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好拖延症怎么治

热门推荐:
  一句话概括来说,就是因为我们日常所说的“道理都懂”,这个门槛实在是太低了,低到我们轻而易举就“懂”了很多东西,“明白”了很多东西。在这种低劣的半成品般的认知状态下,我们其实并不能很有效地做事。于是, “我们误解了世界,反说他欺骗我们”。
  “道理我都懂,但鸽子为什么这么大?”
  有“拖延症”怎么办?那就“战拖”呗。可是“战拖”容易吗?不容易。 “万事不拖延”当然是个不切实际的目标,“在某方面实质性地减少拖延”则相对现实。不过,从绝大多数人的例子来看,即便是后者,能做到的也也少之又少。大部分人没有取得“战拖”的胜利。
  为什么呢?经过归纳,我们发现,“战拖成功”的人各有各的成功,而“战拖有待成功”的人, 却有一个共同的原因:他们都是――拖着不去战拖。
  这种绕口令一般的说法,多少会让人哭笑不得。我们把它缩写成一个概念,叫做“拖战”。什么是“拖战”呢?有很多种方法在那里,有很多条经验在那里,有很多心理咨询师等着给你治病驱魔,有很多精神科大夫准备给你开改善注意力的处方。
  而你,只是漠然地看了他们一眼,说了一声: “哦,知道了。”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于是拖延依旧。“慢性拖延”依然如故,直到它下一次急性发作,也许是某门考试迫在眉睫,也许是老板终于受不了你威胁要炒你鱿鱼,也许是因为迟到错过了1分钟前起飞的航班。你才又一次发出嚎叫:“怎么办???我就是克服不了拖延!!!别跟我讲方法讲技巧讲经验讲道理了!!!道理我都明白,可我就是做不到!!!“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传奇大儒王阳明先生的宝贝,应该说是压箱底儿的宝贝。而这位阳明先生的事迹,很多人早有耳闻。他既是思想家,又是军事家。在写书的人里边他是最能打,在打仗的人里面他最有思想。如果你没有听说过他,可以去读《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三本。大半本书都在讲他的事迹,作者写得非常好,读来极其可口。
  只是未知对“知行合一”最集中的解释,我觉得是《传习录》里《徐爱引言》当中的话:“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如果要进一步阐释,那就再加同一本书里《答顾东桥书》当中的话:“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换回“战拖”语境吧。前一句话的意思就是: 什么“道理都明白”啊?你其实没明白。明白的人早就去做了。在你说“明白”了对付拖延的方法时,你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但阳明先生却认为你“只是未知”,至少你没有“真知”。而阳明先生定义的“真知真行”,有一条标准是“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如果你明白到――就像见到帅哥或美女一样想甩开节操猛扑过去,或者像闻到难闻的气味一样退避三舍――那才是真知。
  战拖当中的“真知”举个例子来说。《拖延心理学》里曾推荐了阿兰&卡凯的“瑞士奶酪法”。在一个比较大的任务中使用“见缝插针”的方法,利用零碎时间,而不要消极等待整块时间的出现,即是“瑞士奶酪法”。你可以把要背的单词分成若干组,可以把要听的公开课提前下载好,可以在平板上安装电子书阅读应用。这样,在乘坐或等人时就可以阅读了,甚至在安全的地方走路或跑步时,也可以听音频了。
  这是很有效率的利用碎片时间的办法,战拖会里很多有效率的达人也在使用。我认识的一位成员,两年来,在上下班的地铁上就读了上百本书。 不过,只“知道”以上这些,并不等于你已经“真知”。“真知”,应该能对细节问题的答案,做到心中有数:
  哪些事情是真正值得在碎片时间里做的?是看书、背诵、练口语、运动、听音频还是看视频?如果是看书,那么哪些书是值得看的?是用什么形式来看?纸质版还是电子版?纸质版是多大开本,是否方便携带?电子版阅读体验怎样?电池续航能否保证?是否方便做标记?阅读器应用会不会闪退或频出bug?书的内容适不适合在相应的环境里看?比如需要推演大量数学公式的书,就不一定适合干扰密集的环境。在车上看书会不会晕车?会不会容易坐过站?如果是听音频,能不能听清楚?会不会影响交通安全?......
  这样的问题,还可以列出很多。一旦你去试验某种方法,这样的问题就会扑面而来。 如果你没有解决掉这些,往往根本不可能坚持“瑞士奶酪法”。“书太无聊了”、“太费电池了”、“总是坐过站”……于是作罢,然后得出结论――“奶酪法没用!我试过”。甚至进一步的结论――“拖延症是绝症”。可是,有人逼着你选无聊的书吗?小块的移动电源很贵吗?你手机没有定时提醒功能吗?
  细节问题,往往只能在行动中遇到,因为很少有人会把他们写到书里、帖子里。原因至少有两个吧。一个是:写得面面俱到,实在是太婆妈了,不够高大上。一句话让读者琢磨半天,那多有境界啊。另一个可能更主要:细节太多了,不同人面临不同细节,根本顾不过来。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可是,在互联网时代应该怎样三省吾身?在什么时间自省?用什么工具来辅助记录,是记事本还是电子表格?就算老先生有心回答,他难道要穿越吗?
  这才是“合一”的意思:要达到“真知”,就必须通过行动来总结;而总结得差不多以后,行动本身也完成了。从时间上,知和行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差不多的。记得数学上的交集图吗?两个鸭蛋,一碰,一挤,中间有块重叠。对于知行合一来说,不是中间有交集,而是两个鸭蛋被挤成了一个。
  如此一来,还会有能知不能行,光懂道理做不到的问题吗?那就是个伪问题。
  对一种方法的理解运用,到了自动自发、停下就会不舒服的境地,才能算“真知”。如此一来,才能避开“拖战”,达到战拖的目标。也就是“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而把未知的状态错当成了知,就是悲剧所在。世界就是一座熊出没的森林,我们每个人都在里边冒险。最大的悲剧,不是你跑得比熊慢,不是你跑得比同伴慢,而是:你跑得既比熊慢,又比同伴慢,却还错当自己是短跑冠军。
  是概念游戏,还是确有其用?“好的”,你说,“我理解了,不就是把‘知’的范围往后拉了拉,把‘行’的地盘往前拽了拽嘛。可是这有什么差别吗?换了个概念而已。中国把五星红旗插到南极,美国把星条旗也插到南极,难道南极就变成联合国了?”当然不是概念游戏。“知行合一”能发挥效力,在我看来,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人类似乎天性厌恶“未完成”的状态。以往知与行分离,中间是一条人为划分的边界。根据方便,边界可能是你看完一本书,或者做完一遍笔记,或者通过一场考试,或者是跟人讨论完一篇帖子。 不要低估了边界的力量,边界的实质,在于给人一种完成感、成就感、回报感,一种“到此可以停下”的错觉。
  没有到达边界时,人更容易不甘心。为什么?我猜测是:因为沉没成本。已经在这件事上花费了时间、金钱、精力,没有人愿意有始无终,除非有其他目标的强烈干扰。当知与行分离时,因为一条虚拟的边界,我们更容易在阅读、考试、讨论等过程的终点上,长松一口气。 事实上,如果你学一门课的最终目的只是考试,那你的确可以松一口气。如果你读一本书的最终目的只是在豆瓣上标记为已读,增加“读过”的数量,那你也可以松一口气。可惜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一切,终点往往不是考试,不是标记,而是运用,是行动。而“知行合一”会提醒我们的是:那条边界是不存在的。它是假的。原先认为的“明白”不是真明白,原先认为的“知”不是真知,而是一知半解。而一知半解才是最大的浪费(就成本来说),而且可能有害。盲目自信、眼高手低者有之,抱怨现实不符合书本者有之,懂得越多信心越少者有之。――最后一种,不是说懂的越多越谦虚, 而是说在一知半解之前至少还有希望,而一知半解之后却只收获了“挫折感”,因为“拖延依旧”。
  想要对得起你学习时死掉的脑细胞?那就把知行之间的沟壑填平。不然,你就亏大了。
  第二个原因知行分离后就不再是知行。再打个比方吧,我喜欢称作“骨肉相连”的比喻。你觉得什么是肉,什么是骨头呢?
  你可以着眼于解剖,除去毛发皮肤以后,再把动物躯体按照软硬分开。软组织称为肉,硬结构称为骨头。这是一种定义。你也可以着眼于功能,把起到支撑作用的硬结构称为骨头,把连接硬结构,通过牵拉收缩产生运动的软组织称为肉。这两种定义可不一样。在屠夫的砧板上,只有前一种定义里才有骨和肉。要是按照后一种定义,不再起支撑作用的骨头还是骨头吗?不再有生命机能的肉还是肉吗?
  知行分离的定义,是解剖的定义。知行合一的定义,是功能的定义。解剖的定义适合屠夫,也适合周围那一圈流着口水的吃货。而功能的定义,才适合动物自身。
  你呢,你希望生活在哪里?是屠夫的砧板上,是吃货流着口水的目光里,是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大夫深深的脑海里, 还是你自己的生命和梦想里?你还觉得知行合一只是个概念游戏吗?概念是我们精神殿堂的砖瓦。
  让“知行合一”与行动合一如果你是从本文开头一路看过来的,那现在你已经看了四五千字了。可是很遗憾,这一切都是白看。你明白什么意思吗?单纯读完这几千字,仍然不能算“真知”,仍然是“一知半解”。 重要的是,得做点什么,让“知行合一”的认知跟行动一致起来。我想通了“知行合一”,是在两个月前。现在我来说说它给我造成的几条影响。
  因为干货,所以踏实,所以自信这一条其实可以称为“后果”。按照“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的标准,我立刻意识到, 其实在很多领域,我原以为自己知道的,其实根本不是真知。那么“知”的数量迅速缩水了。一开始觉得这是可怕的事实,但后来想通:谁又不是如此?在信息时代,每个人接触到的信息,肯定远远多于自己所能行动的量。至于缩水,缩水之后便是干货,踏实的干货,自信的干货。
  你也许早就听说过苏格拉底“自知其无知”的故事。苏格拉底清楚自己的无知,但特尔斐神庙的神谕却说,苏格拉底是全雅典城最有智慧的。在最初的惶惑之后,他考察发现, 苏格拉底是唯一一个承认自己没有智慧的人,而这就是他的智慧之处。
  你看,就连苏格拉底都这么痛快地承认自己的无知了。你还为自己“真知”的缩水烦恼什么?而今我觉得,踏实的感觉最好。
  知不足然后学 “学然后知不足”是成立的,“知不足然后学”更常见。意识到“瑞士奶酪法”不能停留在一知半解,我反复总结,挑出了11个适合自己的app,分成“乘坐/等候”和“梳洗/行走”两类,在手机第一屏分设文件夹装进去。从此碎片时间里,可以阅读,可以听,可以运动,可以看视频。
  缩水的感觉过后,猛烈的好奇心重新回到心中。很多熟视无睹的东西,现在突然重新想探个究竟。之前为了避免信息过载,经常关闭信息来源。 而现在,信息减肥当然还要做,另一方面也在注意知识面的平衡。现在我有意识让自己读综合性杂志,读之前读不下去的财经和商业杂志。
  在手机和平板上安装了维基百科的app,可以一键查询了。碰到尚未深究过的东西,无论是柿子里的涩味元凶“单宁”,还是“认知学徒制”,随手查一下维基。
  在朋友的影响下,看TED演讲视频和哈佛幸福课,听《冬吴相对论》,研读《骑士制度》学术论文集,筹划新型系列课程“战拖骑士团”。回首过去几年,我觉得有挺长时间,自己都生活在生活之外。而今,能听到回归的脚步。
  “此地长眠者,知行惟合一。”
  高地清风总是别人加薪你加班?整天活在“死线”的阴影里,为什么“拖延症”就不放过你?网易有道云笔记时间管理专家,中国“拖延症”一词的定义者,“战拖”领域第一人高地清风,帮你诊断拖延种类,对症下“药”, 6月16日晚19点30分,这一次,你准备好告别“拖延症”了吗?
  长按二维码扫描,去上课!
  文章内容来自职场行家高地清风,由MOOC学院整理编辑,除微信内部的原创转载之外, 谢绝其他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面向都市科技青年们的社交网站。开放、多元的泛科技兴趣社区,...
1320文章数
知名IT评论人,曾就职于多家知名IT企业,现是科幻星系创建人
未来在这里发声。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立足终端领域,静观科技变化。深入思考,简单陈述。
智能硬件领域第一自媒体。  自从毕业参加工作后,我就有严重的拖延症。每次拖延症发作后,我都懊悔不已,继而否定自己的性格,否定自己的工作能力。
楼主发言:38次 发图:0张 | 更多
  楼主继续  
  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每个星期都要交那么几次稿,每次交稿前我都会对着电脑数小时,建立一个文本文档,然后纠结很久不想写,然后打开暴风影音缓解焦虑情绪,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经常这样纠结到半夜,就告诉自己说,太晚啦,睡一觉再说吧。  
  稿子还是得交的啊,不然喝西北风么,一般第二天八点前是必须交稿,于是总是晚上一点纠结的躺床上后,定上早晨六点的闹铃,做最后的冲刺写稿。  
  卤煮可以说重点了
  这样稿子质量当然好不到哪去,但还是每次都勉强完成任务了。只是每次都因拖延症而无比否定自己,每次因拖延症焦虑不已。  
  当时想过各种方法治自己这毛病,都以无效告终,然后就更加否定自己了。  
  后来,遇上机会换了份工作,终于不用和文字打交道了,至此以后,在我自己都没有察觉的时候,拖延症自己消失了。我总是第一时间把份内工作完成,下班后从来不用再纠结工作的问题。自然,焦虑症也自行消失了。  
  没有方法是吗?  
  所以,重点就是换个工作?
  我想说的是,有一部分人之所以有拖延症是因为讨厌这份工作,潜意识里不想做,比如我就不喜欢文字工作,工作能力也不强,大家通过我发的贴应该也能看出来,所以,战胜拖延症的根本方法并不是对拖延症这个表象作斗争,而是找到自己兴趣所在,争取让自己的兴趣成为自己的工作。  
  好吧,其实仔细想想我并没有完全战胜拖延症,工作方面确实不再拖延了,但是家务事方面我还是无可救药的拖延症患者。无论是做饭还是打扫,我每次都要拖到最后一刻才会去做,所以家里总是乱糟糟的。这跟我从小就讨厌家务事有关,幸好我不是家庭妇女。。。。  
  单机版。。。。  
  回头想想那时候好痛苦,打心底里厌恶那份工作,却不得不每天面对。  
  @朵朵不迷糊
10:50:00  没有方法是吗?   -------------------------  就是看你拖延的都是些什么,然后找到方法避免再接触他们,比如有人是人际交往恐惧症患者,但又做着公关能力要求很强的工作,那每天要跟人打交道的时候肯定很痛苦,那何必勉强自己改变性格呢,不如换一份工作  
  @你来数数几个圈
10:52:00  所以,重点就是换个工作?   -------------------------  重点是找到自己为什么拖延,什么东西让你那么讨厌而不想面对  
  要是一些不可避免的事情呢,换工作也没用咋整~~
当然LZ的换工作有些道理,因为我知道我有社交恐惧症,我就不会选择销售之类的工作,选了个办公室干活的,但是也避免不了全部~~
  其实很多人的问题在于并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如果拖延症出现,你至少知道自己讨厌什么啊,实在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的话,可以换到无脑作业的岗位,上班无脑作业,下班不用考虑工作。  
  但其实换工作并没有那么容易,尤其自己深深的憎恶自己的工作,自己所在的行业,想要换行的人来说,难上加难。所以如果大学发现自己讨厌本专业,还是修个双学位好点,比工作后换行业容易多了。  
  那么工作后实在想换行怎么办呢?那就早点换,工作是几十年的事,难道你想几十年都活的那么痛苦么。  下面说下哪些方法可以让你换行业。  
  @gupan2007
11:16:00  要是一些不可避免的事情呢,换工作也没用咋整~~ 当然LZ的换工作有些道理,因为我知道我有社交恐惧症,我就不会选择销售之类的工作,选了个办公室干活的,但是也避免不了全部~~  -------------------------  办公室也是要跟很多人打交道的,公关是对外处理人际关系,办公室其实是对内处理关系,很多时候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最好还是做纯技术类的工作。比如我们技术部,专门负责电脑问题,虽然也需要去帮同事修电脑打交道,但是不会沟通问题也不大  
  啊好像很有用的样子,明天来看吧~(然后永远放在收藏夹中想着以后来看。。。
  @gupan2007
11:16:00  要是一些不可避免的事情呢,换工作也没用咋整~~ 当然LZ的换工作有些道理,因为我知道我有社交恐惧症,我就不会选择销售之类的工作,选了个办公室干活的,但是也避免不了全部~~  -------------------------  @江西老百姓 23楼
11:30:41  办公室也是要跟很多人打交道的,公关是对外处理人际关系,办公室其实是对内处理关系,很多时候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最好还是做纯技术类的工作。比如我们技术部,专门负责电脑问题,虽然也需要去帮同事修电脑打交道,但是不会沟通问题也不大  -----------------------------  LZ的意思我懂,我说的范围大了点,没说准确,我是转行做财务的,不过现在是在事务所,因为工作是在室内,所以说是办公室,这个是我没表述准确~~
  在中国换行业的一个法宝就是考证,比较为大众熟知的几个证书有:通过司法考试的法律资格资格证书,注册会计师证即cpa,报关员资格证,楼主知识面狭窄,就只知道这三种直接可以换行业的证书了。其它如会计从业资格证,个贷从业资格证之类都没有含金量,对公司内部换岗位或许有帮助,对找工作帮助甚微。  
  -----------------------------   LZ的意思我懂,我说的范围大了点,没说准确,我是转行做财务的,不过现在是在事务所,因为工作是在室内,所以说是办公室,这  -------------------------  财务还不错,相对来说也挺适合社交恐惧症患者的,其实我也有点社交恐惧,偶尔想当隐形人,偶尔想把自己关在笼子里不出来。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是考公务员,有些实在不想做本专业的可以去考大量招人的单位,这种单位往往会录用后分配具体岗位,且不绝对按照专业来分配岗位,比如学计算机的也有可能分配到财务岗,再者,这种单位分工精细,申请去不同岗位也有操作空间,比如有的考个会计从业资格证就申请调去财务了,众所周知这个证书是没有含金量和难度的。  
  貌似偏题了,说回拖延症,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其实很大一部分拖延症患者并未因拖延症而耽误本职工作,任务都能在最后一刻做完,其实原因就是潜意识里他清楚那份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在此之前可以不必开始工作。所以拖延症患者们,你们也可以选择调整心态,接受拖延症,放下工作去休息吧,因为最后一刻你一定会完成它的。  
  所以说,楼主根本就不是治愈拖延症,只是逃避拖延症而已!还以为有什么好方法呢
  好像是这样的,我每次上班都上坟差不多似。所以经常迟到。。。
  其实习惯在形成以后,会成为下意识的行为。比如每天上班后,开始和同事聊天半小时,上网一小时,工作十分钟,纠结两小时。。。。长此以往,你的习惯会难以改变,成为习惯回路,自动化了。打破习惯回路是非常困难的,这就是拖延症形成后难以改变的原因之一。如果没有其它选择,一定要从事这份工作,你需要做的是打破习惯回路,建立新的习惯。  
  如何建立新习惯呢?  很多科学实验采取暗示 ----奖赏的方法,比如设立一个小的计划:每天下班到家后花十分钟清理房间,清理后奖赏自己一份奖品。这份奖品要足够大以促使自己花时间清理房间。当时间够久后,回到家就成为一个暗示,回家立刻清理房间成为一个习惯。这件事的关键点是建立新习惯要由易到难,不要一开始就选择拖延症最严重的事情来做,否则只会加重自己的挫败感。而建立新习惯的目的并不是改变该事的拖延症,而是在于建立新习惯的成就感及经验,以改变更严重的拖延症。  
  @明月啾啾
12:50:00  好像是这样的,我每次上班都上坟差不多似。所以经常迟到。。。  -------------------------  其实迟到很多时候是下意识的行为,自己回忆一下,很大一部分迟到的对象都是自己讨厌的事物:不想干的工作,不想见到的人。  
  确实,我是逃避拖延症这个表象的,即使建立新习惯是与它交战,也不是一开始就正面交锋的。比如我讨厌写稿,我想建立新习惯,告诉自己任务下达后一小时内写完就奖励自己一顿大餐,显然这个新习惯是难以建立的,还是要从小的事情开始,一点点的去攻破。  
  @吐槽只能用马甲
12:43:00  所以说,楼主根本就不是治愈拖延症,只是逃避拖延症而已!还以为有什么好方法呢  -------------------------  &万恶的拖延症&作者得出过结论:目前没有有效根治拖延症的方法。  我能理解,拖延症是你厌弃某个事物而延迟做该项事情,这应该是人的一个自然反应,很难去抵制的。许多人都会在战斗拖延症的牛角尖里无法自拔,但是我们换个思路想,我们无法改变自己厌恶某个事物,但可以让自己多面对自己喜欢的事物。  
  归根结底,我认为一切迟到,拖延,马虎,等等不良表象都有可能是内心的自己做抵抗的表现,是另一个自己不快乐,提醒你快点做出改变的提示,就像人生病了也会有一系列头疼脑热的表现一样,是个善意的提醒,是改变的契机。  但是正如生病你不能使自己不要头疼头晕一样,你也不能与自己的拖延做抵抗,而是应该保护好自己的心理,远离疾病发生的源头。  
  想问问大家有没有晚睡综合症,是不是拖延症患者都有晚睡综合症啊。  以前从来没有这个问题,就是拖延症出现后才开始有这个问题的。当然,这两者应该都是心理疾病的表现。  
  怎么贴的啊
  好吧,单机版,当我自言自语好了。  有个朋友有拖延症,我亲眼看到了他从一朵阳光少年枯萎成中年大叔的过程。因为在一次次死磕拖延症的过程中,他以不做完工作誓不休息的精神去战斗,于是经常一两点才睡,然后,两三年的时间这朵花就枯萎了。  后来,他得抑郁症了。。。。  
  @西红柿炝锅面
15:25:00  怎么贴的啊  -------------------------  啥意思?  
  因为一次次战斗拖延症未果后,他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自己的性格进而怀疑自己的人生,所以陷入抑郁之中,由于太萎靡后来工作也没保住,女朋友也没保住,整个人生一团乱。  
  唉 可怕的拖延症
  今天看书一小时,运动一小时,是我一年来过的最充实的一晚。这是实验建立新习惯的效果,每看书或运动一小时就奖励自己100元购物额度。  
  有人想一起实验建立新习惯的效果吗?  
  没人理我,睡觉  
  @江西老百姓 44楼
21:55:27  今天看书一小时,运动一小时,是我一年来过的最充实的一晚。这是实验建立新习惯的效果,每看书或运动一小时就奖励自己100元购物额度。  -----------------------------  楼主 我很想学一下
可是 这招对我没用啊
  快来杀手锏吧!!!
  @zhuzhuzhutou回归
22:26:00  @江西老百姓 44楼
21:55:27   今天看书一小时,运动一小时,是我一年来过的最充实的一晚。这是实验建立新习惯的效果,每看书或运动一小时就奖励自己100元购物额度。   -----------------------------   楼主 我很想学一下 可是 这招对我没用啊   快来杀手锏吧!!!   -------------------------  单纯拿我来说,我想改变天天以电视剧打发时间的现状,实践证明,光是制定计划效果很不明显,于是我减少诱惑,把电脑放到别处了,然后制定奖励。关键是奖励要是对你有足够吸引力的东西并兑现它。比如购物额度,一定要每周消费在自己最想要的东西上,这样才有下周继续计划的动力。  
  其实有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来证明新习惯对战胜拖延症的效果。  我以前袜子总是拖着不洗,放到一堆直到发臭。半年前洗澡时,开好一会儿莲蓬头的水才热,我觉得太浪费水资源,就在开水后在莲蓬头下洗袜子,等水热了袜子也刚好洗好了。每天洗澡前就会自然的去洗袜子,到后来形成下意识习惯了,即使累的不行,如果有两个选项,洗袜子和不洗袜子,我肯定选择不洗。但往往选项还没在脑子里形成我的手已经自行拿到莲蓬头下洗了。几十年的袜子拖延症也算治愈了。  
  其实,在这个案例中,洗澡已经成为我洗袜子的暗示,而节约水资源是一个奖赏,让我得到自我肯定,因此这个习惯回路得以形成。  不过我的晚睡综合症显然还没治好,大家有好的办法吗。  
  我来总结一下战胜拖延症的关键词好了,关键词一:成就感。  之所以拖延,很多时候是因为那件事情要大大的努力才能换来你小小的成就感,因此要么减少努力的程度,即换一份适合个人的工作,要么加大成就感,自己给自己奖赏。  试问,如果要你十分钟洗一件衣服,回报是你一个月的工资,那你还会拖延这件事吗?应该麻溜就去洗衣服了吧。这就是小小的付出大大的回报,不易引发拖延症。  
  回复第25楼,@江西老百姓  在中国换行业的一个法宝就是考证,比较为大众熟知的几个证书有:通过司法考试的法律资格资格证书,注册会计师证即cpa,报关员资格证,楼主知识面狭窄,就只知道这三种直接可以换行业的证书了。其它如会计从业资格证,个贷从业资格证之类都没有含金量,对公司内部换岗位或许有帮助,对找工作帮助甚微。   --------------------------  
  拖着不想起床怎么办。。。
  呃……
  有药物帮助,你会感觉很轻松  
  憋尿2小时了一直拖着不去厕所。。  
  @江西老百姓
21:55:27  今天看书一小时,运动一小时,是我一年来过的最充实的一晚。这是实验建立新习惯的效果,每看书或运动一小时就奖励自己100元购物额度。  -----------------------------  假设你每天看2小时书,一个月就得6000,前提是你得有那么多钱啊
  射手座的拖延症已经治愈咯
  看到第一个我就不看了,现在有几个骑自行车的,再说了有开车的不坐坐自行车,都啥年代了
  我,曾经一个重度拖延症患者的看法:楼主这个拖延症其实只是一个单一的拖延症,并不是真正的拖延症,所以换了工作也就好了,但对我们这些真正的重度拖延症患者来说,没有太多可借鉴的地方。  我为了改变拖延,别说换工作,换租的房子,换环境,换家具都试过。也在网上查了N多文章,试过N多方法,但还是改变不了。最后是无意中知道一个叫21天训练营()的网上训练,花了money专门训练才改变的。  后来我得出一个结论,问题还是要寻求专业的人来帮助解决。其实这结论牛顿也得出过,就是那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把我这个经历用在我的创业中,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我把有专业公司能外包的,都外包出去,虽然花了一些money,但回报是超值的。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治好拖延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