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教学的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表现在哪几方面?

关于乐理知识教学的方法
关于乐理知识教学的方法
责任编辑:伟圳
  乐理的教学应该注意哪些东西呢?下面是介绍关于乐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乐理知识,欢迎阅读参考!
  一、简一、旋律的形态类型与表现特征
  (一)旋律形态的基本类型
  音乐是流动的艺术,旋律的进行最能体现这种流动的特征。在旋律进行的过程中,音与音之间以其空间性与时间性的不同处理形成了各种旋律形态。因此,要从旋律分析中认知、归纳各种乐理要素及其运用,必须对各种旋律形态有充分的了解。
  旋律的形态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水平型的旋律形态
  水平型的旋律即同音反复是指旋律各音处在同一水平线上,作相同音高的连续进行。水平型的旋律形态,通常表现平稳、安静、肃穆、庄严的情绪,如果给予节奏、速度、力度等乐理要素的不同处理,水平型的旋律形态也能表现出活跃、欢快、热烈等情绪,也能表现一种意志和力量。水平型的旋律形态更多地强调节奏的作用。
  2.上升型的旋律形态
  上升型的旋律线条通常表现紧张的、激动的情绪和力量的递增。上升型的旋律形态的构成有两种形式,级进上升型的旋律形态和跳进上升型的旋律形态。上升型的级进,具有较强的推动力,常使音乐趋于渐强,情绪逐渐高涨。上升的跳进,通常表达较为激昂的情绪,在进行曲中常常运用。
  3.下降型的旋律形态
  下降型的旋律形态是指旋律线条以直线或曲线的方式向下运动。这时旋律趋于平和、舒缓,通常表现情绪的消减和叹息的音乐形象。
  4.混合型的旋律形态
  所谓混合型的旋律形态是指上升型旋律和下降型旋律的混合使用,这种形态在音乐作品中运用最多,它以不同方向进行的旋律线条表现情绪的起伏和变化,混合型旋律形态是旋律线条中最重要的形式。
  (二)旋律的表现手法
  旋律线是单声部的乐思,旋律的表现手法包括乐思的发展,性格音调的特征等。本文将主题的旋律发展手法也纳入到旋律的表现手法之内,一并论述。
  1.性格音调
  旋律音调或旋律音型是最小的旋律乐思,它们以不同的情感色彩构成不同的性格音调,并以此表现音乐。
  音乐作品中常用的音调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不同情感色彩的语言音调,如弱起上行四度表现号召型的旋律音调,具有鲜明的号召性和战斗性;二度下行后再做三度或四度上行表现疑问型的旋律音调;二度下行或连续下行表现叹息型的旋律音调;向上大跳后出现感情重音表现哭泣型的旋律音调等。二是模拟自然音响的音调,如号角声、钟声、雷声等自然界的各种音响和各种动物的声响。
  2.主题旋律的发展手法
  主题发展手法虽然很多,但离不开两个方面:一是使用主题的节奏、音调贯穿全曲的发展;二是在音乐发展中渗入新的音乐材料。这两种手法经常交替使用,使音乐既保持统一,又不断变化,在运动中发展。主题的旋律发展手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方式:
  (1)重复
  依据旋律中某一音乐材料的原样或变化性的再次或多次出现分为严格重复与变化重复。重复的目的是加深印象。从广义上来说,重复不仅用于主题的重复,也是乐思发展的重要手法。因此,这种手法既可用在乐句内部,也可用在乐句之间、乐段之间。&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任何音乐材料的出现总是一瞬即逝的&,而旋律的重复可加深记忆,巩固印象。在对不少音乐作品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重复式展开手法是旋律发展的基础手段。 模进也是一种重复,是把旋律的某个乐思作为原型,移到不同的音高上进行重复。模进能使旋律在保持音调统一的基础上产生新的变化,增添新的色彩。当音乐材料再次出现时,通过扩大与缩小音程也可进行重复。音程扩大或音程缩小,能带来情绪上的变化。另外,节奏的扩大与缩小也属于重复的发展手法的范畴,节奏上的放宽,能使音乐舒展、开阔。相反,节奏的缩小,音乐产生紧张、热烈的情绪。 变奏也可以认为是重复发展的一种,主题的结构不变,把旋律节奏加以装饰,或变化织体写法等,但仍保持主题旋律的轮廓。
  (2)对比
  对比是旋律发展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对比使音乐原本单调的旋律变得更加丰满,如果说重复的发展手法侧重于表现旋律的统一性,则对比式的旋律发展手法更多地强调了旋律的多样性。对比手法不仅是主题发展的重要手法,也是乐思发展的重要手法。
  (3)展开
  展开是以某一音乐材料作为基础,在旋律发展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保留了主题材料的一些典型因素,使乐思在同一脉络下向前发展。展开的手法主要包括:贯穿、承递、引伸、节奏的扩展与紧缩、音程的扩大与缩小、音调的分裂与综合等。   (4)展衍
  展衍法是把主题音乐材料中富于特点的部分作进一步的展开衍生,使主题的乐思得到进一步深化的旋律发展手法,因而展衍法既可使旋律得到丰富的变化和发展,且又具有内在的联系和统一。
  以上论述的四种方法不仅仅运用于旋律的发展,也可用于旋律发展的各个部分。
  二、旋律形态与旋律表现中的乐理要素
  旋律的形态类型和表现手法是各种乐理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进行旋律分析的同时,发现和归纳音程、节奏、节拍、调式、调性、音高、音色、速度等等基本的乐理要素及其在音乐作品中的运用,是乐理教学的目的。从上一章节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旋律形态和旋律表现中所包含的主要乐理要素如下:
  (一)音程
  旋律形态的起伏取决于旋律中的音与音之间的进行方向和距离远近,也就是音程的距离,这里的音程指旋律音程。在旋律线中,旋律音程一般按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平稳进行,分为同音反复的进行(水平型的旋律形态)或三度以内的上下进行。平稳进行时旋律线的起伏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另一种是四度以上音程的跳进,音程跳进时旋律线的起伏比较剧烈。
  (二)节奏、节拍
  节奏是旋律形态的脉搏,相同或不同音高的音通过不同类型的节奏组合,会产生不同的旋律的形态。而音乐中各种规律性的强弱组合形成不同的节拍样式,节拍是旋律形态和旋律表现手法的构成要素。节奏、节拍是音乐表现重要的因素。它们可以赋予旋律不同的风格和情绪。
  (三)音高、音色
  音高作为一种物理属性,它会使不同音区上的音乐存在表现性的区别。相对高的音,使旋律呈现出尖锐、高亢、激昂的音响特征;而相对较低的音,则往往给人以低沉、坚实的感觉。音色作为渲染音乐色彩的因素作用于旋律,给旋律增添了丰富的表现力。
  (四)调式、调性
  调式、调性是旋律获得形象塑造的重要功能基础,它直接影响着乐音音高的进行。从而使旋律产生不同的情感和不同的风格。除无调性音乐外,任何离开调式组织的音高进行和音高关系,都不能形成具有音乐形象表现力的旋律。
  (五)速度、力度
  音乐作品中旋律表现离不开速度、力度等音乐表情的载体,音乐表现离不开相适应的速度、力度。同一旋律用不同的速度来诠释,表现出的意义是完全不同,旋律的进行速度大致可以分为:快速、慢速和中速三大类,不同速度的旋律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具有不同的表现力。力度档次从弱到强也可大致分为:&pp(很弱)、mp(中弱)、p(弱)、f(强)、mf(中强)、ff(很强)&。
  音高、音程、节奏是旋律形态和旋律表现中重要的乐理要素,也是旋律的基础组成部分。但从表现功能上讲,它们还不能使旋律完全获得音乐的意义。旋律要获得丰富的表现力,还必须获得调式、调性、节拍、速度、力度等乐理要素的支撑。
  三、乐理教学中的旋律分析
  在乐理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旋律的形态、旋律的构成要素和旋律的表现手法的分析,把音乐体验融入到乐理教学中去,这样才能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而具体,学生对音乐理论的学习也能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上,达到乐理教学的根本目的。
  (一)从旋律分析中学习乐理知识
  旋律分析是音乐作品分析的重要部分,是判断音乐风格的重要特征之一,旋律作为音乐作品中重要的表现手段,最明显的特征是旋律的形态也就是旋律的进行。通过对不同旋律形态的分析,找到乐理中相关的知识点,理解旋律形态与其的联系,分析乐理要素在旋律形态中的运用。
  例如,在旋律分析中,认知节奏与节拍。从旋律的形态和旋律的表现手法中我们可以看出,节奏好比音乐的&骨架&,和旋律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轻松、跳跃的旋律常用较短时值的短促而紧凑的节奏表现,辽阔,舒展的音乐形象常用较长时值宽广的节奏来表现。跳动的旋律常用附点节奏,动感的旋律则用切分节奏来表现。另外,从旋律分析中可以看出,旋律的表现总是离不开节拍的制约。欢快、活泼、热烈的情绪常用二拍子来表现;轻盈、流动、抒情的旋律常用三拍子来表现;宽广、辽阔、庄严的情绪常用四拍子来表现等等。由此可以归纳出各种节拍的强弱规律和表现特点。
  再如,从旋律分析中认知调式、调性。在大小调音乐作品的旋律处理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乐理的重要节奏位置常用到调式中的Ⅰ、Ⅲ、Ⅴ级音,而乐句结构内部常使用Ⅱ、Ⅳ、Ⅵ、Ⅶ级音来使音乐获得发展的动力。乐思总是按稳定&不稳定&稳定的逻辑顺序来发展。由此,可以认识和归纳出Ⅰ、Ⅲ、Ⅴ级音是大小调式中的稳定音级,Ⅱ、Ⅳ、Ⅵ、Ⅶ级音是大小调式中的不稳定音级。另外,从大小调式的旋律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样一个现象,明快、热情、宽广、激昂的旋律总是采用大调的调式,而柔和、暗淡、哀伤的旋律总是采用小调的调性。我们还可以看到,大小调旋律中的主音与其上方三度音分别为大三度和小三度,由此我们可以认知到大三度明亮的色彩所构成的大三度音程最能说明大调式明亮的色彩。小调式的主音与其上方三度音所构成的小三度音程最能说明小调式柔和、暗淡的调式色彩。
  通过分析旋律的形态和旋律的表现手法,提取其中运用到的乐理要素,将音乐作品有机与乐理教学的结合,从旋律分析中去认知和归纳乐理知识,使学生通过旋律分析,从深层次上掌握乐理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二)用所学的乐理知识分析旋律
  旋律中的乐理要素,都不同程度地对旋律产生不同的影响,旋律的构成离不开这些要素,它们在旋律表现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从已知的乐理要素入手分析音乐作品中的旋律,是乐理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法。将乐理要素放在旋律形态和表现特征中进行剖析,使其在加深对乐理要素理解的同时,真正从音乐本体的认知角度上,分析旋律的形态和表现,使学生掌握这些要素,提高感知音乐的能力。
  例如,已知音程是旋律中重要的乐理要素,我们在音程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音程的构成、音程的性质、音程的稳定性、协调性等知识。同时,也了解到不同的音程会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带来不同的音乐情绪。用这些已知的音程知识对音乐作品进行旋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音程的平稳进行在旋律应用中比较常见,它能带来平稳的音响效果,能表现出旋律的平稳性和流畅性,也是形成旋律歌唱性的重要因素。上行级进,具有很强的推动力,尤其是旋律采用连续的上行级进,这时旋律趋于渐强,情绪逐渐高涨;下行级进时,旋律表现较为平和,常使旋律趋于渐弱,情绪也逐渐缓和。音程跳进时,旋律给人跳动,起伏,激昂的音乐情绪。上行的跳进,由于音乐的紧张度增大而产生较强的力度变化,旋律表现出情绪的高涨、感情的爆发,具有昂扬、开朗的表现特征。下行的跳进与上行的跳进音响相反,表现深沉、温厚、稳健的感情。四度大跳有时较为深沉;五度大跳显得坚定沉着,给人进行的联想;六度大跳具有气势宽广、雄健有力的特点,在进行曲体裁的歌曲中用的较多。六度下行大跳如果节奏较为平缓,其感觉就相对柔和;七度大跳具有昂扬激越的特点。八度大跳具有开阔舒展的特点。音程的运动是旋律发展变化的重要部分,在音乐表现中,音程的变化让听众感觉到旋律的变化,音乐作品正是通过音程的发展处理,构成了不同风格特色的旋律。音程的协和性、稳定性,音程的大小、色彩都对旋律的发展产生不同的表现作用,不同音程的特征能够带来不同的音乐体验。
  再如,音乐被称为时间的艺术,速度表现旋律进行的快慢,其表达传递的是音乐的表情与风格,不同的速度表现不同的情绪。恰当地选择音乐速度对于音乐的表现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快速表现活泼、欢快、热情等气氛,中速表现优美、抒情的旋律;慢速表现沉痛、庄严、赞颂的音乐。另外,渐快渐慢对于旋律的表现也十分重要。渐慢常给人以情绪上的缓冲,渐快给人情绪高涨的感觉。不同风格情绪的音乐作品需要选择恰当合适的速度去表现。
  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高校音教专业的乐理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乐理教学改革也只是停留在学程的调整与课程的整合等教学的形式与架构方面。而对于教学观点、教学方法的深层次改革与实践却展开得不够。乐理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它不仅影响和制约着后续理论课程的进行和展开,也影响着学生音乐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乐理学习应与音乐作品分析(包括旋律分析)密切联系,让学生以所学知识去观察和了解各种音乐现象,并在作品分析的过程中对照与归纳各种乐理概念。以此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提高学生乐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更多相关热门文章推荐阅读:
本文已影响人
All rights Copyright2016
All rights reserved提高自身的素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通过这段时间的网络研修学习,我觉得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一定要根据时代的发展来提高自身的素质,具体来说主要是:
  1、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即师德
  提高教师的思想品格和道德水准,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师德,大多数人认为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这无可非议。不过,从教师承担的社会重任,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和社会对教师的人格期望评价可以看出,师德不仅含有道德,也含有世界观、人生观、政治立场和态度、法纪观念和行为等。 教师的特殊职业道德是所有公民的优良道德素质在教育活动在集中统一的具体表现,概括的说,可以分以下几个方面:
  (1)热爱教育事业。在深刻理解现代教育的地位、性质和功能的基础上,自觉选择教育事业,以为教育事业立功、立德、立言而自慰,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少一点物欲,多一点艰苦奋斗的精神。
  (2)热爱学生。对他们一视同仁,持之以恒,要理解、尊重和信任他们,严格要求他们。
  (3)勤奋学习,走在时代和学生发展的前列,面对时代的发展,科学知识的激增以及社会、学生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挑战。教师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成为终身学习的榜样。
  (4)乐于合作,关心他人和社会。面对科学发展的突飞猛进,既要学会生存,具有开拓意识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更要学会关心他人、国家和社会,关心人类面临的共同的生存问题,形成科技伦理观念和全球意识。
  (5)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教师既要有国家民族意识,又要具备国际化开放观念,要于吸收先进的科学理论知识。
  2、&T&型化的知识素质
  现代已经证明,&知识就是力量&,没有知识就没有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延续,正如高尔基所说&知识是进入天堂的阶梯&,现代的教师应该具备全面的知识素质。 要拥有宽广的知识面,学校教育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课程设置进一步向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不仅设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综合课程,而且除了整个课程系统综合化以外,各科目也在向综合化方向发展,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等新兴学科同时迅速崛起,打破了知识封闭化局面,变专才为通才是21 世纪教师的战略使命。具体来说,主要是:
  (1)要具备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如:学生主体,素质教育;教会学生学习;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竞争与合作的意识;质量与效益的意识;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等。
  (2)要有以所教学科为中心,扎实的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
  (3)知识面要宽,掌握比较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4)掌握学科的发展史知识。
  (5)掌握本学科领域最新的科研成果,不断吸收新的知识。
  (6)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及学科教学法的知识。
  3.复合型的能力素质
  教育发展及学生的特点对教师素质尤其是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挑战,没有一流的教师,就没有一流的教育,这里能力素质显得尤为重要。21 世纪教师应该具备以下能力:
  (1)学习的能力。 教师首先要具备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即掌握适合自己特点的科学治学方法,并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更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
  (2)教育的能力。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力、判断力、组织能力及其语言表述能力,是顺利从事教育活动所必须的具备的素质。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教师若没有高超的教学艺术、良好的教育组织能力、灵敏的教育机智,是无法把几十名个性丰富的学生组织的有条不紊,并创造出思维活跃、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的,也不会因材施教,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
  (3)科研的能力。科研能力是衡量现代教师素质的重点指标。要求其不仅能教书,写书,而且要是研究者。主要表现在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的批判精神,能广泛的利用信息,科学地分析问题,并从理论的高度科学地进行论证。
  (4)创造的能力。具体表现为活跃的思维,善于运用求异思维,不满足于前人对传统经验或成果所做的界定,而是在新旧知识更新的交叉点上把自己的观察力、创造力结合起来,提出独到的见解或主张。
  (5)管理的能力。现代社会是开放型的社会,而管理能力是与他人工作所必需的素质。主要表现在:有敏锐的洞察力,找到解决普通问题的原则性方法,并善于决策和行动。有能力与他人进行交流,激发他人工作学习的能力。
  (6)教学监控能力。即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的对其进行积极和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解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对对自己教学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的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检察、评价和反馈;三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7)社会交往能力。现代学校教育打破了校园的&围墙&而走向社会&学校教育社会化&已成为一种趋势。这就要求教师不能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而应该和各种各样的人交往,形成多种社会关系,承担各种社会角色。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教师不能退而回避,必须具有现代社会的交往能力,善于协调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掌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成为一名新型的、开放式的具有社会活动家风采的现代教师。
  (8)决策的能力。要正确的分析自己面对的情况,采取正确的处理问题的方法,不能在碰到问题的时候束手无策,一旦自己下定决心就要坚决的走下去,要有&事事我曾竞争,成功不必在我勇气&。
  4.健康的身心素质
  身心素质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身体素质,二是心理素质。世界卫生组织对人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竞争机制在教育领域中的引入,教师时常处于紧张、焦虑、压抑、疲劳之中,这些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健康。而健康是工作的保证,现代教育任务艰巨,没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难以胜任此项工作的。因此,现代教师必须拥有健康的身心素质。
  21世纪的教育要靠跨世纪的教师去创造,面对时代发展的挑战,专业化的教师只有正确选择、提高素质,才能在跨世纪的风雨中立足发展,谱写完美的教育篇章。
《提高自身的素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摘要:,一定要根据时代的发展来提高自身的素质,具体来说主要是: 1、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即师德 提高教师的思想品格和道德水准,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师德,大多数人认为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这无可非议。不...: ◇
&? &? &? &? &? &? &? &? &? &? &? &?
 | 
 | 
 | 
 | 
 |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9:00-17:00)
电话:010-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当前位置:&>&&>& >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教育一、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1、教育者: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做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2、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是教育者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3、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二、教育影响三者间的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测试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三、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2、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它就存在。(2)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3)教育具有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四、教育的独立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的影响。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五、教育的功能.1、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2、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3、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六、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这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七、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1、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内容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做需要的人才(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八、教育与精神文化的相互关系1、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第二,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第三,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第二,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第三,教育具有更新和创新文化的作用。2、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1)教育本身是一种文化力量(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力量3、学校文化 小学教育一、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1、小学教育的特殊特点
2、小学教师的特点? 小学教育的特殊性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1)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的基础, 小学教育对于国家和名族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2)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3)小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1)小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2)小学教育是个体发展的基础(3)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据有基础性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1) 国家有设有学校以及使人民享受教育的义务(2)父母或监护人有使学龄的子女或被监护人就学的义乌(3)全社会有排除适龄儿童和青少年的种种不良影响和障碍的义务。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小学教师的特点:劳动特点,素质一、小学教师的劳动特点(1)复杂性。教师劳动不仅有体力付出,还有脑力付出,是复杂的脑力付出。复杂性体现在:首先,教育目的全面性。其次,教育任务的多样性。最后,劳动对象的差异性。(2)创造性。体现在因材施教、教学上的不断更新和教师的“教育机智”三个方面。(3)示范性。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教师的人品、才能、治学态度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4)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5)长期性。是指人才培养的周期较长,教育影响据有滞后性。(6)系统性。教师劳动的系统性是指由教育的系统性和人的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决定的。二、小学教师的素质(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2)教师的知识素养(3)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
(4)教师的心里素养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背(背过)(1)专业理念。教师专业理念是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遵守的一套行为规范和为实现美好生活而提升自我的内在品格和德性。教师的专业理念包括专业态度、教育理念和专业道德。(2)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四方面内容。(3)专业能力。教师的专业能力指教师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练习和反思体悟而形成的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系列教学行为和心智活动方式。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五、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4)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六、小学教育的具体任务1、根据童年期儿童的生理发展水平,允许他们进行系统的学习,但不应让他们过度疲劳和过度紧张。2、培养学生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观察,引导儿童从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不断地向小学生提出要求并即使提示,使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得到发展。注意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3、使小学生了解学习在人的一生中的重大价值,培养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认真学习、积极思考的优良的学习品质。4、培养小学生初步的分辨是非能力,逐步发展他们对道德的理解能力,能对社会上的各种现象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思考,逐步学会科学地看待社会和人生问题。培养儿童初步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作用1、导向作用2、激励作用3、评价作用二、教育目的的层次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 三、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立教育目的的重要根据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四、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资本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五、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1)强调教育为社会建设主义社会服务。(2)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说明了国家对培养人才规格和素质的要求。(3)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六、确立小学教育的基本依据2012题目(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标的理论依据 七、素质教育的概念,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早就有理想、有道理、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八、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九、前制度化教育特点(1)教育主题确定(2)教育的对象相对稳定(3)形成系统的文化传播活动(4)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5)由以上因素结合而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十、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课程一、我国小学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高度的科学性和高度的思想性相统一(2)要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3)要适合小学生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二、课程的作用(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保证。(2)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师生联系和交往的纽带。(3)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4)课程是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三、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四、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校安排整个课程检查、衡量学校工作和质量的基本依据五、课程计划的内容: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学周安排。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六、课程的类型(1)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2)必学课程与选修课程(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4)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 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儿童七、课程开发的模式(1)目标模式,泰勒(2)过程模式,斯腾豪斯(3)情境模式,劳顿“文化分析”理论,情景模式的可操作性程序五步骤:情境分析,目标表达,制定教学方案,阐明和实施,检查、反馈、评价和改进。八、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考试制度。 九、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1)三维目标观,即教学的目标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2)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培养学生综合的视角和综合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既分化又综合的现实。(3)内容联系观,既课内容的教学,要努力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4)学习方式关,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5)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的过程评价,通过评价发挥促进学习的作用。(6)校本发展观,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十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1)关注每一位学生(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十二、 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1)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需要(2)促进教师专业不断发展(3)不断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 十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1)确定研究课题(2)查阅文献与阅读文献(3)提出研究假设(4)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5)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6)做出结论(7)撰写成文十四、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P49(1)教育观察法(2)教育调查法(3)教育实验法(4)教育行动研究法(5)教育叙事研究法(6)个案法(7)历史法(8)比较法十五、教育行动研究的步骤(1)确定研究课题(2)拟定研究计划(3)实施行动研究(4)进行总结评价 小学学校管理的原则(1)方向性原则。方向性原则是学校管理工作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的行为准则。(2)科学性原则。指学校领导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按照党和政府要求,遵循教育的客观性规律和发展趋势,从学校实际出发进行管理的准则。(3)民主性原则。指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之共同参与、监督学校管理工作的行为准则(4)教育性原则。指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时时体现教育性的行为准则(5)规范性原则。指通过编制各种管理计划,建立健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来组织、协调、控制学校的常规管理活动,提高管理效率与质量的行为准则(6)系统性原则。是指以实现学习整体目标为主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达到学校管理最优化的行为准则。(7)效益性原则。指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信息等资源,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收益的行为准则(8)动态性原则。指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根据管理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管理策略与方法的行为准则。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行政管理法,法律方法,思想教育法,经济方法,学术方法。 学生指导(身心发展)观察的品质(1)观察的目的性(2)观察的客观性(3)观察的精细性(4)观察的敏锐性意志的基本特征(1)意志有明确的目标(2)意志对活动有调节作用(3)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4)意志以随意动作为基础意志的品质(1)意志的自觉性,对行动的目的有深刻地认识,能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服从于活动目的的品质。(2)意志的果断性,指迅速地、不失时机的采取决定的品质。(3)意志的坚持性,指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永不退缩的品质
性格的结构特征(1)性格的态度特征(2)性格的意志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P79(1)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2)早期经验的影响,学龄前是人智力发展的一个高峰阶段(3)教育与实践活动的影响起着主导作用(4)个人勤奋的影响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第一,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第二,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第三,人格发展过程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2)社会文化因素第一,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重要影响第二,社会文化对个人的影响因文化强弱而异第三,社会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3)家庭教养方式(4)学校教育因素,教师对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5)个人主观因素一、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也叫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可能性。(2)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但是这种制约作用必须通过人的内部因素来实现。(3)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主管能动性是人的只管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学生个体的主管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4)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包括:认知发展的特点,情绪情感发展特点,个性与社会的发展感知觉发展特点注意的发展特点观察力的发展特点认识发展特点 记忆的发展特点想象力的发展特点思维发展的特点语言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1)感知觉的发展特点(2)注意的发展特点。小学生注意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注意目的的自觉性和注意品质的完善程度上。(3)观察力的发展特点(4)记忆的发展特点(5)想象力的发展特点(6)思维发展的特点(7)言语发展的特点? 注意的发展特点(1)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2)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3)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4)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 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特点P85(1)观察的目的较差,在观察活动中,易受外来刺激的干扰,常常在受新刺激影响时,注意力就会离开观察的对象;同时观察易受自身的生理状况和个人兴趣等因素的制约。(2)观察缺乏精确性,往往只注意事物的主要特征或活动的主要过程,对细小部分则缺乏观察。(3)观察缺乏顺序性,观察时往往只注意事物较突出的特征。(4)观察缺乏深刻性,观察事物时,小学生主要以感性经验为主,缺乏思维活动的参与,使得观察不够深刻。指导学生应用观察法,应注意(1)根据学习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观察(2)观察活动要与动手操作相结合,促进小学生内部智力的发展(3)引导学生将知觉过程与思维过程相结合。(4)掌握相应的观察方法和技术。? 想象力的发展特点(1)有意想象增强(2)想象更富于现实性? 想象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思维发展的特点(1)由具体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2)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 情绪情感发展特点P88(1)小学生情绪情感的丰富性不断扩展(2)情绪情感的稳定性逐渐增强(3)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增加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小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1)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升高而提升。(2)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3)小学儿童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4)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我评价处于由具体到抽象、由外显行为到内部世界的发展过程
之中,小学生的抽象概括性评价和对内心世界的评价能力都在迅速发展。(5)小学儿童的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 社会性认知发展的趋势(1)从表面到内部,即从外部特征的注意到更深刻品质特征的注意(2)从简单到复杂,从问题的某个方面到多方面、多维度地看待问题;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3)从个人及即时事件的关心到关心他人利益和长远利益;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4)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性的思想。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启示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的顺序,循序渐进。此外,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人们在教育实践中概括的“跳一跳,摘个桃”经验,都值得借鉴。2、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启示教育工作必须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没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启示个体射你想你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人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所谓发展的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个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对教育的启示要求教育者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 ,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克服困难。因此,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5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对教育的启示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 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原因是什么?(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四、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主要表现(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五、教育在儿童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必要条件有哪些?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不是自发出现的,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努力完成的。(1)教育目标的设计和教育活动的开展应与社会发展的方向一致;(2)学校教育活动必须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能满足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3)学校教育应与家庭、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协调一致,共同开展对儿童的教育作用;(4)学校教育必须适应或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六、为什么说环境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1)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影响是广泛的,但常常是偶然的、片断的、分散的,它没有既定的目标,也不能按着既定的方向持续、系统地产生影响。(2)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影响是自发的、盲目的、既有有利的积极的影响,也有不利的消极的影响。(3)随着儿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其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过程,而常常是积极的、能动的过程。 小学儿童的学习1、学习是个体在特别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能力或倾向上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及其过程。2、从学习内容来说,我国学习和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以及道德品质和行为习
惯的学习。3、从学习结果说,加涅把学习分成五种类型:语言信息、智慧技能、认识策略、态度、动作技能。4、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5、学生的学习在本质上是由认知因素构成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包括观察、注意、思维、记忆一、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发展特点p93(1)儿童最初对学习的过程、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渐对学习内容、对需要独立思考的学习作业更感兴趣。(2)儿童的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分化性兴趣。一般从三年级开始。(3)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对有关具体事实和经 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对有关抽象因果关系的知识的兴趣在初步发展着(4)游戏因素在儿童的学习兴趣上的作用逐渐降低。(5)在阅读兴趣方面,一般从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读,从童话故事发展到文艺作品和通俗科学读物。(6)对社会生活的兴趣逐步在扩大和加深。二、小学儿童的学习指导:认知过程的指导,非认知过程的指导,学习方法的指导 ? 认知过程的指导1、观察的指导,指导学生应用观察法,应注意(5)根据学习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观察(6)观察活动要与动手操作相结合,促进小学生内部智力的发展(7)引导学生将知觉过程与思维过程相结合。(8)掌握相应的观察方法和技术。注意的发展特点(5)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6)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7)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8)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2、注意的指导(1)不断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生学习的注意品质(2)采用生动的、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3)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段学习最主要的内容。? 要扩大小学生注意的范围,教师应做到(1)引导学生对材料有很好地理解(2)理解时充分运用直观教具(3)有条理地组织学习材料(4)知觉对象离学生近一些。3、学习中思维的指导(1)善于向学生提问,启发学生提出问题,鼓励质疑精神(2)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各种思维方法(3)发展学生创新意识,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思维活动(4)对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进行训练,指导学生的语言活动。4、记忆的指导。指导学生科学的记忆,应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提高识记的自觉性,积极的进行有意记忆(2)正确使用形象记忆法、图形记忆法、歌诀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比较急依法等记忆方法(3)掌握记忆遗忘的规律,科学的进行复习。?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 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1)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2)对材料今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3)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4)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5)重视复习方式,防止知识遗忘。? 防止知识遗忘的方法(1)及时复习,在学习的当天进行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在识记后不久,复习的次数要多一些,时间间隔要短一些。(3)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非认知过程的指导1、情绪情感的指导,教师要善于使学生的情绪处于积极状态,可采用:(1)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活动方式(2)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启发性提问,使学生产生愿意血学习的情绪情感(3)使学生理解学习,激发学习的积极状态(4)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不断获得学习的独立性2、意志指导,对小学生意志的指导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5)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6)教给学生方法,培养独立学习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7)加强学习意志的指导,培养意志的指导。培养学生学习的坚持性? 学习方法的指导一、P102学习方法指导的类型(1)领悟式指导法(2)迁移指导法(3)点拨式指导法(4)反馈式指导法(5)矫正式指导法(6)对比式指导法(7)兴趣式指导法(8)渗透式指导法二、学习方法指导的原则(1)针对性原则,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和实际问题,对症下药指导(2)整体性原则,指在指导过程中,要注意学习方法与其他学习和整个心理活动的有机联系。(3)实践性原则,指在学习方法指导过程中,必须要以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为基础。(4)渗透性原则,指要把学习方法指导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到各科教学中,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学习活动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三、小学生学法指导的内容(1)学习计划的指导,学习计划内容包括目标与任务、完成目标的具体措施、时间安排与力量分配。(2)听课方法的指导,要注意认真听,注意看,多动脑,主动练,做笔记,善归纳。(3)复习方法的指导,包括课后复习和系统复习。(4)写作业方法的指导 四、掌握指导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1)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教师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明白计划对于学习的意义。计划的内容包括目标与任务、完成目标的具体措施、时间安排与力量分配等。在学习上,既要有长期规划,又要有近期安排。(2)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科学的观察方法是人们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有利于增加感性认识,获得直接经验。(3)指导学生学会记忆学生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道德观念只有靠记忆才能在头脑中得到巩固、保持。(4)指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生独立地思考问题是学习不可缺少的。(5)指导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程序学习周期中的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等环节,需要合理衔接,行止有序。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能力差异,主要体现在智力差异上,包括;智力水平的差异,智力类型的差异,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智力的性别差异。认知方式的差异,认识方式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反思型和冲动型,辐合型和发散型 认知方式差异的教育意义认识方式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好坏之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法。 性格的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性格的特征差异: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性格差异对教育的意义性格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它也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的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一、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1)事物本身的特征。凡是对比强烈、对比明显、不断变化、带有强烈的新异性与刺激性的事物都会引起人们的兴趣。(2)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于一些不具有新异性的事物,由于其与人的知识经验之间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并能满足人们获得新知识经验的需要,也会引起人们的注意。(3)人们对事物产生的愉快情感体验。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别人的承认或内在的满足等积极情感体验,对于其学习的稳定性而言也会起到很好的强化作用。二、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1)建立积极的心里准备状态(2)充分利用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创设问题情境面积发学生学习兴趣(4)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使有趣的内容与枯燥的内容交叉出现,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化难为易。(5)依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可以强化学习动机和兴趣。三、学习动机的培养(1)设置具体目标及到达目标的方法(2)设置榜样(3)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4)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5)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四、依据有关的学习动机理论,提出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些具体措施(1)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校积极性。(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5)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五、教师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注意以下几点(1)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提问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2)教师要熟悉教材,对教材的结构有整体的把握,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3)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及其智力发展水平,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六、小学生学习习惯的主要特征(1)学习习惯的广泛性(2)学习习惯的实践性,实践性是学习习惯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3)学习习惯的阶段性,由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4)学习习惯的模仿性,模仿性强是小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七、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2)课堂中正确的引导(3)注重激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5)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合力(6)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7)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评价体系如何进行创造性培养(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方法有: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2、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方法有:1、持好奇心2、除个体对打错问题的恐惧心理3、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4、视非逻辑思维能力5、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方法有:1、发散思维训练2、推测与假设训练3、自我设计训练4、头脑风暴训练。1
2学习习惯包括动作性学习习惯和智慧性学习习惯 小学德育1. 态度和品德改变的原动力:认知失调2. 态度、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德育教育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3)德育教育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锁房门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一、小学德育的原则(1)导向性原则,在进行德育是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以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二、小学德育的途径(1)思想品德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途径。(2)课外、校外活动,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她不受教学计划的限制,是香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手段。(3)劳动,通过劳动,学生容易产生对劳动科学与技术的兴趣与爱好,激发热情与力量,经受思想与行为上的磨练与考验。(4)少先队活动,通过自己的组织进行德育教育,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是全班同学或全校师生参加的活动,能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6)班主任工作,通过班主任,学校可以有力地管理学校基层学生集体,教育每个学生。 小学德育的方法:(1)说理教育法,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2)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3)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4)指导实践法,是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际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练和考验,以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5)品德评价法,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评价,促使其发扬有点,克服缺点的方法。(6)品德修养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三、运用语言说服应注意:一是要注意说服的时机,有针对性;二是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三是要做好引导总结。 事实说服法主要包括参观、反问、调查。四、运用事实说服法应注意:一是明确目的、制定计划;二是做好充分准备;三是加强指导;四是做好总结工作。五、运用榜样示范法应注意(1)选好学习的榜样。根据时代需要和学生实际出发,指导他们选择好学习的榜样,获得明确前进的方向与巨大动力(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3)引起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六、运用情感陶冶法要注意(1)创设良好的情。(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七、运用指导实践法要注意(1)坚持严格要求。有效的锻炼有赖于严格要求。(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只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最大的锻炼效果。(3)注意检查和坚持。良好的习惯与品德的形成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锻炼的过程。八、运用品德评价法是要注意(1)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态度(2)要公正合理,实事求是,坚持标准(3)要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4)把奖惩和教育结合起来,坚持育人为目的。一、心理辅导的原则(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4)学生主体性原则(5)个别化对待原则(6)整体性发展原则二、学生心理辅导的途径(1)开设普及心里健康教育知识为主的有关课程。(2)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的内容。(4)结合班级、少先队活动开展心理辅导(5)开展面向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活动(6)开展小组辅导(7)进行对学生家长的心理辅导教育。三、常用的心理辅导方法(1)强化法,也叫正激励,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2)代币将立法,象征性的强化物,可使奖励的数量与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一致。(3)行为塑造法,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4)示范法,观察模仿教师呈现的范例,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模仿学习的机制是替代性强化。(5)暂时隔离法,在某种特定时间不反不良行为给予强化,同时转移情境,使行为不良者对新的情境产生厌恶的方法。(6)自我控制法,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7)惩罚法,负激励,其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一、班级对学生的成长有三方面的作用(1)有利于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与共同成长(2)有利于学生社会化与个性化发展(2)有利于提升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 二、班集体的发展阶段(1)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班集体的主要任务大都来自于教师个体自身的要求。是班主任工作最繁忙的时期。(2)形成时期的合作群体阶段班干部开始发挥核心作用,班级的凝聚力开始显现。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班干部可以独立组织班级活动,班主任主要起主导作用.(3)成熟的集体阶段班级已有明确的共同认可的奋斗目标,班级已形成坚强的核心,班干部已有了独立主持班务的能力,学生已有了较强的自我教育能力。班主任已成为班级领导者。三、成熟的班集体的基本特征(1)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为组成的共同活动(2)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3)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4)健康的舆论的良好的班风(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四、班级管理的功能(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治自理五、班级管理的内容(1)班级组织的建设(2)班级日常管理(3)班级活动的管理(4)班级教育力量的管理六、班级管理的模式(1)常规管理(2)平行管理(3)民主管理(4)目标管理七、班级管理的原则(1)方向性原则(2)全面管理原则(3)自主参与原则(4)管教结合原则(5)全员激励原则(6)平行管理原则八、班级管理的方法(1)调查研究法(2)目标管理法(3)情境感染法(4)规范制约法(5)舆论影响法(6)心理疏导法(7)行为训练法九、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有效性原则(3)可接受原则(4)冷处理原则十、班级突发时间处理的方法(1)沉着冷静面对(2)机智果断应付(3)公平民主处理(4)善于总结引导 十一、结合实际,谈谈怎样才能创造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班主任进行教育工作的依靠力量和组织保证。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建立一个优秀的班集体,需要每一位班主任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2)培养班级舆论和良好的班风(3)实行班级管理的民主化、细致化(4)发挥班委会和骨干的核心力量(5)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十二、小学班主任工作主要内容有八方面的工作:了解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建立学生档案,个别教育,班会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行评定,写好工作计划和总结。 十三、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具体来说要做到(1)确立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建立学生档案四环节:收集—整理—鉴定—保管 班会主要包括班级例会和主题班会。 操行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 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分为: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一、班级活动的功能(1)满足交往功能(2)学习发展功能(3)个性发展功能(4)班集体建设功能(5)班主任专业提升功能二、班级活动有满足交往功能(1)班级活动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2)班级活动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3)班级活动有利于提高班级生活质量 三、班级活动有个性发展功能(4)班级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5)班级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水平的提高(6)班级活动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自律水平(7)班级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8)班级活动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四、班级活动有班集体建设功能(9)班级活动有利于班集体的形成(10)班级活动有利于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11)班级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注意精神五、班级活动的班主任专业提升功能(12)班级活动有利于班主任熟悉和了解学生(13)班级活动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14)班级活动有利于促进班级自主管理(15)班级活动有利于提高班主任活动指导水平1. 班队活动是指为实现教育目的,在教育者引导下,由班级学生或少先队成员共同参与互,在学科教学以外时间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2. 班队活动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方式,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个性的主要途径。3. 班队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教育性原则六、班队活动的原则班队活动原则就是指为了保证班队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在设计、组织和开展活动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班队活动知道过程的客观规律。包括一下基本原则;(1)教育性原则(2)针对性原则(3)自主性原则(4)多样性原则(5)计划性原则(6)生活化原则。七、少先队活动的特点(1)教育性,教育性原则是少先队教育活动的第一原则,一切活动都是为达到教育和自我教育目的。(2)自主性,是少先队教育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自主性要求少先队员自己出主意、想办法、定计划、做事情,自己管理自己,做少先队组织的主人。(3)组织性,少先队教育的根本特性是队的组织性。(4)趣味性,指在开展少先队教育活动过程中,要遵循小年儿童的年龄特点。(5)实践性(6)创造性 文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一、语文教学策略的评价建议(1)评价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2)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3)定型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4)评价主体多元化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进行设计。教学设计主要研究教和学的基本规律,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2)把学生具体情况作为设计的出发点。(3)教学设计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以帮助学生的学习为目的,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作为设计工作的出发点(4)重视评价整个设计过程及教学效果(5)使学习者都处于教学设计的优势之中教学设计师实现教学目的的可靠保证,是连接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是使教学实现科学性与艺术性统一的主要途径。教学设计的原则(1)教学设计要以目标为中心(2)在教学前明确学习者具有的能力(3)教学水平应与学习者的接受水平相一致(4)帮助学习者在学习中构建“理想的模式”(5)对复杂的学习内容进行分解(6)运用多种教学活动方式(7)创造对学习有利的环境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5)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和基本技能(6)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实践能力(7)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8)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2)教学是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我国小学教育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直观性原则(3)启发性原则(4)巩固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因材施教原则(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8)量力性原则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自学指导法,实验法。
一、掌握小学课堂教学总结的基本方法1、教师中心的方法。如讲授、提问、论证等。运用这类方法时,教师最基本的责任是向全体学生传授知识。此时,教师的语言交流是单向的,即从教师到学生。2、师生相互作用的方法,如班级讨论,小组讨论,小组设计法和同伴教学法等,这种方法充分利用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对于认知领域较高水平的学习和所有情感领域的学习特别有效。3、个体化的学习方法,如程序教学,单元教学和计算机教学,这类方法适应学生学习的不同速度,有规则地、及时地提供反馈信息以促进学习进程。4、实践的学习方法,如实验室学习,角色扮演,模拟和游戏,练习等,这类方法区别于前述三类方法的唯一特征是:学生在一个真实的或带有刺激性的场所参与实际工作,可用于认知、情感、技能三个领域的学习。二、理解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能力、学习经验对新的学习内容的影响小学生之前是否具备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这是开始新学习的基础。教学要遵循学生学习“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小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是新学习的重要资源或途径。1、学习新的内容,已有的知识起着“中介”作用,“以旧引新”,通过前后的知识之间的某种联系或逻辑使学生粗略地了解新学知识的背景。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某些相似性进行类比,帮助学生迅速找到理解知识的“支撑点”。2、设置学生熟悉的生活与社会情景,调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新的学习内容具体化,形象化。3、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可作为先行组织者,深化对新知识、新方法的理解。4、生活经历作为新的学习内容的延伸学习资源。 简述杜威的教育观点(1)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2)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3)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与核心(4)五步教学法: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5)提出教育无目的论夸美纽斯的教学观点(1)教学原则: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2)教学制度: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方法和实施内容(3)教学思想:“泛智教育“——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的人(4)教学内容: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5)教学方法: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方法。 赫尔巴特的教学观点(1)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2)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3)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将教学分为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4)教育性教学原则:“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裴斯泰洛齐“教育教学化”的含义(1)就教育目的或教育结果的意义而言,要求教育教学应使人固有的、内在的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2)就教育的活动或过程的意义而言,要求教育教学应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协调一致,使儿童在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和道德情感等方面都处于自然主动的地位。陶行知的教学观念(1)生活即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联系(2)社会即学校(3)教学做合一,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从而获得新的经验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巴甫洛夫的经典型条件作用理论,经典型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 能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第一信号系统能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第二信号系统2)桑代克根据自己的实验研究得出了三条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3)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正强化和负强化,惩罚,消退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是作为相互决定的因素而起作用的。强调在社会学习过程中行为、认知和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班杜拉认为人的学习主要是观察学习。班杜拉把强化分成: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二、认知学习理论:学习是主动在头脑内部构建认知结构,不是通过练习和强化形成的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和理解获得期待。1)苛勒的完整—顿悟学习理论(黑猩猩)? 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蓝图),完形是一种心理结构,是对食物关系的认识。2)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1)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望的获得。学习的目的性是人类学习区别于动物学习的主要标志。期望是托尔曼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2)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 学习的最终结果是在对环境综合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认知地图。3)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学习发现理论又称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是发现学习的创始者,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教学观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学科的基本结构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态度和方法2提倡发现学习3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A动机原则,内部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B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果都可以用动作、图像、符号三种表象形式呈现C程序原则4)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奥苏伯尔学习理论在教学中具体应用的技术——先行组织者策略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马斯洛、罗杰斯认为学习是个人自主发起的、使个人整体投入其中并产生全面变化的活动,学习内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极为重要。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潜能、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强调自我实现、自我选择和健康人格作为追求的目标。1、有意义的自由学习2、学生中心的教学观,体现在:真实;尊重、关注和接纳,移情性理解。四、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 皮亚杰构建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动结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构建主义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构建主义知识观,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构建主义社一般强调: 第一,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第二,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第三,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这学生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构建起来。构建主义学习观的教学含义:探究学习,支架式教学,情境教学,合作教学 道德发展的基本理论P111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权威阶段,3可逆性阶段,4公正阶段。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内发论代表人物及观点(1)孟子,“人之初,性本善”(2)佛洛依德,(3)威尔逊,“成熟势力说”认为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通过双生子爬梯实验证明。(4)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5)高尔登“优学生”代表人物? 外铄论代表人物几观点(1)荀子“人之初,性本恶”(2)洛克“白班说”(3)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4)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乃至复杂的人格都可以通过外在的强化或惩罚手段加以塑造、改变、控制或矫正。 1.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最早出自。2. 乐正克的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3. 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4.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5. 前苏联教育家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诞生。6. 捷克民主主义教育家写的7. 德国教育家于他的《普通教育学》视为“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把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视为教育派的代表,是最早以教育学命名的教育理论专8. 赫尔巴特所说的教育与教学的统一就是要将知识与道德感情的教育相结合。因此,这个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结合的过程9. 于年出版了此书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桑代克本人也被誉为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10. 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捷克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爱弥儿》、法国爱尔维修的《论人及其智力和教育》,瑞士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德国福禄倍尔的《人的教育》、英国斯宾塞的《教育论》、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学论》、美国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和《学校与社会》11. 夸美纽斯代表作是《大教学论》,赫尔巴特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杜威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12. 杜威主张以“儿童中心”,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口号。13. 活动课程代表人物:杜威14. 康德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15. 裴斯泰洛齐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16. 裴斯泰洛齐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主张”17. 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德国。18. 英国于1870年颁布《初等教育法》19. 班级授课制首先于使用。20. 邓小平于21. 加里宁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22. 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于德国, 主要代表人物有维特海默,考夫卡与苛勒。23.24. 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沛西·能25. 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沛西·能、桑代克26. 科书》27. 劳动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28. 学校的产生,一般地说,是在29. 现代教育的实质是以适应社会生产需要为主体的多层次的教育体制。它的基础是现代科学技术。30. “随手抓来的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陶行知31. 顺序性——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跳一跳,摘个桃”32. 洛仑兹发现了“关键期”理论。33. 最早使用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莫斯 1. 个体身心发展顺序性的含义:个体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2. 个体身心发展阶段性的含义: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这不同的发展任务。 1.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2. 学校文化的概念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动方式。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3. 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的核心和主体地位,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4.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5. 教师反思的概念,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为认知对象,有意识地对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教育理念、教育思维方式和教育行为方式进行批判性地分析和再认知,从而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个过程。6. 感觉是认知的起点,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7. 注意的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它与认识过程、情感过程、一致过程密切联系,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它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的重要心理条件。8. 记忆的概念,记忆是过去与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操作过的动作,都可以以映象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映象又可以从大脑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9. 言语的概念,言语是人们运用言语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10. 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它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11. 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的最基本形式,是构成人类知识的最基本成分。12. 判断,用概念去肯定或否定事物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形式。它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13. 推理,从已知的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可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14. 观察是人的一种目的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又叫“思维的知觉”。15. 想象的概念,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16. 情绪的概念,情绪一般指个体在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情景中直接产生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17. 情感的概念,情感一般指个体意识到自己与客观事物的关系而后产生的稳定的、深刻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18. 意志的概念,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 的心理过程19. 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他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要求的反映。20. 想象的概念,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21. 情绪的概念,情绪一般指个体在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情景中直接产生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22. 情感的概念,情感一般指个体意识到自己与客观事物的关系而后产生的稳定的、深刻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23. 意志的概念,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24. 动机是指激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推动力量。25. 动机产生的条件:需要和诱因,26. 需要是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诱因是引起动机的外部条件。27. 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机机制28. 动机是指激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推动力量。动机产生的条件:需要和诱因,需要是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诱因是引起动机的外部条件。29.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对象的一种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0. 兴趣和好奇是内部动机最核心的成分31. 兴趣是动机的一种,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32. 学习动机33.34.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感动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35.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36.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景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37. 最稳定最重要的学习动机是38.39.40. 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着的赞许和同伴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1能力是指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2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3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他是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表现,它依赖于人的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4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是一个人区别于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5人格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6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的内控系统具有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78气质的类型有: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的协助和服务的活动。 心理辅导的基本目标是学会调适 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由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坚强的领导核心及良好的纪律和舆论的班级学生做组成的活动共同体。班集体是班级的高级形式。12说服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主要有语言说服和事实说服3学习是个体在特别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能力或倾向上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及其过程。4从学习内容来说,我国学习和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以及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5从学习结果说,加涅就爱那个学习分成五种类型:语言信息、智慧技能、认识策略、态度、动作技能。6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7经典型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8能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第一信号系统9能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第二信号系统10桑代克根据自己的实验研究得出了三条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11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正强化和负强化,惩罚,消退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自我概念是指儿童对自己的特征、能力、态度、信念、价值观的总的认识。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着儿童的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 1、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中的各种资源,主要对象是学生,管理的主要手段有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2、学校管理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教务工作管理、总务工作管理3、学校管理三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4、学校管理的过程:计划、实施、检查、总结5、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 122质。3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欢迎转载:
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锌的作用及缺乏表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