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对藏族饮食禁忌的饮食有什么影响呢?

藏族饮食 藏族的饮食习惯有什么特点
藏族饮食 藏族的饮食习惯有什么特点
大部分日食三餐,但在农忙或劳动强度较大时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习惯。绝大部分藏族以糌粑(汉语:炒面)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细粉。特别是在牧区,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粮食制品。食用糌粑时,要拌上浓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糌粑既便于储藏又便于携带,食用时也很方便。在藏族地区,随时可见身上带有羊皮糌粑口袋的人,饿了随时皆可食用。藏族过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为主,猪肉次之。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多将猪肉用来制成猪膘,便于保存。肉类的储存多用风干法。一般在入冬后宰杀的牛、羊肉一时食用不了,多切成条块,挂在通风之处,使其风干。冬季制作风干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冻附,能保持风干肉的新鲜色味。最常见的是从牛、羊奶中提炼的酥油,除饭菜都用酥油外,还大量用于制作酥油茶。酸奶、奶酪、奶疙瘩和奶渣等也是经常制作的奶制品,作为小吃或其他食品搭配食用。在藏族民间,无论男女老幼,都把酥油茶当作必须的饮料,此外也饮奶。酥油茶和奶茶都用茯茶熬制。茯茶含有维生素和茶碱,可以补充由于食蔬菜少而引起的维生素不足,帮助消化。藏族普遍喜欢饮用青稞制成的青稞酒。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尤甚。藏族的炊餐灶具自成一体。在藏族地区,家家都备有酥油茶筒、奶茶壶。大部分地区的藏族都以干牛粪为燃料,以铁三角架为灶。云南藏族茶具、酒具、餐具喜用铜制。牧区的藏族都要随身配带一把精制的藏刀,主要用来切割食物,还用于宰羊、剥皮、削帐房厥子等劳动,藏刀的制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典型食品:藏族的典型食品除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还有很多,例如:足玛米饭,藏族传统宴席食品,用足玛、大米、酥油等煮制而成。血肠,藏族传统菜肴,用牛(羊)血为主要原料制成。奶酪,藏族传统菜肴,用牛、羊奶发酵后制成。酥油茶是藏族群众每日不离的饮料。一般藏族群众早上定要喝上几杯酥油茶,才去劳动或工作。到藏族群众家中作客,一般都会得到酥油茶的款待。藏族喝酥油茶,还有一套规矩。一般是边喝边添,不一口喝完,但对客人的茶杯总要添满;假如你不想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了一半,再喝不下了,主人把杯里的茶添满,客人就摆着,告辞时再一饮而尽,这是藏族的饮食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分页:1/1页&&
相关阅读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长生不老药,这一说法,应该是从秦始皇这里开始的。毕竟秦始皇最后的十几年,可以
  卓别林和爱因斯坦似乎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物,但是他们处于同一时代,都是20
  汉景帝的皇后:汉景帝的第一任皇后是薄皇后。汉景帝刘启,于公元前188年3月4
  赵匡胤在陈桥黄袍加身,就这样他夺取了后周帝国的江山,他也从一个将领变成了皇帝
  你如果正考虑如何能买到世界上最好的黑巧克力的话,不如试试这种美味又高端洋气的
  电视剧《甄嬛传》里,甄嬛虽然得到了最后的胜利,可是也付出了很多,身边的人一个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国家军阀割据,四分五裂,皇帝失去了实际权力。兴平二年(公
  夕阳的余晖撒在杭州城的一座城门之上,一个穿着黄马褂的男人倚墙而坐,他衣着邋遢
  杨业生年不详,在公元986年去世,也有人说他原来的名字是重贵,而杨业是后来改
  徐世昌是中国近代史上较有影响力的人物,他曾经担任过中华民谷破大总统一职。不过
  荣禄,出生于1836年,卒于1903年,字仲华,是地地道道的满洲人,他的姓氏
  李渊从山西晋阳起兵。隋朝末年,各地频频爆发起义,当时李渊、李世民父子在山西太
  史上卢承庆简介中提到:卢承庆,表字为子馀,号为幽忧子,乃幽州范阳人士也。卢承
  &远交近攻&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中的秦策,范雎建议秦始皇说:&大王不如选择
  阿黛尔&雨果是法国著名大文豪维克多&雨果的女儿,关于她的故事,人们印象最深的
  癸酉之变简介或者称为天理教起事简介,指的是清朝时期嘉庆年间各地起义,以林清为
  冷青萍是古龙小说《大旗英雄传》中的一位痴情女子。冷青萍曾经是一位千金大小姐,
  在凌退思简介中,凌退思是金庸先生小说《连城诀》中的人物,此人是金庸先生刻画出
  一提起&电母&,我们总会在脑海里自发形成一名身披金色光芒的女子形象,因此电母
  刘邦项羽在共同反秦时结拜过,不过项羽只是刘邦结拜的众多兄弟中的一个,带有明显
  日,是一个十分不平常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的傍晚,满清的光
  蒙武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将领,他的父亲就是一位十分有名气的将军,而他的儿子就是非
  NO1.秦军实力非常强大  驻扎在巨鹿之地有两支秦军,一支是由王离率领的20
  清缅战争起因最早是因为缅甸贡榜王朝对中国云南等边境地区进行频频挑衅,当时乾隆
  纳西比战役是在哪一年这个问题,没有任何的争议。纳西比战役发生在公元1645年
  我国历史丰富多彩,笑点频现,这得益于我国民众的智慧尤其高超,因此也创造出来了
后周攻南唐之战的背景是五代十国的后期,当时已经到了五代中最后一个朝代后周,后周的
  公元1258年,蒙古西征大军占领巴格达,屠城十七日。两年后,大马士革陷落,大
崖山海战有着三个未解之谜,到现在还没有找出谜底。崖山海战未解之谜之一是南宋为何将
长平之战,是发生在公元前262年之间的战争,历时两年,此战之战秦国大获全胜,反之
  马嵬山兵变过程复杂多变,即便是现如今的影视文学作品中,依然可见其影子。  这
  郾城之战发生在1140年,这次战役发生在金军在顺昌城下打败而归之后,是金军在
  白起和伊阙之战有着一段不得不说的故事,如果没有伊阙之战,他或许可能就因此沉寂
  关于大禹的出生,相传鲧并不是大禹的父亲,而是大禹的母亲,鲧在治理黄河洪水失败
  红楼梦秋纹就是一个丫鬟,在书中的出场次数不多,戏份不重。但是就这么区区几次的
  嬴政,史称秦始皇,生母是赵姬,其生父不详,有传言称其父为吕不韦,但未得到证实
  明朝是我们中华历史上比较昌盛的年代,其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是一个传奇人物,未成为
& &《广志绎》是一本人文地理书籍,成书于明朝万历二十五年(
  西北大战回来,康熙就听到了老祖宗和苏麻拉姑去世的消息,伤痛万分。网络配图  
公元529年,一个身着龙袍,年逾花甲的老人在侍卫的簇拥下走进了宏伟庄严的寺庙。寺
俗话说,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女人,翻阅中国古代历史,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还珠格格》可能是很多人的童年,自从播出后就红遍了大江南北,捧红了一波明星。虽然
李元霸在最新的《隋唐演义》中由王宝强扮演引发争议,那真正的李元霸是什么形象?李元
  你如果正考虑如何能买到世界上最好的黑巧克力的话,不如试试这种美味又高端洋气的
  莫泊桑出生在法国一个贵族家庭,可此时贵族家庭已经没有了昔日的辉煌。从莫泊桑父
  清代著名的讽刺文学家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为安徽全椒县
  杨朱过于宋东,是古籍中记载的关于杨朱的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出自《韩非子》,其
  孟浩然,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
  贝多芬,是德国着名音乐家。  他的童年是不幸的,父亲以粗暴的态度逼迫他学习音
  南宋杨辉是杭州人,是南宋著名的数学家。关于杨辉的出生年月和生平阅历没有详细的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称少陵野老,被后人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作诗史,对
  拉瓦锡的一生是短暂的,但是拉瓦锡简介却向世人呈现了一个伟大科学家的一生。拉瓦
  东汉末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一路行军,走得非常辛苦。时值盛夏,太阳火辣辣地
  雨果是法国浪漫派的代表和人道主义的代表,他一生创作作品无数,为法国文学史做出
  众所周知,张衡制作的浑天仪,是一个演示星球运行轨迹的表演仪具。外形如同球形,
  纵观历史,中国的文学大家数不尽,方维仪就是其中之一,不仅如此,她还是一个著名
  石涛,原名叫做朱若极,是明朝皇室朱家的后代,明朝灭亡,年幼的朱若极被太监带出
  南宋时期虽然军事上不给力,但是在文化上还是有着比较高的成就,出了很多影响深远
  除夜就是中国传统的节日除夕,除夕是每年一家人团圆的日子,那天家里会做很多好吃
  刘鹗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小说家,他是出自一个官僚家庭之中,可是却并不喜欢应试之类
  刘鹗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小说家,他是出自一个官僚家庭之中,可是却并不喜欢应试之类
  裴旻是唐朝开元年间人,因为其剑术高超,所以被称为剑圣。在《独异志》中曾描述过
  禽滑厘,读作(琴古梨q&ngǔl&),他是战国时期有名的人物,据说是墨子的亲
  柳永出生于官宦之家,父亲原是前朝旧臣,后归顺于宋。少时柳永家境颇丰,是当地有
  李白,想必大家对这个人物都不陌生吧,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人也就是今天的浙江人。他是南宋中期文学家、诗人。
历史人物首字母索引:
人物朝代、地区索引:
热门明星索引:★藏族的饮食习俗_共10篇 - 公文大全
> 藏族的饮食习俗
藏族的饮食习俗
范文一:藏族的饮食藏族的饮食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农民一般以青棵、小麦为主粮,其次还有玉米和碗豆。日常最主要的食物是炒熟的青棵和碗豆粉做成的“糌粑”。藏族人爱喝酥油茶,吃糌粑时往往加上茶和酥油,奶渣,浓郁可口,营养丰富。蔬菜有萝卜、油菜、葱头、水芹菜等。沿拉萨河一带,有桃、杏、梨、枣、核桃、葡萄等。牧民则以牛、羊肉和奶类为主要食物。牧民们一般在初冬牲畜肥壮的季节大量宰杀牛羊,制成干肉,供一年的食用。奶制品有酥油、酸奶、奶渣,奶酪。都是极富营养的食品。由于牧民多食肉类,油腻较大,所以需要饮用浓茶。除了茶以外,还有普遍饮用青稞酒,用煮熟的青稞酿制而成。其酒精度数很低,类似米酒。色淡、味酸甜,清凉可口,略有后劲。藏族的主食,形似内地的炒面。糌粑的原料有青稞、豌豆、燕麦等。藏族无论下地劳动,上山放牧,出门旅行,都要随身携带糌杷。吃时碗里倒少许糌粑,加酥油茶调和后食用。糌杷携带方便,又是熟食,在地广人稀、燃料缺乏的牧区是一种物美价廉、方便实用的食品。[雅茶]雅茶是用茶树的粗枝大叶制成的茶,因产地在雅安地区,故称“雅茶”。明代称为“马茶”,清代以后祢为“边茶”。 藏族同胞以肉食为主,蔬菜、水果很少,食物所缺的维生素多由“雅茶”来补充。制作酥油茶必须用“雅茶”,因其味道浓厚,可以压住酥油、牛奶的膻味。[酥油茶]酥油茶的主要原料是酥油、牛奶,还可加核桃粉、花生仁、芝麻仁、鸡蛋和盐。将这些原料放入搅拌桶,再将茶水煮至呈红色后倒入,搅动片刻后一桶喷香的酥油茶就制成了。制成的酥油茶必须倒入一把大壶,并放在微火上保温。按藏家规矩,饮用酥油茶需用细瓷小碗,喝茶时手指不能浸入碗中,而且主人给你倒上的酥油茶最好喝尽,不能留一半在碗底,否则就是对热情的主人的不尊重。你不想再喝了,主人决不会勉强,只须将茶碗用手掌盖住就行了。[青稞酒]青稞酒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也是欢度节日和招待客人的上品。按照藏族习俗,客人来了,性格豪爽的主人要端起青稞酒壶,连斟三碗敬献客人。前两碗酒,客人按自己的酒量,可喝完也可剩一点,但不能一点也不喝,第三碗斟满后则要一饮而尽,以示尊重主人,然后宾主才开始畅饮,一醉方休。藏族同胞劝酒时,经常要唱酒歌,歌词丰富多彩,曲调优美动人,男女老少都会唱酒歌。[青稞饼]青稞饼是用青稞面调制烘烤而成,色泽金黄,香甜可口。[人参果饭]人参果饭被藏族同胞视为一种吉祥的食物,他们逢年过节首先就要进食这种食物。它的做法是:首先把人参果煮熟,然后把米饭舀进碗里,饭上面舀上煮熟的人参果,撒上白糖,最后淋上一点滚烫的酥油汁就成了。[血肠]血肠是藏族食谱中的上等食物,贵客临门,能以血肠待之,那是主人的荣耀。血肠是由肠衣、血汁、香料及牦牛肉(或猪肉)制作而成,营养丰富,美味可口。[酸菜面块]酸菜面块是一种特色很浓的藏族传统晚餐。其主要原料是酸菜,酸菜的制作方法很简单:把菜叶煮到快熟时,取出冷却,然后装入坛子或木桶里,密封好放在阴凉处,一星期左右就成了。制作面汤时首先加酸菜,其次加本地阴干的腊肉或新鲜牦牛肉,再加进土豆,面块和盐、葱等煮熟,香喷喷的酸菜面块便做出来了。到藏胞家做客,主人一般都会请你0乞酸菜面块。 [其它食品]奶酪、奶渣、奶皮、豆腐、土豆、腊肉等。糌粑的做法选好青棵、豌豆或燕麦淘净,晾干,炒熟,磨成面粉,磨得越细越好,称为糌粑面。吃糌粑时,根据各自的不同爱好,还可以在糌粑面上放些奶渣或白糖,然后用于的中指按逆时针方向反复揉拌均匀,再用手捏成团状,一般不用筷子、勺子,直接用手往口里送。除用茶水调制糌粑。还可冈青稞酒调糌粑,做出的“粑”甘甜醇香,别有风味。青稞酒的制作将青棵或小麦淘净煮熟,加曲发酵,数日成酒,其酒色微黄,酸中带甜,被称为“藏式啤酒”。酸奶制作方法将牛奶煮沸,倒入木桶,加少量的旧酸奶作发酵剂,温度在3O℃―40℃之间,制成的酸奶像嫩豆腐一样,并有一种芳香的气味,酸甜可口。酥油的制作方法先将鲜牛奶稍微加热,倒入1个1米多高的木桶里,桶里有个像活塞一样与木桶内壁尺寸相等的木杵,可以在桶内上下滑动。将鲜牛奶倒入木桶里,用力上下抽动木杵,连续抽打上千次后,牛奶就分离成奶油和奶汁,黄色或白色脂肪质自动漂到表面,然后将这些油脂捞出,揉成团状,放入清水中冷却,就成了块状酥油。酥油可以放人糌粑中调着吃,也可做点心和调制甜食。藏族的饮食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农民一般以青棵、小麦为主粮,其次还有玉米和碗豆。日常最主要的食物是炒熟的青棵和碗豆粉做成的“糌粑”。藏族人爱喝酥油茶,吃糌粑时往往加上茶和酥油,奶渣,浓郁可口,营养丰富。蔬菜有萝卜、油菜、葱头、水芹菜等。沿拉萨河一带,有桃、杏、梨、枣、核桃、葡萄等。牧民则以牛、羊肉和奶类为主要食物。牧民们一般在初冬牲畜肥壮的季节大量宰杀牛羊,制成干肉,供一年的食用。奶制品有酥油、酸奶、奶渣,奶酪。都是极富营养的食品。由于牧民多食肉类,油腻较大,所以需要饮用浓茶。除了茶以外,还有普遍饮用青稞酒,用煮熟的青稞酿制而成。其酒精度数很低,类似米酒。色淡、味酸甜,清凉可口,略有后劲。藏族的主食,形似内地的炒面。糌粑的原料有青稞、豌豆、燕麦等。藏族无论下地劳动,上山放牧,出门旅行,都要随身携带糌杷。吃时碗里倒少许糌粑,加酥油茶调和后食用。糌杷携带方便,又是熟食,在地广人稀、燃料缺乏的牧区是一种物美价廉、方便实用的食品。[雅茶]雅茶是用茶树的粗枝大叶制成的茶,因产地在雅安地区,故称“雅茶”。明代称为“马茶”,清代以后祢为“边茶”。 藏族同胞以肉食为主,蔬菜、水果很少,食物所缺的维生素多由“雅茶”来补充。制作酥油茶必须用“雅茶”,因其味道浓厚,可以压住酥油、牛奶的膻味。[酥油茶]酥油茶的主要原料是酥油、牛奶,还可加核桃粉、花生仁、芝麻仁、鸡蛋和盐。将这些原料放入搅拌桶,再将茶水煮至呈红色后倒入,搅动片刻后一桶喷香的酥油茶就制成了。制成的酥油茶必须倒入一把大壶,并放在微火上保温。按藏家规矩,饮用酥油茶需用细瓷小碗,喝茶时手指不能浸入碗中,而且主人给你倒上的酥油茶最好喝尽,不能留一半在碗底,否则就是对热情的主人的不尊重。你不想再喝了,主人决不会勉强,只须将茶碗用手掌盖住就行了。[青稞酒]青稞酒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也是欢度节日和招待客人的上品。按照藏族习俗,客人来了,性格豪爽的主人要端起青稞酒壶,连斟三碗敬献客人。前两碗酒,客人按自己的酒量,可喝完也可剩一点,但不能一点也不喝,第三碗斟满后则要一饮而尽,以示尊重主人,然后宾主才开始畅饮,一醉方休。藏族同胞劝酒时,经常要唱酒歌,歌词丰富多彩,曲调优美动人,男女老少都会唱酒歌。[青稞饼]青稞饼是用青稞面调制烘烤而成,色泽金黄,香甜可口。[人参果饭]人参果饭被藏族同胞视为一种吉祥的食物,他们逢年过节首先就要进食这种食物。它的做法是:首先把人参果煮熟,然后把米饭舀进碗里,饭上面舀上煮熟的人参果,撒上白糖,最后淋上一点滚烫的酥油汁就成了。[血肠]血肠是藏族食谱中的上等食物,贵客临门,能以血肠待之,那是主人的荣耀。血肠是由肠衣、血汁、香料及牦牛肉(或猪肉)制作而成,营养丰富,美味可口。[酸菜面块]酸菜面块是一种特色很浓的藏族传统晚餐。其主要原料是酸菜,酸菜的制作方法很简单:把菜叶煮到快熟时,取出冷却,然后装入坛子或木桶里,密封好放在阴凉处,一星期左右就成了。制作面汤时首先加酸菜,其次加本地阴干的腊肉或新鲜牦牛肉,再加进土豆,面块和盐、葱等煮熟,香喷喷的酸菜面块便做出来了。到藏胞家做客,主人一般都会请你0乞酸菜面块。 [其它食品]奶酪、奶渣、奶皮、豆腐、土豆、腊肉等。糌粑的做法选好青棵、豌豆或燕麦淘净,晾干,炒熟,磨成面粉,磨得越细越好,称为糌粑面。吃糌粑时,根据各自的不同爱好,还可以在糌粑面上放些奶渣或白糖,然后用于的中指按逆时针方向反复揉拌均匀,再用手捏成团状,一般不用筷子、勺子,直接用手往口里送。除用茶水调制糌粑。还可冈青稞酒调糌粑,做出的“粑”甘甜醇香,别有风味。青稞酒的制作将青棵或小麦淘净煮熟,加曲发酵,数日成酒,其酒色微黄,酸中带甜,被称为“藏式啤酒”。酸奶制作方法将牛奶煮沸,倒入木桶,加少量的旧酸奶作发酵剂,温度在3O℃―40℃之间,制成的酸奶像嫩豆腐一样,并有一种芳香的气味,酸甜可口。酥油的制作方法先将鲜牛奶稍微加热,倒入1个1米多高的木桶里,桶里有个像活塞一样与木桶内壁尺寸相等的木杵,可以在桶内上下滑动。将鲜牛奶倒入木桶里,用力上下抽动木杵,连续抽打上千次后,牛奶就分离成奶油和奶汁,黄色或白色脂肪质自动漂到表面,然后将这些油脂捞出,揉成团状,放入清水中冷却,就成了块状酥油。酥油可以放人糌粑中调着吃,也可做点心和调制甜食。
范文二:藏族的饮食藏族的饮食,牧区与农区稍有不同,但有共同的嗜好,都喜欢吃青棵面、酥油茶和牛肉、羊肉、奶制品。过去牧区粮食极少,肉食与奶制品又相当匾乏,裕粑也磨得粗糙,不吃蔬菜,并视蔬菜为野草,逐水而居,饮食无定顿,饥而食,竭而饮,旺季饱食饱饮,淡季节食。现在牧区生活已大有改善,看一个家庭富裕程度如何,主要是看储备粮的多少,而不是看肉和奶的储备量,因为这些东西都是富足的,不稀罕。牧民吃肉喜欢用白水煮,把带骨大块肉放锅里,肉煮至半熟时就可捞出来吃。吃时一手抓肉,一手握刀,把肉片下,剩下干净的骨头。多用胸岔肉和助条间的肉敬客。对尊贵的客人要奉敬~盘羊尾,尾捎上还要留有一塔象征吉祥的白羊毛。牛羊的头和小腿肉留作自家食用。肩呷骨处的肉是给牙齿不好的老人吃的,假如小伙子在女朋友家吃了这种肉,即表示女方已默许了他们的婚事。藏族代表性的食品:青棵面,藏语叫糟粑。是将青棵炒熟后磨成的细面,色白,味香浓,外出远行总要带上酥油和糟粑,格粑面可直接放入口中吃,称干惜粑。在家中吃精粑时,多将奶茶烧开后倒入碗中,加入酥油(一种土制的奶油)、奶渣,待化开后,加入格粑粉,迅速用右手4个手指将其搅拌均匀,团成一个个小团,边团边吃,边喝奶茶。古突,是藏族的年饭,在藏历腊月二十九日吃,本意是“腊九粥”。粥由9种东西熬成:麦粒、杏、羊毛、辣椒、瓷片、内向捻线团、外向捻线团、豌豆、木炭。每种物质都有一定意义。食得羊毛者,预示来年心肠软;食得辣椒者,嘴不饶人;食得木炭者,心黑,等等。现在吃这种年饭,已不再究其原意,只不过是以此相戏,合家逗乐罢了。有些地方改用牛羊肉、面团及一些作料做成带汤的食品。波突,即惜粑粥。做法是将牛(羊)骨放在石臼内砸碎,加盐、姜粉、野香草粉、白萝卜丝一起熬汤,钢开后放入惜粑粉,搅匀便熟。清香利口,最直做冬季晚餐,几碗下肚,全身流暖。扒擦磨古,原是僧人食品。做法是在碗中打两个鸡蛋,加水、盐、野香草粉,用它和面,做成小圆块,用水煮熟后捞出盛碗中,倒入熔化的酥油,撒进奶渣、糖、五香粉、辣椒油即可食用。巴拉饼,原是由四川巴塘地区传入西藏的一种大锅盔。是用鸡蛋、苏打、糖和面,烤制的大圆饼(直径30厘米,厚约10厘米),吃时切成三角块。香甜松脆,耐存放。
粑羌,是外出放牧时的零食小吃。用惜粑和酒曲制成,味甜而松软。哲羌。是用大米做成的干醒糟,松软不粘,味道甘酸。烤猪肉。林芝地区盛产一种个头小的瘦肉型藏猪,宰杀后带皮割成两指宽的长条,撒上盐及作料,挂在屋顶,地上燃火,肉便成意肉,吃时肉皮朝下放柴火堆上烤熟。进餐时,多与糟粑、酥油茶一起吃。风干牛肉,是藏族喜爱的生食牛肉。每年秋季制做,将鲜牛肉割成条,穿成串,撒上食盐、花椒粉、辣椒粉、姜粉,挂在阴凉通风处,风干后即成,味道麻脆酥甘,酸香满口,咀嚼时无渣塞牙。在西藏高寒地区,食品不易霉烂变质,去水又保鲜,故时至今日,吃风干牛肉之风仍极盛行。萨干察门,是一种奶制品,简称萨干。流行干藏东南察隅地区。当地盛产“拐树”,将树枝去皮,取15根盘放于挤奶桶中,倒入鲜奶,拐树枝的周围则逐渐结出一层厚厚的奶糕,则称为“萨于”,极鲜嫩,不可久放。将其取出与肉一起加上作料煮,则成萨干肉;锅内加酥油,热后放入萨干、少许糖或盐,即成萨干汤,有补血益气的功效;将萨干煮熟捞出,晾凉,加入辣椒、香菜、野葱、酸奶即成凉拌萨干。萨干也可与肉一起拌馅做包子。
布鲁(普鲁),是年节食品。用牛奶、面粉、鸡蛋、酥油调成糊状物,发酵后,像点豆腐一样往热油锅里倒,绕成一圈一圈的,炸好后又香又脆。酥油茶。是在熬好的茶水中加入少许酥油和盐,放酥油茶桶中搅打数次,水油交融后,倒入锅内加热(不能煮沸)便可饮用了。如果早晨喝足酥油茶,即使不吃午饭,也不会觉得饥渴。酥油茶是藏民时刻不可缺少的饮料。藏族的饮料除酥油菜外,还有其他种类的茶,例如用牛奶煮的奶茶;用牛奶、红茶、白糖熬的叫甜茶;什么辅料也不加的茶叫黑马茶。青棵酒也是一种必备的饮料,即青棵啤酒,度数低,酒色黄绿,其味甘酸,不易醉人,一但醉了,也不易醒酒。还有一种用青棵酿制的白酒,藏民叫“阿热”,度数很高,达65度,酒香浓烈,几乎家家会做。藏族的餐具是木碗和小刀,一般都随身携带。吃饭时讲究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藏族待客多以酥油茶、惜粑和肉食品。以酥油茶敬客,客人必须喝3碗,第一碗不能喝尽,否则是对主人不尊重,3碗之后,如果不想再喝,可将茶渣泼到地上,否则主人会一直劝客人喝下去。有些地方,客人若无告辞之意又不想喝了,主人斟满后,就放在那里,待告辞时一饮而尽。主人劝酒时,客人要用无名指在酒中蘸3下,向空中弹3次,祝福后才能饮下,第一碗必须喝完,再干3碗,若喝不完,主人要唱劝酒歌,歌声一落,客人要一饮而尽,逢上节庆日,都要喝得一醉方休。有的地方作客之人要自带干粮、餐具,主人只供给饮料。藏民喜欢过节,几乎每月都有节日活动。例如藏历正月初一吃卓索切玛(是一种供品,用麦穗、炒麦花、格粑、酥油等做成),表示吉祥。正月十五洪元宵;三月一十八是“杰朵”节,四月十五日是“萨嘎达瓦”节(传说是释加牟尼降生和淫梁的日子);五月过“瞻部林吉桑”节(又称烟祭节);七月是望果节(游田之意),乞求丰收;十二月二十九日是古突节等。在节日里定要改善饮食。藏族不吃马、驴等奇蹄类牲畜的肉,不吃五爪的鸡、鸭、鹅及狗、兔、獭。大部分地区的藏民不吃鱼和飞禽肉。凡偶蹄类的猪、牛、羊、鹿等动物的肉都吃。藏民有爱护鸟兽鱼虫的优良传统,除狼等少数危害牧业生产的野兽外,野生动物资源很少受到破坏。
范文三:藏族的习俗青稞酒 西藏 藏族 藏历 藏族人西藏是以藏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的民族自治区。藏民族有一些独特的风俗习惯,进藏游客应尊重。献哈达是藏民族最普遍也是最隆重的一种礼节。当好客的藏族主人向客人敬献哈达时,客人应躬腰接受;走进普通藏民的家,切记不可用脚踩门槛;要称呼人名时,一般在名字后面加“啦”字,以示对对方的敬重、亲切。主人如请就坐,可盘腿而坐,切勿伸直双腿,脚底向人。此外,不能随便用手去抚摸藏族人的头顶。三口一杯是藏民族在会客时最主要的一种礼节。三口一杯的程序大概为这样:客人先用右手无名指沾点酒,向空中、半空、地上弹三下,以示敬天、地和祖先(或者敬佛法僧三宝),然后小喝一口,主人会把杯子倒满,再喝一口,主人又会把杯子倒满,这样喝完三次,最后把杯子中的酒喝完。在西藏,马肉、驴肉和狗肉是从来不吃的。有些地方的藏民连鱼肉都不吃。因为藏族人认为狗和马是通人性的,是不能吃的;而驴被视为一种很不干净的东西,也不会食用。所以,在西藏千万不能提起吃驴肉、狗肉等事情。西藏主要的旅游景点是寺庙。目前,西藏对游客开放的很多寺庙都是藏传佛教寺庙,藏民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所以,在转经时一定要按顺时针方向行走,切不可逆时针方向行走。很多藏族老者在转经的时候,身后会跟着一些挂着红绸子的羊,这种羊被称做“放生羊”,不可对这些羊进行骚扰。同时,在寺庙佛殿之内,不可大声喧哗和随意触摸佛像,在没有允许的情况下,更不能在佛殿内录像、照相等。藏族人伸舌头是一种谦逊和尊重对方的行为,而不是对他人不敬。双手合十表示对客人的祝福。藏族是信奉喇嘛教的民族,以敬献哈达作为普遍而又尊贵的礼节。敬献动作因客人身分而异:
对尊者,长辈,要举双手过顶;对平辈,只要双手送到对方手上;对晚辈则系在他们颈上。献哈达都必须鞠躬,不得用手接送。客人来访主人要在门外迎接,对尊、长者要脱帽弯腰45度,见平辈稍微低下就可;敬献奶茶、酥油茶或青稞酒有敬三杯的习俗,客人不可拒绝,喝三杯之间还有许多细微的讲究;送客要让客人走在前,为客人牵马备鞍。主要禁忌有:不可触摸佛像、佛供、经书、钟鼓、活佛身躯和佛徒佩带的佛珠,因为都是圣物;男坐左边,女坐右边,不可混坐;家有病人或产妇,不得进入。在西藏旅游,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与禁忌很重要。藏族人的礼仪很多。献“哈达”是最为普通的礼节,无论婚丧节庆、拜会师长、瞻仰佛教,都要献“哈达”。见面称呼时,忌直呼其名,要加敬称,以示尊敬和亲切。如在拉萨,名字后要加“啦”字;在日喀则地区,男性名字前加“阿吉”或“阿觉”。
日常生活中见到长者、平辈都有不同礼节。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要脱帽,弯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于地面。见到平辈,头稍稍低下即可,帽子拿在胸前,这时鞠躬只表示一种礼貌。到藏民家做客主人必先敬客人青稞酒,客人应先用无名指蘸一点酒弹向天空,连续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而后轻呷一口,主人会及时添满,喝三次,第四次添满时需喝干一杯。否则主人会不高兴,认为客人不懂礼貌或瞧不起他。客人进屋坐定,主人必倒酥油茶敬客,客人需待主人双手捧至面前时,才能接过去喝,切不可自行端喝。落坐时,要盘腿端坐;接受礼品时,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敬茶、酒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藏族人禁吃驴肉、马肉和狗肉,有些地方也不吃鱼肉、飞禽等。由于宗教信仰关系,一般反对捕杀野生动物。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经筒、经轮不得逆转;藏族人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其头。藏族节日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遥远历史时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藏族的思想意念和审美意蕴造成了自己独特而琳琅满目的节日文化体系。由于佛教对藏族的深刻影响,因而导致藏族节日文化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藏族节日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包括了祭祀、农事、纪念、庆贺、社交游乐等诸多项目。若将藏族数量众多的节日分类,大致可划分为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两种,当然许多传统节日也有部分的宗教内容,我们在此只能择其主要的,而且在藏区具普遍意义的节日,略作介绍。1、藏历新年这是藏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从藏历12月初,人们便开始忙碌过年,家家户户培育青稞青苗,供于佛前双柜之上,以预祝来年粮食丰收。12月中旬,各家纷纷用酥油和面粉炸“卡赛”(果子)。接近年关,每家都要准备一个叫“竹素琪玛”的五谷斗,内装满酥油和拌的糌粑,炒青稞粒,人参果等食品,上插着青稞穗,并准备一个彩色酥油塑的羊头(“洛果”)。这一切都具有喜庆丰收,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人畜两旺的含意。除夕前两天,各家进行大扫除,摆上新卡垫,贴上新年画。12月29日,人们把灶房打扫干净,并在正中墙上用干面粉撒上“从吉祥徽”。傍晚,不论大小家庭都要做“帕吐”(面疙瘩),天黑时,全家依长幼次序就位坐定,开始聚吃“吐巴”。藏族称此为“古吐”,最早起源于民间驱鬼避邪的习俗,仪式颇为隆重,藏语“古”即“九”(表示二十九),“突”即“吐粑”的意思。在这个仪式过程中,必须做两种“帕吐”。其一是具有各种象征意义的面型,如太阳象征富有、威严和荣誉,经书贴象征聪慧、有学识,鼓象征不可靠、两面人等;其二,一些帕吐中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物也具寓意,如石于预示心肠硬;炭预示心黑,辣椒表示嘴如刀,羊毛说明心肠软。吃到这些东西的人,都要即席捞出和吐出,以助除夕之兴。但人们不难发现,藏族在这种朴实无华的古老仪式中,注人了道德的内容,使其成为一种道德教育的方式。除夕晚上,家家户户把房屋内外打扫干净,室内铺上新“卡垫”,在正屋佛龛前叠放各式“卡赛”(油炸果子)四、五层和各种水果、干果、酥油、砖茶、盐块等物,以表庆祝节日,大门外用石灰粉画上象征吉祥的八瑞相(万字符号)等,家庭主妇煮好“观颠”(放有红糖、碎奶渣、糌粑等的热青稞酒)待初一早上喝,藏历大年初一,全家人一早起来穿好衣服,点燃供灯祭祀神灵后,按辈序排位坐定,首先共饮新年第一杯酥油茶,接着后辈起来向长辈们敬“琪玛”和青稞酒,并献上哈达,祝吉祥如意,然后坐下,大家一起喝热青稞酒,吃麦片和酥油煮的人参果。家庭新年仪式完后,就往左邻右舍祝贺,各家男女青年手拿“竹素棋玛”,提上青稞酒壶,一进门就高喊“吉祥如意,幸福圆满,主妇富态,贵体安康,愿来年仍能福绥欢聚。”然后向全家人献“琪玛”敬青稞酒,主户同样向客人敬茶酒等款待。初一这一天,一般是家人团聚欢度新年,一般互不访问。从初二开始,亲朋好友相互拜年。城乡演唱藏戏,跳锅庄和弦子舞,牧区牧民通宵达旦尽情歌舞。节日期间,民间还有角力、投掷、拔河、跑马射箭等一系列娱乐活动。2、逛林卡藏族是一个十分热爱大自然的民族,他们根据高原气候、环境和生活条件,形成一种独特的民族习惯,即逛林卡。每年藏历五月一日到十五日,人们走出庭院,来到浓荫密布的林卡,塔起帐篷,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赐。15日这天,藏族称“藏林吉桑”,即“世界焚香日”,遍祭神灵。据说因为猴年五月,莲花生降伏了藏地一切妖魔而以志纪念;另据传说,赤松德赞建桑耶寺时,由于时运不佳而屡建不成。莲花生于是创立赆仪神香诵经节,广行焚香祭祀,因此所有逆缘逐渐消失,寺院圆满建成。后来为纪念此一习俗,遂在该月上弦月圆满的吉日(15日)举行盛大焚香祭祀活动。同时这天也是逛林卡的高潮,人们身著盛装,带上酥油茶、青稞酒和各种美味食品到林卡野宴。四川阿坝藏放羌族自治州,藏历五月初四,往往以家庭、家族或寨子为单位外出游玩,大家在野外撑起帐篷,熬起砖茶,备有酸奶等各种食品,唱歌跳舞以至尽兴,当地称此俗为“郎扎格甲”。3、雪顿节这是西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藏语中,“雪”是酸奶的意思,“顿” 是“宴”之意,从字面解释,“雪顿节”就是“吃酸奶的节日”。后来由于雪顿节活动内容逐渐演变为以藏戏会演为主,故又称其为“藏戏节”。17世纪以前,西藏的“雪顿”活动是一种纯宗教活动。那时按照佛教的法规戒律,夏季有好几十天禁止僧人出门,要行长净,更安居之事直到解制,在开禁的日子,僧人纷纷出寺下山,世俗百姓要准备酸奶进行施舍,这就是“雪顿”的来源。17世纪中叶,开始增加演出藏戏,并形成固定的“雪顿节”,但宗教和文娱活动的范围仍局限在寺庙内外,在拉萨主要以哲蚌寺为中心。18世纪初,罗布林卡建成并为达赖夏宫,于是雪顿节的活动开始移至罗布林卡,市民及周围民众被允许入园观戏,逐渐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节日仪式。旧时西藏,雪顿节的活动方式大致是这样的:藏历6月29日,各地藏剧团一早到布达拉宫向地方政府报到,并举行简单的仪式表演,然后到罗布林卡向达赖致意,晚上回哲蚌寺。6月30号,在哲蚌寺演出一天藏戏。7月1日,来自各地的剧团在罗布林卡进行联合演出。7月2日至5日,由江孜、昂仁、南木林、拉萨4个地方的剧团轮流各演一天广场戏。节日期间,噶厦政府机关放假,全体官员集中在罗布林卡陪达赖看戏,中午噶厦设宴招待全体官员,席间要吃酸奶。拉萨广大市民和郊区农民也穿上盛装,带上吃喝用品,前往罗布林卡
范文四:藏族的习俗藏族的习俗五十六民族,五十六个家。今天,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关于藏族的一些传统文化及习俗。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临近几省。早在唐代,李世民与西藏首领们交往深厚,在以前他们主要以通过婚姻来交往。以致到后面,西藏才归顺我国。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语自称“博巴”。博巴又按不同地域分为“兑巴”(阿里地区),“藏巴”(日喀则地区),“卫巴”(拉萨地区),“康巴”(四川西部地区),“安多娃”(青海、云南、川西地区)。十世纪到十六世纪,是藏族文化的兴盛时期,几百年间,藏族文化大放异彩。除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外,还有关于韵律、文学、哲理、史地、天文、历算、医药等专著问世。藏族人民热情开朗、豪爽奔放。他们以歌舞为伴,自由地生活。西藏人死后有四种葬法:圆寂的达赖喇嘛死后,把他的遗体修放在塔里这叫塔葬。其次,活佛和一些领主死后,即享受火葬。小孩死了,把他们扔进河里喂鱼,这叫水葬。当过坏人的人死了,把他们埋了,这叫土葬。西藏人认为把人埋进土里,是不可以转生的。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他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稠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酋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上哈达以示敬意。啊!西藏,一个神奇的地方!藏族,一个神奇的民族!你好像一朵冰山上的雪莲,盛开在雪域高原!
范文五:藏族的饮食文化藏族烹饪,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门独特的文化艺术。   藏族认为,吃饭虽是人生大事,但一味追求吃喝,不务正业,如同禽兽。有一首谚语说:“红蓝宝石价连城,美酒佳肴上宴席,如果得来无道义,视如流水和顽石。”这些,充分表现了藏族饮食方面的道德观。   藏族讲究饮食是为了尊重客人。凡是到过西藏的人,第一印象就是他们的热情好客。广阔的雪域高原,人烟稀少,方圆数十公里,也就几十户人家。村里一旦来了外人,家家户户竞相供给饮食。如果来人缺少盘缠,村民还会为他备足旅途中的食物。假如有人不敬过客,不供给食宿,就是败坏了村风,人人得以诛之。来客如果是某家亲友,全村人都会前来问讯,相邀家中,杀牛宰羊,做饭煮茶,轮番敬酒,唱歌跳舞,通宵达旦,必使客人酒足饭饱,心畅意乐。有的家庭主妇为了防止嘴馋的孩子,常把美味佳肴珍藏起来,以备客人到来之需。所以,村里的孩子们常盼来客。一旦客人进村,争相拉客进家,以沾点美馔余惠。下乡的路上,我们只要遇见藏族群众,他们总会主动地跟你打招呼,询问需不需要帮助。一次,我们坐车驶进门布村,来到藏族一退休妇女干部家里。她非常热情,赶紧敬献青稞酒和奶茶,还请吃糌粑、风干羊肉。你吃了喝了,她挺高兴的,真把我们当作贵客了。   藏族把吃的东西分为食物和饮料两大部分。食物分为:谷物、肉禽蛋油菜等,其中,肉类又分为陆地、水里、水陆两栖三项。藏医认为,陆地动物肉的性味轻、凉、粗,吃了可祛风痰之热;水里动物的肉细、沉、热,吃了益于肠胃,可疗风寒诸病;两栖动物的肉兼有上述两种性味。饮料分为水、奶、果汁、奶茶、酥油茶等。其中,水又分井水、河水、雨水、泉水和海湖之水、森林之水、冰雪消融之水、大河常流之水等。宣传部长索巴常讲,他只要有青稞酒喝,可以一月不吃饭,保证安康无事。   藏族居住区,开水沸点一般为80度左右,在没有高压锅的年代里,只得生食牛羊肉。他们特有的风俗习惯是“吃双不吃单”,意为只吃牛羊鹿等偶蹄动物,不吃驴骡马等单蹄牲畜。不过,如今在聂拉木县,藏族同胞也喜食在高压锅里煮熟了并放有调料的牛羊肉,油炸的鱼、肉、油条、麻花和各种炒菜;吃的面食已不是单纯的糌粑,而多为大米、馒头、水饺、面条、馄饨等,他们的饮食习惯早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藏族民间认为,饮食是一种学问,加工饮食是一门技艺。因此,他们对有饮食加工技艺的人非常尊敬,给予了相当高的社会地位。尤其在偏远的乡村,不论是婚嫁丧葬还是集体庆典、发生纠纷,都会请做菜做饭好的人加入决断。   离藏的前一天晚上,在拉萨市工作的我省同志特意请我们吃了一顿藏餐,吃的菜肴全是藏族一级厨师做的,别有风味。   (选自《烟台日报》,有改动)   【赏析】   中国饮食文化精彩纷呈,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特色和风格。本文重点介绍了藏族的饮食文化,让我们大开眼界。文章除了描述藏族的饮食特点,还揭示了藏族饮食的文化底蕴,如“藏族讲究饮食是为了尊重客人”,“藏族民间认为,饮食是一种学问,加工饮食是一门技艺”,这些都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藏族同胞热情、淳朴的美好心灵。
范文六:藏族饮食文化藏族饮食文化青稞:青稞又称稞大麦、元麦是藏族人民制作糌粑的主要原料,把青稞炒过后磨成面用酥油拌着吃。人们也将青稞与豌豆掺合制作糌粑。青稞做成的糌粑不但是藏族的传统食品,而且作为藏餐出现在拉萨的主要饭店,成为招待中外宾客的重要食品,在宗教节日中,藏族人民还要抛撒糌粑,以示祝福。牛羊肉:藏族人民主要以食牛、羊肉和奶制品为主。在牧区一般不食蔬菜,饮食单调,从单一的饮食结构来说,牧区乃至整个西藏都属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区。众所周知牛羊肉热量很高,这有助于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人们抵御寒冷。有趣的是藏族人民有食生肉的习惯,若到一些牧民或农区家中,你会看到挂到屋内或帐篷内的风干的牛羊肉,你若去这些人家作客,主人会拿出风干的牛羊肉叫你品尝,这种风味只有在高原才能品尝得到。饮料:各种饮料是构成藏族群众营养食品不可缺少的东西。藏族的饮料有酥油茶、甜茶、青稞酒等。酥油茶除与主食糌粑同时食用外,也当作每日食用的饮料。酥油茶与甜茶分别用酥油、牛奶或奶粉加茶叶、盐、白糖制成,酥油茶与甜茶都具有茶的功能。在西藏,用酥油茶待客,是藏民族古老的传统。无论你走进牧民的帐篷,还是农民的泥土小屋,或走亲访友,主人总会打好醇香的酥油茶请你品尝。藏胞出远门,亲友前来送别会献上一条洁白的哈达,敬上一碗酥油茶,祝远行者逢凶化吉,一路顺风。藏族的另一种饮料青稞酒是用青稞发酵后酿制而成的,在西藏男女老少都喝此酒,藏族人民在过节前都要酿造大量的青稞酒。从藏历四月到八月,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和非传统节日,宗教节日和非宗教节日,拉萨人都要提上甘甜醉人的青稞酒,到绿茵的草地上,三五成群,搭起各种色彩的帐篷,一边喝着青稞酒,一边尽情歌舞,显示出藏族酒文化的魅力。酥油。在西藏随时随地可以见到酥油。在拉萨的八角街,牧民拿着一块块、一包包的酥油,摆在地上,拿在手上,到处兜售;不论城乡,每个粮油店里,一定断不了酥油的供应;走进每个家庭,柜子里摆的东西可以缺这少那,但不会没有酥油。总之,酥油是每个藏族人时刻不可缺少的食品。酥油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牧民炼酥油是很有趣的。在牛奶分离器还没普遍使用的西藏牧区,人们提炼酥油仍然是用土办法。牧民妇女将奶汁稍为加温,然后倒入叫做肉外,便靠酥油了。酥油的吃法很多,主要是打酥油茶喝,也有放在糌粑里调和着吃;逢年过节,老乡们炸果子、酥油茶。酥油茶是藏族群众每日不离的钦料。一般藏族群众早上定要喝上几杯酥油茶,才去劳动或工作。到藏族群众家中作客,一般都会得到酥油茶的款待。酥油茶的制作方法,是将砖茶用水久熬成浓汁,把茶水倒入藏族喝酥油茶,还有一套规矩。一般是边喝边添,不一口喝完,但对客人的茶杯总要添满;假如你不想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了一半,再喝不下了,主人把杯里的茶添满,你就摆着,告辞时再一饮而尽,这样,才符合藏族人民的习惯和礼貌。糌粑。糌粑是藏族的一种主要食品。糌粑的制作方法是,将青稞(属大麦类,有白色、紫黑色二种)晒干炒熟,磨成细面便是待食的糌粑了。这与我国北方的炒面相似,但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西藏的糌粑却是先炒后磨,不除皮。 藏族吃糌粑,大都是先把少量酥油茶倒进碗里,加点糌粑面,用手不断搅匀,只到能捏成团为止,食时用手不断在碗里搅捏,成团叫也有一种吃法是烧稀的,里面放些肉、野菜之类,叫做糌粑比冬小麦营养丰富,又携带方便,出门只要怀揣木碗、腰束青稞酒。用青稞酿成的一种度数很低的酒,藏族群众男女老少都喜欢喝,是喜庆节日必备之钦料。青稞洒的制作简单,先将青稞洗净煮熟,待湿度稍降,便加上酒曲,用陶罐或木桶装好封闭,让其发酵。二、三天后,加入清水盖上盖子,隔一、二天,便成青稞酒。青稞酒色淡味酸甜,约15-20度,分头道、二道、三道酒。到藏族家作客,习惯请你喝酒是倒满杯,你先喝一口,添上;再喝一口,再添满;一直要渴三口,最后满杯喝干。以后,能喝的自由喝。奶品。西藏地区牛羊多,奶制品也多。最普遍的是酸奶子和奶渣两种。酸奶子又有两种,一种是奶酪,藏语叫奶渣是奶提炼酥油后剩下的物质,经烧煮,水份蒸发后,剩下是奶渣。奶渣可以做成奶饼、奶块。在煮牛奶过程中,还可揭起奶皮,藏语叫奶品是藏族的重要食品,家居或外出,人们都带着它。在零食品种不多的西藏,大人们常把奶渣给小孩当零食。风干肉 藏族喜欢吃风干牛羊肉,其他民族看着感到有点怕,也觉得不太卫生。其实,风干肉一般在冬天,往往是十一月底做。这时气温都在零度以下,把牛、羊肉割下来,挂在阴凉处,让其冰冻风干,即去水份,又保持鲜味。到了第二年三月以后拿下来烤食或生食,味道是鲜美的。藏族饮食文化青稞:青稞又称稞大麦、元麦是藏族人民制作糌粑的主要原料,把青稞炒过后磨成面用酥油拌着吃。人们也将青稞与豌豆掺合制作糌粑。青稞做成的糌粑不但是藏族的传统食品,而且作为藏餐出现在拉萨的主要饭店,成为招待中外宾客的重要食品,在宗教节日中,藏族人民还要抛撒糌粑,以示祝福。牛羊肉:藏族人民主要以食牛、羊肉和奶制品为主。在牧区一般不食蔬菜,饮食单调,从单一的饮食结构来说,牧区乃至整个西藏都属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区。众所周知牛羊肉热量很高,这有助于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人们抵御寒冷。有趣的是藏族人民有食生肉的习惯,若到一些牧民或农区家中,你会看到挂到屋内或帐篷内的风干的牛羊肉,你若去这些人家作客,主人会拿出风干的牛羊肉叫你品尝,这种风味只有在高原才能品尝得到。饮料:各种饮料是构成藏族群众营养食品不可缺少的东西。藏族的饮料有酥油茶、甜茶、青稞酒等。酥油茶除与主食糌粑同时食用外,也当作每日食用的饮料。酥油茶与甜茶分别用酥油、牛奶或奶粉加茶叶、盐、白糖制成,酥油茶与甜茶都具有茶的功能。在西藏,用酥油茶待客,是藏民族古老的传统。无论你走进牧民的帐篷,还是农民的泥土小屋,或走亲访友,主人总会打好醇香的酥油茶请你品尝。藏胞出远门,亲友前来送别会献上一条洁白的哈达,敬上一碗酥油茶,祝远行者逢凶化吉,一路顺风。藏族的另一种饮料青稞酒是用青稞发酵后酿制而成的,在西藏男女老少都喝此酒,藏族人民在过节前都要酿造大量的青稞酒。从藏历四月到八月,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和非传统节日,宗教节日和非宗教节日,拉萨人都要提上甘甜醉人的青稞酒,到绿茵的草地上,三五成群,搭起各种色彩的帐篷,一边喝着青稞酒,一边尽情歌舞,显示出藏族酒文化的魅力。酥油。在西藏随时随地可以见到酥油。在拉萨的八角街,牧民拿着一块块、一包包的酥油,摆在地上,拿在手上,到处兜售;不论城乡,每个粮油店里,一定断不了酥油的供应;走进每个家庭,柜子里摆的东西可以缺这少那,但不会没有酥油。总之,酥油是每个藏族人时刻不可缺少的食品。酥油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牧民炼酥油是很有趣的。在牛奶分离器还没普遍使用的西藏牧区,人们提炼酥油仍然是用土办法。牧民妇女将奶汁稍为加温,然后倒入叫做肉外,便靠酥油了。酥油的吃法很多,主要是打酥油茶喝,也有放在糌粑里调和着吃;逢年过节,老乡们炸果子、酥油茶。酥油茶是藏族群众每日不离的钦料。一般藏族群众早上定要喝上几杯酥油茶,才去劳动或工作。到藏族群众家中作客,一般都会得到酥油茶的款待。酥油茶的制作方法,是将砖茶用水久熬成浓汁,把茶水倒入藏族喝酥油茶,还有一套规矩。一般是边喝边添,不一口喝完,但对客人的茶杯总要添满;假如你不想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了一半,再喝不下了,主人把杯里的茶添满,你就摆着,告辞时再一饮而尽,这样,才符合藏族人民的习惯和礼貌。糌粑。糌粑是藏族的一种主要食品。糌粑的制作方法是,将青稞(属大麦类,有白色、紫黑色二种)晒干炒熟,磨成细面便是待食的糌粑了。这与我国北方的炒面相似,但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西藏的糌粑却是先炒后磨,不除皮。 藏族吃糌粑,大都是先把少量酥油茶倒进碗里,加点糌粑面,用手不断搅匀,只到能捏成团为止,食时用手不断在碗里搅捏,成团叫也有一种吃法是烧稀的,里面放些肉、野菜之类,叫做糌粑比冬小麦营养丰富,又携带方便,出门只要怀揣木碗、腰束青稞酒。用青稞酿成的一种度数很低的酒,藏族群众男女老少都喜欢喝,是喜庆节日必备之钦料。青稞洒的制作简单,先将青稞洗净煮熟,待湿度稍降,便加上酒曲,用陶罐或木桶装好封闭,让其发酵。二、三天后,加入清水盖上盖子,隔一、二天,便成青稞酒。青稞酒色淡味酸甜,约15-20度,分头道、二道、三道酒。到藏族家作客,习惯请你喝酒是倒满杯,你先喝一口,添上;再喝一口,再添满;一直要渴三口,最后满杯喝干。以后,能喝的自由喝。奶品。西藏地区牛羊多,奶制品也多。最普遍的是酸奶子和奶渣两种。酸奶子又有两种,一种是奶酪,藏语叫奶渣是奶提炼酥油后剩下的物质,经烧煮,水份蒸发后,剩下是奶渣。奶渣可以做成奶饼、奶块。在煮牛奶过程中,还可揭起奶皮,藏语叫奶品是藏族的重要食品,家居或外出,人们都带着它。在零食品种不多的西藏,大人们常把奶渣给小孩当零食。风干肉 藏族喜欢吃风干牛羊肉,其他民族看着感到有点怕,也觉得不太卫生。其实,风干肉一般在冬天,往往是十一月底做。这时气温都在零度以下,把牛、羊肉割下来,挂在阴凉处,让其冰冻风干,即去水份,又保持鲜味。到了第二年三月以后拿下来烤食或生食,味道是鲜美的。
范文七:藏族饮食习惯藏族饮食习惯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 但在农忙或劳动强度较大时有日食四餐、 五餐、 六餐的习惯。绝大部分藏族以糌粑(汉语:炒面)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 磨成细粉。特别是在牧区,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粮食制品。食用糌粑 时,要拌上浓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糌粑既便于储藏又 便于携带,食用时也很方便。在藏族地区,随时可见身上带有羊皮糌粑口 袋的人,饿了随时皆可食用。 藏族过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为主,猪肉次之。四川、云 南等地的藏族多将猪肉用来制成猪膘, 便于保存。 肉类的储存多用风干法。 一般在入冬后宰杀的牛、羊肉一时食用不了,多切成条块,挂在通风之处, 使其风干。冬季制作风干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冻 附,能保持风 干肉的新鲜色味。 最常见的是从牛、羊奶中提炼的酥油,除饭菜都用酥油外,还大量用 于制作酥油茶。酸奶、奶酪、奶疙瘩和奶渣等也是经常制作的奶制品,作 为小吃或其他食品搭配食用。 在藏族民间,无论男女老幼,都把酥油茶当作必须的饮料,此外也饮 奶。酥油茶和奶茶都用茯茶熬制。茯茶含有维生素和茶碱,可以补充由于 食蔬菜少而引起的维生素不足,帮助消化。藏族普遍喜欢饮用青稞制成的 青稞酒。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尤甚。 藏族的炊餐灶具自成一体。在藏族地区,家家都备有酥油茶筒、奶茶 壶。大部分地区的藏族都以干牛粪为燃料,以铁三角架为灶。云南藏族茶 具、酒具、餐具喜用铜制。牧区的藏族都要随身配带一把精制的藏刀,主 要用来切割食物,还用于宰羊、剥皮、削帐房厥子等劳动,藏刀的制作历 史悠久,工艺精湛。 典型食品:藏族的典型食品除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还有很多, 例如:足玛米饭,藏族传统宴席食品,用足玛、大米、酥油等煮制而成。 血肠,藏族传统菜肴,用牛(羊)血为主要原料制成。奶酪,藏族传统菜 肴,用牛、羊奶发酵后制成。 酥油茶是藏族群众每日不离的饮料。一般 藏族群众早上定要喝上几杯酥油茶,才去劳动或工作。到藏族群众家中作 客,一般都会得到酥油茶的款待。 藏族喝酥油茶,还有一套规矩。一般是边喝边添,不一口喝完,但对 客人的茶杯总要添满;假如你不想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了一半,再喝 不下了,主人把杯里的茶添满,客人就摆着,告辞时 再一饮而尽,这是藏 族的饮食习惯。
范文八:藏族人饮食习惯藏族人饮食习惯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喝酥油茶、青稞酒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糌粑是由青稞或豌豆炒熟后磨制而成的炒面,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用手捏成小团就可以吃了。酥油茶是把砖茶的茶叶倒入1米长的木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轴上下冲击,使其各种成分均匀融合而成。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天无酥油茶。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欢,食物多用肉食和奶制品,不少人爱吃风干的牛羊肉傣族的饮食习惯傣族人自古以来就居住在江河之畔,那里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全年无四季之分,只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宜于种植水稻和多种经济作物。以糯米为主食,山珍野味乃至一些小动物及鱼、虾、猪牛肉是他们的主要烹饪原料。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这种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几乎每天都吃。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吕有助于消化。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数不高,是自家酿制的,味香甜。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喝时只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嚼食槟榔,拌以烟草石灰,终日不断。 1从傣族的生活习惯我们可以看出,傣族人饮食习惯非常好,几乎什么食物都吃,除以糯米作为主食外,各种动物、昆虫、水产、植物均是他们的食用对象。但总结起来,傣族人的饮食主要包括四味:酸辣苦臭。 汉族的饮食习惯汉族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饭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汤圆、粽子、年糕等各种不同的食品;小麦则有馒头、面条、花卷、包子、饺子、馄饨、油条、春卷、炸糕、煎饼等吃法。汉族讲究并善于烹任,不同地区的汉族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汉族菜一般被分为的川、粤、闽、皖、鲁、湘、浙、苏等八大菜系 汉族的民居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华北、东北地区的民居大多是这种宽敞的庭院。
范文九:藏族饮食文化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公共选修课《亚洲饮食文化》结课博文题
目:张 杰(,物流管理)张 维(,物流管理)
施 (,物流管理)时间: 各民族、不同地区的人民都有不同的膳食特点,而藏族人民的膳食更具有其独特的民族特色。藏餐历史悠久,极具特色。制作藏餐的大部分原料是藏区自产的,花色品种丰富,味道各异。 其中,酥油、茶叶、糌粑、牛羊肉,被称为藏族饮食的“四宝” 。西藏高原按它的纬度位置,绝大部分属于亚热带的暖 风带,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着极其丰富的自 然资源。西藏与我国同纬度地区相比,海拔高、空气 稀薄、降水量少、日照充足、风速大。由于这独特的 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构成了西藏藏族人民独特的膳 食习惯,在广袤的西藏高原糌粑、酥油茶、甜茶、牛 是藏族人民的传统食品。羊肉等历来酥油是藏族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它是一种粗制的奶油,与内地黄油相似,是从牛能奶中提制的奶油制品,含脂肪约80-90%,还有不少维生素A,每两酥油约可供给热能400多卡、维生素A200国际单位。藏族人民对酥油的食用法主要是打成酥油茶,逢年过节也用其炸制食品等。
在西藏大小寺庙内长年不熄的灯也是用酥油来作为燃料的 。酥油的用途很多,在一千多年前吐蕃人民就用热酥油止血。藏医学也认为酥油可使精液增多,润泽气色,精力充沛,增加热量,使皮肤不至粗裂。用酥油茶待客,是藏民族的古老传统。无论走进牧民的帐逢,还是农民的泥土小屋,或者到好友家拜访,主人总是打好芳香热乎的酥油茶请客人品尝。藏胞出门远行,亲友是献上一条洁白上一碗又一碗酥行者逢凶化吉,逢年过节、族人民更离不开是用酥油制成的既好看,又香脆;寺的酥油花更别分体现出藏民族特点。在每年的十月二十五日,是藏族的“噶登阿曲”节(燃灯节),为祭奠黄教(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人们要燃放酥油灯,以示祭奠。前来送别总的哈达,敬油茶,祝远一路顺风。
结婚嫁娶藏酥油,特别各种点心,而青海塔尔具一格,充饮食文化的茶叶深受藏族人民的热爱,有“酷爱饮茶的民族”一说。鱼儿离不开水,藏族同胞离不开茶,就是藏民族与茶不可分离的渊源的真实写照,更表明了饮茶在藏族同胞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茶在西藏被加工成许多不同的品种,最常见的有酥油茶、甜茶和清茶。茶叶中的特殊地位。深受藏族人民的热爱,有“酷爱饮茶的民族”一说。鱼儿离不开水,藏族同胞离不开茶,就是藏民族与茶不可分离的渊源的真实写照,更表明了饮茶在藏族同胞生活茶在西藏被加工成许多不同的品种,最常见的有酥油茶、甜茶和清茶。酥油茶、清茶与主食糌粑同时食用外,也当作每日食用的饮料。酥油茶与甜茶分别用酥油、牛奶或奶粉加茶叶、盐、白糖制成,由此可见,酥油茶与甜茶都是具有茶功能的营养品,从营养学角度讲酥油可补充热能与维生素A,而甜茶还可补充蛋白质和其他一些营养素。制作很简单,将青稞ㄊ舸舐糌粑是藏族的一种重要食品, 类,有白色和紫黑色两种牍晒干炒熟,磨成细面,这便成了待食的糌粑了。糌粑的食用很简单,将糌粑放入碗中,再放少许酥油茶,用大拇指扣住碗沿,其余四指不停地转动,待酥油与糌粑拌匀便捏成小团而食。磨 糌 粑吃糌粑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糌粑,名宇听起来新鲜,实际上就是青棵炒面。它是青稞麦炒熟、磨细、不过筛的炒面,与我国北方的炒面有点相似,但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而西藏的糌粑却是先炒后磨,不除皮。 吃糌粑时,碗里放上一些酥油,冲人茶水,添上炒面,用手搅拌。拌时,先用中指将炒面向碗底轻捣,以免茶水溢出碗外;然后转动着碗,并用手指紧贴碗边把炒面压人茶水中;待炒面、茶水和酥油拌匀,能用手捏成团,就可以进食了。食时用手不断在碗里搅捏,揉合成团,用手往嘴里送。藏族群众吃饭般不用筷子、勺子,只用手抓。食肉? 肉有生吃、风干吃和煎、炒,烹煮几种吃法,西藏各地气候高寒,干肉可以经年不坏。? 现在啖吃生肉已逐渐减少,而吃风干牛羊肉仍然非常盛行。
? 干肉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整个保存起来,藏语叫“歇考”,意即整肉腔;一种是切成1尺长1寸宽左右的肉条,挂在雪风里吹干。 ? 西藏最著名的干肉产在羊卓雍湖边,称为“羊卓干素”,酥油清润,再蘸辣椒盐粉,吃一次准让你终生难忘? 注意:风干肉不可多食,其能量非常大,有些人在肛门上感觉强烈的灼热感,难受异常并影响行动。食肉禁忌? 在食肉方面,藏族禁忌较多。一般人只吃牛羊肉,而绝不吃马、驴、骡、狗肉,有的人连鸡肉、猪肉和鸡蛋也不食用。? 鱼、虾、蛇、鳝以及海鲜类食品,除部分城镇居民(大多为青年)少量食用外,广大农区和特区的群众一般不食。? 兔子肉部分地方可食,但孕妇不得食用,据说违禁食用生下的孩子会成豁嘴。? 即使是吃牛羊肉,也不能吃当天宰杀的鲜肉,必须要过一天才食。
? 对鸟类、山鸡藏族从不捕食,尤其如“拉恰贡姆”这样的雪山鸡藏族人视之为神鸟,忌讳捕猎。丰富。 藏族是一个勤劳、智慧、历史悠久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但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艺术,而且在饮食方面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藏餐。这“四宝”尽显西藏饮食的特点,有机会一定要到西藏当地品尝正宗的“四宝”美食!
范文十:甘南藏族的饮食甘南藏族的节日有春节、六月会,四月佛月节,五月 端午节和十月燃灯节。其中最热闹 的是春节和六月会。每到春节前,人们都赶制节日的新装。腊月十九这天,牧民要抖去帐篷 上的烟尘土,农业区的藏族人民要清扫房屋庭院,粉刷墙壁,张贴年画,人们把这天的大扫 除看作是“送瘟神”。腊月二十四日,家家泥抹锅灶,清洗灶具。接着准备酒肉、糕点、糖 果。除夕下午,在庭院四周和其他所有高低不一的墙头上,每间隔1尺左右放一块拳头大的 冰块,装点庭院。傍晚全家欢聚一堂,吃“除夕饭”,这顿饭吃的越多越好,它预示在新的 一年里,能过上更美满幸福的生活。除夕之夜,家家灯火辉煌,鞭炮声此起彼伏,歌声悠扬 ,人们往往是通宵不眠。凌晨2~3点钟,男女老少穿上新装,摆上美酒佳肴,儿孙们向老人 依次叩头拜年。喝罢年茶,老人们整装安坐,等待着前来拜年的人。怀揣“祝新春”酒瓶的 青年人和欢跳雀跃的孩子们,成群结队,走家串户地去给全村的邻居亲友拜年。每走进一家,大家就齐呼“新年好”,主人家也同时回应“新年好”。接着小辈们向长者叩拜,向长者敬酒,长者为晚辈们赠“长寿吉利,人畜两旺”的祝愿词,赐坐赏酒,表示感谢。到有老年人的家中拜年要尽量多坐一会儿,多与老人寒喧,使老年人高兴快乐。初一那天,人 们又要带上糖果和自做的点心之类的礼物到亲友家拜年。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要邀请左邻右舍、至亲好友喝年茶、吃年饭、饮酒唱歌。甘南藏族还喜欢把婚礼、姑娘成年礼,婴儿剃发礼、高龄老人的祝寿礼等安排在春节期间,所以从正月初一到十五,几乎天天都有“宴会”。村与村的射箭比赛也在这时举行,那热烈的射箭场面和隆重的庆贺宴会给春节增添了欢乐的气氛。初八那天,是赛牛节。牛的角上要裹上绫绸,尾上要扎上布花,牛背上还要绑上名贵褥子,用缨毛拴上美观的笼头。骑手们身着氆氇褐衫,或水獭皮镶边的皮袄,头戴狐皮 帽,脚穿高筒靴,胸前佩宝刀,手中握短鞭,袒露右臂,来参加初八的赛牛节。赛前,对参加比赛的骑手总是用大茶杯敬三盏暖酒以壮胆力。赛牛者每4人为一组,分若干组。指挥者两人,一人从起点发号,一人在终点定名次。当第1名、第2名、第3名分别跑到终点时,亲友们争先恐后献哈达、长红,敬美酒。哈达横挂在牛角上,长红横搭在牛背上,以表示优胜者的喜悦。有的地方,初八那天,进行赛马。赛马会相当盛大而又十分热闹。凡参加的骑手,事先到会址借屋,扎帐篷,安锅灶,备酒肉。每3―4匹马1组,分5组、6组不等。每组预赛的第1名再参加最后决赛。赛的时候,观众在跑道两旁围成两道长墙,骑手按组比赛;当头马跑到终点地时,庆贺者要为骑手挂红、搭彩绸、献哈达,亲友女眷把绣包挂在马的眉心及鬃上。正月十五日,是酥油花节。大约600多年前,酥油花首创于西藏拉萨。经过几百年的漫长岁月,在喇嘛、艺人的不断钻研、改进下,“酥油花”的艺术性不断发展,、提高。 人物的容貌神态和禽兽的飞姿走势无不栩栩如生;花瓣的纹理、树叶的脉络、山岭的摺叠更是维妙维肖。酥油花的内容也一年比一年丰富。除了取材于宗教故事的“目连救母”、“天女散花”、“智美更登”、“益超那姆”、“顿月顿珠”、“诺桑王子”等传统酥油花 外,又陆续创作了“唐僧取经”、“天仙配”、“白蛇传”、“嫦娥奔月”、“文成公主进藏”、“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题材的酥油花。尤其令人惊叹的是《文成公主进藏》主体油塑,以唐朝长安的宫殿和拉萨大昭寺为背景,200多个人物穿插其间,再现了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进藏的历史画面,歌颂了藏汉人民的甥舅情谊,反映了藏汉民族团结友好的共同愿望。
五月端午节,民俗谓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粽子节。这时正值号称国色天香的牡丹开放之际,家家在大海碗中,献上几枝牡丹,并酹酒说:“酒醉的牡丹,火烧的芍药。”认为这样可以延长花时。家家牡丹,蓬荜增辉。甘南藏区不产菖蒲,则以杨柳及花插门代之,吃菜包子,饮青稞酒。孩子们用水洗全身,以防“五毒”。四月十五日,是释迦牟尼诞生及圆寂的节日,这天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转经朝佛,并聚集在一起念六字真言。在这个月中都要朝佛念经,磕长头,禁止屠宰牲畜,积功德,并祈祷丰收。每年农历六月中旬,草原上羊肥奶浓的时候,都要举行一次传统的群众性的文艺体育盛会。它的名称不同,有的叫六月欢乐节,有的叫六月仙乐节,有的叫六月歌咏节,有的叫六月浪山节。盛会开始,人们穿上华美的服装,带上食品,到绿草如茵的草原上,或葱郁的树林里,扎下白帐篷,过上3~7天的欢乐节。节日期间,要举行对歌、射箭、赛马、 摔跤等文体活动,而以对歌最吸引人。在对歌会上,男女歌手引吭高歌,对答如流。对歌的内容广泛。对歌一般从下午开始,到半夜结束,有时甚至通宵达旦。优美感人的歌声,引来许多听众,把歌手围得水泄不通,直到对歌结束才尽兴而散。十月廿五日,是燃灯节。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圆寂日,在这天晚上甘南各地寺院和百姓家的屋顶上要点燃无数的酥油灯,以纪念宗喀巴。总之,甘南藏族传统的节日很多,地区性的节日更不计其数,内容繁杂,这里只能大体介绍主要节日的活动内容和时间。十、甘南藏族的生产习惯甘南农区的藏族背土、送粪、春耕、夏耘、秋获等,多由妇女操作。解放前生产 技术落后,生产工具较为原始。对水、旱、虫、雹等灾害无能为力,一般求之于宗教,-进行念经,煨桑活动。山地轮歇、作物倒茬等则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畜的适合当地情况的生产经验。在农业生产中一般都有自然形成的劳动组织形式,如“送粪组”、“耕种组” 、“修渠组”、“收割组”等。起初是临时帮工,后来演变成习惯性的劳动组织制度,一直延续到解放后合作化前。这种劳动组织建立在部落或亲戚关系的基础上。如“送粪组”3―10户不等,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均可参加,即:1,为一个家族;2.地亩或居住为邻居者,3.本人虽非此家族,而土地属一个祖先而分居者,4.属于一个大部落者。“耕种组”则是建立在一辈最亲的家族、亲戚的关系上,一般是一辈一编,随编随散。在耕作时不分劳力、耕畜、地亩多少,在哪家耕作便由哪家供饭,不还工、不计酬。农闲搞副业,割柴、运输、牲口互相借用。牧区许多劳动,皆由妇女承担,如挤奶、打酥油、捻毛线、擀毡,织褐子、挖厥麻以及打圈、看管牛羊群、家务劳作等。男子主要是白天放牧,晚上守护牲畜。迁移帐房、支应差役,也是男子的事情。甘南藏族的风俗习惯都具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征,但是在长期的各民族交往中,相互间也有一定的影响。勤劳俭朴、热情好客等美风良俗是主要的,但是在封建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影响下,也存在一些不利于人民身心健康的陈规陋习。解放以来,优良的风俗习惯和传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一些陋习已被逐步废除。现在甘南地区民族众多,各民族友好交往,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共同建设,共同进步. /gongwen/html/cangzudeyinshixi_69355.htm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理环境对饮食的影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