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片写了哪两个描写历史人物的文章这两个描写历史人物的文章有什么共同特点

语文必修四教案_文档资料库
语文必修四教案
学年度高一年级语文备课组 第一、第二学段集体备课教案主备课人 备课者马国英 薛胜元 周福萍 吴开华 唐 波 乔得祥 许同兵 杨振华 李永章1 窦娥冤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回顾元杂剧的特点及相关知识。 2、把握全剧的故事情节并分析窦娥的形象,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掌握戏剧的主 题。 3、品味“本色化”戏剧语言。 过程与方法 1、合作探究,透过戏剧冲突分析人物形象。 2、实践活动,通过表演激发兴趣。 3、鉴赏品味,领略戏剧语言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窦娥身上的人性美,认识恶劣社会秩序对人性的摧残,培养学生向善的心灵。 教学重点 理清戏剧冲突的主要方面,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窦娥对天地既斥骂又依赖的矛盾中透露出作者思想的复杂性。 教学方法 活动法、探讨法、鉴赏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安排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鲁迅说: “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 ” 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示出封建礼教的罪恶。 “列之于世界大悲剧”的中国古典悲剧精品 《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而善良的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 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竟犯了什么“王法”要被毁灭呢?让我们通过 学习本文来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 二、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 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 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 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现仅存 15 部。 《窦娥冤》 《救风尘》 《望江亭》 《单刀 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8 年,他的名字被列入 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文体知识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有五折、2 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 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楔子” 。 ,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 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和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 ( 他角色只有说白) ,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 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 、外末(老年男子) 、小末(少年)等;女配 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 ,配角有副净,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 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 ,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 、卜儿(老妇人) 、孤(官员) 、徕儿(小厮) 。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 、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 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注:课后可查阅“宫 调”知识)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 ,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 ”宾白有对白(人物对话) 、独白(人物自叙) 、旁 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 、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 。 3、写作背景 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 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 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 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 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二)信息筛选 课文节选的是楔子和前三折。 1、请跳读课文,看看课文节选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 31 个曲牌,分别属于仙吕、南吕、正宫三个宫调。 2、请概括讲述本课故事情节,并重点讲述第三折情节。 (可由多人共同完成) 明确: (1)二人亮相,悲剧开始;窦父赶考,留下孤女。 (2)婆婆索债,险些丧命;窦娥争理,张生歹念。 (3)驴儿下药,误杀己父;窦娥蒙冤,被判斩刑。 (4)窦娥怨恨,指斥天地;三大誓愿,昭示清白。 (三)能力提升 1、那么,在剧本中这位受了冤屈的窦娥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明确:窦娥是一位善良、孝顺、坚强的女性形象。 2、这么美好的人却最终落了个身首异处的悲惨结局,是谁之过错呢? 明确:首先,窦天章是一介书生,却落魄到卖女还债的地步;其次,一个“死的医不活, 活的医死了”的江湖庸医却成了“人道我一手好医,都叫做赛卢医” ,欠人十两银子就想着 勒死债主;再者,张驴儿凑巧救了蔡婆,就恃恩耍赖,涎着脸皮硬逼要双双入赘;更荒唐的3 是, “明镜高悬”的衙门里坐的竟是念叨着“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若是上司 当刷卷,在家推病不出门” “你不知道,但来告状的,就是我衣食父母”这一类话的贪官。 所以,窦娥很不幸地生活在一个暗无天日、是非颠倒的社会。 3、戏剧一般是通过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的,而戏剧冲突一般有三类:人 物之间的冲突,人与环境的冲突,人物内心的冲突。那么,本剧的主要矛盾属于什么类型? 明确: 人与社会环境的冲突。 正是无赖张驴儿和昏官桃杌所代表的社会黑暗势力无情地 毁灭了一位具有美好灵魂的女子。 4、随着剧情发展,眼见着善良美丽的窦娥一步一步被推向死地,大家有什么感受呢? 明确:既痛苦又无奈,特别是看到窦娥指天骂地那一段,让人有撕心裂肺的感觉。 《窦 娥冤》活生生地展示了黑暗社会吞噬人的过程,使观众的情感得到涤荡,激起人们对黑暗社 会的痛恨。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戏剧情节, 并分析了戏剧的矛盾冲突, 初步领略了 《窦娥冤》 的悲剧美,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欣赏关汉卿笔下的悲剧世界。 四、作业设计 欣赏戏剧光阅读剧本是不过瘾的,我们应该向关汉卿学习, “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亲 自登台演出,今天的课后作业就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排演第三折戏。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欣赏了《窦娥冤》 ,今天我们来重点品味第三折,在这一折中, 剧情走向高潮,窦娥的形象在剧烈的戏剧冲突中被塑造得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二、文本解读 (一)分析鉴赏 1、本折可以分为几个场景? 明确:可分为三个场景: 赴法场 怨天(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见蔡婆 遗嘱(窦娥告别婆婆) 在刑场 誓愿(窦娥立下三桩誓愿) 2、我们先朗读第一个场景的两段曲子。这两段曲子写了什么内容呢? 明确:写了窦娥的愤怒控诉,控诉了天地的不公。 3、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 西,是不容侵犯的。现在怎么却成了斥骂的对象呢? 明确:善良美丽的窦娥蒙受如此深重的冤情,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 难道不该骂?所以当窦娥痛快淋漓地唱出“??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的唱词时,我们心里 痛快极了。 这里的“天”指的是封建统治者,而“地”则指的是昏庸的官吏,实际上,这是对整个 社会秩序的怀疑,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的激烈控诉。 4、从中我们读出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呢? 明确:有一股怨气, “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平白无故地被送上断头台,当然 怨了。 还有恨, “地也, 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 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也很无奈悲哀, ” “哎, 只落得两泪涟涟” ,有屈无处伸,这种痛苦是无法言喻的。 5、这两首曲子感情是如此的激昂,作者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去营造这种效果的? 明确:这里用了对偶,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句式整 齐,语气连贯,使感情犹如水银泻地酣畅淋漓。用了对比,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4 享富贵有寿延”对比强烈,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还用了呼告,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 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强烈的情感喷薄而出,有极强的感染力。 这正反映了关汉卿语言大师的英雄本色。 这两个曲牌, 十分准确而深刻地概括了阶级社 会中,统治阶级草菅人命、残酷压迫人民的反动本质。又由于这两个曲牌的唱腔高亢激越, 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和谐统一,有一种强烈的感人力量。因此,这两个曲牌,就已把 剧情推向了高潮。 (二)合作探究 1、这一场景写窦娥与婆婆诀别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 明确:悲彻痛楚,哀婉凄恻。 2、这一场景汇总表现了窦娥的什么性格特点呢? 明确:善良、孝顺。 3、作者实际上有意通过这一场景着力刻画窦娥的善良,这对表达主题有什么帮助? 明确:作者在这里是通过善良被毁灭来揭露社会的黑暗,窦娥越是善良孝顺,揭露的意 义就越深刻。 4、根据这些场景描写,试分析窦娥身上所体现的人性之美。 明确: (1)自觉的伦理意识 窦娥出身于书香门第,接受儒家的思想和教育,她守礼节、懂孝道、明事理、善克制。 她恪守贞节,侍养婆婆,竭尽孝道;当张驴儿闯进她家并拉她堂结亲时,她断然拒绝;当蔡 婆婆不得不已要招婿张驴儿时, 窦娥对她予以了正言规劝; 公堂上为使婆婆免遭毒打而屈招 罪名,甚至因此而死也对婆婆毫无怨言。窦娥是贞节、贤孝的化身,具有苦己利人、舍己为 人的精神。这些都是中华民族长久形成的道德,在古代被认为是美德。自觉的伦理精神既是 窦娥的人性美,又是窦娥的性格悲剧的根源。窦娥冤就冤在她的受封建礼教的毒害太深,冤 在节孝观念太强。窦娥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殉道者的色彩。她身上的伦理意识越鲜明越自觉, 悲剧的的色彩就越浓。 (2)善良、孝顺的传统美德 窦娥善良、孝顺、本分。她和蔡婆婆媳二人两代守寡,相依为命。本分的窦娥只想安安 分分守自己的寡,尽心尽意地孝敬婆婆。大堂之上,酷刑之下,为使婆婆免遭毒打,她甘愿 牺牲自己, 屈招了死罪。 在押赴刑场的路上, 善良的窦娥处处替婆婆着想, 怕婆婆伤心难忍, 竟不顾自己披枷带锁之身, 舍近求远不走前街走后街。 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 更加丰满动人, 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 死后窦娥的冤魂还不忘嘱咐父 亲将蔡婆“收恤家中,替孩儿尽养生送死之礼” 。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 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重点欣赏了第三折戏的前两个场景,领略了窦娥身上散发出的人性美,更进 一步体会到黑暗社会吞噬善良的悲剧性。 四、布置作业 关汉卿是以 “本色化” 著称于世, 他所写的人物的唱词, 在抒情中蕴涵着鲜明的动作性, 切合特定的戏剧情境,请同学们课后仔细阅读剧本找出例句加以鉴赏点评。 第三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就开始进入《窦娥冤》高潮部分,这节课呢,我们将进入高潮中的高潮了。 二、文本解读 (一)分析鉴赏 1、第三个场景写了什么?5 明确:写窦娥在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 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 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第二个誓愿是六月 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 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三桩誓愿在程度上逐步加深,情感也逐步达到高 潮。 2、这三桩誓愿是向谁发下的? 明确:向天地。 (二)合作探究 1、这就奇怪了,在第一个场景中,窦娥不是刚刚把天地骂了个狗血淋头吗?干吗现在 又去求人家?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明确:这里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想象,让天地震惊,人神 共怒,虽然违背常理,却又合乎人情,有力地表现了广大人民要求伸张正义、洗雪天下冤屈 的心愿。 在第四折里, 作者又用了同样的手法安排窦娥的鬼魂出现向已任 “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 的父亲窦天章伸冤,最后终于真相大白、沉冤得雪,张驴儿和赛卢医得到应有的惩处,张驴 儿被砍头,赛卢医被流放。 2、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现实,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写成合理的, 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 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一是表明社会的腐败黑暗, 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 神,三是表达人民要惩治邪恶的愿望。 3、关汉卿的戏剧语言不事雕琢镂饰,呈其自然朴实的本色,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 强烈的艺术韵味,被称道为“字字本色” ,尊为“本色派”之首。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例子 来证明。 明确:窦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那些话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 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可见窦娥对婆婆的孝顺,也使窦娥的性格更加完美。 张驴儿俗不可耐,面目可憎,连言语也令人作呕,他对蔡婆说: “你教窦娥随顺了我, 叫我三声嫡嫡亲亲的丈夫,我便饶了他。 ”这虽是三言两语,却活现出一副恶棍无赖的口吻。 戏剧大师关汉卿既立足于戏剧语言性格化, 又博采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语言素材, 包括谚 语、俚语、成语、口头禅等,融合于作品之中,形成了一个自然真切、色彩斑斓的语言世界, 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欣赏。 4、这一场景的描写,又表现出窦娥身上怎样的人性之美? 明确: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 在审案时,窦娥遭受了严刑拷打,毫不畏惧,她从绝望中进一步看清了“衙门从古向南 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残酷现实。在《滚绣球》一曲中,她强烈抨击天地鬼神清浊不分, 是非混淆,致使善良横遭杀戮,恶人得以横行。这已经远远超出了自身遭际的感叹,发展为 对善恶对立、 贤愚颠倒的社会现实的怀疑和不满, 对世俗观念里最为神圣威严的天地日月鬼 神表示了抗议和否定。这是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压迫、受愚弄最深,也最善良的人民的 觉醒,表现出百折不回、死生不渝的抗争精神,向命运、向不公平的世道宣战。临刑前她提 出了三桩誓愿,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 门的真实情况。 它着力表现主人公与社会恶势力 “争到头, 竞到底” 的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 设计了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 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 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三)拓展探究6 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 《祝福》中的祥林嫂及本文的窦娥面对不幸时 的反应。 1、刘兰芝:明白婆婆要驱逐自己,丈夫要求也无济于事,事情无法挽回时,她没有坐 以待毙,等着被遣,而是变被动为主动,主动“遣归”早早起来“严妆”把自己打扮的美艳 动人。 刘兰芝变被动为主动, 表现了极强的自尊心、 积极维护自己的人格、 个性坚强的特点。 2、祥林嫂: 《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示出封建礼 教的罪恶。 3、窦娥: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而善良的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 三、课堂小结 在本课中, 我们结识了一个善良而美丽的灵魂, 也感同身受地体会了遭受丑恶社会势力 吞噬的孤独无助的痛苦,这就是悲剧的力量,它让我们憎恶邪恶,向往善良,希望我们在戏 剧的艺术世界中沐浴,洗去心灵的尘埃。 四、布置作业 在文学世界里, 我们阅读一个人物应该深入他的内心, 用自己的心去触摸他的心, 然后, 我们就能成就一颗善感的心灵,请课后继续揣摩窦娥这个人物,以“窦娥,我对你说”为题 写一篇短文。 雷雨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戏剧基本常识,初步学会鉴赏现代话剧。 2、把握戏剧的主要矛盾冲突,善于分析冲突所折射的人物性格特征,从而理解戏剧的 主题。 3、品味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 过程与方法 1、在表演中激发兴趣,体会戏剧艺术的迷人魅力。 2、通过冲突中人物的言行分析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戏剧尖锐冲突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的假恶丑与真善美, 认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 级家庭的罪恶历史,从而认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灭亡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 分析两场戏剧冲突,并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以及学生对戏剧主题的理解。 教学方法 活动法、探讨法、启发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雷雨》视频剧情片断 教学时间 安排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上节课, 我们在激烈的戏剧冲突中认识了一个善良美丽而又不屈的灵魂, 今天我们一起 来欣赏一部 20 世纪 30 年代名噪一时的话剧名作《雷雨》 ,这部戏是戏剧大师曹禺的成名之 作,为世界文学长廊留下了一位不朽的人物形象――周朴园,这又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二、文本解读7 (一)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曹禺() ,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我国杰出的剧作家和“当代语言艺术 大师” 。他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从小耳闻目睹了大量剥削阶级的丑闻,这对他以后创 作《雷雨》及其他剧作,有很大的影响。他曾在南开中学和清华大学读书,学生时代,就喜 欢戏剧,受莎士比亚等欧洲戏剧大师作品影响较大。经过多年构思,几易其稿,于 1933 年 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 。其后,又写了《日出》 《原野》 《蜕变》 《北 京人》 等剧本, 这些剧本奠定了他在中国戏剧界的大师地位。 解放前, 曹禺和老舍赴美讲学, 1949 年,他们应召回国。其后他又创作了《明朗的天》 《胆剑篇》 (与人合作)《王昭君》 、 等剧本。 2、有关《雷雨》 《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话剧,是一部深刻揭露反动资产阶级的罪恶本质、反映 20 世纪 30 年代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的悲剧。 《雷雨》的内容、情节安排,充分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能。作者把三十多年间发生 过的事情,集中地放在周公馆的客厅里重现,时间只从当天中午延至午夜,在这样一个特定 的时间和空间里展开了戏剧冲突: 封建资本家周朴园之妻繁漪不堪他的专横, 与周朴园的大 儿子周萍发生了暧昧关系,周萍又勾引了婢女四凤。繁漪出于嫉妒,通知四凤的母亲侍萍把 她领走,而侍萍正是三十年前被周朴园始乱终弃的侍女,她正是周萍的生身母亲。而被她带 走的儿子鲁大海却又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 作为罢工的工人代表, 正和周朴园面对面地展开 斗争。这些矛盾同时在这天下午激化,趋向高潮。经过一番矛盾冲突,周萍、四凤知道了他 们之间原来是同母兄妹,于是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也送了命,周萍也开 枪自杀?? (二)信息筛选 播放《雷雨》视频剧情片断。 1、 《雷雨》第二幕中出场的人物主要有哪几位?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明确:这一幕出场人物主要有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和周萍。这四个人原本是一家, 分别为夫妻、父(母)子、兄弟的关系。但 30 年后,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复杂,已超 出了家庭、 血缘的意义, 表现为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人民之间 的矛盾冲突,以及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之间的尖锐的阶级冲 突。 人物关系图: 2、课文一共节选了两场戏,试梳理这两场戏的情节。 明确:第一场戏:写三十多年后周朴园与鲁侍萍再次相见。意外相见,二人之间展开了 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 第二场戏:写周朴园与鲁大海、侍萍与周萍的相见。父子相见,却是仇人,血的控诉, 让人不忍卒听;母子相见,却无法相认,还不能不喊出“这真是一群强盗” 。本场主要是由 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展开的矛盾冲突。 (三)能力提升 1、第一场戏实际上是两个人之间的戏,是两个人之间的冲突,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看看该怎么分? 明确:可分为“偶遇――相认――冲突――缓和”四个阶段。 2、他们是在什么情形下相遇的?当时环境怎么样? 明确:课文开始一段话舞台说明: “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潮湿的空气,低压 着在屋内的人,使人??”也就是在这种压抑的氛围下,鲁侍萍来周家看望女儿四凤。8 3、这段“舞台说明”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 这段 “舞台说明”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 这种气氛同剧情紧密配合, 烘托了人物的烦躁、 郁闷不安的情绪, 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 不仅为完整地塑造人物服务, 而且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 三、课堂小结 欣赏戏剧作品, 首先应了解戏剧的发展等有关知识。 在对剧本这种文学体裁有了一定的 认识之后,应着重阅读剧本,了解作品的戏剧冲突,看哪些冲突是主要的,冲突的实质是什 么,进而明确这样的冲突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四、作业设计 试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通过分析课文开头的舞台说明,了解了故事发展的气候特点。接下来我们 继续分析课文。 二、文本解读 (一)分析鉴赏 1、两个冤家 30 年没见了,相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鲁侍萍是凭房间布置认出周朴园, 那么,周朴园又是怎么认出鲁侍萍的呢? 明确:鲁侍萍的动作引起了周朴园的疑心,鲁侍萍“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 慢地走向中门” ,这一舞台说明文字暗示了她对这个家庭的生活习惯很熟悉,从而引起了周 朴园的疑虑,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周朴园“看她关好窗门,忽然觉得她很奇怪” ,因而让她 “站一站” ,并追问她贵姓。 鲁侍萍那熟悉的无锡口音, 使周朴园陷入对往事的沉思, 周朴园就口音把话题引向无锡, 转弯抹角有意识地询问 30 年前发生的 “一件很出名的事情”鲁侍萍在周朴园的连连追问下, , 仍然保持语调的平缓;但听到周朴园在有意撒谎,遮盖罪行,于是她悲愤地叙述了自己 30 多年来的悲愤遭遇, 使周朴园惊恐紧张的情绪不断增长; 他时而 “痛苦” , “汗涔涔地发出 ‘哦’ 的叹声” ,时而惊愕地问: “你是谁?” ;当侍萍巧妙地透露出自己的身份时,周朴园终于意 识到眼前的鲁侍萍正是 30 年前被自己所抛弃的梅侍萍。 2、相认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周朴园在相认前后对鲁侍萍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相 认前他是怎么评价侍萍的? 明确:周朴园极力地美化梅侍萍,说她是“一个年轻的小姐” ,而且还说她“很贤慧, 也很规矩” 。 3 她为什么要这么违背事实地美化梅侍萍呢? 明确:相认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周朴园在相认前后对鲁侍萍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认前他是怎么评价侍萍的? 明确:周朴园极力地美化梅侍萍,说她是“一个年轻的小姐” ,而且还说她“很贤慧, 也很规矩” 。 4、她为什么要这么违背事实地美化梅侍萍呢? 明确:因为侍萍是他的初恋嘛,初恋当然刻骨铭心也是最美好的了。 人类总是有怀旧的心理, 常常回忆的过去的东西才是最好的, 他并不是一开始就很坏很 虚伪, 他那时对侍萍可能还真是一种美好而纯真的爱情呢, 只是到了后来自私地为了攀附富 家小姐才残忍地抛弃了她,因此我估计他与侍萍相恋的日子应该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日子, 因此,他在屋中陈列着从前她喜欢的家具,室内布置保持原样不变,而且每一年都记得她的 生日,保留着关窗的习惯,多少年来一直在“纪念”她,甚至连穿衣也要“我的旧雨衣” “旧9 衬衣” ,这样,他后来极力美化他的初恋情人是可以理解的。 他对过去的美好回忆也是因为他现在生活的不如意, 周朴园的妻子繁漪是 “一个受过一 点新的教育的新式女人” ,她的性格中有“一股不可抑制的‘蛮劲’,她对周朴园很不驯服。 ” 周朴园的儿子则对他敬而远之,尤其是周萍“在家里很不规矩” 。周朴园时时感到家庭生活 不如意,感到寂寞孤独,因此他始终不能忘怀那曾被他抛弃的“很贤慧”的侍萍。 5、侍萍实际上否定了 30 年前的自己了,她说: “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 是不大规矩的。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明确: 那是后悔自己年轻时做错了事, 所以后来她又说 “她是个下等人, 不很守本分的。 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 。但她这里更像是反话,表面上在否定自己实际上 揭露了周朴园的伪善的本性。 还含有很重的怨气, 平淡的语气中却郁集了浓重的悲哀和怨恨。 6、紧接着的谈话中,在鲁侍萍的悲愤控诉下,周朴园的虚伪、自私的本质一点一点暴 露出来,那么,周朴园的丑恶嘴脸是什么时候彻底暴露的? 明确:当鲁侍萍告诉周朴园 30 年前的侍萍“现在还活着”“境况很不好” , ,并且问周朴 园“想见一见她么” “想帮一帮她么”时。 7、在逐步暴露的过程中,周朴园有什么表现? 明确:当听说侍萍“现在还活着”时,周朴园惊愕地问道“什么?” ,吃惊而发愣,按 理说前面那么想侍萍,这时应欣喜若狂才对,但他却因她活着而害怕,虚伪本性已渐显露。 当知道那个小孩“也活着”时他忽然立起问道“你是谁?” ,已经开始坐立不安了,并 对鲁侍萍的身份起了疑心。 当鲁侍萍告诉他“就在此地”并问他“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时,他却连忙说“不, 不,不用”已显露出他薄情寡义的本性。 当鲁侍萍介绍了梅侍萍近况处境困难并问他“老爷想帮一帮她么?”时,周朴园竟然无 动于衷地说“好,你先下去吧” ,毫无帮助侍萍的意思,薄情寡义的丑恶嘴脸至此暴露无遗。 8、他的这些表现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些表现和他在前边所表现出来的对侍萍的怀念、关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言 一行都暴露虚伪的本性。 看得出来周朴园关心的并不是侍萍, 而是他个人的私利, 他的社会地位和他在家庭的尊 严。 他害怕自己与侍萍的关系再次暴露, 害怕别人从这种关系中看到他丑恶的灵魂和虚伪的 本质,使他身败名裂。 (二)合作探究 1、至此,鲁侍萍终于认清了周朴园的自私虚伪的本性, “望着周朴园,泪要涌出” 。激 愤之下, 她乘周朴园找衬衣之时以一件绣着一朵梅花和一个萍字的衬衣, 亮出自己的真实身 份,面对着侍萍,周朴园是怎么反应的?采取了什么做法? 明确:态度陡变,终于撕下了温情脉脉的面纱, “忽然严厉地”责问“你来干什么?” 言外之意是“你来是不是要敲诈我?”当鲁侍萍说“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又责问“谁指 使你来的?”言外之意是“一定是有人指使你来的,莫非是鲁贵叫你来的吧! ”侍萍“悲愤” 地说“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从他的阶级本能出发, “冷冷地”说出“三十年 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言外之意是“你认为不公平,找到我这儿来究竟怎么样呢?” 2、这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终于露出自己的狰狞面孔,随后,他为了稳住鲁侍萍采取了 哪些手段? 明确:先“稳” ,缓和气氛。当鲁侍萍怀着满腔“怨愤”哭诉周家给她造成的三十多年 的苦难时, 周朴园惟恐将事情闹大, 则又极力淡化事态的发展,一再说“你可以冷静点” “你 静一静。把脑子放清醒点” “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从前的旧恩怨,过10 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 “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 。 旧情重提,软化鲁侍萍,当侍萍说“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 ”时,周朴园 看到鲁侍萍的情绪越来越激动时,惟恐事情败露,于是,抓住鲁侍萍心软的弱点,虚伪地谈 起旧情, “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 “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 是留着,为着纪念你” “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 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 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 。 拿出钞票, 封人嘴巴。 当稳住鲁侍萍后,周朴园还是怕丑事外露,尤其怕“很不老实的” 鲁贵知道,而影响他的荣誉、地位。因此又提“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 。言外之意是 “找出一个双方面都好的办法了结这件事情” 。当得到鲁侍萍的许诺“他(鲁贵)永远不会 知道(这件事)的” “他(大海)不会认你做父亲”时,周朴园想更进一步以金钱来平息侍 萍对他的怨愤,了结他的罪恶, “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好得很,那么一 ” 切路费,用费,都归我担负” “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 补我一点罪过” 。 三、课堂小结 周朴园的反应一层层地剥去了虚伪的外皮, 在这场戏剧冲突中人性的美和丑产生了激烈 碰撞,人物性格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 四、作业设计 今天的作业就是分别概括周朴园与鲁侍萍一场戏中表现出的性格特征。 第三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上节课, 我们着重分析了课文的第一场戏, 戏剧冲突主要在主人公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 产生, 人物的性格在冲突中逐渐得到了展现, 这节课我们就先来总结周朴园与鲁侍萍在第一 场戏中所表现出的性格特征。 二、文本解读 (一)分析鉴赏 1、周朴园与鲁侍萍在第一场戏中所表现出的性格特征。 明确:鲁侍萍是一个旧中国劳动妇女形象。她正直、善良,但是在周公馆却备受凌辱和 压迫。大年三十的晚上,被周家赶出家门,她走投无路,痛不欲生,跳河自杀。遇救以后, 一直挣扎在社会最底层, 含着怨愤生活了三十年。 生活磨炼了她, 使她认清了周朴园的本性, 勇敢地控诉周朴园的罪行。她以撕毁五千元支票的举动,表现了她的骨气和尊严,表达了她 对周朴园的蔑视。她的唯一的要求就是“见见我的萍儿” ,表现出她那纯洁、崇高的母爱。 周朴园这个人物比较令人讨厌,他自私、冷酷、虚伪。当自身利益没有威胁时,他就以 一付道貌岸然、温情脉脉的面孔出现,而一旦有人侵犯到他的名誉、地位、利益时他可以瞬 间暴露出他无情自私的狰狞面目, 不惜牺牲别人的幸福甚至生命, 鲁侍萍很不幸地成为他的 牺牲品。 2、我们来看看第二场戏的主要冲突在哪两个人之间产生? 明确:周朴园与鲁大海。周朴园知道鲁大海是自己的私生子。 3、他是怎么对待自己的儿子的? 明确:冷酷无情、嘲讽打击,周朴园为了自己的利益已丝毫不念骨肉之情。 4、他们的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明确:周朴园是工厂董事长,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而鲁大海是罢工工人的代表,两人 之间是阶级利益的冲突,不可调和。 5、他用了什么手段来对付他的儿子鲁大海?11 明确:用金钱收买“少数不要脸的败类” ,分化瓦解工人队伍;对态度坚决的罢工闹得 最凶的工人代表鲁大海毫不留情地予以开除。 6、这与他对付鲁侍萍所使用的手段有什么相同之处? 明确:都是软硬兼施。都想用钱收买人心,只不过鲁侍萍很有骨气,断然拒绝,甚至撕 掉周朴园给的支票,而与鲁大海一道的其他工人代表是“软骨头”很轻易就背叛了自己的良 心,出卖了工人的利益。 周朴园在与鲁侍萍的冲突中虽然虚伪、 冷酷、 无情, 但多多少少还是有那么一点旧情在, 而面对自己的亲生儿子鲁大海时的做法让人体会不到丝毫的骨肉之情。 7、总的来说,在两场斗争中,老奸巨猾的周朴园都掌控着全局,运用卑鄙、奸诈的手 段一一化解损害到他利益的危机, 而他灵魂中丑恶狰狞的一面也在他的胜利中一步步突显出 来, 特别是在与鲁大海的斗争中更是戳穿了其伪君子的面孔, 大家看看周朴园做了哪些昧良 心的事情。 明确:为镇压工人罢工,命令“矿上警察开枪打死三十个工人” 。 “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故意淹死了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 , 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 ,他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 8、他在与鲁大海的冲突中不是一直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吗,怎么这时候失了态呢?这 说明了什么问题? 明确:他的罪恶发家史一旦被揭穿将威胁他的名誉、地位与利益,他当然感到害怕啦。 而他的失态正反证了鲁大海说的都是事实,因此他才会不顾仪态脱口而出“你胡说” , 厉声说道“下去” ,要不是周萍打断鲁大海的话,肯定还有更多的罪恶被揭露出来。 9、现在我们可以看出第二场戏中周朴园的性格比第一场有了哪些发展? 明确:周朴园在第一场戏的自私、冷酷、虚伪基础上又添加了老谋深算、冷酷无情、丧 失人性等特征。 (二)合作探究 1、现在我们来小结一下,课文的第二幕戏中通过周朴园与鲁侍萍、鲁大海的剧烈矛盾 冲突集中塑造了一位自私、冷酷、虚伪、老谋深算、丧失人性、为获取最大经济利益而不择 手段的反动资本家形象。 而戏剧艺术往往是通过人物形象来反映主题的, 现在我们就来总结 一下本文的主题思想。 明确: 《雷雨》以 20 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 家庭内部的尖锐冲突以及周、 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 生动地展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 级家庭的罪恶历史,对旧社会人吃人的现象,对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没落、污浊的内幕做 了深刻而又细致的揭露。 从这个家庭的崩溃, 看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 必然灭亡的命运。 2、最后我们来看看作者为本剧取名“雷雨”有什么用意呢? 明确:首先,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是和雷雨有关,比如:戏剧情节在一个“天气很 阴沉、更郁热,湿潮的空气,低压着在屋内的人”的下午趋向高潮,经过一番复杂的矛盾冲 突,周萍和四凤终于知道他们原是同母兄妹。于是一场悲剧发生了,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 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不幸送命,周萍开枪自杀,善良的鲁妈痴呆了,绝望的繁漪疯了,倔强的 鲁大海出走了。 这个罪恶的家庭终于崩溃了。 这一切都是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进行的。 作者这里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 一场大雷雨即 将到来。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三、课堂小结 一场雷雨下,周家死的死,疯的疯,旧世界的腐朽造成了人间的巨大悲剧,也毁灭了它 自己,曹禺用悲剧《雷雨》控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震撼了当时的文坛。12 四、作业设计 今天的作业就是写一篇《雷雨》读后感,谈谈自己阅读这部剧本的感受。 哈姆莱特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莎士比亚的相关知识。 2、分析戏剧冲突,并从中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3、鉴赏戏剧语言,掌握戏剧语言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观赏感受,通过影视与剧本领略戏剧艺术的魅力。 2、分析揣摩,懂得分析戏剧冲突及人物形象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入品味欣赏哈姆莱特身上蕴涵的人性魅力及剧本的悲剧力量, 初步了解莎士比亚戏剧 作品中流露的人文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戏剧的悲剧根源。 教学方法 鉴赏法、探讨法、评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哈姆莱特》视频 教学时间 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们首先来看两句话: 活着,还是去死,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问题。――哈姆雷特 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恩格斯 第一句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 第二句是文学品评的方法。 虽然这两句话并不存在必 然的因果关系,但都由于一部旷世杰作而成为千古名句。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 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英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 黛玉??以上多举的是爱情悲剧, 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 是哪四部?《哈姆莱特》 《奥赛罗》 《李尔王》 《罗密欧与朱丽叶》 。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 为著名。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部名著。 二、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1564 年生于英国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他从小就对戏剧产生了强烈的爱好。20 岁后他来到伦敦,先在剧院当勤杂工、马夫,后在剧团做演员、导演、编剧,晚年回到故乡, 1616 年逝世。莎士比亚勤奋好学,他接触了古代文化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 并接受了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资产阶13 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 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思想,这些都为他的戏剧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 础。他一生共写了 37 个剧本,两首长诗和 154 首十四行诗。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创作,代 表作有历史剧《亨利四世》 《理查三世》等,喜剧有《仲夏夜之梦》 《威尼斯商人》 《第十二 夜》等,悲剧有“四大悲剧”《哈姆莱特》 : 《奥赛罗》 《李尔王》 《麦克佩斯》 (也译为《麦克 白》, )《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 起的交替时代。 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思想领域新兴的资产阶级文艺对封建文化展开了激 烈的斗争,这就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就是这一时代最杰出的戏 剧家和诗人。 2、写作背景 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 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 哈姆莱特是 丹麦古代的王子。 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未年的英国 现实中来。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 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 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3、全剧情节 悲剧《哈姆莱特》被认为是:人文主义的颂歌;一部人类心灵咏唱出的伟大史诗;影响 人类历史进程的 100 本书之一; 人类有史以来杰出的经典戏剧; 哈佛大学 113 位教授推荐的 最有影响的书; 1986 年法国 《读书》 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完成于 1601 年的 《哈姆莱特》 , 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也是莎学研究的最大课题。 《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 ,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 为父报仇的故事。 《哈姆莱特》 全剧是以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为线索展开的。 主要剧 情是: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 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 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 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 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 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而哈姆莱 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克劳 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 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 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 并用借 刀杀人法,让监视他去的两个密使带去一封信。要英王在王子上岸时就杀掉他,但被哈姆莱 特察觉, 半路上调换了密信, 反而叫英王杀掉了两个密使, 他自己却跳上海盗船, 脱险回来。 哈姆莱特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亚因父死、 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 奸王利用波洛涅斯的 儿子雷欧提斯为父报仇的机会, 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 毒酒来置哈姆雷特于死地。 结果, 哈、 雷二人都中了毒剑, 王后饮了毒酒, 奸王也被刺死。 王子临死遗嘱好友霍拉旭传播他的心愿。 (二)作息筛选 请同学们根据剧本出场人物提示和课前自读,说说本剧中的人物关系。 明确: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名为叔侄,实为仇人;哈姆莱特和乔特鲁德虽是母子,但又 有母嫁仇敌的隔阂。 克劳狄斯和乔特鲁德原为叔嫂后为夫妇,二人间又有毒杀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 另一个家庭波洛涅斯一家同样既有自身的矛盾又与哈姆莱特一家关系错综复杂。14 波洛涅斯既是国王帮凶又是哈姆莱特挚爱的女友的父亲。 奥菲利娅挚爱哈姆莱特又与父亲有骨肉亲情。 雷欧提斯本是哈姆莱特朋友,后又因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成仇人。 由此可见,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复仇事件是被放置在一个错综复杂的极为矛盾的环境中, 他既担负着复仇的使命,又承受着亲情、爱情、友情等复杂感情的折磨。同学们在朗读他的 台词时要深深体味他矛盾的感情,体会他的复杂情绪。 (三)合作探究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并思考问题,准备小组讨论交流。 1、读课文,充分熟悉剧情,准备复述节选部分的情节。并思考“比剑”这一关键情节 中包含的若干悬念是如何设计的? 明确: “比剑”这一关键情节包含有若干悬念:哈姆莱特是否会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 哈姆莱特能否察觉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诈?雷欧提斯会不会按照和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 计划行事?每一个悬念都关系着克劳狄斯的毒计是否能成功, 哈姆莱特能否避免厄运, 读者 的心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在大臣来征询哈姆莱特是否愿意成全克劳狄斯和雷欧提斯之间的打赌, 同雷欧提斯 比 剑的时候,哈姆莱特正和霍拉旭讲到他对雷欧提斯的同情和歉意。对于比剑,他可能把它单 纯理解为雷欧提斯要向他报仇,为了平息雷欧提斯的愤怒,他毫不迟疑地接受了挑战。霍拉 旭认为他很可能会输,而他自己心里也有一种不祥的预感,霍拉旭劝告他,让他还要参加比 赛,他却没有同意。读者因为已经知道克劳狄斯的毒计,因此心里骤然紧张起来。 接下来是比剑。遵照王后的预告提醒,哈姆莱特诚恳地向雷欧提斯道歉,将自己的过失 归因于“疯狂” ,求得他的谅解。雷欧提斯表示虽然不能放弃“复仇” ,却也接受了他的“友 好的表示” 。此时,两人之间的气氛较为友善,但是危险并没有解除。 选择用剑的时候, 雷欧提斯根据事先安排换了一把剑, 毫无防备之心的哈姆莱特对此没 有提出异议。读者对事情的发展担心到了极点。 比赛开始了,第一回合哈姆莱特击中了雷欧提斯,国王用毒酒为他祝贺,让他喝下去, 他拒绝了。第二回合仍是哈姆莱特取胜。读者的心里稍感宽慰。可是风云突变,王后喝下了 那杯有毒的酒。接下来事情的发展急速而混乱,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第三回合里,雷欧提 斯刺中了哈姆莱特,哈姆莱特随即夺过剑来也刺中了他。王后倒地。雷欧提斯倒地,揭穿了 克劳狄斯的阴谋。哈姆莱特用有毒的剑刺克劳狄斯,并用毒酒灌他,克劳狄斯死去。这一部 分情节更是变故迭起,波澜起伏而扣人心弦。 2、节选部分出现了哪些人物?说说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 的。 明确:在场的几个人物是:哈姆莱特、国王克劳狄斯、王后乔特鲁德、雷欧提斯。其中 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是不共戴天的对手, 乔特鲁德和雷欧提斯则是会对局面产生影响的两个 变数。乔特鲁德夹在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之间,左右为难,关键时候爱子心切;雷欧提斯被 克劳狄斯利用,不过由于他不习惯使用阴谋手段,加之哈姆莱特事先向他做了诚恳的表白, 因此他既仇恨哈姆莱特, 又对他怀有不忍之心。 乔特鲁德的态度和言行直接影响了事件的进 展。 比剑中,第一、二回合,雷欧提斯由于一时不能下决心杀死哈姆莱特,因此出手比较犹 豫,被哈姆莱特占了上风。克劳狄斯迫不及待要置哈姆莱特于死地,在第一回合哈姆莱特取 胜后,他就用一杯毒酒为哈姆莱特祝贺,哈姆莱特谢绝了他这种伪装的善意,而王后乔特鲁 德或者是想缓和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的关系, 也可能是潜意识里觉得这杯酒有问题, 因此她 不听劝阻地替哈姆莱特喝下了这杯酒。 在克劳狄斯的压力下, 雷欧提斯终于向哈姆莱特全力发起攻击, 以剑尖上染有剧毒的利15 剑刺中了哈姆莱特,而哈姆莱特夺过他的剑也刺中了他。临死前,雷欧提斯后悔自己不该参 与克劳狄斯的诡计, 向众人揭穿了克劳狄斯的阴谋。 哈姆莱特得以抓住最后机会杀死克劳狄 斯,为父亲复仇。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熟悉了课文的基本内容,并研讨探究了剧情及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作业设计 课后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 体会作者安排结局的用意, 并深入探讨哈姆莱特为何要相 信天命这个问题。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精彩的语言塑造经典的人物,让我们通过莎翁精彩的台词,走近哈姆莱特。 我们都知道, 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且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 它主要通过剧中人物 台词来体现和推动情节发展,借助台词来把握戏剧情节是我们学习戏剧的主要方式。 “人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人的个性也是各具特色的。因此,成功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 语言描写就应当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 是动态而不应一味是静态的, 是丰富多彩而不是简 单划一的。 ”以罗密欧为例,他的语言,时而命令、恐吓,时而平和亲切,时而悲伤暴躁, 时而不顾一切,语言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心情的变化。人物性格的多重体现,表现在语言 的变化上。联系我国的一些经典著作,也有类似的情况。古代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就曾指 出文学作品中间人物性格有两种对立因素的对照。他以《水浒》为例。指出李逵这一形象, 既“鲁莽” ,又“奸猾” ,既“粗野” ,又不乏“精细” 。可见中外古今在这一点上是有共同点 的。基于这样的认识, 《哈姆莱特》中的语言描写,就非常值得我们品味。 二、文本解读 (一)分析鉴赏 节选部分哈姆莱特表现出怎样的个性?(找出哈姆莱特精彩的对白,然后理解和分析) 明确: 哈姆莱特在世界戏剧人物画廊中有 “忧郁王子” 之称, 可是, 他起初却是一个 “快 乐的王子” 。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 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 的灵长! ” 这说明哈姆莱特曾经是一个怀抱理想的乐观的人文主义者。 正是这种乐观思想, 使它将 父亲看成一个十全十美的君王, 将母亲看成圣母一样纯洁的女性。 父亲与母亲的结合便是理 想与爱的结合,这样的世界自然是“美好的花园” 。然而,剧本一开始,世界便已“颠倒混 乱” ,面对父死母嫁,王位被篡夺的严酷现实,哈姆莱特像一夜间遭到严霜袭击的娇花,精 神颓唐,痛苦和忧虑使他变成了一个“忧郁王子” 。可见,梦幻破灭的哈姆莱特成了一个面 对重重矛盾精神无所寄托的“流浪儿” 。 哈姆莱特说: “我的罪恶是那么多,连我的思想也容纳不下。 ”哈姆莱特不仅看到了他人 心灵的丑恶,而且也看到了自己的心灵同样是黑暗的。既然人在本体意义上是恶的,那么, 他为父报仇、 “重整乾坤” 、改造社会的斗争对象就不只是一个克罗迪斯,而是包括他自己在 内的所有人。而完全消除人身上的恶,也就否定了人的现实存在,那么“重整乾坤”也就成 了一句空话,人生也是没有结果的虚无。既然人生无异议,哈姆莱特又觉得不如“早早脱身 离去” ,他想到了自杀。然而,想到死后不仅要坠入一片虚无的世界,而且灵魂的不到安宁, 这又使他心头升腾起对死亡的恐惧。于是, “生存还是毁灭” ,这个经久不绝的声音,就在他 的灵魂深处奏响了。 人物性格:迷惘、痛苦、焦虑、惶惶不安、犹豫。16 归纳: 课文主要包括两个事件, 一是哈姆莱特和霍拉旭讲述他破坏掉克劳狄斯借刀杀人 的阴谋,二是哈姆莱特掉入克劳狄斯设计的比剑圈套,最后敌对双方同归于尽。前一件事情 表现了哈姆莱特的敏感、机智,后一件事情则表现了他草率、冒失。但总的来看,哈姆莱特 做事情没有计划性,总是被事件推动着走,不能事先做周密的安排和准备。 (二)合作探究 1、哈姆莱特最终与对手同归于尽,对于这样的结局,你认为他能否避免? 明确:哈姆莱特的对手克劳狄斯高居王位,老奸巨猾,善于耍阴谋诡计,跟他相比,哈 姆莱特势单力孤,鲁莽草率,不善于制定周密计划主动进攻敌人。他答应“比剑” ,就意味 着克劳狄斯的阴谋已成功了一大半,只是在比剑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变数” ,如王后喝下毒 酒, 雷欧提斯也被哈姆莱特用毒剑刺中等, 才使他有机会在临死之际用毒剑向克劳狄斯发出 致命一击。所以说,哈姆莱特是很难避免这种厄运的。 2、哈姆莱特为什么要相信天命? 明确:对于国王,他没有信心让他受到应有的惩罚而不殃及无辜,此前他误杀波洛涅斯 并间接导致奥菲利娅之死。他在除恶的同时也在作恶,这使他良心不安,于是便把一切归于 不愿意。 接连遭遇巨大灾祸的打击:父王被杀,母亲改嫁,误杀波洛涅斯,情人投水而死。他不 明白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也只能听天由命。 相信天命也与哈姆莱特的个性有一定的关系。 三、课堂小结 “ 《哈姆莱特》 是戏剧诗人之王莎士比亚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光辉的钻石。 在哈姆莱特 ” 的形象里, 莎士比亚体现了他所处时代最优秀的进步的人类特点。 哈姆莱特是作者着力塑造 的一个人文语言者的典型形象, 他经受了人间最大的痛苦和最悲惨的命运, 这一切不只是他 个人的不幸,而是不合理的社会造成他不合理的人生。于是他决心“重整乾坤” ,最后他与 敌人同归于尽,家庭、爱情随之毁灭。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与邪恶黑暗的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 的差距。哈姆莱特的悲剧是对人类生活和悲剧命运的高度概括。 四、作业设计 “说不尽的哈姆莱特”留给后人无限的话题,课文虽为节选,我们仍有许多课堂上探究 讨论时未涉及的地方。课后请同学们自行设题写一篇读后感。 柳永词两首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宋词的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写景的妙处;感受词中凄凉孤寂的意境和抒情主 人公飘零凄苦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词画结合,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词的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体会这两首词艺术上的妙处和作 者惆怅伤感、真切诚挚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离别时幽怨伤感之情,伤离别,重真情。 教学重点 1、体会《望海潮》如何通过特定的意象组合展现杭州人物之盛和风光之美的。 2、分析《雨霖铃》如何做到融情于景,景情交融的。 教学难点17 以画入词,把握词的意象,品味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方法 讲解法、朗读法、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俗话说: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西湖以其湖光山色之美令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 多千古传颂的名篇,读后令人心旷神怡。今天,让我们走进柳永的《望海潮》 ,感受词人笔 下杭州的美好景色。 二、文本解读 (一)作家作品 柳永(约 987-1053) ,字耆卿,初名三变,字景庄,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 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出身于儒宦世家,工部侍郎柳宜少子,景v进士,官至屯田 员外郎,故又世称柳屯田。柳永为人放荡不羁,仕途更为坎坷。时人将其举荐于仁宗,却只 得四字批语: “且去填词” 。仕途无望,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流连于歌楼舞榭,沉迷 于声色词曲,潦倒终身,竟由群妓合金而葬。 柳永通晓音律,多为教坊乐工、歌伎填写歌词,其词在当时流传甚广。他是宋词“婉约 派”的宗师,是北宋致力作词的第一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创作了大师的慢 词,发展了铺叙的手法,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乐章诗》 ,收词近 200 首,其中 《雨霖铃》 《八声甘州》 《望海潮》等都是千古不朽的名作。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最耀眼的明星之一。政治上的抑郁失志,生活上的特 殊经历,以及他的博学多才,妙解音律,使这位“浅斟低唱” “怪胆狂情”的浪子以真挚敏 感的心灵和一腔真情, 为古往今来的读者营造了一个个温馨的情感世界, 感染了一代又一代 读者,被后人誉为婉约派的宗师。通俗是柳词的特点,他继承了民间词的风格, “凡有井水 外,即能歌柳词” ,可见其影响之广泛。词发展到宋代,受五代文风的影响,也为适应歌舞 升平的社会需要,词风婉丽,盛极一时。才情卓异的柳永长期混迹于歌女中,于是创作了大 量表现男女离情别绪和悲叹个人沦落江湖的作品,成为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之一。 2、写作背景 《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 ,为柳永所创的新声。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 丽。柳永在杭州生活过一段时间,对杭州的山水名胜、风土人情不仅有亲身的观赏和体会, 而且对杭州还怀有极其深厚的热爱之情。 柳永写此词是献给杭州地方长官的, 在艺术构思上 匠心独运,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其写景 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在艺术上几乎超过了前人所有歌颂杭州的诗词。 相传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对杭州垂涎三尺,因而更加膨胀起他 侵吞南宋的野心。宋谢驿有一首诗写道: “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岂知草木无 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 ”这虽是传说,并不一定可信,但杭州的优美迷人及柳永的深厚功 力由此可见一斑。 (二)信息筛选 1、那么作者笔下的杭州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城市?它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一个太平盛世下的繁华大都市,富庶、美丽。人民生活安定、祥和。 2、作者又是怎样表现杭州的富庶、美丽、安定、祥和的?18 明确: 通过多个角度去描写, 多方面去表现。 上阕重点写杭州环境的美丽和经济的繁荣; 下阕重点写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景象。 (三)分析鉴赏 1、第一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从不同角度对杭州进行了高度概括, 大家能不能也详细分析一下? 明确第一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是对杭州的总体介绍, “东南形胜” 之“东南”点出它的地理位置, “胜”言其风景之美;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此处 称“三吴都会” ,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社会条件优越,字字铿锵有力; “钱塘自古繁华”中的钱塘,即杭州,这一句强调它具有长期繁华的历史。所以这第一句就 从三方面对杭州进行了概述: “形胜”的地理条件; “都会”的社会条件; “繁 (1) (2) (3) 华”的历史传统。 2、后面的三句是从三方面对杭州进行了具体的描绘,怎样描绘的: 明确: (1)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 ” “风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家家悬挂风帘,户户张设翠幕。 “参差十万人家”一句, “参差”写出了楼阁房舍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景象,十万极言人口之多,这一句表现出整 个杭州的规模和城市风貌。 (2)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写的是杭州风景。 “云树绕堤沙”写在钱 塘江堤上,绿树环抱,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 曲折的态势。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 “怒涛”写江潮来 势之猛。 “卷霜雪”可媲美苏轼的“卷起千堆雪”“霜雪”二字,不仅写出了怒涛如雪的白 , 色,也写出了江潮之森森寒气。 “天堑无涯”写出了江面的宽阔,也表现了江潮的气势。 (3)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一句极写杭州的繁华。 “市列珠玑”写市场上商 品丰富,商业繁荣; “户盈罗绮”写市民家家披罗着锦。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 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 “珠玑” “罗绮” ,又皆为妇女服用之物,并暗 示杭州城声色之盛。 “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杭州富民比夸争耀,反 映了杭州这个都市极度繁华和穷奢极欲的一面。 3、刚刚我们已经知道,后面的三句是从三方面对杭州进行了具体的描绘。第一句也从 三方面对杭州进行了高度概括。那么这第一句和后面的三句到底有怎样的联系? 明确: 是总分的关系, 而且一一照应。 “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 参差十万人家” 是对 , “三 吴都会”进行铺展描写;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进行铺 展描写,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就“繁华”进一步地铺展。 4、下面我们接着分析下阕,看看在下阕作者又是怎样表现杭州的? 明确:下阕先重点描写西湖,然后写了杭州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 “重湖叠t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写西湖之美的。 “重湖” ,是指西湖中的里 湖和外湖。 “叠t” ,是指西湖周围重重叠叠的山岭。湖光山色之美,词人用“清嘉”二字作 概括。接下去写山上的桂花、湖中的荷花。这两种花也是西湖最具代表性的典型景物。 “三 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写得高度凝练,短短八个字就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景象概 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接下来两句是表现杭州人民安乐、 祥和的生活的。 “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 对仗很工稳, , 情韵亦很悠扬。 “泛夜” “弄晴” ,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 菱的歌声。一个“泛”字,表示那是在湖中的船上, “嬉嬉钓叟莲娃” ,是说吹羌笛的渔翁, 唱歌的采菱女娃都很快乐。 “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 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写达官贵人在此游乐的场景。 “千骑拥高牙”19 点出了人物身份。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显赫声势。接下来从两个 方面写官员的乐趣, “乘醉听箫鼓”写饮宴之乐,不仅尽兴而醉,醉了还要听音乐; “吟赏烟 霞”写山水之乐,不仅赏山玩水,赏玩之余还要吟咏诗篇。既衬出了山水之美,也写出了官 员的儒雅风流。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 可见不仅百姓安居乐业,官员也雅致潇洒。 5、这几句先写了西湖之美,然后写了人民生活之乐,那写西湖之美和写人民生活之乐 两者间有什么联系呢?作者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写? 明确:先着力描绘,突出西湖的美,再以美丽的西湖为场景写出杭州人民安乐、祥和的 生活。 也就是说, 写西湖之美是为了表现杭州人民安乐、 祥和的生活, 以美景映衬美好生活。 6、刚刚大家分析下阕时,怎么把最后一句“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漏掉了。这 句是写西湖还是写人民生活的? 明确:既不是写西湖,也不是写人民生活的。 柳永写这首词是献给杭州地方长官的吗, 这一句应该是专门写给这位长官的。 注释说 “图 将”是指把杭州美景画出来, “凤池”指代朝廷,它的意思应该是说,希望长官把杭州美好 的景色画出来,等日后升迁,去朝廷做官时,可以把它拿出来,献与朝廷,并夸示于同僚。 它暗含对长官日后飞黄腾达、不断升迁的美好祝愿。所以这句是游离于主题之外的,是纯粹 的奉承之辞。 这句结束语点明了全词的主题和写作目的,非常重要。不过,它游离于主要内容之外, 跟上面的内容有点不融洽, 显得不太自然。 但既然柳永写这首词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长官的召 见和赏识, 那么他就必然会在词中对长官进行夸耀和奉承, 这就使本词出现了一个格调不高 的结尾,破坏了整首词的艺术性。 (四)拓展探究 1、你认为这首词的名句是哪一句?请展开想象描述画面内容。 明确: “重湖叠t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句十分精 彩。写秀色山水重重叠叠,陆上是“三秋桂子” ,水面则是“十里荷花” ,本非一时之木,但 写来则色香一片,如见如嗅,使人忘记了桂子荷花本不同时,它们呈现在一副画面上,使词 打破了时序的界限,让人陶醉在美丽的花丛中。 (另一种理解:杭州四季皆美,举桂子、荷 花就是说明每个不同季节都有美丽的花。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 2、杭州西湖是美的,古代诗人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很多,你能举出几例吗? 明确:苏轼诗: “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 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写西湖山水的美丽。 ” ( ) 宋之问诗: “桂子月中落, 天香云外飘。 《灵 ” ( 隐寺》 )写出了杭州有名的桂花。白居易词: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 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忆江南》 ( )写杭州山寺中的桂子和钱塘江潮是让人向往的。 南宋杨万里诗: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三、课堂小结 这首词上阕极力赞美杭州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下阕极力描写杭州黎民百姓安居乐业 的生活景象,歌颂了杭州山水的美丽风光,赞美了杭州人民安定欢乐的生活,反映了北宋结 束五代分裂割据局面以后,所显现的繁荣太平景象。杭州的湖光山色令人神往,读了柳永的 这首词,领略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美丽的西湖更加令人心旷神怡,相信你一定会有机会 领略那里美好的风光的。 四、作业设计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任选几句写一段鉴赏文字。20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人生无常, 聚散不定, 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长亭送别, 执手相看, 柴门扶杖, 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 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雨霖铃》 ,感受作者笔 下抒写的哀婉动人的别离。 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当时作者由于仕途失意, 心情十分抑郁,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了 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 二、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1、词牌介绍 “雨霖铃” ,一作“雨淋铃” ,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入蜀,至斜口时,霖雨连日, 栈道中闻铃声,为悼念杨贵妃,遂制此曲。白居易《长恨歌》云“夜雨闻铃肠断声”即指此 事。 2、写作背景 柳永仕途失意,四处漂泊。这首词就是他离开汴京、前往浙江时的作品。词以悲秋景色 为衬托,抒写与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全词如行云流水,写尽了人 间离愁别恨。词人以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叙事、抒情,感情真挚,词风哀婉。 (二)信息筛选 1、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本词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词,感情基调格外低沉悲戚。 2、贯穿这首词的线索是什么?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应如何划分? 明确:这首词基调低沉,作者心情十分压抑, “离情”线索贯穿全篇。从时间角度看, 别时与别后自然分为上下两阕。 理清思路,一要抓开头,二要抓过片(下片首句) ,三要抓结尾。 (三)分析鉴赏 意境的欣赏是属于文学鉴赏较高层的一种学习活动。所谓“意境” ,就是作品所描绘的 自然、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主观思想感情融会一致所形式的一种艺术境界。在鉴赏诗词时, 要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透过字句和画面,去细心体会、感受作者的情怀,从而领会意 境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赏析意境,一要抓画面,二要抓情感。 1、上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概括这一传神画面,并拟作标题。 明确:标题为“执手相看,泪眼相向”等,词人首先交代了离别的季节、时间和地点。 “寒蝉凄切” (点明时令)“对长亭晚” ; (点明时间和地点)“骤雨初歇” ; (点明气候)“帐 ; 饮无绪” (凄凉心情)“兰舟催发” ; (不得不分离) 。词人巧妙地把自己忧伤的感情融入对景 物的描摹中,不仅点染了送别的气氛,也暗示了送别的地点。 “执手相看, 泪眼相向” 这个标题精妙地概括了这幅画面。 , 本已经愁苦不堪的 “愁人” , 生离死别、执手凝视、千方百计、千般思绪,愁苦尽在两双含情的泪眼里。有道是“此时无 声胜有声” ,真是“一切尽在不言中” 。 2、这幅“别离图” ,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作为背景? 抓住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各抒己见,描述送别画面背景。 明确:设想以下几组来渲染这幅“别离图” 。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渲染 气氛。21 长亭--这是古人设在路边的亭舍, 常用作饯别, 这里既交代时间又暗示离愁别绪。 “天 下伤心处,长亭更短亭” ,更能撩人心怀,伤心难忍。 江水、寒蝉--“千里烟波”极言路程之遥远,云雾如烟般笼罩着江面,这是兰舟行驶 之处;笔下的蝉声也是如此凄寒。 3、通过景物描写,作者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词人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品读词句,抓住意象,展开想象,进入意境。 明确:词人巧妙地把自己忧伤的感情融入对景物的描摹中,在这幅画面中, “寒蝉” “骤 雨” “长亭” “烟波” “暮霭”这一系列意象渲染出一种凄凉沉郁的氛围,用以烘托离别的无 限惆怅难舍之情。正当离人依依难分之时,船夫偏又催促起航,他们只有泪眼相向。 “无语 凝噎” ,万千话语不知从何说起!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作者用一“念” 字,引出了对别后情境的设想:行人消逝在烟雾弥漫的江面上,傍晚时分,浓重的雾气使人 透不过气来,极目远望,令人不胜伤感。这种缠绵的离情,是凄婉的。悲凉的心绪,与之匹 配的只能是“寒蝉”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 4、小结:上阕,实写别时情景。词人以缠绵凄恻的感情、冷寂幽清的景色、铺叙白描 的手法,将离别的情、景、事组成了一片幽清的词境。柳永用大师的景物渲染了一场凄惨的 分别,这是铺垫法。其实我们刚才分析的是词中的实景,词人在下阕还设置了大量的虚景。 5、品读下阕,讨论探究作者在“念去去”一句之后是对别后情形的设想,作者是从哪 些方面设想自己今后生活情境和内心情感的? 明确:从送别都门的“长亭” ,到执手相看的“船旁” ,从暮霭沉沉的“江上” ,到晓风 残月的“远方” ,空间不断转换,仍不离抒写“离情” 。作者想象别后的情景。他感到实在难 以忍受这清秋季节的送别,更怕酒醒之后,看到残月冷辉中,杨柳依依、晨风吹拂的景致, 心里倍感凄凉。他愁的是一去将连年不归,想到今后的孤独寂寞。 “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 点染离情别绪更是凄楚动人。 6、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为什么特别动人? 明确:这首词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融情于景的写法。 “今宵 酒醒何处” ,于是“千里烟波,暮霭沉沉”又变换为“杨柳岸,晓风残月” ,与酒醒前的梦境 形成对照。第一,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别绪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 画面。第二,这幅画面又出现在一个特定的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为的是消 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 。 写江岸杨柳,分明是惋惜“垂柳只解惹春风,如何系得行人住” ;写晓风残月,分明是 慨叹“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 “除去天边月,没人知”“良辰好景”是虚景, 。 “千种风情” 是虚情,以虚景、虚情收结全篇,令人回味无穷。 7、小结:下阕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了词人别后孤单寂寞的心情,虚实 相映,使人真正深刻地理解“都门帐饮无绪” “无语凝噎”等词句的丰富内涵。 (四)合作探究 1、这首词的上下阕是怎样巧妙过渡的? 明确:长调的过渡最不容易。这首词上阕的歇拍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 阔” ,用半虚半实的写法,由此过渡到下阕的虚写。下阕的开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 ,承接巧妙,先宕开一笔,说离别使人伤心,自古而然。由于多情的缘故,似 乎有自慰之意;然而又转到现实中来,说在这“冷落清秋节”中,离别更使人难以忍受,更 深地拓展了词的境界,下面别后设想就顺理成章了。 2、词的上下阕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整着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和氛围? 明确: 《雨霖铃》抒写的是饯别时黯然、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分难舍的痛苦,设 想了“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以及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无助。词的上阕在22 凄冷环境衬托下,主要实写离别时的情景,下阕是对别后思念和凄凉的设想。全词既写了眼 前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 景为情设。 整首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 在情景交融中,意境缠绵,凄凉清丽,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五)拓展探究 《雨霖铃》抒写的是离别之苦,古代诗词中表达这种情感的作品很多。你能从读过的诗 词中说出几句吗? 明确: “风萧萧兮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轲间的“壮别” ;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与董大间的“慰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 ; 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孟浩然间的“酒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 ; 白居易与客人间的“惨别”?? 同样写离别,情调上却有着很大差异。通过这首词的学习,我们要掌握婉约词的特点, 同时积累一些名家名篇中的经典名句,尝试在我们的写作中,创造性的学习运用。 三、课堂小结 现在,我们来概括一下这首词的艺术特点。明确: 1、虚实相生。这首词上阕叙述别情别景,下阕设想别后相思,词的上阕写临别的情景, 是实写;下阕写别后的想象,是虚写。或实景传虚,或虚景实写,既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 又拓展了作品的艺术境界,虚实相生,相得益彰。 2、情景交融方面最是精妙。词中写了不少景物,都是承载着作者深沉的感情的,或融 情入景,或因情见景,都是以冷落凄清的秋景来渲染衬托难以割舍的离情,感情真切诚挚, 情调哀怨伤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铺叙与点染紧密结合。运用白描手法层层铺叙,是本词的突出特点,无论是别前、 别时、别后的场景氛围,还是人物的动作、情态、心绪,都形容曲尽,刻画具体;柳永还将 绘画中的点染手法运用于词中,既大笔挥洒,反复渲染,又精细入微,婉转自如。 4、章法谨严,层次分明。此词在结构上,是以时间发展为序依次写别前、别时、别后, 同时也通过铺叙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地揭示了人物的感情变化,首尾连贯,层次清晰,全篇 的组织结构非常自然,如行云流水,全然看不出连接的痕迹,充分显示了作者驾驭长调的杰 出才能。 5、雅俗兼备的语言艺术。本篇的语言自然流畅,雅俗兼备。 “执手相看泪眼”等语,浅 近俚俗,当和民间俗曲同调;而“今宵酒醒何处”二句,清雅俊逸,堪与文人雅词比肩,因 此被称为“古今俊语” ,后人也常用之来指代柳词的风格。此词体现了柳词俗不伤雅,雅不 避俗,雅俗共赏的语言特色。 以上特点中的情景交融,古诗词中极为普遍,在以后的学习中要特别注意。如何理解情 境交融,王国维曾有精辟的解释,他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 即物我已经合二为一了。我们不妨用他的另一句精辟之言作为我们这堂课的结束语: “一切 景语皆情语” ,细细品之,当对以后的学习大有裨益。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雨霖铃》 。 2、鉴赏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写出鉴赏文字。 苏轼词两首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苏轼及苏轼词作的写作背景,掌握苏轼创作的有关知识。 2、掌握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23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词作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韵律美。 2、鉴赏词的写作技巧,学习烘托的手法和从生活小事中提炼哲理的方法。 3、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体会词作中的“画面美” ,品味词作豪迈、雄浑、壮 阔的意境美。 4、 通过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理解词作中作者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的英雄气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两首词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苏轼,了解其曲折起伏的人生经历,感受他即 使面对打击、身临困境,也能保持豁达、超然、洒脱、乐观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 格和面对困难保持乐观通达的精神状态。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熟读并背诵两首词, 理解词中体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感受苏词的豪 放风格。 教学难点 通过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来抒情表意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大家还记得《赤壁赋》中描写曹操的句子吗?我们一起来背诵: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横槊赋诗,因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寥寥数语, 一位纵横驰骋的政治家、 诗人曹操的英雄便跃然纸上。 我们惊叹一代文豪苏轼非凡的笔力和 同样不俗的气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 二、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1、作者简介 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 川)人。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嘉v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 州、徐州、湖州。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 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等地,最后北还,病死常州,追谥文忠。 苏轼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他在散文、诗歌、书画方面均有成就。 2、写作背景 北宋元丰五年(1082) ,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黄州附近 有个赤鼻矶,相传为三国时期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作者曾两次到此游览,写下了两篇游记 和这首词。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期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 北的赤壁。作者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写古迹,记古人、古事,以古比今,言 志抒情。 3、词牌介绍 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音调高亢悦耳,据说唐玄宗很喜欢听她演唱。这个词牌 是为了纪念她而创立的。24 (二)信息筛选 全词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即情感基调如何?)全词该用高昂激起的语调来读,不 是用沉郁舒缓的语调来读?上下阕有没有区别?最后一句呢? 学生自由诵读,同时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词作,然后概括词的主要内容。 明确:词的上阕咏赤壁,以写景为主,描写了大江、故垒、乱石、惊涛等壮丽景色,引 发以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词的下阕主要刻画了周瑜年轻有为、气宇不凡、从容潇洒、指挥 若定的英雄形象,并发出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慨叹。 (三)分析鉴赏 1、词的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奠定了全词怎样的感情基调?是怎 样引起下文的?应该以怎样的语速、语气、语调去读? 明确:①词的开篇“大江东去” ,即将一条浩浩荡荡、不舍昼夜、奔腾不息、向东疾逝 的长江推到了我们面前,澎湃的浪潮激起了我们胸中的豪迈之情,奠定了全词雄浑大气、壮 阔磅礴的感情基调。 ②“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淘尽”一词与“千古风流人物”搭配,饱含对时光易 逝、岁月无情、人生短促而事业难成的喟叹,于豪迈雄浑中又融入一丝“苍凉悲叹” ;同时 将下文“周瑜”的身份归入“英雄之列” ,自然而然引出对他的歌颂。 ③“大江”二字应缓势低起, “东去”重读且拖长, “东”字音调渐扬至高, “去”字音 调本为仄音,应慢慢转入降调,似有极目远眺、不舍逝去之恋; “浪淘尽”语速稍快, “尽” 字重读,似有无力挽狂澜之势, “千古风流人物”一句, “千古” “风流”二词渐渐加重语气, “风流”拖长,应充满对英雄的歌颂、缅怀之情。 2、 “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一句属于哪种表达方式?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应该怎么读? 明确:这一句属于表达中的记叙,点出了作者怀古的内容,交代出词人心中的英雄―― 周瑜,确定了本词要塑造和歌颂的对象。这两句中速、较为平直、客观的叙述性语气朗读即 可。 3、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中,哪些词最具表现力?请你展开丰富的 联想和想象, 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说说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对下文周瑜形象的刻画有何作用?该如何朗读? 明确:①动词“穿” “拍” “卷”与形容词“乱” “惊” “千堆”等最具表现力。我们面前 似乎出现了似千军万马在奔腾、 百万雄师在咆哮的壮阔江面, 耸入高空的悬崖峭壁挡住了长 江的行程,一层又一层的滔天大浪被激起,它们气势磅礴地冲击着两岸的礁石,又被一层层 地击碎成千堆万堆的雪沫,寒气扑面而来,轰鸣声震耳欲聋,大地瑟瑟颤抖?? ②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雄奇险峻、惊心动魄的画面,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而这 恰恰就是英雄当年活动的典型环境, 作者也是用这些夸张了的景物来渲染气氛、 衬托人物的 英雄气概。 ③这三句动词重读,语速急促,充满气势,语调慷慨激昂,很好地渲染出了那种雄浑、 壮阔的意境。 4、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句在全词中起何作用?如何朗读? 明确:①本句对景抒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江山如画”是对前面所写景物的总括, 将这些具体景物收拢起来,成为一幅雄浑壮美的图画; “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写景转为 写人,引出对周瑜的具体刻画。 ②本句紧承前句急促紧凑的语速之后,渐渐转入舒缓,充满豪迈之情。 5、 “遥想”的内容有哪些? 明确:遥想一直到“灰飞烟灭” 。25 6、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他心目中的英雄的? 明确:先从生活细事上烘托周瑜的年轻得意,以美人衬英雄,突出他年少风流、奋发有 为。 “雄姿英发”是刻画周瑜形象的关键句,突出其英姿勃发的气质; “羽扇纶巾”描绘他的 服饰装扮,现其儒雅娴静之风度;下阕“谈笑间”写其神态,突出他大敌当前的胸有成竹、 指挥若定、从容潇洒; “樯橹灰飞烟灭”与前面的“谈笑间”又构成了时间短而战绩丰的鲜 明对比,突出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丰功伟绩。 7、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周瑜的形象及赤壁之战的场面,仔细体 会作者为我们塑造的这位古代英雄形象。 明确:请学生自由展开联想和想象,描述“赤壁之战”时周瑜的形象。若有读过《三国 演义》的同学更好,可结合小说与词作以及自己的理解去描述。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上诸方 面进行充实,可适当地加入一些战争场面的描绘,力求生动、具体、形象地再现周瑜的英雄 形象。 8、 “遥想公瑾当年,??灰飞烟灭”几句该如何读? 明确: “遥想”二字为领起词,故应稍缓、延宕,有追忆之感; “公瑾当年” “小乔出嫁 了”以比较平直、舒缓的叙述性语调语气朗读; “雄姿英发”语调上扬,重音在“雄”和“英” 上,充满仰慕歌颂之情;稍事停顿之后, “羽扇纶巾”渐入平直,到“谈笑间,樯橹灰飞烟 灭”时,语调渐升,充满豪情与歌颂。 (四)合作探究 对主题的理解以探究为主,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1、赤壁之战中,有那么多的英雄,包括我们在《赤壁赋》中作者极力歌颂的“一世之 雄” 曹操, 作者为什么只对周瑜钟爱有加?这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与最后几句的感 慨有何关系? 明确:作者没写刘备,是因为刘备太严肃,年纪也不小了;没有写曹操是因为曹操在这 次战争中最终以失败告终; 没有写诸葛亮是因为诸葛亮太完美了, 完美得叫人无法望其项背, 此外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性结局,既不符合前面雄壮的景物描写特征,其伤感 与悲凉也会超越后文的“一尊还酹江月” 。作者通过周瑜这一形象,可以很自然地使读者联 想到作者本人,壮志未酬、贬官黄州,两鬓斑白、无所建树,不免悲从中来,发出“人生如 梦”的感慨。 2、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与《赤壁赋》中的哪些语句表达的情感有相似之处? 联系全词内容及作者的生平, 谈谈你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你觉得作者此时悲观消极吗? 明确:这两句与《前赤壁赋》中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有,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所表达的 感情有相似之处。联系全词内容来看,诗人在上阕中描绘了一幅雄伟壮丽的赤壁江山图,字 里行间饱含着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其实更是作者旷达胸襟的体现; 下阕又集中笔力刻画 出少年英雄的周郎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功业早成的周郎的仰慕、向往,借此表达自己年岁将 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在这种意义上, “人生如梦”不是一般虚无的消极,而是对时光疾逝、功业不成、 “早生 华发”的感喟,多少有些低沉,但与其说是消极,还不如理解为作者借“酹江月”寻找到了 一处宣泄苦闷的出口。最后的这一举动,传达出的是一种与山河、明月、自然完全融合的达 观、超脱、豁然情怀。 (五)拓展探究 1、教师提供以下诗论,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苏轼“豪放”的词风。 ①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 “我词何如柳七?”对曰: “柳郎词只合十七八女 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26 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 ②苏辛,词中之狂。 ③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④读东坡、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有伯夷、柳下惠之风。 (以上②③④则摘自王国维《人间词话》 ) 2、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怎样营造出这种豪放、壮阔的意境的? 明确:先是描绘一幅雄伟奇峻的赤壁江山图;接着塑造了英姿勃发、才华过人、建立了 赫赫战功的古代英雄周瑜的形象;最后直抒“人生如梦”的苍凉慨叹, 以及“一尊还酹江月” 的豪举,融景物描写、人物刻画、情感抒发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壮阔、雄浑的和谐意境,不 愧为“豪放派”的代表作。 三、课堂小结 从某个意义上说真应该感谢苏轼的黄州被贬,没有黄州被贬,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的, 一道天光就不可能射向天际。所以正是黄州被贬导致了这样一首旷世杰作的产生。好,这首 词在内容上就说到这里。 接下来我们在新的理解基础上再把这首词完整地读一遍, 以深情的 诵读结束今天的学习。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仔细品味词作雄浑壮阔的意境。 2、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将词作中描绘赤壁景物的句子扩写成一篇写景散文,或者 将刻画周瑜的句子扩写成一篇写人的记叙类短文。字数 200 以上。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李白有言: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正是政治生涯中的挫折与打击,正是不幸的人 生阅历与体验,成就了一代文豪苏东坡。在出世入世之间,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 下”的人生理想指引下,他用如花妙笔,为我们书写了不少励志警醒的名句名篇,成为我们 跌入人生低谷、无路可走时的座右铭。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被贬黄州时的另外一首词《定 风波》 。 二、文本解读 (一)信息筛选 1、大家看看作者写小序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小序对我们解读这首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序言的最后一句的“故作此”可知,作者写小序的目的是解释为什么要写这首 词。 “沙湖道中遇雨” ,告诉我们这首词是作者去沙湖看田归途遇雨后所作。 苏轼想在此买田终老的想法恰好反映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 因为现状已经如此, 洗冤复 职不是自己想了、争取了就能实现的,自己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再去改变这个现状。在这 种情况下,他不再怨天尤人、悲观消沉,而是“既来之,则安之” ,安家置业,筹划生活, 这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什么? 在无法改变现状的情况下,积极为以后的生活打算,谋求过个安稳的晚年,这恰恰反映 了他积极乐观、旷达洒脱的一面。无论遇到怎样的风雨,无论遭受怎样的打击,无论被贬到 哪里,苏轼都能随遇而安,随乡入俗,落地生根。这样的例子在苏轼长期的贬谪生涯中出现 过多次,如他被贬到更为偏远的惠州时。 【多媒体课件展示】 绍圣元年(1094)十月,苏轼被朝廷以“讥斥先朝”罪名贬谪惠州,在惠州居住了两年 又七个月。 苏轼在惠州时, 钟情惠州山水, 游览了罗浮山、 白水山、汤泉及西湖中诸多胜景, 写下很多诗文,赞叹惠州山水之美,抒发忧国忧民的胸怀,同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描写历史人物的诗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