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法纸去墨真的要好纸,好笔,好墨吗

商品名称:
评价得分:
其他谈论话题
多品类齐全,轻松购物
快多仓直发,极速配送
好正品行货,精致服务
省天天低价,畅选无忧学书法的第一件事不是临帖,而是……
学书法为什么要学选工具,不是应该从提笔练字开始学吗?
没错,咱们小时候上书法课,第一堂课老师可能就要教怎么写笔画。但是这种方法并不科学。正确学习书法的第一步,应该从选材开始。
选对工具,学习书法就成功一大半。
王羲之用鼠须笔、苏东坡用鸡毛笔……古代的书法名家在学习书法的同时就在摸索专属自己的工具。
正是因为他们选择了适合自己的笔墨纸砚,形成了独特的个人书写习惯,才成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兰亭集序》《寒食帖》等一代名帖。
《兰亭集序》唐代冯承素摹本
要知道,不同的书写材料,对于写出来什么样的字可大有影响。这从汉字篆隶行草楷的演变就可以看出来。
大篆是刻在青铜器上,而小篆则开始用木条、羽毛做笔。无论是用刀刻还是用这种“硬笔”写,都决定了篆书不会像草书行书那样飘逸灵动,而是严肃规整。
而隶书则是写在简牍(竹片)上,但简牍很重啊,为了避免拿着累,人们就尽可能地在竹片上多写点字。字一多,每个字的高度就会变小,所以隶书是扁扁的。北京翰海专家团走进安徽古钰斋,为广大藏友的藏品进行掌眼品鉴、保驾护航,并与广大藏友面对面交流收藏技巧与经验,更多资讯《1 4 7 5 5 4 6 8 0 8 8窦经理》(诚信合作,非诚勿扰)
从小到右依次:大篆、小篆、隶书
造纸术发明后,人们可以在纸面上尽情挥写,不用再像刀刻,或者捧着竹简写字那样费力,造型多变的行书草书楷书开始出现,作为艺术形式的书法自此形成。
书写工具对书法效果的影响如此之大,所以学习书法的第一步,就要学会选材。
从现在开始,我会告诉你写不好书法,到底是选错了笔,是买错了纸,还是倒多了墨……从书法选材开始,打牢你的学习基础。
平常讲到文房四宝,总是说湖笔、徽墨、宣纸、歙砚。这是因为那些地方的人,从事于做那些工业,出产多,品质好,应用最普遍而著名的缘故。并非说国内除四地之外,不产纸墨笔砚。
初学写字,大楷用浅黄色的原书纸(七都纸),小楷用毛边、竹帘或白关纸。总之,宁使毛些、黄糙些,不必求纯细、洁白,白报纸、有光纸等,均不相宜。至于水油纸,等于古代的所谓硬黄纸,那是摹写所用。废报纸可以拿来利用习榜书。初学字的毛病是滑,所以忌用光滑而不留笔、不吸墨的纸类。
我国书画家所用的纸,大别为生纸、熟纸两大类。生的纸,纸性吸墨;熟的纸,纸性不吸墨。普通所用白纸,因为出于安徽宣城,所以统称宣纸。其名目有六吉单宣、夹贡等,都属于生纸。煮硾、玉版则归入熟纸类。其他如冀北迁安县所出之迁安纸,有厚、有薄、有黄、有白。它的质料多棉,近高丽茧纸,俗名皮纸,亦名小高丽。北方人用厚的一种来糊窗,其实于书画皆相宜,不过质地稍粗而已。倘使把它改良了应用,一定很出色的。又福建纸极细洁,但较薄些,拿来写字作画也很好,就是因为交通关系,江南较少见,以上亦属于生纸。
至于像蜡笺、粉笺、冷金笺、扇面纸等矾过的或拖色的可统归为熟纸。熟纸光洁而多油,落笔前须经揩拭过。矾重的,往往毛得不吃墨。国外产品,如高丽纸,古名茧纸,拿来作书作画,落笔皆很舒服,坚韧经久,向来视为珍品,但现在出品的已不及从前。另有细薄的一种,从前用来印书的,现在已不见了。日本纸极有佳品,惟质地稍松脆,不经久,流通亦少。至于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笺纸,像唐代的薛涛笺、宋代的澄心堂纸、元代的罗文纸、明末的连七奏本大笺等,现在绝迹了(罗文、奏本市上所有,但纸质已非)。便是清代的各种仿古笺,现在也很少见到,颇是名贵。
书画家对于纸的考究,自与其他三种工具相同。倘使心手双畅,纸墨相发,兴会便亦不同。若不得佳纸,即使有好砚磨好墨,好笔好手,仍为之失色。《笔道通会》云:“书贵纸笔调和,若纸笔不称,虽能书亦不能善。譬之快马行泥泽中,其能善乎?”孙过庭以“纸墨相发”为一合,“纸墨不称”为一乖。而又曰:“得时不如得器”,可见其关系之重要了。
墨的大别也为二类:一种是松烟;一种是油烟。普通的都是油烟,油烟墨书画都相宜。松烟墨仅宜于写字,但墨色虽深重却无光泽,并且一着了水容易渗化。科举时代用以写卷册,取其乌黑。自从海通之后,制墨都用洋烟,便是煤烟。制煤者贪价廉工省,粗制滥造,虽在初学者无妨采用,但品质粗下,实不宜书画。
古代制墨,每代都有名家。但到了现在,明以前的已不可见了。明代如程君房、方于鲁诸人的制墨,现在尚得看见,惟赝品每多。又古墨原质虽好,倘使藏得不好,走胶或散断之后,重制亦便不佳。有些有古墨癖好的人,喜欢收藏,但自己既不是用墨的人,又不能“宝剑赠烈士”,只是等待其无用而已,实是可惜。目下乾隆时的好墨可应实用,颇为难得。至乾隆以前,保藏不好的已不堪应用了。
古墨坚致如玉,光彩如漆。辨别古墨的好坏,《墨经》上有几节论得很精:“凡墨色紫光为上,黑色次之,青光又次之,白光为下。”凡光与色不可废一,以久而不渝者为贵,然忌胶光。古墨多有色无光者,以蒸湿败之,非古墨之善者。黯而不浮,明而有艳,泽而有渍,是谓紫光。凡以墨比墨,不若以纸试墨,或以砚试之、以指甲试之皆不佳。凡墨击之,以辨其声:醇烟之墨,其声清响;杂烟之墨,其声重滞。若研之辨其声,细墨之声腻,粗墨之声粗,粗谓之打砚,腻谓之入研。
凡墨不贵轻,语曰:“煤贵轻,墨贵重。”今世人择墨贵轻,甚非。煤粗则轻,煤杂则轻,春胶则轻,胶伤水则轻,胶为湿所败则轻,惟醇烟、法胶、善药、良时,乃重而有体,有体乃能久远,越久越坚。
普通墨的最大坏处,是胶重和有砂钉。胶重滞笔,砂钉打砚。以光彩辨古墨好坏的方法,也可应用到市上较好的墨。还有一种辨别墨质的方法:用辨别墨质粗细的方法辨别好坏。便是磨过之后,干后看墨上有无细孔,孔细孔大,亦可分别它们的精粗。
磨墨用水,须取清洁新鲜的。磨时要慢,慢了就能细,正像炖菜时须用文火一样。古人论磨墨说:“重按轻推,徐徐盘旋。”又说:“磨墨如病。”真形容得很妙。
作书用墨,欧阳询云:“墨淡即伤神采,绝浓必滞锋毫。”但古人作书,没有不用浓墨的,不过不是绝浓。又宋代苏东坡用墨如糊,他说:“须湛湛如小儿睛乃佳。”明末的董思翁以画法用墨,那是用淡的,初写时气馥鲜妍,久了便黯然无色。不过他的得意作品,也没有不用浓墨的。行、草书的用墨与真书不同,孙过庭的《书谱》上说:“带燥方润,将浓遂枯。”姜白石的《续书谱》上说:“燥润相杂,润以取妍,燥以取险。”这一方面是笔势上的关系。
笔的分类,大别可分为三类,即硬、软和适中。拿取材来说,在取用植物方面的有竹、棕和茅。在取用动物方面有:人类的须及胎发;兽类的有虎、熊、猩猩、鹿、马、羊、兔、狐狸、貂、狼等的毫毛及猪鬃、鼠须;禽类方面的有鸡、鸭、鹅、雉、雀之毛。拿竹、棕、茅、须、发、鸡、鸭、鹅、雉、雀毛来制笔,都不过是作为好奇,或务为观美,既不适实用,自然也不会通行。所以讲到一般的笔材来源,只在兽毛了。
软笔只有羊毫一种。除羊毫以外,虎、熊、猩猩、马、鹿、豕、狐狸、狸、貂、狼等毫毛及猪鬃、鼠须等都属于硬的一类。不硬不软的一类,便是羊毫和兔、狼等毫的一种混合制品。社会上一般所用的笔,大概不外乎羊、兔、狼毫三种,现将较为通用的各种兽毛分别说明如下:
熊毫:硬性次于兔毫,可写大字榜书。
马毫:只可制揸笔,写榜书用。
猪鬃:每根劈为三或四,可以写尺以外字。
兔毫:俗称紫毫,最大可写五六寸字。
鼠须:功用同兔毫,近代有此笔名,无此实物。其实即猫皮的脊毛。
狼毫:狼毫即俗称黄鼠狼的毛,大者可写一尺左右的字。
鹿毫:略同狼毫,微硬。
狐狸毫:《博物志》蒙恬造笔,狐狸毫为心,兔毛为副。
狸毫:唐书欧阳通以狸毛为笔,覆以兔毫。
羊毫:羊须亦制揸笔,只宜于榜书,爪锋书小字。
自唐以前,多用硬笔,取材狸、兔、狼、鼠。羊毫虽创始于唐,它的行盛,当始于宋代。
取兽毛的时节,必须在冬天。兽毛的产地,北方又胜于南方。因为冬腊的毛,正当壮盛时期。北方气候寒冷,地气高爽,故毛健而经用。南方多河沼,地卑气润,毛性柔弱易断。
“尖、齐、圆、健”,是笔的四德。制笔每代有名家,论制笔的,唐代有柳公权一帖,颇为扼要。包世臣的《记两笔工语》很精辟。
普通临习用笔,须开通十分之五六,用过后必须洗涤。洗涤时,不可使未开通的十分之四五着水,否则两次一用便开通了。一开通后腰部便没有力。用笔蘸墨的程度也不可太过。王右军云:“用笔着墨不过三分,不得深浸,深浸则毫弱无力。”此说似乎笔须开得很少,但笔头少开也应该看写字的大小,若中、大楷一笔一蘸墨,决不可为训。若小楷蘸墨过饱,也不能作字,此中宜善为消息。
笔与纸的关系,不外是“强笔用弱纸,弱笔用强纸”两语,这是刚柔相济之理。就用笔的本身而论,我以为软笔用其硬,硬笔用其软,也是很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功力的。
作字用笔关系之大,我常比之将军骑马。若彼此不谙性情,笔不称手,如何得佳。米元章谓笔不称意者如“朽竹篙舟,曲箸捕物”,此颇善喻。
砚材有玉、石、陶、瓦、砖、瓷、澄泥等类,形式也不一而足。普通的都是石砚,石类中大别为二,一是端石,二是歙石。端石出广东端州,歙石出安徽歙县。玉、陶、瓦、砖各类,或系装饰,或系古董好玩,不切实用,现在不去说它。便是石类中的端石,好的既不多见,且很名贵。专门研究端石的,有吴兰修著的《端溪砚史》颇为详备。
我人用砚,既得备“细、润、发墨”四字条件的,不论端歙,总之已经是上品了。
用砚必须每日洗涤,去其积墨败水,否则新磨的墨,既没有光彩,砚与笔也多有损害。洗砚须用冷水、清水,拿莲房剥去了皮擦最妙,用海绵、丝瓜络亦好。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4530511',
container: s,
size: '300,250',
display: 'inlay-fix'銆愬浘鐗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书法纸去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