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写出高水平的生物学业水平知识点科技小论文

高中生物小论文
高中生物小论文
范文一: 浅析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不少学生只重视实验结果,不重视分析结果;只满足于实验的成功,而不愿对实验能力、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验证所学知识这些目的以外,教育学生辩证地看待实验的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学生对实验的根本目的缺乏深刻的认识以外,不懂得如何分析实验、没有掌握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在实验教学中,除了使学生达到提高动手成功与失败、教给学生生物实验“四步分析法”、初步培养学生实验分析能力还是必要的!笔者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实验分析的能力,并就实验分析的方法进行初步探索,总结归纳成了“四步分析法”。一、取材分析正确取材是实验成功的第一步。有的学生实验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取材不正确而引起的,因而在实验分析时,要首先考虑取材是否正确。例如,实验一“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以下简称“实验一”)中,准确切取洋葱根尖生长点部位,是实验成功的前提。一些学生制成的装片中往往看不到或看到很少的分裂相细胞,就是因为切取部位不正确导致的,即没有选准根尖的生长点部位。实验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以下简称“实验二”)中,取材部位应该是在新鲜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紫色较深处。而在内表皮或紫色很浅的部位取材,往往观察不到或仅有很少紫色液泡。实验三“叶绿体色素的提取的提取和分离”(以下简称“实验三”)中,选取的叶片要肥厚、色浓,而老叶、发黄的叶子则不能选择。二、药品与试剂分析药品与试剂的量、浓度、纯度等都是影响实验正确结果的重要因素,要逐一检查,不能忽视。1、关于量的问题。有些实验对药品与试剂的量有一定的要求,如实验三中,丙酮、层析液的量就要按规定使用:提取5g叶片中的色素,用2ml丙酮是适中的,若丙酮过多,会使色素浓度降低,减少滤纸条上色素的量,使分离效果不明显;若丙酮少了,色素提取又不充分。色素分离时,向烧杯中例入层析液时,其量的标准是液面不能超过1cm(距烧杯底),否则将没及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色素就迅速溶解到层析液中去了,结果在滤纸条上得不到相应的色素分离图谱。2、关天浓度问题。实验中,规定的浓度,都是人们经过多次试验后,认为最适合的。实验员在实验前配制药品与试剂时,浓度要配准,否则将会影响学生实验。如蔗糖溶液浓度较高时(高于30%),会使细胞因发生强烈质壁分离而失水过多,细胞死亡,不能复原。亚甲基蓝溶液在配制时,要求更高,浓度高一点点,就会影响根的活性。3、关于纯度问题。有的实验如“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这一实验对蔗糖的纯度有较高的要求,如果所用蔗糖放置时间过长会被微生物分解成还原性糖,那么用斐林试剂检验时也会出现砖红色的沉淀。三、步骤及操作分析步骤及操作是否正确是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故应重点分析,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漏做某个实验步骤。实验步骤不能少,如实验一中,根尖用15%的盐酸和95%的酒精按体积比为1:1的比例混合解离后,若不经漂洗直接染色,则染色效果极差,因为根尖上附着的盐酸将和碱性染料起中和反应,从而影响着色;制片时,用镊子尖把根尖开碎,这一步也易漏掉;压片一步也容易漏掉。2、操作方法错误。在具体操作某个步骤时,没有按规定的操作方法做,肯定会影响实验结果。如临时装片制作时,有的学生将盖玻片直接放在清水滴上,这样制成的装片中,气泡较多,严重影响观察。实验二中,应用镊子撕取洋葱表皮,而不少学生是用刀片削或挖,以至取出的表皮较厚,这样在显微镜下也就看不到单层细胞。3、操作不严格。如解离、染色时间不够,漂洗的时间或次数不足。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时,未将清水滴中卷起的表皮平展开来;做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时,滴入清水的次数少,滤液细线划得不细不齐,都会对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四、显微镜的分析需要用显微镜的实验,有时会因为操作的失误,或显微镜镜头污染等问题,而影响观察,看不到已经出现的现象或结果。显微镜的操作要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如对光程序、高倍镜观察程序等。有的学生不按程序操作,结果既耽误了时间,又观察不到相应的结果,而且易损坏显微镜。例如常有学生在用高倍镜观察时,把盖玻片压碎了,弄脏了镜头,就是由于这些学生在下降镜筒时,眼睛看的是目镜而不是物镜,这样,镜筒下降到什么位置就不知道了。正确的程序应该眼睛看着物镜,同时下降镜筒,让物镜接近装片,然后眼看目镜、调节细准焦螺旋直至观察到清晰物像。此外,目镜或物镜头被严重污染、焦距没有调好、放大倍数不够、视野较暗、标本不在通光孔的中心位置等诸多因素,都会直接影响观察。生物实验的“四步分析法”紧扣教材,贴近学生的知识水平,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容易被学生接受并掌握;同时也便于学生养成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而且经过尝试,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该方法可以作为高中生物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
范文二: 高中生物论文从“解析”2009浙江生物高考真题中悟备考心得松门中学
赵钦亮【摘
要】:通过“解析”2009浙江高考真题过程中感受到了高考命题规律和命题方向,从中领悟出自己在带领学生备考生物高考中的复习误区和对策以及在高三复习中必做的工作。这样可以在教学实战中积累宝贵的财富,而且有的放矢。【关键词】: “解析” 命题规律
必做工作对任教高三生物的老师来说,经常困惑的一大难题就是生物在理综300分的总分中只占到80分(包含选择题6题占36分和非选择题2题占44分)8道题目,而我们考纲要求的考试范围的教材有6本,必考的教材有3本必修模块的教材和选修3的教材,这样就有4册书了,再加上自选模块选修1或选修2,因此生物的知识点非常繁多,框架也非常复杂。如何处理好生物多知识点与理综生物中少分值高得分的整合,这就需要生物教师要认真的研究历年的浙江高考真题,所谓研究高考自然是要求教师能抽取一定业余时间认真的去解高考真题,在解的过程中能分析高考真题的蕴涵,从中领悟出自己在带领学生备考生物高考中具有实效性的复习对策。一、从“解析”高考真题中悟生物试卷的命题规律1、 知识覆盖较宽,主干知识较突出我们从解高考题中学会对历年的高考试题进行考点分析、考查内容、知识点分布及其分值统计。下表是对2009的浙江高考生物试题统计结果:表1:2009浙江新课标理科综合卷生物学科考点分布及分值统计1(说明:表中括号内数字为题号;能力层次包括:A为识记,B为理解,C为运用)从上表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我们浙江新课标卷知识覆盖较宽,但重点还在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变异、生态与生物工程等主干知识,其中必修占68分,选修占12分,比例为5.67:1,符合教学课时比例。我们浙江09年高考试题还是与往年一样围绕中学生物的主干知识展开,考查重点突出,关注考生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这对我们的高三针对性复习有很大的指导,尤其是二轮和三轮复习指明了方向。2、回归教材,强调基础、保持稳定。注重基础,回归教材;“题在书外,理在书中”仍为今年高考试题的特点。考查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而且大多为学生所熟悉的知识情景,许多试题材料还可以在教材或模拟考题中找到,只是进行了重新改编与设计,如2009的第1题的细胞培养、第2题的细胞呼吸和免疫、第3 题的基因工程等内容。体现了重视基础和以“稳定”为主的命题思想。3、凸显新课程理念,考查综合运用能力,关注生物学习与生产生活、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的联系。试题体现新课程理念,紧密联系实际,关注健康,富有时代气息。如2009年的第30题有关高血压药物效果的验证实验、第31题的基因敲除技术等内容。不仅考查了考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还突出考查了考生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相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就是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关注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4、避开社会热点问题,试题更趋常规与理性。2009整份试卷的生物试题对H1N1、艾滋病、克隆技术、干细胞、沙尘暴等社会热点问题都没有涉及,反映命题者有意避开这些内容,其目的在于将中学生物教学引导到抓纲务本、重视基础和提高能力上来。今年的高考试题设置科学、规范,无偏题、怪题和过难试题,难度有所下降,具有适当的区分度,有利于不同层次的考生展示自己的才能。需要通过大量文字表述的题目没有,这有利于评卷的公平性。但考生欲获得理想的成绩,靠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是不太可能的,体现了良好的选拔功能。二、从“解析”高考真题中悟备考的几点复习误区及改正策略1、要求高三学生试题做的越多越好在每届高三的下学期来自各地的调研试卷和模拟卷堆积起来很多,我们教师根本不用担心学生没有试卷做,而是学生有做不完的试卷。老师心里可能认为学生练得越多,见的试题面广,应试的能力会提高,而实际上往往没有达到预想效果。所以经常听到同组的老师在牢骚:哎呀,这个题目在最近的模拟卷中已做过很多次了,分析也多遍了,学生怎么 2这么还不会做而且没几个人答对,我这是白费口舌了。有些教师只盲目的让学生做大量的模拟试题,甚至有些题目反复的做,而且各门功课的老师又逼得紧,必须在规定时间里上交,使学生在高三紧张复习中产生了对做不完的试卷有一种厌倦情绪, 甚至对学习也产生了厌倦困惑的心态,这样反而使学生的接受效率降低,进步不明显,成绩与做的题量没有达到正比例。改正策略:指导学生进行“练后思考”也是使程序性知识使用的熟练化的有效策略。“练后思考”包括思考“答案是什么?”,“为什么选这个答案?”,“如果要选别的选项,题干应该怎样变动?”等。通过这样的思考,在同样习题量的前提下,学生掌握程序性知识的效率也会有较大的提高。练习后的反馈也是影响复习课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堂上习题训练最佳的反馈时机应该是训练后立即给予,并且对题目进行有针对性的解释。2、一轮复习难度越深越好本人在农村普通高中从教生物的10来年中发现,高二我们的重心是完成生物3本必修书的新课任务的同时,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个学生会考合格,另外我们的学生基础本身薄弱,思维明显比不上重点中学学生的反应思维。所以我们平常教学难度尽量放低,教学中紧扣会考纲要。但到了高三的一轮生物复习,我们的复习难度若突然加深或过度加深,学生往往对生物学科不适应而脱节。曾经本人误以为高考是选拔人才的考试,高考试卷所有学生一样,一轮复习难度就应该加深,自以为越深越好,不管学生你接受不接受,课堂上把难度弄的很深,而最后学生呼声很大,感觉无法适应高二和高三生物的过度,成绩反而下滑。改正策略:从本校自己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复习的起点、要求、计划。本着夯实知识基础;形成知识网络,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始终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复习要低难度,撒密网,步子稳。复习每一章时都与学生一起对照《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规定的全部内容及有关高考信息。针对学生课后反映的问题以及教学经验我们有针对性的备好复习课。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听课的效率。3、课堂试题分析讲得越多越好我们生物学科尤其在理综的2题非选择题中比分较大,平均每题21分,如何提高学生的这2题得分率是复习中应该重点关注的。我们高三生物教师在认真解高考真题中就会发现审题是解题的关键,而解题的落点是表述的完整性,书写的规范性,这是提高高考生物成绩的一种有效途径。如2009的理综高考卷31题的步骤书写“用血压测定仪对该组每只实验兔每隔一定时间测定血压,计算血压的平均值作为对照。”“给该组每只实验兔注射等量的甲药物,用血压测定仪对每只实验兔每隔一定时间测定血压,计算血压的平均值。”这里的关键词“每只”“每隔一定时间”“平均值”“等量” ,还有在处理实验兔之前“要测定血压并计算血压的平均值作为对照”。 改正策略:强化审题能力和表述能力的训练,规范解题习惯,多给时间让学生消化反思。从解析历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我就清晰的意识到题海无涯,总结是岸,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能够举一反三,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上多反思多总结。在试卷分析习题课中强化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表述能力的训练,规范解题习惯,多给时间让学生消化反思。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也包括严肃、 3认真、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正确审题获取信息的能力。咬文嚼字,捕捉有用信息:审题时要克服只关注那些给出具体数据的条件,而忽视叙述性语言的倾向。提取有用信息:在题目给出的诸多条件中,往往并不都是解题所必须的,有些正是命题者有意识设置的干扰因素,要准确地判断哪些条件与解题有关,哪些是干扰因素,大胆地抛弃干扰,提取有用信息,就会柳暗花明。 4、二轮复习专题搞得越多越好在经过一轮复习后,时常听到高三生物教师在交谈如何搞专题,搞什么专题,心里困惑迷糊于专题的分量到底对学生的帮助有多大,是不是要面面俱到,只要网上资料上搜寻到的专题都给学生上一遍心里才放心,如实验专题、代谢专题、细胞专题、遗传两大定律专题、育种专题、进化专题、现代生物技术专题、生态专题、植物生理专题、动物生理专题、计算题专题、图表曲线专题、选择题专题、解题方法指导专题等。这个专题就好比家里的放过杂务的塑料袋,主人用了舍不得仍掉堆放在家里的每一个角落,日积月累,到处是费旧的塑料袋,而真正得到利用的没几个,这样主人还不如留几个好的结实的备用,干脆把利用率低却堆积的抛弃。改正策略:注重主干知识的落实,精益求精。我们从解析高考卷中发觉生物高考试卷知识覆盖较宽,但重点还在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变异、生态与生物工程等主干知识。主干知识是生物知识体系中重点、难点,学好主干知识是学好生物的关键,是提高能力的基点,所以复习时要在主干知识上狠下工夫,如光合作用、细胞呼吸及两者的影响因素与综合应用;遗传的两大规律及应用与变异的应用;植物生命活动与动物生命的调节;生态;细胞及工程技术等。不仅要记住这些知识的内容,还要加深理解、熟练运用,要做到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同时,我们应该注意,由于高考生物试题的题量较少,所以突出学科内综合已成为高考生物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要特别注意基础知识、主干知识之间的综合运用。三、从“解析”高考真题中悟教学的几点必做工作1、 研究《考试说明》,做到高三生物复习工作有的放矢。认真研究浙江生物《考试说明》,密切关注近几年《考试说明》中关于能力要求和考试内容的增减变化,特别是新旧教材的交叉结合点,务必做到心中有数,并及时作出对策。每年制定的《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高三学生复习的指南.所以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有针对性地指导高三生物复习,在复习中着重解决以下二点:落实知识点结合《考试说明》和课本,以注重生物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复习为主.扎实掌握基本的知识点,以不变应万变,选用典型习题加以训练,以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其次,在复习过程中应注意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和科技发展的实际,突出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2 、从自己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复习的起点、要求、计划。学生刚进入高三复习时,对高二学过的生物内容往往遗忘较多,所掌握的知识系统性差,漏洞多,个人知识掌握的程度也不一样,分析能力更为欠缺。本着夯实知识基础;形成知识网络,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始终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复习要低难度,撒密网,步子稳。复 4习每一章时都与学生一起对照《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规定的全部内容及有关高考信息,了解考试的知识点和考试的重点,每章给学生1课的时间结合考点、课本、复习资料复习并形成知识网络,知识点的应用题型,同时注意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收集,针对学生反映的问题以及教学经验教师有针对性的备好复习课。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听课的效率。3、讲练结合,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在总结中提高从解析历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我就清晰的意识到题海无涯,总结是岸,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能够举一反三,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上多反思多总结。切不可掉入以解题代替复习的泥潭。做题应以掌握概念、规律,领会思路和方法为核心,解题只起巩固作用,只有总结才跳出题海。坚决摒弃题海战术,追求练习的本质,不一味地追求练习的量,练必须有度,从头到尾吃透一本资料即可。高考题与新科技、生产、生活以及科学研究联系紧密,题干素材的来源非常广泛,一般都是反映生产、生活、科研方面的真实材料.这类题目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的理念.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要引导学生关心实际问题,关注当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和未来科学的发展趋势,把所学的书本中生物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以适应教学改革、高考改革的需要。我们台州市教研室及以下的各级教研室为了进一步强化教师研究高考的意识,引导教师深入研究高考试题,感受高考命题规律和命题方向,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均纷纷组织了各学科教师有选拔性的参加解题析题比赛,本人在台州市省级重点教师解题析题生物学科比赛中获二等奖。在此呼吁同行们真的需要抽出一定时间静心精心的去“解析”高考试卷,在“解析”过程中才会感受到高考命题规律和命题方向,可以在教学实战中积累宝贵的财富,而且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1、贾鸿玉
《思远绿色通道高考总复习生物》
中国致公出版社2、2009年浙江省普通高中生物学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考试说明3、.cn/gaokao/ShowArticle.asp?ArticleID=30927 5
, 高中生物论文从“解析”2009浙江生物高考真题中悟备考心得松门中学
赵钦亮【摘
要】:通过“解析”2009浙江高考真题过程中感受到了高考命题规律和命题方向,从中领悟出自己在带领学生备考生物高考中的复习误区和对策以及在高三复习中必做的工作。这样可以在教学实战中积累宝贵的财富,而且有的放矢。【关键词】: “解析” 命题规律
必做工作对任教高三生物的老师来说,经常困惑的一大难题就是生物在理综300分的总分中只占到80分(包含选择题6题占36分和非选择题2题占44分)8道题目,而我们考纲要求的考试范围的教材有6本,必考的教材有3本必修模块的教材和选修3的教材,这样就有4册书了,再加上自选模块选修1或选修2,因此生物的知识点非常繁多,框架也非常复杂。如何处理好生物多知识点与理综生物中少分值高得分的整合,这就需要生物教师要认真的研究历年的浙江高考真题,所谓研究高考自然是要求教师能抽取一定业余时间认真的去解高考真题,在解的过程中能分析高考真题的蕴涵,从中领悟出自己在带领学生备考生物高考中具有实效性的复习对策。一、从“解析”高考真题中悟生物试卷的命题规律1、 知识覆盖较宽,主干知识较突出我们从解高考题中学会对历年的高考试题进行考点分析、考查内容、知识点分布及其分值统计。下表是对2009的浙江高考生物试题统计结果:表1:2009浙江新课标理科综合卷生物学科考点分布及分值统计1(说明:表中括号内数字为题号;能力层次包括:A为识记,B为理解,C为运用)从上表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我们浙江新课标卷知识覆盖较宽,但重点还在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变异、生态与生物工程等主干知识,其中必修占68分,选修占12分,比例为5.67:1,符合教学课时比例。我们浙江09年高考试题还是与往年一样围绕中学生物的主干知识展开,考查重点突出,关注考生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这对我们的高三针对性复习有很大的指导,尤其是二轮和三轮复习指明了方向。2、回归教材,强调基础、保持稳定。注重基础,回归教材;“题在书外,理在书中”仍为今年高考试题的特点。考查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而且大多为学生所熟悉的知识情景,许多试题材料还可以在教材或模拟考题中找到,只是进行了重新改编与设计,如2009的第1题的细胞培养、第2题的细胞呼吸和免疫、第3 题的基因工程等内容。体现了重视基础和以“稳定”为主的命题思想。3、凸显新课程理念,考查综合运用能力,关注生物学习与生产生活、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的联系。试题体现新课程理念,紧密联系实际,关注健康,富有时代气息。如2009年的第30题有关高血压药物效果的验证实验、第31题的基因敲除技术等内容。不仅考查了考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还突出考查了考生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相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就是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关注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4、避开社会热点问题,试题更趋常规与理性。2009整份试卷的生物试题对H1N1、艾滋病、克隆技术、干细胞、沙尘暴等社会热点问题都没有涉及,反映命题者有意避开这些内容,其目的在于将中学生物教学引导到抓纲务本、重视基础和提高能力上来。今年的高考试题设置科学、规范,无偏题、怪题和过难试题,难度有所下降,具有适当的区分度,有利于不同层次的考生展示自己的才能。需要通过大量文字表述的题目没有,这有利于评卷的公平性。但考生欲获得理想的成绩,靠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是不太可能的,体现了良好的选拔功能。二、从“解析”高考真题中悟备考的几点复习误区及改正策略1、要求高三学生试题做的越多越好在每届高三的下学期来自各地的调研试卷和模拟卷堆积起来很多,我们教师根本不用担心学生没有试卷做,而是学生有做不完的试卷。老师心里可能认为学生练得越多,见的试题面广,应试的能力会提高,而实际上往往没有达到预想效果。所以经常听到同组的老师在牢骚:哎呀,这个题目在最近的模拟卷中已做过很多次了,分析也多遍了,学生怎么 2这么还不会做而且没几个人答对,我这是白费口舌了。有些教师只盲目的让学生做大量的模拟试题,甚至有些题目反复的做,而且各门功课的老师又逼得紧,必须在规定时间里上交,使学生在高三紧张复习中产生了对做不完的试卷有一种厌倦情绪, 甚至对学习也产生了厌倦困惑的心态,这样反而使学生的接受效率降低,进步不明显,成绩与做的题量没有达到正比例。改正策略:指导学生进行“练后思考”也是使程序性知识使用的熟练化的有效策略。“练后思考”包括思考“答案是什么?”,“为什么选这个答案?”,“如果要选别的选项,题干应该怎样变动?”等。通过这样的思考,在同样习题量的前提下,学生掌握程序性知识的效率也会有较大的提高。练习后的反馈也是影响复习课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堂上习题训练最佳的反馈时机应该是训练后立即给予,并且对题目进行有针对性的解释。2、一轮复习难度越深越好本人在农村普通高中从教生物的10来年中发现,高二我们的重心是完成生物3本必修书的新课任务的同时,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个学生会考合格,另外我们的学生基础本身薄弱,思维明显比不上重点中学学生的反应思维。所以我们平常教学难度尽量放低,教学中紧扣会考纲要。但到了高三的一轮生物复习,我们的复习难度若突然加深或过度加深,学生往往对生物学科不适应而脱节。曾经本人误以为高考是选拔人才的考试,高考试卷所有学生一样,一轮复习难度就应该加深,自以为越深越好,不管学生你接受不接受,课堂上把难度弄的很深,而最后学生呼声很大,感觉无法适应高二和高三生物的过度,成绩反而下滑。改正策略:从本校自己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复习的起点、要求、计划。本着夯实知识基础;形成知识网络,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始终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复习要低难度,撒密网,步子稳。复习每一章时都与学生一起对照《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规定的全部内容及有关高考信息。针对学生课后反映的问题以及教学经验我们有针对性的备好复习课。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听课的效率。3、课堂试题分析讲得越多越好我们生物学科尤其在理综的2题非选择题中比分较大,平均每题21分,如何提高学生的这2题得分率是复习中应该重点关注的。我们高三生物教师在认真解高考真题中就会发现审题是解题的关键,而解题的落点是表述的完整性,书写的规范性,这是提高高考生物成绩的一种有效途径。如2009的理综高考卷31题的步骤书写“用血压测定仪对该组每只实验兔每隔一定时间测定血压,计算血压的平均值作为对照。”“给该组每只实验兔注射等量的甲药物,用血压测定仪对每只实验兔每隔一定时间测定血压,计算血压的平均值。”这里的关键词“每只”“每隔一定时间”“平均值”“等量” ,还有在处理实验兔之前“要测定血压并计算血压的平均值作为对照”。 改正策略:强化审题能力和表述能力的训练,规范解题习惯,多给时间让学生消化反思。从解析历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我就清晰的意识到题海无涯,总结是岸,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能够举一反三,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上多反思多总结。在试卷分析习题课中强化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表述能力的训练,规范解题习惯,多给时间让学生消化反思。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也包括严肃、 3认真、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正确审题获取信息的能力。咬文嚼字,捕捉有用信息:审题时要克服只关注那些给出具体数据的条件,而忽视叙述性语言的倾向。提取有用信息:在题目给出的诸多条件中,往往并不都是解题所必须的,有些正是命题者有意识设置的干扰因素,要准确地判断哪些条件与解题有关,哪些是干扰因素,大胆地抛弃干扰,提取有用信息,就会柳暗花明。 4、二轮复习专题搞得越多越好在经过一轮复习后,时常听到高三生物教师在交谈如何搞专题,搞什么专题,心里困惑迷糊于专题的分量到底对学生的帮助有多大,是不是要面面俱到,只要网上资料上搜寻到的专题都给学生上一遍心里才放心,如实验专题、代谢专题、细胞专题、遗传两大定律专题、育种专题、进化专题、现代生物技术专题、生态专题、植物生理专题、动物生理专题、计算题专题、图表曲线专题、选择题专题、解题方法指导专题等。这个专题就好比家里的放过杂务的塑料袋,主人用了舍不得仍掉堆放在家里的每一个角落,日积月累,到处是费旧的塑料袋,而真正得到利用的没几个,这样主人还不如留几个好的结实的备用,干脆把利用率低却堆积的抛弃。改正策略:注重主干知识的落实,精益求精。我们从解析高考卷中发觉生物高考试卷知识覆盖较宽,但重点还在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变异、生态与生物工程等主干知识。主干知识是生物知识体系中重点、难点,学好主干知识是学好生物的关键,是提高能力的基点,所以复习时要在主干知识上狠下工夫,如光合作用、细胞呼吸及两者的影响因素与综合应用;遗传的两大规律及应用与变异的应用;植物生命活动与动物生命的调节;生态;细胞及工程技术等。不仅要记住这些知识的内容,还要加深理解、熟练运用,要做到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同时,我们应该注意,由于高考生物试题的题量较少,所以突出学科内综合已成为高考生物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要特别注意基础知识、主干知识之间的综合运用。三、从“解析”高考真题中悟教学的几点必做工作1、 研究《考试说明》,做到高三生物复习工作有的放矢。认真研究浙江生物《考试说明》,密切关注近几年《考试说明》中关于能力要求和考试内容的增减变化,特别是新旧教材的交叉结合点,务必做到心中有数,并及时作出对策。每年制定的《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高三学生复习的指南.所以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有针对性地指导高三生物复习,在复习中着重解决以下二点:落实知识点结合《考试说明》和课本,以注重生物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复习为主.扎实掌握基本的知识点,以不变应万变,选用典型习题加以训练,以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其次,在复习过程中应注意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和科技发展的实际,突出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2 、从自己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复习的起点、要求、计划。学生刚进入高三复习时,对高二学过的生物内容往往遗忘较多,所掌握的知识系统性差,漏洞多,个人知识掌握的程度也不一样,分析能力更为欠缺。本着夯实知识基础;形成知识网络,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始终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复习要低难度,撒密网,步子稳。复 4习每一章时都与学生一起对照《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规定的全部内容及有关高考信息,了解考试的知识点和考试的重点,每章给学生1课的时间结合考点、课本、复习资料复习并形成知识网络,知识点的应用题型,同时注意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收集,针对学生反映的问题以及教学经验教师有针对性的备好复习课。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听课的效率。3、讲练结合,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在总结中提高从解析历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我就清晰的意识到题海无涯,总结是岸,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能够举一反三,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上多反思多总结。切不可掉入以解题代替复习的泥潭。做题应以掌握概念、规律,领会思路和方法为核心,解题只起巩固作用,只有总结才跳出题海。坚决摒弃题海战术,追求练习的本质,不一味地追求练习的量,练必须有度,从头到尾吃透一本资料即可。高考题与新科技、生产、生活以及科学研究联系紧密,题干素材的来源非常广泛,一般都是反映生产、生活、科研方面的真实材料.这类题目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的理念.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要引导学生关心实际问题,关注当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和未来科学的发展趋势,把所学的书本中生物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以适应教学改革、高考改革的需要。我们台州市教研室及以下的各级教研室为了进一步强化教师研究高考的意识,引导教师深入研究高考试题,感受高考命题规律和命题方向,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均纷纷组织了各学科教师有选拔性的参加解题析题比赛,本人在台州市省级重点教师解题析题生物学科比赛中获二等奖。在此呼吁同行们真的需要抽出一定时间静心精心的去“解析”高考试卷,在“解析”过程中才会感受到高考命题规律和命题方向,可以在教学实战中积累宝贵的财富,而且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1、贾鸿玉
《思远绿色通道高考总复习生物》
中国致公出版社2、2009年浙江省普通高中生物学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考试说明3、.cn/gaokao/ShowArticle.asp?ArticleID=30927 5
范文四:转变相异构想
提升课堂效能温岭二中
潘灵犀摘要
对生物学概念、现象、过程等片面或错误的理解所产生的“相异构想”会成为高中生物学习的障碍,并将影响对生物学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进而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在对高中生物“相异构想”成因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促进学生“相异构想”转变的教学策略。关键词
对策维果茨基认为:个体在正式的科学学习之前,没有经过专门的教学,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辨别学习、积累经验而形成的概念,有些是科学的,有些是有悖于科学的,后者被称之为相异构想。osbome和wittrock亦指出学生在接受学校的科学教育之前,对许多科学早有一套异常顽固且不易改的观点,这些错误的观点可称为学生所具有的相异构想。其实除了在科学学习之前形成了一些相异构想外,在学习过程中,当学生面对以前从未学习过的内容时,由于各种因素也会导致学习知识上的缺陷、困惑与误解,也可被称之为相异构想。相异构想的存在会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并且阻碍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也是导致生物课堂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相异构想因其具有很强的顽固性,使得在教学中要清除一种相异构想远要比传授一个概念、原理困难得多。因此,高中生物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头脑中的相异构想,在对相异构想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有策略地进行教学转变,使学生正确认知新知识,并顺利的同化 、吸收并储存。这对切实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将会有不小的推动作用。1
高中生物学中相异构想的成因1.1生活媒体因素生物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决定了生物“相异构想”的一个重要来源是生活经验。日常生活知识允许模糊、不准确。而科学知识追求的是最大的精确性、一致性。两者的不同导致了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时遇到很大的认知和元认知困难,这些困难就是学生产生相异构想的重要原因。例如对于“呼吸作用”的理解,常会有部分学生简单化地将呼吸作用等同于呼吸运动,就是因为日常生活对“呼吸作用”这一生物学概念的认知较为模糊、不准确所产生的相异构想。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学生会接触到大量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大众媒体也会给学生广泛的信息资料。尽管从科学的观点来看,这些知识并不总是正确的,但这些来源可能比学校科学教育有更大的影响力。如媒体常宣传早锻炼能呼吸新鲜空气,就易使学生产生“早晨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最多”这类相异构想。1.2学习环境因素低年级教材中一些高度概括性的模糊语句以及教师自身的相异构想也是学生形成相异构想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小学和初中教材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只做了及其简单的介绍,只是特别地强调了植物能产生氧气,学生印象至深,产生的典型的相异构想就是“植物不会呼吸”,或是“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氧气”。另外教师的相异构想与学生的知识经验相互作用时,学生理解科学概念会变得更加困难。例如在学习“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内容时,若是教师本身对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中离子的扩散描述不清,则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新的相异构想,再如,在 “物质跨膜运输”的教学中,教材没有提及“原生质层”的概念,倘若教师没有强调原生质层和原生质的区别,就会有学生混淆原生质层和原生质的概念。1.3个人认知因素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辩证思维还不发达,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不成熟,考虑问题时容易表面化也容易形成一些相异构想。例如:很多学生认为糖都是甜的,淀粉不是甜的,所以淀粉不是糖;因为夏天热,所以夏天时为维持正常的体温,所以散热要多于产热;人类基因组计划属于基因工程;三倍体西瓜因为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因而不能有受精卵发育而来等等。这些对生物知识、生物现象的片面或错误理解所产生的相异构想会成为生物学习的障碍。这些相异构想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会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阻碍其学习生物学,进而使学生觉得生物难学。例如:关于单倍体的教学中,不少学生只从字面上理解此概念,认为单倍体细胞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由普通小麦(六倍体)的花粉发育而成的个体为三倍体而不是单倍体,经教师几次更正后,勉强记住,但是碰到变式仍会出错。另外,概念外表的相似性对个体的再认和回忆也具有极大的干扰作用,也是影响个人认知的因素之一。如:密码子和遗传密码、生长素和生长激素、先天性疾病和遗传病、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等。如果学生对这些概念理解不够,把握不住他们的本质和区别,则很容易混淆和写错,而这种现象在学生中并不少见。2
教学转变策略2.1
以试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在教学中,学生会遇到不少的困惑和问题,这些不是靠教师简单的讲授和指导所能解决的,而应该让其在亲历中学习,甚至是在失败中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桑代克认为:“学习即试误。”学生的社会化程度不高,而很多事实并不常常出现,对个例、特例并不了解。课堂中就要努力为其提供试误的机会,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认知,并自行转变器相异构想。 例如很多学生认为所有的植物都是生产者,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所有的细菌都是分解者。这时教师可以先假设命题成立,然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细菌都是分解者,那么硝化细菌能自己制造有机物,是不是自养呢?是不是生产者呢?进而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深入思考,重新建构新知识体系,完成认知顺应,有效形成科学概念。2.2 以媒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直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也能够有效消除相异构想。在教学中,教师可逼真描绘自身的亲身实践或创设具体事物、现象的情境来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促进学生转变已有的相异构想。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也是一种很好的直观教学方式。生物教材中许多知识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无法接触或观察到的,许多微观、抽象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靠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讲清楚。这些知识往往成了教学的难点,多媒体课件可以有机统一地采用文字、声音、色彩、图片、动画、视频等方式,帮助教师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微观为直观,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学生可通过观察课件获得更丰富、更生动、更能反映事物共同特征的感性认识。因此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可避免、减少相异构想的产生。例如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这一段中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对电脑动画的观察,可以非常清晰地了解兴奋传递的整个过程,从而对突触、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受体等概念形成清楚的认识。2.3 以实验澄清学生的错误认知生物学科的基础是实验。通过实验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参与,获得了更直观的认识,使新知识和原有认知结构之间不断地从“不平衡”到“平衡”,达到同化和顺应,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效率。实验教学可以防止学生由于无法理解有关概念或概念之间脱节、无法建立联系而不得不进行的机械记忆,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主动构建起科学的概念。如:关于植物有氧呼吸的概念,很多学生根据直观经验,误认为植物白天只进行光合作用,晚上才进行呼吸作用。为消除学生的这一相异构想,可让学生测量植物白天有氧呼吸释放二氧化碳的实验,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植物白天也进行呼吸作用,而且能引导学生轻松地理解:植物每天的生产量正是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与植物全天呼吸作用消耗之差,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能有效地引发和解决学生的认知冲突,实现相异构想的转变。2.4
以讨论促进学生的深层理解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理念之一。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具有社会性,即通过社会性相互作用,可以加速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这种社会建构中,认知冲突是由他人的不同观点引发的。对于每个学生来说,由于对问题认识的不同,对事物的理解就会受到自身原有相异构想的限制。所以在合作学习的诸多理念中最令人瞩目的当属互动观,因为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都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并建构起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他们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思路都被明确化和外显化了,学生可以相互纠正彼此的相异构想。例如,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的实验设计是教学的难点,若采取分组讨论的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各变量的理解,学会如何确定自变量,观察因变量及控制无关变量。2.5
以图表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2.5.1运用表格加强对比比较图表是一种用来对材料进行比较和分类以促进学习效果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将繁杂的信息放入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模式中,从而使学习变得有条理。所以教学中,建议教师可以采用比较图表,使学生有效地运用精加工策略,使相异构想和科学概念在联系对比中,排除干扰和混淆,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例如,例如,在学习“各种可遗传的变异”时,所涉及的内容相对繁杂,利用表格可将相关的知识进行整理比较。这样可以使学生实现对科学概念的更为全面、更为准确的理解。2.5.2
构建概念图注重联系概念图是美国康乃尔大学学者诺瓦克(J.D.Novak)和戈尔(D.B.Gowin)提出的旨在帮助学生进行建构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概念图可以准确地反映学生相关概念的认知结构和理解程度。如果对概念不理解,概念间关系不清晰,学生是很难将这些概念组织成层次清晰、关联准确的概念图的。但是对于刚接触概念图的学生,让其掌握概念图的绘制技术并进行绘制是很困难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绘制出概念图也不乏是个好方法。例如在“基因分离规律”的教学中有很多新出现的专业概念,为了有效促进学生对个概念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并通过与学生的探讨交流的方法共同绘制出概念图。经常制作概念图一方面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结构化,另一方面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和学习。另外教师也可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相异构想,便于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总之,学习过程是认知思维活动的主动建构过程,是通过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作用,以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相异构想,通过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转变相异构想,使学生真正理解科学概念的内涵。参考文献:【1】 肖方金. 生物教学中的"相异构想"及其纠正. 生物学杂志[J] .2002(6)【2】 邓鹏,丁娟.生物学中的"相异构想"及矫正策略.生物学通报[J] .2007(6)【3】 范丰会.中学生的相异构想与物理教学中的概念转变.中学物理教学参考[J].1996(1)
范文五:转变相异构想
提升课堂效能 摘要
对生物学概念、现象、过程等片面或错误的理解所产生的“相异构想”会成为高中生物学习的障碍,并将影响对生物学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进而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在对高中生物“相异构想”成因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促进学生“相异构想”转变的教学策略。关键词
对策维果茨基认为:个体在正式的科学学习之前,没有经过专门的教学,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辨别学习、积累经验而形成的概念,有些是科学的,有些是有悖于科学的,后者被称之为相异构想。osbome和wittrock亦指出学生在接受学校的科学教育之前,对许多科学早有一套异常顽固且不易改的观点,这些错误的观点可称为学生所具有的相异构想。其实除了在科学学习之前形成了一些相异构想外,在学习过程中,当学生面对以前从未学习过的内容时,由于各种因素也会导致学习知识上的缺陷、困惑与误解,也可被称之为相异构想。相异构想的存在会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并且阻碍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也是导致生物课堂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相异构想因其具有很强的顽固性,使得在教学中要清除一种相异构想远要比传授一个概念、原理困难得多。因此,高中生物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头脑中的相异构想,在对相异构想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有策略地进行教学转变,使学生正确认知新知识,并顺利的同化 、吸收并储存。这对切实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将会有不小的推动作用。1
高中生物学中相异构想的成因1.1生活媒体因素生物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决定了生物“相异构想”的一个重要来源是生活经验。日常生活知识允许模糊、不准确。而科学知识追求的是最大的精确性、一致性。两者的不同导致了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时遇到很大的认知和元认知困难,这些困难就是学生产生相异构想的重要原因。例如对于“呼吸作用”的理解,常会有部分学生简单化地将呼吸作用等同于呼吸运动,就是因为日常生活对“呼吸作用”这一生物学概念的认知较为模糊、不准确所产生的相异构想。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学生会接触到大量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大众媒体也会给学生广泛的信息资料。尽管从科学的观点来看,这些知识并不总是正确的,但这些来源可能比学校科学教育有更大的影响力。如媒体常宣传早锻炼能呼吸新鲜空气,就易使学生产生“早晨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最多”这类相异构想。1.2学习环境因素低年级教材中一些高度概括性的模糊语句以及教师自身的相异构想也是学生形成相异构想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小学和初中教材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只做了及其简单的介绍,只是特别地强调了植物能产生氧气,学生印象至深,产生的典型的相异构想就是“植物不会呼吸”,或是“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氧气”。另外教师的相异构想与学生的知识经验相互作用时,学生理解科学概念会变得更加困难。例如在学习“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内容时,若是教师本身对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中离子的扩散描述不清,则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新的相异构想,再如,在 “物质跨膜运输”的教学中,教材没有提及“原生质层”的概念,倘若教师没有强调原生质层和原生质的区别,就会有学生混淆原生质层和原生质的概念。1.3个人认知因素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辩证思维还不发达,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不成熟,考虑问题时容易表面化也容易形成一些相异构想。例如:很多学生认为糖都是甜的,淀粉不是甜的,所以淀粉不是糖;因为夏天热,所以夏天时为维持正常的体温,所以散热要多于产热;人类基因组计划属于基因工程;三倍体西瓜因为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因而不能有受精卵发育而来等等。这些对生物知识、生物现象的片面或错误理解所产生的相异构想会成为生物学习的障碍。这些相异构想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会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阻碍其学习生物学,进而使学生觉得生物难学。例如:关于单倍体的教学中,不少学生只从字面上理解此概念,认为单倍体细胞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由普通小麦(六倍体)的花粉发育而成的个体为三倍体而不是单倍体,经教师几次更正后,勉强记住,但是碰到变式仍会出错。另外,概念外表的相似性对个体的再认和回忆也具有极大的干扰作用,也是影响个人认知的因素之一。如:密码子和遗传密码、生长素和生长激素、先天性疾病和遗传病、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等。如果学生对这些概念理解不够,把握不住他们的本质和区别,则很容易混淆和写错,而这种现象在学生中并不少见。2
教学转变策略2.1
以试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在教学中,学生会遇到不少的困惑和问题,这些不是靠教师简单的讲授和指导所能解决的,而应该让其在亲历中学习,甚至是在失败中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桑代克认为:“学习即试误。”学生的社会化程度不高,而很多事实并不常常出现,对个例、特例并不了解。课堂中就要努力为其提供试误的机会,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认知,并自行转变器相异构想。 例如很多学生认为所有的植物都是生产者,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所有的细菌都是分解者。这时教师可以先假设命题成立,然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细菌都是分解者,那么硝化细菌能自己制造有机物,是不是自养呢?是不是生产者呢?进而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深入思考,重新建构新知识体系,完成认知顺应,有效形成科学概念。2.2 以媒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直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也能够有效消除相异构想。在教学中,教师可逼真描绘自身的亲身实践或创设具体事物、现象的情境来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促进学生转变已有的相异构想。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也是一种很好的直观教学方式。生物教材中许多知识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无法接触或观察到的,许多微观、抽象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靠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讲清楚。这些知识往往成了教学的难点,多媒体课件可以有机统一地采用文字、声音、色彩、图片、动画、视频等方式,帮助教师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微观为直观,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学生可通过观察课件获得更丰富、更生动、更能反映事物共同特征的感性认识。因此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可避免、减少相异构想的产生。例如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这一段中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对电脑动画的观察,可以非常清晰地了解兴奋传递的整个过程,从而对突触、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受体等概念形成清楚的认识。2.3 以实验澄清学生的错误认知生物学科的基础是实验。通过实验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参与,获得了更直观的认识,使新知识和原有认知结构之间不断地从“不平衡”到“平衡”,达到同化和顺应,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效率。实验教学可以防止学生由于无法理解有关概念或概念之间脱节、无法建立联系而不得不进行的机械记忆,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主动构建起科学的概念。如:关于植物有氧呼吸的概念,很多学生根据直观经验,误认为植物白天只进行光合作用,晚上才进行呼吸作用。为消除学生的这一相异构想,可让学生测量植物白天有氧呼吸释放二氧化碳的实验,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植物白天也进行呼吸作用,而且能引导学生轻松地理解:植物每天的生产量正是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与植物全天呼吸作用消耗之差,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能有效地引发和解决学生的认知冲突,实现相异构想的转变。2.4
以讨论促进学生的深层理解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理念之一。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具有社会性,即通过社会性相互作用,可以加速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这种社会建构中,认知冲突是由他人的不同观点引发的。对于每个学生来说,由于对问题认识的不同,对事物的理解就会受到自身原有相异构想的限制。所以在合作学习的诸多理念中最令人瞩目的当属互动观,因为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都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并建构起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他们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思路都被明确化和外显化了,学生可以相互纠正彼此的相异构想。例如,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的实验设计是教学的难点,若采取分组讨论的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各变量的理解,学会如何确定自变量,观察因变量及控制无关变量。2.5
以图表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2.5.1运用表格加强对比比较图表是一种用来对材料进行比较和分类以促进学习效果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将繁杂的信息放入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模式中,从而使学习变得有条理。所以教学中,建议教师可以采用比较图表,使学生有效地运用精加工策略,使相异构想和科学概念在联系对比中,排除干扰和混淆,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例如,例如,在学习“各种可遗传的变异”时,所涉及的内容相对繁杂,利用表格可将相关的知识进行整理比较。这样可以使学生实现对科学概念的更为全面、更为准确的理解。2.5.2
构建概念图注重联系概念图是美国康乃尔大学学者诺瓦克(J.D.Novak)和戈尔(D.B.Gowin)提出的旨在帮助学生进行建构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概念图可以准确地反映学生相关概念的认知结构和理解程度。如果对概念不理解,概念间关系不清晰,学生是很难将这些概念组织成层次清晰、关联准确的概念图的。但是对于刚接触概念图的学生,让其掌握概念图的绘制技术并进行绘制是很困难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绘制出概念图也不乏是个好方法。例如在“基因分离规律”的教学中有很多新出现的专业概念,为了有效促进学生对个概念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并通过与学生的探讨交流的方法共同绘制出概念图。经常制作概念图一方面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结构化,另一方面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和学习。另外教师也可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相异构想,便于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总之,学习过程是认知思维活动的主动建构过程,是通过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作用,以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相异构想,通过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转变相异构想,使学生真正理解科学概念的内涵。参考文献:【1】 肖方金. 生物教学中的"相异构想"及其纠正. 生物学杂志[J] .2002(6)【2】 邓鹏,丁娟.生物学中的"相异构想"及矫正策略.生物学通报[J] .2007(6)【3】 范丰会.中学生的相异构想与物理教学中的概念转变.中学物理教学参考[J].1996(1)
范文六:高中生物概念的有效性教学咸阳中学生物组
陈小军【摘
要】基本概念既是知识结构的基本单元,又是人的思维活动的基本形式,同时也是思维活动的结果。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智力的开发与发展,创新与创造能力的挖掘与培养,皆离不开基本概念。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反映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的名词概念,它们是抽象的,学生往往不易于理解。教师可以利用民间谚语,使得枯燥无味的基本概念的教学变得丰富多彩;采用设疑法有效地分解基本概念的难度;通过对比法使易混淆的基本概念较清楚地加以区分;概念图可使原来迷惑的概念清晰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 【关键词】
概念图法学科认知结构(或图式)要以事实、概念、原理、规则等为基本要素。其中概念是十分重要的基础环节。如果把知识结构比喻为一个生物体,那么构成这个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就是基本概念。基本概念的掌握和理解程度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前提条件,是培养科学素质和创新素质的基本单位。[美]JoSo布鲁纳也曾说“概念学习是人类学习的核心”。在高中生物学习中,概念学习尤为重要。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反映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的名词概念,它们是抽象的,学生往往不易于理解。新教学大纲对生物学的基本要求分为四个层次(知道、认识,了解、掌握),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则要求全体学生必须掌握,说明基本概念的重要性。浙科版新教材中的概念系统是由相应的模块观点引领的。核心概念在新教材中以黑体字出现,另外在习题训练中增加了“画概念图”这块内容。从生物学科结构论的角度出发,我们发现,生物学科的概念体系是由一些主导概念构成基本框架,然后由此衍生出更多的从属概念,生成生物学科概念体系的金字塔结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准确而灵活地掌握基本概念,从而达到使学生充分认识、了解生物学知识的目的,是每一位生物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现结合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实践,谈几点认识与做法。 一、从生活实例中引出概念——谚语法生物学基本概念很多,如何使这些枯燥无味的基本概念的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在日常生活中,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谚语,在一些谚语中蕴藏着许多生物学的知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这是生物的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反映了生物的变异现象。 “一山不容二虎”--生物的种内斗争。
“飞蛾投火”--生物的应激性 。“一朝被蛇蛟,三年怕草绳”--生物的条件反射 。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在备课过程中有意识地挖掘,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运用,一定能增加生物教学的趣味性,1起到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二、从理解问题的过程中引出概念——设疑法设疑就是根据基本概念的结合学生基础知识水平,教师可通过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归纳出这一基本概念。例如光合作用的概念,先分析光合作用的场所、产物、原料、条件及过程中的物质转变、能量转变,然后在掌握和理解这些知识点的基础上可直接提出“什么是光合作用?”此时学生自然就能概括出光合作用的概念。还可根据教材的重难点以及学生在概念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障碍,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可有效地防止学生对概念所包含的内容想象的过宽或过窄。例如内环境的概念(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为防止学生把内环境中的血浆说成血液,可重点提出:血液有哪两部分组成?(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浆)显然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设疑是我们在上课时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方法之一。设疑可以使学生产生联想,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使课堂教学富有生命力。但必须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根据教材的重难点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障碍,设计并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不可面面俱到。让我们采取灵活、适度、明了、针对性强的设疑方法,通过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想象,使学生准确掌握和理解生物学基本概念。 三、相近的、易混淆的概念——对比法对比法就是把一些相近或关系密切的基本概念,从几个方面进行逐项的对比,从中找出异同点来,以便明确其本质特征。通过对比法可以使易混淆的基本概念较清楚地加以区分。通过前后对比,既可使学生加深对新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又可对前面基本概念加以复习巩固,温故而知新。例如同样是光合作用的概念,也可以从反应场所、反应条件、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四个方面与已学的呼吸作用加以比较。通过比较,既可准确掌握和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知道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合成糖类等有机物,并释储存能量的过程;同时也可加深对呼吸作用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及两者的关系。将分散的知识进行归类,将类似的知识进行比较,也是形成知识结构的重要方法。例如,植物育种的知识分布在必修和选修教材中,复习时可将它们整理在一起。 2四、基本概念系统化——概念图法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概念图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知识结构,能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的关联,是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教学策略。知识的构建是通过已有的概念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开始的。学习过程就是建立一个概念网络,不断地向网络增添新内容。概念图(concept map)是由美国康耐尔大学的Novak在上世纪 70年代末提出的,逐渐被引入课堂。概念图的制作4个基本要素:节点、连线、连接词、层次。构建概念图的基本原则是:宜细不宜粗,宜小不宜大,强调自主构建。 3概念图的制作步骤是:第一步,确定主题,列出与主题相关的概念。第二步,将列出来的概念排序:含义最广、最有包容性的概念放在图的顶端。将其余概念一层一层的排放在列表;第三步,继续往下写,以增加更多具体的概念。用线条把概念连接起来,并用连接词语注明连线。第四步,寻找概念图不同部分概念之间交叉连线的联结,并标明连接线。 以“染色体”这一概念为核心,与“染色体”相关的概念图: 概念图可以用于新授课中建构知识结构,也可以用在复习课中建构知识体系。运用概念图帮助学生复习生物知识,可以对不易理清的各种概念和原理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更深入的认识,还可使原来迷惑的概念清晰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机械的知识灵活化。既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由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还可以由师生共同讨论完成。以构建概念图为平台为学生创造合作、互助、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也促进了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交流。综上所述,我们对高中生物的基本概念教学进行了系统、全面、具体的分析与研究,总结出了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一般规律。但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艺术,教无定法。因此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概念教学的水平,实现课堂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参考文献:[1]张丹颖《诗词成语中的生物学知识拾贝》 08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省教师远程培训 [2] 李良《高中生物基本概念的教学》 学科教研教苑 2003(6)[3] 张洪荣《浅谈生物学基本概念教学中的设疑方法》 中学生物学 2002(02) [4] 修坤洪《概念图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福建省长汀一中学网站
2006 [5] 陈敏 《概念图在高中生物复习总结中应用的初探》宁德师专学报2008(1) 4
范文七: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高小组合作实效的探索摘要:小组合作学习存在问题,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途径。考虑是否有必要运用合作学习;把握恰当时机运用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倾听小组交流的意见;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不要冷落了学困生;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转换角色。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问题、方法、途径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小组合作学习对当今课堂教学改革而言,已引起了众多老师的关注,它已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通过学习和研究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理论层面的,也有实践层面的,需要教师进行深入地理论分析和扎实地实践研究,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了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少数学生争台面,多数学生做陪客”的现象,我们在教学中引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所讨论的问题没有探索性,有时甚至不加思索就能回答; 有的问题虽有思考价值,但教师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就匆忙展开讨论,学生对不同想法根本无法提出有价值的独立见解; 有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分工不明确,或者部分优生“一言堂”,或者大家一哄而起,,,,如何克服小组合作学习流
范文八:66生物学教学2010年(第35卷)第12期高中生物学中有关能量的知识谭家学?(湖北省郧县第二中学?442500)??生物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的参与,能量是生命活动的动力,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物质的合成和分解伴随着能量的储存和释放。在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有多处涉及到能量知识,本文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个体水平、生态系统水平四个层次总结了与能量有关的问题。1?分子水平的能源物质生物体内的各种有机物都可作为能源物质,但在能量代谢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又有所不同。按作用不同可分为能源物质、直接能源物质、主要能源物质、储能物质、高能化合物等。虽然糖类、脂类、蛋白质都可以作为能源物质,但供能先后顺序却不同,它们在动物体内供能的先后顺序是糖类?脂肪?蛋白质。1.1?直接能源?生物体内的直接能源是ATP,ATP水解时释放的能量直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而其他形式的能源物质中所贮存的能量都必须转移到ATP中才能用于各项生命活动。ATP与ADP之间的转化实现能量的释放和储存,植物生成ATP的途径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而动物生成ATP的途径只有呼吸作用。1.2?主要能源?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有机物中都含有大量的能量,这些有机物氧化分解后释放的能量转移到ATP中,用于各项生命活动。但是,生命活动所利用的能量约70%是由糖类提供的。所以,糖类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1.3?储备能源?在生物体内长期贮存能量的物质是脂肪。脂肪贮存能源的效率最高,1g脂肪所贮存的能量是蛋白质和糖类的2倍多,所以在进化过程中,生物体选择脂肪作为长期贮存能量的物质。1.4?辅助能源?在生物体内的高能磷酸化合物中除了ATP外,还有磷酸肌酸。但是磷酸肌酸中贮存的能量并不能直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必须转移到ATP中后才能被生命活动利用。反应方程式为:ADP+磷酸??从基因文库的功能上看可分为克隆文库及表达文库。克隆文库由克隆载体构建。载体中具复制子、多克隆位点及选择标记,可通过细菌培养使克隆片断大量增殖。表达文库是用表达载体构建。载体中除上述元件外,还具有控制基因表达的序列(如启动子、SD序列、ATG、终止子等),可在宿主细胞中表达出克隆片段的编码产物。表达载体又有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及天然蛋白表达载体之分。肌酸酶ATP+肌酸,这个反应进行的速度很快,特别是当生物体内储存的ATP被大量消耗时,磷酸肌酸中的高能磷酸键转移到ATP中的速度比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转移到ATP的速度要快得多,能及时满足生理需要,但由磷酸肌酸转化生成的ATP的量不能满足长时间供能,随着磷酸肌酸的消耗,生物体内有机物(主要是糖类)氧化分解供能系统已逐渐启动,后续的ATP消耗主要由呼吸作用提供,因此,磷酸肌酸被称为辅助能源。2?细胞水平的能量变化生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蕴含着细胞水平的能量变化,两者构成了能量代谢的细胞学基础。绿色植物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同时储存能量;生物细胞呼吸分解有机物,同时释放能量供给各项生命活动的需要。2.1?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在植物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进行,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是把光能转换成电能,再把电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ATP中;暗反应是利用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把CO2合成糖类等有机物,同时把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稳定的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2.2?细胞呼吸?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来自生物体内的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等有机物的氧化分解。细胞呼吸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类型。有氧呼吸主要在细胞的线粒体中进行,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共释放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左右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比有氧呼吸要少得多,例如,1mol葡萄糖在分解成乳酸以后,共释放出196.65kJ的能量,其中有61.08kJ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从克隆文库中分离目的克隆时主要利用核酸探针,可以是根据蛋白质序列合成的寡核苷酸探针,也可以是同种或同属生物的同源序列探针。从表达文库中分离目的克隆时,因克隆片段的表达产物蛋白质具有抗原性及生物活性,所以除核酸探针外,还可以利用免疫学探针及生物功能进行筛选。表达文库适合于那些未知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不能用核酸类探针筛选的目的基因的分离。生物学教学2010年(第35卷)第12期672.3?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联系?呼吸作用是生物新陈代谢过程中一项最基本的生命活动,它是为生命活动的各项具体过程提供能量(ATP)。呼吸作用在一切生命活动过程中是一刻都不能停止的,呼吸作用的停止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和固定的太阳能。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表面看起来是2个相反的过程,但这是2个不同的生理过程,在整个新陈代谢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在植物体内,这2个过程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光合作用的产物是呼吸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的产物也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产生的ATP主要用于暗反应,很少用于植物体的其他生命活动过程,呼吸作用过程释放的能量主要是用于植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过程,包括光合作用产物的运输(如图1)。素分泌增加,增加产热量;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在炎热环境中,通过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汗液增加,来增加散热。体温调节不但通过神经调节而实现(皮肤等处的感受器?传人神经?下丘脑中枢?传出神经?皮肤血管及汗腺等效应器),而且还涉及到激素调节(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4?系统水平的能量流动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是维持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动力,它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紧密联系。4.1?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的变化情况是:太阳光能?生物体中的化学能?热能。因此,热能是能量流动的最终归宿。4.2?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是指被这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能量?如羊吃草,不能说草中的能量都流入了羊体内,流入羊体内的能量应是指草被羊消化吸收后转变成羊自身组成物质中所含的能量,而未被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的能量则未进入羊体内,不能算流入羊体内的能量。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能量一般用于4个方面:一是呼吸消耗,其中包括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等各项自身生命活动;二是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体内;三是死亡的遗体、残落物、排泄物等被分解者分解;四是暂时未被利用,形成地层中的化石燃料。4.3?能量流动的特点和能量传递的效率?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单向流动是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一般不能逆向流动,这是由于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确定的。如狼捕食羊,但羊不能捕食狼;逐级递减是指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人后一个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能量在沿食物链传递的平均效率为10%~20%。从能量金字塔可以分析出:某一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损耗的能量就越多,营养级越高,生物所获得的能量就越少。在食物链中,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个,这是由能量流动规律决定的。4.4?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在于帮助人类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部分。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根据能量流动规律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就是在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前提下,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图13?个体水平的能量代谢能量代谢是指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能量的交换和生物体内能量的转变过程。植物体能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糖类等有机物中;人和动物将外界环境中形成的有机物作为能量和碳的来源,把这些有机物摄入体内,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且储存能量。3.1?生物体内的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相伴相随?有机物的合成伴随着能量的储存,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另一部分用于形成ATP。形成ATP的过程,也是能量转移的过程。ATP的水解是释放能量的过程,同时也是能量利用的过程。3.2?生物体内不同能量形式可以进行转化?例如,在肌细胞和处于分裂期的细胞中,化学能可转化为机械能;在神经细胞、味觉及嗅觉感受器等处,化学能可转变为生物电能;在肾、小肠内与吸收相关的细胞中,化学能可转化为渗透势能;而在荧火虫发光器内,化学能可转化为光能。3.3?体温调节与能量代谢关系密切?人的体温恒定是机体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在寒冷环境:,,
范文九:“花无百日红”?——关于切花保鲜技术探究 学校:莱西市城北中学作者:封林奇指导教师:于祥海 “花无百日红”?——关于切花保鲜技术探究 选题目的:随着人们物质精神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很多家庭都喜欢买些鲜花插在家里,美化家庭环境,增添生机。但是,几乎所有的鲜花插入花瓶后都不如长在枝头上艳丽或保持较长的开放期,如何使鲜花保持较长的开放期和开放得更鲜艳、美丽,就成了赏花人的一大追求。通过调查花店等得知,磁化水法、洗洁精处理法、高锰酸钾法、热处理法对鲜花的保鲜都有一定的影响。一、 实施过程:(一) 磁化水浸养法:1、 实验材料、仪器材料:玫瑰花、菊花 仪器:磁化水杯 2、 实验过程及方法1.选材:花店选择新鲜、开放程度近一致的菊花和玫瑰。 2.磁化水制备:将自来水置于磁化水杯中12小时,使水磁化。3.选择同时采摘、开放程度近一致的菊花若干支、玫瑰花若干支,各分两组,分别插于盛有已磁化水的磁化杯中和与磁化杯等高的盛普通自来水的玻璃杯中,使用自来水的各组用于对照。4.每天观察一次,并记录花朵开放程度、艳丽状态、叶片生长状态。(开放程度:以花瓣的张开程度为指标;艳丽状态:以肉眼可辨的色泽的丰富程度为指标;叶片生长状态:以近花端叶片是否有萎蔫情况为指标)同时用相机在相同的环境(同一位置,同一光照,并用同一光圈)拍照作记录。记录数据分析结果及部分照片如下:(1)鲜花开放的艳丽程度:(部分照片) 磁化水保鲜的菊花 使用磁化水插花5天后的菊花,仍能保持较鲜艳的色彩。 自来水保鲜的菊花
自来水保鲜的菊花,5天后叶开始萎蔫,花朵有凋谢的迹象。 自来水保鲜的玫瑰4天后的状况。 磁化水保鲜的玫瑰,4天后叶有萎蔫的迹象,但花的开放更艳丽。 (2)鲜花的持续开放时间(开放天数): ? 菊花(以开放天数为单位)注:差额=磁化水天数 — 自来水天数? 玫瑰花(以开放天数为单位)注:差额=磁化水天数 — 自来水天数(二)洗洁精浸养法1.材料:开放一致的月季花2.实验过程和方法:将月季放在水温20—30摄氏度的不同质量浓度的洗洁精中,将花枝剪去1—2CM,再插入相同浓度的洗洁精溶液中,插入深度为3—5CM,置于阴凉处。溶液每2—3 天更换一次,观察花的保鲜时间。另以蒸馏水作比较。(具体见下表)保鲜时间指:至所有花瓣出现卷曲。(以下同)(三)高锰酸钾浸养法:1.材料:开放一致的月季花 2.实验过程和方法:将月季按(二)同样方法浸养在不同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中观察月季的保鲜时间。另以蒸馏水作比较。 (四)热处理法:1.材料:开放一致的月季(红衣主教) 2.实验过程和方法:将月季花质枝末端用纸包着,在80摄氏度热水中浸烫2—3分钟或在沸水中浸十分钟,另将花枝的末端在蜡烛火焰上烧焦后,放在蒸馏水中浸养,观察切花的保鲜时间。(与未作处理的切花作比较) 三.实验结果及分析:(一) 磁化水浸养法:1.结果:从以上数据可知:磁化水与自来水在切花的存活期和花卉开放的艳丽程度上的指标都存在差异,显示磁化水对鲜花的保鲜作用有一定的影响,能延长菊花插花的存活期,能使玫瑰插花开得更艳丽,但缩短开放时间。2.分析:(1)由实验结果可知:磁化水能延长菊花的保鲜时间。经探讨,其原因如下: 磁化水可以增加生物膜的通透性,抑制细菌的生长,提高切花的吸水能力。水经磁化后,水的结构由复杂的大分子团缔合水转变成双分子水和单分子水而成为活水,从而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提高4-6mg/L,水的表面张力下降1-3mm/m,水的溶解度提高50%,水的渗透压也有所提高。水的这些物理特性的改变,使得磁化水更容易通过细胞膜,增强细胞的吸水能力。含氧量的增加,有效抑制水中厌氧细菌的生长,这样可防止普通水插花在花卉切口形成细菌群而阻碍切花吸水的现象,从而使切花吸水能力大大提高,保证了花卉开放所需的水分,延长切花的存活时间。(2)磁化水促进玫瑰开放更艳丽,但缩短保鲜时间。实验证明,磁化水经生物吸收后,能提高酶的活性,酶活性的提高,能提高生物的新陈代谢水平,使鲜花的生命活动更旺盛,花卉也显得更艳丽。正因为如此,花卉的营养消耗也快,而切花中所保存的有机养料有限,一般又不可能有较强的光合作用来补充有机物,一旦有机物消耗过度,花卉也就要凋谢。因此可见到玫瑰开放得艳丽,但却出现“昙花一现”现象。(二)洗洁精浸养法:1.结果:从实验观察可见,用适当浓度的洗洁精溶液浸养月季可延长鲜花的寿命3—7天,其最适宜浓度为2—5%。
2.分析:用洗洁精浸养切花,可以活化水质,消灭水中细菌,溶解切花伤口流出的果胶,使切花充分吸水,并使表面形成一层很薄的膜,保持表面的湿润度,阻止气孔全部张开,降低呼吸和蒸腾速率,增加鲜花的保水能力,从而延长保鲜时间。(三)高锰酸钾浸养法:1.结果:用一定浓度高锰酸钾溶液浸养月季,保鲜时间可延长3—5天,而当浓度超过0.1%质量浓度花开始出现萎焉现象。故适宜浓度为0.025%—0.075%为宜。2.分析:高锰酸钾有杀菌、消毒的作用,故可消除浸液中的细菌、病毒,保证水质的清洁,增加切花的吸水能力,从而提高切花的鲜艳和保鲜时间。(四)热处理法:1.结果:经热处理后,月季的保鲜时间增加了2—5天。 2.分析:经处理后的月季不易受水中细菌感染,茎杆组织汁液不再外流,保存了茎杆的营养,液可防止切口更塞及水质腐败,故可延长切花的保鲜时间。四、结语从以上的结果可以看出,磁化水确能影响插花的保鲜状况。每一种花卉在插花时,影响其存活和艳丽程度的因素不尽相同。有些主要受水分供应的影响,有些主要受营养供应的影响,有些可能与植物激素等有关.。因此,磁化水对不同的植物切花保鲜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其影响的规律如何,有待下一步实验探索。根据磁化水对切花保鲜的原理,配合药物和营养液,将有可能推动切花保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利用磁化杯的原理,生产磁化花瓶,也将有一定的市场效益。另外,用洗洁精、高锰酸钾、热处理都可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月季的开花时间,可提高其观赏价值。而且方法简单、易行、经济,可在生活中推广应用。这些方法对其它植物切花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探讨。
范文十:请还给我们一方净土初二(3) 邓宇回望历史的长河,自从刀耕火种以来,人类就依靠着土地繁衍与发展,土壤不但为植物生长提供机械支撑能力,并能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肥力要素。近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人民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日益加剧。随之,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实引发农产品质量不良的因素,包括自然与人为两个方面,其中生态环境,即水、土、气、生等方面的污染,是导致农产品品质不良的重要根源。更重要的是保证土壤质量的安全,只有保证了“净土”、才能保证“洁食”,才能保证人类生命的健康与安全,最终才能保障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相反,如果没有“净土”,土壤中的有害气体将影响大气,土壤中的有毒物质也会影响到水体,致使天不再蓝,水不再碧,可见,土壤污染是农产品不安全的源头。家乡福建,坐落于祖国的东南沿海,依山面海,有发展农业的充足水资源,但宜耕土地只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1%,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土地的各种污染也日益严重,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首先是严重的重金属污染,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现代农业的农药、化肥大规模使用,采矿、工厂的排放,都带来重金属的污染,在2000年与2003年时,有人对我省市郊的蔬菜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有许多蔬菜的硝酸盐残留严重,尤其是叶菜类与根茎类,而这些残留的的硝酸盐会通过食物链聚集,最终进入人体,从而使血红蛋白变质,失去应有的功能,更可怕的是,它们可能会与其它物质结合为致癌物质,对人体伤害极大。其次是畜牧业排泄物污染污染,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福建省畜牧业的养殖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兴起,而畜禽粪便无序、无处理排放是水资源污染及土地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畜禽养殖污染主要是畜禽粪便的污染,畜禽粪便主要污染物COD、BOD、NH4+、TP等,都会造成土壤与河流的污染。据有关资料显示,养殖1头牛产生并排放的废水超过22人的生活和生产废水,养殖1头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于7人的生活生产的污水。未经处理的废弃物直接排入水系,会造成地下水溶解氧含量减少,水质中有毒物质增多,水质恶化,水渗入土壤,进而造成土壤污染,最后造成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再者,就是“白色污染”,在日常生活中,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塑料的需求与日俱增,产生大量不可降解的垃圾,比如,购物时的塑料袋的,国家通过禁塑令限制用塑料袋当购物袋,可人们却因为图个简便,无视这一法令,而这些塑料袋很多一部分是用直接燃烧处理,让有害物质直接排放至空气中、渗入土地中,在通过植物的吸收,最终也进入人体;还有农业生产中的“白色垃圾”——地膜,据统计:2009年我省地膜使用量达5.84万吨,因为大多数地膜易破损,难回收,所以大多数是用过后直接废弃于田头地间,残留率达42%以上,就这样, 土壤受到长期的污染。土地是人类生存之本,曾有外国学者发问:“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是的,我国虽然幅员辽阔,可利用的土地并不多,其中沙漠戈壁滩等难于利用的土地占总面积的15.72%, 而耕地只占12.68%,所以土地资源的环保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中国东南部,更显得“寸土寸金”, 作为祖国未来主人的我们更应树立环保意识,从我做起,同时做好环保科普宣传工作,争取全社会共同努力,争取让环保应成为妇孺皆会的好习惯,还给我们一方净土,使我们的天空更蓝,水更清,土壤更洁净,食物更安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物学业水平测试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