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写,拍照答题卡上水笔写错了。一步也不许露,满意采纳

09-1308-3009-0209-02
09-1604-1004-1909-15
◇本站云标签金斧子APP 扫一扫得五万元炒股本金!
滚雪球 金斧子旗下手机理财神器
金斧子微信公共平台
扫码了解更多
代发工资应提供预处理程序,预先检查出失败的卡的原因,好提前解决,每次总是发完才知道,有什么用啊,还不是再跑一次呀,几百笔,每次都有失败的浪费时间。希望能采纳提高服务质量。
2726次浏览
提问者:飞扬官军
您还没有填入回答内容
你填写内容过多,请缩减到3000字以内
您已回答过本题,如有需要,可以自己的答案
尊敬的客户,您好,首先感谢您对我行提出的宝贵意见。非常抱歉我们的服务使您感到不满意,我们将保留您提供的信息,并将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欢迎您随时监督我们的工作。
找不到答案?你可以继续提问,在线用户将会马上解答: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微信公众号
金斧子微信公共平台
08:00 - 23:00
友情链接:
以上项目信息来自于基金公司、信托公司、资管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子公司等提供给金斧子的信息资料,基金公司、信托公司、资管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子公司等对其提供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和完整准确性负责。投资者应仔细阅读理财产品的法律文件,了解产品风险和收益特征(包括系统性风险和特定产品所特有的投资风险等)。投资者应根据自身资产状况、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金斧子提供的宣传推介材料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金斧子的任何推荐或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审慎决策、独立承担风险。当前位置: >>
各种文体的写作方法及技巧
如何不断出“新”――浅谈新闻写作的角度 如何不断出“新”--浅谈新闻写作的角度 新闻最大的特点是“新” ,其次是“快” 。如何使新闻的内容新鲜、形式新颖、语言清新、底 蕴深厚,不仅是新闻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受众对新闻的要求。所以,新闻工 作者在着手采集每一篇稿件时, 就要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去探索新的角度, 只有这样才能使媒 体越办越好。 那么, 什么是新闻角度?怎样才能选准最佳新闻写作角度?这是搞好新闻宣传首先必须弄清 的问题。 一、新闻角度是寻找、透视、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立足点与窗口选择新闻角度的目的,就 是要把事实的新闻价值更加充分、 更加突出地挖掘和显示出来, 更好地起到新闻报道吸引人、 感染人、教育人的作用。 从新闻实践来看,新闻角度一般分为挖掘角度和表现角度,前者以采访为主,后者则是偏重 写作采集,二者互相关联,互为补充,进而使角度变得独特和鲜活起来。这就要求新闻工作 者要有较强的政治理论水平,善于把握正确的方向。 二、让新闻“溶入”人性化优秀的新闻作品选择角度是多变的。有时为了使那些纯政策性的 经济性的 “硬新闻” 受到读者和听众的欢迎, 就得在各方面巧妙运作, 充分发挥情景的作用, 精选各种“切入点”把经济报道和指令性报道与民间习俗、社会时尚、地理环境、文化历史 和现代技术等交叉,使新闻报道视角独特,受人欢迎。如今, “独家新闻”并不意味着你抢 到了“第一落点”和“第一时间”就拥有读者和听众,而是要求媒体使用独家的观念、独家 的视角、独家的方法,挖掘比别人更加深入的新闻事实。 三、拓展“新角度” ,强化“三意识” 新闻媒体的看家本领就是抓新闻,而好的新闻,从来离不开好的角度,而好的角度的产生, 则有赖于“三个意识” 。 1.判断新闻价值要有“读者意识” 。这似乎是一个顺理成章的问题。但是,要把这种“读者 意识”贯彻到办报、办台之始终并不是容易的事。 2.再现新闻价值要有创新意识。一篇好的作品,离不开好的角度,而再好的角度,如果观 念陈旧,也会失去它应有的光彩。 说到创新, 首先要突破“自我” ,突破个人占有知识的局限和社会实践的局限, 不断否定“自 我” 。这样在全新的状态下,才能以最新的视角,选准最新的写作角度。这就要求我们深入 生活,深入实践,通过知识和经验大量的积累,激发出新的创意,实现新的角度。应当不断 突破陈旧的思维定势,用政治家的头脑,科学家的严谨,新闻记者的敏锐,突破思维上的局 限性,克服过去那种高唱“四季歌”的模式化报道思维,变指令报道为循循善诱的报道;改 单纯经营性报道,为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双重报道,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达到求 新、求活、求好的目的。 3.实现新闻价值要有“精品意识” 。角度确定以后,要实现它的新闻价值, “精品意识”是 绝对不能忽视的。形式和内容是一对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一篇文章,一个节目,光有 好的角度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好的内容,要以“生花之笔”加以润色,使读者从一篇好的 新闻作品中除了得到信息,还能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硬新闻导语写作十大要义 硬新闻导语写作十大要义 硬、软导语之争 西方新闻学中的硬新闻(hard news)是一种强调时间性和重大性的动态消息。 在文体上,硬新闻的典型标志是倒金字塔方式,一般采用概括式导语,又称硬导语,它要求1 开门见山,一语中的。然而,这种写作方式自上个世纪初起便面临着激烈的挑战。一 些记者认为“倒金字塔”风格使所有的故事看起来千篇一律;而按顺序描写的软导语比较自 然,其文学化的风格亦有助于报纸同电视竞争。反对派指责说,软导语太冗长,太文学化, 不能突出新闻事实,而单纯、直率的概括式导语更适合硬新闻。编辑们说,他们既不希望记 者以概括式导语开始每一条新闻, 也不希望软导语的延缓部分长得令人痛苦――有时翻过页 去还未见主要事实。 当硬、软导语的争论发展到 1970 年代时,一名美国记者预言: “那种老式的倒金字塔方式的 新闻报道正在消失。 我们再也不需要把最好的材料都放在顶部, 然后按照逐渐递减的程序排 列材料了。 ” 一个世纪以来,硬新闻导语写作风格的确发生了许多变化,但直到目前为止,概括式导语仍 在报纸上占据统领地位。1990 年代末期的西方主流新闻教科书依然讨论着传统的硬导语写 作规则,它们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本文展示的硬新闻导语写作的 10 大要旨乃英语新闻中 普遍认同的指导原则,这些原则有的已在中国报界风行,有的则无法与中文语境兼容,将它 们拿出来做系统的讨论,是希望对当前的媒体报道改革有所启发和推动。 细查 10 大要义 1.导语要尽量以主句开头 主流英语新闻教科书大都认为, 硬新闻导语要以最快速度道出最重要的事实, 以主句开头可 一语中的,而以从句开头的句子会造成事实延宕。请看下面一例: A 根据政府今天开始实施的严厉的移民法,非法移民将被强行驱逐。(从句开头) B 非法移民将被强行驱逐,政府今天开始实施严厉的移民法。(主句开头) B 句以主句开头,主要事实“非法移民面临强行驱逐”先声夺人,辅之以事实发生的条件从 句“根据政府今天开始实施的严厉的移民法” 。观照原文英语能更清楚地彰显这一点: Illegal immigrants face mendatory deportation under tough immigration laws that comesintosforce today. 不过,在中国人看来,B 句似乎比较拗口,而 A 句似乎更适合中文的表述习惯。在中文语 境里,下面这种句法结构更为普遍: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报告说, 截至 4 月 21 日, 全世界共有 27 个国家和地区发现非典型肺炎疫 情?? 这条消息以条件句(状语)开头,主句紧随其后。许多中文的消息导语都是这种情况。看来, 第 1 条要义虽有指导性,但与中文语境中不一定兼容,要视情况而定。 一般来说,为了突出事实,硬新闻导语开头要避免以直接引语开头,因为这样往往会延缓报 道,比如下面一例: “如果我在街上遇到霍克先生,我将不会与他握手” ,在总理今天宣布提高销售税后,一位 杂货铺老板说。 修改后的导语: 在总理今天宣布提高销售税后,一位杂货铺老板表示,假如在街上遇到霍克总理,她不会与 他握手。 2.导语要尽量以主动语态和直陈句开头 A 悉尼今天被国际奥委会批准主办 2000 年奥运会。 B 国际奥委会今天批准悉尼主办 2000 年奥运会。 在英文消息导语中,B 例的主动语态是得到提倡的,因为它更直截了当。然而,在某些中文 语境下,由于中文“把”字句的特点,被动语态在导语中的使用也是比较普遍的,比如: A 一名纵火犯今晨被警方抓获。(被动语态) B 警方今晨抓获一名纵火犯。(主动语态)2 上述两例各有千秋。所以第 2 条要义似不能一概而论。 以直陈主动句开头的导语往往使事实更为清晰,试比较两例: A 65 岁以上的美国人称,社会犯罪并非是他们最大的担忧,两名社会学家今天报告说。 B 65 岁以上的美国人称,他们最大的担忧是健康和贫穷,两名社会学家今天报告说。 在 A 例中, “社会犯罪”并非是“65 岁以上的美国人最大的担忧” ,但到底什么是“最大的 担忧”并没有马上说出来。在强调趣味性的软新闻中,这种吊胃口的导语可能比较吸引人, 但在硬导语中,要避免兜圈子而延宕主要事实,B 例的导语显然更为直截了当。 3.导语既要短粹,又不能失去重大事实和生动的细节 为保持精悍,在英语消息中,一般要求导语不超过 25 个单字。但这种短粹不是为短而短、 不是以丧失生动、重大的信息为代价的。试看下面两个例子: A 禁卖乔治河牡蛎的通令被延长了一周。 B 州政府决定将禁卖乔治河牡蛎的通令延长 7 天, 尽管该行业的代表宣称许多牡蛎商正面临 破产。 A 句短则短矣, 但丢失了很多重要信息, 甚至丢失了信源; 句虽长了一倍, B 但信息含量大, 细节亦清晰。 4.导语中出现的意见、批评、指责、威胁、预见、警告、建议、信仰、呼吁等应立即归属于 新闻来源 A 澳大利亚的奶制品商一定要在数月内联合起来,否则就将失去国内外井然有序的市场。 昨晚,澳大利亚牛奶商联合会主席派特?罗莱在南吉布思宣布了这一信息。 B 全澳的奶制品商一定要尽快联合起来,否则将失去国内外奶制品井然有序的市场,澳大利 亚牛奶商联合会主席昨晚说。 派特?罗莱主席昨晚对南吉布思的奶制品商阐述了这一严峻形势。他说?? 在 A 例中,消息来源被放在了第 2 段,如果读者只浏览第 1 段,或版面编辑只保留第 1 段, 就会令人产生错觉,以为导语中的预见是记者的看法,而在西方消息中,为了保持客观性, 记者是尽量避免发议论的。 分析一下《中国青年报》2003 年 4 月 2 日的一则消息: 我国将开展防治非典型肺炎药品和相关商品价格专项检查,以保障供应,维护市场稳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这次检查的主要内容是: 所有防治非典型肺炎药 品,包括?? 新闻来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被放在了第 2 段,与导语中的预见分离,虽 然原因可能是新闻来源字数较多所致,但这种情况仍应避免。在消息导语中,对付复杂的新 闻来源一般是先概括指明,后详细陈述。比如上例可以这样处理: 一名政府官员说,我国将开展防治非典型肺炎药品和相关商品价格专项检查,以保障供应, 维护市场稳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这次检查的主要内容是: 所有防治非典型肺炎药 品,包括??这样就能清楚地表明,将要发生的事件不是记者的预测。 5.客观描绘,避免明显的主观意见 在消息中,记者的任务是采集事实、传播事实而不是评论、解释和推行。要尽量避免用主观 性较强的词汇,比如: “警觉”“英勇地”“才思敏捷”“有趣”??一类的词汇。 、 、 、 A 交个朋友是值得的,那是伯明翰的克拉伦思和格拉瓦特悟出的人生哲理。 今天,一位退休牧师将他所有的房产――价值 28 万美元――送给了他的两个朋友――克拉 伦思和格拉瓦特。 B 一位退休牧师今天将他所有的房产――价值 28 万美元――送给了他的两个朋友――克拉 伦思和格拉瓦特。3 A 例中“交个朋友是值得的”概括是记者的总结,在消息导语中,记者这种明显的主观意见 要减少到最低程度。B 例只是描绘事实,没有画蛇添足,是一种值得提倡的职业消息写法。 再看一例: A 星期三午后的钓鱼之旅变成了一场悲剧。 B 一名中年机械师周三在克雷尔湖钓鱼时从小船上失足落水淹死。 A 例中使用的“悲剧”因为涉嫌带有记者主观色彩,在严格的英语消息写作中是不提倡的。 B 例纯属客观描绘事实,得到专业人士的郑重推荐。 6.使用以最快速度到达新闻点的句法结构,导语最好只是一个单句消息 导语的最佳结构为:主语+谓语+宾语,比如: A1 新南威尔士诗人罗伯特?格瑞赢得了今年 32000 澳元的怀特文学奖金。 A2 三分之一的雇主少给职工薪水,联邦行业关系部长皮特?库克议员昨天说。 新华社的消息大抵恪守西方消息写作的规矩, 但有时仍会出现冗长的导语。 下面一条是最近 的一个实例: 新华社北京 4 月 22 日电(记者胥金章)74 岁的军队医学专家、解放军 302 医院原专家组成员 姜素椿,以高度的责任感,奋不顾身投入非典防治工作;被感染患病后,又以无私无畏的精 神,在自己身上大胆实验,注射“非典”患者康复后的血清。经过治疗,目前已经康复的姜 素椿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为攻克防治“非典”做贡献。 这条导语冗长、芜杂,使用了多重句式,以及大量主观性套话如“高度的责任感” “奋不顾 身” “无私无畏”等,弱点是不言而喻的。 7.除了名人,避免在导语中给出人物的全名,以免太芜杂 如果报道对象不是名人, 那么要尽量避免在导语中出现他们的名字, 因为普通人没有轰动效 应。他们的名字可以放到下面的段落中去,在导语中只突显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比如: 两名维多利亚警官昨天凌晨从一所失火的房屋中营救了两名儿童。 警官西蒙和格瑞格昨天在墨尔本弗兰克林大街巡逻, 突然发现从附近的一个二层楼中飘出浓 烟?? 西蒙和格瑞格的名字在导语中并不重要, 完全可以在导语中隐去。 由于名人有较大的影响力, 当他们成为报道对象时,名字应立即出现。比如: 总统布什在白宫观看电视转播橄榄球赛时突然晕倒并从沙发上跌落??据布什的保健医生 称:经过检查表明布什健康状况良好。 此外,要避免在导语开始时给出太多的附加语(比如称谓、头衔),它们不但枯燥,还会以枝 蔓遮掩主要事实。 A 在华盛顿地区今天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美国劳工统计局发言人 Ne ilA 斯楚特宣称上个 月的国民生活费指数上升了 2.83%。 修改后的例句将发言人的名字和会议地点统统放到第 2 段去说,导语只说最重要的事实: B 美国劳工统计局发言人今天说,全美上个月的生活费指数上升了 2.83%。 在华盛顿地区今天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美国劳工统计局发言人 NeilA 斯楚特宣称?? 再看一例: A 在今天由国家教育协会举行的全国会议上, 总督 Ronald A.Harris 哈瑞斯在发言中透露: 国 家准备将销售税提高一便士以用来改善国家的中学设施。 修改过的导语提炼了最重要的事实,将繁文缛节推到第 2 段中: B 总督准备将销售税提高一便士以用来改善国家的中学设施。 在今天由国家教育协会举行的全国会议上,总督 Ronald A.Harris 哈瑞斯在发言中透露?? 8.使用具有强烈色彩的富于动感的词汇 A 今天,数千名东德难民进入西德。4 B 今天,数千名东德难民―――欢呼着、欢笑着、哭泣着―――涌进了西德。 显然,B 例使用的一组词导语更为生动。 再看一例: A 大约 300 名愤怒的市民在本周二的校董会上说董事会提高 20%的税收是不公平的。 改写后的例句: B 大约 300 名愤怒的市民在本周二冲进董事会, 强烈要求董事会放弃提高 20%的税收的计划。 9.在导语中强调反常因素 在新闻中,反常的东西具有极高的新闻价值,导语要想一鸣惊人就要苦下功夫。试看下面的 导语: 一名 61 岁的老人今天用玩具手枪抢劫了一家银行。 修订后的导语: 一名 61 岁的老人今天说他用玩具手枪抢劫了一家银行――他甚至提前将时间和地点告诉了 联邦调查局――因为他想在联邦监狱中度过他最美好的时光。 一个老人用玩具手枪抢银行, 够奇特了, 比这还奇特的是他甚至将作案的时间和地点事先通 知给官方, 但更奇特的是老人的作案动机居然是要在狱中度过他人生的黄金岁月! 为报道这 些反常因素,记者确实下了一番功夫。 再看一例: 星期二上午,一家饭店被抢劫了 62 美元。 修订后的导语: 星期二上午,一位老妇用一把小刀抢走了一家饭店的 62 美元,她解释说,她需要钱给孙子 孙女买圣诞礼物。 修订后的硬导语强调出人意料和富有人情味的细节描写,有较强的吸引力。 10.尽量使导语地方化和时新化 消息要考虑到新闻的接近性,一条新闻越有接近性,其新闻价值就越高。 以下是一则一般性的通稿式导语: 据联邦调查局今天报道,美国去年的暴力犯罪率上升了 8.3%。 如果有媒体服务地区的具体限定,就要尽量使导语与当地构成密切联系。 地方化后的导语: 本市去年暴力犯罪率提高了 5.4%, 而联邦调查局今天说, 全国去年暴力犯罪率上升了 8.3%。 这条稿子以当地的暴力犯罪数字与全国的暴力犯罪数字相比较, 实现了地方化, 其新闻价值 大为提高。再看一例: 一般性导语:一架飞机今天在东京机场南两英里外的地面坠落,83 人丧生。 地方化后的导语:一架飞机今天在东京机场南两英里外的地面坠落,83 人丧生,其中包括 3 名本地人。 尽量将时间拉近是另一种提高新闻价值、使导语保持新鲜的方法。 昨天,两名劫持者抢劫了主街 1841 号第一国民银行的 20000 美元,他们还击伤一名警官。 如果其他媒体已经发了消息, 那又如何出新?方法之一是对报道对象进行最新观照, 将时间 拉近。在下例中,由于不愿重复已知新闻,记者将导语作了时新化的处理: 在银行抢劫案中胸部中弹的警官目前正在医院抢救,生命垂危。 两名劫持者昨天抢劫了第一国民银行的 20000 美元,并击伤一名警官。 结论 显然, 西方主流新闻学有关硬新闻导语的写作原则大都得到了中国同行的认同。 由于英语和 中文各自的语言表述特点,西方的某些原则或与中文语境不兼容,或需加以调整才能适用。 廓清中西导语写作原则之间的兼容与矛盾无疑会对国内新闻报道的职业化发展有所裨益。5 倒金子塔和逆向思维――漫谈新闻叙事方式 倒金字塔和逆向思维――漫谈新闻叙事方式 学过新闻的人都知道倒金字塔结构, 这是一种新闻写作方法, 就是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最前 面,次要的放在后面。这种写作方法的出现据说与电报有关,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战地新 闻记者开始用电报发新闻,而电报经常会中断,所以先写最重要的事情就显得尤为重要。 今天我们仔细分析新闻写作,就会发现它与文学写作有很多的不同,我们还可以说,新闻写 作与历史写作也有很大区别。 虽然我们会说新闻是明天的历史, 但是很少有人反过来说历史 是昨天的新闻。 新闻是要有历史责任感的, 但是这不意味着新闻和历史使用同样的写作方法, 举例来说,我们今天很难想像用《史记》的笔法来写新闻,这不仅仅是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 差别,也包括了语言的节奏和风格。 过去我们习惯于简单地把倒金字塔视为一种写作方法, 实际上, 如果我们把它上升到思维的 角度,就会很有趣。试着推理一下,在新闻的倒金字塔写作丰方法出现之前,我们的写作方 法大部分都是正金字塔的,也就是说,都是把最重要的东西放在最后,这是一种传统的叙事 方式,把最重要的和最好的东西留在最后,形成悬念。事实上,现在文艺演出的 出场顺序还是按照这个规律排列的, 压轴戏必然是最出彩的。 而我们如今大量看到的新闻报 道是倒金字塔风格的, 有时你仅仅看完新闻标题就可以知道这个新闻讲的是什么, 这无疑是 提高了人们的阅读速度。而历史的写作方法通常是顺时针的,换句话说,它叙事的方式是按 照事件发生的顺序,这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顺向思维。而新闻写作是打乱时间顺序的,它对 于传统的叙事方法是一种解构和颠覆,在这个意义上说,它类似于一种逆向思维。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开门见山。但是仔细品味词汇,它与倒金字塔结构还是有某种不同的, 开门见山如同开宗明义,侧重点在意义,风格上强调明白和清晰,而倒金字塔的核心是强调 重要的顺序,把最重要的放在前面,就是说,它不仅仅需要把事情讲清楚,更加重要的是把 其中最重要的东西突出出来。 这样一来,我们就有了三种写作方法或者叫叙事方式,文学、历史和新闻的。如果再细分为 纪实和非纪实的,那么在纪实叙事方式中,我们只有历史和新闻这两种。今天,我们有更多 的历史学家,更少的历史写作者,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比如记录历史的手段已经比从 前丰富了,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我们不再有宫廷的历史官员了。但是有 趣的是,今天越来越多的新闻记者出版了他们的作品集,而在我们许多人眼里,这些作品竟 然显得那么软弱无力,很难承载历史的重负。 难以否认的是, 新闻的叙事方式今天越来越多地影响到我们的语言乃至思维方式, 逆时针的 叙事方式加速了我们的语言传播速度,也使我们的语言呈现更多的浮躁。比如,我们今天越 来越习惯于标题新闻,越来越被耸人听闻的小报吸引,越来越损失叙事的意义,越来越不能 容忍长篇的东西。 新闻的写作 新闻的写作 新闻概述 一、新闻定义 什么是新闻?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意识形态,就有不同的回答。 在美国,麦尔文?曼切尔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引述了过去和现在新闻学家对新闻 的一些解释。例如: 达纳在1869年至1897年主管过《纽约太阳报》 ,他说,新闻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感 兴趣,而且在此以前从未对它注意过的那些事情。 ” 达纳的一个编辑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新闻概念: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 (注:这是达纳1882年办《纽约太阳报》时,他属下的采访主任约翰?B?博加特对一6 个青年记者说的。) 另外一个新闻的典型概念是斯坦利?瓦利克尔提出来的。他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纽约先 驱论坛报》的采编主任。他说,新闻是建立在三个“W”的基础上: “妇女(Women) 、金 钱(Wampun)和坏事(Wrongdoing)。 ” 其实, 以上表述并非科学意义的下定义, 但他们的观点却集中地代表了西方新闻学的基本立 场,即一切反常的、有刺激性的、人们好奇的事才是新闻。这种观点当然有其深厚的人文背 景及经济基础,虽然他们对新闻定义的认识已侧重在“读者兴趣”上,但其实质仍不能脱离 “利润”的操纵。 在中国, “新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新唐书》《新唐书》记载:初唐神龙年间(公无70 。 5年前后) ,有一个叫孙处玄的文人曾说过: “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 。孙处玄曾投书当时执 政的大臣恒彦范,评论时政得失,未被采纳,他就挂冠而去,可见他是个很关心时事政治的 人。这样的人对没有书刊传播新闻(当时印刷术尚未应用于书籍)表示不满,是理所当然的 事。孙处玄这句议论竟被载入《新唐书》 ,说明尽管唐代还未完全具备传播新闻的条件,但 人们已意识到需要报道这类新闻的传播工具。 “新闻”一词在这里是指“最近消息” 。 《现代汉语词典》释“新闻”为:①报纸或广播电台等报道的国内外消息:新闻广播/采访 新闻。②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辞海》对新闻的解释是:①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 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要求迅速、及时,真实,言简意明,以事实说话。形式有消息、通 讯、特写、记者通信、调查报告、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②指被人当作谈助的新奇事情。 如《红楼梦》第一回: “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 ” 1943 年 9 月陆定一提出: “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 1981 年 8 月中宣部在京召开全国 18 大城市的报纸工作座谈会,其会议纪要对新闻定义作了 新的诠释: “新闻反映新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具有迅速、明了、简短 的特点,是一种最有效的宣传形式。 ” 定语修饰的限制显然是考虑了“读者兴趣” ,同时也顾及到了“社会效果” ,这些是对陆定一 定义的有效补充,然而其偏颇也是显而易见的。综合上述种种看法,我们不妨把新闻定义小 结为: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社会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的传播。 ” 明确了新闻定义,我们再来区别广义的新闻与狭义的新闻。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 写、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常见的报道体裁。狭义的新闻专 指消息。 二、新闻价值 对新闻定义的不同见解, 尤其是社会主义新闻学与西方新闻学对新闻定义的根本分歧, 归根 到底是由于对新闻价值的不同认识所决定的。 西方新闻界认为测定某一事件和某种思想所具有的新闻价值的因素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时 间性:报道最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时间愈近,价值愈高;(二)显著性:报道对象要有 声望或出名,人、地、物等愈出名,价值愈高;(三)接近性:事实与读者在空间、关系等方 面愈接近便愈能引起兴趣;(四)新奇性:冲突、异常、冒险、变动等能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 (五)重要性:能引起震动,影响很多人的事件;(六)人情味:悲欢离合、幽默、悬念等带有 人情味的生活事件。在这诸多的因素中, “读者兴趣”是衡量新闻价值的唯一标准。我们在 借鉴其合理性的一面时,也不能忽视这种“新闻价值观”导致的负面影响。 三、写作原则 (一)遵守国家法律、法令、法规,遵循政治主旋律;7 (二)实事求是,用事实说话; (三)迅速及时,讲求时效; (四)在写作技巧上遵守以下 10 条写作规则: 1、在你没有理解事件本身之前,不要动笔去写。 2、在你不知道你要说些什么之前不要动笔去写。 3、要表现,不要陈述。 4、把精彩的引语放在消息的前头。 5、把精彩的实例或轶事放在消息的前头。 6、运用具体名词和富于动作色彩的动词。 7、尽量少用形容词,不要在动词上再加用副词。 8、尽量避免自己去作判断和推理,让事实说话。 9、在消息中不要提那些你回答不了的问题。 10、写作要朴实、简洁、诚实、迅速。 总之,新闻写作要做到四个字:真、新、快、活。 消息的写作 消息即狭义的新闻, 它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 因此, 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成为消息的基本特征。 一、消息种类 (一)动态消息:也称动态新闻,这种消息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国际的重大事件,报道社会 主义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新气象、新成就、新经验。动态消息中有不少是简讯(短讯、简明 新闻),内容更加单一,文字更加精简,常常一事一讯,几行文字。 (二)综合消息:也称综合新闻,指的是综合反映带有全局性情况、动向、成就和问题的消息 报道。 (三)典型消息:也称典型新闻,这是对某一部门或某一单位的典型经验或成功做法的集中报 道,用以带动全局,指导一般。?(四)述评消息:也称新闻述评,它除具有动态消息的一般 特征外,还往往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由作者直接发出一些必要的议论,简明地表示作者 的观点。记者述评、时事述评就是其中的两种。 以上四类消息,以动态消息较易写作,可以经常练习写一些,从实践中提高新闻写作能力。 二、消息写作 写作消息要设想并回答读者问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构成了新闻五要素,即:When(何时)、 Where(何地)、 Who(何人)、 What(何事)、 Why(何故)。 有的新闻学上补充了一个要素: HOW(如 何)。在五个 W 和一个 H 中,最主要的是 What(何事)、Who(何人)。写作时要认真写好这几 个方面的内容。 当我们弄清了“我要说些什么” ,接下来就是“怎么说这些内容” ,显然这涉及到了如何安排 消息的结构。只要我们用心分析一下报刊发表的消息,就会发现,消息的结构比较固定、简 单,大多数消息的结构都是“倒金字塔”式的,即: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头,次要材料放在 后面。消息的结构具体表现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并在文中穿插背景材料。 (一)标题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拟写得好,可以吸引读者;拟写得差,一篇好消息也会被埋没。可见标 题有着向读者推荐的作用。如: 《两位市长直接关怀大港“油郎”喜结良缘》 (新华社 1990 年 1 月 6 日电讯稿)《地球三分钟净增五百人》 、 (新华社 1996 年 7 月 13 日电讯稿)《杭城 、 新事见新风拎书拜年书压岁》 (1991 年 2 月 19 日《解放日报》。 ) 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消息标题有主题 (正题)、引题(眉题)、副题(次题)三种。8 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二)导语 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 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要做到第一条,必须具备 训练有素的分析能力;要做到第二条,则要有写作技巧。 导语写作中的思维过程,通常是以作者的自问自答开始的: ①什么事情是已经发生的事件中最重要的? ②什么人参加进去了?――谁干的或谁讲的? ③是用直接性导语,还是用延缓性导语? ④有没有什么吸引人的词汇或生动形象的短语要写进导语中? ⑤主题是什么?什么样的动词能最有效地吸引读者? 以上五个问题中,第三个问题涉及到导语的类型。那末,导语有哪些类型呢? 一类是直接性导语:直接写出事实的核心的导语。多是陈述性的像速记一样地反映事实。 另一类是延缓性导语:多用于“软”消息。即所报道的不是正在发展中的、变化中的或突发 性的事件。它通常用来设置一种现场或创造某种气氛。多是解释性、说明性的。 导语的形式主要有: 1、叙述式。用摘录或综合的方法,把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简明扼要地写出来。 2、描写式。对消息的主要事实或某一有意义的侧面作简洁朴素而又有特色的描写,以酿成 气氛。 3、提问式。先揭露矛盾,鲜明地、尖锐地提出问题,再作简要的回答,引起读者的关注和 思考。 4、结论式。把结论写在开头,提示报道某一事物的意义或目的或总结。 5、号召式。提出号召,给读者指出方向和奋斗目标。 另外还有摘要式、评论式、综合式、解释式等等。 (三)主体 这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 突出中心, 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 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 应按 “时间顺序” “逻 或 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四)背景 1、什么是背景?新闻背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它方面的联系等。写新闻 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 用,也就是回答五个“W”中的 Why(为什么) 。 西方新闻学认为背景就是对新闻事件作出的解释。美国新闻学家赖斯特说得很清楚: “我看 不出新闻背景与解释有什么区别。“解释,在我看来,就是新闻报道的深入化。就是把单一 ” 的新闻事件放到一系列的事件中去写” , “就是提供新闻的背景知识, 从而使读者能够对新闻 事件作出客观的判断。 ” 但是“解释”不是议论,解释本身就是事实,也就是说用事实去解释。所以新闻背景又称之 为“事实背景” 。 2、背景有哪些作用? 第一个作用,是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 第二个作用,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9 第三个作用,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 第四个作用,表明记者的观点。记者是不准在新闻中发表议论的,但是,谁也无法禁止记者 通过自己来写的新闻表达自己的立场和看法。纯客观的报道是不存在的。 3、背景的类型有几种?常见的有三种:对比性的,说明性的,注释性的。有的新闻学则将 背景分为四种:人物背景、地理背景、历史背景和事物背景。 (五)结尾 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这些结尾写作与一般记 叙文结尾的写作并无大的不同。 通讯的写作 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 以报道的新闻体裁。 一、通讯特点 通讯作为报刊、电台等媒体最主要的体裁之一,新闻性显然是基本的特征。而新闻性中,真 实、时效、思想性及典型意义构成了它的不同层面。就报道对象言,或是人物、事件,或是 经验、成果、工作情况、社会风貌等,都必须是真实的,不允许虚构或“合理想象” ,而且 报道对象应该具有必须的思想性和典型意义。 就报道时效言, 通讯虽不及消息这般快速敏捷, 有时为将人物、事件报道细致完整需时较长,但也必须及时,仍须有很强的时效概念。除去 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 1、生动性。 通讯尤其是人物通讯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消息在表达上主要是平面的叙述, 语言追求简洁、 明快、准确。通讯则较多借用文学手段,可以描写、抒情、对话,可以用比喻、象征、拟人 等修辞。 因此通讯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性, 它在报道真实的人和事的过程 中,善于再现情景,平添许多生动和形象,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 此外,通讯虽然一般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但在“见闻”“采访记”一类的通讯中,也采用 、 第一人称。不过其中的“我”主要起见证人或采访线索的作用。在效果上第一人称的使用也 增加了一些亲切感。 2、完整性。 通讯须相对完整、具体地报道人物或事物的过程。消息侧重写事,叙述简明扼要,一般不展 开情节。通讯可写人物也可写事件,其材料比消息丰富、全面,其容量比消息厚实、充足。 它要求详尽、具体地报告事件的经过、演绎人物的命运,充分展开情节,甚至描写细节和场 面。这些既是生动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内容完整性、具体化的要求。 3、评论性。 通讯须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对人或事作出直接的评论。 消息是以事实说话, 除述评消息一般 不允许作者直接发表议论。通讯则要求在报道人物或事件的同时,表露记者的感情与倾向。 然而通讯的评论不同于议论性文体的论证,它须时时紧扣人物或事件,依傍事实作适时的、 恰到好处评价点拨。因此这是一种通过描写、叙述、抒情等表达手段进行的议论,它的特点 是以情感人,理在情中。 二、通讯种类 1、人物通讯 是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报道内容的通讯。人物通讯并非仅仅是“名人通讯” , 报道对象的选择取决于其蕴含的新闻价值, 一般来说人物必须具有先进性或典型性。 在取材 上可写 “全人全貌” 也可截取片断着重写人物的某个侧面或阶段。 , 此两类一般以人物的 “行” 为主,而“人物专访”则以写人物的“言”为主。通过记者的专访,记述人物的谈话,从而 揭示其精神世界。10 2、事件通讯 是以具典型意义的事件为报道对象的通讯。事件通讯时效性较强,它围绕中心事件选材,虽 不着力刻划人物, 但往往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一群人或一个集体。 所以它通过较为详尽地展示 事件的完整过程,挖掘其意义,揭示其本质,进而反映社会风尚,弘扬时代精神。?除人物 通讯与事件通讯外, 另有: “工作通讯” 这是介绍某单位先进事迹, , 传播其典型经验和做法, 以指导一般的通讯; “概貌通讯” ,这是记述某地区、部门、行业、工程的新面貌、新气象的 通讯。报刊上常见的“见闻”“纪行”“巡礼”“散记”均属此类。此外,还有以写一段片 、 、 、 断、一个场景、一场冲突为对象的“新闻故事”“小通讯”之类,它们以生动、快捷的形式 、 宣传新人新事新风尚,实为通讯家属中不可忽视的一员。 三、通讯写作 1、关于选材与提炼主题 占有材料对通讯写作来说就是通过扎实细致的采访广泛搜集第一手材料。 随后在纷繁的直接 材料中剥离出典型材料、背景材料。这些材料不仅要求真实,而且要有意义,具有典型性、 指导性,同时还要有意味,具有具体、完整、感人的生动性、情节性。在这般基础上根据深 和新的原则提炼主题,通讯才可能呼应社会关注热点,反映时代风尚特点,宣传党的路线方 针,从而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先进的人物激励人,以真实的事件震撼人。然而通讯写的 是真人真事,其主题必须从实际生活中提炼而来,不能随意“拔高” ,更不能虚构夸大,它 永远不能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2、关于写人 事因人生,人以事观。人与事虽不可分,但在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中的确有以人为主和以事 为主之别,为叙述方便故而分之。?写人在文学创作中已积累丰富经验,在“非虚构”的原 则下,我们不妨可借用其多种手段,并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形与神兼备。即不仅要写 出人物的行为和事迹,更要展示其精神世界;第二,言与行统一。人物语言、行为表达、传 递出人物的思想,而不同的语气、句式、词汇及动作表情、神态等是极富个性色彩的内心表 露形式。写好了人物的言与行,无疑是写活了人;第三,画龙必须点睛。如果说言行、事例、 情节勾勒出人物的整体形象称为“龙” ,那么揭示人物行为意义,指出人物个性特点的评点 便是“睛”“画龙”用的是纪实的叙述、描写, 。 “点睛”则是超脱的议论或抒情。 3、关于叙事 通讯离不开写事,事件通讯更须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起因、人员、场面、结果等,以交待事件 的复杂性和社会影响度。叙事要注意两点:第一,理清主线、丰满细节。一个新闻事件的发 生、发展过程中,有因有果,有人有事,头绪多而关系复杂,作者须理清主线,按事件原貌 将其完整地、动态地、立体地呈现给读者。而为实现这一目标,就须选择典型的细节。一篇 优秀的事件通讯,必然有几个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充分展示主线,使作品丰满而具现场感。第 二,时间为经、时间为纬。通讯须有一定的时间要领因为事件、故事总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 间中。 纺织好时空画面既是一个结构总是也是一个表达方法问题。 篇幅不长而情节不太复杂 的事件通讯可多运用插叙、补叙、分叙等手段,充分展开矛盾和利用背景材料,使文章有变 化起伏。容量大而情节复杂的事件通讯则常常运用时空交叉方式,以时间推进、空间变换等 手段来切割事件,构成若干侧面。经过作者精心的组合剪辑将事件完整而利落地报告于世。 显然选材与提炼主题是各类通讯写作中必须面对的, 而写人与叙事则因通讯品种不同而有所 侧重。但是通讯的写作模式也必然带来约束,因而通讯的散文化写法亦开始为人注目。所谓 的散文化倾向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生活面更趋广阔, (二)结构不拘一格, (三)技法更多样化, (四)报道呈系列化。 新闻写作中数字的运用 新闻写作中数字的运用11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关注经济的程度越来越高,经济新闻也成了我们须臾不能离 开的随身参考,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怎样才能在新闻中恰当运用数字,真实而不乏味的反 应经济生活呢?本文从数字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性入手, 分析了运用数字的一般原则, 并进 一步指出把数字“写活”的一些基本方法。 关键词:新闻写作 数字 修辞手法 图表 演算 一、新闻写作中数字的重要性 数字,是事物量变和质变的尺码,各种题材的报道往往涉及数字。记者要抓数字,并对它进 行理性分析和感性包装。 在对原始数字进行理性分析中显示它深刻的内涵, 在对它进行感性 包装中使它显出亲切的面容,在理性和感性中显示记者的发现力、透视力和“原创”能力, 让数字在新闻报道中大放异彩。 在日常新闻采访与报道中,记者常常与数字打交道,动态报道、经验报道、人物报道??各 种题材的报道往往涉及数字。当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交谈半小时、一小时,对他们所介绍的新 成就、新经验仍心存疑惑之际,对方如果拿出一串闪光的数字,记者的疑惑和顾虑马上烟消 云散。数字的力量是神奇的,再高大的新闻报道的大厦,只要有实实在在的数字做支撑,就 像有了稳固的基石而不可动摇。 但是数字用多了, 报道常常枯燥乏味, 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它所蕴含的意义难以显现, 甚至成为阅读、收听、收看的障碍,令人“望而却步” 。近年来, “少用枯燥乏味的数字”的 呼声越来越高。但是,数字毕竟是数字。实实在在的数字胜于雄辩,它也是记者采访、写作 中无可逃避而又苦苦寻觅的绝好素材。数字,是纷繁复杂的社会变革的晴雨表,是最简洁明 了突显新闻的利器。 一串闪光的数字反映出改革开放的非凡成就; 几个暗淡的数字诉说着备 受关注的问题。数字,是事物量变和质变的尺码。 在新闻中数字的运用有其自身的规律性,我们要探索它一般的规则来指导我们的写作,才能运 用神妙,存乎一心,总的说来,有以下几点: 二、新闻写作中运用数字的基本要求 1、新闻写作中的数字,要用得恰到好处 数字是为某一个新闻主题服务的, 除了数字本身是新闻外, 更多的数字是在经济新闻报道中 被运用,处于配角地位。以GDP增长为例,增长速度是新闻主心骨,但为了把它分析透, 我们还得用另外一些数字来说明,比如国内消费需求数字变化、外贸出口数字变化、国内基 本建设投资数字变化等。在产业新闻报道中,为了说明一个企业的业绩,最有说服力的,往 往还是数字。然而新闻中数字的运用往往进入一些误区。 (1)误区 数字的简单堆砌 在一些经济报道中,尤其是宏观经济报道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长串密 密麻麻的数字,就像统计报告一样(有些报道也许就是统计报告的节选) 。比如工业经济运 行报道,很多记者都是这么写的,实现工业总产值多少多少,同比增长多少多少,接下去又 是技改投入多少多少,新产品产值多少多少,各行业产值多少多少等。这样的报道很准确, 但受众却很难将这些数字与自己联系起来。数字越多,可能越能说明问题,但同时,也让自 己的报道与受众的距离越来越远。 过于追求数字的精确 在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统计中,往往都是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连 百分比也是如此。 记者如果写稿时也做这样的处理, 只会使本来已经够多的数字显得更复杂。 另外,一些不是太重要的数字,一些记者为了追求准确,也往往如实抄录,如果这是四位数 字以上的数字,受众很难一下子看清楚,精确如果无法达到传播的目的,也就失去了意义。 (2)基本处理方法 避轻就重 虽然用了一些数字,可以增加一些说服力,但新闻报道的第一目的是让受众接 受。当我们的报道,用了这些枯燥的数字让受众厌烦,那么宁可不用数字。只要不是作为报12 道主体出现的数字,总是可以做一些选择的,哪些一定要用,哪些不一定要用,哪些肯定可 以不用。有了这样的选择,我们就能将数字减少到最少。比如,同样是写工业经济增长的报 道,如果侧重写总量的,那么运用数字时,就不一定把同比增长的数字放进去;如果侧重写 增长速度的,那么其中用来说明增长的一些分指标的量就不一定用。而且在选择分指标时, 也可把最重要的几个指标拿来,其余一概不要。这样一来,我们的报道就会精练起来,可读 性也会强起来。 变精确为模糊 在数字太多、太长的情况下,我们的报道完全没有必要去追求精确。比如 一些百分比, “95.6%”完全可以写为“96%”“80%”在必要时可以写为“八成” , ; 一些长数字, “2983” 如 完全可以写成 “近3000” , “29836” 完全可以写为 “近 3万” 。经过这样的处理,虽然数字的精确度下降了,但并未改变报道中的准确性,看起来 也明了了许多。 2、数字要用得准确 新闻报道中非常强调报道的严谨性。严谨性体现为作者的采访专业精神、文风,是保证新闻 写作真实性原则的重要基础。 在写作新闻时, 首要的就是要用事实说话。 数字给人以信赖感, 准确运用数字是严谨性的标识。 如果一篇报道的数字上和实际我们感到的有出入, 甚至是在 新闻本身中自相矛盾,那么新闻给人的真实性自然要大打折扣。请看下面一组例子: 在2003年工博会的一组新闻报道中, 投资合同金额出现了前后矛盾的两个数字。 看以下 新闻标题: 湛江工博会首日签 29 宗投资合同 近两百亿元(湛江晚报 2003 年 11 月 26 日) 图文:工博会首日签约184.2亿元(湛江日报 2003 年 11 月 27 日) 6 天签约 110 亿 2003 年湛江工博会赚得钵满坛平(南方网 2003 年 12 月 1 日) 图文:湛江工博会胜利闭幕 共签订投资合同金额111.61亿元(湛江日报 12-02 08:31) 从新闻内容上看,工博会首日已有合同金额 184.2 亿元(有记者就夸张成近 200 亿元) ,而 闭幕时的签约数字是 111.61 亿元,前后竟然差距很大!而且,在[图文:工博会首日签约1 84.2亿元]中报道中,有这样一个事实: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与湛江市东海岛恒辉基础产 业投资有限公司签订的湛江华能东海电厂投资框架协议, 签约金额达120亿元。 一个项目 资金就超过后面所提的 111.61 亿元。 从另外一篇报道《中国华能集团进军湛江--大型燃煤发电厂将崛起东海岛(湛江日报 11-29 10:51)》中, “华能集团分别与市政府、东海岛恒辉基础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外部环境 事宜协议》和《投资框架协议》 ,??首期投资 120 亿元,规模为 240 万千瓦;二期投资 150 多亿元,规模 360 万千瓦。 ”以及后续报道《早投资湛江早主动――访华能集团副总经理张 庭克(湛江日报 12-01)》的补充印证,华能集团的投资只是一个意向,在最后统计时未列入 工博会签约总数。因为,还有另外一个项目的投资意向 400 多亿元的( 《湛江与韶钢达成建 设意向 钢铁基地首期计划投资400多亿元》 《我市与韶钢集团签订框架协议 千万吨级钢 铁基地选址东海岛》,可见亦未列入总数。否则,总数就不是一两百亿的问题,而应该是 ) 600 亿左右!湛江日报前后两篇报道的记者是同一批人(其中有一位是名记者) 。这反映记 者在采访过程中,没注意核对数字,一味地追求大数字,使新闻报道失实。这样的报道,怎 么能令人相信呢?如果在新闻报道中要处理上述数字时,能够指明数据来源渠道:比如,报 道首日的签约金额 184.2 亿元,我们就可以这样写“记者从 XX 新闻发布会了解到,首日合 金额 184.2 亿元” ,而不象[图文:工博会首日签约184.2亿元]中“昨日上午,工博会举 行了首批投资合作项目签约仪式, 我市与国内外客商共签订了投资合作项目合同29宗, 合 同金额184.2亿元。 ”数据来源指明,数据出现问题,就不会是记者或媒体的责任了; 或者, 在工博会闭幕后的报道 (图文: 湛江工博会胜利闭幕 共签订投资合同金额111. 6 1亿元) ,再加一段,说明清楚为什么华能集团和韶钢集团的数字未列入。这样,前后数字13 矛盾就不会出现了。 3、新闻写作中的数字宜少,择要而用 写新闻,特别是经济新闻和科技新闻,免不了要和数字打交道,因为数字往往是新闻本质事 实的佐证,也是传播者观察和报道新闻的一个视点。然而,在新闻实践中,数字却成了令编 辑、记者头痛――离不开,可出现得太多,又画蛇添足,败坏了文章的“兴” ,削弱了文章 的论证能力。请看《人民日报》2003 年 11 月 7 日一版刊发的一则消息: 山东粮食增产 4.6%山东今年夏粮和秋粮生产获得全面丰收,预计全年粮食总产量约为 3445 万吨,比去年增加 152 万吨,增长幅度为 4.6%。夏粮和秋粮生产均实现单产、总产“双增 加” 。山东今年夏粮平均亩产 336 公斤,比去年增加 32.4 公斤,增长 10.7%;总产量 1563.3 万吨,比去年增加 18 万吨,增长 1.2%。秋粮平均亩产可达 378.7 公斤,比去年增加 47.6 公 斤,增长 14.4%,秋粮总产可达 1880 万吨左右,比去年增加 134.33 万吨。 上文,如果说作为一份统计资料也许是合格的,但作为一篇经济新闻却是很失败的。在近 200 字的消息中,数字竟出现 14 次,还没计算标题中出现的一次,约 14 个字就有一次。这 些枯燥沉闷的数字拥挤在消息中,让受众味同嚼蜡,难以卒读。类似的新闻,在报纸、电视 等媒介上不时出现,数字还真成了目前新闻写作中的一个“问题” 。在写新闻的时候解决这 个问题,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少用数字。多用一些形象而不失真实的表达方法。 三、把数字写活的方法 运用创新思维,运用多种手段,尽可能把抽象的数字形象化,让它以一种可感的形式出现, 赋予数字以生命,让它们“活”起来、 “动”起来,从而引起受众的联想和想象,产生一种 审美的感受。 1、运用演算方法,把数字写活 受众怕数字太多,原因就是数字太“虚” ,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这时候,对数字进行一下 “实化”处理,予以换算是必要的。比如中央台经济半小时在报道洋医院消费时,说到他们 那里生一个婴儿需要6000美金。 为了让受众对这一数字有个更具体的认识, 紧接着做了 一下换算“相当于普通医院顺产16个婴儿的费用” 。这样一解释,受众就可以理解洋医院 的消费是什么样的档次了。同样是该栏目,在处理市话上涨6.4%的一个报道时,是这样 解释6.4%的:一位消费者说,上涨前我一个月的话费在40元左右,上涨后,电话量不 变,话费在50元至60元。受众一下子明白了话费上涨对自己的具体影响。 有时候受众不喜欢经济报道中的数字, 是因为这些数字都是游离于他们的生活之外的, 记者 没有找出与他们相关的数字,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说话。换个角度,重新去审视经济生活中的 数字,通过演算把数字同人们的生活相联系,新闻报道也不那么枯燥了。比如:市统计局提 供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往年相比增长很快,这是一个可写的经济新闻,如果从官方的 统计分析去写, 肯定又会掉到数字陷阱里去, 但通过计算, “总量” 把 这一数字变成 “人均” , 然后结合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人均居民储蓄,再对一些商场的购物者进行了随机采访,从 消费者的角度,去看消费数字的变化,这样就可把数字写活。 2、选取修辞的方法,形象化地运用数字 (1)数字的夸张 数字一旦到了文学家的笔下,便任他们的巧妙驱遣,生发出夺目的光彩。杜甫《古柏行》中 的诗句“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用来极古柏高大的气垫,近能接巫山之云, 远可通川西的雪岭。这是对古柏进行的艺术上的夸张,目的不在“细画须眉” ,而是作艺术 概括,使描绘的事物“神情毕肖” ,表现了强烈的主观感受,这样写更能显示艺术的真实, 激起读者的共鸣。对这两句诗,现在恐怕再也不会有人象沈括那样迂腐直解,认为古柏“太 细长” 了。 用数字突出对意象的主观感受, 扩大这种感觉的模糊性, 以满足主题表达的需要, 如今已成为公认的夸张手法。14 任何文学创作都离不开想象, 而神奇惊人的想象总是通过大胆的夸张表现出来的。 数字入诗, 古今作品里比比皆是。我们不妨再欣赏一下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 这首诗在数字的运用上共有六处,而有五处是采用了夸张手法。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 去还复来” ,这是诗人郁满于胸中的感情的沸腾! “千金” ,是高度的自信。没有“千金”这 个数量的夸张, 便不足以表现那不为金钱所役使, 反倒要役使金钱的宏大气度。 接下来的 “三 百杯”到“斗酒十千”的数量的增大变化,不正是诗人“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感情的浓重变 化吗?不正说明了诗人的内心深处在充分肯定人的自我存在价值的同时, 又对历史和现实做 了冷静思考的深沉吗?所以再一次爆发出“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愤激至极的感情大波。千 金DD三百杯DD斗酒十千DD万古愁, 是诗人思想感情发慌的脉络, 也是诗人思想感情的 凝聚点和爆发点。这大数量的夸张,强烈地感染着读者,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白。读者仿佛 也处于混沌洪荒的宇宙中, 这个宇宙里弥漫着万古愁云, 有一个在现实生活的打击下仍然奋 力抗争,愤然顶天立地的悲剧壮美形象。如果去掉几处的运用,整首诗会黯然失色。 可能有人认为,新闻不同于文学,运用夸张的手法同新闻的真实性背道而驰。这就胶柱鼓瑟 了,新闻本是滥觞于文学,文学的一些修饰手法对新闻有很好的借鉴作用。通常新闻的数字 不是太大是太小,都会落入直觉的“盲区” 。通过夸张法,适当放大或缩小,使它正好落入 直觉的“主轴线”上,就会产生意外效应。这也是一种报道艺术。 例如,法新社 1982 年的消息《联合国去年印发文件首尾相连长达 27 万公里》 ,其对数字的 放大处理就很成功: 如果把联合国去年在纽约和日内瓦印刷的全部文件首尾相连排列起来, “ 总长度将达到 27 万公里。已卸任的一位联合国高级官员说,照此计算,联合国的文件逐页 铺起来,两年内即可到达月球。 ” 消息不写“去年联合国文件印发了多少多少” ,而是以“27 万公里”为相对值,以地球与月 球的距离参照进行放大,联合国的“文山”之高不能不叫受众大吃一惊。 在运用夸张手法时, 还可以对有些太大的数字进行缩微。 因为人们对抽象数字的直觉和想象 能力,有一定限度。数字太大,人们只是朦胧地觉得它大,而缩小到几千分之一或几万分之 一, 落在直觉和想象力的范围之内, 反而清晰明白。 这种缩微方法, 统计学上常用。 如: 1986 年,我国生产自行车 3229 万辆,比上年增长 9%,这些数字不易为受众理解记忆。当年 12 月 10 日的《人民日报》在报道时,是这样处理的:标题是《全国自行车一秒产一辆》 ,导语 写到: “平均每滴答不到一秒钟,就有一辆自行车出厂。 ”像这样的巨大数字虽然缩小了,但 仍然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受众会形象感知国家自行车生产的速度之快,一“大”一“小”形 成强烈反差、错位,在心理学上是一种强刺激、大震憾。 (2)对比法 运用数字, 最好采取对比的手法。对比,可使受众对数字理解得更加清楚、更加直接。不过, 在比的时候,应注意既有可比性,又有可读性,避免数字满目。比的方式有纵比和横比,自 然数比和百分数比,通过各种数量关系的比较,在数字的增减变化中佐证事物的本质。这是 目前传播者使用较多的一种手法。 还有一种对比,它不仅仅停留在数字的比较上,而是通过数字的比较,含蓄地道出一种超越 数字本身的不言而喻的意义。 例如,把一组有关联意义的数字放在一起,尤其是标题中,让读者自己去比较,常常能收到 发人深省的效果。请看这样两个标题:银川:2000 个果皮箱 3 年被偷光(载《人民日报》 2003 年 11 月 7 日 5 版) ;杭州:一夜烟花节垃圾 600 吨(新华社杭州 2003 年 11 月 9 日电) 美国《哈特福德报》曾刊发一篇《从数字中看变化中的美国》的新闻,文中有一段是这样使 用数字的: “在这个国家里,人们每年用 2.81 美元购置落地钟和收音机,而用在残疾儿童身 上的钱不过 1.54 亿元;美国是给人们提供机会的地方。过去 10 年间,这个国家百万富翁增 加 3 倍,达 22.2 万人,然而,不幸的是他们中有 1.8 万人亲朋故旧全无,还有 6.1 万人是寡15 妇或鳏夫。 ”这种不动声色的比较,富有潜台词和内在力,更能引发受众深层次的思考和领 悟。 (3)比拟法 比拟可把干巴、无形的数字变为能够感觉得到的事物。例如 1988 年 7 月 5 日的《北京日报》 在报道我国年纺纱能力的一篇消息中,是这样处理数字指标的: “如果用我国一年生产的棉 纱织成布,给地球做条‘围巾’的话,这条‘围巾’可绕地球 650 圈。这是我国的年纺纱能 力――2600 万锭,居世界首位。 ” 再比如,1991 年 8 月 25 日,乐山大佛修复工程竣工对游客开放。修复后的大佛身高 71 米、 宽 10 米,头长 14.7 米。 《四川日报》在报道时,是这样描述的: “大佛有 25 层楼高,相当 于 32 个篮球巨人穆铁柱的身高。 它的每个脚背上可以停 5 辆解放牌汽车, 脚的大拇指甲上, 可以摆上一桌酒席。 ” 上述两则消息没有直白地罗列数字,而是利用读者对“围巾”“地球”“楼房”“穆铁柱” 、 、 、 等比拟物的熟知程度,巧妙地将数字与它们联系起来,使数字活化为人和物,增强了消息的 形象性和趣味性,应该说为大多数受众所理解、接受 3、采用转换的方法,使不易理解或不易捉摸的数字,转换成易于理解、易于捉摸的数字 (1)替代法 替代法 用受众熟悉的数字或与数字相关联的其他事物,去代替人们感到深奥、陌生的 数字,达到易懂易记的目的。比如,1981 年 12 月 4 日《长江日报》刊发的一篇批评某大队 大吃大喝的报道《一次支委扩大会 吃掉“白菜两万斤”,这个大队是武汉城郊的一个蔬菜 》 队,消息以“2 万斤白菜”替代办酒席的 400 多元花费,是因为受众对白菜太熟悉不过了。 在当时的生活条件下, 万斤白菜”不知能解决多少家庭一年的吃菜问题。看似一个简单 “2 的替代,但读者从这个量上可以看出那几个支委“吃公家”的丑态,使消息具有了浓郁的感 情色彩和强烈的战斗性。 又如,2003 年 11 月 3 日,新华社发的《微型“金弹”可抗癌》的消息,介绍的是美国研究 人员研制出一种纳米级的微型“金弹” (由黄金制成的微型小球,小球中心含有少量云母) 可对付癌症。 “金弹” 这个 究竟有多小?消息写到: “5000 粒加起来才与一粒芝麻大小相当。 ” 这样表述,受众很快会产生联想, “金弹”的“纳米”形象自然会深入脑海。 (2)筛选法 筛选法 即从繁多的数字中精选出最有代表性、最能揭示新闻价值的数据运用到新闻中,其 他的一概舍去。例如:2003 年 11 月 4 日《人民日报》一版刊发的《山西推进节水农业》一 文,按常规思路,记者要使用该省投入多少资金、动用多少人次劳力、修建多少节水工程等 数字,但这位记者(名字叫罗盘)没有。他紧紧围绕节水工程给农民带来实惠这一主题,精 心给读者算了一笔“节约账”“首先是节地。长治县南呈节水增效园区的同志给记者算了一 : 笔账,地下输水管道取代地渠后,每亩可节约耕地 0.02 亩,全园区 2973 亩灌溉面积可节省 耕地面积 59.5 亩。其次是提高了产量。闻喜县节水灌溉园区的 2000 亩大棚改用滴灌后,平 均每亩增产 600 公斤,按每公斤蔬菜 1 元计算,亩增收 600 元,总计增收 120 万元。在全省 实施旱作节水的农业区内,平均每毫米降水量就可生产粮食 0.55 公斤,相当于每亩节约用 水 21 立方米,农民靠此每人每年可增加纯收入 140 余元。 ” 又如:新华社记者夏兆龙 1987 年 10 月写的《血染华尔街》 ,在现场素描中巧妙地穿插数字, 使数字变成了鲜活的材料, 化成了具体的形象。 他在描写人们抢购刊载着股票狂跌消息的 《纽 约时报》增刊的情景后,写到: “买到报纸的人就站在人行道上、大街中间,或靠在路边汽 车上,聚精会神地读着:道.琼斯 30 种工业股票平均指数下降 508.32 个点,超过大萧条开始 的 1929 年 10 月 28 日!成交额 6.04 亿元,最新历史记录!今天一跌,5000 多亿美元化为乌 有。这个数字几乎等于美国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 1/8。 ”这里的数字同人的活动融化为一体,16 变成了贴近每一个受众的形象。 再如:1988 年《环球》第 10 期刊登的《88 年 8 月 8 日 8 时 8 分在西德》这篇新闻,记者根 据德国人崇尚“8”的习惯,在消息中“不厌其烦”地重复出现一个又一个“8”字,这样的 数字对受众来说,是饶有趣味的,不仅不能回避,而且还要从特定的报道角度或新闻背景出 发去设法寻找。 (3) “翻译”法 “翻译”法 对一些部门难以看懂的专业数据,传播者应学会运用“翻译”的办法,把它们 转化成普通受众易于理解的数字。 原《科技日报》记者郭梅尼在她的《新闻的生命之源》一文中,曾记述了她采访报道一位光 纤通讯专家的经历。专家向她介绍,发展光纤通讯要解决几百个尖端技术难题,并以生产光 纤为例说,生产光纤的原料是石英,石英可以说到处都是,但提纯却是一个技术难题。郭梅 尼问它的纯度是多少?专家说: “10-9。 ”她记下了这个数据。写作前,她对这个数据作了如 下“翻译” : ――10-9, ――即 10 亿分之一, ――即 10 亿克中只含有 1 克杂质, ――10 亿克=100 万公斤=1000 吨。 于是,在她的访问记中出现了: “一位专家拿着一根熔炼过的石英棒说,里面的有害杂质含 量,必须低于十亿分之一,达到这个纯度是一道难题。十亿分之一是什么概念?20 辆载重 4 吨的汽车,拉上 1000 吨提纯的石英,它所含的杂质,只有 1 克! ” 一个大得像天文数字般的科学数据,经郭梅尼一“翻译” ,哪怕是一名小学生,也读得懂、 记得住了 4、运用图表办法,使繁琐的数字变得一目了然。 近年来, 以列表或图示的方法报道新闻不时出现在媒介上, 特别是在体育比赛和成就报道这 类新闻中,更被大量运用。比如,2003 年 11 月 12 日《人民日报》第 5 版《高校学生党员 70 万》 、2003 年 11 月 4 日新华社发的《花旗集团成为全球最大金融集团》就是很好的图表 新闻。让人感到新闻改革的春风扑面而来。 四、结语 我们要正确认识数字的重要作用。新闻事实发生后,数字作为客观事实的一部分而存在,有 其独特的作用。传播者不应该、也不可能对其视而不见,置之不理。科学的态度是正确认识 它,然后反映它,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传播者应学会通过数字观察问题,时时刻刻注意,看 上去枯燥干巴的数字,被不同人所用,用在不同的新闻中,便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具有政治 色彩。例如,长期以来,美国多数媒体对越南战争中越南人民的死亡数字只字不提,但却念 念不忘报道美军的死亡数字:5.8 万人;对美军失踪人员,也是不厌其烦地报道。事实上, 当时有 650 万人口的越南,至少有 250 万人丧生;美国失踪人员大约为 2000 人,而越南失 踪人员为 20 万人。对两次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中伊拉克、阿富汗士兵伤亡数字的报道, 美国多数媒体一直模糊不清,对平民伤亡更是避而不谈,更不把双方的伤亡进行对比,从中 不难看出美国媒体的“良苦用心” 。 再就是警惕数字迷信, 特别要防止滥用数字进行政治说服。 这在我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上是有 前车可鉴的。20 世纪 50 年代末,一段时间内, “浮夸新闻”成为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全 国各报都登载粮食亩产万斤、超万斤,大放“卫星” 、连出“状元” ,以致酿成“国难” 。当 然, “浮夸新闻”的出现并不是所有新闻工作者愿为,这与当时党的工作指导方针失误有关, 但媒体实事求是精神的缺失,对“浮夸新闻”的形成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 运用数字无小事。运用创新思维,运用多种手段,尽可能把抽象的数字形象化,让它以一种17 可感的形式出现,赋予数字以生命,让它们“活”起来、 “动”起来,使数字为新闻所用, 真实而形象的再现现实的世界。 怎样写文献综述 怎样写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它 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 学 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 新趋势、 新水平、 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学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 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 可进一步熟悉医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 在查找的 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②查找文献资料、 写文献综述是临床科研选题及进行临床科研的第一步, 因此学习文献综述 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 提高; 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由选题。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 、 、 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 、 样, 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 也不象 “研究进展” 那样只讲科学进程, 其特点是 “综” , “综” 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归纳整理, 使材料更精练明确、 更有逻辑层次; “述” 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 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 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 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 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文 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疾病、一个方法、 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初次撰写文献综述,特别是实习同学所选题目宜小些, 这样查阅文献的数量相对较小,撰写时易于归纳整理,否则,题目选得过大,查阅文献花费 的时间太多,影响实习,而且归纳整理困难,最后写出的综述大题小作或是文不对题。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前面的 有关章节已经介绍,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在此不再重复。 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 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 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 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 、 献摘录卡片” 。有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 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 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二、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 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 和结果, 特别是阳性结果, 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 动态、 进展、 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18 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 提纲进行撰写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 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 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 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 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 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 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 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 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 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三、注意事项 由于文献综述的特点,致使它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 “读书报告” ,也不同于一般的科 研论文。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⒈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 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 ⒉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 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 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 可靠性和科学 性较好的文献。 ⒊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 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 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 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⒋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 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总之, 一篇好的文献综述, 应有较完整的文献资料, 有评论分析, 并能准确地反映主题内容。 公文 公文写作基本功 公文写作基本功 公文是非常重要的文字材料。它是党和政府指导工作、实施领导的重要工具;是交流信息、 联系上下左右、按照统一目标运转的重要手段;是调动方方面面积极性、完成各项任务的重 要保证; 也是教育群众、规范人们行为和重要准绳。这“四个重要”说明公文写作决不是一个单纯的 文字技巧问题,而是一项十分严肃的政治任务,它上联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下联广大群众 的利益和要求,中联各级领导的决策水平和工作作风。精心制作公文,既是各级领导的重要 职责,也是党和政府赋予文秘人员的光荣使命。 公文读起来很平凡,又没有生动感人的故事,好象很容易定,其实大为不然。作为代组织立 言,公文有自己独特的语体风格,写作要求很高,难度也很大,没有点基本功夫,是撰写不 出好公文的。一篇好的公文,大体上要达到以下几个要求: 一、把握全局,把握公文的方向性 二、脚踏实地,突出公文的目的性 撰写公文通常有两条最基本的要求: “上要着天,下要着地” 。着天就是知上晓上;着地就是 立足现实。公文重在实用,鲜明的实用性是公文首要和最本质的特点,也是公文的出发点和19 归宿。 因此,撰写公文虽然也要看一些二手材料,以获得综合性的认识,但着力点必须放在立足实 际、掌握第一手材料上。实践证明,撰写公文,特别是撰写具有战略指导性的公文,不掌握 丰富的第一手材料,没有切身感受,在认识上就缺乏深度,在思想上就缺乏新度。相反,在 深入调查研究,充分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文件,就会使人耳目一新,思想升华, 产生深刻影响和强大威力。 只有在立足现实上狠下功夫,把自己的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和大脑全部调动起来,掌握 丰富的第一材料, “集群思,广众益” ,才能产生好文件,提出新思路,制定新措施,解决新 问题,开创新局面。 怎样才能立足现实,取得最佳效果呢?应把握信三个要点: 第一,立足现实,首要的是熟悉现实。 第二,立足现实,必须洞察现实。 第三,立足现实,还要升华现实。 三、魂系于文,深蕴公文的思想性 对干部群众进行宣传教育是公文的重要功能之一。 领导机关制发的有关方针、 政策的重要公 文, 不仅要传达政策意图, 告诉人们怎样做, 而且还要说明道理, 告诉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以其深刻的思想内蕴统一干部和群众的认识和行动, 引发和启示领导的决策思路, 拓宽领导 的视野,增强贯彻执行的自觉性。因此,思想性可以说是公文的精髓。精髓不存,公文无魂; 精髓所在,片言万代。诸葛亮的《出师表》之所以千年不衰,最根本的是它深蕴了“鞠躬尽 瘁”的伟大精神: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之所以代代相传,是在于他提出了“居安思危” 、 “戒奢以俭”“载舟覆舟”的精辟思想;毛主席在解放战争时期写的《关于情况的通报》之 、 所以载入史册, 主要不只在于它通报了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的胜利战果, 而是它通过阐述情 况揭示了“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这样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真理。由此可见,思想性是 公文的灵魂和血脉。没有思想性,公文就必然缺乏生命力。 四、眉清目秀,注重公文的严谨性 五、心正笔直,确保公文的准确性 六、言约意明,体现公文的简洁性 七、视角独特,拓展公文的创造性 八、内外一体,构建公文的科学性。 计划与总结的写作 计划与总结的写作 一、计划的写作 计划是单位或个人对未来一定时间内要做的工作从目标、 任务、 要求到措施预先作出设计安 排的事务性文书。 (一)计划的种类 从性质、内容、时间等角度可划分出不同种类的计划。从形式分有以下三种:文件式计划, 分目标、要求、措施、步骤等环节,写作严谨具体,内容重大并有一定篇幅;条文式计划, 以列出任务为主, 较少涉及措施、 步骤等; 表格式计划, 通常用于项目较多又具共性的内容 , 有时辅之适当文字说明,使计划简洁明了。 计划是个统称,像规划、纲要、设想、打算、要点、方案、意见、安排等都是根据计划目标 远近、时间长短、内容详略等差异而确定的名称。 规划 是一种时间跨度长(三年以上),范围广,内容较为概括的计划。例: 《××市城市 建设总体规划》 。 纲要 和规划相同,它们都是各级领导机关根据战略方针,为实现总体目标 对某个地区或20 某 一事项作出长远部署。不同的是纲要比规划更为原则和概括,一般只对工作方向、目标 提出 纲领式要求和指导性措施。例: 《××市 2000 年经济发展纲要》 。 设想 是一种粗线条的、初步的、预备性的非正式计划。相对来讲,其适用 时限较长。例: 《××市拓展就业安置门路的设想》 。 打算 也是一种粗线条的、其想法不太成熟的非正式计划。相对设想,它的 内容范围不大 且考虑近期要做的。例《××学校争创文明校园的打算》 。 要点 是将计划的主要内容择要摘编,使之简明突出,它适用于时间相对较 短的计划。例: 《××局 19××年工作要点》 。 方案 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有很强可操作性 的计划。方案 一 般适合专项性工作,其实施往往须经上级批准。例: 《××市住房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方 案》 。 意见 属粗线条计划,它适用于上级向下级布置工作任务并提供基本的思路 、方法,交待 政 策,提出要求等。例: 《××公司关于下属企业 19××年扭亏增盈全面提高经济效益的 意见 》 。 安排 是短期内要做的,且范围不大、内容单一、布置具体的一类计划。例 : 《××系第× 周工作安排》 。? (二)计划的写法 1、标题? 计划标题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计划的制订单位名称、适用时间、内容性质及计 划名称。视 计划文本的成熟程度,有可能出现第五个部分,即在标题尾部加括号注明:草 案、初稿、征 求意见稿、送审稿等。如《××市 19××年再就业工程实施方案(讨论稿)》 。 2、引言? 计划通常有一个“前言”段落,主要点明制订计划的指导思想和对基本情况的说 明分析。前 言文字力求简明,以讲清制订本计划的必要性、执行计划的可行性为要,应力 戒套话、空话 。 3、主体? 如果说引言回答了“为什么做”的问题,那么主体要回答“做什么”“怎么做” 、 、 “何时 做”等问题。 目标与任务 首先要明确指出总目标和基本任务, 随后应根据实际内容进 一步详细、 具体 地 写出任务的数量、质量指标。必要时再将各项指标定质、定量分解,以求让总目标、总 任务 具体化、明确化。 办法与措施 以什么方法,用什么措施确保完成任务实现目标,这是有关计 划可操作性的 关 键一环。所谓有办法、有措施就是对完成计划须动员哪些力量,创造哪些条件,排除哪 些困 难,采取哪些手段,通过哪些途径等心中有数。这既需要熟悉实际工作,又需要有预 见性, 而关键在于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唯有这般,制订的措施、办法才是具体的,切实可 行的。 时限与步骤 工作有先后、主次、缓急之分,进程又有一定的阶段性,为此 在计划中针对 具 体情况应事先规划好操作的步骤、各项工作的完成时限及责任人。这样才能职责明确、 操作 有序,执行无误。 4、落款?在正文右下方署名署时即可。 二、总结的写作 总结是单位或个人对过去一个时期内的实践活动作出系统的回顾归纳、 分析评价, 从中得出 规律性认识用以指导今后工作的事务性文书。 (一)总结的种类 从性质、时间、形式等角度可划分出不同类型的总结,从内容分主要有综合总结和专题总结 两种。综合总结又称全面总结,它是对某一时期各项工作的全面回顾和检查,进而总结经验 与教训。 专题总结是对某项工作或某方面问题进行专项的总结, 尤以总结推广成功经验为多21 见。? 总结也有各种别称,如自查性质的评估及汇报、回顾、小结等都具总结的性质。 (二)总结的写法 1、标题? 文件式标题 一般由单位名称、时限、内容、文种名称构成。例: 《××局 19××年度拥军 优属工作总结》 。 文章式标题 以单行标题概括主要内容或基本观点,不出现总结字样,但对 总结内容有提 示 作用。例某企业的专题总结《技术改造是振兴企业之路》和某高校的专题总结《我们是 如何 实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 。 双行式标题 即分别以文章式标题和文件式标题为正副标题,正题揭示观点 或概括内容, 副 标题点明单位、时限、性质和总结种类。例: 《知名教授上讲台 教书育人放异彩――× × 大学德育工作总结》 。 2、正文 前言 一般介绍工作背景、基本概况等,也可交待总结主旨并作出基本评价 。开头力求简 洁,开宗明义。 主体 应包括主要工作内容、成绩及评价、经验和体会、问题或教训等。这 些内容是总结 的 核心部分,可按纵式或横式结构形式撰写。所谓纵式结构,即按主体内容从所做的工作、 方 法、成绩、经验、教训等逐层展开。所谓横式结构即按材料的逻辑关系将其分成若干部 分, 标序加题,逐一写来。 结尾 作为总结的结束语可以归纳呼应主题、指出努力方向、提出改进意见 或表示决心信 心等语作结,要求简短利索。 3、落款? 一般在正文右下方署名署时。如是报刊杂志或简报刊用的交流经验的专题总结, 应在标题下 方居中署名。 简报的写作 简报的写作 简报是机关、 团体、 企事业单位内部, 或者是某项中心工作、 某次重要会议中用的沟通信息 、 交流经验、反映情况、汇报工作的期刊式文字载体。其特点是文字短、内容新、反应快、 形 式活。 一、简报的类别 简报的名称很多,常见的有《××简报》《××简讯》《××信息》《××动态》 《×× 、 、 、 、 通报》《××通讯》及《内部参考》《情况反映》等。? 从不同角度对简报有不同的分类, 、 、 按内容来分,可分三种。 1、综合简报 它全面、综合反映编发单位工作进展、思想动态、成绩缺点等概况。综合简报多常年定期编 发,例某高校党委、校长办公室编《××工作动态》 。 2、中心工作简报 它主要是为配合、推动当前某项中心工作,掌握思想动态、交流推广经验而编发。中心工作 简报多在一定时期内不定期制发。例某市委路线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编发《路教工作简报》 。 3、会议简报 它报道会议概况,反映会议交流经验和探讨的问题,传达和贯彻会议精神和决议。会议简报 用于大中型会议, 视会期长短及规模在会议期间可只编发一期或多期。 例某校学代会秘书组 编发的《××学代会简报》 。 二、简报的编写 (一)报头 简报首页上端 1/3 处由分割线将报头与文稿部分分开, 报头由以下四个必备要素构成: ①、22 简报名称,一般套红、居中、字体稍大印刷;②、期数,印于简报名称正下方;③、编印机 关,一般为制发简报单位的办公部门或中心工作领导小组及会议的秘书处(组),要求用全称 或规范化简称印于分割线左上方;④、编印日期,印于分割线右上方,要求年月日齐全。除 以上四个要素,视简报内容,保密要求,还可以增加简报编号、密级(或使用范围和要求)等 要素。 (二)文稿 根据文体性质和文稿来源, 简报的体式可分四种: 一是报道体, 它及时、 简明、 准确地叙述 、 报告部门、行业、系统、领域内最新发生的新情况、新动态。其文体十分类似动态消息 、 动态信息; 二是汇篇体, 这是在众多稿源基础上剪辑而成的类似综合消息的简报文体, 信 其 息量大面广, 能做到点面结合反映全局性情况; 三是总结体, 其文章即一般意义的总结, 但 内容有典型性有推广价值, 编入简报能发挥其指导一般的作用; 四是转引体, 即将他单位 有 参考借鉴意义的材料完整地或篇段地摘编转引。 1、按语 按语是代简报编制机关立言, 是对文稿及使用作出说明、 评价, 如说明材料来源、 转引目的 、 转发范围, 表明对简报内容的倾向性意见及表示对所提问题引起讨论研究的希望等等。 语 按 的位置在报头下,标题前。 它视需要而使用,并非每篇必有。一般在转引体、总结体及重 要 的报道体、汇篇体简报文章前才配用按语。 按语可分三种类型:一是题解性按语,它类似前言,主要对文稿产生过程、作者情况、主体 内容作简要介绍; 二是提示性按语, 它侧重于对简报内容的理解揭示或是针对当前实践应注 意事项的提醒; 三是批示性按语, 它往往援引领导人原话或上级机关指示结合简报内容对实 际工作提出批示性意见。 2、标题 根据简报的体式,标题也有不同写法。动态性较强的内容多采用单行式新闻标题,简短明快 地交待事实、揭示中心,在总结体简报和其他体式简报中,一般使用文章化标题。 3、目录 简报文稿通常是一期一篇,根据需要也可以是一期为一组性质接近的文章。如是一组文章, 则须在报头下设计“目录”一栏,将各篇文章标题先印于此,然后依次刊出每篇 文章。 4、正文 因体式各异, 简报正文格式相去甚远。 报道体、 汇篇体类消息结构往往前有导语, 后有主体 、 背景等;总结体可完整地将“总结”刊于简报;转引体则因所引文章不同,正文或可能是 片 断章节,也可能是整篇文稿。 (三)报尾 在简报末页下 1/3 处用分割线与文稿部分分开, 分割线下与之平行的另一横线间内标本期简 报的“报、送、发”单位名称,右侧注明本期印数。 通知与函的写作 通知与函的写作 一、通知的写作 通知是公文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文种,通常属于下行文。它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 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 发布规章; 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有关单位需要周 知或共同执行的事项;任免和聘用干部。 (一)通知的类别 根据功用,通知可分以下类别: 1、发文通知? ①批转性通知 对下级机关来文如呈转性报告、 意见等上级机关用通知批转下级各有关部门23 执行。例: 《××市人民政府批转市住房工作领导小组关于解决特困户住房问题意见的通 知 》《国务院批转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部分地方政府越权批地情况报告的通知》 、 。 ②转发性通知 对上级机关、不相隶属机关的来文,本机关用通知转发下级各有关单位执 行 。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接待中不摆烟酒等问题的通知》 例: ; 《建设部转发国家物价局财政部关于发布中央管理的建设系统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及标准 的通知》 。 ③发布性通知 发布本机关制定的各类规章及其它材料, 使之产生直接的行政效力。 《 国 例: 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布〈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的通知》 。 2、知照通知 用于向有关单位、部门传达、晓喻、告知有关事项或情况。如任免或聘用干部、设立或调整 机构、 启用或更换印章、迁移办公地点等等。例: 《关于×××等四同志职务任免的通知》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设立国务院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 暂 ; 停实行夏时制的通知》 。 3、事项通知 ①布置性通知 就某些具体事项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下达任务、布置工作、提出要求。例: 《国务院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清理三角债工作的通知》 。 ②规定性通知 上级机关对要求下级机关执行的具体事项作出明确规定,以便遵照执行。 例 :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改变研究生学习期间生活待遇问题的通知》 。 ③会议通知 告知某机关或部门将召开某一会议, 同时提出与会的相关要求, 故这类通知兼 有告知和布置作用。例: 《关于召开××座谈会的通知》 。 (二)通知的写法 1、标题 通常情况下, 三大类通知的标题都由发文机关、 事由及文种三部分组成。 视具体场合和内容 , 发文机关可以省略,文种亦可变“通知”为“预备通知”“正式通知”“紧急通知” 等。 、 、 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线拍照答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