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想,人类会在信仰中突出纳米机器人让人类永生的形象,并给予崇拜吗

与机器人的社交(社交系列文章之三) - 知乎专栏
你正在使用一个过时的浏览器。请以查看此页面。
{"debug":false,"apiRoot":"","paySDK":"/api/js","wechatConfigAPI":"/api/wechat/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
{"database":{"Post":{"":{"title":"与机器人的社交(社交系列文章之三)","author":"yang-zheng-91","content":"未来,人与机器人的社交会以多种形式出现(其实现在已经有很多):客户服务,淘宝、银行、运营商,机器人已经承担了很多重复、简单的客户咨询,例如想要查询话费余额,只需要发送短息“余额”两个字到10086,这在移动互联网之前的年代是非常便利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成了很多服务机器人的入口,可以查询信用卡额度等,省去了安装大量使用频率极低的APP的麻烦;对于企业来说,既保证了服务质量,又可以减少人力的投入,随着技术的进步,机器人可以服务的场景会更加丰富,咨询服务会越来越多由机器人完成;虚拟偶像,流行文化中的偶像与粉丝关系一般是单向的,并没有足够多的互动,后来日本一个大叔发明了“可以面对面的偶像”,即AKB48,虽然互动依然很有限,但是已经产生了颠覆性的效果,中国也有大量的复制,如SNH48和TFBoys等,如果让一个足够相似的机器人为所有粉丝提供一对一的互动呢?更加亲密的关系,更多的情感投入,更加全面的“偶像养成体验”,一定又是一次巨大的颠覆;真·虚拟偶像,初音这样的真正虚拟的偶像也有大量的粉丝,如果初音能够每天陪着自己聊天,记住自己的姓名、喜好,甚至在生日的时候送上祝福,大量宅男要幸福死;机器人朋友,虽然我们都有很多朋友,但是还会感到寂寞,例如人们总是有些事情不方便向熟人说、不想向陌生人说,有情感的机器人会成为很好的朋友;高自由度、沉浸式游戏中的NPC,目前游戏中的NPC只能提供极其有限的互动,依然能够引起玩家的情感体验,那么如果游戏中的NPC有了足够复杂、拟人的互动能力,加上沉浸式的游戏设计,一定会把游戏体验大幅提升;文学、动漫、电影、电视剧中的主角机器人,带来更多的参与感和情感体验;虚拟女友、男友,配上VR技术。。。。“偶像”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可以每天陪着你聊天,想想都激动(图片来自网络)我们会与机器人建立怎样的关系呢?这些关系又会如何影响我们?这方面的学术研究还比较缺乏,毕竟在真正出现足够智能的机器人前,我们很难得到足够客观的数据,或设计实验去研究。下面我们就结合有限的学术文献和我自己的想法来聊一聊吧。人与机器人的社交有哪些特点?人与机器人会建立怎样的关系,很多科幻作品中讨论过,例如最近比较火的《西部世界》,很久之前的《我,机器人》、《黑客帝国》等,这些作品为了使剧情更加紧张,往往创造了比较极端的矛盾,而且大多把重点放在机器人在获取自我意识、产生独立诉求时带来的威胁、从属关系的变化上,这和我们今天讨论的主旨关系不大,所以暂时不去想这么遥远的事情,只从人类的心理和社交关系的角度来探讨。人与机器人的社交关系分类和影响因素:前面写过一篇文章,介绍了拟人化理论(anthropomorphism),人类很倾向于将物体、动物拟人化,我比较相信,随着机器人越来越接近通过图灵测试的水平——人类难以分辨对方是人还是机器人,即使在知道对方是机器人的情况下,人们也会不自觉地以对待真人的方式与机器人交流。虽然缺乏人对真实机器人情感的例子,但是从人们对其他类别的虚拟角色的态度中,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启发:人们会对初音这样的虚拟角色投入大量的情感,甚至产生爱慕;很多游戏玩家都被NPC的人格或命运触动过,虽然我没玩过仙剑,但是我听说过不止一个人为赵灵儿哭过;小说、影视、漫画等艺术作品中的虚拟角色几乎可以诱发观众产生几乎所有对于真实人类的情感,从厌恶到崇拜,从憎恨到爱慕,从冷漠到怜悯,所需的只是通过细节、情节塑造有说服力的角色;如果NPC可以让人感动,机器人更加可以(图片来自网络)因此可以推测,对于机器人,人们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共情、尊重、敬佩、认同等情感,这些情感的产生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是机器人自身的特征,尤其是拟人的程度,现在最大的障碍还是技术不足以让机器人“表现得”足够智能,人对弱智的机器人是没有什么耐心的,而越是像人则会得到越多的尊重;另一方面是环境,就算可以做到绝对拟人,在特定的环境下机器人仍然不会得到足够的尊重,例如《西部世界》这样一个设定为专供人类发泄的场景:机器人的特征(拟人程度):外观行为语言情绪反应性格人格所处环境和情景的设定:机器人的背景故事互动所处的环境设定互动所处的情景设定根据人们对机器人的接受程度、尊重程度从低到高,粗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等级:非人:这时候机器人是玩偶,玩具,是由一堆零件和代码组成的笨拙的拟人机械;下等人:这时候机器人是奴仆,是从属,作用就是接受命令,存在的价值就是满足人类的所有需求;平等的人:这时候人类开始考虑机器人的权利和意志,同时在社交中不再单方面的索取;(可能的)超越人类的存在:这时候机器人在关系中起到主导作用;我们可以预测,人类与机器人的社交关系,可能会重新经历人类历史中不同种族、信仰、阶层的群体之间的关系发展。(大家可以自己回顾一下历史上欧洲人与非洲黑人、美洲印第安人的关系演变。)而促进这一发展的,是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随着机器人越来越拟人、越来越智能,达到人类的水平,甚至在很多方面超越人类,那么人类对于机器人的接受程度和尊重程度会逐渐从低到高发展,甚至真正出现对机器人的崇拜和敬畏——当然这种未来是大多数人不想见到的。我们现在正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度,或者第二阶段早期。随着情节发展、情景的变化,西部世界中的机器人在第1、2、3阶段之间快速切换,在这个host身上,甚至进化到了第四阶段。图片来自网络。人与机器人的交流,会带来哪些影响?与机器人的交流会更加容易、更多激励之前提到过网络社交的优势,例如对后果顾虑的减少、较小的压力和抑制等,而在与机器人的交流中,这些优势甚至将超过网络社交。至少在目前看来,机器人对人类会百依百顺,而且比之前提到的网络社交更加无需考虑后果,所以在交流中,人类也不需要刻意顾及机器人的情感,不需要在意社交准则而抑制自己的言语和行为,生气时可以立刻咒骂,饥渴时可以随意调戏,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我们与机器人交流会非常“直接”,不加修饰地展示自己此刻最真实的反应和想法,这种交流显然会更“爽”。而机器人则会对人类百般讨好,不断给予各种社交激励——产品设计的准则就是如此,无条件的关注,耐心的倾听,贴心的关怀,热烈的尊重和爱慕,绝对的顺从等,这些无论在现实社交还是网络社交中都较难获得的激励,可以通过机器人随意得到。不仅是态度上,机器人甚至可以满足我们对理想交流伙伴的各种幻想,它们可以非常博学(背下整个wikipedia)、非常幽默(会讲世界上所有的笑话)、非常善解人意(根据大数据,快速猜出你的心思)、为你排忧解难(只要你遇到的问题是互联网上出现过的)、随叫随到(24*7秒回你的信息)。。。。。以上,根据我们对人类心理的认识,几乎可以肯定,与机器人的交流是会快速“成瘾”的。那么,出现了两个我也不知道答案的问题,请大家一起思考:人们会把与机器人交流的方式带到与人交流中吗?人们与机器人交流频繁之后,还会愿意“忍受”现实社交中的压力和挫败感吗?","updated":"T08:51:33.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5,"collapsedCount":0,"likeCount":59,"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lastestTipjarors":[],"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titleImage":"/v2-39aab78a1c1ab037c4a973e_r.jpg","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reviewers":[],"topics":[{"url":"/topic/","id":"","name":"心理"},{"url":"/topic/","id":"","name":"社交产品"}],"adminClosedComment":false,"titleImageSize":{"width":479,"height":300},"href":"/api/posts/","excerptTitle":"","column":{"slug":"jimyoung","name":"人心理的那些事儿"},"tipjarState":"activated","tipjarTagLine":"真诚赞赏,手留余香","sourceUrl":"","pageCommentsCount":15,"tipjarorCount":0,"snapshotUrl":"","publishedTime":"T16:51:33+08:00","url":"/p/","lastestLikers":[{"profileUrl":"/people/a-a-a-a-a-a-18-82","bio":"","hash":"95cdcf6c0ba03a2dde492fe1","uid":931300,"isOrg":false,"description":"","isOrgWhiteList":false,"slug":"a-a-a-a-a-a-18-82","avatar":{"id":"v2-25ffdcb3c2cd8f1c19d48f","template":"/{id}_{size}.jpg"},"name":"啊啊啊啊啊啊"},{"profileUrl":"/people/longlong8284","bio":null,"hash":"44e81ed2ec122d11c2cca87edc37daa8","uid":736900,"isOrg":false,"description":"","isOrgWhiteList":false,"slug":"longlong8284","avatar":{"id":"da8e974dc","template":"/{id}_{size}.jpg"},"name":"longlong8284"},{"profileUrl":"/people/hou-zhi-shi","bio":"勤奋丶好学的小学生","hash":"0bc93bcaacc3c98f3bc6b12","uid":484500,"isOrg":false,"description":"","isOrgWhiteList":false,"slug":"hou-zhi-shi","avatar":{"id":"c1db86feeeb7bcc0546a5","template":"/{id}_{size}.jpg"},"name":"Shadow007"},{"profileUrl":"/people/ping-guo-de-na-yiban","bio":"规律性失眠/EE/业余产品","hash":"810f686ee5c634cc26acee","uid":32,"isOrg":false,"description":"","isOrgWhiteList":false,"slug":"ping-guo-de-na-yiban","avatar":{"id":"v2-ab70f5e917ab1da2ce8a8643","template":"/{id}_{size}.jpg"},"name":"查尔斯剪了个中分"},{"profileUrl":"/people/lucy-lucy-53-61","bio":"未知恐惧症···","hash":"b56dc29fe12bcbb466dc4cb","uid":00,"isOrg":false,"description":"码字的","isOrgWhiteList":false,"slug":"lucy-lucy-53-61","avatar":{"id":"v2-0fd025834bff51afe8560f","template":"/{id}_{size}.jpg"},"name":"Lucy Lucy"}],"summary":"未来,人与机器人的社交会以多种形式出现(其实现在已经有很多): 客户服务,淘宝、银行、运营商,机器人已经承担了很多重复、简单的客户咨询,例如想要查询话费余额,只需要发送短息“余额”两个字到10086,这在移动互联网之前的年代是非常便利的,移动互…","reviewingCommentsCount":0,"meta":{"previous":{"isTitleImageFullScreen":true,"rating":"none","titleImage":"/v2-cf845a13b8ab6b7d2d67da18a30fe386_r.png","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topics":[{"url":"/topic/","id":"","name":"心理"},{"url":"/topic/","id":"","name":"网络社交"},{"url":"/topic/","id":"","name":"社交网络"}],"adminClosedComment":false,"href":"/api/posts/","excerptTitle":"","author":{"profileUrl":"/people/yang-zheng-91","bio":"心理学,用户研究","hash":"40e7c906f413e75bdd6e291e7436588a","uid":32,"isOrg":false,"description":"欲知本味","isOrgWhiteList":false,"slug":"yang-zheng-91","avatar":{"id":"247e1c7c07dcc15e56d4e2","template":"/{id}_{size}.jpg"},"name":"杨铮"},"column":{"slug":"jimyoung","name":"人心理的那些事儿"},"content":"社交网络出现这么多年,尤其是移动化之后,早就成为了人们社交的重要部分。我们沉迷网络社交,利用网络社交,同时被网络社交改变。网络社交有哪些特点?(网络社交发展了这么多年,分类太多太复杂,SNS、IM、陌生人社交、熟人社交、文字、视频、音频等等等,每种类别的特点不尽相同,下面列出的每一条并非适用于所有的网络社交类别——为了严谨,特此说明)远距离:社交不再局限于现实中的同时同地,让原本没有可能认识人可以交流,有更大的几率找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也能让更多有共同追求的人聚到一起,形成虚拟社区、圈子;同时,已有的社交关系也比较容易维护,毕业后天南海北的同学还能在班级群里相互吐槽;非面对面,无视觉、声音等:首先,降低了社交的效率,因为视觉、听觉等线索在现实社交中传递的信息量是巨大的,这些线索的确实对我们的沟通效率影响有多大,想想我们远程会议的效率就知道了,尤其是只靠文字的情况下;其次,非面对面也降低了社交的压力和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抑制,眼神、表情、语调这些能传递非言语信息的线索,都能对人们造成一定的压力和顾虑,所以很多男性只会用微信(几年前是短信)撩妹、表白,当面会紧张地说不出话;另外,非面对面还让欺骗、伪装变得更加容易,撒谎不再需要演技;异步交流:异步交流是指大部分网络社交不像面对面的交流那么实时,大多情况下,现实的对话中必须在几秒钟之内做出反应,否则就会有些奇怪,而即使在微信这样所谓instant message的工具上,对话双方也可以接受较长时间的交流间隔,更别说微博、论坛这样的社交工具了;这会让人有更多的时间组织自己的语言,更加容易控制交流的节奏,从而减少交流中的紧张和压力;匿名性:尤其是网络社交出现的早期,匿名社交是主流,也是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因为匿名,所以可以丢掉自己的社会身份,揭下平时的面具,“在网络上,没人知道你是条狗”,所以可以按照想象重新塑造自己;去个体化:去个体化原本是指人们在群体中会减少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当一个人脱离了自己的原有身份,就会出现一系列后果,减少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和抑制,做出一些违反社会准则的行为等,例如各种群体事件的发生;而在社交网络上,因为匿名性的存在,也可以普遍看到去个体化的现象,具体请看网易评论区;一对多:现实中的社交,大多交流情景中对象数量不多,我们很少有机会将自己的信息传递给成百上千人,而在社交网络中却很容易,你失恋了发个朋友圈,马上有几百个人知道,信息传递效率提升了,人们可以更多互相了解(虽然这种了解会非常片面);去中心化:因为社交网络的一对多、信息容易传播,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中心,每个人都不再被动接受信息,掌握话语权的不再是少量“中心”,而是群体,群体有自己的“想法”和“个性”,所以信息的传播不再仅仅受到少量权贵影响,而会体现群体的意志;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虽然说在这些年发展起来的熟人社交中,减少了因为匿名而产生的各种问题,但是仍然存在对自己的不真实反映——我们展示在社交网络中的自己,并不够全面和客观,我们总是展示自己想要塑造的形象,挑选和美化出符合这种形象的生活和想法展示在社交网络上,例如旅游、加班、特定类型的文章、美食、善举等等。因为熟人网络社交是现实生活的延伸,所以我们有更大的动机去维护自己的形象,同时,网络社交上面进行印象管理要比在现实中容易得多。所以我们在朋友圈中看到的朋友们总是幸福、向上、生活滋润、工作努力、思想深刻,就连颜值都有大幅提升;或者,如果我们能够抽离出来看自己发的朋友圈,也一定要羡慕和佩服自己,不信自己打开手机看看。恰好看到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综合以上的网络社交特征,大家现在应该可以更好地理解这种现象了。另外:Contagious从另一个角度描述社交网络——什么样的信息更容易传播,可以看看我之前整理的一篇读书笔记:Contagious是一本好书,建议大家都读读,即使不是从业人员,看过之后可以解释很多生活中的现象;为什么有些文章能迅速在朋友圈刷屏,例如咪蒙,例如前几天的罗一笑事件;网络社交带来了哪些变化,产生了哪些影响?总结以上那些网络社交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他给我们的社会、文化、个人带带来了哪些变化和影响;更容易的自我表露和建立亲密关系,因为非面对面和异步交流等特征,自我表露变得更加容易,这对帮助我们快速建立亲密关系很有帮助,这就是为什么网恋一般发展非常迅速;更低成本的社交,“保持联系”从未如此简单,尤其是远距离的关系维护;同时,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社交低成本的获得社交激励:关注,关心,尊敬,认同,赞扬,羡慕。。。。;更加容易维系关系,更加容易获取激励,因此也更加容易沉迷;我们越来越重视网络社交中的关系和互动,我们曾经都很在乎自己的在人人网上的好友数、微博上的粉丝数,现在看到微信朋友圈和知乎上的红点也会很高兴。一些人为获得这些“激励”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心思,自拍(selfie)成了世界各国的流行文化,而我也不知不觉在知乎上写了好几万字的答案。我们要承认,网络社交是会“上瘾”的。社交网络帮助我们维护关系、满足社交需求的同时,也占用了现实社交时间,降低了社交的动力;“出车祸了,抓紧自拍发微博,不然白撞了”,图片来自网络更少的后果和顾虑,向我们展示和放大了我们原本不了解的现实,尤其是陌生人社交,基本不会对现实生活造成影响(直到“人肉”出现),因此就不必再隐藏和修饰自己真实的想法,也可以不在意是否礼貌,什么都可以说,就出现了大量的网络暴力、无脑喷子、极端思想;大家看到这种行为的时候,一定曾疑惑“怎么会有这种人?怎么会有这么多人这样想?”其实这种人一直存在,这些思想在人群中的比例也没有因为网络社交出现而变多,只是被网络社交释放、集中了。之所以我们在生活中没有感觉到:一是因为我们群体不同,每个人都会误以为自己所在群体是主流,都会夸大自己所在群体在社会中的比例(不信可以自己估计一个数,然后看看权威的统计数字),而且群体间的差异比我们想象中大得多,隔阂也大得多,群体间在现实中没有交集,很少互相了解。这也是为什么Trump被“美国主流人群”当笑话一样却最终当选。其次即使周围的人有这样的想法也不会说出来,因为有顾虑,因为有社交准则、社会舆论的压力,我们不好意思对同学说你长得真丑,很多美国白领也不敢在公司说我支持Trump,但是不说不代表没这些想法,网络就是一个可以“自由表达想法”的地方。更小的压力,更少的抑制,这对内向、害羞、有些社交焦虑的人更加重要,可以利用这种方式维护现实中的社交关系,也可以进行社交的练习,慢慢建立信息,但是,也有可能造成对网络的过度依赖,以至于忽略了现实中的社交,例如之前可能有大学生宁可整天刷人人网而不愿意参加班级活动,毕竟,网络上的社交还不能完全替代现实中的社交;更容易的impression management,在社交网络上进行印象管理更加容易,因为你可以精心选择展示哪些信息,并对信息进行修饰,他人也往往不像在现实中有那么多其他信息源去验证这些信息的真实性,例如想在生活中展示“我很漂亮”非常困难(对于一些人根本不可能。。。),而在社交网络上你只需要下载能把包子褶儿都给磨掉的美图神器就可以了;在现实中,想要塑造“思想深刻”这样的形象,只会被少量比较亲近的人了解到,而在网络社交中,可以通过发表一些状态、文章,或者转载一些小众内容来实现;这当然也会给人带来困扰,每天看到别人如此光鲜,难免会稍稍怀疑自己的人生吧,根据2012年的一个心理学研究,Facebook会让人产生嫉妒等负面情绪,因为upward comparison。论文链接:更容易找到趣味相投的圈子,并形成有一定认同感的小社区、亚文化群体,例如二次元、各种明星的狂热粉丝。在现实中他们可能很难找到共鸣,无法得到理解,这会使他们更加珍惜网络社交中的群体归属感,坚定自己的兴趣不被周围的世界同化,也可能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在网络社交中,进而减少现实中的社交;庞大粉丝群体通过网络组织,他们为明星做出的支持(应援活动)堪称“奇观”图片来自网络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网络社交对于人们的心理健康是有一定的益处的,毕竟网络社交也是社交,尤其是工具高度发达、渗透率足够高、熟人社交比较成熟的情况下,可以起到现实社交的补充甚至替代作用,人们能够通过网络来建立新关系,巩固已有关系,减少孤独感,获得社会支持,尤其对于在现实中社交能力较弱、容易紧张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但是,网络社交的深度一般还难以达到现实社交的水平,因此过于依赖网络以至于影响了现实社交,可能是得不偿失;对社会的影响:网络社交对整个社会也有各种深入的影响,只不过我们因为已经慢慢习惯了而难以觉察到,其实可以找到很多例子:我们买什么东西、去哪家餐厅吃饭、看什么电影,去什么地方旅游,各种决策越来越多收到网络社交的影响;社交网络甚至推动了一些国家的革命;谣言、八卦、成功学、软文,各种利用人性弱点牟利的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亚文化群体兴盛,很多我们没有听说过的群体都人数众多、组织严密、能量巨大;上面说了这么多,网络社交到底是好是坏呢?结论就是:不知道;心理学中有个较小的分支专门研究网络中人类的心理和行为,叫cyber psychology,至今应该也没有定论说网络社交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无论是好是好,总之科技已经给人类的社交带来了深刻的改变。","state":"published","sourceUrl":"","pageCommentsCount":0,"canComment":false,"snapshotUrl":"","slug":,"publishedTime":"T13:19:06+08:00","url":"/p/","title":"网络社交带来的改变(社交系列文章之二)","summary":"社交网络出现这么多年,尤其是移动化之后,早就成为了人们社交的重要部分。 我们沉迷网络社交,利用网络社交,同时被网络社交改变。 网络社交有哪些特点? (网络社交发展了这么多年,分类太多太复杂,SNS、IM、陌生人社交、熟人社交、文字、视频、音频等等…","reviewingCommentsCount":0,"meta":{"previous":null,"next":null},"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sCount":0,"likesCount":0},"next":{"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titleImage":"/v2-febbfab0dcde020b3c1c_r.jpg","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topics":[{"url":"/topic/","id":"","name":"心理"}],"adminClosedComment":false,"href":"/api/posts/","excerptTitle":"","author":{"profileUrl":"/people/yang-zheng-91","bio":"心理学,用户研究","hash":"40e7c906f413e75bdd6e291e7436588a","uid":32,"isOrg":false,"description":"欲知本味","isOrgWhiteList":false,"slug":"yang-zheng-91","avatar":{"id":"247e1c7c07dcc15e56d4e2","template":"/{id}_{size}.jpg"},"name":"杨铮"},"column":{"slug":"jimyoung","name":"人心理的那些事儿"},"content":"很久没有更新专栏了,想写却又没时间,很纠结,不过看到每天都有新的朋友关注这个专栏,感觉还是有必要找些有意思的东西和大家分享,时间有限,会写的很简短;当我们对一个我们不确定的数字作出估计、猜测时,这个数值会受到我们在此前接受到的数字的显著影响,哪怕我们的理智明知道这两个数字完全没有关系;锚定效应已经反复被实验证实,这些实验结果看起来既让人震惊又可笑,我来简单举两个例子:(就不做严谨的引用了,轻松一点)先让学生说出自己身份证后两位的数字,然后让他们评估某个商品的价值,结果身份证后两位数字较大的学生给出的估值明显高于身份证后两位数字较小的学生;被试首先转动一个数字轮盘,会随机产生10、65两个字,然后让他们估计在联合国中非洲国家的数量比例,结果转到65的被试给出的估计比例明显高于转到10的;锚定效应又一次证明了人类的不理性,即使在明知道两个数字完全没有关系,仅仅因为接连出现,就会对我们的预测产生明显的影响,并且,即使在了解这种影响的存在后,甚至都无法有意识的进行完全消除;锚定的产生机制可能有多种解释,例如首先出现的数字起到了暗示的作用,理智要做的是在给出估计时尽量避免暗示,但是暗示的影响已经产生,能做的只是在其基础上努力进行调节;当我们看到不理性的时候就要警惕了,一定会有一群“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我们的不理性来赚钱;饥饿营销、限购就是一个例子,有一个实验统计了两种促销的效果,相同的商品和折扣价格,一个写着限购12件,一个写着不限购,结果前者的销量是后者的两倍;在购买价格不透明的东西时,卖家在一开始漫天要价其实是个很好的策略,即使买家明知道这个东西不值这么多钱,也会不自觉地以此为基础进行调整,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景区的玉器会标价几百万,虽然你会心想“傻X才花几百万买这个,顶多几千块钱吧”,但实际这个标价已经影响了你,如果之前的标价是几万块,你给的估值可能也就几百块,简单多写两个零,就可能对估值产生了几倍的影响;当然如果你是专家,知道玉器的确切价格只有几十,锚定效应也不会对你产生太大影响;总之,人的不理性是无法完全避免的,希望大家小事可以糊涂,大事还要警惕,别被不相关的数字影响了,砍价的时候就拉下脸来使劲往下砍,考试不会要靠瞎蒙的时候,注意别受前面一道题答案的影响,哈哈哈;","state":"published","sourceUrl":"","pageCommentsCount":0,"canComment":false,"snapshotUrl":"","slug":,"publishedTime":"T09:25:45+08:00","url":"/p/","title":"警惕锚定效应,别被忽悠了","summary":"很久没有更新专栏了,想写却又没时间,很纠结,不过看到每天都有新的朋友关注这个专栏,感觉还是有必要找些有意思的东西和大家分享,时间有限,会写的很简短; 当我们对一个我们不确定的数字作出估计、猜测时,这个数值会受到我们在此前接受到的数字的显著…","reviewingCommentsCount":0,"meta":{"previous":null,"next":null},"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sCount":0,"likesCount":0}},"commentsCount":15,"likesCount":59,"FULLINFO":true}},"User":{"yang-zheng-91":{"isFollowed":false,"name":"杨铮","headline":"欲知本味","avatarUrl":"/247e1c7c07dcc15e56d4e2_s.jpg","isFollowing":false,"type":"people","slug":"yang-zheng-91","bio":"心理学,用户研究","hash":"40e7c906f413e75bdd6e291e7436588a","uid":32,"isOrg":false,"description":"欲知本味","profileUrl":"/people/yang-zheng-91","avatar":{"id":"247e1c7c07dcc15e56d4e2","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badge":{"identity":null,"bestAnswerer":{"topics":[],"description":"优秀回答者"}}}},"Comment":{},"favlists":{}},"me":{},"global":{},"columns":{"jimyoung":{"following":false,"canManage":false,"href":"/api/columns/jimyoung","name":"人心理的那些事儿","creator":{"slug":"yang-zheng-91"},"url":"/jimyoung","slug":"jimyoung","avatar":{"id":"df6a75d3ba576c5242ff","template":"/{id}_{size}.jpeg"}}},"columnPosts":{},"postComments":{},"postReviewComments":{"comments":[],"newComments":[],"hasMore":true},"favlistsByUser":{},"favlistRelations":{},"promotions":{},"env":{"isAppView":false,"appViewConfig":{"content_padding_top":128,"content_padding_bottom":56,"content_padding_left":16,"content_padding_right":16,"title_font_size":22,"body_font_size":16,"is_dark_theme":false,"can_auto_load_image":true,"app_info":"OS=iOS"},"isApp":false},"sy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信仰是为了虚无的人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