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假设包括会计基础 权责发生制制假设吗

以下试题来自:
多项选择题企业会计假设包括( )。A.会计主体假设B.持续经营假设C.会计分期假设D.货币计量假设E.权责发生制假设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A.3月1日至同年3月31日B.1月31日至次年1月31日C.7月1日至同年12月31日D.1月1日至同年3月31日E.4月1日至同年5月30日2A.企业的股东B.企业的管理层C.对企业进行财务审计的人员D.非企业的利益相关者E.政府部门3A.对可能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B.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发生相同的交易或事项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C.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相同的交易或事项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D.对售出商品可能发生的保修义务确认预计负债E.对有收不回风险的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4A.收付实现制B.权责发生制C.修正的收付实现制D.修正的权责发生制5A.企业B.集团C.个人D.企业内部的独立核算单位
热门相关试卷
最新相关试卷出自 MBA智库百科()
会计分期假设(Accounting Period )
  会计分期假设是将企业持续不断的活动人为地分割成,分期核算经济活动和报告经营成果。这是由于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集团和个人及时了解企业的和,需要企业定期提供作为的依据。会计期间通常是一年。称为。每一会计年度还具体划分为季度、月份。年度、季度和月份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会计分期假设奠定了、、等会计原则的理论基础。会计分期假设是的必要补充。
  会计分期假设是继续经营假设的一个必要的补充,二者不可分离。只有设定一个能够持续经营下去,才有必要和有可能进行会计分期。会计分期依赖于,持续经营需要进行会计分期。会计分期的目的是,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报,从而及时向各方面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的信息。
  明确会计分期基本前提对有着重要影响: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其他期间的差别,从而出现权责发生制和的区别,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的基准,进而出现了应收、应付、递延、预提、待摊等会计处理方法。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4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
本条目相关文档
& 3页& 2页& 3页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24685',
container: s,
size: '728,90',
display: 'inlay-fix'
评论(共0条)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会计分期假设"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查看: 6134|回复: 17
会计假设的重要性
传统财务即将面临转型或淘汰
2000万财务人未来何去何从
有此证,升职加薪不是梦
你距离最高证书只有一指的距离
港中大-上国会强强联手
全球23强,免联考
本帖最后由 大鹏 于
18:10 编辑
& && & 会计假设亦称会计的前提,是指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中,根据以往的会计的实践和理论,对会计领域中尚未肯定的事项所做出的合乎情理的假说或设想。
& &会计四大假设---------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
一、会计假设的重要性
& & 3个人去投宿,服务生说要 30元,每个人就各出了10元,凑成 30元,后来老板说今天特价,只要 25元,于是叫服务生把退的 5元拿去还给他们,服务生想自己 将2元暗藏起来, 于是就把剩下的 3元还给他们, 那3个人每人拿回1元,10-1=9(元),表示只出了9元投宿,9×3+2 =29 (元),那剩下的1元在哪里呢?
(上例出自以下链接)
分清会计主体,就知道剩下的1元哪里去了!
会计主体1是旅客,付了10,收回1元,住房费9元,对于旅客这个主体,账务是平的。
会计主体2是服务生,黑了旅客2元,是营业外收入。
会计主体3是老板,收费25元,是营业收入。
9×3+2 =29 (元),
这个等式把旅客,服务生两个主体混在一起来平账,当然出错,
如果把老板这个主体也加进来,27-2=25,账务就更加清楚明了。
因此,分清会计主体是十分重要的,可惜有时我们学了后面,忘了前面的知识。
-----------------------------------------------------------------------------------------------------
再举一例,证明会计假设的重要性。
未命名2.jpg (34.14 KB, 下载次数: 43)
11:37 上传
求:1元=1分
解:1元=100分
& && && && &=10分X10分
& && && && &=0.1元X0.1元
& && && &&&=0.01元
& && && & =1分
上图推导的结论是1元=1分
运用会计的货币计量假设,就知道问题出在那里了。
1元=100分,没错
100分=10分X10分,错了,应为100分=10X10分,
货币计量出错,导致了错误的结论。
二、会计假设,那一个都是重要的。
<p id="rate_55"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有收获&威望 + 5
" class="mtn mbn">
<p id="rate_701"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相当的有意思&威望 + 4
" class="mtn mbn">
还有两个假设呢?
权责发生制假设?。
会计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货币计量、会计期间。
权责发生制是处理原则。
个人看法,会计假设可能做为会计前提更为恰当。
很好,正想找例子说明
本帖最后由 wanglun0826 于
08:23 编辑
是啊,四个前提就是四个会计假设,权责发生制,按现在的说法是会计信息质量基本要求&&之一
哈哈!原来如此啊!“10X10分不等于10分X10分”
高人啊,高人。
楼住确实有误.
正如楼上汪老师指出的那样,会计只有四大假设,权责发生制并非假设.
这种才有意思:victory::victory:
楼主,强,谢谢讲解!
解释的很清楚
不错,有意思
很有意思,谢谢楼主~
伙计,你很有才,可以出书了,加上漫画,一定畅销
Powered by关于会计基本假设的表述中正确的有哪几个?_中华会计网校论坛
今日新帖:2610 在线学员:14473
7657主题帖
13963问答数
论坛等级: 论坛元老
学术级别: 资深会计师
回帖:78504
经验:268263
鲜花:<span id='flower63
金币:<span id='medal9613
下列关于会计基本假设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  A.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和权责发生制  B.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C.会计分期规定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  D.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  E.持续经营是会计分期的前提
最美女会计
税法QQ群:已满
楼主其他文章
7657主题帖
13963问答数
论坛等级: 论坛元老
学术级别: 资深会计师
回帖:78504
经验:268263
鲜花:<span id='flower63
金币:<span id='medal9613
多选【正确答案】 B, C, D, E  【税务师考试知识点】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本假设  【答案解析】  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权责发生制是会计基础,而非会计基本假设。
税法QQ群:已满
论坛等级: 黄金会员
学术级别: 会计员
回帖:1148
经验:2433
鲜花:<span id='flower
金币:<span id='medal168
那一天 闭目在经殿香雾绚旎中暮然听见你颂经的真言那一月 摇动所有转经筒却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 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论坛等级: 钻石会员
学术级别: 中级会计师
回帖:2963
经验:8389
鲜花:<span id='flower
金币:<span id='medal620
到底谁学着谁的坚强,谁望着谁的远方。
1271主题帖
14854问答数
论坛等级: 论坛元老
学术级别: 资深会计师
回帖:51238
经验:127669
鲜花:<span id='flower61
金币:<span id='medal985
靠山山要倒,靠人人会跑,靠自己最好!
3438问答数
论坛等级: 终极会员
学术级别: 高级会计师
回帖:9714
经验:21428
鲜花:<span id='flower4
金币:<span id='medal20
想要到达明天,现在就要启程。
8599问答数
论坛等级: 终极会员
学术级别: 资深会计师
回帖:15761
经验:35539
鲜花:<span id='flower63
金币:<span id='medal910
1700问答数
论坛等级: 论坛元老
学术级别: 高级会计师
回帖:31033
经验:96544
鲜花:<span id='flower40
金币:<span id='medal1440
用100分的努力!争取90分的高度!成就60分的梦想!☆☆恒心是成功的基石*努力是成功的阶梯☆☆
~~~~~~~~~~】
群号(身份验证:论坛昵称名)
正保培训项目
我的新动态会计的“四大基本假设”
我的图书馆
会计的“四大基本假设”
每个学习会计的人,在教课书《会计基础》的第一章,都会看到会计的“四大基本假设”,分别是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这些假设是会计理论和实务操作的前提条件。在4大假设之后的所有会计核算、会计分析的方法和程序,全部涉及到假设。可以说,没有这些假设,根本就不可能做出财务报表来。
&&&&会计人员在做账的时候,个人的假设不同,得出的结论都会有差异,这种差异有时会很大甚至相反。财务里的假设和判断有很多形式,如折旧、预提、分摊、递延、减值准备等等。如何使用这些方法往往决定了财务报告的质量,以及公司的命运。
&&&&我举一个例子,上市公司的名字我就不说了。某市有S和Y两家企业,S的CFO比较高明,他只是利用上市公司的业务,做熟所处的商业地段,从而提升大股东自己未上市的商业地产的价值。而上市公司的财报看起来很规矩,投资人很难抓到什么把柄。(过去2年为建设物流中心,资本支出大增,这里边可能有问题,但目前我们还找不到确凿的证据)大股东个人通过上市公司的影响力,不断杠杆放大自己的非上市的地产业务,据说目前已经圈地3000万平米;
&&&&而Y公司做的也是挂羊头卖狗肉的事,大股东也利用上市公司来扩张自己的地产帝国,目前圈地比S公司还要多。它早年还只是高位套现,会计手段激进,过去一二年大概因为自己的地产业失血严重,已经转为赤裸裸的直接挪用占用上市公司资源了,其造假的程度已经连傻瓜都能一眼看出。
&&&&可以说,S是充分利用了法律规则和会计假设;Y利用过度,已经演变成违法。所以,高明的会计只做一套账,光明正大的搞税收筹划和利益分配;低劣的会计搞几套账,违法违规,偷税漏税。有人说,请好律师贵,但请不好的律师会更贵。我认为每个行业都一样,包括会计行业。当然,CFO其实只是一个参谋,其幕后的决策者是老板。
&&&&重点讲一下“会计四大基本假设”,先从“会计主体”假设开始。
&&&&会计主体就是我们看到的财报上的那个公司名称(公司内部核算也是会计主体的一种,此处不表),这个会计主体的假设,意思就是财报上反映的所有数据和信息,仅限于公司自身的经济活动,它能与其他经济实体完全区别开来。
&&&&比如上市公司和它的大股东或高管所发生的交易,必须像和其它无关联方一样,完全独立的区分开来,公开公平公正的反映在会计账薄上。尽管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交易披露制度,看似对这个问题有严格的规定,但实际上因为大股东掌控公司,平常很难被小股东的制约,所以往往把上市公司当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造成关联交易披露制度不可能100%的执行,甚至连关联方这一定义,也都可以绕过去,因为会计准则同样有很多的前提假设,会计人员人为判断的空间很大。
&&&&小股东不要说在平常的生产经营中监督和约束大股东,绝大部分小股东根本连公司的门都没踏进去过,只能依赖独立董事和审计师之类的第三方力量,但是,独立董事和审计师是大股东拍板聘请的,那这又能在多大程度上为小股东的利益说话呢?
&&&&所以关联交易操纵,成了上市公司最常见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种报表粉饰手段。在上市和保壳、增发和套现、避税和与大股东自身进行利益输送时频繁出现。因为小股东的会计主体只是上市公司,而大股东内心中的会计主体可能包括了自己未上市的其它公司,就像前边提到的S和Y一样。
&&&&那些明显需要披露的关联交易我们不深入探讨,我举一个相对隐蔽的例子:
&&&&有媒体报道,部分酒鬼酒的经销商,大量采购酒鬼酒并折价30%亏本销售,表面上做“活雷锋”,实则是这些经销商在买酒之前曾大量买入的酒鬼酒的股票,其股票的投资收益远远超过卖酒的亏损。
&&&&其实的这个游戏,不要说经销商折价赔本卖酒,只要经销商的持股比例能达到15%,那么,哪怕是把1000块一瓶的酒全倒进马桶里,他们照样可以通过股票上涨来获利。因为他们买酒贡献的利润,市场会以30倍的PE来杠杆放大。
&&&&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计算:假设酒鬼酒的净利润率有30%,经销商合计买入15%的股票,那么当经销商采购1亿元的酒后,上市公司将增加30%即0.3亿的净利润,然后市场给予这个成长股30倍的PE,那么上市公司的市值将增加9亿元,经销商持有的15%的股权将增加1.35亿元,已经超过1亿元的买酒钱。
&&&&由于单个经销商的持股比例较小,对上市公司不构成重大影响,所以它在会计不属于关联方,无需单独进行披露和特别处理。但很明显,这是利用会计主体这一假设而进行的股价操纵。如果说酒鬼酒的问题还是媒体的一种猜测的话,那么前几年香港上市的体育股,上市前往渠道里塞了大量的存货,现在又大规模回购这些存货,就已经是事实了。而这些手段,在会计上它不能被认定为造假。
&&&&持续经营的意思,就是企业在可以预见的期限内,会一直经营下去,不至于破产清算。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也就几十年,中国的普通企业平均寿命还不到10年,很多小公司甚至存续期不到一年就关门了。近些年出现的科网企业,由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导致很多科网公司的人员不断分合重组,公司的持续经营已经变得很难预计。
&&&&但是,如果没有这个持续经营的假设,会计就没法做账了,比如一项资产,正常经营和破产清算时的计价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清算会计关注的是实际变现的金额,正常经营会计一般以历史成本来计账,因为除了现金及等价物外,你很难去给资产表上的每个项目确定一个实际变现价格。
&&&&那么会计在做折旧、预提、分摊、递延、减值准备时,就只能建立在自己个人的判断和预计之上,很明显这些判断和预见,不可能保证100%正确。
&&&&上市公司有一种常见的人为破坏持续经营假设的形式,就是私有化退市。目前A股市场除了少量吸收合并退市情况外,还没有出现过大股东全额收购股权从而私有化退市的案例,但港股市场上,每年都有多宗案例。
&&&&比如阿里巴巴(HK1688),这个公司07年以13.5港元,超过100倍的PE上市,当时市场关注是的它的高成长,所以开盘价高达30元,250倍的PE。5年过去了,尽管阿里巴巴的利润翻了一倍,公司经营也很健康,但股价却一路下滑到6块多钱,投资者损失惨重。如果我们坚持价值投资长期持有,甚至越跌越买,以为业绩增长最终会带动股价上升,那你就错了。为什么呢?因为大股东并不怕股价下跌,它甚至喜欢下跌,今年2月,在股价极度低迷的情况下,大股东提出全盘私有化并退市。
&&&&香港市场经常会玩这种游戏,市道好时高价IPO,市道差时低价私有化,上市公司对于大股东来说,私有化前后都是持续经营的,但对小股东而言就不是持续的了。所以,就算是报表数据良好,价格低廉,在持续经营假设不存在的时候,小股东也是没法将价值变现的。
&&&&A股尽管整体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但还没有私有化案例出现,这也证明了A股的估值其实仍然不够吸引力。未来A股在转融通及全面做空机制形成后,加上本身的容量不断扩大,是可能出现私有化案例的。
&&&&会计分期其实是持续经营假设的技术延伸,我们需要了解一个上市公司一段时间内的资产状况和经营成果,那么我们就必须人为的把企业的生产经营划分区间,比如划成一个月、一个季度、半年和一年。
&&&&A股把会计年度统一划分成1月1号到12月31号,但港股里有不少公司的会计年终日期为3月31号,还有少量选择其它月份的。我发现一些美国的上市公司,它们不但有很多以其它月份为年结点的,甚至有一些还不是在月末的最后一天。
&&&&上市公司的会计在结账的时候,为了赶在税务局限定的时间之前报税,以及为了按时披露报表,它们的收入和成本实际划分日期并不是月末的31号,而很可能提前一周以上划断结账时间。
&&&&那么,当我们人为的进行分期后,就必须相应的划分不同期间的收入、成本,从而得出利润。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的计量也同样会受到会计分期的影响,会计里有个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比如我们购买固定资产的支出,因为受益超过一年,我们会列入资产,但如果只是低值设备,我们往往直接列入当期的成本费用,不在资产上反映。比如同样是研发费用,金蝶会将部分研发投入计入资产,而用友则列入费用。金蝶、用友的做法都没有问题,但对比的时候容易让人误解,以为金蝶比用友更赚钱。
&&&&上市公司为了平滑业绩,可以人为的提前或延后收入,比如中国动向(HK3818)在上市前向渠道塞了大量的货,而现在又从渠道大幅回购,这种提前确认收入的方法很容易让人中招,但它又确实不算违法。
&&&&而成本的归集和分配方式,则更具技术性和隐蔽性。会计上个费用配比原则,意思是当期的收入要和当成的成本费用配比,但这个配比要怎样才算合适呢?企业的生产经营是连贯的,但会计却要求将完工与未完工的产品的成本费用划分开来,要求将本月的产品和次月的产品的成本及费用划分开来,这些划分的方式选择有很大的人为判定空间。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很多上市公司的第四季度和第一季度的报表,业绩波动特别厉害,上市公司做出这种行为的动机很多,操作手法上一般都与收入的确定和成本的分配有关。也就是说,正是因为有了会计分期的假设,才造成了上市公司的短期业绩调节。预测短期业绩的投资者,往往会因为报表与自己的预期不符而全盘否定上市公司的基本面。
&&&&会计里有个权责发生制原则,或者说是权责发生制假设,意思是会计必须以取得现金收入的权利和产生支付现金的责任来做为收入和成本费用确认的依据,这个权责发生制正是会计分期的衍生品,当然它也成为了调节利润的源泉。
&&&&很多企业把利润表做得很漂亮,到最后却出现成长性陷阱而发生财务危机甚至资金链断裂并导致破产,这种例子在股市上经常看到,一些买成长股的朋友最后亏得很惨。所以近年来,大家越来越关注现金流量表,尽管现金流也进行了会计分期,但因为它是以实际的收付记录来做为制表依据,所以我们可以利用现金流量表,来验证利润表的质量,看看公司的利润有没有转为真实的现金流入,以避免掉入成长的陷阱。
&&&&PS,从现金流看,此前我提过的几个价值股长期成长性还是有点问题,例如银江和他们的现金流就比较紧,不排除发债和增发。但银江所处行业的独特性,BT项目本就要垫资,这一点需要考虑进去。
&&&&当然,也有反过来做的,比如(SH11年第4季度亏损0.4亿,2012年一季度转为盈利4亿元,动态PE不足10倍,在百货股里一枝独秀。而过去几年,它的毛利率一直明显偏低,所得税占税前利润比例高达60%,我认为过去隐藏利润和现在释放利润的行为,和大股东的利益诉求有关,和公司解释的收入不增长但利润剧增是经营改善的那套理由毫无逻辑关联。
&&&&货币计量这个假设,意思是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用货币来进行准确计量。这个假设分成两层含义,一是假设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能用货币来准确度量,二是币值一直能维持稳定。
&&&&我们看第一层含义,我先问一个问题,同样是100亿的账面资产,为什么茅台一年可以有40亿的净资产收益,而武钢现在连1亿都赚不到,它正准备转行去养猪呢?我想,那是因为茅台有几百年的酿造工艺智慧,中国有上千年的白酒文化的沉淀(当然近代的历史对茅台的国酒地位影响很大),并且茅台还有特定的地理环境要求,别的地方和酒厂根本就无法复制出茅台来,这相当于茅台的资产里隐藏了一笔巨大的无形的资产。而武钢的产品就很容易被别人复制了,技术壁垒薄弱,它有的账面资产可能还要打个折呢。所以,这说明了货币并不能准确计量经济活动嘛。
&&&&同样的道理,我们看现在的科网企业,很多公司一分钱利润都还没产生,也没什么有形资产,就只有人,但市场却能给它们估值数亿甚至更高,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利润来源,根本就没有记载在财务账面上。因为创造价值的,并不是机器,也不是简单的材料组合,不是交换,而是员工的思想和智慧,而这种智慧是无形的,很难用货币去准确度量,我们对比富士康和苹果的利润,就能感受到这种智慧的差别。
&&&&所以,简单的去看一个股票PB的高低,是很难进行估值比较的。巴菲特早年追随他的恩师格雷厄姆捡烟蒂,关注点主要是PB,后来他和芒格一起,改为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优质的公司,其关注的焦点已经不在资产账面价值上,而在于这些资产背后隐藏的护城河。第二层含义,我统计了一下,过去20年,中国的货币平均每年贬值10%,有些年份通胀率超过20%,也有些年份是负数。所以,那些拥有很多早期的土地和房屋的企业,它的重估价值会比账面价值高很多。而在通胀高峰期囤积存货的企业,其实际变现价值则可能大幅缩水,比如有色金属股波动就特别大。
&&&在严重的通货膨胀环境下,企业可以采用通货膨胀会计,将资产调整成当前的重置价格,即不再坚持“货币计量”这一会计假设。
&&&&过去两年,那些以棉花、玉米等为原材料的企业,以及那些金属矿藏材料占据成本大头的企业,其业绩就经历了过山车。因为当材料价格变化很大时,会计如果保持原有的成本核算方法不变,其存货的成本计量就会对利润产生根本性的影响,而这个影响与本期的生产经营却没有关系。如果上市公司想操纵利润,这里边的空间将非常大。所以,“货币计量”假设的局限性很大。
&&&&结合前三日收评,已经完整的介绍了会计四项基本假设。那么既然会计建立在这么多的假设之上,我们研究财报进行投资还有意义吗?
&&&&市公司确实有很多财报粉饰的问题,但我们应该做一些质的区分,有些公司只是会计政策激进了些,或者保守了些,这种行为只要是在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就不能说是作假。而另一些公司为了预算和考评,进行了短期的业绩平滑,做一些暂时性的差异调节,这种行为确实不诚信,但长远看总量和大趋势没有变化,大的方面我们能基本确定。还有些公司作假是为了保壳,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它垃圾股的性质判断。当然,如果我们发现大股东有挪用甚至侵占上市公司资产,那肯定就得完全否决了,甚至还可以借机做空它。所以,看财报能帮助我们规避风险,也能发现机会。
&&&&怎么利用这些假设来帮我们判断公司的基本面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对公司的基本面和估值的判断,其实只需要一个模糊的正确,所以,如果我们能对会计有一些基本的理解,纵向观察企业多年,那么就可以确定出公司的发展趋势。同时,我们应该了解企业的竞争力和行业格局,多做一些同行业的横向对比,来判断企业所处的行业地位。通过这种纵横交叉,就能给公司的基本面一个正确的定位。
&&&&会计往往与会计人员的判断有关,一个客观的世界在每个人的眼中往往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同一个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知,不同的解释。而且人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解释往往还被情绪、压力、经验和背景文化所左右。同样当我们看到同一份财务报表的时候,也会有不同的解释。要规避作假,就需要不停地积累知识和经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找符合自己价值观的财务报表。
&&&&所以,要提高投资的确定性,我觉得还应该学习培养芒格所说的普世智慧,形成多学科的思维模型,学习包括会计在内的物理、数学、统计、经济学以及心理学等多种学科,养成栅格思维、交叉验证的习惯,多一些逆向思维,多从大股东的角度来思考,那样我们就能避开绝大部分财报地雷和投资风险了。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会计权责发生制原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