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碗凸制作技术

拥有1个小站,订阅0个话题,关注5个小站
平遥话属晋语并州片。县内各地区之间的言语虽略有差异,但总的来说比较一致。代表本县方言的是城关镇一带的话。   境内语言差异较大的是东南与西北乡,由于东南乡受邻县沁源话的影响,有一些字的读音与城内不同,这就是本地人常说的东南乡把&鸡儿鸡蛋鸡娃娃&说成&资儿资蛋资娃娃&。平遥城内&举主&&取楚&&须书&三组例字分别不同音,平遥东南乡&举主&同音,&取楚&同音,&...&
平遥话属晋语并州片。县内各地区之间的言语虽略有差异,但总的来说比较一致。代表本县方言的是城关镇一带的话。   境内语言差异较大的是东南与西北乡,由于东南乡受邻县沁源话的影响,有一些字的读音与城内不同,这就是本地人常说的东南乡把&鸡儿鸡蛋鸡娃娃&说成&资儿资蛋资娃娃&。平遥城内&举主&&取楚&&须书&三组例字分别不同音,平遥东南乡&举主&同音,&取楚&同音,&须书&同音。   50年代后,因推广普通话,以及新词语的不断增加,平遥方言中普通话因素有所发展。特别是词汇的变化较大。便整个语音系统比较稳定,变化不大。词汇 词汇特点   重叠式词语 平遥方言中的重叠式构词比普通话更广泛,数量更多。例如:箱箱、篮篮、本本、豆豆、桌桌、碗碗、衫衫、门环环、酒瓶瓶、花袄袄、汤汤饭、桶桶茶、格格纸。   方位词移变 有些方位词在使用时有所转移或变化。例如:&前面&说&前头&、&后面&说&后头&、&上面&说&脑头&、&下面&说&底头&、&外边&说&外头&、&里面&说&合里&等。   加缀词的名词化 加前缀者少,加后缀者多。常见的有儿(读热)、子(读则)、头、人、鬼、的、家、地等。例如:锅儿、头儿、小子、聋子、滑头、臭骨头、受苦人、老实人、猴鬼、精鬼、卖饭的、讨饭的、外地家、白溜溜地、硬梆梆地等。   主词与辅词的结合 常用一些词对主词加以说明,构成以主词词意为中心的词。例如:结记、圪钻、圪游、圪看、忽扇。   量词的习惯搭配 量词搭配与普通话的不同,常见的量词习惯搭配有:&一块(个)人&、&一块(个)狗儿&、&一根(粒)米&、&一根(条)裤儿&、&一挂(辆)火车&、&一圪瘩(块)胰子&、&一圪瘩(条)毛巾&、&一圪堆(堆)粪&、&走了一遭(趟)&等。词法      表音字&圪&   &圪&音本身没有词汇意义,只起表音作用。&圪&作词头可以构成名词、量词、动词、形容词。   名词&圪台台、圪渠渠、圪沿沿、圪都(拳头)、圪须(破布条儿)、圪针肩儿(腋窝儿)等。   量词:圪节棍棍、圪绺线、圪牛牛(一点儿)等。   动词:圪看、圪看圪看、圪游、圪游圪游、圪蹴、圪卷等。   形容词:圪留拐弯、圪豆牛牛(孩子好看)等。  儿尾 子尾   相当于普通话的卷舌韵母,平遥是加儿尾表示,儿尾自成音节,与&热&同音。平遥话名词加儿尾不表示&小&。&锅儿&反而比&锅锅&大。名词加儿尾有&里头&的意思。&腰儿&是&腰里头&。&家儿&是&家里头&。动词、形容词不能加儿尾。   &子&音&则&,阴入。本地人习惯写作&则&。子尾自成音节,同儿尾一样子尾仅限于名词之后。例如:锅子(罗锅)、蹄子、胰子、盆子。   名词加子尾还可以再加儿尾。名词加子尾再加儿尾表示&里头&的意思。例如:院子儿(院子里头)、戏院子儿(戏院里头)。  补语   结果补语  &着&、&见&、&住&。   &着&阳入,&动词十着&表示动作造成了伤害。例如:裂着(扭伤)脖子啦。叫狗儿咬着(咬伤)啦。   &见&表示&到&(看到、听到、感觉到的&到&)。例如:没拉寻见。兀槐事(那件事)我想见不对啦。   &住&表示&牢、稳、停&。例如:不是喝叫住兀家(他)倒走啦。老婆在闺女家住住啦。   趋向补语 &来&、&过来&、&将来&;&去&、&过去&、&将去&;&上&、&下&。   &来&作趋向补语的用法与普通话相同。   &过来&、&将来&。&过来&普通话也说,意思相同。&将来&普通话不说。&将来&在平遥话中有过来的意思,在很多情况下&将来&与&过来&可以换用。例如:兀些些人(那么多人)一下下就拥将(过)来啦。舞将(过)股子来。   &将来&、&过来&可以互换,但不能并用,&打将来&和&打过来&意思一样,都可以说,&打将过来&不能说。   有些地方只能用&将来&,不能用&过来&。例如:拾缀将来的车子倒又坏啦。想将来也认不的兀槐(那个)人。   有些地方只能用&过来&,不能用&将来&。例如:把被子翻过来盖哇。掉过你的得老(脑袋)来。   &去&音&狄&,阴入,&去&只能作趋向补语的方向是背着说话的人,与趋向补语&来&的方向正好相反。例如:你唤兀家去。兀家看戏去啦。   &将去&、&过去&都有&过去&的意思。在多数动词的后头&将去&与&过去&的意思相同,可以换用。例如:盛将(过)碗碗面去。把兀担水担将(过)去。   有些地方只能说&过去&,不能说&将去&。例如:刚挤过去就卖完啦。躲过去倒没事啦。   &上&、&下&。&上&音&号&,去声,表示动作的方向往上。&下&与&哈&同声韵,去声,表示作作的方向往下。作补语的&上&不能单用。例如:盛上碗汤去。上上圪瘩玻璃。打上一斤酱油。下下一颗鸡蛋。把碗放下啦。   可能补语 平遥方言的可能补语肯定式是&动词+补语+子&。&了&音&老&,上声。&搬转了&是说&能搬开&,&坐下了&是说&能坐得下&。普通话的可能补语是动词得+补语。如搬得开,坐得下。
动语不带被语的可能式是&动词+了&。如问:这碗面你吃了吃不了?答:&吃了&。
可能补语的否定式和普通话相同,都是&动词+不+补语&。如:挪不转、睡不开、坐不下。
&动词+补+了&所构成的反复问句,&了&字可用可不用,意思都一样。如:窗子糊住(了)糊不住?
&动词+了&构成的反复问句,&了&字不得省略。如:去了去不了?
平遥既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源远流长,又为世界文化遗产。千百年来,平遥人杰地灵、文风昌盛,其文化内涵之源广、涉及渗透在各个方面。民间风俗作为平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它的形成而变为约定俗成之规,到代代传承至今日,年代久远。平遥的民间风俗很多,下面我们择其要者做一介绍:一、婚嫁礼仪  平遥婚礼表现的形式和手段非常隐喻,简单而深刻,鲁拙而不俗,风趣而文明,形成...&
平遥既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源远流长,又为世界文化遗产。千百年来,平遥人杰地灵、文风昌盛,其文化内涵之源广、涉及渗透在各个方面。民间风俗作为平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它的形成而变为约定俗成之规,到代代传承至今日,年代久远。平遥的民间风俗很多,下面我们择其要者做一介绍:一、婚嫁礼仪  平遥婚礼表现的形式和手段非常隐喻,简单而深刻,鲁拙而不俗,风趣而文明,形成了一道亮丽的文化现象。平遥婚礼,多行&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俗称提亲。男家请媒人向女方提亲,如女方同意议婚,男家则以礼物相赠。古代以活雁为纳采物,雄雌雁永随相伴,择一而终,故取其象征忠贞不二,白头偕老之意。后来则以鸡鹅等代替,再后来演变为钱财物品。女家如接受,则可进行第二步&问名&。问名:男家请媒人询问女方性名及出生年、月、日、时命相八字取庚贴,再请星相士占卜双方生辰八字,如得吉兆,则可定婚。如双方生辰八字相克,则将女方庚退还。  纳吉:俗称订婚、定聘。问名后男方托媒人到女家通知定婚并赠送定婚物品,如戒指、玉镯、衣料等,一般以四件为宜,俗称&四色礼&,取意&四喜&。男方长辈女亲还可随媒人到女家相亲。现媒人只起牵线搭桥和往来传话及协商办事作用,男女一同至政府履行法律手续,是日男方设席祝贺成婚。  纳征:也称纳币,俗称彩礼。即根据女方家提出的条件、要求,媒人从中通说撮合,男方送女方一定数量的钱币或各种礼物。之后,双方家长就可以亲家关系往来了。请期:俗称送日子。纳征后男方家人选吉日,由媒人携往女家征求意见,双方一致同意后即娶嫁之日确定。将择好的&完婚&日期&婚帖&送上女方。亲迎或迎娶:俗称娶媳妇,即择良辰吉时,新郎亲往女家迎娶新娘。迎亲前日女方要派人送嫁妆,以奁具布置婚室,以示女方的排场。正日,上媒人陪新郎前往&娶亲&。过去多用花轿、马匹,现在多用汽车。旧时,亲迎的形式和程度较为繁琐。迎亲之日,新郎以羊羔美酒为礼,乘坐花轿,轿前有绫旗、红纱灯笼、吹鼓手,最前面有鸣放鞭炮等人,红旗挑大铜锣,鸣之以开通,后又加&状元及第&出巡仪伏,即华盖伞一,回避惮二,金瓜、铖斧、朝天蹬各一对,龙凤扇一双分列两旁,以示&排场&。路遇婚嫁者遮之以避。新郎穿状元及第之帽服,还有盛妆打扮的男女各二人相随&叫娶客&,气派万千。明洪武皇帝曾传谕朝野:&文武百官路遇民间还亲之伍,应避于侧&。亲迎之日,女家奉待迎娶一行,以&茶食&、&宴席&不定。女家要宴请亲友,至黄昏时,给新婚胸佩红花,肩披红绸。新娘着凤冠霞帔之诰命夫人服,同样盛妆打扮男女各二人,叫做&送客&。并带赠送婆婆的礼物,其中手绢必须有,意在堵住婆婆的嘴,少讲闲话。新娘的父亲或哥哥抱新娘上轿,有&哥哥抱妹妹好活一辈子&之说。新娘上轿后向外抛撒嵌有硬币的馒头(下轿时亦然)。轿至新郎家门时,燃鞭放炮,两女人头顶红绸迎媳妇,礼房人员一边向轿上方抛撒五谷,一边口中的吉庆语言念念有词,如&头撒天门开、二撒地门开、三撒新人下轿来,五子登科新郎官,苗条淑女是新娘&&&。大门旁放置两把谷草,上面包上红绸,点燃草束以消除不祥之气。新娘背挂小镜,踏着口袋往回走,意为代代相传。新郎手执木制弓箭至院中央。新郎的父母跪拜先祖牌位,新郎新娘站定不拜。先拜天地,继入洞房。第二日认亲族,后渐改为一日完成。晚上备&合婚席&一桌,有新人、介绍人、亲族若干共食,之后&闹洞房&至深夜。洞房门槛上平放马鞍,以祈求平安。床头预先放一柳条斗,新郎新娘进洞房后,把手抓之物都放进去。新郎新娘入睡前要喝拌汤,整夜不熄灯。三日内忌打扫。次日早晨新娘要拜见全家及村堂邻居。婚后第二日新娘回娘家探望父母,婚式才算结束。平遥婚礼规矩颇多,烦不胜烦,但总体来说都是一些吉庆良好的祝愿活动。平遥婚礼注重婚礼食品:媒人馒头俗称媒人馍子,也称合婚馍子:迎亲前一日下午,女方送嫁妆到男方家。同时,要带上一个媒人馒头交付男方家,礼房人员将男方预先准备好的一个媒人馒头与女方带来的用红绳捆在一起,用红布包好,赠送予媒人带回家食用。意在感恩媒人撮合配对。媒人馒头个大,一般0、7公斤白面粉一个,中间放入一小块石头,即有心有意,实心实意。顶上模压一个红双喜字。二、过满月平遥地区居民称生男孩为大喜,生女孩为小喜。第一个孩子无论男女都要祝满月以示庆贺。满月日期,男孩为29天,女孩为30天。当小孩生下足一个月的时候,至亲厚友都要亲往祝贺。过满月就是这种庆贺的方式。过满月,是在庆祝&家有后人&、&添丁之喜&、&足月之喜&。孩子满月之日,做姥姥的要送银首饰及衣物、被褥,其他亲戚多送布。去&做满月&,实则并不在正日,而于半月时则举办,取之偕音&伴&,意在长命。本族、亲族、亲戚一般制做蒸食& &(面圈,上嵌系红绳、铜币做成的面制&锁日&,中有&石榴&),迭童衣、童帽,三尺衣料叠成的&壁枷&(山字形)。外婆要特殊赠一些银制手饰。主家对赠物全留,以高梁、枕巾或背心回送。待午时,在院内面向&娘娘庙&方向供奉烧香,燃放鞭炮,之后设席款待众位亲朋。此俗虽沿习至今,但规模从简者为多。一般情况是由亲朋好友们给孩子带上礼品,到家里作客,吃一顿&满月宴&,然后离去。给孩子所带礼品,有小儿衣物、食品、或是小银锁在过满月时,颇有讲究,要有许多家互相有亲戚关系的人联合起来,给过满月的主家买好三百尺的布料,再把各家买好的小孩衣服:上衣、裤子用别针或是用线简单地缝在上面后,客人中的妇女,往往到房中看望一下过满月的孩子及其母亲,还要把事先准备好的红线挂在孩子的脖子上,红线上拴着送送给孩子的零花钱,并问长问短,心示祝贺。平遥人在孩子出生后,还有以下一些风俗:送&模头馍子&:媳妇生孩子了,对于一家人来说是一件欢天喜地的大好事,把这一喜讯告知给娘家就有了一定之规,要在出生后的第三天,由父亲拿上特制的&模头馍子&送往孩子的姥姥、舅舅、姨姨家,并告知&做满月&的时间,娘家人会准时到达。&模头馍子&,较一般馒头大三倍,好似小孩子头大的馒头,顶部压有一个喜红字。奶葫芦:孩子出生三天,在给娘舅家送&模头馍子&的同时,还要带上一对蒸食&奶葫芦&和&饼子&。设供于小孩外婆家,在水瓮上,放置一把&擦子&(做面食的专用厨具,一个长方形木头架子上嵌着椭圆孔的铁皮),上面摆上模头馍子、奶葫芦、饼子、铺灯燃香火,祈求让孩子的奶水通达、充足。奶葫芦,用发酵的白面团,捏成上小下大的葫芦状,蒸制而成满月仪式:生孩子即为一家之大喜事,旧的传统观念一般称女孩为小喜、男孩为大喜。做满月的日期,并不是下个月的今天,一般都要在半个月的时候举办,取之谐音&绊&住,意在长命。届时,以娘家人为主的亲戚、本族,都要制做蒸食&括篮&(面圈),送童衣、童帽、三尺布料叠成的&壁枷&(山字形),外婆还要特殊赠一件银制手饰。待中午时,面向娘娘庙设供桌于院内,桌上以外婆的&括篮&垫底,层层叠上,供奉烧香,燃放鞭炮。之后,设席款待众位亲朋。  &括篮&是平遥人家庭主妇都能制作的蒸食工艺,它的主料以白面为主,配以红枣,工艺别致、讲究,造型是圆形,一般直径1、5尺左右,它的每一个造型,每一朵枣花花都含有吉祥、富贵、长寿创意  &括篮&是平遥做满月过生日(1&13岁)的必备品,它的制作和花样男女有别,男的做满月过生日应制作九朵石榴花、一个福手,民间流传&九石榴一福手,守住他妈常不走&;女的做满月过生日应制作九朵莲花一个藕,民间流传&九朵莲花一个藕,能活九十九&。她们像艺术大师巧思构想,在莲花和石榴中间捏了两个一男一女面人,面人中间加了一把面锁,民间流传叫&成人人,长大大,一把锁子锁住他&,总指让孩子健康成长,一切邪气、病魔不能近身。过生日那天中午时面向娘娘庙方向供香,为孩子打枷儿(色纸条包谷草杆成三角架),把&括篮&顶在孩子头上掰开,民间流传&&括篮&破了孩子大了&,这种面食文化,究竟何时起源,目前尚无定论,但从内涵来看,这与明清经济繁荣是离不开的。回送:主人家对所有亲戚、朋友送来的面圈、衣料等全部收下,表示谢意并回送。对面圈以一升高粱,其他以枕巾或背心回之。三、贺生日(包括过三岁、完十三、祝寿)  平遥人对于生日非常重视,虽然生日年年过,但习俗上特别注重的是过三岁和完十三。(一)过三岁亲戚朋友届时纷纷登门道贺,贺礼多为面蒸&括篮&,上系锁,用红绳与铜钱串结而成、三尺喜幛。外婆家来戚为上宾。待午时面向娘娘庙方向设供桌于院内,摆放供品及,外婆家垫底,其他叠上。点灯烧香、燃放鞭炮、由奶奶为孙子&折枷儿&用粉红、黄、绿纸条缠绕四根谷草杆,三根扎成三角形,一只手拿着套在脖颈处,另一只手持一根谷草杆,边打三个角,边口中吉祥语言念念有词,以祈祷孩儿健康成长。打毕将枷儿与娘娘花、娘娘娃一同着燃。之后,设席款待全体亲戚朋友。对亲友所贺&括篮&,留下一节,回以馒头与枕巾。(二)完十三过去,一过十三岁,即意味着童年生活的结束,进入成年阶段,从各个方面都要逐渐地以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旧时有一个习俗,当头一胎生下男孩时,要在门里边的铁制门搭上锁一把锁,到这个孩子十三岁生日那一天让其亲自将锁打开。虽然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仪式,但在他的心中会产生很深的印象,从这一刻开始,不应该贪玩了,肩上有了一定的担子和责任。完十三岁与做三岁的礼仪形式基本一致,只是所送喜幛应为六尺。(三)祝寿  过寿老人过生日俗称呼&过寿&。有男过女不过之俗。繁简因家境、主人兴致而各异。过寿多从六十岁开始,人们以十天干、十二地支排序,认为六十岁为一辈子,活到一辈子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过寿也有一定讲究,一旦开始了祝寿礼仪、就必须岁岁举行,只不过规模大小而已,七十岁要讲究、八十岁为大寿,最为隆重热闹。寿诞之日,亲戚、本族及知己好友登门道贺,献寿礼以面制寿桃、生日蛋糕、寿幛、寿联、匾额花篮等,祝&福如东海常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午时,将寿礼摆于堂屋或大厅、燃寿灯,燃佛香。&寿星&之人正面端坐,晚辈依序行跪拜礼。礼毕设丰盛酒席款待,欢度一日。敬送寿桃,必须送一对,不能单一。宴席主食均食用面蒸寿桃,意在让众人&咬扎&,咬去灾星,留得福禄寿三星高照。寿桃,有蒸制、烤制。蒸制时将发酵的面团做成扁形桃状,内包入红糖或红枣,蒸熟后将桃嘴处喷洒真红水。烤制如月饼一样,只是形状成寿状。四、暖房  平遥人入住自己修建或置灵的新房子后,要择日举行&暖房&仪式。中午时在主房设供桌,燃灯烧香,鸣放鞭炮。供品&九鱼一兔&必须要有,意在&九鱼一兔,越住越富&。用发酵好的白面团,捏成九个金鱼状和一个兔状,蒸熟后点缀真红水。暖房时有亲戚、本族、朋友携白酒、鞭炮前往庆祝。 五、迁居  俗称搬家。平遥人对于搬迁入住新居十分重视,要先择吉日。迁往新居时,先要&填主&,杀一只&银红公鸡&,以鸡血喷淋房院内四周。搬迁时,主人要在拂晓时就携玻璃瓶子、案板、筷子、蜡烛、发面等先放在新居,意在&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家运发达&。中午要设供桌于院内,摆&五供五菜&和时令水果等,祈求天地保佑。春节除上之外,平遥还有以下民俗:六、丧礼平遥县古今皆土葬。贫者薄葬,礼仪式从简;富者厚葬,礼仪繁杂。丧礼分丧服与丧祭。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高祖以外不成服,谓之出五服。丧祭分小殓,大殓(入殓)、行魂、出殡,服二、尺七、百日、周年。人故后一般五、七、九天出殡、不能出殡者,则借寄它处,另择葬期。出殡之日,所有亲族、世友均参加。亲戚备有祭食、纸制冥物、礼钱、挽幛。灵前供祭品,家供在先,亲戚在后。亲戚中以&人主&家(娘舅家)在先,亲翁次之。祭奠时亦然。祭食有&八八&、&十大碗&、&白板&等,置&食盒&、&拜盒&前往,每份供品留部分而回(返回祭者)之。场面视贫富而定,富者鼓乐祭;中等家鼓乐送殡,祭礼稍简;贫寒之家则薄棺蔽衣,简单办理。出殡时,孝子&拉灵&,孝女、儿媳在后&扶灵&。有幡儿雪柳、名旌楼子、神主轿、棺罩等壮场面,纸制活侍&金祭童&、&玉女&随官而入墓。引魂&柳枝&、&哭棍&插入坟丘。其后丧祭时,要做各式&纸活&。有宅院、金山、银山、花幡、摇钱树、五七花、金银斗等。尺七只过六次,祭食为&头七馍馍,二七糕,三七肉火烧,四七塔日,五七角日(饺子),六七饼子,吃了不用等戴黑纱,但沿用旧俗语者较为普遍。七、祭礼平遥县祭礼可分为神祭、祖祭两大类。过去崇拜神者居多,有&无庙不成村&之说。一般家庭均设有神坛,有灶王、张弓、家神、财神、门神、天地、土地等,专业艺术人又将本业最信仰的如鲁班、吕祖、窑神、药王等供奉于突出位置。逢年过节,也有初一、十五设供烧香,以示虔诚。于迷信之中反映了人们祈祭五谷丰登、家业兴旺、平安度日的愿望。建国后,随着人们科学文化水平年高和观念的改变,对此日趋淡化,只是清明扫墓&上坟&祭祖,仍很隆重,有&千里赶上坟&之说。八、平遥鼓书平遥鼓书又称平遥盲书,源于平遥弦子书。流行于山西省平遥、汾阳、介休、孝义等县。明末清初时就有不少盲人以说书为业谋生,当时只限于单人坐唱,乐器也比较简单,以三弦(定弦为515)、曲笛为主,将一檀木腿板绑于左小腿前方,一面小钗绑于右膝盖上,右手在弹拨三弦的同时兼敲击小腹,左腿不停地带动腿板打着节拍。当时,只是自编一些收集的小故事、小笑话,逐步到说唱章回小说、连本古书,随后,在实践演唱中逐渐加进了四弦、月弦(定弦都为15),演唱者由单人扩大到四人以上,分一节生、旦、净、丑,说唱完全用平遥方言,通俗易懂,乐器配合得当,曲调优美动听,很受群众欢迎,常于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生日满月之时,或农闲季节为活跃民间文化生活而请盲艺人演唱,其内容如《小八义》、《大八义》、《五女兴唐传》、《刘胡兰》、《买卖婚姻气煞人》等。此外,过年在平遥也很有特色。农历一年的第一天,也是全年的第一个重大的节日。平遥民间俗称&过年&或&过大年&。民间传统的过年,时间拉得很长,从头一年的腊八节以后就算开始了。春节前为准备阶段,春节后为庆贺阶段,要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日,甚至二月初二日。民俗有&忙腊月、闹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的说法。节中套节,节日不断,喜庆祥和是过年期间最大的特征。从正月初一日零点开始,正式进入春节。民间庆贺活动的第一项为接神。原意是迎接天地诸神下界与民同乐,今天已经成为迎新辞旧的主要象征了。内容首先是点旺火、燃年草和响鞭炮等等。旺火位于当院,年草置于门外,要由家长亲自点燃。起床后不能贸然出门,须先点一个爆竹,从门缝伸出室外爆响,称为开路炮。点旺火要称发旺火,取意发财、旺盛、红火。在家长发旺火时,孩子们穿上新衣服,围着旺火燃放鞭炮。妇女们则收拾家务,整理祭祀天地方诸神、列祖列宗的供品。旧俗女孩在旺火未烧通红时,不出家门。现在男女平等,女孩子一样式和男孩子响鞭炮、放礼花。此时此刻,村村户户,鞭炮齐鸣,万里长空响成一片。硝烟中夹杂着旺火、年草燃烧松枝、柏叶的芬芳气味,天上人间全部沉浸在热烈欢乐的气氛之中。祭祀天地诸神是旧俗接神以后的隆重活动。家长要率领全家,依次给各个神位点灯、敬香、摆拱、奠酒,三跪九叩。设在当院上方的天地神位前供品最为丰富另外,家庭主妇特别注重在灶君位前隆重供上&枣山馍&。&枣山馍&用面粉嵌红枣蒸成三角形状,取意米面如山。上面饰以面塑的龙、凤、如意、福寿、瓜果等等。大者有十几斤重,往往是女主人灵巧手艺的代表佳作,已经演化成了室内灶前陈列的面塑工艺品了。祭祀列祖列宗,是与祭神同样隆重的大事,祭神的所有仪程都要在祭神中重演。祖与神已经成了同一概念。不少上年纪的老人,在祭祖时,要面对列祖列宗的牌位,逐项禀报家中一年来发生的喜庆事件,大到起房盖屋、娶媳、聘女、生锈增丁,小到粮收多少,生活怎样。神情庄重,态度严肃,充分反映了传统的尊祖孝先风范。拜年是春节活动的高潮。大体上分为家拜、近拜、远拜以及团拜等形式。家拜是自家人中小辈给长辈磕头。民间有&大年下的头,马虎不得&的说法。小辈磕头时,口中要高呼被拜人的尊称,如说:&爷爷,我给你磕头了!&一人一拜,即不能一次呼两次长者的尊称,给两位长者同时磕头,也不能两人同时给一位长者磕头。对此,民间亦有&大年下的头,一个磕了一个磕&的说法。旧俗讲究三跪九叩,如今多项式数地方是恭恭敬敬地鞠躬躬行礼,也有的是只磕一个头。小辈给长辈拜年时,长辈面带笑容,欣然受礼。拜完年后,长辈给小辈压岁钱。用意在护持后代,健康多福。如果家中有新娶的媳妇,则长辈须给新媳妇很可观的压岁钱,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视自家经济情况而定。婆母还要另外赐给新媳妇一块上等的布料,希望媳妇继承针。近拜是给本村未出五服的长辈拜年。进院要先拜神祖,然后再给长辈磕头。远拜则是本村亲朋好友之间互相拜年。只拜人、不拜祖。无论近拜还是远拜,主人家都要盛情款待,招待客人到家里喝茶抽烟,品尝糖果。对于前来拜年的孩童,要赠给礼品,或糖果一类零吃,或鞭炮一类玩物,或零钱作为压岁钱。小孩子拜年,总是满载而归。拜年活动,子孙尊敬老人,长者慈爱幼小、平辈互相尊重、人与人真诚祝愿,和谐了人际关系,加深了感情联络。春节这一天,家家习惯吃饺子。饺子谐间角子,角子是古代一种钱币。饺子的形制又好像元宝。元宝是古代一种较大金银锭。大年吃饺子,取意一年四季抬财进宝。民间煮饺子时讲究忌讳吹冷风,所以不拉风匣,全凭柴烧。民间有&人家发旺、全凭烧上&的俗语,指斥是这件事。烧柴讲究要烧芝麻秸杆。一方面芝麻杆燃烧时悦耳的响声,好像一连串发财扫、发、发声音,另一方面又取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喻义。饺子煮破了要说成是挣了,不能说破了。吃饭前要求鸣炮示知。第一碗饭要敬供祖宗神灵。全家人入席要请家长坐首位。第一盅酒要由家长至祝酒辞。盛饭时,不能让锅里空了,要留有看锅的饭菜,意喻取之不尽。有人吃着包有莲子的饺子,表示莲年有馀;吃着包有红枣的饺子,表示早交好运;吃着包钱的饺子,表示钱财两旺,不管谁吃着,大家都要表示祝贺。如故是小孩吃着,全家人格外高兴,祖、父辈还要特殊增送礼物予以祝贺。素有&荤年素腊八&的说法,春节,家家以肉做席。多为猪、羊肉。如今生活好了,鸡、鸭、鱼已经是常见的春节食品了。春节这一天,民间忌扫院,忌洗衣,忌使针。嫁出去的姑娘忌在娘家过年。特别忌说有碍吉利的话。除夕晚上,大人们就一再叮咛孩子,年初一要特别欢乐,不要使小性子,说话要尽说好话。春节,大人禁忌打骂孩子。家庭主妇特别小心谨慎,防止打碎盘碗,万一失手,打碎盘碗,不要说话将碎片拣起来,仍到井里或窑里。春节鸡、鸭不出窝,喂以上等饲料。春节的下午开始,村里兴办的传统社火或秧歌,便开始正式表演。首先在本村娱乐,挨家挨户拜年贺喜。住人家要用烟糖招待。上一年曾发生死伤灾病的人家,要邀请社火对进院表演,称为冲喜。上一年曾娶媳妇、生小孩的人家,也要邀请社火队进院表演,称为贺喜。冲喜与贺喜,住人的招待费特别大方。本村拜年结束后,还要到临进的村庄活动,一直到元宵节掀起高潮。平遥人腊八节也过得很有特色。腊月初八要泡制&腊八蒜&。做法是:把剥得干干净净的紫皮蒜放在一个大瓶子里,然后倒进满满一瓶醋,用纸糊住瓶口,密封起来,等到除夕时再把这&腊八蒜&的瓶打开、食用。&腊八蒜&,也称&腊八醋&,这中醋,酸中带辣,辣中带酸。这中蒜醋,常常用来蘸饺子,味道相当鲜美,而且蒜的色泽逞青绿色,分外好看。吃在嘴里,并不很辣,脆而且香,实际上成为蜡月初八腌制的一种食品佐料。
岁时节日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俗称大年。本县与海内同,是一年一度最为隆重的节日。腊月开始打扫卫生、缝制新衣、购置年货。除夕张贴对联、窗花。入夜全家围坐一起包饺子,叙往话今,通宵不眠,俗称守岁。80年代后,除夕晚上观看电视节目为合家欢聚的主要内容。有的人家院内燃旺火,半夜12时燃放鞭炮,迎接新春。初一清早家家吃饺子,小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小孩子压岁钱。饭后,...&
岁时节日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俗称大年。本县与海内同,是一年一度最为隆重的节日。腊月开始打扫卫生、缝制新衣、购置年货。除夕张贴对联、窗花。入夜全家围坐一起包饺子,叙往话今,通宵不眠,俗称守岁。80年代后,除夕晚上观看电视节目为合家欢聚的主要内容。有的人家院内燃旺火,半夜12时燃放鞭炮,迎接新春。初一清早家家吃饺子,小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小孩子压岁钱。饭后,亲朋好友或邻居互往拜年祝贺。
&&  &&&&&&&&&&& 破五 正月初五。是日,民间家庭将初一至初四积攒的垃圾清扫倒出门外,名曰送穷。并讲究初五不走亲戚。今旧俗渐废。&&&&& 祭星 正月初八夜,打面茶,制糕灯,设供桌于院内,祭祀值年岁君和满天星君。有人因命星受岁星所克,恐生灾难,便同时祭祀本命星官。此俗60年代逐渐淡薄,打面茶习俗延续至今。&  祭鼠 正月初十称"鼠婚日"。人们希望老鼠不再糟踏粮食和衣服,有为老鼠庆贺婚礼的习俗。祭鼠仪式简单:烧香上供,以馒头放置水瓮旮旯。&  添仓日 又称"填仓日"、"天仓日"。西汉淳于衍,曾做过粮仓官,为人正直,遭人陷害,判死刑入狱,经女儿上诉赦免。后人为了纪念他,把正月二十日和二十五日定为添仓节( 正月二十小添仓,二十五老添仓),此日,家家户户用白面包红糖制成口袋或元宝形状的面饼,俗称"布袋袋"。入夜铺灯烧香,供奉添仓官,大声喊"仓官爷,添仓来,粮食元宝添到咱房来。黑小子,赶车来,粮食元宝赶到俺房来"。意在祈祷丰收,希望生活富裕。此俗60年代后日渐淡薄,烤制"布袋袋"的习惯延续至今。&  二月二 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是日,人们郊游、登高,午祭天地。此俗到今,只留下吃煎饼、剃头理发之习。取意龙抬头,剥龙皮,昂首腾飞,消灾免难,一年无忧虑。&  端阳节 五月初五称端阳节,也称"端午"。相传古代诗人屈原这天投江自杀,后人把这天当作纪念日。是日,家家门上插艾条、包粽子、食角黍、饮雄黄酒,以示纪念。&  送寒衣 十月初一日,俗称"鬼节"。传说秦始皇修长城,民夫死者众多,到冬季亲属送寒衣时,亲人已故。为了祭奠死者的亡灵,人们把十月初一日当作送寒衣的日子,以示纪念。&  冬至 有吃糕的习俗,民谣:"过冬不吃糕,小鬼来圪瞧。"此日讲究改善生活,中午家家吃羊肉饺子。&  爆食 腊月初一日,有食爆米花的习俗,取意祛百病。&  腊八节 腊月初八为释迦牟尼成道日,佛教徒以香谷果实供佛,称腊八粥。这种纪念形式传入民间,此日早饭家家食腊八粥。&  祭灶君 腊月二十三日,有食粞瓜的习俗。传说这天灶君升天向玉帝汇报,人们以粞瓜祭灶,意在"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在这一天,平遥人讲究人人都要吃粞瓜日,打扫房间,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生寿  祝满月 ---境内居民以生孩子为喜事。旧时,生男孩称大喜,生女孩称小喜。第一胎孩子不论男女,都要祝满月,以示庆贺。满月的日期,男为29天,女为30天。也有在半月祝满月的,意取绊住, 希望孩子长命。祝满月以产妇娘家亲戚为主,姥姥家要送银镯首饰及衣服、小被褥等物。其他亲戚则送3尺布,叠成"山"字形状。主家回赠背心、枕巾之类以示感谢。80年代以后,除姥姥家之外,亲戚朋友大都送以礼洋。&  过生日 --- 境内庆贺生日之俗至今仍为普通。一般孩子周岁、三岁、十三岁比较隆重。亲戚一般送喜幛或孩子衣服,编一把铜钱锁,蒸一个面圈。主家回赠馒头和一截面圈。朋友一般贺以礼洋。中午设宴招待众客。&  祝寿 --- 老年人从60岁始,每10年庆贺一次。隆重者,亲朋好友要赠献寿桃(面制)、寿幛、寿联等,以祝长寿。午时,要在堂屋摆寿礼、烧佛香、点寿灯,"寿星"高坐,晚辈依次拜寿。拜毕,设丰盛喜宴款待众宾客,欢度一日。进入90年代,祝寿大都贺以礼洋。宴席多在饭店举行。&
  丧葬&  境内人故后历为土葬,富家丧葬,礼仪繁杂,挥金如土,以表孝心。贫者薄葬,礼仪从简。不论繁简,丧葬程序为停尸、报丧、入殓、烧纸、出殡、圆墓、过七等。一般于三、五天烧纸,五、七、九天出殡。犯忌不宜出殡者,则寄停他处,另择葬期。出殡之日,亲朋近友均参加。亲戚备有祭食、纸制冥物、礼钱、幛。灵前供祭品,家供在先,其余在后。祭食"八八"、"十大碗"、"白板" 等,每份供品留部分而回之。葬礼视家境贫富而异,富者鼓乐礼祭;普通之家鼓乐送殡,祭礼稍简;贫寒家庭则薄棺敝衣,从简办理。出殡时,鼓乐有一班、两班或三班;起灵抬柩有十六抬、二十四抬或三十二抬;执事有全班或半班。&
  祭祀&  境内祭祀活动,分为神祭和祖祭两大类。过去崇神者居多,有"无庙不成村"之说。一般家庭均设各种神龛。灶王、张公、家神、财神、门神、土地都是供奉对象。专业艺人将本业祖师或神供奉于家中突出位置,以示敬业。不少人家将佛像或观音菩萨像置于闲房,每逢初一、十五设供烧香,以示虔诚。迷信之中反映出人们祈求平安、富裕、家业兴旺之美好愿望。&  祖祭是对先祖的怀念。一般于年夕、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或祖祀日祭之。&
  迁居&  现在在农村多有沿用旧习者,择日开工,供奉土地神;开工期间讲究高挑红旗,以镇邪气。新房合顶时,要贴对联、放鞭炮,并宴请工匠,表示谢意。迁往新居时,要先"填宅",杀一只银红公鸡,以鸡血喷洒房院。搬迁时,要先搬进玻璃瓶子、案板、筷子、蜡烛、发面等东西,表示"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和"发福"之意。&&
 && 说话忌&  1. 逢年过节,忌说不祥之语。&  2. 包饺子忌说&没有了&。&  3. 吃饭忌说&吃完了&。
&&&&& 4. 煮饺子忌说&破了&、&烂了&。  &&&&& 5. 炸油食忌说&焦了&、&火大了&。&  6. 为老人备寿木忌说&割棺材&,要说&备喜寿&。&&&&&& 7. 人死亡忌说&死了&。小孩死亡说&丢了&,成年人死亡说&走了&,老年人死说下世、老了。  8. 男人到邻家闲坐忌说&串门子&,要说&道昔的了&。&  9. 小辈忌直呼长辈姓名,即使朋友、邻家,也要按其辈份尊称。&  10. 与人闲谈,忌议论他人是非,忌说有损别人和挑拨是非的话。&  11. 当面谈话忌讽刺挖苦,揭人之短,惯有&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之忌讳。&  12. 探望病人、尤其是重危病人,忌谈病情和影响情绪的话,要多说安慰的话。&  13. 对遭遇过天灾人祸者,忌提不幸之事,免引对方伤感。忌当面叫人绰号。&  14. 对有缺陷的人,忌说秃子、瞎子、拐子、锅子、麻子、疤子。&
  行为忌&  1. 客人或家人刚出门忌扫地。探望病人忌下午和夜间,要上午探望。&  2. 男子忌歪戴帽子趿拉鞋,女子忌蓬头散发敞胸襟。&  3. 女人坐月子,忌生人和男人入室。&  4. 女人生孩子后不满百日忌送客。&  5. 寡妇和不育妇女忌迎新娘。&  6. 女子出嫁后,忌在娘家过冬、过旧年,忌在娘家生孩子,忌在娘家与丈夫同宿。&  7. 人死在外,忌尸体棺材入村、入院、入室,要在村外搭棚停灵。&  8. 办丧事所用别人东西和所借器物,要给对方零钱,忌白拿白用。&  9. 父母亡日称忌日,每逢忌日忌饮酒,忌娱乐。&  10. 连续三年春节忌贴红对联,第一年不贴,次年蓝色,第三年灰色。&  11. 身穿孝服到邻家办事,忌戴孝帽,进门前要摘掉。&  12. 身穿重孝忌到婚嫁喜庆场所。&  13. 婚嫁迎娶,忌与同是迎娶者相遇。&  14. 相遇时要抛撒馍馍或点心,并用红纱遮盖新娘脸面。&  15. 借发面忌只借不还。借药砂锅忌送还,应等主家来取。&  16. 或以米放入药砂锅内,偷偷放在主家窗台上。&  17. 过年过节或喜庆之日,忌吵嘴打架,忌打餐具,尤忌打碗、打碟。&  18. 正月初五称破五,忌出门,商店忌开张。饭桌上忌敲碗敲筷子。&  19. 吃饭忌站着吃,忌满把手端碗。饭半忌入厕。&  20. 男女均忌人前放屁,枕头上坐,炕上圪蹴,椅子上蹲。&  21. 坐着时忌两腿晃动。家中来客,忌打骂孩子。客人闲坐主人忌看钟表,忌卧床说话。&  22. 人在门口站,忌一只脚在门槛里,一只脚在门槛外。&  23. 逢年过节亲友赠送食品,要酌情回赠,忌实来空走。送人食品,忌4个或8个。&  24. 男子和小孩,忌在水口前撒尿。忌向人泼水。&  25. 夜间,忌向院中乱泼脏水。&  26. 忌小孩衣服挂在室外。&  27. 吃梨忌两人分吃。院中忌枣树、梨树同栽。&  28.门前忌栽柳树、杨树。&&&&&& 农林牧习俗  旧时,邑人在农、林、牧业生产上习俗繁多,多有讲究。&
  一. 农业习俗&  1. 雨后出现彩虹,红色多,宜种高粱;&  2. 黄色多,宜种谷子;白色多,宜多种棉花;&  3. 入伏之日下雨,有&下破母伏头(双日),灶台长蘑菇;&&&&&&&&&&&&& 5. 立冬之日与大年初一天气好,来年粮食能丰收;  &&&&&&&6. 小雪之日落雪,来年粮食收成好;&  7. 正月二十八日,天气晴朗,来年可多种棉花和高粱;&  8. 每年庄稼上场入仓前,要在打场内烧香上供,以庆丰收;&  9. 打场时忌说不吉祥语言,只能说多,不能说少。&
  二. 林业习俗&  1. 农村喜在房前屋后栽植树木,以枣树为多,也有其它树木,有&前槐后柳,富贵常有&的说法;&  2. 独院一般(四合院)不栽树。多在外院或偏院栽植。花椒树忌在里院栽植;&  3. 每年腊月初八早晨吃软米粥时,要将软米粥置于每棵枣树上一点,以示上供,盼树长得茂盛;&  4.畜牧饲养方面,修筑猪、羊圈舍宜北忌南;&  5. 骡马圈东、西为好;&  6. 喂养牲畜,有&牛喂三九、马喂三伏&、&水温草碎料拌匀,弱畜分槽最要紧&等讲究;&  7. 牧羊多采用群养法,一般清明至白露前,由牧羊人把羊群带到丘陵山区集中放牧,冬春在村舍喂养。 (来源:平遥县信息中心)
平遥面食品种繁多,制作精细,吃着可口,有三大特点:
1、花样多,一面百样吃,炊手能做近百种面食;
2、用料广,白面、红面、豆面、荞面、莜面、玉茭面、米面多种杂粮;
3、能蒸、煎、烩、煨吃,凉拌吃,还能煮、炒、焖吃。
还有两大讲究:1.浇头、菜码; 2.一面百味。
&平遥面食品种繁多,制作精细,吃着可口,有三大特点:
1、花样多,一面百样吃,炊手能做近百种面食;
2、用料广,白面、红面、豆面、荞面、莜面、玉茭面、米面多种杂粮;
3、能蒸、煎、烩、煨吃,凉拌吃,还能煮、炒、焖吃。
还有两大讲究:1.浇头、菜码;&&&&&&&& 2.一面百味。
【原料】精粉250克,高粱面250克,清水250克。
【制法】①把精粉用清水125克和起待用,高粱面用清水125克和起待用。
②把和好的精粉面团擀开包住高粱面团,上案板用擀杖擀成0.3至0.4厘米的薄片,用刀切成10厘米长的窄面条,下开水锅煮熟即成。
【特点】红白鲜亮,清爽利口,可浇各种卤汤。
【原料】豆面300克,精粉200克,水300克。
【制法】①将两种面掺和在一起,倒入盆内加适量水用筷子搅匀。
②把和好的面放入捏钵内,把压头放上,锅内水沸后,双手大拇指压上,其它四指捏钵体,把面挤压进锅里,煮熟后捞出放浇头即成。
【特点】筋道利口,风味独特。
【原料】精粉500克,清水350克。
【制法】①将面粉倒入盆内,加水用筷子搅匀,稍醒待用。
  ②沸水锅前,用右手握面,将面从手指缝挤压出去煮熟捞出即成。
【特点】民间风味,方法独特。
【原料】高粱面、白面或两掺,土豆、胡萝卜等菜。
【制法】①将土豆或胡萝卜用擦子擦碎放入盆内,将面掺入菜中,加少许水拌成颗粒状上笼蒸。
  ②蒸熟后用熟猪油或菜籽油热炒,加入油、盐、葱、蒜调料。
【特点】调料味浓、热和清香。
5.和儿(发糕)
【原料】玉米面或加白面、豆面。
【和面】加凉开水调成稠状,发酵。
【制法】面发酵后加碱中和摊入笼中上笼蒸,熟后切成菱形即成。
【特点】制作简单,食用香甜。
【原料】小米面、高粱面、玉米面与白面或绿豆面混合。
【和面】用温水调成稀糊状。
【制法】将和好的面摊在铁鏊上慢火煎成,熟后呈圆形薄片,可卷豆芽、土豆、香菜、调料之类食用。
【特点】制作方便、食用方法多,可满足不同口味。
【原料】白面。
【和面】瓠子或西葫芦用擦子擦碎,入白面、水、食盐、搅拌成稀糊状。
【制法】将调好的面摊于一器皿内,置铁鏊于火上,倒入少许油,待油温热到九成时,将调好的面适量摊于铁鏊,摊约0.5cm厚,使油翻煎即成。
【特点】色泽金润,亦菜亦面,油而不腻,常吃不厌。
  【原料】玉米面掺少许白面。
【和面】面中加温水调成稀糊状,发酵后加碱中和。
【制法】将和好的面盛入&和煎鏊子&(一种铸铁圆形模具,其底中部凸起,圆围成槽,有铁盖)焙烙即成。
【特点】味甜,软,色润诱人。
9.角儿(水饺、扁食)
【原料】白面。
【和面】用凉开水(与室外温同)将面和好,一般不干硬不稀不粘手为宜。
【制法】将面揉匀揪成栗子大小的面团,揉圆压扁,用擀面杖旋转擀成薄皮,中间包馅,馅料多用猪肉加白菜,羊肉加胡萝卜,韭菜、粉条、豆腐加炒鸡蛋等,包好后沸水煮熟即可食用。
馅料荤素不限,饺子包法多样,有麦穗状、扁状、元宝状,民间食用多为核桃状。将右手食指弯曲与拇指呈椭圆状,其余三指分开,将对折捏好边的饺子放于食指与拇指间,左手与右手形状类同,两手五指交叉,向里收拢,饺子便可成核桃状,民间俗称&相公帽&饺子。煮熟即可食用。
【特点】适合各种口味食用,嫩润爽口。
10.煮 圪 瘩
【原料】玉米面加少许黄豆面。
【和面】用沸水将面和成面团。
【制法】将面团揪成小团,拍制成5cm左右饺状与小米稀饭一起煮熟即可食用。
【特点】属粗纤维食品,经常食用,有助于消化,味甜、清爽可口。
【原料】高粱面、荞麦面。
选一种面粉,视面干湿程度约面:水为5:1,均匀撒入锅内凉水中,用木棍不断搅动,边撒边搅,使之渐熟而不糊锅,呈凉粉状,可冷调、熟炒食用,调料以葱、蒜、大料水、炸酱为宜。
【特点】食时蘸以调料,入口直接吞咽,不必嘴嚼,滑溜爽口,开胃。
【原料】白面。
【和面】白面加少量温水,搅成絮状物。
【制法】用筷子将絮状物徐徐拨入沸水中煮熟,可加荷包蛋、青菜,烹入油、盐、碎葱,加调料即成。
【特点】易于消化、吸收,是年老体弱或病后调养的上佳面食。
【原料】白面。
【和面】白面加油、温水和成团,白面加鸡蛋、红糖水和成另一团面。
【制法】将两团面揪成小团,用两块颜色、质地不同的面层叠相间,制作成不同面花、佛手、如意等象形物经油炸而成。
【特点】形象各异,民俗面艺,趣味浓厚,味甜、质酥、脆,已成当地逢年过节必备待客之品。
【原料】软小米面、软糜子面或软大米面。
【和面】用开水把面和成面团。
将和好的面团揪成小团,揉成馍馍状上笼蒸,一般时间应长一些,以45分钟为宜,出笼后再揪成小团,捏为皮壳,中间加馅,馅多为豆馅或菜馅或红豆加红枣共同煮熟后加糖研碎,菜馅为萝卜切成末状,经开水冲泡滤水而成。包馅时手法同包扁食相似,对折捏边,呈扁而半圆形置沸油中炸熟而成。
【特点】味醇、酥、甜,色润诱人,民间取&高&的谐音,有&节节高、年年高&的叫法,是婚丧寿宴、礼宾待客的上乘佳品。
15.掐圪瘩(杂面)
【原料】普通白面粉或白面掺高粱面。
【和面】基本与擦圪蚪和面要求相同,初时面可稍硬,放置约30分钟至1小时,面团醒匀后揉匀,此时面握手中柔韧,软硬适度。
【制法】醒面揉匀后,揪出约拳头大小面团,捏成长条片状,厚约0.5cm,搭于手背,右手掐面时左手持面,则搭绕于左手背,反之搭于右手背,令面条外露出持面一手指端外2-3cm,待前端锅内水沸后,右或左手食、拇二指从面条外露端部,快速掐下约一分硬币或指甲盖大小的小面片,随掐随捻,使面片呈中间薄、四周略厚的凹形面弹入沸水中,掐入锅内的面片适量并熟透后,捞出浇卤或炒食。
【特点】状似鼠耳,爽滑可口,又不需任何工具,加工方便,尤其配以卤汁或蔬菜调味时,每块面中凹陷部分都可蕴积少许调味汤汁,增加可口性,为当地主要面食之一。
【诀窍】和面水过多则粘手又不利成形,水过少则面干,不易捻成凹陷状,食用时干涩不爽。若面稍硬,放置醒匀后,一般便软硬适中。掐时要干脆快速,以免出现拉断、毛刺、边缘不整;掐时还要避开锅的正上方或蒸气密集处,以免蒸气烫伤或面条发粘。
16.掐圪瘩(白面)
【原料】白面一斤。
【辅料】香油1.5两。
【制法】用冷水把面和起(硬些),用冷水斩出来,揉光,撕成小块按扁,抹上油,锅开了,用手指头撕住面,往上撕地卷起来(成为黄鼠耳朵样子)扔进去煮一会即成。
【原料】普通白面粉、或白面掺绿豆面、高粱面。
【和面】和面程序与擦圪蚪相同,但加水量较多,面团较软,和好后,需略放置醒匀。
【制法】面团醒匀后,揪成大似拳头的面块,置于抿床(当地加工的专用面食工具,用薄铁板每隔1厘米以上打一排错位圆孔,直径0.3-0.4cm左右,固定在木架子上)板上,用木质抿拐子反复滑解挤压,使面团受压分别由各小孔圆形条状入沸锅中,如无抿拐子,也可以参照擦圪蚪加工方法抿入,只是用力时由上往下压的力量相对要大一些。
【特点】形状圆润,美观,配以辣味卤汁或葱、姜、香菜、香油,除常用佐料外,辅以陈醋、薰醋,是清汤面食的最佳面食。
【原料】白面或白面加绿豆面。
【和面】和面用水要求同抿圪蚪,面团比之更软,以难以堆放成形为度。
【制法】醒匀后的面团揪成约茶杯大小的面块,略揉成粗条,塞入河捞床槽内(河捞床的专用工具,钉好的平木架两端加底座或木腿,木架中间掏空后安置一铁筒状容器,底部封闭的一铁板上凿细孔),面团置于槽内后,持压柄一端固定于木架,柄中间安装木质压柄或圆铁棍,粗细约10cm左右正好与内径同,用力挤压,使面受挤呈圆粉条状漏入沸水锅中,煮熟捞出。配料同抿圪蚪相似。
【特点】条长且匀,易熟,口感滑溜。
 【原料】白面或白面掺加高粱面。
 【和面】室温水,可略加少许盐,化匀后边加水边搅拌,直到面粉大部拌成絮状后,揉压成团,放置醒匀,和成的面团要求既无干面又要光滑且较硬。用手揉压成厚饼状,用擀面杖将面饼转圈擀开,擀到可卷在面杖上时要随擀随洒面扑(干面粉),以防粘连。擀成薄皮时,或反复叠卷或卷在杖上纵向切开,依个人食用习惯切成粗或细匀称的面条,或柳叶、菱形,入沸水煮熟。
 【特点】形状美观,辅以调料、蔬菜,色形味俱佳,是主要面食之一。
&& 【诀窍】和面时加盐会使面条不易折断、韧劲强。面稍硬但要适度,过硬则切时易出面刺,过软则易粘结成块。
20.搓鱼(方言钱鱼)
【原料】白面或白面掺入少许高粱面。
【制法】白面用室温水和成面团,软硬似掐圪瘩面,先揪出小面团,揉成指头状条,夹于食、中指间,向手掌心部略露一端便于揪取,以另一手揪取约玉米粒大小的面团二至三个(视熟练程度,初学可从一粒面团开始),错位放于掌心,两手掌相搓,使面粒呈梭状,约1寸长后压扁,拨放于面案或盘中,施以面扑(洒干面粉),以防粘连。搓至所需食用量后,入沸水中煮熟捞出。
【特点】形似鱼儿状,入口滑爽,咀嚼有力,可浇卤,肉丝或蛋炒口感更佳。
21.圪朵朵(方言圪堆堆)
【原料】白面、或白面掺入少许高粱面。
【和面】用搓鱼和面方法和面。
【制法】起始方法同搓鱼,将面揪成如大豆或熟黄豆大小的小面团置于手掌心,另一手拇指摁压滑行,使面呈卷曲形,先置于面案板或盘中,施以扑面,防粘连,抿够所需用量后入锅煮熟。
【特点】易粘调料,口感柔韧,咀嚼有力。
【原料】高粱面、白面或两面相掺
【和面】高粱面用温水和起,如掺白面需待面温凉至室温;白面以室温水和起,软硬适中。
【制法】将面擀成宽约7-8cm,厚约0.5cm长条片状,用刀切成薄片状面条,切时刀距掌握在0.1-0.2cm间,随切随拔放入沸水中,煮熟捞出。
【特点】吃时口感韧劲,调以辣椒西红柿汁或辣椒炒酸菜,独具风味。视个人口味,也可配其它菜蔬调料食用。
【原料】白面。
【和面】和成手擀面面团,也可略软于擀面面团。
【制法】将面团擀成薄片,施以扑面,切成宽3cm左右长约10-15cm面片,入锅煮熟后捞出即可蘸调料汁食用,也可浇以冷水以防粘连。蔬菜可单独调入食用。调制蘸料以酸、辣为宜,可与切板板调料相似。
【特点】捞出后蘸以备好的调料汁食用,口感好,易消化。
【原料】高粱面。
【和面】热水和成软面以手握面不会自动流溢为度。
【制法】抓取一小块,将面略用力挤握,使面从五指缝间挤出呈不规则条状入沸水煮熟。
【特点】易消化,是低糖、低脂饮食,辅以辣椒汁炒酸菜或西红柿口感较好。
【原料】精白面粉、豆角或不易吸水的块茎类硬质蔬菜。
【和面】将面粉用室温水和成擀面样面。
【制法】将面团擀成薄片,切成短面条或斜面条待用。将豆角洗净抽丝,折断或切丝然后入铁锅内炒,待调料均匀炒粘于蔬菜时,加水到将漫住炒菜,将切好的面条,均匀逐层摊撒到菜上,加盖后温水蒸腾。待面、菜同熟,即水刚好用完而菜和面均焖至熟透时,离火拌匀面、菜即可。&
【诀窍】撒入面条后切不可搅拌。如中间发现水少,可揭盖将调料水均匀细密撒入面上或顺锅壁轻轻流下。
【特点】入口香味极浓,营养丰富,炒菜时可依个人口味加入少许肉丁或肉片,熟后食用时拌以青辣椒、葱、蒜研细捣汁的佐料或清炒青辣椒口味更佳。
【原料】白面。
【和面】同擀面方法同。
【制法】将所需蔬菜炒至快熟时加开水,撒入擀切好的面条同煮,加锅盖。随着锅内汤汁减少,蒸气由锅底上冲,形成的锅面气泡破裂发出喔喔声响即可食用。
【特点】面菜同煮,营养较全,调料均匀,别具风味。
【原料】小米、白面或白面掺入少许高粱面、绿豆面。
【和面】根据各人爱好和成擀面或擦圪蚪面。
【制法】①将擀好的面切成面条或做成擦圪蚪待用。②锅中放水加入适量小米熬汤,小米煮开后煮入蔬菜,如白菜、胡萝卜、菠菜等,等水开时煮入面条或随手擦入擦圪蚪煮熟,食用油加热煎入盐、葱等,待油热之际烹入锅内即成。
【特点】营养全面,油花满布汤中,别有风味。
【原料】黑菜、白面。
【加工】①黑菜制作:取新鲜干净的胡萝卜叶茎(多于秋季收获时采用),拣选后用水冲干净,以开水略浸煮,趁热(未二次污染时)捞出切成碎段。为防止二次污染,入瓮内加凉开水,上压青石使菜不暴露于水面外,隔离空气以防霉变。
  ②白面和成擀面面团或将面置于器皿中调成稀糊状。黑菜煮入锅内,待水开后将擀好的面条或面糊边缓慢倾倒入锅边,边搅边拌匀,煮熟后烹入热油煎好的佐料。同连米饭烹油方法相同即可。
【原料】精面2500克,水1500克,碱面25克,盐少许。
【制法】①将面粉和盐面一并放入面盆中,一手倒水(水温要冬暖夏凉春秋温),一手和面,打成穗子,使面粉与水全部搀和后揉光成团,再用双手蘸水摸匀,摸到盆净面光,不粘手为止。用净布盖上饧约半小时。
②将碱面用水100克化开,成碱水。
③面饧好后,取二分之一面团用双手蘸抹碱水搓成长条,两手各拿面的一端,提离案板,慢慢溜条,即上下晃长,两手合拢旋成麻花形,这样反复晃动六七次后,当粗细均匀时入在条案上撒上干面扑滚匀后手提两端,离案甩成长条,再放在案上,去掉两头成对折两条,一手捏住两个端头,另一手的四指套在两根面条的另一端,悬空拿起,两手同时用力抻拉,并上下抖动,反复拉六七次。边拉边滚面扑,将面拉成细香炷粗的条(64根),下开水锅。将面均匀地撒在锅内,即成。
【特点】柔软、筋韧、光滑。
注:拉面是山西的名产,为山西省的四大面食之一。特别是晋中市平遥县的拉面最为著名,此面食适宜浇配打卤或各种浇头。拉面的技术性很强,要制好拉面必须掌握要领,即和面时要防止脱水,晃条必须均匀,出条要均匀圆滚,下锅要撒开,防止蹲锅疙瘩。拉面根据不同口味和喜好还可制成小拉面、空心拉面、夹馅拉面、龙须面、扁条面、水拉面等。
【原料】精面1000克,水500克。
【制法】将面倒入盆里,用水和起(水温:冬暖,春夏秋凉),打起穗子,揉匀揉光,稍饧后,擀成1分厚、7-8寸宽的长条,然后撒上面扑(最好是精面扑)叠成六层,放在特制的光滑小木板(俗称拨面板)上,用特制的两头带把的拨面刀,两手各执一头,一刀一刀地往前面拨出,每分钟90刀,下锅里煮熟即成。
【特点】面条呈三棱形。吃着筋滑利口。
注:此面誉称山西平遥四大面食之一,晋中平遥人民普遍食用。吃时可配素荤浇头或打卤,吃汤面亦可。
【原料】精粉1000克,水500克左右。
【制法】将面放入盆中,加水和好,略饧,再揉匀揉光,揉成后头大、前头小的圆柱面形,左手托住和好的面块,右手执削面刀,先从面块的里端开刀。第二刀接前部刀口上端削出,逐刀上削,削成扁三棱形宽度相等的面条,直接削入开水锅煮熟即成。操作过程中,要掌握刀口与面块的角度。
【特点】形为柳叶,三棱两端尖,标准长度不过25公分,吃时筋、韧、利口。
注:此面食适于浇各种荤素浇头、打卤,亦可炒着吃。削面刀的铁片呈圆弧形。削面时掌握刀与面的角度,否则易削成片状。速度每分钟90根。此面食用比较普遍,各地均有。
32.剔尖(白面)
【原料】面粉1000克、水600克。
【制法】将面倒入面盆,先用500克水把面和起(水温&冬热夏凉春秋温),再分别将余下的水扎入面内,双手揣匀,揣到盆光、手光、面光为止,用净布盖上,饧半小时。饧好后取二分之一放入挤满盘,左手托盘徐徐旋转,右手拿一根竹尖筷子(长一尺二寸,一头削成三棱形的特制竹筷)。用筷子贴住盘边由上而下,拨成两头尖、三寸长的鱼肚形条,直接拨入开水锅里煮熟即成。
【特点】光滑筋软,易消化。
注:剔尖是山西晋中平遥人民最喜爱吃的一种面食,口感最佳。吃时配浇生煎猪肉味道最美、也可以配浇其也荤素浇头或打卤,炒上亦可。
33.剔尖(杂面)
【原料】白面、白面掺加绿豆面或高粱面。
【和面】将面置盆中或其他器皿中,由干到湿注水调成稀糊状,调匀。
【制法】将糊状调好的面置于碗中,一手持碗略倾斜于锅上,使面糊将溢出碗沿,另一手持一稍细、削尖的竹筷(也有专用的铁杆子),将溢于碗沿的稀面顺势拨入锅内,煮熟后呈不规则的条状面食。
【特点】易消化,类似于拌汤类面食。
【制法】将和好的面,放在案条上,揉匀或搓成长条,双手提两端稍晃,但手不须蘸碱水。然后撒面扑,再搓成长条状,捏成片形,略饧后用刀横切成小手指粗,撒匀面扑或抹匀香油,逐根或几根并拉,拉成细条投入沸水锅内,煮熟即成。
【特点】此种制法并不用碱,味道纯正,制法简单,一般为家庭所用。
【原料】精面500克,水250克。
【制法】将精粉倒入盆内,一手浇水,一手和面(水温:夏凉、春秋冬暖),打成穗子和成面团,揉匀揉光,稍饧后,放在案板上,擀成约2公分厚的大片,用刀切成1寸左右宽的条,然后左手拿条,右手将面揪成拇指头肚大的小片,投入开水锅里煮熟即成。
【特点】做法简单,吃着筋滑,适于浇各种荤素浇头,打卤,亦可煎炒而食。
注:此面为晋中平遥常吃的一种面食。
【原料】精面500克,水250克。
【制法】把面倒入盆里,加入水搅匀,团成面团即可(不能多揉,水温是冬春热夏秋暖)。然后将扁眼&擦子&横架于锅沿上,左手按住擦子一头,右手握一块面,放在擦子上向前方一下一下地推擦,使面擦在开水锅里煮熟即成。
【特点】曲花短条,易嚼,好消化,筋滑利口。
注:此面还宜配用高粱面、细玉米面、杂豆面进行擦制,味道和口感别具特色。
【原料】精面500克,水250克。
【制法】①将面倒入盆里,加入水和起(水温:冬热、夏凉)打起穗子和成面团,揉匀揉光。
  ②面团稍饧后上案,再次揉光,擀成约2分厚的面片,撒上面扑,用刀划成1寸宽的长条。然后左手执面片,面片头端朝上,右手食指和拇指揪下指头肚大小的面块,反方向搓捻(即食指朝下捻,拇指向上搓,一般是连揪带搓,同时操作),使面块成为猫耳朵形(凹肚形),使它从手的上端(即脸的前端)翻跳入开水锅内,煮熟捞出即成。吃时可配各种素荤浇头,亦可配以素荤佐料制成各种炒面。
【特点】形如猫耳,利、滑。
注:猫耳朵吃着筋滑利口,深受群众欢迎。
38.猪肉炸酱面
【原料】肥瘦猪肉250克。
【辅料】花椒油75克,酱油50克,豆瓣酱50克,葱、蒜、姜各少许,湿淀粉适量。
【制法】①将猪肉剔筋剁成米粒小丁,葱切成葱花,蒜切片,姜切成末。
  ②炒勺上火放入花椒油,待油热后投入猪肉小丁(或末)进行煸炒,待肉丁(末)水分煸尽即将出油锅时,加入豆瓣酱、葱花、蒜片和姜末,再略微煸炒,然后加入酱油、盐、味精、绍酒和少许高汤略炒,即成猪肉酱。
【特点】制作容易,香而不腻。
注:猪肉炸酱分干稀两种,可根据不同口味和喜好随意选食。如喜吃牛、羊肉者,亦可使用牛、羊肉制作,制法类同。
39.鸡蛋炒饭
【原料】鸡蛋2个,煮熟拨鱼150克(约含干面量,其他各种面食亦可)。
【辅料】食油80克,蒜苔段50克,酱油、花椒、蒜片、姜末、精盐、葱花各少许。
【制法】①鸡蛋磕入碗内,加少许精盐搅匀。瓢上火放食用油40克,待油热后,倒入蛋液炒成碎蛋块,盛入碗内备用。
  ②瓢重新上火放食油40克和少许花椒,油热后,捞出花椒,投入葱、姜、蒜、蒜苔段及拨鱼翻炒,随后加入酱油、鸡蛋块,翻炒片刻,盛入碗内即成。
【特点】香醇不腻,软嫩适口,富有营养。
40.什锦炸酱面
【原料】春笋、香菇、水发腐竹、油豆腐、豆腐干、油面筋、黄瓜、鲜蘑菇各50克,鸡蛋2个、豆瓣酱50克。
【辅料】花椒油100克,葱花、姜末、蒜片、精盐、味精、湿淀粉、香油各少许。
【制法】①将春笋、香菇、鲜蘑菇、腐竹、腐干、油豆腐、黄瓜等切成筷头丁。鸡蛋磕开加入少许味精入油锅炒熟,拨散(或切成小块)。
②锅上放入花生油,油热后,放入豆瓣酱煸炒一下,郁后投入葱花、姜末、蒜片略炒,然后再放入切好的什锦菜丁煸炒,加入食盐、味精翻炒,再加入炒熟的鸡蛋及高汤200克左右,勾少许粉芡,淋入少许香油即成。
【特点】味鲜清素,一般为素食者所用。亦可添加或更换为肉丁、火腿丁、虾丁、海参丁、鱿鱼丁等,烹成荤什锦炸酱,制法相同。
41.羊肉水饼
【原料】白面500克,羊肉250克。
【辅料】花椒水150克,酱油50克,胡萝卜500克,大葱100克,香油50克,姜末少许,味精、精盐适量。
【制法】①将胡萝卜剁烂,压出水分(注意勿挤得太干)。②羊肉、大葱分别剁碎。③先把羊肉放在盆里,加上酱油、味精、花椒水、姜末和精盐,反复一顺搅起,再将胡萝卜、大葱末倒入一起拌匀。③把面和好,揉光稍饧后上案搓成长条,揪成60个小剂子,按扁,擀成小圆片。④一手托面皮,一手用筷子将馅放在皮上,然后用双手大拇指和食指将皮捏住。⑤下入开水锅煮10分钟左右即成。
【特点】馅嫩,滋味醇香。
【原料】白面五斤。
【辅料】油一斤、碱子少许,糖面,酥子(面:油=3:7)。
【制法】从五斤面内取出七两,再取三两油拌成酥子。再取出半斤面蒸熟,和糖配在一起,把一两油加入拌匀。把剩下的面用温开水和起,擀开,把酥子擦上卷起来,成细条,撕成50个小块,捏成皮,包上糖面,压扁,十字擀两下。等鏊子烫手时,面向下齐放入周围,烫住皮后,再把背面向下,在烤箱内烤熟即成。
【特点】外酥里甜。
【原料】白面10斤。
【辅料】油2斤,食盐,碱面少许,底油。
【制法】从十斤面中取出七两,再用油三两和食盐拌成酥子。再用1.8斤面起成起面,和剩余的白面用温开水和在一起,撒上少许碱子揉匀,撕成50块,一只手拿面一块,把面推开,将酥子抹一点,卷起来,用刀从中切开,两块并在一起,再盘成圆卷,按开擀开,翻过来把面上抹上少许油,鏊子烫起手时放上,烫住面,烤到八成时,翻过来再烤一会儿即成。
【特点】入口绵香。
44.半圪塔酥饼子
【原料】白面十斤。
【辅料】油二斤、食盐三两、碱面少许。
【制法】从十斤面中取出三两,和食盐、油拌成稀酥子,再用1.7斤起成起面,剩下的面用温开水和得稍硬些,加入起面和匀,撒上碱揉匀,滚成细条,撕成25块,每手各拿一块推开,把酥子抹上卷起来,用手包成圆形,用刀把周围旋开,按扁擀成圆形,鏊子烫起手时,放在周围,烫住皮后,用刀从中切开,翻转再烫一会儿,面向里下炉烤到五成熟,翻转再烤一会儿即成。
【特点】外焦里嫩,美味适口。
45.半圪塔油旋
【原料】白面十斤。
【辅料】油二斤、食盐二两、碱面少许。
【制法】用白面七两、油三两和食盐拌成酥子,再用1.8斤面起成起面,和剩余的八斤用温开水和在一起,撒上少许碱子揉匀,做成细条,撕成25块,一只手拿一块,把面推开,把酥子抹上卷起来,并再次卷回来,按开擀开,翻转把面上抹上油,鏊子烫起手放上,烫住皮从中切成两半,面子向里烤到八成时,翻转,再烤一会儿即成。
【特点】入口绵虚。
46.烤格扭子
【原料】白面十斤。
【制法】用三两白面和食盐、油拌成稀酥子,再取出1.7斤起成起面,用温开水和的稍硬些,加入起面和起,撒上碱子揉匀,滚成细条,撕成50块,把块推开,抹上酥子,分开拆迭成块,按扁,扭住,鏊子烫起手时放入,烫住皮时,下炉面向上平烤到对称,翻转再烤一会儿即成。
【特点】外焦里脆,入口甜香。
【原料】白面十斤。
【辅料】小豆1.3斤,白糖、红糖各一斤,玫瑰一两,香油三斤半(麻油也行),水粞二两,碱面五钱。
【制法】将小豆煮熟,在锅里炒出来凉干磨成细面,用小箩箩出来,把红糖、白糖、玫瑰和豆面搅匀,用半斤油和起,再从十斤面中取出二斤,用一斤油把二斤面和起。把剩余的八斤面和二斤油、水粞、碱面,用温开水和成掐圪瘩面,擀开把酥子擦在面上卷起来,滚成细条,撕成100小块,把每小块按开,把配好的澄沙馅包入面内,按扁擀成长方形,折回来用小擀杖当中轻轻擀一下,成为牛舌头,上面抹少许油,鏊子热了时放入,来回转动,面向里放入炉内,烤到五成熟,翻转再烤一会儿即成。
【特点】酥甜美味。
48.起面饼子
【原料】白面十斤(制成品50个)。
【辅料】油一斤、食盐三两、碱子半两。
【制法】先从十斤面中取出二斤面起上,再取出三两面和食盐、油拌成糊状,剩余的面加入碱子,用温开水和成比掐圪瘩面硬些,滚成细条,撕成50块,一块一块擀开,抹上酥子卷住,扭住,按扁擀开,放入鏊子上,烤的烫住皮,面向里下炉,熟到五成时翻转,再烤一会儿即成。
【特点】外焦里虚。
【原料】白面一斤(制成品六个)。
【辅料】油一两、食盐少许。
【制法】将面用温开水和起,擀开,把一半油与食盐抹上,卷起来,撕成小块,擀开抹上油,上鏊子两面烫成金黄色,熟了为止。
【特点】美味可口。
50.葱花烙饼
【原料】白面一斤(制成品六个)
【辅料】油一两、食盐少许、葱花一两
【制法】把面用温开水和起,擀开,把葱花一两、一半食油、盐拌起,抹在面上卷起来,撕成小块擀开,抹点油,在熬子上烤到五成左右,成为金黄色即成。
【特点】外焦里嫩,干巴脆。
51.香猪油烙饼
【原料】白面一斤(制成品六个)。
【辅料】香猪油二两,葱花一两,五香粉一袋、生姜米、食盐少许。
【制法】将面用热水和起擀开,再把香猪油剁碎,把葱花、生姜米、料面、食盐加进去剁成馅子抹在面上,卷起来撕成小块,擀开扭住再擀成圆形,在鏊子上两面烫到五成左右,成为金黄色即成。
【特点】荤素美味。
52.南瓜糊塌
【原料】白面一斤(制成品十个)。
【辅料】南瓜半斤,料面、食盐、葱花少许,油半两。
把南瓜擦成丝,和面拌起(软一点),再和辅料拌匀,鏊子热了淋少许油,把面用小铁勺放在熬子上,摊平(圆形),两面烤焦即成。
【特点】美味可口。
53.茭瓜(西葫芦)糊塌
【原料】白面一斤。
【辅料】茭瓜半斤(辅料同上)。
【制法】(同南瓜糊塌一样)。
【原料】白面一斤、羊肉半斤。
【辅料】胡萝卜一斤、大葱半斤、生姜二钱、海盐一两、胡麻油一两、香。油五钱、五香粉一钱。
【制法】用温开水和起面,先把羊肉、大葱、生姜剁在一起,胡萝卜削了皮剁碎,然后和肉馅放在一起,制成馅捏起来,一斤面做三十个,上笼蒸半小时即熟。
【特点】味美好吃。
【原料】白面一斤、羊肉半斤。
【辅料】胡萝卜一斤、大葱半斤、生姜二钱、胡麻油一两、香油五钱、五香粉一钱、碱面二钱。
【制法】把白面起了,用碱水放正,先把大葱、羊肉、生姜剁在一起。胡萝卜去皮,洗净擦下,剁碎,然后和辅料剁在一起,一斤面做二十个,上笼蒸半小时即熟。
【特点】外焦里绵,味道很好。
56.生炸油糕
【原料】软米一斤、红小豆(芸豆)三两。
【辅料】红糖六两、桂花酱少许。
【制法】把软米泡上一夜,再用清水冲两次,碾成细面。把小豆煮熟,放在筛子里拿木勺抿烂,再拿布包澄出来炒一下。把红糖、桂花酱放在一起成馅,再用温水把糕面和起成面席,揪成小剂,把小剂捏成皮,包入馅子,捏好。过油炸出来即成。
【特点】外焦里绵,香甜好吃。
【原料】软大米一斤、红枣6.5两。
【辅料】胡麻油二钱。
【制法】将米泡上一夜,用清水冲上两次,碾成细面,把红枣蒸熟,用专制蒸笼连锅坐在火炉上,放一层面,加一层枣,五六层时加盖蒸二十分钟后,下笼晾凉,用刀切开食用。
【特点】又软、又甜、又好吃。
58.枣儿油炸糕
【原料】软米一斤、豇豆四两、红枣八两。
【辅料】胡麻油四两。
【制法】软米泡上一夜,用清水冲上两次,碾成细面,上笼蒸成面席,把豇豆、红枣蒸熟,用勺子擦烂,一斤做三十个,过油炸出来即成。
【特点】外焦里绵,香甜好吃。
59.云子糕【原料】软米一斤、红枣六两。
【辅料】胡麻油二两。
【制法】把软米泡上一夜,用清水冲上两次,碾成细面,用笼蒸成面席,把红枣蒸熟,把糕面擀开,将红枣包在里头,卷住,用刀切成小块,过油炸出来即成。
【特点】味美好吃。
【原料】软大米六两。
核桃仁、甜杏仁、瓜籽仁、花生仁、桃仁各二钱,白糖四两,熟白面四两,油四两,芝麻、青丝、红丝、桂花酱、玫瑰各少许。
【制法】将软大米洗净,用冷水浸泡一二个小时,换水洗净,放在碗内,加适当的水上笼蒸熟。把白糖三两、熟白面、五仁(把五仁剁碎),少量油、水、芝麻、青丝、红丝、桂花酱、玫瑰和成馅子,把蒸熟的软大米揉好,用手做成十二个小圆形片,把馅加入做成板糕,下油锅炸熟后,夹入盘内,洒上青红丝和白糖即成。&
&蘸糊糊&是平遥人的一种粗粮吃法,也是母亲最爱吃的粗粮主食。说母亲爱吃&蘸糊糊&,那是一种无奈,在那吃供应粮的年代里,粗粮比例大,细粮比例小,粗粮该怎么吃,是人们最犯愁的事,如玉米面窝头,越吃越不想吃;高粱面&河捞&,越吃越&烧心&。但母亲对粗粮却有办法,那就是经常做&蘸糊糊&吃。
&蘸糊糊&主要用高粱面做,做法也很简单,把面搅到水里,温火慢...&
&&&& &蘸糊糊&是平遥人的一种粗粮吃法,也是母亲最爱吃的粗粮主食。说母亲爱吃&蘸糊糊&,那是一种无奈,在那吃供应粮的年代里,粗粮比例大,细粮比例小,粗粮该怎么吃,是人们最犯愁的事,如玉米面窝头,越吃越不想吃;高粱面&河捞&,越吃越&烧心&。但母亲对粗粮却有办法,那就是经常做&蘸糊糊&吃。
&&&&&& &蘸糊糊&主要用高粱面做,做法也很简单,把面搅到水里,温火慢慢熬,并且不停地搅,一直熬成糊糊状,可以用筷子把面糊糊夹起来,糊糊就做好了。然后往油锅里倒上油,烹上葱花调料辣椒面,再加水熬成汤,&蘸糊糊&的两道工序就完成了。
&&&&& &蘸糊糊&的做法简单,吃法却有讲究,主要体现在&蘸&上。把糊糊舀到碗里,小碟里倒上调料汤,手持筷子夹一块糊糊,放在汤里蘸一蘸就可以吃了。&蘸糊糊&要想吃香,主要是把调料汤做香。母亲做的调料汤很辣也很香,夹一块糊糊蘸一下汤,嚼在嘴里又香又辣,比吃白面条还要好吃。那时父亲胃口不好,吃其它高粱面主食就&烧心&,但一吃&蘸糊糊&就不&烧心&,因此,那个年代,我们家经常吃&蘸糊糊&,我也伴随着它长大了。
&&&&&& 吃&蘸糊糊&还有一个小笑话,1964年&四清&时,工作组到平遥县开展工作,中午在老乡家吃饭,老乡给他们做了&蘸糊糊&吃,饭端到桌上,工作队员却不知该怎么吃。老乡就告诉他们要&蘸着吃&,没想到队员以为是&站&着吃,就端起碗站了起来。主人顿时捧腹大笑,让队员们坐下,做了一个示范,工作队员这才明白&蘸糊糊&原来是蘸调料吃的。
平遥的丧葬习俗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我们每一个平遥人都有义务去了解并很好的继承这笔财富。下来,我们就了解一下咱平遥的丧葬礼俗。
  平遥自古以来一直用&土葬&形式。其丧葬之礼仪繁简,则随丧主贫富而异。早年贫者老丧,不少人是以生前仅有的箱柜改制,权作棺木使用,草草入土为安便是了。更有甚者,丧主被子女以破被或破苇席卷包,横系三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平遥的丧葬习俗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我们每一个平遥人都有义务去了解并很好的继承这笔财富。下来,我们就了解一下咱平遥的丧葬礼俗。
  平遥自古以来一直用&土葬&形式。其丧葬之礼仪繁简,则随丧主贫富而异。早年贫者老丧,不少人是以生前仅有的箱柜改制,权作棺木使用,草草入土为安便是了。更有甚者,丧主被子女以破被或破苇席卷包,横系三道烂麻绳,择郊野荒滩处掘穴而埋,撮土为坟。穷亲属们无可奈何地痛哭一场作罢,无所谓什么丧葬礼制。当然也偶有子女跪街乞讨,甚至卖身葬父母者,汉民族文化以孝为本,这些愚孝者自然也就成为世人称颂之事了。
  富者居丧,其礼仪就十分繁杂了。花费巨资,场面壮观,竭尽铺张之能事,以父母平生艰苦奋斗所积攒的财富,大办特办丧事,向社会夸耀子女孝悌之心,钓取名誉。民国24年(1935年)冬,祥泰隆、隆泰裕、广发店三联号总管(董事长)、平遥富商董枢的母亲、富商乔怀瑾、乔怀玠的亲二姐乔氏,享年86岁老丧。家业富庶,四世同堂,丧葬礼仪自是十分隆重。
  平遥多数人家办丧事,场面及花销量力而行,但丧葬礼制却是丝毫不能马虎的。平遥的丧葬礼制,清代以来一直是遵循顺治初年制定的&士庶人丧礼&。清康熙四十六年《重修平遥县志》中,对明代及至清初平遥丧礼程序等,也作了简要记载:&丧礼。初丧时即成服,吊客尊者送孝带,等辈给以孝巾。每七日作佛事。葬日始设铭旌。奠用鼓吹演戏,陈刍灵幢纸。男丧祭方相氏,女丧祭引路菩萨。来奠宾客,旁亲朋友代宴,名曰歇主。奠礼或丰或俭不一,至亲带客来奠,礼银十数两,作祭幛。及发引以僧道鼓吹导丧,多不祀土,亦多不题主。葬毕三日则祭于墓,小祥、大祥、除服亦祭于墓。&
  丧葬之制到清代后期,可能由于大量捐官、捐功名、捐封荫,难以分辨品官和士庶了,加之清廷腐败、外夷入侵、西方文化冲击等,民间&四礼&之制已无人顾及。有钱有势者&越制&操办丧事已无所谓了。丧主之后人为显风光,互相攀比,侈风越来越烈,更有独出心裁者不断发明新项目,加之&十里不同俗&,平遥境内的丧葬礼制都不一致了,但基本程序及突出&礼&和&孝&的主导思想还是一致的。
  人的生死本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回避,但人们心理上都很忌讳死亡一事。死亡是人生的最大灾难。尤其作为家庭基石的主要成员之死,更是整个家庭的惨祸。因而在病人即将死亡前,家庭其他成员必然要竭尽全力,设法延长病人生存时间,以便安排后事。
  旧时平遥人称病入膏肓、无力挽救之病情为&病沉&,一旦发现病人病沉,就要想方设法使病人的死期避开不吉利的日子。平遥人讲究&男怕初一,女怕十五&,还忌讳二十四个节气的第一天,认为这一天是&四离&、&四绝&的日子,这一天内连嫁娶都忌。认为这一天婚丧&主破散、绝灭&,因而家人必须努力避之。
  病人病沉后,更是子女尽孝的最后时刻。首先是不惜一切代价问医求药,子女日夜轮流守护;其次是恳请病人留言、吩咐家务、训诫子孙,一一记录,成为遗嘱;还应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商定料理后事。
  后事中首当其冲者为寿衣和棺木。清末的寿衣是品官穿朝服,但不让花翎入棺。普通人则男穿宁绸棉袍,红青宁绸马褂,内衣用白布,足穿布袜、圆口鞋或云头福字履。女子上身红青或棕色大褂,下穿长及足面的夹裙,豆绿、深蓝色最为常用。
  民国以后,穿寿衣也随时入俗,但至今平遥对寿衣仍有几忌:一忌禽兽皮、毛、革制品,免致亡人死去在&六道轮回&中转为畜生;二忌寿衣用扣子,要用带子结系,大约有后继有人之意;三忌衣料用缎子,因缎子和&断子&谐音;四忌寿衣件数用双数,避免&重丧&。
  棺木是平遥古城沿袭2000多年土葬民俗中的主要葬具。人死后,先殓入棺,再埋入土。平遥人称棺木为&棺材&,是人们死后的房子,较为重视。平遥有句口头语:&活着有副好铺盖,死了有口好棺材。&说明了人们的心理。所以不少老年人活着时就提前置办了&寿材&,里面放一个不倒翁,平遥土语叫&扳不倒儿&,喻意寿材的主人倒不了。棺木尺寸厚度不同,但大小一致。平遥旧时的棺木是&够不够,六尺六&(指长度),宽则一尺八寸,也有说&天下棺,七尺三&的。厚度则各有不同,由于棺木大致是头大脚小斜方的,所以使用材板也是前厚后薄。有&三、四、五材&,即底三寸、帮四寸、盖五寸;有&四、五、六材&,即底四寸、帮五寸、盖六寸(平遥人称&足五寸&);有三寸材,即前三寸、后二寸五分;还有二、五材,即前二寸五分、后二寸。木材的质量也有讲究,早年豪绅富商有从南方购回楠木做棺材的,上乘者为金丝楠&独幅板&,即棺盖、两帮、下底都是整板,也有在当地采用柏木制作的,代价十分昂贵,有的贵达上千银元。多数百姓用柳木、松木,但无论何种木材做棺,四板之间头、脚部的挡板(平遥人叫&挡头&)必须用柏木,俗传用柏木可防止穿山甲吃亡人的脑子。
  平遥人用棺木时,要进行漆画,漆用红、棕红、黑色皆可,棺帮画&五蝠(福)捧寿&、&二十四孝&等,棺头刻云饰木主牌位,上书&清故显考(*)X翁讳X X之灵柩&,脚头挡头上有画,男用蛇盘兔,女用莲花。
  平遥人讲究农历闰月时,给老年人提前做寿衣、棺木,寓意哪年哪月也轮不上我使用这些。
  衣殓即给即将死去的人穿寿衣,平遥人叫&装裹&,也称&小殓&。平遥之俗,病人重危、必死无疑时,一定要抢在咽气前换上寿衣,即使换寿衣后,&死人&又活过来了,也没有关系,因为平遥人认为这是穿寿衣&冲喜&的结果。然而咽气后再穿寿衣,民俗认为等于让病人赤身赴阴曹地府,为大不孝,终身悔恨。其实,咽气前或刚咽气,未出现&尸冷&、&尸僵&,穿衣容易些,旧时不过是把这种务实做法托信于鬼神罢了。
  病危病人衣殓前,要给病人沐浴、剃头,此程序在平遥民俗中也是必须的,意味着让死者干干净净离开这个世界。宗教习俗认为不让亡人把今世的尘垢带入来世,或带入&天国&。给亡人洗浴,男用子孙,女用子媳、孙媳。先洗脸、洗发,依次洗上身、下身、下肢。上下身各用新毛巾一块拭之。剃去前额及两鬓头发,后面不剃,谓之&留后&。剪去指甲,装入小布袋,大殓时置入棺内。洗浴水要刨坑埋掉。
  衣殓时讲究给亡人戴首饰,但首饰过多常引来盗墓者,此俗近年来已不流行。
  殓物还有铺盖,但被子要称&衾单&,因为&被&和&背&同音,皆乃背兴,大不吉利。可见平遥民俗中时时、事事都有讲究。
  衣殓后即进行倒床,平遥旧时多用一自家门板,平置炕上,移亡人平躺其上,头枕新土坯。旁点一麻油灯,谓之长明灯,勿使亲人之魂行茫茫幽冥夜路。口中放一&玉蝉&,平民百姓放一铜钱而已。此礼古代即有。《后汉书&礼仪志》云:&登遐,饭含珠玉如礼。&并下注引《汉旧仪》云:&帝崩,含以珠。&
  衣殓后,病人一般已死,孝子及全家老小吊哭于亡人前,以示送别亡灵。然后由老伴或年长妇人,将亡人枕头撕一小口,待棺殓后置于棺下,盼其早超生。出殡之日,烧于大门外。
  平遥人所谓之报丧,即亲属初亡衣殓后,立即由孝子未成服而先报丧,首先以&三五麻纸&张贴于大门上,男左女右,如夫妇一方早已亡故,则需左右皆贴,称报丧纸。告知乡亲邻里,本宅有人亡故。特别重要的是立即向&人主&报丧,&人主&即亡人之&主&,男亡报娘舅,女亡报娘家。孝子头系三角白布,鞋要偃后而趿拉着,亡父偃左,母亡偃右,双亡皆偃。进到人主家,双膝跪地,泣报丧情,呈上按礼制规格扯下的孝布,孝子叩请人主即去探视验看,以便入殓。人主未验看尸情并表示无疑义前,是绝对不许入殓的,否则为废礼违法,必受追究。平遥早年书香门第有丧还要在门外张贴讣闻,并发给死者生前主要亲友、世交、邻里等。平遥人也叫&讣闻&为&引状&,类似今之讣告,讣闻除介绍死者生卒时间外,还要将出殡日期、路径及出殡前的行魂、超度等活动标清,以资死者的亲戚、朋友、同僚、同年、世交、邻里等届时参加。对必告之亲友,要将印制的讣闻派人送达。当然,讣闻都是在&阴阳先生&的推算指导下,确定各种丧礼日期后,才能草写印刷。旧时拟写讣闻,对直系亲属的&五服&关系书写排列,要求很严格,绝不能有半点差错,因此许多人需到&印局&或刻字铺花钱印制,印局中有各种服制关系的式样,而且拟稿人也有多年实践经验,所以专门赚此钱。清末民初平遥也用讣文,大体如下:
  不孝男XX,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显考皇清钦授XX大夫历任某官某职XX府君痛于X年X月X日X时寿终正寝。距生于X年X月X日X时,享年X十有X岁。不孝XX等亲视含殓,遵礼成服。苫次昏迷,不及讣,倘蒙
邻  谊赐唁曷胜痛感之至此讣
闻  谨择于X月X日领帖X时发引
     孤子XXX 泣血稽颡
      齐期孙XX泣稽首
    齐期(五月)曾孙XX泣顿首
       缌服侄孙XX拭泪顿首
  (若母已先亡,则落款为&哀孤子XX&)
  《清稗类钞》&丧祭类&载:&讣文,一作讣闻,古本作&赴&,以表告人也。详具死者之姓号、履历及生卒年、月、日、时,卜葬及浮厝之地及出殡日期,凡宗族、戚友、同乡、同官、同事、同学,分编致之。&但旧时平遥古城丧葬讣闻,不书亡人生平事迹和履历,而留在&墓志铭&中记叙。
  平遥人又称大殓为&成棺&,即亡人遗体入棺的意思。按平遥民俗,衣殓以后,必须请&人主&来家,察看死者尸情,尤其是&暴病&猝死者及年轻媳妇的死亡,人主家将认真询问及观察死者遗体,如怀疑为非正常死亡,则可报官,由官府派&仵作&(法医)验尸、鉴定、结论,否则当事人将被追究刑事责任。清代出殡时,要有&阴阳先生&出具的&殡榜&,即证明系正常死亡,而民国16年(1927年)后,&殡榜&无效,须由家属持看病处方到县政府换取卫生管理部门的手续,即可出殡安葬,数年后则无须什么手续了。
  得到人主家的认可,即可在阴阳先生的指导下进行大殓。首先,棺材内面要以沥青灌缝,猪血灰等抹平,裱糊花纸或绸帛,以防尸体腐败后溢出。人殓的时间及具体操作,都由阴阳先生推定并指挥。因为入殓是最后的遗体告别,所以尽量让亲属到齐,尤其是子女,即便远游在外,也须日夜兼程赶回。而&吉时&入殓,清末民初平遥民俗须在三日内完成,否则于家宅不利。再者第三日夜就到了平遥民俗的&行魂&时间,不得再拖延了。
  入殓时还有忌属相的讲究,是由阴阳先生根据亡人的&原命&(出生时间)和&大限&(死亡时间)推算出来的,实际也是定规。一般是正月、四月、七月、十月死者,入殓时忌属虎、猴、蛇、猪四相;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死者,入殓时忌属鼠、马、鸡、兔四相;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死者,入殓时忌属龙、狗、牛、羊四相。但亲属不忌。
  阴阳先生入殓推算时,连同&破土&(挖墓坑)、发引、下葬等时间也都根据《茔元课定》推算出来了,似乎不许更动,实际日期时间也要视各家的经济等实际情况确定,阴阳先生也能随机应变,进行调整或&破解&。
  首先,棺木抬来安放前,平遥民俗要由死者儿媳或孙媳,把死者生前用的陶瓷碗,在棺前摔碎,摔后大哭,名曰摔&十病钵&,象征各种病都被死者带走,从此全家平安康健。棺木停放于搭好的灵堂棚内,以两支长木板凳支于下面,使其离地。棺中先用锯木或细炉灰垫底,以便万一尸体腐烂时吸水。上铺布单,摆放七枚铜钱成&北斗七星&排列状(南斗主生,北斗主死),谓之&后背(辈)有钱财&,因为钱放于背下,而背和&辈&同音。再把尸体连褥移于&太平板&(薄板)上,用手绢遮盖面部,平遥人讲究死者不见天。由长子抬头端,次子抬脚端,无子者以孙代理,在帮忙人役帮助下,尸殓入棺。途经之佛堂、门神、土地堂等,事先以粉红纸蒙贴,原来停尸的门板要立即复于原位。入殓时要先入脚,后入头,表示行进。
  接着放入殉葬物,如死者生前用的文房四宝、眼镜、水烟袋、怀表、手杖、玉扳指、玉佩一类,手中握点金、银或铜钱、硬币之类,大约是不愿让死者&空手而去&。但一般不放贵重之物,特别是女子的贵重首饰、珍玩等,防之招来盗墓者,名门望族丧葬入殓时,有意雇请当地闻人帮忙,以作见证,多给张扬。死者身上还要置桃树枝一截,以便亡魂途经&恶狗村&时防身。死者生前掉下的牙齿及衣殓时剪下的指甲,都装入一小红布袋,放入棺中,甚至许多老年人攒着平时掉脱的头发,也应一并殓入。此外不同的阴阳先生还要让放入各自认定的&镇物&。为防尸体殡葬时晃动,尸体两侧以衣物等填稳。也有用锯木纸包、棉絮等填充者。
  入殓的诸多程序中最后一道程序即钉棺,平遥俗语叫&钉斩&。棺盖先放置得只留一小缝,由孝子伸手把死者脸上的手绢拉开,为最后一别,役人立即盖牢棺盖,由木匠钉棺,这时孝属皆跪棺前说&X X躲钉子!&钉毕孝属们哭嚎一番。役人以油泥或猪血灰抹平缝隙,再上油一道,使棺木彻底密封。再把&长命灯&摆上(今多以电灯代替),大殓告成。死者也盖棺论定,千秋功过,后人评说。
□灵堂丧棚
  平遥之俗,灵堂多搭丧棚设灵堂于院中,衣殓后即雇请赁铺在院中择地搭建白布丧棚,以便内设灵堂。棺木于入殓摆放好(头东脚西)后,前面摆放两支八仙桌,桌前再摆放一矮桌,因此丧棚必须足够大。棺前立摆四扇窗棂格式木架,上嵌彩画玻璃,当地谓之&避沙珠&,使灵堂隔开前后,前为祭堂,后摆棺木。棺木两头地下放谷草若干,供孝属跪哭。孝子跪哭于头端,孝女、孝妇坐哭于脚端。
  棺木下面放一纸糊&老牛喝臭水&,意即死者生前的一切错误、过失、罪孽等等,从此都被老牛喝掉了,祈求取得一切有关人等的谅解。还放有笤帚一把,笸箕一个,将来起灵出殡后,用以象征性扫棺下之地,之后把笤帚等高抛于房顶上,象征一切功过皆随死者乘风而去。
 &避沙珠&前摆着灵前山,是一硕大的山形纸活,中间糊有纸戏台,内摆唱戏的小纸人,意为给死者演戏,此俗大约由宗教寺庙为给神演戏而建乐楼之俗,演绎而来,作为对丧者之尊崇。再往前,中间摆死者的神主牌位,男丧上书&X故显考X翁讳X X府君之神主&,女丧书&X故显*X府X氏太君之神主&。今多以死者遗像代替。这里顺便介绍一下&显考&、&显*&之称谓,古时父死曰&显考&,考者,成也,事业已成也。母死谓之&显*&,*者,嫡也,可与父媲美也。《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曰嫔。&按《家礼》旧于祖考上均加&皇&字,但元大德年间诏令禁止,改&皇&为&显&字。
  灵前还摆放着一对纸活带座站人儿,一男一女,按男左女右站立,名曰&服侍&,实为土地爷的两位侍童,即&金童&、&玉女&。平遥民俗认为入土安葬祭祀&后土神&(土地爷的前身),当然是必不可少的礼制,而早年百姓看到各级衙门中的吏役,恶如虎狼,大约土地爷的服侍者金童、玉女,也少不得供奉,否则他们会难为死者的&灵魂&,或搅得居家不安,因而从设灵堂到安葬,一直虔诚地把他们供奉于灵前,出殡时由专人举着,走在送葬队伍之前,藉以带路护佑。下葬时,金童、玉女放在棺盖上。
  八仙桌上还摆着&遗饭钵&,即用一小陶瓷罐,以金箔纸贴糊全身,上盖一用发面蒸的&花糕&,中间插筷子一双,两盆纸制&五七花&左右摆放,出殡时留在家中,过&五七&时焚烧于墓前。出殡之日,把供摆的各种菜肴,每样填入遗饭钵中一些,填满为止,安葬时随棺埋入墓中。八仙桌前沿一字排开锡制香炉、烛台、香筒等供器五件,点燃白色蜡烛。八仙桌前面的矮桌上置一金属盆,名曰&奠池&,池左侧设有&执壶&、&奠爵&(酒壶、酒盅),吊祭时要在奠池中焚燃冥币、纸金锞等,再用执壶、奠爵洒酒致祭。矮桌前铺苇席,供众人跪吊。
  灵堂外左右扯铁丝,用以挂亲戚送来的&奠幛&(衣料)。灵堂左右柱上贴着白纸黑字对联,多以歌颂死者生前为人处世和功德为主题,兼有痛悼之词。
  平遥丧礼民俗中有&行魂&之举,也称&烧纸&。俗传人死后,其灵魂在进入&六道轮回&前,先要到&望乡台&上,这样可以回眸自己生存过的这个世界,并能注视子女们的孝行。为期三日,然后再入&鬼门关&,进入&六道轮回&(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因此死后第三日夜,以孝子为首,全体孝属要搞行魂礼。是夜二更天(约21时左右),在鼓乐5人(鼓1、唢呐2、钹1、笙1)吹奏下,由灵堂前开始往外行,沿着预定的送殡路线行进,司礼人掌白纸灯笼领路,沿路抛撒纸钱以济游魂野鬼,每人手持供香一支,孝子沿途啼哭,行至村外或城外无居民户处停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