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别人的口吻写别人的事,插叙属于什么写作手法法

写作手法-66
金堂木 写作技法 ----1..草灰蛇线巧留&迹& 故事情节或人物关系之间,有时看来并无任何直接联系;然而仔细玩味起来,却又可以发现 其中存在着各种&暗伏&&遥应&的联系。这种藏头露尾的笔法,往往发人寻思,文意隽永、含 蓄深沉。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大家都知道她是个多愁善感的女子。作起诗文来,也总是带 着&哀音&。她那许多悲凉、寂寞的感觉究竟是从哪儿来的?父母早丧,她和宝玉之间的一段& 心事&难以向人表白,自然都是原因。除此而外,她在贾府中还没有其他什么&如鱼饮水,冷 暖自知&的不愉快感觉呢?这一点,书中虽然没有明确的交代,但也不乏蛛丝马迹、草灰蛇线 的暗示。且看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避嫌疑杜绝宁国府》一节中,王善保家向王 夫人诽谤晴雯时的情景: ......王善保家的道:&别的还罢了,太太不知,头一个是宝玉屋里的晴雯那丫头,仗着 她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长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的象个西施样子,在人跟前能说惯道, 抓尖要强;一句话不投机,她立起两只眼睛来骂人。妖妖调调,大不成体统!& 王夫人听了这话,猛然触动往事,便问凤姐道:&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 水蛇腰,削肩膀儿,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我心里很看不上那狂样 子。因同老太太走,不曾说她;后来要问是谁,偏又忘了。今日对了槛儿。这丫头想必就是 她了?&...... 这里讲的是晴雯,似乎和黛玉毫无关系。然而,如果王夫人也和宝玉一样,十分喜爱黛玉, 那末,&爱屋及乌&,看到模样长得像黛玉的人,只会感到顺眼,哪里还会来气呢?从王夫人 对于晴雯的厌恶中,我们正可以约略地窥见王夫人和黛玉之间关系的某些端倪,从而对于形 成黛玉那些思想情绪的各种生活因素进一步有所领会。 又如,秦可卿之死,同样也是充斥着某种神秘气氛的,第十三回这样写:凤姐还欲问时,只 听二门上传出云板,连叩四下,正是丧音,将凤姐惊醒,人回:&东府蓉大奶奶没了。&凤姐 吓了一身冷汗,出了一回神,只得穿衣服往王夫人处来。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闷,都有些 疑心 秦可卿染病已久,不治而殁,似乎本在意料之中,众人为什么又都感到&纳闷&(有些本子作& 纳罕&含意就更深)呢?这个问题,书中始终没作正面回答;但是,联系到秦氏去世以后紧接 着发生的另一件意外事情:忽又听见秦氏之丫环名唤瑞珠的,见秦氏死了,也触柱而亡。此 事更为可罕,合族都赞叹。贾珍遂以孙之礼殡殓之,一并停灵于会芳园之登仙阁。又有小丫 环名宝珠的,因秦氏无出,乃愿为义女,请任摔丧驾灵之任。贾珍甚喜,即时传命,从此皆 呼宝珠为&小姑娘&。再回想一下本书第七回焦大喝醉酒后那些&有天没日&的揭露:焦大益发 连贾珍都说出来,乱嚷乱叫,说:&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生来! 每日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有什么不知道?咱们‘胳膊折了往袖 子里藏'!&...... 几个方面一对照,事情的真相便从扑朔迷离的烟云中显出身影来了。秦氏的死因很可能是这 样的:她和贾珍素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这次不巧为两个小丫环撞见,羞惭难忍而自缢。两 个丫环,一个老实,吓得触柱身亡;一个机伶,巧用&愿为义女&的行动以明决不泄漏的心迹。 作者所以采用这种闪烁其辞、隐约含蓄的写法,一方面可能是不愿意把那些&不堪之状&写得 过于露骨;同时,恰也增强了对于那个&诗礼簪缨&之族的虚伪、腐朽面目的揭露力量和讽刺 意味。 金堂木 于 12 : 33 发表 已被浏览 2755 次 评论(67) / 引用(100) 加入博采中心 ---2..比较描写法 [回复] 比较描写法就是采用比较的方法描写出人物的外貌、 神态与 别人不同的地方。 -●比较描写法【特点】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所以比较是反映人物特点的一种好方法。采用比较描写法,可以写出人 物外貌与众不同的地方,这样读者看了以后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以写出人物的神情、 态度与别人不同的地方,这样可以充分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 要注意客观地进行比较,不要故意贬低他人。 ----3..比较说明鲜明深刻 [回复] 有的事物比较抽象,比较陌生,难以理解。在说明它 们的性状特征时,人们常常运用说明的方法,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和陌生的事物作比较,使读 者有个由此及彼的理解。 《宇宙里有些什么》就运用了比较说明的方法: 许多红色的星星很大很大,有的可以装得下八十万万个太阳。这些星星是由非常稀薄的空气 体状态的物质组成的。最稀薄的,密度只有地球上空气的几万分之一。比我们用抽气机造成 的“真空”还要稀薄得多。 这段话是说明大恒星的特点。大恒星的特点有两条,一是体积庞大,一是密度很小。 “庞大” , 大到何种程度?“很小” ,又小到什么地步?用一般的数量词很难表达,读者也难以理解。比 如有的大星星的面积,如果用平方公里这个单位来计算,那么不知会有多少位数多少个零, 你一口气读下去,也不知道要多少时间才能读完。就算你读完了,恐怕也弄不清它究竟有多 么大。这就要用比较说明的方法。作者用人们熟知的太阳的体积是地球的一百三十万倍,然 而有的大星星竟能装下八十万万个太阳,其庞大便可想而知了。地球上的空气的密度本来是 很小的,然而这些大星星上的气体状态的物质的密度,只有它的几万分之一,比用抽气机造 成的“真空”更稀薄。其密度之小,就不难想象了。可见比较方法,是一种把难于理解的事 物说得清楚易懂的好方法。 比较说明的分横比说明和纵比说明。上面这个示例就是横比说明,就是两种以上事物间的比 较说明。这种说明方法要有两个要求,一是拿来作比较的事物是人们熟知的,才能达到明白 易懂的说明目的;二是两种事物性质相同或相似。太阳和大星星是同类事物,可以相比。地 球上的空气抽气机造成的“真空”与大星星不是同类事物,但它们都有密度,有了这个共同 点也就可以相比。异类事物的比较,首先要找出它们的共同点,看看它们是否具有可以相比 的地方,如果对比不当,就会文不达意,弄出笑话来。 ----4...比较异同法 [回复] 比较异同法就是在描写景物时,采取比较的方法写出景物 的特点。 ●比较异同法【特点】 俗话说: “不见高山,不知平地。 ”事物的特点往往在比较中得以显现。 采用比较异同法描写景物,首先要有比较点。例如对两种植物相比,可以比颜色,比形状, 比香味。有了比较点,就能比出差异来。其次要比出景物与众不同的特点来。有些自然景色 粗看过去,大同小异。但是,通过比较可以从小异中比出特征。例如,同样是雨,就有暴雨、 大雨、细雨等区别。比较有两种。一种是纵比,将现在和过去比较,通过事物的发展变化来 说明问题;另一种是横比,即对两种事物进行比较,找出相异点来。采用比较异同法描写景 物时,要灵活选用。 ----5...比喻说明生动形象 [回复] 我们说明一种事物,既要说得准确清楚,还要力求 浅显易懂、具体生动,这就可借助于比喻说明的方法。示例如下: 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 的影子依然很清晰。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 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卷 云和卷积云的位置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 叫积云。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温和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 黄色的光辉。积云都在上午开始出现,午后最多,傍晚的时候渐渐消散。在晴天,我们还会 遇见一种高积云。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了碧蓝的天幕, 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都是美丽的。《看云识 ( 天气》 ) 用“白色的羽毛”“洁白的绫纱”比喻卷云,用“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比喻卷积云, 、 用“棉花团”比喻积云,用“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比喻高积云,生动形象,浅显易懂,读起 来很有兴味。天上的云,虽然大家都见过,但什么是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一般读 者恐怕就很难区分,一经运用比喻,就豁然清楚了。 比喻说明和文学作品中的比喻不同。上面这段文字虽然有些文学意味,但它毕竟不是文学作 品中的风景描写,它要求准确,不得夸张,而文学作品中却允许“燕山雪花大如席”这样的 比喻夸张。在说明文中运用比喻的目的是为了形象说明事物形态特征,夸张了,就不能确切 地表现事物。作者介绍这些云的目的,是为了看云识天气。 “云就象是天气的‘招牌’ ,天上 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只有非常准确地把各种云的情况告诉读者,才能达到这 个目的。 比喻说明在文章中用得很普遍,有的文章一连运用多种比喻,请看下面的示例: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热;朵如葡萄; 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飘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白居易: 《荔枝图序》 ) 荔枝生巴峡间,北方没有,人们当然也就不知道荔枝的具体形状特征。白居易在这里向读者 介绍荔枝,他用的方法就是比喻说明的方法。文章一个接一个地运用精确贴切的比喻,拿人 们熟知的事物作比,把荔枝的树形、叶、花、果的形状、颜色、味道几方面的特征,具体形 象地告诉读者,使人有亲见之感。 比喻说明贵在精当准确,上面两个示例都说明了这点。 ----6...比比议议 [回复] 谢觉哉同志的《论“同甘共苦”,巧妙地运用比较议论法来 》 议论,其中有一段这样写道: 甘与苦是个比较的名词:我们是从艰苦中来的,今天所说的“苦” ,常常就是过去所说的 “甘” ,甚至比过去的“甘”还要好得多。我们切不可忘记过去。我们是从群众中来的,某些 工作人员所说的“苦” ,也许是某些群众所希望的“甘” 。我们不应该走得太远。忘记过去, 走得太远,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这会妨碍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的团结,妨碍经济建设 的顺利前进,因而也就会使人民和自己的生活不能逐渐提高。上面的议论是依靠两个比较进行的:一是今天所说的“苦”和过去所说的“甘”比较;二是 某些工作人员所说的“苦”和某些群众所希望的“甘”相比较。作者虽然没有长篇大论,只 是把同一事物放在不同条件下和不同对象身上进行比较,显得十分简易明白,使人们一看就 懂,并启发人们去思考。它有力地阐明了这样的一个实质问题:我们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 同群众同甘共苦。这就是比较议论的威力。比较是议论常用的一种手法。具体运用时,可用 多种多样的比较:可以把一种事物同其他有相同条件的事物作比较,突出它的特点;也可以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说明,揭示所要说明的那个事物的实质,……等等。要注意 的是,不管运用哪一种方法,都必须根据议论需要,恰当选择比较的对象,通过比较来说明 问题,这样才能有说服力。 ---7...剥笋法 [回复] 剥笋法就是按照从外到里或从里到外的顺序, 依次对物品进行描 述。 ●剥笋法【特点】 有些物品结构比较复杂,光用转动法还描述不清,抓不住特点,我们就要从外到里或从里到 外的顺序把物品的结构描述出来。这就要用过渡词语把进入哪一层交代清楚。此外,要有重 点地介绍物品的结构。 ----8...倒叙法 [回复] 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边叙述,然 后再按事件的发生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倒叙法【特点】 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 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 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 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 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 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眉目不清。 ----9...补一笔 [回复] 小说《小英雄雨来》写了抗日战争时期一个十二岁孩子的英雄 事迹。雨来为了掩护区上的交通员,被鬼子抓走了。不一会儿,河沿传来了几声枪响,村里 的人们都悲痛地流下了眼泪。鬼子走后,大伙儿都朝河岸跑去…… 到了河岸,别说尸首,连一滴血也没看见。大家呆呆地在河岸立着。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 着旋涡“哗哗”地向下流。虫子在草窝里叫着。不知谁说: “也许鬼子把雨来扔在河里,冲走 了! ”大家就顺着河岸向下找。突然铁头叫起来: “啊!雨来!雨来! ”在芦苇里,水面上露出 个小脑袋来。还是那么像个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 向岸上人问道: “鬼子走了?” “啊! ”大家都欢喜地叫起来, “雨来没有死!雨来没有死! ”原 来枪响以前,雨来趁鬼子不防备,一头扎到河里去。鬼子慌忙向水里打枪,我们的小英雄雨 来已经从水底游到远处去了。 如果小说在写了河沿上传来几声枪响以后,紧接着便交代雨来没被打死以及他没死的缘故, 那就平平淡淡,丝毫也引不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正是为了避开这种平铺直叙的表现方式,所 以作者不忙于向读者交代雨来的结果,而是调转笔头去叙述村里的乡亲们在河岸上寻找雨来 尸首的情形, 使读者误以为雨来已经牺牲了。 而正当此时, 笔锋陡转, “突然铁头叫起来: ‘雨 来!雨来!。……在芦苇里,露出个小脑袋来。……”点明雨来没有死,使读者在喜出望外 ’ 之余又打了个问号“雨来怎么会没死的?”急于想了解下文。顺应读者的这种心理要求,作 者回过头来补上笔: “原来枪响以前,雨来趁鬼子不防备,一头扎进河里去了,鬼子慌忙向河 里打枪,我们的小英雄雨来已经从水底游到远处去了。 ”合情合理地解释了雨来没死的原因, 给读者一种豁然开朗的快感。 这一补叙不仅使叙述波澜曲折,引人入胜,而且突出了雨来的英雄性格。一个十二岁的孩子 竟能从鬼子的枪弹下死里逃生,这一点是很能表现小英雄的勇敢和机智的。所以作者不肯轻 易地、 直接地泄露出雨来是如何死里逃生的, 而是从别处下手逐步引导读者去注意这个问题, 关心这个问题,等到读者急于要弄清这个问题时,才补上一笔,解释清楚。这样,雨来死里 逃生的情形就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勇敢和机智的性格也就因此而更加突出。 ---10...插一笔 [回复] 在叙事过程中,有时涉及到另外一件事或一个人,就需要将 叙事线索暂时中断而插进几句或一段必要的交代,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 “插叙” 例如鲁迅的 。 《风 波》 : 太阳收尽了他最末的光线了,水面暗暗地回复过凉气来;土场上一片碗筷声响,人人的脊梁 上又都吐出汗粒。七斤嫂吃完三碗饭,偶然抬起头,心坎里便禁不住突突地发跳。伊透过乌 桕叶,看见又矮又胖的赵七爷正从独木桥上走来,而且穿着宝蓝色竹布的长衫。 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出色的商人兼学问家;因为 有学问,所以又有些遗老的臭味。他有十多本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 ,时常坐着一个字一个 字地读;他不但能说出五虎将姓名,甚而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和马超表字孟起。革命以 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常常叹息说,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 步了。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伊 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险。因为赵七爷的 这件竹布长衫,轻易是不常穿的,三年以来,只穿过两次;一次是和他怄气的麻子阿四病了 的时候,一次是曾经砸烂他酒店的鲁大爷死了的时候;现在是第三次了,这一定又于他有庆, 于他的仇家有殃了。 这中间介绍赵七爷的部分便是 “插叙” 赵七爷是什么人?七斤嫂为什么远远看到赵七爷穿着 。 宝蓝色竹布长衫从桥上走来, 便不禁心头发跳呢?这段插叙不但集中地刻画了赵七爷的形象, 解释了七斤嫂心跳的原因,而且也预示了他的到来对土场上这场风波的影响。 插叙部分不属于情节的主线,但却是有助于读者了解情节发展或作品思想的重要因素,在文 中往往是不可省略的。有时,插叙部分是有关事件的回忆或追溯,这类插叙方式也可叫追叙。 如鲁迅《故乡》中当母亲提起闰土时, “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奇异的图画来:……”下面 就插入了“我”与闰土儿时的交往的往事。赵树理的《登记》里,当小飞蛾在正月十五夜发 现自己女儿艾艾也有了一个罗汉钱时,不禁想起自己那个罗汉钱的来历,从而追叙了二十年 来她恋爱婚姻问题上充满苦甜的往事。这类追叙的事件跟眼前所叙之事是一脉相承、紧密相 联的,但两者在时间上相隔较远,不宜采用顺叙方式,所以改用回忆追溯的方式插入适当的 部位。这类插叙在文字上应有明显的标志。如《故乡》中的“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 儿时的记忆,忽然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登记》中的“以前的事已经交代清楚,再 , 回头来接着说今年正月十五夜里的事吧:……”表明插叙结束,又回到叙事的主线上来。 ----11...粗笔勾勒法 [回复] 要特征。 ●粗笔勾勒法【特点】 粗笔勾勒法就是用寥寥的几笔重点勾勒出人物外貌的主采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可以对人物的身材、体型、衣着、容貌、神情、姿态、风度 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作简要的勾勒。运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要抓住人物的最主要的 特征,用朴实的文字简略地写出来,不宜用过多的形容词、过多的比喻。其次要简练传神, 通过寥寥几笔勾勒出人物的大致形象。 ----12...不是夸张胜似夸张 [回复] 夸张, 固然可让事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或强烈的 感受,但有时不是夸张,也能收到同样甚至更加强烈的效果。 《战国策?魏策》中有个《唐雎 不辱使命》的故事。说的是秦始皇企图吞并安陵君的土地,谎称愿以五百里之地与安陵君交 换。安陵君婉言拒绝了他,但又怕得罪于秦,于是派唐雎去秦。唐雎对秦王再次声明,安陵 君是“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决非轻视秦王。但秦王达不到目的,竟大摆天子威风: 秦王怫然怒,谓雎曰: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 “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天子 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 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 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 也,怀怒未发,休侵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 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在这场针锋相对的斗争里,秦王先是以势压人,而唐雎却是用以柔对刚的办法,使秦王暴跳 不得。从“此庸夫之怒也”起,唐雎转而采取攻势,终于迫使秦王屈服。 秦王是想用“天子之威”来恐吓唐雎。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在这里是虚言,是秦王的有 意夸张,以宣扬天子之威。不想唐雎却以“布衣之怒”相对,专诸、聂政、要离三人之事是 实事,用以证明“布衣之怒” ,足见其精诚感天的可歌可泣精神。 “与臣而将四矣” ,这是句多 么平常的话,无非是说三加一等于四。但正是这样一句平常话,让三人的侠义行为给自己做 了注脚,使秦王不能不暗中惊觉到此刻站在他面前的唐雎是何等样的人物! “伏尸二人,流血 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二人、五步,何能与百万、千里相比?这里决不是夸张手法极 言其少,实实在在是说二人、五步。但正是这毫不夸张的二人、五步个字中,表明了唐雎欲 与秦王拚一死的决心。地是五步,时是今日,使秦王毫无回旋的余地,这是何等咄咄*人的言 辞! “百万”“千里” 、 ,虽属夸张,与“二人”“五步”不可等量齐观,但流血牺牲的是百姓, 、 对秦王不构成威胁; “二人”“五步” 、 ,虽是实话,却是秦王性命交关的事,因而不能不使他 心惊肉跳,连连向唐雎陪好话。 为什么实实在在的平常话,有时反比夸张更有意想不到的力量呢?因为它所显示给人的生活 的真实感和严肃性,往往好像生活本身的法则一样,具有使人不得不折服的力量。 ----13...彩线穿珍珠 [回复] 在某些文章中, 所写的题材看起来似乎互不相干, 但读 起来却觉得自然连贯,浑然一体。这主要是作者在处理题材时,善于在众多题材中选取那最 能体现其内在联系的事物,作为组织材料的线索的缘故。不然就会散不成篇。俗话说“彩线 穿珍珠” ,也正是这个意思。巴金的散文《星》记叙了这样几个片断: 在一本比利时短篇小说集里,我无意间见到这样的句子: “星星,美丽的星星,你们是滚在无 边的空间中,这也一样,我了解你们……是,我了解你们……我是一个人……一个能感觉的 人……一个痛苦的人……星星,美丽的星星……” 我明白这个比利时某车站小雇员的哀诉的心情。好些人都这样地对蓝空的群星讲过话。他们 都是人世间的不幸者。星星永远给他们以无上的安慰。 在上海一个小小舞台上,我看见 了屠格涅夫笔下的德国音乐家老伦蒙。 他或者坐在钢琴前面, 将最高贵的感情寄托在音乐中, 呈献给一个人;或者立在蓝天底下,摇动他那白发飘飘的头,用赞叹的调子说着: “你这美丽 的星星,你这纯洁的星星。 ”望着蓝空里眼瞳似地闪烁着的无数星子,他的眼睛润湿了。 我了解这个老音乐家的眼泪。这应该是灌溉灵魂的春雨罢。 在我的房间外面, 有一段没有被屋瓦遮掩的蓝天。 我抬起头可以望见嵌在天幕上的几颗明星。 我常常出神地凝视着那些美丽的星星。它们像一个人的眼睛,带着深深的关心望着我,从不 厌倦。这些眼睛每霎动,就像赐于我一次祝福。 在我的天空里星星是不会坠落的。想到这,我的眼睛也湿了。 这里写了三件事:比利时短篇小说中车站小雇员的哀诉,屠格涅夫笔下的德国音乐家老伦蒙 的赞叹, “我”在房间里的思想活动。这三件事既无时间、地点上的联系,也无因果关系,但 放在一篇文章中却丝毫不使人感到散漫、凌乱。这是因为这三件事虽然毫不相干,但它们都 同 “星” 有关, 同星星给人们的慰抚有关。 “星” 就像一条彩线把三件不相干的事联系了起来。 如果没有“星”作为连接的线索,作者所要叙述的这些内容就地像断线的珍珠,散不成串。 又如散文《小米的回忆》里,作者以小米象征看延安精神,并以小米这一具体事物作为线索, 连缀了童年在家乡种植小米、成年后同鲁迅的交往和友谊以及在重庆时受到党中央领导同志 的关怀等一连串看来似不相干的材料。 不是随便什么事物可以作为叙述线索的,只有那些能够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 文章主题思想的具体事物, 才可以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 比如上面这篇散文所叙述的三件事, 虽然互不相关,但它们都表现了同一思想:在痛苦中企求安慰,在黑暗中看到希望。而“星” 是很能体现这种内在联系和主旨的,因为在这三件事中, “星”都被赋予同一种象征意义,即 都象征着痛苦中的安慰,黑暗中的希望。 除了用具有象征意义的“物”作为叙述的线索以外,某一事件也可以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 例如通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的线索是寻药这件事,文中描写的新人新事及“八方支 援”等生动事例和场面都紧扣在这条主线上。好像枝枝叶叶都连着主干,全文也就成了一棵 郁郁苍苍的大树。 有时,也可以以某一种思想感情作为叙事的线索,如秦牧的《土地》 ,就是以古往今来人们对 土地的感情为线索,把《左传》上《晋公子重耳之亡》的故事、海外侨胞在离乡背井时带一 撮“乡井土”的习惯、体现着人们为保卫每一寸土地而英勇斗争的“寸金桥”的来历、沿海 子弟兵坚守海防和建设海防的生动事迹、几千年来人们为争夺土地而进行可歌可泣的斗争以 及解放以来劳动人民奋发图强改造大地的动人情景等等事例联系起,形成了一篇纵览古今、 驰骋万里、 错综复杂而又脉络井然的文章。 如果没有这条 “彩线” 也就不可能把这些 , “珍珠” 串联起来。 古人论文说:叙事有种种不同, “惟能线索在手,则错综变化,惟吾所施” (刘熙载《艺概》。 ) 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秘密:尽管题材多种多样,作者的构思巧妙不同,笔法也千变万化,但 只要把握住一根线索,就可以在行文时变化自如而又使全篇浑然一体。 -----14...从肖像引出故事 [回复] 有的作品一开始就为读者画出人物的肖像,就像 戏剧中的“亮相”一样,一开头就给人一个鲜明的印象,使读者对他的身份,性格有个基本 的认识。有时肖像描写不仅能起来这种作用,还能引出故事情节。例如马烽在《我的第一个 上级》中,一开始就勾画了一个人物的肖像: 我骑着自行车正往前走,迎面来了个老头,这真是个怪人。天气这么热,正是三伏时候,街 上所有的人都穿着单衣服,有的只穿着个汗背心;而他却披着件夹衣,下身穿着条黑棉裤, 裤脚还是扎住的,头上又戴了顶大草帽。这不知道是嫌热,还是怕冷?他低着头,驼着背, 倒背着手,迈着八字步朝我走过来。 这真是一个“怪人”形象。三伏天,街上所有的人都穿着单衣,而他却“披着件夹衣,下身 穿着条黑棉裤” ,还扎着裤脚。他为什么这样打扮呢?就从这个“怪”中,自然地引出了他与 群众一起防洪、抗洪、抢险的故事。 从肖像描写中引出故事,好比是戏剧中设“悬念” ,曲艺中“卖关子” 。因此,描绘肖像时, 往往要突出写该人物的“奇怪”“与众不同”等矛盾方面。因为只有矛盾才能出故事。例如 、 这个农建局副局长老田的打扮,不但与众不同,就连他自身上下也不统一,为什么会有这矛 盾的、反常的现象呢?原来他有严重的关节炎,从而很自然地引出下面一系列情节。所以用 肖像描写引出故事,落笔前一定要很好考虑它与下面情节的有机联系,否则就起不到这个作 用。 ------15...传神的叙述 [回复] 书记走后,陈景润非常激动: 徐迟同志的《哥德巴赫猜想》中有这样一段叙述,写李他(指陈景润)回上楼上,见人就讲,并且没有人他也讲。 “从来所领导没有把我当作病号对 待,这是头一次;从来没有人带了东西来看望我的病,这是头一次。 ”他举起了塑料袋,端详 着它,说, “这是水果,我吃到了水果,这是头一次。 ” 这里仅写了陈景润的一言一看,没有涉及到其它方面。这一言一看很特别,写得很细。一言: 虽则一句话,中间却反复用了“从来”和“这是头一次”的词语。不仅如此,这句话,还一 再重复起看;而且不是粗看一眼就算了,还要久久地端详它。这一言一看为何写得这样细? 原因就在于这里是最能表现陈景润性格的关键处。陈性格内向,不善辞令,在党的关怀面前, 他感受到巨大温暖,内心十分激动,怎么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这样特别的“言” , 出奇的“看” 。这一言一看,生动地刻划了陈景润口讷心诚的憨态。完全是陈景润式的言,陈 景润式的看。由此可见,叙述要传神,必须在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关键处,来一番细叙慢写, 这样即使不写人物性格形成的全过程,也能把人物性格特征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 ----16...从一斑见全豹 [回复] 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很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在叙事性作品里,作者往往通过描写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特有的精神面貌和鲜明的个性。请 看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对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这一细节的描写: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晚间挤了一屋的人, 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 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 “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 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 “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 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 口道: “老爷想是因为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记念。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上摇头,那手只 是指着不动。 赵氏慌忙揩眼泪, 走近上前道: “爷, 别人都说的不相干, 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 “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 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严监生是个吝啬鬼。作者写他临死时, “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 , 头” 还是赵氏了解他, 。 他是为了多点一茎灯草, 死不瞑目。 作者通过对这一典型细节的描写, 把这个吝啬鬼的特有精神面貌和鲜明个性深刻地表现出来了。一个细节,淋漓尽致地表现了 这个吝啬鬼的丑恶灵魂。真是写得入木三分。和这个细节描写可以媲美的是契诃夫对一个垂 危的商人和一个被压断腿的马贩子的两个细节描写。契诃夫在《醋栗》中,是这样描写这两 个细节的: 从前我们城里有个垂危的商人。他临死时叫人给端来一碟蜜,把他所有的钱钞和彩票就着蜜 一古脑儿吃到肚子里,让谁也得不着。有一回我正在一个火车站检查牲口,正巧有个马贩子 摔到火车头底下,压断了一条腿。我们把他抬到候车室里,血汨汨地流,样子真是可怕,可 是他老求大家找回他的腿,老是着急;原来那条压断的腿所穿的靴子里有二十卢布,他深怕 那点钱丢了。 契诃夫在这里写了两个吝啬鬼。这个商人,临死时竟会将“他所有的钱钞和彩票” ,全部吃到 肚子里,谁也不给。这个细节,把商人极端自私的丑恶灵魂凸现出来了。马贩子的情况,与 商人又稍有不同,作者通过对他腿被压断后不顾伤痛、流血,还求人找回那条断腿的细节描 写,突出地表现了他爱财如命、爱财胜命的性格。 细节虽小,但作用不小。在生活里,观察人物时,作者常常可以通过人物的一个重要细节而 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这就是大家常说的“借一斑以窥全豹” 。 ----17...秤砣虽小压千斤 [回复] 在作家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概括的创作过程中, 有人 擅长编织离奇曲折的故事、勾画惊心动魄的场面;有人则善于以小见大,把一两个看来似乎 是平淡无奇的生活细节拓展成支撑整部作品的情节基础,并从中挖掘出具有重大社会现实意 义的主题来。这种选择和处理题材的艺术构思,其特点好比是“秤砣虽小压千斤” 。 契诃夫的《小公务员之死》 ,鲁迅的《肥皂》《风波》就是这一类型的作品。何士光的《乡场 、 上》 ,也有这样的特色。 《乡场上》的全部故事,就是在一个名叫梨花村的山乡小镇上,两家人家因孩子间的争吵发 生纠纷,要一个名叫冯幺爸的“破了产了的,顶没价值的庄稼人”出来作证。这件事,简单 到似乎一开口就可以完事大吉, 但幺爸却死活不敢吭声。 为什么呢?因为他只要一说老实话, 肯定会得罪那个明明理亏而又素来蛮不讲理的罗二娘,而且―― ……你以为,得罪罗二娘,就只得罪她一家是不是?要只是那样,好像也就不需要太多的勇 气了;不,事情远远不这样简单呢!你得罪了一尊神,也就是对所有的神明的不敬。得罪了 罗二娘,也就得罪了梨花村整个的上层!……如果你得罪了罗二娘的话,你就会发觉商店的 老陈也会对你冷冷的,于是你夜里会没光亮,也不知道该用什么来洗你的衣裳;更不用说, 在二月里,曹支书还会一笔勾掉该发给你的回销粮,使你难度春荒;你慌慌张张地,想在第 二天去找一找乡场上那位姓宋的书记,但就在当晚,你无意中听人说起,宋书记刚用麻袋不 知从罗二娘家里装走了什么东西!……不,这小小的乡场,好似由这些各执一股的人儿合股 经营的,好多叫你意想不到、叫你一筹莫展的事情,还在后头呢!那么,你还要不要在这儿 过下去?这是你想离开也无法离开的乡土,你的儿辈晚生多半也还得在这儿生长,你又怎样 呢?……许多顶天立地的好汉,不也一时间在几个鬼蜮的面前忍气吞声?既如此,在这小小 的乡场上,我们也难苛求他冯幺爸,说他没骨气…… 看吧!冯幺爸那可怜又可笑的畏葸不语的模样!他为什么会这样?究其根源所在,不是正牵 着一个由于“四人帮”的多年倒行逆施所留下来的重大社会病症吗?后来,由于罗二娘的臭 骂和曹支书的催*,冯幺爸终于开口了。但是,奇怪,他似乎又走题了:先“是批南山盖北海” 地谈了一通自打实行生产责任制以来他家经济情况的改变,接着,又是“吼”曹支书,又奚 落罗二娘,好像完全变了一个人。他哪儿来的这么大胆子?原来――“……只要国家的政策 不象前些年那样,不三天两头变,不再跟我们这些做庄稼的过不去,我冯幺爸有的力气,怕 哪样?……” 冯幺爸开始死不开口,最后终于说出了这句话。这话虽简短,但分量很重,真是一语千钧。 这样,一场“寻常到极点”的小纠纷,由于作者把它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前面展 开,因而就能有力地反映出党的农村经济政策所具有的重大、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18...带一笔 [回复] 有时读者作品可看到这样的情形:作者在叙述一件事时, 忽然把别的一件事也带上一笔,两件事看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其中却大有深意。如鲁 迅《阿 Q 下传》的第一章《序》里,在谈到书名的困难时,这样写道: “我曾经仔细想:阿 Quei,阿桂还是阿贵呢?倘使他号叫月亭,或者在八月间做过生日,那 一定是阿桂了。……又倘使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富,那一定是阿贵了;而他又只是一个 人:写作阿贵,也没有佐证的。其余音 Quei 的偏僻字样,更加凑不上了。先前,我也曾问过 赵太爷的儿子茂才先生,谁料博雅如此公,竟也茫然,但据结论说,是因为陈独秀办了《新 青年》提倡洋字,所以国粹沦亡,无可查考了。我的最后的手段,只有托一个同乡去查阿 Q 犯事的案卷,八个月之后才有回信,说案卷里并无与阿 Quei 的声音相近的人。我虽不知道是 真没有, 还是不曾查, 然而也再没有别的办法了。 生怕注音字母还未通行, 只好用了 “洋字” , 照英国流行的拼法写他为阿 Quei,略作阿 Q。这近于盲从《新青年》 ,自己也很抱歉,但茂才 公尚且不知,我有什么好办法呢? 这里关于陈独秀办《新青年》的事,跟阿 Q 的名字怎么写,本来是没有关系的;而且前者是 实实在在的事,后者是完全虚构的人物,两者也扯不在一起。这里顺手带一笔,是因为《新 青年》上曾讨论过关于汉字改用罗马字母拼音的问题,遭到复古主义者的激烈反对,以为从 此“国粹”将要沦亡。鲁迅在这里捎带一笔,是作为对“国粹派”的回击。如果文章直接写 作“根据阿 Quei 之音写成阿 Q”也未尝不可,可是作者偏要将《新青年》扯进去。这一笔看 来与阿 Q 之名无关,但却是服从反对封建统治势力的总主题、总倾向的,同时也是对“博雅” 如“赵太爷的儿子茂才先生” (即赵秀才)之流的直接讽刺和抨击。这样的笔法,在鲁迅作品 中是屡见不鲜的。有时,这捎带一笔不过只是片言只语,却能使语言产生不寻常的力量。如 张贤亮的《灵与肉》中谈到许灵均的“罗曼史”时,有这样一段话: “ ‘老右’结婚了! ”这在生产队竟成了大事。这些疲于“抓革命”的人也乐于从派性纠缠中 暂时解脱出来,全都对这个从来也不属于哪一派的、对谁也没有损害的、一直老老实实“促 生产”的“右派分子”表示了同情。人毕竟是有人性的,他们在给灵均的温暖中自己也悄悄 地感到了温暖,觉得自己还没有在“损失最小最小”的革命中损失掉全部的人性。他们有的 给他一口锅,有的给他几斤粮,有的给他几尺布票……而且又由一个年轻的兽医发起每家送 五毛钱,给他凑出一笔安家的基金;甚至支部会议上也出现了自文化大革命以来从未出现过 的统一:一致通了一项决议――按制度给了他三天婚假。人,毕竟是美好的,即使在那黑暗 的日月里!其实这一段不过是说许灵均和秀芝的结婚得到了生产队所有人的同情和支持,连 支部也按规定给了他三天婚假。但作者在叙述过程中,通过“损失最小最小”“文化大革命 、 以来从未出现过的统一”等词语,捎带地对林彪及四人帮一伙挑动派性斗争、灭绝人性地给 全国人民带来空前浩劫的罪行,作了有力的鞭挞,从而使这反常的、甜蜜而又微带凄苦的婚 姻组合,显得格外意味深长。 带一笔与插一笔不同,它不涉及事件本身,也并非叙事目的所在,完全略去也不妨碍人们对 情节的理解。但它却是凝聚着作者的深刻思想和爱憎之情的,是标志着语言份量的不小的砝 码,带上这一笔,不但不会扰乱叙事的主线,反而能使文字具有更浑厚的力量。但这必须服 从作品总的基调、总的思想倾向才好;否则就成为累赘了。 ----19...垫得坚实,托得有力 [回复] 为了把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刻画得更加鲜明、突 出,烘托、比较的手法是经常要使用的。至于效果好坏,那就要看是否真能做到叶添花妍、 水涨船高,而不要喧宾夺主、弱干繁枝。 刘鹗《老残游记》第二回《明湖湖边美人绝调》 ,着重描述白妞说书的非凡技艺。作者在直接 刻画白妞的演唱效果以前,就用另外两个人,其中特别是用黑妞的表演来做铺垫: 停了数分钟,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约有十六七岁,长长鸭蛋脸儿,梳了一个抓髻,戴了 一副银耳环,穿了一件蓝布外褂,一条蓝布裤子,都是黑布镶滚边的。虽是粗布衣裳,到十 分洁净。来到半桌后面右手椅子坐下。那弹弦子的便取了弦子,铮铮铮弹起。这姑娘便立起 身来,左手取了梨花简,夹在指头缝里,便丁丁当当的敲,与那弦子声音相应;右手持了鼓 捶子,凝神听那弦子的节奏。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 乳燕归巢。每句七字,每段数十句,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 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 旁坐有两人,其一人低声问那人道: “此想必是白妞了罢?”其一人道: “不是。这人叫黑妞, 是白妞的妹子。她的调儿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她的好处人说得出, 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她的好处人学的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你想,这几年来,好顽耍 的谁不学她们的调儿呢?就是窑子里的姑娘, 也人人都学, 只是顶多有一两句到黑妞的地步, 若白妞的好处,从没有一个人能及她十分里的一分的。 ”…… 令人叹为“观止” ,身手当然不凡;然而与白妞相比,却连“十分里的一分”都及不上。白妞 的技艺究竟有多大,不是无须多着一字就可“自见风流”了吗?作者在黑妞身上,一上来就 把赞语用绝,似乎已无腾挪、超越的余地,但笔锋一转,却又山外有山,天外有天。黑妞的 本事再大,可是她的好处别人“说得出”“学得到” , ;白妞的则“说不出”“学不到” , 。这种 以实托虚的手法用得很妙:既能让白妞远远地盖过黑妞,又让黑妞始终坚实地支撑着白妞。 试想,如果把黑妞的演唱效果也写成“难以想象” “无法形容”的话,那末,白妞的所有那些 “说不出” “学不到”的好处,也就会变得虚浮起来,因“无可名状”而难以捉摸了。 只有垫得坚实,才能托得有力。 ------20....定义加诠释,概括又具体 [回复] 定义是一般是一两句话、十几个字就 把事物的性质特征表达出来,它极其简要,高度概括,这是定义说明的特点。但是,定义只 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事物的其它特征,以及事物的状态、功能等等,很难都在定义中得 到反映。因此,在文章中,定义说明之后,还要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状态、功能等用其他 方式进一步加以解释。在定义之后用得最多的说明方法是诠释,定义和诠释结合起来,能使 读者对事物既有概括的认识又有具体的了解。请看下面的这个示例: 水,氢和氧的最普遍的化合物,化学式H2O。水在自然界中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聚集状 态存在。空气中含有水蒸气,土壤和岩石层中有时也积存着大量的水。水是动植物机体所不 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成年人体中含水约 65%。在一个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 100 摄氏度,冰 点为 0 摄氏度。水的密度在 4 摄氏度时最大(1 克/毫升) 。水结冰时,其密度减小,体积增 大,所以冰总是浮于水面。在一切固态和液态物质中,水的热容量最大,这一特征对 于调节气候有重大意义。水能溶解许多物质,是最重要的溶剂。天然水中含有极少量的重水。 《辞海》 (1979 年出版) 这段文字的第一句是定义。定义通常是用“某某是什么”“某某怎么样”的判断句来表述。 、 我们可以这样给水下定义:水是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的化合物。然而文章不是这样,它 用了两个分句, 第一个分句讲水的性质 (化合物) 第二个分句用化学式表示水的本质特征 ; (两 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的化合物) ,可见,定义在语言的表述上是不拘一格的。这段文字的第 二句以后的内容,是诠释。它对定义没有包括进去的水的其他特征、状态、分布、沸点、冰 点、密度、热容量、溶解性能等,一一作了解释说明。这样,读者通过定义,对水的本质特 征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又通过诠释,对水的其他性能有一个具体的认识,综合起来,对水的 这个事物,就有了完整全面的认识。 ---21...层次清晰疏密相间 [回复] 薛福成的 《巴黎观油画记》 记中的 , “画” 是 , “普 法交战图” 。战争,自然是异常恐怖而激烈的动的场面;而画,却是无声的静的艺术形式。作 者怎样根据静的画面用文字来反映这场战争呢?请看: 其法为一大圆室,以巨幅悬之四壁,由屋顶放光明入室。人在室中,极目四望,则见城堡, 冈峦,溪涧,树林,森然布列。两军人马杂踏,驰者,伏者,奔者,追者,开枪者,燃炮者, 搴大旗者,挽炮车者,络绎相属。每一巨弹堕地,则火光迸裂,烟焰迷漫;其被轰击者,则 断壁危楼,或黔其庐,或赭其垣。而军士之折臂断足,血流殷地,偃仰僵卧者,令人目不忍 睹。仰视天,则明月斜挂,云霞掩映;俯视地,则绿草如茵,川原无际。几自疑身外即战场, 而忘其在一室之中者。 这段文字确是写得非常传神。总共不过七句,而层次清楚,重点突出。首句写室内布置,次 句写战场背景,三句写两军人马阵势,四、五句写战争激烈一战败一方的惨状,六句复写战 场背景,最后一句借观画时感觉赞画技的高超。其中写一场举世闻名的“普法战争” ,不过三 句,不但反映了战争的激烈,而且从一幅平面画图中显示了战斗行进中的动态。这不仅因为 反叙画面上的人与物的姿态情状虽是静态的,但却是一连串动的过程中一刹那之间的姿态情 状,因此给人以动的感觉;而且作者在叙述全景时,不是呆板地按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这样 的程序来写,而是抓住了一场战斗行进过程中的特点来安排层次的。这三句中,一句写两军 人马杂踏之状,这是战争打响之后的情景;二句写火光烟焰断壁危楼等,是炮火最猛烈、战 斗最紧张时的情景;三句写军士折臂断足、偃仰僵仆,是法军惨败后的情景。因此虽只三句, 但从空间和时间的转移上反映了一场战争的活动场面和活动过程。如果不是按照这脉络层次 来叙述,是不可能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的。写不好,就会写成一场混战。 其上下两句(即第二、六句) ,上面一句写冈峦溪涧之属,下面一句写明月山川之景,这不仅 是表明战场背景,而且将一场烟火迷漫、血流殷地的战斗,放到如此幽美的大自然的怀抱中 来写,更衬托出战争的惨烈。再从叙述的语气、节奏来说,当中三句叙战争情形,似紧锣密 鼓,其上下两句写山林明月,如冷然清弦,也使全文增加疏密相间、浓淡相映的美感,且收 到以静见动的效果, 这比通篇写炮火连天更胜一筹。 可见层次的安排对内容的表达很有关系。 短文如此,长篇亦然。 -----22...出人意料发人深思 [回复] 如何“出乎意外”而又“合乎情理”地开展故 事,是增强叙事性文学作品的思想蕴蓄和艺术感染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作者往往在故事情节 或人物性格发展的可能性上布设疑阵,制造假象,驾驭读者的感情,转移他们的视线,使他 们对作品中本是合乎逻辑的发展感到意外。这种意外的结局,不仅能给读者带来艺术上的满 足,还能推动他们去更加深刻地思索作品的含意。 陆文夫的《小贩世家》 ,写了一个世世代代做小贩的朱源达。他挑担卖馄饨,老老实实,将本 求利,既为自己谋生,也给顾客带来方便。作为贯串整个故事的一根思想线索,便是“我” 的对于朱源达这一职业的性质和意义的看法。解放前“我”并不觉得朱源达有什么奸诈欺骗, 惟利是图,认为他想多卖几碗小馄饨,不过是为了艰难的生活。可是,解放以后, “我”当了 干部,特别是经过反右斗争以后,情况就变了――“我”觉得他是个资本主义的小贩,深夜 游转在街头,买他的东西便是用行动支持了自发的资本主义。当然,这种情绪也是经常随着 形势的变化而在改变的: ……困难年开放自由市场,我为朱源达高兴,这下子明确了,他不算资本主义;紧接着又抓 阶级斗争,这下子糊涂了,他好像还是资本主义!到了“文化大革命”年代,朱源达一家完 全被剥夺了做小贩的权利,最后全家下放农村。临走时候,他拿出一件东西送给“我”留作 纪念, 原来是他被抄家后唯一幸存的一个竹梆子。 这时, 大概是由于切身体会的增多吧, “我” 抚摸着那被几代人摩挲得乌亮的竹梆子,心情也久久不能平静。 朱源达一去就是八年。可是,他终究又回来了,而且托人带来口信,说是要向“我”讨一样 东西。 “我”一听便知道,准定是来讨竹梆子的。因为这时候人们都在谈论着社会服务、商业 网点、老虎灶和馄饨担什么的。朱源达回来,当然要重操旧业啦。于是―― 我把那个梆子找了出来,揩拂干净,放在手边。在那乌泽发光的铜镜里面,我仿佛又见到红 泥锅腔里的柴禾在燃烧,又听到那笃笃的声音响彻在深夜的街头巷尾…… 朱源达回来了!他的那个使人温暖、给人方便的小贩营生不是又可以理直气壮、欢天喜地地 干起来了吗?“我”有这个想法,广大读者也会有这个想法。因为这正是作者通过上述一系 列情节编排和细节描写所要努力造成的一种情感效应。但是,朱源达并没有这样做。他现在 ―― “你看,我这不是一个筋头跌到青云里!两个儿子回来了,全民。两个姑娘在县里,大集体。 还有个晚生的阿五呢,我要让他读到大学毕业。四只铁饭碗,一只金饭碗,只只当当响,铁 棍子也砸不碎罗! ”他自己呢?―― “老实告诉你吧,劳动科本来也要我在弄里摆个馄饨摊什么的,我给他们来了一点滑稽,嘿 哈,已经到厂里报到啦……” 这真是一个大大出人意料的结局,它几乎完全离开了情节发展的轨迹,可他细一想,却又完 全符合生活的真实。它比情节暗示的结局深刻得多,可是谁也不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因为它 符合生活的逻辑。这篇小说艺术构思上的成功之处,正在于作者能够从生活现实和人物的思 想性格出发,通过合情合理的情节设计,把人们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种情节线的一 种发展的可能性上去,然后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又把读者对于整个作品的艺术形象 和思想意义的理解,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23...从分析概念入手 [回复] 从分析、诠释概念入手,也是常见的一种议论说理 的方法。毛泽东同志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有这样一段议论: 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的矛盾,在劳动人民之间说来,是非对抗性的; 在被剥削阶级和剥阶级之间说来,除了对抗性的一面以外,还有非对抗性的一面。人民内部 的矛盾不是现在才有的,但是在各个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在我国 现在的条件下,所谓人民内部的矛盾,包括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的矛盾,知 识分子内部的矛盾,工农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工人、农民同知识分子内部的矛盾,工人阶 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民族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等等。我们的人 民政府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但是它同人民群众之间也有一定 的矛盾,这种矛盾包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民主集中的矛盾,领导 同被领导之间的矛盾,国家机关某些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作风同群众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 也是人民内部的一个矛盾。一般说来,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 矛盾。 毛泽东同志的这篇文章,重点和中心是阐述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若干问题,这就势 必要搞清楚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个不同概念的真正含义。概念解释清楚了,有利于文 章的进一步展开和深入, 也有利于作者观点的表达和说明, 还可帮助读者迅速的理解和接受。 所以,此文从解释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个概念入手,使它成为整个文章的一块坚强的 基石。 诠释概念在议论说理中应用很广泛。有的文章甚至把整个论证都建筑在诠释概念上,概念解 释清楚了,论证任务也就完成了。如毛泽东同志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就是自始至终 围解释“人民民主专政”这一政治概念进行的。同时,不仅立论用,驳论也用。在三十年代, 鲁迅和梁实秋的论点中,梁实秋为了掩盖自己的“资本家走狗”的面目,用“我还不知道我 的主子是谁”进行狡辩,鲁迅先生针锋相对,痛加驳斥道 ……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它遇见所有的阔 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不知道谁是它的主子,正是它遇见所有阔人都驯良的原 因,也就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证据。即使无人豢养,饿的精瘦,变成野狗了,但还是遇见 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的,不过这时它就愈不明白谁是主子了。 鲁迅在这里驳斥中运用的武器,就是诠释概念。通过对“走狗”的概念的深刻的解释,彻底 驳斥了梁实秋的诡辩,鲜明地揭示了他是资本家走狗的真面目。击中要害,深刻有力!正如 列宁说的: “要进行论战, 就要确切地阐明各个概念。 ” (列宁: 《论对马克思主义的讽刺和 “帝 国主义经济主义”) 》。在议论说理时,诠释概念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法。 ----24...层层递进 [回复] 层层递进的议论方法, 是增强议论气势的好方法。 请看毛 泽东同志的《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中的一段议论: 蒋介石对于人民是寸权必夺,寸利必得。我们呢?我们的方针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我们 是按照蒋介石的办法办事。蒋介石总是要强迫人民接受战争,他左手拿着刀,右手也拿着刀。 我们就按照他的办法,也拿起刀来。这是经过调查研究以后才找到的办法。这个调查研究很 重要。看到人家手里拿着东西了,我们就要调查一下。他手里拿的是什么?是刀。刀有什么 用处?可以杀人。他要拿刀杀谁?要杀人民。调查了这几件事,再调查一下:中国人民也有 手,也可以拿刀,没有刀可以打一把。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了这个真理。 这里主要是论述我们对蒋介石的方针,必须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作者按以下的程序层层 递进: 蒋介石手里拿的是什么→是刀→刀有什么用处→杀人→杀谁→杀人民; 尔后再写人民, 人民也有手→也可拿刀,进行斗争。这种议论,层层递进,环环紧扣,由浅入深,很快把问 题的实质揭示出来,使议论严密而自然。同时,从文势来看,这一连串问题,犹如大海的波 涛,一浪接一浪,一浪高一浪,气势 非凡,说服力很强。 层层递进,关键在递进,不能平推平列,应该一个问题比一个问题深入。如果把上面的程序 颠倒一下,就不会达到增强气势的效果了。 ----25...点化主题 [回复] 报告文学《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的有些段落末尾,作者 情不自禁地站出来议论,摘录如下: [第一部分末尾]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大家庭里,亿万劳动人民是一个亲密无间的整体。一根红 线贯穿,颗颗红心相连,大家同呼吸,共甘苦…… [第四部分末尾]阶级友爱,情深似海。在我们中间,一个人发生困难,就有上百、上千、上 万个素不相识的人,热切地向你伸出手,不遗余力地帮助你。…… 第十部分末尾]这是一场共产主义风格大发扬的胜利战斗。舍为人,友爱互助精神万岁! [第十四部分末尾]不仅仅是这六十一个死而复生的人,不,我们每个人都有两次生命。党用 它思想的阳光,帮助我们消除旧时代遗留给我们的思想毒菌,抚育我们成为全新的人。 这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中的所有议论文字,它像一根闪闪发光的红线,把发生在不 同时间,不同场合的抢救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的材料串起来了;它又像一帖最好的溶剂,把众 多的可歌可泣的事迹融和在一起;它又像电影里的主题歌,深刻地揭示了这场抢救战斗的伟 大意义。这些议论,汇合起来,点明了作者写作的题旨,铸成了文章的灵魂。由此可见,记 叙文中的议论可在点化主题上落笔,作者可在对所写的人和事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不多 的言语,把这些人和事的精髓揭示出来。这样的议论,是作者认识飞跃的产物。它既能起到 点题的作用,又可以和记人叙事相互映衬,相互交辉。这里的关键是作者必须真正认识自己 笔下的人和事,如果对自己笔下的人和事一知半解,缺乏深刻的认识,那就一定不可能有精 辟的议论。 ----26....地各有貌 [回复] 写景,要写出地域风貌。江南水乡与西南山乡的风光, 迥然不同;华北平原与西北草原的风光,也各有特色。在文章中,要抓住各地的特点,描绘 出地域风貌。请看下边的两段写景: 离开渔船,走上堤岸,只见千百条水渠,像彩带似的,把无边无际的田野,划成棋盘似的整 齐的方块。那沉甸甸的稻谷,像一垄垄金黄的珍珠;炸蕾吐絮的棉花,像一厢厢雪白的珍珠; 婆娑起舞的莲蓬,却又像一盘盘碧绿的珍珠。那大大小小的河港湖泊,机帆穿织如梭,平坦 的长堤公路上,拖拉机往来不断,到处是机声隆隆,水畅人欢。今日洞庭,诗意盎然,彩笔 难绘,简直是一个用珍珠缀成的,崭新世界! ――谢璞《珍珠赋》 这个屯落是因地势而得名的。屯的四周有九条大岭,向中心伸来,巍峨险峻,形似九条巨龙。 九条岭之间有九条山河,涧中的激流冲向屯的南边,把一块交汇点上的老大老大的大青石, 冲成一个深潭,人们管这个潭叫九龙潭。旱天涧无激流,潭中水平如镜,呈天蓝色、映出九 龙山岭的倒影,活像九条巨龙盘踞深潭。夜间,满天星斗映入潭中,恰似潭底又有天空。 雨天,涧中激流冲下,在九条激流的汇冲点,泛起一朵数十丈高的大水花,像一座蘑菇形的 棉花山。 ――曲波《林海雪原》 第一例描写的是洞庭水乡的美丽景色。湖边, “大大小小的河港”里, “机帆船穿织如梭” ;堤 里, “千百条水渠”把“无边无际的田野”划成“整齐方块” ,田野里有“沉甸甸的稻谷”“炸 , 蕾吐絮的棉花”和“婆娑起舞的莲蓬” 。作者抓住洞庭水乡的特点,一层一层地写来,写尽了 洞庭水乡的美景,令人神往。 第二例是写山乡风光。山、山涧、深潭,构成一幅壮观的山乡风光图。作者抓山乡的特点, 挥笔写来,写尽了山乡的壮丽景色,深深地吸引了读者。描写地域风貌,关键在抓特点。上 面两个范例都写到“水” 。但洞庭是湖泊,所以洞庭一带的千百条水渠是“彩带” 。而九龙潭 是在山区,所以在下雨天涧水汇集,那里的水“像一座蘑菇形的棉花山” 。这样就把这两个地 方区别开来了。千万不能泛泛地写树木、花草、河流,这样,就显不出各个地方的特色来。 ----27...此时无声胜有声 [回复] 正如白居易在 《琵琶行》 中所说: “此时无声胜有声” , 作品中有时写一些无声的行动、场面,也可以更深刻地表现人物的性格。 《红楼梦》中,有一 段描写林黛玉看见宝钗坐在宝玉房中时的情景: 宝钗只顾看着活计,便不留心,一蹲身, 刚刚的也坐在袭人方才坐的那个所在,因又见那个活计实在可爱,不由的拿起针来,就替他 作. 不想黛玉因遇见湘云,约她来与袭人道喜,二人来至院中,见静悄悄的,湘云便转身先到厢 房里去找袭人去了。那黛玉却来至窗外,隔着纱往里一看,只见宝玉穿着银红纱衫子,随便 睡着在床上,宝钗坐在身旁做针线,旁边放着蝇刷子。 黛玉见了这个景况,早已呆了,连忙把身子一躲,半日又抿着嘴笑,却不敢笑出来,便招手 儿叫湘云。湘云见她这般,只当有什么新闻,忙也来看,方要笑,忽然想起宝钗素日待她厚 道,便忙掩住口。知道黛玉口里不让人,怕她取笑,便忙拉过她来,道: “走罢。我想起袭人 来, 她说晌午要到池子里去洗衣裳, 想必去了, 咱们找她去罢。 黛玉心下明白, ” 冷笑了两声, 只得随她走了。 多精彩!黛玉看见“宝玉穿着银红纱衫子”睡觉, “宝钗坐在旁边做针线” ,心里酸甜苦辣, 啥滋味都有。但作者没有让黛玉讲一句话,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林黛玉看见这个场面, “早 已呆了,连忙把身子一躲” 。为什么?因为林黛玉最怕看见这样的场面。她爱贾宝玉,她最担 心贾宝玉爱上其他人,或与其他人干出蠢事来。平素大家说的“金玉姻缘” ,是她的心病。现 在看到这个场面,当然会把她惊 “呆” ,她不愿看这样的场面, “连忙把身子一躲”是很自然的。不愿看,但这是现实。她招 手让湘云看,原想与湘云一起狠狠取笑宝钗一番,以泄胸中不平之气。但湘云不愿取笑宝钗, 拉她去找袭人,她只得“冷笑了两声”随湘云去了。 作者不愧是描写人物的大师,他对林黛玉的描写真可说写到家了。读了这段描写,读者对林 黛玉的性格、当时的复杂情绪了解得清清楚楚,她那种恨恨然的情态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 面前。林黛玉在这里没有说一句话,但读者却可以从中体会到很多、很多的东西。 ----28....不著一字入木三分 [回复] 文学艺术作品需要通过形象的手段来反映生 活。恩格斯就说过,作家的思想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 特别把它指出来。( ”《致敏娜?考茨基》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对于清代著名的 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同样也是从这个角度给予很高的评价。大意是:吴敬梓对于科举制度 的批判,并非是一味漫骂、挖苦或是任意歪曲事实,而是让作者的思想倾向通过典型化的艺 术形象和具体、生动的细节描绘自然在流露出来,既有批判的锋芒,又有诙谐的情趣,比较 完美地体现了讽刺小说的思想、艺术特点。这部小说中有关范进的故事,便是其中最为出色 的章节之一: 光阴弹指,七七期已过,范进人出门谢了孝。一日,张静斋来问候,还有话说……张静斋又 道: “三载居庐,自是正理,但世先生为安葬大事,也要到外边设法使用,似乎不必拘拘。现 今高发之后,并不曾到贵老师处一候。高要地方肥美,或可秋风一二。弟意也要去候敝世叔, 何不相约同行?一路上舟车之费,弟当措办,不须世先生费心。 ”范举人道: “极承老先生厚 爱,只不知大礼上可行得?”张静斋道: “礼有经,亦有权,想没有甚么行不得处。 ”范举人 谢了。………… ……两进来,先是静斋见过,范进上来叙师生之礼。汤知县再三谦让,奉坐吃茶,同静斋叙 了些阔别的话,又把范进的文章称赞了一番,问道: “因何不去会试?”范进方才说道: “先 母见背,遵制丁忧。 ”汤知县大惊忙叫换去了吉服,拱进后堂,摆上酒来。席上燕窝、鸡、鸭, 此外就是广东出的柔鱼、若瓜,也做两碗。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范进退前 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静斋笑道: “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 ”知县忙 叫换去,换了一个磁杯,一双象箸来,范进又不肯举。静斋道: “这个箸也不用。 ”随即换了, 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不用劳荤酒,却是不曾备办。 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因说道: “却是罪 得 紧。 ”………… 你看,一个穷愁潦倒的书生,由乡试中举而成了暴发户。为了想了出去“打秋风” ,母亲死了 顾不得按制守孝,便说是“礼有经,亦有权” 。到了高要知县衙中,人家设宴招待他们,他对 使用什么杯箸等细枝末节的小问题十分挑剔,装足了“居丧尽礼”的姿态;可是看到鱼肉荤 酒,却是照吃不误,不端有半点犹疑了。这种寓讽刺、揭露于白描式中描写之的手段,其效 果正如鲁迅先生所说: “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诚微辞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矣! ” ---- 29...“卖关子”手法 [回复] 写作艺术“卖关子”繁星的短论《药也会变么?》 (见一九六二年七月二十日《人民日报》,一开始就这样写道: ) 几位大夫谈到治病用药,很有心得。据大夫们说,现在有的病人要求高了,不管大病小病、 伤风咳嗽,一来就要求大夫用“潘金链”给他治病。潘金莲能治病,这不是讲笑话么?大夫 们笑着给我解释,这可不是《水浒》中武大郎的妻子、武松的嫂嫂潘金莲。这是我们给病人 治病的三种药――潘尼西林、金霉素和链霉素。现在的病人动不动就要求用这几种药,不用, 他不满意。病人要求用有效的药物给他治病,岂不是合理的?这不正是说明我们的医学条件 提高了,病人的医药知识也提高了么?几位大夫不觉掩口而笑。他们说:能有这几种“抗菌 素”治病,说明我们的医疗条件提高了,倒是实在的。可是如果像这样滥用下去,医疗的效 果不但不会提高,而且要大大降低,最后要使几种“抗菌素”完全失去作用,大致还会引起 正相反的效果。这几位大夫的话,把我吓了一跳。药也会变么?有效的良药,为什么会变成 无效的呢?大夫们把细菌之间的对立与统一的关系详详细细地演说一番,才使我顿开茅塞, 若有所悟。 议论说理也可以“卖关子”么?可以的。上面这篇短论的开头,就是卖了一个关子。 作者的议论中心很清楚,想讲清一个问题:人人应该懂得一点唯物辩证法,即使治病用药也 应如此。但是作者不急于分析说理,也不急于亮观点,而是欲言故藏,绕个弯子,先摆一件 使你大吃一惊的事:病人不管大病小病,一来就要求大夫用“潘金链”治病,使几种抗菌素 丧失作用,提出“药也会变么”的问题,把读者牢牢抓住。这似乎有点像“卖关子” 。运用这 种方法时,可以不先急于分析,也不先摆理由,而是先写一种现象(或人和事) ,或先提出一 个结论,设一个“关卡” ,尔后再分析、论述、解释,以此突出作者的论点。这样的方法容易 引人入胜,加强议论的效果。 ----30....定义说明法 [回复] 定义说明言简意赅 斯大林在《论列宁主义基础》中,给列宁主义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这个定义只有一句话二十四个字,却包括了丰富的内容。它揭示了列宁主义的性质,指出列 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它阐明了列宁主义的特征,说明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 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具有国际性质。由此可见,定义说明是一种高度概括、言简意赅的说 明方法。 说明定义,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下定义,它常被用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形式逻辑下定义的 方法是把被下定义对象的概念包含在它的属概念中,并指出它和同一属概念下的其他种概念 的差别。其公式是“被定义对象=属+种差”“属”反映事物的性质, 。 “种差”反映事物的本质 特征。列宁主义是被定义对象,马克思主义是“属” ,表示列宁主义的性质; “帝国主义和无 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种差,表示列宁主义与其他马克思义思想体系的差别。定 义既然要反映事物的性质和特征,那么,我们在下定义之前,一定要对事物的性质和特征, 有清楚的、正确的认识。 教科书,特别是自然科学教科书中,定义说明被普遍地运用。在科普读物之类的说明文中, 也常常用定义来揭示事物的性质和特点。如“人是能制造生产工具的动物”“词是能独立运 , 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水是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的化合物”等。 , ----31...多角度描写法 [回复] 多角度描写描写人物可以从多种角度加以描写刻划。可以从正面对人物加以刻划,也可以通过周围各种 不同人物的眼看、嘴讲等方式,从侧面起到烘托某个特定人物的作用。请看小仲马在《茶花 女》中,对玛格丽特美貌的描写:这天晚上她真是惊人的美。…… 当她出现的时候,一个个脑袋此起彼伏,连舞台上的演员也对着她望,她仅仅一露面就使观 众这样骚动。 这是用间接方法描写肖像成功的一例。作者意在描写玛格丽特长得很美,但没有正面写一句 她长得如何美,而是通过她“一露面” ,观众就“一个个脑袋此起彼伏”和演员们“也对着她 望”这些描写,就深刻地将她与众不同的美貌表现出来了。这样描写可以给读者留下想象的 余地,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 在文学作品里,作者为了更好地描写人物,常常既使用直接描写的方法,又使用间接描写的 方法。 《红楼梦》里,描写王熙凤的肖像,就既有直接描写,又有间接描写。在“刘姥姥一进 荣国府”这一回里,作者使用的是直接描写的方法,正面描写王熙凤: 那凤姐家常带着紫昭君套,围着那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 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 有些地方,作者又用间接描写的方法,进一步描绘王熙凤的肖像和展示她的性格。如,在第 二回,作者借冷子兴的嘴说: “倒是上下无一人不称赞他的夫人,琏二爷倒退了一舍之地。模 样又极标致,言谈又极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 。在第六回,作者通过 周瑞家的嘴说: “这凤姑娘年纪儿虽小,行事儿比是人都大呢。如今出挑的美人儿似的,少说 着只怕有万一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的男人,也说不过她呢。 ”在六十五回,作者通 过兴儿的嘴说: “我告诉奶奶,一辈子不见她才好呢,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 下就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 ”这些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互相映衬, 互相补充,把王熙凤的肖像描写得栩栩如生,把王熙凤的性格展示得非常充分。 ----32...多种顺序法 [回复] 多种顺序 《雄伟的人民大会堂》这篇说明文,在介绍人民大会堂的三个组成部分时,先介绍万人大礼 堂,次介绍宴会厅,后介绍人大常委会办公楼。这是一种由主及次的逻辑顺序。万人大礼堂 是人民大会堂的主体部分,文章重点作了介绍: 万人大礼堂,里面宽七十六米,深六十米,中部高三十米,体积达八万六千立方米,相当于 一座十多层楼高的大厦。但是由于设计师们处理得巧妙,走进大礼堂的人放眼一望,从屋顶 到地面,上下浑然一体,并不感到怎样空旷。屋顶是穹窿形的,天花板上纵横密排着近五百 个灯孔。灯光齐明的时候,就像满天星斗。顶部的中心挂着红宝石般的五星灯,灯的周围是 七十条瑰丽的光芒线和四十瓣镏金的向 日葵花瓣。这是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的象征。它的外围,有 三环层次分明的水波形暗灯槽,同周围装贴的淡青色塑料板相映,形成“水天一色”的奇观。 ――孙世恺: 《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文章的下一段, 介绍礼堂的主席台和三层坐席; 再下一段, 介绍礼堂的音响设备和效果,最后介绍礼堂设计上的特点,颂扬建筑人员的伟大智慧和创造 性劳动。由于篇幅关系,我们不再摘引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文章在说明万人大礼堂时, 采取了逻辑顺序和空间顺序结合的说明次序。由浅入深(先介绍礼堂的天花板、主席台、三 层坐席, 再介绍它的音响效果) 由实到虚 , (先说明礼堂的外形结构, 再说明建筑人员的智慧; 先说明天花板的图案,再说明它的象征意义) ,这是逻辑顺序。由整体到局部(先介绍礼堂的 体积,再说明它的各个部分) ,由上到下(先介绍天花板,次介绍主席台,再介绍三层坐席) , 由中心到外围 (先说天花板中心的五星灯, 再说光芒线、 葵花瓣以及暗灯槽) 这是空间顺序。 , 两者在文章中结合得很好。空间顺序,使文章条理分明;逻辑顺序,使文章内涵得到充分显 示,有利于表现中心思想。 繁简得宜各有好处 同样叙述一件事,可用繁笔,也可用简笔;写得好,各有好处。 《水浒》中写宋江杀了阎婆惜, 为逃官司投奔到柴进庄上。柴进久慕宋江,不胜欢欣,便设宴招待。酒酣,宋江去净手,不 料在走廊上碰着一个大汉,两人险些打了起来。原来这个大汉正是武松,于是一场冲突便成 了“喜相逢”《水浒》第二十二回是这样写的: 。 宋江已有八分酒,脚步趄了,只顾踏去。那廊下有一个大汉,因害疟疾,当不住那寒冷,把 一锨火在那里向。宋江仰着脸,只顾踏将去,正踩在火锨柄上,把那火锨里的炭火都掀在那 汉子脸上。那汉吃了一惊,惊出一身汗来。那汉子气将起来,把宋江劈胸揪住,大喝道: “你 是什么鸟人! 敢来消遣我! 宋江也吃了一惊。 ” 正分说不得, 那个提灯笼的庄客慌忙叫道: “不 得无礼!这位是大官人最相待的客官! ”那汉道:‘客官’‘客官’ “ , ,我初来时也是‘客官’ ! 也曾‘最相待’过!如今却听庄客搬口,理疏慢了我,正是‘人无千日好’”却待要打宋江。 ! 那庄客撇了灯笼,便向前来劝。正劝不开,只见两三碗灯笼飞也似来。柴大官人亲赶到说: “我接不着押司,如何却在这里闹?”那庄客便把踩了火锨的事说一遍。柴进笑道: “大汉, 你不认得这位奢遮的押司?”那汉道: “奢遮杀,问他敢比得我郓城宁押司?他可能?”柴进 大笑道: “大汉,你认得宋押司不?”那汉道: “我虽不曾认得,江湖上久闻他是个及时雨公 明,是个天下闻名的好汉! ”柴进问道: “如何见得他是天下闻名的好汉?”那汉道: “却才说 不了:他便是真大丈夫,有头有尾,有始有终!我如今只等病好时,便去投奔他。 ”柴进道: “你要见他吗?”那汉道: “不要见他说甚的! ”柴进道: “大汉,远便十万八千里,近便只在你前面。 ”柴进指着宋江便 道: “此位便是及时雨宋江公明。 ”那汉道: “真个也不是?”宋江道: “小可便是宋江。 ”那汉 定睛看了看,纳头便拜,说道: “我不信今日早与兄长相见! ”宋江道: “何故如此错爱?”那 汉道: “却才甚是无礼,万望恕罪! ‘有眼不识泰山’”跪在地上,那里肯起来?宋江慌忙扶 ! 住道: “足下高姓大名?” 这是繁笔叙述,它将事态的发展表现得十分细致:两人怎么冲突起来?那大汉的性气,庄客 的劝解,大汉的牢骚,柴进的介绍,大汉的转怒为喜,慌忙拜倒……那矛盾纠纷,神情动态, 使人如见如闻。特别是柴进向武松介绍宋江的部分,从柴进的得意神态和武松的前倨后恭, 表现出他们的崇仰,也反映了宋江在江湖上的威望。繁笔细写,可以把事情的发展写得曲折 动人,也可将人物性格表现得更细致、充分。 再看第二十三回的开头: 话说宋江因躲一杯酒,去净手了,转出廊下来,踩上火锨柄,引得那汉急躁,跳将起来就欲 要打宋江,柴进赶将出来,偶叫起宋押司,因此露出姓名来。那大汉听得是宋江,跪在地下, 那里肯起来?说道: “小人‘有眼不识泰山’ !一时冒渎兄长,望乞恕罪! ”宋江扶起那汉,问 道: “足下是谁?高姓大名?”柴进指着道: “这人是清河县人氏,姓武,名松,排行第二。 已在此间一年了。 ”宋江道: “江湖上多闻说武二郎名字,不期今日却在这里相会。多幸!多 幸! ” 这是简笔叙述。如不看前段而只看这段,倒也觉得干净利索。这是一种粗线条的写法,略去 了细节和次要人物,却使主要人物的主要性格非常突出,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也一目 了然,一下子使人获得一个深刻而明晰的印象。所以说,繁有繁的好处,简有简的优点。 至于采用哪种笔法好,当然主要得看文章的需要。如在这里,因为前面已用繁笔详写,所以 后面只用简笔略作复述。 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正如一个人可用细笔描绘或简笔勾勒一样, 叙一件事也可用繁笔细写或简笔略述。不论什么事,要紧的是要扣住主线,突出重点;做到 用繁笔细而不杂,用简笔约而分明。 ----33....多角度议论法 [回复] 多角度议论 恩格斯的《德国维护帝国宪法运动》中,有一段对小资产阶级的议论: 这个阶级(指小资产阶级)在它还没有觉察出任何危险的时候,总是吹牛,爱讲漂亮话,有 时甚至在口头上坚持最极端的立场;可是一旦面临小小的危险,它便胆小如鼠、谨小慎微、 躲躲闪闪;一旦其他阶级郑重其事地响应和参加由它所发起的运动,它就显得惊恐万状、顾 虑重重、摇摆不定;一旦事情发展到手执武器进行斗争的地步,它为了保存自己的小资产阶 级的生存条件,就预备出卖整个运动,最后,由于它的不坚决,一旦反动派取得胜利,它总 是特别地受欺骗和受凌辱。 要看清一个事物,得从各种不同角度来看:看正面,还要看反面;看现象,还要看本质;看 现在,还要看历史;看这种条件下的表现,还要看那种条件下的表现……等等,这样才能把 一个事物看透,避免片面性。同样的道理,对一个事物或问题进行议论时,也应从各种不同 角度进行议论,才能议论深透。恩格斯就从五个不同角度对小资产阶级进行了议论:①在它 还没有觉察出任何危险的时候;②一旦面临小小的危险的时候;③一旦其他的阶级郑重其事 地响应和参加由它所发起的运动的时候;④一旦事情发展到手执武器进行斗争的地步;⑤一 旦反动派取得胜利的时候。这样,从五个不同方面来看,从“异”中深刻揭示了小资产阶级 软弱、动摇、对革命不坚决的本质。 多角度分析的目的,是揭示问题的要害和本质。上面的范例,就是围绕“轴心”――小资产 阶级的“软弱”本质进行面面观的,这样才能使面面观形成一个拳头,集中而有力。 多角度分析是议论说理的好办法。我们有些同志在议论时,总觉得无话可说,不能分析;或 者有时会产生片面性。究其原因,不善于从各种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议论是一个很重要的病 根。 ---34...工笔描绘法 [回复] 工笔描绘,形像*真 工笔描绘,是描写和刻画人物的一种重要方法。这种方法,更求精雕细刻地描写和刻画人物。 它可以将人物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请看巴尔扎克在《欧也妮?葛朗台》中,对葛朗台 肖像的描写:至于体格,他身高五尺,臃肿,横阔,腿肚子的圆周有一尺,多节的膝盖骨, 宽大的肩膀;脸是圆的,乌油油的,有痉瘢;下巴笔直,嘴唇没有一点儿曲线,牙齿雪白; 冷青的眼睛好像要吃人,是一般所谓的蛇眼;脑门上布满皱裥,一块块隆起的肉颇有些奥妙; 青年人不知轻重,背后开葛朗台先 生玩笑把他黄黄而灰白的头发叫做金子里搀白银。鼻尖肥大,顶着一颗满着血筋的肉瘤,一 般人不无理由的说,这颗瘤里全是刁钻促狭的玩艺儿。这副脸相显出他那种阴险的狡猾,显 出他有计划的诚实,显出他的自私自利,所有的感情都集中在吝啬的乐趣,和他唯一真正关 切的独养女儿欧也妮身上。而且姿势、举动、走路的架势,他身上的一切都表示他只相信自 己,这是生意上左右逢源养成的习惯。所以表面上虽然性情和易,很好对付,骨子里他却硬 似铁石。 他老是同样的装束,从一七九一年以来始终是那副模样。笨重的鞋子,鞋带也是皮做的;四 季都穿一双呢袜,一条栗色的粗呢短裤,用银箍在膝盖下面扣紧,上身穿一件方襟的闪光丝 绒背心,颜色一忽儿黄一忽儿古铜色,外面罩一件衣裾宽大的栗色外套,戴一条黑领带,一 顶阔边帽子。他的手套跟警察的一样扎实,要用到一年零八个月。为保持清洁起见,他有一 个一定的手势,把手套放在帽子边缘上一定的地位。 在这里,作者用工笔描绘了一个资产阶级的形象。作者细描了他的外形、从眼睛一直写到嘴 唇、牙齿、肉瘤、下巴、肩膀、膝盖骨及装束等,这些细描作者都是有目的的。如细描“蛇 眼” ,是要表现他的“好像要吃人” 。细描“肉瘤” ,是要表现他的“刁钻促狭” 。细描他的装 束一直不变,是要表现他的吝啬。通过这样的细描,一个“阴险”“狡猾”“自私自利” 、 、 、心 肠“硬似铁石” ,而且极端“吝啬”的资产阶级形象,就站在读者面前了。工笔细描人物,不 仅要注意描绘人物的“形” ,更要注意写他的“神” ,做到“形神兼备” 。姚雪垠在《李自成》 这部小说中,是这样描写李自成的: 在大旗前边,立着一匹特别高大的、剪短了鬃 毛和尾巴的骏马,浑身深灰,带着白色花斑,毛多鬈曲,很像龙鳞,所以名叫乌龙驹。…… 如今骑在它身上的是一位三十一、二岁的战士,高个儿,宽肩膀,颧骨隆起,天庭饱满,高 鼻子,深眼窝,浓眉毛,一双炯炯有神的、正在向前边凝视和深思的眼睛。这种眼睛常给人 一种坚毅、沉着,而又富于智慧的感觉。 他戴着一顶北方农民们常戴的白色尖顶旧毡帽,帽尖折了下来。因为阴历十月的高原之夜已 经很冷,所以他在铁甲外罩着一件半旧的青布羊皮长袍。为着在随时会碰到的战士中脱掉方 便,长袍上所有的扣子都松开着,却用一条战带拦腰束紧。他的背上斜背着一张弓,腰里挂 着一柄宝剑和一个朱漆描金的牛皮箭囊,里边插着十来支雕翎利箭。在今天人们的眼睛里, 这个箭囊的颜色只能引起一种美的想像,不知道它含着坚决反叛朝廷的政治意义。 这里,作者在细描李自成的身材、眼睛、穿戴以及战 ----35...过河架桥法 [回复] 拼凑优美提供:过河架桥在叙述过程中,如果一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或内容进展幅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有所暗示或交 代,使上下文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能紧密地联系,很自然地从上文过渡到下文。我们 常说“上楼要搭梯,过河要架桥”就是这个意思。 小说《灵与肉》中的主人公许灵均,从小被富有的父亲遗弃了,后来又不幸被戴上“资产阶 级右派”的帽子,流放到一个偏僻的农场去劳动――牧马。他在那里安了家,政治上平反之 后,又在农场的小学校里教书。二十年的生活,使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劳动者,而且乐于在那 里生根开花。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抛弃了他三十多年在海外成了巨富的父亲,突然回来了, 这事在他平静的心头不免引起一阵波动。 在北京一个高级饭店的豪华客厅里,他父亲会见了他。晚上,他躺在席梦思床上想着他父亲 白天跟他的谈话,小说这样写道: 现在,当他在罩着淡绿色灯罩的灯光下,看着自己裸露着的强健的肌体的时候,他突然获得 了一个极其新奇的印像。因为他还是第一次从父亲口里听到他记忆的史前时期――他儿时的 情景,于是,过去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个非常鲜明的对比。终于,他发现 了他们父子之间隔膜的真正所在: 他这个钟鸣鼎食之家的长房长孙, 曾经裹在锦缎的襁褓中, 在红灯绿酒之间被京沪一带工商大亨和他们的太太啧啧称赞的人,已经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 的劳动者了!而在这两端之间的全部过程,是糅合着那么多痛苦和欢欣的平凡的劳动者!他 解除劳教以后,因为无家可归,于是被留在农场放马,成了一名放牧员。 清晨,太阳刚从杨树林的梢上冒头,银白色的露珠还在草地上闪闪发光,他就把栅栏打开。 牲口用肚皮抗着肚皮,用臀部抗着臀部争先恐后地往草场跑。土百灵和呱呱鸡发出快乐的和 惊慌的叫声从草丛中窜出。它们展开翅膀,斜掠过马背,像箭一样地向杨树林射去。他骑在 马上,在被马群踏出一道道深绿色痕迹的草场上驰骋,就像一下子扑到大自然的怀抱里一 样。…… 这以后,作者追叙了他在农场劳动的全过程。从一个钟鸣鼎食之家的长房长孙到一个名副其 实的草原牧人,这其间有一个多么曲折而漫长的磨练过程呵!这里,作者以“而在这两端之 间的全部过程,是糅合着那么痛苦和欢欣的平凡的劳动”一语做过渡,引出下面的追叙。这 一言约意丰的过渡句,确是非常巧妙,它不但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形成鲜 明的对比,而且也是许灵均过去全部生活体验的深刻总结。放在这里,不仅成为上下文的纽 带,而且具有一种强烈的吸引力,引导读者急切地想了解主人公这充满痛苦和欢欣的经历。 这对突出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也有很大作用。 有时,情节基本是连贯的,但进展的幅度较大,也需要有过渡文字。如《故乡》中,写闰土 拣了几件香炉烛台等东西,第二天便领水生回去了。接着,以“又过了九日,是我们启程的 日期。闰土早晨便到了,……”转入下文。因为这九天中的事情没有一一交代的必要,但马 上写闰土的到来,又似乎衔接不上,为了避免上下文的脱节,故以“又过了九日……”作过 渡,以显示情节的连贯。 过渡文字不须多,一小段甚至一句也就够了,但它在全篇的结构中却不能缺少。 “一桥飞架南 北,天堑变通途” ,过渡的作用也正如此。 ----36...划定范围解释法 [回复] 拼凑优美提供: 把概念解释清楚,有助于对某事物或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解释概念,划定范围时,对于 党、政府、机关团体等的重要文件,更要十分注意,毫不含糊。请看毛泽东同志的《怎样分 析农村阶级》中的一段话: 占有土地,自己不劳动,或只有附带的劳动,而靠剥削农民为生的,叫做地主。地主剥削的 方式,主要的是收取地租,此外或兼放债,或兼雇工,或兼营工商业。但对农民剥削地租是 地主剥削的主要方式。管公堂和收学租也是地租剥削的一类。 有些地主虽然已破产了,但破产之后仍不劳动,依靠欺骗、掠夺或亲友接济等方法为生,而 其生活状况超过普通中农者,仍然算是地主。 军阀、官僚、土豪、劣绅是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是地主中特别凶恶者。…… 帮助地主收租管家, 依靠地主剥削农民为主要生活来源, 其生活状况超过普通中农的一些人, 应和地主一例看待。 依靠高利贷剥削为主要生活来源,其生活状况超过普通中农的人,称为高利贷者,应和地主 一例看待。 《怎样分析农村阶级》是毛泽东一九三三年十月为纠正在土地改革工作中发生的偏向、正确 地解决土地问题而写的一个重要文件。它是指导实际工作的,是行动的准则,因此必须把概 念说得非常准确,使其内涵十分确定。对“地主”的解释,主要从三个方面揭示其内涵:即 “占有土地”“自己不劳动”“靠剥削农民为生” 、 、 。这就把“地主”的概念解释得简明而又精 确。同时,这几段文字,又把“地 主”的几种适应范围加以划定:第一种是剥削方式;第二种是破产地主情况;第三种是地主 的政治代表;第四种是高利贷者。把范围划定,即揭示其外延,就能正确地说明“地主”适 应的范围,而不至于同其他阶级的适应范围混淆起来。 ----37...幻觉手法 [回复] 借幻觉写真情 拼凑优美提供:写人物的幻觉,是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和精神世界的重要手段。请看安徒生在《卖火柴的女孩》 中,对卖火柴女孩幻觉的描写: 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唉!哪怕是一根小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只要她敢抽出一根来, 在墙上擦一下,暖一暖手就好了!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来了!当 她把手覆在上面的时候,它便成了一朵温暖的、光明的火焰,活像一根小小的蜡烛。这是一 道美丽的微光!小姑娘觉得自己真像坐在一个有发亮的黄铜炉和护身的铁火炉面前一样。火 烧得多么旺,多么温暖,多么美好啊!嗳,这是怎么一回事呀?小姑娘刚刚伸出她的一双脚, 打算暖和一下,忽然火焰熄灭了!火炉也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中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 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来了,发出光来了。 墙上的那块被亮光照着的地方,现在忽然变得透明,像一片薄纱一样;她可以看到房间里的 东西: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上面放着精致的盘碗,还有填满了梅子和苹果的、冒着香气的 烤鹅。更美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叉,蹒跚地在地上走着,一直向这 个穷苦的小姑娘走来。这时火柴熄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她又擦着了一根火 柴。现在她是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这株树比她上次圣诞节时透过一个富有的商人家的玻璃 门所看到的那一株还要大,还要美。它的绿枝上燃着几千支蜡烛;一些跟挂在商店橱窗里一 样美丽的彩色图画在向她眨眼。小姑娘把她的两只手伸过去。于是火柴就熄灭了。她在墙上 又擦着了一根火柴。火柴把四周都照亮了;在这亮光中老祖母出现了。她显得那么光明,那 么温柔,那么和蔼。 “祖母! ”小姑娘叫起来。 “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这火柴一灭掉, 你就会不见的, 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城南旧事写作手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