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现代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展趋势。

> 问题详情
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悬赏:0&答案豆
提问人:匿名网友
发布时间:
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A.小组活动B.少先队活动C.班级教育活动D.课外活动2A.学科活动B.文学艺术活动C.科技活动D.社会活动
我有更好的答案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
图形验证:
验证码提交中……
找答案会员
享三项特权
找答案会员
享三项特权
找答案会员
享三项特权
选择支付方式:
支付宝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请您不要关闭此页面,支付完成后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恭喜您!升级VIP会员成功
常用邮箱:
用于找回密码
确认密码: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共2篇)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摘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教学过程的结构引起学习动机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篇最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范文,欢迎参阅!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09:56:30 | #1楼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教学的一般任务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 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和审美情趣 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育的民主化
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结果的均等,这就意味着对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学生予以特别照顾
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如办学的自主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等。
教学的原则
直观性 启发性 巩固性 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理论联系实际
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教学过程的结构引起学习动机 巩固知识 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教学的程序备课上课 作业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 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 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目标明确 内容正确 方法得当 表达清晰 气氛热烈
课的结构 组织教学 检查复习 讲授新教材 巩固新教材 布置课外作业等
班主任地位作用 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班级组织的领导者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班主任的管理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2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 是全面发展的教育3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教师职业角色 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 管理者朋友 研究者
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作用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非指导性教学法
学生主体性
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全国化
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学校咨询与辅导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教师的职业专业化条件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是教师胜任教育工作的基础性要求)不断跟新自己的知识常教常新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广义的教育:(目的)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8、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19、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20、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22、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23、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结构是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此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4、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
25、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26、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27、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8、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29、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30、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31、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32、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的作用。
33、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34、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35、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36、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37、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38、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基础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
39、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拓展型课程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40、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
41、地方课程:是盛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可安排必修课,也可开设选修课。
42、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43、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44、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45、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46、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47、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48、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
49、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50、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51、智力:一般指人们的认识的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52、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53、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54、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5、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56、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7、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58、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59、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60、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
61、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62、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63、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64、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65、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66、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
67、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68、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69、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70、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71、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72、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73、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74、分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75、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76、学校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77、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78、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关系到用什么道德规范、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来教育学生的重大问题。
79、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80、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81、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82、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有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83、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84、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
85、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
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86、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87、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88、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89、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90、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
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09:56:01 | #2楼
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简述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1、教育终身化2、教育社会化3、教育生产化4、教育民主化5、教育国际化
6、教育现代化7、教育多元化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观念包含了哪些内容?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它强调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新理念教育下新的教师观与新的学生观
新的教师观:
1、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探究性学习中要建立一个健康、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自主、合作、探究”是课堂的主题
2、教师行为的转变:教师注重的应是学习方法的培养、学习过程的探究,而不是要求学习对知识的死记硬背
3、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课堂教学主要体现三阶段:问题与情境、活动与探索、整理与反思
新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4、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试论当代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课程政策的发展趋势:为了应对变化中的技术、政治、经济、国际内外环境等方面的挑战,大多数国家的课程政策都强调社会协同、经济振兴和个人发展方面的目标;开发既确保核心内容的学习,又为选修学科提供更多机会的课程框架;确认了整体主义的课程取向,强调心智、情感、心理和精神向度的平衡,也强调了儿童中心的、活动本位的教学方式的重要性,促进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的能力,并鼓励自我导向学习;课程开发征求多方意见,对课程实施问题的决策制定倾向于下移到地方和学校一级。
2、课程结构的发展趋势:课程结构从内容本位转向内容本位与能力本位的多样化结合;调整课程结构,吸纳新出现的课程领域;小学和初中阶段诸学科的连续性日益增加。
3、课程实施的发展趋势: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正在被“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所超越;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职业发展是其职业生涯的有机组成成分;在课程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
用日益增加,多媒体的作用日益明显;政府下达的课程要求弹性日益增大;许多国家优先强调增强教师和学校从事持续进行的“校本评定”的能力。
4、课程实施的发展趋势:“目标取向的评价”正在被“过程取向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所超越;许多国家主张运用多种策略对所推行的课程体系进行角度评价;对学生的发展评价是课程评价的有价组成部分。
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学作用
表现在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1、发现问题2、理解表征(问题)3、提出假设(主要形式:启发式、算法式)
4、检验假设(直接检验、间接检验)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1、问题情境与问题表达方式2、联想与原型启发3、定势与功能固着
4、个体的经验水平5、情绪与动机对问题解决的动力和阻力作用
6、个性因素(能力、性格等)的作用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才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知识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和方面作出了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有哪些要求
1、爱国守法2、爱岗敬业3、关爱学生4、教书育人5、为人师表6、终身学习
学习策略的构成
1、认知策略:
复述策略:
a、自觉利用有意识记
b、自觉排除互相干扰
c、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d、多种感观参与识记过程
e、复习形式多样化
f、重点内容下面画线、注释
精细加工策略:想像、口述、总结、做笔记、类比
组织策略: 组块、列提纲、选择要点、概括性
2、元认知策略:
计划策略(设置目标等)
监控策略(自我检查、集中注意力)
调节策略(调整阅读速度、复查等)
3、资源管理策略:
学习环境管理
教学的一般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习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习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简述当代中小学校班级管理的基本内容
1、班级教学管理 2、班级德育管理
3、班级体育卫生和课外活动的管理
4、班级生活指导
简述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和准则
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简述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1、目标明确2、重点突出3、内容正确4、方法得当5、表达清晰6、组织严密
7、课堂气氛热烈
教学过程有哪些特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内容:回帖功能已关闭
相关帖子推荐当前位置: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来源:发布时间:
简答题: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考点归纳]
现代教育制度迅速发展,其主要趋势是: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阅读推荐:
上一篇:下一篇:
热门视频免费听建立现代教育制度的探索-教育体制-论文联盟
您好,游客
背景颜色:
建立现代教育制度的探索
作者:未知
&我国正在进行一系列深化改革,新教育体制的基本框架即将建成,教育制度的创新,特别是建立现代教育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涵盖着现代化教育的建设,而现代化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保障,现代教育制度是现代教育的组成部分,为了探索现代教育制度,有必要了解什么是现代教育与教育现代化。一、社会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1.社会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进步过程世界范围内,对现代化的研究有特征学派、特征学派、科技特征学派、思想学派以及多维综合学派。要准确地把握现代化看来不可专注于某一个角度。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阿·英格尔斯在《从传统人到现代人》一书内也认为,社会现代化是一个体系,是由不同的系统构成的;整个社会结构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社会服务四个基本方面。一个社会是否是现代化的,要用系统的观点从这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我国社会学家司马云杰在《文化社会学》中阐述道:“我们所说的现代化,乃是社会主义形态的一种高度的文明形式,它标志着一个历史时代的全部特征”。总而言之,社会现代化虽然是个综合的社会体系,但它的基础是人的现代化,也就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社会的现代化对现代教育提出一系列新的要求,具体地说,主要有如下十点:(1)实施普及义务教育。英文中在educa-tion(教育)前面所冠的形容词obligatory,其含义为义不容辞的、必须的、义务的。所以这里的义务应当理解为带有强制性的,也就是必须实施接受的意思。义务教育准确的定义为:“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顾明远主编《教育辞典》第1卷,第69页)。1619年诞生于德意志魏玛邦的义务教育,到19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经济发达的国家已普遍实行,尔后义务教育的年限逐渐延长。目前义务教育已成为世界多数国家普遍实行的教育制度,年限一般在5年到12年之间,可见义务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2)建立起现代教育体系。在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之上,构筑起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完整体系。(3)职业教育得到充分的发展,形成以中高等职业教育为主的职业教育体系。(4)成人教育高度发展,终身教育思想逐步取代传统的教育思想,并作为一种教育制度贯穿整个教育体系。(5)教育事业法制化,实现依法兴教、依法治教、依法施教。也就是说,从教育思想到办学、、教学等各个方面都有以教育法律法规为准绳的标准,以教育法制化为手段推进教育现代化。(6)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高等教育走向“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之路,职业教育走教学与生产相结合之路。(7)教学内容丰富而协调,各级各类教育各有侧重地设置由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组成的完整的课程体系。(8)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采用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主要手段的现代声像教学与电子教学。(9)在教育教学管理上,采用现代管理理论与管理制度。(10)形成完整的现代教育理论体系。社会现代化对现代教育提出的十点要求,大多与教育体制相关,特别是前五条的内容,是建立现代教育制度必须解决好的课题。2.教育现代化给现代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教育现代化,一般是指经济与教育相对落后的国家,采取一系列改革与发展政策,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争取达到现代教育水平的过程,以及最终使得教育高度发展,满足本国现代生产、现代科学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实现教育向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先进水平的转化。教育现代化的水准并无一个绝对的尺度。由于教育本身具有较为复杂的属性,如有社会性、生产性、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继承性等等,因而有的教育规律具有世界性,有些规律依附于不同的社会制度。因社会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民族传统等方面的区别,不可能划定全世界统一的教育现代化的标准。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现代化,现阶段可以参照经济中等发达国家教育所达到的教育现代化水准,结合我国物质、观念、制度、传统等若干层面的实际状况,确定教育的具体目标与各个主要项目的内涵,在中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教育现代化。具体地说,教育现代化给现代教育提出如下七点要求:(1)教育思想的现代化。要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树立起现代的教育发展观、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等等,为教育现代化奠定思想基矗。(2)教育目标的现代化。教育要使社会成员具备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现代人所应有的素质。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将是对新思想和新机遇最开放的人。(3)教育结构的现代化。建立起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功能齐全,效益优良,结构优化的终身教育体系。(4)教育管理的现代化。要建立完善教育法规体系,加强管理手段与制度的现代化建设,为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提供法律上与条件上的保障。(5)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学内容反映现代科技文化的最新成果,不断更新教材,建设优秀的教材体系,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条件。(6)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充分利用现代视听工具和信息传播工具进行教学,扩大施教范围,提高教学效果与效率。(7)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方法的现代化。以先进的教育科研方法与教育实验手段,揭示出教育教学规律,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大幅度提高。教育现代化对现代教育的七点要求,涉及建立现代教育制度的思想基储价值观念、管理原则等问题,故必须认真研究,加以解决。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1.教育制度、教育体制、教育机构教育制度与教育体制这两个概念是隶属与包容的关系。教育体制是指教育机构设置及其管理权限与有关制度的总合,而教育制度是指整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教育体制包容教育制度,而教育制度隶属于教育体制。教育体制的改革,其中就包括着教育制度的改革。但是教育制度改革有其自身具有的更深刻的内涵,教育制度的创新必须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为条件。教育机构指的是进行各级各类教育的场所和从事教育管理及研究的机关。教育应当做广义的理解,所以教育机构应当包括:各级各类学校(如中小学、职业学校、高等院校、职校等)、学前教育机构(如托儿所、幼儿园)、校外教育机构(如少年宫、辅导站)、成人教育机构(如职工大学、干部管院、广播电视大学、成人站、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班)、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如国家教委、省市教委等)、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如教科院、教科所、教育教学研究室等)。我国的现代教育制度,就是符合我国国情与现代教育的要求,为实现现代化教育服务的教育机构体系;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我国的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2.现代教育制度的框架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框架可以概括为:坚定正确的教育目标、科学的学制系统、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均权型的领导管理模式、法制化的管理制度、健全的教育科研机构与信息。(1)坚定正确的教育目标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建立的现代教育制度必须贯彻执行国家的这个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是建立现代教育制度的出发点与归宿所在。“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这个双向制约影响链条的中心环节是人的现代化。现代教育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政策规定,都要以这个教育方针为核心。衡量教育制度的质量标准,主要是看它是否有利于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否有利于调动各级政府、教育界乃至社会的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是否有利于促进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坚持这三个有利于的核心,正是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诚如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的“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2)科学的学制系统教育制度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学制系统。学制系统就是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也称学校系统。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形式、教育性质、修业年限、招生对象、培养目标以及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衔接与沟通关系。现代教育制度建设,要求建立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及包含各级成人学历教育在内的完善的学校教育制度。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实现保障适龄儿童与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因此适龄儿童与少年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的社会组织和个人,要保证适龄儿童与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同时还实行制订一系列与学制相配套的完善的制度,如国家考试制度、学生证书制度、学位制度,以及扫除文盲的教育工作与教育督导、教育评估制度。这些内容既是教育法的规定,也是建立科学的学制的基本要求。(3)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教育法》第十一条明确指出:“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不仅是一种教育思想,也应作为教育制度统摄各级各类教育形成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这正是现代教育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建立现代教育制度,要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除实施上述的学校教育制度外,还应实施一系列非正规教育。正规教育一般指的是学校教育。与之相对应的非正规教育,主要指的是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馆、体育馆(场)等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与历史文化古迹和革命纪念馆(地),以及广播、电视台(站)等大众宣传媒介形式,向社会公民有组织实施的教育。值得提出的是,我国80年代初期诞生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就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一种非正规教育形式。实践证明,这是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投资少效益大的新制度、新形式。非正规教育可以包容在广义的社会教育之内。社会教育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必将得到高度发展。社会教育中的社区教育同社区建设的结合,是教育与社会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形式。城市与农村将逐步形成“中心城市一县一乡(镇)”为基本形式的网状社会教育结构。这些都是建立现代教育制度值得探索的问题。非正规教育与社会教育为社会公民提供了与工作、生活密切的广袤的学习空间与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它具有实用性、直接性、现实性与灵活性,并且具有与个人的需求和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特点,因此是建立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再说学校教育制度在终身教育思想统摄下,要进行一系列变革。用终身教育的观念运行教育,教育不再只是人生前一个阶段的事情,而要贯穿于整个人生。终身教育思想用最简单的话概括,可以说是使一个在需要接受某种教育的时候,能够受到以恰当的方式和内容给予的最有效的教育。这样,教育就不必也不可能全部集中于人的年轻时代,必须在人的一生中分散地进行。相应地,对每一个人来说,不仅是有机会接受终身教育,而且还应当主动地要求接受终身教育。为此,学校教育就为实施终身教育或使社会公民从事终身学习创造条件。这其中包括属于认识能力的智力因素条件与属于志趣、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条件,特别是应具有的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掌握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否则,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就是一句空话,无法得以实现。学校教育的课程内容、教育方法,要相应地进行调适,重点是突出教育的个性化、多样化、创造性、教学的双向交流等。仅此还不够,各级各类学校都应向社区乃至整个社会开放,学校的设施如教室、图书馆、实验室、体育场馆等可为成人提供服务,还应开讲座、搞培训、办函授,采取多种形式发挥终身教育机构的作用。终身教育体系,大致来说,包括作为准备教育的学校教育与成人教育两大部分。学校教育是相对稳定的,而成人教育是灵活多样的。但从整个终身教育体系来说,它是个灵活性的教育体系,实施终身教育要考虑教育设施和教育机构,但更值得我们重视的是教学的模式、培训的方式和教学的手段,要求管理机构通过联络、组织、协调、咨询、中介等全方位的服务,使得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充分发挥教育与培训的职能。(4)均权型的领导管理模式反映国家教育制度上的特点的模式,称之为教育制度模式。从世界范围看,教育制度模式大致可分为集权的、分权的与均权的三种类型。原苏联、中国、法国属集权型代表,强调国家办学、集中统一管理;美国为分权型代表,强调地方分权,实施开放、多样的管理;日本为均权型代表,强调集权与分权的结合,中央与地方政府均有一定的教育决策权。这里“均权”不是指平均分配权力,而是指大权在中央,小权在地方,中央与地方两权结合。这只是个大致的区分,每个国家在管理上都有自己的特色,不尽一致,不尽典型。我国解放以来,经济上采取原苏联的经济模式,教育管理上也仿效原苏联的集权型管理模式,强调集中领导。这种方式在建国初期的历史条件下,集中运用较为有限的教育资源,为开创新中国的教育事业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但随着国家经济与政治的改革和文化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集权型教育管理模式不仅不符合国际社会的潮流,而且有悖于我国的国情,已大大不适应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更与建立现代教育制度相左。建立现代教育管理制度,正是与世界教育管理改革的趋势即均权化相一致的。我国的教育管理制度的取向是采取在国家掌管大政方针的前提下,发挥地方管理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原则。《教育法》第十四条中明确提出:“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领导和管理教育工作。”更具体一点,《教育法》第十四条与十五条的内容指出:①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人民政府管理;②高等教育由国务院和盛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③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教育工作,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全国的教育事业;④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教育工作;⑤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教育工作。以上这些规定,不仅是规范我国教育行政管理的条款,引导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也是我国建立现代教育制度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育决策的民主化、管理的科学化、手段的现代化;特别是要注意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和合作,学校的组织管理要广泛地吸纳社会各界的参与与介入。(5)法制化的管理制度教育法制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保障。现代教育制度建设,要求在教育行政管理与学校管理上实现依法管理、依法治教。(6)健全的教育科研机构与信息网络建立现代教育制度,要通过一系列深化教育改革来实现。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涌现出大量新的现象与新的问题,遇到许多问题、难点问题和重点问题。凡此种种问题需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教育科研和教育实验来探索其中的规律,指导教育实践,也需要教育政策研究为教育行政提供决策咨询。教育科学(含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教育法》第十一条中提出:“国家支持、鼓励和组织教育科学研究,推广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促进教育质量提高”。脱离理论的领导是盲目的领导,脱离实际的研究是空洞的研究。现代教育制度需要教育科研与教育实践、教育行政紧密地结合。因此,建立现代教育制度需要建立起各级教育科研机构,形成专业研究与群众性兼职研究相结合,上级领导部门研究与基层研究相结合、教育内部研究与科技经济等社会各界的研究相结合,即形成“专兼结合、上下结合、内外结合”的三个结合。教育信息是教育科研与实践的血液与养分,应当健全灵敏的教育信息网络系统,保障教育科研、教育实践与教育管理立于准确、牢靠、崭新的基础之上,不断地迈上新的台阶,从而推进与保障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欢迎浏览更多 →
相关文章 & & &
本栏目最新更新文章
   同意评论声明
   发表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内容分类导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述5g网络的发展趋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