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效应对环境的影响会对地球的气候有何影响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温室效应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何处尘埃瘖l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以下是我摘抄的:新华网北京2月6日电(记者王宇、江国成)今冬天气偏暖困扰着地球上众多生命:北京人5日经历了167年来同期最高温度;北极熊因为冰面融化正面临生存威胁;北欧动物园里的狗熊不得不在人工降温的帮助下冬眠;冰城哈尔滨的冰雕因温度上升竟然早早地“缩水”.2月5日,北京南郊观象台的最高气温蹿升至16℃,一举创下自1840年有气象资料以来历史同期的最高记录.对此,中国气象局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6日表示:北京今年冬天确实比较暖,“显然这和全球变暖有一定的关联”.秦大河院士援引113个国家的科学家近日批准的一份气候变化报告说,到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预计将上升1.9到4.6℃,这一趋势如果持续千年,会最终导致格林兰冰盖的完全消融,海平面因此将升高约7米.此前,科学家早就警告,海平面大幅升高,不仅给许多小的岛国带来灭顶之灾,也将威胁其他国家的沿海地区.北极熊等众多动植物将因为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而灭绝.全球气候变暖还将导致高温、热浪、台风、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率的增加.秦大河告诉记者,去年,中国发生的几次强台风、重庆遭遇的伏旱、长江水位偏低在某种程度上往往和全球气候变化有联系.偏暖的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十分明显.30年来,法国苹果树的开花期已经提前了10天,玉米的播种季节提前了1个月.今年12月份以来,江苏省大部地区气温持续偏高,引发植物反季节开花,南京市一些区域的桂花在严冬开放.科技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等部门不久前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指出,气候变暖使农业需水量加大,供水的地区差异也会加大,为适应生产条件的变化,农业成本和投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一些专家认为,如不考虑改良品种等技术因素,由于气候变暖的影响,21世纪后半期,我国主要农作物,如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产量最多可下降37%.牧业方面,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化趋势,使半干旱地区潜在荒漠化趋势增大,草原界限可能扩大,高山草地面积减少,草原承载力和载畜量的分布格局会发生较大变化.气候变暖对候鸟习性的影响日渐明显,在一些国家,许多候鸟在比较暖的冬天不再迁徙,或者不再飞抵原先的目的地,而在迁徙中途停留下来.偏暖的天气正在改变人们的冬季活动:在新疆阿勒泰地区,连续三个月气温同比明显偏高,令滑雪场上的积雪正逐渐减少,游客减少九成.暖冬使厂家和商家“冬天的生意”发生了变化.在北京宣武门一家日资商场,记者看到,那里的冬装打折幅度达五折.新款春装已上架.某著名女鞋品牌的导购张先生说,今年冬天暖和,毛靴生意不好.羽绒服的生意也不好做.某专营品牌导购刘小姐诉苦说,去年10月底羽绒服才上架,今年1月11日就开始打折,而往年冬季本品牌基本不打折.今年买羽绒服的主要是中老年人,占六成以上.暖冬使得各种病菌、病毒活跃,病虫害滋生蔓延.蚊子、跳蚤、老鼠等有害动物减少了被冻死的几率.这些传染病载体的数量大增,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科学家们认为,森林等植被横遭毁坏和温室气体排放逐日增加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人类长期使用煤炭、石油等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我国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大力开发利用核能、生物质能源、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过去20多年,我国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森林覆盖率有所增加,我国森林累计净吸收30.6亿吨二氧化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温室效应对地球自转有何影响?为什么?
温室效应对地球自转有何影响?为什么?
08-10-28 &
温室效应 概论 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短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据估计,如果没有大气,地表平均温度就会下降到——23℃,而实际地表平均温度为15℃,这就是说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38℃。 除二氧化碳以外,对产生温室效应有重要作用的气体还有甲烷、臭氧、氯氟烃以及水气等。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相应增多;又由于森林被大量砍伐,大气中应被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没有被吸收,由于二氧化碳逐渐增加,温室效应也不断增强。据分析,在过去二百年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25%,地球平均气温上升0.5℃。估计到下个世纪中叶,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将上升1.5——4.5℃,而在中高纬度地区温度上升更多。 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而且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含量基本上保持恒定。这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始终处于“边增长、边消耗” 的动态平衡状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80%来自人和动、植物的呼吸,20%来自燃料的燃烧。散布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75%被海洋、湖泊、河流等地面的水及空中降水吸收溶解于水中。还有5%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贮藏起来。这就是多年来二氧化碳占空气成分0.03%(体积分数)始终保持不变的原因。 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工业迅猛发展,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过去的水平。而另一方面,由于对森林乱砍乱伐,大量农田建成城市和工厂,破坏了植被,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渐缩小,降水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破坏了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就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长,就使地球气温发生了改变。 在空气中,氮和氧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它们都可以透过可见光与红外辐射。但是二氧化碳就不行,它不能透过红外辐射。所以二氧化碳可以防止地表热量辐射到太空中,具有调节地球气温的功能。如果没有二氧化碳,地球的年平均气温会比目前降低20 ℃。但是,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就会使地球仿佛捂在一口锅里,温度逐渐升高,就形成“温室效应”。 形成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其他气体。其中二氧化碳约占75%、氯氟代烷约占15%~20%,此外还有甲烷、一氧化氮等30多种。 如果二氧化碳含量比现在增加一倍,全球气温将升高3 ℃~5 ℃,两极地区可能升高10 ℃,气候将明显变暖。气温升高,将导致某些地区雨量增加,某些地区出现干旱,飓风力量增强,出现频率也将提高,自然灾害加剧。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气温升高,将使两极地区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许多沿海城市、岛屿或低洼地区将面临海水上涨的威胁,甚至被海水吞没。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下撒哈拉牧区曾发生持续6年的干旱。由于缺少粮食和牧草,牲畜被宰杀,饥饿致死者超过150万人。 这是“温室效应” 给人类带来灾害的典型事例。因此,必须有效地控制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控制人口增长,科学使用燃料,加强植树造林,绿化大地,防止温室效应给全球带来的巨大灾难。 科学家预测,今后大气中二氧化碳每增加1倍,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5~4.5℃,而两极地区的气温升幅要比平均值高3倍左右。因此,气温升高不可避免地使极地冰层部分融解,引起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如果海平面升高1 m,直接受影响的土地约5×106 km2,人口约10亿,耕地约占世界耕地总量的1/3。如果考虑到特大风暴潮和盐水侵入,沿海海拔5 m以下地区都将受到影响,这些地区的人口和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的1/2。一部分沿海城市可能要迁入内地,大部分沿海平原将发生盐渍化或沼泽化,不适于粮食生产。同时,对江河中下游地带也将造成灾害。当海水入侵后,会造成江水水位抬高,泥沙淤积加速,洪水威胁加剧,使江河下游的环境急剧恶化。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目前正在推进制订国际气候变化公约,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科学家预测,如果我现在开始有节制的对树木进行采伐,到2050年,全球暖化会降低5%。 影响 受到温室效应和周期性潮涨的双重影响,西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大部分地方,即将被海水淹没,包括首都的机场及部分住宅和办公室。 由于温室效应会导致南北极冰雪融化,水平线上升,直接威胁图瓦卢,所以该国在国际环保会议上一向十分敢言。前总理佩鲁曾声称图瓦卢是“地球暖化的第一个受害者”。 特点 温室有两个特点:温度较室外高,不散热。 生活中我们可以见到的玻璃育花房和蔬菜大棚就是典型的温室。使用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来做温室,是让太阳光能够直接照射进温室,加热室内空气,而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又可以不让室内的热空气向外散发,使室内的温度保持高于外界的状态,以提供有利于植物快速生长的条件。 后果 1) 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 2) 海平面上升; 3) 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4) 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摄氏度,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包括几个著名的国际大城市: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 温室效应可使史前致命病毒威胁人类 美国科学家近日发出警告,由于全球气温上升令北极冰层溶化,被冰封十几万年的史前致命病毒可能会重见天日,导致全球陷入疫症恐慌,人类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纽约锡拉丘兹大学的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家杂志》中指出,早前他们发现一种植物病毒TOMV,由于该病毒在大气中广泛扩散,推断在北极冰层也有其踪迹。于是研究员从格陵兰抽取 4块年龄由 500至14万年的冰块,结果在冰层中发现TOMV病毒。研究员指该病毒表层被坚固的蛋白质包围,因此可在逆境生存。 这项新发现令研究员相信,一系列的流行性感冒、小儿麻痹症和天花等疫症病毒可能藏在冰块深处,目前人类对这些原始病毒没有抵抗能力,当全球气温上升令冰层溶化时,这些埋藏在冰层千年或更长的病毒便可能会复活,形成疫症。科学家表示,虽然他们不知道这些病毒的生存希望,或者其再次适应地面环境的机会,但肯定不能抹煞病毒卷土重来的可能性。 由来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人类活动和大自然还排放其他温室气体,它们是:氯氟烃(CFC〕、甲烷、低空臭氧、和氮氧化物气体、地球上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陆地上的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 为减少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一方面需要人们尽量节约用电(因为发电烧煤〕,少开汽车。另一方面保护好森林和海洋,比如不乱砍滥伐森林,不让海洋受到污染以保护浮游生物的生存。我们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减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节约纸张(造纸用木材〕,不践踏草坪等等行动来保护绿色植物,使它们多吸收二氧化碳来帮助减缓温室效应。 新说 自1975年以来,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0.9华氏度,由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变暖已 成了引起世人关注的焦点问题。学术界一直被公认的学说认为由于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然而经过几十年的观察研究,来自美国Goddard空间研究所的詹姆斯·汉森博士提出新观点,认为温室气体主要不是二氧化碳,而是碳粒粉尘等物质。 碳粒粉尘是一种固体颗粒状物质,主要是由于燃烧煤和柴油等高碳量的燃料时碳利用率太低而造成的,它不仅浪费资源,更引起了环境的污染。众多的碳粒聚集在对流层中导致了云的堆积,而云的堆积便是温室效应的开始,因为40%至90%的地面热量来自由云层所产生的大气 逆辐射,云层越厚,热量越是不能向外扩散,地球也就越裹越热了。 汉森博士对于各种温室气体的含量变化都做了整理记录,发现在年间,二氧化碳 的含量增长了近两倍,而从70年代到90年代后期,二氧化碳含量则有所减少。用目前流行的理论很难解释仍在恶化的全球变暖的现象。 汉森博士认为,除了碳粒粉尘以外,还有一些气体物质能导致温室效应,如对流层中的臭氧 (正常的臭氧应集中在平流层中)、甲烷,还有巨毒无比的氯氟烃。但这些污染源的治理就相对困难些了。可喜的是,近几十年来非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含量已经有了一定的下降,如若 甲烷和对流层中的臭氧含量也能逐年下降趋势,那么再过50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的变化将近乎零。 碳粒粉尘并不是不可避免的东西,随着内燃机品质的不断提高,甚或不使用内燃机的交通工 具的问世,不能烧尽而剩余的碳粒是可以减少的。汉森博士的学说能够成立,则给地球带来了降温的新希望,但愿地球早日退烧。 温室效应及危害 06月05日 18:05 什么是温室效应?有什么危害? 温室有两个特点:温度较室外高,不散热。 生活中我们可以见到的玻璃育花房和蔬菜大棚就是典型的温室。使用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来做温室,是让太阳光能够直接照射进温室,加热室内空气,而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又可以不让室内的热空气向外散发,使室内的温度保持高于外界的状态,以提供有利于植物快速生长的条件。 由环境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 它会带来以下列几种严重恶果: 1) 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 2) 海平面上升; 3) 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4) 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摄氏度,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包括几个著名的国际大城市: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 温室效应是怎么来的?我们能做什么?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人类活动和大自然还排放其他温室气体,它们是:氯氟烃(CFC〕、甲烷、低空臭氧、和氮氧化物气体、地球上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陆地上的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 为减少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一方面需要人们尽量节约用电(因为发电烧煤〕,少开汽车。另一方面保护好森林和海洋,比如不乱砍滥伐森林,不让海洋受到污染以保护浮游生物的生存。我们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减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节约纸张(造纸用木材〕,不践踏草坪等等行动来保护绿色植物,使它们多吸收二氧化碳来帮助减缓温室效应。
影响 受到温室效应和周期性潮涨的双重影响,西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大部分地方,即将被海水淹没,包括首都的机场及部分住宅和办公室。 由于温室效应会导致南北极冰雪融化,水平线上升,直接威胁图瓦卢,所以该国在国际环保会议上一向十分敢言。前总理佩鲁曾声称图瓦卢是“地球暖化的第一个受害者”。 特点 温室有两个特点:温度较室外高,不散热。 生活中我们可以见到的玻璃育花房和蔬菜大棚就是典型的温室。使用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来做温室,是让太阳光能够直接照射进温室,加热室内空气,而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又可以不让室内的热空气向外散发,使室内的温度保持高于外界的状态,以提供有利于植物快速生长的条件。 后果 1) 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 2) 海平面上升; 3) 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4) 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摄氏度,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包括几个著名的国际大城市: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 温室效应可使史前致命病毒威胁人类 美国科学家近日发出警告,由于全球气温上升令北极冰层溶化,被冰封十几万年的史前致命病毒可能会重见天日,导致全球陷入疫症恐慌,人类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纽约锡拉丘兹大学的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家杂志》中指出,早前他们发现一种植物病毒TOMV,由于该病毒在大气中广泛扩散,推断在北极冰层也有其踪迹。于是研究员从格陵兰抽取 4块年龄由 500至14万年的冰块,结果在冰层中发现TOMV病毒。研究员指该病毒表层被坚固的蛋白质包围,因此可在逆境生存。 这项新发现令研究员相信,一系列的流行性感冒、小儿麻痹症和天花等疫症病毒可能藏在冰块深处,目前人类对这些原始病毒没有抵抗能力,当全球气温上升令冰层溶化时,这些埋藏在冰层千年或更长的病毒便可能会复活,形成疫症。科学家表示,虽然他们不知道这些病毒的生存希望,或者其再次适应地面环境的机会,但肯定不能抹煞病毒卷土重来的可能性。 由来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人类活动和大自然还排放其他温室气体,它们是:氯氟烃(CFC〕、甲烷、低空臭氧、和氮氧化物气体、地球上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陆地上的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 为减少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一方面需要人们尽量节约用电(因为发电烧煤〕,少开汽车。另一方面保护好森林和海洋,比如不乱砍滥伐森林,不让海洋受到污染以保护浮游生物的生存。我们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减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节约纸张(造纸用木材〕,不践踏草坪等等行动来保护绿色植物,使它们多吸收二氧化碳来帮助减缓温室效应。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气候变化的全球响应是指温室效应增强后出现的地面温度分布格局的大范围变化(即大尺度的下垫面改变)及其对全球性大气环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全球角度看,受地球表面接受太阳辐射多少的影响,地球表面的温度分布情况是:在赤道和靠近赤道的低纬度地区地表温度较高,而在两极和靠近两极的高纬度地区地表温度较低。这就决定了地球大气系统大尺度下垫面的温度分布格局。在这种大尺度下垫面温度格局下,赤道和低纬度地区靠近地表被加热的空气必然上升,高纬度地区地表冷空气前来填补空间产生水平对流,在北半球的表现就是出现冷空气的南侵,也就是我们在冬季可以感觉到的那种寒冷的北风,高纬度地区地表空气迁移后又牵引其上方更冷的冷空气下沉,结果赤道和低纬度地区由上升气流主导,而两极和高纬度地区由下沉气流主导,形成一个全球性的大气对流循环。  在由上升气流主导的赤道和低纬度地区会使夏季季风带来的水汽增加、台风(飓风)威力增大;而由下沉气流主导的高纬度地区则表现为冷空气活动加强。但是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使得不同区域接受的太阳辐射产生昼夜和季节的周期性变化使得这种大尺度的大气对流循环也出现随昼夜和季节变换的周期性间歇和冷空气强弱在地球南北两个半球表面交替变换。冬季北半球冷空气活动较强,而夏季南半球冷空气活动较强。  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强,两极的下沉气流会更加强烈,赤道和低纬度地区的上升气流也会更加强烈,这种全球尺度的大气对流循环会更加剧烈。结果,北极的冰盖在夏季退缩,冬季扩张;而南极的冰盖在夏季扩张,冬季退缩。而且这种扩展和退缩的范围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北半球冬季来自极地和高纬度地区的寒流会更加强烈,导致冬天比以往更冷,冰冻的范围更大,气温不断创出新低。大陆高纬度地区强烈的下沉气流还会卷起地面的沙尘,引发沙尘暴。同时,由于两极区域下沉气流的加强(加快了海面上的空气流动)也加剧了靠近两极的高纬度地区海面的蒸发作用,水汽蒸发后又使得这些区域表层海水的盐度升高(蒸发掉的水汽为纯淡水)而且温度下降(蒸发时液体温度会下降),由于蒸发作用在靠近两极冰盖区域海面形成的温度在0-4℃之间的高盐度海水是密度最大的,会由于重力作用而下沉到大洋的洋底,形成底流,这就是所谓的温盐环流,也叫密度流。  南极底流就是在绕南极区域海面形成并向大洋深处下沉,并在海底流动到特定区域形成上涌洋流的这样一种温盐环流,由于这种从表层下沉的海水含氧量较高,下沉到海底后会改变底流流经区域海底的沉积环境,使原来沉积在海底的钙质沉积物发生溶解而释放出碳酸根,并改变洋底海水中的碳平衡,使得底层海水二氧化碳分压增大而出现往上冒气泡的现象,结果带动深层冷海水上涌而在特定区域形成上涌洋流(也叫上升流,地理学上也称其为冷流或寒流)。这种大尺度的大气对流循环的加剧,对有些地区比如广东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冬季冷空气的威力加强。日广州出现了55年来的历史最低温,最低气温下降到2.1℃,并出现了大范围的低温和霜冻,连位于珠江口附近的东莞市也出现了结冰现象。所以温室效应会使冬天更冷。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地球磁场与气候-2009年的冬天怎么就这么冷?2009年11月份以来,美国、北欧、西欧、东北亚以及我国华北、东北、新疆等地相继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的寒潮天气,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为何寒潮天气如此频繁?全球变暖,是否真如某些媒体所言,是一场世纪骗局。在欧洲的各国遭受到暴风雪和寒流的袭击,从英国到波兰,从德国到希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突然降温的影响。大雪造成交通混乱、电力中断、学校关闭。为什么欧洲和北半球的这个冬天怎么就这么冷?就在这个寒冷的季节,以地球变暖为话题的哥本哈根会议召开了。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于-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参加召开的峰会,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即签署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二氧化碳的减排协议。伴随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争吵声,公众对全球变暖的关注持续“升温”,席卷整个北半球的大范围严寒不期而至,坚信全球暖化的人士意料之中地将此归因于全球变暖。于是乎,炎热高温自然证明了气候变暖,而完全相反的低温严寒也能基于全球变暖推导出似乎“无可辩驳”的合理解释。如何从这些说法中拨云见日,探寻事实的真相?许多研究者则认为,地球存在有规律的冰川期循环模式,即每个冰川期持续10万年,两个冰川期中间相隔大约1.2万年。照此推算,50年后,地球气候将会出现一个新的冰川期。地球历史上的冰川期我们没有经历,所以说,我们说不好当时的具体情况,更说不清楚冰川期是如何发生的。但是,我们现实的气候确实是实实在在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再说不清楚具体发生的情况,那可真对不起我们现代所谓的科技进步之自诩了。气候温度系统不外乎是地球表面大气的热变化,对于热我们现在很清楚其机制,它的传播不外乎有三种形式:对流、传导和热辐射。对于地球这个装置来说,它有:大气系统的热变化及运动是气象学研究的学问;海洋物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海洋系统的热和海流的变化,不过海洋对大气热系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为太阳大多数能量是对大地和海洋加热的,然后才把能量传输给大气;大地热系统的变化是现代科学研讨最少的一个领域,就这点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应该是一个不小的遗憾。无论什么系统,能量必须守恒。依据能量守恒定理,我们来看看地球获得能量的体系。影响地球的能量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太阳光,它是保持地表近300度开尔文温度的主要能量来源之一,其致使地球成为一个活跃的世界。第二类是引力作用和核裂变衰变能。这类能量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太阳及其它星球的引力作用,潮汐和四季变化是这类力的表现;二是地球自转力,地球日变化和季风是该力的气象现象;三是重力能和核裂变衰变能,它们的作用使地球内部保持有相当高的温度,地球形成初期它们的量是巨大的,经过地球几十亿年的演化,现时它们能保持地核的温度不很快降低也就不错了。第三类就是太阳风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才知道它的存在,是它驱使了地球电磁场的活动,并且使地球磁场保持着相当大的形态。它驱动的地球电磁场的电场为雷电提供了巨大的能量,有时它还会将太平洋的赤道海水温度提高几度进而生成厄尔尼诺现象。两极极光椭圆带的生成也是它的作用,并且也要消耗巨大的能量。太阳风的单位能量并不是很大,不过庞大的地球磁场形态使地球在接受太阳风的能量上提高了近千倍。人类生活在地表以上的大气环境中,这里的温度至为重要。原始的人类主要生活在温带及其附近,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一些生活方式,扩展了人类生存的温度,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扩大了。但是,这种人类生存温度是不可以无限扩张的,因为人类和生物还不具备在极端温度条件下生存的能力。影响大气温度的系统有外太空天体、大地和海洋。提高大气温度的能源来自于:一是阳光,二是重力能和核裂变衰变能,三是太阳风。降低气温的途径只有一个,即大气、陆地和海洋对太空的低频能量辐射。先说太阳光:阳光是一种低热值的能源,它分为可见部分和不可见部分,不过能量大多都分布在可见光部分。光的能量有很少一部分为大气所吸收,其中大部分是对地球的表面加热。因为海水的比热比陆地大,所以在白天陆地上的气温高,到晚上海洋上的气温会变高。由于大气和海洋都是流体,地球又是运动中的球体,阳光对于它们的加温亦是多变的,所以预测气候的变化就是现代气象学和海洋物理学的基本宗旨之一。太阳发出的光变化不大,最多只有百分之几的改变。不过,阳光真正作用在地面或者海面上的量变化却很大,由于大气中的颗粒物(包含水汽)的多少,致使阳光有时可以损失掉两个量级的能量。重力能和核裂变衰变能对地球起加热作用的能量,多已存在于地球之中。这种缓慢释放的地热能,在地球进化到现时代是逐渐减弱的。它对地表和海洋的影响是平稳的,变化不大的。由于这种考虑,人类就没有建立对地热的变化研究,这是件相当遗憾的事。因为对地壳加热的不仅仅是地热一种能量来源,其它还有来自太阳的太阳风。最后我们来看太阳风作用,简单地说,地球磁场可以说是一个变磁器。太阳风作用在磁层闭合磁力线的外层环上,磁层磁力线将能量带入地壳,形成环地球纬度的大地电流。这种地电流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有许多自然现象都可以证明它的存在。比如说极光就是强能量磁力线在电离层处的能量释放。这个地电流在赤道环路上的电流最大,它会对地壳进行不断地加温。太阳风强烈时,对地壳的加温能量就大,反之当然就弱。地电流对地球赤道表面加温亦是厄尔尼诺现象的最好解释。地电流对大地表面的加温也是具有季节性的,由于加温能量给地壳作用是缓慢积累或者释放的,所以地电流对地表加温的迟缓作用比太阳光来的明显,我们感觉到的季节变化的迟缓效应多数都是地电流缓慢效应造成的。厄尔尼诺从狭义上讲是指热带中东太平洋大范围海水异常增温的现象;广义上是指赤道带中东太平洋海水异常增温的同时,从热带东太平洋到印度尼西亚群岛,海洋和大气环流发生异常变化的现象。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赤道太平洋中东海域海水温度异常增高。由于热带太平洋是一个控制大气运动的巨大热源和水气源,因此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将引起全球的气候异常。生成厄尔尼诺的相关因素(指太平洋海水异常增温的能量来源和机制)有两个:一是环赤道大地电阻抗的变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太阳风的强弱。2009年是“厄尔尼诺”年已成定论。但是2009年的“厄尔尼诺”更像“假厄尔尼诺”。进入12月份之后,赤道太平洋的增温中心并没有像原先预测的那样移向中、东部太平洋地区,而是停留在中太平洋,致使西太平洋洋面的海温没有出现偏低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今年的太阳活动太过于平静。太平洋增温的环境出现了,动力却不足了。厄尔尼诺如果发展充分的话,当时的太阳黑子活动必须是较强烈的。气象界以往的流行说法:厄尔尼诺相对应的年份应该是一个“暖冬”年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2009年的厄尔尼诺就是因为太阳活动过于平静,厄尔尼诺没有能量充分发展起来,所以2009年冬天就不是一个暖冬了。这两年太阳活动平静的出奇,地球失去了很大一部分地温加热能量,2009年的冬天要是不冷才怪。地球这个大装置,从较长的时间(以年为单位)看,地球表面的热量是不能长期积累的(不包括生物转化的量)。也就是说,太阳活动的平静期效应,对地球来说,它只是对地球的低温阶段的作用明显。而对于另外的灾害性天气-高温阶段天气并没有向下拉动的作用。所以,2009年的平均温度还是近百年来较热的几个年份之一。谈到年的平均温度,其实这是一个不大能全面启示气候真实情况的统计数据。因为全年地球表面发生的物理过程太过复杂,用一个数字给出总结是不能说明任何问题的。地表气候究竟是在变冷还是变暖?世界气候是否有一个变暖的发展趋势?如此问题,对于有责任感的人来说,都必然会给予相当的关注。但是,这次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有关温室气体浓度变化会导致气候变暖的结论,并以此来争取各自的利益。这给人的印象好像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界联合起来在这种大会上,有利用气候问题来制约中国发展的嫌疑。关于温室气体效应的理念,最早来自对金星的认识。金星表面的温度很高,找其原因认为是金星外面包裹着一层温室气体层造成的。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一种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被大气物质所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气象学上习惯把地球环境看成是一个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现代的气象学认为二氧化碳是严重的温室气体,它是导致气温升高的元凶,全球变暖,温室效应,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陆地被淹没,飓风肆虐,洪水四溢,人类所面临的许多灭顶之灾。都是灾难的罪魁祸首二氧化碳之温室气体的排放过量所致,是二氧化碳把地球给糟蹋了,有于其理由所以要开大会商量各国减排。实际上的真实情况是,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仅占到万分之几,而且它的比重要大于氮气和氧气,所以二氧化碳主要存在于地上10千米的近地大气层中。它所造成的温室效应远比空气中的水汽和尘埃颗粒要小得多。二氧化碳造成的温室效应仅是大气温室效应的百分之几。再说,温室效应对于地球环境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情。如果地球没有温室效应,那么地球环境根本就不适合人类居住。对于人类的居住环境,最可怕的并不是全年平均温度的全球变暖,而是最高温度段的温度提升。导致高温温度提高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高温时段大量使用矿物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所造成的。地球本身有调节自身温度的功能,当地球的温度偏高时,海洋和两极冰量存储有着平抑高温的作用。可是,现在由于两极的冰储量越来越少,两极调节地球气温的能力越来越差,地球高温段的温度也就越来越高。在这时我们的生存环境-城市产生的热岛效应最是明显,城市里的温度要高出其它地方2-3摄氏度。这都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当阳光直射;太阳剧烈活动,由此产生的地电流加温地壳;加上城市的热岛效应使人感到极不舒适。在极不舒适的环境中,人们又大量的使用空调致使温度变得更高,这类恶性循环最后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所以,适时地调节碳燃料的使用和控制人口的增长,才是现在最需要实施的解决方案。阳光照耀的地球表面积只有百分之四十,而地球向宇宙太空辐射能量的面积却是百分之百;特别是在南北两极,阳光几乎照射不到那里,那里的冰面却把大量的热能量辐射到了太空;如果没有地热的支持,在那里温度将会永远低于零下100℃。有的时候阳光只有百分之几的能量可以到达地面,而太阳风的能量到达地壳却没有什么阻挡;阳光对地面的作用时效,最多能够影响几天时间,而地电流对地壳的热作用的影响可以长达一个月以上。阳光对大地直射每天最多也就10个多小时,地电流对大地加热却是全天的时间,如果没有地电流的作用,地球的夜晚会变得非常寒冷。大气和海洋都是流动的物体,它们本身并没有能量来源,地球的运动可以影响它们的流动。但是使它们保持温度的能量来源只有来自上面太空和下面的大地,在诸多因素之下,地球的气候环境就形成了。如此可以得到结论:如果只有阳光照耀,而没有太阳风产生的地电流的加热作用,地球的环境亦是不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依据统计学原理,在比较气温升降与太阳黑子活动的图谱之后,我们发现每一次太阳黑子活动频繁就会导致气温的上升,而当太阳黑子活动频率下降时地球的温度也随之降低。对于这种自然现象的解释只有用太阳风转变为地电流、加温地壳、进而影响地球大气环境来解释最为合理。但是,当我们给出解释并提出实验方法之后,现在的学术界却显得非常呆板,有些人就是不认账,他们不允许非主流学术理论得到公认,大家想,在新的见解里能有多少是主流学科里有的东西。而且,最不能允许的是还有另外一些人,他们为了自己的个人或者团体的既得利益,他们变得非常狭隘和死顽,这些人应该就是科学和社会进步的敌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国高温气候温室效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