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体冠方自体软组织隆鼻术高度受哪些因素影响?有何临床意义

& 骨水平种植体与软组织水平种植体的临床疗效比较
骨水平种植体与软组织水平种植体的临床疗效比较
摘 要:目的探讨骨水平种植体(ANKYLOS)和软组织水平种植体(XIVE)在种植完成负重后的短期、中长期骨稳定性的差异。方法采用牙片和曲面断层片观察50例XIVE和68例ANKYLOS单牙种植患者在修复完成
【题 名】骨水平种植体与软组织水平种植体的临床疗效比较
【作 者】刘健 葛自力 惠建华 朱丽 周黎娜
【机 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 江苏苏州215006
【刊 名】《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年 第3期 414-416页 共3页
【关键词】骨吸收 种植体
【文 摘】目的探讨骨水平种植体(ANKYLOS)和软组织水平种植体(XIVE)在种植完成负重后的短期、中长期骨稳定性的差异。方法采用牙片和曲面断层片观察50例XIVE和68例ANKYLOS单牙种植患者在修复完成后3、6、12个月的植体周围牙槽骨高度的变化,比较骨吸收高度的差异。结果XIVE种植体在植入后1年内,种植体周围牙槽骨呈进行性吸收,ANKYLOS种植体在植入后1年内,种植体周围牙槽骨有缓慢吸收,吸收速度呈匀速状;两种种植体在不同观察期,骨吸收水平ANKYLOS优于XIVE。结论在排除了表面处理技术和负重条件等重要影响条件下,在种植体周围骨吸收的环节上,骨水平种植体ANKYLOS要优于软组织水平种植体XIVE。
【下载地址】
本文导航:
骨吸收,种植体
上一篇:暂无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附着龈重建在口腔种植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生:李鹏
专业:口腔颌面外科学
导师:徐欣教授
随着口腔种植修复技术和材料的不断发展,种植义齿已经成为缺失牙修复的首选方式,有关种植体骨结合及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处理的理念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更新。临床上为了获得理想的修复和美学效果,提高患者的舒适度,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需要全面评估种植区的软硬组织条件以制定合理的种植修复方案。目前,有关种植体骨结合的研究已较为成熟,在保证种植体达到骨结合的基础上,如何对种植体周围的软组织进行处理成为研究的热点。
附着龈(attachedgingiva,AG)起自游离龈沟并延伸至膜龈联合(mucogingivaljunction,MJ)与牙槽粘膜相接,因与游离龈均为角化牙龈,两者合称角化龈(keratinizedgingiva,KG)。附着龈被认为能够保护牙周组织抵抗咀嚼食物、刷牙等机械刺激,保持龈缘稳定,防止菌斑滞留,缓冲来自粘膜肌纤维的生物力,对于维护种植体周围组织的健康及美观具有重要意义【12,3】。
附着龈的宽度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指标,有研究认为当附着龈较窄或缺失时,应行手术增加附着龈的宽度。Lang和Loel4】首先研究了角化龈和牙周健康的关系,他们报道当角化龈宽度<2mm时,即使牙面检测不到菌斑,牙龈仍然存在炎症,并认为2mm宽的角化龈对于维护牙龈健康是必需的,其中包括lmm的游离龈和lmm的附着龈。Stetler和Bissada[5】发现当修复体采用龈下边缘时,与角化龈宽度>2mm的牙齿相比,角化龈宽度<2mm的牙齿的牙龈指数(gingivalindex,GI)要显著增高。然而对于附着龈在牙周健康维护中的确切作用以及多宽的附着龈才是足够的学术界尚存在争议。有研究指出控制牙龈的炎症就足以维持临床附着水平而不用考虑附着龈的宽度‘61。Wennstr6m等【7,81在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中发现在菌斑控制良好的情况下,附着龈对于维护牙周健康和防止牙龈退缩来说并不是必需的。但是考虑到附着龈对牙周健康和美学的潜在意义,临床上遇到附着龈较窄或缺失的患者时,临床医师仍倾向于采取措施增加附着龈的宽度。
随着口腔种植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这种争议也被延续到种植体周围附着龈的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研究中。口腔种植I临床常见附着龈较窄或缺失的患者,有时还同时伴有前庭沟变浅。这常由于以下原因造成:1)缺牙时间长,牙槽骨吸收,牙龈萎缩;2)种植体一期植入时将粘膜游离拉拢缝合:3)外伤、肿瘤术后进行颌骨重建等。有研究报道当种植体周围的角化龈宽度<2mm时,牙龈指数和菌斑指数显著高于角化龈宽度>72mm的种植位点【2捌,角化龈缺乏与种植体颈部牙槽骨吸收IZIO]或附着丧失(attachmentloss,AL)19]显著相关。但也有研究认为角化龈缺乏并不一定会加重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炎症【10域牙槽骨吸收【31。目前一般认为附着龈的缺失可能会增加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病变的易感性,当患者菌斑控制不良或为改善美观时,最好采取措施增加附着龈的宽度。
常用的附着龈重建方法包括根向复位瓣术(apically
离牙龈移植(free
connectivetissuegingivalpositionedflap,APF)、游graft,FGG)、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subepithelialdermalmatrixgraft,SCTG)以及脱细胞真皮基质移植(acellular
graft,ADMG)等等,但由于组织创伤、手术操作和远期效果等因素的限制临床上尚没有统一的方案。根向复位瓣术能有效增加或者保存天然牙的附着龈宽度,可以根据需要暴露牙槽骨表面相应大小的骨膜区域形成角化牙龈,并且能够达到预期的牙龈颜色匹配,其手术简便,无需腭侧供区组织,减小了因开辟第二术区所造成的组织创伤。
本研究对牙周根向复位瓣术加以改良,在种植二期手术的同时对种植位点附着龈不足的患者进行重建,通过观察短期内附着龈重建的效果并分析其对种植修复的意义,为口腔种植临床附着龈不足患者的软组织处理提供实验依据和新的方案。8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的选择
从2011年1月一8月在山东大学口腔医院种植中心行种植二期手术的患者中选择附着龈不足的患者8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6例),年龄20--61岁(平均40.6岁),共10个牙位。患者所采用的种植系统均为Ankylos。
1.1纳入标准
1)患者121腔卫生良好,口腔内无急性炎症;
2)患者种植部位位于后牙区:
3)患者I期植入骨组织水平种植体,或行潜入式种植需行二期手术更换愈合基台者;
4)X线示种植体骨结合良好,颈部无明显骨吸收影像;
5)种植部位颊侧附着龈不足或缺失,但牙槽嵴顶应至少保留不少于0.5mm的角化牙龈。
l。2排除标准
1)患者口腔卫生不良,121腔内有急性炎症;
2)患者患有牙周炎或急性牙龈病损;
3)患者有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者;
4)患者患有糖尿病等影响组织愈合的系统性疾病;
5)种植体邻牙患有急慢性根尖炎症或已形成窦道;
6)X线示种植体与牙槽骨尚未形成骨结合,或伴有明显的骨吸收影像。2.有效角化牙龈宽度的测量
本研究在种植二期手术时利用牙槽嵴顶余留的角化牙龈来增加角化龈的宽度,从而达到重建冠修复后的种植体周围附着龈的目的。由于冠修复前不存在龈沟,因而无法确定术前附着龈的宽度,不能直接比较手术前后附着龈的宽度,因此本研究提出有效角化牙龈宽度的概念,通过角化牙龈宽度的增量来评估种植体周围附着龈重建的效果。
2.1确定膜龈联合的位置
临床上常通过以下三种方法来单独或联合确定膜龈联合的位置: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牵拉唇颊观察牙槽黏膜的动度,牙槽黏膜可移动,附着龈则不能移动,二者交界处即为膜龈联合的位置:
2)用牙周探针的侧方压在牙槽黏膜的表面,向龈缘方向推动牙槽黏膜找出膜龈联合的位置:
3)根据颜色的不同确定膜龈联合的位置,牙龈呈粉红色而牙槽粘膜为红色。2.2测量方法
按下列方法使用牙科测量尺(见图1)测量有效角化牙龈宽度,精确到O.1mm:1)牙冠修复前测量种植部位近远中邻牙唇(颊)侧龈缘中点连线至膜龈联合的垂直距离,若膜龈联合位于该连线冠方,则记录值为0;
2)牙冠修复后测量牙冠唇(颊)侧龈缘中点至膜龈联合的垂直距离,若该点位于近远中邻牙唇(颊)侧龈缘中点连线冠方,则测定连线至膜龈联合的垂直距离;
3)在有系带和肌肉附着的部位,应以系带或肌肉附着的龈端代替膜龈联合作为测量的基线。
3.附着龈重建
3.1术前检查
术前摄取X线片以观察种植体骨结合情况(见图2)。检查种植部位颊侧角化龈、前庭沟及系带附着情况(见图3),测量记录有效角化牙龈宽度。3.2手术方法
患者常规消毒铺巾,阿替卡因局麻下在种植部位颊侧作保留龈乳头梯形切口。牙槽嵴顶切口应略偏舌(腭)侧并使切口的颊舌(腭)侧均有角化牙龈;近远中附加切口不切透骨膜,延伸至邻牙并越过膜龈联合,根据实际需要可达前庭沟底。用尖锐刀片剥离牙龈及粘膜翻半厚瓣,注意保留骨膜及其表面部分结缔组织,剥离骨膜上肌纤维(见图4)。将粘膜瓣向前庭沟方向滑行,使游离端角化牙龈根向复位至邻牙正常膜龈联合根方,并用可吸收线将其缝合于骨膜固定,然后缝合近远中附加切口。附着龈重建的同期卸下种植体覆盖螺丝,依据牙龈厚度安放相应穿龈高度的Ankylos愈合基台(见图5)。用生理盐水纱布轻轻按压粘膜瓣使下方的血液流出,术区覆以Voco牙周塞治剂(见图6)。
3.3术后医嘱工O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谷志远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口腔种植体的平台转移
当前以骨结合现象为核心的骨种植界面学说及以生物封闭现象为核心的软组织种植体界面学说,已成为种植体器官设计和临床技术规范的理论基础。随着对种植体与组织结合机理的深入研究,两段式种植体的种植体—基桩界面已成为关系到种植成功与否的又一关键界面。
种植体—基桩界面是指位于埋植在牙槽骨内的种植体与暴露在口腔中的基桩之间的连接界面,该界面通过固定基桩螺栓或粘固剂与种植体连接为一功能整体。
一、种植体-基桩界面骨吸收&&&
两段式螺纹状种植体修复后种植体周围牙槽嵴的吸收一直被认为是种植术后的正常结果,两段式种植体的骨吸收始于种植体颈部周围骨皮质。许多研究表明种植体修复1年后牙槽骨高度一般与大多数标准种植体(直径为3.75mm和4.0mm)的第一根螺纹高度一致,距离种植体基桩界面冠方约1.5到2mm,而且与种植体基桩界面与齿槽骨的相对位置无关。
两段式螺纹状种植体的标准外科程序要求在植入时将种植体平台置于大约低于牙槽嵴1.0mm左右的位置,其目的是使覆盖螺丝在愈合期与牙槽骨保持水平。在遵循这种方法做的手术中,从影像学研究可以看出只要种植体完全保持潜入,种植手术后种植体周围牙槽嵴就不会发生吸收。然而当实施二期连接基台手术后或将种植体过早暴露于口腔环境及细菌中,种植体颈部周围牙槽骨就会发生改建吸收。
当两段式种植体采用一段式种植体手术步骤植入骨内(即当种植体植入后马上将愈合基台或相关修复配件立刻与种植体相连接),术后种植体-基桩界面被立刻暴露于口腔内并与基台连接,在数月后的影像资料上可以观察到同样的牙槽骨吸收现象。相对应的,当小直径基台配件被装在宽颈种植体上,骨吸收将显著减少或没有吸收。这些都提示:种植体-基桩界面牙槽骨吸收过程与种植体行使功能过程无关,而与它是否暴露在口腔中有关。
二、种植体-基桩界面骨吸收机制
许多学者对种植体-基桩界面邻近骨组织吸收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研究报道种植体修复后牙槽骨的吸收是因为局限在种植体基桩界面的软组织局部炎症所引起,并认为也是种植体顶端周围软组织试图建立起类似生物学宽度的粘膜屏障的结果。有学者认为体修复后周围牙槽骨吸收是因为种植体使用后冠部位置应力集中所致。也有学者认为负荷不是种植体术后第一年周围骨吸收的主要相关因素,种植体-基桩间的微间隙才是主要因素。研究还指出骨吸收与种植体是否即刻负重、是否即刻种植关系不大,而与是否暴露于口腔密切相关。
1.种植体-基桩界面微间隙
一般种植体与相匹配基桩均设计为相同直径,但尽管种植体采用现代加工工艺,但界面仍不可避免存在微间隙。众多研究提示种植体—基桩界面存在的微间隙可能会影响界面处软组织生物学特性。有体内外多项试验已证明多种微生物可通过此间隙渗漏入种植体内部,此间隙作为病原菌潜在来源干扰种植体周软组织健康,引起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吸收并影响种植体的长期成功。
许多学者对微间隙的位置和种植体骨吸收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两段式种植体由于种植体基桩的微间隙存在导致垂直向骨吸收约1.5-2.0mm,水平向骨吸收约1.4mm。牙槽嵴的骨吸收主要发生于基桩暴露后最初4周内,相关细胞水平机制还未明确。种植体基桩界面宽度、种植体及/或基桩的微动、种植体周围血管的变化等可能都对作用于生物学宽度的微生物渗漏有影响。Herman等也指出牙槽嵴吸收主要是与种植体部件的微动有关,而不是微间隙的大小。他们认为最小微间隙(小于10um)2段式种植体也有显著的骨吸收。
这些研究指出,微间隙侵犯了种植体生物学宽度并引起种植体周围显著的骨吸收(与微间隙和牙槽嵴接近度有关)。一段式种植体微间隙在生物学宽度的冠方,因而骨吸收较少。为了美观或因垂直空间不足而将种植体平台置于平齐牙槽骨或牙槽骨下,会导致更大量骨组织吸收的不良后果。
2.微间隙周围软组织炎症
Ericsson等在两段式种植体-基桩微间隙周围的软组织观察到两种炎症性损害,一种与龈沟相关,他们称之为“菌斑相关性”炎性细胞渗入;第二种与种植体基桩界面相关,约为1.0-1.5mm区域的炎性细胞渗入,他们称之为“基台相关性”炎性细胞渗入。研究发现种植体周围牙槽骨总是位于距离种植体基桩界面顶端1.0-1.5mm处,而基台炎性细胞渗入区尖端边缘与牙槽骨之间总是被约1mm左右健康连接组织所隔离开。这也提示一旦生物学宽度建立后,软组织封闭及牙种植体附着组织能将牙槽骨与口腔环境隔离开,以起到保护作用。同时Waerhaug所报道的拔出的天然牙上与龈下菌斑相关的菌斑炎性渗入区为0.94mm,与Ericsson等所报道的基台相关性炎性渗入区冠部总共约0.5-0.75mm,尖部伸展约0.5-0.75mm相类似。
Callan等指出口腔中细菌向种植体基桩界面迁移,细菌在基桩连接后最初25天内在种植体及基桩表面定植,而且只限于两者的接触面。已经被分离出来的主要微生物有:伴放线放线杆菌、福赛斯坦纳菌、直肠弯曲菌、侵蚀艾肯菌、梭形杆菌属、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齿垢密螺旋体等。Berglundh等同样观察到在Branemark两段式种植体基桩界面的上下方各0.5mm处的结缔组织有炎性细胞浸润,而且在基桩安装两周后即出现0.5mm骨吸收。其病理机制为,因微间隙处细菌的持续存在,其趋化性刺激导致中性白细胞聚集和种植体表面单核细胞出现,激活宿主的防御机制,引发特异性反应,产生炎症过程,并因此处微生物无法有效清除而被加剧,炎症扩散,炎性细胞活跃刺激破骨细胞生长,导致骨吸收。
Hermann等的研究表明,两段式种植体连接基台后牙槽嵴的丧失主要发生于距离种植体基桩界面顶端大约2mm处,距离种植体基桩界面约2mm处的骨吸收的位置是恒定的,与种植体基桩接合部相对牙槽嵴顶的原始位置无关。而且种植体基桩界面在牙槽骨内位置越深,它所引起的牙槽骨垂直丧失高度越高,但新形成的牙槽骨与种植体基桩界面始终保持约2.0mm距离。Herman发现,即使是冠向延伸到距离种植体基桩界面0.5mm之内的骨负重表面被喷砂酸蚀过的种植体,种植体基桩界面及新形成的牙槽骨仍保持约2.0mm距离。这些都提供了直接证据说明:引发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生物学宽度形成及位置改变的生物学进程,比由于要创造足够空间让软组织附着于种植体引起的牙槽骨改建的吸收 有更大能力影响及指引骨重建过程。
3.生物学宽度
生物学宽度一词由 Gargiulo 于1961年提出,通常将从天然牙龈沟底到牙槽嵴顶之间的恒定距离称为生物学宽度,包括结合上皮和牙槽嵴顶以上的牙龈结缔组织,其宽度约为2mm。生物学宽度是一个生物学上的空间恒定量。它的功能是保护容易被侵犯的龈牙结合部。在天然牙上当生物学宽度被或牙冠龈下边缘所侵犯时,会发生牙槽骨吸收。使天然牙周围软组织变薄或行牙冠延长术后牙槽骨高度会降低的情况已被报道,也说明牙槽骨重建过程是为牙槽嵴上纤维形成新附着到牙齿创造空间的生物性反应。
种植体—基桩界面周围为软组织包绕,研究证明附着于种植体-基桩界面的软组织与牙龈组织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有学者认为种植体周围也存在类似天然牙的生物学宽度,它要求种植体周围粘膜要达到一定厚度及高度,以保证所形成结合上皮和牙龈结缔组织足够达到最理想的种植体周围封闭,避免受到外部机械因素和内部生物因素侵袭。当内部因素侵犯生物学宽度时,上皮细胞向远处迁离并隔离损害区处,创造防御性距离以确保牙齿稳定。这将导致牙槽骨的吸收,以确保种植体的生物学宽度被重新建立。
Berglundh和Lindhe认为种植体周围粘膜最小需要大约3mm宽度,以创建围绕种植体的粘膜屏障;还认为种植体周围牙槽骨会发生吸收以获得最小尺寸软组织附着于种植体。这同时也提示当软组织高度不足时,牙槽骨可能通过改建吸收来获取空间,达到建立生物学封闭的目的,而正是这个封闭将牙槽骨隔离开口腔组织并保护起来。
有报道称重复拆卸安装基台后,最冠部的种植体周围软组织附着定位稍稍偏向种植体基桩界面顶端。它解释重复拆装基台可能对软组织造成损伤,而他们所观察到的牙槽骨的吸收可能是软组织尝试建立附着于稳定的种植体表面的合适的粘膜屏障。此外,Berglundh和Lindhe报道当故意将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弄薄(2mm或更少时),可以观察到更多牙槽骨丧失。这也支持上面那个结论即种植体周围粘膜需要有最小约3mm厚度及机体一直有重新获得这个软组织最小值的倾向。
上面文献及Waerhaug也报道,两段式种植体冠部周围牙槽骨的改建过程以及随后生物学宽度的形成、软组织对种植体的附着等,似乎与牙周围的软组织所起的屏障功能相似。
许多研究指出细菌定值在微间隙是主要的慢性刺激生物学宽度的原因。这种刺激引起了种植体生物学宽度以牙槽骨冠部吸收为代价向根方移动。
三:平台转移概念、发现、介绍
平台转换是指当修复基台的直径缩窄面小于种植体的直径时,修复基台边缘将止于种植体顶部平台边缘的内侧而不是与其边缘对齐。
1991年3i公司开发了宽颈的直径为5mm和6mm的种植体及相同尺寸即直径为5mm和6mm的修复平台。由于这些大直径的种植体有更大的表面积,本想当骨高度受限时植入短种植体时利用它们获得更大的骨种植体接触面积,比如在上颌窦下种植及下牙槽神经管之上种植。用于增加骨种植体接触面积的宽颈种植体也同时增加了在骨质较差区获得初步稳定性的可能。这些宽颈种植体原本主要想用于当直径3.75mm标准种植体结合不佳或尝试用于在骨质较差区域提高种植体的最初稳定性。当宽颈种植体发布的时候,没有相似尺寸的相配 修复部件,因此大多数最初植入的宽颈种植体都采用4.1mm的标准种植基台修复了。然而,当时没有相应配套的宽颈修复配件,种植体及上部修复配件尺寸不配造成0.45mm(4.1mm与5.0mm)或0.95mm(4.1mm与6.0mm)水平向周长不同。5年后偶然观察到没有在使用平台转移的种植病例发现典型的骨吸收。
种植体修复一年后冠部牙槽骨重新定位在大约距种植体基桩界面冠向1.5mm处或在第一根螺纹处已经被作为种成功的标准之一。重要的是,文献所描述的修复后牙槽骨的位置定位是建立在同等规格种植体基桩基础之上(即基台配件、种植体封闭面直径相配)。如同Ericsson及Abrahamsson所指出过的,这种尺寸相配种植体及基台使基台炎性细胞渗入区位于种植体基桩界面的外边缘,而且通过基台连接手术使基台炎性细胞渗入区与牙槽骨直接接触。而两者的密切接触或许可以部分解释暴露的和修复的二段式种植体周围,生物学和影像学上观察到的牙槽骨丧失情况。
Lazzara和Porter提出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主要是使用平台转移技术后使种植体基桩结合界面向内移动的同时也使使炎性细胞渗入向内并局限于90度的范围之内,并远离了邻近的齿槽骨,这样就使围绕冠向骨组织的改建得到限制。
也有报道称齿槽骨吸收减少也与其它一些商业化的种植体设计如种植体冠部的螺纹路、连接设计、咬合设计及联合情况等有关。
研究已证实,二段式种植体顶部的生物封闭需要最小约3mm的软组织,而且为了给软组织附着创造足够空间,牙槽骨也会发生吸收。此外,多名学者在组织学切片中发现牙槽骨总是被约1mm宽的健康连接组织与基台炎性渗入区分隔开。
种植体基桩界面向内水平重新定位似乎会造成两个结果:第一,由于暴露的种植体表面积增大,牙槽骨吸收减少,不需为软组织附着创造最小种植体面积。第二,由于种植体基桩界面被向内定位并与种植体外边缘与近骨组织隔开,被Erisson及Abrahamsson提过的基台炎性渗入对周围组织的影响更小。这样基台炎性渗入对周围骨组织吸收影响会减低。更进一步的,平台转换后重新定位基台炎性渗入区离牙槽骨更远位置,使炎症的渗出局限于大约小于90度的区域,而不是小于180度直接暴露于周围软硬组织。这样暴露减少、局限化的平台转移后的基台炎性渗入区会对周围骨及软组织产生更少的炎症反应。
网上免费问医生
发表于: 15:55
谷志远大夫的信息
网上咨询谷志远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谷志远大夫提问
谷志远的咨询范围:
口腔种植修复及颞下颌关节疾病的诊治等
谷志远主治疾病知识介绍
口腔种植中心好评科室当前位置: >
【组图】最近的研究有·(∩_∩)据说父母教育程度更多影响儿子口腔健康!时间: 17:34:28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mp
原标题:最近的研究有·(∩_∩)据说父母教育程度更多影响儿子口腔健康!
  父母教育程度更多影响儿子口腔健康
  日本的一项研究显示,父母教育程度和成年男性的口腔健康状况相关。对男性而言,母亲教育程度比父亲教育程度对其的影响更大。该论文于日在线发表于《社区牙科与口腔流行病学》(Community Dent Oral Epidemiol)杂志。
  研究人员对年龄在25~50岁之间的社区成年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共有4385名受访者参与并完成调查。通过自我评价口腔健康来评估其当前的口腔健康状况。校正受访者自身教育水平、当前收入和童年经济状况等因素后,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其父亲或母亲的教育程度与其当前口腔健康的关系。
  结果为,受访者中有29.7%的男性和23%的女性认为自己的口腔健康状况一般或较差。在男性受访者中,校正其他社会经济因素后,父亲和母亲的教育程度均和他们的口腔健康显著相关。同时将父亲和母亲的教育情况加入到回归模型中后,仅母亲的教育程度与受访者口腔健康存在显著相关性;与母亲教育水平为大学或以上者相比,母亲教育水平为初中的男性,在口腔健康差上有显著的高比值比(1.9,95%可信区间1.13~3.18)。在女性受访者中,父亲或母亲的教育程度都与其自身口腔健康状况无相关性;童年和当前的经济状况均与女性的口腔健康状况有相关性。进一步的研究将揭示父母教育状况,尤其是母亲教育程度,对儿子未来生活中口腔健康影响的潜在机制。(张翼飞 编译)
  应尽可能和尽最大的努力去维持每一颗牙齿不脱落
  英国的一项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显示,磨牙根分叉的暴露加倍了其牙周支持治疗10~15年后的脱落风险;然而,大部分磨牙,甚至是根分叉Ⅲ度暴露的磨牙的牙周治疗的效果均较好,提示应尽可能和尽最大的努力去维持每一颗牙齿不脱落。该研究于日在线发表于《临床牙周病学杂志》(J Clin Periodontol)。
  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首次诊断根分叉暴露的磨牙的缺失风险。研究人员在Ovid Medline、Embase、LILACS和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中进行了系统文献搜索,文献包括至少3年的纵向研究,测量指标包括根分叉和缺牙情况。
  结果为,最初搜索到1207篇文献,最后总共21篇文献纳入本研究。在随访10年期的研究中,根分叉暴露后经过牙周维护治疗的失牙相对风险为1.46(95%可信区间为0.99~2.15,P=0.06),在随访10~15年的研究中,相对风险为2.21(95%可信区间为1.79~2.74,P<0.0001)。Ⅱ度和Ⅲ度根分叉病变的磨牙的缺牙风险是逐渐增加的。当然还需要长期的患者报告的结局研究来支持这一结论。(丁婷婷 编译)
  女性TMD患者与颈部痛感相关
  巴西一项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女性颞下颌关节紊乱(TMD)患者在颈部存在痛感调节的改变(尤其是对冷刺激),同时其颈部疼痛及功能障碍的症状更多见。这些发现增强了颞下颌关节紊乱与颈部疼痛间关系的证据。该论文日在线发表于《口腔康复杂志》(J Oral Rehabil)。
  研究纳入依据颞下颌关节紊乱研究诊断标准已被准确诊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的女性患者20例,以及20名年龄匹配的对照受试者,研究者对受试者的颈部疼痛和功能障碍进行调查访问(NDI问卷)。由一名不知情的评估者对受试者的眶周、咬肌、后颈部及前臂腹侧等几个部位进行冷热刺激的热痛觉阈值判断。运用t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比较(α 为0.05)。
  结果为,与对照组相比,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自述所有部位在冷刺激下产生痛感的温度更高(P<0.05),以及上述患者的右眼眶周在热刺激时有痛感的温度更低(P<0.05)。自述有颈部疼痛及功能障碍等症状者在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组中更多见(P<0.05)。(张翼飞 编译)
  去除根管内氢氧化钙,被动超声冲洗更有效
  德国一项研究显示,目前还没有冲洗措施能完全去除根管内氢氧化钙。被动超声冲洗(PUI)是最有效的活化方法,冲洗剂用量增加可以提高清除效率。该论文日在线发表于《牙体牙髓病学杂志》(J Endod)。
  研究者将130颗的笔直单根管人离体牙进行根管预备。120颗以氢氧化钙及牙胶尖充填,另外10颗仅充填牙胶尖作为阴性对照。存储后,将离体牙随机分为12组(n=10),取出牙胶尖,氢氧化钙用不同用量(0、0.5、1、2、4或8 ml)的冲洗剂去除,或用2或4 ml的机械活化剂活化后,用根管锉(Instr)、根管刷(CB)或被动超声冲洗机(PUI)去除。冲洗剂由改良的40%柠檬酸加3%氢氧化钠制备而成。残留氢氧化钙运用闪烁光谱法检测。
  结果为冲洗剂的增加显著减少了残留氢氧化钙量:0 ml(98.5%)、 0.5 ml (21.7%)、 1 ml(16.5%)、2 ml(12.9%)、4 ml(8.7%)、8 ml(5.0%)、 阴性对照(0.0%)。活化剂使残留氢氧化钙量减少:2 ml活化剂使用 Instr 残留为12.0%,使用CB为11.7%,使用PUI为9.1%;4 ml活化剂使用 Instr为8.5%, CB为7.4%,PUI为6.2%,其中PUI结果与其他方法有显著差异。(张翼飞 编译)
  生物型并不影响牙槽骨厚度
  意大利的一项研究显示,生物型不是决定牙槽骨厚度的主要因素,其他因素,如牙齿扭转、性别、年龄和吸烟习惯等,会影响牙槽骨厚度。该研究日在线发表于《牙周病学杂志》(J Periodont)。
  该研共纳入了100例全身健康,需进行后牙区手术的患者。第一组为薄生物型,第二组为厚生物型,每组各50例患者。评价其下前牙区拥挤情况,并记录磨牙和尖牙关系、正畸史、下前牙的牙龈退缩(GR)和角化龈宽度(KBT)。使用CT测量前牙颊侧正中层面上釉牙骨质界到骨嵴顶的距离(CEJ-BC)、牙齿扭转、唇侧牙槽骨厚度和基骨厚度、距根尖5 mm及10 mm处的牙槽骨厚度。
  结果显示,平均牙槽骨厚度为右下3处6.66 mm(SD=1.46)至右下1为4.51 mm(SD=1.01);平均基骨厚度为左下3处8.9 mm(SD=2.06)至左下1为8.2 mm(SD=2.06);距根尖5 mm处平均牙槽骨厚度为右下1处11.94 mm(SD=2.96 mm)至左下3为10.47 mm(SD=2.22);距根尖10 mm处牙槽骨平均厚度为右下1处13.75 mm(SD=2.79),右下3为11.08 mm(SD=2.53)。不同生物型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多元线性回归表明,牙齿扭转、年龄和抽烟习惯是骨厚度的预测因素;男性是牙槽骨厚度的正向预测因素。既往正畸可能造成大于5 mm的牙槽骨减少。(索超 编译)
  种植同期行GBR,颊侧软组织高度更佳
  瑞士一项研究显示,与种植体植入同期未行引导骨再生(GBR)者相比,种植体植入同期行GBR可获得更好的颊侧软组织高度。基台连接均可提高两组的黏膜边缘高点。但较之基台连接,GBR手术更有利于获得较好的黏膜外形。该论文日发表于《临床口腔种植研究》(Clin Oral Implants Res)杂志。
  研究纳入28例拔牙位点植入单颗种植体的患者,植入时间与拔牙时间不少于4个月。其中18枚种植体均为自身牙槽骨包绕,未行骨提升术。另外10个种植位点,因骨缺损及薄骨板均植入了无机牛骨,并以胶原蛋白膜覆盖。种植体植入3个月基台连接前、6个月上部冠修复后的即刻及1年和3年时亦取口腔印模。
  结果为,研究者选择患者黏膜边缘根方1 mm、2 mm位置进行测量,基线至6个月时,未行GBR位点颊侧正中黏膜水平高度的变化分别为0.65&0.74 mm、0.55&0.56 mm,GBR组对应值为1.92&0.87 mm、1.76&0.70 mm(P<0.05)。基线至1年时,未行GBR组对应值为0.81&0.6 mm、0.60&0.55 mm, GBR组对应值为1.81&0.86 mm、1.37&0.62 mm(P&0.05)。基线至6个月时,测量种植位点黏膜边缘向冠方的移动值,未行GBR组为0.16&0.49 mm,GBR组为0.82&0.65 mm(P&0.05)。基线至1年时,测量黏膜边缘的垂直高度变化值,未行GBR组为0.64&0.54 mm,GBR组为1.17&0.53 mm(P&0.05)。种植体植入后1年至3年期间,黏膜高点保持稳定。(郭玉娇 编译)
  唇侧垂直骨缺损超过5 mm,即刻种植、延期种植效果相当
  荷兰的一项研究显示,当唇侧垂直骨缺损>5 mm时,即刻种植联合延期修复对于牙槽骨的保存效果与延期种植联合延期修复相当。该研究日在线发表于《牙周病学杂志》(J Periodont)。
  该研共纳入了40例需在前牙区拔牙和种植修复的患者,随机接受即刻种植(n=20)或延期种植(n=20)手术。愈合3个月后进行二期手术和临时修复。带入最终修复体后1个月和1年时进行随访。该研究可以发现唇侧牙槽骨>0.9 mm的区别。同时评价了唇侧牙槽骨厚度,软组织参数,美学指数和患者满意度。
  结果显示,戴冠1年后,即刻种植组,唇侧牙槽骨的缺失近中为0.49&0.46 mm,远中为0.49&0.46 mm;延期种植组,分别为0.45&0.41 mm和0.68&0.64 mm,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两组间的平均值同样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其他的结果也没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索超 编译)
  种植位点颊侧,黏膜厚度与骨厚度负相关
  德国一项研究显示,在黏膜下钛种植体愈合过程中,种植位点颊侧的水平黏膜厚度(MT)和骨厚度(BT)值存在负相关。颊侧骨板缺如时骨厚度(MT)最明显。该论文日发表于《临床口腔种植研究》(Clin Oral Implants Res)杂志。
  研究者在福克斯猎犬慢性型侧方牙槽嵴缺损区植入两段式钛种植体,其导致的前庭骨开裂临床不予治疗。在黏膜下愈合时间达2周及8周时,对切取的组织块行组织形态测量研究,即MT、骨厚度(BT)及余留骨缺损的长度。
  结果为,黏膜下愈合2周(R2=0.22,B=-0.37, P<0.0001)及8周(R2=0.37, B=-0.45, P & 0.001)时,前庭MT和BT值存在显著负相关性。(郭玉娇 编译)
  (来自“《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第101期、102期新闻版)
  ★转载请获本公众平台许可
  “发现口腔人的精彩,满足口腔人的需要!”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
Copyright &
2001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部分信息转载于其他网站,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 邮箱:(#换成@)
苏ICP备号-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体软组织损伤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