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主义哲学,唯美主义是什么意思,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学

现代中国哲学家有哪些?
现代中国哲学家有哪些?
09-03-09 &
哲学的分支  利他主义 —— 反现实主义 —— 佛教哲学 —— 儒家思想 —— 享乐主义 —— 唯物主义 —— 唯心主义 —— 理想主义 —— 非现实主义 —— 逻辑正确主义 —— 悲观主义 —— 道家思想 —— 自我主义 —— 理性主义 —— 现实主义 —— 唯美主义 ——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辩证唯物主义 —— 客观唯心主义 —— 主观唯心主义 —— 非理性主义 —— 斯多噶主义 ——存在主义——形而上学——功利主义 —……
 哲学分支
 由于研究领域的不同,哲学有很多分支。
 * 哲学史
 o 东方哲学史
 + 印度哲学
 + 中国哲学史
 + 伊斯兰哲学
 + 日本哲学
 o 西方哲学史
 + 古希腊哲学
 + 中世纪哲学
 + 文艺复兴时期哲学
 + 德国古典哲学
 + 俄国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o 辩证唯物主义
 o 历史唯物主义
 o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科学哲学
 * 现代哲学
 o 生存哲学
 o 分析哲学
 o 人文哲学
 o 解释学
 o 符号学
 o 实用主义哲学
 * 伦理学
 o 医学伦理学
 o 教育伦理学
 o 政治伦理学
 o 家庭伦理学
 o 生命伦理学
 o 生态伦理学
 * 美学
 o 美学史
 o 艺术美学
 o 技术美学
 * 形而上学
 * 现象学
 * 过程哲学
 * 知识论
 * 死亡哲学
 * 人生哲学
 * 法律哲学
 * 心灵哲学
 * 墨家哲学
 * 当代英美哲学
 * 比较哲学
 * 当代法国哲学
 * 哲学哲学
 与哲学相关学科
 * 相对论
 * 量子力学
 * 混沌学
 * 弦理论
 * 思维科学
 * 人工智能
 * 心理学
 * 信息论
 * 语义学
 * 科学社会学
 * 逻辑学
 * 科学学
 * 控制论
 * 机械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潘梓年() 潘梓年()中国现代哲学家、逻辑学家。江苏宜兴人。早年在北京大学攻读哲学、逻辑和新文学,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上海文委和互济总会 艾思奇() 艾思奇()中国现代哲学家。云南腾冲人。早年留学日本。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任上海《读书生活》杂志编辑。1937年到延安,历任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主任教 冯契(1915~  ) 冯契(1915~  ) 中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浙江诸暨人。194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年为清华大学哲学系研究生。从1944年起先后在云南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华 冯友兰(1895~  ) 冯友兰(1895~  )中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省唐河县人。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19年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当研究生,192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 冯定() 冯定() 中国现代哲学家、教育家。浙江宁波慈城镇人,生于一个手工业工人的家庭。1925年考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次年在商务印书馆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赴莫斯科中 何思敬() 何思敬()中国现代哲学家、法学家、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家。浙江杭县人。1916年留学日本,攻读法学和哲学。1927年 2月回国,任中山大学教授兼法学院副院长。贺麟(1902~  ) 贺麟(1902~  ) 中国现代哲学家、黑格尔哲学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出生于四川省金堂县。1926年毕业于清华留美预备学堂 洪谦(1909~  ) 洪谦(1909~  ) 中国现代哲学家。出生于安徽省歙县,青年时代曾在德国柏林大学、耶拿大学和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学习。1934年于维也纳大学在维也纳学派创始人M.石里克教授指导下,完成了题为《 张岱年(1909~  ) 张岱年(1909~  )中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字季同,别署宇同。河北省献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3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1933年秋在清华大学哲学系任教,后任教于私立中国大学,1946 华岗() 华岗() 中国现代哲学家、史学家。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从事青年团的宣传和组织领导工作。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他坚持地下斗争,历任团中央宣传部长
杨献珍(1896~  ) 杨献珍(1896~  )中国现代哲学家、教育家。湖北郧县人。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从事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工作。从40年代起开始从事党的干部教育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 于光远(1915~  ) 于光远(1915~  )中国现代哲学家、经济学家。生于上海市。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年在延安从事科学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中共中央宣传 朱谦之() 朱谦之()中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福建福州人。17岁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10月被捕入狱,后经营救出狱。1929年赴日本留学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奉使记》中的唯美主义与道德
2010年第3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17篇
  内容提要 沃尔特?佩特的唯关主义思想中蕴含着深刻的道德精神,与亨利?詹姆斯的艺术道德观相契合。在詹姆斯的小说《奉使记》中,主人公斯特莱特接受了佩特的唯美主义精神,从而摆脱了原有的狭隘道德观,对道德获得了更深刻的理解。 中国论文网 /5/view-1931248.htm  关键词 亨利?詹姆斯 《奉使记》 唯美主义道德      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的小说创作深受英国唯美主义思潮的影响,这也表现在他晚期的作品《奉使记》上。小说具有浓厚的唯美主义色彩,而沃尔特?佩特(WalterPater)的思想更是贯穿其中。尽管阿兰?贝灵格(Alan Bellringer)和乔纳森?弗雷德曼(Jonathan Freedman)对此均有研究,但都没有涉及到佩特的唯美主义思想与詹姆斯的道德理想之间的联系。本文将阐释佩特的唯美主义思想中所蕴含的道德精神,指出詹姆斯的艺术道德观和佩特的思想之间的契合之处,从而说明《奉使记》这部小说生动而深刻地表现了唯美主义精神如何使人从狭隘的道德体系中解放出来,并获得一种更高的道德观。   沃尔特?佩特是英国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一般认为,他的唯美主义理论就是追求强烈的审美印象和人生体验,却忽略了背后蕴含的道德精神。佩特认为,艺术审美是生活的最高价值,主张要把生活当作艺术品,用艺术欣赏的态度看待生活。他认为,生活的最高价值在于看、欣赏、获取印象(impression)。在代表作《文艺复兴》的“结语”中,佩特写道:   每一个瞬间,都有某些形状趋于完   美;山间或大海中的某些色调更加柔和;   某些情绪、感悟或思维的兴奋对我们来说   更具有难以抗拒的真实性和吸引力。――   而且只在这一刹那。不是体验的结果,而   是体验本身,才是目的。仅仅是一些计算   得出数目的情绪本身,就可以给我们一个   多彩、生动的人生。我们怎样才能用最敏   锐的感觉,看到其中最值得看的?我们怎   么才能最为迅速地从一点到另一点,却始   终处于这最大数量的、生机勃勃的力量的   中心,在这里它们以最纯净的能量交汇?   总是燃着这样强烈的、玉石一般的火   焰,总保持这种极度的沉醉,就是生活的   成功。对佩特来说,生活的意义在于充满情感的观察(impassioned contemplation)和敏锐的感觉。看到生活中值得看的,用最敏锐的感觉体察生活的律动,就是成功的人生。只有通过最大限度地获取印象,通过对感觉、尤其是视力的训练,生活才能达到最高价值。佩特继而强调,艺术审美能够最好地训练感觉,获取最大量的印象,“诗的激情,对美的渴望,对为艺术而艺术的热爱,能够最快速地带来最大量的感觉。因为当艺术到达你的时候,它带来的是当它经过你时那片刻的最高的品质,而且仅仅是那一瞬间”。   不仅如此,他还将审美精神提升到道德高度。他说:   人生的目的不在行动(action),而在于   思考 (contemplation)――是无为   (being)而非作为(doing)――是一种   精神状态;不论以哪种形式出现,这都是   所有更高道德的原则。那么,如何来理解这句话呢?其实,佩特之所以强调审美无为的价值,是因为他相信只有具备敏锐的观察和感知能力,才能真正认识真理和现实,从而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他接受了现代思想的相对精神(relative spirit),怀疑任何绝对不变的真理。他说:   现代思想与古代思想的不同之处在于,它   培育出相对精神,从而取代绝对精神……   对现代精神而言,一切都只能在相对的、   具体的环境下才能正确地得知。生活中已经没有什么是绝对的,现实只能通过主观的感觉和亲身的经历才能感受到。所以,佩特把客观的世界归结于主观的感觉,相信人类存在中最接近真实的并不是什么超自然的世界而是我们的主观意识,辩称强烈深刻的感知是最接近现实的。因此,对佩特来说,只有通过无为――看和观察,人们才能接触到真理和现实,而   哲学,以及思想文化对人类精神的作用。   就是唤醒它,惊醒它,使它处于一种永久   的、热切的观察生活中。。因此,佩特认为有必要放弃伦理学和纯粹哲学中的一切绝对原则,将道德判断放置在直接的感知、此时此刻的瞬间体验上:   道德世界从来都是同生理世界相联系的,   而相对精神已经从科学的领域侵入到道德   哲学领域中,并在这里开启了对肉体与精   神、善与恶、自由与必然的全新分析。硬   性抽象的道德规范正在让位于一种对生活   的微妙性和复杂性更为精确的衡量。佩特认为,相对精神将人们从所有先验而绝对的教条中解放出来,转而依赖切身的体验和敏锐的感觉来认知世界,辨别对错,区分善恶,因而会导致一种更高的道德:   道德学家所问的是,将人类生活放置在相   对精神之下,我们会得到,还是会失去?   经验的回答是,真理是需要辨别才能得出   的,而生活的主导趋势却是将它变为一种   僵死而空洞的条规,将我们变为常规和惯   例迟钝的奴仆。而相对精神总是专注于事   物更为易变而难以捉摸的情况,就打破了   成百上千粗暴而严苛的划分,使僵硬的原   则具有了灵活性,从而产生一种更为优良   的智慧,它在道德方面所导致的结果。就   是在评判生活时获得一种精微而柔和的公   正判断。对于佩特来说,优良的道德判断来自于对生活中具体情况的亲身体验和敏锐观察,而不是盲目地尊崇任何绝对而普遍的原则。这就是为什么佩特提倡观察和思考的人生,将无为的价值观作为更高的道德的基础。   佩特的这一思想可以追溯到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罗斯金是英国唯美主义的另一代表人物,他强调对感官的教育(theeducation of senses),即训练和培养感官的敏锐度,并把这提升为每个人的道德责任。罗斯金认为,人们应该通过艺术,尤其是视觉艺术,唤起已经麻木死去的感官功能。他觉得,人们很少真正看到眼前的东西,他们的感觉能力通常被囚禁在实用性的功能和习惯中。而没有受到教育的感官是不能感知自然中的真理的。而自然,对罗斯金来说,是上帝的创造。所以,要感知上帝和自然中的真理,就要学会看。他说: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所能做到的最伟大   的事就是看,并且把看到的东西用明白的   语言表达出来。几百个会说的人当中只有   一个会思考,而几千个会思考的人当中只   有一个会看。看清楚是诗歌、预言、宗教   ――合为一体。对罗斯金来说,对感官、特别是视觉的教育,成了一种道德和宗教意义上的责任。就像格莱
海姆?哈夫(Graham Hough)所说的,罗斯金试图将视觉这一被忽略的官能,“从实用和习惯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它以自己的方式自由行使”。罗斯金认为,他的责任是“唤起整个民族的道德精力,让他们承担一种被遗忘的责任,要展现大量被忽略的同情和渴望的用处、力量和功能”。人们有责任训练、培养自己的视觉,使它达到一定的敏锐度,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将自己从习惯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看到世界的本真面目。同时,罗斯金相信,人的头脑是一体而不可分的,没有什么独立的审美官能和道德官能。生理感官的敏锐性同道德上的领悟力紧密相连,我们获取美的印象的能力同时也决定了我们的道德感悟力。因此,罗斯金才将感官的训练提升到道德高度。   同时,对于佩特来说,不断地获取新的意象意味着吸收新的思想。佩特欣赏的是世界的多样性和变化性,认为人们应当不断地寻求新的印象,以接触到一种完整的生活,而不至于沦为任何一种片面而有限的思想或道德教条的牺牲品。当他呼吁人们训练感觉、获取最大量的强烈印象的时候,其实是希望人们能避免拘泥于某种单一的原则,或被自己狭隘的思想体系所限制。佩特声称:   我们所必须要做的是永远好奇地探试那些   新的意见,寻求新的印象,绝不要默从于   康德、或黑格尔、或我们自己的某个表面   上的正统学说。就像杰拉德?盂思曼(Gerald Monsman)所说的,唯美的个性拒绝“被任何一种狭隘、单方面的哲学或规律所归类”。佩特所鼓励的并不是享乐主义,而是一种开放而灵活的精神。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佩特的唯美主义理论中蕴含着深刻的道德精神,而詹姆斯的艺术道德观中也包含着相似的思想。首先,对于詹姆斯来说,如同佩特,道德已不再是某种抽象和绝对的原则或教条,道德判断应当来自于特定条件下对具体事物的直接感觉和切身体验。对道德的理解和评价如同对艺术品的理解和鉴赏一样,都依赖敏锐的感觉。因此,感官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道德领悟力是必须的。在《一位女士的画像》的序言中,詹姆斯用唯美主义的语言表达了他对道德的观念:   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最有益、或最发   人深思的真理就是:一部艺术作品的   “道德”意义如何,完全取决于创作过程   中作者对生活的感受程度。这样。问题显   然又回到了艺术家的基本感受能力的类型   和程度上,这是他的主题赖以生根发芽的   土壤。那片土壤的性质和效能,它恰如其   分地培养对生活的新鲜而直接的印象的能   力,就或强或弱地体现了作品中蕴合的道   德价值。这里,詹姆斯把一部艺术品的道德价值同艺术家的感受能力联系起来。他认为,最具有道德感的艺术家,是最为敏感、最具有理解力的人。而在他的小说中,人物的道德水平也往往取决于他们的理解力和感觉的敏锐性。   对于詹姆斯的这段话,唐纳德?斯通(Donald David Stone)评论道,詹姆斯“把‘道德问题’看作是‘有关艺术家的头脑的性质的事情”’,认为最具有道德感的作家,是能够“感受一切”的人,这一佩特式的思想说明“詹姆斯从艺术的角度对待任何事物”,“一切为了艺术”(all for an)。但是,笔者认为,这并不意味着詹姆斯缺乏道德感,或者用艺术来代替道德。其实,詹姆斯就像佩特一样,认为现代的道德观已经不再建立在某些僵化的信条上,而是需要“对生活中微妙和复杂的情况做出精确的判断”,因而同个人的观察和感受能力有关。所以敏锐的理解力才是道德的基础。当绝对真理已不再成为可能,确定不变的道德标准也就不复存在。正确地理解某个场景的道德意义需要对这一个别具体的事件有细致的感受和考虑,而不是简单地借用某些纯理性的道德观念。道德体验就如同审美体验,是通过感觉获得的。因此,对于詹姆斯和佩特来说,道德方面的理解力取决于感觉的敏锐度和深度。   迈克尔?坦纳(Michael Tanner)最近关于艺术与道德关系的理论也证明了这一点。在《道德与审美》一文中,他指出,一般认为,“对美的特征的鉴赏,是通过感知获得的,而对道德品质的理解,相反,却是通过推理得来的”。他认为,“随着道德生活的唯美化”,这一对立“就不再那么明显了。因为典型的情况是,只有对某人及其行为有直接的了解,才能对他进行道德性质的评价”。坦纳说:   某些审美性的特征同时也是道德性的;如   果说,感知原则(Acquaintance principle)   总的来说适用于审美,那么有时,它也适   用于道德。坦纳的理论同佩特和詹姆斯不谋而合,都认为对道德的理解如同对美的鉴赏,都建立在直接体验的基础上。   第二,詹姆斯和佩特一样,都认为良好的道德感来自于开放的头脑。要不断地接纳新的观念和思想,而不是严格而毫不怀疑地遵从某些绝对的原则或僵化的信仰体系。佩特欣赏生活的多样性和延展性,警告人们不要被任何偏狭的体系或学说所限制,这就是为什么他鼓励人们不断地去获取新的印象,去看,去观察,去思考。他所希望的其实是要不断地吸取新观念、新思想。如同佩特,詹姆斯也认为生活是多样性的。他说:“人性丰富而广阔,现实生活有千万种形态……人生的体验从来都是无限的,永远不会穷尽。”但是,任何思想体系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排它性,所以对任何体系的全部接受将会变成一种专制,会将一种静止不变的模式强加在生活之上,剥夺生活的多样性。詹姆斯对斯多葛哲学的否定说明,对单一思想体系的全然尊崇并不会获得真正的道德。他说,爱比克泰德(Epictetus)的斯多葛哲学展现的是“一种令人震惊的道德堕落”,因为它要求绝对服从一种固定的原则,不允许有“怀疑”,禁止“探索”新的思想。斯多葛哲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关系都是永远不变的,这在詹姆斯看来是“对可能的进步的否定”,意味着“社会是全然停滞的”。由于这一哲学的“严厉性、苛刻性、一面性,由于它缺乏想象力”。詹姆斯认为这是“一种令人窒息的哲学”。和佩特一样,詹姆斯也倡导要有怀疑的头脑和一颗充满好奇的求知心。这种怀疑和求知精神可以防止人们被教条所限制,更加适应新的、陌生的东西,因而获得一种更好的道德观。   佩特无为的唯美主义思想中所包含的道德价值与詹姆斯对道德的理解不谋而合。两人都拒绝用抽象和先验的教条进行道德评价,转而依靠主观意识对具体情况的直接观察和体验。在两人对最大数量的印象的追求背后,是同样的对狭隘头脑的恐惧。这一道德思想在詹姆斯的小说作品中得到了更加生动的体现。在他的小说,特别是后期作品中,道德更多来自于敏锐细腻的观察和体验。在《奉使记》中,对艺术的追求,对审美魅力的感召,成为主人公获取新的人生观和道德观的起点。本文也试图
为理解这部小说提供新的视角。   在《奉使记》中,主人公兰姆波特?斯特莱特(Lambert Strether)作为纽瑟姆夫人的使节前往巴黎,目的是将纽瑟姆夫人的独子查德带回美国,让他担当起继承家族事业这一义不容辞的责任。纽瑟姆夫人以为,查德在巴黎过着堕落放荡的生活,而这都是因为一个堕落放荡的女人维欧娜特夫人,两人之间的关系一定是不道德的。如果斯特莱特不辱使命,家财万贯、生性仁厚的纽瑟姆夫人将以身相许作为回报,而斯特莱特也会获得后半生的安逸与富足。在前往欧洲之前,斯特莱特和很多美国人一样,头脑里有一种“可怕的传统思想”,认为“人们的道德体系,一旦到了巴黎,就会崩溃”。然而,到了巴黎之后,他对巴黎,对查德,对维欧娜特夫人,以及对自己,都获得了新的理解。詹姆斯在小说的序言中阐述了斯特莱特的内心所经历的思想转变,   我将一切……都归结为一个视角:来到巴   黎后,由于许多新的、未曾预料到的东西   的冲击和灌输,他的思想状态几乎每时每   刻都在经历着变化。他初到时的观念,可   以比喻为一种――比方说――纯绿色的液   体,装在一只小巧的玻璃瓶里;这液体一   旦被倒入化学反应的敞口杯中,一旦暴露   在另一种空气之中,就开始从绿色变成红   色,或者随便什么颜色,而且,无论他是   否知道,也许正在变成紫色、黑色、黄   色。这里,詹姆斯用化学术语来描述斯特莱特在欧洲所经历的思想转变。他到巴黎时的思想状况,他对查德和维欧娜特夫人的道德判断,他对人生的态度,一旦遭受到新的因素的冲击,就开始瓦解并重新建构为一种新的思想意识。   其实,在斯特莱特出使欧洲之前,他同新大陆的世俗社会理念已经有所脱离。他热爱艺术与文化,并不信奉清教主义努力工作、勤劳致富的实用主义道德观。同《罗德里克?哈德森》中的罗兰?马里特一样,他觉得“经营一项利润丰厚的生意”。没有什么光荣的。多年前,他曾经到过欧洲,去瞻仰文化艺术的圣殿。他把那次旅行看作是“神圣”的“朝圣”之旅,一种同“更高的文化建立起来的联系”。他对玛丽亚?哥斯特里小姐说,同他的朋友威马逊――一位成功的银行家――相比,他是“彻底的失败者”;而哥斯特里小姐,这位客居巴黎、有高度教养的美国女性,却欣赏他不同俗流的人生态度和品位,反而认为威马逊是个“愚蠢”的人(31页)。就像罗伯特?皮品(Robert B.Pippin)所说:“即使是在他在欧洲所经历的变化之前,斯特莱特也已经是一位美国社会的边缘人了,他并不认同社会主导的对工作的欣赏态度,以及这一道德观的正确性。”由于生活所迫以及妻儿的早逝,斯特莱特渐渐沉沦在伍莱特平庸的现实生活中。可是,一旦他奉命来到巴黎,过去对艺术、对美的热情又重新被唤起:   那几颗在黑暗的角落里埋藏多年的种子。   在他到巴黎的四十八小时内,又迅速地抽   出了枝芽。昨天的经历确确实实地使他感   受到生命的颤动,而他同这种生活的联系   早己中断。(57页)   当斯特莱特的心中重新燃起对艺术的向往,身处巴黎这座艺术圣殿的他热切地注视、观察身边的一切,捕获了大量印象,感受着生活的振颤。这些印象不断地聚集并冲击他的头脑,直到突然间,在大艺术家格罗瑞安尼的花园聚会上,他经历了一场顿悟,意识到自己没有能够充分地生活,也就是说,以佩特的方式生活。他充满感慨地对里特尔?比尔汉姆说:   尽可能地去生活吧;不这样做是错误的。   只要你拥有了你的人生,具体做什么并不   重要。如果没能拥有你的人生,那你还有   什么呢?这个地方,我在这里看到的东西   ――也许你觉得很平常,不致于使一个人   发生这样的转变――还有我对查德的印   象,以及对在他那里看到的所有人的印象   ――嗯,对我来说,都具有丰富的意义,   让我突然明白了这一点。(140页)斯特莱特所获得的这一新的人生感悟,正是佩特所说的――生活中重要的是无为,是一种生活状态,而不是具体的作为。如果我们将这个场景归根溯源,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意味。根据詹姆斯写于1895年10月的一段笔记,有一次乔纳森?斯特格斯(JonathanSturges)向他提到威廉姆斯?豪威尔斯(William Dean Howells)对他说的一段话:   哦――有一次,在什么地方――我忘记   了,我和他(指豪威尔斯)在一起――   他把手放在我的肩膀上,对我说了一段   话,大致是: “哦,你年轻,你很年轻   ――这多让人高兴啊;应该为此而高兴、   而尽力生活。尽你所能地生活吧;不这样   做是错误的。你做什么并不重要――但是   一定要生活。这个地方让我突然明白了这   一点。我现在明白了。我没有能那样做   ――可我现在已经太老了。太晚了。它已   经从我身边溜走――我已经失去了它。可   你还有时间。你还年轻,生活吧!”这个场景打动了詹姆斯,给了他灵感,让他看到   一个老年人的形象,他还没有“生活”   过,还没有在情感、热情、冲动、享乐的   意义上生活过――而当他身处某个盛大的   人生场景,某个盛大的聚会――那场景带   给人直接的感官享受,让人愉悦,满足了   人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尝试和感知,给   人以乐趣,所有这些,一句话,最终使他   悲哀地意识到这一点。豪威尔斯告诫斯特格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做”什么,而是“生活”本身,这正符合了佩特的观点――人生的目的不在行动,而在于思考――是无为而非作为。詹姆斯对这个场景的思考更加说明,豪威尔斯所意味的“生活”就是佩特所提倡的――在“情感、热情、冲动、享乐的意义上”的生活,去“直接”地感受,带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去“尝试”,去“感知”。   在巴黎。斯特莱特学会了以佩特的方式生活。他就像佩特在《文艺复兴》一书的结语中所说的,“不断地、热切地观察着”,“好奇地试探新的观点,追求新的印象”。而在《奉使记》中,这一无为的唯美主义价值观促进了道德进步,把斯特莱特从狭隘的清教道德观中解放出来。他并没有执着于伍莱特那个“可怕的传统观念”,认定“一个人的道德体系到巴黎就会崩溃”,从而不由分说,把查德押解回家。相反,他把预先的成见放在一边,转而去观察、感受,用自己的亲眼所见,亲身所感去感知和评价他人。他所做的正是佩特所提倡的“试探性的思维方式”(tentativethinking)和“暂缓判断”(suspendedjudgment)。由于他敏锐的感觉和开放性的思维,他发现,在博大精深的欧洲文化熏染中,查德变得举止优雅,含蓄内敛;维欧娜特夫人
是他所见过的最完美的女人,是一种高等文化的象征,而查德的所有进步都得益于这个法国女人。   斯特莱特首先看到的是查德的变化。他印象中的毛头小伙子现在俨然成为一个绅士。他的脸,他的五官,他的眼神,他的声调,他的神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那张成熟的面孔,至少乍一看来,已不再   是他(指查德)当初从伍莱特带走的那   张脸……那是一种总体的效果――他的五   官似乎经过了修饰,呈现出更加清晰的线   条。他的眼睛更加清澈,神色更加安然,   原本方正的牙齿显得更加柔和……他仿佛   获得了一种形式,一个表面,几乎可以说   是某种设计,他的嗓音更加悦耳,重音更   加清晰,他的微笑更富有含义,而他的其   它动作却减少了。过去,他需要做很多动   作,却表现乏力;而现在,他几乎不动声   色,却能表达出所需要传达的一切。总而   言之,原来的查德虽然丰富却不成形,而   现在的他就好像被放进了一个坚固的模具   里,然后成功地塑造了出来。(98页)斯特莱特对查德的印象是审美的。正是这种审美的观察和感知,使他能够抛开成见,看到查德的进步。   同样,由于斯特莱特能够自己去看,去感觉,当他在格罗瑞安尼的园会上见到维欧娜特夫人时,也没有被伍莱特的偏见所蒙蔽,认定这是一个堕落的女人。相反,他看到,她“极其美好”,代表了那些新的和美好的东西(135页)。尽管维欧娜特夫人对他来说很陌生,他还是能够欣赏她身上的优点。第一次见到她时,他觉得这个女人与自己所熟悉的女性是那么不同。他想,“她身上的什么东西――如果有什么的话――让人觉得在伍莱特是不可能见到这样的女人的?他们坐在长凳上谈话的时候,她的话中有什么东西,让人觉得同伍莱特的园会上的谈话不一样?”(137页)斯特莱特愿意接纳新的东西,才有可能看到维欧娜特夫人身上的美好和高贵,把她看作世上最完美的女人。这种对新的、陌生的东西所持的开放性,使他获得新的体验,从而激起他的思想转变,形成一种新的道德意识。   在小说中,斯特莱特的审美感受同他的道德感受融合在一起,对美的鉴赏能力的提高伴随着道德进步。他第一次拜访维欧娜特夫人寓所时的感受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她置身于她所拥有的那些物品中间。它们   并不显得堆砌庸俗,却是世代相传的迷人   珍宝……在女主人的背景中,他发现自己   辨认出了第一帝国时期的光荣与繁盛,那   拿破仑时期迷人的光彩,仍然闪耀着那伟   大的传奇时代黯淡的光泽;这些因素仍然   附着在所有的座椅上,神话中的黄铜物品   上,斯芬克斯的头像上,和褪色的丝绸条   纹的缎面上。(155页)   在斯特莱特的眼里,维欧娜特夫人在巴黎的寓所充分展现了她所代表的高度文明。那是一种高于伍莱特的文明,是以艺术和文化为中心、而不是以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文明。它追求的是美,而不是金钱。更重要的是维欧娜特夫人所表现出来的对于财富的态度。斯特莱特看到:   ……这些东西使维欧娜特夫人的家与哥斯   特里小姐讨价还价而积攒下来的小博物馆   以及查德可爱的家居大不相同。他看得出   来,这都是很久以前积累下来的。而且也   许正在不断地减少;而不是现在出于任何   形式的渴望,经过任何方式的手段获得   的。查德和哥斯特里小姐一直到处搜寻,   购买,交换,他们淘来淘去,精挑细选,   仔细比较;而眼前这个场景的女主人,却   只是安然地接受着……消极而优雅。(156   页)哥斯特里小姐和查德这两个美国人通过各种手段积攒了那些美丽的古董,而维欧娜特夫人却从不曾钻营过、攫取过,只是接受着父辈留下来的东西。在这个场景中,审美印象同道德认识融合在一起,斯特莱特的审美能力帮助他得以正确地评价维欧娜特夫人。   因此,斯特莱特认为巴黎的生活并没有使查德堕落,却对他大有益处,而正是维欧娜特夫人的熏陶使他脱胎换骨。他一眼就看出来,现在的查德是一个女人的作品,“一个由女人打造而成的年轻人”(99页)。斯特莱特原本相信回美国是查德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在却认为他应该留在巴黎:   你所有的一切都归功于她――这比她欠你   的要多得多。换句话说,你对她负有责   任,那是最正确的责任;我不知道还有什   么其它的责任――其他人所呈现给你的责   任――能够比这更重要。(385页)对于查德的道德责任,斯特莱特获得了一种新的理解,同时自己也经历了道德上的蜕变。依靠敏锐的感觉和直接的印象,斯特莱特看到了事物的本来面目,从而摆脱了狭隘道德体系的束缚。这样敏锐的感知能力为他赢得了维欧娜特夫人和哥斯特里小姐的赞赏,就像前者对他所说的,“没有人能像你一样感受这么多,不――没有人”(264页)。   与斯特莱特相反,纽瑟姆夫人和她的女儿萨拉却习惯于简单地借助现成的道德教条来评价他人。萨拉作为纽瑟姆夫人的第二批使节之一来到巴黎,可她并不愿意费力去看,去观察,去感受,而是让头脑中那些预先就有的成见蒙蔽自己的感官。就像罗斯金所说的,她的感官是没有受过教育和训练的,因而无法感知真理和现实。她的头脑被那些固定、笼统的原则所占据,不能对具体而特殊的生活场景做细腻的体察和衡量。结果是,她没能看到维欧娜特夫人身上的美德,否认查德的进步。斯特莱特努力想让萨拉看到维欧娜特夫人为查德所做的一切,对她说: “难道您,以您的名誉担保,不欣赏查德身上可喜的变化吗?,,可萨拉只是回敬说: “可喜?我说那是可憎的。”(315页)其实,萨拉根本没有必要来巴黎,因为在此之前她就已经做了判断。到巴黎后,她没有做任何探求事实的努力,而是让事实符合她的预想。而纽瑟姆夫人也和萨拉一样,习惯于把生活简化为某些概念体系,然后就固守不放,不能接受任何意料之外、任何与其不一致的东西。她坚持固有的观念,头脑中已没有任何空间来容纳新的、未预见到的东西。斯特莱特最后评价纽瑟姆夫人:   那正是她的问题――她不接受任何使她感   到吃惊的东西……就像我曾经说过的,她   的头脑是全然冷静的。在她自己的头脑   里,她已经把整个事情预先规划好了,为   她自己,也为我。每当她这样做了,你   看,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可以说,没有   任何改变的空间了。她的思想里已经完全   装满了,塞得严严实实的,然后她就会坚   守不放……(337―338页)萨拉和纽瑟姆夫人表现出来的是狭隘的道德观,这也从反面说明审美精神同道德精神的一致性。   在斯特莱特身上,唯美主义的精神促进了道德进步。在詹姆斯这一新的道德观中,起作
用的已不再是外在的道德原则,而是个人的感知能力。这种对个人意识的依赖来自于现代主义精神对个人主义和内在权威的推崇。例如,唐纳德?斯通说:“在尼采和佩特的理论中,在威廉?詹姆斯和亨利?柏格森的理论中,个人成为现实的标准和源泉。如果体系是虚假的。那么个人的主观现实就是可靠的。”尼采说: “现在没有‘社会性的事实’ (socialfacts),只有可商议的、也许最终是无法解决的、相互质疑的解释。”。相应地,在詹姆斯所描述的道德场景中,传统社会观念的权威性倒塌。道德已不再建立在普遍的社会责任或纯理性的观念上;它总是具体的、个别的,取决于个人意识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如何理解某种情境。因此,在詹姆斯的笔下,我们看到了更多的犹豫和对匆忙判断的怀疑。在《奉使记》中,试探性的思维方式,暂缓判断,以及对教条主义的质疑被描述为一种更高的道德。   然而,必须注意到,主观意识在本质上并不是全然可靠的。詹姆斯一方面认为,现有的社会规则和传统观念已无法引导一个人细腻而精确地衡量某个道德事件,另一方面也意识到个人感知和主观意识的不确定性。既然道德认识已经等同于审美体验,被认为是一种感觉,而对错已经归结为某个人的所知所感,那么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这是事实,还是一个人的想象?这一问题在詹姆斯具有神秘主义倾向的鬼故事中尤其明显。例如在《圣泉》 (TheSacred Fountain)中,小说的叙述者不断地自我怀疑, “我是正确的吗?我怎么能确定?”主观意识也可能成为另一座监狱,将个人与事实和真理隔开。例如在《螺丝在拧紧》(TheTurn of the Screw)中,过于活跃的主观意识使家庭女教师远离现实,陷入个人臆想之中。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詹姆斯是一个道德上的怀疑主义者。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道德的确定性是通过不同意识之间达到的共识而获得的。各个人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交流,从而获得心理上的自我确定。保罗?阿姆斯特朗(Paul B.Armstrong)对詹姆斯道德观的现象学研究和罗伯特?皮品最近对詹姆斯和现代道德关系的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在《奉使记》中,斯特莱特也需要其他人的佐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萨拉夫妇似乎对查德的变化视而不见,这曾让他陷入自我怀疑中。他想,难道是萨拉夫妇不够聪明,看不到查德的进步,还是他自己“完全被蒙蔽了,过于放纵了自己的想象?在查德的进步这个问题上,难道是他陷入了幻想,从而远离了事实?难道他生活在一个虚幻的世界,一个只是不断地适应他的心理的世界?”(235页)但是,这样的自我怀疑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斯特莱特环顾身边的人。看到如果说他错了,那么他是和“玛丽亚?哥斯特里,和里特尔?比尔汉姆,和维欧娜特夫人,和小让娜”(235页)一起犯的错误。而这些人物在小说中都具有高度的智慧和修养。在《奉使记》中,通过各个主观意识间达到的一致性,获得了一种相对高度的客观性。而在《圣泉》和《螺丝在拧紧》中,个人意识之间的交流很难获得,个人在理解和判断事实的时候处于没有他人依靠的状况,这时,内在权威就受到了质疑。尽管詹姆斯相信主观印象的揭示能力,却并没有忽略它的弱点。在《奉使记》中,詹姆斯描述了敏锐的感知能力所具备的揭示能力,却将过度活跃的想象力所带来的认知陷阱转化为另外一些作品的素材。   在《奉使记》中,唯美主义的精神引发了一种更加深刻的道德观。詹姆斯深受唯美主义思潮的影响,同时始终关注唯美主义的倾向所引起的道德后果,在他的作品中,艺术与道德之间呈现出复杂的关系。如果说在《罗德里克?哈德森》中,唯美主义的生活方式导致了道德上的堕落,在《奉使记》中,艺术精神与道德精神获得了一致。      责任编辑:段映虹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实用主义哲学 pdf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