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方法与化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的哪些事儿

化学未来的发展趋势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化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9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化学史上的重大事件与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化学教育》2009年07期
化学史上的重大事件与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
【摘要】:对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进行了阐述,并对化学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作出评价。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O6-09【正文快照】:
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如何,有哪些划时代的光辉成就当然,对化学史上的划时代事件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见仁见智。本文以美国《科学》杂志在20世纪末提到的11项化学光辉成就为例,对化学史上的重大事件及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进行简要阐述。1公元前5~前4世纪,留基伯和德谟克利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耀曾;;[J];有机化学;1980年03期
顾庆超;赵所生;;[J];化学通报;1980年02期
周昕;杨根;白广美;;[J];化学通报;1980年10期
;[J];化学通报;1980年10期
金吾伦;邢润川;;[J];化学通报;1980年12期
,马占标;[J];现代化工;1981年06期
季鸿崑;[J];化学教育;1981年03期
王逢源;;[J];化学教育;1981年01期
高兴华;;[J];化学通报;1981年02期
赵慧芝;;[J];化学通报;198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顾基发;陈光亚;经士仁;;[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经士仁;;[A];复杂巨系统理论·方法·应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周光明;;[A];风卷红旗过大江——纪念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5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杨颖奇;;[A];百年沧桑论香港——江苏省暨南京市各界举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A];风卷红旗过大江——纪念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5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孙利天;;[A];高举旗帜 继往开来——吉林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A];全国中小学生影视教育工作座谈会交流材料汇编[C];1999年
孙大敏;;[A];新世纪行政管理研究——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1999年年会暨“政府管理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程瑞钊;;[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王正桂;;[A];过程论与新闻摄影——1988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8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林琳;[N];中国财经报;2000年
山东省蓬莱市实验中学
于文忠;[N];中国教育报;2000年
李建平;[N];中国教育报;2000年
;[N];中国矿业报;2000年
;[N];中国石化报;2000年
顾惠忠;[N];中国证券报;2000年
曹勃亚;[N];光明日报;2000年
刘振冬;[N];经济参考报;2000年
;[N];金融时报;2000年
;[N];科学时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胜勇;[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姚云;[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黄余海;[D];复旦大学;2003年
李文安;[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张立伟;[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刘容欣;[D];南开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彭胜;[D];暨南大学;2000年
闫永增;[D];河北大学;2000年
宋弋翔;[D];暨南大学;2000年
杨林;[D];暨南大学;2001年
陈广兴;[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刘宇京;[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刘智勇;[D];外交学院;2002年
王乾厚;[D];河南大学;2002年
王惠宁;[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叶黎萍;[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 化学基本概念
我的图书馆
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 化学基本概念
研读08年高考化学考试大纲(广东卷)1
1. 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
2. 化学基本概念
二. 复习过程:
(一)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
1. 了解化学的主要特点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了解化学可以识别、改变和创造分子。
例1.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①电子总数②原子总数③分子总数④物质的种类⑤物质的总质量⑥物质的总能量,反应前后肯定不发生变化的是( )
A. ①②③⑤     B. ①②⑤&&&&&&&& C. ②⑤⑥      D. ①④⑤⑥
2. 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和推理为基础的科学探究方法,认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例2. 向溴水中加入足量乙醛溶液,可以看到溴水褪色。对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有如下三种猜想:①溴水与乙醛发生取代反应;②由于乙醛分子中有不饱和键,溴水与乙醛发生加成反应;③由于乙醛具有还原性,溴水将乙醛氧化为乙酸。为探究哪一种猜想正确,一研究性学习小组提出了如下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检验褪色后溶液的酸碱性。
方案二:测定反应前溴水中Br2的物质的量和反应后Br-离子的物质的量。
(1)方案一是否可行? &&  。理由是             &     。
(2)假设测得反应前溴水中Br2的物质的量为amol,若测得反应后n(Br—)=&&&&& mol则说明溴水与乙醛发生取代反应。若测得反应后n(Br—)=&&&&&&& mol则说明溴水与乙醛发生加成反应,若测得反应后n(Br—)=&&&&&& &mol则说明溴水将乙醛氧化为乙酸。
(3)按物质的量之比为1∶5配制1000mL KBrO3、KBr溶液,该溶液在酸性条件下完全反应可生成0.5mol Br2。取该溶液10mL,加入足量乙醛溶液使其褪色,然后将所得溶液稀释为100mL,准确量取其中的10mL,加入过量AgNO3溶液,过滤、洗涤、干燥后称量得到固体0.188g。若已知CH3COOAg易溶解于水,试通过计算判断溴水与乙醛发生反应的类型为&&& (填序号)。
(4)写出上述测定过程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KBrO3与KBr在酸性条件的反应:&&&&&&&&&&&&&&&&&&&&&&&&&&&&&&&&&&&&&&& 。
②溴水与乙醛反应:&&&&&&&&&&&&&&&&&&&&&&&&&&&&&&&&&&&&&&&&&&&&&&&&&&&& 。
(5)根据上述信息,试推测向酸性KMnO4溶液中滴加乙醛可能出现的现象。
答案:(1)不可行,溴水与乙醛发生取代反应和乙醛被溴水氧化都有HBr生成,溶液均呈酸性
(2)a、0、2a,
(4)BrO3+5Br+6H+=3Br2+3H2O,CH3CHO+Br2+H2O=CH3COOH+2H++2Br—
(5)溶液的紫色褪去
3. 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基本原理以及能量变化等规律。
例3. 据2004年1月17日网易报道,意大利科学家使用普通氧分子和带正电的氧化离子作用,制出了新型的氧分子O4,它的结构很复杂,可能具有与S4相似的长方形结构,是一种高能量分子。下列有关O4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O4分子内存在极性共价键&
B. 合成O4的反应可看作核聚变反应,即不属于化学变化
C. O4与O3、O2都是氧的同素异形体
D. O4将来可用作更强有力的火箭推进的氧化剂
4. 了解定量研究的方法是化学发展为一门科学的重要标志;理解摩尔(mol)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可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例4. 将2.4mol某金属投入1.8L 2mol/L的某酸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并产生7.2g氢气,则该金属和酸分别是 (  )
A. 二价金属,二元酸 B. 二价金属,三元酸
C. 三价金属,二元酸 D. 一价金属,一元酸
5、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如化学与生活、材料、能源、环境、生命过程、信息技术的关系等),了解在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
例5. 下列有关环境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燃煤时加入适量石灰石,可减废气中SO2的量
B. 臭氧的体积分数超过10-4%的空气有利于人体健康
C. pH在5.6—7.0之间的降雨通常称为酸雨
D. 含磷合成洗涤剂易于被细菌分解,故不会导致水体污染
例6. 绿色化学提倡化工生产应提高原子利用率。原子利用率表示目标产物的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比。在下列氮肥的制备反应中,原子利用率最高的是(&&& )
A. NH3+H2O+CO2=NH4HCO3&&
C. 8NH3+3Cl2=N2+6NH4Cl
D. NH3+HCl = NH4Cl
(二)化学基本概念
1、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例7. 测得某溶液中仅含有Na+、Mg2+、SO42-、Cl-四种离子, 其中Na+与Mg2+的个数比为4∶5, 则Cl-和SO42-的个数比为
①8∶3&&&&&&&&&&&&&&&&& ②3∶2&&&&&&&&&&&&&&&&& ③4∶1&&&&&&&&&&&&&&&&& ④1∶3
A. 只有①&&&&&&&&&&&& B. 只有①②④&& &&&&&& C. 只有②④&&&&&&&& D. ①②③④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例8. 下列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甘油加水作护肤剂&&& B. 烹鱼时加入少量的料酒和食醋可减少腥味,增加香味
C. 用明矾净化水&&&&&&& D. 烧菜用过的铁锅,经放置常出现红棕色斑痕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例9. 下列物质中肯定属于纯净物的是
A.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 B. 由同种分子组成的物质
C. 分子式相同的物质组合成的物质& &&&&& D. 质子数相同的微粒组成的物质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例1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根据氧化物的组成元素将氧化物分成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②白色硫酸铜粉末放置于空气中变蓝色是化学变化;③H、C、N、O四种元素只能形成四种单质;④由两种原子构成的纯净物可能是单质;⑤食盐属于盐类、纯碱属于碱类、油脂属于酯类;⑥氯水、氨水、重水均是混合物
A. ①②④&&&&&& B. ②③⑤&&&&& &C. ②④&&&&&&& D. ②⑤
2、化学用语及常用计量
(1)熟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
例11. 有一种碘和氧的化合物可以称为碘酸碘,其中碘元素呈+3、+5两种价态,则这种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
A. I2O4&&&& B. I3O5&&& C. I4O7&&&& D. I4O9
(2)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并能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例12. 等物质的量的主族金属A、B、C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所得氢气的体积依次为VA、VB、VC,已知VB=2VC,且VA=VB+VC,则在C的生成物中,该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为
A. +3&&& B. +2&&& C. +1&&& D. +4
(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
例13. 正确掌握好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 乙烯的结构式:CH2=CH2&&&&&&& &
B. 苯的分子模型:
C. CO2的分子式:&
D. 氟原子结构示意图:&
(4)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例14. 某金属元素最高价氟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1,其最高价的硫酸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2。若此元素的最高正价为n,则n与M1、M2的关系可能是
A. &&&&B. &&&&&C. &&&&&&D.
(5)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例15. 两种非金属元素X、Y在元素周期表中彼此相隔一个周期,它们的单质Xm、Yn和水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反应:Xm+Yn+H2O→HY+H3XO4+XH4Y(未配平)。(m、n均为大于l的正整数)
(1)若XmYn在常温下均为常见固体,则Xm是__________,Yn是__________;(填化学式)
(2)试根据推断后,完成(配平)上述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解释下列两反应能进行的原因:
① HY(aq)+NaH2XO4(aq)=H3XO4(aq)+NaY(aq),理由是&&&&&&&&&&&&&&&&&&&&&&&&&&&&&&&&&&&&&&&
② H3XO4(浓)+NaY(固)= HY+NaH2XO4,理由是&&&&&&&&&&&&&&&&&&&&&&&&&&&&& &&&&&
答案:(1)P4 &I2 (2)P4+2I2+8H2O=2HI+2H3PO4+2PH4I&& (3)①因为酸性(或电离程度)HI>H3PO4 ②该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是可逆的,由于HI易挥发,促进平衡朝正反应方向移动(其它合理答案也可)
(6)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并进行有关计算。
例16. 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 在氯化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 Al3++3OH-=Al(OH)3↓
B. 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钡溶液& Ba2++SO42—=BaSO4↓
C. 在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 OH-+CO2=HCO3—
D. 在碳酸氢钙溶液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 Ca2++HCO3—+OH-=CaCO3↓+H2O
(7)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的浓度、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例17. 相对分子质量为M的气态化合物V L(已换算成标准状况)溶于m g水中,得到溶液的质量分数为ω%,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密度为ρ g·cm-3,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相对分子质量M可表示为:&
B. 物质的量浓度c可表示为:&&
C. 溶液的质量分数ω%可表示为:&&&
D. 溶液密度ρ可表示为:
例18. 将钠、镁、铝各0.3mol分别放入100 mL1 mol·L—1盐酸中,同温同压下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是(&&& )
A. 1:2:3&&&&&&& B. 6:3:2&&&&& &C. 3:1:1&&& D. 1:1:1
(8)根据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有关计算。
例19. 下列叙述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常温常压下,1 mol甲基(—CH3)所含的电子数为10NA
②由Cu、Zn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工作时,若Cu极生成0.2gH2,则电路通过电子0.2NA
③在标准状况下,11.2 L NO与11.2 L O2混合后气体分子数为0.75NA
④常温常压下,16 g O3所含的原子数为NA
⑤1 mol C10H22分子中共价键总数为31 NA
⑥1 mol Cl2发生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数一定是2 NA
⑦标准状况下,22.4 L水中含分子数为NA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④⑤⑥⑦&&&&&&&& C. ②④⑤&&&&& D. ①②⑤
3、溶液与胶体
(1)了解溶液的含义。
例20. 分别将下列各组物质等体积混合,在室温下激烈振荡,静置后,能够形成均匀溶液的是(& &)
A. 四氯化碳、碘水&    B. 甲醇、水&&   
C. 甘油、水&   & D. 乙酸乙酯、水
(2)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概念。
例21. 下图为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对于该物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A点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B. 50℃时的溶解度大于20℃时的溶解度
C. 将A点溶液降温至20℃时,将有晶体析出
D. A、B点比较,B点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较大
(3)了解溶液的组成。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进行有关的计算。
例22. 下图是几种盐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40℃时,将35克食盐溶于100克水中,降温至0℃时,可析出氯化钠晶体
B. 2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是31.6%
C. 60℃时,200克水中溶解80克硫酸铜达饱和。当降温至30℃时,可析出30克硫酸铜晶体
D. 30℃时,将35克硝酸钾和35克食盐同时溶于100克水中,蒸发时,先析出的是氯化钠
(4)了解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例23. 实验需要80mL浓度约为5﹪的食盐水,配制所需食盐水最好应该选择(&&&& )
A. 称取4gNaCl放在100mL烧杯中,加水到80mL
B. 称取6gNaCl放在250mL烧杯中,加水到120mL
C. 称取4.0gNaCl,用100mL容量瓶配制
D. 称取5.0gNaCl,用100mL容量瓶配制
(5)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例24. 下列现象或应用不能用胶体知识解释的是(&&& )
A. 氯化铝溶液中加入小苏打溶液会产生白色沉淀和气体
B. 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引起的血液中毒,可利用血液透析进行治疗
C. 水泥、冶金厂常用高压电除去工厂烟尘,以减少对空气污染
D. 牛油与烧碱溶液共煮,向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中加入食盐,则有固体析出
【模拟试题】
(一)数据分析类——07、06年广东高考的主流题型
1. (1)下表为烯类化合物与溴发生加成反应的相对速率(以乙烯为标准)。
烯类化合物
(CH3)2C=CHCH3
CH3CH=CH2
据表中数据,总结烯类化合物加溴时,反应速率与C=C上取代基的种类、个数间的关系:&&&&&&&&&&&&&&&&&&&&&&&&&&&&&&&&&&&&&&&&&&&&&&&&&&&&& 。
(2)下列化合物与氯化氢加成时,取代基对速率的影响与上述规律类似,其中反应速率最慢的是&&&&&&&&&&&&&& &(填代号)。
A. (CH3)2C=C(CH3)2&&&& B. CH3CH=CH CH3&&
C. CH2=CH2&&&&& D. CH2=CHCl
2. “碘钟”实验中,3I-+S2O42-的反应速率可以用I3-与加入的淀粉溶液显蓝色的时间t来度量,t越小,反应速率越大。某探究性学习小组在20℃下进行实验,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c(I-)/mol·L-
c(SO42-)/mol·L-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目的是&&&&&&&&&&&&&&&&&&&&&&&&&&&&&&&&&&&&&&&&&&&&&&& 。
(2)显色时间t2=&&&&&&&&&& 。
(3)温度对该反应的反应速率的影响符合一般规律,若在40℃下进行编号③对应浓度的实验,显色时间t2的范围为&&&&&&& (填字母)
A. &22.0s&&& B. 22.0~44.0s&&& C. >44.0s&&& D. 数据不足,无法判断
3. 已知苯甲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Perkin反应生成肉桂酸(产率45~50%),另一个产物A也呈酸性,反应方程式如下:
C2H3CHO+(CH3CO)2O → C2H3CH=CHCOOH+A
苯甲醛&&&&&&&&&&&&&&&&&&&&&&& 肉桂酸
(1)Perkin反应合成肉桂酸的反应式中,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产物A的名称是&&&&&&&&&&&&& 。
(2)一定条件下,肉桂酸与乙醇反应生成香料肉桂酸乙酯,其反应方程式为&&&&&&& (不要求标出反应条件)
(3)取代苯甲醛也能发生Perkin反应,相应产物的产率如下:
取代苯甲醛
取代苯甲醛
可见,取代氢对Perkin反应的影响有(写出3条即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表是稀硫酸与某金属反应的实验数据:
分析上述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4和5表明,&&& &&&&&对反应速率有影响,&&&&&&&&&&&& 反应速率越快;能表明同一规律的还有&&&&&&&&&&&&&&&&&&&&& (填实验序号)。
(2)仅表明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产生影响的实验有&&&&&&&&&& (填实验序号)。
(3)本实验中影响反应速率的其他因素还有&&&&&&&&&&&& ,其实验序号是&&&&&&&&& 。
(4)实验中的所有反应,反应前后溶液的温度变化值(约15℃)相近,推测其原因:&&&&& 。
5. 已知下列几种烷烃的燃烧热如下:
燃烧热/(kJ·mol-1)
今有10L(在标准状况下)某种天然气,假设仅含甲烷和乙烷两种气体,燃烧时共放出热量480kJ。
(1)试写出乙烷气体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______;
(2)计算该天然气中甲烷的体积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上表可总结出的近似规律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
(4)根据(3)的近似规律可预测癸烷的燃烧热约为_________kJ·mol-1。
(二)图像分析类
6. 羟基磷灰石[Ca3(PO4)3OH]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无机材料。其常用的制备方法有两种:
方法A:用浓氨水分别调Ca(NO3)2和(NH4)2HPO4溶液的pH约为12;在剧烈搅拌下,将(NH4)2HPO4溶液缓慢滴入Ca(NO3)2溶液中。
方法B:剧烈搅拌下,将H3PO4溶液缓慢滴加到Ca(OH)2悬浊液中。3种钙盐的溶解度随溶液pH的变化如上图所示(图中纵坐标是钙离子浓度的对数),回答下列问题:
(1)完成方法A和方法B中制备Ca5(PO4)3OH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①5Ca(NO3)2+3(NH4)2HPO4+4NH3·H2O=Ca5(PO4)3OH↓+&&&& +&&&&
②5Ca(OH)2+3H3PO4=
(2)与方法A相比,方法B的优点是&&&&&&&&&&&&&&&&&&&&&&&&&&&&&&&&&&&&&& 。
(3)方法B中,如果H3PO4溶液滴加过快,制得的产物不纯,其原因是&&&&&&&&&&&& 。
(4)图中所示3种钙盐在人体中最稳定的存在形式是&&&&&&&&&&&&&& (填化学式)。
(5)糖沾附在牙齿上,在酶的作用下产生酸性物质,易造成龋齿。结合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其原因&&&&&&&&&&&&&&&&&&&&&&&&&&&&&&&&&&&&&&&&&&&&&&&&&&&&&&&& 。
7. 下图是100 mg CaC2O4·H2O受热分解时,所得固体产物的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试利用图中信息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各问题:
(1)温度分别为t1和t2时,固体产物的化学式A是:&&&&&& &&&,B是:&&&&&&&&& 。
(2)由CaC2O4·H2O得到A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由A得到B的化学方程式为&&&&&&&&&&&&&&&&&&&&&&&&&&&&&&&&&&&& 。
(4)由图计算产物C的相对分子质量,并推断C的合理的化学式。
8. 以氯化钠和硫酸铵为原料制备氯化铵及副产品硫酸钠,工艺流程如下:
氯化铵和硫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如上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欲制备10.7gNH4Cl,理论上需NaCl &&&&&&&&&g。
(2)实验室进行蒸发浓缩用到的主要仪器有&&&&&&&& 、烧杯、玻璃棒、酒精灯等。
(3)“冷却结晶”过程中,析出NH4Cl晶体的合适温度为&&&&&&&&& 。
(4)不用其它试剂,检查NH4Cl产品是否纯净的方法及操作是&&&&& 。
9.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硫酸铜晶体里结晶水的含量进行实验探究。实验步骤为:①取晶体研磨;②用托盘天平称量25.0 g硫酸铜晶体试样;③加热、冷却;④称量;⑤再加热、冷却和称量;⑥多次测定不同温度下坩埚中固体的质量;⑦当硫酸铜晶体全部变成白色粉末后,继续对白色粉末进行加热,结果又观察到白色粉末慢慢发生颜色变化,所测定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化的曲线如下图。⑧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需要的实验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③具体的操作是:将盛有硫酸铜晶体的坩埚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同时用玻璃棒轻轻搅拌硫酸铜晶体。加热一段时间后,若晶体显蓝色,此时应当_________________,然后将坩埚放在______________里冷却。
(3)步骤⑤具体的操作是重复③④的操作,直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0℃~110℃间所得固体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1000℃以后所得固体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过实验探究可知,进行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测定实验时,温度应控制在____范围内。
10. 水体中重金属铅的污染问题备受关注。水溶液中铅的存在形态主要有Pb2+、Pb(OH)+、Pb(OH)2、Pb(OH)3-、Pb(OH)42-,各形态的浓度分数α随溶液pH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1表示Pb2+,2表示Pb(OH)+,3表示Pb(OH)2,4表示Pb(OH)3-,5表示Pb(OH)42-】
⑴Pb(NO3)2溶液中,&&&&&&& 2(填“&”、“=”、“&”);往该溶液中滴入氯化铵溶液后,增加,可能的原因是&&&&&&&&&&&&&&&&&&&&&&&&&&&&&&&&&&&&& 。
⑵往Pb(NO3)2溶液中滴稀NaOH溶液,pH=8时溶液中存在的阳离子(Na+除外)有&&&&&&&& ,pH=9时,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⑶某课题组制备了一种新型脱铅剂,能有效去除水中的痕量铅,实验结果如下表:
上表中除Pb2+外,该脱铅剂对其它离子的去除效果最好的是&&&&&&&&&&&&& 。
⑷如果该脱铅剂(用EH表示)脱铅过程中主要发生的反应为:2EH(s)+Pb2+E2Pb(s)+2H+
则脱铅的最合适pH范围为&&&&&&& (填代号)。
A. 4~5&&&&&&&&& B. 6~7&&&&&&&&& C. 9~10& &&&&&&&&&&& D. 11~12
【试题答案】
1. (1)① C=C上甲基(烷基)取代,有利于加成反应;② 甲基(烷基)越多,速率越大;③ C=C上溴(卤素)取代,不利于加成反应(2)D
2. (1)研究反应物I-与S2O42-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29.3s
3. (1)乙酸
(2)C6H5CH=CHCOOH+C2H5OH → C6H5CH=CHCOO C2H5+H2O
(3)①苯环上有氯原子取代对反应有利②苯环上有甲基对反应不利③氯原子离醛基越远,对反应越不利(或氯原子取代时,邻位最有利,对位最不利)④甲基离醛基越远,对反应越有利(或甲基取代时,邻位最不利,对位最有利)⑤苯环上氯原子越多,对反应越有利⑥苯环上甲基越多,对反应越不利
4. (1)固体反应物的表面积,表面积越大,1和2
(2)1、3、4、6、8;2、5
(3)反应温度,6和7、8和9
(4)因为所有反应中,金属质量和硫酸溶液体积均相等,且硫酸过量,产生热量相等,所以溶液温度变化值相近。
5. (1)2C2H6(g)+7O2(g)=4CO2(g)+6H2O(l);△H=—3119.6kJ/mol
(2)72.13%
(3)烷烃分子中每增加一个CH2燃烧热平均增加645kJ/mol左右
6. (1)①10NH4NO3、3H2O ②Ca5(PO4)3OH↓+9H2O
(2)唯一副产物为水,工艺简单
(3)反应液局部酸性过大,会有CaHPO4产生
(4)Ca5(PO4)3OH
(5)酸性物质使沉淀溶解平衡:
Ca5(PO4)3OH(s)5Ca2+(aq)+3PO43-(aq)+OH-(aq)向右移动,导致Ca5(PO4)3OH溶解,造成龋齿
7. (1)CaC2O4,CaCO3
(2)CaC2O4·H2OCaC2O4+H2O
(3)CaC2O4CaCO3 +CO&
(4)由图读得分解产物C的质量约为38 mg,C的相对分子质量==56(或==56),由此推断C的化学式是CaO&&&
8. (1)11.7
(2)蒸发皿
(3)35℃(33~40℃均可得分)
(4)加热法;取少量氯化铵产品于试管底部,加热,若试管底部无残留物,表明氯化铵产品纯净。
9. (1)研钵;
(2)继续加热,直到晶体完全变成白色粉末,且不再有水蒸气逸出干燥器;
(3)连续两次称量的质量差不超过0.1g为止;
(4)CuSO4·3H2O、Cu2O;(5)260℃~650℃
10. (1)&,Pb2+与Cl-发生反应,使c(Pb2+)减小。
(2)Pb2+、Pb(OH)+、H+;Pb2++2OH-=Pb(OH)2
(3)Fe3+
馆藏&43793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