剂量反应关系 标准表示一种化学物的剂量与其在什么中引起反应

第二章 食品安全基本概念_慧知文库 第二章食品安全基本概念一、食品安全的历史观二、食品相关的定义食品的定义:指各种供给人食用或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54条)食品链(foodproducechain):指初级生产直至消... 第二章 食品安全基本概念 一、食品安全的历史观 二、食品相关的定义 食品的定义: 指各种供给人食用或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 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 54 条) 食品链(food produce chain):指初级生产直至消费的各环节和操作的顺序,涉及食品及 其辅料的生产、 加工、 分销和处理。 即供人类食用的食品(包括辅料)从生长(包括种植、 养殖)、 收获、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直至消费的过程。 食物链(food chain):生物之间能量传递和物质转换的关系叫做食物链。例如:浮游生物 一虾一鱼一人(鸟)。 食品安全(food safety)定义: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害 的一种担保” 。它主要是指在食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确保食品中存在或引入的有毒有害 物质未达到危害程度, 从而保证人体按正常剂量和以正确方式摄入这样的食品不会受到急性 或慢性的危害, 这种危害包括对摄入者本身及其后代的不良影响。 (1996 年世界卫生组织 《加 强国家级食品安全性计划指南》 ) 。 食品安全: 指食品无毒、 无害, 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 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 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 。 三、食品毒理学 1. 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够对生物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生物体出现异常反应 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毒物(toxicant) 。 毒物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与机体接触或进入机体后,能与机体相互作用,发生 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反应,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的损害,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毒物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① 对机体不同水平的有害性,但具备有害性特征的物质并不是毒物,如单纯性粉尘。 ② 经过毒理学研究之后确定的。 ③必须能够进入机体,与机体发生有害的相互作用。 毒物种类: 工业毒物:废弃物、中间体、杂质 食品中有毒物质:天然物质 环境污染物:废水、废气、废渣 日用化学品:化妆品、家庭防虫杀虫剂 农用化学品:农药化肥、兽药 医用化学品:医用消毒剂、药物 生物毒素:微生物、动植物产生的毒素 军事毒物:芥子气、沙林毒气 放射性核素:40K,131I 2.毒性:外源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人体易感部位后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 接触剂量:毒性强,所需剂量小 接触途径:经口、皮肤、呼吸、各种注射途径 1 接触期限和频率:急性、亚急性、亚慢性、慢性 剧毒 , 毒性分级 5级 成人致死量, 小 于 0.05 克/公斤 体重;60 公斤 成人致死总量, 0.1 克 高毒 , 毒性分级 4级 成人致死量, 0.05~0.5 克/公 斤体重;60 公 斤成人致死总 量,3 克 中等毒 , 毒性分 级3级 成人致死量, 0.5~5 克/公斤 体重;60 公斤 成人致死总量, 30 克 低毒 , 毒性分级 2级 成人致死量, 5~ 15 克/ 公斤 体重;60 公斤 成人致死总量, 250 克 微毒 , 毒性分级 1级 成人致死量, 大 于 15 克 / 公斤 体重; 60 公斤 成人致死总量, 大于 1000 克 ? 急性毒性试验:24h 内 1 次或多次对实验动物予以高剂量染毒。 ? 亚急性毒性试验:在 1 个月内重复对实验动物染毒。 ? 亚慢性毒性试验:在 1-3 个月内重复对实验动物染毒。 ? 慢性毒性试验:在 3 个月以上重复对实验动物染毒。 3. 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性作用的器官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如脑是甲基汞 的靶器官,肾脏是镉的靶器官。 4. 剂量:给予机体或与机体接触的毒物的数量,是觉得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损耗作用的最主 要因素。 5.效应(为量反应) :指一定剂量的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所引起的生物个体、器官或组 织的生物学变化。 6. 反应(为质反应) :指一定剂量的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引起群体中呈现某种效应并 达到一定的比率,如死亡率、致畸率等。 7. 剂量-反应关系: (1)剂量-反应关系(DRR,Dose -response relationship)表示一种化学物的剂量与其在群 体中引起某种反应强度的关系。 (2)剂量-效应关系(DER.Dose -effect relationship)表示一种化学物的剂量与其在某一 个个体所呈现的效应之间的关系。 分析剂量-反应(效应) 关系的意义: 如果某种受试物在某试验动物上出现某种损害作用, 并且有剂量反应关系或剂量效应关系,说明此种损害作用肯定是该受试物所致。否则,就 不能肯定这种损害作用是何种有害因素引起。 评价一种食品是否安全,不是根据其内在的毒性,而是看其是否造成实际的损害。 8.毒性指标: 毒性大小是以引起某种损害作用的剂量来表示的,也就是说剂量是描述毒性大 小的指标。 ( 1 ) 半 数 致 死 剂 量 ( 浓 度 ) (LD50 Median lethal dose 或 LC50 , 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指引起受试动物组中一半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也称致死中量。 LD50 的 单位为 mg/kg 体重。LD50 数值越小,表示化合物毒性越强;反之,LD50 数值越大,则表明 该化合物毒性越低。 (2) 最大无作用剂量(MNED 或 ED, maximal no-effect dose): 是指受试物在一定时间内, 以一定的方式和途径与机体接触, 根据现今的认识水平, 用目前最灵敏的检测方法和观察指 标,未检查出对动物造成血液性、化学性、临床或病理性改变等损害作用的最大剂量,即未 能观察到对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任何异常反应的最高剂量。 也称为未观察 到作用剂量(NOEL,no-observed effect level) 或未观察到损害作用剂量(NOAEL),也称为最高 无毒剂量。 由于受现有的观察和分析水平及检查方法所限, 绝对意义上的最大无作用剂量是不可能 2 获得的,而按现有水平可最大限度地获得未观察到损害作用剂量。 四、食品中残留物与残留限量 1. 药物或化学物质残留 (1)食品中的残留物:指在食品生产过程中为达到某种生产目的人为投放的一些化学 物质。如植物性食物生产过程中投放的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畜牧及水产养殖过 程中投放的兽药、饲料添加剂等。 (2)药物或化学物质残留(drug or chemica1 residue):指动植物在应用药物或化学药品 后, 药物或化学药品的原形及其代谢产物可蓄积或贮留于动植物的组织器官内, 这些在动植 物组织中的贮留物称为残留,残留又称残留物或残毒。 残留物的表示单位为: mg/kg 或 g/L,即 10-6(百万分之一);μg/kg 或 μg/L,即 10-9(十亿 分之一);ng/kg 或 ng/L,即 10-12(万亿分之一)。 2. 残留限量 (1).每日允许摄入量(ADI, acceptable daily intake,日许量): 指人终生每日摄入某种化 学物质,对健康没有任何己知的各种急性、慢性毒害作用等不良影响的剂量。即对健康不引 起任何可觉察有害作用的剂量。 ADI 的单位,常以 mg、kg 体重· d 表示。 NOEL SC 式中, SC(safety coefficient)为安全系数, 也写作 SF (safety factor)。 对非致癌物 SC 一般取 100。 例:制定某食品添加剂的人体 ADI 值。 试验测得某化合物对大白鼠经口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的饲料中最大无毒剂量为 100mg/kg,试验用大鼠体重为 200g,大鼠平均摄食量为 15g/d。计算: (a)计算出每只大白鼠每日对受试物的摄入量:0.015kg/d x(100 x10-6)=1.5mg/d; (b) 计算每只大白鼠每日每公斤体重的摄入量:1.5mg ÷200g=7.55mg/kg 体重; (c)该添加剂对大鼠的经口 NOEL 为:7.5mg/(kg 体重· d); (d)外推到人:ADI:75÷100=0.075mg/(kg 体重· d)。 (2). 最高容许残留量(MRL, tolerance level or maximal residue limit ): 是指允许在食物表 面或内部残留药物或化学物质的最高含量(浓度)。 具体来说, 指在屠宰或收获以及加工、 贮存和销售等特定时期内, 直到被人体消费时, 食物中药物或化学物质残留的最高容许量或浓度。 最高容许残留量是根据 ADI 计算的。 mg ADI × bw(kg) kg 体重 d MRL = 人每日食物摄入量(kg) × 食物系数(%) 式中,食物系数是待制定食物占食物总量的百分率; bw:人群平均体重 ADI = 五、食品中“三致物” “三致物”指致癌、致畸、致突变物。 1.致癌物:指能引起人体组织器官产生癌变的物质,这种作用称致癌作用。 食品中的致病物常见来源是动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人为使用了某种药物或化学物质, 这些 物质以原形或其代谢产物存在于食品中,具有潜在的致病性和致病作用。 食品中常见致癌物: ①多环芳烃类(多为 5-6 环物质):苯并芘、3-甲基胆蒽、二苯蒽及二甲基苯蒽等。 ②芳香胺类:β-萘胺、联苯胺、4-硝基联苯胺等。 3 ③亚硝胺类:二甲基亚硝胺、二乙基亚硝胺、乙基丁基亚硝胺、甲基苄基亚硝胺、甲基 亚硝基脲,亚硝基吗琳、亚硝基吡咯烷等。 ④一些霉菌毒素:黄曲霉毒素、这区霉毒素、杂色曲霉毒素、展青霉素、环氯素、黄天 精等。 ⑤一些重金属:Pb,Hg,As,Ni,Cd,Cr 等。 2.致突变物:指对机体遗传物质具有致突变作用或诱变作用的一些物质。致突变作用就是 损害机体遗传物质(DNA)使之发生改变的一种现象。 常见的致突变物有: 黄曲霉毒素、岛青霉毒素、多环芳香烃、亚硝胺类、卤代烃类、多氯联苯、丙烯腈、环 氧化物、甲基磺酸酯类、铬盐、有机汞、氮氧化物、环磷酰胺、氨甲喋腚等。 3.致畸物(teratogen) :能引起子代产生先天性畸形的一些物质。致畸作用(teratogenesis 是 致畸物妊娠的关键阶段(胚胎的器官分化阶段), 通过母体作用于胚胎或胎儿. 产生毒性作用, 扰乱正的分化,造成先天畸形。 与食品有关的致畸物有:醋酸苯汞、2,4-滴、2,4,5-涕、狄氏剂、DDT、氯丹,七氯 及五氯硝基苯中的杂质六氯苯等,驱虫药、丁苯咪唑、氯羟嘧啶等都具有致畸作用。 六、毒物的体内过程 1.毒物的吸收 外来化合物在体内透过各种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与氧和营养素的吸收过程无本质差 别。在一般情况下,外来化合物的吸收途径主要是经胃肠道、呼吸道和皮肤。也采用注射 方法,如腹腔、肌肉和皮下注射,经注射部位组织吸收。 (1)消化道吸收 口腔黏膜:吸收毒物后,进入血液循环 胃:简单扩散吸收,弱酸性毒物、乙醇和脂溶性有机磷 小肠:简单扩散吸收,脂溶性毒物被动吸收; (2)呼吸道吸收 肺是呼吸道中的主要吸收器官。气体、挥发性液体和细小的气溶胶在肺部吸收迅速 完全,直接进入人体循环并分布全身。 (3)皮肤吸收 吸收途径:通过表皮脂质屏障 次要途径:通过汗腺、皮脂腺和毛囊 2.毒物的分布:不均匀性 (1)血液中分布:毒物吸收进入血液后一般与血浆球蛋白结合,形成蛋白贮库。这种 结合是可逆和暂时的。 (2)组织器官中的分布: ? 肝肾的分布 ? 脂肪组织中贮存 ? 局部器官血流量 ? 骨骼中沉积 ? 体内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 3. 毒物的储留 储留库:毒物与某些器官、组织、细胞结合紧密,可在其中保留一段时间。 极性较大的有机毒物:血液及组织的蛋白质中; 化学性质与钙离子接近的无机毒物:骨骼 4 脂溶性毒物:脂肪组织 Ca\Ba\Pb\As\Hg 等离子:胶原蛋白 4.毒物的代谢 毒物进入体内后要进行化学转化,称为代谢转化或生物转化 5.毒物的排泄 经肾脏排泄 经胆汁排泄 经乳汁排泄 其他途径 :胃肠道(粪便) 、汗腺(汗) 、唾液腺(唾液) 、呼吸道 七、安全性评价及危险度评估 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 (1)在不同接触条件下,确定外来化合物对各种生物系统的毒性; (2)对人群在一定条件下接触该化学物的安全性和危险度进行评估。 1. 安全性评价 安全性是指机体在建议使用剂量和接触方式的情况下, 该化学物不致引起损害作用的实 际可靠性,即危险度达到可忽略的程度,称为具有安全性。 对食品的安全性,WHO 的最新解释为 : “对食品按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食用时,不会 使消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 。 安全性在理论上是指无危险,或危险度极低达到可以忽略的程度。但人们在实际生活 和生产过程中,所从事的每一项活动都可能伴随一定的危险度,并不存在绝对的安全性, 所以安全性只是相对的。外来化合物的毒理学安全性也是相对的。 2.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与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3,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 项目名称 实验目的 第一 阶段 急性毒性试 验 了解受试化学物酌急件毒性强度、性质和可能的靶器 官,为急性毒性定级及进一步试验的剂量设计和毒性 判定指标的选择提供依据 了解多次重复接触化学物对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潜在 危害,并提供靶器官和蓄积毒性等资科,为亚慢性毒 性试验设计提供依据,并且初步评价受试化学物是否 存在致突变性或潜在的致癌性 第二 阶段 遗传毒性试 验,致畸试 验, 30d 喂 养试验 5 第三 阶段 亚慢性毒性 试验,繁殖 试验,代谢 试验 慢性毒性试 验,致癌试 验 了解较长期反复接触受试化学物后对动物的毒作用性 质和靶器官,评估对人体健康可能引起的潜在危害, 确定最大无作用剂量的估计值,并为慢性毒性试验和 致感性试验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预测长期接触可能出现的毒作用,尤其是进行性或不 可逆性毒性作用及致癌作用,同时为确定最大无作用 剂量和判断化学物能否应用于实际提供依据 第四 阶段 3.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试验的结果判定 (1)急性毒性试验 当 LD50 剂量小于人的可能摄入量的 10 倍时,应放弃将该受试物用于食品,不再继续其 他的毒理学试验;如大于 10 倍,可进入下一阶段的毒理学试验。当 LD50 为人的可能摄入量 10 倍左右时,应进行重复试验,或用另一种方法进行验证。 (2)遗传毒性试验 根据受试物的化学结构、 理化性质以及对遗传物质作用终点的不同, 并兼顾体外和体内 试验以及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原则,在细胞致突变试验(Ames 试验等)、小鼠骨髓微核率测 定或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 小鼠精子畸形分析和睾丸染色体畸变化分析等遗传毒性试验 中选择四项试验,根据以下原则对结果进行判断: (a)如其中三顶试验为阳性,表明受试物很可能具有遗传毒性作用和致癌作用,应考虑 放弃应用于食品,不需进行其他项目的毒理学试验。 (b)当其中两项试验为阳性,而且短期喂养试验显示该受试物具有显著的毒性作用,也 应考虑放弃应用于食品。如短期喂养试验提示有可疑的毒性作用,可在初步评价后,根据受 试物的重要性和可能摄入量等,综合权衡利弊再做出决定。 (c)当其中一项试验为阳性, 需再从备选的遗传毒性试验中选择两项试验。 如再选的两项 试验均为阳件, 则无论短期喂养试验和传统致畸试验是否显示有毒性与致畸作用, 均应放弃 该受试物用于食品。 当其中一项为阳性, 而短期喂养试验和传统致畸试验未见明显毒件与致 畸作用时,可进入第三阶段试验。 (d)当四项试验均为阴性时,可进入第三阶段毒件试验。 (3).短期喂养试验 在只要求进行两阶段毒性试验时, 若短期喂养试验末发现明显毒性作用, 综合其他的试 验即可做出初步的评价。若试验中发现有明显毒性作用,尤其具有剂量-反应关系时,应考 虑开展进一步的毒性试验。 (4).90 天喂养试验、繁殖试验、传统致崎试验 根据这 1 项试验中最敏感指标得出的最大无作用剂量(NOEL)进行评价,判别标准是: (a)当 NOEL≤人的可能摄入量的 100 倍,表示毒性较强,应放弃将该受试物用于食品。 (b)100&NOEL&300 倍之间,应进行慢性毒性试验。 (c) NOEL≥300 倍时,不必进行慢件毒性试验,可进行安全性评价。 (5).慢性毒性(包括致癌)试验 根据慢性毒性试验所得的最大无作用剂量进行评价: (a)NOEL≤人的可能摄入量的 50 倍,表示毒性较强,应放弃将该受试物应用于食品。 (b)50 倍&NOEL&100 倍时,经过安全性评价后,方可决定该受试物可否用于食品。 (c)NoEL≥100 倍时,可考虑允许应用于食品。 (6). 新资源食品、复合配方的饮料等 如果试样的最大加入量(一般不超过饲料的 5%)或液体试样最大可能的浓缩物加入量仍 6 不能达到最大无作用剂量为人的可能摄入量的规定倍数时, 可考虑综合其他的毒性试验结果 和实际食用或饮用量进行安全评价。 7 感觉不错的话,微信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公众账号,以后找资料更方便 是互联网分享学习的开放平台,汇集亿份高价值的文档资料,涵盖档下载,程序开发文档,教育文档,医药文档,办公文档,考试文档,营销文档,工程文档,分享文档等行业。为您提供愉悦的分享学习体验。 第二章 食品安全基本概念 你可以免费下载该文档 没满足你的要求? 查找更多相关内容您所在位置: &  &  &  第一章毒理学基本概念第一节毒物、毒性和毒作用一.毒物及.ppt 53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00 && 第一章毒理学基本概念第一节毒物、毒性和毒作用一.毒物及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二、量反应与质反应反应(response)指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后引起的生物学改变,可分为两类:一类属于计量资料,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可以某种测量数值表示。这类效应称为量反应(gradedresponse)。另一类效应属于计数资料,没有强度的差别,不能以具体的数值表示,而只能以“阴性或阳性”、“有或无”来表示,如死亡或存活、患病或未患病等,称为质反应(quantalresponse)。量反应通常用于表示化学物质在个体中引起的毒效应强度的变化,质反应则用于表示化学物质在群体中引起的某种毒效应的发生比例。三、剂量一量反应关系和剂量一质反应关系剂量一量反应关系(gradeddose-responserelationship)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如空气中的CO浓度增加导致红细胞中碳氧血红蛋白含量随之升高,血液中铅浓度增加引起ALAD的活性相应下降,都是表示剂量一量反应关系的实例。剂量一质反应关系(quantaldose-responserelationship)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如在急性吸人毒性实验中,随着苯的浓度增高,各试验组的小鼠死亡率也相应增高,表明存在剂量一质反应关系。剂量一量反应关系和剂量-质反应关系统称为剂量-反应关系,是毒理学的重要概念。化学物质的剂量越大,所致的量反应强度应该越大,或出现的质反应发生率应该越高。在毒理学研究中,剂量-反应关系的存在被视为受试物与机体损伤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证据。当然,前提是排除实验干扰因素造成的假象。四、剂量-反应曲线(一)剂量-反应曲线的形式剂量-反应关系可以用曲线表示,即以表示量反应强度的计量单位或表示质反应的百分率为纵坐标、以剂量为横坐标绘制散点图,可得到一条曲线。常见的剂量.反应曲线有以下几种形式:1.直线型:2.抛物线型3.S形曲线(二)剂量-反应曲线的转换为通过数学的方法更加准确地计算LD50等重要的毒理学参数并得出曲线的斜率,有必要将S形曲线转换为直线。当把纵坐标的标识单位反应率改为反应频率时,对称S形曲线转换为高斯曲线在该分布曲线下,如把使一半受试个体出现反应的剂量作为中位数剂量,并以此为准划分若干个标准差,则在其两侧1个、2个或3个标准差范围内分别包括了受试总体的68.3%、95.5%和99.7%。将各标准差的数值均加上5(-3~+3变为2~8)即为概率单位。概率单位与反应率之间的对应关系见表2-1。当纵坐标标识单位用概率单位表示时,对称形曲线即转换为直线。五、时间--剂量--反应关系时间--剂量--反应关系(time--dose--responserelationship,TDRR)是用时间生物学的方法来阐明化学毒物对于机体的影响。因为机体对于化学毒物具有处理能力,即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化学毒物的数量始终随时间的进程而发生变化。这种时-量之间的密切关系可以直接影响到毒性作用的性质、强度以及发生时间,从而决定了化学毒物的毒性特点。从另一方面看,化学毒物与机体的接触时间长短也直接影响其毒性作用。在一般情况下,连续接触所需的剂量要远小于间断接触所需的剂量;而在接触剂量相同的情况下,连续接触所致的损害强度要远大于间断接触时的强度。第三节表示毒性常用指标毒理学中常用的毒性指标包括致死剂量、阈剂量、最大无作用剂量和毒作用带等。当受试物质存在于空气或水中时,上述各指标中的剂量改称为浓度(concentration)。**第一章毒理学基本概念第一节毒物、毒性和毒作用一.毒物及其分类1.毒物(Poison)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toxicantpoison)。凡是少量物质进入机体后,能与机体组织发生化学和物理化学作用,破坏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机体暂时的或永久的病理状态,我们就称该物质为毒物。在人类生活环境中,存在的这类物质称为环境有害物质。农用化学品工业化学品化工产品药物及医用化学品食品添加剂日用化学品各种环境污染物生物霉菌毒素化学致癌物军事毒物等毒物发生效应取决于机体吸收后分布全身,最后在靶器官中达到一定剂量与该器官相互作用后,才出现毒性效应。常将这一过程划分为三个时相:接触相(exposurephase)毒物动力相(toxicologyticphase)毒效相(toxiceffectphase)毒物活性物质的有效剂量出现效应毒物作用的三个时相可吸收的毒物毒物存在的剂型和剂量吸收、分布代谢、排出靶器官中与受体相互作用二.毒性(toxicity)及其分级毒性是一种物质对机体造成损害的能力。物质有毒与无毒是相对的,任何一种化合物进入机体,只要达到一定剂量,均能对健康产生有害作用。影响毒性的因素:剂量是影响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以下试题来自: 问答题简答题 有A、B、C三种化学物的急性毒性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如下,试比较下列三种化学物的毒性的大小? 从图中可以看出,化学物A、B的LD50相同,均小于C的LD50相同,说明A、B毒性大于C。A的斜率要大于B斜率,较小剂量B化学物即可导......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问答题 化学物生物转化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具有两重性,既具有减毒灭活作用,又具有增毒和代谢活化作用。一种化学物对机......2.问答题 (1)、确定受试物使一种或几种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水平,即定出LD50,以初步估计该化学物对人类毒害的危险性。(2)、......3.问答题 (1)致甲状腺肿物(2)生氰糖苷(3)蚕豆病毒素和山黧豆(4)外源凝集素和过敏原(5)消化酶抑制剂......4.问答题 1)毒物因素,包括化学结构,理化性质,不纯物和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2)环境因素,包括气象条件,季节或昼夜节律,动......5.问答题 1)实验动物选择和要求A.品种、品系的选择,常选啮齿类和非啮齿类B.性别和年龄及体重的要求,一般要雌雄各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剂量反应关系曲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