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的几个维度,写字漂亮有什么作用吗?或者什么优势吗?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公关, 现代社会的沟通力
下载积分:1500
内容提示:公关, 现代社会的沟通力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2|
上传日期: 13:07:02|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5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公关, 现代社会的沟通力
官方公共微信★★★汉字之危:你还会写字吗?————————▲575《深度中国》中国新闻周刊2012
我的图书馆
★★★汉字之危:你还会写字吗?————————▲575《深度中国》中国新闻周刊2012
 关于“火”字该如何写而引发的“笔顺问题”在网上网下十分火热。这与“该不该考四六级”一样,体现着人们内心对汉语和汉字关切的态度。
  经常有人说,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作为古老语言的汉语“危机四伏”。汉字的“危”是多元标准冲击下,是否该坚持传统的问题,而“机”也正好是因为我们处于一个多元的时代,可以想尽各种前人无法完成的办法,来保存和保持汉字的传统。
  假若一直保持这种对细节的追究与好奇,我们便不会与这古老的文字分开。谁说现代社会人们的书写水平就一定会退化?君不见,每日使用智能手机的新人类们,若不用正确笔顺,是没法输入汉字的。汉语和汉字就这样真实地以生活细节的方式,存在于我们之中,这样存在一天,它就一天不会消失。
  如同对笔顺的关注一样,让人们继续保这种对文字细节的关注和坚持,也许就是传统语言文字最好的出路。
一条关于语文课笔顺的微博近日红遍了大江南北。“8090的搞笑回忆”发布了一条“超人气”微博,题为:“火”字该怎么写,这下不但引得 80、90后纷纷检验自己的笔顺,许多语文老师和家长也上来凑热闹。小小的“火”字差点引发大案,那么这些中国字,你今天写对了吗?... [
&&& 中国新闻周刊网 (记者仇广宇) 一条关于语文课笔顺的微博近日红遍了大江南北。据人民网报道,“8090的搞笑回忆”发布了一条“超人气”微博,题为:“火”字该怎么写,这下不但引得80、90后纷纷检验自己的笔顺,许多语文老师和家长也上来凑热闹。小小的“火”字差点引发大案,那么这些中国字,你今天写对了吗?而我们为什么又要如此关心笔顺,它有哪些“重大”的意义?
  “一代火”还是“二代火”?惹来乌龙新闻
  据《城市晚报》报道:小王子读小学一年级,昨天妈妈小敏在辅导他写作业时,俩人因为笔顺的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原来,国家语委会对个别生字的笔顺进行调整……这些字,你都写对了吗?一看图瞬间我就凌乱了:“晕!错了?从小写到大的‘火’啊,你怎么就不是那个‘火’了呢?”(配图)
  有人在网上留言说,记得上小学时,学校老师对汉字笔顺的要求十分严格,“一代火”应该是一点一撇再一短撇一捺这么写出来的,可这“二代火”却偏偏要一点一短撇再写“人”,写起来着实不顺手。
  4月28日,《中国新闻周刊》官方微博发布该条信息过后,许多网友纷纷在网上留言,表达自己对笔顺问题的关切和疑问。大多数的人认为不解,不清楚自己为什么突然就不会写中国字了。也有人认为,自己原以为笔顺规则莫衷一是,没想到十几年前还有个规则制定出来,跟自己的语文老师所教的内容又不同,现在临时改变已经太晚,不知道怎么办。
  当日,即有新闻根据此消息报道:“国家语委调整了笔顺”,从而引发了一系列“乌龙报道”。28日下午,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汉字与汉语拼音研究室的工作人员接受《法制晚报》采访表示,已经注意到上述消息,但该所没有调整个别汉字笔顺的立项。网络上关于国家语委等部门将调整个别汉字书写顺序的消息系不实传言。
  该司的工作人员介绍,国家最近一次针对通用汉字书写顺序的规范仍是1997年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近期并没有开展调整个别汉字笔顺的工作,也没有相应的计划要实施。
 溯源:“改笔顺”只是重新明确,15年前已颁布
  为什么会产生“改笔顺”的传言?而我们对这些字的认知究竟有哪些问题?其实追根溯源,这个所谓的笔顺修改早在15年前进行了,只不过它是对已有规范进行的调整,对没说清的模糊问题加以明晰。
  资料显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自日联合发布了《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后,于1997年决定对现行规范笔顺进行改善,颁布了《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这也是唯一一次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的官方调整。
  规范笔顺完善的具体内容有3个方面:一是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的基础上,把隐性的规范笔顺变成显性的,列出了7000个汉字的跟随式笔顺;二是明确了字表中“火”、“叉”、“鬯”、“爽”等一些字的笔顺;三是调整了“敝”、“脊”两个字的笔顺。
  其中,现行“敝”字笔顺依次为,点、撇、左竖、横折钩、中竖(向上出头)、〔里〕撇、点;现行“脊”字笔顺依次为,点、提、撇、点、撇、捺、竖、横折钩、横、横
  而之前在微博上引起热议的“火”、“叉”、“爽”等字的笔顺在此《规范》中也得以明确。如,“火”字笔顺依次为,点、右小撇、长撇、捺;“叉”字笔顺依次为,横撇、捺、点;“爽”字笔顺依次为,先写横,再从左到右写四个“×”,最后写“人”。
  由此可见,人们十分关心的一些常用字的笔顺并未发生变化,只是在书写过程中以及80年代颁布的规则里面没有严格规范,而1997年的调整又鲜为人知,致使人们对于规范写法感到惊讶。而在此过程中,如何推广规范笔顺,以及基础教育中细节上的规范性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
专业解释:为什么此“火”非彼“火”?
  笔顺的重要性到底何在?为什么此“火”非彼“火”?记者查阅了诸多论文资料寻求解答。
  在《小学教学参考》杂志2006年第10期中,《汉字书写异议》一文中便谈到,笔顺不是随便而来的。“规定汉字笔顺的依据主要是:1、历史以来人们的书写习惯;2、汉字书写便捷,笔画连接顺当;3、汉字字形的正确、匀称、美观。”针对最后一点“美观问题”,作者康丽丽举例时使用了饱受争议的“火”字,她认为先两边,后中间的笔顺比“点撇撇捺”笔顺写出来要顺手、好看得多。也就是,她较为是赞成语委的调整方式。
  多数文章和专家对笔顺的重要性予以肯定。但是在具体解释方面,不同的人却有着不同的理由和选择,最后导致他们对笔顺的认定并不完全一致。
  如,林桂生、龙燕在《关于“火”“叉”等6 个汉字笔顺规范的探讨》中对几个重点有争议的汉字笔顺进行了研究,通过“路径法”检验,“火”“叉”等几个汉字在“国家规则”的写法下虽然保存优点,但并不一定是最优选择,有的影响书写速度,更甚者还会影响书写美观。比如上文提到的“爽”字,国家规定是“先写四个叉”,但作者举例说,在自己写书法作品的经验里,“反复地写了多次,其感觉是长撇很难通过这四个叉叉,写的很别扭,老是写不好,就改为先写长撇,再写左右两边的叉叉,就好写多了。”
  谜团的提出和解答,正回应了网友们这种“如坠五里雾中”的感受:专家也不见得比你清楚多少。不过,笔顺维护汉字美观、书写顺当的作用,还是得到了一致肯定,学界的研究也将重点放在了这些地方,以便汉字更好地向前发展。
  所以,笔顺的重要性,似乎并不是像有网友所称“把字写好就得了,何必关心顺序”这么简单的问题,小小的汉字里深藏着学问与细节,值得探究。
  有专业人士分析,造成这方面混乱的原因,是因为当初制定政策时“随意性”较强,而汉字书写又是一个缓慢学习的过程,从颁布实施到组织人力物力教学,非常费时费事。笔顺规定是否也可以在遵循科学规律基础上尽量做到“方便”、“尊重习惯”的原则?这也是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网友声音:一个火字,5个人5种写法
  @晴川如此多娇:这三个字,我问了5个人,竟有5种写法,可见,殊途同归呀!
  @christy-heaven:这不是跟不上时代,而是从小有没有学好写字,在我看来,这种笔顺很正常,我就是这么写的。
  @小熊不凡:有点搞不明白,规定汉字的笔顺有意义吗?不管按什么顺序写,最后写出来的还不是一样的?!
  @摩羯顶:因为这个方字笔顺,和上一年级的儿子争论半天,还差点臭揍他一顿。现在一看,是我错了?&
 知识摘编:笔顺歌帮你记住原则
  汉字笔顺规则具体是什么样的,有学者编写一首“笔顺歌”帮助人们记忆正确笔顺:
  写字应当讲笔顺, 掌握规律笔有神。
  先横后竖上到下, 先撇后捺左右分。
  先写中间后两边, 内外先后要分明。
  从外到内记得住, 进了屋子再关门。
  汉字笔顺的一般规则:
  1. 先横后竖: 丰、干、开、年。
  2. 先撇后捺: 人、木、及、衣。
  3. 从上到下: 会、杰、意、曼。
  4. 从左到右: 州、行、部、树。
  5. 先外后内: 历、赴、风、同。
  6. 先内后外: 达、建、画、函。
  7. 先中间后两边: 水、承、率、兜。
  8. 先里头后封口: 回、目、国、园。
  汉字笔顺的特殊规则:
  9. 先竖后横: 上、非、占、北。
  10. 先撇后折: 匕、九、比、能。
  11. 先折后撇: 刀、力、万、乃。
  12. 最后右上点: 犬、求、武、成。
  13. 最后内部点: 叉、瓦、兔、雨。
  14. 先两边后中间: 火、脊、爽、萸
  (笔顺歌和原则文字来源:《汉字笔顺研究》,作者杨忠,摘自《鸡西大学学报》)
  参考资料:
  《汉字书写异议》,康丽丽,《小学教学参考》
  《关于“火”“叉”等6 个汉字笔顺规范的探讨》林桂生、龙燕《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汉字笔顺研究》,杨忠《鸡西大学学报》
  (实习生赵玮雯对此文有贡献)
一个小伙子拿着手机来柜台找他,要求退货,原因是手机的手写输入不灵。他想输入“在车上”,结果和它型相近的“匕”、“出”、“山”、“土”、“工”全冒出来了,偏偏没有“上”,连续重写了5遍,还是没有。蒋先生拿过来一试,一下子就打出来了。原来小伙子写“上”字,先写竖、长横再短横,手机自然认不出来了。... [
&&&& 蒋先生是位手机销售者,最近遇到了一件哭笑不得的事。
  一个小伙子拿着手机来柜台找他,要求退货,原因是手机的手写输入不灵。小伙子说,有人短信问他在哪里,他想输入“在车上”,结果这个“上”字写了半天,就是出不来,和它型相近的“匕”、“出”、“山”、“土”、“工”全冒出来了,偏偏没有“上”,连续重写了5遍,还是没有。
  而蒋先生拿过来一试,一下子就打出来了。仔细问了,原来小伙子写“上”字,先写竖、长横再短横,手机自然认不出来了。
  蒋先生无奈地说,手写输入就是根据笔顺来设计程序的,因为在屏幕上写长短难免不规范,加上有些人连笔写,就更加需要讲究笔顺了,否则很容易认不出来。
  虽然蒋先生给小伙子换了另外型号的一款手机,但他说,现在的年轻人,电脑用久了,字都乱写,以后可怎么办?
 事实上,好多字都容易写错。如“方”字,很多人一直写成点、横、撇、横折钩,其实正确的应该是点、横、横折钩、撇。而“舟”字,搭完框架后,很多人一直以为是横、点、点,其实应该是点、横、点。
  汉字笔顺规则一般是,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先里头后封口、先中间后两边等,但是因为汉字结构复杂,很多字仍不能按照一般规则书写。不过,既然科技的现代化对文字笔顺需要有一个统一的要求,那么解决办法只能是,通过国家语言文字工作部门统一规定,消除分歧,达成统一。  (来源:都市女报 记者 朱杨健)
有一条微博指出了“98%的中国人都会写错的汉字”。网友看过后惊呼:“写错了十几年,好‘尴尬’!‘周’末在家反省,不知道语文老师们是不是气得‘肺’都‘冒’泡啊?”其实网友的这句话一下子指出了最常写错的5个字。你都知道吗?... [
  图说:图片来自微博
&&& 近日,有一条微博被转发了2000多次,指出了“98%的中国人都会写错的汉字”。有网友看过后惊呼:“写错了十几年,好‘尴尬’!‘周’末在家反省,不知道语文老师们是不是气得‘肺’都‘冒’泡啊?”这句话一下子指出了最常写错的5个字:尴尬、周、肺、冒。大家容易错在哪里呢?原来,“尴尬”的左偏旁不是“九”,而是“尤”字少一点;“周”的里面不是“士”,而是“土”;“肺”的右边并不是市场的市;“冒”的上半部不是“曰”,而是没有封口的。
中学语文教师汪洁表示,没有真正理解汉字的构成,才会出现这种错误。比如“肺”的右偏旁“巿”,古代通常会作为人名,以它为偏旁的字,韵母都是“ei”,如充沛的“沛”,如果知道了这两点,就不会稀里糊涂写成“市”了。对于现代人“写白字”的重要原因,汪洁认为,除了小时候没有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外,现在 “无纸化”写作的普及,也让错别字有了更大的空间,“现在大家都在电脑上写东西,有的输入法打上几个字母,就有一串汉字出来,谁还会去细究一笔一画?”
  此外,现在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也更关注文采,“书写的规范性,反倒没那么在意了,所以就没抠那么细”。(陈宇浩)
&&&& “尴尬”的左偏旁不是“九”,而是“尤”字少一点&
肺”的右边并不是市场的市&&
“周”的里面不是“士”,而是“土”“冒”的上半部不是“曰”,而是没有封口的
有个专家讲了这样一个段子:有几位文艺界的领导在议论,古有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到了咱们这儿该怎么办?搜肠刮肚思索良久,有一位领导期期艾艾地说,咱们现在有小品和短信——无可否认,在中国,汉语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危机!... [
图说:资料图
  “杯具”意为悲剧、“餐具”就是指惨剧……当今的中文词汇草率化、朦胧化、粗鄙化、游戏化,到了连语言学家也瞠目结舌的地步,专家研讨认为——
  在日前举办的“中文危机与当代社会”研讨会上,专家指出当下汉语使用混乱已由局部蔓延到整体。汉语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危机。
 & 民间版语言变化令人瞠目
  官方版一些用语值得商榷
  你知道什么叫“驴友”吗?如果不知道,你自然不懂得什么是“色友”。当“杯具”成为一个使用频率颇高的词语时,如果你认为它是盛饮料的,那你就太“out” 了,自然你也不会知道“杯具”与“茶具”、“洗具”和“餐具”之间的区别……当今的中文词汇真的到了连语言学家也瞠目结舌的地步——以上带引号的流行语语义分别为“爱旅游的”、“爱摄影的”、“悲剧”、“落伍”、“差距”、“喜剧”和“惨剧”。
  如果这还是民间版的语言异化,官方版就令人不可等闲视之了。
  汉语言专家指出,仅“二代身份证”就有四大值得商榷的语病:
  一、“二代证身份证”印有照片的一面有“公民身份”字样,而另一面则印有“居民身份证”五个大字。那么,持证人的身份到底是“公民”还是“居民”?须知,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法律概念。
  二、“公民身份号码”表达不妥,因为“身份”不具有数字性,只有“公民身份证”才能被编成一个个号码。
  三、用“出生”来指某年某月某日,也属于不规范。“出生”包含了出生地与出生日等要素,若要指具体的生日就只能写明是“出生日”。
  四、持有长期有效身份证的人,其“有效期限”标注为从某年某月某日到“长期”,“长期”是一个过程,不是临界点,没有“到长期”一说。
&&&草率化、朦胧化、粗鄙化、游戏化
  四大危机影响中国人文化素质
  与会专家认为,目前汉语使用混乱已经由局部蔓延到了整体,由个人推及到了社会,由暂时发展成了长期。
  例子比比皆是:成语被新闻媒体和广告商随意篡改,只求标新立异;媒体上“作家”、主持人们信口开河,语病、错字不忍卒读(听);堂皇高挂的对联不分平仄,甚至搞不清上下联差别;多年来应试教育的结果对“80后”、“90后”们学习语言的误导与破坏,造成一代人语言表达和语汇的贫乏,在中文词语的使用上陷入严重的混乱。
  以上种种,专家们总结为“草率化、朦胧化、粗鄙化、游戏化”四大危机。此前,著名作家王蒙也撰文呼吁,当下我国的语文使用处于无序状态,已经成为影响一代中国人文化素质的大事。《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说:“看到如此错误百出的用语、用词、用字的混乱状况,真的内心十分苍凉。”
  有个专家讲了这样一个段子:有几位文艺界的领导在议论,古有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到了咱们这儿该怎么办?搜肠刮肚思索良久,有一位领导期期艾艾地说,咱们现在有小品和短信——无可否认,在中国,汉语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危机!
&& 母语教育不能迷失方向
  语文教学需要认真探讨
  不久前,上海部分高校的自主招生将语文排除在考试之外。在一些基层学校,语文的周节次是高考科目中最少的,作文课是两周一次,甚至在一些学校,作文是一学期 6到8次。还有学校为了加快教学进度,争取能在高二结束模块学习,就给理、化、生加课。要加就要减,减谁呢,就向学生征集意见,结果是砍掉语文,原因是语文课上与不上差不多,学与不学差不多。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悲哀。
  学校教育负有传承本民族语言文化的最直接责任,这也是法国作家都德《最后一课》的深刻意蕴所在。然而,时下的汉语教学,要么过于追求精致、钻牛角尖,要么就被随意弃置、越来越边缘化。学生往往对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缺乏“温情和敬意”。
  虽然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不能仅由语文教育承担,但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当有这样的一份追求和责任。如果学校还一味地盯着升学率和“考试文化”,无视学校的教化和“立人”功能,盲目认同外来文化,我们的母语教育就会缺失,甚至迷失方向。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如何处理好既要传授知识和技能,又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新西兰中文《先驱报》近日刊文指出,海外汉语文化圈由于地域和“多元”的原因,“灾情”还不重,但孩子在强大的英语主流文化影响下,容易在汉语的学习和使用方面陷入混乱。特别是他们接触最多的中文网络和电视,那是“草率化、朦胧化、粗鄙化、游戏化”汉语的重灾区。保险的做法是不能怕麻烦,准备一些诸如“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之类的汉语经典著作,利用饭后睡前的零星时间,与孩子一起朗读、背诵,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让汉语文化的精华点点滴滴融入幼小心灵。(《北京日报》2010年3月)
人们拥有的科技产品越多,比如手机、智能手机和电脑,手写汉字机会就越少。不管是在电脑或手机上,大部分中国人都使用汉语拼音输入,这是种常用的中文罗马拼写法,加上presto手机软件,人们就可以输入汉字了。不用手忙脚乱,也不用钢笔铅笔,更不用毛笔研墨。... [
  “这是我的爱好,”41岁的王加中(音)说,他正用水在北京街头书写汉字。
  在手机和电脑上打字替代了汉字的书写笔画。许多中国人需要匆忙记录几个词时,才意识到完全不记得该怎么写。
  马斯朗(音)高中毕业后去伦敦读了三年摄影,之后买了第一台电脑,从此他就开始逐渐忘记汉字书写了。
  现如今这位30岁的时尚摄影师用母语书写就有困难,有天他要写个购物清单,突然发觉自己忘了该如何用汉字写“香波”。
  他正在北京的苹果电脑店送修电脑,从自己的iPhone手机上抬头看了一眼说,“不可避免的我们会忘掉汉字,除非每周花几个小时练习写字,可谁又有这些时间呢?”
  这是新形式的文盲,或者更确切的说:书写困难症,而且是中国独有的。病源就是类似苹果电脑店的地方,就是为中国的电脑科技迷而建。
  典型受害人就是马斯朗这样的人,穿条纹T恤衫、短裤和人字拖,看起来就像著名服装品牌拉夫?劳伦(Ralph Lauren)广告里的男主角,年轻富裕又受过良好教育。
& 人们拥有的科技产品越多,比如手机、智能手机和电脑,手写汉字机会就越少。不管是在电脑或手机上,大部分中国人都使用汉语拼音输入,这是种常用的中文罗马拼写法,加上presto手机软件,人们就可以输入汉字了。不用手忙脚乱,也不用钢笔铅笔,更不用毛笔研墨。
  “除了姓名地址,人们再也不用手书写任何汉字,”马斯朗承认这一点。
  几乎你遇到的任何中国人都坦诚自己记忆力衰退,就像患老年痴呆的某个状态。握紧笔的手在纸上要写字时,突然出现了尴尬的停顿,而这些字在孩提时代不知道学习、重复默写过多少次。
  《中国青年报》今年4月一项投票结果显示,2072名投票人中有83%承认有书写困难问题,这种现象很寻常以至于产生了专有名词:提笔忘字。
  “有天我要写个便条,写`再见'两字时,有点反应迟钝,因为我不确定我写那个`再'字对不对,”18岁的大一新生程京(音)说。
  某种程度上,类似的问题在世界任何地方都存在,人们越来越依赖科技而不是记忆,类似将大脑功能外包,许多论文都提出这个问题:计算机和互联网是否毁了人类的智力。
  中国的情况则上升到了文化危机的高度,因为汉字比其它更能代表几千年传统生活的缩影。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书写系统,持续使用至今;今天使用的汉字可追溯到公元前1200年前刻在龟甲上的象形文字。
  尽管毛泽东1950年代指示将许多汉字简化,便于提高识字率,中国的儿童还是花大量时间记忆重复汉字写法。学生15岁之前每天都会有4到5小时时间练字,9年里至少要会写3000个汉字。
 不过在中国文化中,书写不仅仅是为了交流,还是一种艺术和精神锻炼,许多人相信书法能够帮助集中精神,延年益寿,甚至提高武术技巧。
  “这些汉字存在于每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38岁的书法老师王健学(音)说,来自哈尔滨的他正在琉璃厂街的书店翻阅书架上的书籍。琉璃厂里有许多商店卖毛笔、砚台、拓片、卷轴和古玩。“中国必须靠文字来维持自身的独特性。文字是我们的文化遗产。计算机只是个工具。”
  店外一名男子身着白衣,正在马路上用水写字,他用来写字的东西看起来更像海绵拖把而不是毛笔。“这是我的爱好,” 41岁的王加中(音)说,他写了“春和怡荡”,然后看着字迹在烈日下蒸发消失。
  “中国人现在只关心物质生活。甚至日本和韩国练习书法的人都比中国的多。这事儿怎么会发生在汉字的发源地?”他抱怨说。“政府得做点事儿。没有政府介入,人们不会关注。”
  实际上中国政府已开始关注此事。2008年教育部咨询了3000名老师,发现有60%的老师抱怨学生书写能力持续下降。因此,教育部去年开展了一项书法竞赛,有1000万参与者,该试点项目旨在让更多学生练字。
  “不是为了写漂亮的书法,”负责该项目的教育部官员于虹说。“我们就是想帮助学生重新开始写字。”
  手写汉字的减少可能和手机更相关,而不是计算机的使用。中国人比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更爱发短信,或许因为这种交流方式不那么昂贵,因为中文能用更少的字表达更多信息。
  手机配备了手写笔和触摸屏后,你就可以写出你想要发送的内容,许多上年纪的中国人更偏爱这种方法。不过年轻人更熟悉字母,会用拼音或者缩写发送消息。
& 针对该问题,去年教育界人士召开了首个全国性会议。讨论补救措施时,有人要求大学生论文要手写,这或许能取得额外收益,假如学生们剽窃论文,从互联网剪贴粘贴内容时更困难。
  “我跟我的学生说,我觉得看他们的手写体很愉快,不过我许多同事坦白说不愿意这么麻烦,”广西大学教授陆灵霄(音)说,他参加了在南宁召开的会议。“要是我的同事和政府都不能认真对待,我担心人们的识字水平会遭殃。”
  许多年轻人对此事足够关切,自己要去学习书法。
  “要保留中国文化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和保护这些胡同一样。”北京24岁的大学毕业生朱林飞(音)说,她提到了古老的北京胡同,现在正快速消失在拆迁的铁锤下。
  朱和她同学在逛琉璃厂这些老书店,要买些书法方面的书籍,她估计自己高中时认识的汉字已经忘了20%。
  “不过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她说。“要是哪个字我不认识,拿手机查下就行了。”(来源:洛杉矶时报 编译:齐磊)
 学者:汉语应用能力弱化堪忧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不断提高,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汉语热”持续升温。同时,面对全球化背景下英语对汉语的冲击以及互联网时代新技术对汉语汉字的影响,“汉语危机”的呼声不断高涨。
  “汉语危机”是个伪命题
  当前出现这种呼声并非坏事,它体现出人们对汉语的深厚感情,表明语言生活受到社会的关注。然而,从语言学的基本原理来看,“汉语危机”其实是个伪命题。语言是承载思想、承载社会生活的重要载体,对于十几亿人口使用的汉语来说,不可能有危机,事实上也不存在危机。只要使用汉语的社会依然存在,只要我们的社会生活在继续,汉语就不可能消亡,也不可能被任何一种语言替代。
  国人汉语汉字应用能力下降
  “汉语危机”是个伪命题,但并不等于当前汉语的使用不存在问题。2009年,北京4所高校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测试结果显示,30%的人不及格,68%的人在 70分以下。其中对一所高校部分学生的测试显示,66.2%的人存在信件书写格式问题,86.5%的人存在行文语气问题,100%的人存在语法问题。 2010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涉及3269人、54.4%的受访者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调查显示,在汉语应用中存在着词语贫乏(64.8%)、词语使用不当(28.6%)、行文格式问题(27.8%)、语法错误较多(17.4%)等种种问题;在汉字书写方面,83%的人经常提笔忘字,16.4% 的人不认识的汉字太多。《光明日报》“汉字书写问卷调查”显示,41.52%的人经常提笔忘字,14.23%的人经常写错别字。这些调查从数据层面印证了国人汉语汉字应用能力下降的现状。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80%—90%的人口是文盲,而现在60%—70%的学生可以上大学,从受教育的整体来看,国民的语文素质和语文水平应有极大的提高;但从受教育的个体来看,国人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却有所下降。从这个角度来看,汉语应用能力存在危机倒是不争的事实。
  这一状况的形成与语文教育有着直接关系。语文学与不学差不多,语文课上与不上差不多,语文教育日益边缘化。凡此种种,不能不令人深思当前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在《中国青年报》的调查中,有47.1%的人将汉语应用能力下降归咎于当前汉语教育存在问题,其中57.1% 的人对语文教育评价一般,16.5%的人觉得比较差,2.9%的人认为非常差。中小学语文教育问题严重,大学语文形同虚设,语文教学现状堪忧,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语言文字能力下降反映语言教育缺失
  语言文字能力,既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构成,也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技能和基本素质。我们今天面临的许多语言文字问题,正反映出语言教育的缺失。语言文字不仅仅是工具,还是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首要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语言教育的基础,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充分发展双语教育和外语教育。很难想象,一个国家缺乏对母语教育的重视和优质高效的母语教育,却能有发达的外语教育和强大的语言输出。语言教育不仅是一种技能教育,更是一种素质教育。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中国迈向现代化、提升国际性的今天,面对母语教育弱化和边缘化、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下降的现实问题,必须大力提升母语的社会地位和教育地位,重视母语的学习和应用,促使全社会转变观念,改变当前母语教育与外语教育、汉语地位与外语地位极不平衡的不正常状态;与此同时,应构建包括母语教育和外语教育在内的语言教育体系,将其纳入义务教育之中,通过实施有效的语言教育,使全体国民树立国家语言意识,了解国家语言政策和语言规范,掌握语言文字基本知识,具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发展包括外语在内的多语能力,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奠定基础。
  如何在国家政策层面系统地规划全民语言教育,如何在大中小学和社会教育层面建立完整的国民语言教育体系,如何将语言教育有机地融入语文教育、在大语文教育中有效实现,这些问题需要语言文字部门和语言文字工作者深入思考、认真研究、整体规划和努力推动。&&& (作者:孙曼均 作者单位: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
“汉语危机”是否存在,不仅取决于表达规范是否松懈,也取决于表达规范是否强制。语言表达当然需要规范,但首先是语言自然形成的规范,而非外部标准强加的规范。据此,政府部门可以提供一套成熟的规范和标准,为社会大众参考。... [
&&& 现在网消息 ◇ 本报评论员 肖畅
  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了《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报告指出,学生汉语能力下降、汉字书写能力退化、母语教育弱化、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下降等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担忧。(5月12日《北京晚报》)
  报告罗列了几个关注点,如一些高校自主招生取消语文考试,如中学语文教材篇目更换,另外还提到了《中国青年报》关于“汉语危机”所做的民意调查—— “重视外语学习”、“喜欢解构汉语”、“影像文化占据绝对优势”等等,被不少人认为是“汉语危机”产生的原因之一。而在解读报告的过程中,一些专家学者面对媒体采访时,对网络新词、热词、输入法联想生造的词、地方方言的普通话也表达了忧虑。
  汉语是否存在危机,姑且不论,但这份报告、一些专家学者、社会公众确实对此存有忧虑。而且,近年来相关的话题也时有呈现。这些至少说明,体现于社会心态上的“汉语危机”是客观存在的。
&&&&那么,什么是“汉语危机”?虽然,体现于社会心态上的“汉语危机”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忧心的“危机”又并不一定相同。对于有的人来说,传统汉语的缺失,是“汉语危机”;对于有的人来说,汉语与外语的竞争力显现疲弱,是“汉语危机”;对于有的人来说,语言表达规范的松懈,是“汉语危机”;对于有的人来说,大量充满智性、承载着现代价值、具备高度解析能力的语言在消失,或者相关的新词、新语得不到吸纳,是“汉语危机”。
  从传统汉语的角度来说,“汉语危机”是否存在,取决于文化是否存在危机。历史上的汉语,不断地吸收异域文化因素,词语不断更新换代,但直到近代以前,传统汉语的特性并未因此而丢失。到了近代,西学东渐之下,传统文化根基遭遇根本性的挑战,汉语对异质文化的吸纳、改造能力日渐式微,于是西式新词尤其是日式新词大量涌入,新的文法表达习惯逐渐取代了传统汉语。但即便如此,我们仍然认为今天说的是汉语,而不是外语,因为我们逐渐实现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汉语的生命力日渐强大而不是减弱。所以,与其固守汉语的传统特色,不如关注我们自身的文化状态。
& 以此而论,从汉语与外语的竞争力的角度来说,则取决于我们的经济实力、文化实力的竞争力,竞争力强大,语言是扩张而非收缩,进而具备输出能力。这种情况下,我们自然拥有语言的自信,“汉语危机”意识自然消除。
  从语言表达规范的角度来说,“汉语危机”是否存在,不仅取决于表达规范是否松懈,也取决于表达规范是否强制。语言表达当然需要规范,但首先是语言自然形成的规范,而非外部标准强加的规范。据此,政府部门可以提供一套成熟的规范和标准,为社会大众参考。专家、学者也可以按照语言自身的规律对语言规范进行研究和总结。但是,外部标准只具备指导意义,语言自身演变的规律先于规范的存在,所以保持语言的活力仍有必要,否则“汉语危机”会以新的形式体现出来。
  至于语言所承载的价值、智性、解析能力等,则更需要保持。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价值的载体,确保思想、价值的多元,则语言的色彩也当丰富,以避免更多丰富的词汇及其承载的意义走向消亡。有活力与生命力的语言,一定可以避免“汉语危机”。
  从多个角度理解“汉语危机”,是为了更加理性地认识我们自己的语言,进而避免“汉语危机”,增强我们的语言自信力。
2年前,《联合国濒危语言图册》列出18种人们知道只有一个人在说的语言。这些濒危语言大约每两周消失一个,现在有的语言可能永远消失了。...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就绘制了一个《 全球濒危语言分布图》,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语言地图”的形式,向人们直观展示了全球部分族群的濒危母语现状,并分为5个等级:不安全的、危险的(明确要灭绝的)、濒危的(严重濒临灭绝的)、垂危的(极度濒临灭绝的)、已灭绝的(从1950年代以来)。
  该组织同时发布的等级量表显示,在全世界现存的6000多种语言中,大约2500种语言濒临灭绝;其中538种语言面临极度灭绝危险,502种语言面临严重灭绝危险,632种有确切灭绝危险,607种存在灭绝可能。
  事实上,早在20年前美国阿拉斯加大学语言学家迈克尔·克劳斯教授就在美国语言学会的年会上发出过警告:“如果有一天,地球上90%的人类语种 灭绝了,那么语言学就是历史上唯一一门看着自己消失的学科。”当时他预测,世界上的语言有一半将会在一个世纪内逐渐消失。如今他的预言正在被验证。
  97%的人使用4%的语种
  UNESCO的统计显示:占全球人口3%的人说着全球96%的语种。而且有一半的语言只有不到1万人会说,有1/4的语言不到1000人会说。 同时,只有不到1/5的语言在学校和互联网上使用,世界上4/5的网页是英语网页,数以千计的语言基本上进不了教育体系、新闻媒体、出版物和公共场所,尤 其是没有文字的土著语言,消失危险更为突出。
  关于濒危语言的数据触目惊心:全世界目前有150种濒危语言的使用人数不足10人;有80种濒危语言的使用人数不足5人,其中28种属于极度濒 危语言,只剩一人会说,而且只会说单词或简单句子。由UNESCO发布的《全球濒危语言分布图》显示:印度共有196种语言濒临灭绝,是濒危语言最多的国 家;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和印度尼西亚,濒危语言数量分别为192种和147种。
  在母语遗失方面,澳大利亚是全球最为严重的国家。在澳大利亚人的语言遗产中,有95%已消失殆尽。由于受殖民运动的影响,土著语大幅度减少,现 在普及下来的是白人殖民者留下的澳大利亚土著口音英语。在白人到来之前,澳大利亚大概有250种语言,加上方言,共有700多种,如今却只剩下不到50 种。那些经过年深日久累积下来的民族文化载体故事、歌谣、谜语等,因语言消失而严重摧毁。
  澳大利亚土著语严重遗失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这个国家早期的殖民政策造成的,但也有由于现代经济生活使不少土著语失去用武之地所致。
  不过,澳大利亚政府1970年代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一些措施来抢救和保护当地土著语。例如,1985年创建中部土著人电视台,在此之前,澳大利亚没有为当地人准备土著语电视台;鼓励和资助广播电台和网站办土著语频道。通过这些途径,一些土著语得以保留下来。
  一些民间基金会也对土著语的保护工作给以资助。例如,今年68岁的查尔里·孟克达是目前唯一会说澳大利亚北部地区土语阿莫瑞达格语的人,他是从 已经去世的父亲那里学会这种语言的。为了保护阿莫瑞达格语,在一家基金会的资助下,孟克达好不容易才招到两名学徒,但其中一人觉得这种没有文字形式的语言 很难学,不到一个月就退学了。看来这一土著语的保护依然任重道远。
  如果满语消失
  当今中国也同样面临着濒危语言问题。一项调查显示:中国正在使用的120余种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人口在1万人以下的语言约占语言总数的一半;在1000人以内的有20余种,它们基本上处于濒临消亡的边缘。
  据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名誉会长孙宏开教授介绍,有几种少数民族语言已经处于完全失去交际功能的状态,如满语、畲语、赫哲语、塔塔尔语等;有20% 的语言已经濒危,如怒语、仡佬语、普米语、基诺语等;40%的语言已经显露濒危迹象或正在走向濒危。即使使用人口超过1000人的语言,也并不说明它们有 较强的生命力。例如,满族虽然有1100多万人口,但会说满语的人却已经不足百人,他们都是年过八旬的老人。这些老人辞世之时,也将是满语退出历史舞台之 日。有关人士担忧,如果满语消失,很多清代史实再也没有解密的机会了。
图说:巴西语言分布图
  目前《联合国濒危语言图册》列出18种人们知道只有一个人在说的语言。这些濒危语言大约每两周消失一个,现在有的语言可能永远消失了。
  1. 阿皮亚卡语(Apiaka)是巴西北部马托格罗索州土著居民阿皮亚卡人说的语言。这种严重濒危的语言属于图皮语系,截至2007年只剩下一个使用者。
  2. 比基亚语(Bikya)是西非喀麦隆西北地区的一种语言。关于有人说这种语言的最后记录是在1986年,这意味着该语言现在可能已经灭绝了。其处境与喀麦隆的另一种语言比舒奥语(Bishuo)类似,后者被人使用的最后记录也是在1986年。
  3. 查纳语(Chana)是阿根廷恩特雷里奥斯省首府巴拉那居民说的语言,至2008年时仅有一个使用者。
  4. 丹帕尔语(Dampal)是印尼邦基尔附近的居民使用的语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称,2000年时只有一个人说这种语言。
  5. 迪亚霍伊语(Diahoi)是巴西的一种语言,使用者居住在南亚马孙州乌迈塔市中马德拉河旁的迪亚霍伊原住民区,2006年时只剩下一个人还说这种语言。
  6. 凯萨那语(Kaixana)也是巴西的一种语言。2008年时,78岁的雷蒙多·阿韦利诺据信是其硕果仅存的使用者。阿韦利诺住在亚马孙雅普拉市的利穆埃鲁区。
  7. 拉瓦语(Laua)是巴布亚新几内亚中央省使用的语言,为梅卢安语族的一员,已接近灭绝。 2000年有据可查的使用者仅一人。
  8. 帕特温语(Patwin)是美国西部的一种美洲土著语言。其传人居住在加州旧金山郊外。1997年时有一位记录在册的流利使用者。
  9. 巴宰语(Pazeh)是台湾原住民巴宰族使用的语言。2008年时,95岁的潘金玉(音)是已知唯一说这种语言的人。
  10. 佩莫诺语(Pernono)是委内瑞拉的一种语言,只剩下一个使用者,居住在上马加瓜村。
  11. 塔赫语(Taje)是印尼的濒危语言之一。截至2000年在苏拉威西省只剩下一个人说这种语言。
图说:秘鲁(资料图)
  12. 陶什罗语(Taushiro)是秘鲁一种孤立的语言。说这种语言的人住在洛雷托省和蒂格雷河盆地,他们与不说陶什罗语的人通婚后改说西班牙语或别的语言。2008年的文件显示只有一个人说这种语言。
  13. 蒂尼瓜语(Tinigua)是哥伦比亚一种近乎灭绝的语言。尽管发源于亚里河地区,但该语言的传人目前大多住在拉马卡雷纳山脉,并且不再说这种语言。2008年时还有一个人说这种语言。
  14. 托洛瓦语(Tolowa)是美洲土著部落托洛瓦人的语言,住在加州克雷森特城附近史密斯河定居地的一些原住民说这种语言。托洛瓦语属于阿萨巴斯卡语系,2008年时还有一个人说这种语言。
图说:巴布亚新几内亚土著人
  15. 瓦洛语(Volow)是瓦努阿图共和国莫塔拉瓦岛上的语言。瓦努阿图位于澳大利亚东海岸附近。2008年时还有一个人说这种语言。
  16. 温图—诺姆拉基语 (Wintu-Nomlaki)是加州温图部落印第安人说的语言,有两种方言,一种是雷德布拉夫以南萨克拉门托河沿岸的诺姆拉基语,另一种是温图语。2008年时,只有一个人能流利地说这种语言,另有几个人勉强能说。
  17. 亚格汉语(Yaghan)是智利麦哲伦区纳瓦里诺岛上维拉乌基卡部族的一种语言。2005年时,一位名叫克里斯蒂娜·卡尔德龙的老年妇女是该语言最后剩下的使用者,她也是亚格汉部落唯一的正宗传人。
  18. 亚拉维语(Yarawi)是巴布亚新几内亚莫罗贝省莫罗贝镇附近的一种语言。2000年有据可查的使用者只剩一人。
“乔迁”不能用在自己身上;“美轮美奂”只能形容建筑物 ;“老头子”原来专指乾隆;“牢骚”原来是刷马时的哀叹......作家许晖出书还原常用词语古意,这些语言原本的含义你知道多少? &... [
 “牢骚”原来是刷马时的哀叹
  毛泽东《和柳亚子先生》一诗写道:“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牢骚太盛防肠断”,在今天的日常用语中,“牢骚”和“发牢骚”都是指发泄烦闷不满的情绪。那么,到底什么是“牢骚”呢?这两个字又是怎么组合在一起的呢?
  “牢”,象形指事,在甲骨文的字形中,“牢”的下面是一只牛,上面像养牛的圈。因此“牢”的本义是关养牛马等牲畜的圈。《说文解字》解释道:“牢,闲养牛马圈也。”比如“亡羊补牢”这个成语就是羊跑了,还要把羊圈补好的意思。古代还把祭祀或者宴享时的牲畜称为“太牢”、“少牢”。牛羊猪各一只叫“太牢”,羊猪各一只叫“少牢”。天子祭祀叫“太牢”,诸侯祭祀叫“少牢”。
  “骚”是形声字,从马,蚤声,《说文解字》解释道:“骚,摩马。”段玉裁注:“人曰搔,马曰骚,其意一也。摩马,如今人之刷马。”引申为“扰也”,马扰动的样子,再引申为因纷扰不安而导致的忧愁。屈原所作的“离骚”就是离忧的意思。
  “牢骚”和“发牢骚”,毫无疑问最早都和畜圈里的马有关。马和马车是古代最重要的交通工具,赶马车的人被称为御者,因为是干体力活的,所以地位低下。一天劳累下来,晚上还要在马圈里刷马。伴随着马的扰动,御者不免哀叹自己的身世,有抱负的人更有怀才不遇之感。
  这一职位造就了中国历史上四个著名的词:
  “御用”。用于御,用为王的御者,为王前驱。如此责任重大,如此辛苦,却得不到应有的待遇,反而被人看不起;御者在马圈里哀鸣的时间久了,言为心声,歌以咏志,遂诞生了“马圈文学”,纯粹干体力活儿的御者慢慢就转变成了专事歌咏的“御用文人”。
  “舆论”。舆者,车也,车上的言论。黄帝最早设计了车服,御者被分为三六九等,奠定了等级制的基础。既有等级就有不满,御者驾车的时候不免嘟嘟囔囔,抱怨车服配不上自己的技术。时间长了,御者的言论渐渐密集起来,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言论圈子,后世就用“舆论”这一专门术语来命名这个独特的言论圈子。
  “骚人”和“骚客”。特指诗人。从“马圈文学”脱胎而出的御者,春风得意之后,“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侯”,开始了不切实际的妄想。虽然河山还是以前的河山,但揣着俸禄游山玩水看到的河山显然迥异于驾车时看到的河山。
 “老头子”原来专指乾隆
  “老头子”是个民间俗语,年老的男子通常被称为“老头子”,老夫老妻之间,妻子也可以昵称丈夫为“老头子”,帮会里面的首领也常常被称为“老头子”。可是,鲜为人知的是,这个词最早却是对乾隆皇帝的专用称呼。
  纪昀(yún),字晓岚,是清代著名的学者,学识渊博,才思敏捷,深为乾隆皇帝所激赏,任命他为《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晓岚最有名的著作是《阅微草堂笔记》。
  纪晓岚身体肥胖,所以最害怕的就是夏天,一到酷暑季节,人们常常看见纪晓岚身上的衣服总是湿漉漉的,不知道内情的人还以为他掉进了池塘里呢。
  在南书房陪同乾隆皇帝吟诗作画虽然是荣耀之事,但纪晓岚却视如畏途,因为里面太热,自己汗流浃背的样子实在太过狼狈。因此一出了南书房,纪晓岚第一件事就是直奔旁边的便殿,把湿漉漉的衣服脱个精光,纳完凉后才出门回家。
  乾隆皇帝听贴身的太监说过纪晓岚的这个习惯,有一次想故意戏弄纪晓岚,趁纪晓岚和别的大臣们在便殿里裸体聊天的时候突然出现在了便殿。一看皇帝驾到,大臣们赶紧手忙脚乱地穿衣服,偏偏纪晓岚是个近视眼,乾隆走到跟前才看见,这时已经来不及穿上衣服了。纪晓岚就这样赤裸着肥胖的身体跪在地上,不停地喘息着,一动不敢动。乾隆皇帝一直待了两个小时,坐在那里不言不语。纪晓岚终于忍不住了,跪在地上偷偷张望,可是看不清乾隆到底还在不在殿里。过了一会儿,纪晓岚实在忍无可忍了,小声问身边的大臣:“老头子走了没有?”众人大笑,乾隆皇帝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乾隆命太监为纪晓岚穿上衣服,吩咐他跪在地上,问道:“你为什么如此轻薄地称呼我?太过无礼!今天你必须说出个子丑寅卯,否则就砍了你的头!”
  纪晓岚回答道:“‘老头子’不是我的发明创造,京城里的人都这么称呼您。大家都称陛下您‘万岁’,‘万岁’还不老吗?皇帝又叫‘元首’,‘元首’不就是头吗?皇上是天之子,而又以万民为子,因此叫‘子’。合称‘老头子’。”
  听了纪晓岚的这番诡辩,便殿里哄堂大笑,乾隆皇帝也笑得合不拢嘴。纪晓岚既为自己解了围,顺便也大大地拍了乾隆皇帝的马屁,真是机智,弄得乾隆皇帝没办法怪罪他。从此之后,这个词就在人们的日常口语中流行起来了。
“老油条”为何比喻圆滑&
  过分圆滑的人俗称“老油条”,“老油条”不一定真的非老不可,很多刚出校门的学生会干部比在职场混了好几年的人更像“老油条”,大概是因为他们在学校里就经受了“老油条”的专业训练的缘故。
  “老油条”除了圆滑之外,还有一个特征是喜欢放空炮,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对人人都很亲热,可是这种亲热透着一股子虚假,就像油条看起来胖胖的,使劲儿一挤就变成了一根麻秆。因此,对付“老油条”的最好办法就是挤出他话里面的空气,“老油条”立马就会打回原形。
  为什么将圆滑之辈称为“老油条”?这话说起来可就长了,要一直追溯到将近一千年前!话说公元1142年,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之后,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的百姓对秦桧恨之入骨,有人于是发明了一种油炸食品,捏两个面人,绞在一起油炸,这两个面人代表秦桧和他老婆王氏,取名“油炸烩”,“烩”与秦桧的“桧”同音,借以泄恨,这种食品就是今天的油条。粤语和闽南方言里至今还管油条叫“油炸鬼”,“鬼”是“烩”的谐音。
  清人徐珂《清稗类钞》中写作“油灼桧”:“长可一尺,捶面使薄,以两条绞之为一,如绳,以油灼之。其初则肖人形,上二手,下二足,略如乂字,盖宋人恶秦桧之误国,故象形以诛之也。”秦桧和他老婆可真够倒霉的,不仅白铁铸成的像在西湖边供人吐唾沫,还要被人捏成人形下油锅炸,可见坏人是不敢轻易做的。
  除了“油炸烩”之外,杭州还有一种小吃,叫“葱包桧儿”,用春卷皮裹上油条和葱段,在平底锅上反复压扁,直至烘烤到金黄色,再抹上辣酱或甜酱即成。据说这是因为当年卖“油炸烩”的店铺特别多,有时炸多了卖不完,就将变冷了的“油炸烩”在锅上烤,烤熟后同葱段和春卷皮一起食用,一咬之下,吱吱作响,意为让秦桧和王氏受二茬罪。这种“葱包桧儿”所用的油条就是“老油条”,指冷了的油条。
  油条是油炸的,当然“油滑”,因此用来指那些油滑之辈。“油滑”久了,变得更加“圆滑”,是为“老油条”。
  “美轮美奂”只能形容建筑物
  “美轮美奂”是一个成语,可是却常常被人们用错,比如有人将这个成语写成“美仑美奂”,还有人写成“美伦美奂”。这都是不对的。而且人们使用这个成语的时候也经常出错,看到这个成语中的“美”,就以为所有“美”的东西都可以用它来形容,甚至竟然还有人用它来赞叹美眉!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美轮美奂”这个成语只能用在建筑物身上,形容建筑物高大华美,用在别的场合一律属于误用。
  此语出自《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晋国大夫赵武的谥号为 “献”和“文”,因此称他“献文子”以示尊敬。赵武建造了一座新的房屋,晋国的大夫纷纷赶去送礼祝贺,其中有位叫张老的大夫一看眼睛就直了,不由自主地赞叹道:“太美了!房子高大巍峨啊!太美了!房子文采华丽啊!可以在这里唱着颂歌祭祀,可以在这里哭泣举行丧礼,可以在这里聚集国人和宗族啊!”
  “轮”是屈曲盘旋而上的样子,引申为高大;“奂”是文采华丽,通“焕”,因此这个成语也可以写成“美轮美焕”。
  故事还没有完,按照礼节,赵武要答谢张老,于是赵武回答道:“您说的这些事情都可以在这里举行,这就意味着我要在这里尽享天年,寿终正寝,然后到先祖的墓地去追随先人。”答谢完毕之后,赵武面向北方拜了又拜,叩头行礼。
  《礼记》是讲礼仪的书,因此在两人这一番对话之后评论道:“君子谓之善颂善祷。”君子称赞这二位的称颂和祝祷都很好,合乎礼节,值得表扬。
  “美轮美奂”即出自这个故事。知道了出处和原始含义之后,读者朋友们以后就不要再误用这个成语了。
& “名堂”为何指花招
  “搞什么名堂”犹如说搞什么花招,搞什么花样,是使用频率非常高的日常俗语。“名堂”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什么会用来指代花招、花样呢?
  “名堂”原来写作“明堂”,“明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是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重大的典礼都在“明堂”举行。《木兰辞》中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将士们打了胜仗回来后,天子亲自接见的地方就是“明堂”。孟子说:“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一种说法是“明堂”乃黄帝所建,是黄帝测天象、观四方和举行重大政治文化活动的场所。还有一种说法是直到周代才叫“明堂”,夏朝管它叫“世室”,商代管它叫“重屋”。《礼记》中有一篇《明堂位》,记载了周代“明堂”的样式和礼仪,但是却语焉不详,不知道“明堂”到底是什么样的建筑。齐宣王曾经向孟子询问,有人建议他拆除周王室那座华而不实的“明堂”,孟子怎么看这件事。孟子回答道:“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齐宣王说的这座“明堂”,是周武王东征时所建,汉代时还存在,后来才渐渐堙没。
  汉武帝登基后,封禅泰山,在泰山发现了一座古代明堂的遗址,就想模仿古代圣君,也造一座“明堂”,可是没有人知道“明堂”的建筑样式。济南人公玊(sù)带献上了黄帝时的明堂图,图中心是一座宫殿,四面没有墙壁,以茅草覆盖,周围环水,环绕着宫墙修有往上的通道,可以沿着通道走到宫殿上面的一层楼。汉武帝就照着这个图修建了明堂。不过后代学者考证说这个明堂图乃是公玊带伪造的。
  隋唐两代,帝王们都想建造明堂,自比圣君,但是众说纷纭,最终也确定不了明堂的样式。武则天统治时期,不听群臣的劝谏,按照拍马屁者呈献的《黄帝明堂经》执意建成了周边长93.3米,高91.43米的明堂,非常壮观华丽,不料七年后一把火焚毁了明堂,武则天又重建了规模更大的明堂,称“通天宫”,安史之乱中化为灰烬。
  修建明堂时,很多大臣认为这是劳民伤财,纷纷上书反对,有位大臣还写了一篇《明堂赋》,讽刺那个《黄帝明堂经》里不知道搞的是什么“明堂”,就此流传开来,人们于是把稀奇古怪、子虚乌有的东西称作“搞什么明堂”,因为“明”、“名”,同音,久而久之“明堂”就变成了今天俗语所说的“名堂”,而人们再也不知道所指何意了。
 “乔迁”不能用在自己身上
  一家商店开业,门前海报赫然写着:“庆贺本店乔迁新店,特举办买一赠一活动。”这个“乔迁”用得可真是错到家门口了。
  “乔迁”一词,源于《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意思是:鸟儿飞离深谷,迁到高大的树上去,也就是说从阴暗狭窄的山谷之底,忽然跃升到大树之顶。由此可知,“乔迁”之“乔”,即高大的树木,属名词。因此,古人又将“乔迁”写作“迁乔”,如刘孝绰《百舌咏》:“迁乔声迥出,赴谷响幽深。”李峤《莺》:“写啭清弦里,迁乔暗木中。”郑夑《咏莺》:“高风不借便,何处得迁乔。”从这些诗句,我们可以比较准确地理解“乔迁”的意思。
  现在人们用“乔迁”比喻人搬到好的地方去住,常用于祝贺别人。但用在自己身上就不很妥当,就像“令尊”一词,只能用于对方的父亲,用在自己身上就贻笑大方了。另外,“乔迁”还可以表达“官职升迁”之意。如,唐代张籍就有诗写道:“满堂虚左待,众目望乔迁。”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迁乔”还是“乔迁”均为不及物动词。只能说乔迁,如“乔迁之喜”、“祝贺乔迁”,不能说“乔迁新居”、“乔迁新址”、“乔迁新店”。若非要突出新居,可说“喜迁新居”。
“上当”原来是上当铺
  “上当”是指中了别人的奸计而受骗吃亏,尽人皆知,但是为什么把受骗吃亏叫作“上当”呢?相信很多人都不清楚。
  关于“上当”一词的权威解释来自清朝学者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一书。在“自上当”的条目中,徐珂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江苏清河有个非常富有的王氏家族,他们最大的生意是在城里开的当铺,经过几代人的经营,当铺的规模越来越大,王氏家族也越来越富有。子孙繁衍,家族中很多人都靠当铺吃饭,源源不断地把巨资都投进了当铺中,成为当铺的股东。但是王氏家族中的人都不擅长或者不耐烦具体的经营事宜,他们历来的做法是公选一个职业经理人代替家族来打理当铺的具体营业。到了光绪年间,家族公选的职业经理人叫王锡祺。王锡祺是一位历史地理学家和藏书家,字寿萱,自号书楼为“小方壶斋”,辑刊有《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行世,至今对考证古地理还很有参考价值。
  王锡祺乃是一位学者,精力都集中在了刻书、藏书上,哪里还能在当铺的经营上动脑子呢。王氏家族的人认为王锡祺主持当铺多年,一定收益良多,才有更多的金钱用在刻书、藏书的事情上,就很嫉妒他。这些股东们想了一个馊主意,将自己家里有用没用的东西都拿到当铺里去典当,预先估算的价格一定高于实际价值。当铺的伙计们一看股东们亲自来典当,哪里敢驳回股东们自己定的高价呢,只好按照股东自定的高价如数给付。一来二去,当铺的资本渐渐就被抽空,王锡祺没办法,只好靠借贷维持当铺的运营。时间长了,当铺终于宣告破产。
  清河的人为此编了一句顺口溜:“清河王,自上当。”讽刺王氏家族自己上当铺典当,最终导致破产。从此之后,民间就把受骗吃亏称为“上当”,殊不知最早的“上当”是“自上当”。
“谈何容易”误用了两千年
  “谈何容易”这个成语在今天的意思是凡事办起来没有想像得那么简单,说起来容易,做出来可就没有那么简单了,读起来的停顿是“谈—何—容易”。可是在古代,这个成语的意思却大相径庭,读起来的停顿是“谈—何容—易”,谈,说话;何容,岂可,怎能容许;易,轻易。意思是说话怎能容许轻易而为呢?
  此语出自汉代著名滑稽大师东方朔的《非有先生论》一文。东方朔虚构了一个非有先生,去吴国做官,沉默了三年,一句话都没有说,既没有劝谏吴王的话,也没有赞美吴王的话。吴王终于沉不住气了,对非有先生说:“寡人托庇于先人之功,为国事夙兴夜寐地操劳,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我请您来吴国,是想请您辅佐我,可是您既不说好话也不说坏话。假如您真的有才能却不发挥出来,那就是您不忠;而如果您有谏言我却没有听从,那就是寡人不明。您是不是担心我不明所以才沉默的?”
  非有先生伏下身子,唯唯而已。吴王说:“现在您可以谈了,我洗耳恭听。”
  非有先生回答道:“哎呀!可以谈了吗?可以谈了吗?谈何容易!所谈的内容有让人悖目、逆耳、违心之言,或者所谈的内容让人悦目、顺耳、快心,可是对人的行为却没有丝毫帮助的,假如不是明王圣主,有谁会听这种谈论呢?”非有先生所说的“谈何容易”即谈论怎能容许轻易而为,因此只有明君才能纳谏。
  吴王一听非有先生怀疑自己不能纳谏,赶紧正色道:“我准备好了,您开始谈吧。”
  非有先生于是举了夏桀的忠臣关龙逢、殷纣王的忠臣比干直言而遭杀戮的故事,来证明“谈何容易”。又说邪恶的君主听信小人之言,因此贤士们都躲进了深山老林做隐士去了,这样的君主令人生畏,同样是“谈何容易”。这一番话说得吴王出了一身冷汗,立马向非有先生表明自己愿意远小人、近君子、裁减一切奢侈用度的决心。
  在这段对话中,非有先生一共用了四个“谈何容易”,来证明向国君进谏,谈论国事岂能轻易而为,“恳言则辞浅而不入,深言则逆耳而失指”,甚至会有杀身之祸。这就是“谈何容易”这个成语的原始义项,跟现在的意思截然不同,后来这一成语将“容易”连读,致使它完全变成了“凡事办起来没有想像得那么简单”之意。  (节选自《这个词,原来是这个意思!》,作者许晖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4月)
“造成手写水平下降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们对汉字缺少一份应有的珍视,对民族传统文化缺少一份应有的敬重。我们或许早已忘记了汉字中还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早已忽视了手书汉字也是传承汉字文化极具生命力的方式。”... [
&&  □本报记者 刘 洋
  “今天,你还会写字吗?”这个原本不成问题的问题,如今却成了问题。
  随着手机、电脑的日渐普及,汉字书写脱离日常生活正在成为一种趋势,汉字书写水平下降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7月24日,国学经典与汉字书写研讨会在郑州举行。来自北京和我省的多位国学专家对手写汉字的现状提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声。“我们每天习惯于双手在键盘上敲出一个个汉字。但有一天,我们却突然提笔忘字,突然发现手写出来的汉字如此不中看。这意味着什么?难道在当今这样一个节奏越来越快的信息时代里,书写真的离我们很遥远了吗?”&
 汉字书写能力遭遇尴尬
  “喷嚏、饕餮、鳏寡、羸弱、逶迤、针砭时弊、沆瀣一气……这些常用词,很多人可能会读,但多少人能正确书写?”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李伯谦说,“现在提笔忘字的大有人在。”
  纬五路小学的张老师告诉记者,现在小学生写作文大多不再手写,而是用电脑打印出来。整洁的页面少了手写的温暖。郑州大学的刘东南老师说,大学生手写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现在想找出来写得一手好字的大学生越来越难。”
  曾几何时,写一手漂亮汉字是令人无比羡慕的技能。如今,当不少人写不出“尴尬”二字时,中国人的汉字书写能力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尴尬。
  据光明网近期开展的一项关于手写汉字的调查结果显示,有94.93%的人通过电话、短信、邮件等方式与他人取得联系,仅有5.07%的人通过书信、留言条等方式进行联系;而85.29%的人认同全民汉字手写水平在下降;83%的人承认自己有提笔忘字的经历;74.2%的人表示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手写机会不多。
  郑州大学张宽武教授疾呼,汉字是我们文化的根,是滋养我们现实生存发展的血液。在网络时代,我们不能“握着鼠标忘了笔杆”,汉字不能沦为失落的文明。
  河南省书画学会主席刘尚忠指出,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百余年来,古老的汉字置身于传统与现代的漩涡,守望着命运的沉浮起落,它所承载的,不仅是一个民族的荣辱兴衰,更是一个日渐强大的国家永远不可忘记的历史。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就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提笔忘字”与科技无关
  汉字书写在20世纪急速滑向低谷,最直接的原因是两波“换笔潮”,悄悄改变了我们的书写传统。
  第一波是传统的毛笔换为自来水笔、圆珠笔、铅笔之类的“硬笔”。这波换笔,虽然笔已变种,但汉字还要一笔一笔写出来,“书写”传统犹在。第二波换笔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以往日常笔写之事被计算机取代,连“书写”动作也换掉了。汉字书写的灵巧动作简化为两种简单垂直的操作:键盘上的“敲”,鼠标上的“点”。
  但新技术的冲击绝非导致当下汉字境遇的唯一原因。“将汉字手写艺术的尴尬,完全归因于新技术的罪过乃是推脱我们自身传承文化的使命与责任。”李伯谦说,“造成手写水平下降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们对汉字缺少一份应有的珍视,对民族传统文化缺少一份应有的敬重。我们或许早已忘记了汉字中还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早已忽视了手书汉字也是传承汉字文化极具生命力的方式。”
 如何重拾“汉字之美”
  汉字自诞生以来,一直是传承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并非仅是一种表意符号和交流工具。在光明网的调查中,高达96.4%的被调查者认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瑰宝,决不能放弃”。
  令人欣慰的是,书写退化的趋势已经得到足够的重视。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规范汉字书写”,再次强调了写字教学的重要性。
  针对目前汉字书写存在的问题,有专家呼吁将书写规范列为小学必修课。“写字、练字的使命在学校里就该完成,因此学校要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大学生,无论是作业、笔记都应该手写,少用电脑。”省书画学会副主席葛臣说。
  据了解,郑州的很多学校里,每周一次的写字课也一直在坚持。为了让学生在学写生字的同时练好书法,有的学校还专门请书法家将课本里的生字书写成字帖。而广东、天津等省市目前已将书法课列为中小学必修课,专用教材编写以及专业教师培养工作将同步推进。
  郑州大学书画院院长翟本宽表示,重拾汉字之美,仅仅依靠感慨和呼吁或是一两条无法施行的法令是不够的,必须让能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让手书汉字不仅成为一项技能,更加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美的享受。就如同现代社会节奏再快,也挡不住大家坐下来慢慢喝杯茶的兴致。
如同对笔顺的关注一样,人们如能继续保这种对文字细节的关注和坚持,也许就是传统语言文字最好的出路。
馆藏&22301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写字楼的优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