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续修家谱 家族成员登记表,我是家族中第十代人,写续人是我,应该怎么称呼

  成都69岁老人贺知德为修家谱,花了7年时间,写了25万字,走了1万多公里
  三本大部头,10厘米厚,一本本翻开,墨香的味道扑鼻而来。一字字看去,标准的仿宋字,笔画稍有点颤抖。
  这样的大部头不是名著,而是贺家的家谱,一本是花名册,两本是家族变迁史。而这部家谱竟是位69岁老人的杰作。
  他叫贺知德,从7年前开始编写家谱,他每天写7个小时,7年间写下25万字,为寻访族人,行程超1万公里。前日,在双楠富港花园家中的书桌上,他用蘸水笔写完了《贺家家谱》中的最后一个字。
  修家谱
  四处走访 亲戚朋友都帮忙
  今年7月的一天,遂宁市石洞乡尖山子村,贺小红(化名)家的门被敲响。门缝里,一个头发灰白,身材清瘦的陌生老人问她:“您家姓贺么?我也姓贺。”贺小红的老母亲一听老人来意竟有点激动,“原来是本家,可惜我家男人早走了。”敲门的老人就是贺知德,他是为了修家谱,专门来走访贺家后人的。
  7年前的一天,贺知德起床后,忽然对老伴说:“我想写家谱。”在家庭会议上,两儿一女也表示支持。决定后,贺知德觉得生命有了一种新的意义。白天,他写作,跑书店、图书馆,查阅历史事件,把旧家谱中遗漏的典故补上。晚上,一家人围在一起,讲祖先们的精彩历史。贺家的亲戚们听说了他修家谱的事后,纷纷来帮忙。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雅安军分区大校参谋长、贺家入川后第十代传人贺德远就捐了5万元,贺家收到的捐款达十几万。家族多达三千多人,庞大的找人工作成了贺家一家老小7年里的功课,贺知德7年间奔波的路程超过1万里。
  讲故事
  “贺家的历史可追溯到汉朝”
  贺知德说,贺家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汉朝。东汉以前,贺家本不姓“贺”,而姓“庆”,由于避东汉皇帝刘庆的讳,“庆家”才变成了“贺家”。明朝末年,天灾人祸让四川变得人烟稀少。清朝康熙年间,贺家的祖宗贺凤泰决定举家迁往四川。于是,贺家人在3个月的迁徙后,最后落户在遂宁石洞尖山子。经过200多年的发展,贺家已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全家决定在尖子山修建一个贺家祠堂。
  而贺知德的父亲也是位传奇人物,“我觉得父亲的生命充满曲折。”贺知德的父亲是文化人,写得一手好字,后来学中医开药铺发了一大笔,于是只身跑到康定开药铺,后来他又雇人挖黄金,两个月挖了700两黄金,然后用麻袋扛了回来。他用黄金买下成都的一条商业街。由于后来迷上赌博,贺父输光了家产,又前往康定淘金,却再也没上次的好运气,没两年就病逝了。贺母又悲又气,没多久生下了贺知德。
  办大会
  广邀族人 明年办家族“武林大会”
  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贺知德的小孙子每天都听见他不停打电话。原来明年4月,他们将会举办一个盛大的清明会。届时来参会的族人约有七八百人,规模仿佛金庸小说里的武林大会。他们会祭祖,给70岁以上的老人奉上100元红包,给贺家的孤寡老人送上200元红包。“希望能让贺家后人都拧成一股绳,毕竟血浓于水,我们要互相帮助。”据了解,贺家后人中资产超过100万的有30户以上,有些还是千万富翁。在贺家的家谱里面有个“贺蓉”的名字。这个贺蓉就是成都作家桑格格。
  贺知德:
  修家谱 我有一种使命感
  记者:修家谱的为什么会是您?
  贺知德:我17岁那年,一个很有威望的大伯对我说:“知德,我们的家谱都几十年了,花名册上的名字都看不清了。”我记在了心上。文革时,家谱被深埋。文革后,家谱又被挖了出来。后来,我大哥去世了,家谱就由我保管,这主要是因为我有点文化,文笔好,有点钱,还有时间和家人支持。(老汉笑)
  记者:您觉得这是一种责任?
  贺:有一种使命感。旧家谱里有很多东西不全了,很多历史大背景缺少细节,我重新整理了“湖广填四川”等历史内容,是不想误导后人,让后人更详细地了解当年的历史。如果我不去做,可能就没人做了,旧家谱也就没了,后人会怪我们。
  记者:在修家谱时,您收获了什么?
  贺:我开始写时,往事仿佛电影一样。我想起母亲曾对我说:“你要像你老汉那样赌钱,我先砍了你!”我把这些写进家谱,让后人知道成由俭败由奢……这是我收获的,也是后人将会收获的。
  记者:家谱怎么代代相传?再过80年,是不是还要有人来修订?
  贺:家谱会在明年发给每家,就复印手稿,让后人都看到前人的笔迹。并让我们家写得最好的桑格格写后记。再过80年,贺家还将会有新人新事。希望后人们还能用双手和汗水去一字字书写。
  桑格格:
  家谱让人找到了一种温暖归宿
  昨日,桑格格在电话里表示,她得知长辈贺知德要修订家谱,非常高兴,她还率先捐献了5000元钱。“现在的年轻人或许都急着向前冲,停步回望的时间那么少。贺伯伯、我爸爸及我们家大部分人其实都很普通。在家谱里,每件往事都发生在某个历史时刻,包含着家人的生命。在对每个历史事件的重温和回忆中,我们找到了一种温暖的归属感,一种延续感和使命感。”
【 四川新闻 】最新热点
评论共条&&【家谱序言 1200字】- 天天范文
家谱序言(1200字)
来自:字数:1200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万里江河必有其源。普天之下炎黄子孙,一脉相传。说世系、道宗族、辨亲疏,以延宗亲之道。国有史、县有誌、族有谱,同为一理,此为秦氏家族修谱之初衷。
相传先祖秦国蕃为湖北省麻城县人氏。明朝万历末年,移民大搬迁,随携妻小,逆汉水、坝河而行,历经艰难万险,迁入今陕西旬阳靛纸沟定居,距今已有300余年历史。先祖们在社会生产力极度落后,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的情况下,世代繁衍生息,代代相传至今,可谓历经艰辛。从先祖秦国蕃始,今已传至第十四代人,在世人口多达数千,陕西省各地均有分布,不乏有识之士、栋梁之才。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更不能不知道我们从何而来。思修族谱之大事,上可告慰祖先在天之灵,下可使子孙后代有寻根之本,可谓千秋之功德。因未能到祖籍地湖北考证,又无老考查,致使族谱中秦国蕃以上祖先字辈谱缺失,秦国蕃以下六代人无法考证。实为吾族之遗憾。
同时,让我们欣慰的是,我们祖祖辈辈、代代口传,却能记住三百多年来的家族史及宗亲支系关系,足以说明秦世家族尊长辈,重宗亲之美德。现今可用字辈谱仅剩两辈,再续已迫在眉睫。为使秦国蕃后裔情亲永续,世代相传,20xx年秦正兵(现已逝)、秦正彦曾联系西河秦氏族门前往旬阳老家共商续谱事宜。由于续谱困难重重,加之当时交通不便、通讯条件所限,信息交流不畅,修谱意志不坚定,随搁置而不了了之。家谱不修,寝食难安,无家谱可查之遗憾不能再留给后辈,这是秦氏族门要人之共识——重修新谱刻不容缓。20xx年正月,旬阳老家秦正伟等人,再一次召集秦氏家门,下定决心,重议修谱大事。由秦正彦、秦正伟、秦正华、秦正柱、秦治海、秦治平、秦治安、秦万波等人组成修编委员会,负责族谱修编事宜。
在无家谱考查的情况下,要收集大量资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已不在人世,资料收集全凭在世亲人回忆记叙,修谱之难可想而知。编委会长辈们,皆年过七旬,为了收集完整资料,他们不畏路途遥远,跋山涉水;不计个人花费,遍访家门。在此我们向他们深表敬意!由于时间跨度大,涉及人员众多、资料繁杂、整理编撰、电脑排版,工程之繁、任务之重,非参入者难以想象。在此我们对主编秦治安深表谢意!在修谱过程中,秦氏各支族门,大力配合、并积
极捐款给予支持,在此深表感谢!
历尽艰辛,终成此谱,上可告慰祖先在天之灵,下可安秦氏族人之心,实感欣慰。愿先祖神灵庇佑:秦氏家族安居乐业,兴旺发达,人才辈出!此书凝聚秦世家族几辈人之心血,也必将成为后续家谱第一手珍贵资料。一旦丢失,不可复得,悔之晚矣。望持谱之人妥善保管,并郑重嘱托后辈代代相传,使秦氏族门亲情永续。
希望续修家谱能成为一种惯例,宜不超过60年续写一次。时间过长,会使很多信息遗望,造成续谱困难。不明己之祖宗是谁,不知己之何来,不免上愧对列祖列宗,下贻笑于子孙后辈。秦氏有责任心之人士,都要把续写家谱看作己之责任——代代相传,方能使秦氏族门团结一心、情亲永续。
由于历时久远,涉及人员多、分布广,又无资料考证,加之部分人员已多年失去联系,存在纰漏之处恐在所难免。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二O一四年三月
第二篇:续修家谱前言 48400字
一、续修前言
(一)引子
公元20xx年秋,我约诸弟妹各家共十人,齐聚西安贤侄玉虎家,为退休在广州的三弟美洲(字斌)祝贺他七十华诞。期间大家建议续修并要我主笔。当时手头只一本20页的《赵氏》,这本小册子是由热心族人用解放前留存下来的残缺不全的手抄本重印的。里面错误、缺失太多,难以读懂。一晃五年,也没动笔。
去年秋,我回乡探亲,又看到有热心族人新修订的赵氏家谱。据了解是由华蓥市双河镇一些热心族人做的,我借了一本新修订的家谱,同时又在族人中搜集了几种家谱手抄本或复印本。我仔细阅读了这些家谱后,感觉到一个共同的问题是,家谱中的序言难以读懂,原因是辗转传抄、错字、缺字较多所致,至今还有若干地方存疑。这里顺便指出那本新修订的家谱,对刘大瑄的《赠岳池赵氏谱序》的译文,由于译者未看懂原文,轻率臆断导致错误百出,我等后之修谱者当引以为鉴戒。
家谱前面的序言,一般人都不重视,也很少去读。实际上是很重要的,它主要是概述的发展史。对后代传承祖先的美德、优良传统、家风很有好处。所以,我以为续修家谱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修订现存的家谱,使之尽可能详实,一时难查清的,则存疑留待后人去稽考。二是各支派根据自己直系脉络从家谱的某一代起,增补世代记载,成为自己的房谱。这是族人自己应做的事。但有一点要提醒的是,凡对国家、社会有贡献、事业有成就的族人应记录在案(包括简历、著作、立功受奖等等),待若干代之后,合修家谱时由其后人查证核实后录入家谱中。
(二)续修家谱事
关于续修家谱事,我在读了搜集到的多种版本后,感到应该重修,而且应该尽早重修。一是自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由德醇公主持修谱后,至今近二百年未重修过,导致不少族人只知其父,不知其祖。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大,子孙繁衍遍布国内外,更难以联系。家谱有助于相互联系和寻根祭祖。兄弟子侄让我主笔,我年已八十有二,文字功夫欠佳,实难担此重任。几经嘱托,也几经考虑,只好勉为其难。在大家的帮助下几易其稿,今天终于定稿。
这次续修家谱的要点是:
(1)保留原谱内容
续修家谱是在保持原谱内容不变的前提下,对其中一些内容及文字上的错误、缺失,分别予以订正、增补并做必要的说明或注释,弄不清楚的,指出疑点并予以保留。
目前我广岳地区族人保存的残缺不全的赵氏家谱,均是以德醇公主持修订的赵氏家谱为母本重印或传抄的,德醇公在序言中有一段话:“??余时谨按先子之编次旧稿者,反复而详阅之。偏者,补之;略者,详焉;疑者,阙之;信者,传焉。俾先人之源流不紊??”说明在他之前是有我赵氏家谱资料的,遗憾的是这些资料至今已荡然无存,德醇公也没有在序言中指明哪些文字是先子留下的。哪些是他自己撰写的,致使原谱留下一些疑点。
(2)新增内容
此次修谱增加的内容很多。其中,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源流史中,经过调查研究,我们把赵抃和赵植的关系搞清楚了,即抃是植的十世从孙,是植的长兄元宴的十世嫡孙。同时,我们把原谱中从赵抃开始世系记载往上推进了十一代。即续修谱的世系记载是从赵淑开始的,赵抃是赵淑的十二世嫡孙。赵淑是赵元宴的祖父。此乃是本次修谱的一重大收获。
续修家谱新增了以下内容:
1)赵姓起源及其先人的历史简述
2)赵氏抃祖(清献)源流考
3)对续修谱中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的评说
4)新增班派六十字
在原有班派四十字的基础上经代表大会决定再增加以下六十字:
吾姓造父起
政立成平民(“政”指秦始皇嬴政)
唐有元宴出(“元宴”指赵元宴,他是秦灭赵千年后第一位见诸家谱的先人) 昙凝乃其裔(“昙凝”指赵昙、赵凝两弟兄,他们都是赵元宴的后人)
宋抃登进士
才洗吉迁邵 (指思兴公于公元1361年随明太祖出征,病死江西吉安。葬吉安庐陵乐义乡,长子才洪依父墓而居。次子才洗和才洪的三个儿子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编招湖广宝庆府邵阳县)
益臣楚徙蜀(“益臣”是文信的字。他弟兄五人于康熙三十三年即1694年由湖广邵阳迁四川岳池)
万般教育先
子孙渐昌炽(“昌炽”指兴旺发达)
虽微而寝著(由衰落逐渐兴旺)
循斯班派序
千秋可寻根
(三)致谢
在续修家谱中,特别要感谢族人给与了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众多热心族亲还提出了宝贵建议和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地感谢。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谱中的缺点、错误,在所难免,敬请阅者批评指正。
修谱委员会总编
清献公三十一世嗣孙文信公十世嗣孙美锡 拜撰 公元二零零八年四月
二、赵姓起源及其先人的历史简述
(一)赵姓起源
姓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最早起源于周,至今已约有三千年。据公元20xx年1月10日媒体报道: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经过两年调查(涉及1110个县、市),得到2.96亿人口的数据(其中共4100个不同的姓)。按人数多少排序,公布了前一百个姓。我赵姓位列第八(按:前七名是李、王、张、刘、陈、杨、黄),可谓一大姓也。
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氏的先世和嬴秦属同一个始祖。自轩辕传至中衍,衍替殷帝大戊(殷第九位国君,大约在公元前1300多年)驾车。他的后代蜚廉(公元前十一世纪殷纣王时人),有两个儿子:长恶来,次季胜。恶来这一支的后代就是秦。季胜这一支的后代就是赵。
季胜的三世孙造父为周穆王所宠信。他为穆王驾车,挑选良马献穆王。因助穆王平徐偃王之反叛有功,穆王把赵城(在今山西洪洞县境内)封赐给造父。从此,造父的子孙就以赵为姓氏。
今将得赵姓前的世系源流列表于后(见附表一)
(二)赵姓先人早期世系和赵国历史大略
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轩辕的后裔季胜的曾孙造父为周穆王驾车,受到穆王的宠信。因在彻底打跨反叛的徐偃王中有功,受封赐赵城。此后造父的后人就以赵为姓。造父成为赵姓之始祖。其七世孙奄父在周宣王(公元前827~公元前782年)征伐戎(古国名,今山东曹县西北)时为王驾车。在千亩(古邑名,在今山西介休市南)之战时,奄父离开了宣王。其子叔带也因周幽王无道而离开周到了晋国侍侯晋文侯,开始在晋国建立赵氏世家。此后宗族日渐兴旺。叔带六世孙夙为晋献公时的将军,有战功,于公元前661年受封赐耿(古国名,故址在今山西河津南汾水南岸)。夙之孙衰即成子,为晋国之卿。随公子重耳(即晋文公)流亡十九年后助其回国复位,辅助文公创立霸业。其子盾即宣子,晋襄公七年(公元前621年)为中军之将,掌握国政。晋灵公即位后荒淫无道,多次劝谏不听。盾为避杀害出走,未及出境。族人赵穿(夙之庶孙)弑灵公。立襄公弟黑臀,是为晋成公。盾复返任国政。盾死后,其子朔承袭爵位。娶了晋成公的姐姐庄姬为妻。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大夫屠岸贾以“赵盾是穿弑君的罪魁祸首”为名,不向国君请示,就擅自和三军将领诛杀包括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在内的赵氏家族。朔的夫人庄姬怀着遗腹子,逃到其兄成公的宫里躲藏。在朔客公孙杵臼与朔友程婴的共谋帮助下顺利生下一男孩,并被保护在一个安全的地方茁壮成长。这就是后世所称的赵氏孤儿。赵孤名武,在晋国正卿韩厥的帮助下,十五岁的武从藏匿的山中回到宫中,承袭朔的田邑。景公十六年(公元前584年)武复位。晋平公十二年(公元前546年)武升为正卿,为晋之重臣。晋顷公九年(公元前517年)武之孙鞅(即赵简子)继立后,官正卿,握国之大权。他战胜范氏和中行氏后扩大封地,奠定了此后建立赵国的基础。晋定公十七年(公元前458年)鞅之次子毋恤继位,与韩、魏合谋灭智伯氏,三分其地,为此后三家分晋奠定基础。晋烈公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毋恤的兄伯鲁之孙籍正式被周封侯(即烈侯)。遂定都晋阳,成为赵国的开国君主,战国七雄之一。其子章继位后称敬侯,赵都由晋阳迁邯郸。晋桓公十三年(公元前376年)韩、魏、赵灭晋,三分其地。章之子种继父位称成侯。种之子语继父位称肃侯。语之子雍继父位称武灵王,进行军事改革,扩充疆域,国势中兴。雍之庶子何继父位,称惠文王。何之子丹于公元前265年继父位,称孝成王。孝成王(丹)六年(公元前260年)中秦反间计,以赵括代廉颇为将,在长平(古地名,故址在今山西高平市西北)大举出击,被秦将白起包围,突围不成,被射死。四十余万赵军也被俘坑死,此后国势日衰。孝成王之子偃继父位,称悼襄王。悼襄王偃之庶子迁,于公元前235年继父位称幽缪王。公元前228年秦灭赵,迁降。迁之兄,即悼襄王偃之嫡子嘉,于公元前227年被逃散在外的大臣们在代(古国名,在今河北蔚县)拥立为代王,后在公元前222年被秦灭,嘉被俘。
自造父至嘉、迁共三十三代,历时约八百年。这是赵姓氏族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其世系源流见附表二。
三、赵氏抃祖(清献)源流考
(一)概述
据史书和有关赵姓家谱记载,我清献派始祖赵抃乃赵国代王赵嘉的后裔,嘉乃赵国末代君主幽缪王赵迁之兄。
秦灭六国后,秦始皇流放赵嘉于天水。为表示对嘉礼迂有加,特命嘉之子赵公辅主治西戎(古代西北戎族诸部落的总称。原分布在黄河上游及甘肃西北部,后逐渐东移)。公 3
辅治西戎,一方面推行怀柔政策,另方面传播中原的先进文化、生产技术及工具,使西北的农牧业得到发展。因而深得民心,死后民众都尊称他为“赵王”。嘉的王室宗族的后裔在此落籍繁衍,逐渐成为当地一大望族。在西汉三十多名封侯的赵姓中,近半数都出自公辅宗族。天水郡赵氏亦以郡望为荣。其后我先人又移居南阳(今河南南阳、邓州一带),唐宋时期发展成为南阳郡的望族。宋哲宗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赵抃次子赵屼创修家谱就取名《南阳赵氏宗谱》。苏轼、文彦博分别为宗谱作序。序中叙述赵氏宗族渊源,赞颂赵氏门第家风。
我先人由天水而南阳,而浙衢(抃)而金陵(得胜)而江西吉安(思兴、才洪)而湖南邵阳(膺贤)而四川岳池(文信)。这就是我赵氏抃祖(清献)文信公支的先人所走过的道路。但文字记载缺失很多。赵公辅至赵植大约一千年,我们这支的家谱只字未提;赵植至赵抃大约三百年,只记载了十个人的名、官职,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不明,这次修谱才做了必要的补充。
为循流溯源,我们根据有关史书和国内清献派的族谱,本着求真求实的原则,加以考证、梳理,整理出我们这一支先人世系,并对其中的疑点提出笔者的看法,供后人参考。
(二)赵公辅至赵抃的世系考
为便于考查,我们将赵公辅至赵抃分成三阶段来叙述其世系。
(1)赵公辅至赵子恭世系
赵公辅至赵子恭世系简介(见附表三)
一世: 公辅。又名成志。嘉之子。公辅主西戎,深得民心,后世尊称他为“赵王”。世居天水陇西县。生安上。
二世: 安上。生成宁。
三世: 成宁。生庆余。
四世: 庆余。生乾德王赵歇。
歇。公元前208年赵王武臣因内讧被部将李良杀死,张耳、陈余又立赵国旧贵族乾德王赵歇为赵王。四年后被韩信灭,歇被杀死。生承先。
六世: 承先。生圣寿。
七世: 圣寿。生过。
过。(公元前140年~前87年)。汉武帝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任搜栗都尉,改进耕耘工具,创造三角楼,提倡代田法(我国古代北方干旱地区的一种耕作方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生臣达。
九世: 仲况(即臣达)。西汉文景之治时,官至少府。生子一:圣。
圣。任谏议大夫。子二:翁仲,新城长,讨暴有功,封关内侯。君宣,密靖内侍,报怨禁中,徙陇西上邽。
十一世:君宣。生子二:充国、子声。
十二世:充国。(公元前137年~前52年),字翁孙。甘肃天水人。祖籍今河北赵县。自幼善骑,熟读兵书。为西汉名将。宣帝时,抗击云雁匈奴有奇功,封营平侯。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年逾七十的充国,督兵西陲,挫败诸羌进犯,并再三上书:提出“寓兵于农,屯田戍边”的主张,后得朝廷采纳,建立金城属国,实行屯田。八十岁自请告老,宣帝赐安车驷乘,黄金六十斤。八十六岁病故,谥壮侯。葬于邽山之阳,今甘肃清水县牛 4
头河北李崖村石佛坪。第二年绘充国金相于麒麟阁,位列丞相之前,居第三位,子二:卬、弘。子声:充国弟。官居侍中。子:君游。
十三世: 卬。昭帝时,任右曹中郎将。后自杀,陪葬杜陵。生子:景。
十四世: 景。生子:丰。
十五世: 丰。字叔奇。监度辽营谒者。子二:孟元、子仁。
十六世:孟元。自上邽别徙破羌城,为护羌校尉、假司马。战斗第五大军,败绩,于时,四子:孟长、仲宝、叔宝皆震没,惟宽存马。冐突缝刃,收葬尸死,郡县残破,吏民流散。
十七世: 宽。(公元87~152年)字伯然。金城浩亹人。乃徙家冯翊。修习典艺,既敦《诗》、《书》,说志《礼》、《乐》,由复研篇籍,博贯史略,雕篆六体,稽呈前人。吟咏成章;虽杨、贾、斑、杜弗为过也。是以休声播于远近。永建六年,西归乡里,教诲后生,百有余人。皆成俊艾,仕入州府,元嘉二年徂疾,二月卒。子二:子恭、子惠。
孟元之三子叔宝,战死后遗一子璜,字文博。
十八世:子恭。即赵憙(公元前3年~80年)东汉大臣。字伯阳,宛(今河南南阳市)人。少有节操。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2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永平三年(公元60年)任卫尉,行太尉事。明帝时,进位太傅,隶尚书事。享年84岁,病卒。生纲。有《后汉书.赵熹传》。
(2)赵纲至赵宪世系
赵纲至赵宪世系(见附表四)
纲。子恭之子。生春。
春。生明德。
三世: 明德。生景禄。
四世: 景禄。生可仕。
五世: 可仕。生子四:典、同、荀、昱。
典。生良辅。
七世: 良辅。生云。
云。(?~公元229年),字子龙。今河北正定县人。东汉大将,初从公孙瓒,后归刘备。备败长坂,力战救护甘夫人和备子刘禅,威震四方。刘备得孟州,任为翊军将军。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从诸葛亮攻关中,分兵拒曹真主力。曾以数十骑拒曹操大军,被刘备誉为“一身都是胆”。建兴七年卒。谥顺平侯。墓在四川大邑城东银屏山。子二:统、广。落籍四川顺庆府。
广。虎牙将军。随姜维杳中,临阵战死。
统。广之兄。官至虎贲将郎,督行领军。生国威。
国威。生成之。
十一世: 成之。生正。
十二世: 正。任武略将军。生崇。
十三世: 崇。为营卫司马。生整。
十四世: 整。生一扬。十六国时洛阳清水(今属河南)人,一说济阴(今山东定陶西北)人。一名正,字文业。初为著作郎。历秘书郎、武威太守。谏符坚勿使氏族他镇四方。坚死,出家事佛,更名整。遁迹商洛山。年六十余卒于襄阳。有诗传世。
十五世: 一扬。生相贤。
十六世:相贤。生百福。
十七世:百福。生华。
华。生洪恩。
十九世:洪恩。为唐参将。生明伦。
二十世:明伦。生国弼。
二十一世:国弼。生大德。
二十二世:大德。即赵淑。为司户,生维翰。
二十三世:维翰。即赵宪。封卫国侯。生子三:元宴、守恭、植(坤方)。
(3)赵元宴至赵抃世系
赵元宴至赵抃世系(见附表五)
原家谱中的簪缨录记载有唐、五代的赵植、赵隐、赵宁(应为凝)、赵光逢、赵光裔、赵昙、赵湘、赵映龙(应为亚才)、赵振、赵抃等人的官职,但他们之间的关系没有记载(按:本次修谱做了简略补充)。
长期以来,族人都以为赵植是我们的直系先祖。在这次修谱中,经过反复查证史料,终于搞清这段历史。赵植的长兄赵元宴,才是我们这支的直系祖先。证据来源:
1、《湖南安化清塘铺琴鹤堂赵氏源流考》中记载有赵元宴至赵抃世系(共十世);
2、《赵清献公神道碑》中记载有 “公(按:指赵抃)则植公十世从孙也。”,这说明赵抃不是赵植的“十世嫡孙”而是“十世从孙”。
赵元宴的祖父赵淑,天水演派,京兆奉天人。唐玄宗时进士。官至户部尚书。父亲赵宪,职授金都郎中。公居长,二弟守恭,三弟植。现将元宴公至十世嫡孙抃世系简述如下:
宪公长子:元宴。生于唐玄宗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曾官中大夫,郑州刺使,生子一:
宪公次子:守恭。官至兵部侍郎。生子一:志忠。
宪公三子:植,字道茂,又字守乾。其先居关内之京兆,初迁奉天。累擢郑州刺使,岭南节度使。生子二:存约、滂。
元宴公之子:象。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2年)任成都府尹。生子一:湝。
象公之子:湝。官至太常博士。生子二:衡、衍。
湝之长子:衡。官至殿中侍御史。生子一:立本。
湝之次子:衍。累官太常博士、河南仓官。
衡公之子:立本。官太子詹事。生子一:焘(dao道,又读tao涛)。
立本公之子:焘。生子二:昙、凝(广岳地区文信公支家谱记为宁)
焘公长子:昙:祖籍南阳,徙居浙江衢州。官深州(今河北深州市西)司户参军,卒赠太
子太保。生子四:渊、湘、澄、深。
焘公次子:凝(一说宁)。由浙江衢州迁潭州之九十二都孚神乡(潭州辖今湖南长沙、株
洲、湘潭、益阳、浏阳、湘乡、醴陵等市县地)。亦即后来的湘潭十四都。凝
为唐闻人,以状元高第,历官尚书,赠太保。其曾孙纪,亦理学名儒。
昙之长子:渊,字文斌。
昙之次子:湘,字文政,又字叔灵。生于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祖籍南阳,居衢
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进士。授庐州尉。次年
卒,享年三十四岁。湘是宋初重要的晚唐体诗人。现存155首诗散见于《四库
全书》、《南阳集》中,子一:亚才(一说映龙)。
昙公三子:澄,字文远。
昙公四子:深,字文友。
湘公之子:亚才(一说映龙)。生子六:振、拯、抃、拊、抗、揚。(一说子三:长振,
次抃,季拊)。
才公长子:振。无嗣
才公次子:拯。(详后)。
才公三子:抃。(详后)。
才公四子:拊。失传
才公五子:抗。失传
才公六子:揚。失传
四、对续修谱中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的评说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它也和国史一样,杂有一些神话传说及不实之词,不尽可信。中外历史,概莫能外。比如《史记·秦本纪第五》记载:说秦之先人帝颛顼的后裔,名叫女修。女修织布时,燕子掉下一个卵,女修拾起来吞下后,就生了儿子大业。《史记·周本纪第四》中说:周的始祖后稷,名叫弃。他的母亲姜原,看到巨人的脚印,心里好喜欢,想去踩它,一脚踩上去便觉得腹中有什么东西在动,好象怀了孕一样。姜原怀胎满月生下个孩子,觉得不吉利,就把孩子丢在小巷子里,但过路的马牛都避开不去踩他;又把他丢在结冰的小河冰面上,又有飞鸟用翅膀作铺垫保护他。姜原认为是奇迹,便抱回去抚养。取名叫弃。对那远古母系氏族制的社会中人的生育繁衍,史家记下如此美丽的传说,我们是理解的。但我们要追求是,我们的先人在有文字记载的四千年中是怎样走过来的?这是一个大难题。这次续修的家谱只是一个初步的探索,还要靠后世子孙去继续探索、修改、补充。下面要就这个初步探索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来并表明我们的观点。
(一)家谱的起源
家之有谱,犹地方有志,国之有史也。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对尊宗敬祖,睦族兴家,明长幼,别亲疏,传承家族美德,发扬优良传统,都具有重大意义。早期只有皇亲国戚、位高权重的文武百官编写自己的家谱。自唐以后,逐渐发展到平民百姓也创修自己的家谱。
本家谱中所载“赵姓起源及其先人的历史简述”,是根据《史记》整理出来的。虽然杂有一些传说成分,但总体上是可信的。其世系见附表一,附表二。
(二)赵公辅至赵子恭世系中的疑点
赵公辅至赵子恭世系(见附表三)中存在疑点较多。
(1)祖孙年龄只相差三岁
赵过出生于公元前140年,而其孙赵充国出生于公元前137年。孙比祖只小三岁,这绝不可能。赵充国在西汉位列封侯的大将军中,名声最著。许多赵姓家谱都将他列入祖先中,难免有攀附之嫌。其实,这也是百姓家谱中的通病,不独我赵姓家谱为然。所以,我们篡修家谱必须力求客观、真实,把差错最小化。
(2)赵仲况至赵子恭这十代的世系是真实的。
根据公元19xx年在乐都老鸦城附近出土的《三老赵掾之碑》一通,墓主人赵宽就是赵充国的五世孙。此碑建于东汉灵帝光和三年(公元180年),碑中记述了赵仲况至立碑人赵璜(赵宽之侄)十代人的生平事迹。本谱就是根据此碑文修订的。
(3)赵臣达、赵君宣的疑点
附表三中记载的,说赵臣达是赵过的儿子,并说赵臣达就是赵仲况。都是没有根据的,又说赵君宣就是赵广汉这也毫无根据的。前面提到的碑文中,对赵充国的父亲赵君宣并无担任官职记录。实际上赵广汉也是与赵充国同为西汉的一名颇具才能的高官。宣帝即位后,赐爵关内侯。迁颖川太守。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汉发五将军击匈奴,征遣赵广汉以太守将兵,属赵充国指挥。一年后,转为京兆尹。后因执法得罪皇亲权臣,被腰斩。
(4)赵子恭的疑点
附表三中记载:说赵子恭即赵憙。这是明显的错误。赵子恭是赵宽的长子,赵充国的六世孙,仅作过郡行事的小官。而赵憙是东汉大臣,他生于公元前3年。卒于公元80年,而赵宽生于公元87年。儿子比父亲大90岁,荒唐。所以,赵憙和赵子恭是两个人,赵纲是赵憙的儿子。赵子恭有无儿子,谱中无记载。
(三)赵纲至赵宪世系中存在的疑点
赵纲至赵宪世系(见附表四)中存在的疑点
1、如前所述,赵纲是赵憙的儿子。这样,附表四和附表三的世系就联接不起来。
2、说赵维翰即赵宪是无根据的。
据《湖南安化清塘铺琴鹤堂赵氏源流考》记载:赵维翰即赵淑之子,封卫国侯。生子三:元宴、守恭、植(坤方)。坤方生存幼即存约。而四川渠县赵氏宗谱记载:赵维翰生坤方,坤方生存幼。存幼是长庆元年(公元821年)进士,太和为兴元节度使。
把两者对照一下发现:赵
赵维翰→坤方→存幼
这也许才是历史的真相。
总之,这一段的世系是疑点重重,难以让人完全相信。
(四)赵元宴至赵抃世系中需要说明的两个问题
(1)赵纪的曾祖父是谁?
据衡山《赵氏九修族谱》(公元19xx年)记载“?第一代祖植,字守乾。??以平贼有功累擢郑州刺使。传至第七代凝,由状元高第,历官尚书,赠太保。自衢州徙居潭州九十二都孚神乡,即后之湘潭十四都。??第十代抃,??。为迁衡所自出之祖。第三子(按:即岘)与凝之曾孙纪为嗣,更名棠。??派衍衡山,即衡山始祖。??”。我文信公支家谱中记载:“??先是叔曾祖宁,昙公胞弟也,衢徙居潭州九十二都孚神乡,宁为唐闻人,以状元高第,历官尚书,赠太保。其曾孙纪,亦理学名儒。”该谱还提到“第三子(按:指抃的第三子)名岘者出继衡山四从弟纪为嗣,更名为棠。?? 详见宋书及衡山房谱。”由此可以确信,赵纪的曾祖父是赵凝。凝、宁是音同字不同,可能是我们的家谱把凝误作宁了。
(2)赵抃的父亲是谁?弟兄几人?
据《湖南安化清塘铺琴鹤堂赵氏源流考》、《赵清献公神道碑》、《“清献集”所见之赵抃弟兄事实》(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xx年9月第三期作者詹亚园)等史料中均记载赵抃的父亲是赵亚才,且都载明亚才生六子:振、拯、抃、拊、抗、揚。其中詹文中没查证出亚才次子的名字叫“拯”。而我们的族谱中记载的是,赵抃的父亲是赵映龙,龙公生三子:振、抃、拊。笔者认为应采用前一种说法。至于为什么出现赵映龙的记载,留待今后继续探索
五、 赵氏抃祖(清献)文信公支原家谱(清嘉庆十八年修)
(一)宋宁宗皇帝修谱圣谕
朕闻唐人重姓氏而谱牒具。后世非文儒贵族之家,寝以沦湮而难考,然起自犁锄之乡,相降而为隶卒世家,亦视子孙如何耳。诚能自立,虽微而寝著;不能自立,虽著而寝微。人家子孙,百世之下,各宜自立,庶几无忝也。此朕之所以致望于人者欤!
(二)明太祖修谱诏
朕承天底定,抚辑庶民,宵旴战兢,恐难保久,咨尔亿兆,各具天良,务立矩度之防。睹维新之命,溯芳规于乃祖考,厥行于前贤。敦厚本原,茂昭上理。虽礼乐俟诸必世,而孝弟本诸人心。苟能克自振拔,则何治之不善?如或即此奋兴,亦何风之不古?率土钦哉,毋辜朕意。
(三)原谱序
古者,天子建国,赐姓命氏,所以别其族类之所出。子孙各本於其祖,不可改也,迨沧桑几更,迁徙靡常。或世远失纪,冒天亲宗为荣,非徒无以别之,反有以乱之也。天亲本於所性,而反乃乱之,上忘其主,下渎①其宗,岂礼也哉?
我先祖出自浙衢西安(古县名。治今浙江衢州市境内)清献公抃嫡派。迄元得胜公封定南国公,居南京,二子:思兴、思文。因太祖招贤随征,继籍吉安。自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O年)编邵阳安平乡。而同源异派,愈流愈远。苟愦愦②于历世编徙③之都④,何以徽前⑤而传后,则于⑥胥⑦之,始不得悉书而详录之也。至若宗祊⑧,将相传以无疆,家声正方兴未艾⑨。光门闾⑩,寝(11)昌炽(12)则在我后人之责矣,夫岂无远望哉!洪武四年秋,赵子信夫进剿云南贵州,其兄弟尧夫、清夫、贤夫、隆夫各顶里居,户名赵尧、赵清、赵贤、赵隆。皆于巡行南国,偶过其里,见邵阳安平乡龙山寺前,峒水绕后,左右映带。资连二江,田膏腴,土肥饶,洵安插一大都会也!就论余家先世,发祥西安,阀阅(13)名族。如
(14)(15)元得胜公,文武全才,职列国公,威震南邦,泽覃军民;再传兴、文两公继起,三略
六韬之蕴膺。太祖招贤之旨,驱除群贼,安江西。吾知祖有功,宗有德,积厚流长,根深枝茂,可卜百世其昌矣。我先祖传师公生于万历三十九年,崇祯十七年在湖广邵阳县新田屋基去世。所生曾祖宗京生于崇祯九年,于康熙十七年亦在新田屋基去世。京公又生高祖文信。弟兄五人。信公,于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自楚迁蜀。地之去邵,千里有余。历世至今百岁有余。凡族属之里社(18)伏腊(19)婚嫁丧葬,宴饮聚会,邈不相及,所居若秦越,(20)相视亦几若秦越矣!吾闻杳而不可测者天也,定而不可易者理也,均而不可漓者性也,聚而不可散者伦也。仁人孝子谊笃同宗,彼聚驴托处族属雍睦(21)者,固至性至情之所应尔。我楚蜀两地,河山修阻,各立门户,而幸祠(22)覃敷(23),子姓(24)峥嵘,能无概念前徽,(25)感怀同气 (26),不以室远人遐而忘一本之谊乎!如我伯高祖,或托足于浙衢西安,或寄足于云贵,或移居于三台,天各一方,难以枚举。我持其一支耳。源析为流,流复聚为源,势甚涣也。而各守旧牒纂而修之,循流以溯源,依然由一体而不惰,亦未尝不萃焉!矧(况。读审)余族子孙,广岳散处,音问虽疏,而相视不至若秦越者,尤持有谱也。则事之巨且急者,诚莫逾于此矣!顾异户各省,未易联合,惟(28)编房谱,祖派宗支,互注数世,以存本源。譬诸黄河之水,千里一曲,穿龙门,过积石,以达于海,而其始,固同源星宿也。且夫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所以昭信纪实,重本笃亲。但使祖宗功德,永守勿替(29)于子子孙孙,知渊源所自出千百里外,俨然一气相属。千百世而遥,犹是一线相承也。自今以后,雲仍(30)丕振,人原本支,各祖其祖,承先烈之廓(31),虽形迹阔绝,而合而分者,仍分而合也,按谱以稽,了如指掌。则各编者无异合编也,是则余之志也乎。
清嘉庆十八年(公元一八一三年)仲春中浣传师公六世孙岳池邑庠生德醇谨录序。 1、[注释]渎:轻慢;不重视。2、愦愦:混乱。3、编:记述。4、都:城市;5、徽前:指先世的光辉业绩。6、于:根据;按照。7、胥:察看。8、宗祊(beng崩)本指宗庙门内设祭的地方。宗祊即指宗庙。9、方兴未艾:谓事物正在发展,未到止境。10、门闾:指家族。11、寝:逐渐。12、昌炽:兴旺发达。13、阀阅:指功绩和资历。14、泽覃:指恩德广布;15、三略:古兵书,全书分上略、中略、下略,故称三略。16、六韬:古兵书,现存六卷,即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故称六韬。17、蕴膺:蕴藏于胸。 18、里社:古时里中供奉土地神的处所。19、伏腊:指古夏天和冬天的祭祀。20、秦越:古代秦在西北,越在东南,两国相距极远。后因称疏远隔膜、互不相关、互不往来为“秦越”。21、雍睦:
和睦。、幸祠:希望祭祀;、覃敷:深广、众多。、子姓:犹子孙。、前徽:先人的功德。26、同气:指兄弟。27、室远人遐:谓亲人相隔很远。28、惟:独;只。29、替:衰落。30、雲仍:从本身起的第八代孙曰仍孙,仍孙之子曰雲孙,这里的雲仍是指后世子孙。
兰音世弥忝 源元志永泰传
宗文能承德
朝廷应儒宣
美玉积昆山
光华远相延
孝友继前烈
诗书启后贤
班派之设:
始於胜国(按:胜朝指明朝)初年。而其时,惟各取冠冕字样,率意成句。闲尝遍览诸名族家谱,大概如是。鲜有成文义者,不独我族为然也。但我族居湖广宝庆府邵阳县新田屋基,星罗棋布,本同一脉,甲分户别,班派各异,遂至见若秦越,皆因谱牒未修而(16)(17) 10
班派来规划一所致也。今共议新班派二十字,惟求勿犯前派,且便于取名耳。讵文义云乎哉!后之览者,其知之。
(四)修谱序
(1813)癸酉春,余方养疴柏园,淡于世交。二三子侄相依诵习,每当日沉乌归,辄为解四书疑义数条,他无所及也。时有同宗明翁,因谓子侄繁衍,恐世远年湮,宗法废弛,世系不明,昭穆莫辨,后人欲履古而无由。诸兄与余以续谱商,余闻其言慨然允之。凭几而叹曰:人由合而分,谱因分而合。兹役也,未联以合姑疏。其我族先祖,得姓受封,详见史记。遭秦之灭,废为庶人,籍亡无可考。迨至唐朝德宗建中、贞元年间,节度使公植始以宦续于岭南。中书公隐凝继其志,厥后逢、裔二公奇行入五代史,其先固京兆奉天人也。五代之季,避乱于越,历三传而司户公昙,自越徙衢,又三传而清献公抃出焉,又六传而定南公国得胜出焉。累叶①簪缨②,几甲天下。其自衢徙金陵者,即定南国公得胜也。自金陵徙吉安者,则定南国公之子兴、校尉公文也。兴、文二公,后自吉安迁邵,子若孙咸集是焉。余系出兴公,旧牒较若列眉③。无何④,迁邵后,户分八丁,积盈万户,谱昉于何代,不从其合而从其分。今广安与岳池居址相接,数十年来,同宗而共祖,人多而名复,各相安为。固然,诸兄以合修谱倡,应者十不得其一,如之何哉!余闻之起而对曰:房谱之修,合之而无可合者,实分之而来尝分也。不观周易乎?夫易固天地万物之通谱也,原于画⑤倍、而为四、为八、为六十四卦。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一卦之变,各得六十四。鸣呼!可谓繁矣。而观象玩词者,未有不溯源于一画也。先宗自唐以来,繁衍于大江以南,千有余载,支分条晰,势甚涣也。而循流以溯源,则涣者仍然聚也。所谓一本散为万殊,而万殊归一本者,其道适相符也。又何必以不合修为嫌⑥哉!因书以为序。
简州举人实授岳池儒学正学堂李仙芝鉴定自叙。
客有问余曰:谱何为而作也。余应之曰:人之生,必有所自始,吾身本于父母矣;吾父母又本于父母矣。推而上之,莫不由是。不为之谱以纪之,后世自祖考以上,鲜有能识其所自出者。且生卒死葬,茫然失据,派分支别,群焉莫辩,后之兴者,从何念尔祖修德焉。此依附所由生,乱宗所由起。谱之所以作也。客曰:是则然矣。夫乾吾父也,坤吾母也。民胞物与之怀,固有合天下以为谱者,子之谱不猶一家之象乎。余曰:不然,君子之固爱也,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昔之圣人,平章百姓,本於九族之睦,仁育万物之兆,自二人之前,其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安望推己及人乎,犹曰:一家而已,寓天下象,洙⑦泗所谓孝友于家,即不啻为政於官也。客莞尔笑曰:子之言未免大於过夸虚而寡实也。今夫人无不知爱其亲,无不知敬其兄,纷华美丽日以盛,爱亲敬长日以微,属毛离裏,竟若隔膜,分形同气,等于局外。春露秋霜,曾无动其凄怆,旷野荒郊,孰是伤心,封土厚於自俸,薄於俸先,几不见祭祀不疏,拜掃罔懈,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者乎。彼於所亲者,已不能无间,何论乎宗族,又何论乎他人。吾观其家,非无其谱者矣,由斯以谈,人家子弟之象贤者,未必皆係於谱之有。人家子弟之隳绪者,未必果关於谱之无。其中之或去或从,或得或失,願为吾决之。余闻客言,不觉愕然,久之,复应之曰:足下所见,真个洞悉人情,足以碱砭天下后世之为人子者也。余又思之,古人云:事之成与败,虽圣贤不能必,亦惟尽吾力之所能为而已,岂敢谓吾子孙宗族中无不贤者欤!其或自低不类,罔思乃祖乃考之训,自弃自暴者也,必为先灵之所谴诃,斯谱之修,固无望矣,抑或矜自奋立,勉为曰忠曰孝之行有为有守者也,必为先灵之所庇荫,斯谱之修能无补耶?客则唯唯而退。余时方谨按先子之编次旧稿者,反复而详阅之。偏者,补之;略者,详焉;疑者, 11
阙之;信者,传焉。俾先人之源流不紊,先人之面目可见,先人之生卒可考,先人之昭穆可知,先人之衍庆不穷,先人之积累可法,垂诸家乘,昭示来兹,以俟后之追远者。
清嘉庆十八年癸酉岁仲春中浣澣之吉
师公六世嗣孙岳池邑甲子科庠生德醇谨书。
①叶:世 ②簪缨:簪和缨乃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后因以为做官者显贵之称。③列眉:两眉对列,形容真切无疑。④无何:不久。⑤画:汉字一笔叫一画;亦专指汉字的横笔“一”。⑥嫌:不满。⑦洙泗:即洙、泗二水。古时二水自山东泗水东合流而下,至曲阜北又分为二水,洙水在北,泗水在南,洙、泗之间,即孔子聚徙讲学之所。后世因以洙泗代称鲁国的文化和孔子的“教泽”。
(五)赠岳池赵氏谱序
赵氏世系,由来尚①以矣!支分派衍,即楚南邵邑称巨族焉。而文信公归为楚南邵邑人,自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弟兄五人,自楚迁蜀。籍隶岳邑,与广安壤相接也。旷览风土人物,凡乡谊则尤关情谊。询诸父老佥②曰:我自楚徙居此土者众,惟赵氏父子兄弟,首屈一指。其父身通六艺,其子躬列儒林。朴实为人,忠厚传家。岳邑文人学士,莫不称善焉!其子四:长能德,学成不寿。次能志、三能晨、四能宏。志公皆天性纯厚,孝友无双。凡川土之开创胥③其力焉。家事奉志以为模范,阖家虽数十余人,谋衣谋食,不殚④星月之苦。披荆斩棘⑤遑⑥惜宵肝⑦之劳。且体贤父母之志,伤兄早逝,培养两弟。自就外徒至广安造甲沟后,不以家事分其心。不惜资财,隆⑧师重道,以严其功。已故两弟学虽未成,颇号称通儒⑨。后因志公所生五子:长承基、次承业、三承祚、四承周、五承国。晨公所生三子:长承佑,次承玉、三承绪。宏公所生四子:长承尧、次承璧、三承仕、四承芳。勤俭持家,诗书传后。上承乃祖之训,下开子孙之传。丕⑩振家声,光耀门第。迄今子若⑾ 孙列庠序而攀桂枝⑿者,方兴未艾。苟非贤父兄之教,曷⒀克臻⒁此。余自甲子岁(公元1804年)自山东解组⒂荣归。丙寅春,余设教岳池邑凤山书院,始得接其土宇⒃亲其教言。因细叙其乃祖乃父之所开家,乃兄乃弟之所承先。与向之耳食⒄者,实相符焉。始信孝友之实,积于中,发于外;庭无闲言,人亦无闲言也。是岁,适其家谱志告峻。首事者,芳公之子醇也。出以示余曰:是举也,先君先兄此事此志未之逮。余得以致任⒅观厥成焉,并请余列序其次。余窃见其弁诸简册⒆者。考证前贤历叙其渊源也,详以悉;其
⒇后人之徵其姓氏也,切以实;其乡先生之表扬其族众也,允以当。余复何赘顾。凡人尊
祖则敬宗,敬宗则睦族,睦族则非谱无以昭穆,以亲亲。公能善以述兄事,继父志。则以此亲亲,即以此睦族。以此睦族即以此尊祖而敬宗,是贤父兄以孝友开家,而公以孝友承先,则家乘(21)也,即谓赵氏之孝友录焉亦可。
赐进士出身实授山东知县刘大瑄拜撰
[注释]①尚:久远。②佥:都;皆。③胥:都,皆。④殚:通“惮”,不怕。⑤披荆斩棘:荆、棘都是多刺的植物,后因以“披荆斩棘”比喻在创业过程中或前进道路中扫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⑥遑:(按:“遑”似有误,以上下文看,宜改成“岂”或“何”)⑦宵肝:宵衣肝食之略语。天未亮就起身,天晚才吃饭,比喻一个人勤于自己的事业。⑧隆:尊重。⑨
⑩⑾⑿通儒:博学多闻,通晓今古之儒者。丕:大。若:及。攀桂枝:犹“折桂”,比喻科
举及第。⒀曷:何;怎么。⒁臻:达到。⒂解组:组,印绶。解下印绶,谓辞去官职。⒃土宇:
⒄⒄⒅⒆指居住之处。耳食:犹“耳闻”,谓得之传闻的话。致仕:辞官。弁诸简册:“弁”
放在最前面,“简册”即书,这里指家谱。“弁诸简册”即家谱的序言。赘顾:这里指重复家谱序言中已述说过的赵氏家世。(21)家乘:乘,史书。后称家谱为“家乘”。 赞曰:
气纯刚正,志粹公忠。韩范是仙,尹周是宗。国而忘家,劳而靡躬。涅无纤滓,和不苟同。其行既笃,其量尤鸿。一琴一鹤,千古清风。
资善大夫南京史部尚书致仕萧山后学魏骥拜题
(六)家藏世录
(1)清献公神道碑
宋故推诚保德公臣资殿大学士太子少保致仕,上柱国南阳郡开国公,食邑贰仟伍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致仕。赐太保少师,谥清献。
神道碑奉宋哲宗皇帝御赐题名爱直之碑。
龙图阁学士朝奉郎部新知杭州军兼营劝农事充两浙西路兵马铃辖兼提举本路兵马巡检公事上骑都尉武功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袋。臣苏轼奉敕撰神道碑铭。文彦博奉敕篆额。(按:额,指碑头的字。篆额,指用篆体字写的。
(2)清献公座右铭
依本分,莫妄想。特则甚,怎奈何。知足胜持齐(按:齐,通斋。持齐意为斋戒)。无求胜布施。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争先路径机关恶,退后语言滋味长。爽口食多须作病,快心事过必生殃。得便宜处休再去,怕人知事莫萌心。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笑人简。无心于事,无事于心。闻诸恶言,如风如音。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理遣。良田万顷,日食三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说得一尺,行得一丈。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3)清献公名迹
清献公故居。在衢州府城北,即西安县西安乡之陈庄堡也。邑令过照树表。 赵公岩
清献公读书处。在衢州府常山县。
清献公镇蜀时,以白鰕寄继母越国夫人余氏,放之池中,生息不绝。或畜他所,
鰕色辄变。池在衢州府开化县。
在建宁府崇安县。清献公作令时,曾亲手植梅数亩于亭后,因名。
在崇安县。清献公建后,五世孙 莅为建宁教授,访公遗址,与邑令温章重建之。 清白江
在成都府新繁县。清献公镇蜀时,过此曰:“吾志如此江清白”,后人因名清白
在衡山崇岳乡。熙宁年间,清献公解组游衡,与弟共建。
在浙江温州府。清献公次子屼倅郡时,迎公居此就养,因名。
在赣州府城西北据章、贡二水之会,与郁孤台甲乙称雄。清献公知楚时建。
(4)清献公遗诗
日月精华有术餐,不烦辛苦礼星坛。葛公仙井甘泉进,应炼长生九转丹。 养丹堂
绝离声尘一十春,飘然仙骨鹤兼云。山中淡泊无余食,一颗仙丹酒百分。 养志堂
报鬼堂庑缮完针、养志熙熙镇似春。佛子事余为孝子,黄金固有白头亲。 清思堂
重老将休俗累轻,旧乡来守此山城。吾怀自信无污染,何必升堂思始清。 戏彩堂
我入堂中乐可知,优游途月竟忘归。老来不及吾儿少,且著朱衣胜彩衣。 秀野轩
千野寻山亿烂柯,七旬归去此重过。因观秀野轩前景,亦与高齐不较多。
游遍名山未肯休,征车书役尚同眸。峰亭亦似多情思,百里倾然一探头。 高 齐
野外长溪溪外山,卷帘空旷水云间。高齐有问如何答,清夜安眠白昼同。 安乐山
池有龙泉泉有龙,高僧深隐梵王宫。云林百里如屏障,安乐山西一望中。 岳麓寺
任木与天齐,门前百尺梯。我来还涤想,疑是过云溪。(寺在长沙) 抱黄洞
灵洞古坛基,烟萝接翠微。日西春又晚,不见羽人归。(洞在长沙) 白鹤泉
灵派本无源,因离漱玉泉。自作流异禀,谁识洞中仙。(泉在长沙)
雨久藏书蠹,风高老树斜。邻居画金碧,一一梵王家。(阁在长沙岳麓书院)
(七)簪缨录
(1)唐朝(公元618~907)
植:德宗时为岭南节度使。
隐:字大隐。京兆奉天人氏,大中三年进士。累官尚书左仆子。子三:长光逢,次光裔、三光允。
凝:状元及第。历官尚书,赠太保。
(2)五代(公元907~960)
光逢:隐长子,字延吉。唐乾符二年进士。累官御史中丞。唐末弃官,居洛阳。五代末迁越,
复徙衢州。子:靖。
光裔:隐次子。唐光启三年进士。累迁司勋郎中。
(3)宋朝(公元960~1279)
昙:深州司户参军。赠司徙太子太保。
湘:昙之子,字叙人。衢州西安人。淳化三年进士。尝官庐州江尉。子一:亚才。
亚才:湘之子,广州南海主簿。赠开封仪同三司荣国公。子六:振、拯、抃、拊、抗、揚。 振:亚才长子,赠大理评事。
抃:亚才三子,景祐元年进士。累官御史中丞,知谏院,入资政殿大学士,加太子少保,上柱国南邵阳开国公。食邑二千五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致仕。赠太子少师,谥清献。配飨司郎。
岏:抃长子由荫登弟。为於潜县令。
屼:抃次子 初为温州倅,累官提举两浙进尚书考功员外郎。
棠:原为抃三子,名岘,过继衡山四从弟纪为嗣,更名棠。以子贵赠太子太师。入衡山乡贤祠。
驿:岏子,威武郡推官。
方:棠之子,少从张南轩先生,登淳熙二年进士,绍熙三年进刑部尚书,入徽猷殿大学士。
赠太保,谥忠肃。
郁:驿之子,登淳熙十一年卫经榜进士,任宁县令。子三:长莅,次端、季竤。
蕃:方之子,以父荫为郎官
范:方之子,登理宗绍定元年进士,任荆湖制置太史,进刑部尚书。谥忠宪。
葵:方之子,登端平元年进士,累官至淳 佑辛丑同知枢密院,进端明殿大学士右丞相。封会国公,赠太傅,谥忠靖。
兰:方之子,封寿官,赐冠带。
莅:郁公长子,理宗朝中博学宏科。授建宁教授。
端:郁公次子,学茂才官至临川主簿。
淮:屡冠淮东转运使,德 祐二年守无为州,以死节者。
洪:累官右文殿修撰刑部侍郎。后起湖南宣尉使司。
潢:官丞务郎。
(4)元朝(公元)
得胜: 仕元,封定南国公。
(5)明朝(公元)
思兴:明金陵守将。
思文:校尉。
六、赵氏抃祖(清献)文信公支世系总
(一)宋朝(公元960~1279年)
才公长子:
振。因父早逝,担负起全家生活和培养五个弟弟的重任。无嗣。赠大理评事。 才公次子:
拯。福建松溪县尉。
才公次子:
抃。字阅道号知非。深州司户参军昙公曾孙也。世居衢州西安县。昙生湘,为庐江尉。湘生亚才,为广州南海主簿。亚才生六子,长振,次拯,三抃,四拊,五抗,六揚。登景祐元年甲戌进士。累官御史中丞,入知谏院,进资政殿大学士。太子少保、上柱国南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五百户、食封六百户致仕。赠太子少师,谥清献。生祥符元年戊申(公元1008年),卒元丰七年八月(公元1084年)癸巳。葬西安县莲花山。
哲宗题其碑曰爱直,苏轼奉敕撰神道碑铭,文彦博奉敕篆额。
配徐氏,东头供奉官度之女,封东平郡夫人。先公十年卒,葬缺。子三:岏、屼、岘。第三子岘者出继衡山从弟纪为嗣,更名棠。棠生方,方生蕃、范、葵、兰。详见宋书及衡山房谱。
先是叔曾祖凝,昙公胞弟也,衢徙居潭州九十二都孚神乡,凝为唐闻人,以状元高第,历官尚书,赠太保。其曾孙纪,亦理学名儒,公尤重之。因祖妣刘氏卜塟衡之崇岳乡城前,遂居于衡。公为潭州路推官时,登谒祝融,还宿弟纪家,篤兄弟友爱,更惜山谷清幽,遗子屼从学焉。熙宁年间,论新法不合,解组,遍游名山,至衡,与从弟纪协筑城前书院,卜十景幽亭,作高齐以自适。传载南岳志。元丰三年复游杭州,有疾还衢,又卒。次子屼庐墓终丧,仍居于衢。
才公四子:
拊。失传。
才公五子:
抗。号竹林翁。任司户。
才公六子:
揚。嘉佑二年进士。官至湖北转运史。
抃公长子:
岏。生于宋仁宗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举进不中,由父荫任太庙斋郎,知杭州於潜县令。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卒。子一:驿。
抃公次子:屼。有传入宋史。初为温州倅,累官提举两浙进尚书、考功员外郎。子一:云,世系详衢州房谱。
抃公三子:
岘。出继衡山四从弟纪为嗣,更名棠。棠生方,方生、蕃、范、葵、兰。详见宋书及衡山房谱。
岏公之子:
驿,字轶群。家温州,领元符已卯(公元1099年)荐任威武郡推官。配林氏。生二子:郁、益
驿公长子:
郁,字宇佩。号海溪。登孝宗淳熙十一年(公元1184年)卫金榜进士。生于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七月,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卒,葬锦头源。配周氏。生于建炎四年,亡于淳熙十二年。子三:莅、端、竤。
驿公次子:
益,字怀明。旧谱载徙兰陵(治今山东枣庄市峰城镇)阳亭村。
郁公长子:
莅,字义临。行息二,理宋朝博学士文词,任建宁教授。访清献公遗址——崇安县绿野堂,与邑令温章重建之。配沈氏,继娶薜氏。生一子名昆。
郁公次子:
端,字义正。行息六,举茂才,官至临州主簿。旧谱载徙饶州紫云驿。
郁公三子:
竤。行息九。不传。
莅公之子:
昆,字岡含。生于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卒于宝祐五年(公元1257年)。 配林氏。子二:滕、英;续配薜氏。子一:得勝。
昆公长子:
滕。早世不传。
昆公次子:
英。官丞务郎。旧谱载居开化县葛公溪。
昆公三子:
得胜。仕元,封定南国公。旧谱载徙居金陵。配邓氏,封临濠郡夫人。子二:思兴、思文。
(二)元朝(公元年)
胜公长子:
思兴,字远举。素谙兵略,高隐不仕。明太祖起兵濠城,招纳其贤定金遇公,年逾七十,犹甚骁勇,以公为守将。至辛丑(公元1361年)兴公与弟思文随太祖出征,过江西,疾作卒于吉安,葬庐陵乐义乡。配刘氏。子二:才洪,才洗。
胜公次子:
思文,字载道。明太祖取金陵,以公为校尉,同兄随征,过江西,寓庐陵。配萧氏。子二:才震、才智。
(三)明朝(公元年)
兴公长子:
才洪。依父墓,因居庐陵。生卒年缺。配王氏。子四:膺舜、膺清、膺贤、膺麟。迁西坪五都。
兴公次子:
才洗, 字景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编招邵阳安平乡,居罗坡圩,继迁安上大荷塘。户名赵延生。生于元朝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七月十三日辰时。卒于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十月十八日巳时。葬大荷塘庚山甲向。配杨氏,生于元朝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正月初十日辰时。亡于明朝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葬大荷塘叶茶冲卯山酉向。子一:膺美。续配李氏。
文公长子:
才震。元配邹氏:生、卒俱缺。生二子:膺信、膺昌。
文公次子:
才智。居邵阳荷叶塘。户名赵智。元配聂氏:生一子:膺隆。
洪公长子:
膺舜,字尧夫。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编邵阳安平乡,居石井老屋。户名赵尧。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卒。葬栗泉癸山丁向。元配虎口刘氏:葬五石陂,未山丑向。续娶中山乡丁氏,葬万安一都托坡坝,乙山辛向。子九:必礼:必连、必信、必谅、必富、必隆、必祖、必良、必珍。
洪公次子:
膺清,字清夫。配李氏,无子。过继胞兄膺舜之六子必隆为嗣。居邵阳安平乡。 洪公三子:
膺贤,字贤夫。配金氏,子二:兰香、兰汝。
洗公之子:
膺美。配魏氏。居安平乡大荷塘。
震公长子:
膺信,字信夫。编邵阳安平乡。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顶军,应五江阴侯奉下军旨调兵征剿云南贵州,敕封大将军。贵州平原街遂焉。
震公次子:
膺昌,字允民,一字毕大,初居营杨侯杨璟幕府,后授指挥佥事。明洪武三年自江西庐陵迁居邵阳万安里围子村。
后有国忠者为科甲进士,任四川保宁府知府。名倍者,云南威州知州。名冯者,壬午科拨贡,任广西乐会县知县,升云南大理府邓州知州。名宗灵者,康熙乙酉科中第五名举人。因山川修阻,谱谍未合,姑载大略。根本者
(四)赵氏(天水)开基
从这代开始启用旧班派。
贤公长子:
兰香,元配杨氏女菊娘。子一:音诗。
贤公次子:
兰汝。缺。
香公之子:
音诗。葬于新田边山内,作卯山酉向立墓。元配凌氏富娘。葬于李新桥山内,正作乾山巽向立墓。子一:世英。
诗公之子:
世英。葬于象形山内,正作丑山未向立墓。元配贺氏春娘。子三:弥告、弥先、弥靠。
英公长子:
弥告。葬于李新桥山内,正作乾山巽向立墓。
英公次子:
弥先。葬于新田边下首作艮山坤向立墓。元配李氏梅娘。子一:添霖。
音公三子:
弥靠。葬于李新桥山内,正作乾山巽向立墓。
先公之子:
添霖。葬于白蚁塘山内,正作丁山癸向立墓。元配李氏。子一:元锦。
霖公之子:
元锦。葬于白蚁塘山内正作了山癸向立墓。元配谭氏:葬于虎形山内,正作午山子向立墓。子一:志大。
锦公之子:
志大。葬于虎形山内,正作午山子向立墓。元配谢氏春娘。子:永金。
大公之子:
永金。葬于新田老屋上首,正作乾山巽向立墓。元配谢氏。生子二:泰朝、泰保。
金公长子:
泰朝。生于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七月初十日子时。卒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八月十九日未时。葬在新田下首虎形山内,正作午山子向立墓。
配龚氏:生于隆庆六年九月十二日辰时,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十月二十六日午时在新田屋去世。葬于石牛湾山内,正作丙山午向立墓。子一:传师。
金公次子:
泰保,生卒不详。葬于石牛湾山内,正作丙山壬向立墓。
(五)清朝(公元1644~19xx年)
朝公之子:
传师。生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七月十九日巳时。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月二十八日丑时在新田屋基去世,葬于石牛湾,正作丙山壬向立墓。
元配陈氏:生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十月二十六日寅时。卒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七月十九日卯时。葬于杜公塘,正作乾山巽立墓。子一:宗京。
师公之子:
宗京,字信寰。生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十二月十日寅时,卒于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三月初一日申时。葬于蛇形山,正作乙山亥向立墓。
元配禹氏。生于崇祯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卒于康熙十一年正月二十一日。子五:文信、文玖、文荣、普现(和尚)、文乐。
京公长子:
文信,字益臣。生于湖广宝庆府邵阳县(今湖南邵阳市)太平一都老王庙粟山里,时维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四月初五日申时生。于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率弟兄五人徙四川顺庆府岳池县中和乡落户。卒于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八月十四日申时。葬四川顺庆府岳池县中和乡鱼硐嘴大濑滩坎上。正作乙山辛向立墓。配刘氏。生于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五月二十六日戌时,地名:湖广长沙府湘乡县六十都上街庙铁炉塘。卒于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七月初二日巳时。葬于四川顺庆府岳池县中和乡水竹林石硖口坎上老屋对面中嘴,正作癸山丁向立墓。生四子:能德、能志、能晨、能宏。 京公次子:
文玖,字钦臣。生于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正月初六日戊时,卒于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七月初八日巳时,葬于鱼硐嘴大濑滩大屋基山内,正作乙山辛向立墓。 配甘氏,生于顺治十六年巳亥岁(公元1659年)六月十六日午时。享年45寿,卒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正月三十日亥时,在合川城外溪子口去世。葬于塔夜门。坐东朝西立坟。子二:能鼎、能椿。
京公三子:
文荣,字善臣。生于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九月初九日太平一都望云峰大王新田屋基。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十二月十三日巳时在岳池县鱼硐嘴大濑滩去世。葬于大屋基,正作甲山庚向立坟。无嗣。
京公四子:
普现,法号弥天。生于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二月初十日辰时。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五初八日未时,在四川顺庆府岳池县观音阁乡观音阁圆寂。葬于观音阁寺门首塔内,正作丙山辰向立塔。观音阁至今仍有弥天大法师灵塔。
京公五子:文乐,字林生。生于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正月二十一日酉时。卒于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二月初一日丑时。葬于岳池县鱼硐嘴大濑滩坎上立墓。子一:能失。
信公长子:
能德,配杨氏,早逝无嗣。
信公次子:
能志,字有谅,生于康熙廿九年庚午岁(1690)七月廿十日午时,湖广宝庆府邵阳县太平一都宋家山人氏,享年六十九岁,亡于乾隆廿三年戊寅岁(1758)十月十四日巳时,葬于四川广安县明月乡乐山里造甲村宅右中嘴,正作葵山丁向包砌立墓安碑。配刘氏,生于康熙卅年卒未岁(1691)十月初八戍时,湖广长沙府安化县十三都东平乡泽涯桥生长人氏(享年七十五寿),亡于乾隆卅一年丙戍岁(1766)十一月廿二日寅时,葬于造甲沟老屋正宅后,正作甲山庚向立墓。子五:长子承基、次子承业、三子承祚、四子承周、五子承国。
信公三子:
能晨,字有禄,生于康熙三十二年癸酉岁(1693)十一月初五日卯时生,湖广宝庆府邵阳县太平都常时冲人氏。享年六十九寿,亡于乾隆二十七年壬午岁(1762)二月初七午时石硖口水竹林去世,葬于老宅后,正作甲山庚向立墓。配石氏,生于康熙四十八年,已丑岁(1709)三月初五日午时生,享年五十岁,邵阳县三溪一都中堂一都庙王三边人氏,亡于乾隆二十三年戊寅岁(1758)十一月初八日亥时去世。葬于石了口老屋对门,正作乙山亥向五墓。子三:长子承估、次子承玉、三子承绪。
信公四子:
能宏,字有声。生于康熙四十四年乙酉岁(1705)十一月初三时辰时,享年八十二寿,亡于乾隆五十一年丙午岁(1786)十一月十二日申时,葬于马陷溪宅后,正作壬山丙向立墓。配刘氏,生于康熙四十七年戊子岁(1708)九月初一亥时,享年六十五岁,亡于乾隆卅七年壬辰岁(1772)八月初六日辰时,葬于老屋对门与宏母刘氏同穴,正作葵山丁立墓。子五:承尧、次子早亡、三子承壁、四子承仕、五子承芳。
玖公长子:
能鼎,铜堡百灵沟去世,葬于老房右后嘴,坐西转东立墓刻碑。原配于氏,与夫共墓。子:承富。
玖公次子:
能椿。生卒未录。
乐公之子:
能失。生卒未录。
志公长子:
承基,字悠远。生于康熙五十一年壬辰岁(1712)七月初十日卯时生,岳池资马乡东月里石了口人氏。享年六十六寿。亡于乾隆四十二年丁酉岁(1777)八月初九日巳时,葬于广安明月乡晶然里李家碥,正作戊山壬向立墓。配邹氏,生于康熙,卒缺。 志公次子:
承业,字昌远。生于康熙五十三甲午岁(1714)五月初五日申时,岳池县普同里戴家坝人氏,享年七十四寿,亡于乾隆五十二年戊申岁(1787)四月廿日巳时,葬于明月乡乐山里造甲沟宅后中嘴山内,正作葵山丁向立墓。配罗氏,生于康熙四十三年甲辰岁五月初五日,岳普同里戴家坝人,卒于乾隆32年,享年63寿,与夫同穴。子五:长了德明、次子德沛、三子德溥、四子德盛、五子德光。孙:朝相、朝太、朝连、朝旦、朝臣、朝凤。 志公三子:
承祚,字明远。生于康熙五十八年年已亥岁(1719)十二月廿五日子时,岳池县资马乡东月里石硖口人氏,享年七十七寿,亡于乾隆六十年乙卯岁(1795)四月初一日巳时,葬于广安州明月乡乐山里地名造甲沟,正作甲山庚向立墓。配何氏,生于康熙五十九年庚子岁(1720)四月初十日辰时受生,岳池县资马乡东月里石硖口人氏,享年七十六岁。卒于乾隆六十年乙卯年(1795)十一月十二日辰时。在明月乡乐山里地名大佛山去世。葬于造甲沟正宅后山内,正作甲山庚向立墓。子三:德辉、德备、德崇。
志公四子:
承周,字德远。生于雍正元年葵卯岁(1723)八月廿六日午时。岳池县资马乡东月里石硖口人氏,享年五十三寿,亡于乾隆四十年乙未年(1775)十一月廿九日申时,葬于广安州明月乡晶然里漂草沟。场后头筆架包登坟正作王山丙向立墓。配钟氏,生于雍正庚戍岁(1730)冬月廿四日酉时,葬于白志爷后右边立坟,所生五子:德洪、德超、德厚、德言、德重。
志公五子:
承国,字声远。生于雍正八年庚戊岁(1730)九月廿九日子时。岳池县资马乡东月里石硖口人氏。享年五十九寿。亡于乾隆五十四年巳酉岁(1789)四月十三日丑时,在广邑明月乡晶然里地名跳滩老屋去世。葬于正宅后祖山,正作乙山率向立墓。配黄氏,生于雍正十年壬子岁(1732)四月廿三日寅时,系岳池县资马乡东月里汪家沟老屋基人氏。享年七十八岁。卒于嘉庆十四年已巳岁(1809)十二月初十日巳时于明月晶然里跳滩老屋,葬于宅后正作已山率向与夫共墓。子六:德懋、德元、德音、德裕、德胜、德新。 晨公长子:
承裕,字祯远。生于雍正五年丁未岁(1727)三月初一日午时生。享年七十五寿。岳池县东月里水竹林人氏。卒于嘉庆六年卒酉岁(1801)五月廿日五时。葬于水竹林老屋对面山内,正作午山子向立墓。配吴氏,生于雍正六年戊申岁(1728)五月初一日午时,岳池黎梓卫中马头正街人氏。卒于乾隆五十一年丙午岁(1786)十一月十五日亥时,与夫共墓,正作午山子向立墓。子三:德高、德清、德灿。
晨公次子:
承玉,字灿远。生于乾隆九年甲子岁(1744)六月十四时酉时受生。卒于乾隆四十一 22
年(1776)九月十四日巳时去世。葬于冯家河本宅山内正作壬山丙向立墓。配石氏,生于乾隆十三年(1748)九月十六日卯时,卒于嘉庆三年戊午岁(1798)十二月廿七日辰时,葬于冯家河正作壬山丙向立墓。子一:德文。
晨公三子:
承绪,字述远。生于乾隆十一年丙寅岁(1746)五月廿一日寅时。卒于嘉庆三年戊午年(1798)十一月廿九日午时,葬于鱼硐嘴赵家湾,正作丁山葵向立墓。配杨氏,生于乾隆十二年丁卯岁(1747)二月初八子时。卒于乾隆四十六年辛丑岁(1781)十月廿六日寅时。葬于冯家河本宅右,正作壬山丙向立坟。再娶蒋氏。子六:德火、德俊、德贵、德一、德寿、德馨。
宏公长子:
承尧,字兴远。生于雍正二年甲辰岁(1724)十一月廿九日申时。享年七十五寿。卒于嘉庆三年戊午岁(1798)十月初六日卯时。葬于粉碧函坎上宅后,正作酉山卯向立墓。配刘氏,生于雍正二年甲辰岁(1724)十月廿日辰时。享年五十四寿。卒于乾隆四十三年戊戍岁(1778)七月初九日已时,葬于平桥坎上座宅后,正作壬山丙向立墓。续配陈氏,生于雍正十年(1732)十一月十四日酉时,卒于嘉庆二年(1797)十一月初十日申时,葬于平桥坎上,正作壬山丙向立墓。子二:德彰、德美。
宏公次子:
早逝无嗣。
宏公三子:
承壁,字辉远。生于雍正十三年乙卯岁(1735)十月初八亥睦。享年五十四寿。卒于乾隆五十四年巳酉岁(1789)五月初二日戍时。葬于平桥宅右,正作壬山丙向立墓。配陈氏,无嗣。续配姜氏,生死年未录。子三:德广、德贞、德攀。
宏公四子:
承仕,字超远。正月十九日生,生年死月未录。子二:长德隆、次子德昭。 宏公五子:
承芳,字清远.生于乾隆十一年丙寅岁(1746)十月廿五日戍时。享年六十七岁。卒于于嘉庆十七年壬申岁(1812)八月初五日未时。葬于石硖口老屋对门老坟丁山葵向立墓。原配陈氏,生于乾隆十二年丁卯岁(1747)二月十四日戍时。卒于道光九年已丑岁(1829)正月十三日,葬地夫同墓。子七:长子德化、次子早亡、三子德醇、四子德成、五子德耀、六子德宪、七子德怀。
鼎公之子:
承富,百灵沟人氏。于跳滩去世。葬于跳滩后右山内坐东朝西立墓。配妻向氏,葬于跳滩后右山内坐东朝西立墓。子一:德礼。
业公长子:
德明。子一:朝相
业公次子:
德沛。子一:朝汰
业公三子:
德溥,字惠章,生于1752年壬申岁12月14日辰时,永兴造甲沟人,卒于1806年丙寅岁5月20日寅时,葬于永兴大佛山下。其妻未录。子一:朝廷。
业公四子:
德盛,生于乾隆廿年乙亥岁(1755)冬月廿一日辰时,原配江氏,生于乾隆廿三年戊寅岁(1758)正月廿九日辰时,明月太平里龙山坎下江家湾人氏,享年四十一寿,亡于嘉庆三年戊午岁(1798)十二月初五日酉时,在东安里英雄嘴去世。继配吴氏,生于乾隆廿三年戊寅岁(1758)九月廿七日亥时。子一;朝伦。
业公五子:
德光。子三:朝玉、朝臣、朝凤。
祚公长子:
德辉,后下重庆。配袁氏,生于乾隆六年辛酉(1741)二月廿四日巳时,广安州舒台里龙滩子人氏。享年五十一寿。亡于乾隆五十六年辛亥岁(1791)四月廿七日亥时,葬于广安州明月乡乐山里造甲沟老屋夜花嘴,正作甲山庚向立墓。子:未录。
祚公次子:
德备,字成章。生于乾隆十一年丙寅岁(1746)十二月二十三日亥时,广安州明月乡乐山里造甲沟人氏。享年五十二寿。亡于嘉庆二年丁巳岁(1797)十月初四日,葬于造甲沟老屋基夜花嘴,正作甲山庚向兼卯酉向立墓。配蒋氏,生于乾隆十五年庚午岁(1750)十一月初八日亥时,广安州九道拐人氏。享年四十寿。亡于乾隆五十四年已酉岁(1789)二月十二日戍时,于造甲沟老屋去世,葬于夜花嘴,甲山庚向兼卯酉向立墓。继妻王氏,生于乾隆十六年辛未岁(1751)二月初二日卯时。子三:朝贵、朝仕、朝浚。 祚公三子:
德崇,生于乾隆十三年戊辰年(1748)十一月卅日亥时,广安州明月乡乐山里造甲沟人氏。享年四十六寿。亡于乾隆五十九年甲寅岁(1794)三月廿八日戍时,在本里本宅去世。葬于夜花嘴,正作甲山庚向兼卯酉立墓。配左氏,生于乾隆十五年庚午岁(1750)十月初十日午时。广安州明月乡伏龙里华光庙堰塘湾生长人氏。享年44岁,亡于乾隆五十九年甲寅岁(1794)正月初八日寅时在造甲沟去世,葬于夜花嘴,正作甲山庚向兼卯酉向立墓。子:朝阳。
周公长子:
德超,字卓章,生于1751年辛未岁五月六日,永兴造甲沟人,卒于1812年壬申岁七月二十九日酉时,葬于跳登坎上坟一连八棺。原配钟氏,生于1754年甲戍岁六月初二日酉时,子一:长朝喭。继配龚氏,生于1755年乙亥岁12月8日午时,永兴杜生坎人,卒于1821年辛巳岁正月廿一日。子二:次子朝文,三子朝衡。
周公次子:
周公三子:
德言,子一:朝杰
周公四子:
周公五子:
国公长子:
德懋:字儒章。生于乾隆十八年癸酉岁(1753)正月三十日卯时,明月乐山里造甲沟人氏,享年四十九寿,卒于嘉庆七年壬戍岁(1802)六月初五日未时于威风寨去世。葬于石桥铺坎上宅后,正作乙山辛向立墓。以作万古佳城。原配唐氏,早逝。续配姚氏,乾隆二十四已卯岁(1759)生,广邑明月漂草里姚家壕人氏。六十一寿。卒于嘉庆二十四年已卯岁(1819)九月初六日未时于石桥铺去世。葬于宅后,正作乙山辛向兼卯酉三分立墓。子二:朝佐、朝典。
国公次子:
德元,字仁章。乾隆二十一年丙子岁(1756)正月初七日寅时生,广邑明月乡乐山里造甲沟人氏,享年六十寿,卒于嘉庆二十年乙亥岁(1815)五月十一日辰时。葬于石桥铺坎上老屋宅后,正作卯山酉向立墓。配吴氏,乾隆二十一年丙子岁(1756)正月初七日辰时生,伏龙里漂草沟人氏,三十二寿,卒于乾隆五十二年丁未岁(1787)十月十二日亥时于本地漂草沟去世。葬于亲睦寨坎下宅右,正作卯山酉兼乙辛向分金,立坟为墓。子二:朝任、朝佑。
国公三子:
德音,字秩章。子二:朝鉴、朝品。
国公四子:
德裕,字容章。乾隆三十年乙酉岁(1765)二月廿二日卯时生,明月晶然里李家扁人氏,享年三十二寿,嘉庆二年丁巳岁(1797)十一月廿二日去世(被贼掳去邻水县卧龙坡身故)。葬于本里杜家台老屋右六块田,正作癸山丁向兼丑未立墓。配杨氏,生于乾隆三十一年丙戍岁(1766)四月初八日子时,本地晶然里山增人氏。道光十七年丁酉岁(1837)二月廿三日酉时在明月乡漂草里杜家台去世。葬于石桥铺老屋宅后,作乙山辛向立墓。子三:朝简、朝制、朝鼎。
贼掳:贼:伤残、虐害、杀害、国贼、民贼、寇贼、贼头贼脑子。掳:把人抢走,抢劫人和财物。
国公五子:
德性,字纯章。乾隆三十二年丁亥岁(1767)七月十二日寅时生,明月白然里李家扁人氏。二十三寿。乾隆五十四年巳酉岁(1789)六月十五日未时去世,葬于本里跳滩宅右中嘴,正作葵山丁向立墓。配谢老孺人,乾隆三十二年丁亥岁(1767)十二月二十七日戊时生,明月乡清溪里九石坎人氏,五十寿。嘉庆二十一年丙子岁(1816)十二月初三日申时于杜家台去世,葬于本里跳滩宅后,正作乙山辛向立墓。子一:朝觐。
孺人:古代称大夫的妻子,明清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封孺人。
国公六子:
德新。原配王氏。续配刘氏。子四:朝魁、朝享、朝庚、朝攀。
佑公长子:
佑公次子:
德清,生于乾隆二十三年戍寅岁(1758)十一月十三日未时,岳池资马乡东月里水竹林石硖口人,卒于道光十年庚寅岁(1830)二月吉日午时,于王家坪去世,享年七十四寿,葬于对面山内。配雷氏,生于乾隆二十年乙亥岁(1755)正月廿九日,东里刘家咀人。卒于嘉庆六年辛酉岁(1801)十月十九日亥时在本里转东桥去世,享年七十四寿,葬于老坟水竹林对门山内,正作午山子向立墓。继配杜氏,生于乾隆廿一年丙子岁(1756)三月十五日午时,广安州人。卒于道光十年庚寅岁(1830)二月,享年七十五寿。葬于王家坪对门山内。子二:朝华、朝茂。
佑公三子:
玉公之子:
绪公长子:
绪公次子:
绪公三子:
绪公四子:
绪公五子:
绪公六子:
尧公长子:
德彰,生死未录,子六未叙
尧公次子:
德美,无嗣
壁公长子:
德广,子一:朝庆,系耆员。所生六子,么子廷超,系文杰。
壁公次子:
德贞,有子未叙
壁公三子:
德攀,有子未叙
仕公长子:
德隆,子二:朝臣、朝贡
仕公次子:
德昭,子一:朝清
芳公长子:
德化,字与家,生死未叙,配陈氏,葬于水竹林与芳同穴。子一:朝锭
芳公三子:
德醇,家敬斋,葬于水竹林歪坟,原配雷氏,抚五弟次子朝佩为后。
芳公四子:
德成,字兴元,原配李氏,继配林氏,子二:长子朝玮,次子朝璋。
芳公五子:
德耀,字兴光,生于乾隆四十七年任寅岁(1782)九月十九日辰时,岳池县资马乡东月里水竹林人,享年52寿,卒于道光十三年癸己岁(1833)三月廿九日寅时,在花蛇沟去世,葬于水竹林老屋对面,丁山癸向立墓。原配徐氏,生于乾隆四十七年壬寅岁(1782)九月六日,本乡本里徐家沟人,卒于道光十年癸巳岁(1833)十月十二日在花蛇沟去世,与夫同墓。子四:长子朝瑄,次子朝佩(过继三伯为子),三子朝瑞,四子朝碧。 芳公六子:
德宪,字兴周,配李氏。子三:长子朝琇、次子朝琨、三子朝玺。
芳公七子:
德怀,字帮,原配李氏,生四,继配刘氏生一子。子五:长子朝璠、次子朝理、三子朝瓒、四子朝玥、五子朝玖。
富公之子:
德礼,生于跳滩,卒于跳滩。葬于跳滩后右山内,坐东朝西立墓。配周氏,于跳滩去世,与夫同墓。子一:朝贵。
溥公之子:
朝廷,生于1788年戊申岁五月十八日,永兴大佛山老屋人,配妻黄氏,生于1774年甲午岁八月初六酉时,,堰塘湾人,卒于1838年戊戍岁三月初七日丑时,于本里漂草沟告终。葬于老屋后乾山巽向立坟。子三:廷玉、廷风、廷嘉。
盛公之子:
朝伦,生于乾隆四十六年辛丑岁(1781)六月廿日卯时,明月乐山里造甲沟人,享年四十四寿,亡于道光四年甲申岁(1824)八月初一日于双河皂角湾去世。原配邹氏,生于乾隆四十四年己亥岁(1779)六月初五日子时。继配夏氏,生于乾隆五十五年庚戍岁(1790)八月廿七日丑时。乐山里夏家坪人,享年八十三寿,亡于同治十一年壬申岁(1872)八月十九日子时,于本地净石磅去世,葬于宅右己山亥向立坟。子三:长子廷焕、次子廷和、三子廷忠。
备公长子:
朝贵,字国珍。生于乾隆三十五年庚寅岁(1770)正月初五日酉时,系广安县明月乡乐山里造甲沟老屋基生长人氏,享年五十七寿。亡于道光六年丙戍岁(1826)四月十七日在本里修家湾去世。配曾氏,生于乾隆三十三年戊子岁(1768)五月初一辰时,系广安县明月乡乐山里造甲沟大地龚人氏,享年六十八寿。亡于道光十五年乙未岁(1835)二月廿八日午时在明月乡乐山里马架坪去世,葬于大佛山坎下赵家湾中嘴正作午子向二老同向立墓。子三:长子廷炳、次子廷荣、三子廷椿。
备公次子:
备公三子:
崇公之子:
朝阳,同缘阳氏,生卒均佚失,葬鹅项颈。子二:廷槐、廷宣。
超公之子:
朝喭,字国太,生于1770年庚寅岁八月廾二日未时,晶然里李家扁人,葬于丁家坟蚂蝗沟。原配张氏。生于1769年己丑岁腊月廾三日亥时,晶然里松林沟人,葬于蚂蝗沟。继配邹氏,生于1770年庚寅岁冬月廾日卯时,晶然里双财门人。子七:长子庭训、次子廷彩、三子廷光、四子廷爵、五子廷瑫、六子廷珠、七子廷开。
超公次子:
朝文,子一:廷贤。
超公三子:
朝衡,子三:廷富、廷谏、廷明。
言公之子:
朝杰。子三:廷用、廷财、廷祯。
懋公长子:
朝佐。字全忠。乾隆四十四年己亥岁(1779)十二月廿二日戍时生,明月晶然跳滩人氏。五十寿。道光八年戊子岁(1828)十二月廿二日午时去世,葬于本乡漂草里石桥铺坎上老屋宅后,正作乙山辛向立墓。原配姚老孺人,乾隆四十三年戊戍岁(1778)十一月廿九日戍时生,本里姚家磅生长人氏,七十三寿。道光三十年庚戍岁(1850)十月卅日子时在本里石桥铺坎上老屋去世。葬宅后,正作乙山辛向立墓。子二:长子廷尉、次子廷干。 懋公次子:
朝典。乾隆五十七年壬子岁(1792)三月初六日生,晶然里跳滩人氏,二十五寿。嘉庆二十一年丙子岁(1816)九月廿九日亥时在本里石桥铺坎上去世。葬宅左,正作乙山辛向兼丙三分立墓。原配于孺人,子一:廷熙(早逝无嗣)。
元公长子:
朝任,乾隆四十三年戊戍岁(1778)二月初九日酉时生,明月晶然里跳滩人氏,享年三十二寿,嘉庆十四年已巳年(1809)二月初一日子时在漂草里杜家台去世,葬于宅前嘴,正作癸山辛向兼丑未三分立墓。原配蒋孺人,生于乾隆四十三年酉岁(1777)年十月廿八日酉时,漂草里方家沟人,道光六年丙戍岁(1826)年二月廿七日未时于杜家台去世,葬于宅前右嘴,正作艮山坤向立墓。子一:廷柱。
艮山坤:艮:八卦之一,代表山。坤:八卦之一,代表地。
元公次子:
朝佑,字护国。生于乾隆四十九年甲辰发(1784)四月初七日寅时,明月晶然里李家扁人,享年七十八寿,于咸丰十一年辛酉岁(1861)三月初一日申时在漂草里杜家台老屋去世。葬于张家磅滥田坎上,正作寅山申向兼卯酉立墓。原配任老孺人,于乾隆四十三年戊戍岁(1778)年四月廿二日寅时生,明月乡伏龙里谯家坝人氏,享年六十二寿,于道光十九年己亥岁(1839)年十月十五日巳时在杜家台去世,葬宅前右嘴,正作艮山坤向立墓。子二:廷望、廷文。续娶傅老孺人,于乾隆五十四年已酉岁(1789)年正月廿六日酉时生, 28
岳池县下三里,乾坝子人氏,享年七十三寿,于咸丰十一年辛酉岁(1861)年八月十八日戍时在漂草里柏杨湾去世。葬于杜家台滥田湾坎上,艮山坤向立坟,子一:廷科。 元公三子:
朝勋,生于乾隆五十七年壬子岁(1792)正月十七日未时,漂草里杜家台老屋人氏,享年三十六寿,于道光八年戊子岁(1828)三月初八辰时去世。葬于宅前右嘴,正作艮山坤向立墓。原配雷老孺人,乾隆五十四年巳酉岁(1789)四月初三日申时生,明月鹤占里石岭岗生长人氏,享年三十二寿,于嘉庆二十五年庚辰岁(1820)十月初三日申时在杜家台老屋去世,葬于宅左,正作乙山辛向兼壬戍三分立墓,生一子:廷弼。续娶熊老孺人,1802年正月十四日己时生,岳池资马龙光里阳合场盐井沟人氏,八十二寿,卒于光绪九年癸未岁1883年九月初七午时,在漂草里铁厂沟去世,葬老屋坎上正作丙山辰向立墓。生二子:廷武、廷东。
音公长子:
朝鉴,配王氏、继配刘氏。
音公次子:
朝品。生于乙卯年(1795)二月廿五日子时,广安双河晶然里跳滩人氏。配妻于氏,生于癸丑年(1793)正月廿六日子时,广安双河晶然里候家坝人氏,于己卯年(1819)二月廿一日吉时去世。子一:廷盛。
裕公长子:
朝简,生于乾隆四十八年癸卯岁(1783)十月初十日子时,晶然里跳滩人氏,享年三十寿,嘉庆十八年癸酉岁(1813)七月廿一日巳时,在杜家台去世,葬于杜家台老屋宅右下嘴六块田,正作向立墓。配张孺人,岳池鱼硐嘴张家大石坝人氏,乾隆四十八年癸卯岁(1783)十二月初四日卯时生。子二:廷栋、廷材。
裕公次子:
朝制,乾隆五十年乙巳岁(1785)八月廿八日戍时生,明月跳滩人,六十七寿,于咸丰元年辛亥岁(1851)十月廿一日寅时在杜家台去世.葬于铁厂沟出口,正作乙山辛向立墓. 原配杨孺人,乾隆四十九年甲辰岁(1784)十一日卯时生,明月小然里山槽人氏,享年七十三寿,于咸丰六年丙辰岁(1856)五月初十日戍时于漂草里杜家台去世,葬于铁厂沟出口,正作庚山戊向立墓。子三:廷梁、廷柱、廷杨。
裕公三子:
朝鼎,于乾隆五十四年已酉岁(1789)冬月廿六日戍时生,漂草里石桥铺人,六十八寿,于咸丰丙辰岁(1856)三月廿日子时于本里凉水井坎下去世,葬于铁厂沟出口,正作乙山辛向立墓。配李孺人,于乾隆五十二年丁未岁(1787)九月初三酉时生,明月漂草里冉家桥坎上人氏,享年五十一寿,于道光十七年丁酉岁(1873)九月十六日未时于杜家台去世,葬于铁厂沟出口,正作乙山辛向立墓。子一:廷瑞。
性公之子:
朝觐,葬于晶然里跳滩,正作乙山辛向,与母共墓。配杨氏,续周氏再续周氏,三人均葬于杜家台老屋宅右磊子坟,正作,无嗣不传。
新公长子:
朝魅,原配张氏。
新公次子:
朝享,原配白氏,再配曾氏。
新公三子:
朝庚,三原向氏。
新公四子:
朝攀,原配何氏。子一:廷伦。
清公长子;
朝华,字时政,生于1785年乙巳岁五月廿五日辰时,岳池资马乡东月里水竹林人,卒于1866提丙寅岁十一月廿六日巳时,葬于王家坪老坟山内正作干山子向立墓。原配付氏,生于1782年壬寅岁正月廿八日戍时,本里石硖口人,卒于1862年壬戍岁正月廿四日申时,葬于水竹林对门老坟正作丁山癸向立墓。子一:廷铭。
清公次子:
朝茂,生卒佚夫。子二:廷贵、廷祯。
广公之子:
朝庆,系耆员,所生六子,么子廷趋,系文生。
连公长子:
廷玉,生于1810年庚午岁九月二十五日,晶然里漂草沟人,卒于1844年甲辰岁九月八日寅时于本沟告终。子二:应诰、应清。
连公次子:
廷凤,生于1814年甲戍岁六月初一日丑时,晶然里漂草沟人,卒于1868年戊辰岁五月廿日亥时于本地告终。配向氏,生于1814年甲戍岁八月初一丑时,晶然里漂草沟人。卒于1854年甲寅岁四月廿三日亥时,在漂草里告终。
连公三子:
廷喜,生于1817年丁丑岁正月十七日酉时,晶然里漂草沟人,卒于1870年庚午岁六月初二日亥时在双河场告终。葬于漂草沟宅后。配妻王氏,生于1815年乙亥岁十月七日午时,明月鹤占里狮子岭人。卒于1881年辛巳岁四月四日戍时于本里堰塘湾告终。葬于漂草沟皂角湾。
伦公长子:
廷焕,生于嘉庆九年甲子岁(1804)八月廿五日辰时。
伦公次子:
廷和,字春堂,生于嘉庆廿年乙亥岁(1815)冬月初八日丑,双河镇汪家坝人,享年八十七岁,亡于光绪廿七年辛丑岁(1901)九月初五巳时,本里田家堰店子榜去世,葬于何家榜巳山亥向立墓。配妻彭氏,生于嘉庆廿年乙亥岁(1815)四月初六巳时,本里张家桥人,享年卅九寿,亡于咸丰三年癸酉岁(1853)八月初二日酉时于东岳庙去世。葬于净室榜正作卯山酉向兼乙辛三分立墓。
伦公三子:
廷忠,字思堂,生于道光二年壬午岁(1822)二月初二日丑时,明月晶然里皂角湾人。享年五十一寿,亡于同治十年壬申岁(1871)五月初七日申时,本地夏家坪坂店子榜去世。葬于净室榜宅右正作己山亥向立墓。配妻夏氏,生于道光四年甲申岁(1824)六月廿三日 30
辰时,本地夏家坪人,享年四十四寿,亡于同治六年丁卯岁(1867)五月廿九日巳时于店子榜去世,葬于净室榜,丙山壬向立墓。子一:应举。
贵公长子:
廷炳,早逝不传。
贵公次子:
廷荣,字恒茂。生于嘉庆十一年丙寅岁(1806)十月十六日申时,广安明月乐山里修家湾生长人氏。享年五十六寿。亡于咸丰十一年辛酉岁七月廿四日未时修家湾老屋去世。葬于大佛山坎下中嘴,正作子山午向立墓。配龙氏,生于嘉庆十年乙丑岁(1805)正月初五戍时,广安明月龙家湾生长人氏。享年七十七岁。亡于光绪七年辛巳岁(1881)腊月初二未时于修家湾滥沟老屋去世,葬于大佛山坎下中嘴正作子山午向立墓。二老同墓立坟。子四:应聘、应联、应诚、应聪。
贵公三子:
廷椿,生于戊辰年九月初九日酉时,花昌坎庙梁子人氏,配曾氏,生于戊辰年二月廿一日辰时。子四:应达、应进、应通、应远。
廷坤,子五:长应怀、次应栋、三应科、四应举、五应达。
阳公长子:
廷宣,子一:应洪。
阳公次子:
廷槐,生于嘉庆三年戊午岁(1798)正月十五日己时,明月大坟堡人氏。二老卒年佚失,均葬鹅项颈。子一:应文。
喭公长子:
廷训,早逝无嗣。
廷彩。子三:应德、应第、应吉。
廷先。生于1795年乙卯岁十月初一日辰时,晶然里李家扁人,卒于1864年甲子岁正月廿六日。本乡本里石咀磅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翟氏家族家谱世系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