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小时候看过小葵花鹦鹉刊物?

70后的回忆(六)
小时候看过的书
作为70后,我们刚到读书年龄,就迎来了出版业的空前繁荣。要知道,这是在经历了十年肃杀之后的井喷行情,作者、出版社经过了十年压抑的厚积薄发。那时的书从封面设计到印刷、装帧到内容都可称得上上乘。
《365夜故事》,应该说,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已经觉得有些小儿科了。但是其中有些故事我还是很喜欢,比如“狐狸打猎人”“天才杂技演员”“没头脑和不高兴”等等。女儿上幼儿园时,我每天都给她讲一个里面的故事,可以说这本书滋养了我们两代人的心灵。
《小灵通漫游未来》,叶永烈影响很大的一本书,讲述小记者——小灵通因为一个偶然机遇漫游未来市的所见所闻。虽然现在看起来内容有些小儿科,甚至有的设想已经过时,但在当时却觉得无比神奇美妙,引发了对于二十一世纪的无限向往与憧憬。
《蹦蹦跳先生历险记》——后来查了查,也是叶永烈写的。这本书由三个故事组成。第一个就是《蹦蹦跳先生历险记》,讲述蹦蹦跳先生根据仿生学原理,模仿跳蚤跳跃发明了一套装置,可以使人轻松跳到几百米远的地方。后来他因为生活所迫,不得已去百万富翁家中偷盗,终于失手被捉。第二个故事没印象了,第三个讲述的是“换血”的故事。话说有一个富翁家财万贯,饱食终日,但是却整天愁眉不展、闷闷不乐;有一个马戏团的小丑则从早到晚嘻嘻哈哈,不知道什么是忧愁。富翁的私人医生“治百病医生”在老师“治万病博士”指导下,把富翁与小丑的血液对换,希望能使富翁快乐起来。谁知富翁换了血液之后不但没有快乐起来,反而整天号啕大哭、痛不欲生,没有几天就在极度哀愁中死去。原来小丑的快乐只不过是表面现象,是职业的需要,其实他的家境穷困潦倒,连维持起码的生计都有困难,他的内心怎么会快乐呢?几个故事所表达的是同一个主题,就是声讨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
有一本书忘了叫什么名,讲述一个本来讨厌数学的小学生铁蛋来到小人国与大人国,运用数学知识帮助胖总统打败了大人国瘦皇帝的故事。曾经在《少年科学》连载过。
《魔帽》,非常有趣的短篇科幻小说集。第一篇《魔帽》说的是有一顶神奇的帽子,能够接收信鸽大脑传回的信号,人只要戴上这顶帽子,就会感受到鸽子的一切视觉、听觉等等各种感觉。换句话说,这顶帽子能把人变成鸽子!有一篇讲述两个国家去外星球寻找金矿的小说很有意思。天文学家在外太空中发现了一个遍地是黄金的星球,于是M国与S国争先恐后地、几乎是同时发射了寻找金矿的飞船。两艘飞船在外太空不期而遇,两国宇航员开始互相下黑手、使绊子。经过一番勾心斗角,M国的宇航员终于占到上风,满载着数量可观的黄金凯旋而归。殊不知,他们的飞船已经被安放了定时炸弹,就在飞船返回地球着陆的一刹那间剧烈爆炸,把在现场迎接的所有内阁要员炸成齑粉。不过他们不甘失败,就在24小时内紧急组成了新内阁,新内阁的第一项决定就是重新发射飞船。而S国动作更快,新的飞船已经点火起飞
《神秘的房子》,一本通过看图寻找蛛丝马迹的侦探故事书,《儿童时代》连载过第一部分。我之所以对这本书印象特别深,不是因为这本书本身如何如何,而是因为我从别人手里借了这本书来看,正在入迷之时,母亲再三喊我干什么活,我一而再、再而三地置若罔闻。母亲大怒,从我手中劈手夺过书去一把火烧成了灰烬!这可是我借来的书啊,天知道我后来怎么跟人家交代的!
《《大地的儿子》,作者苏叔阳,节选了周总理从少年时代直到成为总理的若干小故事。
《上下五千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小时候最喜欢,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就是看这本书,让我喜欢上了历史。直到现在我仍然认为,这是一部最好的历史启蒙读物。本来这是林汉达先生要给少年朋友写一套浅近的历史读物,可惜先生在动乱中遭受,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只写到战国部分,后面的章节由曹余章完成。最早的版本一共五本,分别是“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封面设计也很有内涵,第一本是一个简陋的类似于烽火台的城楼,第二本封面的城楼就要精美复杂一些,经过层层递进,城楼越来越高大巍峨、气派华丽。我总共买了四本,每买回一本总要爱不释手地看个痛快。记得有一回我放学以后在回家路上突击写完了作业,回家路上想到今晚上可以美美地看我的《上下五千年》了,一种强烈的幸福感在我心底喷涌,一边走一边都要笑出声来
《世界五千年》,也是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书,一共六本。整个八十年代,我家只有第一本,反复看过多遍,对“军事强国亚述”“空中花园”“地下迷宫”“木马计”“亚历山大”“斯巴达克起义”等印象深刻。现在看到孩子的语文课本,把其中的“丝绸之路”也给收进去了。
《中国革命历史故事》,好像一共六本,讲述从1921年建党到革命胜利的各个历史阶段。印象比较深的是抗战初期的平型关、夜袭阳明堡飞机场、伏击雁门关汽车队等等。虽然到了八十年代,正面战场的抗战开始得到肯定,但是这本书里基本没有提到,比如说对淞沪抗战是这么说的“国民党军队只守了一个月,就把全国最大的城市上海丢了;仅仅守了六天,又丢了他们的首都南京”
《偷太阳的人》,实际上这是四川少儿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书。包括《偷太阳的人》《恐怖的城堡》《夜半火车》《水獭的秘密》等共有六本,《水獭的秘密》是一位埃及作家写的,另外五本作者好像是黎巴嫩人,主角是十三个年轻的特工人员,讲述他们与各种邪恶势力斗智斗勇的故事。当时认为是惊险小说,估计现在再看就平淡无奇了。
《少林寺的传说》,电影《少林寺》上映后,少林寺的热潮席卷全国,这本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版的。里面收录了少林寺建寺以来历朝历代的传说故事,如达摩老祖一苇渡江,十三棍僧救唐王,一个小和尚整天用铁筷子夹苍蝇练就一身绝技,后来帮助宋军守城,赚取了敌人大量箭只。第一个故事是讲一僧、一道、一财主同时看中了少室山这块风水宝地,僧人当然想建宝刹弘扬佛法,道人想建道观清修,财主想给自己修坟使子孙发达。结果僧人还在满天星斗就来到这里,埋下一只鞋子以为记号;道士鸡叫三遍也来到这里插上一根木棍;财主天光大亮才来,就把头上的方巾系在木棍之上。后来三人为这块地方的归属争执不下,闹到官府那里去评理,结果当然可想而知了。
《钱塘潮的传说》,当时有一本杂志《山海经》,出版了一套“山海经丛书”,收录了各种传说故事,《钱塘潮的传说》就是其中一本。其中有伍子胥死后做了潮神,怒气冲冲地找文种算账;钱王为了镇压潮头,调集强弓硬弩射潮的故事。
《水浒外传》,山东的一家出版社出版,搜集了关于梁山好汉的传说故事。与施耐庵的《水浒》不同的是,《水浒外传》里的梁山好汉个个顶天立地、嫉恶如仇,一个比一个高大全。就连那个猥琐不堪、鸡鸣狗盗的时迁,在这里也是一副苦大仇深,与官府势不两立的模样。
《高山下的花环》,李存葆的成名作,其实相比小说原著,我觉得谢晋的电影拍得很好。我更喜欢李存葆的另一部作品《山中,那十九座坟茔》,好像原载于《中篇小说选刊》,透着浓重的悲剧色彩。记得书中有两句话大意是说“几千年来,指腹为婚造成了多少婚姻悲剧,又成就了多少美满姻缘!”“这年头,不光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兵遇上秀才,也要时刻提防踩到政治地雷呢。”
《玉娇龙》,本来是在《今古传奇》上面连载的,后来出了单行本。作者聂云岚,情节脱胎于民国时期的小说《卧虎藏龙》。这应该是我看过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人物塑造挺成功的。尤其是玉娇龙与罗小虎,一个是帅府千金,一个是绿林马贼;一个高傲,一个桀骜;一个矜持,一个豪爽。却都让人发自内心的喜欢。
《古星图之谜》,虽然是一部科幻小说,但是科幻的味道却不是很浓,感觉太实了一点。
《趣味物理学》,前苏联的著作,里面讲到了永动机、时间机器等有趣的物理知识,还多处引用了凡尔纳和威尔逊的科幻小说。
《文言短文选读》,这是我刚上初中收到的礼物,那时还没学文言文呢,只是根据注释囫囵吞枣地看。里面的许多篇章我至今都很喜欢,如陶弘景的《与宋元思书》,李白的《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李孝光的《大龙湫记》,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无一不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不过惭愧的是,这本要求诵读的书,我至今没背过几篇。
《海上突袭战》,一本很好看的书,不过后来搬家给弄丢了,非常遗憾。这本书讲了十几个海战故事,比如德国U型潜艇突入英国军港击沉大型战列舰“皇家橡树号”又全身而退,英国航母奇袭塔兰托,太平洋战争中日本舰载机击沉英国“威尔士亲王号”与“无敌号”,飞机俘潜记等等。
《最后一个秋天》,一本描写平津战役的小说,这是整个系列的第一本,讲述了消灭郭景云35军的新保安之战。不过,这么激烈的战斗过程被作者写得沉闷乏味。
《燃烧的岛群》,描写太平洋战争后期美军跨岛作战的过程。美军的惠特尼是一条主线,日军的杉本又是一条主线。作者很见功力,期间穿插了巴丹半岛死亡行军、盟军在意大利中部山区的艰苦作战、东南亚的盟军战俘被日军用皮鞭驱赶修筑铁路等内容,但是读来并不觉得芜杂。日军的几个人物,如塔拉瓦的柴崎、菲律宾的山下奉文、冲绳的八原大佐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黑雪》系列,这是第一本,后面两本是《汉江血》《黑雨》,作者叶雨蒙,描述了从志愿军入朝到五次战役的大体过程。应该说,这套书是了解朝鲜战争的启蒙读物,大多数人就是通过这套书有了对朝鲜战争的初步认识,知道了第五次战役中全军覆没的180师。
《平凡的世界》,路遥的遗作,大家都很熟悉了。尽管上技校时大家都在看这本书,我却一直到1995年才看。当时还在倒班,有一回我从图书馆借来第二部以后正好上四点班,下了班以后,我本想看一会儿就睡觉的,谁想到一看开头欲罢不能,竟然一口气看完。已经是五点了,天色已经蒙蒙亮。三郎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前工后拙”,我却以为后拙掩盖不了前工,仍然不失为一部伟大的作品。
说起小时候看的书,应该说说郑渊洁、孙幼军、沈石溪、刘亚洲、叶永烈。
郑渊洁的作品,最早是在《中国少年报》上看到的,时间大约是1982年,名字不记得了。有一天皮皮鲁在家里听收音机,百无聊赖中,他把旋钮拧来拧去。突然听到“咔吧”一声,皮皮鲁心想不好,一定是收音机拧坏了,结果听到有两个小人说话的声音,内容竟然是明天考试的成绩。说某某某考了多少分,某某某考了多少分,皮皮鲁还将信将疑,结果第二天考完试一公布成绩,跟那两个小人说的分毫不差!于是他知道这是一个能预知未来的电台
说起来那篇《开直升飞机的小老鼠》也是1982年发表在《儿童文学》上,时间大概与上篇很接近。我很喜欢这篇童话,它不光是想象力丰富,更表达了一种对弱小的同情,对真诚与美好事物的追求。后来是《坦克兵贝塔》,再后来是《舒克贝塔历险记》。不过,《儿童文学》连载了几篇就没了下文,我很长时间都不知道舒克贝塔迫降到猫国以后到底怎么样了,一直为此牵肠挂肚。
《皮皮鲁外传》,号称是专门写给男孩子看的童话。是说皮皮鲁坐着自制二踢脚来到天上,拨乱了地球之钟的故事。不过我当时没看过,一直到前几年才补上了。其实我挺喜欢《鲁西西外传》——专门写给女孩子看的童话,开篇就是鲁西西检阅她的零食大军,然后因此而和圆圆心生芥蒂,都挺符合女孩子的特点。然后是专门写给不爱看书的孩子的童话《荞麦皮外传》,平心而论,这一篇比前两篇想象力更加奇特,情节更加曲折,更加吸引人——要不怎么能吸引不爱看书的孩子呢?
《魔方大厦》,最早是在《江苏少年文艺》上连载的,我当时看得不多,但是对于蓝蜻蜓飞行团印象挺深的。
说了这么多,该说说我最喜欢的郑渊洁作品了——就是《罐头小人》。这部作品除了一般童话的要素外,还带有惊险、悬疑的成分。上尉、博士、约翰、歌唱家、艺术家,这五个小人的命运,多么让人揪心啊;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的惊人潜力,又多么让人欢欣啊!
孙幼军的作品,同郑渊洁相比,他的作品数量不多,但是似乎更多一些教育意义,感觉更加正统。小时候看过《小贝流浪记》《吉吉变熊猫的故事》《老皮克和小皮克》,前几年买了本《孙幼军作品选》,除了上面几篇,也非常喜欢《玩具店的夜》《神奇的房子》这两篇,感觉非常有童心、童趣。
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当时主要发表于《儿童文学》上,影响比较大的有《第七条猎狗》《蠢熊吉帕》等。
刘亚洲的作品,那时只看过《攻击攻击再攻击》《恶魔导演的战争》,《攻击攻击再攻击》讲述1974年以色列一架民航客机被劫持到乌干达,以色列派出阵容强大的突击队伍,飞行几千公里奔袭恩德培机场,一举救出了绝大部分人质,当时连载于《淄博日报》;《恶魔导演的战争》到后来才看到原作,当时看的是小画书。刘亚洲在作品中虽然对以色列持批评态度,但是读者看过之后反而会不由自主地无比赞赏、钦佩沙龙。刘亚洲的风格在当时来说很有特色,比较张扬,给人感觉非常有男性的阳刚之气。
最后说到叶永烈,应该说,这是在我心目中仅次于郑渊洁的作家。他写的科学福尔摩斯——金明博士系列科幻小说,想象奇特,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他的作品在《少年科学》连载过几篇,也有单行本出版。曾经看过一本合集——《不翼而飞》,包括了《不翼而飞》《纸醉金迷》等几部小说,其中有一篇图图曾经提到过,就是中国足球队在一次世界比赛中竟然获得了冠军!而中国足球队队长已经五十多岁了,却依然体力充沛,生龙活虎,由此引来了众多外国媒体的无端猜测《神秘衣》《欲擒故纵》等也很吸引人。
叶永烈的长篇,我只看过一本《秘密纵队》。那是上初中时刚放寒假,我跟同学借到一本掉了封面、封底的《秘密纵队》,用了两天时间,痛痛快快地看完了,非常过瘾。还记得各章的题目——绿山奇案、滨海迷雾、富翁秘史、牙医之谜、智擒女谍、冷酷的心。
金明之所以被称作“科学福尔摩斯”,是因为他在破案过程中,除了借助传统的推理、分析之外,主要依靠现代科技成果来发现罪犯的蛛丝马迹,搜寻罪犯的行踪。当时看到那些五花八门的高科技装备,觉得简直太神奇了。
叶永烈的作品有着很强的时代烙印,那就是时刻不忘抨击资本主义的黑暗面,比如经常出现的H港(不用说大家也知道是哪)、椰市(感觉说的是雅加达),一派纸醉金迷、光怪陆离、物欲横流、尔虞我诈。这点与童恩正不太一样,童恩正的《西游新记》也揭露了美国的一些诸如贫富悬殊、人情冷漠等问题,但同时也赞扬、肯定了诸如锐意进取的美国精神。
(辛店新华书店及其它书店售书章)
小时候看过的报刊杂志
《儿童时代》,一般70后说起小时候的杂志,提到最多的就是《儿童文学》,不过在我心目中,儿童时代才是最让我难忘的刊物。和《儿童文学》这种纯文学的刊物不同,《儿童时代》是一本综合性刊物。除了小说、诗歌、散文、童话之外,还有丰富多彩的百科知识、连环画、评书等。有个栏目叫做“异想天开”,介绍了各种各样甚至有些荒诞的奇思妙想,比如用电动叉子卷面条,用氢气球帮助提升物品以减轻人的负担。“谁的说法对”,专门提问各种冷门知识,比如水手服后面的披肩是怎么产生的,鸟儿落在电线上为什么不会被电死。
1983年以前的《儿童文学》还是半月刊,到1984年才改为月刊。就在1983年,连载了一年的“小杰游上海”,作者任溶溶。讲述了他的外甥小杰暑假期间从广州来到上海,整天憋得难受,直说上海没意思,还不如我们广州好。作为一名上海人,作者觉得有义务让小杰认识一下上海,因此决定带小杰好好逛逛这座中国最大的城市。第一个去的地方是到城隍庙品尝小吃,里面提到的鸭血汤等等我实在想象不出是什么样子,但是看到小杰胃口大开,撑得回家以后都没吃饭,感觉那一定是无上的美食。后来又带小杰到大世界去白相——我才知道上海话里的白相就是玩的意思,还去过外滩、黄浦江隧道、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等等等等,好多好白相的地方。
我那时如此喜欢《儿童时代》,只要算计着新的一期来了,就会拿上两毛五分钱,兴冲冲地跑到邮局,冲着售货员嚷道“买一本《儿童时代》!”现在想想,当时竟然也不知道喊人一声阿姨
《儿童文学》,不用说,在“儿童文学”的领域,这本刊物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那些知名作家比如郑渊洁、孙幼军、沈石溪等都在这里发表过大作。现在看来,历史小说与传记文学也有不少佳作,比如《忘忧草》《我自横刀向天笑》等等。还记得有一篇国外的小说,介绍自己父亲替老板买了一注彩票,结果中了一辆轿车。老板本来是百万富翁,家里有好几辆车,早就把这事给忘了。可是父亲毫不犹豫地决定,要把这个消息告诉老板我看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已经把这篇作品收进去了。
《少年文艺》,定位、地位与《儿童文学》差不多,只不过一在上海,一在北京,有点分庭抗礼的劲头。“借鉴篇”专门讲述历史人物小故事,封底会刊登各种流派的西方绘画,虽然直到现在也不会欣赏西洋画,却也知道了“野兽派”“印象派”等名称。有一篇报告文学印象特别深——《闯进电脑世界的娃娃》,是介绍上海的电脑神童李劲的。到后来看新闻,居然还有李劲的消息,那时已经小有成就了,不知现在是什么情况?还有一篇叫做“美梦公司”的幻想小说非常有趣,应该也是在《少年文艺》上看的——一名中学生购买了美梦公司销售的各种美梦图片,就在睡梦中游历了世界各地,而且学会了各种外语,甚至还有贝都因语!
《江苏少年文艺》,之所以记得这本刊物,是因为曾经连载过《魔方大厦》。
《中学时光》,最早的名字叫做《少年之友》,杂志社好像在济南。这本刊物好像没有什么文学作品,有各科学习指导,有历史知识如“定海三总兵”“黄兴组建华兴会”等,还有一点经济学知识。
《东方少年》,出版社在杭州,就是看这本书知道了黄山闻名天下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因为是杭州的刊物,曾经分别介绍过西湖十景,看过“柳浪闻莺”与“断桥残雪”两篇。这本刊物连载过一部童话忘了叫什么名,好像主角是一只蜗牛侦探,会滑旱冰,善于点穴。有一次要进入蟋蟀的洞府打探情况,结果在三处关卡都被蟋蟀哨兵给拦住,第一只叫做“轰隆”,第二只叫做“滴答”,第三只是一员白袍将,顶盔贯甲不怕点穴
《红蕾》,印象比较模糊,好像是学校统一订的,还有一本类似的《小葵花》。
《我们爱科学》,有一期的封面是美丽的朱鹮,里面详细介绍了科研人员是怎样历尽艰辛,最终从秦岭发现这种濒临灭绝的珍贵鸟类的过程。有一个栏目叫“老柯与他的学生”,用连环画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解那些有趣的物理现象。
《少年科学》,除了各种科学知识,还有科学童话、科幻小说等题材,叶永烈的金明系列还有铁蛋博士在小人国与大人国的历险都曾在这里连载过。
忘了是在《我们爱科学》还是《少年科学》上看到一篇文章,介绍人类改造火星的大胆设想。作为与地球最为相近的行星,科学家们希望把火星改造成为人类的第二个家园。具体做法是在火星表面轰击出(好像是用核弹?)直径为几百公里的一个大坑,让火星表面那点稀薄的空气沉积到大坑中,然后把生命力顽强、能抵御恶劣环境的地衣等低等植物迁徙到那里,逐渐改变大气的成份
《少年科学画报》,这是一本16开的刊物,而且有八十年代很少见到的大幅彩图。有一期的彩图详尽介绍了美国航天飞机捕获、修复人造卫星的全过程,当时觉得非常震撼。还有一期介绍了形形色色的战场侦察兵——无人飞行器,让我惊奇的是原来飞行器不一定要做成飞机的模样。
《智慧树》,这也是一本科学文艺刊物,不过我只看过一期。之所以还能记得,因为正在连载童恩正的《西游新记》,就是八戒在月谷农场出丑、悟空硬闯原子世界被烧得焦头烂额那段。当年图图为了看《西游新记》,可是追着订了《智慧树》直到连载完哦。
《故事大王》,在少儿期刊中,这应该算是通俗文学了。还记得其中一个故事是讲在朝鲜战场上,一名志愿军飞行员跳伞逃生以后,机智勇敢地缴获了一架美军直升机胜利归来。
《童话大王》,专门刊登郑渊洁的作品。一个作家能支撑起整本期刊,这应该称得上是空前绝后了吧?不过《童话大王》创刊时,我已经不大看郑渊洁的作品了,只是零星地看过一点《龙珠》《309暗室》。
《作文通讯》,以刊登学生习作为主,比较适合中学生看。有一篇科幻小说挺有想象力的——若干亿年后,太阳的生命逐渐衰老。为了使地球能继续更好地生存下去,人类决定给地球搬家,把整个地球搬迁到别的恒星系去!为了实现这个宏伟构想,人们给地球安装了功率强大的火箭发动机,100多亿人躲进地下宫殿,地球带着人类的希望向那遥远的星系飞去
有一本少儿期刊,忘了叫什么名,只知道是16开本。其中有一篇童话很吸引人,说的是有一个实验基地内养着不少小白鼠,它们除了要给人类充当试验品,还遭到灰老鼠的欺凌羞辱。小白鼠们忍无可忍,决定举行暴动。它们在贼大胆、大个子、军师的领导下,成功越狱。并且从人类那里弄来手术刀等各种武器,居然打败了身高力大的灰老鼠,把它们全部变成奴隶
还有一个故事忘了是在哪本刊物上看的,只记住个开头——我的邻居是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据说他家里有一本大部头辞书,里面包罗万象无所不有。这天我悄悄地溜进他家找到了那本神奇的书,谁知我刚一碰到封面,书就自动打开了,里面站着一个只有几寸高的小人
《大众电影》,八十年代初中国电影迎来空前繁荣的黄金时代,《大众电影》也进入全盛时期。从1981年到1983年,我家应该是连着订了三年,现在看到那些封面都觉得无比亲切。有些电影之所以能记住,除了电影本身以外,《大众电影》也功不可没。在拍摄《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时,还专门出了一本增刊,介绍了许多影片拍摄的花絮以及相关的历史知识。
《大众电视》,明显不如《大众电影》影响大。我只看过一期,封面是一个可爱的拉小提琴的男孩。
《故事会》,这可能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成功的通俗杂志了,应该也是发行量最大的杂志,我估摸全盛时期发行量能到1000万吧?印象比较深的是最后的连载故事,《2020背后》《蔷薇花案件》《绿茵女士》,《蔷薇花案件》是说上海解放初期,有位知名的民主人士送给陈毅市长一块手表,后来发现手表里面原来藏着一枚小巧的定时炸弹!现在想想有些可笑,不知道是什么爆炸装置能够小巧到装进手表里。
那时通俗文学大流行,仅冠以“故事”之名的期刊就有《上海故事》《故事园》《故事林》《故事大观》等等。有一篇能笑得人肚子疼的《李鸿章参加奥运会》,好像就刊登在《故事大观》上。
《山海经》,里面有各个地区、各个时期的民间传说,后来编了一套《山海经丛书》,其中就有我提到过的《钱塘潮的传说》。
《今古传奇》,湖北的杂志,办得很成功。除了连载过《玉娇龙》之外,还有《春雪瓶》《武当山传奇》《黑色星期五》等等。
《航空知识》,我从1986年左右开始看的。曾经介绍过第一架不加油完成环球航行的轻型飞机。有一篇是关于锡德拉湾上空的战火,对1986年美军空袭利比亚的战机型号、飞行路线、空袭行动的过程作了详细介绍。
《飞碟探索》,八十年代有一股关注自然之谜的热潮,包括飞碟、百慕大、尼斯湖、野人的话题成为人们好奇心关注的对象。《飞碟探索》可以说是应运而生。
《奥秘》,一本内容丰富多彩很好看的杂志,除了上面说的自然之谜外,还有各种自然奇观、人体特异功能、古人在科技工程方面的辉煌成就等等。
《世界知识画报》,这是八十年代后期看的,印刷已经非常精美,感觉应该是铜版纸印刷。
《世界知识》,刚才说到的《航空知识》《飞碟探索》《奥秘》《世界知识画报》,都是我哥买了以后我跟着看。但是这本《世界知识》却是我自己买了看的。这是一本半月刊,每期的封面都是一副传神的国际政治漫画。有一篇文章《日本,民族自大情绪抬头》,文中写道,有一个日本商人看到全球各地都行驶着日本出产的丰田、三菱等汽车,突然觉得,日本——这个昔日被打败的国家,现在又站起来了!
《半月谈》,八十年代后期我开始看《半月谈》。开始到邮局买着看,后来上班以后1991年我订了一年,为此还遭到了班上师傅的讪笑,呵呵。
《辽宁青年》,上技校时看过一阵,当时正流行汪国真的诗,每期都会有一篇,还记得有一首叫做《天真》。有一个栏目是“名著缩写”,介绍那些世界名著的内容梗概。
《中国少年报》,这可能是我小学时代看的唯一一份报纸。那些栏目挺丰富的,“小灵通”播报重要新闻,有一期的内容是“南朝鲜一架民航客机飞到苏联上空,被苏联空军给打下来啦!全世界都谴责这种行为。”“社会主义好,资本主义糟”,通过中国和西方两件内容相近而结果相反的事情,声讨万恶的资本主义。“小刺猬”,鞭挞我们身边发生的各种不文明行为。“动脑筋爷爷”解答科学问题,“知心姐姐”为你化解心里的困惑,还有“小虎子”。
《淄博日报》,那时还是四版的小报,父亲经常会从班上拿回家来给我们看。有一阵连载刘亚洲的《攻击,攻击,再攻击》,着迷得不行,每天都望眼欲穿地盼着父亲快点下班。
我家住在汽车一队的家属院,而东边隔壁就是临淄区工会所在地,里面有个阅览室,摆放着各种报刊杂志。因为没有借书证,杂志是不能看的,但是报纸却随便看。于是放暑假的晚上,我没事就去那里看会儿报纸。当然,多数内容似懂非懂,也就是看看热闹。看的比较多的要数《参考消息》和《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报》,1987年大兴安岭火灾后,刊登了一篇报告文学,我对题目印象挺深的,分别是“红色的警报”“绿色的悲哀”“黑色的咏叹”。
《参考消息》,当时比较关心来自台湾的消息,有一篇文章《宋楚瑜,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第一次看到宋楚瑜的名字,觉得这个名字真好听。
小时候看过的连环画
其实“连环画”这名字是个学名、书面名称,口语说法是“小人书”。具体到临淄这个地方,我们小时候叫做“小画书”。就像流浪的猫所说,我们这代人赶上了连环画最后的辉煌。没错,八十年代初正是连环画的全盛时期,发行的种类、数量浩如烟海。据说现在的连友,收藏数量都有多达几万本的,可见当时的繁荣程度。具体到每个读者来说,我估计当时随便一个男孩都看过几百本小画书。因为数量实在太多,只能从中挑几本有代表性的精品说说。
《三国演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共48本。那时的孩子了解三国故事有两个途径,一个是袁阔成说的评书三国,另一个就是这套小画书。对男孩来说,英雄崇拜是他们共有的心理,《三国演艺》就非常契合了这种需求。看到关张赵云大显威风的情节如温酒斩华雄、长坂坡单骑救主、水淹七军等处让我们无比畅快,看到丢徐州、走麦城、火烧夷陵、秋风五丈原时则让人愤恨不已。这套书描绘的人物形象、兵器、铠甲、衣着、马匹等极为符合人物性格,非常深入人心。后来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人物形象设计,分明就有这套书的影子。
这套书的发行量非常之大,每本的印数都在百万册以上,不过能看全的孩子可能没有几个,收集齐全整套的就更少了。上初三时有一个同学是三国迷,有一回到他家里去,看到盒子里面齐刷刷摆着一整套《三国演义》,齐装满员一本不少!顿时对他崇拜得无以复加。
《东周列国故事》,也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根据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改编,共50本。我认为在所有的小画书中,它在普及历史知识方面功劳最大。当时的孩子就是从这套书中,知道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文昭关、鱼藏剑、将相和、火牛阵等精彩的故事,老马识途、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狡兔三窟、鸡鸣狗盗、纸上谈兵、图穷匕见等生动的成语,管仲、百里奚、伍子胥、范蠡、文种、庞涓、孙膑、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起翦颇牧等鲜活的人物。
《水浒》,人民美术出版社,共30本。绘画方面,因为有多个绘者,有的采用纯粹线条勾勒的白描手法,有的采用了更多水墨画的点染技法,但是总体来说水平很高。不过原著小说最为成功之处不在于情节,而是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鲜活生动的语言,而这正是连环画难以表现的地方。
《丁丁历险记》,这套书有两家出版社,一个是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一个是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时间基本是在八十年代中期。其实,我小时候并不是太喜欢看《丁丁历险记》,我那时候更喜欢看那些热闹有趣的评书演义或者是打仗的小画书。不过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以现在的眼光回头去看,我觉得这是最有内涵、最值得回味,最幽默风趣的一套书了。前几年少儿频道播放了动画片《丁丁历险记》,我是陪着女儿一起看的。片头有一段丁丁和阿道克船长的对话,特别提到在中国还有很多喜欢他们的大朋友呢!我想这些大朋友就是小画书《丁丁历险记》的忠实读者,他们对丁丁的感情早在近三十年前就已经在心底生根了。
《说岳全传》,这套书的开本好像不止六十四开,比一般的小人书略大一些。全套共十五本——《岳飞出世》《枪挑小梁王》《岳母刺字》《青龙山》《岳飞挂帅》《大战爱华山》《藕塘关》《牛头山》《岳云》《黄天荡》《杨再兴》《小商河》《双枪陆文龙》《大破金龙阵》《风波亭》。其中《青龙山》讲述岳飞八百破十万的故事,一直以为是小说家言。后来看到岳云率领五百背嵬亲兵大破十万金军的记载(存疑),才知道不完全是瞎编。
《隋唐演义》,这套书最主要的人物是秦琼秦叔宝,本来以为秦琼已经很厉害了,谁知道他才是天下第十六条好汉。第一条好汉自然是金锤无敌的李元霸,第二条好汉宇文成都,使一条凤翅鎏金镗,第三银锤小将裴元庆,第四是力大无穷的雄阔海,然后是伍云召哥俩,第七条好汉罗成,老杨林好像是第八。尚师徒、新文礼的排名都在十名开外,单雄信则排到了第十八条好汉。其实这里面我最喜欢罗成,看到罗成枪挑四十二员上将威震武科场,让人不由赞道“好一个少年英雄!”
《西游记》,作为低龄儿童最喜欢看的故事,不知为什么竟然没有权威的版本。前几年逛书摊时看到都是地方出版社出版的,没有人民美术出版社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版本,因此质量参差不齐。
《聊斋》,全名叫做《聊斋志异故事选》,基本是山东人民出版社的版本。因为原著都是短篇小说,所以这套书都是薄薄的本子。
《人民海军海战故事》,一套十本,选取了人民海军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战斗故事。有《首战万山群岛》《解放一江山岛》《万炮轰金门》《“大金”特务船的覆灭》《西沙海战》等等。
《外国海战故事》,也是十本,曾经买过日俄战争中对马海战那本。
《十大元帅》,其实这套书好像没有总体的名称,因为没有林彪,没法叫做“十大元帅”。其最大特点就是大量采用了历史照片等原始资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三十六计》,好像一本书讲述不止一个计谋。我只看过瞒天过海那本,讲述的是荀灌娘突围搬兵的故事。
其它成套的小人书还有《封神演义》《西游新记》《西游后记》《薛刚反唐》《杨家将》《明英烈》《星星草》《铁道游击队》《手枪队》《福尔摩斯探案集》《黑名单上的人》。
八十年代小人书内容之丰富、题材之多样,真可以称得上五花八门包罗万象。有影视剧改编本——都是影视剧照,多为电影出版社出版;有古典名著、现代小说、民间传说、戏曲故事、外国文学,有历史、军事、科幻、武侠、评书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那时看小人书有这么几种方式,买着看,借着看,租着看。买着看数量有限,同学之间借是最主要的方式,租着看主要是在辛店电影院。那时电影院有好几个租书摊,一面略微倾斜的木板墙上,一字排开摆放着七八排小人书。每一排都会用橡皮筋拦腰围住,可是一阵风吹来,还是会刮得书页扑啦啦作响。不用说里面的内容,但是那花花绿绿的封面,对小孩子就有莫大的吸引力。我有时会在星期天下午来到这里,坐在小马扎上狠狠地看上一个下午。起身离开时,经常觉得头晕脑胀,连走路都有些发飘。租书的价格,是按分来计算的,我已经记不清看一本到底是几分钱。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哪里可以看小葵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