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是iv值衡量标准幸福的标准 辩题 我们是正方 求四辩应咋说

辩坛角力—中国大学生辩论会决赛启示录
&&&&&&&&&&&&&&&&
/ 辩坛角力—中国大学生辩论会决赛启示录 
影响最广的一场赛事。由于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加上新闻界的介 入,使得参赛的 6 所国家教委直属重点大学都把它看作是一次展示自身 实力,扩大学校影响的好机会,因而倍加重视,调兵遣将,积极备战。 各路人马汇集京城,都意在逐鹿,问鼎桂冠。6 支队伍中,北大实力雄厚, 曾在亚辩赛中折桂;中山人才济济,雄心勃勃,壮志不已;川联大兵精 将强,训练有素;南开经济学久负盛名;吉大备战日久且功力深厚。南 大人想要从这些“装备精良”、“调教有方”的辩论队中脱颖而出,确 非易事,京城百万侃客也真是在等一场好戏。  然而,南京大学终究脱颖而出了。回顾一下我们与吉大、川联大、 中山、北大几场比赛的框架、思路和现场情况,或许有助于人们了解南 大是如何成为一匹辩场“黑马”的。择业沉戟  “长虹杯”辩论赛帷幕拉开,首战就是南大与吉大对垒。辩题是“大 学毕业生择业的首要标准在于发挥个人专长”,吉大执正,南大执反。 吉大以高昂的政治热情和社会责任感,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 强调以发挥个人专长择业是对国家、对人民的负责,是最好的选择,与 教育目的相一致,因而应予倡导。这种思路应当说较为聪明,也能博得观众共鸣。  对南大来说,立论的角度很多。可以说“首要标准是社会需要”, 也可以说“是收入丰厚”。但前者太平常,而且吉大一定早有准备;而 后者太重利,场上观众未必会接受。除此之外,我们可以与“发挥个人 专长”相抗衡的,还有“兴趣”等等。它们虽然能获得一些支持,但有 明显局限,涵盖面窄。如此一来,反方非拿出绝活而不能赢牌。强烈的镁光灯之下,随着主席介绍语的结束,吉大一辩陈词,她在陈述立场的同时,逐一批驳了把社会需要、兴趣、收入作为择业首要标 准的理论,语多激昂。而南大一辩在抨击“唯个人专长论”的时候,采 取釜底抽薪的方法指出,没有证明大学生择业应当有一个统一的首要标 准,就去强调这个首要标准是“发挥个人专长”,这是在流沙上盖楼。 南大认为:大学生择业没有也不应有统一不变的首要标准。此语一出, 举座皆惊。吉大一、二辩毫无准备,基本上未反驳,而继续原思路。而 我方二辩则从现实丰富多样的择业事例中,进一步论证为什么没有统一 的首要标准等等,同时带出了“个人的自我完善和推动社会进步”这一 择业方向。至此,我方队员精神饱满,侃侃而谈,基本上占据了优势。 自由辩论开始,吉大队回过神来,集中火力对“没有首要标准”进 行了攻击。他们强调大学生群体应有“共性”,他们认定不发挥专长则 将无所作为。特别当反方诘问:“择偶难道也有首要标准吗?”时,正 方四辩一位女辩手巧妙地回答:“我择偶的首要标准是找个男的”,博 得一片掌声。对于南大队提出的“从实际出发”,吉大队将其曲解成“想 干什么就干什么”。??这些都较好地破坏了反方的立论。应该说,吉 大队整个打得有点偏激、阵脚较乱。但南大一方没有抓住“大一统”的 弊害、“共性”与首要标准的关系、择业方向的崇高内涵大做文章,因 而让吉大赢得了场上感情分,并且利用事先准备好的材料抨击南大疏散的“实际”(社会需要、收入丰厚、兴趣等等),一一归结。 至此,尽管南大队在 59 秒的空余时间内(吉大队过早用尽了自由辩论的时间)组织了排炮式的轰击,尽管南大四辩站在较高的高度,以宏 大的气势,精辟阐发了反方立场及其时代意义;南大队依然未能扭转形 势。义利功成  与四川联合大学的一战,对于南京大学队来说,至关重要。赢了, 可望初赛出线;输了,则将与“长虹杯”无缘而别。因而全队上下,重 整士气,“同仇敌汽”,欲在此役中一雪前耻,创出佳绩。  初赛第二场的辩题是:“人类社会应重义轻利”。南大队是正方, 川联大是反方。南大队三女一男,川联大三男一女。  “重义轻利”作为古代圣贤先哲的人生哲学,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 化精神和价值准则。今天,在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面对物 欲横流、道德沦丧的丑恶现象,弘扬“重义轻利”精神有特殊的意义。 正是基于这种强烈的爱国感情,南大队深入研恩“义利之辩”,久久沉 浸在人的重义轻利的伟大情操之中。智囊团专家颜世安、徐小跃、朱寿 桐等曾给队员们讲历史,指导读《孟子》,以培养浩然之气;而教练则 从纷繁的义利关系中拉出底线——义利都很重要,可追求,也能兼得, 但义应是第一位的,利应是第二位的,人类社会应以义为先,以义导利, 以义制利。这是人理性而高尚的选择,是迈向自由王国的必由之路。8 月 18 日,“义利”大战在北京电视台演播厅爆发。南大一辩先声夺人,在精心准备的优美陈词中饱含深情地指出:重义轻利是一面高高 飘场的旗帜,是照耀人类走向未来的太阳;而重利轻义的选择必然导致 见钱眼开,见利忘义,使人滑向卑鄙和无耻的深渊。接着她痛快淋漓地 抨击种种不义,历数种种恶行。川联大一辩张明反方立场:重利轻义。 接着亮出杀手铜——人类社会公利与南大短兵相接,要分出个高底来。 殊不知此法早已在南大预料之中。南大二辩接招伶俐:“人类公利不就 是义嘛!公利之‘公’是什么意思呢?”接下来,她从个人、社会、价 值三个层面继续论述人类社会应重义轻利的理由,铿锵有力,结语时引 用陶行知的格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深深打动了在场的 观众。川联大二辩反应灵活,言辞犀利,他非常及时地将重利轻义与人 类发展联系在一起。而南大三辩韩璐,一位刚满 18 岁的小姑娘,一年级 学生,不畏强手,从容应对,她清纯亮丽的反驳令全场掌声雷动:“君 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人类社会若不重义轻利,污染了长江水源,我 们与川联大辩友又如何能同饮一江水呢?”由此,她以大量发人深省的 事例讲述了重义轻利的崇高和重利轻义的丑恶,饱含深情地警示人们: “一旦社会主义‘零落成泥碾作尘’,人类就真的‘此恨绵绵无绝期’ 了。”  义利一战,川联大平正稳健,气势逼人,而南大队挥洒自如,得心 应手。从陈词到自由辩论,川联大不乏机敏的追问“有哪一个国家是重 义轻利发展起来的?”坚持社会进步,物质利益的追求应放在第一位, 以利为主,兼顾义。而南大则反复强调:没有义做统帅,任何利都只能  是私利。重义轻利代表着人类正视人生,直面未来的不悔抉择,王涌引 用一位伟人的话说“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南大队曾感到较为棘手的几招,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存在与意 识、手段与目的等等,对方竟都未打出,这使其更欣然,因而队员们妙 语如珠,风趣幽默,越战越勇。比如,当双方陷入对“义”字字形的分 析时,南大称“义”是迈开双脚,张开双臂,昂起头,其上一点就是人 类良心;而川联大接过话来说,“义”繁体写成“羲”,顶起的是“一 只羊”,也就是物质利益,甚至进一步指出甲骨文中的“义”如何如何。 此时,南大二辩邬健敏一针见血指出:“对方辩友不要望文生义,我们 说意大利,是不是也是“义”,意大利还是“义”大于“利嘛”。妙语 即出,反应强烈。  “义利”这场十分关键。南大队优美的辩词、缜密的逻辑、严谨的 思辨以及诙谐机智的散打博得了观众一致好评,并且终因此而以悬殊比 分战胜了西南劲旅、著名学府四川联合大学。  赛毕,评委团执行主席方克立教授点评时,心情十分激动,他说: “义利之辩是迄今为止,最精彩、最有水准的一场比赛,两支队伍都以 高超的辩才使评委和观众们领略了辩论艺术的美,也获得了深刻的启 迪。”他称赞南大辩手“词锋机智,灵活洒脱”,而且“引经据典,纵 横古今”,体现出南大学子的整体实力。国货闯关  踏入复赛,在南京大学队是历尽坎坷,而对中山大学队而言则是纯 属必然。因为这是一支十分优秀的队伍,其首战北大,即以其上乘的表 现令人刮目相看。复赛辩题是“提倡购买国货利于经济发展”“南大作为反方,立场不得人心,感情上全无优势,但信心却是十足。年轻的南大教授、经济 学学者张二震加盟辩队,与教练们仔细揣摩、研究框架和战略;具有极 强思辨才能和广泛知识积累的严强教授和笔者一同进入力克中山队的技 术把握之中。我们预计中山大学队会大打“爱国牌”,通过激发人们的民族感情来强化购买国货的意义。而我们决定,同样打“爱国牌”,并且站在更 高的位置力陈真正的爱国是通过竞争、发展民族经济而非消极保护;我 们预计中山队会反复追问购买国货“对不对”,将我们逼入“毫无民族 心”的死胡同,从而处在不利位置。而我们则反复问“购买国货是否有 利于经济发展”,进入关切国家前途的现实状态。一个打前半部,一个 追后半部,各显神通,各有绝活,难免一场“恶战”。  在“国货”一题的准备中,我们再三叮嘱队员,要走出历史,坚守 改革开放的大背景、改革开放的大需要、改革开放的大选择,随时随地、 灵活自如地抽甩三张“王牌”——竞争、贸易和市场。宣陈:竞争是动 力,贸易是翅膀,市场不相信眼泪。以此确立和巩固“提倡购买国货不 利于经济发展”的立场。较量开始了。中山队立论新颖,出语精当,他 们立足于发展中国家,指出其经济稳步发展,必须有各方面力量的支持 与配合,购买国货就是一方面,只有爱国货才能繁荣经济。南大队则以  “40 多年前,一位伟人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气魄宏大的 语式,指出了改革十年,国家富强,已有足够的实力参与国际竞争,闭 关锁国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因而,只有大胆竞争,发展贸易,才 是推动经济起飞的正路。  中山队二辩、三辩伶俐、聪慧,不慌不忙地从东西方经济实力悬殊, 存在不平等竞争,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国情特殊,需要支持民族产业等 方面进一步深化立场;而南大二辩靖捷以其计算机系学生的清晰和军人 子弟的威仪反驳说:“保护幼稚产业,并不是让所有国货都进托儿所。” “提倡论”不利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技术革新,不利于打破壁垒,开 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不利于市场经济建设,因而也不利于经济发展。其 逻辑严谨,分析深刻。三辩韩璐则针对中山队把买“洋货”归结为“崇 洋心理”,提出“与其谈狼色变,不如与狼共舞”,说理充分。至此, 双方打得难解难分,各位辩手都竭尽全力在强化己方立场的合理性。  自由辩论,是“归谬”的大演练,正反双方都千方百计抢占于己有 利的地形,而钻对方的空子。南大队频频出击,抛出一连串问题:“是 不是所有的国货都要提倡购买?国货不提倡就卖不出去吗?”、“所有 国家都提倡购买国货,何来国际贸易?”、“我们要不要引进国外先进 技术和设备?”、“消费者购物的标准是什么?”??。中山队针锋相 对:“是不是越不提倡购买国货就越有利于经济发展?”、“幼小的孩 子,你让他拿什么去竞争?”、“与狼共舞,你太天真了,小心被狼吃 了!”??赛场上,硝烟滚滚,一片红尘。最后的总结陈词,中山四辩抓住国货与国家的关系,凭依理性,发挥想象,抒发了拳拳爱国之情;南大四辩归纳对方偏误,对反方观点进 行了升华,哲理与激情并重,启人深思。比赛结果:南京大学险胜。评判团主席、著名艺术家英若诚先生上台,未及点评,先做了一个极艺术化的拭汗动作,赢得满堂喝彩,紧张 空气一扫而空。他的评述充满了智慧与魅力,给一场高潮迭起、精彩纷 呈的辩赛划上了一个句号。南大学子夺得了决赛入场券,倍受鼓舞,摩 拳擦掌,欲在新的竞赛中争上游,写新篇。立破圆梦  破与立的关系,是学术界争论已久的问题,也是一个与时代紧紧相 联的十分富有内涵的问题。它的深度在于,辩论双方要在理论和实践、 社会和生活两个层面发掘出有力的论据,从逻辑上完成彼此关系的科学 立论,从而形成各自独特的征服力;它的难度在于,对广大电视观众而 言,任何抽象学理的演绎都可能是乏味的,因而让公众听懂、听出“味 道”来,这是双方都不能忽略的问题。由此可见,以“不破不立”做决 赛题,主办者可谓是“煞费苦心”,它确实构成了对参赛队素质、实力、 临场发挥能力等等的严重挑战。  在南大中美文化中心集训的日子,南京大学队埋首于初赛、复赛各 题和技术调教,没能抽出更多时间吃透决赛场的“不破不立”。如今离 大决战仅 6 天时间,怎么迅速构建出一个有魅力的框架,迫在眉睫,让 教练们费尽了心血。    客居京城的南大辩论队手里缺少资料,面对的又是享誉中外、中国 第一学府——北大。然而,南大人没有退缩,反而分外珍惜这次大决赛, 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学习与切磋的机会。总教头严强教授明智地对战场 做了划定:“我们不要与对方在哲学范畴中讨论‘不破不立’的问题, 而要把它作为一个现实原则来谈,否则双方只能经院式地纠缠于‘一个 针尖上可以站几个天使’”。  从这个基点出发,南大队旗帜鲜明地把立场定为:“立字当头,不 立不破”。而相关的“边立边破”、“立破同时”、“以立代破”等都 被吸纳进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矛头。  在设计战术时,我们用以批驳、动摇对方立论的是:立了不一定要 破,破了可以没立。而在正面阐述本方“不立不破”的观点时,其主要 理由令我们绞尽脑汁。经过反复思考,潜心琢磨,理论框架出来了,笔 者将其概括为——立是破的标准; 立是破的方向和轨道; 立是彻底的破的保障; 立是破的价值所在。  由这个切点扩展,教头们逐步形成了较完整的打法设计与思路。从 大本营专程赶来的童星教授给框架以重要补充,并和教头们一起审读辩 词,进行自由辩论的设计,他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张永桃副校长等领 导亲临北京审看试辩,提出重要建议。队员们则争分夺秒,日夜苦战。 在这场举世瞩目的决战前,南大领队、教练班子出于战场形势及实 战效果的考虑,铤而走险,采取了两个有悖常理的动作:第一,临赛前 3 天,辩位大调整,把四辩王涌调到二辩位,而将从未做过四辩的杨蔚调 到四辩位。第二,不顾辩题本身所具有的强烈思辨性,而让三位感情型 的女辩手担当主辩重任,形成了后来让新闻界穷追不舍的“布阵疑云”。 教练们一再用“不立不破”所代表的建设者精神,鼓励队员们,激发其 创造热情、拼搏渴望,将其临战心理状态调整到最佳。同时,也给大家 提出了几个原则:一是拉紧底线,不要跟着对方跑;二是适时出击,逼 对方承认“破”字当头;三是可以调动观众情绪,但不准用特定时代来 压对方,尤其不准举“文革”的例子;四是多讲改革,多讲经济建设, 多讲股份制,从特区、乡镇企业、联产承包责任制、新税制等等,剖析一个个“立”是如何撑起一个辉煌的今日、生气勃勃的中国的。 “长虹杯”大决赛群星闪烁,异彩纷呈。 40 分钟的角逐和演示,惊心动魄。辩手们不拘常规,辩尽风流,创造了三尺辩台数不尽的奇丽、 壮美、潇洒的景致,也留给人们许许多多的启示、激发和思索。  应当说,北大 4 位青年才俊非常出色,他们淋漓尽致地发挥了教练 们精心设计的框架。妙趣横生地阐述了“不破不立”的复杂理论。一辩 陶林机敏过人,他关于“不打破旧观众、旧体制,如何能立?”的活泼 表述,令人耳目一新。而沉静、从容的女辩手王惠谈吐诙谐,她“破先 还是立先”的说辩匠心独到。南大队三朵金花攻势凌厉,表现不俗,她们牢牢抓住“发展”、“宽容”、“建设”等关键,从历史到现实,调动实例否定“破”的哲学, 高扬“立”的奇伟,为建设事业张目。一、二辩灵活、机智,三辩韩璐 大胆出击,并非常及时地拉回底线,而四辩杨蔚则统观全局,以充满激 情的语辞,展示了当代大学生宽阔的胸襟和抱负,最后一锤定音。  终于,“长虹杯电视辩论大赛”有了个“说法”,这个“说法”就 是南京大学——冠军。  蓦然回首,履痕点点,思绪如同云絮。功业转瞬,我们向 未来、向明天。  辩论赛,作为传达现代文化的竞赛方式,广受青睐。从在东南亚华 语国家和地区进行的,意在“弘扬华语的优美”的亚辩赛到近年来各省 市、各地区频频举行的旨在开拓思维、活跃文化生活的大学生辩赛、企 业职工辩赛,辩论已成为人们在交流和碰撞中发掘真理、深化思考、提 高修养、增进口才的极富知识性和技巧性的艺术,成为包孕着丰富内涵, 具有普遍社会指向意义的综合方程。  正因为如此,如何在日益立体化、日益精致化、日益社会化,为传 媒和大众普遍关注的辩论赛中出奇制胜,一举成功,则早已成为参与者 和热心的人们所热切探讨的话题。南京大学获得了“长虹杯”辩赛冠军,一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掀起了一阵不大不小的“南大热”,上场的姑娘们成了抢手的“名星”, 小伙子们也各获殊荣。有关南大辩论队的消息、图片、训练内幕、夺冠 记实一再见诸全国各大媒体。南大人靠什么在首都、在强手如云的竞争中独领风骚,一举夺冠?这是一个极有探讨空间的论题。 如果说,靠选出了好辩手,他们伶牙俐齿,激情澎湃,那么,中山大学王世军等同学应当说口才、风度、反应都在我方队员之上;如果说,是靠严格艰苦的训练,那么,南开大学、四川联合大学辩论队师生也都 曾挥汗如雨,精心备战,枕戈待旦;如果说,胜利来自“好运”,那么 开幕式上初赛第一场就败北,以至有人断言:5 天后,南大队将“打道回 府”,又何“运”之有?南京大学走向辉煌靠什么?党委书记韩星臣在南大召开的庆功会上说,靠的是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南大精神。的确,万丈悬崖是雄鹰展 翅的晴空,百尺深涧是蛟龙出没的疆场。正是这种南大精神,使得教务 长许敖敖教授非常认真地组织辩赛工作,无微不至地关心教练、队员们 的一切。正是这种南大精神,使得我们辩论队的曾领队一个多月的午休 时间里都在训练场的椅子上一人埋头苦读,收集材料。正是这种南大精 神,让崖之清、侯惠勤、周晓虹等学有所长的知识学者繁忙中特别地关 心辩论赛和队员们;翟学伟教练和笔者则习惯了以队为家,拿出搞学术 研究的钻劲征服一个个难题;吕效平、庞绍堂、张凤阳都参加到训练中 来。正是这种南大精神,使杨蔚、韩璐、邬健敏、靖捷等队员虽企盼北 京之游已久,但赴京参赛一月之余,竟都没有去过天安门、长安街、王 府井??南大夺冠的经验是什么?主教练严强教授曾用 6 个字给予精辟的概括,那就是——严谨、求实、团结。在大赛硝烟散尽的 10 月,在巍巍钟 山的脚下,体味严教头的这番话,队员们尤觉语短情长,发人深省。  是的,南大人好叫真。每个辩题在理论层面上都被搭筑成精致、典 雅的宫殿,看不出任何疏忽,也找不到任何盲点。而对对手的战略和战 术,南大人研究的又是那么细,那么透,以至于辩手们夺冠后,对前来 迎接的韩星臣书记、郭广银部长与新闻界人士感慨不已:“所有比赛, 所有对手的立论、角度和主要观点都未超出教练们预先的揣度和分析, 事先都有所防备,因而我们的心很定,劲很足。”确实,每当找到一个 好思路、好角度时,教练班子都习惯于首先问:它能不能立住?对方会 怎样?面对进攻,下一步我们怎么做?比如在“义利之辩”中,我方一 气列出反方可能会有的十余种立论;重利轻义、义利并重、义利统一、 义利一致、重义不必轻利、以利导义??,并且找到最有威胁性的对方 可能用到的一些论据,逐一精心地化解,直至完全克服。这种严谨的态 度可能多少有些“书生气”,但它确实使南大辩论队建立起了信心基础 和胜利保障。试想,胸无成竹,走向辩台的辩手们又何来从容的微笑、 滔滔的妙语?  辩赛艺术是高度灵活,富有充分创造空间的艺术,仅仅凭借某些《雄 辩术》、《论辩学》等教科书的指点,或死守着若干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论辩信条亦步亦趋,那是永远不会问鼎冠军的。可以说,在辩赛场上最 富魅力、最风流倜傥的队,就是那些最无禁忌、最善于学习、最富创新 精神的队。因而,求实是辩论的法宝,是登上成功之巅的云梯。南大队在 20 天唇枪舌剑的较量中,由败兵成为胜将,由屈辱走向光荣,圈里圈外人士对此都曾议论纷纷。 应当说,在“大学生择业”一题上,我们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立论“没有首要标准”本就是奇兵,框架以“带来改革十年辉煌成就的实事求是”为理论基础,坚持符合社会进步的多元选择,无不透露设计者 的深逢眼光和良苦用心。但比赛结果,我们输了,输给了生气勃勃的吉 林大学队。舒乙先生称南大队输在直露,且理论数据过多,而南大人看 到的则更多:京城辩赛更注重针锋相对的较劲。而“大口袋”战术虽稳 固十分,于此却难激起思想碰撞的火花;“多种选择”又不利陈说,造 成思想境界向“实惠”偏移;加上语速太快,风度又不够??等等,等 等。一场失败,使南大人学到了很多东西。本着求实的精神,我们很快 走出困惑,作出了积极主动的调整:立场统统针锋相对;增加机智幽默 的表达,即多“出彩”,多归谬;拉清底线;精简辩词。在形象上,倡 导优雅、热情、谦和,注意君子风度。  当天下午北大与中山的比赛,南大队在韩书记带领下一个不差,整 整齐齐地坐在了观众席上。谈笑自若的南大队,荣辱不惊,求实好学, 给在场的许多队、观众和评委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称“南大不愧为江 南第一学府”。  团结就是力量,这在辩论赛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因为每一场辩赛都 是理论框架、底线、辩词、自由辩论的整体运作;都是“导演”、“演 员”、“剧务”和“观众”的密切配合;都是场内、场外、台上、台下、 主辩、助辩的智力合奏。没有真正彻底合作的态度,缺乏高尚的牺牲精 神,一个辩论队就不可能打败对手,甚至会在无谓的内耗、争吵中丧失  全部战斗力。南大辩论队是个人情味十足、配合默契的集体,每个人都 从集体中得到温暖、信赖和信心,也都愿意尽力尽心地为这一集体的荣 光而做点火的干柴,。  当有的队员发烧生病时,甘季国老师等跑前跑后为他们拿药,督促 着吃药;而曾领队则一次次夜半时分起床给女孩子们盖好被子;当辩赛 需要个人作出牺牲时,刘钢同学毫无怨言,继续奉献自己精彩的见解和 卡片,顶着烈日一次次为大家买西瓜,兄长般关爱着每一名队员;当上 场队员有了新安排的时候,杨蔚、韩璐等都毫无犹豫地把自己呕心沥血 写成的辩词交给队友,保证了辩赛的胜利;而王涌——一位学者型的辩 手在关键一局的决赛,服从布阵大局需要,担当起了新的角色。特别是 吴海蔓,这位才华横溢、淳厚热诚的陪练队长,她心里似乎只有集体——需要帮助写辩词,她就凝神屏气、运笔如飞,帮这个帮那个;需要设 计自由辩论,她坐到深夜还在苦思冥想。场上不少精彩的表达出于她的 手笔,而最终她和陪练队的勇士们甘做着无名英雄,淡泊以明志,宁静 而致远。  协作就是力量,辩赛场上,这种精神强而有力,无坚不摧。团结、 求实、严谨构成的锋利的思想之矛是南大夺冠的秘密所在。它不论是今 天还是明天,都将以科学主义的精神与情理交融的魅力征服辩赛场上的 人们,创造一个又一个语言奇境,让人留连忘返,不忍离去。说辩是一门艺术,一门有着深广探索空间的艺术。今天,大幕已经落下,灯光已经熄灭,“长虹杯”电视辩论大赛已成为历史。 或许明天还会有人兴致勃勃地问寻、探求 1994 年 9 月北京电视台里发生的故事,关心着当年 6 支劲旅厉兵秣马,盛夏苦练的严酷、期望、泪水与欢欣。但是南大人不会止步,南京大学仍将发展。曾经创造过辉 煌的南大人将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开始一个又一个新的风雨征程。正象 南京大学校长曲钦岳教授所说的:“辩赛的金牌将给我校文科建设注入活力,也将激励我们在教学、科研、产业开发各方面不断攀登新的高峰,我们相信南大人是有力量 的!”“破”与立郑也夫一、题目策划  我与刘伟教授策划辩题时共拟出了十几道题目,供审批辩题的领导 过目。在题目前我们亦标出了《效益必然牺牲平等》和《购买国货利于 经济发展》为拟定的半决赛题目,而《不破不立》为决赛题目。审题的 领导从十余道题目中选出了 9 道,内中自然也有一些我们所钟爱的选题 因综合考虑被割舍,但令我非常欣慰甚至略感吃惊的是“不破不立”没 有异议,被定为决赛辩题。我以为一个好的辩题当具备以下几个要素:题目所直接牵连的现象是与大众密切相关,被大众熟识的;题目貌似通俗,而实际上内涵大, 可挖掘,为辩手提供了很大的文化与思辨的空间;题目需对正反双方相 对平衡;题目最好简短些,朗朗上口,能是一个成语最好。“不破不立” 自“文革”始在报刊广播的宣传中,在批判会的口诛笔伐中,被重复了 无数次,是一个被官家挟最大的媒体,随最大的运动,“炒”得烂熟的 词汇,“文革”的过来人没有未听说过“不破不立”的。而这个通俗政 治学的象征性词汇,即所谓口号,所包含的道理却绝非贫乏、浮浅,而 是非常之丰富、深刻、歧义、众说纷坛的。该题目亦可认为大致平衡。 我个人认为反方略占一点优势,但正方挟持着巨大的历史与心理的惯 性,且正方观点更宜煽情,因而当能够与反方抗衡。题目是一个最简洁 不过的成语,可以收到广而告之的效果。恐怕不足只是这样一个题目对20 岁左右的年轻学子来说是很难把握的。走进这个题目,就是走进了“文 革”以及 49 年以来的政治史,就是走进了五四以来的文化和心态的历史, 也就是走进了肇始于英国的渐变与法国的革命的十七八世纪的比较政治 史。不要说对青青学子,就是对白发学者,这个题目也是一个令人激动 的话题和使人感到沉重的学术挑战。仓促提笔之际,我格外感到,我也 解答不好这道难题。二、语源与语义笔者才学疏浅,尚考证不出“不破不立”一词为谁人首创。 在我的记忆中,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使用了这个词:“帝国主义文化和半封建文化是非常亲热的两兄弟,它们结成文化上的反动同盟,反对中国的新文化。这类反动文化是替帝国主义又为封建阶级服 务的,是应该被打倒的东西。不把这种东西打倒,什么新文化都是建立 不起来的。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它们之间的斗争是生死斗 争。”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三词的意思相同。“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最早见于韩愈的《原道》。韩昌黎在此文中批驳佛老之学, 力主先王之学才是原道,孔子孟子为其最后之传人。在先王之学与佛老 的关系中,“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只有废除了佛老之学,先王之学 也即儒学才能光大。以后,陈独秀在启蒙时期亦高谈“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毛泽东使用这一词语显然上继韩愈,下承陈独秀。但“不破不立” 一语,却并未见于韩陈。且因这一语更上口,更直观,成为了现代革命 学说的口号和象征。以后更有“破字当头,立就在其中了”之说。  以上为语源上的探溯,未必探到了源头,还望就教于专家。就语义 而言,自韩至陈毛,出现了一个转折。在韩愈的时代,“新”不是人们 崇尚的目标,相反倒是一切神圣的东西必要披上历史久远的外衣。因而 韩愈的“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基本上停留在字面的含义,即指两相冲 突的事物只有破除、中止了其中的一个,另一个才能生长壮大。而至陈 独秀的时代,人类文明之大河告别了缓缓流淌的古代与中世纪,开始奔 腾向前,中国更经历了前所未有之冲击与巨变,“新”成了社会所崇尚 的至高目标。于是新派旗手陈独秀笔下的“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完全  意味着不堵塞陈旧的浊流就不会涌出新鲜之清流,不挡住传统旧俗就无 法走出时代的新路。毛泽东的“不破不立”与陈独秀的“不塞不流”一 以贯之,即不破除旧的就立不起新的。虽然“不破不立”字面本身全然 不含有对“新与旧”关系之判定,但是在我们的社会中盛行几十年的一 种统治哲学几乎完全地驾驭了这一词语并与之交织在一起融进了亿万人 的心中。对他们而言,“不破不立”几乎等同于“不破旧就不立新”。 尽管“不破不立”在多数人的理解中是与新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出这题辩题时却未加任何限定,就是这四个字,任凭辩论双方去理解。  从逻辑上说,与不破不立相对立的有两种可能的关系。一是不立不 破;二是立未必以破为前提,同时立也未必导致破。两种认识均可被不 破不立命题的反对者采用。而我们为了使辩论集中在一个焦点上,且为 了使双方在辩题前更平衡,规定了反方的立场与命题为“不立不破”。三、三种逻辑的经验根据  如上所述,在相冲突或新与旧两事物间存在着 3 种逻辑关系:不破 不立、不立不破、立既不以破为前提也不导致破。3 种逻辑关系均可找到 支持自己的经验事实。不破不立的典型例证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改朝换代。不破秦帝国哪来的汉王朝,不破杨隋哪来李唐。不管汉唐是否带来了一些新事物,汉 唐王朝本身存在就是以破除前朝为前提的。而即使两个王朝间绝少新旧 差别,也毕竟不能说一个取代了另一个不发生一种破立关系,不符合“不 破不立”的字面含义。不立不破的典型例证是一种理论对另一种理论的取代,比如日心说取代了地心说。不立起新理论可否破掉旧理论呢,几乎不可能。如果日 心说未被提出并逐渐找到了可靠的证据,地心说还将存在下去。没有一 种新的更有说服力的理论的产生和确立,旧的理论即使暴露出一些缺 陷,它也会罗织一些牵强的解释维持其存在。只有一个更有说服力的新 理论可以破除旧理论。立也未必一定招谁惹谁。比如汽车与火车的关系。在它们之前马车是唯一的车辆。1829 年史蒂文森发明了火车,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马车。50 多年以后汽车问世,随着汽车的普及,马车销声匿迹了。但汽车与火 车的关系远非那么简单。在美国,汽车使火车萧条了,在欧洲世界其他 国家汽车与火车共存共荣。本来是马车基本上独占的位置,汽车与火车 在这位置上却未必发生破与立的关系。  王朝更替中的破与立与新旧无直接关系。之所以不破不立,在于那 是利益冲突,且那个王位是唯一的,所谓“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 理论上的变更往往带有新陈代谢的意义,那么可否说新陈代谢必是 不立不破呢?恐怕一个领域中的新陈代谢(比如理论,比如科学)还不 能推论出一个一般的命题,即不立不破。新与旧的更替与人们的利益分 割关系越小、越间接,就越是现出不立不破的逻辑关系。反之则要复杂 了。这也就是这个辩题之所以值得争论之所在,同时也是即使把这个辩 题变为“不破旧不立新”与“不立新不破旧”正方仍可回旋的原因。纯  粹权力更替,较少新旧意味,往往是“不破不立”。新旧之争,较少牵 涉人际利益关系的,往往是“不立不破”。新旧更替与世间的利益关系 交织在一起,则不是简单一句不立不破所能了结,当然简单地提出不破 不立更不行。  我们随便举出一个例子,清末的漕运。清中叶以前,北方的粮食多 要从南方经大运河运到北方。运河年深日久积淤堵塞,疏通又耗资巨大。 船业的发达使海运日益通行。但海运取代漕运不是一个简单的更经济的 运输手段取代一个陈旧手段的问题,还牵连到一个庞大的“漕帮”—— 无数河运船工、首领,以及在极大程度上寄生在他们头上的一些官员——的生存问题。因而这成为清末震动朝野的大话题。不破不立还是不立 不破在此处变得异常复杂了。海运技术能力未形成时自然破不掉漕运, 否则朝廷吃什么。而不废弃漕运,海运也不可能成为运粮的主要手段, 这毕竟不是一种纯学理,可以托付给自身的魅力与人们的良知。  这个例证类似工具选择。我们再举一个制度选择的例子。魏晋时代 选拔官员的制度是所谓九品中正制,选择的范围完全局限于门阀贵族 中,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其结果是名义上的“以德取人”、 “以名取人”日益沦于虚伪,造成了所谓“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 父别居”的普遍现象。以德,以名,最终仅仅落实于“以族取人”。这 种弊病当时没有看到吗?当时官员之无能已尽人皆知。但在魏晋时代没 有刷新政治,搞出新的选官制度。魏晋的腐败终于酿成了五胡十六国的 空前悲剧。重新统一的隋文帝不费多大气力就搞起了崭新的科举制,把 选人的范围伸展到下层,改以族取人、以名取人为以能取人、以文取人。 为什么隋文帝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这一划时代选择。其最重要的原因是 魏晋时代的士族毁于 200 余年之战乱。科举制给下层人士带来了出头的 机会,本来必是极大地侵犯门阀势权的既得利益的。只是因为强大的势 族不复存在,它才顺利地推行。这是不立不破,还是不破不立呢?不是 一场战乱扫荡了贵族,科举制的出台必然带来一场远甚于商鞅、王安石 变法的围绕权势瓜分与制摩选择的生死劫争。所以说其不破不立亦有道 理。但是,是破掉了一个制度,就必会带来一个效益更高、公正性更强 的制度吗?科举制算得上立与破的高度结合,虽然那个“破”不是“立” 科举者亲自去完成的。四、破字当头,立在其中吗?  中国文字,特别是文言,具有极大的包容量,但与此同时也显出很 大的模糊性,为理解留下歧义,为注释留出空间。不破不文在某种解释 下是有相当道理的。但当其走向极端,则是一种可怕的、颇具破坏性的 思想方法。其极端激进的延伸就是所谓“破字当头,立在其中了”。  人世间的一切事物、制度,都是未臻完善的。那些“神圣、天赋” 等名词外衣不过是这一事物或制度的推动者为使之确立、流行而作出的 意识形态的宣传和美化。一种制度经过长久的筛选留存下来,不过说明 这一制度的弊病更小一点。没有缺陷、弊病、代价的制度是不存在的。 因为这种选择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历史,作出了艰苦的努力,经受了广泛 的比较,它已经是多少代人的智慧的结晶了。因而尽管依然可以发现它  的问题,而找到一个切实可行比之更完善的制度则是难平其难。也正是 从这个意义上说,破容易,立难。说“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绝难站住 脚。我们曾经把小农经济破除掉了,立在其中吗?人民公社在 30 年的实 践中焦头烂额,最终以回归家庭经济告结束。我们曾经破除了一切私营 经济,从企业、工厂到菜站、理发店,立在其中了吗?我们的教育制度 中问题甚多,高分低能现象严重,死知识束缚创造力现象突出。但是, 是高分低能多还是低分低能更多呢?是有知识的人还是无知识人更有创 造力呢?我们打碎过高考与高等教育,立在其中了吗?这一次次“破” 最终造成的都只是破坏而不是新生,因而走入绝境后唯一的出路只能是 复旧、复辟,还破坏之前的局面。破是容易的,立是艰难的;破坏文明 是瞬息间可以完成的,可寻求到一种更完备的制度则要仰仗漫长的文明 发育、积累。如果说“新与陷”必然“代谢”,必然是此消彼长的话, 那么我们说“不立不破”要比“不破不立”拥有更多的道理。有了更完 善的、更有生命力的东西,旧的事物才会衰退,否则它是不会退场的, 因为一个必要的社会生活仍然需要一种必要的社会功能。不立起更完善 的东西就先破除旧事物,旧事物必定像孙悟空的脑袋砍下一个还会复生 一个,原因是文明不可以在真空中、在荒漠中发展。五、立的试验权如何获得  更完善的新事物、新制度若得以建立,则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 旧事物、旧制度。但一个新事物是否较旧事物更完美,是要在一段实践 过程中得以证明的。科学上的假设是这样,社会上的假设同样如此。谁 敢说他提出的东西就一定成立。于是这里就来了问题:如果一个很有潜 力的设想得不到现存社会制度的许可,甚至不允许去实验或试验一下, 不就又要变先立为先破了吗?不宽容的责任应从两方面说。若上来就摆出一副“不破不立”的姿态,以为真理只在我手里,我必要先扫荡掉你们这些旧观念、 旧事物、 旧人物、残渣余孽,则现存势力也就没有了扼制与宽容的选择,只好殊 死一战。客观地说,谁也不该说自己的主张和主义就是天经地义、至高 至尊,不需实践来验证。因此大可放弃不破不立之哲学。先让你的新事 物与现存的事物共同生存,比较双方之优劣。久而久之,自然可见高下, 社会民众也自然可作出选择。  但是不宽容还可能源自另一方,就是现存秩序从一新事物一露萌芽 起,就摆出决不宽容姑息的姿态。那么不立不破从何说起。人家不允许 你立,你若一定要立,似乎只好先破了对方。很难说陈独秀时代新派没 有受到如此围剿,或者说,这种氛围也是他们走向激进绝决的原因之一。 这才真是这个论题所涵盖的诸种可能性中最难解答的一种窘境。不破就 没有立的试验权,就是放弃了对一种美好的可能性的追求;而为尚无十 足把握的理想去翻天覆地不啻是一意孤行,是以全部文明作代价的铤而 走险。这步棋该如何解?我以为只从双方各自的谋略上是解决不了的, 只有从整个社会的思想方法、环境氛围上去着眼。六、告别的两必择一一种最可卑的思想方法就是笃信二必择一,一个最可怕的社会环境就是誓不两立。当一个民族、一个社会走到这步田地时,其激进派与保 守派除了两败俱伤外,几乎没有别的可能了。保守派击败革新派将使这 个社会失去勇于探索的锐气和宽阔的选择权。革新派击败保守派,将使 一个本来尚幼稚的领导群体一下子雄心万丈,本来尚处于雏形的设想一 下子成为主流方案,其十之八九将成为盲人瞎马临深池。最终的结果多 半是革新派在掌权后失败,经历复辟,一切尝试重头再来,历史走了冤 枉路,大众蒙受了身心损失,而这一切是在最美好的愿望下酿成的。  较好一些的状况是大家扔掉二必择一的哲学。允许多种尝试,但不 轻言彻底变革,不轻言不破不立。在尊重创新的同时尊重传统,深信从 根本上不存在划时代的巨变,只可能是一个稍好一点的制度渐渐地替代 了一个问题更多一些的制度。  科学的本质是实践。科学思想走入社会领域应该诱发的思想方法也 该是“试试看”。当然这绝不是要当事者都成犬儒主义者,而是希望他 们怀抱万丈雄心的同时,谨慎谦虚。毕竟一个人在复杂纷纭的社会前, 一代人在 5000 年历史的文明前是渺小的。  大决赛的启示第二届(’96)中国名校大 学生辩论会总决赛辩词——思想道德应该适应还是超越市场经济上海教育电视台辩 题:(正方)思想道德应该适应市场经济(反方)思想道德应该超越市场经济正 方:西安交通大学队反 方:苏州大学队主 席:周荃时 间:1996 年 10 月 20 日地 点:上海主 席:各位老师、各位同学、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赤橙黄绿 青兰紫,经过了五彩缤纷,激烈交锋的 6 场初赛和半决赛, 今天由上海教育电视台和上海可蒙(集团)有限公司联合 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名校大学生辩论邀请赛进入了最激动人 心、意义非凡的大决赛,此刻进行的是由西安交通大学队 对苏州大学队。他们将就“思想道德应该适应还是超越市 场经济”的问题展开辩论。众所周知,市场经济作为物质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思想道德应构成何等关系和态势,是当前广大民众关心的热 点。今天双方辩手将对此展开一场富有特色和长远意义的 大辩论。教练陈词主 席:按照新模式辩论赛的规程现在请正方教练西安交通大学人 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韩鹏杰发言,时间 4 分钟。请反方 教练与队员回避。正方教练:主席,评委,各位尊敬的来宾,大家好!请允许我介绍 我方论辩方案:一、破题: 本辩题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现实条件下来讨论,否则,就无现实意义。辩题中,思想道德是一种道 德观念、一种规范。市场经济是指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模 式,经济基础。适应,是指无害,有利和促进。 超越,是指不受影响和制约。所以,我方的立场是:思想道德应该有利和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至少应该无 害。反方的立场是:思想道德应该不受市场经济的制约。二、我方逻辑框架是: 我方总逻辑,不适应为社会提供生活资料的一定的经济体制,也就不利于稳定的社会生活本身。所以,思想道 德应该适应经济体制的要求。  逻辑结论是,思想道德适应经济体制就推动其发展, 不适应则阻碍其发展。阻碍的情况有两种表现:一是落 后,二是超越,理由如下:  1.理论根据: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规 律。  2.政策根据:1995 年 9 月 25 日,李鹏总理指出,从 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变是生产关系的改革,而生产关 系就是经济基础。  3.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我方认为:价值判断应该建 立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之上。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思想道德和 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而价值取向自然是应该适应。我方的逻辑底线:1.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2.思想道德具有社会历史性、时代性、层次性。 三、对方可能犯的错误:1.把思想道德的相对独立性和超越混为一谈。其实具有相对独立性只是谈超越和适应的前提。  2.认为各种社会角色的人道德水平千差万别,不应该 也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统一要求。我方认为这只是个道德 层次问题,其衡量的标准,依然是以市场经济座标。3.认为人类普遍的思想道德超越了市场经济。我方认为这是抽象道德论,违背了思想道德具有历史性、时代性 的基本理论。4.把市场和市场经济混为一谈,把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归根于市场经济。  5.把思想和道德分开,我方认为这是概念界定的错 误。四、我方战略战术:  第一、紧守底线,从理论、规律、市场经济本质的高 度,辅以事实进行论辩。以高打下。  第二、将对方超越中适应市场经济部分纳入我方范 围。然后攻击对方剩下的一小部分超越阵地。最后,将结 论归于我方。谢谢!(掌声)主 席:谢谢韩鹏杰教练。 请反方教练苏州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朱永新发言,时间 4 分钟。请正方教练与队员回避。反方教练:谢谢主席,评委,来宾,大家好! 非常感谢组委会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来讨论这个富于时代感和挑战性的问题。今天的辩题是一个价值的判 断的问题,它的关键就是在于价值的标准,我方认为,这个标准就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追求的是人与人,人与 自然的和谐境界,其本质是人对于自身的超越。如果对方 的标准与我方的不同,就涉及到两个标准本身的比较问 题。我方将从必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等方面详细地论证 思想道德必须超越市场经济。辩论是逻辑的交锋,也是思 想的较量,双方在概念上可能会有一场恶战。但无论怎样 界定,我们都认为必须强调思想道德的超功利性和市场经 济的功利性,必须强调超越就是一种扬弃和升华,必须强 调剩余就是一种复合和一致,这样在逻辑上将我方处于一 个有利的地位。从双方的利弊来分析,可谓各有利弊,关 键在于化弊为利,争取主动。 对于正方可能有利的是: 第一、他们可能会利用唯物史观的原理,推导出思想道德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命题。 对此,我方将指出这是一种偏面的经济学定论,忽视了思想道德的巨大反作用,而且不应该从发生学方法来论证这 一命题。第二、正方可能会用积极适应的概念来包含超越精神。  对此,我方将揭示其偷换概念的方法,并认为适合与超 越这是两种起点不同、内容不同、境界不同的思维方式与操 作方式。第三、正方可能会列举大量思想道德滞后于市场经济的事实,认为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先适应后超越。 对此,我方将坚持六中全会公报的主流论判断,并认为只有超越,才能从根本上、实质上解决现有问题。  第四、正方可能也会用滞后、适应、超越三种形态来概 括思想道德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但把滞后和超越都视为“背 离”或“脱节”,或给超越贴上“左倾”标签。对此,我方 将指出超越与“背离”、“脱节”、并指出超越实际上是对 适应的升华。对我方有利的大概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市场经济自身的负面影响,如拜金主义、极端 个人主义等问题急需要求“超越”。  第二、思想道德的理想性与超功利性决定它可以“超 越”。第三、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超越”。 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倡导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本身就体现了“超越”。 第五、从人的实践本质来看,就是“超越”。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人不断超越自我的历史。 针对这次辩题不是对立命题的特点和我方作为反方的角色,并采取以下战略:揭示适应局限,阐述超越价值,激 发道德情感,弘扬发展主题;我们将在战术上既破又立,以 破为主,以攻为守,主动出击,在对方的阵地上作战。  以上我们教练组对于本命题的分析和理解,希望我们的 辩论能够激发起各位对这个问题的理性的思考,谢谢各位。主 席:谢谢朱水新教练。论 辩主 席:请双方队员入场。 现在比赛正式开始。请允许我介绍一下两支参赛队伍的阵容: 坐在我右侧的是正方西安交通大学队,他们的立场观
点是“思想道德应该适应市场经济”。 一辩:宏观经济专业二年级硕士研究生 董文清 二辩: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二年级本科生 郭宇宽 三辩:系统工程专业一年级硕士研究生 路一鸣  坐在我左侧的是反方苏州大学队,他们的立场观点是“思想道德应 该超越市场经济”。一辩: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三年级本科生 沈鸣鸣二辩:计算机及应用专业三年级本科生 彭 军 三辩:历史教育专业三年级本科生 李继业今天辩论赛的评判团由 5 位专家组成。他们是: 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 谢希德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余秋雨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 郑杭生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万俊人 南京大学教务长、博士生导师 许敖敖  感谢他们的光临。首先我们请正方一辩董文清同学阐述论点,时间 4 分钟,请。正方一辩:主席,评委,大家好!  华丽的言词代替不了理性的思考,诗意的浪漫无助 于价值的升华。今天还是让我们构造一个理性的空间, 讨论一个严肃的话题。我们的市场经济还不成熟,它的 发展需要的是动力。专家指出:市场经济要靠利益、法 治、道德“三驾马车”共同驱动,缺一不可,所以我们 今天辩论的不是要不要思想道德,而是要什么样的思想 道德才能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的思想需要道德的 规范,这才是辩题中思想道德的真正含义。绝不能妄自 将其分为思想与道德。人的思想可以任意驰骋,但在市 场经济条件下,它应该接受道德的规范,才能成为市场 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所谓适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指无害,有利于或促进,而超越是指实实在在不受影响 和制约,应该是一种价值取向,而这种价值取向要对现  实生活有实际意义。假如市场经济不是历史发展的必 然,不是一种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假如市场经济已是 穷途末路,那么我们同意对方的观点。可事实恰恰相反, 结论自然是思想道德应该适应市场经济。  马克思曾把人类社会比成一座大厦,总结出上层建 筑要适应其经济基础的理论。让我们放下对市场经济的 傲慢与偏见,把它比做美丽的“东方明珠”塔,思想道 德就是这塔上璀璨的明珠。它做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自然要适应这塔的体制与风格。这样才能和谐,才能有 利于其更加美丽和完善。如果我们硬要塔上的灯光成为 遥不可及的星辰,光芒四射的太阳,那不但行不通,而 且还会破坏这美丽的建筑。  第一,每一种经济体制都有应与其相适应的思想道 德。我们每个人就好象塔上的灯一样各司其职,扮演着 不同的社会角色,能否扮演好角色,能否扮演真正为市 场经济的发展呈上绵薄之力,是否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思 想道德举足轻重。第二,社会角色和职业道德应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美丽的明珠塔千灯万盏,但亮度却参差不齐,就和 人的思想水平一样各有千秋。尽管我们提倡高水平的思 想道德,但何为高,何为低,都不能离开当时的经济体 制来制定。历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就是优秀的传统 道德也应该被新时代赋于了新的含义。道德不是永恒 的,不是超越一切时代的空中楼阁。第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思想道德的一条基本要求。当前,我国还处于市场经济 的初期。经济生活还不能处在一个完全有序的状态。尽 管从实质上看,市场经济是公平竞争经济,法制经济, 道德经济,而社会上与之相背离的现象比比皆是。韦伯 曾说过“损人利己,贪污腐化,欺诈等贼民精神泛滥的 社会是不可能建立一个具有创造力,生机勃勃的市场经 济的”所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近在眉 睫。已经时不我待,自应只争朝夕,(正方铃响)让我 们推动市场经济的大潮去迎接下一个世纪的朝阳。谢谢 各位!主 席:谢谢董文清同学。 请反方一辩沈鸣鸣同学陈词,时间 4 分钟,请。反方一辩: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大家好! 在聆听对方的发言时,不由得想起了一桩亲身经历的事情,在我来上海参加辩论之前,就在我住地的附近, 一个小女孩不慎从楼上摔下,由于未能凑满足够的押 金,就在医院的走廊里,在冰冷的长凳上,在圣洁的红 十字下,等待什么?等待他人作金钱和生命的等价交 换,终于延误病情而被死神带走。一个小生命,在所谓的等价交换原则面前显得如此苍白而无力。对方辩友, 难道还能用您的适应,来解释这一现象吗?而且我们也 不难看出,对方辩友在刚才大谈适应的时候犯了以下几 个问题:  第一、对方辩友所讲的适应,实际上是一种经济决 定论,是把思想道德当作了市场经济的附庸。  第二、对方已经混淆了我们超越和背离的界限,认 为超越是遥不可及的,而我们说,超越和背离是有着原 则性的区别的。  第三、对方辩友忽视了思想道德本身的特有规律和 特点,所以他也就不能意识到思想道德对于市场经济具 有一种超越性。我方的观点是:思想道德应该超越市场经济。 第一、思想道德不是思想和道德,正如市场经济不是市场加经济。我们所说的思想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 与自然关系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它的核心是人生价 值、民族精神和理想境界,它的本质是超功利性。第二、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来进行资源配制的一种方式,其本质是功利性,而这种功利性具有两重性。 第三、超越是在整合基础上的升华与扬弃。本命题 是一个全称判断,超越意味着对市场经济已存在的弊端 加以抑制与清除。对潜在的弊端加以预警与防范,对市 场经济显示出来的优越性加以发扬光大,更要树立新的价值取向引导市场经济向更高境界发展。  对方的命题也是一个全称判断,适应的本质是符 合,一致意味着思想道德依附着市场经济,对其所体现 的一切加以肯定和附和。也就说既要适应积极方面,又 要适应消极方面,这显然是令人不解的。可见,超越与适应有着本质的区别,适应是被动的,超越是积极的;适应是同步的,超越是发展的;适应是 短暂的,超越是永恒的。只有超越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适应是根本无法解决的。 一位哲人说过:“人是人的未来”,就已精辟地揭示了超越是人类特有的理性精神,人类才向着“成为你 自己”的目标不断奋进,这种精神体现在思想道德与市 场经济的关系上,就意味着人类需要以其思想道德的理 性光芒来照耀前行之路,使我们的目光不至于卷缩于市 场经济之一隅而不知长路之漫漫,更不至于在市场经济 的天地之中成为迷途的羔羊,人类正是需要这种超越精 神去指引航程。谢谢大家!主 席:谢谢沈鸣鸣同学。 请正方二辩郭宇宽同学发言,时间 3 分钟,请。正方二辩:谢谢主席和在座的各位!  刚才对方辩友的华美言词确实打动了我的心,但是 我还是要指出对方辩友首先犯的一个错误,那就是,她 指出我们现在思想道德长路漫漫,所谓永恒的指引,可 是我们知道,我们今天的思想道德首先要放在市场经济 的背景下讨论才有意义,否则的话脱离了特定的时代背 景就好像我们硬要讨论祥林嫂应不应当去参加女权运 动,麦当娜应不应当裹三寸金连,不仅滑稽可笑,而且 违背了出题者的一番苦心。对方辩友归纳我方观点,说 我方观点的适应就是要让思想道德成为市场经济的附 庸。可是,我知道,李鹏同志在 1995 年 9 月 25 日所作 的《中央政治局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从计划经济向市 场经济的过渡是生产关系的转变。生产关系是不是经济 基础,思想道德是不是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应当不应当 适应经济基础,我想这个道理对方辨友只要一点就可以 明白。  今天,我方认为,思想道德应当适应市场经济,为 什么?因为我方知道如今的时代,强烈地呼唤与市场经 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进行现实关怀,而对方辩友却要让 思想道德超越市场经济之外,做那“翩然一只云中鹤” 这合理吗?当然我们知道对方辩友的出发点完全是美好的,但我们今天,绝对不能凭着美好的愿望一厢情愿地会规范 超越市场经济的道德理想绘蓝图。因为,第一,思想道 德评价不能超越市场经济,如果用超越市场经济的思想 道德来评价市场经济的社会行为,其结果必然是不科学 的。今天我们的社会无论是买茶叶蛋还是买空调、买电 冰箱都是要交钱的,而在共产主义社会,各取所需,大 公无私,但你如果以此来要求他们,我们大家都得去喝 西北风,这样,显然是不科学的。第二,道德教化也必然不能超越市场经济,对方辩友告诉我们,道德教化是如何地永恒,可是我们知道, 如果道德教化超越了市场经济,那么无异于使道德教化 和森严的宗教律令一样,高高在上,命令我们你应当怎 样,你必须怎样,却不能如春风化雨一样,润透我们每 一个人的心,这样的道德教化产生的是怎样的结果呢? 非但不会使实质上思想道德的提高,反而会带来道德虚 无主义的泛滥。  第三、道德实践更加不能超越市场经济从欧洲的空 想社会主义实验到我国的人民公社运动,是一种道德超 越经济发展的阶段,带来的恶果,难道不少吗?历史对 那么多道德超越论者的嘲笑,难道还不够吗?对方辩友 提倡的超越了思想道德,也许可以让那些圣人,超人去 津津乐道,却不能让我们现在的芸芸众生去身体力行, 我们知道,我们现在搞市场经济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是  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正方铃响)谢谢!主 席:谢谢郭宇宽同学。 请反方二辩彭军同学发言,时间 3 分钟,请。反方二辩:谢谢主席,大家好! 对方一辩说,假如市场经济是穷途末路,就同意我方观点,我倒要问。为什么一定要等到市场经济是穷途 末路时,才同意思想道德超越市场经济呢?对方一辩又 说每个经济形态都有其各自的思想道德,这实际上割裂 了历史上思想发展的连贯性,对方二辩说,思想道德评 价不能超越市场经济,但我想告诉对方二辩,市场经济 最基本原则是功利性原则,你怎么可以用功利性原则去 评价思想道德的超功利性。我方认为,思想道德应该超 越市场经济,这种超越具有必要性、可能性与现实性。 第一,从必要性来看,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原则决定 了思想道德应该超越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对于荡涤封建 社会的污泥浊水,对于开拓人的积极进取精神与务实求 是精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其基本前提 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它的功利性原则在人们的精神生 活和社会生活中泛化,就会滋长权钱交易。贪图私利、 弱肉强食、两极分化及拜金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的倾 向。请问对方辩友,思想对这些现象应该适应还是超越? 第二,从可能性来看,思想道德的本质属性决定了 它可以超越市场经济。思想道德有其自身的规律,它具 有规范性、引导性、理想性和超前性,它与经济发展并 不完全同步,思想道德是完全可以超越经济发展的。正 如马克思所说,即使在经济落后的国家,文化观念也一样可以拉第一小提琴。  第三,从现实性来看,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思想道 德必须超越市场经济。思想道德只有超越市场经济,才 能保证人类的发展不会妨碍自然界多样性发展的可能 性;这部分人的发展不会妨碍另部分人的发展的可能 性,这一代人的发展不会削弱后代人发展的可能性。而 在适应的情况下,往往只能单一地注重人类的发展,片 面地强调部分人的发展,孤立地考虑这一代人的发展, 最后无法实现社会的和谐与持续发展。因此,只有超越, 才可能使社会可持续发展。  自古以来,人类就向往美好的道德生活。从先秦诸 子的道德自律到启蒙巨匠的复兴呐喊;从代代相传的好 八连精神,到人人赞颂的徐虎境界,他们的追求都体现 了一个共同的精神,那就是——超越!谢谢大家!主 席:谢谢,谢谢彭军同学。通过双方四位队员先声夺人的发 言,可以看得出都是胸有成竹,势在必得。接下来我们 将进入考验个人应变能力的盘问阶段,除正方三辩用时 限制外,其他队员用时均为 30 秒,先请正方三辩提问,时间 10 秒。开始。正方三辩:请问,第一,超越与超前、超脱、超出、超过的区别是 什么?第二,市场经济的行为是否都是市场行为?请正 面问答。反方三辩:超越当然不是超前,当然不是超脱,更不是背离,我要 告诉对方辩友的是超越是整合基础的升华,是把原来坏 的东西摒弃掉,是把原来好的东西予以发扬。我要告诉 对方辩友的是,思想道德是一把善恶并存的双刃剑,请 问思想道德的价值如何去适应恶的部分?第二,思想道 德的超功利性如何去适应市场经济的非功利性。正方二辩:首先指出对方辩友并没有正面回答我方三辩的问题,他 说这也不是,那也不是,我搞不清楚你们的思想道德到 底是超越了什么?对方辩友问我们思想道德是一把双刃 剑,我们就是要让它有用的去适应市场经济的那一面来 规范我们今天的行为啊!我还是想请问对方辩友我的一 个问题,那就是你们衡量思想道德先进不先进的标准是 什么?并且请回答我方三辩的问题。反方二辩:首先, 我们为什么说超越,因为它要保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超越”我方已经说过了是整合基础上的扬弃和 升华,而不是背离。我倒想请问对方辩友思想道德本身 没有双重性,是市场经济有双重性,我想请问,适应论 固然可以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但是难道人活着的全部意 义就在于物欲的满足吗?第二个问题,你们的适应论是 如何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谢谢。正方一辩:对方辩友告诉我们,他们的适应就是为满足物欲,那么我们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要提倡既建立 物质又建立精神呢?这样岂不是与对方辩友的观点背 道而驰吗?我倒想请问对方辩友,你方的含含糊糊到底 回答了我方二辩的问题吗?我们现在社会上的思想道 德到底是适应了市场经济吗?如果不适应,我们是让它 去适应呢?还是让它马上去超越呢?请正面回答。反方一辩:对方辩友的意思就是说,当务之急是要适应,但是六中全会的决议已经告诉我们,现在精神文明的主流就是适 应市场经济的,请问这是一个现实问题,难道还存在一 个价值判断问题吗?我想请问对方辩友的是,现在目前 我们国家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否适应市场经济。第二,请 问,你们说的“适应”到底是全面的适应还是部分的适 应?正方三辩:我方的适应,我方一辩已经明确告诉大家,我方的适应 就是无害,并且进一步有利于,再请问对方辩友,对方 辩友始终没有回答我方的问题,到底超越是什么东西 呢?主 席:谢谢。谢谢各位。看来双方都是能言善辩,在思辨上也 有过人之处,接下来呢?让我们在自由辩论中再来欣赏一轮更为扣人心弦的较量,双方必须交替发言,各队累 计用时是 4 分钟,先请正方开始。请!正方三辩:对方刚才好象说过一个“整合”的意思,请问“整合” 是什么意思啊?反方三辩:对方辩友刚才说过“背离”的意思,那我也要请问一句 什么叫“背离”?正方二辩:对方辩友说到思想道德的超越就是扬弃和整合,可我们 在这里讨论的思想道德的扬弃和整合恰恰是对市场经济 的适应啊!谢谢对方辩友。反方二辩:我想请问对方辩友,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原则,超功利性 的道德怎么去适应?正方二辩:请问对方辩友思想道德是不是都是超功利的?反方二辩:我们说思想道德的本身是超功利的本身的,我还是那个 问题,一个人落水的时候,你救他的时候你是一手交钱, 一手救人呢?还是挺身而出呢?正方三辩:对方辩友搞混了一个问题,就是市场经济的行为都是市 场的行为,我请问市场经济的行为和市场行为到底有没 有区别啊!(掌声)反方三辩:请问对方辩友,雷锋精神到底是奉献精神还是等价交换精神?正方一辩:我请问对方辩友,你在市场经济中生活,你是不是应该 没有父子亲情,没有老师和同学的这种关系,只有钱和 钱呢?反方三辩:对方辩友不要回避我的问题,我问雷锋精神到底是无私奉献精神还是等价交换精神?正方二辩:对方辩友这里错误地理解了等价交换,等价交换是说, 所有的交换都要等价,但并不是说,所有的事情都是在 交换,雷锋精神没有想到交换,当然谈不上等价了。(全 场掌声)反方三辩:那我还要请问对方辩友,我们的思想道德,它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还是求利的精神?正方三辩:为人民服务难道不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吗?(掌声)反方 一辩:那么我想请问对方辩友,你们所说的适应到底是 全面适应还是部分的适应?正方二辩:我想请问对方辩友,你们说来说去,你们的思想道德的 超越到底是如何实现的?反方二辩:我们一再解释了超越的含义,我只是想请对方辩友正面 回答,你们的思想道德是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弊端的? 正方三辩:对方是怎么给我解释的呢?对方告诉我们超越就是整合 加升华,我再次请问对方辩友,整合代表什么意思呢? 反方一辩:我想告诉对方辩友,我们说超越是在整合基础上的扬弃 和升华,而不是整合加升华,我想请问市场经济造成人 的行为短期化,大家都知道不知道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空洞,请问你们适应如何解决?正方二辩:对方辩友无非说是市场经济有种种弊端,可我们知道, 社会现实也有种种弊端,是不是你就不要去适应社会现 实,去做陶渊明呢?(掌声)反方三辩:按照对方辩友的逻辑来说,我们现实中有弊端,我们要 去适应这个弊端呢?请正面回答。正方一辩:对方辩友只是把适应当做一个静态过程,别忘了适应是 一种动态的过程,它当然有消极面,但是我们怎样去完 善市场经济呢?就要用它的积极一面去适应它的消极一 面,这当然是一种适应了。反方三辩:做为一个比喻,动来动去,就像老驴拉磨一样,还是原 地不动,而我们超越就是小马拉车,奋勇向前。 正方一辩:那我请问对方辩友,像对方辩友适应我们当代的要求,是不是就是一种静态过程呢?反方三辩:我不会满足当前的需要,我要超越它,请对方辩友正面 回答我的问题。正方三辩:如果马脱离了缰绳,它还拉不拉得动这辆车呢?反方二辩:对方辩友刚才还说到一个问题,这些弊端是现实的,难 道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吗?存在的就要适应吗?难道不应 该去超越吗?正方三辩:不合理的难道是市场经济的正常要求吗?反方一辩:那么请问市场经济的原则有没有双重性呢? 正方三辩:市场经济和市场是不是一个概念? 反方一辩:但是对方辩友今天讨论的是市场经济,我是问市场经济有没有双重性?正方二辩:可是,说到现在对方辩友连市场和市场经济概念都没有 区分,我们大谈的是市场的弊端,可没有说是市场经济 的弊端啊!反方二辩:以前我们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可是在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原则下,乱砍乱伐,现在是留得光山 在,子孙没柴烧啊!正方一辩:对方辩友我想问一个问题,市场经济中包括不包括宏观调控,如果包括的话,是不是它对市场失灵的一个有效 的调控呢?反方三辩:那先请你帮我解决一下这个问题,你如何解决有限地开 发自然资源与追求利益最大化之间的矛盾。 正方二辩:对方辩友这个问题跟我们本辩题根本没有关系,我还是要请问对方辩友,适应你们的思想道德是不是要不适应 市场经济。反方三辩:这个问题关系非常大,我愿闻其详。正方一辩:再次请问,为什么对方辩友会有这样的偏颇,是因为他 们始终把市场等同于市场经济啊!反方一辩:我已经告诉过对方辩友了,市场经济不是市场加经济, 它是一个整合的概念,我还是想请问,市场经济有没有 双重性?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衡量幸福的标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