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健康如何加强人才培养养培训,以什么为重点

当前位置: >>
加强健康行业人才培养,加速健康服务业转型升级
作者:中国健康管理师网 &&&发布时间: 07:12
  9月20日至22日,《2014健康服务业模式与人才升级研讨会》在京隆重召开,这是健康服务业的第一次产业大会。来自全国的130余名企业家及代表第一次深入了解到健康服务业所具有的潜在价值、市场价值、社会价值,第一次深入认识到作为行业企业要积极把握国家政策,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大力培养人才,整合行业资源,多种模式携手向前发展。本次研讨会邀请到了健康服务业的知名专家、教授、学者和国内健康行业的资深从业人士来担当主讲嘉宾,为中国健康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及人才培养指明方向。  继蒸汽机引发“机械化时代”以及后来的“电气化时代”、“计算机时代”和最近的第四波“信息网络时代”之后,当前已经到来是“健康时代”,而健康服务产业也将成为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步伐不断加快,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健康产业将显示广阔的前景。新时代正在颠覆着传统商业模式,健康服务业现在面临的发展运营瓶颈,如何突破?新时代健康产业发展,企业经营模式和未来发展,路在何方?  医药连锁行业:要对从业人员开展专业培训,对周边人群从健康管理的角度给予日常防控和用药方案,做到丰富产品及服务;  健康保险行业:通过将保险人员培训成为健康管理人才并获得相关资质,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增强团队凝聚力,由保障经济向真正保障健康转变;  健康体检行业:改变运营模式,健康检测是手段不是目的,根据体检结果提供的后续服务才最为重要;  保健食品行业:要为客户提供和挑选更为适合客户身体状况的产品,真正做到健康管理维护和调理指导,提供更为专业的健康服务;  美容养生行业:由传统的单纯化妆美容到保健品到针灸理疗到健康管理,顾客需求升级、从业人员素质提升,身份的转变,提升服务等级;  母婴童行业:转变思维和观念,开展业务模式转型,从同质化产品招商转变为面向全国加盟店的培训销售一体化;  教育培训行业:因为各自为战导致生存危机,只有抱团取暖,多措并举开展教育方式,线上、线下教育并进,才能扭转乾坤;  有机食品行业:需要从食品安全向健康食品发展方向的推广方式转变;  养老服务行业:健全服务网络,将社区化养老与健康管理相结合,提升健康服务;  健康餐饮行业:改变思路和模式,健康餐饮卖的是健康,卖的是文化。  “我国健康服务业的供给市场刚刚发育,满足社会需求还有较大距离。随着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我国很有可能成为全球健康需求最大的市场。”北京世健联健商医学研究院魏跃院长在发言时指出,现阶段,中国的健康服务产业面对巨大的市场潜力,首先要克服人才短板,同时加快调整健康服务产业企业结构,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加快科技创新、加强产品创新、品牌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应是当务之急。  9月22日,健康服务产业战略合作投资联盟签约仪式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北京世健联健商医学研究院与北京安康集团、广东保尔康医疗投资有限公司、深圳华夏金控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达成人才培养战略协议。未来将依托世健联专业教育平台为合作企业各个分公司和社区服务站输送优秀的健康产业人才,为每一个客户量身定做健康管理方案,共同为提升全社会民众健康水平、生活质量、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做出贡献。&&&新闻热线:021-
打造健康服务业人才培养高地
原标题:打造健康服务业人才培养高地
  三峡医专校长周建军(右一)参观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药品自动生产流水线
三峡医专党委书记万启蒙(右一)在重庆秀山县医院与带教老师亲切交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张海燕(左二)在三峡医专护理实训中心指导学生急救护理操作
三峡医专学校风貌
  核心提示》
  正在崛起的示范校高职院校
  2014年暑假,走在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校园,静谧而美丽,黄桷树在骄阳下闪烁着生命的绿色,知了在欢快地歌唱,这所位于长江之滨的医药类高等学府,坐落在高峡平湖的重庆万州,俊朗而坚实。
  重庆万州地处三峡库区腹地,为何能成为健康服务业人才高地,持续不断地为库区乃至全国输送优秀的健康服务业人才,从而实现健康服务业的大发展?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重庆市人民政府创办、市教委管理的公办高等医药院校。学校始建于1951年。2006年由原重庆万州卫生学校和万县中医药学校两所省部级重点中专合办升格,并正式挂牌成立,结束了三峡库区没有医药高等院校的历史。
  学校是三峡库区唯一独立设置的高等医药院校,库区70%的在职卫生技术人员是该校毕业生。临床、中医、护理、药学、医学技术和卫生信息6大类43个专业和专业方向,基本涵盖了医药卫生全行业,每年为健康服务业发展输送人才4000余名。
  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中医药科技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中医药产业发展突出贡献单位”、“三峡中药种植与加工技术推广中心”等称号。今年6月,更是顺利完成市级示范校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验收工作。
  搭平台 牵头组建理事会“抱团”谋发展
  三峡医专地处三峡库区腹地,三峡库区农村基层医药卫生人才匮乏的现状,成为学校思考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如何体现出医药职业院校的责任与担当,怎样为农村基层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是学校建设者们共同奋斗的目标。
  学校针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规模,政府和学校信息不对称,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人才规格要求,用人单位与学校标准不对称,整合资源合作培养人才,政府、医院、企业与学校积极性不对称的实际情况,通过深入渝川鄂地区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和与政府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医院、企业的深入交流和探讨,设想出建立起“重庆三峡医药卫生职业教育理事会”思路,搭建起一个包括政府、行业、学校、医院、企业五方在内的合作平台,建立起五方联动合作机制,实现“抱团”发展。在百余家医院、企业以及同类院校的积极响应下,日,“重庆三峡医药卫生职业教育理事会”在三峡医专正式成立。
  在政府职能部门主导下,搭建起合作发展平台,促进理事成员单位彼此在医疗、科研、技术开发等方面的深度交流合作。以理事会年会、《理事会通讯》、理事会网站为载体,开展多方合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增强了理事会的凝聚力,扩大了对外影响力。
  理事会逐渐发展壮大,成员单位从成立之初的103家发展到119家,覆盖渝、川、鄂、闽4省市,其中市内110家、市外9家,工作站从53个增至66个。借助理事会平台,先后组织了重庆市病理、皮肤等学科年会及专业建设等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前来讲学,惠及理事会各成员单位,学校、医院、医药企业共计1000余人次参会,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院企联合,以制度为保障,以组织为支撑的“五方联动”合作共赢的良好运行机制。
  理事会建设的成功经验先后在全国高职院校论坛交流,并受到教育部卫生行指委副主任委员、全国医学教育专家文历阳教授的高度赞扬和评价,称其对医学职业教育开放办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范例,多次在全国医学教育研讨会上作为案例介绍。
  理事会建设可谓一次创举,它整合了教育、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行业学会,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医药企业和医药卫生职业院校在内的共计119个理事单位,标志着重庆医药卫生职业教育进入了新的阶段,为三峡医专更好服务于健康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挖掘办学潜力,为推进医学教育与健康服务业的协调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机制 营造健康服务业人才成长“土壤”
  健康服务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三峡医专是如何打造专业集群,推动学科建设,脉动市场需求?
  学校基于合作共赢的理念,政校院企达成共识,形成了“一平台多机制”的合作框架。以理事会为平台,汇集各理事会单位力量,共享人才、信息、项目、资源,对人才需求预警、人才共育、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就业共促、质量共监控与评价、中高职衔接等多个方面的合作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以人才需求预警机制,动态把握社会需求。建立了“区域医药卫生人才需求、学校专业设置、学生就业”3个监控指标,学校专业建设预警措施,区域人才需求预警预报制度。定期通过理事会信息网站发布相关信息,形成调研报告白皮书,使理事成员单位及区域医疗机构受益。调研报告为学校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提供重要决策依据。近3年学校贴近区域经济社会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求,新增了口腔医学、公共卫生管理等11个城乡基层急需专业。
  以人才共育机制,促进人才与岗位的“零对接”。依托理事会,政校院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共同参与课程建设、共同实施教学、共同推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的“五同”育人机制。示范建设期内,理事会单位1000余人次参加了4个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推进了专业与职业岗位群的“零对接”,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加贴近社会需求、行业发展、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
  以实习实训基地共建机制,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以校院企合作共建、利益共享为原则,以企业捐赠、政府投入、学校自筹等为途径,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共享师资、技术、设备等资源,探索实习实训基建共享机制,即校外实习基地以医院或企业为主建设,学校给予指导和协助,卫生局等政府部门实施监督和评审;校内实训基地以学校为主建设,医院、企业给予指导,教委等政府部门实施检查和评估。
  以就业共促机制,实现供需直接见面。探索政府、学校、医院、企业四方联动,促进学生就业的机制。“县校合作”实施定向培养,即区县政府结合城乡卫生人才需求,出订单、出资金、负责就业安排,学校负责培养。学校于2012年与重庆武隆县人民政府首先签订了“基层卫生人才定向培养计划”合作协议,分3年完成100人的基层卫生人才定向培养计划,并在当年纳入招生。“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培养,即企业负责出订单、负责安排就业,学校结合企业的计划和岗位目标培养人才。2011年以来,先后与太极集团、国药集团、扬子江药业、健之佳集团等理事企业合作,订单培养中药专业人才225人,为医药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以人才培养质量共同监控与评价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依托理事会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专门委员会,设立学校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办公室,全面负责教学全过程质量的监控与评价。临床、企业一线专家有256人次参与到学生实习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形成了以“学生主体、评价多元、校内与校外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运行机制。学校与理事单位政校院企工作站合作,加强实习管理,与临床一线专家共同研讨并制定学生实习的考评管理办法、考核的指标体系,制定了“考核―实习终末综合考核”的评估指标,进一步完善学生实习质量监控与评价。
  以中高职教育衔接机制,畅通人才培养立交桥。以提升学校服务社会能力、带动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为目标,先后与重庆涪陵卫校、重庆医药卫校等5家中职学校搭建对口“中职升高职”立交桥。建立了针对不同生源的“五年一贯制”、“分段式衔接”两种类型的中高职衔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并从招考制度、中高职对接、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衔接以及教学内容整合等中高职教育一体化改革试点。通过中高职衔接累计培养人才近10000人,其中80%到库区农村基层医疗一线就业,该项研究成果获得2013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重融合 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助推器”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三峡医专在发展壮大之后,更多思考的是如何能践行社会责任。三峡医专凭借自身优势,主动作为,大力推进学校与区域经济社会融合式发展,助推健康服务业发展以及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建设。
  学校狠抓本土型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服务区域城乡基层卫生事业发展。学校把建设重点放在城乡基层医疗保健和三峡成库后急需的护理、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等专业上,并根据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社区卫生服务的快速发展,在各专业的基础上灵活设置专门化方向。如在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农村医学、社区医学方向;在护理专业开设社区护理、老年护理方向等,构筑起为本土型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服务的专业群。同时,近3年来,学校为重庆三峡库区及“两翼”地区培训乡镇卫生院院长、技术骨干、乡村医生、社区全科医生、社区护士、社区妇幼保健人员和社区疾控人员等5200余人次;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科协委托承办“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高级讲习班”、“院士专家库区行”等大型活动10多次,1000多名库区基层卫生单位骨干参加了学习。
  职业培训不放松,服务移民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学校大力发展卫生职业培训,依托在学校设立的“重庆市卫生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开展足疗按摩师、保健按摩师、美容师、养老护理员、中药材种植员、中药炮制工、中药调剂员等28种卫生职业工种的培训和技能鉴定,打造了“三峡足疗”、“三峡保健技师”、“三峡药工”、“三峡美容技师”等劳务品牌。近3年来,每年培训移民青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下岗职工、残疾人约5000人,并顺利就业。
  注重产学研结合,服务区域健康服务业发展。学校先后开展了长江三峡库区中草药资源调查、濒危中草药资源抢救保护、优质中草药资源开发利用等一系列重大研究,先后承担科技部、国家环保总局多项中药应用技术研究项目,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所、中国医学科学院植物所多家科研单位合作开展中医药应用技术研究,产生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与重庆巫溪、重庆万州、重庆忠县等三峡库区区县政府实施《中药产业发展暨中药应用人才培养县校战略合作》,帮助地方政府编制中药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行动,每年安排10名中药高级技术人员深入库区企业和农村,对中药种专大户进行田间技术指导,与库区医药企业开展横向技术攻关。
  传承中医药文化,为健康服务业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学校高度重视挖掘与传承医药文化,刚建成的“中医药文化馆”,集中展示大量渝东北片区中医医史、文献等珍贵资料。此外,学校还积极宣传普及健康理念。以中药科技馆、生命科技馆、中医药文化馆为载体,开展中医药科学知识普及宣传,面向社会开放,接受市民、青少年和国内外同仁参观。近年来,学校开展中药产业发展研究近30项,其中,《太白贝母品质研究》成功使渝东北片区量大质优的太白贝母进入国家药典。编写的《三峡中草药图谱》和《长江三峡中草药资源》2部专著,首次针对长江三峡库区中草药资源和中医药发展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填补了三峡中医药发展历史、三峡中药材生产与流通研究空白。
  后记》
  “21世纪最贵的是什么?是人才!”
  一个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这个道理同样作用于健康服务业。人才培养与职业培训成为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关键之一。三峡医专始终坚持“立足库区、辐射西部、统筹城乡、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传承医药文化,服务库区经济,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和渝东北生态涵养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其领导团队在医药卫生职业教育领域,不拘一格,不断改革创新,搭平台,创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学校在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将学校打造为医药卫生职业教育的一张名片,成为名副其实的西部健康服务业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高地。
  文/王凯 刘唐 苏雯雯
声明: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东方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962007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打造健康服务业人才培养高地
日 05:49 来源:重庆日报
原标题:打造健康服务业人才培养高地
  三峡医专校长周建军(右一)参观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药品自动生产流水线
三峡医专党委书记万启蒙(右一)在重庆秀山县医院与带教老师亲切交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张海燕(左二)在三峡医专护理实训中心指导学生急救护理操作
三峡医专学校风貌
  核心提示》
  正在崛起的示范校高职院校
  2014年暑假,走在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校园,静谧而美丽,黄桷树在骄阳下闪烁着生命的绿色,知了在欢快地歌唱,这所位于长江之滨的医药类高等学府,坐落在高峡平湖的重庆万州,俊朗而坚实。
  重庆万州地处三峡库区腹地,为何能成为健康服务业人才高地,持续不断地为库区乃至全国输送优秀的健康服务业人才,从而实现健康服务业的大发展?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重庆市人民政府创办、市教委管理的公办高等医药院校。学校始建于1951年。2006年由原重庆万州卫生学校和万县中医药学校两所省部级重点中专合办升格,并正式挂牌成立,结束了三峡库区没有医药高等院校的历史。
  学校是三峡库区唯一独立设置的高等医药院校,库区70%的在职卫生技术人员是该校毕业生。临床、中医、护理、药学、医学技术和卫生信息6大类43个专业和专业方向,基本涵盖了医药卫生全行业,每年为健康服务业发展输送人才4000余名。
  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中医药科技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中医药产业发展突出贡献单位”、“三峡中药种植与加工技术推广中心”等称号。今年6月,更是顺利完成市级示范校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验收工作。
  搭平台 牵头组建理事会“抱团”谋发展
  三峡医专地处三峡库区腹地,三峡库区农村基层医药卫生人才匮乏的现状,成为学校思考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如何体现出医药职业院校的责任与担当,怎样为农村基层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是学校建设者们共同奋斗的目标。
  学校针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规模,政府和学校信息不对称,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人才规格要求,用人单位与学校标准不对称,整合资源合作培养人才,政府、医院、企业与学校积极性不对称的实际情况,通过深入渝川鄂地区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和与政府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医院、企业的深入交流和探讨,设想出建立起“重庆三峡医药卫生职业教育理事会”思路,搭建起一个包括政府、行业、学校、医院、企业五方在内的合作平台,建立起五方联动合作机制,实现“抱团”发展。在百余家医院、企业以及同类院校的积极响应下,日,“重庆三峡医药卫生职业教育理事会”在三峡医专正式成立。
  在政府职能部门主导下,搭建起合作发展平台,促进理事成员单位彼此在医疗、科研、技术开发等方面的深度交流合作。以理事会年会、《理事会通讯》、理事会网站为载体,开展多方合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增强了理事会的凝聚力,扩大了对外影响力。
  理事会逐渐发展壮大,成员单位从成立之初的103家发展到119家,覆盖渝、川、鄂、闽4省市,其中市内110家、市外9家,工作站从53个增至66个。借助理事会平台,先后组织了重庆市病理、皮肤等学科年会及专业建设等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前来讲学,惠及理事会各成员单位,学校、医院、医药企业共计1000余人次参会,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院企联合,以制度为保障,以组织为支撑的“五方联动”合作共赢的良好运行机制。
  理事会建设的成功经验先后在全国高职院校论坛交流,并受到教育部卫生行指委副主任委员、全国医学教育专家文历阳教授的高度赞扬和评价,称其对医学职业教育开放办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范例,多次在全国医学教育研讨会上作为案例介绍。
  理事会建设可谓一次创举,它整合了教育、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行业学会,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医药企业和医药卫生职业院校在内的共计119个理事单位,标志着重庆医药卫生职业教育进入了新的阶段,为三峡医专更好服务于健康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挖掘办学潜力,为推进医学教育与健康服务业的协调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机制 营造健康服务业人才成长“土壤”
  健康服务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三峡医专是如何打造专业集群,推动学科建设,脉动市场需求?
  学校基于合作共赢的理念,政校院企达成共识,形成了“一平台多机制”的合作框架。以理事会为平台,汇集各理事会单位力量,共享人才、信息、项目、资源,对人才需求预警、人才共育、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就业共促、质量共监控与评价、中高职衔接等多个方面的合作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以人才需求预警机制,动态把握社会需求。建立了“区域医药卫生人才需求、学校专业设置、学生就业”3个监控指标,学校专业建设预警措施,区域人才需求预警预报制度。定期通过理事会信息网站发布相关信息,形成调研报告白皮书,使理事成员单位及区域医疗机构受益。调研报告为学校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提供重要决策依据。近3年学校贴近区域经济社会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求,新增了口腔医学、公共卫生管理等11个城乡基层急需专业。
  以人才共育机制,促进人才与岗位的“零对接”。依托理事会,政校院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共同参与课程建设、共同实施教学、共同推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的“五同”育人机制。示范建设期内,理事会单位1000余人次参加了4个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推进了专业与职业岗位群的“零对接”,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加贴近社会需求、行业发展、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
  以实习实训基地共建机制,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以校院企合作共建、利益共享为原则,以企业捐赠、政府投入、学校自筹等为途径,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共享师资、技术、设备等资源,探索实习实训基建共享机制,即校外实习基地以医院或企业为主建设,学校给予指导和协助,卫生局等政府部门实施监督和评审;校内实训基地以学校为主建设,医院、企业给予指导,教委等政府部门实施检查和评估。
  以就业共促机制,实现供需直接见面。探索政府、学校、医院、企业四方联动,促进学生就业的机制。“县校合作”实施定向培养,即区县政府结合城乡卫生人才需求,出订单、出资金、负责就业安排,学校负责培养。学校于2012年与重庆武隆县人民政府首先签订了“基层卫生人才定向培养计划”合作协议,分3年完成100人的基层卫生人才定向培养计划,并在当年纳入招生。“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培养,即企业负责出订单、负责安排就业,学校结合企业的计划和岗位目标培养人才。2011年以来,先后与太极集团、国药集团、扬子江药业、健之佳集团等理事企业合作,订单培养中药专业人才225人,为医药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以人才培养质量共同监控与评价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依托理事会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专门委员会,设立学校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办公室,全面负责教学全过程质量的监控与评价。临床、企业一线专家有256人次参与到学生实习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形成了以“学生主体、评价多元、校内与校外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运行机制。学校与理事单位政校院企工作站合作,加强实习管理,与临床一线专家共同研讨并制定学生实习的考评管理办法、考核的指标体系,制定了“考核―实习终末综合考核”的评估指标,进一步完善学生实习质量监控与评价。
  以中高职教育衔接机制,畅通人才培养立交桥。以提升学校服务社会能力、带动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为目标,先后与重庆涪陵卫校、重庆医药卫校等5家中职学校搭建对口“中职升高职”立交桥。建立了针对不同生源的“五年一贯制”、“分段式衔接”两种类型的中高职衔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并从招考制度、中高职对接、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衔接以及教学内容整合等中高职教育一体化改革试点。通过中高职衔接累计培养人才近10000人,其中80%到库区农村基层医疗一线就业,该项研究成果获得2013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重融合 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助推器”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三峡医专在发展壮大之后,更多思考的是如何能践行社会责任。三峡医专凭借自身优势,主动作为,大力推进学校与区域经济社会融合式发展,助推健康服务业发展以及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建设。
  学校狠抓本土型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服务区域城乡基层卫生事业发展。学校把建设重点放在城乡基层医疗保健和三峡成库后急需的护理、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等专业上,并根据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社区卫生服务的快速发展,在各专业的基础上灵活设置专门化方向。如在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农村医学、社区医学方向;在护理专业开设社区护理、老年护理方向等,构筑起为本土型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服务的专业群。同时,近3年来,学校为重庆三峡库区及“两翼”地区培训乡镇卫生院院长、技术骨干、乡村医生、社区全科医生、社区护士、社区妇幼保健人员和社区疾控人员等5200余人次;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科协委托承办“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高级讲习班”、“院士专家库区行”等大型活动10多次,1000多名库区基层卫生单位骨干参加了学习。
  职业培训不放松,服务移民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学校大力发展卫生职业培训,依托在学校设立的“重庆市卫生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开展足疗按摩师、保健按摩师、美容师、养老护理员、中药材种植员、中药炮制工、中药调剂员等28种卫生职业工种的培训和技能鉴定,打造了“三峡足疗”、“三峡保健技师”、“三峡药工”、“三峡美容技师”等劳务品牌。近3年来,每年培训移民青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下岗职工、残疾人约5000人,并顺利就业。
  注重产学研结合,服务区域健康服务业发展。学校先后开展了长江三峡库区中草药资源调查、濒危中草药资源抢救保护、优质中草药资源开发利用等一系列重大研究,先后承担科技部、国家环保总局多项中药应用技术研究项目,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所、中国医学科学院植物所多家科研单位合作开展中医药应用技术研究,产生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与重庆巫溪、重庆万州、重庆忠县等三峡库区区县政府实施《中药产业发展暨中药应用人才培养县校战略合作》,帮助地方政府编制中药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行动,每年安排10名中药高级技术人员深入库区企业和农村,对中药种专大户进行田间技术指导,与库区医药企业开展横向技术攻关。
  传承中医药文化,为健康服务业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学校高度重视挖掘与传承医药文化,刚建成的“中医药文化馆”,集中展示大量渝东北片区中医医史、文献等珍贵资料。此外,学校还积极宣传普及健康理念。以中药科技馆、生命科技馆、中医药文化馆为载体,开展中医药科学知识普及宣传,面向社会开放,接受市民、青少年和国内外同仁参观。近年来,学校开展中药产业发展研究近30项,其中,《太白贝母品质研究》成功使渝东北片区量大质优的太白贝母进入国家药典。编写的《三峡中草药图谱》和《长江三峡中草药资源》2部专著,首次针对长江三峡库区中草药资源和中医药发展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填补了三峡中医药发展历史、三峡中药材生产与流通研究空白。
  后记》
  “21世纪最贵的是什么?是人才!”
  一个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这个道理同样作用于健康服务业。人才培养与职业培训成为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关键之一。三峡医专始终坚持“立足库区、辐射西部、统筹城乡、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传承医药文化,服务库区经济,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和渝东北生态涵养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其领导团队在医药卫生职业教育领域,不拘一格,不断改革创新,搭平台,创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学校在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将学校打造为医药卫生职业教育的一张名片,成为名副其实的西部健康服务业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高地。
  文/王凯 刘唐 苏雯雯
声明: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东方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96200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加强人才培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