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成语不吹换个偏旁是什么字则吹换个偏旁是什么字

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
&(13人关注)带不的成语
含不的成语
查询形容人多的成语 输入人多 页面提示:已经搜索到人多的成语 点击下面的链接就能查看形容人多的成语的详细内容
第一个字发音为da 第三个字发音为yi的成语 在第一个框和第三个框分别输入da yi 可用于
按首字母查询
带不字的成语 含有不字的成语
带不的成语
不跟随别人而半途停止。
指已婚妇女又乱搞男女关系。
出处:《诗经?邺风?凯风?序》:“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
指已婚妇女又乱搞男女关系。
出处:《诗经?邺风?凯风序》:“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
指不喜欢自己的职业,不安心工作。
出处:《鲁迅书信集?致郑振铎》:“此公在厦门趋奉校长,颜膝可怜,适异己去后,而校长又薄其为人,终于不安于位,殊可笑也。”
中医处方,以君臣相配为原则。君是主药,臣是辅药。不按君臣,就是违反药理,胡乱用药。引申为使用毒药的隐语。
出处:《水浒传》第一一一回:“解宝身边取出不按君臣的药头,张人眼慢,放在酒壶里。”
比喻非常吝啬。同“一毛不拔”。
出处:宋?秦观《浩气传》:“为己者至于不拔一毛,兼爱者至于摩顶放踵。”
比喻意志坚决,不可动摇。
出处:《南史?沈约传》:“执不拔之志,高卧东南。”
白:搞清楚。没有得到辩白或洗刷的冤屈。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二回:“I之逃,非贪生怕死,实欲为太叔伸不白之冤耳!”
原意是指善于打仗的就有取胜的把握,不会落到挫败的境地。后泛指办事有成功的充分把握。
出处:《孙子?军形》:“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卑:低、自卑;亢:高傲。指对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
出处:明?朱之瑜《答小宅生顺书十九首》:“圣贤自有中正之道,不亢不卑,不骄不诌,何得如此也!”
斧钺:古代的兵器。不躲避斧钺之类的兵器。形容将士英勇无畏,或烈士忠义不屈。
出处:《汉书?赵充国传》:“不敢避斧钺之诛。”
斧钺:古代的兵器。不躲避斧钺之类的兵器。形容将士英勇无畏,或烈士忠义不屈。
出处:《汉书?赵充国传》:“愚臣伏计孰甚,不敢避斧钺之诛,昧死陈愚,唯陛下省察。”
不畏惧艰难险阻。
出处:《三国志?蜀志?关羽传》:“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指不畏凶险。
出处:《水浒传》第五八回:“贤弟心中有何危厄不决之难,但请尽说不妨,便当不避水火,力为解救,与汝相助。”
指不畏凶险。
出处:《史记?货殖列传》:“壮士在军,攻城先登,陷阵却敌,斩将搴旗,前蒙矢石,不避汤火之难者,为重赏使也。”
不能适应移居地方的气候和饮食习惯。同“不服水土”。
菽:豆子。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出处:《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
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小米。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出处:清?龚自珍《农宗》:“婢妾之养不备,则不世;祠祭弗如式,不世;不辨菽粟,亦不世。”
辨:分辨。伪:虚假。无法辨别真的和假的。
出处:三国?魏?曹植《当墙欲高行》:“馋言三至,慈母不亲;愤愤俗差别,不辨真伪。”
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出处:晋?葛洪《抱朴子?穷达》:“庸俗之夫,暗于别物,不分朱紫,不辩菽麦。”
不跟着别人的脚步走。比喻不因循守旧。
出处:明?李贽《又与从吾》:“苏长公片言只字与金玉同声,虽千古未见其比,则以其胸中绝无俗气,下笔不作寻常语,不步人脚故耳。”
测:揣度,预测。无法揣测的祸患。多指牢狱或杀身之祸。
出处:《三国志?魏志?陆凯传》:“何以专为佞邪,秽尘天听?宜自改厉。不然,方见卿有不测之祸矣。”
指意外的祸患。
出处:宋?苏轼《田表圣奏议叙》:“自太平兴国以来,至于咸平,可谓天下大治,千载一时矣。而田公之言常若有不测之忧近在朝夕者,何哉?”
指大罪,死罪。
出处:战国?乐毅《报燕惠王书》:“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
不思饮食。形容心事重重。
出处: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三折:“害的我不茶不饭,只是思想着你。”
毫、发:都是古代的长度名,十毫为发,十发为厘,形容细微。形容一点儿也不差。
出处:唐?张说《进浑仪表》:“令仪半在地上,半在地下,晦朔弦望,不差毫发。”《朱子语类》卷十六:“自慊,正与自欺相对,不差毫发。”
不差一毫一厘。
出处:宋?李P《太平广记》一百五十八郑引《玉堂闲话?许生》:“显晦之事,不差毫厘矣。”
累黍:是古代两种很小的重量单位,形容数量极小。形容丝毫不差。
出处:《汉书?律历志上》:“权经重者不失黍累。”
不分高下,差不多。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0回:“一般是鲜花嫩柳,与众姊妹不差上下。”
不臣:不守臣子的本分,封建社会中不忠君。意指不忠君的思想。后也指犯上作乱的野心。
出处:《三国志?魏书?二公孙陶四张传》:“是时术阴有不臣之心,不利国家有长主,外托公义以答拒之。”《晋书?周处传》:“闻敦有不臣之心,访a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器:指人的度量、才干。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多用以指人气质平庸,不能有所成就,没有什么出息。有时也指不学好,自甘堕落。
出处:《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
比喻不能要求齐全。
出处:《史记?龟策列传》:“物安可全乎?天尚不全。故室为屋,不成三瓦而陈之。”
体统:格局,规矩。指言行没有规矩,不成样子。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三回:“刻印不及,以锥画之,全不成体统。”
不逞:不得志,不如意;徒:人(含贬义)。因心怀不满而闹事捣乱的人。
出处:《左传?襄公十年》:“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乱。”
不吃烟火食
烟火食:熟食。道教以为仙人可以不吃熟食。旧时用来称赞诗文立意高超,言词清丽,不同一般。
出处: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九引《直方诗话》:“文潜先与李公择辈来予家作长句。后再同东坡来,坡读其诗,叹息云:‘此不是吃烟火食人道底言语。’”
不吃羊肉空惹一身膻
羊肉没吃上,反倒沾了一身羊膻气。比喻干了某事没捞到好处,反坏了名声惹来了麻烦。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弄得不吃羊肉空惹一身膻,那是要坏名气的。”
人不傻,耳朵也不聋。常与“不成姑公”连用,意为不故作痴呆,不装聋作哑,就不能当阿婆阿公。形容长辈要宽宏大量。
出处:汉?刘熙《释名》卷二:“不不聋,不成姑公。”
齿:象牙齿一样排列。不能列于人类。指被人看不起。
出处:宋?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以为士人不齿,放弃终身。”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因为跑到最后而感到可耻。比喻凡是只要坚持到底,就能达到目的。
出处:《韩非子?喻老》:“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不啻:无异于。渊:深潭。无异于从云天之上到深潭之底。比喻差别极大。
出处:清?李渔《闲情偶寄?宾白第四》:“吴有吴音,越有越语,相去不啻天渊。”
①犹不理不睬。②指一切事情都不注意。
出处:明?苏复之《金印记?周氏回家》:“妇婿功名不遂回来,一家不覆。”
不看也不答理。形容待人态度冷淡。
出处:明?苏复之《金印记?周氏回家》:“女婿功名不遂回来,一家不覆。”
事由变化,在预料之中。形容原先预料的准确。
出处:清?曾朴《孽海花》第十回:“见你不在,我就猜着到这里来了,所以一直赶来,果然不出所料。”
揣:估量,考虑。用于没有慎重考虑就轻率行事的客气话。
出处:晋?郭璞《〈尔雅〉序》:“璞不揆昧,少而勿焉。”
辞:告辞;别:离别。没有告辞就离开了。或悄悄溜走了。
出处:元?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一折:“报老爷得知,王粲不辞而别去了。”
辞:推托;劳苦:劳累辛苦。不逃避劳累辛苦。形容人不怕吃苦,毅力强。
出处:唐?牛肃《纪闻?吴保安》:“今日之事,请不辞劳苦。”
次:顺序,等第;迁:官位升迁。比喻超出常规的提升官级。
出处:《汉书?东方朔传》:“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
次:顺序,等第。旧指对于有才干的人不拘等级授予重要职位。
出处:《汉书?东方朔传》:“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
指支持不住,受不住。
出处: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七:“不存不济,香肌瘦损,教俺萦方寸。”
词:言词;意:意思。指词句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意思和感情。
出处:《仪礼?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宋?惠洪《高安城隍庙记》:“盖五百年而书功烈者,辞不达意,余尝叹息之。”
已开过的花,在一年里不会再开。比喻时间过去了不再回来。
出处:晋?陆机《短歌行》:“时无重至,华不再扬。”
计:计议,打算;旋踵:旋转脚跟。脚跟还未转过来,计议就定了下来。形容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拿定主意。也比喻行动迅速,毫不犹豫。
出处: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夫边郡之士……触白刃,早流矢,议不反顾,计不旋踵,人怀怒心,如报私仇。”
昔:往昔,过去。现在不如过去。多用于表示对世事的不满情绪。
出处:宋?吴曾《能改斋温录?冷斋不读书》:“作诗曰:‘老色日上面,欢日去心,今既不如昔,后当不如今。’”
密:严密。形容包围紧密或防卫严密,连风也透不进去。
出处: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二折:“这两家做下敌头重,但要访的孤儿有影踪,必然把太平庄上兵围拥,铁桶般密不通风。”
被逼得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
出处:《汉书?王莽传上》:“为皇帝定立妃后,有司上名,公女为首,公深辞让,迫不得已然后受诏。”(清?梁启超《意大利建国三杰传?结论》) 吾之言爱国也,得毋为名乎,得毋为利乎,是毋为事势~乎。
少:年轻;更:经历。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指经验不多。
出处:《隋书?李雄传》:“吾儿既少,更事未多。”
甘味:感到味道好。吃东西都觉得没有味道。形容心里有事,吃东西也不香。
出处:《战国策?齐策五》:“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眼不见,心不烦
比喻只要没有看见或不在眼前,也就不会为这操心或烦恼。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任凭你们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
抬头仰望,对天无愧。指没有做过坏事,问心无愧。
出处:《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愚:傻,笨,及:比得上。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极其愚笨。
出处:《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玉不琢,不成器
琢:雕。玉石不经雕琢,成不了器物。比喻人不受教育、不学习就不能有成就。
出处:《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垂堂:近屋檐处。不坐在堂边外面,怕掉到台阶下。比喻不在有危险的地方停留。
出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家累千金,坐不垂堂。”
释:放下。对所喜欢的物品,爱得拿在手里久久不肯放下。
出处:南朝?梁?萧统《陶渊明集序》:“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
释:放下。喜爱得舍不得放手。
出处:南朝?梁?萧统《陶渊明集序》:“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
在安全的时候不忘记危难。意思是时刻谨慎小心,提高警惕。
出处:《周易?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礼,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鞍不离马,甲不离身
甲:铠甲,古人打仗时穿的护身衣。马不卸鞍,人不解甲。处于高度警惕状态。
出处:唐《敦煌变文集?卷一?汉将王陵变》:“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甲:铠甲。马不卸鞍,人不解甲。处于高度警惕状态。
出处:《敦煌变文集?卷一?汉将王陵变》:“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敖:通“傲”,傲慢。傲慢之心不可以滋长。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傲慢之心不可以滋长。
出处:《礼记?曲礼上》:“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当:抵挡。一百个抵挡不住一个。
出处:汉?荀悦《汉纪?文帝纪下》:“平易相远,山谷幽涧,仰高临下,此弓弩之地也,短兵百不当一。”
一百个里面也得不到一个。形容人或物的难得或所得极少。
出处: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一百五回:“人品自会端正,文移自会清顺,晓畅,然着实是百不获一的。”
一百次中无一次失误。表示射箭或打枪命中率高,或做事有充分把握。
出处:汉?王充《论衡?须颂》:“从门应庭,听堂室之言,什而失九,如升堂窥室,百不失一。”
百不为多,一不为少
指难得的好人或好东西。
出处:《南史?任P传》:“褚彦回尝谓遥曰:‘闻卿有令子,相为喜之。所谓百不为多,一不为少。’由是闻声藉甚。”
一百个里面没有留下一个。表示丧失殆尽。
出处:北周?宇文《〈庾信集〉序》:“昔在阳都,有集十四卷,值太清罹乱,百不一存。”《南史?蔡廓传附蔡兴宗》:“时士庶危惧,衣冠咸欲远徙,后皆流离外难,百不一存。”
犹言无一宽免。
出处:《新唐书?酷吏传?来俊臣》:“后信之,诏于丽景门别置狱,敕俊臣等颛按事,百不一贷。”
一百次中遇不到一次。形容极其难得。
出处:汉?荀悦《汉纪?哀帝纪下》:“言立策成,终无咎悔,若此之事,百不一遇,其知之所见,万不及一也。”
形容很快就遭到失败。旋踵,转动一下脚后跟。
出处:唐?卢照邻《三国论》:“然而丧师失律,败不旋踵,奔波谦瓒之间,羁旅袁曹之手,岂拙于用武,将遇非常敌乎?”
遇见不公平的事,挺身而出,帮助弱小的一方。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5回:“气的我只有替平儿打抱不平。”
指卑微藐小,不值得一谈。
出处:见“卑卑不足道”。
胜:能承受。悲伤得自己不能承受。形容极度悲伤。
出处:汉?荀悦《汉纪?平帝纪》:“太后因号泣而言,左右莫不垂涕,舜百万不自胜。”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序》:“《燕歌》远别,悲不自胜。”
指迫不得已。
出处:《云笈七签》卷八五:“[程伟]欲从求方,终不可得,云伟骨未应得之,逼不得已,妻尸解而去。”
必然不能得止。指形势使得非如此不可。表示无可奈何的意思。
出处:《论语?颜渊》:“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挠北:败北,作战失败。必定不会失败。
出处:《吕氏春秋?忠廉》:“若此人也,有势则必不自私矣;处官则必不为污矣;将众则必不挠北矣。”
及:到。原意是鞭子虽长,也不能打马肚子。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
出处:《左传?宣公十五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作战时兵器没接触。指战事顺利,未经交锋或激战而取得胜利。
出处:《吕氏春秋?怀宠》:“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
犹兵不血刃。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出处:唐?韩愈《论捕贼行赏表》:“威德所加,兵不污刃,收魏博等六州。”
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出处:《荀子?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
兵:武器;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出处:《荀子?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
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同“兵不厌诈”。
出处:《后汉书?虞诩传》:“今其众新盛,难与争锋,兵不厌权,愿宽假辔策,勿令有所拘阂而已。”
厌:嫌恶;诈:欺骗。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
出处:《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比喻下级不服从上级的指挥。
露:显露;白:银子的代称。旧指有钱财不能泄露给别人看。现指随身携带的钱财不在人前显露。
出处:明?海瑞《驿传议?无策》:“使客谓有此官银也,廪粮夫马,百计折乾。俗谓财不露白,今露白矣,孰能保群盗仗戈夺之?”
睹:看。凄惨得叫人不忍心看。
出处:唐?李华《吊古战场文》:“伤心惨目,有如是耶!”
闻:听。凄惨得叫人不忍心听。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一回:“一时哀号之声,惨不忍闻。”
不忍心把悲惨情形说出口。
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五章:“最近数年,百姓死亡流离,如水愈深,如火愈热,往往赤地千里,炊烟断绝,易子而食,惨不忍言。”
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见闻不广。
出处:汉?桓宽《盐伯论?相刺》:“以所不睹不信人,若蝉之不知雪坚。”
堪:忍受;命:命令。民众负担沉重,痛苦得活不下去。
出处:《左传?桓公二年》:“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
早晨保不住晚上会发生变化。极言情况危急或境遇窘迫。
出处:晋?袁宏《后汉纪?质帝纪》:“二千石长吏遇民如虏,或卖用田宅,或绝命捶楚,大小无聊,朝不保暮。”
早晨不能知道晚上会变成什么样子或发生什么情况。形容形势危急,难以预料。
出处:晋?李密《陈情表》:“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走过瓜田,不要弯下身子提鞋;经过李树下面,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比喻避嫌疑。
出处:《乐府诗集?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褐:粗布衣服。连粗布衣服也穿不周全。形容生活困苦。
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而君之后宫以百数,婢妾被绮Y,余梁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
皇皇不可终日
惊慌地连一天都过不下去。形容惊恐不安到了极点。
迷失了道路,不知道回来。比喻犯了错误不知道改正。
出处:汉?王粲《为刘表与袁尚书》:“若使迷而不返,遂而不改,则戎狄蛮夷将有诮让之言。”
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
出处:《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涅:矿物名,古代用作黑色染料;缁:黑色。用涅染也染不黑。比喻品格高尚,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
出处:《论语?阳货》:“不曰紧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一片铠甲都没保存下来。形容全军覆没。
出处:元?无名氏《黄鹤楼》第一折:“贫道祭风,周瑜举火,黄盖诈降,烧曹兵八十三万,片甲不回。”明?梁辰鱼《浣纱记?死忠》:“我夫差收楚服越……昨遣太宰先领一枝军支,与齐战于艾陵之上,杀得他片甲不存。”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老年,悲伤也没用了。
出处:《乐府诗集?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引:拉弓;发:射箭。拉开弓却不把箭射出去。比喻善于启发引导。也比喻做好准备暂不行动,以待时机。
出处:《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形容接连不断。
出处:《孟子?万章上》:“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
不分黑白,不分是非。
出处:《诗经?大雅?桑柔》:“匪言不能,胡思畏忌。”笺:“胡之言何也,贤者见此事之是是非非,不能分别皂白言之于王也。”
趑趄:迟疑不敢前进。形容犹豫畏缩不敢前进。
出处:《周易?罚骸巴挝薹簦湫写吻摇!碧啤ず端屠钤腹榕坦刃颉罚骸白憬趑颍诮远苦椤!
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出处:《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暧昧:含糊,不清楚。指不清不楚,不明不白。形容态度不明朗,关系不鲜明。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八回:“又把你姑娘一片侠肠,埋没得暧昧不明,我安龙媒真真的愧悔无地!”
按:止住。使军队暂不行动。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
出处:《荀子?王制》:“偃然按兵不动。”《吕氏春秋?恃君览》:“赵简子按兵而不动。”
犹按兵不动。
出处:元?无名氏《开诏救忠》第三折:“你将那忠臣良将故赃谋,想着你按兵不举心更毒。”明?无名氏《精忠记?挂冠》:“岳家父子三人尽忠报国杀金人望风而走,岂有按兵不举之理?”
按捺:压抑,忍耐。心里急燥,克制不住。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白娘子水镇雷峰塔》:“不想遇着许宣……按捺不住,一时冒范天条。”
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
出处:唐?骆宾王《萤火赋》:“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
逊:谦逊。态度高傲自大,对人不讲谦让。
出处:《汉书?萧望之传》:“有司奏乐君责使者礼,遇丞相无礼,廉声不闻,敖(傲)不逊。”
八九不离十
指与实际情况很接近。
出处:老舍《柳屯的》:“可是比较的,我还算是他的熟人,自幼儿的同学。我不敢说是明白他,不过讲猜测的话,我或者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没有明确的主见,游移反复。
出处:《野叟曝言》第二回:“但恐日后把持不定,为异端所惑,一时失足。”
比喻清浊混乱,是非不明。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刘向传》:“今贤不肖浑淆,白黑不分,邪正杂糅,忠谗并进。”
渝:改变。白头到老也不变。形容人一生忠诚、坚定。
出处:《梁书?何点传》:“新除侍中何点,栖迟衡泌,白首不渝。”
指夫妇不能偕老。
出处: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剔灯入帐,芸已寒热大作,余亦继之,困顿两旬。真所谓乐极灾生亦是白头不终之兆。”
百动不如一静
指多动不如静待有效。
出处: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三十四回:“你去了,我又寻思,百动不如一静的。”
厌:厌烦,厌倦。读一百遍也不会感到厌烦。形容诗文或书籍写得非常好,不论读多少遍也不感到厌倦。
出处:宋?苏轼《送安悴攀Ы馕鞴椤肥骸熬墒椴谎岚倩囟粒於辽钏甲幼灾!
一百年也碰不到一次。形容很少见到过或少有的机会。
出处:老舍《龙须沟》第三幕:“不是要开大会吗?百年不遇的事,我歇半天工,好开会去。”
名垂久远,永不磨灭。
出处:《后汉书?南匈奴传论》:“千里之差,兴自毫端,失得之源,百世不磨矣。”
千秋万代永不改变。
出处:《汉书?邹阳传》:“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臣愿大王孰计而身行之,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百思不得其解
百:多次;解:理解。百般思索也无法理解。
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三:“此真百思不得其故矣。”
百:多次;解:理解。百般思索也无法理解。
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三:“此真百思不得其故矣。”
百闻不如一见
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出处:《荀子?儒效》:“闻之不若见之。”《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百星不如一月
一百颗星星发出的亮光不如一个月亮发出的光明亮。比喻量多不如质优。
出处:《淮南子?说林训》:“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十牖之开,不如一户之明。”
经历许多次战役,都没有遭到危险。形容善于用兵。
出处:《孙子?谋攻》:“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受到无数挫折都不屈服、动摇。形容意志坚强。
出处:宋?苏辙《祭亡兄端明文》:“义气外强,道心内全,百折不摧,如有待然。”
折:挫折。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
出处:汉?蔡邕《太尉乔玄碑》:“其性庄,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折:挫折;挠:弯曲。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
出处:汉?蔡邕《太尉乔玄碑》:“其性庄,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受到无数挫折都不屈服、动摇。形容意志坚强。
出处:清?恽敬《〈卓忠毅公遗稿〉书后》:“一旦竟成其名,史书及府县志纪录则有之,必不能千百年之后,人人变色动容,有一百折不屈之人,如在其心,如出其口,如忠毅、方学士、铁尚书者也。”
屡遭挫折亦不改变其操守。
出处:明?吴承恩《赠郡伯古愚邵公报政序》:“即其可名状者言之,则本之一毫不染之真,而加之百折不移之守。”
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
出处:章炳麟《政闻社社员大会破坏状》:“即观今日缅甸,已并于英,而本邦土司,以弹丸黑子之地,犹足自保,非人自为首、百足不僵之势耶!”
痴:呆傻;颠:同“d”,疯d。装疯卖傻的意思。
出处:明?冯梦龙《古今小说?蒋兴歌重会珍珠衫》:“这婆子俐齿伶牙,能言快语,又半痴不颠的惯与丫环们打诨,所以上下都喜欢他。”
筹:古代计算工具,引伸为计策;纳:缴纳。半条计策也拿不出来。比喻一点办法也没有。
出处: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一折:“往常时我习武艺学兵法,到如今半筹也不纳。”
中等;不高不矮。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我们行户人家,到是养成个半低不高的丫头。”
不十分懂。
间、界:今作:“尴尬”。比喻肤浅、不深刻,或做事不彻底。
出处:《朱子语类?论语二九》:“便是世间有这一般半间不界底人,无见识,不顾理之是非一味漫人。”
见过面就不遗忘。形容记忆力极强。
出处:《后汉书?应奉传》李贤注引谢承《后汉书》:“造车匠于内开扇出半面视奉,奉即委去。后数十年于路见车匠,识而呼之。”《北齐书?杨执罚骸捌浯霞乔渴叮朊娌煌!
指心神不定,无精打采。
出处:《西湖二集?李凤娘酷妒遭天谴》:“勾引得官家一心在你身上,就在我身边,也是半三不四。”
遂:通“随”,顺从。原为医学病症名,指半边身体不能随意转动。有时比喻诗文部分好,部分不好,不够匀称。
出处: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无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没有完全成熟或未烹煮至可食用的程度。比喻不熟悉;不熟练。
出处:参见“半生半熟”。
指没有生机和活力。死又死不了,活着又受罪。
出处:参见“半死半生”。
不法古不修今
指不应效法古代,也不应拘泥于现状。
出处:《商君书?开塞》:“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于世。”
不知者不罪
罪:责备,怪罪。因事先不知道而有所冒犯,就不加怪罪。
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六十三回:“起凤道:‘牛兄何不早通姓名,使小弟多多得罪。勿怪,勿怪。’牛通道:‘不知者不罪。’”
道不同,不相为谋
比喻志趣不同的人不会在一起共事。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不同不相为谋
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出处:《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指不管闲事,事情越少越好。
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二回:“现在国家正当多事之秋,那王公大臣只是恐怕耽处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弄得百事俱废,将来又是怎样个了局?”
多一事不如省一事
指不管闲事,事情越少越好。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出处:《红楼梦》第四五回:“你说的也是,多一事不如省一事。”
风马牛不相及
风:走失;及:到。本指齐楚相去很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出处:《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风牛马不相及
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同“风马牛不相及”。
出处:梁启超《天演学初祖达尔文之学说及其传略》:“夫孰知兰之生产,与彼风牛马不相及之猫,有此若大关系乎?”
敢怒而不敢言
心里愤怒而嘴上不敢说。指慑于威胁,胸中愤怒不敢吐露。
出处:唐?杜牧《阿房宫赋》:“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敢怨而不敢言
内心怨恨但不敢说出来。
出处:宋?邓牧《伯牙琴?吏道》:“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
何乐而不为
有什么不乐于去做的呢?表示愿意去做。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六回:“此地河道,为患已久,居民被害已深,闻贵人修治河道,虽士商人等,亦必乐于从事;况又发给工钱饭食,那些小民,何乐不为?”
尽信书不如无书
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
出处:语出《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宋?陆九渊《政之宽猛孰先论》:“鸣呼,尽信书不如无书。”
指向君主进献良策以废弃弊政。同“进可替否”。
九牛拉不转
形容态度十分坚决。
可望而不可及
指只可仰望而不可接近。
出处:郭沫若《月蚀》:“可望而不可及的古之人,你们的鼓声透过了几千万重的黑幕,传达到我耳里来了!”
可望而不可即
即:接近。能望见,但达不到或不能接近。常比喻目前还不能实现的事物。
出处:唐?宋之问《明河篇》:“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明?刘基《登卧龙山写怀二十八韵》:“白云在青天,可望不可即。”
篱牢犬不入
篱笆编得结实,狗就钻不进来。比喻自己品行端正,坏人就无法勾引。
皮笑肉不笑
极其不自然地装出一副笑脸。形容虚伪或心怀恶意的样子。
出处:巴金《秋》十九:“王氏看见陈姨太的粉脸上皮笑肉不笑的神情,知道陈姨太在挖苦她。”
人生路不熟
比喻初到一个地方各方面都很陌生。
出处:清?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六回:“我们初到此地,人生路不熟,必要找作一个人做向导才好。”
人生面不熟
人的面貌陌生,素不相识。
出处:明?凌鞒酢抖膛陌妇妗肪硎骸昂⒆蛹罄扇绱舜盟茫睦锼湟不断玻皇侨松娌皇欤植恢锏囊馑荚趺矗行┎煌滋瓜胍ァ!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要想人家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去做。指干了坏事终究要暴露。
出处: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三句话不离本行
行:行当,职业。指人的言语离不开他所从事的职业范围。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四回:“每到一处,开口三句话不离本行,立刻从怀里掏出捐册送给人看。”
山锐则不高
比喻人太露锋茫,就成不了大事。
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一:“山锐则不高,水径则不深。”
十年九不遇
比喻很少有,多年也难遇到一次。
士可杀不可辱
指士子宁可死,也不愿受污辱。
出处:语出《礼记?儒行》:“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
事无三不成
谓办事非经多次努力不会轻易成功。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三回:“常言道,事无三不成,你进洞两遭了,再进去一遭,管情救出师父来也。”
贪多嚼不烂
贪图多吃,消化不了。比喻工作或学习,图多而做不好或吸收不了。
出处:明?凌鞒酢抖膛陌妇妗肪砦澹骸岸窈⒆雍卧冢空翘岸嘟啦焕昧恕!
无可无不可
表示怎样办都行,没有一定的主见。
出处:《论语?微子》:“我则异于是,是无可无不可。”
一问三不知
原意是对某一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都不知道,现在用来表示对实际情况一点也不知道。
出处:《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欲速则不达
速:快;达:达到。指过于性急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出处:《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远水解不了近渴
比喻慢的办法救不了急。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这也容易,只是‘远水解不得近渴’。”
远水救不得近火
比喻缓慢的救助不能解决眼前的急难。
出处:明?凌鞒酢抖膛陌妇妗肪砣骸爸皇窃端炔坏媒穑⌒制涫档炔坏媚谴尤莸氖铝恕!
知其一,不知其二
知道事物的一方面,不知道还有另一方面。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出处:《诗经?小雅?小F》:“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它。”
知其一不知其二
只了解事物的一方面,而不了解其他方面。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出处:宋?苏轼《上文侍中论强盗赏钱书》:“比来士大夫好轻议旧法,皆未习事之人,知其一不知其二也。”
藕断丝不断
比喻表面上关系已断,实际上仍有牵连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鸡鸣狗吠的声音都能听到,可是一辈子也不互相来往。现在形容彼此不了解,不互通音讯。
出处:《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只看到小处,看不到大处。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人生何处不相逢
指人与人分手后总是有机会再见面的。
出处: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一:“若见雷州寇司户,人生何处不相逢。”
识二五而不知十
只知道一个方面,而不懂得全面地观察问题。
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且王之所求者,斗晋楚也;晋楚不斗,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点;教学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识贫乏。
出处:《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爱博而情不专
对人或事物的喜爱很广泛,而感情不能专一。
出处:唐?韩愈《与陈给事书》:“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
百足之虫,断而不蹶
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同“百足之虫,至死不僵”。
出处:唐?马总《意林》卷一:“百足之虫,断而不蹶。”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百足:虫名,又名马陆或马p,有十二环节,切断后仍能蠕动。比喻势家豪族,虽已衰败,但因势力大,基础厚,还不致完全破产。
出处:三国?魏?曹住读邸罚骸鞍僮阒妫了啦唤苑鲋咧谝病!
百足之虫,至断不蹶
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同“百足之虫,至死不僵”。
出处:《文选?曹住戳邸怠罚骸鞍僮阒妫了啦唤!崩钌谱⒁堵沉印罚骸鞍僮阒妫炼喜货暾撸种咧谝病!
百足之虫,至死不僵
百足:虫名,躯干计二十节,切断后仍能蠕动。僵:肢体僵硬不能活动。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
出处:三国?魏?曹住读邸罚骸肮视镌唬骸僮阒妫了啦唤苑鲋咧谝病4搜运湫。梢云┐蟆!
败事有余,成事不足
指非但办不好事情,反而常常把事情搞坏。
出处:茅盾《子夜》九:“此等聚众骚扰的行径,分明是没有教育的人民一时间的冲动罢了!败事有余,成事不足。”
兵在精而不在多
兵士在于精壮而不在乎众多。也比喻要求质量而不能只讲数量。
出处:《五代史平话?周史》:“凡兵在乎精,不在乎多。”
长安居大不易
本为唐代诗人顾况以白居易的名字开玩笑。后比喻居住在大城市,生活不容易维持。
出处:唐?张固《幽闲鼓吹》:“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著作顾况,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出污泥而不染
比喻生于污浊的环境却不受污染,依然保持纯洁的品格。
出处:宋?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出淤泥而不染
淤泥:水底的污泥;染:沾。生长在淤泥中,而不被污泥所污染。
出处:宋?朱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连而不妖。”
初生牛犊不怕虎
犊:小牛。刚生下来的小牛不怕老虎。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顾虑,敢作敢为。
出处:《庄子?知北游》:“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新出之犊,而无求其故。”
初生之犊不惧虎
比喻阅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说敢干,无所畏惧。
出处:《三国演义》第七四回:“俗云:‘初生之犊不惧虎。’父亲纵然斩了此人,只是西羌一小卒耳;倘有疏虞,非所以重伯父之托也。”
初生之犊不畏虎
比喻阅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说敢干,无所畏惧。
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四章:“刚吃过早饭,人马全都汇齐,有些人震于闯王和李过的威名,不免惊惶,但有些人好像初生之犊不畏虎,磨拳擦掌地等待厮杀。”
此而可忍,孰不可忍
这个如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呢!
出处:《晋书?解系传》:“[司马伦]怒曰:‘我于水中见蟹且恶之,况此人(解系)兄弟轻我邪!此而可忍,孰不可忍!”
东向而望,不见西墙
比喻主观片面,顾此失彼。
出处:《吕氏春秋?去尤》:“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预:预先,指事先作好计划或准备;立:成就;废:败坏。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
出处:《礼记?中庸》:“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指幸运事不会连续到来,祸事却会接踵而至。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三十七回:“宋江听罢,扯定两个公人说道:“却是苦也!正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对于人或事不从全面看,只是抓住一点就攻击。多指有偏见的批评。
出处:《新华半月刊》1959年第2期:“那些还不觉悟的人就冷眼旁观,吹毛求疵,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狗口里生不出象牙
比喻坏人说不出好话。同“狗口里吐不出象牙”。
出处: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续稿》第十五章:“还有些话,牵涉到老弟,咳,反正狗口不出象牙,不说也罢。”
狗口里吐不出象牙
比喻坏人说不出好话。
出处:《元曲选?遇上皇》第一折:“父亲和这等东西,有什么好话,讲出什么公理来,狗口里吐不出象牙。”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比喻坏人嘴里说不出好话来。
出处:巴金《秋》五:“‘还有嘞,我替你说出来: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淑华调皮地笑道。”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积蓄财产,不如学点技术。
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技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家累千金,坐不垂堂
指家财富有的人常自珍爱,不自蹈险地。
出处:《汉书?司马相如传下》:“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故鄙谚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此言虽小,可以喻大。”
口惠而实不至
惠:恩惠。只在口头上答应给别人好处,而实际的利益却得不到别人身上。
出处:《礼记?表记》:“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身。”
浪子回头金不换
指不走正道的人改邪归正后极其可贵。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烈士:志向远大的英雄。已:停止,衰减。英雄到了晚年,壮志雄心并不衰减。
出处: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比喻只要还有生命,就有将来和希望。
出处: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虽是遭此大祸,儿子官职还在,只要到得任所,便好了。”
吕端大事不糊涂
喻指办事坚持原则。亦指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
出处:《宋史?吕端传》:“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
冒天下之大不韪
冒:冒犯;不韪:不是,错误。去干普天下的人都认为不对的事情。指不顾舆论的遣责而去干坏事。
出处:《左传?隐公十一年》:“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
明察秋毫,不见舆薪
目光敏锐,可以看清鸟兽的毫毛,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为人精明,只看到小节,看不到大处。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宁可清贫,不作浊富
宁愿清白而遭受贫困,决不污浊而享受富贵。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招庆道匡》:“宁可清贫自乐,不作浊富多忧。”
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陶器得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而死,不愿苟全性命。
宁为鸡口,不为牛后
牛后:牛的肛门。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门。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出处:《战国策?韩策一》:“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乎?”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牺牲,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
出处:《北齐书?元景安传》:“岂得弃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跑了和尚跑不了庙
指纵然一时躲掉,但由于其他无法摆脱的牵累,最后还是无法脱身。
跑了和尚跑不了寺
指纵然一时躲掉,但由于其他无法摆脱的牵累,最后还是无法脱身。同“跑了和尚跑不了庙”。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蓬昔日长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得到健康成长。
出处:《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千夫诺诺,不如一士谔谔
指众多唯唯诺诺之人,不如一名诤谏之士可贵。同“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
出处:宋?苏轼《讲田友直字序》:“韩城田益,字迁之。黄庭坚以谓不足以配名,更之曰友直……何独取诸此?某曰:夫直者,刚者之长也。千夫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比喻众愚不如一贤。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出处:《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三过其门而不入
原是夏禹治水的故事,后比喻热心工作,因公忘私。
出处:《孟子?离娄下》:“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
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山阴道:在会稽城西南郊外,那里风景优美。原指一路上山明水秀,看不胜看。后用下句比喻来往的人多,应接不过来。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应发,使人应接不暇。”
蛇化为龙,不变其文
比喻无论形式上怎样变化,实质还是一样。
出处:《史记?外戚世家》:“蛇化为龙,不变其文;家化为国,不变其姓。”
神龙见首不见尾
原是谈诗的神韵,后比喻人的行踪诡秘,刚一露面又不见了。也比喻言辞闪烁,使人捉摸不透。
出处:清?赵执信《谈龙录》:“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
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出处:《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推荐成语大全
本文地址:
推荐名人名言
成语分类:
新学网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带衤字旁的字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