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关于糖尿病的政治谣言有哪些?

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关于胰岛素的这些谣言&你千万别再信了
日09:32&&来源:
原标题:关于胰岛素的谣言 你别再信了
注射胰岛素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手段,坊间关于胰岛素的说法有很多,如胰岛素会上瘾,用了就停不了;胰岛素会导致很多并发症,是糖尿病最后阶段才用的……正是这些并不科学的说法让许多本该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对胰岛素非常抵触。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张彤接受采访,为读者一一击破这些谣言。
谣言1:胰岛素会上瘾,用了就停不了
这是糖尿病患者拒绝胰岛素治疗的最常见说法。张彤介绍,这个谣言太极端,有不少病人因听信这个谣言而延误治疗。其实他们听说的和看到的胰岛素使用者,大多都是一型糖尿病或者二型糖尿病晚期,由于病情已经发展到口服药物无法控制且并发症不断出现的阶段,用上胰岛素治疗效果好,当然坚持胰岛素治疗,这和上瘾没有任何关系。可以明确的是,胰岛素绝对不会成瘾,早期患者注射一段时间(2周―数月)可以很好地保护胰岛功能,使胰岛休息并得到恢复,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数月―数年)可以停用胰岛素,改为口服药甚至单纯饮食运动就可获得满意的控糖效果。
谣言2:胰岛素会导致很多并发症,是糖尿病最后阶段才用的
这是另外一个极端错误的传言。张彤介绍,由于见一些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并发症屡屡出现,大家便认为是因为胰岛素注射导致的,其实往往是一些病人不听从医生建议,拖延胰岛素治疗,等到口服药物完全失效、并发症本身就已经出现时才开始注射胰岛素,此时并发症已不可逆转,胰岛素治疗也只能起延缓病情发展的作用。
胰岛素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低血糖、体重增加以及注射部位出现硬茧等情况,不过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得到解决。低血糖表现为饥饿感、出汗、心跳加快、手抖等,这个时候,患者应该马上吃东西,可迅速缓解上述症状。若注射胰岛素导致体重增加,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药物控制体重。
谣言3:胰岛素注射很恐怖、很痛
一些患者在观念上不能接受每天给自己注射药物,而且觉得注射会很痛,其实目前注射胰岛素用的专用针头都有光滑的外涂层,而且针头非常细,因此注射时几乎不会感觉到疼痛。另外,胰岛素的常用注射部位(如腹部)神经末梢非常少,这进一步减少了疼痛的可能性。
注射部位出现硬茧主要是患者注射方式不当造成,平时的注射一定要注意注射部位的轮换,若每次注射同一个部位,当然容易造成硬茧。另外,患者在胰岛素注射过程中应遵循针头“一针一换”的原则,多次使用会造成针尖钝化,可能导致皮下脂肪增生,而且消毒不佳也会导致注射后皮肤感染溃烂。(记者 陈辉 通讯员 游华玲)
(受访专家: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 张彤) 
(责编:张瑾琳、张希)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赵秀玲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你被这8个控制血糖的谣言忽悠过吗?
患者除了吃药,打胰岛素之外,都很当心生活中的细节,唯恐一个不留神,血糖又飙升了。但是备不住“朋友圈里”,大家发来发去的那些“注意事项”。让我们揭开层层迷雾,看看哪些是谣言。友情提醒:以下这些都是错的!误区一:只要不吃甜的食物,血糖就不会升。甜味的糖会升高血糖,但没有甜味的淀粉在消化之后也会变成葡萄糖。所以,所有含淀粉的食物,比如米,面,高粱,燕麦,红薯,土豆等,也都会升血糖。关键是吃的量要控制好。误区二:人要注意选择无糖食品很多所谓“无糖食品”,虽然不含有人工添加的蔗糖,但仍然含有大量淀粉,有的甚至还添加了淀粉糖浆,葡萄糖浆,麦芽糖浆,麦芽糊精等配料。它们升血糖的速度毫不逊色于日常所吃的白糖,所以还是少吃为妙。误区三:人绝对不能喝粥我们一般告诉人不要喝白米粥,但燕麦粒煮成的粥和杂粮杂豆占一半以上的杂粮豆粥可以喝,它们的血糖反应相对较低。误区四:所有杂粮都能帮助控制餐后血糖在白米白面之外,以杂豆类的餐后血糖上升速度最慢,比如芸豆,豌豆,红小豆,绿豆等;其次是整粒的燕麦和荞麦;然后是大麦,全粒小麦;接下来是黑米,糙米,小米,玉米等其他食物。玉米糊糊升高血糖的能力并不比白米低多少。误区五:人可以用鱼肉当啦替代一半主食这完全是一个误解。对于需要控制血糖的人来说,肉应该适量吃。尤其是合并的病人,更要控制蛋白摄入量。误区六:主食里加点油,有利于控制餐后血糖的上升油脂延缓血糖上升的效果并不明显,而且过多的油脂可导致,降低胰岛素敏感性,使血糖控制能力下降。误区七:需要控制血糖的人不能吃水果血糖较平稳的患者可以少量吃那些升糖指数较低的水果,如苹果,猕猴桃,桃子等。可在两餐之间进食适量。荔枝,桂圆,葡萄等含糖太高的水果尽量不吃。误区八:人不能喝牛奶有些人觉得,牛奶里含有乳糖,不适合人食用。其实,虽然牛奶里含有乳糖,其血糖反应仍然比米饭馒头低得多,而且在早餐喝牛奶配合粮食类主食,能延缓血糖上升速度。&&&&再次提醒:这些都是错的!摘自【医生】
与医生电话交流
网上免费问医生
发表于: 15:43
赵秀玲大夫的信息
赵秀玲大夫电话咨询
赵秀玲大夫已经开通电话咨询服务直接与大夫本人通话,方便!快捷!
网上咨询赵秀玲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赵秀玲大夫提问
赵秀玲的咨询范围:
不孕不育、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糖尿病、类风湿病、胃病,慢性肠炎,失眠,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疑难杂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
赵秀玲主治疾病知识介绍
中医部好评科室
中医部分类问答焦点科普:关于糖尿病的10个事实
  新华社北京4月7日电 每年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将今年世界卫生日的关注重点确定为“应对糖尿病”。关于糖尿病,人们至少需要清楚这10个方面的事实。
  4.22亿:
  世卫组织在其官方网站上介绍说,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已经从1980年的1.08亿攀升至2014年的4.22亿,大多数生活在发展中国家。
  8.5%:
  糖尿病正在成为一种全球性流行病。在全球18岁以上成年人中的发病率已从1980年的4.7%升高至2014年的8.5%。令人担忧的是,糖尿病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
  150万人:
  2012年,全球共有约150万人直接死于糖尿病。另外,高血糖会增加人们患心血管和其他疾病的风险,这也造成了大约220万死亡病例。
  据世卫组织预测,到2030年,糖尿病将成为全球第七大主要死因。
  80%:
  世卫组织报告说,超过80%的糖尿病死亡病例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在发达国家,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已过退休年龄,而在发展中国家,患者的年龄大多在35岁至64岁之间,这对民众健康和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两种主要类型:
  糖尿病有两种主要类型:1型和2型。1型糖尿病患者通常不能自己分泌胰岛素,因此需要注射胰岛素来维持生命。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病例总数的90%左右,患者通常自己能分泌胰岛素,但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或无法有效利用。
  若干并发症:
  随着时间推移,高血糖会严重损害身体各主要器官系统,造成心脏病、中风、神经损伤、失明、截肢和肾衰竭等。例如,糖尿病患者的下肢截肢率为正常人的10倍到20倍。
  2型可防可控:
  1型糖尿病无法预防,而2型糖尿病患者通常是体重超重和身体活动不足的结果,因此是可以有效预防或延缓的。事实证明,只要在生活方式上采取简单易行的措施,比如保持正常体重,进行规律的身体锻炼,并注重饮食健康,即可降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或控制病程、防止并发症发生。
  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是妊娠期发生的一种临时症状,孕妇血糖值高于正常水平但低于糖尿病的诊断值。这类孕妇妊娠和分娩期间出现并发症的风险增大,而且她们日后患上2型糖尿病的风险也会增大。
  儿童和青少年:
  2型糖尿病曾经只在成年人中发生,但现在正越来越多地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中。在某些国家,儿童和青少年新诊断出的糖尿病病例中,有一半是2型糖尿病。儿童肥胖症以及缺乏身体锻炼,被认为是关键诱因。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是儿童和青少年预防糖尿病的利器。
  管理糖尿病:
  及早诊断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至关重要。糖尿病患者在病情得不到诊断和治疗的情况下持续越久,其健康结果可能越糟糕。因此,初级卫生保健机构应提供血糖检测等便捷诊断方法。对于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需要相关药物治疗以及饮食、身体活动等干预措施。
[责任编辑:有哪些关于糖尿病的谣言?
知乎用户,生命潦草,我在弯腰
乍一看关注列表,已经有不少大神了,就来抛砖引玉一下吧。
1.年轻人不会得糖尿病
实际上,排除 1 型糖尿病(下称 T1DM),仅就 2 型糖尿病(下称 T2DM)看,年轻人也不能幸免,事实上在 2013 版指南中已经指出近年来我国 20 岁以下人群患 T2DM 的比率较前显著增加。
另外还有 T1DM,青少年并不少。
2.只要 1 次尿糖阳性 / 血糖超标,就是糖尿病
除了糖尿病以外,像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等疾病也会导致尿糖阳性,而血糖也并不是一高就说明有糖尿病,在感染、应激等状态下,甚至是一次摄入大量糖分,都可能造成血糖一过性升高。
反过来而言,一次尿糖阴性 / 清晨空腹血糖正常,也不能就此说明没有患糖尿病。
在 2013 版中国指南中推荐空腹血糖处于 6.1-7.0mmol/L 的患者接受糖耐量试验(OGTT),此外,诸如美国指南已经把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作为 T2DM 的主要诊断标准,因为其可以表示一段时间内的血糖状况。
所以,如果是由一次尿糖阳性或血糖升高诊断的&糖尿病&,是存在自愈的可能性的,等引发这些现象的病因痊愈了,血糖也就恢复了,实际上这部分患者并不是糖尿病。于是江湖上还是流传着少数&糖尿病被治愈&的传言,实际上要注意鉴别糖尿病与血糖升高等症状。
3.糖尿病患者不可以吃任何糖 / 甜食 / 水果
糖尿病饮食管理的核心是控制热量摄入和进食习惯,严格来说并没有绝对禁止的食物,但要控制总量,总体而言,&不能像以前一样放开肚皮吃了&这是糖尿病患者生活的常态。饮食中的脂肪、蛋白质、盐分等也是要规划和限制的,并不是说不吃糖了就可以使劲吃肉。
4.&无糖食品&可以无限制地食用
一些无糖食品看起来是可口的糕点,把本来用于烤制的糖换成了其他甜味剂,一些糖尿病人大包大包地买,无限制地吃,实际上各式糕饼中除了精制糖以外,淀粉也是糖尿病人的大敌,而所谓的&无糖食品&,很多并没有规避掉淀粉对血糖的影响。
5.偏方可以治愈糖尿病
我不敢说世界上绝对没有这种偏方,但在现代社会的经济社会科研医疗体制下,存在不为人知的、能够攻克糖尿病的、而又被你刚好遇上了的偏方的概率极其极其极其极其地低,比医学研究中小概率事件的标准还要低很多。
就现在国际上普遍的共识,单次血糖升高、尿糖升高,若为其他因素导致,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血糖升高这个症状可以痊愈,但糖尿病是尚无法治愈的。在化学药物界能抑制 HKATPase 的药物都成了销售明星、重磅炸弹,如果能治愈糖尿病,那绝对是&一百个核弹&。
6.糖尿病患者就是要少吃东西
就糖尿病患者而言,在高血糖之外还会有一种症状,叫做低血糖,而低血糖和高血糖一样危险,甚至可以说比高血糖还危险,因为低血糖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毙命,所以糖尿病患者并不是不吃东西,而是应该科学饮食,合理规划,并且应该随身携带少量食物,以防低血糖症状的发生。
7.药物都伤肝伤肾,胰岛素有依赖性,一旦打了就根本停不下来
有伤肝伤肾的药,但并不是所有药物都伤肝伤肾,说所有药物都伤肝肾的只能说是无脑黑了,更多的药物是在患者本身肝肾功能不佳时调整用法用量,并且疾病不治疗本身带来的风险比药物有可能损伤肝肾的风险大多了。
胰岛素不能停药的原因是 T2DM 患者的血糖调节障碍,进餐时胰岛素分泌不足,用药的目的是使血糖平稳,防止对靶器官的损害,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不是暴力手段)。只要能达到目的,使用口服降糖药或者胰岛素均可,或者搭配使用也行(当然,指南中有一线治疗、二线治疗等)。
补充一个:
很多人认为一旦被戴上了糖尿病的帽子,就&命不久矣&,生活就没了希望,事实上虽然糖尿病尚未完全清楚病因,也不能完全预防,但是糖尿病的控制已经是很成熟、规范的体系了,而只要能做到科学、规范地控制,在无并发症的情况下再生活几十年是没有问题的。反之如果不加控制,自暴自弃,数年后就各种并发症来袭,从此生活坠入深渊,也是可能的。
KellyWeaver,For Public Health
1、糖尿病病人不能吃米饭?
错。碳水化合物摄入对糖尿病人至关重要,量上我们对糖尿病人的要求和正常人相近,只是对质有严格要求,比如多吃低升糖指数(GI)食物,少吃高 GI 食物以及多吃粗粮等。也就是说,就算你全吃精米白饭,那也比你一口碳水化合物都不吃要好。当然要是能把米饭的一部分换成蒸土豆煮玉米煮红薯之类的淀粉类食物就更好了,还可以尝试煮杂粮粥替代白粥,可以尝试黑米 / 玉米粒 / 小米等杂粮和白米混合蒸米饭代替精白米饭。
2、糖尿病只发生在老头老太太身上?
错。糖尿病目前分为 1 型和 2 型,1 型常见于未成年人,2 型在以往常见于 60 岁以上老人。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由于经济条件大幅改善,膳食模式发了巨大转变,脂肪供能比不断上升;此外,社会不断进步,导致工作岗位对劳力要求不断减少,需要长时间静坐的脑力型工作岗位不断增加,也让现代中国居民活动量迅速下降,导致众多糖尿病危险因素齐聚。所以,目前糖尿病的发病已经呈现发病年龄提前的趋势,30 岁以下的年轻糖尿病人在医院屡见不鲜。
3、糖尿病是多吃糖造成的?
错。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是复杂的,总体来看分为生物 / 遗传和生活方式 / 生活环境两大类,生活方式危险因素中的确有膳食结构不合理,但健康人一两次大量糖分摄入并不足以引起目前已知的任何一种糖尿病。吃糖太多会造成一过性的高血糖症,但此后通过肾脏对多余糖分的不断排出,以及身体在胰岛素的指挥下不断消耗或储存血中糖分,血糖水平很快就会回到正常水平。
4、得不得糖尿病是天注定,自己做不了什么?
错。虽然父母罹患糖尿病这种家族史确实是子女患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但不同人身上的遗传危险因素效应大小不同,不合理生活方式仍然是绝大部分人患 2 型糖尿病的必要病因。2 型糖尿病的生活方式保护因素有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规律作息等等,坚持执行可以降低 2 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同样,避免糖尿病的生活方式危险因素,比如不吃早餐、长时间连续静坐(比如码农、设计师和大多数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暴饮暴食,也可以减小 2 型糖尿病发病风险。
5、患糖尿病后血糖控制不佳好像暂时也不会死,那可以不吃药或者比医生规定的量少吃吗?
不可以。罹患糖尿病后的症状,较快显现的主要有血糖控制不佳导致的三多一少(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少),严重者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甚至高渗性昏迷。但是由于后两者在轻症病人身上极少见,因此让部分病人心存侥幸。然而,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控制不佳,长期处于高血糖症状态,可能会在数年到数十年内发生糖尿病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而且会加大动脉硬化、心肌缺血和脑卒中的危险,长期来看会导致早死。(当然总有些糖尿病患者抱有侥幸心理听不进去,那就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了,吸吸)
6、我同事 / 朋友 / 朋友的朋友 / 电视上的神医 / 报纸上的华佗 / 广播里的专家 / 七舅姥爷的三外甥女发明了一种方法可以永久根治 2 型糖尿病?
滚,别出来害人了,2 型糖尿病现在还无法治愈,你给所谓神医交的每一分钱都是智商税。
7、附送一个我之前做过的糖尿病介绍,里面的二维码出于保护自己隐私考虑我把它马掉了,转载请给我私信要授权
客官,这篇文章有意思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银金融 关于谣言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