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会展参展商策划书企业在参展过程中如何获得最佳运营效果毕业论文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笔记]会展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笔记]会展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2010第三届中国城市会展高峰论坛暨政府主导型展会创新发展论坛
项目驱动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为例
作者简介:王春雷(1977-
),男,湖北潜江人,管理学博士,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会展管理系主任,主要研究目的地营销、城市发展与会展管理。
内容提要: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院校对于会展办学的整体设计,因而需要进行系统性的构建,但目前这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并不多见,而且描述性的文章居多,实证性的研究缺乏。本文基于文献综述的发现和会展专业的特点,从理论上构建了一个项目驱动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进而以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为例,侧重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期提高国内教育界对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并为相关院校选择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项目驱动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海师范大学
问题的提出
从2004年1月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复第一批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至今,国内会展本科教育已走过了六个年头。在过去几年中,许多院校都围绕会展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例如,上海师范大学以综合性的校园实践活动为平台,采取项目管理的方法和市场化的运作手段,由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策划并全程组织一个真实的会展项目,并以此贯通几门核心专业课程;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依托校内综合创新实践基地——杭州城市会展研发中心,以专职团队、教师团队、学生团队为核心,通过承接会展项目,让学生在本科学习的阶段能够全程参与会展项目的运作,借此来培养更高质量的会展创新型人才,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然而,随着中国会展业迅猛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以及会展院校之间的竞争明显加剧,各个院校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努力提高本校学生的竞争力。换句话说,中国会展教育已全面进入质量提升阶段。在这种背景下,各会展院校必须采用系统化的思维,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而目前的总体状况是会展人才的培养与产业发展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行业、院校、学生三者之间对会展人才的理解不同,从而造成培养方向与行业期望的不同,最终导致会展人才的&供需错位&(佀杨,2009)。
另一方面,虽然会展教育方面的文章已不算少,但目前国内会展教育界和业界关于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专门研究并不多见。以维普资讯网(中国科技期刊网)的关键词查询结果为例,如果输入&会展人才&,可获得77条结果;输入&会展教育&,可获得45条结果;但如果输入&会展&然后输入&人才培养&进行二次搜索(选择&在结果中搜索&),只获得15条结果。而且,大多数相关论文还浮在表面上,就培养模式谈模式,有的甚至把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产学合作等混为一谈。
由此可见,系统构建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并指导会展院校选择合理的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国内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
在中国科技期刊网中采用关键词搜索,输入&会展人才培养&,可获得15条结果,但其中只有2篇文章标题中有&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绝大多数关于&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都散落在会展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中,系统性的研究属于凤毛麟角。
林冬和林河对目前我国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了全面描述。他们指出,当前我国会展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定位模糊、专业设置特色不明显、培养机构高度集中、培养层次单一、市场供需矛盾突出等系列问题。完善会展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硕博、本科、高职、培训机构相结合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顺应市场需求,按照市场需求特性培养会展人才,完善会展学科建设和师资培育体系,是解决当前会展人才培养模式中暴露的各种问题的根本出路(林冬,林河,2008)。高欣从培养模式的定位、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实习基地以及办学模式等方面,构建了高校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高欣,2007)。
近年来,不少学者基于人才培养模式分析,提出了会展人才培养的对策。例如,邬适融教授从&模块式&的课程设计、&开放式&的师资建设、&体验式&的教学组织和&全程式&的职业导航4个方面,对我国高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进行了高度的概括(邬适佀杨以上海为例,深入分析了会展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并得出如下结论:要建立实际性比较强的会展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政府、行业、高校、学生四个方面共同努力。政府发挥职能,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行业协助高校培养会展人才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学校要根据行业对会展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科目,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最后还需要学生自身有提高的意识,这样才能彻底解决&供需错位&的问题(佀杨,2009)。
部分学者还基于国内外会展教育模式的比较分析,提出了国内会展教育发展的对策。王春雷对德国会展教育模式进行了专门研究,并将其概括为4个方面,即办学力量集中化、专业教育定制化、课程设置模块化以及实习活动主题化。例如,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分为五大模块,即工商管理、展览管理、会议管理、大型活动管理以及展示设计与搭建,学生每学完一个模块再经过相应的实习,能基本具备该模块所要求的工作能力(王春雷,2005)。徐红罡和罗秋菊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国外会展管理专业的教育模式,包括国外会展管理专业的教育层次、学科体系、课程设置以及存在的普遍问题,并重点以在会展管理教育方面卓有成效的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Victoria University)、英国利兹城市大学(Leeds Metropolis
University)等为例进行了具体说明,进而就如何调整我国的会展教育体系以便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提出了策略建议(徐红罡,罗秋菊,2007)。
也有学者侧重分析了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某个方面。例如,吴建华从中德高校会展专业教育实践的比较研究入手,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差异以及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而指出了影响我国高校会展教育实践体系构建的深层原因。她提倡&学校是一段旅程,教育是一个过程,实践是从共性教育到个性体现的转变过程&的教育理念(吴建华,2007)。施谊从多个角度分析了推广运用基于项目管理理念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充分性和必要性,并结合会展实务课程教学探讨了开展合作学习模式研究的新思路(施谊,2009)。朱贵平、赵军红、顾艺等学者对会展专业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进行了专题探讨(朱贵平,2008;赵军红,2009;顾艺,2010)。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重点从会展外语、会展英语、会展旅游或会展设计等角度,探讨了会展专门人才的培养问题。例如,徐琳和乔向红从我国高职会展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入手,探讨了会展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如何建立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新形势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并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设置、职业能力训练、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工学合作等方面提出了会展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设想(徐琳,乔向红,2009)。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在近几年的相关学术会议上,一批学者提出了明确的会展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张健康和方玲玲对基于项目驱动的会展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专门研究,他们总结了项目驱动会展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包括实务类课程的进入、学生项目小组的形成、学生的全程性深度参与、学生参与的专业性与研究性,以及中心与专业的一体化互动(张健康,方玲玲,2008)。
黄彬深入研究了会展教育的&工学交替&模式,即在学生的4年学习中采取&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形式(以会展专业本科为例)。他同时提出,要合理解决学校与会展企业合作环节中的&瓶颈&问题,主要包括校企间要相互了解,形成良性互动;调整会展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深化会展教育改革,适应工学交替(黄彬,2008)。蒋昕对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会展本科教育创新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会展本科人才三阶培养模式,三个阶段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为受教者获得必要的胜任力而服务。另外,建立共识、整合课程、项目驱动三个策略有助于三阶培养模式的实施(蒋昕,2009)。
综上分析,可以发现,相对会展教育方面的研究而言,目前国内教育界关于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而且描述性的文章居多,缺乏系统性的构建和实证性的研究。但令人欣慰的是,随着我国会展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近两年来,部分会展办学起步较早的院校教师围绕会展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本校的成功经验进行提炼总结,对其他院校起到了良好的借鉴作用。
对项目驱动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分析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界定,教育界尚无统一的认识。国家教育部于1998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其主文件《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这句话实质上是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式三个方面给&人才培养模式&下了定义。本文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思想的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
教育理念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高度统一,换句话说,教育理念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体现。会展专业(本科专业包括会展经济与管理教育和会展艺术与技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而在教育理念上,学校的工作重点应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相应的课程体系和实践安排等环节来实现。目前,国内部分会展院校提出来的&按照活动管理的思路来培养会展人才&、&实现国际理念的本土化操作&、&基于项目驱动,培养会展创新性人才&等都是有益的尝试。
培养目标是教育中最核心的概念,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教育的实践活动就可能迷失方向,就很难谈得上规范、质量和评价。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有三个基本要素,即知识、能力和素质。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荷兰INholland大学等院校会展或活动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发现,这些学校的会展专业都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包括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具体的项目管理方法和技术等。荷兰INholland大学甚至明确提出,本校的活动管理专业就是一个以项目为纽带的专业(Project-based Program),所培养的学生应具有专业的项目管理能力、富有创意和拥有一定的社会联系(Social Connection)。这种目标既符合狭义的会展项目管理特点,也满足广义的活动管理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对于会展专业而言,培养过程是指教师根据本校会展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培养对象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会展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结合相应实践活动,让学生形成较强的思辨能力及培养职业道德品质、增强未来从业竞争力的过程。它具有目的性、阶段性、计划性、组织性、持续性和效果性等特点,其实施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理论教学过程、实践教学过程、实习过程等。
培养制度方面,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学校很难和会展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无缝对接,特别是教学时间安排、培养方式与会展企业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及需求规律之间明显脱节。但令人欣慰的是,有些院校根据会展专业的特点,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改革。例如,为推进基于项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在制定教学计划和进行课程设计时考虑了项目运作的刚性问题,使原来刚性的课堂教学时间变成柔性,并使柔性的课堂教学能够满足刚性项目运作的需要。具体说来,在项目执行期,部分学生因为参与项目执行而不能听课,该校积极采用弹性教学制度,允许学生每学期有一至两周的时间参与项目执行。
会展专业的人才培养评价涉及从入口、过程到出口的全过程,在各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评估措施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入口上,需要选择适合从事会展行业的学生,通常通过高考的方式来完成,但可以适当增设外语水平、性格等指导性要求;在培养过程中,除了通过考试或考查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评,更重要的是通过多种方式对学校的会展专业办学思想、办学条件、师资结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等进行综合评价。在出口方面,在设定行业培训证书、毕业论文选题等各种评价标准时,应充分反映社会和行业发展的要求(朱晟利,2005)。
综上分析,本文构建了一个项目驱动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其中,培养制度是执行某种培养模式的重要保障和基础环境,教育理念是一个学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出发点,培养目标是会展人才培养的总方向,培养过程是教育过程的具体组织方式及培养手段,培养评价则是对培养模式体系科学性及有效性的检验,如图1所示:
项目驱动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1]
案例研究: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
自2002年11月起,上海师范大学城市与旅游学院开始在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下设立会展管理方向;2004年1月,得到国家教育部批准(注:同时得到批准的还有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开始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并于同年9月招收第一届学生,迄今已向行业输送了八届会展管理专业或方向的毕业生。2008年,该校会展管理系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本校的学科优势,提出了办学方向的战略转移,即由&会展经济与管理&向&活动管理&拓展,同时基于活动管理与项目管理的内在联系,倡导并全面实行项目驱动型的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上海师范大学对项目驱动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解
2008年6月,在系级层面正式提出由&会展经济与管理&向&活动管理&拓展
从2005级和2006级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有近50%的学生选择了一般企业从事活动管理的相关工作
2009年4月,全面实行项目驱动型的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侧重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
学生的动手能力整体上有明显提升,而且能把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更好地联系起来
修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通过调整实践性环节的时间安排,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推出综合性的校园实践,或依托全国性的竞赛活动,贯通相关理论课程。
在多次全国性的策划大赛中获奖;
成功举办了4次校园综合实践活动;
先后有《中国旅游报》、《中国展会》、《中外会展》等6家媒体报道该校会展专业的教学改革
严格执行学分制;
加强与教务处、学工处之间的沟通,灵活执行日常教学管理规范。
学生有更大的灵活性去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课程或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与正常教学之间的冲突明显减少
在课程项目作业的评价上,引入荷兰INholland大学的It-They-I-We模型;
毕业论文选题必须得到企业或社会相关机构的认可。
项目作业的质量明显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加强;
获得&2010年最佳会展人才输出院校奖&(颁奖单位:国际展览产业联盟)
教育理念:由&会展经济与管理&向&活动管理&拓展
早在2006年3月,在《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展览策划与管理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报告中,课题组就为上海师范大学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设计了一套课程,其基本思想是在工商管理教育的大框架下,按照活动管理教育的规律,采取&专业基础课+主攻方向课&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促使学生养成优秀的职业素养,同时拓展会展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
2008年6月,也就是在第一届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之际,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管理系初步明确了&活动管理&的办学思路:将活动管理的知识体系作为会展专业学生的主要知识结构,并采用&基础课+方向课&的模式,增强学生适应不同活动项目管理需要的能力。上述办学思路有这样一个逻辑起点:不论是会议、展览会,还是婚庆、旅游节庆,或者其他,每个会展项目都属于活动的不同类型;而且每个活动就是一个项目,如表2所示:
活动管理的一般流程与会展项目管理(以展览会为例)
Coordination
Evaluation
可行性研究(初步,深入)
撰写立项策划书
人员组织计划
风险管理计划
数据库管理
供应商选择
广告和赞助销售
现场服务与管理(开幕式,入场管理与统计,现场管理等)
餐饮/交通等
数据库更新
展览会评估
其他善后工作(感谢,总结,新闻报道,催款)
准备下一届展会
关键路径法
注:与5个工作阶段相对应的英文和内涵均在Goldblatt活动模型基础上有所改动
培养目标:突出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
著名课程理论专家拉尔夫o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明确提出,要将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和学科的发展并列为课程目标的三大来源。以此理论为基础,并根据会展项目的运作流程对相应知识的要求,可以将一个会展管理人才必须掌握的知识分成三大部分,即基础知识和技能、专业知识和实践知识,每个部分都应通过相应的课程体现出来。
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侧重培养学生的市场分析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其中,项目管理包括从调研、策划到筹备、执行,一直到新的循环开始。为此,该校对会展专业的课程体系做出了全面调整:新的课程体系以《项目管理》和《活动管理原理与方法》为核心平台课,其他专业必修课程和会展专业课程(主要是限定性选修课)则依据项目管理的不同阶段来设计和安排,这样学生在不同阶段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就能与未来操作具体项目的需要一一对应,如表2所示:
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设想
专业必修课程
会展专业课程
(主要是限定性选修课)
《市场调研与分析》
《消费者行为学》
《活动市场调研与策划》
《策划学》
《财务管理学》
《产业经济学》
《市场营销学》
《供应商管理》
《电话销售》
《活动营销》
《活动融资》
《运营管理》
《风险管理》
《活动现场管理》
《活动风险管理》
平台课程:
《管理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统计学》等
方向课程:
《会议策划与组织》;《展览会策划与管理》;《体育活动策划与管理》;
《旅游节庆策划与管理》;《婚庆策划与组织》;《公司活动管理》;《参展实务》等
实践性环节
注:具体课程名称可以调整;各个院校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和培养定位对课程进行调整。
培养过程:以综合性校园实践活动为平台,贯通相关专业课程
目前,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完成4种实习,即三次现场服务实习、综合性校园实践活动、区域会展业考察实习以及毕业实习,时间分别安排在大一和大二上学期、大三上学期、大三下学期以及大四,目的是促进学生在各阶段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之间的融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三上学期的校园综合性实践活动完全由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策划和组织,并且要求具有会议、展示、特殊活动等不同活动形式,借此把《节事活动策划与管理》、《会议策划与组织》、《展览会策划与管理》、《环境设计与布置》以及《会展融资》等几门专业课程贯通。为此,新的会展专业培养方案把《节事活动策划与管理》课程提前到大二下学期开设,在这门课上,要确定下一个学期该年级综合性实践活动的主题和基本框架。
培养制度:创造实践机会,灵活执行日常教学管理规范
会展行业的用人特点要求院校为会展专业的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并在实习时间安排等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鉴于此,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大胆放手,把2004'上海国际会展教育与培训论坛、2006'都市旅游国际会议、2009'中国旅游协会教育分会年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阿姆斯特丹旅游日等重大活动都交给会展管理系的师生来运作,逐渐锻炼出了一支专业的项目管理队伍。据不完全统计,从会展管理系成立起,由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师生承办的大型活动已达10余次。
同时,会展管理系快步推行学分制,并与学校相关部门协商,灵活执行日常教学管理规范,从而使学生参与更多的实践成为可能。例如,该校会展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在大一和大二上学期至少要参加3次以上的现场实习(1个学分),2009年9月以前,这种实习基本上都是零星操作,给学生的正常上课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后来经过和用人单位以及教务处、学工处等校内部门沟通,现在要么是小班操作、轮流实习,要么一次性只承接80人以上的现场服务任务。
培养评价:实行学习成绩和毕业论文的多方评价
正如上文所提及的,培养评价涉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这方面,除了一贯坚持的以培养方案优化和教学内容改革为中心的校企合作与对话活动,目前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管理系正在着力推动以下两项工作。首先,根据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计划,在专业课程作业以及综合性校园实践活动的评估方面,上海师范大学借鉴了荷兰INholland大学的(It-They-I-We)项目作业评价模型,从项目本身(团队)、客户、个人和指导老师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与上司和客户沟通的能力。
此外,今后会展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首先必须得到企业或社会相关机构的认可,目的是督促学生在真实的经营管理环境中辨别、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增强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仍会安排专业教师在研究设计、研究方法、数据搜集与分析以及写作规范等方面进行指导,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由业界人士和院校教师共同指导会展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
会展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话题,因为各个学校都有自身的特点和不同的外部环境,而且培养模式本身也是动态变化的。适合社会需求和人的自身发展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也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动力源泉。在就业压力大、会展行业管理尚不规范等大背景下,国内会展院校必须根据自身学科特点、所在城市会展业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并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制度设计和培养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化的构建。
杨. 上海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河. 我国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完善对策[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8): 63-65
欣. 高校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12S): 184,177
[4] 邬适融. 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以会展专业为例[J]. 现代大学教育, 2009(1): 104-108
[5] 王春雷. 德国会展教育模式及其对中国会展教育的启示[J]. 中国广告,2005(3): 85-88
[6] 徐红罡, 罗秋菊. 国际会展管理专业的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2): 304-308
[7] 吴建华. 中德高校会展教育实践之比较研究[C]. 2007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7
谊. 基于项目管理理念的合作学习模式在会展实务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89-92
[9] 赵军红. 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初探[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 153-155
琳, 乔向红. 会展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 科教文汇, 2009(25): 47-48
[11] 张健康, 方玲玲. 基于项目驱动的会展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C]. 2008世博会o会展教育与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8
[12] 黄 彬. 会展教育创新模式探讨[C]. 2008世博会o会展教育与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8
昕.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会展本科教育创新模式[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47-148, 150
[14] 朱晟利. 论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及构成[J]. 当代教育论坛, 2005(5): 2广告学中网络展会的发展与现状研究
目录 摘要 3 ABSTRACT 4 一、网络展会的概况 5 (一)网络展会的概念 5 (二)网络展会的时代背景 7 (三)网络展会的发展局限 10 二、网络展会分类比较 14 (一)网络展会的分类 14 (二)不同类型网络展会的比较 14 三、网络展会的成功案例 19 (一)国内
,三七毕业设计论文网竭诚为您服务,本站永久域名:www.lw777.net
摘要&& &&&&&&&&&&&&&&&&&&&&&&&&&&&&&&&&&&&&&&&&&&&&&&&&&&&&&&&&&&&&&&&&&&&&&&&&& 3&&&&&&&&&&&&&&&&&&&&&&&&&&
ABSTRACT&&&&&&&&&&&&&&&&&&&&&&&&&&&&&&&&&&&&&&&&&&&&&&&&&&&&&&&&&&&&&&&&&& 4&&&&& &&&&&&&&&&&&&&&&&&&&&&&&&&&&&&&&&&&&&&&&&&&&&&&&&&&&&&&&&&&&&&&&&&&&&&&&&
一、网络展会的概况&&&&&&&&&&&&&&&&&&&&&&&&&&&&&&&&&&&&&&&&&&&&&&&&&&& 5&&&&&&&&&&&
(一)网络展会的概念&&&&&&&&&&&&&&&&&&&&&&&&&&&&&&&&&&&&&&&&&&&&&&& 5
(二)网络展会的时代背景&&&&&&&&&&&&&&&&&&&&&&&&&&&&&&&&&&&&&&& 7
(三)网络展会的发展局限&&&&&&&&&&&&&&&&&&&&&&&&&&&&&&&&&&&&& 10
二、网络展会分类比较&&&&&&&&&&&&&&&&&&&&&&&&&&&&&&&&&&&&&&&&&&&&& 14
(一)网络展会的分类&&&&&&&&&&&&&&&&&&&&&&&&&&&&&&&&&&&&&&&&&&&&& 14
(二)不同类型网络展会的比较&&&&&&&&&&&&&&&&&&&&&&&&&&&&& 14
三、网络展会的成功案例&&&&&&&&&&&&&&&&&&&&&&&&&&&&&&&&&&&&&&&&& 19
(一)国内成功的网络展会&&&&&&&&&&&&&&&&&&&&&&&&&&&&&&&&&&&&& 19&&&&&
(二)国外成功的网络展会&&&&&&&&&&&&&&&&&&&&&&&&&&&&&&&&&&&&& 26
结论&&&&&&&&&&&&&&&&&&&&&&&&&&&&&&&&&&&&&&&&&&&&&&&&&&&&&&&&&&&&&&&&&&&&&&&&&&&&& 28
注释&&&&&&&&&&&&&&&&&&&&&&&&&&&&&&&&&&&&&&&&&&&&&&&&&&&&&&&&&&&&&&&&&&&&&&&&&&&&& 29
参考文献&&&&&&&&&&&&&&&&&&&&&&&&&&&&&&&&&&&&&&&&&&&&&&&&&&&&&&&&&&&&&&&&&&&&& 30&&&&&
致谢&&&&&&&&&&&&&&&&&&&&&&&&&&&&&&&&&&&&&&&&&&&&&&&&&&&&&&&&&&&&&&&&&&&&&&&&&&&&& 3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展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虽然,目前网络展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它的发展趋势良好。本文首先介绍网络展会的概念和时代背景,其次将网络展会分类分析,最后通过成功网络展会的案例,来总结其成功秘诀,以促使网络展会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展会&网交会&虚拟展览&传统展览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eople have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n the online expo. Although, the online expo is still in the developing primary stage, it has a favorable development tendency. Firstly, the thesis will introduce the concert and background of the online expo. Secondly, the online expo will be classified and studied. &At last, the article will summarize the secret of success through analyzing the cases of the outstanding online expo, so as to promote the online expo more effectively.
KEY WORDS: online expo&& fair online
fabricated exhibition&&&traditional exhibition
网络展会的发展与现状
在这个新经济时代,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网络展会成为展览业的一道新风景线。人们借助网络展会可以展示商品,获取新产品新技术信息,网上交易等,加快了企业的工作效率,拓宽了企业的销售范围。网络展会不受时间地域的影响,成本又低,这些都是传统展览无法比拟的。但是,网络展会还是刚刚起步,目前还只是传统实物展览的辅助工具,专业性还不是很强,需要继续更努力地发展。
一、&&&&&&& 网络展会的概况
(一)网络展会的概念
1、展览会的定义
展览会是一种具有一定规模和相对固定的举办日期,以展示组织形象或以产品为主要形式,以促进参展商和贸易观众之间的交流洽谈为最终目的的中介性活动。一次展览会的利益主体主要包括主办方、承办者、参展商和专业观众,其主要内容是实物展示,以参展商和专业观众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商贸洽谈。
从展览方式来看,可以分作实物展览会和虚拟展览会两类,实物展览会即传统展览会,至今仍为绝大多数展览会所沿用;虚拟展览会又称网上展览会或在线展览会,它是互联网技术的产物,费用低而效率高,虽然目前不能代替实物展,但其对实物展于有很重要的辅助作用。
2、&& 网络展会的定义
网络展会是人们将参展单位的各种信息以多媒体文件的形式存放在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某个服务器里,供各国的客商从世界各地的角落查询。有关产品和公司的信息可以包括:文字,图片,声响和动态的录像数据,即通常所说的多媒体信息。在这些信息中还应包括公司的背景材料、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传真等。
它的基本内容是:主办方为达到一定目的,围绕一定主题进行总体策划组织,通过网上宣传、发布、招展、招商,受到回馈信息后将参展单位各种数据汇总、制作、编排、布展、上网、展示,同时提供导览、检索、用户登记、数据下载、可视会议等让世界各地的供需方通过因特网从世界各地查询这些数据,从中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各种信息或合作项目,并与提供产品或项目的单位取得联系,进行协商谈判,直至项目促成。
&&& 简单地说,网络展会就是利用网络技术,在互联网上举行展览会。
(二)网络展会的时代背景
1、网络展会的起步&&以灾难为契机
1.1欧美网络展会的突进&&9.11事件
9.11事件后,美国的展览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不得不停止展出三个月。而这次重大的事件使得人心惶惶,人们对旅游出外感到恐惧,众多展会的参展率大幅下跌。就连美国最大规模展会之一的COMEDEX,参观人数也急剧下降。国际上很多经验丰富的专业性展览会组织开始利用互联网来开展展会,受到欧美地区的好评。
另外,在欧洲,参展商衡量参加一个展览会是否值得去参展,主要取决于参展成本、便利性和信息的质量。而据欧洲一空公司的调查显示,目前大多数企业认为了解信息的最佳渠道是互联网,而不是展会。网络展会凭借其强大的信息量和更新的速度能及时提供给展商各类讯息,其经济的价格也为参展商省去一大笔开支。
据了解,利用网络的虚空间进行商业和贸易活动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经过9.11事件后,网络展会开始迅猛地发展起来。
1.2中国网络展会的形成&&&非典&灾害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灾害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各种各样的传统展会不得不闭幕或者延期。不过在这个网络化的时代,这场天灾恰巧给了网络展会生存的契机。
中国著名的第一展&广交会&,为减少非典对其造成的影响,开展&网上广交会&。将客户面对面的交易转移到了互联网上,利用电子商务来完成交易,参展的许多企业为增加贸易机会,调整自身销售渠道,借助电子商务系统来促进业务。此次的广交会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与此同时,中国全国各地的网络展会也开始络绎不绝,&网上房展&、&网上书展&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非典这个时候,网络展会凭借其独有的特点,传承着传统的实物展会。
2、网络展会的成长&&以互联网为基础
2.1 网络展会的受众优势
图:网民人数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日,中国内地网民已经达到1.37亿,其中宽带用户已经突破1亿,与去年同期相比,中国网民总人数一年增加了2600万人,增长率为23.4%。可以看出中国的网民总数呈良好发展趋势。中国的网民人数已经达到世界第二,过两年就有望超越美国。庞大的网民数量和将近70%的宽带率,使得互联网发展更为完善,更有利于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中国超过一亿的网民可以看出网络受众数量众多,对网络展会而言,有许多潜在的受众资源。
另外,根据第1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约有2万商业决策相关人员(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经常使用互联网。本届统计表的网民职业没能体现出这点,但根据良好的网民人数上升趋势,这个数目估计能到3万。大约3万的商业决策者利用网络寻找商业信息,这对网络展会可以说是很好的鼓舞。
最后,截止到2006年年底,中国域名总数近411万个,其中CN下注册的域名数为180万个,与去年同期调查的110万个相比,增加了70万个,增长率达64.4%,占总域名数的43.9%。.cn是我国的国家顶级域名,也是由我国管理的国际顶级域名,注册以后全球通用,是世界网络的中国标识,可在互联网上突出地表明企业的中国身份。这就显示了我国企业在进行网络营销时注重品牌保护,在与国际交流时,清晰显示其中国身份。另外也显示了网络展会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国内的广大企业开始与世界接轨,通过网络展会,地域时间成本都不成了问题。
2.2网络展会的信息优势
王春雷:《会展市场营销》,第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
王征:《会展与多媒体应用》,第4页,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年4月
向洪:《会展资本》,第7页,中国水利出版社 ,2003年1月
徐亚丹、王野:《网络会展的传播与经济比较》,《当代传播》,2006年第5期第66页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本站发布的计算机毕业设计均是完整无错的全套作品,包含开题报告+程序+论文+源代码+翻译+答辩稿PPT
本文选自计算机毕业设计论文文章部分只是部分简介,如需了解更多详情请咨询本站客服!
对我有帮助
暂时不需要
------分隔线----------------------------
网站客服:
三七论文网竭热忱欢迎您的光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会展参展商策划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