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mmwave massive mimoo的研究已经很深入了么

小木虫 --- 600万学术达人喜爱的学术科研平台
&&查看话题
MIMO(大规模MIMO)还有可研究的吗
请大家说说Massive&&MIMO(大规模MIMO)还有可研究的吗?可以作为博士课题吗?
我倒不这么认为哦。massive MIMO正式出来的时间可能也就4,5年,而且最高的一篇文章citation也就2,3百次。相比compressive sensing,cognitive radio这些动不动citation上4,5千的,还是大有可为的。
你说的5G只是一个概念,学术界而言,还是关注的是底层技术。massive MIMO就是5G非常重头的研究点。
首先,低复杂度的precoding和decoding,尤其是iterative的。
其次,massive就意味着超大,那么很多compressive sensing的技术都可以考虑进来,包括training sequence的设计,这些都研究的并不是那么深入。
还有,massive mimo的信道建模,要知道这种情况下,天线之间是有相关性的。相关信道下的超大mimo的信道容量,目前并没有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去计算他。
还有就是antenna selection的问题,这么多天线,并不一定是都传输数据,可能会涉及到antenna selection。
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深入去研究的,绝对绝对绝对可以作为一个博士课题。甚至上863重点项目来研究的。
我觉得你应该是属于混工业界的吧,比较注重实现和应用吧。但是也不能说,做理论研究就是在害学生。
学生在上博士的时候就应该清楚自己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当然大部分国内的博士也确实不清楚。
工业界的东西,如果把学术基础打牢了,上手还是比较快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美国的通信博士毕业,做得还不错的,都进了高通,boadcom的原因。因为这些企业不太看中你已经实现的东西,因为如果你博士都可以实现的东西,等你毕业也许就过时了,还是需要做一些前瞻性的工作,即使没跟对大的方向也认了。国内,像华为已经开始做这种战略储备的。当然,一定要说国内的环境确实也不合适做这种非常前瞻性的工作,但是只要有心,认真做,而且老板有一定的能力,还是很不错的。
不能就一句话说等着挂吧,害学生吧,这个还是有点不负责任的。
我想你误会了。我的意思恰恰和你相反。“但是也不能说,做理论研究就是在害学生。”我的意思是:这类课题,太偏工程应用,并不适合做学术。
博士期间应该选一个什么样的课题做研究比较好?我认为,读博的目的,就是把你的理论基础打得扎扎实实,不要去碰太和工业界挂钩得密切的东西。与工程太相关的课题,应尽量避免。如果你理论做好了,你再去做工程,你的工程可以做得非常好。如果你一开始就做工程,你的博士基本基本是被废的。因为你一旦上手工程,工程里的模型是极为复杂的,你很难抽象成具体的数学问题,因为你的大部分时间将花在工程建模上,而无暇顾及理论。
我看过了太多老师坑害博士的例子,忽悠博士去帮他们做工程界的项目。最后一篇文章都搞不出。对这些人,我只想说一句:你们没有资格带博士。
这个方向,可做。
我只能说你想得太天真了,还用这用那,用什么压缩感知,还导频设计,还迭代检测,吹得天花乱坠,给这里的新手画一个大饼。
这样的课题,如果不和具体的工程信道联系起来,比如LTE规范里面的SCM信道或者SCM-E信道,做这个东西不具备任何意义。没有学术价值,也没有工程价值。
如果你要去搞SCM(SCME)信道, 你将不可避免地要涉及网络拓扑、用户的移动模型、与基站之间的衰落机制、相关信道产生(可能是2D的,也可能是3D)的、用户又如何接入基站、基站之间如何调度,如何选择用户,如何划分时频资源。而已有的这些模型,大部分属于经验模型,很多参数、表达式都是人家已经给定好的,限制得非常死。最后,你还要去校正信道,要让你的结果和人家一些公司已有的结果对得上,才能说明你的结果是正确的。非常非常麻烦。而你做这些东西,你大部分的时间将花在信道的建模上,还能余力做压缩感知、迭代检测,还能想怎么设计导频?
这类课题,在我看来,属于博士课题中的垃圾课题。
你要站在实用的角度去说问题,那我赞同你的说法,很多理论设计方法90%都不可能在实际系统出现。但是如果是这样去考虑做研究,那还读博士做什么?读博士很大程度是在系统性地从方法论的角度去创新,并且帮助自己完善理论体系。当然,如果你的老板很牛,是做工程的顶级,那你运气好,你跟着做工程,也许毕业也可以是一个小老板,但是你要考虑到千千万万的人他没有这种背景,他只能靠自己去啃公式,看文章。你给人家的饼是不是更不现实?
我在这些通信顶级企业都呆过,做过预研。很大程度各个公司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在3Gpp上吵闹。很多理论是你说你有理,我说我有理,就看谁的power更强。你是不是也要和这些晚辈去说这些阴谋论?那这样的话,大家也都别读博士,读博士干嘛,直接去华为爱立信之类的做研发,测试不更舒服。
当然也不排除有一些人是想混一个博士,但是既然楼主提出来massive mimo是不是有研究前景,我是站在学术界很客观的角度去分析的。而你就是说没有什么研究价值了。这个是不太负责任的。
我给你举个例子,kumar的那套capacity理论在2010年的时候,citation就已经有5,6千次了,大家都以为没得做了。王新兵,如何,带着一帮本科生发JSAC,发TON,现在已经是杰青了。也许你又会说,杰青又如何,还不是推一堆数学公式,没有用,垃圾。你如果要这么说,说实话,我也没办法和你交流。
人生在世,大家混都不容易,你有你的混法,别人有别人的混法。你认为做工程才是王道,这是你的理论。但是不代表,做理论就没前途。而且,不是每个人都有做工程的平台的,你看看那些2,3线城市的博士,有几个能有大公司的实习或者工作经验?有些东西是可遇不可求的。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工程的,有一些人就是发文章牛,就是会推公式,也许在你看来是个废物,但是在国家看来,可能就是长江学者,中科院院士了。
再回到你说的信道建模的问题上,你既然说到了SCM模型,甚至更夸张点winner模型。这些模型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还是半随机半几何模型,经验模型也都是在这些模型的基础上做一些参数修正。对于学术研究而言,只要是方法上正确的,参数的设置实际上并不是学术界关心的,学术界更关心的是从方法论上的指导性,因此很多情况下都是假设一些标准参数,例如高斯,瑞利,空时信道等等。可能你会说那没有意义,从应用角度确实差点,但是根据这条思路下去,就可以extend。像EESM,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如果一直在修正参数,而在方法论上没有创新,这个是不被学术界认可的。如果你认为这种认可方式没有意义,实际上就等于你在否定整套学术体系。一个学术体系的建立,也不是你一两句话就可以否定的。
再说LTE或者LTE-A,LTE也都是从已有的学术成果延伸出来的东西。先有学术成果,再标准化,一定是这样的过程。现在LTE已经标准化了,在一个标准化的系统里面,你去做学术研究必然不可能有大的突破,所以massive mimo只可能是在未来的标准中用到。你去看看IEEE,关于LTE的文章,数都可以数的过来。之所以标准化就是因为学术问题都差不多已经攻克了,就差应用了。如果一方面你要考虑标准化的东西,一方面还要考虑学术的东西,是很难的。工业界和学术界本来关注的问题和东西就不一样
再给你举个例子,你看看现在当红的学术新星,清华的高飞飞和北大的宋林洋,还有上交的tao meixia。高飞飞做信道估计出名,宋林洋做分析和设计出名,tao meixia做optimization出名。你看看他们的文章,有几个人是在假设SCM信道做的?大家都是假设最基本的信道模型,因为每个人关注的东西不一样,一篇文章必须是有自己的contribution。信道建模是一个很大的领域,如果一个博士既能够信道建模,又能够在非常复杂的模型中提出一些与基本模型不一样的方法论,那肯定是世界级的。
但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总是要专注某一个方向,如果专注压缩感知,massive MIMO甚至是迭代译码,肯定是假设信道模型是基本的信道模型。比方说,压缩感知在信道估计的应用就是因为空时信道,而对于传统的瑞利信道并不适用。而空时信道被证明是更接近实际信道的情况。那么研究空时信道下的压缩感知就是一种contribution。
还有一个原因,你要发文章,必须是有一定的理论分析,你拿经验模型是很难得到一些closed form的,通常是随机信道模型下才能得到一些closed form。也许你会认为这种分析是垃圾,我还是那句话,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追求,你如果能在IEEE发20篇以上的trans,你就是国内的顶级大牛,甭管有没有用。因为,有用的东西是大家都看得见的,真正做科研是做别人刚开始觉得没有用的东西,在很多年后被人发现是不错的领域,那你就是挖坑的人了。
我再给你举个例子,蔡式电路,你听过吗?忆阻器听过吗?berkely的大牛提出来的,很有可能拿诺贝尔奖。当时来我们学校做讲座时,就是这么说的,他当时就被人质疑,说你在20年前如何知道这玩意会火。他就说,他不知道,他只是做着玩,他也不知道这东西工业界后来会火起来,因为学术的东西到实用,是需要一个认知过程的。直到2008年,惠普把忆阻器做出来了,发表在ence上了,关于蔡获诺贝尔奖的可能就开始大大被人讨论。
所以,做学术别太功利,不要动不动就想着实用不实用,能不能做工程。如果总是带着这种思想,那学术也不太可能突破。学术一定是要高瞻远瞩的。
你只能说,在中国这种体制下,如果家里不是特别特别有钱,如果是贫困生,还要想着毕业如何赚钱,那还是做点实际的东西比较好,因为学术本来就是见效慢,风险性相对比较大的事情,如果没有很大的激情,是很难坚持下去的。但是你不能就说,别人做这个方向就是垃圾,死路一条。只有真正经历过非常逆境的人,才懂得在以后道路如何顺利行走,做学术也是如此,必须在年轻的时候做一些尖端的东西,才不致于以后的科研道路越走越窄,越走越难。
Massive MIMO并不是工程应用的问题吧,massive MIMO涉及到非常多的数学问题,尤其NP hard,还有scaling law,还有相关信道下的信道容量分析。这些都是很难的问题。david在05年还是07年就有过一篇scaling law capacity的文章,但是那也就是点对点的。massive MIMO,在分布式,在scheduling,在压缩感知,导频设计,甚至是联合译码中,都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从数学上出发,最最关键的还是因为massive带来的复杂度,所以如何设计线性复杂度的这些问题,并不是工程问题吧?
为什么说,这个就是往工业界靠?我真的不明白。
要知道,做好一个专业的问题,所需要的数学知识是非常多的
就拿massive MIMO来说,首先你要懂基本的通信信道模型,概率论。其次,你要懂大数定律。再次,你要懂一些不等式变换。你还需要懂优化理论,尤其是combinational optimization的问题,当然首先要懂得什么是convex optimization。如果做coding的话,就更难了,还需要先全面了解信息论和coding theory,以及实际的coding method。至于做压缩感知也不容易,还需要有非常深厚的矩阵功底。最后,你还要需要大量的literature review。
其实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多看文献,多去尝试投IEEE,被reviewer强烈comments之后,反省,如此一来,即使老板再水,自己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了。
能够遇到像david tse这种老板,是一生的幸福。遇到wang xiaodong这种灌水级别的老板,也是幸福。但是国内的情况你也很清楚,很多老板都水的很,所以最终能不能出顶级paper,方向固然很重要,更重要的还是自己的激情和投入。也许楼主在阅读了大量的文献之后发现massive mimo不合适,再转方向,那都是可以的,任何事都是一个尝试的过程。
最好的方法当然是,从本科就是数学系出生,把数学打牢,然后研究生把通信模型完全吃透,看遍所有文章,然后再厚积薄发。问题是,有几个人能有这么完美的设计?很少很少,我相信楼主也都不是这种人,楼主可能就是属于瞎猫碰死耗子,碰一碰再说。我觉得这也没有错的,碰多了,失败多了,自然就成长了,自然就是专家了。
我想你一直曲解了我的意思。
你一直都说我”你认为做工程才是王道“,我在之前给你的回复已经很明白地告诉你: 我认为读博士期间,尽可能不要去接触太多和工程相关的课题。这类课题,对博士期间的理论基础的培养,没有任何好处。说白了只是老板的CODER.
我恰恰是反对读博士期间做工程项目的!你可以在看看我前面的楼给你的回复。
至于你说的”有一些人就是发文章牛,就是会推公式,也许在你看来是个废物,但是在国家看来,可能就是长江学者,中科院院士了“,我从未有如此看法。Xiang Gen Xia, Geoffery YeLi, Xiaodong Wang, 都是我们这一行业的大牛,哪个不是靠推公式起家?
你确实非常有见地,静下心来看过很多很多的文章。对各个方向均有独到的了解。这点,我非常钦佩。不知道你在的是中国的什么大学?可以让你沉下心来做科研,我非常羡慕你的科研环境。你的老师,也一定非常懂得如何带博士,知道博士该干嘛。
可你有没有想过,其他人,是否能和你有一样的科研环境?
大规模MIMO这个课题,如果放到国内的“一邮两电”:北邮,成电,西电,放到这类学校,因为和公司合作太多,这种课题,极容易变成一个纯工程类的课题。最后博士生做的是什么:拿一个大的平台,比如维也纳科技大学的LTE平台,在上面使劲地改代码改代码,最后变成一个纯粹的帮老板打工的免费CODER。最后,自己的学术水平没有任何的提高。楼主也告诉我,他老板是工程界出身的。如果他做这个课题,很可能逃离不了我说的结局。
这个课题,如果放到国内的“两交一航”,上交,西交,北航,如能跟到以下老师之一:陶梅霞老师、殷勤业老师、杨晨阳老师,这个课题,或许能像你说的那样,变成一个很好的学术类课题。
我考虑的,不仅仅是学术上的问题,还有一个更现实的东西-- 学术环境,指导你的导师水平如何。
多谢你的夸奖。实际上你的心态我非常明白,你已经假设了楼主或者所有的人都是‘坏人’,然后做出‘坏人’定论。也就是说,既然学术环境这么差,你们就别对自己要求这么高了,混一天是一天,反正也不可能有什么建数,对吧?
但是我想要表达的一个思想是,无论,别人怎么想,别人怎么问,你应该把你知道的东西告诉别人,是一个积极的,正面的信息,而不是一味的去否定别人的观点和结论。这种思想其实是会影响人的一生的。哪怕,别人现在是在做工程,哪怕别人做不出理论成果,你也应该告诉他们,你所知道的massive mimo这条路在学术上要走下去的话,应该考虑的问题有哪些,而不是说,反正你也做不出来,我和你说也是白说。也许,你现在说了,他们听不懂,但是他们记住了,等他们思想境界,他们的数学知识,他们的领悟能力上升到一个境界的时候,他们会回过头的思考你说过的话,那么这样,你对他们的影响就是非常积极的,一辈子的。
而,如果你考虑的是,他们所处的环境本来就很差,是一群‘不太可能’被教育好的孩子,你的思想会潜意识里面反应出这个领域你们做,肯定是垃圾,不用做了。可能你要表达的意思是,反正你们也领悟不到massive mimo的精髓,所以我哪怕是说了,对你们而言也是白说。你带着这种思想,不但起不到授业解惑的作用,还会影响他们的思考,同时,还会潜意识里面加重你的消极心态和愤世心态。
我都是在国内的环境度过的,我现在虽然不在国内,但是也都很关注国内的动向,和他们的paper,不然我也不可能知道目前成长起来的新星。但是我现在的环境也都不是那么的完美,我老板自己是做混沌通信的以前,后来转到做coding method(他本身不具有information theory基础的),主要还是做structure codes。所以我一度也很迷茫,因为coding theory这个领域发文章很难。就是因为太难了,你要寻找出路,你就要不断地思考,不断地突破,不断地去寻找新的方向,最终你就会不断地去阅读其他方向的文献,从某种程度上就会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数学分析能力。这就是绝处逢生的道理。当然,你说的学术环境,我确实很幸运,我老板他知道自己不懂我在做的东西,所以他只是在comments我,甚至把我送到更牛的人那交流,更多的是给我一种激励。在我每每遇到困难的时候,尤其是公式推导的时候,他确实帮不了我,但是他总是激励我,说,你可以的,我相信你能解决。虽然可能在你觉得这是一种盲目的鼓励,是一种忽悠。但是真的,就是这种鼓励,才能让你保持激情,不断坚持下去。
而有些人,运气好,碰到了wang xiaodong这种非常能灌水的导师,可能是很顺利毕业了,但是即使是博士毕业了,也许还不能对整个通信行业的学术研究包括工业研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可能就只是对他那一小搓领域有所研究,这个是完全有可能的。不过这个也没关系,细水长流,来日方长,出来混迟早要还的。那很有可能他那个方向很快就做死了,没得做了,他就要寻求转型,转型过程就要阅读大量的文献,一样要经历这么一个痛苦的过程。
国内的博士也都是一样,面对老板的压力,精神上的压力,自己也在寻找转型,寻找机会,除非是混到博士的,不然大家内心的这种痛苦,所带来的冲击力是可以克服国内环境的不好的。
我给你说几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南邮有一个人叫做zou yulong,专门做relay selection分析的,86年的,现在发了好像有7篇trans,都是长文,他老板也都是做工程出身的。人家也是国内成长起来的,人家行,为什么其他人就不行?我再给你举个例子,北交的he ruisi,钟章队的学生,现在在USC的andrew molish那交流,87年的,2篇trans,7篇,20篇会议,钟章队也都是做工程出身的,根本就不懂理论分析。He ruisi就是把信道建模做到了极致。要知道,在他之前,北交是没有一个学生在TWC上发过文章的,而且还是这么古老的这么成熟的信道建模的领域,能在TWC上发,有多难,你可想而知。
再给你举个例子,马啸你应该很清楚了吧,他的环境多差你知道吗?他在一个鸟不拉屎的船舶大学毕业之后,去河南焦作大学做了几年老师,后来回到西电读博士,博士期间发了两篇IT,他那会就发IT,他条件不恶劣吗,他老板也不出名,他老板现在也都没他出名。之后就去哈佛做出了一篇IT的best paper,好几篇IT。他的环境还不够恶劣吗?
再说王新兵,王新兵博士毕业回到上交的时候,可是一篇trans都没有,他怎么起来的?一步一个脚印,自己踏出来的,他不苦?苦死了,那会在上交的时候,求爹爹告奶奶的和别人合作写paper,现在多夸张,你看他主页,除了TON和Mobicom的文章,连JSAC的文章他都不挂的。什么ICC,GLOBECOM这种国内看起来是旗舰会议的他不让学生投的。他现在比他导师还牛气,今年刚评上杰青,以后就是院士的步伐了。他多牛,他现在可是带着本科生发JSAC,发infocom,什么概念?一个人牛,不算什么,能够牛到带着本科生发JSAC,全中国就他一人,我可以这么说。这就是教育和激励的力量。他知道,他的成功不算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这些人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特质,就是努力,勤奋,不放弃,不气馁,就是有着一种激情。激情才是最重要的东西。我为什么反驳你,就是因为你的回帖很大程度是在浇灭别人的激情,让别人感觉绝望。如果带着授业解惑的心态,别人可能就会因为你的一段话,影响他一辈子,即使他不是你的学生,他也会在心理感恩你。如果是浇灭别人积极性的心态,那可能别人也就一直在被浇灭,也不会有多大成长。
自己的判断最重要!你选题很慎重,非常不错
楼主对国内通信圈的老师如数家珍呀。不过杨晨阳老师老师以前我没关注过。
Xiaodong Wang?
http://www.ee.columbia.edu/~wangx/pub.html
(1)看过南邮zou yulong的做中继编码的长文确实厉害,他也一样博士期间基本在国外读过,还拿了国内外的双博士。
(2)钟章队老师知道,但她的学生的文章我基本没看过
(3)马啸做编码的很厉害,完全做编码改进优化创新,他已毕业的博士都做这方面,确实难
(4)王新兵主要做网络容量分析,这方面也确实难,数学必须强。
(5)陶梅霞也是上交新秀之一。
还有很多北大宋令阳,清华高飞飞。
文中的教授博导称谓都省略了,抱歉。
是不是massive MIMO今年才陆续有自然基金中的?
你还是多做做literatur review吧,至少看200篇ieee trans以上的文章。MIMo中继这块研究的也非常多了,zhang jun,andrew molish这些人的文章你多看看。 中继协作为什么能做,因为增加了dimension,你必须找出中继协作mimo和普通中继,普通mimo的根本区别,如果是一个简单的extension可能contribution不够。 mimo能效的问题是目前的一个热点,你确实可以认真研究下,但是涉及到天线选择,也就是离散优化,你对组合数学和矩阵分析要有一定基础。如果是做energy efficiency,你对fractional programming要做一个非常全面的literature review,并对convex,nonconvex programming有很深的理解。这些都是需要积累的,多看文献,把文章每一个细节搞懂。通信的文章很多都回归到一些古老的数学问题上了。
mimo干扰对齐jafar做得差不多了,你多看看他it的文章,基本上你能想到的channel他都做了。
干扰对齐我有个建议,你去看看vincent lau最近的文章,专门做limited feedback下的干扰对齐。这个方向刚刚开始。干扰对齐的导频设计还刚开始。要知道干扰对齐是需要知道csit的。另外一个方向就是盲干扰对齐,合肥工业大学有一个教授zhou qingfeng刚在jsac发表了一篇文章专门做盲干扰对齐的,你研究研究。
干扰对齐现在可以挖的基本上就是,limited feedback下的对齐分析,还有就是盲对齐。或者两者结合。
基本的场景都被做完了。
而协作环境下的干扰中和问题目前研究还不是那么多,你也可以重点关注下。david tse在11年有一篇文章专门针对zz信道和zs信道的分析,gou tiangao和jafar也有222信道的干扰中和分析。你去发掘新的场景做干扰中和也是值得考虑的
massive mimo你调研得太少,你不要浮在表面看这些名词,你要看这背后的数学原理。massive mimo还是大有可为的,只是看你有没有这个数学功底了。
massive的本质是要用极低复杂度的算法去做优化,比如说STC就可能不太适合在massive mimo中用,如果你能提出一种极低的线性或者迭代编译码方法,你博士毕业搓搓有余。
玩矩阵有几种玩法,推性能还是做优化。都不容易,你要想清楚自己的能力和信仰
不要把课题想得特别大,先全面了解这个行业,深刻理解背后的数学证明,再找一个切入点,由点及面。
翔哥, 给力啊 啊
发现jyx9158对各个研究的方向非常清楚,对各研究领域的人非常熟悉。佩服
这个过时的东西还怎么做?说话要负责,不然是害了别人!MASSIVE MIMO现在在算法上还有很多问题,正是开始做研究的时候!
很钦佩楼主!很赞同你的观点,很多时候需要的就是这种激情,之前南邮还有个老师研究生毕业留校,从来没有出国过,自己发TRANS,后来去NTU读博士,发IT,现在在英国帝国理工当副教授。凌聪:msp.ee.ic.ac.uk/~cling/index.html
我说话如何不负责?
这个东西怎么过时了? 我如何误导人家了?你且说说!我还没有被别人指着鼻子骂过。
Relay 的cooperation, 有很多可做的地方,这方面并没有研究透彻
我可以给你给指一些:
1) 可以考虑和认知结合。 认知协作+中继, 你可以搜搜JSAC, TIT, TWC上有多少这方面的PAPER, 至于小的方向,你可以自己找文章去看。 可以强烈关注TAMU的Shuguang Cui,&&2014新晋的IEEE fellow,&&你可以跟他的研究方向做,把他的东西一篇篇看懂了,你自然而然会有idea。
2) 可以考虑和信源信道编码, 或者网络编码结合起来做, 例如UIUC 的SH Lim 的 hybrid coding, noisy network coding
3) RELAY COOPERATION NETWORK的 capacity region 的APPROXIMATION (非常难做)
4) Relay cooperation的 Energy efficiency,& & 考虑协作与能耗的关系。可跟踪佐治亚理工的Geoffrey Yeli, Google cite 达15000多次。把他和他的学生写的文章一篇篇读懂,一字不漏,每个算法都弄清楚。
5) 考虑QOS限制条件下的 RELAY COOPERATION 中的空时频资源分配,考虑MAC层的PACKET DELAY 对 RELAY COOPERATION的 efficient capacity 的影响。
2,3 两个方向偏信息论,如果你想要做,先好好地把图论和随机过程学好。 1,4,5 是偏信号处理的,对矩阵和凸优化要求很高,尤其是凸优化。有时还要解一些非凸的问题。
你从何处得出这个方向已经过时,我误导人的结论?&&你对RELAY cooperation 所知,有多少?
这句话,把我的一番好意,曲解成恶意。
“你已经假设了楼主或者所有的人都是‘坏人’,然后做出‘坏人’定论。也就是说,既然学术环境这么差,你们就别对自己要求这么高了,混一天是一天,反正也不可能有什么建数 .”
首先,我要说的是:我并未假设谁是什么“坏人”。我也并没有这样的想法,叫大家混一天是一天”,这只是你以小人之心夺君子之腹。我的意思是:国内的博士,选课题非常重要。博士的选题,决定了这个博士的生死存亡!! 很多教授都意识不到这些。 在国内这种学术环境下,尤其是大规模MASSIVE MIMO, 在很多学校都容易做成一个工程性的课题,不好发文章。这方面的课题,最好不选。我一番好意,你居然如此曲解。你凭心想一想:我反复这样解释,对我自己有什么好处?我剿灭你们的热情,对我有什么好处?
你说了那么一大堆,滔滔不绝,旁征博引,举这个例子举那个例子,这样信道那样信道,这样理论那样理论,这个牛人那个牛人,在我看来全是废话。你无非就是想炫耀:你很懂,理论你也在行,那些人做了哪些东西,你也清楚,你也可以给人指方向。还好你举的那些东西, 我或多或少都清楚一些,有些是我非常熟悉的,我 也可以问一些还比较关键的问题。别人和你相反的意见,在你看来都是恶意,都是坏心眼。
你很幸运,遇到了一个虽然不懂你在做的,但全力支持你做研究方向的老师。我和你不一样,我的小老板根本就不懂理论,强压我做了两年工程,我想做理论,受到了很大的阻力。你知道我博士前两年每天干嘛的吗?我在跟踪提案,我今天看COMP的提案,明天我看HETNET的提案,后天我看MBMS的提案,再过一天我看云计算的提案,可能再过几天我还得看看层2的移动性的提案。我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研究方向。我前两年就是这样过来的,每天都很郁闷,很失落。你在公司也待过,你应该知道整这东西能不能发文章。我前两年就没有完整地看过一篇PAPER。别人在搞TCOM, 我连我自己想做什么都不知道。当然,我现在和你一样,我也出国了。
& &我只想以我自己走过的弯路,来奉劝大家:工程性的东西,最好别碰。容易做成工程的课题,最好也别选。 我一番好意,如何剿灭你们热情了? Massive MIMO这种课题,因为和未来的5G挂钩得很密切,搞不好就成为一个工程性课题了。我国内的实验室(恕我不能告诉你我的实验室名称),就接了好几个这方面的企业课题。每天都做系统级仿真,搞提案,哪里像你想的那么理想,还这样数学那样数学,还有时间搞论文? 做这个项目的,硕士非常爽,因为有工程经验以后可以好好找工作。博士很郁闷,一篇文章都搞不出!
& & 也请你不要 滥用你自己的激情,去误导别人。各位看官如果不信我的,可以去试试。如果觉得最后结果像我说的那样,尽早掉头。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做。我个人是不倾向选这类课题的。因为比这好的课题比比皆是。
& &当然,我只是强调我的意见,我没有叫谁一定要听我什么什么的。你做不做,能否毕业,和我有什么关系。
& &大家再想一想:我打击你,对我自己有什么好处?我得到什么了吗?我涨工资,还是我发了文章?
& & 不是每个老师都和你的老师一样。有些强势,但水平烂的老师,你遇到了,那就是你的不幸。不过你很幸运,你的老师是非常好的。虽然他不懂,但他 全力支持你做,给你创造最好的条件, 这种老师,你该铭记一生。
本来我并不愿意回复你此楼,实在觉得太浪费时间。
后面跑出一个家伙,说我在误导人。 那我只有对我的观点做一些澄清。
在论坛上与人争执,的确非常无聊,耽误宝贵的科研时间。
能否指点一些MASSIVE MIMO在预编码和信道容量方面的研究方向?
说的确实有理,1不知道你是侧重指认知协作+中继的性能分析还是感知(我看了些underlay性能分析的文章,不过我确实还没看到你提的Shuguang Cui的相关文章,看来自己这个点的视野还比较窄)?2,3,4,5应该还可做但也比较难做。不过和国外的一个老板聊起来,说如果新近博士不建议做协作了(不知道他是不是特指以前我做协作性能分析的思路)。
令看了你们两个人的讨论,在讨论中你们给大家普及了很多知识,也开拓了视野,但是不要升级为口水,主要从讨论交流的角度。
至于massive MIMO想做理论还是有的可做的,今年自然基金面上就有几个支持。
你看看你言语中透露的那种苦大仇深。要不是你一开始就用一副很不屑的语气来指点江山,我能反驳你?我反驳你要是不举出各种例子,你能信服? 我毫不怀疑你的能力,我只想说的是不要把你的负面情绪过多地带入给后辈,即使有负面的,你也要给出解决方法。你一句话就枪毙了massive mimo,你给了别人任何的信息量吗?要不是后来我和你反驳,你可能压根就不屑于深入给后辈讲解,不是吗?&&我也明白你是好心,但是你又真的想过你的好心給别人造成的是好的影响还是坏的影响? 至少在我看来不正面。 还有,你无非就是跟踪两年3gpp,真有那么不屑吗?还是看着别人发paper你着急。你扪心自问,两年的协议跟踪对你没好处吗?我敢保证你以后找工作,这段经历会是你的财富。我跟踪3gpp的同时,还帮公司搭建了仿真平台,还发了几篇文章,这都是硕士的事情了,我也没见像你这么大脾气,至于做协议跟踪一篇文章都看不了?还是说你自己抗压能力不行。我博士也一样,帮老板申请了两个纵向基金项目,都申请成功了,现在还在和老板一起做华为的multilevel ldpc的横向项目
,要做fpga实现的,我也没像你这样这么痛苦吧。
我觉得这都是人生经历,总有发挥有用的一天。
当然你留美国就另当别论了,那地方中国人只能靠发paper为生,实际项目根本不给你机会做,你当真以为在美国的顶级老板就是靠发文章的?也就中国老板,没办法,接不了横向,只能发paper。在美国通信最牛的还是高通,nasa,贝尔实验室那波人,往往是他们引领了科技前沿,很多都是实际项目驱动的。所以,别对你中国老板这么憎恨,指不定你哪天想通了,或者实在在国外找不到工作了,你发现还是要做实业,不是老发paper玩虚的,你还要回来找你老板帮忙。 中国还没达到项目驱动paper的程度,因为中国的基础建设还不完善,建设的项目很多都是美国剩下来的技术,但是一旦完善,就会挂钩的,现在只能是paper驱动paper,但是你不要否认项目驱动paper的存在性和可行性,更不要怀疑有这种人的存在。要怪就怪自己能力有限,只能做那种paper驱动paper的人。路是你自己选的,别抱怨社会,别抱怨老板抱怨国家,只怪自己太年轻。
另外,我一直很感谢我老板,我也很感谢我硕士老板,即使他就是你说的那种不喜欢的老板,在我看来也是非常感激的。
我只是对你的人生态度颇有微辞,其他的各种举例只是为了增加我的说服力,我的一个中心思想就是,做人别太愤世嫉俗,没人愿意和你这样的人交朋友,以后你当了老板,指不定就成为了你心目中讨厌的那个人。我希望你以后在国外找不到工作,回国当老师,千万别变成你心目中憎恨的那种人,即使各种经济压力家庭压力,那样你会很痛苦。
呵呵,别人诬陷你的感觉不好受吧。所以也别轻易去否定别人的topic,哪怕你是好意,也容易办坏事。做学术做了这么久,还去轻易否定别人的东西,我不知道你带着这种心态,如何能够做出开天辟地的成果,可能也就跟跟大牛后面捡剩下的骨头坑吧。
自己要做大牛,第一就是心态要大度,不要轻易否定一个事情,凡是经过思考,而不是把一个事情想成是你认为的那样。明明massive mimo有一些可做的空间,你结果就想当然地认为别人可能会做工程耽误时间,别,碰。 而我的态度是,告诉别人,要做这个方向,应该掌握什么,这背后的难度有多大,要领会了还是很有意义。你自己去思考,谁的方式对后辈的启发更大。
你好歹也快博士毕业了吧,如果你思想不转变,你要是混学术,不可能带出优秀的学生的。
没别的建议,先去上几门数学课,矩阵,概率论,不等式分析,最优化理论。这几门课吃透,通信对你来说,就是小儿科。如果实在不能全吃透,可以先粗略地浏览很多文章,看看大概用到什么理论,再去吃透这些理论,积少成多。就像乔布斯说的,你前期的积累都是点,什么时候可以达到把这些点连接起来,融会贯通,你博士也就毕业了。 具体策略上,还是看文章,推公式,写文章,如果涉及coding,那还需要你有很强的编程能力。
所以,多积累
david tse有一篇很出名的massive mimo关于容量分析的,去看看。预编码,能够用到massive mimo上的肯定要是线性的,不然复杂度太高,线性预编码和译码是一个世界级难题,最近polar code有这个能力,但是这个code很难很难,信息论基础要求非常高,不知道你能不能吃得消
&你看看你言语中透露的那种苦大仇深。&& & 什么叫苦大仇深?我和谁有仇?我所感概的,只是我昔日未遇到一个真正懂得带我的老师。这个老师,其实并非需要多高的水平,发多牛的文章, 我只要他,全心全意支持我做理论,而非处处压制我。 你比我幸运得多。我的处境,是你从没有经历过的。
“要不是你一开始就用一副很不屑的语气来指点江山,我能反驳你?”&&什么叫做很不屑? 我比你更清楚的是,中国这个圈子的现状。你可以看看这个帖子里的这些做MASSIVE MIMO的同学,有多少个不是把这个做成一个工程性课题。我只是谈谈我的看法,我认为不适合,又何来不屑了?
“我只想说的是不要把你的负面情绪过多地带入给后辈,即使有负面的,你也要给出解决方法”。&&--- Anyway, 我有发表我言论自由的权利。我只是谈谈我的看法,我可有强迫谁接受?另外,你说解决办法,我并非谁的老师吧,这里谁也没有给我什么好处是不是。你愿意给,你可以给。但你不要把你的意志,强加在我身上,我不是你。
“我跟踪3gpp的同时,还帮公司搭建了仿真平台,还发了几篇文章,这都是硕士的事情了”& &。 我在前面也说过,这类工程性强的项目,适合硕士做。 如果我是硕士,我非常愿意做此类项目,这对我找工作有好处。可我读博士,我需要发高水平的, 这需要非常静、非常深的累积,这需要一篇篇文章反复地去看、仔细地去读,反复地查缺补漏,而不是让公司的人指这指那,他们大部分人没有任何理论功底。你看看北邮那些做工程的博士,毕业能有几篇好文章。 另外,写SCI的,有多少是靠搭LTE平台毕业的? 当然,有个搞理论搞得很厉害的大牛,在你旁边带着,让你做工程的时候,也可以把你拉到理论这一边,可能你做工程也可以搞出好的文章来。但是,大部分情况是,你工程做着做着,你就偏到工程那边了。你大部分的时间花在系统建模、代码的编写,还有仿真的校正上,如何去加深理论?我对此类项目的评价就是:纯粹一个烂项目。 这个项目,我是一个人搞的,从头到尾老板没有给我任何硕士。我想有这么多时间去搞这些玩意,我TRANS早出了。你做此类项目,你有时间去搞凸优化,搞矩阵吗? 我请你问你,你博士发的高水平的文章,和此类项目可有任何联系?
“还是说你自己抗压能力不行”&&还有后面你说的“以PAPER驱动PAEPR”&&。& & 我能力如何? 论项目,我是一个人抗, 你也不比我牛逼到哪里去吧,当然你要拿你那硕士做平台发的几篇烂论文来说事我也无法可说 。论理论,我也做得出自己认为还行的理论 (我认为还行的,是在TIT上发表文章)。 我的能力如何,相信只要不是水平太菜的,应该都活多或少知道一些吧,却不是你一两句话可以诋毁得了的。
“我的一个中心思想就是,做人别太愤世嫉俗,没人愿意和你这样的人交朋友“,我从来不缺朋友,更不乏能力强、待人又真诚的知己,但却不可能和你这类人做朋友。从你一开始,说我”假定所有人都是坏人。既然环境这么差,那就过一天算一天“之类挑的话,看来你习惯了歪曲事实,挑拨离间。我只是在谈我的看法,又何曾”假定所有人是坏人“。我的朋友里面没有你这一类的。
”以后你当了老板,指不定就成为了你心目中讨厌的那个人。我希望你以后在国外找不到工作,回国当老师,千万别变成你心目中憎恨的那种人,即使各种经济压力家庭压力,那样你会很痛苦。”& &你的这些话,如果你敢当面对我说希望我找不到工作此类的“祝福”,我一定在三招之类让你趴下,让你一辈子刻骨铭心,你信不惜? 从一个课题适合不适合做博士课题, 你扯到我有没有朋友,找得到找不到工作,话不是这样说的。
诬陷也称不上吧。他应该只是一个新手,看的文章也不多,判别力不高而已,对各类研究方向不太了解,可能过一两年就很清晰了。我固然生气,但我还不至于认为他存心诬陷我。我和他无冤无仇,他诬陷我干嘛?不是每个人,都配得上你的“诬陷”这两个字的。可能你习惯了在这种诬陷与被诬陷的环境待着吧,所以任何观点在你眼里,如果不合你的胃口,那就是“诬陷”。
从你一开始,说我假设”大家都是坏人。既然是所处的环境这么差,就应该混一天是一天“,到后面的说我”没有人愿意和我做朋友”,“希望你在国外找不到工作之类”之类的,我想,真正配得上”诬陷“的,是你自己吧。
“去轻易否定别人的东西,我不知道你带着这种心态,如何能够做出开天辟地的成果,可能也就跟跟大牛后面捡剩下的骨头坑吧”
我不知道你做出了何等的“开天辟地”的成果,如果有,可否在这个论坛里展示一下。如果没有,这类大话还是少说为妙。另外,就算你有JSAC, TIT之类的顶级期刊,也不能称自己做的是“开天辟地”的成果吧。除非你想JAFAR一样,自己开创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让这个领域的所有期刊都给你。你还不至于牛到这份上吧?
至于你说“大牛后面捡剩下的骨头”, OKAY, 大牛后面的骨头,你要捡,也要有这个能力。我举个例子,你所熟悉的干扰对齐,现在这些Trans INF Theory 哪个不是在跟在JAFAR 后面做的, JAFAR做什么大家都做什么。当初的ALAMOUTI空时码一出,大家都跟风做。 包括XIA XIANG GEN这类的大牛,都跟在后面,搞各种代数空时码。&&如果这样的骨头,可以让你出TIT,JSAC,&&你为什么不去捡?
至于你说的“我混学术,不可能带出优秀的学生”。 请问你现在带出了何等优秀的学生? 至于我能不能带出优秀的学生,恐怕也不是你一两句话可以否定的。 我会以我自己走的弯路,我的经验和教训,去好好引导我的学生。我会让他一开始就有非常好的理论功底,去避免我所经历的失败和挫折。
算了,在这里争吵也太浪费时间。 我赢你如何,输了又如何?&&算了,还是改我的TIT去。
Anyway,&&你要做, 不妨试一下做law scaling analysis.&&很多时候,很多问题,要自己去思考。我在美国懂得的一个最好的道理,就是:凡事靠自己。日常生活、科研都是如此。别人说什么,这样那样,告诉你的那个人,不一定是真的,他自己也不一定做得出来。你自己历经千辛万苦、受尽煎熬和折磨,得出来的结论,才是千真万确,最适合你自己的。
谢谢。确实如此,什么东西得自己看过思考过试过。
令你们前面争论没多大意思。有些话都是自己不是很规范的说出来的(可能省略几个转折、假设词语),就容易让别人曲解。还是就一些研究就事论事好些。
呵呵,你看看你指的这些个方向,都是跟着别人屁股后面的方向。现在发出来的东西都是别人5年前做的东西,这个不叫过时叫什么?还有别人根本不是有了应用再来学工具的,别人是手里有了凸优化的工具再来找应用的!
王新兵刚回国求别人合作paper?没听说过,小心他上小木虫看到:jok:。
最近也在看massive MIMO的内容,感觉大维随机矩阵用的很多,理论功底要求蛮深的。
我是混工业界的,但是总结下来我总体在做理论。 能推公式,发paper是不错的,能应用当然就更好。 但是不能简单地认为理论就比应用高,或者是反过来。我是这样想啊, 最牛逼的成果是能够获得应用的理论,如OFDM,STBC,如果下降一等,没获得应用的理论和具体的工程应用,就不大好比了。 比如STTC就没法用,但是影响力很大,虽没有实际效用,但是启迪人的思维,这个价值如何跟产品当中的一段代码去比较呢?就只好各安其所吧。
无线局域网WLAN的最近的新标准802.11ac里对之前的MU-MIMO技术进行了修改和强化,不知道和你们讨论的massive mimo之间有什么联系?WLAN中的MU-MIMO技术的核心作用是提高无线信道的容量,提升数据传输速率.
楼主可否留个电邮联系方式? 我是半年以后看到你们这篇帖子,颇有收益。
802.11ac中的MU-MIMO主要是面向8根天线,8x8 MIMO这种规模的,与Massive MIMO还是区别非常大。
不知阁下的ITI中了没,过来让大家拜读一下!
你好,我是今年的直博生,做通信的。我现在也面临选方向的问题,让我郁闷的是老板叫我自己去追踪前沿方向,然后自己决定研究课题。我看了最近的研究热点,发现协作通信挺火的,也想做这个方向,但是看到楼上说什么不建议新近博士生做协作通信了,为什么?能不能请你给点意见
不要啊,我就是今年的直博生,好不容易自己找了个方向,就是协作通信,为什么不建议做协作通信了啊?确实有很多人做这个,难道真的已经过时了么?
那请问还有什么方向可做呢?
关于Massive
MIMO(大规模MIMO)还有可研究的吗的相关话题在小木虫APP已经有1809位虫友给出了详细回复。
赶快查看回复吧!
北京学而思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甲18号中鼎大厦A座1层102室 电话:010-
浏览器进程
打开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聊科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mimo国内外研究现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