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阅读手抄报图片和流行阅读 哪个更有利于当代大学生

当代大学生如何读书
当代大学生如何读书
学习啦【技巧大全】 编辑:虹静
  鲁迅少年时求学于三味书屋,&三味&有一解为: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我以为,大当代学生最应该做的一件事,是读书。大学生要读书,能找到很多榜样。我们来了解什么是读书,怎么读书,读什么书?
  何为读书
  首先,需要界定的是,这里的所谓读书肯定不是读教科书,因为即使不读书,那几本教科书也是要强迫你读的,至于为何说读教科书不是这里的读书,全在于那是规定动作,与完成任务无异,因此那不叫读书,可以叫做学习,学习那规定的知识与意识形态。然而,进入大学,就靠这完全规划好了的系列教科书,就能够成长为一个人才,尤其是人文社会类的人才?即使那理工科的也是需要人文素养的提升,而那理工科的系列教科书能够供给吗?大学教书也这么多年了,我是一直怀疑甚至不满的,因为它在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上是缺位的,在建立大学生系统、理性认知社会与人的知识体系上是误导的,在训练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上是低效的。所以,这里的读书当然是指一个大学生,以上大学培养成自我成为一个具有专业的人才为目的,以自我模塑为一个具有系统专业知识且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为目标的读书,那个读书就是读除教科书以外的书,
  怎样读书
  这里的读书着重于人文、社会类学生的读书,至于理工科学生的读书也是需要这样读书的,只是耗费的时间与读书的重心有些差别吧!
  文科的大学生,总体而论需要在确立自己价值观(这也是读书的产物)的基础上着力培养三大能力:认知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其中认知能力是第一位的,如何提高,大量读书,系统读书,多元化读书,是基本途径。无论哪个专业,要想立志有所作为,要想获得其与志向匹配的能力与水平,读书需要融汇贯通,多视角认知世界,应当形成一个历史、经济、政治、法律几大学科的系统读书方法,同时是原理与专著结合的递进。所以,提倡系统阅读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专著,形成个人完善的知识与理论体系,进而认清自己和社会,找到自我定位,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至于怎样读书,还是从历史、经济、政治、法律的逻辑逐步递进,只是读史不要像研究那样读,也不能急功近利,祈求几本书就能达到什么水平本身就是那功利主义的应试教育导致的危害误导之一。这读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先看历史才可以加深对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的理解,读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的原理与专著有助于快捷、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专业知识与理论。当然,真正需要下功夫的还是阅读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的理论与知识,包括原理与专著,尤其是是经济学,所谓经济学帝国主义在于每个人都是利益主体,市场经济告诉了一个人是如何通过市场创造财富,又如何实现利益的,这个对于你认清今日社会与时代,尔后认清自己太重要了。
  读史书形成了问题意识,再看专业教科书与专著,读书就是以运用为目的了,能够学以致用,学起来更有效果。例如,徐中约对于中英鸦片战争爆发的复杂原因的分析,爆发后引发的后果的分析,这才是读史的要义。我的读史建议中没有要读中国传统史学专著的,多是当代史学大家写的那种历史,这一点大家要非常清楚,因为我是要大家建立历史观,而不是研究历史。不是要做学问的读史,所以不必看那种《史记》、《资治通鉴》之类。因此,那种一上大学就开列一大批经典专著,直接进入专著阅读范畴,我是不赞成的,这样的后果一是读不懂直接受到打击而放弃读书,二是扭曲心态而否定读书的价值。这是一家之言。
  读书的效果需要检验,这个检验一是写读书笔记,二是与人交流、讨论,这两个环节缺一不可,我称之为积极读书,至于如何讨论与写作,本身就是一个能力提升的过程,写作锻炼写作能力,讨论锻炼表达能力。
  读书,一般建议大一读史,大二读经济学,大三读政治学,大四读法学。不论你将来做学问还是做实务,都要具备系统而扎实的知识与理论基础,这个就需要系统掌握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的理论与知识基础,这是成就外王的,至于哲学、文学则主要是练就内圣的,我的书单里没有列。
  基于以上思路形成了个书单,列出了基本入门书,这是形成认知系统性的基础工作。史学多些,其他书少些,这些史书读完了,领会了,再开始看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专著。
  启蒙与培养人才是一个大学人文社会科教师的基本职责。基于此,自筹资金办了个明志读书会,以&成就天下&为宗旨,以&知行合一&为原则,指导学生系统读书,凡学生写的读书笔记都点评后反馈,每两周一次讨论会,一次讨论时政,一次讨论读书。几年来培养了一些学生,包括不同专业的学生,效果不错。现在,配合引导大学生读书,开了个公共微信平台(hustlms),宗旨:从这里看清时代,设了几个栏目:周一、二,《醒时梁言》,主要我的文章,理论与政论的;周三,《书海悟道》,推出一篇我点评的学生写的读书笔记;周四,《智者看世》,转载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周五,《专著推荐》,介绍一本经典专著;周六、日,人生杂感,一段回忆或一个寄语。
  值得大学生阅读的基本书目
  这是一个对于所有大学生都有参考意义的读书单,甚至所有公民也有借鉴意义,全民读书,这些书才是正道,且不是玄而又玄的儒释道或哲学宗教,只要愿意读都可读懂。
  (一)史学
  1、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万历十五年》
  2、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3、王亚南的《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4、吴晓波的《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5、吕思勉的《中国政治思想史》
  6、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江村经济》
  7、钱穆的《国史大纲》(可看简写本)
  8、费正清的《中国:传统与变革》、《美国与中国》
  9、徐中约、蒋廷黻两个历史学家的《中国近代史》
  10、李剑农的《百年中国政治史》
  11、唐德刚的《晚晴七十年》(看简本)、《民国三十年》、《新中国三十年》、《袁氏当国》
  12、杨小凯的《百年经济史》
  13、汤因比的《历史研究》
  14、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
  15、加亚尔、德尚等《欧洲史》
  16、墨菲的《亚洲史》
  17、马丁、瓦塞尔曼的《拉丁美洲史》
  18、吉尔伯特的《美洲史》
  19、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
  (二)经济学
  1、曼昆的《经济学》
  2、萨缪尔森的《经济学》
  3、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4、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
  5、张培刚主编的《发展经济学》
  6、张卫东的《新制度经济学》
  7、科斯的《企业的性质》
  8、柯武刚的《制度经济学》
  9、斯蒂格利茨的《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
  10、萨克斯的《贫穷的终结》
  (三)政治学
  1、罗斯金的《政治科学》
  2、海伍德的《政治学》
  3、密尔的《代议制政府》、《论自由》
  4、熊彼特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
  5、达尔的《民主及其批评者》
  6、萨托利的《民主新论》
  7、亨廷顿的《第三波:二十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
  8、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
  9、波普尔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10、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的起源》
  11、古德若的《政治与行政》
  (四)法学
  1、博登海默的《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
  2、黛西的《西宪精义》
  3、《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判例》
  4、哈特的《法律的概念》
  5、德沃金的《认真地看待权利》
  6、弗里德曼的《法律制度》
  7、波斯纳的《法理学问题》
  8、哈耶克的《自由秩序原理》
  9、丹灵的《法律的界碑》、《法律的训诫》、《法律的未来》、《最后的篇章》
  对于初学者(大一)的一个建议是,大家先看五本书: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王亚南的《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吕思勉的《中国政治思想史》、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吴晓波的《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得失》。都不厚,较系统。
[当代大学生如何读书]相关的文章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971人看了觉得好
924人看了觉得好
1694人看了觉得好
【技巧大全】图文推荐大学生经典阅读基本书目(20种)
我的图书馆
大学生经典阅读基本书目(20种)
温儒敏提供
我在北大、山大等校授课,学生常常问我应当读些什么基本的书,意思是专业之外的书。最近有位同学要出国,我给她开了一份书单。事后我又认真整理这份书单,想着对一般大学生也都有参考价值。我并非什么“通人”,也不是什么“青年导师”,此举无非是对当下的大学教育有些看法,希望用书单来提出一点改进意见。书单其实也是自己的,对我来说其中的书也有重新阅读、不断学习的必要。
书单的提出有现实指向性。近年来,很多大学都开始注重通识教育。但为何要通识教育?怎样开展?和专业教育什么关系?教学效果如何?都值得认真检讨。通识教育应当包含这么几层涵义:这是面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又是相对专业教育而言,属于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与专业教育可以互相补充;还有,这是全人教育或博雅教育,通过接触人类文化的精粹,在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领域获取通识,培养有教养、有能力、有责任的公民,最好是那种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这样来定位的通识教育,就不只是课程的调整补充,更不是来些拼盘点缀,而是实行一种更利于培养健全人格和博雅精神的教育理念。
通识教育应当引导学生接触人类文化经典。不要搞知识“拼盘”,要读一些相对公认的基本的书,而且要通读。在短短三四年宝贵的大学时光,与其浮光掠影读许多 “节选”或概论,东张西望上各种“好听”的讲座,还真不如通读一、二十种经典。各种“概论”或者“文学史”“哲学史”“艺术史”也有用,就是提供基本的知识背景和书目,但这不能取代原典的通读。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阅读经典,要的就是那种了解、思考、涵养的过程,这是精神成长的必须途径。
由于时代隔膜,经典都不太好读。阅读经典需要沉下心来,“磨性子”,有一份超越,有一份尊崇,尽可能调动自己的感觉与灵性去接近,去理解,就能深入堂奥,高雅的兴趣就会慢慢培养出来。现在颠覆经典成了时髦,人们失去传统的尊严感,颠覆之下的“文化快餐”和垃圾太多,包围了青少年,他们不再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许多学生除了应对考试,读书其实很少,对经典作品阅读相当有限,即使有所接触,也不见得是经典原作,可能也就是上网读一些好玩的轻松的东西,包括 “恶搞”的文字,这很容易受到那种价值消解、相对主义甚至游戏人生的思想影响,而且把阅读品味也败坏了,这真有“终生受损”的危险。我们读经典,可以养成好的阅读习惯,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是为人生打底子的事情。
我主张各个大学减少一点“拼盘”的通识课,不能满足于开设那些有轰动效应能吸引听众的讲座,而应当多开设中外经典通读课程。比如一学期就让学生通读四、五种经典。老师适当引导,不多讲,主要学生自己读。每学期都安排一些,在一定范围内规定学生选修。这不难做到。如果学校没有安排这方面的课,同学们可以自己来安排。这20种书就是基本的书目,量不算大,大学四年能坚持读下来,就很不错了,一定大有获益。我有时有点纳闷,为何连文史哲研究生一窝蜂都在读《明朝那些事儿》,而很少见到有人去读《明史》?有没有读过基本的经典,素养格调往往就是不一样。
阅读经典,注意要有这么几个层面。一是知识了解的层面。比如在读柏拉图的《理想国》时,不好懂,可以先找相关的西方哲学史或有个希腊哲学的常识性的书来参考。读得粗一些不要紧,就知道大概吧。然后读完《理想国》,应当对西方文化某些本源性问题有大致的了解。第二是启蒙思索的层面,在阅读中最好多一些“为什么”,甚至有些质疑,大胆思索某些问题。也可以结合某些相关的研究论著,进行初步的探究。比如读詹姆逊的《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很自然会引起对当下互联网时代某些新的社会现象的批判性思考。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感知涵泳的层面,要在理性与感性交融的阅读中,适当超越出来思考经典的智慧与意义,思考自身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思考应该如何承担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责任,等等。这不是一般的知识掌握就能解决,必须沉浸在经典营造的精神世界中,通过自身感受、涵泳、体验去达到,这也就是人文教育的特点吧。当然,三个层面可能互相叠合,不一定硬是分拆开来。
阅读方法也有多种。我比较主张读三遍。第一遍粗读,可以结合相关的“概要”读物,对经典文本有大致印象即可,这一遍读得要快,可以是浏览。第二遍比较细致地通读,基本掌握经典的精神脉络,能把一本厚书读成薄书,用自己的语言(其实是通过自己的思考)简要概说全书的精髓。第三遍,带着问题读,有重点地读,如果是文学作品,更是要浸润式阅读,有品味、涵泳。当然,每个人读书习惯不同,完全可以各有各的读法。读完这20本,还可能顺藤摸瓜,有兴趣选择某一方面做更深度的阅读,那么,有“点”有“面”,对中外文化和文明的了解与感悟,就有些“底气”了。通读经典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阅读口味,这可是宝贵的生活方式,是为一生打底子的事情。
要在浩瀚的人类知识宝库中挑选出大学生阅读经典的20种基本的书,并不容易,可能会引起一些争议。这不要紧,完全可以补充调整。选择这20种书首先考虑是公认的经典,也适当考虑当今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需要。其实大学生还应当读点伟人的传记和文学作品。比如《贝多芬传》《切.格瓦拉传》,还有《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等等。在这个平面化、粗鄙化的空气中,这些传奇人物的事迹和动人的作品会让人感受到何谓英雄气概,何谓高尚情操与充实生活。如下这个书目对文科理科大学生都适用。
&1,《圣经》。有多种中译本,容易找到。《圣经》是基督教的正式经典,又称《新旧约全书》。被奉为基督教教义和神学的依据,内容包括历史、传奇、律法、诗歌、论述、书函等。分为《旧约》与《新约》两大部分。《旧约》本为犹太教的正式经典,后被基督教承认为圣经,但基督教认为,旧约是上帝通过摩西与以色列人所订,新约则是通过耶稣基督与信者订立的。《圣经》对西方文化有覆盖性弥漫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不了解基督教文化,就不可能理解西方。重点读“新约”。不只是了解故事或传奇,要体会和想象其中的宗教情怀与超越精神。有些“道理”要有了一定年龄阅历之后才逐步体认。《圣经》文字简朴,带经书特有的韵味,沉下心才能读得进去。辅助读物可以选择艾略特的《基督教与文化》,有杨民生、陈常锦的中译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柏拉图《理想国》。有郭斌和、张竹明的中译本,商务书馆1955年版。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8-347)是古希腊哲学家,创立过“学园”,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学校。柏拉图对整个西方哲学及文化有本源性影响,甚至认为后世整个西方哲学发展都是对“柏拉图问题”的不断阐释。《理想国》涉及面极广,可以重点阅读其中关于“正义的本源”、国家和政治哲学的部分。书中采用对话体,在与苏格拉底的对话中展开。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
3,马可·奥勒留《沉思录》。有何怀宏的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马可奥勒留(121-180)是古罗马帝国皇帝,幼年丧父,由母亲和祖父抚养成人,在希腊文学、拉丁文学、修辞、哲学、法律和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修养。公元161年其叔父(也是养父)去世后,成为古罗马帝国的皇帝,在位近二十年。《沉思录》是一本反思和自励的书。他主张遵从自然、按照本性去生活,人的生命应该同宇宙的目的相协调,在实现神圣目的过程中也实现自己的目的,这样的人生才臻于至善。为此,强调理性,灵魂保持清醒,处理好自身与外物、神或普遍理性、所处环境等三方面关系。《沉思录》顾名思义,是要“沉思”,利用理性的力量来规范自己的心理与言行,讲求尊重、顺从和虔诚,追求摆脱了激情和欲望的达观的生活,做一个正直和高尚的人。阅读书可以领略西方古典哲学的某些韵味,在宇宙观、人生观等一些哲理上体会古今中外相通的精神。
4,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有多种中译本。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伦敦郊区一个农家,幼年受过良好的教育,青年时期家道中落,曾做过杂役等工作,后在剧团任演员与编剧。1590年前后进入戏剧与诗歌创作,多写悲剧、历史剧、喜剧和抒情诗,著名的戏剧包括《亨利四世》《汉姆莱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和《暴风雨》,等等。莎士比亚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戏剧艺术的高峰,他对欧洲历史变迁的展现,对近代人内心生活丰富性与复杂性的揭示,以及对戏剧结构和语言艺术的创新,长久影响着西方人的精神生活以及整个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近代西方几乎所有新的文艺理论问世,都离不开对莎士比亚作的阐释,乃至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叫“莎学”。莎士比亚已经成为西方文化的一种象征。莎士比亚惯于使用修辞色彩很浓、意味繁复而又适合舞台朗诵的句式,当作诗来读,就能得其神韵。
&&& 5,卢梭《社会契约论》。有何兆武的中译本,商务书馆1980年版。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启蒙者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爱弥儿》《忏悔录》等。《社会契约论》主张人生而自由平等,国家只能是自由人民的自由协议之产物,如果自由被强权剥夺,人民则有革命的权利。此书在法国大规模中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卢梭的《忏悔录》可以作为辅助读物,这是一本自叙传记,以袒露灵魂、表现非凡的勇气和挑战自我的精神而蜚声世界,更重要的是可以了解西方个性解放和浪漫主义思潮。
6,亚当·斯密《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第一个中文译本是《原富》,严复译。近有郭大力、王亚南的中译本,商务1997年版。亚当斯密(Adam Smith,)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道德哲学家,被称为现代西方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提出了价格像“看不见的手”,会自发调节经济,导致私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一致。主张国家不要干预经济,要让经济自由发展,让价格机制自发地起作用。这本书会引发对市场经济本质及其得失的思考。
7,康德《实践理性批判》。有关文运的中译本,广西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康德(Kant,),德国著名哲学家,对世界近代与现代哲学影响巨大。主要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关于生命、情感、理性、道德、时间、空间、星球、宇宙等等,如果我们有超越性的思考与探求,那将需要怎样一种睿智?又将获得怎样一种对人生的新的观测点?康德的书都是非常抽象的思维,拗涩难懂,也不一定要全懂,多少接触一点“真正的哲学”,慢慢啃 “酸果”,是磨性子,会感觉自己锻炼了理性思维,开阔了眼界,在宇宙观与人生观方面也会有所获取。
8,歌德《歌德的格言与感想集》。有程代熙、张惠民的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歌德(Goethe,),德国最伟大的诗人、作家和思想家。主要作品有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诗剧《浮士德》等。收在该书中的格言感想多写于其晚年,充满人生智慧,特别对年轻人,可以培育思考,修身养性。
9,约翰·斯图尔特· 密尔《论自由》。有许宝骙中译本,商务印书馆 2005年版。约翰·斯图尔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也译作穆勒(晚清就有严复译《穆勒名学》),英国著名哲学家和经济学家,19世纪影响力很大的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家。书中讨论了社会人的权力与义务,以及如何负责任地行使自己与他人的平等的自由。在大家都喜欢讲重建社会秩序或者“个人设计”的当今,读读《论自由》会引发某些本质性的思考。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德国社会理论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也是世界思想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在美国如果要求大学生阅读人类10本经典,就会有马克思恩格斯。马、恩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名字,他们的思想理论和中国一个多世纪以来的社会变革息息相关,并且已经“内化”为我们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部分,流淌在很多国人的血液中。因为历史原因,很多年轻学生“反感”这些主义,但他们其实并不了解,也未必读过这些“主义”。没有了解就批判反感,不是科学态度。何不读一读原典?四卷本分量大了一点,可以选择其中部分阅读。
11,汤因比《人类与大地的母亲》。有徐波等的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阿诺德汤因比(Arnold Toynbee,),英国历史学家,也是西方影响最大的宏观历史学家,有多卷本《历史研究》。阅读此书可以了解人类文明漫长的历程,帮助树立文明比较的世界眼光,有助于突破僵化的历史观。
12,约翰·罗尔斯《正义论》。有何怀宏等译的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约翰·罗尔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其《正义论》1971年问世后,在西方引起广泛重视,被视为二战之后西方政治哲学、法学和道德哲学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读了此书,对于政治的观察会获得某种超越感,即所谓政治哲学。顾名思义,《正义论》是研讨正义的。该书讨论正义的内涵界定,正义的历史发展,正义的作用,用所确定的正义原则剖析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公民生活,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并提出的解决西方社会矛盾、冲突、民瘼的方策;书中还探讨伦理和道德课题,涉及善、自尊、美德、正义感、道德感情、自律等等。我们平时常常使用“正义”的概念,阅读此书后可能会有某些更辨证深刻的体认。
13,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有中译本,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出版。佛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美国著名的批评家和理论家,现今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领域的风云人物,颇具挑战性和争议性的人物。论著颇丰,主要有《马克思主义与形式》《语言的牢笼》《政治无意识》《时间的种子》《布莱西特与方法》《文化转向》等。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新的文化现象开始出现。美国具有公开反叛精神的现代主义文学逐渐为消费社会所同化,高雅艺术与商业形式之间的分野正在消失,文学艺术广泛进入社会和日常生活之中。当代的文化和文学呼唤着新的理论探索和批评实践。《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这本书以辨证的方式分析文学、绘画、建筑、音乐和电影等大众传媒及大众文化制品,对生产方式与文化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历史意识和时空变化的联系,作出了深入的论述。阅读此书,可帮助我们以批判眼光了解当今传媒与互联网时代的文化现象。
14,《论语》《孟子》。其实是两种书,这里合为一种。多数同学可能都读过,但不见得是通读,带着思考去读。只有完整地为着思考去读,才有意思,有味道。欣赏品味里边的人生智慧,那种质朴踏实的态度,还有对人事的洞察和理解,大度与乐观,那些思想精华,会一点一滴持续地滋润整个人生。其中不无糟粕,或者并不适合现代的成分,要有批判的眼光,丢掉膜拜的意味。不主张一开始就读那些“主观投入”太多、或者太“现代”的相关论著,更不要满足于读那些过分阐释的“心灵鸡汤”类普及读物(也有其功能,不过大学生不再需要),因为那容易把自己的脑子框住了。此外,还可以读点《庄子》。如果说《论语》让人理解人生,那么《庄子》可能更让人有时超越和想象人生。
15,《世说新语》。南朝时期的一部笔记,由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相当有趣。读此书可以向往“魏晋风度”,所谓“大抵南朝皆旷达那的确是颇有异彩的中国精神最放达的时代。传统的修身大概不会主张去读这本书,但要承认无论从人的发现还是个性张扬,书中都有很多让人景仰的人事。“魏晋风度”也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遗产之一。
16,《唐诗三百首》。唐诗选本有几百种,流传最广的要算清代蘅塘退士()所编《唐诗三百首》。从学术角度看未必是最好的本子,但《唐诗三百首》选诗范围广,一般接触中国古典诗歌这就是很好的入门书了。所谓“盛唐气象”,即使当今也是令人向往的大胸怀,而那些不可重复的唐诗之美,已经化作民族的审美积淀。常把唐诗宋词并称,读过唐诗,再选读一些宋词,是很自然的事情。
17,《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镌版印刷。书名“古文观止”意指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学习文言文至此观止矣。其中收有古代历史、文学、哲学各方面名作,历来流行甚广,被当作学生的启蒙读物。要学习文言文,感受古代汉语之美,感受千百年来形成的中国文化的风格精神,读《古文观止》都是一种方便的选择。建议慢慢读,选择其中十来篇背诵下来。
18,《红楼梦》。可能多数同学都熟悉,未见得通读过。看电影电视代替不了读原著。该书的出现是个奇迹,代表中国文学巅峰成就。阅读《红楼梦》不但可以领略文学表现之美,还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以及人情物理。《红楼梦》打破传统的手法,带有超越思维的特征,可以从哲理层面领略。年轻时读《红楼梦》的感受与思索,过多少年后可能会有很大变化。不同年龄段读它都会有不同的理解。
19,《鲁迅全集》。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巨人。近百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国民性认识之深刻,鲁迅为第一人。读鲁迅让人非常清醒,知人论世,对现实保持一种的批判的目光。10卷本部头太大,不一定全读,但其中《呐喊》《彷徨》《野草》《故事新编》和《朝花夕拾》等应当通读,还应当多读一点杂文。坊间有鲁迅杂文的单行本,可以采用。
20,《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是共和国的缔造者,是极大地影响现代中国命运的伟人。要了解中国近代史,了解革命的动因和得失,了解近现代所形成的中国文化精神结构,无论如何不能不读毛泽东。何况毛泽东是五四之后白话文写得最好的人之一,读《毛选》,可以学习思维与表达的简洁、辩证。《毛选》四卷部头大了一点,可以重点读《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矛盾论》《实践论》等等,其他浏览泛读即可。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典阅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