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关表示表里两种意思,抹茶会不会造成拉肚子误解?和歧义怎么分别

论多义与歧义和双关及误解和曲解--《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论多义与歧义和双关及误解和曲解
【摘要】:多义、歧义和双关是现代汉语语法学和修辞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80年代语言学走出了狭窄的语言内部结构的牢笼,加强了对解码的研究,误解和曲解的研究也应运而生。虽然这三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术语的混乱还是比较明显,三个角度的交叉和矛盾也仍普遍地存在,本文意在对这一重要的问题进行比较完整的论述。
【作者单位】:
【关键词】:
【正文快照】:
一、语!的和言语的 如果我们区分语言的和言语的,那么便会发现:歧义和双关与歧义和误解是属于言语的,而多义是属于语言的。既然多义是属于语言的,那么,一,多义不限于句子,也包括了词和短语及语素,语言中有多义语素、多义词、多义短语、多义句子。二、语言单位的意义,只能指语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尤庆学;[J];汉语学习;2001年04期
戴黎刚;[J];北方论丛;2004年03期
于晓日;[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刘兴林;;[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惠玲;[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戴黎刚;[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凯丽比努·阿布都热合曼;[D];新疆大学;2007年
宋彦云;[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李锡军;[D];黑龙江大学;2007年
赵颖;[D];黑龙江大学;2007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晏小花;[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钟玖英;[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胡世雄;[J];外语学刊;2003年01期
薛冰,李悦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06期
李国南;[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李连涛;[J];修辞学习;2004年06期
刘传珠;[J];中国翻译;2000年01期
孟琳,詹晶辉;[J];中国翻译;2001年05期
方传余;王蒙;;[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檀巧霞;[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明炜;[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廖巧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张少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蔡国妹;[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戴黎刚;[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朱湘燕;[D];暨南大学;2002年
呼叙利;[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张鲁昌;[D];暨南大学;2005年
叶仕燕;[D];暨南大学;2006年
刘文辉;[D];暨南大学;2006年
徐桂芝;[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侯召溪;[D];暨南大学;2007年
刘晓;[D];暨南大学;2007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于晓日;[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刘兴林;;[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章婷;[J];新余高专学报;2004年03期
何洪峰;[J];语言研究;2003年04期
杨亦鸣,徐以中;[J];语言研究;2004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达胡白乙拉;[D];内蒙古大学;2005年
赵章界;[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06年
宋志平;[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玲秀;[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于晓日;[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姚益龙;[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赵颖;[D];黑龙江大学;2007年
李锡军;[D];黑龙江大学;2007年
宋彦云;[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凯丽比努·阿布都热合曼;[D];新疆大学;2007年
程亮;[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吴文婧;[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李恬;[D];河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宋来全;杨忠;;[J];当代外语研究;2011年06期
张满胜;;[J];新东方英语(大学版);2011年08期
刘琼;;[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8期
戴敏;;[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王岩;;[J];中州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孟祥同;;[J];考试(高考英语版);2011年08期
刘国芳;;[J];琼州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赵学政;刘瑶;;[J];衡水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董俊山;;[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王崇芳;;[A];湖北省世界语协会11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陈莹;;[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熊学亮;;[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罗瑞球;;[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于水;;[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林正军;[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葛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陶丽;[D];苏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宋来全;[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赵学政;[D];江苏科技大学;2010年
徐珍;[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李震;[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李欣;[D];西南大学;2006年
尹小敏;[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赵丽娜;[D];吉林大学;2006年
杨玉娟;[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刘树念;[D];长春理工大学;2008年
曹耀萍;[D];长沙理工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双关与反语的区别_小宗师专辑:双关与反语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其作用和意义是不同的,但在阅读和写作中,往往有不少同学不能正确理解它们的表达效果,搞不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以致影响了对文意的理解,更不能在写作时正确地运用它们,从而影响了作文的质量。为此,特把这两种修辞的作用和使用方法揭示出来,加以区别,以便大家都能正确地运用于平时的阅读和写作之中。一、双关(一)双关的作用先看一个真实的生活事例:某液化气公司用卡车给居民送液化气,车身上标着“送气上门”四个大字。公司本想服务到家,方便百姓,但有些居民却不领情,他们对“送气上门”这几个字看不顺眼,总觉得心里别扭:你们“送气”,我们岂不是要“受气”?公司知道情况后马上改正,将“送气上门”改为“运气上门”。这里的“运气”就是“送气”,工作性质一点儿也没变,但“运气”在字面上却可理解为“幸运”、“吉利”,“运气上门”,于是居民则认为“运气来了”“要交好运了”。谁不喜欢“运气”上门呢?这么一改,竟让液化气公司赢得了不少口碑。这种利用语音语意的条件,使某些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双重意义的手法,在修辞上就叫做“双关”。双关词语在表面上是一重意思,骨子里却是另一重意思,实际上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双关有四种:谐音双关,意义双关,音、形双关,音、形、义双关。而最基本最常用的是谐音双关和意义双关。谐音双关谐音双关是利用词语声音相同或相近的条件构成的。如下面故事里的词语:一次宴会上,纪晓岚碰到了一心想羞辱他的王尚书和陈御史。陈御史见厅外有只狗,就用手指向时任兵部侍郎的纪晓岚,故意大声地对王尚书说道:“你看那只长尾巴的是狼(侍郎)是狗?”纪晓岚一听,就知道御史在骂他,显得很尴尬。于是他也假装糊涂道:“不错,是狗。”王尚书以为纪晓岚上套了,插嘴问道:“你何以知道它是狗?”“狼与狗的不同之处有二。”纪晓岚解释,“一是看它的尾巴而辨,下垂为狼,上竖(尚书)是狗!”此语一出,举座哄然大笑。王尚书被回击得面红耳赤。纪晓岚又继续说:“二是从它吃东西上来分辨,狼是非肉不食,可狗则是遇肉吃肉,遇屎(御史)吃屎!”这回则轮到陈御史尴尬了。故事中,括号里的词语“侍郎”、“尚书”、“御史”分别与前面的词语读音相同或相近,构成双关,表面上是说括号前面的词语,而实际上是指括号里的词语。诙谐幽默,令人叫绝。意义双关意义双关是让一些词语或一句话同时关涉到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事物,表面上说的是眼前的事物,而实际的意义则是比较隐蔽、曲折的,但实际意义才是主要的。如下面故事里的短语:从前,有个为富不仁的老财主,大字不识几个,却很爱充文化人。一天,老财主在田间小路上迈着方步,嘴里不停地哼着“子曰学而优则仕”之类的句子。一老农感到非常恶心,便扬鞭抽了正在犁地的牛一下,大声喝道:“看你那熊样,和瞎子一样,走哪儿去了!”老财主一听就知道这是在骂自己,于是站在地头上准备教训老农。老农看出了老财主的意图,但他仍若无其事地耕地。快到地头了,老农弯下腰来抓了一把土糊在了牛屁股上。这下老财主可就莫名其妙了,好奇地问道:“你干吗要把牛屁股用土糊住?”老农笑着说:“因为我知道这家伙快要放屁了。”老财主听后知道自己又挨了骂,可他仍然无可奈何,只得灰溜溜地走了。财主走后,老农的孙子好奇地问道:“爷爷,刚才您骂了咱家的牛,老财主却气跑了,您这不是在指牛骂人吗?”老农笑着说:“不,这叫指桑骂槐。”不错,故事中的“看你那熊样”、“和瞎子一样”、“走哪儿去了”是指桑骂槐,明着骂牛,实则骂老财主。“因为我知道这家伙要放屁了”,语意双关,表面上是说为了不让牛放屁,实则是指不让老财主说话。幽默含蓄,耐人寻味。在作文中,恰当地运用双关修辞手法,不仅能使语言明快幽默,饶有风趣,而且还可根据某种特殊语言环境的需要,使表达更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从而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运用双关应注意的问题1、双关是指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个是表面的意思,一个是暗含的意思,后者才是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2、谐音双关和意义双关都是一语关顾表里两层含意,其中蕴含着不直接说出来的含意是表意所在,既要含而不露,又要使人体会得到,寻味得出,不能产生误会或歧义。3、要注意双关内容的思想性,不要单纯地追求风趣和含蓄。此外,句中两重意思都必须要让读者能够根据生活经验或上下文的交代,自然体会到;否则,不仅起不到双关的作用,还会出现句意混乱的现象。二、反语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含有嘲弄、讽刺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反语。通俗地说,就是说反话。它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去表达本意。例如:钓鱼虽然乐趣多,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欢声笑语,但却遭到大人们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这样做会有危险。因此我们只得停止进行这类“犯罪活动”,关在小屋里,“努力”学习。例子中的“犯罪活动”是反语,实际是说在大人们的反对之下,“我们”只得被迫停止了钓鱼这项极其有意义、有乐趣的活动。(一)反语的作用1、正话反说,往往能增加语言的幽默感和讽刺性,起到特殊的表达效果。例如:“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反文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煞了。”(鲁迅《纪念刘和珍君》)文段中加点的词语正话反说,起到了特殊的表达效果,增强了语言的讽刺性。2、反语不只表达一种意思,而是一箭双雕。例如夏衍在《包身工》中,为更深刻地揭露老板对包身工的虐待,故意反意正说:“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这里的“慈祥”实际上是“凶恶”的意思,“佳肴”实际上是“猪食”。这里用反语更加辛辣地讽刺了资本家,使文章更富有战斗性。3、反语一般用来批判、揭露坏人坏事,在文章中可以取得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以增强文章的战斗力。例如:①“流氓欺乡下老,洋人打中国人,教育厅长冲小学生,都是善于克敌的豪杰。”(鲁迅《冲》)“克敌的豪杰”是对流氓、洋人、教育厅长表示强烈的讽刺与嘲弄,是褒义词贬用。②审问没有多久,秘密警察弗立德里赫很不小心地“碰”了我一下,我又在昏迷状态中被运了回来。(伏契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这里的“碰”了一下,其实是“打了一顿”。4、反语可以达到讽刺、幽默的效果,但讽刺与幽默又有对待敌人和对待同志的区别,因此反语有时也要注意区别使用,以达到揭露敌人和帮助同志的不同目的。请看下面的例子:“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却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的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鲁迅《藤野先生》)这里作者对清朝留学生的辫子做了细致的描写,实则表现游手好闲的留学生那种令人恶心的丑态,但作者却不说“实在丑陋极了”,而说“实在标志极了”,这自然增加了语言嘲讽的力量,辛辣有力,令人过目难忘。5、反语有时也能表达一种亲切、喜爱的思想感情,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例如:“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孙犁《荷花淀》)这里的“狠心贼”,并没有什么恶意,相反更能表现出几个女人对自己丈夫深沉的爱。(二)运用反语应注意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运用反语,要力求鲜明,切忌含混。1、反语可用于讽刺,但是讽刺并不是全由反语构成,也并不是所有的反语都有讽刺意味。讽刺反语大都用于对敌斗争,表示亲切、喜爱的反语大都用于人民内部,但是同志之间也可以使用讽刺反语。因此,运用反语时要分清敌友,感情色彩要鲜明。对敌人坚决打击,毫不留情;对同志和人民惩前毖后,治病救人。2、运用反语时必须让人明白这是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否则,对方按字面意思来理解,那就适得其反了。口语中,有表情、语气、语调来帮助,一般不会让人误解。书面语中,可以在上下文适当点明本意,或使用引号、着重号来暗示,以利于读者区别于正面论述。三、双关与反语的区别1、表达意思。二者都有表里两层意思,但是,反语的表里意思是相反的;双关的表里意思是相关的。2、表达意向。二者都是有意而有度地隐藏说话者的意向,都有语言本身意义和说话者意义,而且两种意义不一致。双关是说话者意义对语言表面意义的偏离,而反语则是说话者意义与语言表面意义相反。3、表达形式。双关的形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使词句同时表达双关的意思;另一种是利用词句的多义现象,使一个词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形成双关。而反语则只表达一种意思,不像双关那样,一箭双雕。4、使用方法上。反语多用在批判、揭露方面,而双关的使用范围则要广泛得多。从表达意思的效果上看,双关含蕴曲折,生动活泼,而反语则意义鲜明,揭露深刻。结语总的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双关和反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应用范围也将更加宽泛。单从表达效果上来看,双关修辞就有许多重要的意义:或适应形势的需要,发挥语言的战斗作用,或托物言志,寄寓文章深远的意境,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或增加文句的生动性;而依靠反语修辞,便能收到强调、警策或幽默、婉转、讽刺的表达效果。但是,对于这两种修辞的作用和意义,尚需我们继续留心观察、发现,认真体会、探究,希望能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提醒您本文地址:相关文章双关的认知语用解释与翻译(1)
双关的认知语用解释与翻译
(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言学研究所,重庆& 400031,
发表于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的07年第2期上,若引用,请尽量使用刊物上的原文。)
(Institute of Foreign Linguistics,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Chongqing,
摘要:双关是十分重要和巧妙的修辞格,许多幽默都来源于双关。而双关又是很难翻译甚至不可译的。本文从认知语用学角度剖析了双关的标记性质,针对双关翻译的种种难题,提出了7条“双关翻译要诀”,最后举例说明了双关的难译性和可译性。
关键词:双关;幽默;标记;域/心理空间;要诀
A Cognitive-Pragmatic Interpretation of
Pun and Pun-Translation Mode
HOU Guo-jin
Abstract: As a very important and
effective figurative device, pun contributes a lot to humour.
However it is also a great challenge (on the border of
untranslatability) to translators. This thesis begins with a
cognitive-pragmatic analysis of what is pun with its markedness,
followed by a discussion of miscellaneous pun-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and the solution, Pun-Translation Mode, supported by a
multitude of examples which mean to serve the points of pun
translatability as well as difficulty.
Key words:
domain/ mode
1. 双关概述
双关是一种十分重要和巧妙的修辞格,许多幽默都来源于它。莎士比亚就是制作双关的高手,据不完全统计,他的作品里有3,000多个双关。(李鑫华)可见,理解双关是理解幽默和文学作品不得逾越的关卡。
双关是最古老的修辞手法之一,在我国大抵起源于六朝民歌,如“子夜歌”的“高山种芙蓉”,其间“芙蓉”谐指“夫容”。(马国强1998)那么,双关是什么东西呢?范仲淹说“兼明二物者,谓之双关。”[2]有人说它是“言在此意在彼”。(索振羽)其实,双关通常是“言在此意在彼此”,即一语双关。Longman词典说它是词语游戏(play
on words)——音同义不同,如,Seven days without water make one
weak. (1 week)(七日无水虚一周。)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的定义类似,而且两本词典都说双关是词语的“妙用/幽默运用”(amusing/humorous
use)。Princeton Encyclopedia of Poetry and
Poetics和《辞海》都把双关当作修辞格。
双关分5类(文军 1991):a) 同音双关;b)
谐音双关;c) 同形异义双关;d) 一词多义双关;e)
歧解双关。我们还发现了f)
同音同义双关,如,甲:“老师问学生问题时,学生最常说的是什么?”乙:“不知道。”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解释,乙的话语可能是以自己的角色来说话,也可能是以学生的角色来回答,后者被认知语用学称为“回述/转述”(echo)。说话人说出同一句话语,是以说话者(speaker)、作者(author)、传递者(reporter)、代言者(spokesperson)还是传声筒(mouthpiece)的角色,意义或语效会有所不同。(Thomas
1991,转引自何兆熊等)
李鑫华()说“双关辞格是属于借代范畴的辞格”。试比较,借代是借A说B,双关则通常是借用同音或近音来说不同的意义,或者借同一个词来表达不同的意义,也算借A说B。也正因为如此,侯国金(2005b:103-4)把双关作为“隐喻小类”来处理。
双关的最大特点是利用歧义达到幽默的效果。人们交际有时是为了寻求幽默,因此才有种种辞格和间接表达式存在的必要。我们可以说支配语言交际的,除了合作原则、关联原则、隐喻原则、省力原则、礼貌原则,还有幽默原则。幽默原则包括Leech()所说的“反语原则、调侃原则”,Thomas(4)说的趣味性(interestingness)和“乐观原则”(Pollyanna
Principle,第166页),包括夸张(夸大、夸小)、低调陈述、委婉等。“幽默”(humour)一词来自拉丁语,Longman词典(第523页)说它是“幽默感、诙谐感”,“引起愉悦、大笑的东西”。这里和下文的“幽默”内涵更广,还包括Leech的上述小原则(精神)和Thomas的“乐观/趣味”。幽默能释放心理紧张,调节人际关系,确立个人优越感,还能防御心理伤害。难怪F.
科尔说“美国人情愿承认犯了叛国罪、谋杀罪、纵火罪、装了假牙、戴了假发,也不情愿承认自己缺乏幽默感”。(日《纽约每日新闻》)
正因为歧义能达到幽默的语效,交际者是不太注意“同”的,而且是在高度元语用意识(meta-pragmatic
awareness,参见侯国金2005a)的支配下创造和使用双关的。同样,也正是因为双关的歧义性,人们有时不分清或分不清歧义和双关。语言学和语用学界早就有人把歧义当作语用含糊(pragmatic
ambivalence/ambiguity,术语不尽相同),如Brown &
Levinson(])、沈家煊(1985)、石安石(1994)、Fredsted(1998)、Thomas()、俞东明(1997)、何自然()。我们姑且把双关当作交际者元语用意识支配下的利用同音、同词、同形以创造语言幽默的语言游戏。相比之下,种种歧义要么是a)
受元语用意识支配的含糊/模糊,要么是b) 元语用意识之外的含糊不清。a)
才与双关类似。如,某人故意对妻子表白:I love you as much as our
这是结构歧义句,既可以是“我爱你像我们的狗对你的爱”,又可以是“我爱你像我爱我们的狗一样”。再看b)
类,小说Jane Eyre里女主角Jane Eyre回答Rochester的会不会弹钢琴时说A
little。这是弱陈(understatement)或约略(approximation)的歧义,到底是真的“只会一点点”呢(后一种歧义)?还是谦虚(前一种歧义)?不知道她或作者说此话的元语用意识程度如何。
不管怎样,这两类歧义都与我们上文讨论的双关不同。而站在宏观语用学的角度,双关也罢,歧义也罢,都是“随意言谈”(loose
talk)(与“原意言谈/刻意言谈”(literal
talk)相对)。所有的隐喻大类和小类都可归入“随意言谈”下属的“寓意言谈”(metaphorical
talk)里面。(参照Sperber & Wilson
];何自然2000;侯国金2005a)
2. 双关理解的认知语用解释
双关,顾名思义是两个“关”,而“关”是何物?李鑫华()(引用Archibald
Hill)说每一关都“有自己的语境”,而且双关有三个要素:双重语境(double
context)、铰链(hinge,指双关词)、触机(trigger,即使用双关的动机和背景)。我们认为,双关的“关”其实就是“域”(domain)或“心理空间”(mental
space)。Fauconnier(1985)所说的“心理空间”是人们在交际时建立起来的域——是人们用各种成分(elements)、角色(roles)、策略(strategies)和关系(relations)等建构起来的域,不属于语言自身或语法或语言表达的隐含层次(hidden
levels)。若没有域即心理空间,也就没有语言。语言形式的作用其实是大脑里构建各种与语言形式没有指称关系的成分。“语言是在自己构建自己。语言构建心理空间、心理空间内部的关系以及心理空间内部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苏晓军2001:II)假如两个人从同样的语言数据构建的空间配列(space
configurations)相似的话,就有可能顺利地交际。(同上)概念整合理论(或复合空间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是心理空间理论的升华,能动态地解释传统理论不能解释的现象。概念整合就是指将来自不同认知域的框架结合起来的一系列认知活动。换言之,概念整合意味着两个输入心理空间(input
space)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现匹配起来,并有选择地把它们投射到第三个空间,即一个可以得到动态解释的复合空间(blended
mental space)。
顾名思义,双关就是一语双义。先说“一关/一义”。“一语”一般只能激活一个域,此乃无标记用法。言者和听者双方具有类似的认知能力、认知水平和认知结构,话语的言事行为(illocution)刺激听者的听觉神经;加上该话语在一定语境里的足够明示(ostension)而在听者大脑中产生足够的显映(manifest),听者就可以以(最大或最佳)关联为取向,从言者的话语里搜寻到无标记的意图(intention)或语力(force)。这是因为话语是有意向性(intentionality)的,每个话语都是言事(locution,即说话本身以及言及某人物和事件,如Snake!)、行事(illocution,即利用言语实现某目的,如警告/恫吓)和成事(perlocution,即某目的的实在的实现,如不敢前行)的“三位一体”。
同前所述,交际双方以同样的话语构建起各种成分、角色、策略、关系等的无标记空间配列从而顺利沟通。无标记的空间配列就是一般词语、话语的语力由于语境的牵引受到言者的元语用意识的调配,而言者的“一语”通过语音、形态或结构的无标记的“一义”来表达单义,这就是听者得到语言刺激,激活共享认知环境,寻找话语与一组认知假设的关联,通过非论证性推导(non-demonstrative
inference),从而攫取的一个(往往只有一个)交际意图(communicative
intention)的解读。
双关的情形就有所不同了,它是言者显性语言策划(planning)的产物,属标记性/有标性话语。言者创造或利用谐音或形似等手段,建立起两个心理空间,通过明示诱使听者同时激活两个心理空间的一切接点/结点,即各种关联的成分、角色、策略、关系等。当两个心理空间(整合的空间复合体)在听者大脑显映时,他就要竭力使自己的复合空间配列与言者的复合空间配列(大部分)重叠,然后判断自己构建起来的复合空间在结构的主次上是否以及多大程度上与言者的重合。如果大部分重合(一般不是绝对相等),那么听者领悟了言者的一语双关,而不是“一语一关”,或“一语三关”——此乃成功交际。
1)A: What’s the smartest
Ba: The snake – no one can pull its
b) The snake – no one can fool
c) The snake – no one can hurt its
可以看出,a)
破折号前的话是一语一关,那么后面的半截话是如何一语双关的呢?听者是如何得到言者意欲听者得到的双关的语效的呢?一方面,pull
leg已经沉淀为成语,其理据濒临丧失,意思是“愚弄某人”。作此解读时,例1)是一语一关。(分析从略)另一方面,pull
leg的字面义是“扯某人的后腿”,而有趣的是,蛇是无腿动物,汉语素来有“画蛇添足”的讽刺笑话。交际双方都知道以上两点,但是,言者(B)不甘心于不惊人的话语(无标记式),即b)
一语一关,含义是“蛇最聪明”,或者c)一语一关,以“蛇有腿”为前提/先设,虽然该先设并不存在——而是说出上句a)(有标记式)。
显然是不合格的应答——不仅不幽默,而且不关联。b) 虽关联但不幽默。a)
之所以关联和幽默,是因为它是b) 和c) 的融合。a) 建立了b)
的域,又建构了c) 的域,而且不是简单的b) +
c),而是暗合,即概念整合,从而成为a)
的复合空间。换句话说,a)>b)+ c)!
听者(A)的任务就是以关联为取向,投资以足够的“心力”(processing
effort),通过非论证性推导,破解出该话语的交际意图,使其语效(contextual
effect,即双关的语境效果)完全实现。那么,他从a)
推导出的不应该是等于,而应该是大于b) + c) 或c) +
b)。换言之,听者大脑里先建构和激活b) 还是c)
不大要紧,要紧的是两者缺一不可。
假如a)>b)+c),完全理解;
假如a)=b)+c),一知半解;
假如a)<b)+c),不甚理解。
3. 双关翻译要诀
侯国金(2005b)在介绍和发展标记理论和等效翻译理论的基础上,推出了“语用标记等效原则”。世上万物都存在无标记和有标记的对立。如果有数个有标记项,有的就是弱标记,有的则为强标记。标记性分别可用[U、Mˉ、M+、M++]来表示(分别为无标记、弱标记、中等标记、强标记)。相对于一语一关的表达式(无标记式),双关明显是有标记式,言者有标记式语效要实现(看§1)。既然如此,译文若以无标记式翻译双关,就是双关的标记价值不等效,这样一来,译文达不到原文的有标记式语效。须知,双关往往是所在话语的精髓,若不译出双关,该双关乃至整个话语都不值得翻译。
诚然,双关是很不容易翻译的,也难怪很多翻译家觉得它是最棘手头疼的议题。有的修辞图书只是浅浅地介绍双关,有语例而无译文。有的“笑话集”(很多是双关,如晓林2000;晓林、阳子2000)根本不提供翻译,只有零星注解。文学翻译者每每遇到双关往往只译意义,不译幽默。在很大程度上是双关的难译促成“不可译论”。众多悲观者(如Diot
1989)认为幽默和诗歌一样其翻译是令人绝望的工作。乐观者(如Nilsen
1989)认为幽默是完全可译的,甚至认为幽默的译文应该比原文更幽默。欧阳利锋(2000)浅探了“幽默的可译性”,提出遇到问题时一定要使用功能翻译(即功能等效)和归化策略。近得曹顺发(2004)这本小书,发现了不少“自寻烦恼”的双关译例。一些译法(如14、18、37页的译法值得叫好),还有些译法仍有改进的余地(参见例3)和例4))。下面先请看例2)。
2) King: …Hamlet, and my son…how is
it that the clouds still hang on you?
Hamlet: Not so, my lord, I am too much
i’ the sun. (Shakespeare, Hamlet)
译1:国王:我的侄儿哈姆雷特,我的孩子……为什么愁云依旧笼罩在你的身边?
哈姆雷特:不,陛下,我已经在太阳里晒得太久了。
(朱生豪译,转引自李鑫华:193;该书未批评也未改进该译法)
原文哈姆雷特利用son和sun音同义不同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愤慨。弑君的叔父(现在的国王)以造作的亲昵叫王子son,王子借他的话里的son和clouds的语音联想(sun
和clouds)创造了一个双关,以讽刺国王老是伪善肉麻地叫王子my
son。可见,这两个话轮的原文对话的美学价值就存在于所说的双关之中,是有标记式。再看译文。哈姆雷特的话与国王的话没有多大的关联,可算弱关联(“太阳、孩子、愁云”的弱/无关联),是弱/无标记式,意境、意向、意图消失殆尽。
译2:国王:……哈姆雷特,我的孩子……你为何愁云满面?
哈姆雷特:没有愁云,陛下,外面的阳光晒得我红光满面。
该译文既翻译了字面意义,又照顾到了喻义。“愁云、阳光/红光”是弱关联的,可是原文的双关牺牲了。这是弱标记式(或中等标记式)。
译3:国王:哈姆雷特,我的儿子,为何眉宇紧锁乌云密布?
哈姆雷特:是没雨,陛下,日子过得很红火。
该译文保留了原文的大部分字面意义(除了“是没雨”和“红火”以外),又很好地兼顾了son的双关(比较“儿子/日子”,以及故意曲解“眉宇”为“没雨”的双关)。原文角色之间的情感因素得到了保留:国王称王子“我的儿子”,王子称国王“陛下”(而不是“父王”)。此乃有标记式,与原文的标记价值相当。
由例2)以及下文的译例可以得出以下7条双关翻译要诀:
双关是原文的有标记式,即作者/言者刻意塑造的一语双义的语效,译者不得不竭力译出。
当两种语言和文化的相关因素出现巧合时,双关碰巧不难翻译,不得牺牲双关。(例略)
一般说来,双关因涉及两个完全不同的语言的音似形似(形态或结构近似)其翻译十分困难。翻译双关时与其保持原文的字面义即信息意图(informative
intention),还不如保持其双关语效(即交际意图),因此,必要时可丢卒保车地酌情牺牲字面义。(如例2)
若无法再现原文的双关,可创造一个另类双关,即使它与原文的双关和字面义有一定距离。(又如例7和例10)
在无法创造双关的情况下,可竭力创造一(两)个其他修辞格,以保持原文的修辞(标记)价值和美学价值。(如例2的译3)
由于双关有一定的模糊性(与歧义类似),翻译时可酌情模糊,达到与原文近似的语用含糊,而不可过分清楚明白。(如例2的译3)
在无法用任何手段再现原文的双关或修辞(标记价值)和美学价值的情况下,付诸注解。短则用旁注,长则用脚注。(例略)
4. 双关翻译拾零
下面我们举例说明几种类型的双关的翻译。上面提到曹顺发(2004),这里就他的三个译例作点点评。我们的意见绝不是最终意见,只表明我们运用以上“要诀”并愿意和敢于动脑筋。
3) Professor: You missed my class
yesterday, didn’t you?
Student: Not in the least, sir, not in
the least.([M++])
译1:教授:我昨天的课(你)没来上吧?
学生:是没去,先生,我是没去呀。([U])
译2:教授:我昨天的课(你)没去,是吗?
学生:是没趣,先生,一点儿也没。(曹译:37页;[M++])
首先,原文(强标记)的missed是双关,一关是“错过了”,另一关是“想念”。其次,译1只译出了一关,几乎等于没译,是无标记。曹译是下了工夫的,是强标记。不过,既然是双关,“没趣、没去”应该都能嵌入“一点儿也没”,而我们觉得“没去”不可以嵌入。因此我们(译3)试图改进之。最后,曹和我们的努力符合“要诀”的c)条。
译3:是没趣,老师,的确是没趣。([M++])
4) Tennis players don’t marry because
Love means Nothing to them.([M++])
译1:乒乓球运动员不结婚因为对于他们来说爱情没有什么意思。([U])
译2:同译1。(注释:原文的love有爱的意思,在体育界还有零的意思,为双关的修辞格,这里没法译于是我们采用注释法)([U]/[Mˉ])
译3:乒乓球运动员不结婚因为“爱 =
怜”。(曹译:63页;[M++])
译4:乒乓球运动员不结婚因为:Love =
0。(同上;[M++])
首先,原文是强标记式,请看译2的注释。译1只译出了一关,为无标记式。译2也是如此(无/弱标记),不过,该译(者)意识到了双关的损失于是采用注释法弥补(符合我们的“要诀”的g))。是的,在体育界,“零”常可用love表示。可是在日常生活中love的意思是“爱、爱情”。两个域联合起来,爱居然等于零,没有爱何必结婚呢?这就是原文的逻辑。第二,译3(强标记)符合“要诀”的c)和d),比较生硬、牵强:“爱”与“怜”是相通情愫,常组合成“怜爱、爱怜、疼怜、垂怜、怜香惜玉”等词语。另一方面,“怜、零”在某些方言区(如川方言区(如丰都)、湖北方言区(如大冶))同/谐音。第三,译4(强标记)采用部分零翻译,以读者理解英语的love的一般意义“爱、爱情”和体育行话(jargon)的特别意义“零(分)”为前提,实不足取。当然,该译可变通为“因为爱=e=0”。请注意表示爱的符号既像红桃又像零或字母O,而这在很多国家和文化都是如此。日中午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播出的“斯诺克大师赛”中,O’Sullivan的衣服上就印着Ie
SNOOKER,等于I LOVE
SNOOKER。第四,我们试译之为译5和译6(都是强标记),符合“要诀”的d)条——汉语的“球”当然可指网球,但作为(粗)俗语(vulgarism)它可以表达“零、没有、乌有”的意思。原文的修辞价值和标记价值算是拯救出来了吧。
译5:网球运动员不结婚因为他们的爱是个球。([M++])
译6:网球运动员不结婚(因为没有爱情),他们爱什么?爱个球!([M++])
5)A: What day is the strongest day of
B: Sunday, because all the other days
are weekdays.([M++])
译1:甲:一个星期里哪天最强大?
乙:星期天,因为其他6天都是工作日。(注解:英语weekday(s)是双关,week与weak(虚弱)同音)([U]/
译2:甲:一周里哪天最休闲?
乙:星期天,因为其余几天是弓(工)作日。(曹:29页)([M++])
第一,原文(强标记)为谐音拆字游戏,汉语也有类似游戏,可惜“戏法”不同,或者说落实到同一概念的词语上方法不同,于是造成了难译。第二,译1(无/弱标记)就是意识到其难译于是付诸注解法(符合“要诀”的g))。译2(强标记)为了避免“硬碰硬”采用同音字“弓、工”,遗憾的是没有达到译者自称的“相当的功效”(符合“要诀”的c)和d))。第三,打仗自有流血牺牲,但是我们不能牺牲将帅。翻译也有语义牺牲,但是我们不能牺牲语用目的和幽默功效。也许我们需要的是更大的进取精神即更大的变通。假如译3(强标记)可取,那么,换成“七一、五一、圣诞节”等都能说得通,关键在于后一句的解释。假如译4-5(强标记)可取,那么,此类更大变通则有更多的选择,条件是命题内容(propositional
content)要与上下文有关联。第四,不足的是,译3-5都没有双关之美,因此依照“要诀”的e)和f)灵活处理,以另类方式再生幽默。
译3:甲:一年里哪天最强大?
乙:八一建军节,因为有军队才能强大。([M++])
译4:甲:什么风是女人刮来的风?
乙:台风,因为英语里的各级台风都是以女子名字来命名的。[3]([M++])
译5:甲:什么风是女人刮来的风?
乙:阴风,否则就叫阳风了。([M++])
下文把双关分4类进行讨论:同音双关、同形双关、多义双关、歧解双关。因为篇幅限制,下文除非比较我们只提供一种可取译文,并且不进行标记程度的比较了。
--------------------------------------------------------------------------------
本文为教育部2005年度社科项目“语用标记价值论”(05JA740023)的一部分。十分感谢杨全红教授的宝贵意见以及魏薇、朱莉的校对。全篇的译文除特别说明外均为笔者根据第3节的“双关翻译要诀”试译,不妥之处请行家雅正。若与他人翻译相似,实属巧合。
《赋林衡鉴》序,转引自马国强(1998)。据马氏考证,更早说及双关的是方干在《金唐诗》650卷。
“台风”叫typhoon、storm或hurricane,风力至少74英里/小时(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另外,Longman Modern English
Dictionary说hurricane一般超过117-160公里/小时的风力),如Hurricane
Camille,Huricane Betsy。
该译曾得到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翻译理论家刘靖之教授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理论家谢天振教授的认可。(前者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作讲座,由后者主持。)
若译为“它只摇头不说话”,“摇头”是语用含糊(是“不知道”呢还是“等于零”?还是“不屑回答”?)“不说话”也如此。我的同事项成东教授建议译为“答案是无”。似乎都不如“反应为零”那么等效于原文。
译1-3选自马红军()。其他若干译法大同小异因此省略不议。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误解 英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