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消毒灭菌指示物(生物化学)性能鉴定网

消毒技术规范
我的图书馆
消毒技术规范
消毒技术规范
1.3.1消毒 disinfection
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1.3.2灭菌 sterilization
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1.3.3化学指示物 chemical indicator
利用某些化学物质对某一杀菌因子的敏感性,使其发生颜色或形态改变, 以指示杀菌因子的强度(或浓度)和/或作用时间是否符合消毒或灭菌处理要求的制品。
1.3.4生物指示物 biological indicator
将适当载体染以一定量的特定微生物, 用于指示消毒或灭菌效果的制品。
1.3.5消毒剂 disinfectant
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使其达消毒或灭菌要求的制剂。
1.3.6灭菌剂 sterilant
可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使其达到灭菌要求的制剂。
1.3.7 高效消毒剂 high-efficacy disinfectant
指可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孢(致病性芽孢菌)也有一定杀灭作用,达到高水平消毒要求的制剂。
1.3.8中效消毒剂 intermediate-efficacy disinfectant
指仅可杀灭分枝杆菌、真菌、病毒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1.3.9低效消毒剂 low-efficacy disinfectant
指仅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1.3.10有效氯 available chlorine
有效氯是衡量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的标志,是指与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相当的氯量 (非指消毒剂所含氯量),其含量用mg/L或 % 浓度表示。(有效碘及有效溴的定义和表示法与有效氯对应)。
1.3.11中和剂 neutralizer,inactivator
在微生物杀灭试验中,用以消除试验微生物与消毒剂的混悬液中和微生物表面上残留的消毒剂, 使其失去对微生物抑制和杀灭作用的试剂。
1.3.12中和产物 product of neutralization
指中和剂与消毒剂作用后的产物。
1.3.13菌落形成单位 colony forming unit,cfu
在活菌培养计数时, 由单个菌体或聚集成团的多个菌体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所形成的集落, 称为菌落形成单位, 以其表达活菌的数量。
1.3.14自然菌 natural bacteria
在消毒试验中, 指存在于某一试验对象上非人工污染的细菌。
1.3.15存活时间 survival time, ST
用于生物指示物抗力鉴定时,指受试指示物样本,经杀菌因子作用不同时间,培养后的全部样本均有菌生长的最长作用时间 (min)。
1.3.16杀灭时间 killing time, KT
用于生物指示物抗力鉴定时, &指受试指示物样本,经杀菌因子作用不同时间后, 培养后的全部样本均无菌生长的最短作用时间 (min)。
1.3.17 D 值 D value
杀灭微生物数量达90%所需的时间(min)。
1.3.18杀灭对数值 killing log value
当微生物数量以对数表示时,指消毒前后微生物减少的对数值。
1.3.19杀灭率 killing rate, KR
在微生物杀灭试验中,用百分率表示微生物数量减少的值,以其表达杀灭效果。
1.3.20灭菌保证水平 sterility assurance level,SAL
指灭菌处理后单位产品上存在活微生物的概率。SAL通常表示为10-n。如,设定SAL为10-6,即经灭菌处理后在一百万件物品中最多只允许有一件物品存在活微生物。
1.3.21疫源地消毒 disinfection of epidemic focus
对存在或曾经存在传染源的场所进行的消毒。其目的是杀灭或清除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
1.3.22随时消毒 concurrent disinfection
疫源地内有传染源存在时进行的消毒。其目的是及时杀灭或清除病人排出的病原微生物。
1.3.23 终末消毒 terminal disinfection
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
1.3.24预防性消毒preventive disinfection
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和场所进行的消毒。
1.3.25无菌检验 sterility testing
证明灭菌后的物品中是否存在活微生物所进行的试验。
1.3.29载体 carrier
试验微生物的支持物。
1.3.26生物负载 bioburden
被测试的一个单位物品上存在活微生物的总数。
1.3.27暴露时间 exposed time
消毒或灭菌物品受到消毒因子作用的时间。又称作用时间、处理时间。
1.3.28人员卫生处理 personnel decontamination
对污染或可能被污染人员进行人体、着装、随身物品等的消毒与清洗等除污染处理。
1.3.30antibacterial
1.3.31bacteriostasis
1.3.32contact lens care solution
1.3.33packaging materials for terminally sterized medical devices
1.3.34sanitary products
3& 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3.1消毒与灭菌方法
3.1.1 压力蒸汽灭菌
3.1.1.1 适用范围: 用于耐高温、耐高湿的医疗器械和物品的灭菌。不能用于凡士林等油类和粉剂的灭菌。
3.1.1.2压力蒸汽灭菌器: 根据排放冷空气的方式和程度不同, 分为下排气式压力蒸汽灭菌器和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二大类。
3.1.1.3下排气式压力蒸汽灭菌器
(1)灭菌原理: 利用重力置换原理,使热蒸汽在灭菌器中从上而下,将冷空气由下排气孔排出,排出的冷空气由饱和蒸汽取代,利用蒸汽释放的潜热使物品达到灭菌。
(2)灭菌方法:
1)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方法:
①在主体内加入适量的清水, 将灭菌物品放入灭菌器内;
②将顶盖上的排气软管插入内壁的方管中, 盖好并拧紧顶盖;
③将灭菌器的热源打开, 开启排气阀排完空气后(约在水沸腾后10min~15min)关闭排气阀;
④压力升至102.9kPa(1.05kg/cm2), 温度达121℃时, 维持到规定时间(根据物品性质及有关情况确定, 一般20min~30min);
⑤需要干燥的物品, 打开排气阀, 慢慢放汽, 待压力恢复到零位后开盖取物;
⑥液体类物品, 待压力恢复到零位, 自然冷却到60℃以下, 再开盖取物。
2)卧式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方法:
①将待灭菌物品放入灭菌柜室内, 关闭柜门并扣紧;
②打开进气阀, 将蒸汽通入夹层预热;
③夹层压力达102.9kPa(1.05kg/cm2)时, 调整控制阀到“灭菌”位置, 蒸汽通入灭菌室内, 柜内冷空气和冷凝水经柜室阻气器自动排出;
④柜内压力达102.9kPa(1.05kg/cm2), 温度达121℃, 维持20min~30min;
⑤需要干燥的物品, 灭菌后调整控制阀至“干燥”位置, 蒸汽被抽出, 柜室内呈负压, 维持一定时间物品即达干燥要求。
⑥对液体类物品, 应待自然冷却到60℃以下, 再开门取物, 不得使用快速排出蒸汽法, 以防突然减压, 液体剧烈沸腾或容器爆炸。
3.1.1.4 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
(1)灭菌原理:利用机械抽真空的方法, 使灭菌柜室内形成负压, 蒸汽得以迅速穿透到物品内部进行灭菌。蒸汽压力达205.8kPa(2.1kg/cm2), 温度达132℃或以上, 开始灭菌, 到达灭菌时间后, 抽真空使灭菌物品迅速干燥。根据一次性或多次抽真空的不同, 分为预真空和脉动真空二种, 后者因多次抽真空, 空气排除更彻底, 效果更可靠。
(2)灭菌方法:
1)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方法: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整个过程约需25min。
①将待灭菌的物品放入灭菌柜内, 关好柜门;
②将蒸汽通入夹层, 使压力达107.8kPa(1.1kg/cm2), 预热4min;
③启动真空泵, 抽除柜室内空气使压力达2.0 kPa~2.7 kPa(排除柜室内空气98%左右);
④停止抽气, 向柜室内输入饱和蒸汽, 使柜内压力达205.8 kPa(2.1kg/cm2), 温度达132℃, 维持灭菌时间4min;
⑤停止输入蒸汽, 再次抽真空使压力达8.0kPa, 使灭菌物品迅速干燥;
⑥通入过滤后的洁净干燥空气, 使灭菌室压力回复为零, 温度降至60℃以下, 即可开门取出物品。
2)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方法:脉动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整个过程需29 min~36min。
①将待灭菌的物品放入灭菌柜内, 关好柜门;
②将蒸汽通入夹层, 使压力达107.8kPa(1.1kg/cm2), 预热4min;
③启动真空泵, 抽除柜室内空气使压力达8.0 kPa;
④停止抽气,向柜室内输入饱和蒸汽,使柜室内压力达49kPa(0.5kg/cm2),温度达106℃~112℃, 关闭蒸汽阀;
⑤抽气, 再次输入蒸汽, 再次抽气, 如此反复3次~4次;
⑥最后一次输入蒸汽, 使压力达205.8 kPa(2.1kg/cm2), 温度达132℃, 维持灭菌时间4 min;
⑦停止输入蒸汽, 抽气, 当压力降到8.0kPa, 打开进气阀, 使空气经高效滤器进入柜室内, 使内外压力平衡;
⑧重复上述抽气进气操作2次~3次;
⑨待柜室内外压力平衡(恢复到零位), 温度降至60℃以下, 即可开门取出物品。
(3)注意事项:灭菌设备应每日检查一次,检查内容包括:
1)检查门框与橡胶垫圈有无损坏、是否平整、门的锁扣是否灵活、有效;
2)检查压力表在蒸汽排尽时是否到达零位;、
3)由柜室排气口倒入500ml水, 查有无阻塞;
4)关好门, 通蒸汽检查是否存在泄漏;
5)检查蒸汽调节阀是否灵活、准确、压力表与温度计所标示的状况是否吻合,排气口温度计是否完好;
6)检查安全阀是否在蒸汽压力达到规定的安全限度时被冲开;
7)手提式和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主体与顶盖必须无裂缝和变形; 无排气软管或软管锈蚀的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器不得使用;
8)卧式压力蒸汽灭菌器输入蒸汽的压力不宜过高, 夹层的温度不能高于灭菌室的温度;
9)预真空和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日进行一次B-D(Bowie-Dick Test)测试,检测它们的空气排除效果。具体作法是:B-D测试包由100%脱脂纯棉布折叠成长30cm±2cm、宽25cm±2cm、高25cm~28cm大小的布包裹;将专门的B-D测试纸, 放入布测试包的中间;测试包的重量为4kg±5%或用一次性B-D测试包。B-D测试包水平放于灭菌柜内灭菌车的前底层, 靠近柜门与排气口底前方;柜内除测试包外无任何物品; 134℃, 3.5min~4min后, 取出B-D测试纸观察颜色变化, 均匀一致变色, 说明冷空气排除效果良好, 灭菌锅可以使用;反之, 则灭菌锅有冷空气残留, 需检查B-D测试失败原因, 直至B-D测试通过后该锅方能使用。
10)下排气、预真空及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的具体操作步骤、常规保养和检查措施, 应按照厂方说明书的要求严格执行。
3.1.1.5 快速压力蒸汽灭菌器
快速压力蒸汽灭菌器可分为: 下排气, 预真空和正压排气法三种。其灭菌参数如时间和温度由灭菌器性质、灭菌物品材料性质(带孔和不带孔)、是否裸露而定(见表3 -1)。一般灭菌时要求灭菌物品裸露。为了加快灭菌速度, 快速灭菌法的灭菌周期一般不包括干燥阶段, 因此灭菌完毕, 灭菌物品往往是湿的; 为了避免污染, 不管是否包裹, 取出的物品应尽快使用, 不能储存, 无有效期。
表3-1& 快速压力蒸汽灭菌(132℃)所需最短时间*
&&&&&&&&&&&&&&&&&&&&&&&&&&&&&&&& 灭菌时间(min)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品种类&&&&&&&&&&&& 下排气&&&&& 预真空&&&&&&&& 正压排气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带孔物品&&&&&&&&&&&& 3&&&&&&&&&&& 3&&&&&&&&&&&&&&& 3
带孔物品&&&&&&&&&&&&&& 10&&&&&&&&&& 4&&&&& &&&&&&&&&&3
不带孔+带孔物品&&&&&&& 10&&&&&&&&&& 4&&&&&&&&&&&&&&& 3
* 灭菌物品裸露
3.1.1.6 灭菌前物品的准备
(1)清洗:灭菌前应将物品彻底清洗干净, 物品洗涤后, 应干燥并及时包装。
(2)包装:
1)包装材料应允许物品内部空气的排出和蒸汽的透入。市售普通铝饭盒与搪瓷盒,不得用于装放待灭菌的物品,应用自动启闭式或带通气孔的器具装放;
2)常用的包装材料包括全棉布;一次性无纺布;一次性复合材料(如纸塑包装);带孔的金属或玻璃容器等。对于一次性无纺布、一次性复合材料必须经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方可使用。新包装材料在使用前, 应先用生物指示物验证灭菌效果后方可使用。包装材料使用前应放在温度18℃~22℃, 相对湿度 35%~70% 条件下放置2h, 仔细检查有无残缺破损;
3)布包装层数不少于两层。用下排气式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物品包, 体积不得超过30cm×30cm×25cm;用于预真空和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物品包, 体积不得超过30cm×30cm×50cm。金属包的重量不超过7㎏, 敷料包不超过5㎏;
4)新棉布应洗涤去浆后再使用;反复使用的包装材料和容器, 应经清洗后才可再次使用;
5)盘、盆、碗等器皿类物品, 尽量单个包装;包装时应将盖打开;若必须多个包装在一起时, 所用器皿的开口应朝向一个方向;摞放时, 器皿间用吸湿毛巾或纱布隔开, 以利蒸汽渗入;
6)灭菌物品能拆卸的必须拆卸如对注射器进行包装时, 管芯应抽出。必须暴露物品的各个表面(如剪刀和血管钳必须充分撑开)以利灭菌因子接触所有物体表面。有筛孔的容器, 应将盖打开, 开口向下或侧放。管腔类物品如导管、针和管腔内部先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润湿, 然后立即灭菌;
7)物品捆扎不宜过紧, 外用化学指示胶带贴封,灭菌包每大包内和难消毒部位的包内放置化学指示物。
1)下排气灭菌器的装载量不得超过柜室内容量的80% ;预真空灭菌器的装载量不得超过柜室容积90%, 同时预真空和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的装载量又分别不得小于柜室容积的10%和5%,以防止“小装量效应“,残留空气影响灭菌效果;
2)应尽量将同类物品放在一起灭菌,若必须将不同类物品装放在一起,则以最难达到灭菌物品所需的温度和时间为准;
3)物品装放时,上下左右相互间均应间隔一定距离以利蒸汽置换空气;大型灭菌器,物品应放于柜室或推车上的铁丝网搁架上;无搁架的中小型灭菌器,可将物品放于铁丝篮中;
4)难于灭菌的大包放在上层,较易灭菌的小包放在下层;金属物品放下层,织物包放上层, 物品装放不能贴靠门和四壁,以防吸入较多的冷凝水;
5)金属包应平放,盘、碟、碗等应处于竖立的位置;纤维织物应使折叠的方向与水平面成垂直状态;玻璃瓶等应开口向下或侧放以利蒸汽进入和空气排出;
6)启闭式筛孔容器,应将筛孔的盖打开。
(4)灭菌处理:
1)蒸汽的质量要求。必须安装气水分离器,灭菌过程中蒸汽的饱和度合格;
2)灭菌操作程序应按压力蒸汽灭菌器生产厂家的操作使用说明书的规定进行;
3)灭菌循环参数见表3-2.
表3-2& 压力蒸汽灭菌所需时间
&&&&&&&&&&&&&&&&&&&&&&&&&&&&&&& 灭菌时间(min)&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品种类&&&&&&&& 121℃下排气&&& 132℃预真空&&& 132℃脉动真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硬物(裸露)&&&&&&&&&& 15&&&&&&&&&&&&& 4&&&&&&&&&&&&&&& 4
硬物(包裹)&&&&&&&&&& 20&&&&&&&&&&&&& 4&&&&&&&&&&&&&&& 4
织物包&&&&&&&&&&&&& &30&&&&&&&&&&&&& 4&&&&&&&&&&&&&&& 4
④灭菌物品需冷却后再从搁架上取下。
3.1.1.7 灭菌后处理
①检查包装的完整性, 若有破损不可作为无菌包使用;
②湿包和有明显水渍的包不作为无菌包使用;启闭式容器, 检查筛孔是否已关闭;
③检查化学指示胶带变色情况, 未达到或有可疑点者,不可作为无菌包发放至科室使用;开包使用前应检查包内指示卡是否达到已灭菌的色泽或状态,未达到或有疑点者,不可作为无菌包使用;
④灭菌包掉落在地,或误放不洁之处或沾有水液,均应视为受到污染,不可作为无菌包使用;
⑤已灭菌的物品, 不得与未灭菌物品混放;
⑥合格的灭菌物品, 应标明灭菌日期, 合格标志;
⑦每批灭菌处理完成后, 应按流水号登册, 记录灭菌物品包的种类、数量、灭菌温度、作用时间和灭菌日期与操作者等。有温度, 时间记录装置的,应将记录纸归档备查;
⑧运送无菌物品的工具应每日清洗并保持清洁干燥;当怀疑或发现有污染可能时, 应立即进行清洗消毒;物品顺序摆放, 并加防尘罩, 以防再污染;
⑨灭菌后的物品, 应放入洁净区的柜橱(或架子上, 推车内);柜橱或架子应由不易吸潮、表面光洁的材料制成, 表面再涂以不易剥蚀脱落的涂料, 使之易于清洁和消毒;灭菌物品应放于离地高20cm~25cm, 离天花板50cm, 离墙远于5cm处的搁物架上, 顺序排放, 分类放置, 并加盖防尘罩;无菌物品储存在密闭柜厨并有清洁与消毒措施, 专室专用, 专人负责, 限制无关人员出入;
⑩储存的有效期受包装材料、封口的严密性、灭菌条件、储存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对于棉布包装材料和开启式容器, 一般建议,温度25℃以下10d~14d, 潮湿多雨季节应缩短天数;对于其它包装材料如一次性无纺布.一次性纸塑包装材料, 如证实该包装材料能阻挡微生物渗入, 其有效期可相应延长, 至少为半年以上。
2160℃,2h ;或者170℃,1h;或者180℃,30min。多采用机械对流型烤箱。
(3)注意事项:待灭菌的物品干热灭菌前应洗净,防止造成灭菌失败或污物炭化;玻璃器皿灭菌前应洗净并干燥;灭菌时勿与烤箱底部及四壁接触,灭菌后要待温度降到40℃以下再开箱,以防止炸裂。
物品包装不能过大,不超过10㎝×10㎝×20㎝,物品不能超过烤箱的高度的2/3,物品间应留有充分的空间(可放入一只手),油剂、粉剂的厚度不得超过0.635㎝;凡士林纱布条厚度不得超过1.3㎝。
温度高于170℃时,有机物会碳化。故有机物品灭菌时,温度不可过高。
(4) pH & 7pH & 7
2)(80℃,至少可达中等水平消毒)和干燥过程。因此机器清洗勿需先预处理消毒。
~10min以排除溶解的空气;机器内加酶可大大提高超声清洗的效率;清洗水至少每8h应更换。
200nm275nm 250nm270nm
220V 60% 20 253.7nm () 70W/cm2 ( 30W
(6) 70W/cm2 (30W) 70% &30
40302015253.7nm(1m)
&30W 90W/cm2 &20W60W/cm2 15W 20W/cm2&
253.7nm ( 1m) 30W &170μW/cm211W , &40μW/cm2
(4) 2040,80% ,
10 000μW.s/cm2100 000μW.s/cm2600 000μW.s/cm2,100 000μW.s/cm2&
70μW/cm2
100 000μW.s/cm2
100 000μW.s/cm2 ÷ 70μW/cm2 = 1429 s ÷ 60s ≌ 24min
&70μW/cm2m3 1.5W 30min
3.1.6 环氧乙烷气体灭菌
环氧乙烷又名氧化乙烯, 在低温下为无色液体, 具有芳香醚味, 沸点为10.8℃, 嗅阈值为760 mg/m3~1064mg/m3, 密度为1.52;环氧乙烷易燃易爆, 其最低燃烧浓度为3%。环氧乙烷气体穿透力强。
环氧乙烷气体杀菌力强、杀菌谱广, 可杀灭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 属灭菌剂。
3.1.6.1适用范围
环氧乙烷不损害灭菌的物品且穿透力很强,故多数不宜用一般方法灭菌的物品均可用环氧乙烷消毒和灭菌。例如, 电子仪器、光学仪器、医疗器械、书籍、文件、皮毛、棉、化纤、塑料制品、木制品、陶瓷及金属制品、内窥镜、透析器和一次性使用的诊疗用品等。环氧乙烷是目前最主要的低温灭菌方法之一。
3.1.6.2 使用条件
影响环氧乙烷气体灭菌的因素很多, 只有严格控制有关因素, 才能达到灭菌效果。3.1.6.3使用方法
由于环氧乙烷易燃、易爆,且对人有毒,所以必须在密闭的环氧乙烷灭菌器内进行。
(1)环氧乙烷灭菌器及其应用:
1)目前使用的环氧乙烷灭菌器种类很多,大型的容器有数十立方米,中等的有1 m3~10m3, 小型的有零点几至1m3。它们各有不同的用途。
2)大型环氧乙烷灭菌器:一般用于大量处理物品的灭菌,用药量为0.8kg/m3~
1.2kg/m3, 在55℃~60℃下作用6h。
3)中型环氧乙烷灭菌器:一般用于一次性使用诊疗用品的灭菌。这种灭菌设备完善,自动化程度高,可用纯环氧乙烷或环氧乙烷和二氧化碳混合气体。一般要求灭菌条件为:浓度,800 mg/L~1000mg/L, 温度,55℃~60℃,相对湿度60%~80%, 作用时间6 h。灭菌物品常用可透过环氧乙烷的塑料薄膜密闭包装。如果在小包装上带有可过滤空气的滤膜,则灭菌效果更好。
4)小型环氧乙烷灭菌器,多用于医疗卫生部门处理少量医疗器械和用品,目前有100%纯环氧乙烷或环氧乙烷和二氧化碳混合气体。这类灭菌器自动化程度比较高,可自动抽真空,自动加药,自动调节温度和相对湿度,可自动控制灭菌时间。
5)对中型和小型环氧乙烷灭菌器的要求是:有较好的耐压性能和密闭性能,应能承受1.25倍工作压力的水压试验,无变性和渗漏,可以抽真空度至53.3 kPa以上;加药量准确,保温性能好,可以调节消毒器内的温度和相对湿度;消毒后用外环境空气冲洗时,输入的空气经过高效滤器,可滤除≥0.3µm粒子的99.6%以上;排出的残余环氧乙烷经无害化处理,灭菌物品中残留环氧乙烷应低于15.2mg/m3;灭菌环境中环氧乙烷的浓度应低于2mg/m3。
(2)灭菌前物品准备与包装: 需灭菌的物品必须彻底清洗干净, 注意不能用生理盐水清洗, 灭菌物品上不能有水滴或水份太多, 以免造成环氧乙烷稀释和水解。环氧乙烷几乎可用于所有医疗用品的灭菌, 但不适用于食品、液体、油脂类、滑石粉和动物饲料等的灭菌。适合于环氧乙烷灭菌的包装材料有纸、复合透析纸、布、无纺布、通气型硬质容器、聚乙烯等;不能用于环氧乙烷灭菌的包装材料有金属箔、聚氯乙烯、玻璃纸、尼龙、聚酯、聚偏二氯乙烯、不能通透的聚丙烯。改变包装材料应作验证, 以保证被灭菌物品灭菌的可靠性。
(3)灭菌物品装载: 灭菌柜内装载物品上下左右均应有空隙(灭菌物品不能接触柜壁), 物品应放于金属网状篮筐内或金属网架上;物品装载量不应超过柜内总体积的80%。
(4)灭菌处理: 应按照环氧乙烷灭菌器生产厂家的操作使用说明书的规定执行;根据灭菌物品种类、包装、装载量与方式不同, 选择合适的灭菌参数。
1)浓度、温度和灭菌时间的关系: 在一定范围内, 温度升高、浓度增加,可使灭菌时间缩短。在使用环氧乙烷灭菌时必须合理选择温度、浓度和时间参数。
2)控制灭菌环境的相对湿度和物品的含水量: 细菌本身含水量和灭菌物品含水量, 对环氧乙烷的灭菌效果均有显著影响。一般情况下,以相对湿度在60%~80% 为最好。含水量太少, 影响环氧乙烷的渗透和环氧乙烷的烷基化作用, 降低其杀菌能力;含水量太多, 环氧乙烷被稀释和水解, 也影响灭菌效果。为了达到理想的湿度水平, 第一步是灭菌物必须先预湿, 一般要求灭菌物放在50%相对湿度的环境条件下至少2h以上;第二步可用加湿装置保证柜室内理想的湿度水平。
3)注意菌体外保护物对灭菌效果的影响: 菌体表面含有的有机物越多, 越难杀灭;有机物不仅可影响环氧乙烷的穿透, 而且可消耗部分环氧乙烷。在无机盐或有机物晶体中的微生物, 用环氧乙烷难以杀灭。因此进行环氧乙烷灭菌前, 必须将物品上有机和无机污物充分清洗干净, 以保证灭菌成功。
4)灭菌程序:
①环氧乙烷灭菌程序需包括预热、预湿、抽真空、通入气化环氧乙烷达到预定浓度、维持灭菌时间、清除灭菌柜内环氧乙烷气体、解析以去除灭菌物品内环氧乙烷的残留。
②环氧乙烷灭菌时可采用100%纯环氧乙烷或环氧乙烷和二氧化碳混合气体。禁止使用氟利昂。
③解析可以在环氧乙烷灭菌柜内继续进行, 也可以放入专门的通风柜内, 不应采用自然通风法。反复输入的空气应经过高效过滤, 可滤除≥0.3um粒子99.6%以上。
④环氧乙烷残留主要是指环氧乙烷灭菌后留在物品和包装材料内的环氧乙烷和它的两个副产品氯乙醇乙烷和乙二醇乙烷;接触过量环氧乙烷残留可引起病人灼伤和刺激。环氧乙烷残留的多少与灭菌物品材料、灭菌的参数、包装材料和包装大小、装载量、解析参数等有关。聚氯乙烯导管在60℃时, 解析8h;50℃时, 解析12h。 有些材料可缩短解析时间, 如金属和玻璃可立即使用, 有些材料需延长解析时间如内置起搏器。灭菌物品中残留环氧乙烷应低于15.2mg/m3;灭菌环境中环氧乙烷的浓度应低于2mg/m3。
5)环氧乙烷排放: 医院环氧乙烷排放首选大气, 安装时要求: 必须有专门的排气管道系统,排气管材料必须为环氧乙烷不能通透如铜管等。距排气口7.6m范围内不得有任何易燃物和建筑物的入风口如门或窗;若排气管的垂直部分长度超过3m时必须加装集水器, 勿使排气管有凹陷或回圈造成水气聚积或冬季时结冰, 阻塞管道;排气管应导至室外, 并于出口处反转向下, 以防止水气留在管壁或造成管壁阻塞;必须请专业的安装工程师, 并结合环氧乙烷灭菌器生产厂商的要求进行安装。如环氧乙烷向水中排放, 整个排放系统(管道, 水槽等)必须密封, 否则大量带热的环氧乙烷会由水中溢出, 污染周围的工作环境。
3.1.6.4 注意事项:
(1)环氧乙烷灭菌器的安装要求: 环氧乙烷灭菌器必须安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 切勿将它置于接近火源的地方。为方便维修及定期保养, 环氧乙烷灭菌器各侧(包括上方)应预留51cm空间。应安装专门的排气管道, 且与大楼其它排气管道完全隔离。
(2)环氧乙烷安全防护原则及注意事项:
1)保证环氧乙烷灭菌器及气瓶或气罐远离火源和静电。
2)环氧乙烷存放处,应无火源,无转动之马达,无日晒, 通风好, 温度低于40℃,但不能将其放冰箱内。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有关易燃易爆物品储存要求进行处理。
3)投药及开瓶时不能用力太猛, 以免药液喷出。
4)每年对环氧乙烷工作环境进行空气浓度的监测。
5)应对环氧乙烷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紧急事故处理的培训。过度接触环氧乙烷后, 迅速将患者移离中毒现场, 立即吸入新鲜空气; 皮肤接触后, 用水冲洗接触处至少15min, 同时脱去脏衣服; 眼接触液态环氧乙烷或高浓度环氧乙烷气体至少冲洗眼10min, 遇前述情况,均应尽快就诊。
6)按照生产厂商要求定期对环氧乙烷灭菌设备进行清洁.维修和调试。
1.68 ( 1 ) (3%)
(1) 0.5 mg/L1.5mg/L 0.1 mg/L0.5mg/L,5min10min3 mg/L6mg/L
10 min15min&
18t/h20t/h
15 mg/L20mg/L
10min15min
1 mg/L1.7mg/L1min2min 2mg/L
(4) 20mg/m3
1) 60mg/m3 , 70% 60 min120min
2) &10mg/L60min
(1) 0.2mg/m3
2)20min45min
16%20%(W/V)
ml(V),V=(VC)/C
ml(X), X=V-V
0.05% (500mg/L)1% (10000mg/L) 5min,
0.2%0.4% (2000 mg/L4000mg/L)
30 min60min
3.1.8.231)
2250mg/L500mg/L30min1000mg/L2000mg/L30min
4500mg/L1000mg/L30min1000mg/L2000mg/L60min
55mg/L10mg/L
3.1.8.231)
100mg/L250mg/L
30min 500mg/L
30min 1000mg/L
30min 1000mg/L
(1) &99.5%(W/W)25%(W/W) 80%(W/W) 56%(W/W) 10%(W/W) 60%(W/W),
85%90% W/W) 2.6%W/W
2000 mg/L5000mg/L
1000mg/L 30min
10000mg/L 2h6h 50mg/L
3.1.8.2(2)1)
10min 75% 5min
500mg/L 30min
2500 mg/L5000mg/L 3min2500 mg/L5000mg/L 22min 500 mg/L1000mg/L 3 min5min2000mg/L2 min3min
250mg/L 3 min5min
5000mg/L-(70%) 2
2min 5000mg/L
500mg/L1000mg/L
3.1.8.10 季胺盐类消毒剂
(1) 概述:本类消毒剂包括单链季胺盐和双长链季胺盐两类,前者只能杀灭某些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属低效消毒剂,例如新洁尔灭;后者可杀灭多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繁殖体,某些真菌和病毒。季胺盐类可与乙醇或异丙醇配成复方制剂,其杀菌效果明显增加。季胺盐类消毒剂的特点是对皮肤粘膜无刺激,毒性小,稳定性好,对消毒物品无损害等。
(2) 适用范围:皮肤粘膜消毒,环境物品消毒。
(3) 使用方法
1)皮肤消毒:单链季胺盐消毒剂500mg/L~1000mg/L,皮肤擦拭或浸泡消毒,作用时间3min~5min,或用双链季胺盐500mg/L,擦拭或浸泡消毒,作用2min~5min。
2)粘膜消毒:用500mg/L单链季胺盐作用3min~5min,或用双链季胺盐100mg/L~500mg/L,作用1min~3min。
3)环境表面消毒:根据污染微生物的种类选择用双链还是用单链季胺盐消毒剂,一般用1000mg/L~2000mg/L,浸泡、擦拭或喷洒消毒,作用时间30min。
(4) 注意事项
1)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例如肥皂,洗衣粉等对其消毒效果有影响,不宜合用。
2)有机物对其消毒效果有影响,严重污染时应加大使用剂量或延长作用时间。
3)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有些微生物对季胺盐类化合物有抗药作用,对有抗性微生物消毒时,应加大剂量。
3.1.8.11 氧化电位水
0.05% NaCl,,ORP1100mVpH2.7,25 mg/L~50mg/L
1min 3min3 min ~5 min10min3 min~5 min10min~15min15min。
3.2& 手术器械和用品的灭菌
809340min500mg/L~1000 mg/L30min2000mg/L30min
23.1.1.5.230cm30cm50cm
&&& 13.1.1.4
3.2.2.1 3.2.2.2
2210h3.1.8.1
一般建议,温度25℃以下10d~14d’, 潮湿多雨季节应缩短天数;
2)3.1.2.112130min:1321344min3
21.3cm1602h3.1.2.2
3.3& 输注器材的灭菌
11000mg/L0.5%1000mg/L30min60min
21000 mg/L ~2000mg/L 4h
230min2%315min
一般建议,有效期在温度25℃以下为10d~14d, 潮湿多雨季节应缩短天数
250mg/L500mg/L30min75%500mg/L1000mg/L30min1000mg/L10min30min
75%500mg/L30min1000mg/L10min30min
500mg/L30min80℃93℃
1000mg/L2000mg/L30min45min1000mg/L2000mg/L30min60min
3.6 医务人员手的消毒
(1) 10cm2min2min
(2) 10min123min
3.6.2.2{}3ml5ml1min
3.6.3.12min
3.6.3.22min
(2)5000mg/L
(3)7570%
22%11min75%2
(3)5000mg/L275%
3.7.2.2. 3.7.2.1
3.7.2.3. 25cm×5cm
3.7.3.23.7.2.110cm
(1) 5000mg/L3min5min3min5min
(2) 5000mg/L5min
(1) 5000mg/L1/35000mg/L3 min5min
(2) 250mg/L5000mg/L2h250mg/L
(1) 500mg/L1%
(2) 5000mg/L3000mg/L~5000mg/L
3.7.675%5000mg/L
3.8.3.1 30min15min15min0.2mg/m3
3.8.3.2 20m230m230min
, 500cfu/m3
3.8.4.1 & 3.8.3.13.8.3.2
20mg/m3RH70%30min30min
3.8.4.3 m31.5W1m 30min
90w/cm270w/cm270w/cm2
3.1.4.2 3.17.4
(1) 0.5%1.0%60%80% 1g/m3 2 h
(2) 50mg/m3 60%80%30 min
m31.2ml 10mg/m3 30min
&3.8.23.8.4
3.8.5.2 , ,
(1) 20min100
(2) 15 min
(3) 12515min40
1) 250mg/L20 min ~30 min
2) 250mg/L20 min ~30 min
3) 250mg/L15 min ~30 min
4) 0.1%15 min
3.9.2.3 15min24h
(1) 15 min ~20 min15min~20 min
(3) 30 min30 min1000mg/L30min ()
3.9.3.1500mg/L30min
3.9.3.220min1000mg/L30min
500mg/L~1000mg/L20min,20min1000mg/L30min30min
3.9.5.1 1000mg/L30min
3.151000mg/L30min500mg/L30min1
3.9.5.4 500mg/L
250mg/L30min
3.9.6.2 250mg/L30min500mg/L
3.9.6.3& ①②1000mg/L30 min500mg/L30min③,1000mg/L30 min500mg/L30 min
3.10 物体和环境表面消毒
3.10.1适用范围
本节规范适用于 GB15982—1995中规定的Ⅰ、Ⅱ、Ⅲ、Ⅳ类环境室内物体表面的消毒及医院各环境表面消毒。
3.10.2 Ⅰ、Ⅱ类物体表面的消毒
Ⅰ类环境包括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病房;II类环境包括普通手术室、产房、婴儿室、早产儿室、普通保护性隔离室、供应室洁净区、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I、Ⅱ类环境要求物体表面的细菌总数≤5cfu/㎝2。
3.10.2.1地面消毒
医院地面经常受到病人排泄物、呕吐物、分泌物的污染,由于人员的流动量大,如果不能及时清除地面污染,极易造成病原菌的扩散。
(1) 当地面无明显污染情况下,通常采用湿拭清扫,用清水或清洁剂拖地每日1次~2次,清除地面的污秽和部分病原微生物。
(2)当地面受到病原菌污染时,通常采用二溴海因消毒剂200mg/L~500mg/L消毒,作用30min,致病性芽孢菌污染用1000mg/L~2000mg/L作用30min或用有效氯或有效溴500mg/L的消毒液拖地或喷洒地面。
(3) 对结核病人污染的表面,可用0.2%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剂或二溴海因消毒液擦洗。
对烈性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表面,如霍乱、炭疽等可用有效溴或有效氯1000mg/L~2000mg/L作用30min消毒。
3.10.2.2墙面消毒
医院墙面在一般情况下污染情况轻于地面,通常不需要进行常规消毒。当受到病原菌污染时,可采用化学消毒剂喷雾或擦洗,墙面消毒一般为2.0m~2.5m高即可。
&&&对细菌繁殖体、肝炎病毒、芽孢污染者,分别用含有效氯或有效溴250mg/L~500mg/L、2000mg/L与2000 mg/L~3000mg/L的消毒剂溶液喷雾和擦洗处理,有较好的杀灭效果。喷雾量根据墙面结构不同,以湿润不向下流水为度,一般50ml/㎡~200ml/㎡。
3.10.2.3病房各类用品表面的消毒:病房内用品有桌子、椅子、凳子、床头柜等。一般情况下室内用品表面只进行日常的清洁卫生工作,用清洁的湿抹布或季胺盐类消毒液,每日2次擦拭各种用品的表面,可去除大部分微生物。当室内各种用品的表面受到病原菌的污染时必须采取严格的消毒处理。
(1) 用100mg/L~200mg/L二溴海因或含有效氯200mg/L~500mg/L的消毒剂溶液、含有效碘250mg/L~500mg/L的碘伏,可擦拭或喷洒室内各种物品表面。
(2) 紫外线灯照射
1)悬吊式或移动式紫外线灯消毒时,离污染表面不宜超过1m,消毒有效区为灯管周围1.5m~2m。
2)紫外线灯管表面必须保持清洁,每1周~2周用酒精纱布或棉球擦拭一次,照射时间根据灯管强度及所杀灭病原微生物而定,时间不得少于30min。
3) 高强度、低臭氧紫外线杀菌灯,照射30s~60s,对物品表面消毒效果可靠。
3.10.2.4其它表面的消毒
包括病历夹、门把手、水龙头、门窗、洗手池、卫生间、便池等物表,这些地方容易受到污染。通常情况下,每天用洁净水擦抹刷洗处理,保持清洁。当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时参照3.10.2.1与3.10.2.3的方法进行。
3.10.2.5床单位的消毒:床单位包括病床、床垫、枕芯、毛毯、棉被、床单等。臭氧消毒,可采用床单位臭氧消毒器进行消毒,按说明书操作。
3.10.3 Ⅲ类环境物体表面的消毒
Ⅲ类环境包括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房和房间。Ⅲ类环境要求物体表面的细菌总数≤10cfu/cm2。可以采用以下消毒方法。
3.10.3.1 消毒方法:& 上述3.10.2介绍方法均可采用。
3.10.3.2喷洒或擦洗& 配制1000mg/L洗必泰溶液,对各种污染的表面进行喷洒或擦洗。
3.10.3.3各种物表及台面消毒& 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化验室的各种物表及台面等每日用300mg/L~500mg/L含氯或含溴消毒剂擦拭,湿拖把拖地。
3.10.4 Ⅳ类环境物体表面的消毒
Ⅳ类环境包括传染病科及病房,Ⅳ类环境要求物体表面细菌总数≤15cfu/cm2。消毒方法方法参照3.10.2方法执行。
3.10.5.化验室污染区的消毒
化验室污染区的各种表面消毒包括:
(1)桌椅等表面的消毒:每天开始工作前用湿布抹擦一次,地面用湿拖把擦一次,禁用
干抹干扫,抹布和拖把等清洁工具各室专用,不得混用,用后洗净晾干。下班前用250mg/L~
500mg/L有效溴消毒液或0.1%~0.2%过氧乙酸抹擦一次。地面的消毒:用2倍浓度上述消毒液拖擦。
(2)各种表面也可用便携式高强度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表面照射消毒。
(3)若被明显污染,如具传染性的标本或培养物外溢、溅泼或器皿打破、洒落于表面,
应立即用消毒液消毒,用1000mg/L~2000mg/L有效溴或有效氯溶液,或0.2%~0.5%过氧乙酸溶液洒于污染表面,并使消毒液浸过污染物表面,保持30min~60min,再擦,拖把用后浸于上述消毒液内1h。
(4)若已知被肝炎病毒或结核杆菌污染,应用2000mg/L有效氯或有效溴溶液或0.5%过氧乙酸溶液擦拭,消毒30min。
, 250mg/L 2250 mg/L min min,工作衣若有明显致病菌污染或从事烈性菌标本检验后,应随时更换,及时进行消毒灭菌。
缓慢移动,照射3s~5s,必须两面照射;也可用经卫生部批准的专用甲醛消毒器薰蒸消毒。
负压)内进行,使空气经细菌滤器或热力杀菌通道排出室外,柜内形成负压。要求严格无菌的操作如倾倒培养基、菌种转种和细胞转瓶等,应在100级洁净间或100级生物安全柜内进行,使空气经初效、中效及高效滤器进入室(柜)内,形成正压,极大限度地减少污染。但应注意及时更换滤器,定时检测滤效。
)小的金属器材如接种环,用酒精灯烧灼灭菌。当接种环上有较多污染物时,应先在火焰上方,把接种环烤干后再缓慢伸入火焰烧灼,以免发生爆裂或溅泼而污染环境;
)较大的金属器材或锐利的刀剪受污染后不宜烧灼灭菌, 可用 2% 碱性/中性戊二醛溶液浸泡2h后,洁净水冲洗、沥干,再用干热或压力蒸汽灭菌。
)采集标本的器材如玻片、吸管、玻瓶要做到一人一份一用一消毒。污染的吸管、试管、滴管、离心管、玻片、玻棒、玻瓶、平皿等,应立即浸入含有效氯1000mg/L含氯消毒剂中浸泡4h ,再清洗干净、烘干。也可浸入洗涤剂或肥皂液中煮沸 15min~30min,反复洗刷,沥干,37℃~60℃烘干;
)接种培养过的琼脂平板应压力蒸汽灭菌 30min,趁热将琼脂倒弃,再刷洗;
)用于生化检验或免疫学检验者,刷洗后浸泡于重铬酸钾—,彻底冲洗,最后用蒸馏水冲洗 3 遍,沥干,烘干;
)用于微生物检验者,吸管一端应塞少量棉花,管或瓶应有塞,再用牛皮纸包好,可用干热 160℃ 2h灭菌,待冷至 40℃ 以下才能开烤箱的门,以免玻璃炸裂;若箱内易燃物品冒烟或发生焦味,应立即切断电源并关闭气孔,切勿开启箱门以免导致燃烧;也可用压力蒸汽121℃, 102.9kPa (1.05kg/cm2)灭菌 15min~30min,吸管应直放,空吸管和空瓶口应朝下,且不能完全密闭,带螺旋帽的管瓶,灭菌时应将螺旋帽放松。
1530min121℃ 102.9Kpa 2030min
过氧乙酸或1000mg/L有效氯的溶液浸泡30min~60min,于37℃~68℃和相对湿度40%~80%,作用6h;若为薄膜或板也可用高强度紫外线消毒器照射1s~3s。
盐酸溶液内2h以上或过夜;对肝炎检验的反应板可用0.5%过氧乙酸或1%过氧戊二酸溶液或2000mg/L有效氯或有效溴消毒液浸泡2h~4h后,洗净再用。
洗涤剂溶液煮沸15min30min球)应全部浸入水内,清洗后晾干;必要时再用压力蒸汽,115℃灭菌40min
3.11.5.5 2 min min121℃20min
1 2%醋酸氯己定-乙醇溶液擦拭;污染严重时,可用。
) 若离心时离心管未密闭,试管破裂,液体外溢,应消毒离心机内部,特别是有可能受肝炎病毒或分枝杆菌污染时,宜戴上手套用2%碱性或中性戊二醛溶液擦拭消毒,作用30 min min的方法进行。
min min10s
过氧乙酸溶液或1000mg/L有效氯或有效溴消毒液浸泡3min
3100或二氯异氰尿酸钠2g,搅匀后作用2h~4h 倒入厕所或粪池内;痰、脓、血、粪(包括动物粪便)及其它固形标本,焚烧或加2倍量漂白粉溶液或二氯异氰尿酸钠溶液,拌匀后作用2h~4h;若为肝炎或结核病者则作用时间应延长至6h后倒厕所或化粪池;
)盛标本的容器,若为一次性使用纸质容器及其外面包被的废纸,应焚毁;对可再次使用的玻璃、塑料或搪瓷容器,可煮沸15min,可用1000mg/L有效氯的漂白粉澄清液或二氯异氰尿酸钠溶液浸泡2h~6h,消毒液每日更换,消毒后用水洗净或流水刷洗,沥干;用于微生物培养采样者,用压力蒸汽灭菌后备用;
3.13.2.1 3
3.13.2.2& 1%0.5%1000mg/L500mg/L
3.13.2.3 1%9025min
3.13.2.4 9025min
3.13.3.1 1%70404525min
3.13.3.2 500mg/L30 min60 min
3.13.3.3 1%2%3.13.3.2
3.13.5.1& 0.2%500g/L
:60g/床.d,COD:100 g/床.d~105g/床.d,悬浮物:50 g/床.d~100g/床.d。
床位每日投放含有效氯25%的漂白粉 1kg,分3次~4 次投入。最佳投放时间可定在使用厕所高峰期末,投放的漂白粉随流水冲入化粪池内,并在化粪池出口处进行余氯测定。
)小型污水池的消毒处理:可采用漂白粉、次氯酸钠定容定量加氯投放消毒法,按有效氯 50mg/L 用量加入污水中,并搅拌均匀,作用 2h后排放。
)注意事项
倍,一般推荐二氧化氯处理医院污水的使用量为有效氯投加量的1/2.5。
方法进行。
.5.5 二溴海因消毒
3.14.6.1 GBGB
(1) GB3838GB3097
(2) GB3838GB3097
(4) 3.14.6.1.13.14.6.12
(8) 3-33-4
次;经过间歇式处理装置的污水,每次排放前均应检测。
)医疗机构污水中致病菌:每年检测不得少于2次。主要检测沙门菌和志贺菌,结核病医疗机构检测结核杆菌。
、COD、溶解氧、悬浮物、氨氮等项目。
1GBGB20;NN--14-”GB20;NN--14-”样品的比色管内滴加邻联甲苯胺溶液2滴~3滴,混匀,置暗处15 min,与永久性余氯标准比色溶液比色测定。检测温度应控制在15℃;余氯过高会产生桔黄色,碱度过高或余氯很低时可能会产生淡蓝绿色或淡蓝色,应多加1毫升1:2的盐酸或1毫升邻联甲苯胺溶液,即可产生正常的淡黄色进行比色测定。
推测剩余二氧化氯的量。
(3) pHGBGB20;”pHpH
4BOD5GBGB20;”
5 CODGBGB20;”
6SSGBGB20;”
7 GBGB20;”
SO2NaHSO3NaSO3NaS2O3
3.14.7.4 2.5g/L
3.14.7.7 GB
)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输血器等废弃物。
)设置三种以上颜色的污物袋,黑色袋装生活垃圾,黄色袋装医用垃圾(感染性废弃物),直接焚烧的污物、放射性废弃物和其他特殊的废弃物使用有特殊标志的污物袋进行收集。使用的污物袋应坚韧耐用、不漏水,并首选可降解塑料制成的污物袋。
)医院应建立严格的污物分类收集制度,所有废弃物都应放入标有相应颜色的污物袋(桶)中,应及时清运或在装满3/4时有人负责封袋运送。
)锐器不应与其他废弃物混放,用后必须稳妥安全地置入锐器容器中。高危区的医院污物建议使用双层污物袋,并及时密封。放射性废物应存放在适当的容器中防止扩散。
)分散的污物袋要定期收集集中。污物袋应每日运出病房或科室,也可根据需要决定搬运时间,并运往指定的收集地点。不能移动未标明废弃物产生地及废弃物种类的污物袋(箱),应立即补充上新的同类的污物袋(箱),以供使用。应防止污物袋(箱)的泄漏。
)污物袋(箱)在就地处理或异地处理之前,要集中存放在医院中心废物存放地,有害废物和普通垃圾要分开存放,并有明显标识。
)存放地应有遮盖设施,防止污染周围环境;设有冲洗及消毒设施,清洗过程的废水应排入医院污水系统。
)可作动物饲料的剩饭剩菜,须煮沸30min后才能运出;
)没有利用价值的剩饭剩菜和排泄物、呕吐物,加1/5量的漂白粉,搅匀后作用2h,倒入专用化粪池或运出;
)特殊传染病病人的排泄物、呕吐物参照3.15.5.3~3.15.5.8执行。
)无利用价值的可燃性污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采用焚烧处理。
)非可燃性固体污物应先消毒,然后根据物品的再利用价值,送废旧物品收购站或城市垃圾处理站。消毒方法可选用含有效氯或有效溴500mg/L~1000mg/L的消毒液、含1000mg/L~2000mg/L二氧化氯的消毒液或0.5%过氧乙酸消毒液浸泡60min。
)病人的粪便加2倍量10%~20%漂白粉乳液;呕吐物加1/5量干漂白粉,搅匀后加盖作用2h,再倒入厕所。
)伤寒病人的尿液每100ml加漂白粉3g,搅匀后加盖,作用2h。
)患者使用过的便器用1%漂白粉上清液、含有效氯2000 mg/L的消毒液、0.5%过氧乙酸浸泡30min。
)病毒性肝炎病人衣物可用具有消毒杀菌作用的洗涤剂进行浸泡清洗;也可采用甲醛、环氧乙烷进行薰蒸消毒。
)结核病人的痰盒收集后焚烧;也可加等量10%~20%漂白粉乳液(或1/5量的干粉),作用2h~4h或加等量1%过氧乙酸作用30 min~60min。
)真菌病人使用过的毛巾、衣物等可用含0.2%过氧乙酸溶液浸泡30min后清洗;也可采用上述(4)的方法薰蒸。
)无经济价值的可燃性污物采用焚烧处理。
)尽可能都采用焚烧处理。不能焚烧的,用含有效氯或有效溴2000mg/L的消毒液或2%戊二醛浸泡、擦拭30 min~60min。
)肠炭疽病人排泄物按3.15.5.3(1)处理,但作用时间需延长至6h;病人所用便器按3.15.5.3(3)处理,但使用药物浓度应加倍。
)无经济价值的可燃性污物采用焚烧处理。
)病毒携带者和病人分泌物、排泄物用20%漂白粉乳液1:2混合后作用2h。
)液体污物可煮沸30min;也可加入含氯消毒剂(使混合液中有效氯达到1000mg/L)、或过氧乙酸(使混合液中达到5000mg/L)作用30min。
) 病人使用过的衣物、床单等可装入防水口袋内,外加一布袋后采用压力蒸汽消毒;也可直接煮沸30min。对被血液或排泄物明显污染的衣物,采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min处理。
朊毒表3-7方法进行。
表3-7&&& 朊毒灭活方法
灭活方法&&&&&&&&&&&&&&&&&&&&&& 说&&&&&&&&&& 明
&&&& 1. 132℃,30min&&&& &&&&&&&&&&&处理污染物品;121℃120min仅部分效果&&
2.134~138℃,18min& &&&&&&&&处理高危物品与中危物品
3.浸泡于1mol/L氢氧化钠溶液&&& 处理高危物品与中危物品
内作用1h,再121℃,60min&&&&&& (注意腐蚀性)&&&&&&&
4.浸泡于1mol/L氢氧化钠溶液&&&& 处理低危性表面(如病理解
作用15min,或8.25%有效氯&&&&&& 剖台表面和地面)
的次氯酸钠
的消毒液浸泡60min(针筒要打开)后,方可毁形处理。
的消毒液浸泡60min以上,放入专用的收集袋即可。
的消毒液浸泡60min以上,即可回收;没有接触人体的一次性使用注射器毁形后即可回收。
)使用放射性核素量比较大、产生污水比较多的核医学单位,必须有废水专用处理装置或分隔污水池,以存放和排放废水。
)产生放射性核素废液而无废水池的单位,应将废液注入容器存放10个半衰期后,排入下水道系统。如废液含长半衰期核素,可先固化,然后按固体放射性废物进行处理。
)放射性浓度不超过1×104Bq/L的废闪烁液,或仅含有浓度不超过1×105Bq/L的3H或14C的废闪烁液,可按一般废弃物进行处理。
)对使用放射性药物进行治疗病人的排泄物应实施统一收集和处理。对专用化粪池内的排泄物应贮存10个半衰期后排入下水道系统;对无专用化粪池的单位,应为病人提供具有辐射防护性能的尿液、粪便收集器,最初几天的收集物存放10个半衰期后作一般废弃物处理;对收集含有131-I病人排泄物时,必须同时加入NaOH或10%KI溶液后密封存放待处理。
)对同时含有病原微生物的病人排泄物,应备有专用容器单独收集,经存放衰变、消毒处理后,排入下水道系统。
)废物袋、废物包、废物桶及其他存放废物的容器必须在显著位置标有废物类型、核素种类、比活度范围和存放日期的说明。
)内装注射器及碎玻璃等物品的废物袋应附加外套。
)焚化可燃性固体废物必须在具备焚烧放射性条件的焚化炉内进行。
)同时污染有病原微生物的固体废物,必须先消毒,然后按固体放射性废物进行处理。
)GBq量级以下且失去使用价值的废弃密封放射源,必须在具备足够外照射屏蔽能力的设施里存放、待处理。
)比活度小于或等于7.4×104Bq/Kg的医用废物,或废物经衰变比活度小于7.4×104Bq/Kg以下后,即可按一般废弃物进行处理。
)如果可能的话,将废弃的密封放射源退换给供应商,或向当地环境保护部门提出申请,要求处置放射源。
3.16& 尸体及其相关环境的消毒
3.16.2.2 1500mg/L30min~60min0.2%~0.5%15min~30min
3.16.2.3 2000mg/L~3000mg/L0.5%1mol/LNaOH
3.16.3.1 1500mg/L~2000mg/L
3.16.3.2 3h~6h
3.16.3.3 0.5%20 min ~30min
3.16.3.4 12120 min ~30min30cm30cm25cm
3.16.3.5 &500mg/L30min
3.16.3.6 &0.2%
3.16.3.7 3g/m32060min
3.16.3.8 800mg/L54260%~80%4h
3.16.4.1 3.1.8.23.1.8.63.8.4.4
3.16.5.1 3.16.5.2 0.2%1g/m330min
3.16.5.4 &&&&&& 1h ~2h
3.16.6.2 1m30min~60min
3.16.6.3 30min~60min0.5%1000mg/L500mg/L
3.16.7.1 1h~2h21h
3.16.7.2 21h
3.16.7.3 20mg/m330min
3.16.7.4 &&&&& 3.8.4.4
3.16.7.5 &&&&& 3.1.8.2
3.16.8 &&&&& 3.16.7.43.16.7.5
3.16.9.1 &&&&& 2
3.16.9.2 0.2%1000mg/L
3.16.9.3 30min
3.16.10 15min~30min0.2%1000mg/L500mg/L
3.16.11.2 &0.1%1 min~2min200mg/L2min1min~2min3.12.6
消毒后、使用前);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
) 化学监测法:
管)监测方法: 将既能指示蒸汽温度,又能指示温度持续时间的化学指示管(卡) 放入大包和难以消毒部位的物品包中央,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指示管(卡),根据其颜色及性状的改变判断是否达到灭菌条件。
将化学指示胶带粘贴于每一待灭菌物品包外,经一个灭菌周期后,观察其颜色的改变,以指示是否经过灭菌处理
检测时,所放置的指示管(卡)、胶带的性状或颜色均变至规定的条件,判为灭菌合格;若其中之一未达到规定的条件,则灭菌过程不合格。
监测所用化学指示物须经卫生部批准,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 生物监测法
指示菌株为耐热的嗜热脂肪杆菌芽孢(ATCC 7953 或 SSIK 31株),菌片含菌量为 5.0××℃±0.5℃条件下,D值为 1.3 min, 杀灭时间(KT值)≤19min,存活时间(ST值)为≥3.9min。
试验用培养基为溴甲酚紫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
将两个嗜热脂肪杆菌芽孢菌片分别装入灭菌小纸袋内,置于标准试验包中心部位。
由 3 件平纹长袖手术衣,4 块小手术巾,2 块中手术巾,1 块大毛巾,30 块 10cm×××。手提压力蒸汽灭菌器用通气贮物盒(22cm××盒内盛满中试管,指示菌片放于中心部位的两只灭菌试管内(试管口用灭菌牛皮纸包封),将贮物盒平放于手提压力蒸汽灭菌器底部。
℃±自含式生物指示物按说明书执行),观察培养基颜色变化。检测时设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
每个指示菌片接种的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都不变色,判定为灭菌合格;指示菌片之一接种的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由紫色变为黄色时,则灭菌过程不合格。
监测所用菌片须经卫生部认可,并在有效期内使用。生物指示物监测应1月1次。
)化学检测法
将既能指示温度又能指示温度持续时间的化学指示剂 3个~5 个分别放入待灭菌的物品中,并置于灭菌器最难达到灭菌的部位。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化学指示剂,据其颜色及性状的改变判断是否达到灭菌条件。
) 物理检测法:(热电偶检测法)
检测时,将多点温度检测仪的多个探头分别放于灭菌器各层内、中、外各点。关好柜门,将导线引出,由记录仪中观察温度上升与持续时间。
)生物检测法
),菌片含菌量为 5.0×105 cfu/片~5.0×106cfu/片。其抗力应符合以下条件:在温度 160℃±2℃ 时,其 D 值为 1.3 min~1.9min,存活时间 ≥3.9min,死亡时间 ≤19min。
片/管)。灭菌器与每层门把手对角线内,外角处放置2个含菌片的试管,试管帽置于试管旁,关好柜门,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待温度降至 80℃时,加盖试管帽后取出试管。在无菌条件下,加入普通营养肉汤培养基( 5ml/管),以 36℃±,观察初步结果,无菌生长管继续培养至第七日。
判为灭菌合格,若指示菌片之一接种的肉汤管混浊,判为不合格,对难以判定的肉汤管,取 0.1ml 接种于营养琼脂平板,用灭菌L棒涂匀,放36℃±,观察菌落形态,并做涂片染色镜检,判断是否有指示菌生长,若有指示菌生长,判为灭菌不合格;若无指示菌生长,判为灭菌合格。
)灭菌效果监测
3.17.3.1 灭菌效果监测
每次灭菌均应进行程序监测。每个灭菌物品的外包装应粘贴包外化学指示胶带, 作为灭菌过程的标志; 包内放置化学指示卡, 作为灭菌效果的参考。每月应做生物监测, 移植物必须等生物监测结果为阴性时方可使用。具体做法,环氧乙烷测试包分挑战性测试包和常规测试包,前者主要用于对灭菌器的考核,后者作为平时的常规生物监测之用。挑战性测试包是将一生物指示剂放于一个20ml注射器内,去掉针头和针头套,生物指示剂带孔的塑料帽应朝注射器针头处,再将注射器芯放在原位(注意不要碰及生物指示物);另选一成人型气管插管或一个塑料注射器(内含化学指示卡),一个琥珀色乳胶管(25.4cm长,0.76cm内径,1.6mm管壁厚)和4条全棉清洁手术巾(46㎝×76cm),每条巾单先折叠成3层,再对折,即每条巾单形成6层,然后将叠好的巾单从下至上重叠在一起,再将上述物品放于巾单中间层,最后选两条清洁布或无纺布包裹,用化学指示胶带封扎成一个测试包。常规测试包的制备方法类似,先将一生物指示剂放于一个注射器内(同前),再用一条全棉小毛巾两层包裹,一起放入一剥离式包装袋内。
医疗器械& 环氧乙烷灭菌确认和常规控制 附录 C 中C3.1的要求进行。
),抗力要求为:菌量在5×105~5×106±℃±,相对湿度为60%±10%条件下,其杀灭90%该微生物的~5.8min,存活时间应≥7.8≤58
×103~5×104
①时,至少放置10个菌片;
②至10m3时,每增加1m3,增加1个菌片;
③时,每增加2m3,增加1个菌片。
气体中的影响。所以,取出的指示菌片接种于含有复方中和剂的0.5%的葡萄糖肉汤培养基管中,以未经处理的阳性菌片做相同接种,两者均置于36℃±1℃培养。
3.17.3.5 每次灭菌都应进行灭菌过程监测。见3.2.6.5。
3.17.3.6 结果判定:经培养,阳性对照在24h内有菌生长;监测样品若连续培养观察5天,全部无菌生长,可报告生物指示物培养阴性,灭菌合格。
3.17.3.7 注意事项:检测所用化学和微生物指示物必须经卫生部批准,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检测方法:
后,将测定波长为 253.7nm 的紫外线辐照计探头置于被检紫外线灯下垂直距离 1m 的中央处,待仪表稳定后,所示数据即为该紫外线灯管的辐照度值。
后,将指示卡置紫外灯下垂直距离1m处,有图案一面朝上,照射1min(紫外线照射后,图案正中光敏色块由乳白色变成不同程度的淡紫色),观察指示卡色块的颜色,将其与标准色块比较,读出照射强度。
)结果判定: 普通 30w 直管型紫外线灯,新灯辐照强度 ≥90μW/cm2为合格;使用中紫外线灯辐照强度≥70μW/cm2 为合格;30W 高强度紫外线新灯的辐照强度≥180μW/cm2 为合格。
)注意事项: 测定时电压 220V±5V,温度 20℃~25℃,相对湿度<60%,紫外线辐照计必须在计量部门检定的有效期内使用;指示卡应获得卫生许可批件,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空气消毒效果监测:按
)表面消毒效果监测:监测按3.17.7的原则执行。
)注意事项: 紫外线消毒效果监测时,采样液(平板)中不加中和剂。
在灭菌处理后,存放有效期内采样。
级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避免微生物污染;对单向流空气区域及工作台面,必须进行洁净度验证。
) 无菌检验前准备
无菌试验前 3d,于需-厌养培养基与霉菌培养基内各接种 1ml 洗脱液,分别置 30℃~35℃与 20℃~25℃培养 72h,应无菌生长。
①的普通琼脂斜面新鲜培养物,接种1环至需-厌氧培养基内,在 30℃~35℃培养 16h~18h 后,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稀释至10 cfu/ml~100cfu/
②取生孢梭菌接种环种于相同培养基内,于30℃~35℃培养 18h~24h后,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稀释至10 cfu/ml~100cfu/
&③取白色念珠菌)98001]真菌琼脂培养基斜面新鲜培养物1接种环种于相同培养基内,于20℃~25℃培养 24h后,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稀释至10cfu/ml~100cfu/ml。
)无菌操作: 取缝合针、针头、刀片等小件医疗器械5件直接浸入 6 管需-厌氧培养管(其中一管作阳性对照)与 4 管霉菌培养管。培养基用量为 15ml/管。
付注射器,在 5ml 洗脱液中反复抽吸 5 次,洗下管内细菌,混和后接种需-厌养菌培养管(共 6 管,其中 1 管作阳性对照)与霉菌培养管(共 4 管)。 接种量:1ml注射器为 0.5ml,2ml注射器为 1ml,5ml~10ml 注射器为 2ml,20ml~50ml注射器为 5ml,培养基用量:接种量为 2ml 以下为 15ml/管,接种量5ml为 40ml/管。
件用沾有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反复涂抹采样,将棉拭子投入 5ml 无菌洗脱液中,将采样液混匀,接种于需-厌氧培养管(共 6 管,其中 1 管作阳性对照)与霉菌培养基(共 4 管)。接种量为 1ml/管, 培养基用量为 15ml/管。
)培养:在待检样品的需-厌氧培养管中,接种预先准备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对照管液 1:1000 稀释 1ml,将需-厌氧培养管以及阳性与阴性对照管均于 30℃~35℃培养 5d,霉菌培养管与阴性对照管于 20℃~25℃培养 7d,培养期间逐日检查是否有菌生长,如加入供试品后培养基出现混浊或沉淀,经培养后不能从外观上判断时,可取培养液转种入另一支相同的培养基中或斜面培养基上,培养 48h~72h 后,观察是否再现混浊或在斜面上有无菌落生长,并在转种的同时,取培养液少量,涂片染色,用显微镜观察是否有菌生长。
)结果判定:阳性对照在 24h 内应有菌生长,阴性对照在培养期间应无菌生长,如需-厌氧菌及霉菌培养管内均为澄清或虽显混浊但经证明并非有菌生长,判为灭菌合格;如需-厌氧菌及霉菌培养管中任何1管显混浊并证实有菌生长,应重新取样,分别同法复试 2 次,除阳性对照外,其他各管均不得有菌生长,否则判为灭菌不合格。
)送检时间不得超过 6h,若样品保存于 0℃~4℃,则不得超过24h。
)被采样本表面积<100cm2取全部表面;被采样本表面积≥100cm2,取 100cm2。
)若消毒因子为化学消毒剂,采样液中应加入相应中和剂。
)表示。细菌内毒素国家标准品(以下简称RSE)系自大肠杆菌提取精致得到的内毒素。以细菌内毒素国际标准品为基准,经过协作标定,使其与国际标准品单位含义一致。RSE用于标定、复核、仲裁鲎试剂灵敏度和标定细菌内毒素工作标准品(以下简称CSE)。CSE系经RSE为基准进行标定,确定其重量的相当效价。每毫微克(1ng)CSE的效价应不小于 2EU,不大于 50EU,并具备均一性和稳定性的实验数据。CSE 用于试验中鲎试剂灵敏度复核、干扰试验及设置的阳性对照。
℃干烤至少 1h 或 180℃干烤至少2h,也可用其他适宜的方法。试验所用器皿应确证无吸附细菌内毒素的作用。试验操作过程应防止微生物的污染。
或CSE用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与批号鲎试剂 24h 不产生凝集反应的灭菌注射用水,以下简称BET水)溶解,在旋涡混合器上混合 15min,然后制备成 2.0λ、1.0λ、0.5λ和 0.25λ等 4 个浓度的内毒素标准溶液,每稀释一步均应在旋涡混合器上混合 30s,按“检查法”项下试验,每一浓度平行做 4 管,同时用 BET 水做 4 管阴性对照,如最大浓度(2.0λ)4 管为阳性,最低浓度(0.25λ)4 管均为阴性,阴性对照 4 管均为阴性,按下式计算反应终点浓度的几何平均值即为鲎试剂灵敏度的测定值(λc)。
=lg-1(∑X/4)
为反应终点浓度的对数值(lg)。反应终点浓度是系列浓度递减的内毒素溶液中最后一个呈阳性结果的浓度。
在 0.5λ~2.0λ(包括 0.5λ 和 2.0λ)时,方可用于细菌内毒素检查,并以 λ 为该批鲎试剂的灵敏度。每批新的鲎试剂在用于试验前都要进行灵敏度的复核。
水和未检出内毒素的供试品溶液或其不超过最大有效稀释倍数(MVD)的稀释液分别制成含 CSE&& 2.0λ、λ、0.5λ 和 0.25λ 等 4 种浓度的内毒素溶液。用 BET 水和供试品溶液或稀释液制成的每一浓度平行做 4 管,另取 BET 水和供试品溶液或稀释液各做 4 管阴性对照。如标准溶液最大浓度(2.0λ)4 管均为阳性,最低浓度(0.25λ)4 管均为阴性, 两种阴性对照 8 管均为阴性时,按下式计算用 BET 水制成的内毒素标准溶液的反应终点浓度的几何平均值(Es)和用供试品溶液或稀释液制成的内毒素溶液的反应终点浓度的几何平均值(Et)。
、Xt 分别为用 BET 水和供试品溶液或稀释液制成的内毒素溶液的反应终点浓度的对数值 (lg)。
在 0.5Es~2.0Es (包括 0.5Es 和 2.0Es)时,则认为供试品在该浓度下不干扰试验, 否则需进行适当处理后重复试验,或使用更灵敏的鲎试剂,对供试品进行更大倍数稀释,是排除干扰因素的简单有效的方法。每个品种要求至少对三个批号的供试品进行干扰试验,若鲎试剂的来源、供试品的配方或生产工艺有变化时,须重复进行干扰试验。
)按下式计算:
表示,当正文中的限值以 EU/mg 或 EU/U 表示时,应乘以供试品溶液的浓度,再以所得值代入上式。
鲎试剂溶液的 10mm×75mm 试管或 0.1ml/支规格的鲎试剂原安瓿 6 支, 其中 2 支加入 0.1ml 或 0.2ml 供试品溶液(其稀释倍数不得超过 MVD)作为供试品管,2 支分别加入 0.1ml 或 0.2ml 用 BET 水将 CSE 制成的 2.0λ 和&&& 0.25λ 浓度的标准内毒素溶液, 1 支加入 0.1ml 或 0.2mlBET 水作为阴性对照, 1 支加入 0.1ml 或 0.2ml 供试品阳性对照溶液(相当于用供试品溶液将 CSE 制成 2λ 浓度的内毒素溶液)作为阳性对照管。将试管中溶液轻轻混匀后,封闭管口, 垂直放入 37℃±1℃ 水浴或适宜恒温器中, 保温 60min±2min。保温和拿取试管过程应避免受到振动造成假阴性结果。
将试管从水浴中轻轻取出,缓缓倒转 180°时, 管内凝胶不变形,不从管壁滑脱者为阳性, 记录为(+);凝胶不能保持完整并从管壁滑脱者为阴性,记录为(-)。供试品 2 管均为(-),应认为符合规定。当供试品的稀释倍数等于 MVD 时,如 2 管均为(+),应认为不符合规定;如两管中 1 管为(+),1 管为(-),按上述方法复试,其中供试品管增加为 4 管,供试品 4 管中如有 1 管为(+),即认为不符合规定。若第一次试验时供试品的稀释倍数小于 MVD 而结果出现 2 管均为(+)或 2管中 1 管为(+),1 管为(-)时,按同样方法复试和判定,复试时要求将其稀释至 MVD 。加入标准内毒素溶液的 2 管中最大浓度(2.0λ)管应为(+),最低浓度(0.25λ)管应为(-)。供试品阳性对照均应为(+),阴性对照均应为(-),否则试验无效。
)动物试验法:
将一定剂量的供试品,在规定的时间内,观察家兔体温升高情况,以判定供试品中所含热原的限度是否符合规定。
~3.0kg,雌兔应无孕。预测体温前 7 日起,即应用同一饲料饲养。在此期间内,体重应不减轻,精神、食欲、排泄等不得有异常现象。未经使用于热原检查的家兔,或供试品判定为符合规定,但组内升温达 0.6℃ 的家兔;或供试品判定为不符合规定,但其组内家兔平均升温未达0.8℃,且已休息两周以上的家兔;或三周内未曾使用的家兔,均应在检查供试品前 3d~7d 内预测体温,进行挑选。挑选试验的条件与检查供试品时相同,仅不注射药液,每隔1h测量体温 1 次,共测 4 次,4 次体温均在 38.0℃~39.6℃ 的范围内,且最高最低体温的差数不超过 0.4℃ 的家兔,方可供热原检查用。用于热原检查后的家兔,如供试品判定为符合规定,至少休息 2d方可供第 2 次检查用。用于热原检查后的家兔,如供试品判定为不符合规定,且其组内家兔平均升温达 0.8℃ 或更高时,则组内全部家兔不再使用,每一家兔的使用次数,用于一般药品的检查,不应超过 10 次。
~2d,供试用家兔应尽可能处于同一温度的环境中,实验室和饲养室的温度相差不得大于 5℃,实验室的温度应在 17℃~28℃,在试验全部过程中,应注意室温变化不得大于3℃,应避免噪音干扰。家兔在试验前至少1h 开始停止给食并置于适宜的装置中,直至试验完毕。家兔体温应使用精密度为±0.1℃的肛温计,或其他同样精确的测温装置。肛温计插入肛门的深度和时间各兔应相同,深度一般约为 6cm,时间不得少于1min,每隔 30 min~60min 测量体温 1 次,一般测量 2 次,两次体温之差不得超过 0.2℃,以此两次体温的平均值作为该兔的正常体温。当日使用的家兔,正常体温应在 38.0℃~39.6℃的范围内,且各兔间正常体温之差不得超过 1℃。
℃ 加热 30min 或用 180℃加热 2h,也可用其他适宜的方法除去热原。
只,测定其正常体温后 15min 内,自耳静脉缓缓注入规定剂量并温热至约 38℃的供试品溶液,然后每隔 1h 按前法测量其体温 1 次,共测 3 次,以 3 次体温中最高一次减去正常体温,即为该兔体温的升高度数。如 3 只家兔中有 1 只体温升高 0.6℃ 或 0.6℃ 以上,或 3 只家兔体温升高均低于 0.6℃,但升高的总数达 1.4℃ 或 1.4℃ 以上,应另取 5 只家兔复试,检查方法同上。
只家兔中,体温升高均低于 0.6℃,并且 3 只家兔体温升高总数低于 1.4℃,或在复试的 5 只家兔中,体温升高 0.6℃ 或 0.6℃ 以上的兔数仅有 1 只,并且初试,复试合并 8 只家兔的体温升高总数为 3.5℃ 或 3.5℃以下,均认为供试品符合热原检查条例规定。
只家兔中,体温升高 0.6℃ 或 0.6℃ 以上的家兔超过 1 只,或在复试的 5 只家兔中,体温升高 0.6℃ 或 0.6℃ 以上的兔数超过 1 只,或在初试、复合并8 只家兔的体温升高总数超过 3.5℃,均认为供试品的热原检查不符合规定。
在消毒后立即采样。
被检人五指并拢,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在双手指屈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擦 2 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 30cm2),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剪去操作者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投入 10ml 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立即送检。
用 5cm×放在被检皮肤处,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 1 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擦各 5 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后,将棉拭子投入 10ml 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试管内,立即送检。不规则的粘膜皮肤处可用棉拭子直接涂擦采样。
将采样管在混匀器上振荡20s或用力振打 80 次,用无菌吸管吸取 1.0ml 待检样品接种于灭菌平皿,每一样本接种2个平皿,内加入已溶化的 45℃~48℃ 的营养琼脂 15ml~18ml, 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置 36℃±,计数菌落数。
=────────────────
按3.17.15的原则执行。
,并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孢菌为消毒合格。
,并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为消毒合格。
,并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为消毒合格。
参照手的卫生学标准执行。
若表面不足 5cm×
×,连续采样 4 个,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 1 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擦各 5 次,并随之转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后,将棉拭子投入 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立即送检。
(1) 检测方法按 3.17.6.3(1)执行。小型物体表面的结果计算,用 cfu/件表示。
检测方法按3.17.15原则执行。
,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按 3.17.5.1 执行。
按 3.17.5.2(1) 执行。
室内面积≤30m2,设内、中、外对角线3点,内、外点布点部位距墙壁1M处;室内面积>30m2,设 4 角及中央 5 点,4 角的布点部位距墙壁 1m 处。
将普通营养琼脂平板(直径为 9cm)放在室内各采样点处,采样高度为距地面 1.5m 采样时将平板盖打开,扣放于平板旁,暴露 5min,盖好立即送检。
要求进行。
)=50000N/(A × T)
为平板面积(cm2);T为平板暴露时间(min);N为平均菌落数(cfu)。
或0.2cfu/平板), 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为消毒合格;
或4cfu/平板), 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为消毒合格;
或10cfu/平板),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为消毒合格。
进行采样。
的方法进行。
的方法进行。
的方法进行;水中余氯测定按 4.3.5.3 的方法进行。
)含量的测定的方法进行。
的方法进行。
浓度的测定:按2.2.1.2.3的方法进行。
含量的测定:按2.2.1.2.6的方法进行。
)二溴海因含量测定:按2.2.1.2.6的方法进行。
)乙醇含量测定:按2.2.1.2.10
)醋酸·的方法进行。
)臭氧含量测定:按2.2.1.2.5的方法进行。
)苯扎溴铵含量测定的方法进行。
1)用无菌吸管吸取消毒液 1.0ml,加入 9.0ml 含有相应中和剂的采样管内混匀,用无菌吸管吸取上述溶液 0.2ml,滴于干燥普通琼脂平板,每份样品同时做2个平行样,一平板置 20℃ 培养 7d,观察霉菌生长情况,另一个平板置35℃温箱培养 72h记数菌落数,同时按 3.17.15的原则检测致病菌。
=每个平板上的菌落数 ×
2)用无菌吸管吸取消毒液 1.0ml,加入到 9.0ml 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生理盐水采样管中混匀,分别取 0.5ml 放入 2 只灭菌平皿内, 加入已熔化的 45℃~48℃ 的营养琼脂 15ml~18ml,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一平板置 20℃培养 7d,观察霉菌生长情况;另一个平板置36℃±计数菌落数,同时按 3.17.15的原则检测致病菌。
=每个平板上的菌落数 ×
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并未检出致病菌为合格。
采样后 1h 内检测。
×取下,每10张滤纸合为一份样本(相当于 50cm2采样面积),投入含 50ml生理盐水的 100ml 三角烧瓶中,于 4h 内送检。
按3.17.6.3.
取 1ml 采样液, 加入相应的单倍或双倍乳糖胆盐发酵管内,置 37℃温箱培养 24h,若乳糖胆盐发酵管不产酸不产气, 则可报告大肠菌群阴性。如果有疑虑则进行分离培养。
3.11.5.5 ,大肠菌群未检出。
在消毒后、使用前进行采样。
便器、尿壶等容器可用沾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生理盐水的棉拭子,反复涂擦容器的内表面及内口处,剪去手接触部位后,将棉拭子投入 5ml 无菌生理盐水试管中,立即送检。
×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生理盐水中,立即送检。
将采样管在混匀器上振荡20s或用力振打 80 次,取采样液按 3.17.15的原则检测致病菌。
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在被检内镜上从镜头至镜身反复涂擦,剪去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投入到 5ml 含相应中和剂的生理盐水采样管中,立即送检。
按3.17.6.3.(1)执行。
将采样管在混匀器上振荡20s或用力振打 80 次,按3.17.15原则检测致病菌。
件,并未检出致病菌为合格。
为指标。 消毒后 30min 检查 pH 值,若pH =12,继续作用 24h 为消毒合格。
后测定余氯量,余氯量>200mg/L,为消毒合格。
取 1ml 消毒后待检污物(固体称取 2g),置于 5ml 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生理盐水的采样管中,立即送检。
将采样管在混匀器上振荡20s或用力振打80次,取采样液按17.15原则检测致病菌。
的原则执行。
,接种于 5ml SCDLP 液体培养基中,于36℃±。取 1 白金耳上述增菌液,在血平板上作划线分离,36℃±。
在血琼脂平板上菌落形态为金黄色、圆形凸起、 表面光滑、周围有溶血圈。
挑取典型菌落作涂片染色镜检,镜下为革兰阳性、成葡萄状排列的球菌。
均为阳性者即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1)℃±,发酵甘露醇产酸者为阳性。
内观察有无固体颗粒状物,若血浆出现凝块,生理盐水均匀混浊为阳性,两者均混浊为阴性。②试管法:吸取 1:4新鲜血 0.5ml,放在灭菌小试管中,再加入等量待检菌 24h 肉汤培养物,混匀后放入36℃±观察一次,6h 内出现凝块者为阳性。
取样品 1ml,接种于1%葡萄糖肉汤,37℃增菌 24h。取 1 白金耳增菌液在血平板上作划线分离,36℃±。
菌落形态为灰白色、半透明或不透明、针尖状突起、表面光滑、 边缘整齐、周围有β溶血圈。
挑取典型菌落作涂片染色镜检,镜下为革兰阳性、呈链状排列的球菌。
如触酶阴性、 链激酶试验阳性、对杆菌肽敏感者,即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0.02g 草酸钾加 5ml 人血浆混匀,经离心沉淀,吸取上清),加入 0.8ml 灭菌生理盐水混匀后再加入待检菌 24h 肉汤培养物 0.5ml和 0.25% 氯化钙 0.25ml,混匀,放入36℃±观察一次(一般 10min内可凝固),待血浆凝固后继续观察并记录溶化的时间,如2h 内不溶化,移入孵箱观察 24h 的结果,如全部溶化为阳性;24h 仍不溶解者为阴性。
单位杆菌肽纸片放在平板表面上。同时以已知阳性菌株作对照,于36℃±~24h,有抑菌带者为阳性。
食品中沙门菌检测方法)。&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