓离地垫起0.5--1.0米,长度以地形而定,宽不超过2.0米,用木杆或高粱秸等制成;圆形的底部垫起0.5米,直径2--4米,高3--4米,用荆条编制品或高粱秸围成,有条件的农户最好用木头;不要用塑料薄膜作为底垫,因为塑料膜密度大,不透气;同时要准备防雨设施,以便遇到雨雪天气及时进行苫盖。
  (2)搭楼子。采用木头或钢管立四框,上下及四周用钢丝网围上,制成玉米楼。宽小于2米、高3米、长4~5米,单体可贮玉米棒2500公斤左右。
  (3)码趟子。适用于数量较多,储存条件较差的农户。一是码长形趟。把玉米穗的尖端朝里,尾部朝外码放,码三至四穗趟,注意码趟不能过宽。二是码圆柱形堆。也是尖端朝里,穗尾朝外按圆型码放,然后里面填充玉米棒,注意码堆不能过大,一般以直径1米为最好。无论哪种码趟形式,其底部都要铺物垫底,防止玉米穗与地面直接接触。
  (4)钢制仓。制作钢管仓尺寸为长6米、宽2米、高3米,用钢丝网围四周,单体可储粮近5000公斤。这种仓通风好,既解决了霉变问题,又能彻底解决鼠害问题。
  贮藏时应注意,上部盖藏好,防止雨雪入仓,并选择地基干燥而通风的地点。仓与仓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以利通风。果穗水分含量低时,可及时脱粒,避免高湿季节果穗吸湿引起霉变或酸败。如果入仓时果穗水分均匀,且在安全标准以内,一般不会出现发热霉变现象。入仓后应注意检查,一旦出现热湿,要及时倒仓降温、降湿。
(中国农业推广网)
· ( 14:38:11)· ( 14:37:05)· ( 10:51:50)· ( 9:43:07)· ( 9:39:43)· ( 9:37:07)· ( 9:36:34)· ( 9:32:03)· ( 9:27:05)· ( 9:24:10)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粮油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粮油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粮油信息网”。违反上述条款,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所展示的信息由买卖双方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本网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友情提醒:网上交易有风险,请买卖双方谨慎交易,本地最好是见面交易,异地交易请多学、多看、多问、多了解,网上骗术多种多样,谨防上当受骗!
5,本网刊载之所有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地址不清稿酬未付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编辑部电话:8 电子信箱:(请把#换成@)玉米何时收获好--《中国农垦》1998年12期
玉米何时收获好
【摘要】:栽培学上以玉米完熟期收获好,但生产上不易掌握,利用玉米子粒“黑层”出现来判断最佳收获期,方法简单,便于应用。玉米授粉后,随着子粒内淀粉含量的逐渐增加,在子粒顶部首先沉积成固体淀粉层,在固、乳交界面处就会形成一条乳线。随着干物质增加,乳线逐渐下移,最后...
【关键词】:
【分类号】:S513【正文快照】:
栽培学上以玉米完熟期收获好,但生产上不易掌握,利用玉米子粒“黑层”出现来判断最佳收获期,方法简单,便于应用。玉米授粉后,随着子粒内淀粉含量的逐渐增加,在子粒顶部首先沉积成固体淀粉层,在固、乳交界面处就会形成一条乳线。随着干物质增加,乳线逐渐下移,最后消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文革,李艳辉,薛爱宏,徐志英;[J];河北农业科技;2002年05期
金益,马文荣,邢东光;[J];作物杂志;2001年06期
张振林;;[J];农业知识;2004年19期
赵景阳,白宝璋;[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88年S1期
,廖进华;[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82年02期
,刘勇;[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02期
刘克礼,张美莉,高聚林;[J];华北农学报;1994年04期
王彩萍,左联忠,赵吉平,许瑛,曹雪萍;[J];山西农业科学;2003年02期
米国华,陈范骏,刘向生,春亮,宋建兰;[J];玉米科学;2004年02期
张恒敢,杨四军,顾克军,黄玉鸾;[J];江苏农业科学;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武仁;郑金玉;冯艳春;刘凤成;罗洋;邱贵春;;[A];2004’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会议资料[C];2004年
何萍;刘海龙;李文娟;金继运;黄绍文;;[A];第九届中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暨第四届中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段运平;田清震;刘守渠;王贵彩;张效梅;闫彩清;;[A];2004全国玉米种质扩增、改良、创新与分子育种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贾志锋;周青平;颜红波;韩志林;;[A];农区草业论坛论文集[C];2008年
郑金玉;刘武仁;冯艳春;刘凤成;罗洋;丘贵春;蔡红岩;;[A];2004年全国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C];2004年
刘晓冰;金剑;张秋英;杨恕平;王光华;;[A];作物科学研究理论与实践——'2000作物科学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1年
房稳静;武建华;李明治;陈伟;方向明;王参美;;[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第二届研究生年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房稳静;武建华;陈松;张静;李晨;刘端;;[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张浩;刘杰;张格锋;章柱;马守科;李新;王佳武;;[A];’2003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何文兰;宋玉立;杨共强;;[A];科技创新与绿色植保——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平顶山市农业科学院 苏国修 陈喜才;[N];河南科技报;2011年
汤阴县农业信息中心
郝光云;[N];安阳日报;2009年
山东省宁津县农业局 刘忠强;[N];河北科技报;2010年
孙耀邦;[N];河北农民报;2008年
朱富春;[N];新疆科技报(汉);2009年
纪浓;[N];农资导报;2009年
赵晓晓 通讯员
丁云杰;[N];焦作日报;2010年
姜永学;[N];山西科技报;2003年
姚先伶;[N];山西科技报;2004年
李超;[N];山西科技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宋柏权;[D];东北农业大学;2009年
张智猛;[D];山东农业大学;2002年
王鹏文;[D];沈阳农业大学;199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贾俊仙;[D];山西农业大学;2003年
沈鹏;[D];东北农业大学;2003年
李艳;[D];河南农业大学;2004年
成颜君;[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冯素伟;[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赵远玲;[D];东北农业大学;2008年
孔宇;[D];东北农业大学;2008年
王从亮;[D];扬州大学;2004年
赵斌;[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6年
高志英;[D];河南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玉米各个时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