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危害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危害,请用地理知识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气象灾害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危害,请用地理知识回答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气象灾害有20余种,主要有以下种类:(1)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城市积水;
(2)雨涝:内涝、渍水;
(3)干旱:农业、林业、草原的旱灾,工业、城市、农村缺水;
(4)干热风:干旱风、焚风;造成森林火灾、农作物减产
(5)高温、热浪:酷暑高温、人体疾病、灼伤、作物逼熟;
(6)热带气旋:狂风、暴雨、巨浪、暴潮;毁坏农田、房屋、威胁生命安全.
(7)冷害:由于强降温和气温低造成作物、牲畜、果树受害;
(8)冻害:霜冻,作物、牲畜冻害,水管、油管冻坏;
(9)冻雨:电线、树枝、路面结冰;
(10)结冰:河面、湖面、海面封冻,雨雪后路面结冰;
(11)雪害:暴风雪、积雪;
(12)雹害:毁坏庄稼、破坏房屋;
(13)风害:倒树、倒房、翻车、翻船;
(14)龙卷风:局部毁坏性灾害;
(15)雷电:电器等雷击、伤亡;
(16)连阴雨:对作物生长发育不利、粮食霉变等.
(17)浓雾:人体疾病、交通受阻;
(18)低空风切变:(飞机)航空失事;
(19)酸雨:作物等受害./link?url=F0IKq8IpJh9REQFXaHvXn6JC9Y-FzeVaAP4wVFRpcCmixODjzmMMvltva2MiJD8CA5P8NNGIojQ_7ME6XN_E4zjkyL8SG-QrfXujeHxIrie这里面的,你可以去看一下哦望采纳O(∩_∩)O~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当前位置:&>&&>& >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教学设计及说明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教学设计及说明
关键词:高中课标教材;地理课程;自然灾害;危害;教学设计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X(5-03“课标”阐释本节的“标准”为“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该“标准”旨在通过学习,认识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由于其学习目的是防灾、减灾,所以,“课标”除了要求了解其对人类的危害外,还要求了解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以认识自然灾害发生的机制和规律。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湘教版高中课标教材《地理》必修I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第四节,也是《地理》必修I的最后一节,是对高中自然地理部分的收尾之笔。这节教材着重介绍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的负面影响——自然灾害。具体说,本节主要讲述了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害的危害、中国的洪涝灾害三个问题,旨在使学生认识自然灾害的概念、类型与危害,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通过对长江、淮河流域洪灾的分析,探究我国洪涝灾害的特点及频繁发生的原因。课标新教材的突出特点是体现地理学的实用价值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本节知识又是“以洪涝灾害为例”进行的案例教学。所以,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已有知识和生活体验,联系实际案例组织教学。【教学目标】(1)认识自然灾害的概念、类型及危害;(2)了解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现状和成因;(3)举例说明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危害,初步形成防灾、减灾意识,以及辩证评价地理事物的思维习惯;(4)结合国内外重大自然灾害或当地常见自然灾害,运用所学知识、原理分析其危害,探究其成因,探讨其预防措施。【教学重点】(1)自然灾害的危害。(2)我国主要洪涝灾害的现状、成因和危害。【教学难点】(1)自然灾害的概念。(2)我国洪涝灾害的成因。【教学方法】讨论分析法(成因分析);多媒体展示法(各种自然灾害视频、图片及表格数据、文字材料等);案例分析法(中国的洪涝灾害)。【教具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人新课](课件展示)一组自然灾害(学生熟悉地区的火山、地震、洪涝、干旱、台风等)及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等)视频及图片资料。(设题意图——从形象直观的图像资料和生活感受人手,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问题设计)这些图像资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同学们看后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陈述感受——震惊、遗憾、郁闷等,引出自然灾害的概念。(设题意图——给学生抒发情感的机会,并引出本节主题。)[新课教学]一、自然灾害的概念1,概念。(问题设计)什么叫自然灾害?上述资料显示的问题都是自然灾害吗?自然灾害都是由自然原因产生的吗?(设题意图——由学生根据形象、直观的视频和图片资料,分析、总结基本概念,而非教师灌输讲授,旨在发挥其主体作用,透彻理解基本概念,培养其概括、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1)课堂教学预设。(学生认识误区):①自然灾害均为自然原因引起;②凡自然异变无论对人类影响与否,均为自然灾害;③忽略发生地域,如宇宙空间的各种异常等;④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混淆。(2)针对预设的策略。学生分析回答后,教师应引导、纠正学生概念的思维误区,正确诠释概念内涵。(课件展示)正确解读“自然灾害”的概念:①发生自然灾害的地域空间是地球表层系统,包括地表的四大圈层;②对人们生命和财产造成损失的自然事件,才称为自然灾害,如果在无人区发生的地震、洪涝等自然异变,不能称为自然灾害;③自然灾害的成因主要是自然原因,但人类活动有时对自然灾害能产生诱发、加剧的作用;④自然灾害不同于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异常变化,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害人类的生存。(设题意图——自然灾害的概念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也是易错点。学生往往从概念的字面理解,误认为自然灾害仅是自然原因引起的。学生这一不严谨的认识致使他们进而产生自然环境中的所有变异现象均是自然灾害的误解,同时忽略自然灾害的发生地域。所以,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全面、准确、透彻地把握概念内涵,以培养他们对地理知识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成因。(总结)自然灾害的孕育和发生涉及多种因素,既有自然作用,也有人类的活动。人类活动可以改变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问题设计1)除了上述自然灾害,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自然灾害?(设题意图——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理解自然灾害的含义,了解自然灾害的类型。)学生举例说明各种自然灾害。(问题设计2)对自然灾害应如何归纳分类?(设题意图——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整理地理知识的能力。)3,类型。(总结)根据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发生过程,大致分为地质地貌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海洋灾害等类型。(过渡设计)不同类别的自然灾害,虽然成因不同、发生过程不同,造成的危害也不尽相同,但具有一些共性特征。4,特征。(活动设计)引导学生从成因、时间、空间等多个角度分析思考,互相交流,总结自然灾害的共性特征。(设题意图——指出分析方法,避免盲目性;合作探讨,集思广益,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的提高。)(讨论活动)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学习成果,说明各种特征,教师参与讨论,指导学法,引导深入分析、探究。(课件图示法总结,指导学法,加强记忆。)(问题设计)自然灾害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危害?二、自然灾害的危害1,危害。(课件展示)材料一:20世纪以来自然灾害的典型事件(教材P107表格资料)。材料二:中国的自然灾害(教材P108&阅读”)。材料三:2009年上半年全国自然灾害基本情况(时事材料补充说明)。经民政部会同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部、国家统计局、中国地震局和中国气象局等部门核定,2009年上半年全国受灾人口2.2亿人(次),因灾死亡384人(含森林火灾致死35人),失踪24人,紧急转移人口121.3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5024.7千公顷;倒塌房屋19.9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391.4亿元。(设题意图——这部分知识为本节重点。利用数据表格和文字材料,定量分析了世界典型灾害事件和我国洪涝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意识。)(问题设计)学生通过上述材料,提炼、归纳自然灾害的危害。学生概括、分析。(设题意图——这部分知识虽是本节重点,但并非难点,学生通过资料阅读,完全能够归纳知识。这样设计,既能培养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和提炼、归纳知识的能力,又能使学生全面准确地落实重点知识。)(课件图示法总结,便于掌握。)(过渡设计)我国最常见、危害最广的自然灾害是哪些?2,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启发学生举例说明。(总结)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最常见、危害范围最广的是洪涝和干旱。另外,危害程度很大的是地震。(过渡设计)我们就以洪涝灾害为例,探讨我国洪涝灾害的现状、成因和危害等。三、中国的洪涝灾害1,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的洪涝灾害。(问题设计)要想了解我国的洪涝灾害,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洪涝灾害。(1)洪涝灾害的有哪些类型?(课件阐释)以当地为例说明洪水和雨涝的含义,比较二者的区别与联系。(设题意图——这两个概念较易混淆,以本地为例进行具体形象的说明,便于学生理解把握。尤其强调二者的区别和联系——洪水发生时引起洪灾,长期积水便形成了涝灾,因此两者往往同时发生,称为洪涝灾害。)(2)20世纪90年代我国主要的洪涝灾害有哪些?(课件展示)材料一: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洪涝灾情(教材P108“阅读”)。材料二:1998年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教材P109“阅读”)。材料三:1998年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图片资料补充说明)。(设题意图——以实例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状态和灾情,深刻理解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及房屋、农田等方面的经济损失,意识到防灾、减灾的重要性。)(过渡设计)洪涝灾害的发生,说明了当地可能存在三种问题:一是洪水来量多;二是泄洪能力低;三是滞洪能力差。分析导致我国洪涝灾害频发且灾情严重的主要原因。(设题意图——指出问题关键,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2,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1)主要成因。(活动设计)以造成巨大损失的1998年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为例,结合所学过的知识,探究分析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引导学生从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两个大方面、多角度进行分析,不能盲目。(设题意图——教师指导学习方法,综合性解决难点问题。)(探究活动)学生分组探究,多方面分析讨论。然后分组阐述探究结果,互相补充,逐步完善。(课件展示)归纳主要成因——季节性的区域强降水、流域地貌特征、江河的洪枯流量变化、植被分布及人类活动等多方面影响。(设题意图——这部分知识既是本节的重难点,也是关注的热点。利用小组合作探究问题的方式,可以达到多角度综合分析问题的目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概括、分析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等。)(问题设计)影响我国洪涝灾害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2)气候对我国洪涝灾害的影响。(活动设计)气候对洪涝灾害的影响,主要是降水,特别是暴雨。分组探讨下列问题。 (探究活动)第一组:我国降水在时空分布上有什么特点?第二组:我国的暴雨有什么特点?第三组:影响我国降水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夏季风,夏季风的强弱与降水有什么关系?第四组:我国夏季风的进退与区域降水有什么关系?(设题意图——分组讨论不同问题,不但可增强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团队意识,还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而且,教师参与学生活动,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师生情感交流。)各组交流问题结论。(课件展示)各问题逐一落实到位。(设题意图——学生在八年级《地理》上册和本册书的第二章第三节已经学习了降水的形成、夏季风、锋面雨等有关知识,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和已有知识,通过交流、讨论应该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不过,上述问题虽不是难点问题,却是我国气候部分的重点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强调知识的落实和理解掌握。)(活动设计)另外,给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带来暴雨,可能形成洪涝灾害的气象还有在8、9月份形成于海洋上的热带气旋,尤其是台风。例如,今年第8号台风“莫拉克”(MORAKOT)袭击了台湾、福建、浙江等省,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台风和洪涝一样,也是一种气象灾害,请同学们将其作为研究自然灾害的另一个案例,以“莫拉克”为实例,通过查看各种资料,了解台风的成因及危害。(设题意图——教材中只讲到了台风是带来暴雨的一种因素,是发生洪涝灾害的一种原因,并没有作为灾害的另一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利用学生熟悉的2009年危害巨大的“莫拉克”台风为切入点,安排学生课后对台风进行研究,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其关注时事热点问题的意识,提高查询资料、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归纳、整理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掌握研究自然灾害的方法。)(3)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活动设计)同学们看教材:①P110“阅读”:2003年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②P111“活动”第2题,阅读淮河洪灾的材料,回答问题。这是教材安排的“活动”,可引导学生按分析长江洪涝灾害频发原因的方法分析淮河。独立思考,整理答案。(设题意图——援引分析长江的方法分析淮河,是案例教学的特点,也是应达到的目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解答,旨在提高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小结)课件呈现本节主要知识结构,使学生清晰掌握知识脉络。(课后活动)(1)教材Plll“活动”第l题。(完成教材问题。)(2)通过查找资料,分析台风的概念、形成及危害等。(拓展课堂问题。)(3)分组调查家乡某一种自然灾害,分析其形成原因、危害及防灾、减灾的措施。(探究生活实际问题。)【本节教学设计意图及特色】1,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重视学生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方面素养的培养;使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地理问题;利用多媒体技术实施课堂教学等。2,体现新课改精神,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从概念阐释、成因分析到问题探究,不再靠教师的灌输讲授,而是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归纳总结。教师角色定位为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体现了平等的师生关系。3,重视知识的落实。学生需掌握的概念、特征、成因、规律等知识,均在学生分析、回答的基础上,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有完整、清晰的知识脉络,便于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掌握。4,重视学法指导。教学中的综合问题及案例均指出了学习方法,避免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也体现了案例教学特色。5,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实例,特别是2009年我国发生的自然灾害的实例阐述问题,加强了学生对地理问题的理解及地理学科实用价值的认识。6,设计意图和目的明确,有的放矢。7,指出了学生学习中的易错点和重难点,有助于学生准确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欢迎转载:
推荐:    文档分类: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
下载前请先预览,预览内容跟原文是一样的,在线预览图片经过高度压缩,下载原文更清晰。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进度条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该用户其他文档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高一地理气象灾害.doc.doc
文档介绍:
4 .5气象灾害教案一、素质教育目标了解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危害以及监测防御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分析、总结和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识有些气象灾害既有自然的因素,也与人类活动有关,并不断探讨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趋利避害的实际行动。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气象灾害的危害和预报。 2.难点:台风的形成。 3.疑点:无。 4.解决办法:结合录像、图片讲述。三、课时安排 1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 1.启发式; 2.分析讨论法; 3.讲述法。五、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台风、暴雨、寒潮和干旱等气象灾害的危害。(2)认识到监测防御灾害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资料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概括总结的能力。(2)能学生联系实际,了解当地常发性的气象灾害及应采取的预防措施。 3.德育目标( 1)知道应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探讨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的实际行动。(2)提醒人们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会导致或加剧气象灾害的产生。(二)整体感知气象灾害是全球各类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灾害,在学习了前面气候资源之后,本节课将气候灾害列为专题讲述,便于学生更加全面地、客观地认识我国的气候资源。同时,清楚地阐述了大气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使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引入:通过对气候资源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气候作为一种资源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作用,但同时,大气也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损害,我们称之为气象灾害。气象灾害种类很多,本节课重点学习几种对我国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台风、寒潮、洪涝和干旱。过渡:联合国曾经把台风列为气象灾害之首,而寒潮又是影响我国范围最广的气象灾害,下面,我们先了解台风和寒潮。看录像,回答问题: 1.什么是台风和寒潮? 2.台风和飓风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 1.台风是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 26℃以上的广阔洋面上,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见下图)。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为逆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旋涡,在南半球为顺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旋涡。台风可以说是大气长河的中的一个旋涡,一边旋转一边前进。而寒潮是指: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ewc MVIMAGE,MVIMAGE, !.bmp} 2.读表 4.5 ,台风和飓风都属于热带气旋中强度最强的一级,只是因所在海域不同而名称各异。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 12级或以上的称为台风;东北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 12级或以上的称为飓风。读下图提问:台风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海上船只遇到台风时,是否可以躲进台风眼里避难? 台风在水平方向上有三个明显的不同部位。从中心向外,依次是台风眼区、云墙区和旋转雨带。台风眼呈圆形或椭圆形,该处气压最低,温度最高,天气晴朗。其直径平均为 25千米,大的可达 60~ 70千米。身临其境的海员把台风眼称为台风中的“世外桃源”。台风眼的周围是宽十几米的云墙区,是台风中天气最恶劣的地区,凡摧毁性的大风、暴雨均集中于此。云墙外是旋转雨带,由几条雨带呈反时针方向、螺旋状向云墙四周辐合。雨带宽约几十千米或几百千米,长约几千千米。螺旋而带所经之处降阵雨。不可以。因为台风是一边旋转一边前进的,也就是说台风眼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要想使船只始终保持在台风眼区是很难办到的。更何况,台风眼四周有巨大的云墙和狂风恶浪,破坏力最强,船只很难安全进入台风眼。所以,若遇台风,最好设法避开它,千万不要盲目往台风眼里闯。继续观看录像,回答——台风和寒潮的危害是什么? 教师补充: 台风的危害:损坏地面建筑物和通信设施;淹没农田;毁坏水利工程等。寒潮的危害:强烈降温造成冻害,危及农作物生长;大风会摧毁建筑物、使通信和交通受阻。读图提问:(读课本第 60页2. 43图) 回答:世界台风的多发地带在哪里?影响我国的台风的活动路径是什么? 教师小结: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全世界大概每年要发生 80个台风,一半以上在北太平洋,而西北太平洋又占了多数。图中所示,台风的活动路径有:一是向西北方向移动,趋近华南、东南沿海、台湾、华东沿海,在沿海一带登陆;一是向偏北或东北方向移动,在日本登陆或向日本以东方向移去。而我国正好位于西北太平洋的西北方向,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学生讨论:如何减轻台风和寒潮灾害? 教师小结:减轻灾害的措施: 台风:应加强气象监测和预报工作。利用气象卫星资料,可以确定台风中心的位置、估计台风强度,监测台风移动的方向和速度,以及狂风暴雨出现的地区等,及时发布台风预报、警报,并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寒潮:加强天气预报,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列表归纳:比较台风和寒潮在发生时间、影响范围、造成的灾害及预防措施等方面的异同点。教师小结: 引入:台风和寒潮灾害是短时间内发生的,而长时间影响我国的气象灾害就是我们常见的水旱灾害。资料:1. 1998 年长江、松花江、嫩江的特大洪水使我们记忆犹新,其中,嫩江特大洪水是超百年一遇的, 给内蒙古、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区)人们造成的经济损失是空前的。仅齐齐哈尔市农田受灾面积达 79万多公顷,冲毁房屋 60多万间,转移灾民 72万多人。许多工厂被迫停产,全市经济损失达 61亿多。而整个嫩江流域及由嫩江洪水形成的松花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所造成的灾害损失,更是以数百亿计。 2.干旱是非洲近代最大的灾难,近二十年来,非洲有 2/3 的国家遭受大旱,国民经济遭受巨大的损失。全非洲严重缺粮的灾民达 1.5 亿人以上。讨论:为什么我国经常发生水旱灾害?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回答(略) 教师补充: 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区,降水分配极不均匀,且年际变化大,所以经常发生水旱灾害,有时南涝北旱, 有时则北涝南旱。我国洪涝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自然方面:气候异常,降水集中、量大: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大,一般年份雨季集中在七、八两个月,我国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国家之一,这是产生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资料:齐齐哈尔在 1998 年七、八两个月,就降了 500 多毫米,创历史最高记录!从 6月中旬至 8月中旬, 嫩江共发生四次大洪水,前次未退尽,后次又叠加。 8月 14日嫩江第四次洪水,使齐齐哈尔水位高达 149. 30米,超警戒水位 2.30 米,流量达 14800 米/秒,成为超三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2.人为方面:植被破坏严重资料:(1)森林过度砍伐。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森林宝库。原有木材蓄积量为 6亿多立方米,长期以来,由于管理不善,重采不育,使今日的木材蓄积量已不足 1亿立方米,森林资源日益加速退化衰竭。( 2)森林火灾严重。仅 1987 年大兴安岭地区的森林大火,横扫百里林场,吞噬县城一座,毁掉 39万公顷原始森林。(3)毁林垦荒严重。由于森林的过度砍伐1
内容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正确教育旗下网站
题号:1814823试题类型:综合读图题 知识点:中国的气象灾害,中国的地质灾害,中国的海洋灾害,中国的生物灾害&&更新日期:
阅读下列图表资料,回答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水、旱灾害尤其突出,对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危害。1949年到1998年我国部分地区水、旱灾害频次地区旱灾频次地区旱灾频次水灾频次三江平原及长白山地32219松辽平原169357环渤海平原415799黄淮平原8461407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94921511.概括我国水、旱灾害的分布及发生频次的特点。2.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是水灾最严重的地区。从气候、地形的角度分析其原因。3.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地区为减少水灾的影响,分别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难易度:中等
必须注册登录后,才可以查看答案解析!
橡皮网学生APP下载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名校试题,天天更新,免费查看!
中国的气象灾害——寒潮:
寒潮的“功”与“过”:寒潮产生时给人类带来很大的危害,但并不是“百害而无一利”,具体如下所示:
预防措施:气象部门:发布准确的信息和警报。个人:做好防寒准备。其他气象灾害: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国家,其中气象灾害的发生比较频繁,危害比较严重,除寒潮外主要还有以下几种:
寒潮的产生原理: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有:1、地震 (1)我国地震的基本特点:分布范围广;频率高,强度大;震源浅,危害大。 (2)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处于地壳活跃地带 (3)我国地震的分布: 2、泥石流和滑坡灾害 (1)泥石流: 定义: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类型: ①暴雨泥石流:西部和半湿润、半干旱气候过渡带 ②冰川泥石流:102°E以西的高原 (3)泥石流发生的条件: ①地形:坡陡谷深的山区 ②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 ③植被:缺乏,山坡表层缺少保护 ④气候:暴雨或连续性降雨或冰雪融水汇集 (4)泥石流分布地区: 以燕山、太行山、龙门山、邛崃山、大凉山和乌蒙山一线为界——以西:呈带状或片状;以东:呈零星分布 (5)滑坡 ①定义: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②我国滑坡的分布: 空间分布: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界——东部:稀疏;西部:密集 时间分布:6-8月
地质灾害的关联性:成因上的关联性: 我国川、滇、黔地区 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诱发地质灾害。
中国的海洋灾害:
中国的海洋灾害主要是由风、潮、浪、冰、雾等自然过程引发的,主要有热带气旋、风暴潮、海啸、巨浪、海冰、海雾等。按成因分类有:①大气圈:热带气旋、风暴潮②岩石圈:海啸③生物圈:赤潮风暴潮④多重因素:海冰、海雾。
1、概念:由大气强烈扰动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使海区潮位偏离正常的现象。2、诱因:热带气旋、温带气旋、气压骤变、寒潮过境连续的向岸风是风暴潮的直接原因天文大潮加剧了风暴潮的势力3、类型:
4、危害:船只沉没、堤坝决口、农田淹没、房屋被毁、交通通讯受阻、渔业受损、人员伤亡、海水入侵等。5、影响风暴潮灾害的因素:自然因素:地理位置、河流、地形、海岸形状、海底地形等社会经济因素:城市、人口、经济等风暴潮灾害多发的原因地理位置:热带气旋多发地区;直接面对盛行风海岸形状:呈半封闭或喇叭口形状地形地势:低平开阔阻力小河流:入海水量大,有顶托作用社会经济:城市人口集中,经济发达6、中国风暴潮分布及特点:
海啸1、概念:海底地质异变化引起海水的大幅度升降而形成的巨大波浪。2、诱发因素:海底地震、海底火山爆发、海底塌陷和滑坡3、形成过程:海底地震引起海水波动,形成海啸波;海啸以超大波长、极低高度的波浪,十分快速越过海洋;海啸波到达近岸,速度减慢,浪高加大。4、地震海啸机制有两种形式:“下降型”海啸: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2004年的印尼海啸,正是海底地震引起的“下降型”地震海啸。“隆起型”海啸: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波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日,日本海中部7.7级地震引起的海啸属于此种类型。5、地震海啸形成的基本条件:①海底地震震源要浅,震级要高(小于20~50千米、里氏6.5级以上)②要有海底大面积垂直运动③发生海底地震的海区要有一定的水深(1000米以上)日本是发生地震海啸最频繁的国家,而我国则很少发生的原因:(1)日本及其东侧海区:①地处两大板块碰撞地带多浅源大地震②沿海地质构造多大断裂层和断裂带海底地壳有大面积的垂直运动③东侧临太平洋并且直抵深海沟水体很深(2)我国东部及近海海域:①地处两大板块碰撞地带有浅源大地震②沿海地区地质构造中很少有大的断裂层和断裂带海底地壳大面积的垂直运动极少③近海大陆架宽广,滩平水浅水体较浅咸潮(又称咸潮上溯、盐水入侵),是一种天然水文现象,它是由太阳和月球(主要是月球)对地表海水的吸引力引起的。当淡水河流量不足,令海水倒灌,咸淡水混合造成上游河道水体变咸,即形成咸潮。咸潮一般发生于冬季或干旱的季节,即每年十月至翌年三月之间出现在河海交汇处。影响咸潮的主要因素有天气变化及潮汐涨退。尤其在天文大潮时,咸潮上溯的情况更为严重。另外,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过程让咸潮十分缓慢地增加,但长期的累积也在逐渐显现。
生物灾害:&蝗灾与鼠害是两种最广泛的生物灾害。此外还有病害和虫害等。一、蝗灾1、蝗灾与旱涝的关系:旱灾与蝗灾经常链性发生,在干早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激增。若前期干早少雨,利于雌蝗产卵,而后期多雨又利于蝗虫幼虫成长,蝗灾就会爆发,(先旱后涝,蚂蚱成片) 2、危害:最严重的爆发性生物灾害。其中,危害最严重、成灾率最高的是飞蝗,俗称“蚂蚌”。对农、林和牧业的破坏具有毁灭性3、防治措施:农药灭虫、投放天敌、人工诱捕
三、病害:
四、虫害:
中国病虫害分布区域图:
蝗灾与旱灾、洪涝并称为中国农业三大自然灾害:我国松毛虫分布图:
相关试题推荐
扫描二维码马上下载橡皮网APP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名校试题,天天更新,免费查看!
接收老师发送的作业,在线答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气象灾害的危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