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无为思想的思想,能说2句古文说明吗,在进行翻译

当前位置 &
& 老子“无为”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
老子“无为”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
管理科学与管理哲学有着不同的思想视野。管理哲学旨在提供哲学指挥,而不是创造知识。限制与自由、有为与无为等管理实践中遇到的矛盾,都离不开指挥的指引。对此,思考老子的无为思想,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老子“治大国如烹小鲜”,直至无为而智,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实乃管理的至高境界。
  管理哲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总结和探索管理实践中的智慧。智慧来自对生活实践的观察,也来自于先哲们的沉思默想。从先哲那里获得灵感,寻找社会生活包括管理实践的智慧,是一条方便的法门。老子,就是一个精神依然生活在我们当代的先哲。他的无为思想,对于现代管理依然有着积极意义。
  管理中的有为与无为
  何谓管理哲学?何谓管理科学?二者的区别与联系何在?康德说:“如果想把一种知识建立成为科学,那就必须首先能够准确地规定出没有任何一种别的科学与之有共同之处的,它所特有的不同之点;否则各种科学之间的界限就分不清楚,各种科学的任何一种就不能彻底地按照其性质来对待了。”体现二者根本不同的,首先在于哲学与科学的分野。最初的西方哲学那里,哲学无所不包,是科学之科学。而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哲学与科学相分离,分别有着不同的致思领地。在管理领域,哲学与科学也应该不同。泰勒的管理思想,将管理这们古老的学问纳入了科学的轨道,在现代西方科学理性的支配下,管理成为了一门可以精密计量的科学。它所赖以产生的思想基础,就是韦伯所谓近代的工具理性的发展,并构成理性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哲学在管理中还有何种存在的合理性呢?这就要明确管理哲学的定位。本文认为,如果说管理科学是知识,管理哲学是智慧。管理哲学以形而上的视角审视人类管理的现象,并加以归纳、概括和抽象,从而成为管理实践的思想灵魂。根本上来,这就是管理哲学的价值所在。
  如此,管理哲学就要思考管理实践中最为根本的问题。如管理中的有为与无为、约束与自由等,就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既对立又同意。管理,作为组织的管理,首先是约束,一种制度化的控制,借助这种行为控制而达到组织的既定目标。总之,“有为”是管理的基本内容。素仪,一个规范的跨国公司,有着周密的制度设计,有着极其细致的行为规范,人们的每一步都有着既定的安排,组织就如同一台大“机器”。在一个法制化国家里,政策、法规、法律的功能制度安排更是庞大而周延。但是,从一定意义上讲,自由是生命的最高价值,也是生命成长和价值实现的必要环境。把么,时间是最多一点约束好,还是多一点自由好呢?是倾向“有为”还是注重“无为”呢?在管理实践中如何实现约束与自由,有为与无为的辨证统一?这是一个管理哲学的理念问题,需要智慧。对此,老子的哲学为我们提供了启发。
  老子的无为思想
  老子的哲学并不是一种西方意义上的知识体系,而是一种生命的智慧,一种对“道”的血球,老子“道”的学说,就是对宇宙万物懂得形而上的抱窝。它的宗旨,不在玄远的空间世界,而在生活的实践之中。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它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基础;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则是一种达至善治的智慧。虽然老子思想以“玄之又玄”而著称,但其背后的济世情怀,却值得反复体味。老子的哲学是一大智慧,对于人类一切事务,包括管理在内,都决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其中,无为而治的思想是最具有影响力的。
  “无为”,在老子那里意味着“道法自然”,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即自然”,是老子哲学的基本观点。老子将“道”视为宇宙之本,而道之本性则是“常无为而无不为”,即“道”对于宇宙万物是“侍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就道生成万物、成就万物而眼,道是“无不为”的;就道对于万物“不辞”、“不有”而言,道又是“无为”的。从本质上讲,这是“无为”与“无不为”的有机统一。天地万物的生成与存在,皆是“无为也而无不为”的。
  老子正是从这一思想出发,认为治国安民,要反对“有为而治”,而主张“无为而治”。在他看来,“为无为,而无不治”,“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圣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系常以无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把“无为”看做圣人“取天下”和“治天下”的手段。老子既反对儒家推行“以德治国”,又反对“以智治国”。指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子;国家捣乱,有忠臣。”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同时老子也反对兵家的“以力治国”,反对暴力战争。认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主张“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天下”。只有推行无为而治,才能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为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理想社会。
  无为而治思想是老子整个道学理论的一部分,应该从老子思想的整个体系中去理解和把握,不能断章取义,生搬硬套,实用主义地取而用之。无为而治思想之所以是一种智慧,就在于它超越了生活的形而下的层面,透过感性生活的表层达至宇宙和生命的深处,从而散发出智慧的光芒。所以,老子道学的体系,宗旨是一个形而上学的体系建构,是在建立一个宇宙论体系的基础上,为生命寻找一个根基,在其中所体现出来的大道理,具有普遍的意义,对现代管理同样如此。
  老子无为思想的管理学意义
  现代管理无疑是建立在科学之上的,科学理念是管理的基础。但是,在这种科学的背后,老子的智慧却是将管理引入新的境界的“大道”。不过,老子的智慧不是可以即学即用的工具,而是一种思想的逼迫和方向的指引。
  实践老子的无为理念,首先应该准确理解老子的辨证思想。
  将老子的无为思想运用到现代管理艺术中,就是将日常事务的决策权下放,充分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管理者致力于战略方针的确定,各司其职、协力前进。管理者不置身于琐事,不费力于细节,而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影响组织的共有价值观,在平和自然的气氛中实践组织的目标。但是,无为而治并不是排斥任何管制行为,而是要把握好组织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以不破坏事物的自然状态和保障人民的正常生活为呀。其实无为的思想最易被误解,西方学术界起初在翻译和介绍《老子》一书时,就往往是从字面出发来理解,从而偷离了本义。对此,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曾指出::“所有的翻译家和评注家都呆板‘为’字原原本本地译成‘行动’,于是道家最大的口号‘无为’就变成了‘没有行动’,我相信大部分的汉学家在这点上都错了。无为在最初原始科学的道家思想中,是指‘避免反自然的行动’,即避免拂逆事物之天性,凡不适合的事不强而行之,势必失败的事不勉强去做,而应委婉以导之成因势而成之。”李约瑟对“无为”的理解,深得老子思想的要领。老子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不为中实现有为。
  实践老子的无为理念,要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之融会于现代管理之中。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化迅速发展,虚拟空间的存在也日益渗透到管理实践中。美国管理专家毕可斯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由于信息技术的日益进步,未来企业的办公室内,看不到一个员工,有人选择在家或工作室工作,有人在外面拜访客户,所有的工作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迹象表明,虚拟的办公室工作状态,已逐渐成为发展趋势。这种趋势,恰恰也为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它打破了传统的权威管理和严格管理,意味着组织的分权,把权力从者手中分散到组织成员手中,成员获得了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领导者则支持、指导、协调成员的工作,激发成员的智慧。这是领导就是集体智慧的网络,大家通过网络分享信息,形成一种“无为管理”的管理理念。所谓“无为管理”并不是取消管理,而是管理进入更高层次和更高的境界,人人都是管理者,都是重大决策的参与者,也是决策的执行者。管理达到如此境界,才能使管理者摆脱日常事务,面对未来,综观世界,审时度势,筹谋大计,貌似无为,事实是更加有为,更加有。
  对于中国社会发展而言,无为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互相擎肘,政府包办一切却又什么都办不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政府总的趋势是将权利下放,就是要由管制性政府转变为服务性政府,由无限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就是要减少不必要的干涉和控制,为社会提供更加有效的公共服务,尊重经济社会固有的运行规律。“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老子的自然无为之道,是一种高度的政治智慧,是一种高明的管理方式,反复体味这一思想,从中汲取政治智慧和管理智慧,可以使我们减少失误,少走弯路。(常卫)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内容全部来自内容作者或互联网自动抓取,关爱通不产生内容。以上的文本内容仅代表本文作者或发布人自身观点,不代表关爱通观点或立场。关爱通力求此信息所述内容及观点的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也不保证未来内容不会发生变更。
如本网展示内容的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关爱通会及时采取合理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邮箱:yao.电话Tel:021-5
老子“无为”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相关文章
看过 老子“无为”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 还看过
推荐文章推荐专题
激励白皮书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老子无为的思想,能说2句古文说明吗,在进行翻译啊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老子》第二章(治国)中: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使,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译文: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方式处事,实行不言的教化;万物兴起而不首倡,生养万物而不占有,培育万物而不依仗,功业成就而不居功.正因为不居功,他的功业才不会泯没.五章(治国)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译文:天地没有偏爱,把万物当成刍狗一样看待,全凭万物自然生长;圣人没有偏爱,把百姓当成刍狗一样对待,全靠百姓自己成长.政令繁多而屡次失败,还不如坚守空虚无为.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绪论 老子思想高于孔子
一中华文明论废兴,老子“奇龙”作奇功。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为基础而形成的中国主流哲学思想文化,构成了中国哲学历史文化的根基。老子思想,不仅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政治、军事、宗教、医学、养生、气功和武术等,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且可以直率地说,道家思想作为中华文明的基因已经渗透到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换一句话说,即渗透到中国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至今影响着中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死观等各种思想文化观念。(一)道家思想的“第一小提琴手”春秋末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伟大思想家、哲学家。作为道家思想的“第一小提琴手”,老子提出了作为宇宙万物本原及其存在根据的“道”,创立了以“道”为中心的包括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天地自然、社会、人生哲学和养生长寿等内容的系统的哲学思想。老子的代表作《道德经》(亦即《老子》)分上篇“道经”计37章,下篇“德经”计44章,共81章5700余字。“道经”阐述宇宙万物本原,含天地阴阳变化之规律;“德经”言社会处世进退之方,蕴长寿养生之术。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人类历史上被翻译最多的两本书,第一本是《圣经》,第二本即是《老子》。战国早期的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第二小提琴手”,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以“道”为本的哲学体系,他一生视高官重利如浮云,“终身不仕”(《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天下篇》),著书《庄子》,内含《逍遥游》、《天道》等33篇,10余万字,用寓言故事的形式,形象生动地对老子的“道”学思想进行了全面地阐述和发挥,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道家学术。司马迁认为,道家思想在先秦各派学说中,是唯一吸收了其它学派长处的优秀成果。道家从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的立场出发,宣扬“无为”,实际上是“无不为”,其主张是容易施行的。道家认为,事物没有既成不变之势,也没有永远不变之形,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司马迁说,道家的学术是“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史记·太史公自序》)。这就是说,道家思想是依据阴阳家关于四时运行顺序之说,吸收了儒、墨两家的长处,又提取了名家之精要,随同时势的发展而发展,顺应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树立良好的风俗和应用于人事,都无不适宜,意旨简明扼要而容易掌握,办事少而收到的功效多。此外,道家还非常重视养生,提倡人的精神与形体要专一,认为,精神是人活着的根本,形体是人活着器具,一句话,生命高于一切。不先安定好自己的精神与形体,请免谈所谓治国平天下的大事。(二)儒家、墨家、法家、名家和阴阳家思想之比较儒家学问广博,以《诗》、、《礼》、《春秋》、《乐》等“六经”为学习的根本法式,然而,“六经”的本文及其解释等著述成千上万,接连几代人也弄不懂儒家的学问,一个人有生之年也可能搞不清楚它的“礼、仪”。所以,儒家学术渊博,但缺乏治国理民的切要主张,一切“以人主(帝王)天下为仪表”(《史记·太史公自序》),换一句话说,就是一切以帝王为楷模来规范天下臣民的言行,而提倡所谓的仁、义、礼、乐等个人品德修养,花费气力多而收到的功效少。所以,儒家学派所提倡、主张的事情难于完全照办(“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史记·太史公自序》)。但儒家主张的君臣父子之礼,区分夫妇长幼之别,则是不可改变的。墨家主张节约而难于遵从,如崇尚尧舜的道德品德,提倡君王住宿用茅草、芦苇盖的三尺高的房子,用陶簋吃饭,而且要吃糙米饭。夏天穿着葛布衣,冬天穿着鹿皮裘。墨家主张丧礼从简是对的,但提出只给死者做厚仅三寸的桐木棺材,并以此“要万民统一标准”。墨家的主张实际上是完全的平均主义,所以“俭而难遵”(《史记·太史公自序》)。但墨家提倡的家家富足,人人饱暖的思想,还是可取的。法家主张统治者要严刑酷法而少给臣民恩惠,不区分亲疏远近、贵贱尊卑,一律断之于法。这么一来,爱亲尊上的关系就不复存了,它可以用于一时,却不可长用。所以,法家是严酷而缺少恩惠(“严而少恩”《史记·太史公自序》),但法家主张君主尊贵,使臣卑下,上下名分,职分明确,还是不能更改的。名家专门取决于概念名称的争论,刻意烦琐,使人难于理解其意,所以说它使人受约束而容易丧失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名家使人俭善失真”《史记·太史公自序》)。但名家关于如何掌握概念,考察实际,进行比较验证,辩证名与实的关系,这种主张还是不能不予以认真考虑的。阴阳家注重吉凶祸福的预兆,如对四时、十二度和二十四节气各有所谓“宜”、“忌”的规定,说什么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这未必是对的。所以说阴阳家使人受到约束而多所畏惧(“使人拘多所畏”《史记·太史公自序》)。但它区分一年四季运行的顺序,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自然运行规律,则是不可弃失的。(三)我为什么喜欢老子道家思想从先秦诸子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六家学术中可以看出,虽然他们都是努力探讨欲求天下太平的学派,但各自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方法与措施,也各不相同,有比较全面的,也有考虑不周到的。相比较而言,老子道家的学术充满辩证法,他从探讨宇宙天地、自然规律的变化入手,提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真正地以人为本,直接从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弱者、弱势群体出发,老子之道乃弱者之道,对社会人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司马迁说它是“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这就是我喜欢老子而深入研究老子及道家思想的主要原因。由于老子广泛而比较深刻地揭示宇宙万物、自然天地、社会和人等及其运动规律,因而是一个博大的哲学思想体系,提出了许多反映事物运动一般规律的哲学概念或名词,因而它们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成了千古名言。与此同时,它也因而获得了开放的理论品质,从而蕴涵着许多理论生长点和异域不同思想体系的融合点。这正是《老子》深奥思想文化的现代价值所在。今天,当我们探讨21世纪中国先进文化的历史渊源关系时,面对目前人类地球村生存遇到的各种问题,怀抱“致虚、守静”的心态研究老子道家思想,深深感到能从中汲取许多有益的思想智慧,并值得我们去发扬光大。二老子与孔子分别是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们俩同为春秋末期人。老子是道家之祖,孔子是儒家之宗。司马迁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儒道两家的思想在主体方面是严重分歧的。那么,如何看待二者思想的异同呢?(一)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日益受到重视老子生活的春秋末期的时代特点是:诸侯纷争,天下大乱,诸侯之间的兼并和掠夺奴隶和土地的战争十分频繁、激烈,“春秋无义战”,广大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老子长期担任周朝图书管理的史官,官不大,但学问大,最多是图书馆长吧,这使他有条件阅读大量别人看不到的各种图书典籍,主要是老子的天才与勤奋,使他通晓政治、历史、礼乐、天文、地理、人伦等,老子既是中国也是世界的第一位哲学家。据说孔子曾经两次拜见老子,向老子请教道和礼,孔子回来告诉他的弟子们说:老子像一条龙!(“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庄子对老子的思想最为钦服、推崇,认为老子是“古之博大真人”。《道德经》的结构简单,但内容博大,思想精深。“道经”主要阐述宇宙万物本原,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德经”主要论证治国安邦、为人处世进退的方法智慧,以及修身养道健康长寿之术。老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曾引起数代皇帝的高度重视。汉朝建立之初,至汉武帝之前的5个朝代,均以老子的道家思想作为治国安邦的主流思想。之后,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为《道德真经》作注,特意追封老子为“太玄元皇帝”,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均曾精心为《道德经》作注,他们都以治世的观点进行阐述,从而将道教奉为最高经典,并且以宗教的观点加以领会,因此,道教将老子奉为“太上老君”。中国共产党人与老子思想有着重要的历史渊源,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后发制人”的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是来源于老子“不敢为天下先”的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思想之一。慈:爱护、博大之爱。老子认为,最高尚的品德是水:“上善若水”,做人要学江海为“百谷之王”--大海心怀。俭:节俭、节制之意;“圣人不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谓之对待事物要道发自然,无为而治。不敢为天下先:从军事上讲是不先发制人,以防御为主,待机而动,即以退为进,后发制人。从社会政治、人事层面讲,则为“处后”--不当头,不去争第一、当龙头老大。老子认为,这是实现“柔弱胜刚强”思想的一个重要战略策略。由于它揭示了事物的对立统一,互相转化的发展规律,所以,它给弱小者战胜强大者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1945年4月,毛泽东在回答八路军、新四军之所以能够胜利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三次反共军事磨擦的经验时,曾风趣地说:首先要感谢老子,第一条出自《老子》“不为天下先”,后发制人,不先发制人。第二条出自《左传》“退避三舍”,你打边区,我先退,一舍三十里。第三条出自《礼记》“来而不往非礼也”。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将后发制人确定为保卫祖国安全,巩固国防的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的首要原则。1955年4月,他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明确提出:中国的战略方针是积极防御,决不先发制人,而应后发制人。可以说,后发制人的战争指导思想,贯穿于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和建国后反侵略作战的整个历史过程。可见,老子的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为什么毛泽东对老子“不敢为天下先--以退为进,后发制人”军事思想如此推崇?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以退为进,后发制人的军事思想,揭示了弱军战胜强军的普遍规律。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曾列举了中国战争史上许多有名战例加以论证,如楚汉成皋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蜀魏赤壁之战等等有名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04页)。--这也是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本质体现和核心内容。从20世纪20年代起,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中国领导了旨在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战争,从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创建人民军队起,到1947年下半年人民军队以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向国民党军实行战略进攻(中国革命战争的转折点),迫使国民党军在战略上转为被动守势之前的20多年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一直都是弱者,处于敌强我弱的条件下,总是处于劣势地位及内线防御的态势。因此,弱小的人民军队如何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中国共产党及其人民军队面临的最为迫切的生死存亡问题。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毛泽东在指导人民军队进行革命战争时,用马列主义观点科学地汲取了老子“不敢为天下先”、“柔弱胜刚强”的哲学思想,提出了后发制人的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老子的思想在世界各国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博士说:“我把老子认作是东方思想的代表”。美国高能物理学家卡泼勒认为:“中国老子的哲学思想提供了能够适应现代物理学新理念的一个哲学框架,中国哲学思想的‘道’暗示着‘场’的概念,‘气’的概念与量子‘场’的概念也有惊人的类似”。1987年,美国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引用《老子·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使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受到西方的广泛的重视,并掀起了一股《老子》热,成为全世界被翻译发行量最大的第二本书(第一本为《圣经》)。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获悉自己能轻松连任第二届秘书长后,发表感言时引用《老子·八十一章》“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名言,以表明他要按天地自然规律办事--利物而不害物,做一个帮助世界各国人民谋利益,而决不为自己争夺的“圣人”。这说明,老子的思想正在走向世界。(二)老子是伟大的哲学家,老子之道乃弱者之道第一,老子是伟大的哲学家。他在《道德经》中不但提出并阐发了人类社会、治国安邦、为人处世的辩证思维,而且提出了作为宇宙万物本原及其存在根据的“道”,创立了以“道”为中心的包括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天地自然及养生长寿等内容的系统的哲学思想,阐发了宇宙万物,天地自然变化的一般规律。毛泽东曾说:老子讲的这个道,是宇宙之间的普遍真理。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祸福相依、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等一系列辩证法命题和概念。老子在西方学术界有很高的地位。黑格尔认为,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老子的哲学思想代表了人类哲学的童年时代。黑格尔读完《道德经》后曾感慨:世界的哲学故乡在中国!支配这个时代的是我们在东方世界中所发现的所谓精神与自然的统一。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老子之道乃弱者之道,老子的思想本质上是为弱小者(广大老百姓)说话。秦厉公曾说:“老子这套学说,只利庶民,不利君王”。这就不难理解老子的思想在汉武帝后逐渐被排除、淡化。司马迁认为,道家思想在先秦诸子百家中,是唯一吸收了其它学派长处的优秀成果。道家从关注天地自然、关注民生、关注弱者的立场出发,宣扬“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其主张是容易施行的。他说:道家思想是依据阴阳家关于四时运行顺序之说,吸收了儒、墨两家的长处,又提取了名家、法家之精要,随同时势的发展而发展,顺应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树立良好的风俗和应用于人事,都没有不适宜的,意旨简明扼要而容易掌握,费事少而收到的功效则多(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史记·太史公自序》)。比如:老子提倡大气做人,要“处厚不薄,处实不华”,抱朴守拙,即做人不世故,不圆滑,保持孩童的纯真,不作秀!--要“上善若水”:守柔、处下、不争。学江海为“百谷之王”,培养江海心胸和肚量。--从政者要“以百姓之心为心”(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权为民所用);要廉政(“圣人不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当领导的不要穷折腾,不要搞形象工程,(“治大国,若烹小鲜”);要关注民生,爱惜民力;关注弱者,解决好分配不公的问题(“民之饥,以其上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圣人常救人,故无弃人”),等等。老子还提出弱小者战胜强大者的哲学方法和策略,如:大巧若拙、大智若愚、韬光养晦;欲去姑举、欲弱固强、欲取先予;知其白,守其黑,等等。当然,老子也有消极的一面,比如,他提倡“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模式,虽然老子是以反对“以兵强天下”的战乱频繁的社会而提出的思想寄托,但毕竟是向后看。这种思想的局限性是可以理解的。(三)孔子之道乃王者之道,他虽然不是一个哲学家,但他是一位有地位、有广泛影响的思想家第一,孔子的思想缺乏哲学思维。黑格尔对孔子评价不高,他认为,孔子不是哲学家,与他同时代的西方哲学家相比,孔子没有一点哲学思维。他在《哲学讲演录》中说:《论语》中只有“常识道德”,思辨的哲学一点也没有--只有一些善良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更好一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西罗塞(注:古罗马共和国末期的哲学家,他是以折中主义而著名的,宣传“灵魂不死”等观点。)留下来给我们的《政治义务论》便是一本道德教训的书,比孔子所有的书内容丰富,而且更好。第二,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贵“仁”。何为仁?“克己复礼为仁”。而礼,则是周礼,西周社会的等级制。孔子一生所追求并为之努力奋斗的就是全面地、不折不扣地恢复周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西周的鼎盛时期,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他一生所向往的是西周,梦见的是“周公”,并为此还两次从鲁国到陈国向老子求教周朝的“礼”,受到老子的批评。孔子提倡每一个人的言行都要以周礼的标准来规范自己,他要“非礼勿听,非礼勿视”。在此基础上,孔子提倡劝学、劝善,主张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要以此达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封建帝王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当然喜欢孔子的这些思想。孔子的思想经过三次美化成为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意识。第一次,原来孔子是没有著作的,后经孔子的学生子路、颜渊、颜回、子贡等人编辑《论语》美化而得到传播。第二次,汉朝董仲舒秉承汉武帝的旨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孔子的思想抬高到封建王朝的指导思想的地位而得到巩固。第三次,宋朝周敦颐(两宋理学的开创者)、程颢、程颐两兄弟和朱熹(强化封建统治,继承和发挥儒家思想--理学的集大成者)对孔孟儒家学术全面系统化、理论化,使孔子的思想得到大大扩展、强化而延续,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官方统治者占支配地位的主流思想意识,一直延续至元、明、清,它对巩固封建统治起了极大的作用,难怪历代封建统治阶级都尊他为“圣人”,难怪新社会制度建立以后的相当长的时期仍然残留浓厚的封建思想意识,当然,这主要责任应该是封建统治者,而不能由孔子来承担。毛泽东曾指出,就孔子儒家思想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禁锢人们思想,也应该受批判。对于儒家“中庸”观点,毛泽东也曾对它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中庸”的合理性,在于肯定事物的安定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辩证法的一个要素,但“中庸”整个(整体)地是反辩证法的,因为它害怕量变引起质变,……把旧质绝对化,即把平衡作为追求事物最高目标,否定斗争、变革等,把旧质绝对化,反对革命。所以“中庸”是维持封建制度的方法论”。毛泽东对“中庸”观念的独到见解与批判,在中国几千年哲学史上是第一人,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当然,虽然儒家思想是以孔子思想为主体构建的,但孔子思想不能完全与儒家思想划等号,许多消极、负面的儒家思想也不能由孔子一个人来背负,必须加以区分、区别,不能一起算在孔夫子头上。这是需要学者们长期静心研究的问题。司马迁评价说:儒家主张一切以帝王为楷模来规范天下臣民的言行,而提倡仁、义、礼等个人品德修养,缺乏具体的治国理民的确实主张。我认为,儒家之道,乃王者之道,其主体意识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它压制制度内的任何改革,导致专制独裁。儒家主张君臣父子之礼,区分夫妇长幼之别,是对的,但过了度,变成壁垒森严的等级制度而没有人身自由,使社会停滞不前,难于接受新的思想制度。孔子骂体力劳动者是“小人”,轻视妇女,说“小人和女子难养也。”孔子主张搞愚民政策,他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而老子是反对愚民的,他提倡对老百姓的教育要使其朴质而不诈伪(“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孔子虽然不是一位哲学家,但他是一位很有地位、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家,孔孟思想里面有一部分真理性、人民性的东西。特别是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比如,孔子提倡从政者要以身作则,“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主张为政要把“信”放在首位,其次是“足食、足兵”。特别是孔子第一个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口号,主张不管富人,还是穷人,人人都应当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应该说,这是孔子对人类最大的思想贡献。在学习态度、方法上,孔子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等。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主义思想等,均有积极意义,它们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的精华,我们应该批判汲取,继承发扬之。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老子之道为人处世的智慧方法》| 2.00元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掌阅客户端购买:
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子无为而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