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算式写出“圆、方形和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拼图”各表示多少, 圆加方形等于三十、三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span style="mso-spacerun:'yes';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0000mso-font-kerning:1.以内数的组成、读写、顺序和大小比较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与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
?&元、角、分的认识
?&求被减数或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求两数相差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图形与几何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直观认识
综合与实践
?&我们认识的数
?&小小商店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
一年级下册课时安排
全册教科书共安排了57课时的教学内容,另外还安排了4课时的期末复习。全学期大约有25%的教学时间可以留作机动,便于教师灵活地、创造性地安排教学。在学生独立探索、合作交流方面,在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进行必要的练习以及评价学习情况等方面,都可以使用机动的教学时间。各单元的课时大致安排如下:
一&&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课时
二&&认识图形(二)&&&&……………………………………&&2课时
三&&认识100以内的数&&……………………………………&&9课时
○&&我们认识的数&&&&&&……………………………………&&1课时
四&&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6课时
五&&元、角、分&&&&&&&&……………………………………&&3课时
○&&小小商店&&&&&&&&&&……………………………………&&l课时
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5课时
七&&期末复习&&&&&&&&&&……………………………………&&&4课时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span style="mso-spacerun:'yes';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0000mso-font-kerning:1.以内数的组成、读写、顺序和大小比较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与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
?&元、角、分的认识
?&求被减数或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求两数相差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图形与几何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直观认识
综合与实践
?&我们认识的数
?&小小商店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一)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20以内退位减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口算,并逐步达到熟练的程度。
2.使学生经历探索20以内退位减计算方法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和交流等活动,增强与同伴合作的意识,并在不同算法的交流中,感受算法的多样,初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3.使学生经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积累一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4.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应用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等活动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本单元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本单元内容及其前后联系如下图:
同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一样,20以内退位减法对于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和其他领域的数学知识十分重要,是小学数学最为基础的知识之一,也是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因此,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切实给学生打好基础,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这部分内容分三段安排:第一段教学十几减9,第二段教学十几减8、7,第三段教学十几减6、5、4、3、2。同时,结合计算,相继安排一些求剩余、已知总数与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等简单实际问题让学生解答。本单元内容的基本结构如下图: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利用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经验直接口算相关的退位减法。20以内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是多样的,以13-9为例,可以先算13-3,再算10-6(称为“平十减”);也可以先算10-9,再算1+3(称为“破十减”);还可以想9+4=13,直接算13-9=4(称为“想加算减”)。比较而言,“想加算减”不仅显得快捷,而且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也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连续性特点。因此,组织教学时,要在尊重多样算法的前提下,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并逐步掌握“想加算减”的思路。
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主要是因为,要能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仅靠掌握基本的口算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根据式题之间的联系及其蕴含的规律合理灵活地进行推算。这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以点拨、引导和训练。
这部分教材在编排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注重从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中引入计算问题,使计算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教材设置的三道例题,都为学生提供了现实的问题情境,让他们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感受20以内退位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其中,例1和例2都是从总数中去掉一些,求剩余的实际问题;例3是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的实际问题。这样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和计算结合起来,既有利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欲望,又有利于他们充分利用已有的数学学习经验,主动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探索活动的顺利展开得以保证。
2.重视让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并引导他们逐步优化算法。教学十几减9时,例题结合直观操作给出了三种不同的算法,鼓励学生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这体现了教材对算法探索过程的重视,也体现了教材对不同算法的尊重。但考虑到学生已经积累较多的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的经验,而上述三种算法中的“想加算减”又能较好地体现加、减法的内在联系,所以在随后的“想想做做”中,教材侧重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想加算减”的便捷,在比较中自主选择并逐步优化算法。体现这一意图的习题主要有两类:一是相应的20以内进位加与退位减的对比,如9+2=□,11-9=□;二是已知总数与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的简单实际问题。十几减8、7的教学安排与十几减9相类似,同样重视让学生在充分探索的基础上,自主选择并逐步优化算法。十几减6、5、4、3、2的教学安排要更开放:教材通过一幅场景图,提出两个相关的实际问题,列出减法算式,既启发学生“想加算减”,又启发他们根据其中一道减法算式的得数推算另一道减法算式的得数,从而凸显进一步优化计算方法,以及促使学生根据算式特点更加灵活地选择算法的明确意图。
3.加强相关式题的对比。除了上面提到的20以内进位加与退位减式题的对比,以及相关的两道20以内退位减式题的对比之外,教材至少还安排了如下两种对比题组:一是减数不变,被减数依次增加(或减少)的式题;二是被减数不变,减数依次增加或减少的式题。这样的对比,既反映了相关减法式题的内在关联,也初步反映了差的某些变化规律,有利于学生利用获得的认识和体会更加灵活、便捷地进行计算,初步感悟函数思想。
4.加强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c教材除了在例题中通过简单实际问题引出计算学习之外,还在“想想做做”“练习”和“复习”巾安排了相当数量的简单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已经学过的计算分别加以解决。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来说,这些实际问题既涉及“求剩余”和“求另一部分数”的减法运算,也涉及“求总数”的加法运算;从呈现方式来说,既有文字呈现的,也有用表格、对话和图画呈现的。通过解答这些实际问题,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加充分地体会所学计算的价值,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帮助他们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例1和第2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自主探索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并根据自身特点,在交流的不同算法中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分析和比较的能力,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逐条出示下面各题,指名口答。
1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多少?1&3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9可以分成几和几,还可以分成几和几?
<span style="mso-spacerun:'yes';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0000mso-font-kerning:1.+6=&&&&&&&&&&&16-6-5=
<span style="mso-spacerun:'yes';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0000mso-font-kerning:1.=&&&&&&&&&&&&&&&9+7=
9+(&&&)=11&&&&&&&9+(&&&)=17
根据学生的口答情况,有针对性地小结。
【设计说明:考虑到经过一个寒假,学生的心理状态比较松弛,对与新课学习相关的旧知可能遗忘较多,所以先组织适当的复习,既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愿望,也为探索新知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
二、导人薪课
1.出示例1中的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
(1)小猴在干什么,它的面前摆了多少个桃?你为什么能很快看出有13个桃?
(2)另一个跑来说了什么?
(3)根据上面说到的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4)想一一想,要求“还剩多少个”,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3-9=□(个)。
2.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指出:我们已经学会了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今天要在这基础上学习十几减9。(揭示课题)
【设计说明:&&指导学生在认真观察场景图的基础上,说说场景图所提供的信息,并由此启发他们提出问题、列出算式,既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学习的必要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开展探索性学习的兴趣。】
三、探索算法
1.自主探索算法。
怎样算出13-9的得数呢?请同学们先各自想一想,再和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独立探索13-9,并与同桌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择机提醒学生用圆片或小棒摆一摆,边摆边想。)
2.组织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算出得数的?(指名说出不同的算法)
学生可能用下面的几种方法计算:
(1)先用13减去3,再用得到的10减去6。
(2)先从10里减去9,再把剩下的1和3合起来。
(3)先想9加几得1&3,因为9+4=13,所以13-9=4。
3.比较算法。
指上述第一种算法,提问:你是怎样想到先算13-3的,减3之后为什么还要减6?
指上述第二种算法,提问:算出10-9等于l之后,为什么要把1与3合起来?
指上述第三种算法:你是根据加法来算减法。按你的想法,如果要计算12-9,你应该先想什么?
谈话:小朋友真爱动脑筋,大家想到的计算方法也各有特点。不过,在这些算法中,你喜欢哪种方法?
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13-9的计算过程再说一遍。
注意:无论学生选择哪种方法算,只要算对,都要给予肯定。要尊重学生的选择,不宜要求学生一律采用某种方法计算。
【设计说明:例题教学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再通过适当的评点和比较,使学生对不同算法都有初步的了解,这就为今后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算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与此同时,让学生基于个体的思维习惯和知识基础初步选择算法,既有利于他们有足够的兴趣完成接下来的其他减法式题,也有利于他们主动承担学习的责任,感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四、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看左边一幅图,讨论:
一共有几根小棒?根据图下的算式,需要从这些小棒中圈出几根?你打算怎样圈?动手试一试。
(2)让学生独立完成右边一题,学生完成后组织交流。。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引导学生看图,说说括线表示什么,“?个”或“?根”各表示什么,然后让他们把每题的条件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进而启发:根据图意,你认为15-9(或17-9)与哪道加法算式有关,计算15-9(或17-9)时可以怎样想?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先出示第一组算式让学生口算出得数;接着出不9+5,学生口算出得数后,要求照第一组算式的样子,编一道十几减9的题;最后出示9+9,学生口算后,也要求编一道十几减9的题。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1)用卡片随机出示10~19这些数中的一个,要求学生用卡片上的数减9,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2)学生在小组里照上面的样子活动:一人出卡片(卡片上写有10~19中的某个数),其他同学口算十几减9,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要求他们说说题中算式排列的特点,再说说各题的得数又是怎样变化的。
【设计说明:&&这组练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的计算过程中逐步明确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并体会“想加算减”或根据其他熟悉的算式进行推算的方便和快捷。基于这样的考虑,上述练习活动主要突出两点:一是减法与加法的关系,例如,让学生说说“根据教材中的示意图和减法算式,能想到怎样的加法算式”;又如,根据给出的一道加法算式,写出与之相关的一道减法算式。二是十几减9的算式自身排列的规律。通过这样的练习,相信学生的计算方法必将逐步优化,计算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五、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如果现在让你计算十几减9,你能有自己的方法吗?
两个学生搭成一道门,门上标有“-9”,其他学生手持写有“十几”的卡片,如能正确算出得数,则可顺利通过,否则重新排队,等待下次机会。
4、完成练习一第5题。
(1)让学生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要算什么?
(2)学生列式计算。
(3)核对答案,让学生说说问什么用减法算。
5、完成练习一第6题。
(1)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要求学生尽量在2分钟之内完成。
(2)以开火车的形式核对答案。
(3)表扬既快又对的学生。
6、完成练习一第7题。
(1)学生独立计算,要求划横线,并标出第一步的结果。
(2)集体核对,让学生说说计算的顺序和过程。
三、对比练习、辨析异同。
完成练习一第3题。
(1)学生独立计算。
(2)观察比较,查找规律。
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练习一第8题。
(1)学生各自读一读题目后指名读题。
(2)说一说从题中知道了什么?要算什么?
(3)学生列式计算。
(4)集体核对。
追问:-9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在11中减去9?
2、完成练习一第9题。
(1)学生各自读一读题目后指名读题。
(2)说一说从题中知道了什么?要算什么?
(3)学生列式计算。
(4)集体核对。
追问:-3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在13中减去3?
3、完成练习一思考题。
(1)学生读题,明确题意。
(2)思考:小明再做几朵就和小红一样多了?
(3)讨论:小明至少还要做几朵,才能超过小红?
五、课堂评价、拓展延伸。
在今天的练习课上,同学们表现得很出色。不仅学会了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而且还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老师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能像今天这样,懂得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才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
7+(&&)=12&&&&&&&9+(&&)=12
12-7=(&&)&&&&&&&12-9=(&&)
二、进行练习
1、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填写。
(2)学生汇报答案,说说是怎样想算出来的。
(3)提问:仔细观察一下,每组中上下两道题填出的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如:第1题8加几等于16,16减8就等于几。
(4)小结:我们在做这类题时,只要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想加算减”的方法计算,就可以做到又对又快。
2、第2题:
(1)学生先在书上填写答案。
(2)组织反馈交流,说说计算的思考过程。
(3)观察:每组题中左边一排数和算出的结果,看是怎么变化,从中你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小结。
3、第3题:
(1)课件出示情境图。观察图,让学生说说图意?
(2)指名练习:让两位学生分别扮演左边和右边的小蚂蚁,老师演示推木块,让学生说出算式,并算出结果。
(3)同桌两人进行练习。
(4)小结,对练习情况进行评价。
4、第4题:
(1)让学生说说从表格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2)学生列式计算。
(3)集体交流:根据相关加法(或减法),能想到怎样的算式?
5、第5题:
(1)课件出示主题图。
(2)提问:这题告诉我们什么?要我们求什么?
(3)学生列式计算后组织反馈。
三、总结评价
&说说练习后有什么收获。
方法二:10-5=5&&&&&5+1=6
方法三:11-1=10&&&&10-4=6
(2)优化算法:你认为哪种算法最容易?
2、尝试运用:计算14-6&&&&&&12-3&&&&13-4&
(1)提问:你是怎么算的?能用最容易的那种算法来算吗?
(2)交流算法。
三、基本训练,巩固概念
1、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说图意。如:一共有几个?其中左边有几个?右边有?
(2)学生独立完成算式。
(3)集体交流:你是怎样算出得数的?
2、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第一组题。
(2)上下比较,提问:计算这两道减法算式时都可以先想哪道加法算式?
(3)学生完成后两组题再交流是怎样算的。
3、想想做做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核对结果,让学生观察每组题,说说有什么发现。
4、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算出得数进行连线。
5、想想做做第5题。
(1)根据白兔和黑兔共13只,整理图意如下:&&
白兔&&&&&黑兔
&&&&&&&&&&  13只
(2)根据第(1)个问题,让学生补充整理图意如下:
?只&&&&&&&&&5只
白兔&&&&&&&&黑兔
&&&&&&&&& &&&13只
(3)学生独立列式13-5=6
(4)根据第(2)个问题,让学生补充整理图意如下:
6只&&&&&&&&&?只
白兔&&&&&& 黑兔
&&&&&&&&&&  13只
(5)学生独立列式13-6=5
(6)引导学生观察小结。
四、拓展延伸,发展概念。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怎样计算十几减6、5、4、3、2吗?
方法二:10-5=5&&&&&5+1=6
方法三:11-1=10&&&&10-4=6
(2)优化算法:你认为哪种算法最容易?
2、尝试运用:计算14-6&&&&&&12-3&&&&13-4&
(1)提问:你是怎么算的?能用最容易的那种算法来算吗?
(2)交流算法。
三、基本训练,巩固概念
1、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说图意。如:一共有几个?其中左边有几个?右边有?
(2)学生独立完成算式。
(3)集体交流:你是怎样算出得数的?
2、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第一组题。
(2)上下比较,提问:计算这两道减法算式时都可以先想哪道加法算式?
(3)学生完成后两组题再交流是怎样算的。
3、想想做做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核对结果,让学生观察每组题,说说有什么发现。
4、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算出得数进行连线。
5、想想做做第5题。
(1)根据白兔和黑兔共13只,整理图意如下:&&
白兔&&&&&黑兔
&&&&&&&&&&  13只
(2)根据第(1)个问题,让学生补充整理图意如下:
?只&&&&&&&&&5只
白兔&&&&&&&&黑兔
&&&&&&&&& &&&13只
(3)学生独立列式13-5=6
(4)根据第(2)个问题,让学生补充整理图意如下:
6只&&&&&&&&&?只
白兔&&&&&& 黑兔
&&&&&&&&&&  13只
(5)学生独立列式13-6=5
(6)引导学生观察小结。
四、拓展延伸,发展概念。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怎样计算十几减6、5、4、3、2吗?
认识图形(二)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常见的平面图形,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使学生在画、折、剪、拼等操作活动中,体会面和体的关系,体会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认识图形的过程中,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增强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本单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简单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包括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本单元内容及其前后联系如下图:
教材的编排体现了“从体到面”的设计思路。首先,通过观察一些常见几何体上的面,以及利用几何体上的面画平面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然后,通过围、画、折、拼等操作活动,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由几何体到几何体上的面,再到平面图形的抽象过程。这样的过程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而且对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主要有以下特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帮助他们直观地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平面图形,并具有一些相应的认知经验。这些经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上学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时,所形成的一些对常见几何体表面的感性认识;二是学生在日常生活(特别是平时做的手工和游戏)中,所积累的对一些物体表面形状的感性认识。教材把这些经验作为十分重要的课程资源,组织相应的认知活动,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突出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教材引导学生认识平面图形时,都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操作活动,让他们“做”出需要认识的图形,使学生在操作中感知这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时,利用长方体、正方体、三棱柱和圆柱等形状的积木,通过“用积木画图形”的活动,得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平面图形的共同特点,又能使学生体会到面和体的关系。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教材则安排了大量的操作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做”,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实践、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这既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知相关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图形之间的联系,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借助几何直观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3.注重练习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教材在“想想做做”和练习里,适当安排了一些具有较强实践性和一定开放性的习题,以引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愿望,改善他们的学习方式,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和主动求异的意识。如,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用一张正方形纸折出不同的图形,用长方体画出不同的长方形,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拼成美丽的图案等。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18页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直观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能正确识别这些图形。
2.使学生在画一画、围一围、分一分、涂一涂等操作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初步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平面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认识图形的过程中,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增强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今天同学们都带来了一些积木。请拿出一个你最喜欢的积木,向大家介绍介绍它的名称,好吗?
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图形,提问: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图形,你们认识吗?(学生口答后,把图形贴在黑板上)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板书课题)
【设计说明:&&让学生说说一些积木的形状,目的既是为了唤醒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同时也为接下来用这些积木画平面图形提供支持。考虑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感性认识,所以在学生介绍各种形状的积木之后,接着出示上述平面图形,让他们试着说说它们的名称,既顺应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又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二、操作感悟,探索新知
1.摸一摸。
谈话:小朋友,这些图形其实就藏在每人手中的积木上呢!请大家仔细看一看、摸一摸,看谁先找到它们。
学生在积木上找上面提到的平面图形,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交流时,注意让学生说清楚是在哪块积木的哪个面上找到的。
2.画一画。
启发:刚才我们已经从大家带来的积木上找到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如果它们能从积木上走下来跟大家见见面,那该有多好啊!小朋友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相机引导学生想到:把积木放在纸上,就能把相关的图形画下来。
提出要求:小朋友们的想法真不错,现在就请大家用这样的方法把这些图形画在纸上。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组织交流时,注意让学生说清楚是用积木的哪个面,圆出了什么图形。
3.认一认。
(1)出示学生画出的长方形,提问:这个长方形是用哪个积木画出来的,用的是这个积木的哪个面?用这个积木其他的面也能画出长方形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2)&&次出示学生画出的正&&形、三角形和圆,提问:这些图形又是用哪个积木画出来的,用的是这个积木的哪个面?用这个积木其他的面也能画出这样的图形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出示:
(3)明确:像这样,把长方体的一个面画下来,画出的图形是长方形(在长方形下面板书:长方形);把正方体的一个面画下来,画出的图形是正方形(在正方形下面板书:正方形);把这种积木(指三棱柱)的底面画下来,画出的图形是三角形(在三角形下面板书:三角形);把圆柱的底面画下来,画出的图形是圆(在圆的下面板书:圆)。
&(4)引导:你能重新选一个积木,并用它画出长方形吗?如果要画正方形、三角形或圆,分别可以选哪些积木?
学生活动后,组织反馈。
【设计说明:尽管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一些平面图形,但这种认识通常是模糊的,而且是“体”“面”不分的。基于此,上述设计首先通过“摸一摸”的活动将学生的注意力从“体”转移到“面”,引导他们在此过程中初步体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区别和联系;再通过“画一画”的活动,让学生亲历将“面”从“体”上剥离下来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作为平面图形的共同特征——它们都是物体某个面的形状;最后,通过“认一认”的活动,使学生原有的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得以明确。上面提到的各个环节的活动内容不仅富有情趣,而且体现了认识平面图形的基本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插图,提出要求:你能在这些图形中找出正方形吗?(学生回答后,要求他们在正方形的实物图下做上合适的标记。)
进一步要求:能在这些图形中找出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吗?你打算各做上怎样的标记?
(2)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还有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钉子板,介绍:这是一块钉子板,上面整齐排列着许多钉子,像这样(边讲解边演示)用橡皮筋在钉子板上能围出各种不同的图形。你想在自己的钉子板上围一围吗?拿出自己的钉子板,试一试。
(2)提出要求:你能在钉子板上分别围一个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吗?
要求学生自己围一围,有困难的可以互相帮助。
(3)启发:你能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圆吗?为什么围不出来?
指出: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边是直的,所以在钉子板上可以围出来,圆和它们不一样,它的边是弯曲的,所以在钉子板上是围不出圆的。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1)出示插图,提问:这里有很多图形,你知道有哪几种图形吗?
(2)提出要求:请你用不同的颜色分别涂这里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同一种图形要用同一种颜色来涂。注意:涂色的时候,既要把每一个图形涂满,又不能把颜色涂到图形外面。
学生涂色后,要求他们完成下面的填空,并启发:要知道每种图形的个数对不对,可以怎样做?(把各种图形的个数相加,再数一数图形的总个数,看看是不是相等。)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场景图,提问:图中的这位同学在做什么?
(2)启发:你也能像这样,用一个长方体画出长方形吗?能用一个长方体画出不同的长方形吗?用一个长方体最多能画出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学生讨论后,要求他们动手画一画,并追问:你是用这个长方体哪几个面画的,一共画出了几种不同的长方形?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一个正方体,提问:用这个正方体你能画出什么图形,用一个正方体能画出不同的正方形吗?学生讨论后,要求他们动手画一画,并追问:你是用这个正方体的哪个面画的,能画出不同的正方形吗?你是怎样比较的?(提示学生用正方体任意一个面去比较画出的正方形)
【设计说明:练习以学生喜欢的找一找、围一围、涂一涂、画一画等形式展开,既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又凸显了认识图形的学习特点。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能够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已有认识,而且还能从不同角度获得新的体会。例如,从“钉子板上围不出圆”这个现象,可以初步认识到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是不同的;从“一个长方体能画出不同的长方形”这个现象,可以初步认识到长方体的一些基本特征。这些新的认识将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图形与几何”提供极有价值的支持。】
四、回顾总结
小朋友们,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你又认识了哪些图形,是用什么方法认识这些图形的?
第2课时&&(教科书第19—20页)
活&&动&&设&&计
一、联系生活,引入概念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谁能说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
指名说说。
师:今天啊,我们继续来研究它们,上一堂练习课。
二、基本训练,巩固概念
1.完成第1题。
(1)出示三根小棒,问:用这三根小棒你能拼出三角形吗?
学生回答后指名用实物投影演示。&
(2)提出要求:用六根小棒你能摆出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动手尝试,交流时指名演示。
(3)提出要求:用六根小棒你能摆出一个长方形吗?
学生动手尝试,交流时指名演示。
(4)提出要求:用8根小棒你能摆出什么图形?试一试
学生动手尝试,交流时指名演示。
2.完成第2题。
(1)读题,理解题意“什么是对折两次?”
(2)学生选择一种折法,在小组中交流,说一说折出的是什么图形?
(3)集体交流,并说一说:正方形纸对折两次一般有哪几种折法?各折出什么图形?
3.完成第3题。
(1)问:这张方格纸是让我们用来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你能说说在这张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时要注意些什么吗?
集体交流。&
(2)教师做示范画一个长方形。
(3)学生画一个长方形后进行展示比较。
(4)学生画一个正方形。
展示交流:这是一个正方形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4.完成第4题。
(1)请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提问:“你能把它折出两个三角形吗?
(2)学生操作。
(3)交流不同的折法并展示。
5.完成第5题。
(1)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思考怎样折才能折出一个正方形?&
(2)学生操作。
(3)交流不同的折法并展示。
6.完成第6题。
(1)呈现图形,让学生说说每组图形的排列规律。
【请登录后评论该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角形圆形正方形拼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