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死亡怎么办和成长

好像不能克服,哪有不怕死的?只是大家都专注于眼前的事情,不去想这么远的事情。

呵呵、 当然有不怕死的、 对世上无牵无挂、 受的伤多了、 认为自己命贱的人、

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畏惧死亡的心理。从现在开始做好每一件事,不留遗憾,死亡也就没什么可惋惜可恐惧的了。

如果知道生与死是必然的过程 , 那麽 , 生命的本身就是尊严。 因为生存和死亡 , 是没有办法分割的; 出生时 , 就已确定了死亡的必然来临。 因此 , 生存并不麻烦可怜 , 死亡也不需要觉得悲哀凄苦; 而是要看我们对生存及死亡的态度而定。 生与死 , 是一个广泛而深入的题目。 不同的人 , 有不同的看法、 想法及立场。 这个主题 , 在近叁十年来 , 渐渐受到东、 西方人士的重视 , 有许多的学者 , 从哲学、 宗教、 医学等多角度的立场来探讨。 在西藏系统的佛教 , 谈到很多关於这类的问题 , 我大致上也看过一些 , 不过 , 我今天不是以西藏佛教的角度来讨论 , 而是以中国汉传系统佛教的立场 , 来谈谈生与死的尊严。 我不是一个研究生死学的学者专家 , 我只知道从佛法的观点 , 对佛法的认识 , 以及对生死的体验及观察 , 来加以说明; 今天的这场演讲 , 我将它分为八个子题。 一、 由生命的无奈 , 无所依赖及无所适从 , 转变为生命的可爱、 可贵与自我肯定。 有很多佛教徒 , 对生命的感受是负面的 , 认为生命是无奈的、 受罪的 , 是一种负担 , 这是不了解佛法的原因。 佛说: 「人身难得 , 佛法难闻。 」 我们法身的慧命 , 就是要如何开悟? 如何成佛? 开悟成佛 , 一定要用我们这个色身 , 才能达成修行的目的; 色身就是肉体的生命 , 也只有在人的生命过程中 , 才可以听到佛法、 修行佛法。 许多人认为修行 , 是要到佛国净土去修 , 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因为菩萨要成佛 , 一定是在人间 , 不是以其他类别的众生形态成佛。 必须先要有人的身体之后 , 才能发心; 发菩萨心 , 修菩萨道 , 然后成佛。 因此 , 人的身体是最可爱的、 可贵的; 由凡夫成为菩萨 , 由菩萨到佛 , 都是在人间修成的。 二、 生命的出生与死亡, 关系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时已确定了死亡的必然来临。 生未必可喜 , 死未必可哀 , 生命若无尊严 , 何喜之有? 死亡若有尊严 , 何可悲哀? 如果知道生与死是必然的过程 , 那麽 , 生命的本身就是尊严。 因为生存和死亡 , 是没有办法分割的; 出生时 , 就已确定了死亡的必然来临。 因此 , 生存并不麻烦可怜 , 死亡也不需要觉得悲哀凄苦; 而是要看我们对生存及死亡的态度而定。 如果生存、 生活得没有尊严 , 那死亡有什麽好可惜的? 生命又有什麽可喜的? 相反的 , 如果死亡得很有尊严 , 那死亡又有什麽可以悲哀的呢? 叁、 生命的尊严 , 是从活得有意义、 有价值、 有目标之中 , 来体验和显示。 人的生命 , 就是生与死的一个阶段和一个过程。 生命的尊严 , 可以从伦理的关系、 社会的角度、 历史的判断、 哲学的理论以及宗教的信仰等 , 多方面来确立它的意义和目标。 然而 , 今天我不是从以上的角度来谈 , 而是从一个佛教徒的立场来讨论生与死的尊严。 (一) 生命的意义 从佛教的立场看 , 生命它是为了受报和还愿而存在的。 过去许的愿 , 一定要实践承诺; 过去造的业 , 必须要受报。 因此 , 生命是因为因果的事实而存在。 (二) 生命的价值 生命的价值 , 并不是由客观的他人来评估判断、 来确立认定 , 而是自己负起责任 , 来完成你这一生中必须要完成的责任 , 同时尽量运用其有限之生命 , 作最高、 最大的奉献。 每个人在世界上 , 都扮演着许多不同的角色 , 像父母、 夫妻、 儿女、 老师、 学生等。 因此 , 我们要尽心尽力的尽自己的责任 , 充实自己 , 作不求回馈的奉献。 只是想如何的对他人有益 , 用物质的、 精神的种种能力 , 来奉献一个人、 二个人 , 乃至於许许多多的人 , 这就是生命的价值; 甚至於 , 对一个自然的环境 , 也要尽到保护的责任 , 也作奉献 , 这就是作自利与利人的工作 , 也是在行菩萨道。 (叁) 生命的目标 这是需要有个大的方向 , 来作为自己永 的归宿。 必须将自己的所有 , 分享给他人 , 回向给一切众生。 同时 , 继续发愿 , 愿自己能够成长与消融 , 能够圆融与超越 , 永无止尽地奉献。 如果建立这样的目标 , 不论人生是长是短 , 都是极有尊严的。 四、 生命与死亡是一体的两面 , 所以生存与死亡 , 都是无限时空中的必然现象 。 (一) 生是权利 , 死也是权利; 生是责任 , 死也是责任。 活着的时候 , 接受它、 运用它; 结束的时候 , 接受它、 欢迎它。 我常常对癌症末期的病人说: 「不要等死、 怕死 , 多活一天、 一分、 一秒都是好的 , 珍惜活着的生命。 」 因为生存和死亡 , 都是无限时间之中的必然现象; 不应该死的时候不应求死 , 必须要你死的时候 , 贪生也没有用。 (二) 生与死是息息相关的。 每个人从知道有生命的事实那一天开始 , 就要有面对死亡来临的心理准备。 要知道 , 死亡的人 , 可能是自己 , 也可能是亲友 , 这样的事 , 随时可能发生 , 这并不是让年轻人恐惧死亡 , 用死亡吓唬他们 , 而是要他们从小就知道死亡这样的事实 , 如此 , 才能帮助我们智慧的成长。 释迦牟尼佛在十多岁时 , 就发现人的生命过程 , 从生、 老、 病 , 到死亡的事实 , 因而促使他去修行、 去悟道 , 使他成长、 使他得到大智慧 , 进而拯救了全世界的人类。 (叁) 应该珍惜生命、 尊重生命的可贵 , 并且运用生命使自己成长 , 奉献他人。 至於什麽时候死亡 , 任何人都没有权利知道; 因此 , 知道它会来临 , 但是不必忧虑死亡的事实会在何时发生。 在台湾 , 我有一位在家弟子 , 他深信命理 , 曾请了多位相命师为他算命 , 都说他只能活到六十九岁 , 到了那一年 , 他把工作辞去 , 财产分掉 , 等待死亡的来临。 可是第二年仍然活着 , 於是很后悔的来问我说: 「师父啊! 我应该要死怎麽没死呢? 您知道什麽原因吗? 」 我说: 「也许你作好事积了德 , 改变了死亡的时间。 」 我又劝他说: 「不要怕死、 等死 , 活一天 , 就尽一天的责任及奉献 , 不去管什麽时候会死 , 只要运用你宝贵的生命好好活下去。 」 结果他一直活到八十六岁才去世。 五、 生从何处来? 死往何处去? 许多人从哲学上和宗教的信仰上 , 来建立生与死的理论和观念 , 也有人相信神通 , 用宿命通、 天眼通 , 看过去及未来; 这些 , 我只能说是人的一种希望、 一种看法和一种追求 , 但并不是可靠的。 中国的儒家学者主张 「朝闻道夕死可矣! 」 又云: 「生死由命」 或者是 「听天由命」 , 也就是说 , 生死是由命决定的 , 但是儒家并未说明命是什麽? 孔子曾说: 「未知生焉知死。 」 老子讲得很有道理: 「出生入死」 , 出生一定会入死; 又云: 「人之生 , 动之死地。 」 当人生的时候 , 死亡这条路已经开始在动了 , 因此 , 老子叫我们不必担心生与死的问题 , 只要 「尊道而贵德」 、 「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 就是说 , 只要有道德 , 至於人的生死 , 让它自然即可。 西方的宗教 , 不相信人是有过去世的 , 他们说人的生命是由上帝所创造、 所赐予的 , 死亡时 , 也是应上帝的召唤回天国去 , 这也很好 , 一切由上帝支配 , 不必担心着生与死 , 这也算是快乐又幸运的事。 泛神论的哲学 , 是说生命来自於整体的神 , 死亡又回归於整体的神。 唯物论的哲学 , 则是生死都是物质现象 , 生如灯燃 , 死如灯灭。 而佛教徒是相信人有过去世的 , 但是 , 生从哪里来? 是否要借神通去知道呢? 不需要 , 因为过去的生命是无限的长 , 无法去追究一生一生再上一生 , 究竟是从哪里来? 我们只要好好的作最大的奉献、 最好的修行 , 其他的 , 该怎麽样就怎麽样 , 一切顺其自然。 六、 佛教徒的生死观 (一) 我们在这现世一个生死的阶段 , 只是在无穷的、 无限的生命过程中的一个段落而已。 就像不断地在旅行 , 今天在纽约出现 , 明天不见了 , 接着又到了华盛顿、 芝加哥等地 , 每天在不同的地方 , 出现又消失; 生命也是一样 , 它是无始的事实 , 死亡不等於生命的结束 , 而是一期生命的过程告一段落 , 另一期的生命过程正在等待着去接受。 (二) 生命的生灭现象分为叁类: 刹那生灭 刹那 , 就是在极短的时间之中。 我们身体的细胞组织以及心念等 , 都是经常在生起 , 经常在消失; 心理及生理 , 不断地新陈代谢 , 不断地变动 , 有生有死 , 有起有灭。 一期生灭 从人的出生到人的死亡这个过程 , 一期或一个阶段的生与死。 叁世生灭 无限的过去叁世 , 无穷的未来叁世 , 加上目前的现在叁世。 就以这一生的现阶段来说 , 前生、 未来及现在 , 就是叁世生命; 无限的过去未来现在; 过去的过去未来现在 , 未来的过去未来现在 , 现在的过去未来现在。 这样的观念和理论 , 能为我们带来希望及安慰 , 也为我们带来在此生中 , 必须继续活下去的理由。 不应当死的时候 , 去自杀是对过去不负责任 , 对不起这一生 , 甚至可能扰乱对未来的前途。 (叁) 生与死的升华现象 , 分为叁个类别 , 叁个段落: 凡夫众生的分段生死 分段就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 , 一个过程一个过程 , 一生又一生; 从生到死 , 从死到生 , 这就是叁世生灭。 但是 , 凡夫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 , 只有生死 , 没有提升生命的意义和品质。 圣者的变易生死 变易生死 , 就是用佛法来修行、 来成长 , 帮助自己来提升生命的品质。 因此 , 慈悲和智慧的功德身在变 , 不断在净化; 由菩萨的阶段或者罗汉的果位 , 乃至到成佛的层次 , 一级一级 , 不断地提升 , 这叫做变易。 大涅盘的不生不死 前面讲的都是有生有死 , 到了成佛的果位 , 也就是大涅盘境界时 , 超越肉身 , 实证法身 , 绝对的不生也不死 , 并且能以种种身分 , 普遍地出现在所有众生的生死苦海之中 , 虽然还有生死的现象 , 但是 , 已经没有生死的执着、 烦恼及不安。 七、 如何面对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能有尊严? (一) 能生则必须求生 , 非死不可则当欢喜地接受; 感恩生存 , 也当感谢死亡。 以禅修者的立场来看 , 死亡可以分叁个层次或叁个态度: 随业生死 生和死 , 自己作不了主 , 迷迷糊糊由他生 , 由他死; 生死茫然 , 醉生梦死。 自主生死 清楚地知道生与死 , 活要好好的活 , 死要勇敢的死; 活得快乐 , 死得乾脆。 超越生死--虽然有生有死 , 对於已经解脱、 超越生死、 大悟彻底的人来讲 , 生不以贪为生 , 死不以怕为死; 生与死不仅仅相同 , 甚至根本没有这样的事。 (二) 努力求生 , 生存时能使自己提升生命的品质 , 净化自己的心灵。 但不可求死 , 也不用怕死 , 对死亡要存有感谢的心 , 因为死亡能使自己放下此生千万种的责任 , 带着一生的功德 , 迎向一个充满着希望和光明的生命旅程。 (叁) 生死的现象 , 犹如日出与日没。 日没时 , 只是太阳在地平线上消失 , 而其本身永远不会消失; 日出时 , 只是太阳在地平线上升起 , 而其本身永远高悬於太虚空中。 人的肉体虽然有生与死的现象 , 然而 , 人人本具之清净佛性 , 永远如日中天。 因此 , 死亡不是可怕、 可悲的 , 不必畏惧它; 而我们的未来 , 却是充满着希望。 (四) 死亡来到时 , 若能自主自知 , 当以喜悦的心 , 勇敢地面对死亡、 接受死亡。 对於自己一生的行为 , 不论是善、 是恶 , 都要感谢 , 那是历练的经验 , 应当无怨、 无悔、 无 、 无傲。 过去的已成过去 , 迎向光明的未来 , 此时最为重要。 往生时的心态 , 有六种因素 , 可以决定死亡后未来的前途: 随业 善业、 恶业 , 哪一种较重 , 就到哪个地方去。 随重 受完重业的果报 , 依次再受轻业的果报。 随习 未作大善、 大恶 , 但有特殊强烈的习气 , 命终时 , 使随习气的偏向而去投生他的处所。 随缘 哪一种因缘先成熟 , 距离你最近、 最亲 , 就到哪里去。 随念 临命终时的心念倾向 , 决定了去处。 随愿 当临命的心愿要怎麽样时 , 就决定死亡后到哪里去。 禅的修行者 , 是要修行到随念、 随愿 , 如果变成了随业、 随重、 随习、 随缘 , 那是非常可怜的。 (五) 临命终时的人 , 如果已陷入昏迷 , 失去自主自知的能力 , 亲友应当以虔诚安定的心 , 为他诵经、 持咒、 念佛菩萨圣号 , 或者在他旁边禅修 , 以定力和信力 , 帮助他的神识免於茫然 , 免於昏乱 , 而得到安定 , 迎向光明 , 这样才不会使亡者下堕而能超生。 (六) 切忌慌乱地用器械抢救 , 不可呼天抢地的哭喊。 死亡的尊严 , 不是让临终的人痛苦的走 , 不论是在肉体上或精神上的痛苦 , 对死亡的人有害无益; 重要的是 , 让他平安、 宁静、 祥和、 温馨的离开人间。 八、 平安的死亡 , 即是死亡的尊严 死亡的尊严 , 馀下有许多的问题 , 那就是意外事件中死亡问题; 死亡后能否移动问题; 死刑及堕胎问题; 中阴身超度问题; 脑死及植物人的问题; 遗体器官捐赠问题; 自杀问题; 癌症末期 , 自然死亡及安乐死的问题; 生命与死亡的界定问题。 以上的每一个问题 , 均为一个重要的主题 , 都可以作一场大的演讲 , 今天因为时间有限 , 暂时将这些问题保留着 , 留待日后再向诸位分别解释。 不过死亡的原则不能违背平安与宁静 , 那便是重视死亡的尊严。 (一九九六年十月廿七日讲於纽约东初禅寺 , 姚世庄整理录音带成本文。 )

可以做专业咨询,如果已经影响到生活的话

死亡是生命的延续,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其实可以想象,没有死亡的生命和有死亡的生命是同样可怕的。每个人都会死亡,无论你多伟大,多平凡,接受它,你就拥有了繁华的生命。

阎王爷要你死,害怕和不害怕都得死,这生死本无常,活就好好活,死就无牵无挂。别把死老放嘴上,该干嘛就干嘛。活出自己的精彩。

了解自己为什么要生、为什么要死,来改变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不适,你就会改变现在的心理。

关注量子科学探究宇宙奥秘

长按图书封面“识别二维码”即可购

《死亡文化》——李书崇出山力作!

李书崇是国内研究死亡文化的权威人士,其归隐封笔多年依旧在国内死亡研究上占据高地。此次作者提笔,重新以碎片化历史的方式将一段段不同国家的死亡态度、死亡方式、死亡事件呈现给读者,让读者在对死亡的坦然接受中重新审视应该如何对待生命。

《死亡文化》——流沙河自白死亡体验!

只有亲临过生死的人才有资格谈死亡感受,只有在死亡边上走过的人才有资格谈生命的意义。无疑,流沙河就是一个。他下过狱,对生死看破,自杀过。在本书中,作者与流沙河就其死亡体验及生死看法展开讨论,为读者展现出*真实的感受。

《死亡文化》——抚慰人性暗涌的恐惧与焦躁!

提起死亡,人人都害怕、恐惧、焦躁。仿佛,死亡这一问题就是瘟疫,唯恐不能避之。而事实上,死亡是庄严的,它消弭了人类一切的灾难,让生命的一切都得到了永恒。当我们真正了解死亡是什么,或许就可以更成熟理性地看待这一永恒的存在。为了更好地生活,我们必须学习死亡。本书会带给你很大的抚慰!

《死亡文化》——全新图文版

全书含有插图250余幅,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一个个遥远但不模糊的死亡片段。

自人类以外,迄于今日,已有850亿人先后死在这个星球上。他们全是我们的亲族父祖。死亡时一个绝对不可逆转的过程,所以任何人不能重复体验、表达感受,这种无助和未知感让人对死亡有着本能的畏惧。其实,死亡是美丽庄严的,它消弭了人类所有的灾难,让一切生命获得了永恒。人文学者李书崇带领读者步入生死代代交迭的历史长河中,希冀每一个尊重生命的人可以更理性、更成熟地对待生命。

Sexologists),华人性健康(全球华人性学家协会学术会刊?台湾)副主编、四川省性学会常务理事、性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作家、人文学者。关注自然、文明、生态、历史等宏大话题。主要著作有《性文化史纲》《死亡简史》《东西方沐浴文化》《食道通天》《司马迁传》等20余种。在国内首倡建立性学学科,主持翻译引进了大型学术汇编《性学总鉴》。

第一章 死在东西方__阳世对冥界的窥探

2.法老说,就从我的名字读起吧

中国人:盘旋在死亡头上

古希腊罗马人:厌恶死亡

第二章 世界归死亡管辖——人类如何死

战争与和平的结果:死亡

3.和平的结果也是死亡

人民死,是为了让上帝活着

3.自杀:为了死的自由

第三章 跟死亡握手言和——在悲壮的抵抗之后

徒劳的抵抗:方术与科学

1.听曾经死过的人说死

2.向已经死了的人学习死

思维导图能全面调动人类左脑的逻辑、顺序、条理、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思维的功能,使大脑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

教育的真谛是“教会学生思考”,而不是告诉他们答案。“小达人”这套绘本是真正适合儿童阅读的精神大餐,一定能够带领孩子们走进美妙的科学世界。

科学百科:全彩 DK经典畅销成人科普

本文转载至微信公众号:光明网

男孩走到旁边小女孩那,又盯上她的故事书。他先是凑过半颗脑袋,听小女孩念,突然画风一转把书夺走了。

小女孩想抢回来,没想被男孩用力推了一把。女孩从凳子上摔下来,头被后面书架子戳到,出血了。

女孩妈妈听到哭声,赶过来问缘由,女孩泣不成声,完全不能阐述经过。男孩妈妈解释说:“没事没事,小孩子抢书看。”女孩妈妈一看有流血,立马不干了,“都出血了,还没事没事,你怎么看的孩子?”

男孩妈妈被质问声惹怒,“你不也带着孩子吗,你怎么不好好看着孩子呢?小孩子抢东西,上手就来了,根本来不及制止。”

女孩妈妈气不打一处来,冲男孩吼,“你为什么要推她?告诉我!”男孩被吓哭了。

男孩妈妈更怒了,“他五岁,不懂事,你冲他凶什么!”

男孩妈妈这句“他才五岁,不懂事”,真不敢苟同啊。五岁就可以为所欲为,就地称霸?这跟流氓有什么区别。

惯子如杀子,“孩子还小,不懂事”这不是爱护孩子,恰恰相反,是在“谋杀”他们。

熊孩子跑到隔壁的两个女孩那一桌,二话不说就抓起肉丸直接往沸腾的火锅里扔。然后,就悲剧了。

火锅里的辣油喷出来,喷到两个女孩脸上,还喷到一个女孩的眼睛里,送医院,说是那只眼睛废了。

这时候,孩子的父母开始慌了,说着各种好话,说孩子不懂事之类的,看到受伤女孩的父母态度坚决,父母开始当着大家的面,在医院走廊,对孩子拳打脚踢,破口大骂。

最后,据说赔了钱。可是,那个受伤的女孩,却为此付出了失去一只眼睛的代价。

去年熊孩子推搡孕妇,只为好奇看她会不会流产的新闻,你一定看过。

事后不少人惊叹,一个10岁上四年级的小学生,难道父母和老师,没有教育过他要尊重孕妇,在公交车上给孕妇让座的基本道理?

如果仔细看过帖子,就会找到原因。当熊孩子被修理之后,孩子的奶奶抱怨说:“把孩子的背都打肿了,膝盖也青了。”

这句话潜台词就是:“事情已经发生了,就不要再伤害孩子了,他还是个孩子啊!”

是啊,他还小,所以可以藐视他人生命。所幸孕妇肚子里的孩子没事,若出事,这就是故意杀人。

正因为他还是个孩子,不懂事,所以才更需要教育。

如果孩子没接受过教训,不知道攻击别人、伤害别人需要承担责任。他就不会明白,何为正确,何为犯错。

从小在庇护中长大的孩子会怎么样?

去年发生过一则毛骨悚然的事。

2016年10月18日,朱晓东在家中与妻子杨萍发生争吵,过程中朱晓东用双手扼住杨萍颈部致其机械性窒息而死亡。之后,朱晓东将杨萍的尸体进行冷藏长达三个月。

今年2月1日,朱晓东在父母的陪同下,向公安机关自首,并供述了杀害妻子杨萍的事实。公诉机关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朱晓东提起公诉。

朱晓东的母亲在采访中是这么为儿子洗白的:“我就这一个儿子,现在发生这样的事情,千错万错是我儿子的错,他是无意的,他只是失手了。”

她还说:“这个事情确实是我儿子不对,下手了马上报警抢救,他是害怕呀,他也是小孩,也没经历过什么事情。”

朱晓东有这般下场,和他的母亲从小庇护,脱不了干系。

非常欣赏有位妈妈的教育方法。

子君女儿7岁,刚上一年级,从幼儿园到现在都跟婆婆一起生活。女儿成绩好,在家乖巧,子君很是欣慰,打心里对婆婆充满感激。

寒假,子君带婆婆和女儿去西餐厅吃饭。开始喝汤了,服务员给女儿摆弄餐具的时候,不小心将汤水撒到女儿的裙子上了,服务员赶紧帮忙赔不是,结果女儿一把推开服务员的手:“快撒开你的脏手,打工妹。”

婆婆看到孩子说这话,瞥了一眼妈妈然后跟服务员说:“别怪孩子,她还小不懂事。”

子君不顾婆婆的颜面,立马叫女儿站出来跟服务员道歉,她对女儿说的这番话,真的很赞。

“你的妈妈也是给别人工作的,难道也是打工妹吗,快点道歉。”

我们在说孩子不懂事,其实是在说他没规矩,进一步延伸就是,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习惯养成后是不那么容易改变的,即使能,也需要孩子很大的毅力。

因为他已经习惯了无规矩的生活,而且那么多年。

几年前,当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之时,记者问其中一位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

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

“在幼儿园学到什么?”

“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

因为,他阻止了孩子学习良好习惯,和行为规则的机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害怕死亡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