帧中继是一组分组交换技术协议,其技术对应得是osi的哪一层

篇一:协议讲解 1、 PPP协议: 俗语解释: LCP 链路控制协议; NCP网络控制协议 PPP:点对点协议 (PPP:Point to Point Protocol) 点对点协议(PPP)为在点对点连接上传输多协议数据包提供了一个标准方法。PPP 最初设计是为两个对等节点之间的 IP 流量传输提供一种封装协议。在 TCP-IP 协议集中它是一种用来同步调制连接的数据链路层协议(OSI 模式中的第二层),替代了原来非标准的第二层协议,即 SLIP。除了 IP 以外 PPP 还可以携带其它协议,包括 DECnet 和 Novell 的 Internet 网包交换(IPX)。 PPP 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封装:一种封装多协议数据报的方法。PPP 封装提供了不同网络层协议同时在同一链路传输的多路复用技术。PPP 封装精心设计,能保持对大多数常用硬件的兼容性。克服了SLIP不足之处的一种多用途、点到点协议,它提供的WAN数据链接封装服务类似于LAN所提供的封闭服务。所以,PPP不仅仅提供帧定界,而且提供协议标识和位级完整性检查服务。 链路控制协议:一种扩展链路控制协议,用于建立、配置、测试和管理数据链路连接。 网络控制协议:协商该链路上所传输的数据包格式与类型,建立、配置不同的网络层协议; 配置:使用链路控制协议的简单和自制机制。该机制也应用于其它控制协议,例如:网络控制协议(NCP)。 为了建立点对点链路通信,PPP 链路的每一端,必须首先发送 LCP 包以便设定和测试数据链路。在链路建立,LCP 所需的可选功能被选定之后,PPP 必须发送 NCP 包以便选择和设定一个或更多的网络层协议。一旦每个被选择的网络层协议都被设定好了,来自每个网络层协议的数据报就能在链路上发送了。 链路将保持通信设定不变,直到有 LCP 和 NCP 数据包关闭链路,或者是发生一些外部事件的时候(如,休止状态的定时器期满或者网络管理员干涉)。 应 用:假设同样是在Windows 98,并且已经创建好“拨号连接”。那么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来设置PPP协议:首先,打开“拨号连接”属性,同样选择“服务器类型”选项卡;然后,选择默认的“PPP:Internet,Windows NT Server,Windows 98”,在高级选项中可以设置该协议其它功能选项;最后,单击“确定”按钮即可。 ②即“公私合作”(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是指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方式。在这种机制下,对社会需要的特定公共服务,政府不再直接投资兴办公共项目,而是鼓励企业投资兴办(或企业与政府合资兴办)项目并提供公共服务,政府根据服务的数量与质量进行购买。PPP工作流程: 当用户拨号接入 ISP 时,路由器的调制解调器对拨号做出确认,并建立一条物理连接。 PC 机向路由器发送一系列的 LCP 分组(封装成多个 PPP 帧)。 这些分组及其响应选择一些 PPP 参数,和进行网络层配置,NCP 给新接入的 PC机分配一个临时的 IP 地址,使 PC 机成为因特网上的一个主机。 通信完毕时,NCP 释放网络层连接,收回原来分配出去的 IP 地址。接着,LCP 释放数据链路层连接。最后释放的是物理层的连接。 PPP和HDLC之间最主要的区别 PPP是面向字节的,HDLC是面向位的。 ③PPP在GPS应用领域代表着“精密单点定位(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精密单点定位是利用国际GPS服务机构IGS提供的或自己计算的GPS精密星历和精密钟差文件,以无电离层影响的载波相位和伪距组合观测值为观测资料,对测站的位置、接收机钟差、对流层天顶延迟以及组合后的相位模糊度等参数进行估计。用户通过一台含双频双码GPS接收机就可以实现在数千平方公里乃至全球范围内的高精度定位。它的特点在于各站的解算相互独立,计算量远远小于一般的相对定位。
PPP的特点: PPP协议是一种点――点串行通信协议。PPP具有处理错误检测、支持多个协议、允许在连接时刻协商IP地址、允许身份认证等功能,还有其他我。PPP提供了3类功能:成帧;链路控制协议LCP;网络控制协议NCP。 a.主要观测值为载波相位 b.采用精密的卫星轨道和钟数据 c.采用复杂的模型 PPP定位精度:亚分米级。 PPP用途:全球高精度测量,卫星定轨。 PPP应用范围: PPP是一种多协议成帧机制,它适合于调制解调器、HDLC位序列线路、SONET和其它的物理层上使用。它支持错误检测、选项协商、头部压缩以及使用HDLC类型帧格式(可选)的可靠传输。 PPP提供了三类功能: 1 成帧:他可以毫无歧义的分割出一帧的起始和结束。 2 链路控制:有一个称为LCP的链路控制协议,支持同步和异步线路,也支持面向字节的和面向位的编码方式,可用于启动路线、测试线路、协商参数、以及关闭线路。3 网络控制:具有协商网络层选项的方法,并且协商方法与使用的网络层协议独立。 PPP的两种认证方式 一种是PAP,一种是CHAP。相对来说PAP的认证方式安全性没有CHAP高。PAP在传输password是明文的,而CHAP在传输过程中不传输密码,取代密码的是hash(哈希值)。PAP认证是通过两次握手实现的,而CHAP则是通过3次握手实现的。PAP认证是被叫提出连接请求,主叫响应。而CHAP则是主叫发出请求,被叫回复一个数据包,这个包里面有主叫发送的随机的哈希值,主叫在数据库中确认无误后发送一个连接成功的数据包连接
2、帧中继协议: 帧中继(Frame Relay)是一种网络与数据终端设备(DTE)接口标准。由于光纤网比早期的电话网误码率低得多,因此,可以减少X.25的某些差错控制过程,从而可以减少结点的处理时间,提高网络的吞吐量。帧中继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帧中继提供的是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的协议规范,任何高层协议都独立于帧中继协议,因此,大大地简化了帧中继的实现。目前帧中继的主要应用之一是局域网互联,特别是在局域网通过广域网进行互联时,使用帧中继更能体现它的低网络时延、低设备费用、高带宽利用率等优点。 特点 帧中继的主要特点是:使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因此误码率极低,能实现近似无差错传输,减少了进行差错校验的开销,提高了网络的吞吐量;帧中继是一种宽带分组交换,使用复用技术时,其传输速率可高达44.6Mbps。但是,帧中继不适合于传输诸如话音、电视等实时信息,它仅限于传输数据。 帧中继 Frame Relay 帧中继是一种用于连接计算机系统的面向分组的通信方法。它主要用在公共或专用网上的局域网互联以及广域网连接。大多数公共电信局都提供帧中继服务,把它作为建立高性能的虚拟广域连接的一种途径。帧中继是进入带宽范围从56Kbps到1.544Mbps的广域分组交换网的用户接口。帧中继是从综合业务数字网中发展起来的,并在1984年推荐为国际电话电报咨询委员会(CCITT)的一项标准,另外,由美国国家标准协会授权的美国TIS标准委员会也对帧中继做了一些初步工作。
链接方法 大多数主要的电信公司象AT&T,MCI,US Sprint,和地方贝尔运营公司都提供了帧中继服务。与帧中继网相连,需要一个路由器和一条从用户场地到交换局帧中继入口的线路。这种线路一般是象T1那样的租用数字线路,但取决于通信量而定。两种可能的广域连接方法,如下面所述:□专用网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每个场点将需要三条专用(租用)线路和相联的路由器,以便与其它每一个场点相连,这样总共需要6条专线和12个路由器。 □帧中继方法 在这种公共网方法中,每个场点仅需要一条专用(租用)线路和相联的路由器直至帧中继网。这时,在其它网间的交换是在帧中继网内处理的。来自多个用户的分组被多路复用到一条连到帧中继网上的线路,通过帧中继网它们被送到一个或多个目的站。 永久虚电路(PVC)是通过帧中继网连接两个端节点的预先确定的通路。帧中继服务的提供者根据客户的要求,在两个指定的节点间分配PVC。这些信道保持连续不间断地运行,并且保证提供一种客户洽商好了的指定级别的服务。交换式虚电路在1993年后期被加到帧中继标准:这样,帧中继就成为了真正的“快速分组”交换网。
3、异步传输模式 ATM是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ATM)异步传输模式的缩写 ATM是一项数据传输技术,是实现的业务的核心技术之一。ATM是以信元为基础的一种分组交换和复用技术,它是一种为了多种业务设计的通用的面向连接的传输模式。它适用于局域网和广域网,它具有高速数据传输率和支持许多种类型如声音、数据、传真、实时视频、CD质量音频和图像的通信。 ATM是在LAN或WAN上传送声音、视频图像和数据的宽带技术。它是一项信元中继技术,数据分组大小固定。你可将信元想像成一种运输设备,能够把数据块从一个设备经过ATM交换设备传送到另一个设备。所有信元具有同样的大小,不像帧中继及局域网系统数据分组大小不定。使用相同大小的信元可以提供一种方法,预计和保证应用所需要的带宽。如同轿车在繁忙交叉路口必须等待长卡车转弯一样,可变长度的数据分组容易在交换设备处引起通信延迟。 ATM采用面向连接的传输方式,将数据分割成固定长度的信元,通过虚连接进行交换。ATM集交换、复用、传输为一体,在复用上采用的是异步时分复用方式,通过信息的首部或标头来区分不同信道。 ATM真正具有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双重性: ATM面向连接,它需要在通信双方向建立连接,通信结束后再由信令拆除连接。但它摈弃了电路交换中采用的同步时分复用,改用异步时分复用,收发双方的时钟可以不同,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带宽。 ATM的传送单元是固定长度53byte的CELL(信元),其中5B为信元头,用来承载该信元的控制信息;48B为信元体,用来承载用户要分发的信息。信头部分包含了选择路由用的(虚通道标识符)/(虚通路标示符)信息,因而它具有分组交换的特点。它是一种高速分组交换,在协议上它将OSI第二层的纠错、流控功能转移到智能终端上完成,降低了网络时延,提高了交换速度。 交换设备是ATM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用作组织内的Hub,快速将数据分组从一个节点传送到另一个节点;或者用作广域通信设备,在远程LAN之间快速传送ATM信元。以太网、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令牌环网等传统LAN采用共享介质,任一时刻只有一个节点能够进行传送,而ATM提供任意节点间的连接,节点能够同时进行传送。来自不同节点的信息经多路复用成为一条信元流。在该系统中,ATM交换器可以由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所拥有或者是组织内部网的一部分。 由于ATM网络由相互连接的ATM交换机构成,存在交换机与终端、交换机与交换机之间的两种连接。因此交换机支持两类接口:用户与网络的接口UNI(通用网络接口)和网络节点间的接口NNI。对应两类接口,ATM信元有两种不同的信元头。在ATM网络中引入了两个重要概念:VP(虚通道)和VC (虚通路),它们用来描述ATM信元单向传输的路由。一条物理链路可以复用多条虚通道,每条虚通道又可以复用多条虚通路,并用相同的标识符来标识,即VPI和VCI。VPI和VCI独立编号,VPI和VCI一起才能唯一地标识一条虚通路。 相邻两个交换节点间信元的VPI/VCI值不变,两节点之间形成一个VP链和VC链。当信元经过交换节点时,VPI和VCI作相应的改变。一个单独的VPI和VCI是没有意义的,只有进行链接之后,形成一个VP链和VC链,才形成一个有意义的链接。在ATM交换机中,有一个虚连接表,每一部分都包含物理端口、VPI、VCI值,该表是在建立虚电路的过程中生成的。 ATM用作公司主干网时,能够简化网络的管理,消除了许多由于不同的编址方案和路由选择机制的网络互连所引起的复杂问题。ATM集线器能够提供集线器上任意两端口的连接,而与所连接的设备类型无关。这些设备的地址都被预变换,例如很容易从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发送一个报文,而不必考虑节点所连的网络类型。ATM管理软件使用户和他们的物理工作站移动地方非常方便。 通过ATM技术可完成企业总部与各办事处及公司分部的局域网互联,从而实现公司内部数据传送、企业邮件服务、话音服务等等,并通过上联INTERNET实现电子商务等应用。同时由于ATM采用统计复用技术,且接入带宽突破原有的2M,达到2M-155M,因此适合高带宽、低延时或高数据突发等应用。
4、IP IP是怎样实现网络互连的?各个厂家生产的网络系统和设备,如以太网、分组交换网等,它们相互之间不能互通,不能互通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它们所传送数据的基本单元(技术上称之为“帧”)的格式不同。IP协议实际上是一套由软件程序组成的协议软件,它把各种不同“帧”统一转换成“IP数据包”格式,这种转换是因特网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使所有各种计算机都能在因特网上实现互通,即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那么,“数据包” 是什么?它又有什么特点呢?数据包也是分组交换的一种形式,就是把所传送的数据分段打成 “包”,再传送出去。但是,与传统的“连接型”分组交换不同,它属于“无连接型”,是把打成的每个“包”(分组)都作为一个“独立的报文”传送出去,所以叫做“数据包”。这样,在开始通信之前就不需要先连接好一条电路,各个数据包不一定都通过同一条路径传输,所以叫做“无连接型”。这一特点非常重要,它大大提高了网络的坚固性和安全性。篇二:几种常用的网络协议 几种常用的网络协议 几种常用的网络协议
一、OSI模型
名称层次 功能
物理层 1实现计算机系统与网络间的物理连接 数据链路层2进行数据打包与解包,形成信息帧 网络层 3提供数据通过的路由
传输层 4提供传输顺序信息与响应
会话层 5建立和中止连接
表示层 6数据转换、确认数据格式
应用层 7提供用户程序接口
二、协议层次
网络中常用协议以及层次关系1、 进程/应用程的协议 平时最广泛的协议,这一层的每个协议都由客程序和服务程序两部分组成。程序通过服务器与客户机交互来工作。常见协议有:Telnet、FTP、SMTP、HTTP、DNS等。 2、 主机―主机层协议 建立并且维护连接,用于保证主机间数据传输的安全性。这一层主要有两个协议: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面向连接,可靠传输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面向无连接,不可靠传输 3、 Internet层协议 负责数据的传输,在不同网络和系统间寻找路由,分段和重组数据报文,另外还有设备寻址。些层包括如下协议: IP(Internet Protocol):Internet协议,负责TCP/IP主机间提供数据报服务,进行数据封装并产生协议头,TCP与UDP协议的基础。 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ICMP协议其实是IP协议的的附属协议,IP协议用它来与其它主机或路由器交换错误报文和其它的一些网络情况,在ICMP包中携带了控制信息和故障恢复信息。 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协议:地址解析协议。 RARP(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逆向地址解析协议。 OSI 全称(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网络的OSI七层结构日 星期五 14:18(1)物理层――Physical 这是整个OSI参考模型的最低层,它的任务就是提供网络的物理连接。所以,物理层是建立在物理介质上(而不是逻辑上的协议和会话),它提供的是机械和电气接口。主要包括电缆、物理端口和附属设备,如双绞线、同轴电缆、接线设备(如网卡等)、RJ-45接口、串口和并口等在网络中都是工作在这个层次的。 物理层提供的服务包括:物理连接、物理服务数据单元顺序化(接收物理实体收到的比特顺序,与发送物理实体所发送的比特顺序相同)和数据电路标识。 (2)数据链路层――DataLink 数据链路层是建立在物理传输能力的基础上,以帧为单位传输数据,它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数据封装和数据链接的建立。封装的数据信息中,地址段含有发送节点和接收节点的地址,控制段用来表示数据连接帧的类型,数据段包含实际要传输的数据,差错控制段用来检测传输中帧出现的错误。数据链路层可使用的协议有SLIP、PPP、X.25和帧中继等。常见的集线器和低档的交换机网络设备都是工作在这个层次上,Modem之类的拨号设备也是。工作在这个层次上的交换机俗称“第二层交换机”。 具体讲,数据链路层的功能包括:数据链路连接的建立与释放、构成数据链路数据单元、数据链路连接的分裂、定界与同步、顺序和流量控制和差错的检测和恢复等方面。
(3)网络层――Network 网络层属于OSI中的较高层次了,从它的名字可以看出,它解决的是网络与网络之间,即网际的通信问题,而不是同一网段内部的事。网络层的主要功能即是提供路由,即选择到达目标主机的最佳路径,并沿该路径传送数据包。除此之外,网络层还要能够消除网络拥挤,具有流量控制和拥挤控制的能力。网络边界中的路由器就工作在这个层次上,现在较高档的交换机也可直接工作在这个层次上,因此它们也提供了路由功能,俗称“第三层交换机”。 网络层的功能包括:建立和拆除网络连接、路径选择和中继、网络连接多路复用、分段和组块、服务选择和流量控制。
(4)传输层――Transport 传输层解决的是数据在网络之间的传输质量问题,它属于较高层次。传输层用于提高网络层服务质量,提供可靠的端到端的数据传输,如常说的QoS就是这一层的主要服务。这一层主要涉及的是网络传输协议,它提供的是一套网络数据传输标准,如TCP协议。 传输层的功能包括:映像传输地址到网络地址、多路复用与分割、传输连接的建立与释放、分段与重新组装、组块与分块。 根据传输层所提供服务的主要性质,传输层服务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A类:网络连接具有可接受的差错率和可接受的故障通知率(网络连接断开和复位发生的比率),A类服务是可靠的网络服务,一般指虚电路服务。 C类:网络连接具有不可接受的差错率,C类的服务质量最差,提供数据报服务或无线电分组交换网均属此类。 B类:网络连接具有可接受的差错率和不可接受的故障通知率,B类服务介于A类与C类之间,在广域网和互联网多是提供B类服务。 网络服务质量的划分是以用户要求为依据的。若用户要求比较高,则一个网络可能归于C型,反之,则一个网络可能归于B型甚至A型。例如,对于某个电子邮件系统来说,每周丢失一个分组的网络也许可算作A型;而同一个网络对银行系统来说则只能算作C型了。
(5)会话层――Senssion 会话层利用传输层来提供会话服务,会话可能是一个用户通过网络登录到一个主机,或一个正在建立的用于传输文件的会话。 会话层的功能主要有:会话连接到传输连接的映射、数据传送、会话连接的恢复和释放、会话管理、令牌管理和活动管理。
(6)表示层――Presentation 表示层用于数据管理的表示方式,如用于文本文件的ASCII和EBCDIC,用于表示数字的1S或2S补码表示形式。如果通信双方用不同的数据表示方法,他们就不能互相理解。表示层就是用于屏蔽这种不同之处。 表示层的功能主要有:数据语法转换、语法表示、表示连接管理、数据加密和数据压缩。
(7)应用层――Application 这是OSI参考模型的最高层,它解决的也是最高层次,即程序应用过程中的问题,它直接面对用户的具体应用。应用层包含用户应用程序执行通信任务所需要的协议和功能,如电子邮件和文件传输等,在这一层中TCP/IP协议中的FTP、SMTP、POP等协议得到了充分应用。 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简单网络管理协议)的前身是简单网关监控协议(SGMP),用来对通信线路进行管理。随后,人们对SGMP进行了很大的修改,特别是加入了符合Internet定义的SMI和MIB:体系结构,改进后的协议就是著名的SNMP。SNMP的目标是管理互联网Internet上众多厂家生产的软硬件平台,因此SNMP受Internet标准网络管理框架的影响也很大。现在SNMP已经出到第三个版本的协议,其功能较以前已经大大地加强和改进了。
SNMP的体系结构是围绕着以(来自: 小龙文 档网:帧中继协议,头)下四个概念和目标进行设计的:保持管理代理(agent)的软件成本尽可能低;最大限度地保持远程管理的功能,以便充分利用Internet的网络资源;体系结构必须有扩充的余地;保持SNMP的独立性,不依赖于具体的计算机、网关和网络传输协议。在最近的改进中,又加入了保证SNMP体系本身安全性的目标。 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是一个内部网关协议(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简称IGP),用于在单一自治系统(autonomous system,AS)内决策路由。与RIP相对,OSPF是链路状态路由协议,而RIP是距离向量路由协议。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应用较早、使用较普遍的内部网关协议(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简称IGP),适用于小型同类网络,是典型的距离向量(distance-vector)协议。文档见RFC1058、RFC1723。 RIP通过广播UDP报文来交换路由信息,每30秒发送一次路由信息更新。RIP提供跳跃计数(hop count)作为尺度来衡量路由距离,跳跃计数是一个包到达目标所必须经过的路由器的数目。如果到相同目标有二个不等速或不同带宽的路由器,但跳跃计数相同,则RIP认为两个路由是等距离的。RIP最多支持的跳数为15,即在源和目的网间所要经过的最多路由器的数目为15,跳数16表示不可达 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 即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方法 一、基础篇: 是一种争用型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它起源于美国夏威夷大学开发的ALOHA网所采用的争用型协议,并进行了改进,使之具有比ALOHA协议更高的介质利用率。
CSMA/CD控制方式的优点是: 原理比较简单,技术上易实现,网络中各工作站处于平等地位 ,不需集中控制,不提供优先级控制。但在网络负载增大时,发送时间增长,发送效率急剧下降。 CSMA/CD应用在 ISO7层里的数据链路层 它的工作原理是:发送数据前 先监听信道是否空闲 ,若空闲 则立即发送数据.在发送数据时,边发送边继续监听.若监听到冲突,则立即停止发送数据.等待一段随即时间,再重新尝试. 二、进阶篇: CSMA/CD控制规程: 控制规程的核心问题:解决在公共通道上以广播方式传送数据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数据碰撞问题) 控制过程包含四个处理内容:侦听、发送、检测、冲突处理 (1) 侦听:篇三:第五章 帧中继与ATM网络技术 第五章 帧中继与ATM网络技术
在第一部分“数据通信基础”一章及第二部分“数字数据网”一章我们都讨论过快速分组交换――帧中继,本章将更为详细地讲述帧中继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在本章后面的章节还要讨论另外一种快速分组技术――ATM及其应用。
1. 什么是帧中继 第一节 帧中继基本概念 帧中继(Frame Relay,FR)技术是在分组交换技术充分发展,数字与光纤传输线路逐渐取代已有的模拟线路,用户终端日益智能化的条件下诞生并发展起来的。它在OSI第二层上用简化的方法传送和交换数据单元。由于链路层的数据单元一般称为帧,所以叫做帧中继。帧中继技术主要用于传递数据业务,它使用一组规程将数据信息以帧的形式有效的进行传送。 2. 帧中继的特点 与X.25相比,帧中继具有如下技术特点: 帧中继是简化的X.25分组技术。它完成OSI物理层和链路层核心层的功能,删除分组层功能,将流量控制、纠错等留给智能终端去完成,大大简化了节点机之间的协议。 与X.25相类似,帧中继使用统计时分复用技术向终端用户提供共享的网络资源,通过永久虚电路实现线路资源的按需分配。 帧中继在链路层完成统计复用、帧透明传输和错误检测,但不提供发现错误后的重传操作。省去了帧编号、流量控制、应答和监视等机制,把原X25分组在每个网络节点必须处理的27种控制信息减少到7种,从而大大节省了交换机的开销,提高了网络的吞吐能力,降低了通信时延,使节点机时延由20ms~30ms降到2~3ms。一般帧中继的接入速率在64kbps~2Mbps之间,近期帧中继的速率已提高到8 Mbps~10Mbps,今后将达到45Mbps。 提供一套合理的带宽管理和防止阻塞的机制,允许用户有效地利用预先约定的带宽(CIR),还允许用户的突发数据占用未预定的带宽,以提高整个网络资源的利用率。 与分组交换网一样,帧中继采用面向连接的交换技术,可以提供SVC和PVC业务,但目前已应用的帧中继网络中,只采用PVC业务。主要应用于LAN互连以取代传统的专用电路。 3. 帧中继与帧交换 国际电联ITU-T建议把帧中继列入ISDN的分组式附加业务――帧模式承载业务(FMBS),并大致分为帧中继和帧交换两种类型。 271帧中继(Frame Relay):帧中继网向用户提供下列业务: ? 面向连接的网络服务; ? 交换型虚电路(SVC)和永久型虚电路(PVC); ? 点对点或点对多点全双工通信; ? 透明传送可变长度用户信息(1~4096字节); ? 检测传输、操作和格式上的差错,但不纠错,所有的错误都被网络舍弃; ? 保持接收方收到的信息帧的顺序号和发送方的顺序号一致。 帧交换(Frame Switching):帧交换提供的服务基本上与帧中继相同,但帧交换提供下列附加业务: ? 网络对用户发送的信息帧提供确认; ? 网络负责检错和纠错; ? 网络负责提供流量控制。 帧交换更接近X.25分组交换,故更适合于误码率较高的现有传输线路或卫星中继线。 第二节
帧中继使用LAPD帧格式。LAPD是ISDN网的D信道链路层控制规程,由CCITT I.431/I.441建议规定。帧中继采用了LAPD规程的核心部分。 帧中继的帧格式由CCITT Q.922建议的附录A定义。如图所示。由帧头、信息和帧尾组成。 帧 头帧 尾 帧中继的帧格式 帧头由帧标识符F、地址字段A组成;帧尾由一个16比特的帧校验序列FCS字段和F字段组成。可以看出,与X.25的链路层帧结构相比,帧中继数据链路层的帧结构要简单得多,帧头中不存在控制字段。 帧标识符F:同X.25的帧标识符,用于帧定界。恒为一个值。 地址字段A:主要功能是区分同一通路上多个数据链路连接,以便实现帧的复用和分路。它包含数据链路连接识别号码(DLCI),其功能类似于X.25中分组头中的逻辑信道号帧结构
272(LCN),用于标识一条逻辑子信道。 地址字段通常一般为2个字节,必要时可以扩展到4个字节。地址字段通常还包括扩展比特EA,命令/响应指示C/R,帧可丢失比特DE,前向显示拥塞比特FENC,后向显示拥塞比特BECN和DLCI扩展/控制指示比特D/C等7个组成部分。地址字段的格式如图所示(以2字节为例)。 EA:地址字段扩展比特。地址字段中每个字节的第一位都是EA比特。EA=0表示下一个字节仍是地址字段,EA=1表示本字节是地址字段的最终字节。EA字段的设置是为了适应地址长度可变的协议。 C/R:命令/响应比特。用于标识帧是命令帧还是响应帧。C/R比特=0,表示命令帧;C/R比特=1,表示响应帧。 DE:可丢失指示比特。DE=1,说明当网络发生拥塞时,可考虑丢弃,以便于网络进行带宽管理。这个比特仅与帧中继业务有关。 FECN:前向拥塞标识比特。该比特由一个发生拥塞的网络来设置,用于通知用户启动拥塞避免程序,它说明与载有FECN指示的帧同方向的信息量的情况。该比特仅与帧中继业务有关。 BECN:后向拥塞标识比特。该比特由一发生拥塞的网络来设置,用于通知用户启动拥塞避免程序,它说明与载有BECN指示的帧反方向的信息量的情况。 DLCI:数据链路连接标识符。用来标识用户网络接口或网络网络接口上的虚连接。DLCI的默契长度为10个比特,通过使用EA比特可扩展为16个比特或23个比特。表给出了地址长度为2个字节的DLCI的可能值。
比特 1字节 2字节图:2个字节的地址字段 273信息字段I:包含的是用户数据,可以是任意的比特序列。它的长度必须是整数个字节,帧中继信息字节最大默契长度是262个字节,网络应能支持协商的信息字段的最大字节数至少为1600,用来支持如LAN(局域网)互连之类的应用,以尽量减少用户设备分段和重装用户数据的需要。 信息字段中用户数据的内容可以是用户的数据,也可以是各种通信规程信息,如X.25、HDLC/SDLC、IEEE.802等,如图所示。这给实现网络互连提供了方便。帧中继对于其他网络呈现一种透明的特性。 图:信息字段中用户数据的内容可以是各种通信规程信息 帧校验序列FCS:同X.25帧结构中的FCS,用于帧的正确性检验。但是帧中继规程本身只检验,不重发数据。
第三节 虚电路
采用帧中继服务,用户之间通过永久的逻辑链路PLL(Permanent Logical Link)进行连接。在上节我们提到,帧中继帧的帧头中包含有一个地址字段DLCI,用来标识一条逻辑链路,其作用类似于X.25分组头中的逻辑信道号。与X.25的LCN相同,DLCI只具有本地意义,用以识别用户与网络之间、网络与网络之间的逻辑连接。多段DLCI的逻辑链路相互链接构成帧中继端到端的逻辑链路,即虚电路。 与X.25不同的是,帧中继在链路层实现线路和交换机资源的统计复用,而X.25则在分组层实现这一功能(X.25的分组层通过多段LCN的链接构成端到端的虚电路)。 目前帧中继网只提供永久虚电路(PVC)业务,每一个节点机中都存在PVC路由表,当帧进入网络时,节点机通过DLCI值识别帧的去向。 与X.25相比,帧中继在链路层实现路由选择功能,但它取消了其他功能。例如在帧中继节点中不进行差错纠正。因为帧中继技术是建立在误码率很低的传输信道上,差错纠正的功能由端到端的计算机完成。帧中继交换机将舍弃有错的帧,由终端的计算机负责差错的恢复,这就意谓着帧中继交换机不需要象X.25交换机那样,在接收到确认之前要保存数据。
第四节 虚电路的带宽控制
帧中继为每个帧中继用户分配三个带宽控制参数:Bc、Be和CIR。同时每隔Tc时间间隔对虚电路上的数据流量进行监视和控制。Tc 是通过计算得到的,Tc= Bc/ CIR。 比特(bit)
可能 To To+Tc 图:虚电路上的带宽控制 秒(s) Bc+Be Bc275相关热词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帧中继使用链路层协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