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老问题:安全学科为什么必须是安全工程一级学科科

比特客户端
您的位置:
详解大数据
详解大数据
详解大数据
详解大数据
网络空间安全”国家一级学科正式获批
关键字:网络空间 新闻
  6月18日消息,据业界权威人士透露,“空间”成为国家一级学科正式获批。随着网络空间安全问题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一部分,而提升国家网络空间安全的整体实力,则需要推动和普及全民教育水平。
  我国在信息安全学科建设方面,早在2007年经教育部门批准,成立了高等学校信息安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沈昌祥院士担任主任委员。沈昌祥院士曾提到,“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人才就没有可靠的信息安全。”近年来信息安全人才需求快速增长,我国开设信息安全类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超过100所,而今天“网络空间安全”成为国家一级学科对于信息安全人才的培养来说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信息安全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其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复合型的,一级学科的设立会更有利于信息安全人才的培养,更有利于加强信息安全人才队伍建设,使我国信息安全核心技术做到真正的自主创新和自主可控。
  安恒长久以来在信息安全人才的教育和培训领域都有着不错的成绩,本次“网络空间安全”成为国家一级学科,我们期待在这一领域能为网络安全爱好者以及网络安全人才的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关文章:
[ 责任编辑:小石潭记 ]
去年,手机江湖里的竞争格局还是…
甲骨文的云战略已经完成第一阶段…
软件信息化周刊
比特软件信息化周刊提供以数据库、操作系统和管理软件为重点的全面软件信息化产业热点、应用方案推荐、实用技巧分享等。以最新的软件资讯,最新的软件技巧,最新的软件与服务业内动态来为IT用户找到软捷径。
商务办公周刊
比特商务周刊是一个及行业资讯、深度分析、企业导购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周刊。其中,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合力打造的比特实验室可以为商业用户提供最权威的采购指南。是企业用户不可缺少的智选周刊!
比特网络周刊向企业网管员以及网络技术和产品使用者提供关于网络产业动态、技术热点、组网、建网、网络管理、网络运维等最新技术和实用技巧,帮助网管答疑解惑,成为网管好帮手。
服务器周刊
比特服务器周刊作为比特网的重点频道之一,主要关注x86服务器,RISC架构服务器以及高性能计算机行业的产品及发展动态。通过最独到的编辑观点和业界动态分析,让您第一时间了解服务器行业的趋势。
比特存储周刊长期以来,为读者提供企业存储领域高质量的原创内容,及时、全面的资讯、技术、方案以及案例文章,力求成为业界领先的存储媒体。比特存储周刊始终致力于用户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储业务、数据保护与容灾构建以及数据管理部署等方面服务。
比特安全周刊通过专业的信息安全内容建设,为企业级用户打造最具商业价值的信息沟通平台,并为安全厂商提供多层面、多维度的媒体宣传手段。与其他同类网站信息安全内容相比,比特安全周刊运作模式更加独立,对信息安全界的动态新闻更新更快。
新闻中心热点推荐
新闻中心以独特视角精选一周内最具影响力的行业重大事件或圈内精彩故事,为企业级用户打造重点突出,可读性强,商业价值高的信息共享平台;同时为互联网、IT业界及通信厂商提供一条精准快捷,渗透力强,覆盖面广的媒体传播途径。
云计算周刊
比特云计算周刊关注云计算产业热点技术应用与趋势发展,全方位报道云计算领域最新动态。为用户与企业架设起沟通交流平台。包括IaaS、PaaS、SaaS各种不同的服务类型以及相关的安全与管理内容介绍。
CIO俱乐部周刊
比特CIO俱乐部周刊以大量高端CIO沙龙或专题研讨会以及对明星CIO的深入采访为依托,汇聚中国500强CIO的集体智慧。旨为中国杰出的CIO提供一个良好的互融互通 、促进交流的平台,并持续提供丰富的资讯和服务,探讨信息化建设,推动中国信息化发展引领CIO未来职业发展。
IT专家新闻邮件长期以来,以定向、分众、整合的商业模式,为企业IT专业人士以及IT系统采购决策者提供高质量的原创内容,包括IT新闻、评论、专家答疑、技巧和白皮书。此外,IT专家网还为读者提供包括咨询、社区、论坛、线下会议、读者沙龙等多种服务。
X周刊是一份IT人的技术娱乐周刊,给用户实时传递I最新T资讯、IT段子、技术技巧、畅销书籍,同时用户还能参与我们推荐的互动游戏,给广大的IT技术人士忙碌工作之余带来轻松休闲一刻。
微信扫一扫
关注Chinabyte安全学科以事故为研究中心,面即便窄又有什么问题么?何况不窄!
已有 1391 次阅读
|个人分类:|系统分类:|关键词:安全科学 研究对象 事故 面积不窄
安全学科以事故为研究中心,面即便窄又有什么问题么?何况不窄&&“安全学科以事故为研究对象,以预防事故为研究目的,其研究内容就是消除各个事故原因的工程手段和行为控制(管理)手段”。有观点认为,以事故为中心(对象、目的、内容),安全学科的面太窄了!实际上不窄,说它窄,是因为对“事故”的理解不准确或者不彻底。而且,即便是窄,又有什么问题么?&事故的英文词是accident,有时也叫做incident,二者经常混用,而且在一些安全理念接受程度比较深的组织(含企业),认为事故的发生和任何其他一般性事件(含好的事件和不好的事件)的发生都是一样的,都是由于某个或者某些细节环节工作、处理状况(好或者坏)的积累或者反映,状况积累到一定程度产生时,事件的产生或者发生都是很自然(必然)的过程,并没有什么意外(这鼓励我们做好细节的工作),在这样的组织,根本不使用accident一词,只用incident,而incident,即事件,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以此为研究对象的安全学科,怎么能说面窄呢?实际上是不窄的。&另一方面,事故的定义,是人所规定的。目前我国和美国的定义大体类似。我国GB6441-86的编制说明中定义造成职工歇工1天以上的事件为生产安全事故,美国定义造成员工歇工1天以上的事件为一个职业伤害事故injury(损工),这样定义事故,不但范围上是生产或者职业领域的事件即生产安全事故或者职业伤害事故,而且定义中所用时间(1天)也比较长,安全学科如果以此类事故为研究对象,看起来的确比较窄。但是,我们定义安全学科的研究对象时所指的事故,不带有任何范围和时间的量化因素在内,指的是“人们不期望发生的、造成损失的意外事件”,也即“人们不期望发生的、造成损失的、意外的”任何事件,这样事故的范围就不窄了。&再一方面,即便带有范围上的量化因素,时间上的量化因素也可以不限于1天,甚至可以是1秒,这样就很大地扩大了事故的范围。类似地,即便带有时间上的量化因素,仍使用1天,范围上的量化因素可以不限于生产安全事故或者职业伤害事故,这样事故的范围又扩大许多。所以安全科学研究的事故,范围一点也不窄。时间和范围都不加任何量化因素时,事故就是“人们不期望发生的、造成损失的、意外的”任何事件,也就是变为公共安全事件(所有事件)或者事故了,范围因此也不窄了。&还有,事故定义中的“任何事件”,事件,也是人来定义的,如“隐患”、“违章”、“状态突变”等等,都可以定义为事件,这样就把几乎所有的现象都包含在“事件”(事故)当中了,因此安全学科的研究对象就根本没有“窄”的迹象或者嫌疑了。而且,如果不把“隐患”、“违章”、“状态突变”、“危险现象”、生产安全事故、职业伤害事故、公共安全事故等等用事故一词(如果不愿意用“事故”,可以使用“事件”),来统一起来,安全学科的研究对象就不容易甚至无法明确表达,研究目的表达不出来,这意味着研究对象不明确,而研究对象不明确,学科有怎么能存在呢?而安全学科事实上是存在的,说明它的研究对象是明确的,只是人们还没有发现或者囿于接受而已。事实上,“隐患就是事故”、“瓦斯超限就是事故”,这些表达在生产现场已经实用很久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场的实用已经超越了学术探讨,学术圈子还要磨磨唧唧地在争论上消耗时间吗?&建议是,在没有更好的表达形式之前,还是把研究对象定义为事故吧,先实用着(事实上在理论上我也不认为有什么漏洞),等更好的表达来了,再说吧。。。笔者认为,以事故为研究对象,安全学科的范围不窄,而且是明确、实用的!&参考博文:: &&&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傅贵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6
评论 ( 个评论)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作者的精选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李德毅:智能设立一级学科是给黑孩子上户口_网易科技
李德毅:智能设立一级学科是给黑孩子上户口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网易科技讯12月17日消息,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网易科技承办的2016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大会暨第六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盛典今日在深圳登喜路国际大酒店举行。本次大会以“AI新时代·产业新动能”为主题,会上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发表主题报告:论“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学科地位。从培育当前人工智能产业人才的时代紧迫性出发,对提升我国“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学科发展提出了宝贵的建设性意见和观点。李院士介绍了三种学科的诞生方式:从原有的一级学科中分离出来,从现有的多个学科交叉渗透出来,从科学自身发展催生出来。智能科学技术是从现有多个交叉分学科中分离出来的,智能科学和技术将成为一级学科学科,分别属于理科和工科门类。李德毅表示将智能学科做为一级学科具有不可或缺性、独立性、不可替代性和普遍性等四项原则:不可或缺性:智能作为一级学科,是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源头供给能力的时代需求,有着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智能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智能科学与技术,对于经济繁荣、国家安全、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而机器人将成为人类认知自然与社会、扩展智力,走向智慧生活的重要伴侣,将引发人人联网、物物联网的崭新形态,也将改变人类的生产活动、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智能是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源头供给能力的时代需求。无论是人类智能还是人工智能,无论是个体智能还是群体智能,无论是集中智能还是网络智能,都是在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源头的供给能力,是创新的原始驱动力量,是生产力中的核心生产力。独立性:人类科学史和发明史是智能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缩影,回顾半个世纪来,相关的诺贝尔奖、香农奖、图灵奖等获得者及其贡献,对学科体系的认知很有启迪。智能学科是社会发展到智能时代的必然结果,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交叉性特色,在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等不同层次上,应该有独立的课程体系。不可替代性:设置“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可以聚焦智力人才培养的规范化、专业化、系统化,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创新驱动发展的强烈需求,这是任何其他学科难以企及的。智能作为一级学科,在中国特色的科学和教育体系中,具有聚焦智力培养、呼应创新驱动发展的社会需求,发展智力工具的特殊意义。普遍性:智能无处不在,目前智能学科覆盖面广,包容性强,应用前景广阔,需求空间巨大。智能学科培养人才的就业方向,几乎覆盖全社会所有的领域,今后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都将离不开人工智能最后李院士表示,我国智能学科的人才培养,已经由下而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培养体系,秉持高起点、重基础、求交叉、重实践,以重大科研平台为支撑和载体,已经成功培养一批实用型人才。现在的迫切任务是明确一级学科的位置,厘清课程体系,给黑孩子上户口!(Sherwood)以下为演讲速记:各位领导、各位同行,很高兴参加这样一个产业大会,我本来有一个很好的报告是讲产业的,但是这个报告在别的地方做过,如果大家对产业有兴趣的,可以在我的微信看一看,题目叫做智能车产业的展望。今天想讲另外一个题目,我想讲讲人工智能学会最近七八年来做的一项论证工作,希望把智能科学与技术提升为一级学科,在上升为一级学科之前,有三个学科在论证,就是软件工程、安全和智能,这两个学科都是被认证为一级学科了,今天跟大家探讨论“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学科地位。大家知道,要把一个智能科学技术变为一级学科,首先要通过国务院学务委员会,它有一个常设机构办公室,要把这个学科变成一级学科,必须到这个地方申请,我们走访了那个地方,他们讲做一级学科要写材料,论证工作的ABC,怎么把它变成一级学科?我国目前有13个学科门类,门类比一级学科还要大,在一些门类里,本科生课程是研究省教育基础,根据国家的教学目录,目前国家有13个学科门类,111个一级学科,国家不设二级学科,大家可以自主设置,但是需要报教育部备案。应该说所有的学科都是围绕直接或者间接的扩展人类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能力。但是从全球来看,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中国不一样,好像一级学科更加光荣和伟大,这是不对的,我是搞三级学科的,你搞一级学科的,我们都一样,都是在探索人类的认知,尤其不能被行政化。大家在高等院校工作的同事都会感觉到,如果你不是一级学科,很多事情很难办,这就是行政化造成的结果。所以我们再次强调。我国现行的学科门类有哲学,理学,经济学,法学等等,在座感兴趣更多的是理学和工学,理工农医是更大的学科。如果要把“智能科学与技术”变成一级学科,怎么办?国务院学务委告诉我们,必须说清楚是从哪里来的。有三个地方,第一,是从原油的一级学科中分离出来,譬如说我们可以从物理学中分离出电子学,后来从电子学里又分离出一个一级学科,叫做计算机科学,从计算机科学里最近又分离出一个一级学科就是软件工程,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现在这孩子长大了,不要老爸看着这个孩子。我们中国人工智能协会要成立一个专业委员会,要做深度学习。有人反对,说咱们不是有机器学习了吗?有了机器学习,就不能做深度学习了吗?我不同意,我觉得深度学习现在很火,应该研究研究,从机器学习里面多一个深度学习,也许是对的,看看能不能把人工智能做好。在座的委员不少,我建议你们想一想,你做了深度学习吗?如果你没有做,你就有点保守了。第二个,从现有的多个学科交叉渗透出来,比如说基础医学从化学和生物学中交叉渗透出来,所以说智能科学技术要做一级学科,你必须说清楚是从哪个学科中分离出来的,这三个来路必须说清楚。我今天想跟大家探讨,“智能科学与技术”是交叉渗透出来的。我到科协汇报,我说要把“智能科学与技术”变成一级学科,科协部长问我,这是属于哪个门类?我说想暂时把它归为理科和工科门类,这两个挂着都行。他说,暂时可以这么挂,将来智能科学应该成为一个新的门类,比我的思想还先进,因为这个门类放在哪里都不太舒服。按照组委办的要求,把一个学科提升为一级学科,需要讲清楚四件事情,不可或缺性原则、独立性原则和不可替代性原则和普遍性原则。我们怎么样认识“智能科学与技术”的这四个性,成为我们论证的重点,因为你必须按照它的语境去做这个事情,再做其他的话,人家不听,所以我们按照他的路子在走。先讲一下不可或缺性,我们重点是讲智能学科与创新驱动发展的关系。我们讲独立性,重点讲智能科学的课程体系。不可替代性,为什么要搞一级学科?第四讲普遍性,讲智能学科与人才的培养。各位看到我在环球时报上提了题目,叫做人工智能应该提升为国家战略,也是跟这个配合的。先讲第一个问题,不可或缺性。科学技术的发展史就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拓展史,就是人类劳动工具的发展史。人类走过了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已经进入到用“智能”作为当今社会时代印记的新的阶段—智能社会。智能作为一级学科,是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源头供给能力的时代需求,有着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我们曾经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支撑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规模拓展,但这已经成为历史。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向创新驱动发展的转变,人工智能是一种解决方案。我们看一级学科的确立是怎样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在农耕社会,最早是哲学数学和文学,到近代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我们终于丰富发展了电子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等等,今天我们一起努力,是把“智能科学与技术”发展为一级学科的时候了。在农耕社会和工业社会,人类的生产工具主要是基于物质和能量的动力工具,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今天到了智能社会,有一句话送给大家,叫做人工智能润物无声。它可能不会惊天动地,但是无处不在。劳动工具专项了基于数据、信息、知识、价值和智能的智力工具,人口红利、劳动力红利不那么灵了,智能的红利来了。智能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智能科学与技术,冻雨经济繁荣国家安全、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你们可以想一想,用这句话来衡量其他的学科,有几个学科可以配得上这句话?智能是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源头供给能力的时代需求。无论是人类智能还是人工智能,无论是个体智能还是群体智能,都是在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源头的供给能力,是创新的原始驱动力量,是生产力中的核心生产力。所以我觉得今天这个吴文俊颁奖大会意义越来越大,我参加很多大会是发人工智能奖,拿了人工智能奖的科技工作者应该是很骄傲的,因为这个社会,这个智能时代到来。当今,不仅仅是材料、能源、传统制造和动力工具,更重要的是智力和智力工具,成为人类拓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新的切入点,成为先进社会最重要的经济来源。机器人将成为人类认知自然与社会、拓展智力,走向智慧生活的重要伴侣,将引发人人联网、物物联网的崭新形态,也将改变人类的生产活动、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包括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在改变。我国将成为机器人的最大市场,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是国家科技创新和中高端制造业的重要标志。机器人革命是世界性的,并不是中华民族一家,全世界都认识到了,它是时代性的,如果我们不走,我们就落后了。只有原创性的技术才能使我们成为机器人的产品和机器人市场规则的重要制定者和主导者。要不然我们又一次跟随,又一次流失市场,所以在人工智能喷跑的征程中,跨界渗透和跨界创新是我国包括智能制造在内、抓住历史机遇的又一起崛起。这是我们人工智能工作者的时代使命,不仅仅是一个学科建设。智能学科要与国家战略布局相适应,其实已经早有要求,尤其是教育部提出来,高校人工智能相关专业、课程设置,要求形成千亿级的人工智能市场应用规模。“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明确把智能制造列为主要方向之一,把《中国人工智能2030》作为国家战略创新2030重大专项,势在必行。实际上国内外的科技巨头们已经在做了。第二点我讲讲独立性问题。从原有的一级学科中分离出来,我们要告诉各级领导,告诉社会,智能学科在科学体系中的位置,犹如给一个多学科交叉诞生的混血儿,已经存在了,只是黑孩子上户口而已。现在智能科学技术的专业掌握在计算机、自动化、脑科学、生命科学还有机械等等各个方面,我们给他上一个户口而已,而不是一个全新的,把它放到应该放的地方而已。智能学科与技术主要是现有哪些学科门类,哪些一级学科交叉的产物呢?我这里有一张图,需要大家帮我丰富一下,哲学是个大门类,在这个门类里我们美学、逻辑学、伦理学,我觉得这三各学科都跟人工智能相关。在理学里我们有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在工学里我们有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控制工程学。在文学里我们有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医学里有神经生物学。所以它是一个交叉的产物,但是把主要说清楚就可以了,要不然所有的都是交叉产物也不好,所以大家觉得哪一个应该加上去,哪一个应该拿下来,把问题说清楚就可以。人类科学史与发明史是智能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缩影,回顾半个世纪来,相关的诺贝尔奖、香农奖、图灵奖等获得者及其贡献,对学科体系的认知很有启迪。我们认为,智能尤其是生物科学,人的智能学习搞清楚,才能把人工智能搞得更清楚,因此脑科学和神经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变得非常重要。人类发展动力工具的进展和成果也非常重要,动力工具就是我们的四肢,就是我们的躯干,我们的行走,我们的手脚。智能学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可以写很多,尤其是今年,阿尔法狗战胜尾气世界冠军,引起了人类的关注。我国智能学科的代表人物这里列了两个人,有吴文俊和蒲慕明院士,世界神经科学领域最高荣誉格鲁伯奖获得奖,当前是致力于如何把脑科学于智能技术交叉融合起来。智能科学有哪些特点?智能无处不在,智能润物无生,智能学科具有前沿性、探索性和交叉性,智能学科需要长远的研究努力,甚至没有穷尽,智能学科研究的发展里程碑,难以预先明确确定和精确量化。智能学科与技术常常相互依赖,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有时智能科学在先,有时智能技术在先。智能学科继续向纵深方向发展,微观的更微观,宏观的更宏观,并展现出多多尺度的丰富景象,同时,智能学科迅速向横向发展。因此人类的思维、意识和智能活动,构造具有一定之智能的人工系统智力工具,就是智能学科的最基本研究内容,希望大家对这个定义再加以推销,能不能改得更好一点,智能学科到底干什么的,研究如何让智能体去完成以往需要人的智力才能胜任的工作,研究如何模拟人类某些智能行为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构建智力工具,如机器人,像一个人或者一群人一样感知,认知和行动,研究人与机器人的和谐相处,共生共存。智能学科是社会发展到智能时代的必然结果,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交叉性特色,在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等不同层次上,应该有独立的课程体系。所以各位智能爱好者,我们要推动这个事情,请大家把这个作业交好,把这个专业基础课、选修课的名称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的忽悠大家,不是堆积在一起就可以了。智能科学与技术的本科生培养的话,要培养广大的技术性人才,我们估计公共与基础课程48学分,公共必修课程29学分,学科基础课程19学分,专业基础课程33学分,总学分是143学分,请大家考虑。尤其是对本科生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基本专业和特色专业教学有重要的参考;也是研究生学位教育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的重要依据,可营造良好的“智能科学与技术”教育环境和巨大生源,确保一级学科有交叉的基础、专门的知识、以及宽阔的就业,又不会从现有的计算机学院、自动化学院等抢走生源。当前,计算机科学的课程设置,这是我们收集到的,专业课程里还有虚拟现实,虚拟现实很火,所以我们不是大喊大叫就可以了,必须一起商量,看看把哪里归到哪里。还有自动化专业课程设置,像运动控制、生产系统计划与控制,智能控制等等。在这个基础上,论证智能学科和一级学科的体系拿出来,请大家看一看。智能科学与技术的课程体系,在基础科学上有脑与认知,神经网络,计算认知,交互认知,记忆认知,机器语言学,机器情感学,机器伦理学,机器人文化,人工智能导论,你看看抢走你什么东西?没有抢走你什么东西。再看专业基础课程,认知物理学、逻辑与推理、自然语言处理与理解,不确定性人工智能,机器翻译、情感机器、智能机器人、机器人交互、图像认知、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机器人学。专业课程还有智能博弈、认知计算、机器证明、模式识别、深度学习,这张图希望大家拍下来,给我们提建议,更好的认识“智能科学与技术”这样一个科学体系。当然选修课就很多了,有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能制造,智能家居,怎么样把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的名称搞得更科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刚才的第二个问题是最重要的,就是独立性的问题。我们有一句话,不要荒了自己的地,种了别人的田,咱们也要注意这个问题。第三个问题,智能学科的不可替代性。培养系统掌握科学与技术,具有现代创新意识和素质、宽口径知识、较强协调适应能力的智力人才,构建符合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科学设计课程分类,根据需要按一级学科设置课程和设置跨学科课程,增加研究方法类、研讨类等课程。智能教学与研究在我国各高校和研究所十分普遍,特别是设置智能相关课程的学校遍布广大院校,已经有了方方面面都在体现了,由于缺乏智能一级学科规范的指导和引领,使学科在实际发展中高开低走,碎片化,离散化,简单化,低水平狭义地演化着,所以我们需要把这些事情推动起来。设置“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可以聚焦智力人才培养的规范化、专业化、系统化,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创新驱动发展强烈需求,这是任何其他学科难以企及的。我国目前的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是由上而下设立的,对规范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具有指令性意义,有明显的中国特色。现有的智能专业作为154个本科特色专业之一,已经有12年的积累,继续汇聚,规范,为研究生教育奠定基础。智能作为一级学科,在中国特色的科学和教育体系中,具有聚焦智力培养、呼应创新驱动发展的社会需求,具有特殊意义。所以要给“智能科学与技术”上户口,掌握智能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基本的智能技术和技能,研发、构造或运用机器人系统,了解智能学科的发展动态和鲜艳技术,具有从事行业智能系统研发的能力。在智能学科的人才培养层次上也要分层,这是我们要做的。第四讲普遍性论证。智能学科覆盖面广,包容性强,应用前景广阔,需求空间巨大,智能学科培养人才的就业方向,几乎覆盖了全社会所有领域,今后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都将离不开人工智能。因此,要注重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这要靠我们智能科学性,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普遍性要求,都要通过智能学科的教育来培养,智能作为一级学科在于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智能是所有学科实现“创新能力”的科学和技术。从这个角度讲,比软件工程、安全等学科更为重要。大批院校主动面向需求,在相关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了“智能”类目录外二级学科,有效缩短了与国外智能人才培养能力的差距。如果你用“智能”做关键字搜索的话,在所有的130多个一级学科中,发表论文的篇幅在2.29%。早在2004年,教育部就正式批准北京大学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它标志着我国智能科学技术专业的创立和智能科学技术教育的开端,有这么多的学校,像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等等,我们做得比较细,我们把设立智能专业的学校梳理了一遍,已经有三十多个。包括自主设置的研究生学科专业中,与智能相关的学科点,交叉学科8个,目录外二级学科71个,分布于全国各个地方。我们查了一下,中国科协一级学会也纷纷设置智能专委会。井喷的“智能科学与技术”著作和教材也很多,今天我们就不把它打出来了,我们有一个目录,这方面的教材,或者可以从这些教材中整理出来有哪些基本素材。今天的演讲总结起来:第一,智能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智能作为一级学科,是人类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源头供给能力的时代需求,是人类构造智力的基础。第二,智能学科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交叉性特征,有区别于动力工具的智力工具特征,是这么多学科交叉出来的,有独立的课程体系和明确具体的研究内容,目前隐藏、散落在多个一级学科中,但任何已有的一级学科都无可替代,所以我们要做这件事。第三,大量的、由下而上的智能学科的课程设置和成功实践,为智能学科的普遍性原则奠定了基础。智能作为一级学科的确立和发展,反过来会促进包括计算机和自动化在内的几乎所有其他一级学科类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AI新时代-产业新动能,参加2016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大会,抢占通往未来的年票!(如无法点击请打开网址 /4BYwdQ)
本文来源:网易科技报道
责任编辑:张彬彬_NT5025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级学科目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